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策划方案 >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7篇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7篇

时间:2022-11-04 13:00:06 策划方案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7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教学团队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提升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7篇

篇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教学团队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工作,提升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根据《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2020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相关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坚持走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合作育人。落实“校院系三级建制、两级管理、重心在院”的教学管理体制,必修课、限选课、通识核心课等课程建设一批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形成“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本科教学新局面,鼓励组建交叉学科教学团队。完善助教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重点建设“老中青、传帮带、师徒制”的课程教学团队。二、建设内容(一)制度建设重视质量管理、内涵发展,探索并建立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制度,包括集体备课、教案撰写、公开课评议、教学研讨、课程体系及标准建设,以及自我督导、评估、激励机制等,明确团队成员职责。(二)队伍建设团队负责人须满足以下条件: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授课;特别热爱教学工作,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长期致力于团队建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1

  一名教师只能负责一支课程教学团队。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和通识核心课以课程为单

  位组建教学团队,专业课(包括实验课)围绕核心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团队由相关课程组构成,每一个团队指定一名负责人,每一个课程组包含课程负责人、若干主讲教师(AB角)和适量的助教,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队伍。

  要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科学规划新教师的教学发展,入职后编入相应的课程组,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各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专门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特别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精心组织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重视课程内部以及与前继、后续等课程的有机联系和系统衔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高效组织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化考核与管理,创新学业评价模式;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努力培育一流课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课程线上化建设。(四)教材建设重视教材的选用、编写和研究,尤其要重视实验、实践和实习教材及讲义的编写;鼓励编写优秀的有影响的教材,尤其是对我校编著的优秀教材的传承和发展;重视对现有教

  2

  材内容的延伸与扩展,鼓励编写针对讲授教材的补充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专业思维。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并定期组织有“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学顾问、教学单位负责人、教学秘书,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会,在沟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革新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吸收学科发展新成果,立足学科前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六)教学成果培育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和讲课比赛,鼓励团队内部或团队之间开展各类教学技能比赛。重视教学积累和创造,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依托团队或课程培育教学成果,鼓励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励。(七)国际视野拓展要特别重视外文经典原版教材的学习、引用和研究;鼓励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全英文教学;积极关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鼓励教师出国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开展国际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三、建设规划(一)总体安排实行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立项建设,每个教学团队

  3

  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2020年启动第一批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工作。计划5年内完成教学团队建设。

  (二)具体安排1.2020年底前,对学校已立项建设的86个主干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进行验收审核;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通识核心课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科、资环等教学单位完成教学团队建设立项;2.2021年,理工农科其他教学单位,医学类教学单位完成教学团队建设立项;3.2022年,人文社科类各教学单位完成教学团队建设立

  项。(三)中期检查。由各教学单位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的教

  学团队建设进行中期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团队建设工作。

  (四)评估验收。建设期满后由各教学单位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的教学团队建设进行评估验收,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及建设验收。

  (五)常态化评估。各教学单位和学校对教学团队建设将长期进行跟踪和动态评估,建立常态化的评估和评优奖励机制。

  四、保障措施(一)责任分工教学团队建设由课程所在教学单位负责,团队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单位对本单位的教学团队建设负主体责任。教务处负责政策保障、总体建设情况的

  4

  验收和常态化监督。(二)具体职责1.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定教学大纲、遴选教材、实施教

  学改革、组建试题库、组织考试阅卷等教学活动,负责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以及教学团队的具体建设和日常管理。

  2.基层教学组织。各系、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教学团队的建设规划、设计和具体指导,督促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

  3.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教学团队的条件保障、评估验收、常态化评估和质量监控。

  4.教务处。负责相关经费和政策保障,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总体验收和汇报交流,常态化跟踪检查教学团队建设情况,以及评奖评优奖励。

  (三)条件保障1.教学团队中同一个课程组内部进行调课和代课,将不计入学校调停代次数中。

  

篇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略论

  [摘要]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适应新方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本质性需要。而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以健全运行机制为关键。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提理论课“05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性很强,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要通过团队合作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因此,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适应新方案,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本质性需要。而建设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以健全运行机制为关键。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个人“单兵式作战”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惯性思维,凸现了教师“集团式作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从宏观上建立了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基础。

  一般来说,教学团队有三个层次:一是跨校、院、系的虚拟型顶级教学团队,二是以院、系为主体的实体型教学团队,三是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实体型教学团队。〔2〕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也是在这三个层次上依次展开,并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级次的团队。从全局上看,协调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间的关系,需要制度规约,以免陷于互相制肘,恶性竞争的“人祸”之中。因此,作为一所高校,建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三级管

  理体制显得十分必要。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立负责人总管、所在院(系)主管、团队骨干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建设模式,制定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相关制度,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生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军,明确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发展方向,设计共同的远景目标。〔3〕从个体上看,每个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内部也需要建立包括集体备课、听课与教学观摩、交流、沟通与研讨、帮扶、奖惩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保证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正常运转,保持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长期稳定。通过制度建设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定位意识,有效地培养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4〕

  教育部建立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宏观制度基础和各高校建立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微观制度基础,共同维系着构成了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硬规则”,这也是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根本性举措。

  二、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思政课各类教改项目,以思政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立项依据,聚集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围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展开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探索,既是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载体,又是凝聚思政课教师智慧,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绝佳平台。因此,以教改项目为突破口,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为此,上至教育部,下至教研室,都需要建立起“项目意识”。设立项目的部门,需要充分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循序渐进地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建立起一整套项目检查监督制度,切实落实执行,切忌盲目立项、重复立项、人情立项,杜绝变项目为福利、变项目为套现、变项目为贪腐。承担项目的部门,需要严格依照项目要求,

  按照项目计划,合理利用有限的经费,集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任务,并总结出研究的经验和教训,锻炼出梯队有序、结构合理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同时,思政课教学团队要视教改项目为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并以此促进教学团队健康成长的载体。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成员共同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必须要有课程建设、教改科研项目的运行载体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合作平台来支撑其运行,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成果来衡量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工作实效,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项目推进中凝聚人才、建设团队,通过科研课题、精品课程和“精彩一课”比赛、社会服务等项目的推进,为思政课教学团队成员的成长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团队的教改科研水平,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5〕

  三、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打造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需要以“互补性学习”作为不竭动力。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的“互补性学习”,是立足于团队成员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教学风格等具体实际,以寻求自我发展和超越为目标,以团队学习和研究为动力,结构和功能自主优化与发展的一种松散型组织。〔6〕其主要特点是以团队成员的长期交流与融合达成主体间的互补与共长。以“互补性学习”为动力,有利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的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

  首先,建设学习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离不开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新形势下,每位思政课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为此,每位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超越的学习,成为一个追求自我超越、积极行动、经常反思和终身学习的人。而要建设学习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更需要在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中形成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与专业

  知识,共享课程知识、教学经验、教育信息和学习能力的“互补性学习”氛围,构造团体“互补性学习”的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以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有浓厚学习风气的思政课教学集体。

  其次,建设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离不开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当今世界,创新业已成为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之源。而创新本身也不是无源之水。作为一个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就是其源头活水。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主体,而且要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要成为既是优秀教学团队又是创新研究团队的双向发展的组织,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间的“互补性学习”。在“互补性学习”过程中,创新型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才能很好地凝聚和展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创新活动,进而“反哺”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

  

篇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中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落实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为确保本项工作落到实处,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发挥专业教师为“主力军”、教学为“主战场”、课堂为“主渠道”的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与通识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建设目标

  1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立足区域社会需求,发挥行业优势,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无课不思政,每学期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三、工作基本要求

  1.充分挖掘、激活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所有教师均负有育人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各专业、各课程均要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学院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及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工程技术、实验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树立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精神追求。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院系。要加强学院党的领导,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学院各专业(教研室)要把课程思政的建设、改革和实施,作为实

  2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现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须要求与重要内容,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大纲修订、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

  2.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重点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新发展理念教育,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社会发展观和人生发展观。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把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加强法治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思维,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念。

  四、工作重点任务

  1.创新并完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关键在思政元素的高水准融入。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合理设计“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相关内容,把爱国情怀、法制意识、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经典案例和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融入教学设计。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4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2.精准提升教学能力

  组织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深入解读,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开展院系级专题讨论,以提高每位老师对加强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3.建设标杆课程、专业

  制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价标准(课件教案、大纲、成果案例及学生反馈等),开展示范课程遴选活动,打造5门左右标杆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4.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运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培育2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3名左右教学名师,不断增强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发挥团队示范作用。

  5.完善课程评价

  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专业建设、教改课改、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

  5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赛、课堂优秀教学奖评比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在课程评价标准中要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其中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6.总结典型案例

  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建立由党委书记牵头负责,教学线、学工线、院办及各教研室等相关科室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2.强化工作考核

  6

  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篇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办好讲好思政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一是传递正能量。坚持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爱国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实现全覆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有效贯通,将学生思政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营造全学科育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环境。三是突出创新性。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注重统筹性。强化学生思政教育,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二、主要任务(一)加强领导落实好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帮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社情和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

  学校要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统领导,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组织会议每学期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不少于1次,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校负责人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落实书记、校长带头抓好思政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等要鲜明体现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核心价值观。

  (二)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围绕学习最新精神、当代国际经济、法律与生活等内容开设“思政”选修课程。开设“思政”必修课程,围绕时事政策教育、先进文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安全教育、团结进步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内容开设选修课程。学校要把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严格落实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开齐开足思政课必修课程,要使用好统编教材,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可研究编制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长征文化、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内容的校本教材。(三)优化教育内容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世界、自然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培养学生对新时代思想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建设者的美好愿望。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等内容。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时代思想,把祖国、装在心中,强化做建设者的思想意识。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重在提升素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形成做建设者的认同。

  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在抓好统编教材教学、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施有效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常态化教学模式。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

  充分依托地方红色文化、XX成就等资源,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围绕“爱国”“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等主题开展思政活动。

  (四)强化教学教研要使用好教材,加强对思政课统编教材重点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

  想道德发展需求,增强教学内容的承接和贯通,做到分层递进、螺旋上升。要强化知行合一理念,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课堂,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

  要建立学校思政课校本教研制度,配齐建强思政课教研队伍,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学研讨活动。要建立学校思政课备课机制,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手拉手”备课机制,跨学段跨学科的交流研讨机制。学校每期要组织开展示范课、公开课、听评课、说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要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培训研修、优质课比赛、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示范课巡讲、论文及教学设计评比、优秀课例展示等活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校要积极开展思政课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探索思政课教学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创新、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

  (五)保障师资队伍要配齐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专职教师缺乏的学校,学校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可在培训合格后兼任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大思政教师培训力度,建立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强化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通过多种方式每三年对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培训。要组织开展好思政课教师的二级培训工作,提高

  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水平。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思政课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做好青年思政教师的培养工作。要保持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确保知识传授的连贯性。要依据上级的职称评聘精神完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各校可在评优评先以及教学成果奖等推选活动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要将思政课教师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其他学科业绩纳入学术成果范畴。

  

篇五: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的实施,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本科教育教改,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和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改革,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强市、强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基本原则(一)立德树人,德才兼修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育人导向,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特色制度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追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分类建设,特色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分层分类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实践,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三)全员参与,示范带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开展育人工作,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学校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建设多层次示范体系,总结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学校有特色、专业能示范、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二)具体目标聚焦“示范”,重点打造专业和课程,5年内,

  达成以下目标:1.按照课程思政示范校标准开展建设。力争入围“全省建成

  3-5个课程思政示范校”之列。结合学校区域实际,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建设成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课程思政示范性高校。(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宣传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师工作处、教务处)

  2.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以“四个新”“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各学院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个示范专业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1-2个专业入围“全省建成30个左右示范专业”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3.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构建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门示范课程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2-5门课程入围“全省建成100门示范课程”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4.培育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课

  程思政纳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重要内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5个左右,力争个别团队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教师工作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5.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调整,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0-15个,力争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5个。(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四、主要举措(一)以一流大学建设为导向,推进专业思政建设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牵头部门:宣传部;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各研究中心)2.坚持特色建设,立足地方实际,结合学校定位,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融入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克服同质化倾向,准确定位,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学校特色,争创一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力争走在地方高校前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各学院)

  3.研究构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建设指导意见,各学院制定建设方案,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推动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各学院以教学系为单位,专业负责人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高效利用。(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篇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承担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二、总体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四个统”,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建设,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课堂、优秀教师、教学团队,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循序渐进,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

  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任务(一)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XX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文件要求,以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的5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为核心,加强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培养思政课程教学名师,把思政课打造成“金课”,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话、跟走为统领,以远大理想和特色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体系的认知和感悟,从而进一步从认知到认同,入脑、入心,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2、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科学合理拓展公共基础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内容所涉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时代性。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结合校史校情,开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

  素质、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等公选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在美育教学中陶冶情操。

  (二)推进课程思政内容建设1、课程思政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1学分课程要求至少确定5处“课程思政”融入点,2学分及以上课程要求至少确定10处“课程思政”融入点。3、完善教案与课件。课程教案与课件要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思政”元素,将其纳入教案与课件,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有机融入课程教学。4、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思政改的重要抓手。教材首选马工程重点教材。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参考用书,帮助教师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三)推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1、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要贯穿课堂

  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例、作业论文各环节。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影响学生。

  2、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优化教学方式,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要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4、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考核内容,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培育教学团队1、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充分运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教学比赛、社会实践研修等手段,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充分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作用,通过教研讨论、集体备课、老教师传帮带、教案编写、观摩课公开课观摩等手段,讨论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总结课程开展的成效,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3、鼓励各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活动。

  4、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精彩课堂”活动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研教改项目,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教案或课件竞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培养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不断增强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组织2-3次“课程思政”示范观摩听课活动,以提升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五)发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育项目的管理,明确建设任务。“课程思政”课程要在课程团队建设、教学大纲制定、教案编写与课件制作、教学模式改、课程考核评价改、教学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可供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成果。四、保障措施1.组织领导。成立由基础课部总支书记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督导为成员的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工作领

  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基础课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教研室主任为本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开展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及时总结经验。教学督导加强检查指导,保证建设质量,重点检查授课过程与效果,把“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加强当面反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以引导和指导。

  2.支持保障。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浓厚氛围;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教师正确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列入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指标体系。

  

  

篇七: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体人员全过程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引导思想价值贯穿教育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特别是在课程中表现思政教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方向,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和教育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种课程共同培养人格局,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育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领导的有机统,培养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健康身心的接棒人。二、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学校各课程思政要素,抓住课程教育这一主要阵地,充分发挥各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切实贯彻思政工作教育教育全过程,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目标,形成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教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学校思政工作。(二)培养充满思政要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培养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育名人和团队,提取一系列

  可推进的课程思政教改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建设内容。(―)推进课程教改,挖掘课程思政要素。1.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教育。各课程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要素,发挥思政教育功能,融合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引导思想价值贯穿课程大纲、教育设计、准备课程、教育评价等教育教育全过程。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征,把握发掘的重点。语文课程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实践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科学课程应突出培养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意识。综合实践课程要强调培养追求现实、实践创新、追求精致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坚实、耐心、辛苦、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要强调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把爱国、民族感情浸入到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应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掌握体育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各课程结合本课程特点,制

  定融入思想教学的方案,加强教材建设,辅导老师在教案中加入思政内容,切实让思想教学在各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2.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目标应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要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师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在线、在线增加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言传身教,以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优秀的学术感染影响学生。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推广案例式、项目式、团队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特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结构性变化,教育方法和手段调整必须为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提供服务。3.课程评价注重价值引领。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重视价值领先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中加强所有课程具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教育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落实这一理念。(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坚定四大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会典范。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领先的观念,以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确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将思想领先和价值观融入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教研小组的讨论、老教师的帮助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准备、本学科优秀教师的领导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技能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入社训练、专题训练、专业研讨、集体准备课程等手段,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调整和交流,使许多教师能够利用课程主讲、现场回答、在线交流、课程反馈、实践教育等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融入各课程的教育全过程。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成立校长和分管教育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改。加强制度设计和完善,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课程思考政策措施。(2)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各部门合作的课程思政教育教改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课程教师交流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查和特别研究,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改落

  实。(3)加强工作评估,加强激励引导。定期评估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建立动态化、常态化、

  滚动式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促进整改。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评价、评价奖励、选拔训练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将价值领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纳入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办好讲好思政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一是传递正能量。坚持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爱国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实现全覆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有效贯通,将学生思政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营造全学科育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环境。三是突出创新性。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完善教育管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