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孔子读书心得5篇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心得篇1
作为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德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对世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这样评价孔子:“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世人亦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他的德育思想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敦促着我们去研究和重视。
一、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德育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悌”为根本。
“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规范,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范畴。“仁”的含义,《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等。“仁”为众德之首,而作为最高准则,孔子的“仁”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先天的道德范畴。《论语·宪问》中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从中可以看出,“仁”是先天的道德属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是绝对不行的,从而“仁”成为先天的道德精神。
其次,是主观的道德修养。依孔子之见,“仁”是天赋道德,故小人中不会有仁人,君子当都是仁者。然而,现实却会有相悖现象,所以能否达到“仁”又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所以,孔子又谈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等。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思想中的“仁”,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以求达到思想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孔子的德育标准和目标。
“孝”和“悌”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孝”是父子之间的爱,“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这是“仁”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孔子“仁”的学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这也正是我们德育的首要目标。
二、孔子的德育实践
孔子强调德育,并且把他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其实施德育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孔子在认识论方面虽然承认有“生知”、“学知”,但他更重视“学知”。其本人也承认:“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并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其大半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并认为首先要有丰富的道德知识,才能分辨善恶、是非、荣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谓“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才能把遵守规范视为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是所谓“知者乐”(《论语·雍也》)。孔子亦强调知德的重要性,“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第二,孔子强调道德信念与意志的培养。人不仅要知德,而且还要把它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乐之不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必要时要为道德而献身,即“志士仁人,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意志,方能为学修德,他自身的德育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更要求学生要经得起艰苦的锤炼,“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道德的成长,必须克服内外障碍与困难,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绝对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的。
第三,孔子强调“行”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行”比“知”更重要,“行”是德的归结,“的”不能离开“行”。所以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过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是听其说,而是看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话,则意味着德育的失败。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将知行合一并纳入德育过程,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毕生的德育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第一,志恒。孔子在德育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且要立志有恒,进行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故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立志就要不怕吃苦,不能追求享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不应追求眼前小利,造成半途而废,悔恨终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善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孔子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天下太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毅然选择苦难之路,一生不变。
第二,律己。孔子的德育重视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孔子言传身教,要求别人做到时,自己先要做到,是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自己先做到了,自己的学生必然也会做的较好。自己做不好,又怎能要求别人优秀呢?“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先做后说,或者言出必行,视为“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第三,扬弃。道德的规范就是公共的社会契约,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过程。人要修德、讲学,否则,会令人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有错非但要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要决心改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他反对有过错而不改的做法,“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他有特别强调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不断地自我监督与反省,“克己复礼以为仁”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同时要勇于自我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论语·颜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对别人的良性发展,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修养,对我们今天加强自身之修为,实施德育之目标计划仍为良策。
第四,爱生。今天讲求遵守师德,不体罚学生,其意无外乎是爱生。故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对待学生,坦率真诚,主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弟子情深似海,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剁成肉泥,孔子闻耗,在院子里仰天恸哭,其情动天地。孔子爱生如子,其德也高,其情也深,所以深受弟子敬爱。他去世后,学生们为其守坟三年,而子路还是不肯离去,又守了三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四、孔子德育思想的地位与启示
孔子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春秋末期,在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动荡时期,孔子以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和毕生的实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为后人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德育的道路。他以渊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培养出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这在当时和以后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成为“万世师表”。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不曾有过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可穿越时空的界限,其德育思想和方法,今天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并进行发展,吸收借鉴先进合理的部分,充分改造利用,从而推动学校德育的开展和深化。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在吸收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心得篇2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心得篇3
我学习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感触很深。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要做学问,先学做人。“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世之道。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而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说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四.学思并重,传习结合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心得篇4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心得篇5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_年,而我校在20_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推荐访问:孔子 教育家 心得 大教育家孔子读书感悟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读大教育家孔子有感 孔子教育智慧读书心得 孔子读书感悟 孔子世家读书心得 孔子的教育思想感悟 学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感 学学孔子当老师读书感悟 孔子的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