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心得感悟14篇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1
一直以来我都在找一本这样的书:
1、它完整描述了一场大型战争的来龙去脉,为什么发生,如何样进行,怎么样结束
2、书中既有战役的大动向、大战略,又有战术的细节
3、它是一本真实的历史书,而不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
这样的书我真的碰到了,它的名字叫《解放战争》(上、下册 王树增著)。
断断续续读完了后,记录下一些感想:
1、古人说写诗,讲“功夫在诗外”。这个道理极为深刻。战争讲究打仗的技术,但是战争的关键功夫却在战争之外。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斗争。
工作也讲究技术,但关键的功夫却在工作之外。办事处世,根本上说,不过是一个人生价值的体现。
2、解放军作战,有一干到底的决心,有统一坚定的战略思路,还有精细组织的办法,团队协作几乎发挥到协同作战的极致,真可谓有点必有面,有主攻就有牵制,有包围就有打援,自始至终牢牢把握作战的主动权。
看延安失守后的毛泽东的战略指挥,堪称艺术,堪称经典。
3、林彪奉命赶赴东北,和国民党争夺先机。去的时候是一个人,仅仅两年后,他统帅的是百万大军。林彪固然会打仗,但是他成功的背后,是共产党所代表的强大政治生命力及其孕育出的堪称奇迹的组织能力。
人员扩充的快,队伍成分变得复杂,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最快最好的训练出能打仗的兵来,解放军的培训教育工作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林彪亲自总结的《今年怎样练兵》以及作战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等,在培养干部和士兵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工作,总比打仗要轻松的多,但是总是诉苦人才培养不起来,手上的人才不好用,我们有无自我反省过,是否真正的用心去教过部下哪怕是一点点可以用的道理呢?
4、看完一整本书,归根结底还是那三条打胜仗的老经验:
(1)统一思想
(2)培养干部
(3)群众路线
这三条解放军都可以打八分,国民党恐怕也就第二条刚刚及格,失败几乎是必然。
这里面,“统一思想”和“培养干部”很容易理解,但是“群众路线”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个词太土了,土的简直搞笑。
“群众路线”说到底,就是让团队中尽可能多的人理解,我们每一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做。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做了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那样做有什么好处,不那样做有什么坏处。这里的重点是”尽可能多的人“。
有人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这句话堪称经典,从这个角度上讲,群众路线就是政治工作的精髓之一。
干什么工作离得开人呢?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群众路线。就应该让理解我们的工作规定、工作方法的人多多的,让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规定、工作方法的人少少的。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2
仔细阅读了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内心波涛汹涌,仿佛在我的眼前再现了近代中国史上最为壮烈的,最具有意义的传奇战争,这本书是以大量当时国内外记者的记述文字、档案资料和有关人员后来的忆述的作品,真实地勾勒出了解放战争的许多历史画面,并总结出,在这场改变中国的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支持、意志、智慧和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我还记得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那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陕北与晋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边区的压力,但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长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县长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
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里,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给佳县县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在读完《解放战争》之后,我觉得“人民决定成败”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令我想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同时也是毫无疑问的历史规律。这部作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写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生产运动,写山东战场、东北战场,支前百姓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此对比的是,国民党“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的种种现实。广大人民的倾力支持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美式装备;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只是“小米加步枪”。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当时的世界,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令所有人膛目结舌。国共军事力量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然而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解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时至今日,往日的战争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但是,我们绝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而不是乐不思蜀。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国家的安宁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3
一直以来我都在找一本这样的书:
1、它完整描述了一场大型战争的来龙去脉,为什么发生,如何样进行,怎么样结束
2、书中既有战役的大动向、大战略,又有战术的细节
3、它是一本真实的历史书,而不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
这样的书我真的碰到了,它的名字叫《解放战争》(上、下册 王树增著)。
断断续续读完了后,记录下一些感想:
1、古人说写诗,讲“功夫在诗外”。这个道理极为深刻。战争讲究打仗的技术,但是战争的关键功夫却在战争之外。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斗争。
工作也讲究技术,但关键的功夫却在工作之外。办事处世,根本上说,不过是一个人生价值的体现。
2、解放军作战,有一干到底的决心,有统一坚定的战略思路,还有精细组织的办法,团队协作几乎发挥到协同作战的极致,真可谓有点必有面,有主攻就有牵制,有包围就有打援,自始至终牢牢把握作战的主动权。
看延安失守后的毛泽东的战略指挥,堪称艺术,堪称经典。
3、林彪奉命赶赴东北,和国民党争夺先机。去的时候是一个人,仅仅两年后,他统帅的是百万大军。林彪固然会打仗,但是他成功的背后,是共产党所代表的强大政治生命力及其孕育出的堪称奇迹的组织能力。
人员扩充的快,队伍成分变得复杂,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最快最好的训练出能打仗的兵来,解放军的培训教育工作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林彪亲自总结的《今年怎样练兵》以及作战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等,在培养干部和士兵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工作,总比打仗要轻松的多,但是总是诉苦人才培养不起来,手上的人才不好用,我们有无自我反省过,是否真正的用心去教过部下哪怕是一点点可以用的道理呢?
4、看完一整本书,归根结底还是那三条打胜仗的老经验:
(1)统一思想
(2)培养干部
(3)群众路线
这三条解放军都可以打八分,国民党恐怕也就第二条刚刚及格,失败几乎是必然。
这里面,“统一思想”和“培养干部”很容易理解,但是“群众路线”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个词太土了,土的简直搞笑。
“群众路线”说到底,就是让团队中尽可能多的人理解,我们每一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做。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做了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那样做有什么好处,不那样做有什么坏处。这里的重点是”尽可能多的人“。
有人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这句话堪称经典,从这个角度上讲,群众路线就是政治工作的精髓之一。
干什么工作离得开人呢?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群众路线。就应该让理解我们的工作规定、工作方法的人多多的,让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规定、工作方法的人少少的。
这就是群众路线。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4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而且有美国提供的精良装备以及日本投降后几乎所有上交的战备物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大部分还是汉阳造这样的简陋装备。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就连斯大林也建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可战争的进程却在短短的四年里来了个大翻盘,让世界上军事分析家始料不及。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一书,似乎是专为解开这一重大历史“悬疑”而生。她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党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阅读此书,让我感悟到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前进的最终力量。
书中的一则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陕北与晋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边区的压力。但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长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县长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
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里,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给佳县县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是呀,整个解放战争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才有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才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生产运动,才有山东战场、东北战场上支前百姓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的种种现实。广大人民的倾力支持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在延安的时候,有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是故毛泽东才会深情地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是故本文作者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看来,《解放战争》所描绘的解放战争史,就是一段我们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人民解危难谋幸福的历史,就是一段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历史。
其实,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念,岂止闪耀在解放战争阶段。放眼我们党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壮大,其生生不竭的力量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戴,所谓“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十六年来,我们党不仅仅是依靠人民打江山,更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追求,彰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更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再到要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二字醒目鲜明、力重千钧。十九大报告擘画的新时代蓝图中,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一个个扎实有料的民生“大礼包”,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进入新时代,迈向2018、2019、2020、2021……不断延伸的时空坐标,勾勒出我们党为人民造福事业继续前进、永无止境的发展脉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再一次凸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使命担当。我想,只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继续在新时代开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5
解放战争中,双方的力量对比也颇值得玩味。
内战爆发时,共军正规军大约有一百二十万,国军大约有四百三十万,且装备不成比例,且国军海陆空三军俱全,共军只有陆军一个军种。但是且慢,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军的构成。国军的四百三十万军队中,真正忠于中央的军队,大约七十万,也就是我们一般称呼的中央军,其余的三百多万为地方武装或杂牌军。中央军中,真正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后勤保障好的,不过五大主力加上十一师、二十五师、第一军等几个有限的部队,其余的,均存在武器差、后勤保障不完善、作战经验差等情况。至于杂牌军,那就更复杂,有些杂牌军或地方军,比如桂系、山西的阎军、华北地区的傅作义军,还比较能打,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筹款渠道和武器来源,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所谓的能打,也只是在杂牌军里比较,和中央军是不能比的。有些地方部队,比如滇军、西北的二马军,基本就没参加战争(滇军有一部分被调到东北参战,约为一个军)。有些杂牌军介乎于中央地方之间,比如薛岳,总体上是支持中央的,打仗也很卖力,但装备各方面参差不齐,战斗力时强时弱极不稳定。尤其是,蒋介石歧视杂牌和地方军的做法太过明显,使得杂牌军不但战斗力差,对中央不满,更严重的时,杂牌军极其容易战场倒戈,比如辽沈战役的滇军曾泽生,济南战役的吴化文,均对战役产生了决定的影响,至于傅作义部二十余万人全部起义,更是直接结束了国军在黄河以北的统治。
杂牌军除了直接在战场倒戈外,在重大战役中,往往出工不出力,保持实力,这一做法,使中央军直接遭到解放军优势兵力的包围并有充足的时间歼灭。比如孟良崮战役,中央军七十四师遭到华野三十万大军包围,几十里外的国军各部除了黄伯韬率二十五师死战之外(顺便提一句,黄伯韬非黄埔出身,但其人作战勇猛凶悍,对蒋忠心耿耿,不亚国军五大主力,在与陈粟的较量中多次占得上风,最后在淮海战役战败自杀,其属下二十五师给解放军造成了淮海战役最重大的伤亡),其余各部军裹足不前,甚至连同为黄埔系的李天霞也坐看七十四师被消灭,国军中的内耗由此可见。反观解放军,全国一盘棋,真是指哪打哪,毫无二话,而且富有牺牲精神,肯为大局作想。从部队性质上说,解放军虽也有主力、地方的区别,装备略有不同,但在政治、经济待遇方面完全相同,解放军高级将领均由红军经过长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一路打来,身经百战,百炼成钢,其作战的协调性、服从命令的坚定性及自觉性,均远强于国军,而且解放军确实做到了官兵平等,军内经济公开,政治平等,战士士气高昂,这些,都是国军完全不能比的。因此,从绝对数量上说,国军超过共军,但从局部战场来说,共军超过国军,且共军团结一致,没有内耗,执行命令坚决。
国共比较的另一个巨大差别,是国军的腐败和共军的清廉。当然,国军的腐败不等同于四大家族的腐败。我们也许可以说,四大家族没有传说中那么腐败,不过是宣传而已。但克劳塞维次曾经说过:战争的目的,就在于使用一切手段以达成战争的胜利。同样的,宣传也是一种手段,在战争中,所有可以利用的全部应该利用,解放军宣传战的胜利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战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没有那么多道理好讲,打赢是第一位的。当然,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情况,确实是国军腐败共军清廉。国军的腐败表现在国军的长官,尤其是一些杂牌部队,吃空饷、克扣军粮、虚报战果,普通士兵经常吃不饱饭,军费则掌握在姨太太手里,黄仁宇曾经说过:美军将军被打死,对美军战斗力基本没有影像,国军一个姨太太被打死,部队立刻崩溃。吃空饷甚至使军队的数量都查不清,一个师报上去一万人,实际可能只有六千人,要六千人去达成一万人的战术目的,不出问题才怪。应该说,国军的腐败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省大陆失守的教训,第一就是腐败,尤其是军队腐败。反观解放军,确实是官兵一致,没有贪污现象,干部都非常清廉,勇于献身,仅此一项,就足够招来全国人心。具体到军队,一支贪污成风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几乎全部败仗,连平手都难遇到,说明这支军队已经腐朽了,虽然也有些国军将士抱有理想主义信念,打得很勇敢,很壮烈,但绝大部分国军已经如满清八旗一样腐朽堕落了。
当然,中央军战斗力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其主力在抗战初期被日军消耗掉了,一支军队是需要传统的,国军缺乏传统,缺乏历史,五大主力中的新一、新六从建军到被歼灭不过四五年,缺乏历史使士兵缺乏荣誉感,军队装备虽好,但战斗力却不强,容易崩溃,这也算是国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时至今日,往日的战争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伴随着我们的是一派歌舞,但我们作为国家科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也一定要居安思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安宁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6
解放战争中,双方的力量对比也颇值得玩味。
内战爆发时,共军正规军大约有一百二十万,国军大约有四百三十万,且装备不成比例,且国军海陆空三军俱全,共军只有陆军一个军种。但是且慢,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军的构成。国军的四百三十万军队中,真正忠于中央的军队,大约七十万,也就是我们一般称呼的中央军,其余的三百多万为地方武装或杂牌军。中央军中,真正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后勤保障好的,不过五大主力加上十一师、二十五师、第一军等几个有限的部队,其余的,均存在武器差、后勤保障不完善、作战经验差等情况。至于杂牌军,那就更复杂,有些杂牌军或地方军,比如桂系、山西的阎军、华北地区的傅作义军,还比较能打,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筹款渠道和武器来源,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所谓的能打,也只是在杂牌军里比较,和中央军是不能比的。有些地方部队,比如滇军、西北的二马军,基本就没参加战争(滇军有一部分被调到东北参战,约为一个军)。有些杂牌军介乎于中央地方之间,比如薛岳,总体上是支持中央的,打仗也很卖力,但装备各方面参差不齐,战斗力时强时弱极不稳定。尤其是,蒋介石歧视杂牌和地方军的做法太过明显,使得杂牌军不但战斗力差,对中央不满,更严重的时,杂牌军极其容易战场倒戈,比如辽沈战役的滇军曾泽生,济南战役的吴化文,均对战役产生了决定的影响,至于傅作义部二十余万人全部起义,更是直接结束了国军在黄河以北的统治。
杂牌军除了直接在战场倒戈外,在重大战役中,往往出工不出力,保持实力,这一做法,使中央军直接遭到解放军优势兵力的包围并有充足的时间歼灭。比如孟良崮战役,中央军七十四师遭到华野三十万大军包围,几十里外的国军各部除了黄伯韬率二十五师死战之外(顺便提一句,黄伯韬非黄埔出身,但其人作战勇猛凶悍,对蒋忠心耿耿,不亚国军五大主力,在与陈粟的较量中多次占得上风,最后在淮海战役战败自杀,其属下二十五师给解放军造成了淮海战役最重大的伤亡),其余各部军裹足不前,甚至连同为黄埔系的李天霞也坐看七十四师被消灭,国军中的内耗由此可见。反观解放军,全国一盘棋,真是指哪打哪,毫无二话,而且富有牺牲精神,肯为大局作想。从部队性质上说,解放军虽也有主力、地方的区别,装备略有不同,但在政治、经济待遇方面完全相同,解放军高级将领均由红军经过长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一路打来,身经百战,百炼成钢,其作战的协调性、服从命令的坚定性及自觉性,均远强于国军,而且解放军确实做到了官兵平等,军内经济公开,政治平等,战士士气高昂,这些,都是国军完全不能比的。因此,从绝对数量上说,国军超过共军,但从局部战场来说,共军超过国军,且共军团结一致,没有内耗,执行命令坚决。
国共比较的另一个巨大差别,是国军的腐败和共军的清廉。当然,国军的腐败不等同于四大家族的腐败。我们也许可以说,四大家族没有传说中那么腐败,不过是宣传而已。但克劳塞维次曾经说过:战争的目的,就在于使用一切手段以达成战争的胜利。同样的,宣传也是一种手段,在战争中,所有可以利用的全部应该利用,解放军宣传战的胜利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战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没有那么多道理好讲,打赢是第一位的。当然,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情况,确实是国军腐败共军清廉。国军的腐败表现在国军的长官,尤其是一些杂牌部队,吃空饷、克扣军粮、虚报战果,普通士兵经常吃不饱饭,军费则掌握在姨太太手里,黄仁宇曾经说过:美军将军被打死,对美军战斗力基本没有影像,国军一个姨太太被打死,部队立刻崩溃。吃空饷甚至使军队的数量都查不清,一个师报上去一万人,实际可能只有六千人,要六千人去达成一万人的战术目的,不出问题才怪。应该说,国军的腐败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省大陆失守的教训,第一就是腐败,尤其是军队腐败。反观解放军,确实是官兵一致,没有贪污现象,干部都非常清廉,勇于献身,仅此一项,就足够招来全国人心。具体到军队,一支贪污成风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几乎全部败仗,连平手都难遇到,说明这支军队已经腐朽了,虽然也有些国军将士抱有理想主义信念,打得很勇敢,很壮烈,但绝大部分国军已经如满清八旗一样腐朽堕落了。
当然,中央军战斗力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其主力在抗战初期被日军消耗掉了,一支军队是需要传统的,国军缺乏传统,缺乏历史,五大主力中的新一、新六从建军到被歼灭不过四五年,缺乏历史使士兵缺乏荣誉感,军队装备虽好,但战斗力却不强,容易崩溃,这也算是国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时至今日,往日的战争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伴随着我们的是一派歌舞,但我们作为国家科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也一定要居安思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安宁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7
王树增《解放战争》一书,真实地勾勒出了解放战争的许多历史画面,并深刻总结出,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中国的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算得上是一场奇特的战争。战争爆发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数量和武器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一支摧枯拉朽的强大军事力量,进行了一次惊人的乾坤大扭转。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的身后会有那么多的人民群众奋力支前,没有哪一支军队曾经在作战中享受过如此巨大规模的后勤支援。
《解放战争》一书详细介绍了人民群众如何无私支援解放军战斗的具体情节,真是到了毁家纾难、舍身支持的程度啊!书中写到,在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达到500万之多。直接在战场提供作战服务的有50多万。由支前民兵组成的40多个“子弟兵团”随军行动。由青壮年组成的战场救护队,抬着1.6万多副担架,推着1万多辆小车,华东野战军移动到哪里,他们便一步不离地跟随到那里。书中还生动地描绘了在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支前民工,抱着“毁家支前”的决心,绵延在无数条通往战场的大路小路上,“最后一粒粮,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形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观。老百姓凭什么支持共产党、支持解放军?是因为共产党分给了老百姓土地,是因为解放军保护了老百姓土地。共产党给老百姓带来了利益,带来了实惠;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廉洁公正。对照国民党政权的,国民党军队的残暴抢掠,老百姓怎能不支持共产党和解放军?!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跟定共产党就有好日子过,自己的队伍打赢了好日子就来了。《解放战争》一书告诉我们,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队,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这其中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民党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兵力不可谓不强大、武器不可谓不极其精良,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以坚韧顽强的作战风格,最后得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其原因在于“政胜其民,下附其上”,有众多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国民党军队迅速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民胜其政,下叛其上”,战争中完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人民决定历史。
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正确对待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之所在,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检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党执政的基础。
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9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8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该书讲述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严格履行这个协定,但国民党对停战毫无诚意,在停战令下达的同时,即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蒋介石在完成了内战的准备之后,不顾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一手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后是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一书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1945年至1949年发生在中国的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的一方称之为‘解放战争’,另一方称之为‘戡乱战争’。”从这种称呼上的差距,我们就可以看到战争双方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解放战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是为了解放广大劳苦百姓的目的,而国民党则是为了一统中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这两种可以称之为对立的立场,显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结果。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民心所向是什么?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不横行乡里,不草菅人命,不横征暴敛,不贪赃枉法,不独裁专制。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1946年8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十分肯定地说:“如果蒋介石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他就是铁老虎;如果他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就像他现在做的那样,那么他就是纸老虎,会被雨水冲跑…….共产党有力量,因为他能够启发人民的觉悟。在我们中国这里,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是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最后证明比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还要厉害。”事实如此!正是因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站在了“最大多数”的人民中间,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经济方面,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这场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制胜法宝。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淮海战役时我们党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在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严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前面,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用自己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便跟着前进一步。”“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愿意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情愿,与自己的部队一起承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行进在淮海战役的所有道路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与国民党着眼于控制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不同,我党建立根据地、通过严肃军纪和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尽可能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进行动员。要知道,打仗并不是只靠军队就行的。从后方筹集向前线运送粮草,行军奔袭中军械辎重的同步运输,在战场上向前沿进行弹药补给、将伤员转移并安置到后方,甚至战斗减员后的军员补充……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数次因为支前民工的作为而湿了眼眶,他们心中充斥着对国民党政权的新仇旧恨,以他们的方式投入战斗、作出牺牲,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谁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谁就能取得胜利,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我们党所处的情况和面临的任务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我们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作为执政党,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却也是脱离群众。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审视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战争中作战双方军事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的较量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创建新中国的艰难进程中,共产党人高举理想的旗帜前赴后继,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的理想,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热诚而坚定的拥护,而人民一旦认清他们的社会理想,迸发出来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足以摧毁一个旧秩序并创建一个新世界。”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是马克思执政党和执政党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人民决定历史”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人民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铭记历史,是要鉴往知来。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6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要尽心尽力尽责,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的添砖加瓦。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9
近些天阅读王树增老师的《解放战争》一书收获良多。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实力差距都极为悬殊。然而仅仅3年时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胜利,将鲜红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让古老的中国由此掀开新的篇章。在那波澜壮阔、席卷云天的战场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左右着战争结局?那至今难以忘记的小推车、门板等,又在告诉我们什么?这场战争的胜负,其实在打响之前就已成定局。
1945年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拥有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达到空前规模的430多万。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即使算上刚在东北发展的几万人,总计也不过127万。其中不少部队属于民兵性质,武器依旧是大刀长矛;即使属于正规军的主力部队,也是轻武器十分简陋,重武器严重匮乏。而且,这是一支纯粹的陆军部队,绝大部分官兵甚至没有见过军舰和战机。
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6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时间是1949年4月23日。仅仅3年时间,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解放战争的最终结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高官忙着进城“接收”财产,而此时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
随着抗战胜利,“接收”成为国民党政权所构建的官僚阶层重新掌权的核心内容。空前的资财侵占和侵吞由此开始——“接收成了抢夺战利品的一场混战,所有政府的不同机构都被赋予了没有中央监督的接收敌方财产的权力,他们的行为犹如对人民的侵略。”而共产党人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则是一群具有特殊信仰和品格的理想主义者。1946年3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访问延安,他的随行记者这样描述了共产党的政治中枢:“在延安,党的干部工作时间很长,吃得又很差,冬天还减为一日两餐,吃的主要是小米和青菜。他们在窑洞里,坐在木椅或木凳上,在小油灯的暗淡灯光下进行工作。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涵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公平永远是百姓衡量政权合理与否的基本尺度。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正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所追求的,即创立民主、自由、公平的新中国。因此,共产党人提出的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诉求,得到了中国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的认可和拥护。对于苦难的中国来讲,最大多数的人是谁?是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的后勤补给,到战争的后期基本上是依靠空投,这种耗费巨大财力的补给行为效果甚微。而在同一个战场上,共产党军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10纵在黑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3天之内战场周围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往返阵地900多次,送上去的干粮达2000多斤,战后统计仅下湾村牺牲的百姓就有400多人,他们和那些牺牲在阵地上的解放军官兵葬在了一起。整个淮海战役,近60万作战官兵的身后是500多万支前百姓,战场上几乎每一颗子弹、每一发炮弹、每一粒粮食都来自百姓日夜不断地运送;而所有的作战官兵都知道,一旦他们负伤乃至牺牲,百姓会将他们转运下战场,把自家的被子盖在他们身上。
民心所向,共产党人的这一优势,被外国记者认为“大大抵消了”国民党军在战争初期的装备优势,甚至“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成为“军事公式里巨大的未知数”。
民心所向是什么?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心里有杆秤。
战争年代我们依靠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现在的和平建设年代、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代,更需要我们共产党人时时刻刻心里想人民所想,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我们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10
斗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而战争又是其中最直接最暴力的,他集中体现了我们人性的丑与美。但话是这么说,其实除了统治者、战争狂人和无知无畏者之外,大致是没有人喜欢战争的,管他社会进不进步,我是来打酱油的,关我屌事!老百姓都是这么想的,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另外就是战争的正义性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战争本身是带有破坏性的、摧毁性的,他席卷一切,势必造成巨大的方方面面的伤害。所以,有时候战争正义性的判断并不仅仅与发起战争的目的有关,而还与战争的破坏程度息息相关。所以,战争很多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好东西,看战争史的时候我们要树立这样子的观念,要有反思的精神,即使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无法挽回,我们也应该在战争的过程中吸取其中的教训。
这是我看战争史的一点心得。至于说在战争史中我们要反思些什么东西,我觉得很复杂。我只能说几个例子,譬如说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权存在的法理性、其受民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出各个政权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可以看出战争中双方主要将领尤其是直接指挥的将领的个人能力,还可以观察一下战争对双方造成的影响,以及战争最终的后果。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至少他决定了我们100年的命运,解放战争双方的输与赢,决定了1949年或者别的一个什么年份之后100年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生活习惯。也决定了很多人的爽与不爽,决定了我们今天到底是流落街头,还是高高在上。
《解放战争全纪录》其实是一本很一般的书,他的腔调比较老,观念比较旧、思想虽然激昂但是神经麻木,但贵在他保存了比较多的资料(即使很散),至少是一个官方资料的汇总,很多地方写得很细,虽然经常有健忘症,很多文句重复出现,但至少表明,他愿意提供给读者完整的详细精确到个位数的资料。这本书的缺点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太偏颇了,太公式化了,严重的革命样板戏残余的感觉,这也就是我这篇文章起这么一个题目的原因。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11
斗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方式,而战争又是其中最直接最暴力的,他集中体现了我们人性的丑与美。但话是这么说,其实除了统治者、战争狂人和无知无畏者之外,大致是没有人喜欢战争的,管他社会进不进步,我是来打酱油的,关我屌事!老百姓都是这么想的,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另外就是战争的正义性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战争本身是带有破坏性的、摧毁性的,他席卷一切,势必造成巨大的方方面面的伤害。所以,有时候战争正义性的判断并不仅仅与发起战争的目的有关,而还与战争的破坏程度息息相关。所以,战争很多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好东西,看战争史的时候我们要树立这样子的观念,要有反思的精神,即使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无法挽回,我们也应该在战争的过程中吸取其中的教训。
这是我看战争史的一点心得。至于说在战争史中我们要反思些什么东西,我觉得很复杂。我只能说几个例子,譬如说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权存在的法理性、其受民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出各个政权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可以看出战争中双方主要将领尤其是直接指挥的将领的个人能力,还可以观察一下战争对双方造成的影响,以及战争最终的后果。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至少他决定了我们100年的命运,解放战争双方的输与赢,决定了1949年或者别的一个什么年份之后100年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生活习惯。也决定了很多人的爽与不爽,决定了我们今天到底是流落街头,还是高高在上。
《解放战争全纪录》其实是一本很一般的书,他的腔调比较老,观念比较旧、思想虽然激昂但是神经麻木,但贵在他保存了比较多的资料(即使很散),至少是一个官方资料的汇总,很多地方写得很细,虽然经常有健忘症,很多文句重复出现,但至少表明,他愿意提供给读者完整的详细精确到个位数的资料。这本书的缺点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太偏颇了,太公式化了,严重的革命样板戏残余的感觉,这也就是我这篇文章起这么一个题目的原因。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12
近些天阅读王树增老师的《解放战争》一书收获良多。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实力差距都极为悬殊。然而仅仅3年时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胜利,将鲜红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让古老的中国由此掀开新的篇章。在那波澜壮阔、席卷云天的战场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左右着战争结局?那至今难以忘记的小推车、门板等,又在告诉我们什么?这场战争的胜负,其实在打响之前就已成定局。
1945年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拥有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达到空前规模的430多万。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即使算上刚在东北发展的几万人,总计也不过127万。其中不少部队属于民兵性质,武器依旧是大刀长矛;即使属于正规军的主力部队,也是轻武器十分简陋,重武器严重匮乏。而且,这是一支纯粹的陆军部队,绝大部分官兵甚至没有见过军舰和战机。
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6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时间是1949年4月23日。仅仅3年时间,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解放战争的最终结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高官忙着进城“接收”财产,而此时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
随着抗战胜利,“接收”成为国民党政权所构建的官僚阶层重新掌权的核心内容。空前的资财侵占和侵吞由此开始——“接收成了抢夺战利品的一场混战,所有政府的不同机构都被赋予了没有中央监督的接收敌方财产的权力,他们的行为犹如对人民的侵略。”而共产党人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则是一群具有特殊信仰和品格的理想主义者。1946年3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访问延安,他的随行记者这样描述了共产党的政治中枢:“在延安,党的干部工作时间很长,吃得又很差,冬天还减为一日两餐,吃的主要是小米和青菜。他们在窑洞里,坐在木椅或木凳上,在小油灯的暗淡灯光下进行工作。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涵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公平永远是百姓衡量政权合理与否的基本尺度。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正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所追求的,即创立民主、自由、公平的新中国。因此,共产党人提出的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诉求,得到了中国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的认可和拥护。对于苦难的中国来讲,最大多数的人是谁?是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的后勤补给,到战争的后期基本上是依靠空投,这种耗费巨大财力的补给行为效果甚微。而在同一个战场上,共产党军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10纵在黑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3天之内战场周围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往返阵地900多次,送上去的干粮达2000多斤,战后统计仅下湾村牺牲的百姓就有400多人,他们和那些牺牲在阵地上的解放军官兵葬在了一起。整个淮海战役,近60万作战官兵的身后是500多万支前百姓,战场上几乎每一颗子弹、每一发炮弹、每一粒粮食都来自百姓日夜不断地运送;而所有的作战官兵都知道,一旦他们负伤乃至牺牲,百姓会将他们转运下战场,把自家的被子盖在他们身上。
民心所向,共产党人的这一优势,被外国记者认为“大大抵消了”国民党军在战争初期的装备优势,甚至“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成为“军事公式里巨大的未知数”。
民心所向是什么?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心里有杆秤。
战争年代我们依靠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现在的和平建设年代、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代,更需要我们共产党人时时刻刻心里想人民所想,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我们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13
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而在国民党方面,腐败已经达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国民党军队信仰的缺失,执政运作规则的扭曲,官员价值观念得崩溃,所有的腐败注定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在经济方面,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淮海战役时共产党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
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数量和武器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一支摧枯拉朽的强大军事力量,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在战争中,作战双方与其说在进行军事较量,不如说在进行政治较量,进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选择了自己国家的未来命运。正是这个伟大的选择,创造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历史。
解放战争心得感悟篇14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而且有美国提供的精良装备以及日本投降后几乎所有上交的战备物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大部分还是汉阳造这样的简陋装备。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就连斯大林也建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可战争的进程却在短短的四年里来了个大翻盘,让世界上军事分析家始料不及。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一书,似乎是专为解开这一重大历史“悬疑”而生。她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党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阅读此书,让我感悟到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前进的最终力量。
书中的一则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陕北与晋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边区的压力。但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长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县长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
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里,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给佳县县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是呀,整个解放战争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才有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才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生产运动,才有山东战场、东北战场上支前百姓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的种种现实。广大人民的倾力支持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在延安的时候,有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是故毛泽东才会深情地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是故本文作者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看来,《解放战争》所描绘的解放战争史,就是一段我们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人民解危难谋幸福的历史,就是一段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历史。
其实,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念,岂止闪耀在解放战争阶段。放眼我们党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壮大,其生生不竭的力量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戴,所谓“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十六年来,我们党不仅仅是依靠人民打江山,更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追求,彰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更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再到要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二字醒目鲜明、力重千钧。十九大报告擘画的新时代蓝图中,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一个个扎实有料的民生“大礼包”,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进入新时代,迈向2018、2019、2020、2021……不断延伸的时空坐标,勾勒出我们党为人民造福事业继续前进、永无止境的发展脉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再一次凸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使命担当。我想,只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继续在新时代开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推荐访问:解放战争 感悟 心得 解放战争篇心得体会 解放战争求解放心得 解放战争感受与收获 解放战争的心得 读解放战争心得体会 关于解放战争的心得体会 解放战争的感想和体会 解放战争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