新时代仁爱思想6篇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地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多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仁爱思想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地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多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它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这是个: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在这十大传统美德中,我想说说对“仁爱孝悌”的看法。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论语"八佾(yì)》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篇二:新时代仁爱思想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
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
仁爱
墨子
兼爱
目
录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21.1阶级基础........................................................................................21.2内容不同........................................................................................21.3具体要求不同................................................................................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42..1两种思想都主张“仁”..............................................................42..2倡导公利,反对私利..................................................................42..3注重实践.......................................................................................43启示..........................................................................................................6参考文献.....................................................................................................7
1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的出发点)是爱亲人,爱亲人为其思想最重要之事,是“爱有差等”。墨子的“兼爱”却不分轻重薄厚,亲疏贵贱,血缘尊卑,是爱无差等,是博爱。是普天所有人同等享受的爱。墨子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见墨子的“兼爱”要求人人平等享有爱,人人无私奉献,爱无差等。是一种远、近,无亲、疏,无高、低,贵、贱的爱。同时,墨子的“兼爱”不是单向的施舍,是一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互动的、双向的爱。墨子有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可以看出,墨子提倡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爱。1.3具体要求不同孔子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白话文就是:要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他人,如果自己有什么要求,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这样的要求,在想法设法满足自己要求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人的要求。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不能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的“仁爱”倡导达人先达己,欲人先欲己,爱人先爱亲,由近及远,最终达到“仁者爱人”这个高
2
尚境界。墨子的“兼爱”由于阶级基础,所以在墨子看来,社会的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兼相爱,交相利”。即互爱,礼尚往来,在交往中大家都能获利。在“兼爱”这个思想的事实上,墨子推崇“必吾先以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强调人们之间,互惠互利,互相帮助,对孔子的“亲亲”基础相对较排斥,提倡人们奉献在先,享受在后。
3
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孔子的“仁爱”的思想和墨子的“兼爱”的思想虽然在阶级基础上,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要求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两位圣贤的思想却在很多方面相通。两种思想都主张“仁”,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并且两种思想都注重践行。2.1两种思想都主张“仁”。孔子有云“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又比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仁之方矣。”(出自《论语.雍也》)。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仁爱”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提倡和注重“仁”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墨子的“兼爱”也有许多“仁”的成分。《兼爱下》中有这样的语句:“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说仁者,就应该做对苍生有利的一些事,同时,阻住那些对苍生不利的事情。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墨子的“兼爱”思想之中蕴含着“仁”的思想。所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孔子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非常注重“仁”,这是两种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处。2.2倡导公利,反对私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利”即是“小利,私利”的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私利孔子的态度是否定的。对于臣子如何帮助君王的,孔子的思想是陈子必须以忠心辅助君王,这里的忠心是有基础的,臣子应该劝诫君王用仁义以及道德到作为治国的标准,多做一些安民,利民之事,少做一些乱民,害民之事。由此可见,君王的利益和个人的私利并不是孔子所看重的,国家之利、国民之利才是孔子提倡的。墨子“兼爱”更加明显,墨子有云:“仁人之为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这里的“利”就是天下之利,万民之利,国家之利。从历史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墨子对私利坚决反对。墨子的观点:私心越重,距离仁义就越远,如果任损人利己的行为发展,天下必然大乱。因此提倡公利,反对私利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推崇的。2.3注重实践对于怎么实施“仁爱”,孔子提出:像了解一个是否关爱他们,必须观察其行为,观察其爱好,这样就可以了解其是否爱人了。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时候,人说话很谨慎,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以说得出,但是却做不到而感到羞耻。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指出实践的定义,但是,孔子明确的把行为效果以及实践的过程作为检验是否“仁爱”的依据。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实践非常重视。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实践也非常重视的。墨子的观点是,说过的话必须诸于行动,如果不付诸行动,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的毫无意义。以下这句话可以
4
证明墨子的主张:“言足于迁行者,常之,不足于迁行者,勿常。不足于迁行者常之,是荡口也。”墨子强调实践的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一个重要相同点就是强调实践。
5
3启示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对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孔墨两种思想的意义在于强调,自觉地实践仁爱精神应该是社会的潮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名言,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乃至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应该实践“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倡导“让世界充满爱”的精神。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传承,发挥着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到了今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抗击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不可战胜的力量。正如胡主席指出的:“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是孔墨思想的表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把“仁爱”和“兼爱”融入我们的大学生活。
6
参考文献
[1]陈小勇,杨国林.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02.[2]耿立卿,丛蓉.墨子“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3]王娣.孔子的“仁”与墨子“兼爱”的异同[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脚,1998,(03):11.[4]徐希燕.墨子的教育观研究[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01)[5]卢枫.论墨子政治思想的两重倾向及其阶级归属[J].求索,1987,(02)[6]王德裕.从孔、墨对立看墨子的阶级倾向[J].重庆社会科学,1994,(01)[7]叶尚志.墨子是古代最高明的圣人[J].人才开发,2001,(02)
7
篇三:新时代仁爱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仁爱思想的起源
作者:王维民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11期
摘要:仁爱是中华传统中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观念。一般认为,仁爱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政治哲学中,但通过文字学、文献学的分析看,这一思想体系是中华人文地理的自然演义,儒家只是博采众长,将其提炼萃取而已。
关键词:仁爱;儒学;中华文化
《说文解字》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故从二。”这说明,“仁”不是个体的生命体验,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原则,它必须满足二人以上的共同体组织条件。段玉裁引《中庸》“仁者,人也”说,人的意思是“相人偶”,即它不是反身、自我的,而必须有一个对象,彼此互相致敬与相亲近。又引《孟子》的“仁也者,人也”及“仁,人心也”两种不同的说法,指出“仁”既是一种人类行为,又是一种心灵追求。当然,我们对“仁”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孔子。在《论语》中,“仁”是一个标志性的高频词。孔子对“仁”的定义可谓多矣。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者其言也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当仁不让于师。”“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仁”,既是言行,又是心理,也是礼仪,还是政治。但不论如何解说,“仁”都代表着一种克己、利他、奉公以及亲善、关怀、尊重。这正是一种良好的共同体之间人与人关系的最佳选择。“仁”的理念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民族道德的典范和蓝本。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巨子的多方位多角度解释、补充,“仁”几乎已经获得了中华思想最佳代言者的地位,再由宋明理学家的发展拓宽,上及君王,下达百姓,无不以“仁”为思想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
那么“爱”呢?依照《说文解字》,“爱”的本义是行走貌,这应该是爱慕、私相亲密的形象刻画,表达的是一种隐秘、隐藏的心理感受。后来更加上恩惠、怜宠、喜好、吝惜等多重意义。同样,这是一种面对他者的情感方式,具有与“仁”相通的共同体意义。孔子释“仁”为“爱人”,孟子的仁政爱民、“保民而王”,又体现了儒家将“仁”和“爱”并列齐观,相提并论的人情、人性特色。仁爱二义的并驾齐驱,是民族心理和道德建设成熟的体现,也成为治国理政、和谐万姓的法宝。它是政治的、心灵的、哲学的交集公约,是文明传统的精髓所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们这里谈论的仁爱,是以儒家的思想范例,其实,中华思想是千流归海的浩荡历程,“仁爱”的思想早就是民族共识了,孔孟不过是集大成者罢了。人类的生命关切,必然不是自我实现的,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已从最初意义上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和“爱”。老子虽然有“大道废,有仁义”的反说,但他提倡的“道”、“德”与后来的“仁”、“爱”是分不开的,某种意义上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先民从原始的小国寡民、分散独处到统一聚合,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过程。他的许多观察如“天之道,以有余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以不足奉有余”反映了循天道任自然的平等思想,这本身是仁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仁爱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墨子“尚同”也是对平等思想的追求。“兼爱”、“非攻”、“爱无差等”,所反映的也正是对珍爱生命、返归淳朴的先民遗德的追怀。究其实,由于中华民族自始生息繁衍在东亚大陆上,这里地大物博,天赐丰厚,凭借着温柔敦厚,刻苦耐劳,过着和乐丰足的生活,无事于无谓的争夺扰攘,久而久之,铸成了顺应天时、凭借地利、依靠人和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即使这种观念中在后来走向大一统的民族国家过程中有所失落,诸侯纷争,列国战乱,但是基本的道德面目却未曾置换,而是转圜变易,以适应新时代的姿态,重新写进民族性格之中。儒家的超群出众,终居百家之冠,成为此后三千年国家哲学思想的源泉,正是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性所决定的。在孔孟思想中,传统与时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将仁爱定为民族道德基石。它既不同于复古的老庄一派的“返朴”、墨家的“兼爱”以及阴阳术数家的自然主义,也避免了走向法家、纵横家的铁血主义、独裁思想的危险,而是强调顺时而为,刚柔并济,中庸谐和的原则。
任何一种成熟了的道德思想最终会演化为恒定的政治哲学。仁爱思想既然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共识,也有与之相匹配的政治格局。也正是政治实践,巩固了儒家仁爱思想的独尊地位。仁爱从个人道德上升为共同体精神,对此,上古以来的政治思想都有表述。中国人已习惯于将天下太平称作尧舜之世,就是称颂上古贤君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天下归心的风范。而对桀纣的否定,是针对其丧失仁爱,失去民心而遭到灭亡的命运。总结上古和当世政治智慧的集大成著作《吕氏春秋》,其中有《顺民》、《爱士》、《上德》、《爱类》等篇,都阐述了先王时贤以仁爱致胜的道理。类似的著作《淮南子》也一再强调这一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修务训》里“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这也是仁爱二字联袂使用的初始,但所述事实是上古轶事,充分表明了仁爱原则不但是先民的社会风习,而且早就成为政治准则。这两部书分别成书于秦汉,由当时具有政治野心,但又不在正统王权地位的两位政治家——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发起,网络汇集了各门各派的海量人士作为编篡者,可以说王权性质和民间性质俱备,所以可以确信的是,早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之前,仁爱政治思想就已深入人心了。儒学思想的发端以及最终胜出,在于回应时代人心的变迁和政治的暂新局面。孟子说孔子之伟大在于他是“圣之时也”,孔子也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的“时”与“权”,就是思想家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给出利国利民的最佳答案。随着中华帝国大一统体制的深入人心和日渐巩固,仁爱这一道德律条上升为国家意志,崇尚仁爱哲学的儒学也成为意识形态的代言者。
篇四:新时代仁爱思想
小学党建工作特色案例党建引领实践育人传承中华仁爱精神背景与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党建工作特色案例《党建引领实践育人,传承中华仁爱精神》
【背景与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教育系统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党建理论知识,党建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没有紧密联系党的教育方针,导致课堂知识与党建、德育教育脱轨。以“仁”为中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一直以来,很多孩子都忽视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生活和身边的人。我们教育者应以党建为引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仁爱”教育,让孩子渐渐懂得关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关爱身边的一切事物传承中国优秀美德。【理念与问题解决思路】我们的理念是:坚持党对中小学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在哪里,党建就在哪里的理念,中小学党建是学校的发展力和育人力。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引领课堂教学,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
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秉承着学校特有的“乐动”教育理念,以党建活动、校本教研等活动为载体,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党建+“乐动先锋”为引领,把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为此,我们学校语文团队大胆创新,勇敢尝试,把党建引领和课堂教学目标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思想,做到党建精神引领课堂。下面,以本人执教的小学语文《麻雀》一课做案例分析。
【实施方法】教师团联队合作法、小组合作法、品读感悟法、逻辑引读法、视频播放法、情景体验与角色变换法;交流与展示法【实施过程】一、活动前期的准备:1.党员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制作贴画:猎狗、老麻雀、小麻雀、梧桐树。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检测词语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习活动一:研读“小麻雀”,体会弱小1.自由读第1~3自然段,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从文中找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提问: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无可奈何)4人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比赛读2.个性化朗读:读出它的“无可奈何”。学习活动二:研读“猎狗”,体会凶猛师引读,说说你看到一只什么样的猎狗?6人团队合作学习:1.团队比赛读2.个性化朗读:读出它的“凶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党建思想为引领,采用小组、团队合作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先从文字表面上理解课文的意思,接着抓住关键词“无可奈何、凶猛”在小组中交流感受,从而感悟母爱的伟大。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孩
子从原有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三:研读“老麻雀”,感悟母爱。1.品读句子:老麻雀突然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播放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的视频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哪一句更好?并完成学习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老麻雀的“勇敢”、读出浓浓的母爱。(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读……)2.品读句子: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先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找一找老麻雀与猎狗搏斗的句子,用----画下来。3.理解词语“扎煞”:张开翅膀的麻雀图像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老麻雀的绝望。(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读……)提问:为什么老麻雀却要飞下来呢?逻辑引读、配乐读。4.民主生活会:小组交流: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对父母的爱视若无睹?自我检讨并在组内汇报。(结合党建工作中“两学一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
开展民主生活会,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自我检讨。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在检讨中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是一份浓浓的爱,从而懂得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回报爱。)
(三)情感升华,总结全文。1.出示作者的原文结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这爱的冲动。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2.你最想对谁说什么呢?播放“关爱温馨”的小视频。(四)布置作业。1.帮助妈妈做家务;2.亲手为父母制作一张感恩卡,并写上你想说的话;(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号召广大教师做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育人目标:培养有“仁爱”之心的孩子。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党建+德育的思想教育,通过视频播放,学生的视觉有了一定的冲击,由对父母的爱,上升到对党、祖国、人民的爱,从而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般性过程:1.复习导入。一般可以从复习字词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入手。2.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一般可以根据课文主线,把知
识点分为几个学习活动进行品悟学习。这些活动应有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3.情感升华,总结全文。一般可以采用延伸性的阅读、相关视频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再加以总结。
4.布置作业。一般应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作业要有梯度。
【经验与创新】通过《麻雀》这一课例的顺利开展,实践运用结果表明: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以践行玉州区万秀小学“仁礼美信,乐动齐秀”的校训,以“课堂、阅读、活动”为途径,落实学生“真善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从而“让孩子享受教育的快乐”,这也是万秀小学的教学理念。孩子们在党建引领的课堂熏陶下,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如下经验和创新:主要经验:1.推动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仁美礼信”的美好品格提供了基本遵循。2.对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打下夯实的基础。强化了学生的仁爱与感恩之心、营造向上向善、德行天下的良好风尚。3.引领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
师生锤炼高尚品格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精准性。4.实现了党建引领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目的。主要创新:1.理念的创新:坚持党建精神的引领,结合学校“仁礼
美信、乐动齐秀”的校训去开展系列课堂案例。学生、老师在各自的品德修养上都得到了提升,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课堂形式的创新: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生的个性化品读得到很好的呈现。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品悟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进一步体会爱的巨大力量,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
3.情感体验的创新:采取视频播放、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来升华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们既懂得爱的伟大,又懂得用实际行动回报爱。从原有的享受上升到回馈,大大培养了孩子的“仁爱”与“感恩”之心。
4.评价方式的创新。采取了民主、自主等党建工作方式的评价方式,有生生互评、单元组互评、师生互评等,不再是教师对孩子单纯的评价。
【思考与展望】实践证明,在党建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以党员教师先进榜样为引领,通过撰写课堂案例、分析执教的方式带动
青年教师成长,有力推动教学改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篇五: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地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多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它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这是个: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在这十大传统美德中,我想说说对“仁爱孝悌”的看法。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论语\八佾(yì)》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新时代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仅供学习交流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仁者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