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2023年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通用文档】

2023年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2-24 12:24:01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通用文档】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 31.70%。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

  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1.5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

  4、劳动力转移模式多样化。全县劳动力转移主要形式有:离土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少部分农民脱贫致富,自发地下山进城、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一化。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

  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04年—2010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据统计,2004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237.7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2、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磁化效应更加明显。农业比较利益低,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城乡发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对农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如我县新碧工业园区引进外来企业100多家,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如我县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规模300亩,拟安置高山远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小区的土石方工程、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2000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

  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措施

  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化转移。一是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教育券”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管理,促进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2

  党的*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小康成为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指出了要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永川市市委、市*也在年初的“*”上提出:在未来7年内,让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把永川建设成为渝西地区的大城市。为了贯彻落实重庆市农业局召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试点县(市)工作会议”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培训班”的有关精神,切实有效地搞好永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早日实现把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永川市农业局科教信息中心组织人员对永川农村劳动力整体状况、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转移方向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整体状况

  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4.9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规格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交易大厅,成功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据调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26个,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储备基地3个,劳务输出基地5个。同时,对各类外出民工分别进行登记造册,促进民工有序流动。仅去年,就帮助民工追收工资96万元,清退保证金1.8万元,督促用工单位替民工参加社会保险850人,处理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56件。三是职工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我市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和预备制度的同时,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8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了解到:三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我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二是文化层次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48%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学文化或文盲人员高达20%,大专文化以上仅占2%。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据市农调队和劳动部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500—700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1000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民工高达86%。这些低水*务工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三是开发难度达。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外出务工,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年性转移人数尚需巩固:进一步增加外出人数,又因为有的地方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四、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期看是实现农民增收,远看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有关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必须“六架马车”拉动。一是以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保持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以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饮食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商贸优势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驱动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城市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其它适宜农民进城就业的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四是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我市应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培训学校或者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凡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必须培训合格后有职业培训中心向技能鉴定部门申请鉴定。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地位。五是以就业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100个流动就业重点监控点的特有优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职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培训、劳动力储蓄、劳务输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大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行为,督促指导各类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六是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劳动力转移。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3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 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 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 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XX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 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 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 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广校、天水农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 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不够,不配合培训单位,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其次,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体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尤为重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道坎”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一)明确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

  1.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三项重点为: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的转岗、转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实用人才学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正确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1.*统筹,多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xxx” 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在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

  2.模式构想。"!以县农广校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以现有各类*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参与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合力;加大县农广校培训中心职能,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辐射*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培训对象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信息互动。在县与镇、县与村、镇与村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建立镇职业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个主导产业的镇职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体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配套。"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性服务*台。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市、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所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议按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从支农专项经费中提取 10%~15%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如:对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农民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建立以*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投资农村劳动力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可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门汇同有关部门制定培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报*批准实施。

  (四)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途径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农村教育一体化。突出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依托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组织骨干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考察,培养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创路人。

  (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出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搞好“三加一”工程。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培训单位公*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主要流向那些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对培训起较大作用的培训机构。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监督检查机制。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4

  城市资源,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另一方面,我们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

  “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具体的讲,就是农业的"增长与发展;农民现实的收入及其增长、未来的生活、职业等变化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农村发展,包括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与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而难以分隔的。其中,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环境条件,建设新型的农村;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可见,在这三者关系中,农民是具有主动性的一方,而农业是农民获取收入的源泉和进行劳动创造收入的对象之一,农村则是在农民通过劳动创造收入后进行改造、改变的对象。因此,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困境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三农”问题的症结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据李子奈(2002年)对农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测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中大约有1.4亿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进一步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增加。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尖锐矛盾,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1.农业人口过多至使农业低效率。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认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按照他的逻辑,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毕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2.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水*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源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不足。农民收入水*低,又会通过两个途径形成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收入水*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民谋生能力低收入水*低;收入水*低扩大再生产投资不足收入水*低。

  3.农业人口过多影响农村稳定。农业人口过多通过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稳定:一是农民是农村不稳的经济根源。当前农村77.5%的农民收入处于负增长,这是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原因。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人口过多,且经营分散,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集团的成本过高,至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弱。

  总之,农业人口过多形成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农业人口过多既直接作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又通过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使农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比逐步趋于合理,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均资源空间。

  二、“就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小城镇战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即“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策略。20多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1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另外,城市和沿海工业加工区也吸纳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但也要看到,这种通常不伴随身份转变的转移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专营工商业和服务业,许多人仍是游历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两栖职业者。已转移的农民仍然把农村视为自己的家,保留在农村中占有的资源,就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理性选择。这既使农业日益成为“业余产业”、“副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因此,现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形成和培育城镇化的基础,这才是*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1.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已全面进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2001年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乡镇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已达820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850元,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4.4%;同时,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

  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具有官方方面估计,农业的充分发展,农业结构的优化,可吸纳近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我国只占10-2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还不到1/3。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正好相反,是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广阔,潜力很大。只要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农业效益的增长大有希望。

  3.鼓励民工回乡创业

  大中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更容易给农民带来现代观念。美国著名经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指出:“市民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其自身的转移,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工人和现代商人,又能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培养一代现代农民。”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不少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本事。对这些经受几年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工,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扩大就业,把他们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表彰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先富帮后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做出贡献。

  4.积极引进城市资源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要统筹城乡资源,跳出长期以来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局限,冲破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引导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下乡,跨产业、跨区域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例如,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企业开工率不到60%。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资本所有者急于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这就为将城市资本连同企业家、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一起引入农村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将农民堵回农村,而是应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三、“异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异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种思路。他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压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效率;同时,他还能通过劳动力的城市迁移形成劳动力市场,在流动中确立劳动力价值,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使全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1.促进大中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限于我国尚有1.5-2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和总体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条件,我国工业结构优化战略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主体,应以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加速工业化的推力,较快走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工业过程中,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最大比重,美国为26.1%(1926年),日本为27.4%(1973年),台湾为33.5%(1985年),而我国目前只有15%左右。借鉴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只要形成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抓住入世机遇,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份额可以再上升0-15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农业劳动力绝对量相当于1990年农村新增的7500万劳动力。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很落后,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就业比重高达60-80%,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种类有150个,而我国只有50左右。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就业份额为20-30%,而我国目前仅有4%左右。据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43个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中,社区服务业可提供的就业机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在第三产业还能找到巨大空间。

  3.鼓励农民进城创业

  大量农民进入城镇需要大量的相应的就业岗位。在当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就业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尤其是鼓励农民在第三产业创业,因为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该产业又是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应当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的政策,要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贷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取得银行贷款等,从而增强农民进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

  4.扩大农村对外开放

  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不足,拓宽我国农业发展空间和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要积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包括提高食品安全水*,突破食品安全等技术检测壁垒,先行取消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所征收的农业特产税,适当加大农产品退税的力度,增加农产品需求;在国外创办农业企业,利用国外资源;促进劳动力输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市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

  总之,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形式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都具有积极作用,我国的政策应该是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报告所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阅读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1)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3篇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

  根据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现将调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辖区面积1715*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0,农村劳动力52.2万人,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XX县农村劳动力为52.2万人。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人,女21.4万人,分别占劳动力的59%,41%;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人,初中29.8万人,高中以上16.7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人,25—35岁13.1万人,35—45岁13.1万人,45—55岁1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30%,25%,21%,24%。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劳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7.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为11.3万人,短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为3.2万人;在外出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人,占47.2%,人均年收入40000元。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力资源少或劳动力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酉、埃塞俄比亚等国。

  根据统计分析,我县外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素质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农民工文化水*较低,高中以上的万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万人,占57%;小学以下的5.7万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少,只有2.9万人,仅占外出农民工的10.4%。

  (二)从业单一。在建筑业和加工业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8.4%。

  (三)外出务工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期外出务工20.5万人,占74.8%;短期外出务工7.4万人,占25.2%。

  (四)从业地点相对集中。我县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在广东省,共有17.1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1.2%,其余的10.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区。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我县外出务工的27.9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4%。

  (二)外出农民工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在建筑业、加工业等职业中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三)对农民工有序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一是对农民工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造成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就业难度大。二是农民工就业盲目无序,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动、有序就业。三是对外出农民工,特别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纠纷。

  四、对策及思路

  一、依托阳光工程,不断挖掘地方特色。

  阳光工程在我县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逐步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台。从近二年的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学员来看,所开展的专业培训有:汽车驾驶、建筑、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餐饮等。XX是全省的农机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农机之乡”,农机生产企业达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从业人员要三万多名,我们可以全力打造“农机加工”树本地特色品牌,扩大本地就业。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我县涉及这方面的人数偏少,还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XX品牌。还可以利用已输送至国外从事建筑业的有利条件,重点培育和打造“建筑湘军”,树境外劳务输出品牌。

  二、强化技能培训,定向打造劳务品牌。

  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劳动保障、科技、教育、建设、*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全力配合农业部门,切实做阳光工程各项工作。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阳光办的领导下,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外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强化市场导向,引导形成劳务品牌。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中,坚持“*推动、部门监管、学校主办、农民受益”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典型带动,发展劳务品牌。逐渐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寻求区域劳务协作,不断形成和壮大泛珠三角、华东、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在沿海大中型企业广泛建立劳务输送基地,培养劳务开发经济人队伍,努力使之成为劳务输出的信息窗口、服务窗口和*窗口,强化输出地、输入地的对接。

  四、搞好公共服务,发展壮大劳务品牌。

  利用阳光工程项目,以农业部门为主体,*出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建立一个面向全县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实行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统一开发建立农村劳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互通、资源共享,并将劳动力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形成覆盖城乡的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规范、有序、合理、高效配置。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2

  为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们于2月20日—月1日开展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及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农村劳动力资调查遍及全市三区两县44个乡(镇)86个村,农村劳动力24009人。其中:男性129179人,占总数80%;女性110916人,占总数4620%。

  1、年龄分布:岁以下12694人,占总人数的264%。其中:16-17岁274人,占219%;18-2岁4768人,占182%;26-岁772人,占222%。大于6岁11701人,占总人数的476%。其中:6-4岁78067人,占22%;46-0岁470人,占194%。

  2、地区分布:东区68人,占总数224%。其中:男性27人,女性2811人。西区767人,占总数240%。其中:男性297人,女性280人。仁和区61898人,占总数278%。其中:男性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县8172人,占总数404%。其中:男性440人,女性7697人。盐边县80人,占总数4%。其中:男性4929人,女性9401人。

  、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化919人,高中化910人,初中化121048人,小学化98771人,小学以下10227人,分别占总数的08%,8%,06%,41%,426%。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762人,占总数71%;第二产业1407人,占总数108%;第三产业2422人,占总数1010%;在家闲业8844人,占总数68%。

  、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分布:4428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1846%;46814人有明确的求职择业意向,占总数190%;7071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总数04%。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去向和地区分布:全市农村劳动力共转移6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8%。其中:市内转移404人,占转移总数的6002%;市外转移222人,占转移总数的998%。东区转移2227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49%;西区转移1829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1%;仁和区转移1616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68%;米易县转移90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08%;盐边县转移2602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1%。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化分布:男性9106人,占转移总数的7026%。其中:16-岁292人,占转移总数的270%;6-岁9774人,占转移总数的176%。女性16人,占转移总数的2974%。其中:16-岁12612人,占转移总数的2266%;6-0岁941人,占转移总数的708%。小学化11人,占转移总数的207%;初中化7890人,占转移总数的6808%;高中及以上化644人,占转移总数的116%。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

  1、资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衡。我市农村劳动力的96%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7400*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的农村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区,交通、通讯不便。东、西区分别有一个镇的农村劳动力,仅占总数的464%,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2、整体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化的只占08%,98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化转移率高达640%,初中化转移率次之为10%,小学化转移率最低仅为1148%。可见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3、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816%。其中,在第一产业中,18岁青年劳动力仅占总从业人数的298%,而在二、三产业中,18岁的青年劳动力占全市转移总数的76%。这说明青年人就业观念转变快,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

  4、就业观念相对滞后,转移就业意识尚需增强。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仅为218%,绝大部分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第一产业的1762人中,有转移求职意向的仅占29%,有培训意向的占96%。况且在家闲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68%。

  5、劳动技能低,求职意向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调查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劳动力求职的主流,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6142%,餐饮服务、汽车驾驶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2226%和610%。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

  6、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在培训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农业技术、汽车驾驶、电气焊,分别占培训意向总人数的721%,187%,1146%。从总体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第一产业,而少部分又趋向于培训投入较高的专业。

  三、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2、转移区域相对集中。6002%的劳动力实现市内转移,省外转移仅占1848%。

  、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市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这类兼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超过了62%。

  4、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市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7%以上。

  、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2、转移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3、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越窄。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是其它地区民工的大量涌入,给我市农村劳动力带了竞争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外人口总数达12万人左右。这些自于外地欠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对工资要求低,吃苦耐劳,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带一定的冲击。

  五、我市农村劳动力关注的焦点

  1、靠科学技术种养殖。种养殖业收入占了农民纯收入的/强,但农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销路,难的是技术。由于种养殖业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凭经验种养殖的老农如今成了生手。调查显示,17%以上的农民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尤其是对果蔬及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畜禽防疫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2、靠一技之长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打工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想要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工种是不可能的。调查显示,04%的农村劳动力迫切要求*及相关部门为其创造条,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场所,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增强谋生的本领。

  3、靠法律保护自我。外出务工农民身处异地,遇到薪酬纠纷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倍感孤立无援,无以应对或无处申诉。调查显示,80%以上的转移人员迫切希望有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促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六、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农村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各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2、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达0%以上,实施一体化就业政策已具备条。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技推广站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台,按照“四级联网”、“四网合一”的原则,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5、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和软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

  6、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县(区)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7、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3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紧紧抓住“双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载体和培训网络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民工转移、就业仍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近日对河源、揭阳、惠来、罗定、博罗、连州等地的调查显示,当前农民工技能培训、转移工作面临着五大突出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1、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压力。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经营仍较为困难,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吸纳劳动力数量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各地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压力。欠发达地区普遍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劳动力培训转移带来的双重挤压:一方面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增加,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下降。如罗定市调查显示,金融危机不但导致当地外出从业农民工返乡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市内从业的劳动力也受到较大影响,如宏利达公司员工由2008年初的230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1200多人,1100多员工离职;华天龙制衣厂因停工而使员工人数从2100多人锐减至800人。河源市劳动部门反映,2008年底该市有4.7万人农民工返乡,同时当地部分中小企业裁员或破产,导致1.5万名员工终止劳动关系,进一步增大了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压力。

  2、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目前,欠发达地区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上、文化水*相对较低、缺少就业技能的就业困难对象,理解和接受能力较低,难以实施理论上的培训课程,要实现这部分人群的转移,难度相当大。而对于企业来说,一般不愿意招用年龄超过35岁的农民工,如何妥善解决“35岁现象”就业难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技能培训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培训时间限制。目前,各地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多为1-3个月,实习时间一般占训练时间的三分之二。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加之实习指导老师不少是当地企业聘请的师傅,指导水*相应较低,因而学员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此外,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加上担心耽误了找工作的机会,没能参加培训。二是培训资源仍然欠缺。大部分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主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完全针对农民的培训基地较少。不少培训部门存在基础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不够强特别是专业教员缺乏等情况。三是培训内容仅注重技能培训。目前,相关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仅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而对于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

  4、思想认识仍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虽然各地*各级党委*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不少农户和企业却不“领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各地反映,目前仍有不少农户对劳动力技能培训缺乏认识,认为技能培训浪费时间且作用不大,不愿意去参与培训学习;一些农户表示,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在工厂或企业就业所获得的待遇与未参加技术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差不多,况且目前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严峻,与其花费几个月时间培训,还不如早求职、早就业、早挣钱;部分参与了培训的农户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不少企业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怕花时间、怕出钱、怕培训的工人留不住的思想包袱和问题。

  5、后续跟踪服务仍较薄弱。各地在转移、培训、就业等环节均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为农民工提供了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就业等服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地对就业后的农民工提供跟踪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对他们实行统一跟踪在岗培训、统一管理、统一*保障等全程服务方面仍有待加强。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2)

——劳动力分析报告3篇

劳动力分析报告1

  根据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现将调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辖区面积1715*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0,农村劳动力52.2万人,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XX县农村劳动力为52.2万人。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人,女21.4万人,分别占劳动力的59%,41%;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人,初中29.8万人,高中以上16.7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人,25—35岁13.1万人,35—45岁13.1万人,45—55岁1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30%,25%,21%,24%。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劳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7.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为11.3万人,短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为3.2万人;在外出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xx-40000元。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力资源少或劳动力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酉、埃塞俄比亚等国。

  根据统计分析,我县外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素质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农民工文化水*较低,高中以上的万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万人,占57%;小学以下的5.7万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少,只有2.9万人,仅占外出农民工的10.4%。

  (二)从业单一。在建筑业和加工业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8.4%。

  (三)外出务工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期外出务工20.5万人,占74.8%;短期外出务工7.4万人,占25.2%。

  (四)从业地点相对集中。我县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在广东省,共有17.1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1.2%,其余的10.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区。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我县外出务工的27.9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4%。

  (二)外出农民工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在建筑业、加工业等职业中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三)对农民工有序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一是对农民工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造成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就业难度大。二是农民工就业盲目无序,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动、有序就业。三是对外出农民工,特别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纠纷。

  四、对策及思路

  一、依托阳光工程,不断挖掘地方特色。

  阳光工程在我县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逐步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台。从近二年的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学员来看,所开展的专业培训有:汽车驾驶、建筑、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餐饮等。XX是全省的农机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农机之乡”,农机生产企业达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从业人员要三万多名,我们可以全力打造“农机加工”树本地特色品牌,扩大本地就业。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我县涉及这方面的人数偏少,还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XX品牌。还可以利用已输送至国外从事建筑业的有利条件,重点培育和打造“建筑湘军”,树境外劳务输出品牌。

  二、强化技能培训,定向打造劳务品牌。

  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劳动保障、科技、教育、建设、*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全力配合农业部门,切实做阳光工程各项工作。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阳光办的领导下,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外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强化市场导向,引导形成劳务品牌。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中,坚持“*推动、部门监管、学校主办、农民受益”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典型带动,发展劳务品牌。逐渐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寻求区域劳务协作,不断形成和壮大泛珠三角、华东、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在沿海大中型企业广泛建立劳务输送基地,培养劳务开发经济人队伍,努力使之成为劳务输出的信息窗口、服务窗口和*窗口,强化输出地、输入地的对接。

  四、搞好公共服务,发展壮大劳务品牌。

  利用阳光工程项目,以农业部门为主体,*出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建立一个面向全县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实行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统一开发建立农村劳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互通、资源共享,并将劳动力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形成覆盖城乡的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规范、有序、合理、高效配置。

劳动力分析报告2

  一、劳动力整体状况

  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4.9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规格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交易大厅,成功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据调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26个,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储备基地3个,劳务输出基地5个。同时,对各类外出民工分别进行登记造册,促进民工有序流动。仅去年,就帮助民工追收工资96万元,清退保证金1.8万元,督促用工单位替民工参加社会保险850人,处理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56件。三是职工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我市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和预备制度的同时,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8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了解到:三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我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二是文化层次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48%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学文化或文盲人员高达20%,大专文化以上仅占2%。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据市农调队和劳动部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500—700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1000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民工高达86%。这些低水*务工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三是开发难度达。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外出务工,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年性转移人数尚需巩固:进一步增加外出人数,又因为有的地方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四、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期看是实现农民增收,远看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有关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必须“六架马车”拉动。一是以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保持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以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饮食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商贸优势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驱动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城市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其它适宜农民进城就业的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四是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我市应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培训学校或者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凡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必须培训合格后有职业培训中心向技能鉴定部门申请鉴定。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地位。五是以就业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100个流动就业重点监控点的特有优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职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培训、劳动力储蓄、劳务输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大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行为,督促指导各类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六是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分析报告3

  为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们于2月20日—月1日开展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及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农村劳动力资调查遍及全市三区两县44个乡(镇)86个村,农村劳动力24009人。其中:男性129179人,占总数80%;女性110916人,占总数4620%。

  1、年龄分布:岁以下12694人,占总人数的264%。其中:16-17岁274人,占219%;18-2岁4768人,占182%;26-岁772人,占222%。大于6岁11701人,占总人数的476%。其中:6-4岁78067人,占22%;46-0岁470人,占194%。

  2、地区分布:东区68人,占总数224%。其中:男性27人,女性2811人。西区767人,占总数240%。其中:男性297人,女性280人。仁和区61898人,占总数278%。其中:男性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县8172人,占总数404%。其中:男性440人,女性7697人。盐边县80人,占总数4%。其中:男性4929人,女性9401人。

  、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化919人,高中化910人,初中化121048人,小学化98771人,小学以下10227人,分别占总数的08%,8%,06%,41%,426%。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762人,占总数71%;第二产业1407人,占总数108%;第三产业2422人,占总数1010%;在家闲业8844人,占总数68%。

  、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分布:4428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1846%;46814人有明确的求职择业意向,占总数190%;7071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总数04%。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去向和地区分布:全市农村劳动力共转移6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8%。其中:市内转移404人,占转移总数的6002%;市外转移222人,占转移总数的998%。东区转移2227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49%;西区转移1829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1%;仁和区转移1616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68%;米易县转移90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08%;盐边县转移2602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1%。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化分布:男性9106人,占转移总数的7026%。其中:16-岁292人,占转移总数的270%;6-岁9774人,占转移总数的176%。女性16人,占转移总数的2974%。其中:16-岁12612人,占转移总数的2266%;6-0岁941人,占转移总数的708%。小学化11人,占转移总数的207%;初中化7890人,占转移总数的6808%;高中及以上化644人,占转移总数的116%。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

  1、资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衡。我市农村劳动力的96%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7400*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的农村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区,交通、通讯不便。东、西区分别有一个镇的农村劳动力,仅占总数的464%,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2、整体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化的只占08%,98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化转移率高达640%,初中化转移率次之为10%,小学化转移率最低仅为1148%。可见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3、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816%。其中,在第一产业中,18—岁青年劳动力仅占总从业人数的298%,而在二、三产业中,18-岁的青年劳动力占全市转移总数的76%。这说明青年人就业观念转变快,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

  4、就业观念相对滞后,转移就业意识尚需增强。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仅为218%,绝大部分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第一产业的1762人中,有转移求职意向的仅占29%,有培训意向的占96%。况且在家闲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68%。

  5、劳动技能低,求职意向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调查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劳动力求职的主流,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6142%,餐饮服务、汽车驾驶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2226%和610%。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

  6、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在培训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农业技术、汽车驾驶、电气焊,分别占培训意向总人数的721%,187%,1146%。从总体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第一产业,而少部分又趋向于培训投入较高的专业。

  三、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2、转移区域相对集中。6002%的劳动力实现市内转移,省外转移仅占1848%。

  3、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市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这类兼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超过了62%。

  4、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市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7%以上。

  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2、转移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3、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越窄。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是其它地区民工的大量涌入,给我市农村劳动力带了竞争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外人口总数达12万人左右。这些自于外地欠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对工资要求低,吃苦耐劳,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带一定的冲击。

  五、我市农村劳动力关注的焦点

  1、靠科学技术种养殖。种养殖业收入占了农民纯收入的/强,但农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销路,难的是技术。由于种养殖业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凭经验种养殖的老农如今成了生手。调查显示,17%以上的农民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尤其是对果蔬及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畜禽防疫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

  2、靠一技之长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打工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想要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工种是不可能的。调查显示,04%的农村劳动力迫切要求*及相关部门为其创造条,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场所,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增强谋生的本领。

  3、靠法律保护自我。外出务工农民身处异地,遇到薪酬纠纷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倍感孤立无援,无以应对或无处申诉。调查显示,80%以上的转移人员迫切希望有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促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六、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农村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各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2、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达0%以上,实施一体化就业政策已具备条。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技推广站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台,按照“四级联网”、“四网合一”的原则,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5、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和软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

  6、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县(区)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7、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3)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 (菁选3篇)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

  党的*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小康成为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指出了要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永川市市委、市*也在年初的“*”上提出:在未来7年内,让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把永川建设成为渝西地区的大城市。为了贯彻落实重庆市农业局召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试点县(市)工作会议”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培训班”的有关精神,切实有效地搞好永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早日实现把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永川市农业局科教信息中心组织人员对永川农村劳动力整体状况、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转移方向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整体状况

  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4.9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规格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交易大厅,成功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据调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26个,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储备基地3个,劳务输出基地5个。同时,对各类外出民工分别进行登记造册,促进民工有序流动。仅去年,就帮助民工追收工资96万元,清退保证金1.8万元,督促用工单位替民工参加社会保险850人,处理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56件。三是职工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我市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和预备制度的同时,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8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了解到:三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我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二是文化层次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48%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学文化或文盲人员高达20%,大专文化以上仅占2%。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据市农调队和劳动部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500—700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1000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月*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民工高达86%。这些低水*务工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三是开发难度达。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外出务工,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年性转移人数尚需巩固:进一步增加外出人数,又因为有的地方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四、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期看是实现农民增收,远看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有关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必须“六架马车”拉动。一是以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保持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以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饮食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商贸优势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驱动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城市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其它适宜农民进城就业的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四是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我市应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培训学校或者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凡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必须培训合格后有职业培训中心向技能鉴定部门申请鉴定。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地位。五是以就业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100个流动就业重点监控点的特有优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职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培训、劳动力储蓄、劳务输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大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行为,督促指导各类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六是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劳动力转移。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2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 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 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 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XX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 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 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 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广校、天水农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 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不够,不配合培训单位,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其次,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体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尤为重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道坎”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一)明确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

  1.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三项重点为: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的转岗、转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实用人才学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正确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1.*统筹,多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xxx” 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在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

  2.模式构想。"!以县农广校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以现有各类*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参与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合力;加大县农广校培训中心职能,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辐射*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培训对象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信息互动。在县与镇、县与村、镇与村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建立镇职业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个主导产业的镇职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体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配套。"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性服务*台。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市、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所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议按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从支农专项经费中提取 10%~15%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如:对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农民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建立以*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投资农村劳动力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可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门汇同有关部门制定培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报*批准实施。

  (四)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途径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农村教育一体化。突出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依托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组织骨干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考察,培养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创路人。

  (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出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搞好“三加一”工程。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培训单位公*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主要流向那些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对培训起较大作用的培训机构。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监督检查机制。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3

  城市资源,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另一方面,我们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

  “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具体的讲,就是农业的"增长与发展;农民现实的收入及其增长、未来的生活、职业等变化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农村发展,包括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与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而难以分隔的。其中,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环境条件,建设新型的农村;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可见,在这三者关系中,农民是具有主动性的一方,而农业是农民获取收入的源泉和进行劳动创造收入的对象之一,农村则是在农民通过劳动创造收入后进行改造、改变的对象。因此,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困境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三农”问题的症结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据李子奈(2002年)对农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测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中大约有1.4亿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进一步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增加。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尖锐矛盾,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1.农业人口过多至使农业低效率。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认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按照他的逻辑,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毕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2.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水*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源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不足。农民收入水*低,又会通过两个途径形成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收入水*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民谋生能力低收入水*低;收入水*低扩大再生产投资不足收入水*低。

  3.农业人口过多影响农村稳定。农业人口过多通过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稳定:一是农民是农村不稳的经济根源。当前农村77.5%的农民收入处于负增长,这是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原因。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人口过多,且经营分散,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集团的成本过高,至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弱。

  总之,农业人口过多形成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农业人口过多既直接作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又通过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使农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比逐步趋于合理,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均资源空间。

  二、“就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小城镇战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即“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策略。20多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1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另外,城市和沿海工业加工区也吸纳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但也要看到,这种通常不伴随身份转变的转移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专营工商业和服务业,许多人仍是游历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两栖职业者。已转移的农民仍然把农村视为自己的家,保留在农村中占有的资源,就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理性选择。这既使农业日益成为“业余产业”、“副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因此,现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形成和培育城镇化的基础,这才是*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1.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已全面进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2001年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乡镇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已达820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850元,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4.4%;同时,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

  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具有官方方面估计,农业的充分发展,农业结构的优化,可吸纳近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我国只占10-2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还不到1/3。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正好相反,是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广阔,潜力很大。只要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农业效益的增长大有希望。

  3.鼓励民工回乡创业

  大中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更容易给农民带来现代观念。美国著名经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指出:“市民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其自身的转移,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工人和现代商人,又能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培养一代现代农民。”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不少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本事。对这些经受几年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工,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扩大就业,把他们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表彰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先富帮后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做出贡献。

  4.积极引进城市资源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要统筹城乡资源,跳出长期以来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局限,冲破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引导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下乡,跨产业、跨区域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例如,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企业开工率不到60%。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资本所有者急于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这就为将城市资本连同企业家、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一起引入农村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将农民堵回农村,而是应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三、“异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异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种思路。他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压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效率;同时,他还能通过劳动力的城市迁移形成劳动力市场,在流动中确立劳动力价值,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使全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1.促进大中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限于我国尚有1.5-2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和总体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条件,我国工业结构优化战略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主体,应以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加速工业化的推力,较快走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工业过程中,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最大比重,美国为26.1%(1926年),日本为27.4%(1973年),台湾为33.5%(1985年),而我国目前只有15%左右。借鉴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只要形成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抓住入世机遇,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份额可以再上升0-15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农业劳动力绝对量相当于1990年农村新增的7500万劳动力。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很落后,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就业比重高达60-80%,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种类有150个,而我国只有50左右。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就业份额为20-30%,而我国目前仅有4%左右。据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43个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中,社区服务业可提供的就业机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在第三产业还能找到巨大空间。

  3.鼓励农民进城创业

  大量农民进入城镇需要大量的相应的就业岗位。在当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就业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尤其是鼓励农民在第三产业创业,因为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该产业又是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应当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的政策,要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贷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取得银行贷款等,从而增强农民进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

  4.扩大农村对外开放

  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不足,拓宽我国农业发展空间和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要积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包括提高食品安全水*,突破食品安全等技术检测壁垒,先行取消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所征收的农业特产税,适当加大农产品退税的力度,增加农产品需求;在国外创办农业企业,利用国外资源;促进劳动力输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市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

  总之,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形式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都具有积极作用,我国的政策应该是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报告所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和了解____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按安人社发〔____2〕437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

  全县总人口为59295人, 6周岁-60周岁劳动力资源39083人,占总人口的77.7%。其中男____85人,占5 .6%;女 8898人,占48.4%; 6-30周岁 67 2人,30-45周岁 2995人,45-60周岁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 人,高中60 9人,大专及以上 2653 人。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 54 3人,每年新增成长劳动力 000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慢慢的从体能型转化为技能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技能脱贫致富的务工能人,从而带动其它就业人员从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从高、危、苦的行业脱离出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____0年以前,除了高考、招考等所谓正规转移就业进城的农村劳动者外,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2 世纪以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这促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兼业性。事实证明兼业农户的出现,他们既从事其他产业活动,也不放弃农业生产。即保留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民进城落户奠定了良好基础。

  3.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改变了就业观念,从所谓的“正式固定工”、“计划合同工”转向就地就近临时工、外出农民工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相符的,应该尽快解除各种观念的束缚和限制条件,敞开城市的大门迎接他们。

  4.自____7年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人数就突破万人,在方式上从曾经盲目性慢慢趋向有组织性,____8年至____2年劳务输出趋于稳定上升趋势,常年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等地有 .3万人以上,转移时间为 年以上,最短的3-6个月。对于一个只有5万人小县来说劳务输出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农民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外出和进城落户,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客观性、必然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及就业趋势分析

  1.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虽都以现金形式补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安置,造成失地又失业的新型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第二、三产业在*部门的支持下都已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投身于产业之中,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无生活忧虑。此类劳动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体系,是典型的转业型农民。

  2.我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力度。五年来,县*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____8至____2 五年间,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5 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 .3 万人,市内转移就业0.8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就业 000人左右,劳务收入逐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创劳务收入 .3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大众型向特色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3.近年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收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是我们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的主要工作内容。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38期5987人,其中旅游培训3xx年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鼓励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社部门从事劳动保障全体工作人员,服务阵地转移,及时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各类企业和项目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县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社保*台等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以“春风行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活动,以“就业送岗位、创业送服务、求技送培训”为目的,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引导,在县城主要街道横挂标语 0多个,发放“春风卡”3000多张,发放农民工*手册和务工指南4000余份,筛选发布用工信息____余条。活动效果良好。

  (二)建立健全了服务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然后要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为全面掌握全县劳动力资源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了有实依据,发展了劳务经济,拓宽了农民工增收渠道。

  (三)强化技能培训,完善中介服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随着珠江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工需求已从过去的简单劳动力转变为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一到转移地的企业就能很快上岗,而且还能拿到高工资。这对我们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尽快适应这一要求,强化职业培训,切实做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在不断提高我县劳动力人数的同时,大力提高转移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形成技能型、高素质劳务输出的品牌。因此素质和技能培训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劳动力输出前培训,拓宽多途径的就业局面,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后备力量。从而增加农民创收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

  从总述情况看,影响____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原因是:____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其二,农村人口增长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三,城乡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烈排挤、限制和制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识观念,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与贫困;其四,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总之____农村非农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水*不高,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本县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尚不成熟,*部门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今后仍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必须离开土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 00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 386个岗位中,对技能有要求的岗位就有900多个,约占65 %,而我县农村劳动力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的人员不超过 0%,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具有专业技能的比例低,致使出现技能人才短缺与富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

  (三)农村劳动力对就业培训认识不够

  我县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0%,在加快全县全面提升技能培训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就难以实现的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通过技能培训达到就业目的的长远打算,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的局面。培训和需求存在差距、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培训转移率不高。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

  (四)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等。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县将加大组织培训力度,畅通转移渠道,扩大转移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完善政策激励措施,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力争到____5年,每年*均培训____0 人,新增转移就业 600人,全县累计培训8000人,累计转移就业突破 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实现近万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三)维持较高的农村经济增长率

  带动就业,扩大规模扩大城市,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切实把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和完善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坚持本地服务与异地服务相配合,软件服务与硬件服务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精心架设培训与转移的“连心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和稳定性。*及中介机构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做好用工信息服务和就业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

  (二)多业并举,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按照县上“一县一业”的总体战略,采取以生猪发展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积极构建二、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建设农村工业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和出台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从培训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农村培育出更多的养殖、种植大户,同时发挥能人和典型作用,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推动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对农民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电、网络普及农村实用性技术,培育农民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加大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水电、路、通讯、广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行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__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截至20xx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xx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

  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

  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台,开辟就业新渠道

  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

  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

  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

  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

  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

  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

  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

  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五)强保障,建立就业新局面

  一是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并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

  二是努力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的同时,明确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并对拖欠工资的用工单位给以重罚,不让农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泪。

  三是建立农民工*组织,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保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大农民工补贴、扶持、奖励政策力度,建立公*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农民工自谋职业或回乡创业,减免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困难就业援助范围、残疾就业援助范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范围,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5)

——农村劳动力创业总结3篇

农村劳动力创业总结1

  “三严三实”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创业要实”。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只有创业要实,才能真抓实干。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这是一场“啃骨头”的硬战,面临许多矛盾、困难和挑战,必须把“创业要实”的要求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张祥安*在今年*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以深化改革为引领,汇聚发展活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发展后劲;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发展质量;以城乡统筹为路径,建设美好家园;以环境保护为重点,打造生态文明;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增加群众福祉;以促进和谐为目标,创新社会管理。这些任务,都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去推进,也就是“创业要实”。

  创业要实,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竭泽而渔。*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不仅要干当下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利长远,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业要实,前提是要真干事。“干事”是干部的天职,“担当”是干部的使命。如果只食俸禄,不理政事;只坐位子,不担责任,就永远不可能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自古而今,“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实干兴邦始终是治国理政的至上圭臬,循名责实则是做人处事的金玉良言。纵观历史,惟此一“实”字,乃谋事之基、创业之根、做人之本。今天,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实不仅是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更是一种历史责任。能不能求实、务实,能不能唯实干、重实效,见证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更检验党性与品行。

  创业要实,关键是要会干事。肩负一方发展大任,仅仅有干事的激情和愿望远远不够,还要有干事的能力和实力,既要“勇于直面矛盾”,还要“善于解决问题”。否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甚至沦为“空谈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创业是态度,创成业是能力。这需要领导干部一要用心,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奋发争先的热情去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二要用智,多学习、勤思考,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的开展,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三要用力,吃得了苦,挑得起担,在谋求发展上避虚求实,不退缩,勇于担当。

  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

农村劳动力创业总结2

  09年,我们根据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整合现有资源,突出服务特色”为指导,以“扶持青年创业,创业拉动就业”为主线,以“开发对接就业岗位,服务青年就业”为目标,扎实开展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创业精英,全力打造鼓励青年创业、支持青年兴业的青春创业氛围。

  为带动青年创业,我们力求做到三个有效。一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立体式发布各类创业信息、法律法规,形成有效地舆论引导,54当天,还以“青春创业”为主题在日报对创业行动进行了专版报导;二是联合相关单位,全方位挖掘青年创业典型,做到有效地典型示范。全市各级团组织以4、5月为青年月,共宣传市级青年创业典型20个,县级80个,有一人被授予全省十佳大学生创业先锋称号;三是着重在四*职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校园内以大学生创业周为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宣传活动,有效地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二是充分整合青联、青企协等阵地资源,全力推进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

  全团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文件下发后,我们立即成立了市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 [2009]2号文件,在全市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对7个县(市)区及市直各大中专院校作出具体部署。同时积极协调市劳动、教

  育等相关部门,整合青联、青企协等团属阵地,经过广泛动员,层层选拔,择优推荐,截至5月10日,共建立国家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1家,省级3家,市级10家。这些首批命名的“基地”在未来的三年内,将为青年提供见习岗位480个,2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将在此项活动中直接受益。

  三是积极搭建青年创业融金*台,继续推进青年创业借款服务,重点推介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

  针对青年初始创业、企业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我们连续六年推出“青年创业借款”项目,累计发放借款15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项目55个,受益青年达120人次。今年的创业借款已于2月发放给6位创业青年。我们对创业项目做到月月有跟踪,季季有调度,并在其运营中联系青年创业导师团解决青年创业中遇到问题。

  按照吉团联字20093号和7号文件要求,我们积极联系农联社、农行、*银行四*分行等金融部门,为青年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与农联社和农业银行合作对接,为青年创业搭建了融资*台,在4月29日的签约仪式上,直接到位资金达7000万元。

  四是依托青年就业创业三级服务网络,全面深化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和岗位对接工作。

  按照吉团办发[2009]1号文件要求,我们依托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及青年就业培训、实践基地,开展了农村青年春季培训行动。在全市七个县(市)区举办各类青年技能培训班35期,直接培训城乡青年1500人次。梨树县阳光职校在为期三天的培训期内,为120名城乡青年开设了当前宏观经济前景、东北产业与创业方向、创业法律知识等课程,培训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就业青年开展了岗位对接活动。一是依托市劳务市场,集中在餐饮、服务、机加等岗位,举行城乡青年就业招聘会2场,直接帮助160青年就业。二是主动联系市人才中心,就业去向在文秘、财务、管理等高技术岗位以周为单位开展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13场,直接发布用工岗位3000个,大中专学生累计参与数达到9000人次。

  以上是我市上半年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情况。下半年,我们将按照团省委整体部署,继续推进各项工作,重点落实四*市红嘴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任务和第二届“青年创业奖”的评选工作。我们将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真正有效地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为全省青春创业行动做出新的贡献。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1

  甲方:_______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

  乙方:

  根据重庆市农业局、财政局、农村工作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实施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渝农科发[20xx]10号)和重庆市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渝劳领[20xx]5号)文件精神,通过对乙方申报的内容和条件进行了综合考评,确定乙方为_______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经甲乙双方*等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 甲方职责

  1、负责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性(阳光工程)计划;

  2、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3、协助乙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宣传和信息服务;

  4、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评估和验收;

  5、按重庆市委、市*渝委发[20xx]7号文件的规定,财政补助农民交纳培训费标准原则上按照定点培训机构经审核公布的培训费标准30%补助(最高不超过_____元),以"代金券”的形式直接补助给农民;培训学员并实现非农就业,经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抽查达到85%以上的合格率,同时就业时间稳定在一年以上的,可按每人_____元的标准奖励给培训机构;

  6、协助乙方办理《职业资格证书》。

  二、 乙方职责

  1、负责《阳光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具体实施。包括学员的招收、教学管理、考试考核、转移就业等;

  2、招收的学员必须是我县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居民。培训时间一般为15-90天;

  3、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教材,选用或开发适合农民短期技能培训和就业特点的教材;各岗位教学规范组织教学,档案规范整齐(学员花名册、学员身份证复印件、照片、学籍卡、图片资料、教学计划、教案等)

  4、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账和转移就业台账。培训台账说明受训农民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和家庭住址,转移就业台账要说明就业单位和联系方式;

  5、培训工作实行季度报告制度。在每季度末的20日前必须向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报告培训工作进展情况(见季度报表);

  6、培训过程接受甲方的监督管理;

  7、提高培训质量,全面完成转移培训任务 人;就业率达到85%以上。

  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对项目实施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补助资金、培训和转移就业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要追究项目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以上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甲方:_______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

  负责人(签字)

  乙方:

  负责人(签字)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7)

——学校食堂调查分析报告3篇

学校食堂调查分析报告1

  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食堂工作水*,项目部于2013年6月中旬进行了食堂满意度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份,收回25份,对食堂的价格、饭菜质量和用餐环境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饭菜价格

  56%的员工认为项目部食堂的价格基本合理,但有时还是会偏高,剩下的员工觉得食堂的价格还是基本合理的。

  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对食堂的价格普遍认为有时还是偏高的。适当调整价格,合理、弹性调整价格不失为一个有效办法。食堂每天公布的价格,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

  二、饭菜质量

  ⑴、饭菜品种:20%的员工认为汤类的品种少,36%的员工认为饭菜、汤类的品种都少,36%的人则认为一般,而仅仅8%的员工认为饭菜品种多,也就是说,56%的员工都感觉饭菜品种过少。

  调查结果表明,占有半数以上的员工对于食堂的种类不满意。鉴于此,建议食堂采购原料时,尽量多购买时令蔬菜与荤菜,如:隔两天左右增加荤汤一份,例如筒子骨汤、海带排骨汤等,以满足员工多变的口味要求,丰富员工的选择。

  ⑵、饭菜口味:28%的员工认为食堂饭菜口味很不错,48%的员工则认为一般,而剩下的24%的员工则对食堂的口味不是很满意。其中68%的员工认为食堂饭菜油量适中,24%的员工则表示饭菜油量偏多了。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员工对食堂的饭菜口味表示一般,食堂在这方面仍急需加强。

  ⑶、饭菜分量:76%的员工表示对饭菜的分量表示满意,20%的员工则认为饭菜的分量为一般。其中有36%的员工表示偶尔会遇到就餐时间内没有饭吃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饭菜的分量基本上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员工,食堂的饭菜应该足量,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员工吃饱吃好。

  ⑷、饭菜新鲜程度:88%的员工认为食堂所采购的原料(肉、菜、油、米、面)有时候不太新鲜,其中12%的员工甚至还认为食堂的饭菜只有偶尔新鲜,甚至有员工反映食堂经常将剩菜用于隔天早上做包子馅,而剩饭则用于隔天早上做稀饭,仅仅12%的员工对食堂采购的原料和饭菜表示满意。

  调查结果表明,食堂在饭菜新鲜程度这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而这关乎到员工的身体健康方面,因此食堂应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加强改进,如:荤菜可留一顿,并且不收费,由员工自行决定吃不吃,素菜则一顿清。

  ⑸、食堂卫生:68%的员工表示最食堂的卫生状况感到满意,甚至很满意,32%的员工则表示一般。

  调查结果表明,食堂在卫生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望食堂能继续保持。

  三、食堂服务质量

  88%的员工表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态度表示满意,甚至很满意,12%的员工则表示一般。

  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对食堂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希望食堂工作人员能保持微笑、亲切的服务态度。

  4、管理方面

  物业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遇到问题时应积极向办公室反映。

  5、总体评价

  总体来说,大部分员工认为食堂在环境、饭菜的新鲜程度、质量和花样品种等方面仍需改进,并且对食堂的卫生情况、菜式营养搭配表示了关注。其中,32%的员工认为对食堂表示要求整顿,因此食堂需要做大量的改进以便提高满意度。

学校食堂调查分析报告2

  为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水*,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创造和谐的就餐环境,现将我校食堂情况作如下调查

  一、 调查对象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徐汇校区食堂、

  二、 调查背景: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到食堂就餐人次每天在800余人次以上。因此,学生食堂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的生活问题,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然而,据调查得知:学生群体和食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如果任由这些因素蔓延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 行和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 、调查内容:

  (一) 质量:

  1、 对于菜品价格,60%的学生认为能够承受。30%的学生认为价格偏高,其中,10%的学生认为荤菜的价格太高。

  2、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而且在同一天中经常出现菜品重复的现象。

  3、菜品口味单一,时而偏谈或时而偏咸;用油少;没有地方特色;菜色不好看。

  (二)服务:

  在对食堂各方面的服务状况的调查中,40%的学生对服务工作表示认可和接受,6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表现为:服务人员微笑少,表情僵硬;语言冷漠,缺少热情;耐心差;打菜量度不准确,偏少;刷卡错误次数多,经常多刷;还有存在经常打错菜等问题。在对食堂各方面的服务状况的调查中,近六成的被调查者反映不满意的原因是遇到了服务员微笑少、打菜量度不准、刷错卡、打饭菜分量过少、服务员欠耐心等情况。还有部分反映经常被打错菜。我们发现,食堂在服务方面的一些细节还有待提高,比如职工的个人卫生方面。只有7%的同学认为干净,卫生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就餐,其后果是不可忽视的、就餐时遇到问题,大多数同学希望立刻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但78、3%的同学都不知道该向谁反映、因此希望食堂从这些工作入手,更好的为同学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方面。在341份调查问卷中,有60%的同学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这说明大数工作人员的素质都不是很好,但有些美中不足,多数人还有待提高。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是食物把关的最后一道关口,也许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而出问题的往往是这一道关口。应进一步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同学们的饮食安全和满意度才是最重要的。以上表明,提高食堂服务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食堂在同学心目中的印象分和满意度。

  (三) 卫生:

  关于食堂整体卫生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30%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认为满意,10%的学生认为很差。其中问题有:1、食堂卫生管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清洗力度不够。2、 用餐间异味较浓。 3、个别工作人员在上班时没有按规定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服太脏。4、食堂室地板较滑,部分地方存有积水,周围环境卫生较差。

  (四)餐卡: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反映的问题归纳为:打错卡的现象发生比例高;对充钱数的最低限制跟很多学生带来不便;对非人为因素造成卡失磁补卡收费不合理。

  四 、总结:

  其次调查及分析历时一个星期,涉及我院大部分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难度都十分大,但我们仍然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们通过讨论、制作、发放、收回、统计和总结了一套问卷(问卷在下方),而且最后在大家的鼎力合作下,形成了这一份有实际内容和现实意义的食堂问题调查分析报告。我们忠心希望学院和食堂能够按照学生的意愿改善服务水*、建立健全食堂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最终得到大家的肯定。其次,应该归功于我们成员的高度配合和团结以及辛勤的劳动。在这次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艰苦奋斗、勤奋、创新、大胆地去进行食堂问卷调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大家全力以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还有许多成员废寝忘食,最终做好了工作。

  再次,也应该谢谢广大同学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是您们的合作成就了我们的工作。

  但是,在这次社会调查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和不足,,采访的对象不是太多,还不足以全面地反映全体学生的意见。这也是将来我们在做类似的工作时应该吸取的教训。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很沉重,看着大家在接受调查时的疑虑和迟疑以及怀疑,感觉到作为一个调查者,我的责任很重。尤其是担忧我们学生是否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我的调查是否能够给我们食堂服务的改善带来参考和帮助?我们的食堂问卷调查是否还是一种形式和表面工作? 当然,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从做事到做人,我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在调查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还磨练了耐心和毅力,使我学会了吃苦耐劳,尤其是提高了我怎样和别人交往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和关心任命疾苦的.能力。这一切都是我们将来立足社会的必要能力。

  五、建议:

  1、饭菜质量基本满意,但同学们希望多增加些品种、地方小吃,注意营养搭配。

  2、饭菜价格适中,适当增加分量。

  3、卫生工作要继续加强,尤其是饭菜中偶而发现异物,如头发、虫子、石子之类不该出现在饭碗里的东西,极大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就餐情绪,也将损害食堂的卫生形象,希望食堂对此要有高度的重视。

  4、服务质量尚可,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同学们作为消费者,理应享受到上帝式的服务,个别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时令人不甚满意,为此我们将会要求工作人员佩戴标识明显的工作卡,方便对其的监督。总之,问题与优势同在,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被调查者对食堂的总体评价是基本满意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学校食堂应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惟有如此,才能解决学生和食堂之间的种种矛盾,让同学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令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开展得更顺利。这也是我此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学校食堂调查分析报告3

  一、调查背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地发展自己。在当今的大学里,食堂与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食堂是在校大学生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是每个同学都必到的场所,根据调查96%学生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学校的食堂解决。食堂紧密的联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食堂既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之一,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校食堂情况,为学校更好的加强对食堂的管理,我们做了一次有关学校食堂的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校食堂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食堂监管工作提供了依据。具体的从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服务质量、价格、卫生状况、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做了调查。

  基于食堂对学生群体生活影响的重要性,本社会调查实践小队制定调查方案,从本校食堂(大方人家)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三个方面来对食堂问题作出调查,并进行充分思考,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查时间

  xx年5月25日--26日

  三、调查地点

  学生食堂(大方人家)

  四、调查对象

  在校学生

  五、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观察、口头访问

  六、调查成员

  xxx xxx xxx xx xx xx xx xx

  七、调查内容

  A 调查对象每月食堂用餐消费情况:

  1、月均生活费500元—xx00元(不含)的83人(22.6%),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均值约为450元,约占生活费的46.67%;每周有一、二次天在外改善伙食。

  2、月均生活费xx00元—1500元(不含)的54人(14.8%),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均值约为500元,约占生活费的32.00%,每周有一、两天在外改善生活。

  3、月均生活费1500元—xx年4月16日-----xx年4月25日

  七、调查内容

  1、饭菜的味道、分量、价格、种类

  2、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3、就餐的过程(等待时间长短、有没有人送餐等)

  4、就餐环境

  八、调查结果

  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在学院食堂及周边餐馆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饭菜的口味偏好,价格定价,以及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就餐环境等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1、食堂的菜品单一,在同一天中经常出现菜品重复的现象。

  2、没有地方特色;菜色不好看。

  3、周边顾客较多者为:火火、黎明、美味

  4、周边餐馆人多原因:服务质量好,菜色口味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种类齐全,价格适中,量足,提供稀饭选择。

  5、食堂卫生管理不规范,筷子循环使用,消毒过程简单。

  6、地理区位优势不明显。

  九、改进方案:

  在此次调查中,说明我们食堂在很大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现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食堂改进有所帮助。

  (1)食堂应购置一套餐具清洗和消毒工具,保证餐具卫生。并由专人负责验收。

  (2)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相应的菜品价格和种类。

  (3)停止使用一次性木块或竹筷,使用环保型木筷或铁筷。

  提高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增加饭菜种类及分量,还可增加现选现炒窗口,增设聚会宴请项目。

  十、调查问卷(附)

  附:山水学院食堂饭菜质量调查问卷

  你好,我们是市场营销综合班的学生,为了加强学校食堂的经营管理,为了学生以后对餐厅更加满意,本小组特此对学校食堂做个调查,你的意见将影响食堂的规划,真诚感谢你的配合。特别说明︰请你在相应的括号里填写你要选择的选项所对应的字母符号。请你大胆的填写,我们绝对保密。

  1 你的性别

  A.男 B.女

  2 你对食堂的饭菜价格有何意见

  A.一般 B.便宜 C. 较合理 D.贵

  3 你*常选择什么价位的饭菜

  A5.5元 B.6 元 C.7元

  4 你一周在学院食堂就餐次数

  A.1~2次 B.2~5次C.5次以上

  5 你对学院食堂卫生条件是否满意若不满意,请说出不满意的地方

  A.满意B. 不太满意C.不满意

  6 你对食堂的饭菜饭量有什么意见

  A.满意B.份量太多 C. 份量太少

  7你觉得食堂的饭菜种类是否齐全

  A.是 B. 否

  8你觉得菜式的更新情况如何?

  A.经常更新 B. 偶尔更新C.一成不变

  9 你在就餐中是否吃到过变质食物

  A.经常吃到 B. 偶尔吃到过 C.从来没吃过

  10你选择的消费方式

  A.现金 B. 刷饭卡

  11米饭或米粉等质量如何

  A.良好 B. 一般 C.较差

  12你对饭菜整体的满意度如何?

  A.满意 B. 基本满意C.不满意

  13 汤的味道如何?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14 你对搞好食堂在哪方面需改进?(可多选)

  A.饭菜份量B.饭菜口味C.品种D.服务质量

  15你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否满意

  A.满意 B.还好 C. 不满意

  16 荤素搭配比例是否满意

  A.满意 B.不太满意C.不满意

  17你选择所在食堂吃饭的理由

  A.就近原则 B.饭菜的质量好 C.饭菜的份量足 D.服务态度好

  18饭堂最令你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19你对饭堂的改善还有什么建议?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8)

——学生兼职调查分析报告 (菁选3篇)

学生兼职调查分析报告1

  一.调查背景:

  在当今时代,随着*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就业机会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仍然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

  另外,随着大学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留给他们的就业岗位有限,每位毕业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大学生甚至空有高学历而没有一份好工作,甚至待业在家。这与现在教育重视理论关系而缺乏实践机会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亟待解决。

  值得庆幸的是,大学生们也普遍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他们选择了再大学生活中从事兼职活动。与此同时,兼职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台,使他们从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前进入社会,并努力去适应社会。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从事兼职,兼职的利害关系成为了我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兼职的情况,我们调查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兼职动向,以便于帮助大学生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在激烈的就业

  大军中脱颖而出,从事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2.当今社会,人们对大学生有很多误解。通过调查,我们希望社会能够从新认识当代大学生,增进对当代大学生的了解,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调查概况:本次调查问卷发出120份,实际收回110份。接受本次调查的男生较少,占39%左右,女生占61%。

  对兼职持有的态度:76%的同学表示支持,24%的同学认为大学兼职没有必要。所有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兼职也不例外。总体来说兼职利大于弊,部分同学不认可兼职主要是因为兼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但是如果合理把握兼职的尺度,他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还是很有必要的。

  消费情况:随着现代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水*不断提高。只有6%的同学月消费在500元以下,将近一半的同学消费在500-1000之间,且45%的同学月消费超过1000元。高校学生高消费日现象渐严重,这也客观上成为了大学生兼职的一个原因。

  兼职目的:一半的同学做兼职是为了增加自己人生阅历及为自己的未来积累经验。19%的同学是为了补贴家用,5%的同学是出于好奇而选择做兼职,4.5%左右的同学是为了打发时间,剩余的同学则是出于其他目的做兼职。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的兼职目的还是很好的。

  兼职与专业关联度:只有14.55%的同学从事的兼职与其专业有关,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学不能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发挥功效,在社会上寻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难度很大,这是广大学生兼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兼职与学习关系:当兼职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时,仍有8%的同学选择逃课做兼职。只有52%的同学会坚决选择放弃兼职好好上课。而剩余的40%的同学则因情况而定。由此看出,大学生兼职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到了学业。但是我们还是劝诫大家,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不应该让兼职耽误学习。

  兼职收入使用:19%的同学将其作为生活费,从而减轻家庭负担。一半左右同学则会将这些收入作为自己的额外零用钱,提高生活档次。20%的同学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等长期目的作准备。

  兼职所欠缺的素质:广大同学反映,在兼职中他们不同程度地欠缺问题解决、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沟通交流等能力。长期从事兼职,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从而在择业时能够有更加明确的目标,迅速定位并找到工作。

  四.调查学生看法归纳:

  1.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耽误学习的兼职是可以选择的。的确我们在兼职中应该把握度,不要让兼职耽误了学习的步伐,并学会合理分配学习与兼职的时间,努力做到学习兼职两不误,这样才能在兼职中收获更多。

  2.在问卷中,也有部分同学提到了兼职受骗的现象,这警示我们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相信兼职中介,提高自己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谨防上当受骗。如果这些事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

  3.很多同学也提到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兼职是锻炼我们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但同时过多的兼职不仅会使得同学们身心疲惫,无心学习,也会导致学生的对工作厌烦的情绪,产生应付工作的心理,对以后的工作态度会产生不良影响。

  4.问卷中,也有部分同学表示认为兼职只是赚钱的途径,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应该改变这种功利性想法,兼职的好处很多,并不局限于收获金钱,而且能够丰富经验与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兼职的金钱效益,那么它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看待兼职的作用和效果。

  五.调查体会与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我们这些学生掌握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小就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备受家长的关爱和呵护,生活在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21世纪,我们享受着物质,精神的财富。从小人生便一帆风顺,有父母为我们保驾护航,有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挫折和困难也与我们无关,父母为我们包办一切。而这样的生活

  和社会环境,也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意志薄弱,没有恒心和毅力,遇到困难也常常选择退缩,喜欢依赖别人而缺乏独立性。但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这些人往往无法存活下去而坠入深渊。大学生的低就业率这一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他们,成为他们的一块心病。而与此同时,优越的生活条件又让他们养成了奢侈浪费的坏习惯,常常提前消费,导致零用钱不够。因此,迫不得已,他们中的部分选择从事兼职,既能够让自己提前走进社会这个圈子,为自己的未来积累经验和知识,为自己的前途奠定一定的基础,也能够从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训自己的技能,加强与人的沟通能力,以便于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适应社会。兼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我们风采的*台,可以丰富人生经历。现在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不适当的兼职也会对我们造成不良的影响。过度的兼职只会耽误我们的学习时间,破坏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过度劳累使得自己的身体超负荷,并且长时间的兼职也会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断减少,甚至有些同学因从事兼职而选择逃课,进而耽误自己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滑,严重的出现挂科等不良现象。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祖国的未来,适当的兼职能够帮助我们发展自身,提高技能,增强自己的时实践能力,使自己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用严格的准则要求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兼职使自己的思想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的明天做好铺垫,创造更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兼职把握度很重要,尽量不要打破学习与兼职间的*衡。

学生兼职调查分析报告2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兼职在我们湖南科技学院也是普遍从在的现象,而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习方面上看,大学的课堂授课时间要大大少于中学阶段,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从生活方面看,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往往都由自己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接触面广,朋友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个性、习惯、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差异,在共同生活相互接触中,易逐渐融合;从校园环境上看,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启事,各式传单随处可见,各种组织的活动,各式性质的社团比比皆是。这为大学生们兼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

  现在大学校园里兼职的许多学生,他们兼职的目的并非完全是因为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或者是贫困家境。毕竟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各类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大学生们认为,在校期间从事兼职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让他们更多地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于是他们纷纷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兼职。所以大学生普遍选择兼职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加深了许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大学生的从事兼职的类型是有限的,很少能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多数还是廉价的体力劳动。这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时间有限,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所以同学们只能选择耗时少,收入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经验较少,工作能力有限,诸多用人单位不予考虑。况且在校园里的学生了解兼职的途径还是不很广。很多都是同学介绍才走上兼职的岗位的。那是否可以通过中介来了解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大学生对中介机构表示怀疑,而学生在通过中介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上当受骗也很多。中介机构本身的信誉就是一个关键,再加上中介机构还要收取中介费,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一二百元。这对于收入又不高的大学生来说,要付上这笔中介费相当于要他们无偿打工三五天,甚至一个星期。但通过学校海报了解且能获得工作的同学也不是很多,相对而言,大学生自己的勤工俭学部门是在信誉和权益方面有较好的保障,但由于其发布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且有时同学之间还会通过某种内在关系先取得工作的机会。所以这在两方面上也影响了同学们的兼职“前景”。

  大学生对兼职的所得还是理性的处理,不会肆意挥霍。多数会作为生活费,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同时多数的家长也会赞同孩子在校做一些兼职,因为家长们也知道,在这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没有一点能力,没有一点社会经验是不容易找到好工作的,况且社会上的劳动力已经相当充足,每年高校却在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也被媒体不断地报道,家长也担心孩子的未来,现存如果不放手让孩子锻炼一下,那将来的工作更难有保障。但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问题,这也就需要大学生在兼职的同时,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安全。

  而面对同学们在兼职中面对各种问题,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所引起的。有的时候面对下一些问题,没有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如工资拖欠问题,工作开始前的合同签定问题。同学们总是觉得这是兼职,非正式工作,一般也不会去仔细考虑一些问题。遇到困难不是私下解决,就是忍气吞声。

  在兼职工作中同学们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主要有交通问题、交际问题、做事达不到标准、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有时

  工作时也会考虑到面子问题,体力劳动消耗大,对社会上的一些做法一些问题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不太适应社会的风气,有时也会出现与学习冲突的时候

学生兼职调查分析报告3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扩招政策出台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选择以兼职的方式提前进入社会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迎接就业带来的巨大挑战。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绵阳几所高校学生的兼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以此为视角进一步探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兼职;问题;探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80万人,这对本来就面临严峻形势的就业市场又带来了不小冲击。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也加入到了兼职行列,成为兼职领域的主力军,面对日益庞大的兼职队伍,我们不禁提出了这些疑问:大学生兼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需找兼职,兼职与专业的相关性如何?兼职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他们还需要哪些帮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绵阳几所高校的近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这些大学在校生的兼职情况及相关看法。

  本次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共抽取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中,总计发放问卷300分,有效问卷265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学生中有93%的学生表示具有兼职的想法;82%的学生对在校兼职持肯定态度,对于兼职收入,84%的学生用于生活费用,9%的学生用于恋爱开支,7%的则用于长期投资。当遇到不公*待遇时89%的学生均选择忍气吞声,4%的学生选择告诉家长或同学,只有1%的同学选择付诸法律或向相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兼职与学业是否矛盾问题上,有67%的学生表示会放弃兼职好好上课,而却有29%的学生表示会坚持兼职,4%的则表示会看情况。

  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1 学生兼职情况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兼职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大学生兼职的比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越开越多的大学生大一开始就投入极大的热情于兼职工作,而学校和家长也对学生兼职持比较积极的支持态度。

  1.1.1 大学生兼职的目的

  大学生兼职的目的往往具有多重性,很多同学都不是因为一个单纯的目的而从事兼职工作,赚钱也不是唯一目的,而更多是希望通过兼职尽早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尽早了解社会和探究社会。这说明当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独立意识,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当然,学生的兼职目的也折射出目前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巨大。

  1.1.2 大学生兼职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学生*时没有很多的时间独自去寻求兼职工作,他们主要通过其他兼职同学的介绍、校园海报信息、校外媒体招聘信息和中介介绍寻找兼职,其中熟人的介绍和校外招聘信息又成为最主要的求职渠道。这说明面对高额的中介费和大量的虚假信息,学生们更希望通过安全免费的途径来获得兼职工作,尤其是对学校寄于了厚望,多数学生急切盼望学校能够多提供与自己本专业有联系的工作岗位信息,或者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定期举行大型的专兼职现场招聘会,增加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交流与接触。

  1.1.3 大学生兼职的工作种类,表1

  表1显示,家教、餐饮服务、派发传单等简单的工作成为了大学生兼职的首选,兼职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学生在选择兼职工作时比较倾向于时间灵活、技术含量较低、专业性要求不高的工作,这样不同层次、专业、年级的大学生都能胜任。从大学生兼职的岗位来看,兼职工作几乎很难运用到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更不要说在兼职中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大多数工作单位也只是看中了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而非能力,这让大学生想在兼职中获取锻炼的目的大打折扣。

  1.2 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兼职的内容和途径有限

  大学生参与兼职的人数庞大,参与的兼职工作种类也很丰富,但是兼职的内容和途径却非常有限,多是以服务性行业为主,工作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任意性,让学生的收获与自身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而从兼职的途径来看,由于社会和学校都没有相对比较完善正规的学生兼职指导机构和部门,学生的兼职只能是自发、各负其责的个人行为。而大学生无论是在社会经验、人际关系还是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缺陷,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上当受骗、权益受到侵害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1.2.2 大学生兼职中的*困难

  大学生初次涉足社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困难和问题,拖欠工资、克扣工资、被中介公司欺骗甚至受到歧视等等都成为大学生在兼职工作中遇到的大*烦,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在兼职中不知情的卷入一些传销组织而长时间无法脱身,更有学生因无意陷入“诈骗团伙”而丧命的悲剧发生。这些后果的产生除了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家法律在这个领域的缺陷,我国现行法律中缺乏保护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的相关法律规范,这就为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中介公司、用人单位提供了可趁之机,从而让他们能够利用学生谋取不当利益。

  1.2.3 高校缺乏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和咨询部门

  本文开头提及兼职中只有1%的同学选择付诸法律或向相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说明大学生在兼职的经历中始终是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孤军作战,缺少社会、学校甚至是家庭的帮助。而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领域,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调查中,一般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兼职指导机构或者是咨询部门,引导学生需找正确的兼职途径,指导学生认识在兼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2 兼职情况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择业思考

  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不成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过分的焦虑与急躁,依赖心理过重,就业压力巨大。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环节。

  2.1 国家、社会、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国家不仅要加强宏观调控,还应该查漏补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去弥补就业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市场。社会应加强监督,完善机构设置,为学生的就业增加法律和机构保障。作为学校,应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学生信心,从而加大就业竞争力。

  2.2 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

  广大学生家长要克服守旧、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先就业再择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子女参与竞争,同时,要对子女进行毕业前心里梳理,积极将子女的思想状况与学校进行沟通,以缓解压力,增强学生在就业择业问题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大学生自身的完善和调整

  大学生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认清社会形势,了解社会所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实力,保持良好心态,提升自己在竞争中的实力,切勿在竞争中自暴自弃、轻言放弃,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经素,吴亚子,赵燕.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J].青年研究,20xx(10).

  [2]薛亮.浅析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xx(13).

  [3]姜馨蓓.大学生兼职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xx.

  [4]韦娜.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xx.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9)

——外来劳动力劳动协议 (菁华1篇)

外来劳动力劳动协议1

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

乙方(劳动者):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根据《劳动法》及《宁夏*自治区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办法》规定,*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合同期限

1、自 ________ 日起至 ________日止或工作(工程)结束止。

二、工作内容

甲方分配乙方在________ 岗位担任 ________职务(工种)。在正常情况下乙方必须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具体生产(工作)任务为:

三、工作时间

1、甲方实行每日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工作制,如实行综合计算工时或不定时工作制,由甲方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行。

2、因生产经营需要,经协商安排乙方加班加点,甲方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日加班不超过3小时,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

四、劳动报酬

甲方按月足额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每月________ 日为发薪日;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按下列第 项执行

1、实行计时工资制,乙方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每日工资 ________元,每月工资 ________元

2、实行计件工资制,具体标准为

3、乙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甲方每月应支付给乙方不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五、劳动保险

1、甲方和乙方按照自治区和当地人民*的规定缴纳养老等社会保险费。

2、乙方患病、工伤、致残、死亡等待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乙方的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及纪律奖惩等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七、违约责任

1、本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严格履行。

2、甲方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乙方工资的,除全额支付工资外,还需给乙方加发经济补偿金。

3、一方违反本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赔偿相关损失。

八、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九、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均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本合同双方签订后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150篇(扩展10)

——手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菁选2篇)

手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1

  一、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为手机销售商和手机制造商提供参考,同时为大学生对手机消费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在校生

  (三)调查程序:

  1、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和内容;

  2、进行网络聊天调查。随机和各大学的学生相互聊天并让他们填写调查表;

  3、根据回收网络问卷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样本的购买场所、价格及牌子、月消费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断大学生总体手机月消费分布的相应参数;

  (2)根据各个同学对手机功能的不同要求,对手机市场进行分析;

  二、问卷设计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三、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整理的数据,我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手机市场是个很广阔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一)根据学生手机市场份额分析

  (二)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三.竞争者分析

  (一)品牌状况分析

  1、品牌发展过程

  1987年,在广东正式开通了蜂窝式移动通信业务,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移动通信时代,也标志着一个庞大的移动电话市场的开放。

  “城头变幻大王旗”,随着手机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趋增加,*手机市场的品牌格局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其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摩托罗拉一支独秀。

  1994、1995年之前,摩托罗拉借助在*寻呼机市场的影响力,率先进入*手机市场,在当时,*引进的移动通讯设备几乎都是摩托罗拉的设备,这一时期,摩托罗拉在*市场独领风骚,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摩托罗拉在当时主要以“专业、高科技”形象出现,其推广诉求点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性,企图建立行业标准,并将自身品牌定义为行业代言人。

  第二阶段,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国演义。

  1996年至2016年之间,手机市场一直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个品牌在竞争。爱立信和诺基亚在进入*市场之初,由于当时摩托罗拉占据市场主导,也基本上成为专业通讯技术的代名词,此时这两个品牌在品牌推广上采取了与摩托罗拉不同的方法,避开了技术方面的竞争。爱立信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甚至在96.97年间有一段时间内超过摩托罗拉成为第一品牌。而诺基亚在进入市场之初,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线不如摩托罗拉丰富,但在推广中一直都注重塑造时尚有个性的品牌形象,并且推出的每款机型都为精品,在市场上几乎都可以成为主流机型。如诺基亚5110,在当时就以高档的手机产品,中档的手机价格,创造了一个手机神话,市场份额急剧上升,最终在1998-2016年之间后来居上,成为*手机市场的大哥大。

  这一阶段手机品牌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三大品牌之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至于飞利浦、西门子、阿尔卡特、索尼等多个品牌虽然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是只能瓜分不到20%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末期,进入新千年,爱立信开始出现危机,市场地位急速下滑,使得“三国演义”格局变为“两雄争霸”。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开始,国产品牌开始登上*手机市场竞争舞台,进入市场短,品牌影响力微弱,产品本身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地位。国产手机在当时还处于学习、积累的阶段。

  第三阶段:国外/国产手机群雄并起

  从2016年以后,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发起冲击。面对洋手机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培育起来的种种壁垒,国产手机采取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整体国产手机形象出发,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突破。如厦新的精品手机策略,tcl的宝石手机策略,波导的自建通路策略,等等。据市场销售监测,截至到2016年5月底,国产手机的市场销量已经占据50%。而西门子、阿尔卡特、飞利浦、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也看中*手机市场的潜力,逐渐加强在*市场的力度。

  众多手机品牌已经开始逐步打破摩托罗拉、诺基亚两大巨头控制市场的竞争格局,走向多元化的竞争局面。

  iSuppli*研究部高级经理王阳指出,在今年全球手机出货总量的11.25亿部中,*研发的手机出货量近2亿部,约占全球总额的20%。*正逐渐成为全球手机研发大国。就国内目前状况来看,多媒体手机仍为市场主流,而快速发展的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手机市场成长的动力。而入门级手机市场正逐年走下坡路,其市场日渐被超低成本手机(UltraLow-cost)所侵蚀。超低成本手机不仅在价格上与入门级手机竞争激烈,它的多媒体功能更为其提升了绝对竞争力。

  随着MP3播放、照相功能、游戏、移动电视以及GPS等功能不断集成到手机基带芯片中,不仅降低了功耗,更节省了成本。所以,夏新、联想、TCK、海信、波导等厂商推出了大量的超低成本手机。

  四.宏观环境分析

  (一) 经济

  据新华社电4月30日至5月1日,**、**到浙江宁波深入工厂社区、港口码头,来到车间、工地和职工家中,代表*、*看望广大劳动者,与坚守生产一线的工人共度“五一”国际劳动节,并向他们表示节日的祝贺。

  30日夜幕降临,*来到了海曙区天一家园社区老劳模、高级工程师王仲文家。坐在王仲文家的沙发上,与他一家人聊起了家常。王仲文告诉:刚退休时,一个月只能拿到700元退休金,近几年连续增加三次,现在一个月可以拿到1700多元了。对他说,从今年元月1日开始,国家再连续三年增加退休金。

  近几年,每逢“五一”节,*总要与一线工人共度节日,今年也不例外。他选择了到杭州湾跨海大桥看望建设者。5月1日一大早,*来到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接着,*来到宁波港集团,看望了节日期间坚守生产一线的海港工人,在这里向全国工人们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发展中存在一些困难。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 政治

  现在的政治经济状况

  西方国家这次为什么会如次的团结?欧洲的德国、法国,一般是不会冒着这样的风险得罪*这个经济大国的。伊拉克战争时德国和法国都和*站在一边,不支持美国对伊动武。为伊拉克而得罪美国,不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啊。法国10年前为了不得罪*,终止了对*售,损失了几十亿的收入。而为什么今天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公然与*为敌?难到就是为了和自己根本不相干的*和奥运?而另一个值得让人思考的问题是,一向是西方老大的美国,为什么这一次这么低调?让英、法、德在前台唱主角?对于*,西方国家很清楚,再怎么闹,*也不可能做出让步。对于奥运,他们也很清楚,就算西方国家没有一个领导人出席北京奥运会,*也就是面子上过不去罢了,对*有实质影响吗?没有。所以,*只是一个幌子,奥运也只是一个幌子。那么他们到底想从*得到什么?

  西方国家正面临着10年来经济陷入衰退的危险,他们需要有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为这次西方经济的衰退买单。不言而喻,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 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对国际经济没有什么研究,但20xx年一开始我还是隐约到*经济面临的危险,现在也就想起了温说过的一句话:20xx年也许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现在想起正在进行的这场闹剧,真的有点让人毛骨耸然了。美国不是低调,是很冷静,他们早已经不露声色的出招了:

  1、美元贬值。因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1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人间蒸发了3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蒸发中。更要命的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沉重的打击*的出口,许多企业面临倒(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闭的危险。因为*企业的倒闭,西方国家生产企业就可以开始生产复苏。

  2、通过高油价以拖跨*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进品原油,而西方国家则不断的提高石油储备,造成高油价一直持续,以增加*经济建设的成本。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打伊朗的原因:控制石油就是控制了经济命脉。

  3、足涨*金融泡沫。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自然要涌入*,造成*高成本、高币值的经济泡沫。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就算是背着千夫所指都绝不救市的原因,就是为了打击国际投机资本在*的恶意圈钱行为,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成千上万痛不欲生的股民的唾骂而有可能造成国内社会动荡的危险。现在看了,什么*事件、抵制奥运都是不足为道的事。

  所以,“*”和“奥运”只是西方国家绑架的两个“人质”,他们真正的目的不是*,也不是奥运,而是以此为要挟,要*为他们的经济衰退买单。不买单:搞乱你,要死大家一起死。买单:坐下来谈,你答应我我就息事宁人!

  **的冷静是对的,死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才是关键。经济如果一跨,那就什么都跨了。国民要冷静,要相互理解,不要给*出难题。还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压倒一切的是稳定。一个普通的*人都能预料到,我相信*能从容应对。我们要支持*打赢这场表面上看起来是舆论战,而事实上是经济的战争。我们需要更团结,希望大家奔走先告。

  1、多省油 多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能做车就不要开车能开窗户就不要开 空调

  2、多省电 路灯不用就关掉, 能用耳机就不要开音箱,家电不用就要把整个开关拔下来又省电又安全 希望*把夜景工程的灯光就关掉

  3、支持国货 能买到国货就不要买外国货促进内需 钱要给自己人赚

  4、努力工作 多开发和制造更好的产品实业才是救国之本

  5、尊重自己 尊重国人 不要崇洋媚外

  6、告诉台湾 * 包括其他民族的青年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这么痛苦别的国家看不起,因为我们的祖辈太喜欢*,。

  7、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有强大才会有更好的家,落后就要挨打挨骂

  8、*在进步 督促*更快的进步而不是推到他 那样高兴的是美日 痛苦的是自己

手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2

  一、 调查目的:了解手机在大学生中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手机在校园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把目光投向了校园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为了了解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消费情况,掌握手机在大学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前景,我们决定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校园里的手机市场作一次调研,。

  二、 调查对象:大学生

  三、 设计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四、 调查时间:xx年10月01日——xx年10月25日

  五、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为了使调查具有普遍性,我们放弃了传统的书面问卷形式,而采用制作电子版问卷在网络上进行调查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 提高效率,减少调查工作量。我们制作的电子版调查问卷使用asp.net*台开发,并挂在朋友的个人主机空间上,无需印刷,无需人工分派问卷

  2. 调查范围更广,调查对象更具随机性。由于是在网上答卷,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回答我们答卷的大学生朋友人数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轻松突破1000人,最后达到了1237人,并且这些参加我们调查的朋友来自全国各地。这个数字是由调查页面自动跟踪生成的。

  3. 数据统计便捷。我专门设计了一个调查数据统计页面,对调查数据进行自动的跟踪统计,主要有人数统计,占同类选项百分比统计等

  六、 调查方法:

  1. 由调查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问卷内容,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交由本人进行制作成电子版调查问卷。

  2. 电子问卷制作完成并通过无错测试后,我将其上传到我朋友租用的虚拟主机空间。

  3. 动员调查小组所有成员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方式主要有二:一是让自己的朋友上网回答调查,二是在论坛上发布信息,让论坛上的网友帮忙回答

  4. 调查完成后,由全体小组成员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5. 撰写调研报告

  七、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1237人参加并且完成了问卷,来自全国16个省市67所高校,并且参加调查的朋友具有很高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大学生手机调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我们主要针对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学生手机的使用要求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分析、学生手机族的目标确立分析5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最后给出我们小组的营销建议。

  1. 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有68%的学生拥有手机。同时26%的学生将会在近期更换手机。在没有手机的学生中,61%学生将会在近期购买手机。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手机在大学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已开始普及化了。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者群。

  2. 学生手机的使用要求分析

  ① 最重质量

  选择手机时, 消费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质量21%,外型19%,价格18%,功能18%,品牌11%,售后服务9%,广告宣传2%,其它方面也占2%。其中,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最高,手机是日常的通讯工具,如果质量不好,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另外,部分消费者对外观款式要求也较高,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款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他们的口味,由于大学生都是年轻人。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以及持手机者年龄的下降,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而对外观款式的要求会更高。

  ② 中低档产品较受欢迎

  在手机价格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消费者比较倾向于1000元至1500元的价位,其比例高达44.5%。另外,有29%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1000元以下的手机。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购买高价位手机,其中,选1500至xx元的消费者占15%,xx元以上的占12%。

  ③ 购机地点较集中

  对消费者购买手机地点的调查发现,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地点较为集中,大体上分布在手机大卖场和品牌专卖店,其比例分别为56%和38%,其它的只占6.5%。手机是高科技产品,普通消费者难以了解其功能是否完善、质量是否可靠,他们只好以销售人员的信用和专业知识作为判断标准,而手机大卖场或品牌专卖店的销售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手机大卖场的价格优势也是学生朋友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④ 手机品牌比较复杂

  在此项调查中我发现,使用诺基亚的最多,占46.25%,其他的如摩托罗拉15.00%,爱立信6.25%,西门子6.25%,三星13.75%,菲利浦 5.00%,其他的有7.50%。

  ⑤ 手机用途比较统一

  大学生使用手机用途较统一,在已有手机用户中,多数用于联系亲友,占67.7%。还有少数只是跟着大家走(受周围人影响的)和追赶时尚的,各占9.8%。家长方面认为,手机是用于方便和孩子联系的,学生手机族的手机58.0%都是家长掏钱买的。同样学生也认为有了手机可以方便与亲友进行沟通,以维系家人及朋友的感情。

  ⑥ 手机费用普遍较低

  在学生手机族中,每月手机费用普遍较低。每月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40%,在100元以内的占88%。但也存在一些高消费学生,在100―300元内的占12%,其中200-300这一高消费段也占6%。超过300元手机费用的基本没有。

  ⑦ 充值卡成为主要服务方式,手机费用主要用于发短信。

  在被访者中,有近82%的是采用充值卡方式。同样,手机费用用于短信服务的占87%。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

  3. 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分析

  确切地说,消费动力与消费需求是密切联系的,当一个消费需求出现以后,为满足这种需求的动力也就随之产生了,对此我们不想加以详细论述。从上面各种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是处于一个较高水*的,造成这一高消费动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经济发展水*的提高,使得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通信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达到一周一款。手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学生消费者的消费活力被激发出来,大大强化了他们对新、奇、美的追求。而家庭收入的增加,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消费的信心。

  第二.新经济、新文化、新观念,学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总体规范发生了极大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经济必然与新的文化相对应,而新的文化则必然带来新的观念。作为e时代的“e人类”,学生消费者大多受新经济下新文化的影响,具有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会对一切感兴趣的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而这种强烈的消费欲望恰恰正是消费的动力所在。

  第三.信息的极大丰富化、便利化,对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动力也有影响。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台、店堂、车体……广告铺天盖地,宣传无处不在,各大手机厂商与广告商们的努力,使得通信领域(主要是手机市场)的信息极大的丰富化、便利化了,在这种强烈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的说来,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是维持在一个较高水*上的,在这种前提下,结合他们以往在消费过程中的学习,就会导致一种或一系列消费动机的发展。

  4. 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分析

  经过学习过程对其消费需求的明确,消费动力的强化,学生手机族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购买动机。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求实购买动机。据调查显示,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还是质量与实用功能:39%的被调查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9%的人认为手机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关键的。形成这一购买动机的原因,除了受他们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工作需要与家人联系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受他们依赖性消费的程度较大及自身缺乏经验,购买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求新购买动机。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同时,有61%的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其次考虑手机的内部功能,如是否支持中文输入、是否支持wap、是否支持语音拨号、是否具备免提功能等。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够炫的手机。学生手机族这一购买动机的产生,与学生消费者特殊的消费心理是分不开的。由于学生消费群的成员大多处于18-23岁,这一人生中思想最活跃、最善变的黄金青春期,热情、开朗、奔放、崇尚自由的率直个性,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观念、思潮的风起云涌,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冒险精神与实践精神,对于新事物、新观.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