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心得体会 >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14篇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14篇

时间:2022-11-10 11:48:02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14篇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心得体会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从养老服务、环境整治,到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在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14篇,供大家参考。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14篇

篇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心得体会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从养老服务、环境整治,到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在办好一件件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中,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日益凸显。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只有坚持人往基层走、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沉下去、接地气,让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才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一方面,要确保社区服务有资源、有能力,加强对社区的工作支持和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有必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持续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开发线上协商议事、电子政务等应用,推动公共服务从社区“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

  街道是城市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现实中,有的地方赋予街道党组织综合管理、规划参与等职权;有的地方整合街道党政机构设置,推进编制力量向街道下沉;有的地方逐步将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适宜街道承担的行政处罚事项交由街道承担……事实证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就要让街道去抓该抓的事、能抓该抓的事、抓好该抓的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街道管理体制。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必须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比如,一些地方在社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园地。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居民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实际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我们就一定能以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篇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读后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组织保障,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改进基层考核评价、保障基层治理投入、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治理创新、营造基层治理良好氛围。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推动党的工作落到支部、治理工作沉到网格、服务工作送到居户。

  抓班子、带队伍,建强社区党组织轴心。社区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建强社区党组织这一轴心,将党的引领作用延伸到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选优配强社区书记,通过街道任命、竞争选拔、一线考察等形式,确保把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选出来,选好社区“领头雁”。提升村干部战斗力,深入挖掘退役军人、优秀党员、优秀选调生等群体中的优秀人选,以“人岗相适”为原则,把懂农业、能带富、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充实到社区班子队伍中,为社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充分调动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通过组建

  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管理积分平台等方式,调动党员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强化专业培训,制定专门的培养规划,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建好用好城乡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在线培训平台,定期围绕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环境治理、乡风文明等组织专业化培训,加强对基层治理人才的培养使用,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优机制、强组织,理顺网格化治理体系。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必须加强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彻底打通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对社区进行全方位把脉问诊,通过实地走访、下派驻村工作组、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就基层党组织在集体经济增收、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以直面一线的敏锐视角精准查找基层治理的弊病所在。健全责任体系,明确社区网格成员基础信息采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职责任务,具体事务由镇街根据阶段性重点任务进行明确,防止由于权责不明而产生工作“断档”现象。健全网格工作机制,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网格员每天定时巡查并上报问题、安全隐患,落实问题发现、分流交办、处置办结、结果反馈闭环运行机制,能现场处置的即知即办,对其它需要专业能力处置或行政执法事项实行“巡办分离”,网格负责发现上报,跨部门协同解决,防止事项漏报虚报等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就解决、大事及时上报早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网格之内。

  提温度、求实效,搞好多维度民生服务。为民服务是加强社区治理的第一要义,社区治理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群众满意度上。要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任务,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及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等工作,想群众之所想,办居民之所需,做居民之所盼,踏踏实实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办好。要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正常诉求,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为群众纾忧解困,针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解释清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避免激发干群矛盾的同时提高工作实效性。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统筹建设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信息平台,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整合政务服务热线运行中心、公安、信访等部门职能,贯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上信访等群众诉求渠道,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智慧指挥中枢”,实行村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篇三: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组织保障是基层治理的基石《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读

  后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组织有力量,基层治理就有保障。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既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受益人,也是治理基层责无旁贷的重要参与者,要坚定不移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坚定“主心骨”,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万山磅礴有主峰。加强基层治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做好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要旗帜鲜明地把党组织这个“龙头”舞起来,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要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只有各级党组织举旗定向、立好路标,才能调度有序、凝心聚力,做到万

  心归一、梁椽共举,从而凝聚起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激活“动力源”,不遗余力建强基层组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群众才有定盘星,也才能坚定不移地跟着组织走。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要深化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机制,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同时把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让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舞龙头。毋庸置疑,一个党组织坚强有力、“两委”班子肯干能干的地方,必然是有底气保持和谐稳定、有勇气治理社会乱象的地方,也更有力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打造“领头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责任。加强组织保障,必须压紧压实各级党委责任。要明确从上到下各级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到目标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全面构建起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管理体制。要找准基层治理的关键

  点和突破口,中央、省级层面负责做好顶层设计、把好方向,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制定符合实际的任务书、施工图,提出切合实际的指导意见,乡镇要提高抓落实能力,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决策,并及时反馈治理效能和疑点难点问题。要想方设法提高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切实提高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筑牢基层治理根基。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广泛动员基层群众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通过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寓教于乐的文艺宣传活动等,教育引导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不断增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强大合力。

  统筹推进乡镇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才能让基层政权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引领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才能实现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从而全面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制度优势。

篇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推进基层治理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在基层,做好基层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做实做细基层基础工作,以“基层之治”支撑“中国之治”。在基层工作中,就是要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基层干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好党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支持、肯定和信赖。

  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的关键作用。基层自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自治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发挥好基层自治的作用,及时了解掌握群众诉求,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化解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确保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处前、调处走在激化前,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不激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要充分发挥法治、德治的重要作用。基层一些矛盾冲突的发生,根本原因是少数人道德观念的缺失和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欠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

  宣传活动,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难题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法律志愿者,定期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进家德家风教育,持续深化教育引导,让家庭和睦、睦邻友好成为常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篇五: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遵循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最小基本细胞”,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责任十分重大。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切实在艰难险阻面前起到表率和风向标作用,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党的旗帜在每个战斗堡垒上高高飘扬。

  以理念创新为先导,营造基层党组织“软环境”。党的建设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直面人民群众的“第一线”,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基层党建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正在不断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出现了许多因网而生、因网而变、因网而传的新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基层党组织不能抱守过去的思维模式,而应用好创新这个解决基层新问题的“法宝”,主动拥抱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以创新带动组织建设,不搞“摆花瓶”“作表面文章”式的“假创新”,通过网上党支部、党员在线学习平台、群众在线交流建议等方式,找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靶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导风气和凝心聚力的作用。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塑造基层党组织“外形象”。基层干部奋战在工作的最前线,不仅面对错综复杂的群众关系,也担任着基层群众的“领头雁”,因此基层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十分重要。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基层党组织是教育管理党员的基本单元,紧紧抓住思想建设,紧贴实际,根据所在基层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特点,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同时不断把教育成果落到实践中去,将“真情”贯穿于服务群众的始终,带着真情实意做工作,深入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打造一支奋发有为、坚实可靠的人才队伍,充实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树立基层党支部良好“外形象”。

  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增强基层党组织“内动力”。有的基层党组织往往满足于守住摊子,完成眼前任务,没有长远规划的意识和观念。要让基层发展既有冲劲又有后劲,就要长远谋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能着眼长远,在努力做好做精当前重点工作,妥善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科学谋划基层党组织的远期工作目标,强基础、补短板,有节奏地抓一些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事,如为基层党务干部提供合理的待遇保障,疏通上升渠道,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坚持党建引领,结合本地优势,努力做大农村集体经济蛋糕等利于基层党组织长远发展的举措,不断为基层党组织远期发展增添后劲。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善于运用知识实践,以实际行动和成效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凝聚党心民心,不断激发出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擘画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

篇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贯彻《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意见》重视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心得体会(文

  档)

  贯彻《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重视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心得体会

  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任务通过基层落实。因此,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改革开放以来,基层面临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基层的治理任务日益繁重,推动治理改革创新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统筹推进基层治理,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作出部署。作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十分重视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强调“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鼓励基层治理改革创新”。

  近年来,各地陆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为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推进街道办(乡镇)改革,精简整合内设机构,增强街道办(乡镇)的权能,一定程度减轻了社区(村)负担,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四川成都作为全国基层治理

  创新的“先锋城市”,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支撑,首设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在社区广泛成立小区议事会,有效推动院落小区自治;四川宜宾运用集成改革、赋权扩能和项目准入“三张清单”,厘清

  权责边界,形成了“院巷议事”等协商治理的品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引入大数据技术,推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接诉即办、不诉即办”,把握基层民众基本所需、精准提供公共服务;上海、广州、成都、广东佛山等城市大力推动公共服务购买、公益创投,引入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等等。

  与此同时,少数地方的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地方患上了“亮点依赖症”“创新强迫症”,认为只有玩出点“花活儿”才算成绩,将治理重点放在了造典型、树样板上,忽视了原本应该为居民服务的日常工作;有的地方热衷于创新词、推新概念、换新包装、玩数字游戏,存在“创新形式化”的情况;有的地方评价标准走偏,对正常工作的社区(村)忽视冷落,对具有特色的“花瓶社区”爱不释手;有的地方则热衷于推广“创新成果”,不计条件、不计成本地硬性指派创新任务,使得基层疲于应付,创新成了基层的又一种负担。

  基层治理创新要以满足民众需求为根本。基层治理处于国家治理的一线,回应民众需求是其核心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基层治理创新脱离民众需求这个根本,对于掌握民众所需、解决民众之忧、破解民众之难无

  所助力,那么这个所谓创新就是假议题。说到底,基层治理创新就是要在做好日常治理工作的基

  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回应好民众的诉求、办好群众的“小事”和“心头事”。

  基层治理创新要以促进减负增效为标准。创新的要务是服务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一线问题的解决。当前,基层面临“上面千根线、基层一根针”的压力,“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深化基层减负工作”是摆在基层治理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就需要号准基层治理的脉搏,立足实际条件、推陈出新,切实在降低基层负担、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做文章,让老百姓能够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基层干部能够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聚焦主业、担当作为,促使整个基层拥有秩序与活力。

  基层治理创新要以触及深层关系为依托。基层面临的很多问题往往无法依靠基层自身解决,即“就基层而言基层治理”并非易事。党中央在基层治理方面不但强调党建引领、重心下移,还强调“规范权责事项”“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事实上,离开深层的权责关系调整,基层治理创新只会徒有形式。基层治理创新要有大基层理念,从深层次重视权责关系、政社关系、政民关系的调整,避免“一切问题都向下压”“一切事务都自己扛”,真正地做好“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的工作,理顺权责关系、调动民众和社会参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出基层治理创新之花。

篇七: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基层治理心得体会2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家园,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和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所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要抓好基层治理,化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建好治理“前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在抗疫最前沿、抗洪第一线,各基层党组织转化为疫情防控、抗洪防汛的红色堡垒,广大党员带领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形成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组建以“老党员”带头的村民理事会,在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指导下,制定村规民约,开展“一事一议”,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美好家园建设中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村级组织体系,实现有效治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好治理“前哨”。加强基层治理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基层治理的重点在为民服务,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过程、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新形势下,要

  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现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从“现场办”向“网上办、掌上办”拓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让人民群众少跑腿、好办事。推行“户长制”“门长制”,强化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法治保障,化解基层矛盾,以村(社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妇女微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载体,强化德治引导,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的意见建议,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治理模式。

  坚持从严治党,筑牢治理“前哨”。基层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阵地。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民生工程,都是在最基层落地落实,落实的成效基层群众感受最为真切。工作在“末梢”才能得到有效落实,检验工作落实得好坏,也要在“末梢”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基层也是微腐败易发地带,基层微腐败量大面广,直接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监督机制不健全、村(居)民的监督意识不强等方面因素,形成了当前基层治理监督乏力这样的局面。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治理基层微腐败,是基层治理的坚强保障。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治理基层微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以问责推动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采取创建村(社区)廉政监督工作站、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等形式,让群众参与、监督党的建设工作。坚持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强化监督和制度约束,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坚决

  遏制基层不正之风和微腐败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社会治理环境。

篇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有效推进城乡基层治理需要各级组织部门增强系统思维定好党建工作思路抓住本地的发展规律历史规律和工作规律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加强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加力在群众宣传教育上加劲在制度机制完善上加码构建干群联动上下带动整体互动的推动路径助力高质量答好基层治理题中题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心得体会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有效推进城乡基层治理,需要各级组织部门增强系统思维,定好党建工作思路,抓住本地的发展规律、历史规律和工作规律,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加强、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加力、在群众宣传教育上加劲、在制度机制完善上加码,构建干群联动、上下带动、整体互动的推动路径,助力高质量答好基层治理“题中题”。

  坚持“忠诚坚定”,在基层治理队伍建设上加强。基层治理需要一套坚定可靠的班子、一支忠诚务实的队伍。基层干部选配好不好、强不强,能不能当先锋、做表率,这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标志,组织部门选干部用干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忠诚坚定,要把忠诚坚定的干部用起来。要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标准,注重把政治素质好、带领致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维护稳定能力强的干部作为选用对象。要把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善于抓班子带队伍、善于顾大局谋大局的干部选配到基层治理队伍中来。要把教育培训作为重要之责,根据本地需要,积极实施基层治理干部培养培训工程,分层分类实施全覆盖培训,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其能力素质。

  坚持“带动引领”,在基层治理组织建设上加力。有效的基层治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更需要抓发展、兴产业。需要各级党组织坚持“支部强引领、群众唱主角、产业作支撑”,引导“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带头示范干、群众围着支部转”。要立足本地特色农牧业、带活乡村大发展,通过“党组织+

  协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要打好攻坚仗、带动基层大进步,引领群众投身脱贫产业,主动规划项目,主动投身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文明进步。要打开思路,引导群众树立感恩意识,把支部的带动引领作用发挥出来。

  坚持“凝神聚力”,在基层治理宣传教育上加劲。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保证,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人,要把宣传好、教育好、引导好干部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力量源泉。基层干部和党员要主动提升掌握政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群众宣传教育,推动群众教育经常化。要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以为民服务的真心赢得群众坚决跟党走的信心。要明确联系群众工作职责,走进群众中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发现苗头性问题要迅速分析研究、采取对策、及时解决,形成积极向上、思进思变的正能量。

  坚持“规范有序”,在基层治理制度完善上加码。基层治理需要制度,更需约束,规范有序的制度机制是基层治理的有力保障。各地要评估现有制度机制的作用,有哪些制度不健全、不符合、不管用,有哪些制度执行落实不好,有哪些制度机制空转,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立、废弃与完善,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制度机制。要把“三会一课”“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村财民理乡监管”等坚持好、运用好,把“枫桥经验”等基层治理经验学习好、推广好,把“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好、执行好,形成用制度管

  人、靠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

篇九: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基层社会治理心得体会研讨发言1

  凝聚群众智慧推进基层之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突出人民主体地位。问题从群众中来,解决之道从群众中出,基层自治更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活力。

  要实现基层自治,选优配强“领头雁”是关键一环,严把村(居)民委员会候选人“入口关”;只要为了群众着想,事情就不难办成,这是基层自治的题中之义,群众事要由群众定,群众有事商量着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现基层自治,同样要把权利关进规矩的笼子里,把权利晒在阳光下。

  厚积向善力量推进基层之治。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X个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基层治理中把握德治定位,发挥德治作用,探索德治途径,构建基层善治格局,引导群众形成好风气。

  要通过道德力量,感召群众充实精神世界、规范道德行为,以身

  边好人、道德模范、乡贤等塑造培养一批有德之人,以榜样的力量凝聚思想共识、转化为共同行动。同时,让有德者有“得”,也可用实物鼓励激发群众参与。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让群众形成道德建设的自我推动力。

  依靠制度力量推进基层之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要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制化,在确保“打铁还需自身硬”前提下,以法治夯实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引导群众崇尚法治,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以宪法宣传为核心,增加群众对党和国家奋斗历程的认同感,以权利和自由、义务和责任为主要内容,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大力推进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法律服务水平在城乡间、地域间、群体间的差异依然存在,要推进普惠均等的基础工程,让法律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回应群众法治诉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基层法治新格局。

篇十: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基层治理体会心得发言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好基层治理“三意关”,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将基层治理好,才能“治国平天下”。

  立足自身,因地制宜,把好基层治理“主意关”。“成见不可有,定见不可无”,就像做人做事需要有准则一样,基层治理同样需要行为准则。各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存在很多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对上级的指示安排照搬照办,对同类型的乡镇街道说抄就抄。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考量,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走好自身发展道路。

  敢于创新,敢闯敢试,把好基层治理“新意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的治理方式现在仍然有一定作用,但终究不

  适合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基层治理要走创新之路。创新民众办事途径,开放网上办公平台和电子政务大厅,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创新民意反映渠道,通过“问政”“政务公开”等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广泛听取民意。创新政策宣传方式,除了普通的政策宣讲会外,还可以采用融媒体手段让群众了解政策,使政策惠及更多群众。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用创新思维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心系人民,一心为民,把好基层治理“满意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基层政府的依靠力量,也是基层治理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定。为民之心、忧民之心、爱民之心在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基层治理中要常怀为民之心,心里想着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把为民造福当作衡量治理好坏的最根本的标准。基层治理中要常怀忧民之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见,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治理中要常怀爱民之心,群众之事无小事,就业、教育、住房、养老、医疗五方面都要“抓”,都要“硬”。“些小吾曹州县

  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把为民情怀写在基层干部心里,同时把幸福感、满足感写在基层民众心中。

篇十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P>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广大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筑起了群防群治的坚强堡垒。大疫如大考,治理见真章。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党、核心在党,根本在激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红色引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打破“条块分割”,才能畅通“血脉经络”。要做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建制调整后半篇文章,推动部门职能下延、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财力下倾,把责权利和人财物落实,把条块关系理顺,使制度配套衔接,力量协同一致,增强社区党委管事“权能”。要健全与人口结构需求相适应、与社区形态功能相匹配、与社会组织形式相融合的社区“大党委”,把“党建孤岛”串联成“党建高地”,使社区党组织力量倍增。要坚持“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以系统集成、简约高效的多元主体共治“满园春色”,使功能在基层细胞集成、问题在神经末梢解决、服务在群众身边见效。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社会组织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基层党的组织设置、工作机制也要与时俱进。要推动党的组织和党员进小区、进楼栋、进单元,扩大党的工作覆盖,把党的组织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要推进“党建+”行

  动,推动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把党的领导有效嵌入各类社会组织和新兴领域。要固化疫情防控中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机制,健全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双评议”制度,把每一名党员都编入社区战队,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面旗帜,把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落实到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社区是抓落实的“最后一米”,也是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最后一米”。“两张皮”拧成“一股绳”,方能相融共进、相得益彰。要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从组织体系上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区治理各领域各环节。要坚持谋划部署、工作落实、考核评价一体贯通,推动党建与治理从“单一布局”向“整体谋局”转变,从“独轮前行”向“双轮同行”转变,从“表层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群之所为事无不成,要精准把脉社区治理痛点、难点,扑下身子抓落实,打通服务群众“最畅一公里”,释放社会治理的“强大磁力”,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

  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在基层。“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从政绩观、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深挖作风积弊,改变过度留痕等机械式做法,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聚焦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建立问题、责任、整改、基层和群众满意“四张”清单,项目化、一体化

  “清权、减权、制权、晒权”,为会议“束腰”、考核“瘦身”、报表“减肥”。要打破传统工作定势,运用互联网推进基础数据、督查信息“一网通”,减少基层报表、跑会、迎检时间,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民生的本源,把耗费在“完成任务”上的时间腾出来“绣花”。

  社区治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要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推广部门联审、常委会票决等,拓宽视野选才、贴榜招贤用才,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好干部选上来。要突出靶向提能,推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头脑”,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进教材”,实战训练“进课堂”,在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实践锻炼中淬炼社区干部“硬核本领”。要坚持严管和厚爱、激励和约束并重,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考核任用的重要标准,激励社区干部勤钻“矛盾窝”、善接“烫手山芋”、勇当“战斗员”,初心挥毫、担当泼墨,倾情绘织新时代社区治理“清明上河图”。

篇十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P>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要求,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基层治理核心在人。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必须修炼好问策能对、开口能讲、遇事能干的过硬本领。

  “读书不觉已春深”,基层干部当修炼“看”的技能。“看”指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察并加以判断。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乡村振兴蓬勃发展,整个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事物不断涌现,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治理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基层干部要树牢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时代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要在多看书、看好书中主动学习基层治理专业知识,善于剖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加以创新;要坚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自觉把学习收获同基层实际结合、向履职实践聚焦,努力使自身成为引领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骨干精英。

  “片言可以明百意”,基层干部当修炼“侃”的技能。“侃”包含聊、说、谈的内容。基层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纽带,是党在基层的“传声筒”,无时无刻不在与老百姓打交道。与老百姓打交道,最重要的还是要会说“百姓话”。基层干部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做到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当地方言,用通俗易懂的“土话”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用推心置腹的“实话”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取信于民。“侃”亦释义刚正、耿直。基层干部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反映真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做到是非分明,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既不刻意美化、只讲成绩,也不粉饰太平、回避矛盾。只有秉持不唯上、不媚上、只唯实的“浩然正气”方能干实事干成事干好事。

  “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干部当修炼“勘”的技能。意见指出,要增强乡镇为民服务能力。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任务,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等工作。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的“生命线”,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扎根群众是基层干部的根本。“勘”有别于一般的调研、走访,侧重于实地查看、勘察、探测,这就要求基层干部深入一线服务群众时不能走马观花,要下马看

  花,要常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用脚步丈量民情,要走入千家万户,洞悉民生百态,要多沾点“泥土味”,少来些“官僚气”。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线事务中,真正解决好群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事关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篇十三: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P>  学习《决定》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以全科网格为“底座”,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体系为“杠杆”,以“N个体系”创新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创新。这一制度创新,抓住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几个关键机制。

  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路桥区的网格化管理中,全科网格员和实时监控系统、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相关执法队伍和调解人员等,完成了信息采集、分流、处理、反馈的闭环管理,有效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信息不足、信息滞后、信息堵塞、信息空转等问题。

  建立了跨部门的协作机制。路桥区通过“四个平台”建设,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功能性工作平台,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传统管理体制中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缓解了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分散的问题。

  建立了跨层级的衔接机制。路桥区建立了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联动机制,社会治理信息逐级处理,社会治理问题逐级分流,有

  效实现了跨层级的协调。同时,区级职能部门人员下沉到街道和网格,有效加强了区级部门与街道和社区的实时沟通。

  建立了多主体的协同机制。路桥区通过动员党员干部、鼓励兼职队伍、组建志愿者队伍、激励人民群众的办法,运用“以奖代补”“平安金币”“外来人口绿卡制度”等激励杠杆,有效激发了多种社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在近年的持续探索中,路桥区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信息综合采集与分类分级处理的结合,通过队伍下沉和发动群众夯实了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通过平台建设和四级联动体系加强了横向协作和纵向衔接,在浙江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建设体系基础上,建立起了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如何建立一套更善于回应基层需求、更善于支持基层创新、更善于培育基层力量、更善于促成基层集体行动的体制机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路径会逐渐清晰。

篇十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P>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心得体会

  “责字当头”,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示范作用。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到“责字当头”,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社区治理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基层党组织选优配齐干部队伍,同时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奖、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队伍,推动基层党组织切实党建引领作用,用“党建+”模式做好社区治理工作。同时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牢“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做到以群众为师、以实践为师,心里装着群众,对社区治理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做好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体现社区治理的“针”本事。同时走好群众路线,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放下官架子,多些泥土气,用群众爱听的大白话、大实话与群众谈心交心,走入群众中,让社区治理工作多些人情味,有滋有味。

  “方字打头”,以网格化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再提升。“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社区治理也是一样,要掌握方式方法,并不断创新,从而提升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成效。因此,要“方字打头”,遵循社区治理规律,掌握社区治理方法,助推社区治理再创佳境。推进网格化管理在社区治理中推广应用,将社区细分为若干网络单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对网格内人、物、事、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全方位、多维度、高韧性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因此要明确和细化网格员、网格服务团队的具体职责与基本任务,用网格化治理做好社区治安巡逻、社情民意、文化建设、物业服务、矛盾化解、救助帮扶等民生服务工作。强化社区网格员技能培训,实

  现一岗多责、一员多能,把网格内的大事小事做足做实,积极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服务上门。同时对网格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量化,用好奖惩机制,给予网格员绩效考核,实现对网格员队伍的科学高效精细化管理。

  。

  “力字托底”,凝聚起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做好社区治理工作,要“力字托底”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凝聚吸纳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物业、业委会、楼栋长、院落负责人、社区能人、志愿者、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社区治理阵地,用项目建设巩固社区治理成效。根据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分模块建设好技能培训、休闲娱乐、居家养老、党建服务、社区食堂、就医问诊等项目,让社区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集聚社区治理的源泉活水;同时积极建设多类业主

  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利用社区公约约束规范居民的行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实现“不出社区门,办好民生事”的目标愿望。

  从“芝麻绿豆”的小事入手,念好社区治理的“责、方、力”三字经,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循环,实现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谱写幸福民生的新篇章。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