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好课多磨》读后感

《好课多磨》读后感

时间:2022-07-21 18:00:02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课多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好课多磨》读后感

 

 《好课多磨》读后感

 篇 1:

 斯苗儿老师是浙江省小学数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犀利、风趣、温暖……有很多的词语可以来形容她。作为一位在教育行业入门才一年多的新手老师来说,我对她的印象更多的来自于是“听说”和“远观”。还不曾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过斯老师,早些时候,听说斯老师组织了一个网络学习课堂“好课燎原”,那时才首次在网络上见到这位传奇人物。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雷厉风行的女教研员,我还心想,这位老师怎么可以这般严厉,对那些我眼中极其优秀的老师都可以这样不留情面。原来,这就是大家心中可亲可敬的斯苗儿老师。

 利用寒假期间,迫不及待的读完了《好课多磨》和《好课燎原》两本书籍。书中讲述了许多斯老师做教研的故事,鲜活生动,仿佛自己亲自见证了那些老师在改课和磨课过程中的煎熬和痛苦,以及最终呈现出一场几乎完美的课堂时的喜悦。我想,我是否有一天也能这般幸运的亲自去经历这样的一切呢。作为还算新老师的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被书中的情节感动,感动于斯老师对新教师的关注,感动于斯老师对新教师的鼓励,感动于斯老师对新老师的帮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扶的不仅仅是个别新老师,而是促进了整个浙江省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这又岂不是师者的大爱呢!

 在斯老师课改的案例中,见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知道学生的基础在哪里吗?”,“学生”两个字对教师而言,本是心中最重的。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了学生,新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关注自己能否把这节课上完,关注教材

 的重难点是否讲清楚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到底会什么、学生到底在课堂上听懂了什么、学生又真正收获了什么。《好课多磨》书中的一个个案例,让我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关注了学生多少。非常的惭愧,我忽略了许多课堂上原来可以让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篇 2(短评合集):

 好课多磨上篇:改课理念与操作要点中斯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教研磨课的方向,并为我们展示了改课的流程。文中有许多流程图,框架图,整洁清晰地像读者展示了改课流程,一目了然。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儿童立场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抽签方式决定上课的老师让教研变成全员参与的卷入式活动,让优秀教师、名师、教研员参与,为课把准方向,磨课模拟上课进行方案的论证,让学生少折磨!共同磨出有故事又有温度的课。

 近期看了斯苗儿老师编著的《好课多磨》中的"改课"教研活动和课堂实践案例,给予我两点较大的读后感,一是"好课多磨"、"好课精改",做好一件事,需经历一个团队合作精心研磨打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容易的。教师始终要有一个"课比天大"的意识,要敬畏我们的课堂。二是作为教师,要坚持"学生立场",确实如此,我以为"学生立场"是贯穿我们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立场",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学生的起始点在哪里?学生要学习什么?学生想得到什么?学生学习了之后又要往哪里发展?⋯⋯这不仅仅是教研员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普通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观其佳书,如与作者对语。初观,嗤之以鼻,以为无益于师。次观,乃大利。”我们长小数学组有幸在俞校带领下,结识了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在寒假之余阅读了由她编著的《好课多磨》。上篇,我以为是我最不喜欢的内容,因为我一开始认为这个内容对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无用。看进去了,才明白,才感动,只有真正做研究的人,才能找到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 “ 痛点”:教研活动,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上篇,就是从教师的思想根源上寻找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为什么要改课?”“改课是怎样组织和实施的?”“改课走向何方?”“改课有何成效?”思想引领行动,教学时,一线教师思想观念方面的引导比技术指导更加重要。“关注学生”,让“学生立场”变得看得见、可操作。改课,就是要让教学教研活动人员 “内卷”,一个不留,全部“动”起来。改的是课,成的是人。

 有位名师曾经说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关键词就是读书。的确,读书学习是教师的修身之本,是提升教育力的源动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由之路。它能让教师的知识更加丰富、充盈,更能拓宽视野。

 在读《好课多磨》之前,我认为的改课是这样的:先到网上找找类似的案例做为参考,然后一一比较,综合筛选,做一些教学环节的修改,便成了自己的教案,再与师傅或教研组老师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再做修改,然后试教,再修改……。每次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听课时:认真的记录每一个细节,心里暗想他们都是从哪里找到的这么好的素材,又能这么好的有机连接在一起的。然后把资料拷贝会来,结果上不出听课时的效果或者只能完成一部分的环节。

 在读了《好课多磨》后,改课虽然也是不停的改,但是每次改课以“学生立场”的价值为导向,从改变驾轻就熟的备课、写教案、上课、说课、评课等日常工作着手,小到一个细节,大到整个框架,不断地把自己的课改好。教学设计和环节是从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要有单元视角、有机的整合、适度拓展。一节好课,无论是名师还是普通教师,必定需要教师本人和所在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历一波三折,不断打磨而成。打磨过程不仅要经历“煎熬、磕磕碰碰、争议分歧”等心路历程,还要经历“三段十步”改课的教研过程。体会到打磨一节好课的艰辛,每一节好课的来之不易。《好课多磨》上篇不仅介绍了:为什么要“改课”,还介绍了怎样组织与实施“改课”;“改课”走向何方;“改课”有什么成效。介绍了很详细,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理解。

 总之,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边学边改,一路成长。

 《好课多磨》这本书主要分上下两篇,上篇用较短的篇幅介绍“改课”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的操作策略,下篇用32个案例说明“改课”的理念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我重点想谈谈自己上读完上篇的感受。上篇主要是从理念层面为上回答这四个问题:1.什么要改课?2.怎样组织与实施改课?3.“改课”走向何方?4.“改课”有什么成效?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很好的从理论层面让我们搞清楚现在比较火的改课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浙江小数人追求的“好课”“好教研”,是如何在斯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的从懵懵懂懂到豁然开朗,以及为了追求好课,不断的研学的精神,很受感动。

 我们平时参加比较多的教研活动是上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好的一节示范课,然后大家在己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也是出于被动的、填鸭式的能领悟多少算多少,是属于在学习金字塔里效率最低的听讲的范畴,两周之后只能记住所学内容的 5%,所以当我看到斯老师的“改课”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感觉这会是一场教师教研方式的大翻转,肯定会燃起燎原之势,虽然参加“改课”活动的每个人都会有压力,都会觉得不容易,但是走完全程,一定也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斯老师提出的“三段十步”改课的教研支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非常落地的说明了如何进行“改课”,并从改课方式的选择、改课教师的产生、教学方案论证的迭代、专家引领方式的变革、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团队成长机制的创新六个方面具体的阐述了如何实现“好课燎原”,如何实现参与改课的每个人都实现成长,都有收获。改课要改向何方?斯老师认为要始终坚持“学生立场”“用户至上”的价值导向,践行“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度拓展”的路径,让老师在备课上课时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人教师从一节课的研究迁移到一类课,从而实现研一课通一类。

 这样一种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基于斯老师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种坚持不懈、持续实践总结的精神真的很让我佩服,相信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