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语言魅力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语言魅力研究

时间:2022-07-15 08:2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语言魅力研究,供大家参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语言魅力研究

 

 3.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3 .2 2. .1 1 教师对语言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受访老师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备课中考虑的主要内容为语言表达占比 11.76%、受访老师中不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占比 17.65%、受访老师中不了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使用教学语言的方法占比 29.41%、受访学生中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知识面很窄占比 23.43%。

 通过问卷结果的归纳和访谈情况分析,发现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次,单纯地认为教学语言的运用取决于个人习惯,甚至出现轻视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的情况,有的教师虽然通过上课积累相关教学语言运用经验,但始终缺乏对教学用语有效运用规律的系统性掌握。现在有的思政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浅,文化知识积累不够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解知识,多数时间在讲课时只能将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翻来覆去的运用,毫无新意,课堂上的氛围很是沉闷,一些学生毫无兴趣、昏昏欲睡。造成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离不开教师话语表达功底差,缺乏话语知识积累的原因,增强话语表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的积累。意识指导人们前行,只有先从内心深处就认识到教学语言优化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才能真正地学习教学语言艺术。并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的教学内容相比,难度明显加大,对学生的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教师不能巧妙利用教学语言的优势,将抽象概念寓于具体形象的事例中,而只是单纯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学生们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喜爱。

 3 3 .2 2. .2 2 教师语言表达缺乏吸引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通过教师将知识讲述出来,让学生听懂、学会并认同,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良好的教师课堂话语表达需要教师具有扎实、幽默风趣的表达功底和文学素养,能够将枯燥无趣的知识表达的生动有趣,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表达的浅显易懂、具体形象。教师不同的语速、语调、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表达技巧下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可以与学生积极互动,但也有一些教师有时不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表达的技巧有关,因此教师需要学习一定的话语表达技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受访

 学生中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涩难懂占比 24.00%、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非生活化占比 26.29%、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易懂占比 22.29%。

 通过问卷结果的归纳和访谈情况分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思政课”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部分“思政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太过“遥远,即时最终讲清楚了书本理论,但是没有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语言将会缺乏服从性,很难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有部分教师高估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课堂教学语言深奥难懂、篇幅较长,这样的课堂讲授对于学生来说越听越糊涂。以简单评述为主,甚至照本宣科,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句话,如此的讲解,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昏昏欲睡。通常情况下,这些老师往往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系统性的理论内涵。如果长时间的照本宣科,势必会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毫无生气,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就会使得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3 3 .2 2. .3 3 教师教学语言缺乏情感

 当前许多教师虽然掌握了扎实的教学知识,然而语言中的情感性并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授课时就只会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评述,显得十分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自然而然也就会受到影响。经调查发现,如今许多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并不具备较强的使命感,责任心也一般,在开展教学工作之时,使用的教学语言并未饱含情感,对于学生也显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从而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受访学生中认为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上没有互动占比 22.86%、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语言没有感染力占比 24.57%、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语言不具备幽默感占比 23.43%、在课下不经常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交流占比 37.14%。

 通过问卷结果的归纳和访谈情况分析, 由于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一些特性,导致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显枯燥单调,对于教师的课堂话语表达要求也就更加的高,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其灵魂,课堂教学话语则是描述灵魂的重要途径。教师既不是照相机,也不是传声筒,不能只是照搬不变的复述教材内容,教师要通过话语来对教材内容的进行再创造。但有的思想政治教师讲课时习惯充满灌输式的语言,语调沉闷单一、一味高亢或低沉,不能做到抑扬顿挫,注重语调的变化,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有的教师语言刻板无趣、平淡如水,让人昏昏欲睡,语言缺乏表现力

 和感染力;有的教师语速失调,讲话过快,如连珠炮,使人无力听清,也没有思考消化的余地;有的教师讲话拖沓,使课堂沉闷。

 3 3 .2 2. .4 4 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

 如果教师不能严格进行自我要求的话,就会造成其语言魅力提升的积极性严重不足。从整体上来看,自我标准较低的情况下,会在很大概率上使人裹足不前,对于老师来说,会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而不愿意积极的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语言。教师应付课堂的话,就会使得其按部就班,没有任何的创新意识,从而导致课堂没有任何的生动性可言,造成学生的注意力涣散等问题,自然也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长此以往,老师就会固步自封,不愿意进行终身学习,课堂话语没有十足的魅力,造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受阻。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受访老师中认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语言不需设计占比 58.82%、不参与教学语言提升培训课程占比 29.41%、受访老师中不愿意改变教学语言风格和模式占比 29.41%。

 通过问卷结果的归纳和访谈情况分析,部分教师对自我要求标准不够高,懒于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出努力来改进提升自己,自我标准不够高会让人固步自封、容易满足。把上课看成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去想着完成,不去思考任务完成的好与坏,仅仅认为将教材上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讲出来即可,较少去考虑课堂的效果,学生是否爱听,更不会考虑是否要改进自我教学话语表达。教师的这种思想让其自身难以进行自我提升,不能对自身的课堂话语进行精雕细琢,导致教学话语表达单一、枯燥、空洞。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差不多了解一下话语表达就足够了,没有深入了解话语表达运用的内容,无法明白自己还存在着哪些不足,更无法精准的找到弥补不足的方法去改进自己的教学话语表达。

 第 四 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语言魅力提升的具体途径

  4.1 转变教师思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不断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最新的教育方式,从而让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师通过不断改良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教学语言魅力。具体来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要想充分的发挥语言的魅力,就应该全面的掌握各种发音、吐字、停顿等技巧,从而让课堂整体上的气氛呈现出轻松的氛围,通过老师生动传情的语言表述,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课堂内容。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老师就必须不断的进行主动的语言训练。在此基础上,可以在课下的时间回放自己的课堂,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进行互相学习,学习各自身上的语言技巧和魅力。

 首先,教师在授课之余勤于读书,吸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古韵,加深、拓宽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借鉴古今中外文化中蕴含的语言精华。例如在《党的基本路线》教学中,涉及到毛泽东思想部分的内容时,需要教师提前对相关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借鉴和学习,在教学中对东汉班固的《汉书》、周公的“敬德保民”、荀子的“君舟民水”等内容进行讲解,提出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做学问都要注重客观事实,有科学依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将古今中外文化的语言精华贯彻在教学过程中。

 其次,对教材内容和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钻研是教师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的必要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时代性、阶级性、政治性,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章节的中心思想、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层面出发,广泛吸收他人之言而内化为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独到见解。

 最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积累素材。只有以丰富的语言文字素材为基础,才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勤于积累,博采众长,吸收多种语言的风格,教学语言才能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4.2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师语言吸引力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不但对联系学生生活的各类德育资源进行了充分运用,同时还能够在授课之时,让两方面得以联系起来,这两方面一是学生实际生活;二是课程内容,通过这一举措,令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对其进行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素材的挑选之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况来进行挑选,同时重视对生活里存在的正能量进行传递、进行分享,唯有如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除此以外,在教学时使用的思政课本一般都会留下一些空白空间让教师自己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结合自身的理解来对内容进行讲解。又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素材的挑选之时,可以选择那些和教学、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内容,从而来引导学生,令其能够借助自己学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处理。当进行这些操作后,学生就不再只是将《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学习知识来应付考试的学科,而是会将其联系自己的生活,令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它们的价值,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需要在以传授抽象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之上,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际案例来讲解和分析思政课知识,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例如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教学中,在讲到“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知识点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素材“疫情下的口罩”,来进行讲授。运用“疫情”这一素材进行新课的导入,并且教学语言富有情感,够在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共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之后便抛出疑问,进行相应“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知识点的讲授,学生们更容易的去理解要点,且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人情味”,从现实生活出发,学生更能聚精会神的听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其次,以网络热门话题等为借鉴,采用提问、反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以便更好的传达教学内容所需体现的观点和理念。把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和时代网络话题渗透进教学内容,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依法纳税》教学中,选择当下社会热点“邓伦偷税漏税事件”,用于新课导入,以此事件为背景,可以更好的讲解“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些特点。赋有时代性的教学语言能够迅速抓住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散思维进行思考,能顺利的将教材中枯燥深奥的知识点理解透彻,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获得学生的认可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教师要自主树立运用网络语言的意识,对于网络新生语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觉地把握好网络语言使用的度,做到适度原则,将正确的大

 众流行网络媒体用语套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值得尝试的。如果思想政治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一些时髦的话语,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还能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呆板无趣的刻板印象,在教学中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教学的进展。例如当学生昏昏欲睡时,可以说“大家不要选择“躺平”啊,要打起精神呀”;当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可以说:“你品你细品,想想应该怎么回答”;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说:“你这回答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等等。

 4.3 提升语言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

  感情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谁若是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具有强烈的志向,更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用于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作为学生灵魂工程师,更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中,切实做到以情育人,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在教学语言中加入自己的饱满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浓浓的师爱,间接得到愉悦的情感体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老师在准备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分析教材内容并找出其中具有价值的情感因素,除此之外,还必须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增强自身的语言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确保让语言融情入理,最终,获得学生的认可和理解。从本质上来说,思政课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

推荐访问:法治 道德 初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语言魅力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