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紧扣课标-新旧对接-关注素养-赢高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紧扣课标-新旧对接-关注素养-赢高考》

时间:2022-07-23 20:3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紧扣课标-新旧对接-关注素养-赢高考》,供大家参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紧扣课标-新旧对接-关注素养-赢高考》

 

  紧扣课标,新旧对接,关注素养,赢在高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

  1 紧扣课标,新旧对接,关注素养,赢在高考

 新课标的颁布似一股东风,吹皱了一池春水,似一片阳光,让我们明晰了历史教学的本质的本质。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2019 年秋天在全省使用,它更让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历史正在迅速“变脸”,给人全新的感受,同时也给一线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带来了许多的困惑。我们高三一线教师在轮次复习中如何复习?如何在复习中实现新旧教材的融合?如何实现与新课程标准内容和要求对接?如何实现必修与选修的渗透?如何使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面对这些挑战和困惑,我们一直坚持在教学中探索前行。以下就是我们备课组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形势下在新旧教材对接和核心素养落实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新课标、新教材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对 0 2020 年高考的影响

 与 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比较,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结构上,构建了“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课程内容上,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新了学习内容;在课程评价上,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学习历史和检测学习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这些新变化集中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新理念一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中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高考,实际上是考生一次做题竞赛。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速度与质量,取决其历史学科素养的高低。那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何来?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这几乎成了长期困扰我们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历史教学的大难题!以下就我们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在一轮复习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及具体做法。

 历史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在《课程标准》里面是这样要求的: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里有关四个水平的要求:水平一和水平二: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水平三和水平四: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

  2 问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要是达成对于水平三和水平四层次的要求, 当然这是在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基础上达成的。

 在日常的复习中,我们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等)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记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时强化运用其中的某一理论,养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良性循环。例如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量私田被开垦——税制改革——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的逻辑中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结论。

 2.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就是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这是核心思维。它要求学生了解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等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识别历史地图,掌握古今地名位置及区别;依时间顺序编制史事发展进程的图表;划分历史阶段,总结阶段特征;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年表,分析中外共时性的问题。

 首先,时空观念要求历史教学特别注意知识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贯彻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两大原则,引导学生长时段、宽范围、多视角地思考历史问题。如:在复习工业文明崛起时,从纵向我们要把握: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开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展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从横向要把握:

  19 世纪中期

  西方工业文明

  中国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制度

 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工业产生 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向西方学习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买办阶层 社会生活:近代工业城市兴起

 移风易俗

  3 其次,指导学生绘制历史时间轴,大事年表,利用历史地图,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四单元时,我们可引导学生绘制如下的时间轴 3.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所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不可或缺的素养,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必要的。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在历史课堂中,对于一些重要结论性的知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呈现结论,任何结论的得出都是在史料(事实)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呈现历史材料,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观点)、然后利用史实论证问题(观点),也就是主干知识问题化。例如:讲“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讲法,提出设问:为什么新航路开辟是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并提供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其次,我们要利用好课本教材中的图文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譬如:讲“三教合一”时,利用课本 15 页的插图;利用课本 17 页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插图,来印证理学对文化教育的影响;我们还要多途径的选用教材之外的各类史料,如历史专著、各地考试试题、高考题中符合教材重难点知识和课标、考纲要求的史料。史料不求长,只求精和信息量大、思维含量大。

 最后,在设计课后习题方面,多选择一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的题目,以此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好高考题。可以选择高考题的相关问号,来加强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例如:必修 2 第 4 课,可以设计如下题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 l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 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4

 ——摘编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4.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用要求,都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有时空观念,要有实证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1)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和补充材料,并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事物。譬如:评价洋务运动,可以利用教材的内容,再提供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建立近代海军,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全面的评价。

 (2)课堂上敢于让学生说话,训练学生多元、多角度解释史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绘制一条近代前期“七十多年”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时间轴并梳理民国初年大事年表,这样将新文运动的发生放入到近代历史发展的整体中和民国初年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多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使得学生能够在时空纵横中理解历史,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也由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3)在认识和理解史事多种联系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结论; (4)在教学中提供新材料、创设情境、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将教科书中已成“定论”的内容,借助典型材料转化成为探究性活动,这也是达成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5)引入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有依据地有逻辑地”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利用 2011 年浙江文综试题 14 题中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 根据两则材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两则材料矛盾吗?为什么?你有何认识?(不同的史料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解释不是唯一的)通过这样的设计,既提升了学生史料鉴别能力,又培养了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5.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情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5 为使命。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首先要挖掘教材内容凸显家国情怀。教学内容是家国情怀生成的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是落实家国情怀的先决条件,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细心挖掘隐性情感因素。以五四运动为例,教材中叙述了学生、商人和工人在国难当头之下的斗争,以此来体现五四精神,我们仍可以挖掘其他阶层人群的反应,凸显社会各阶层普遍的爱国热情以及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与信心。

 其次补充教学资源渗透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目标的落实也需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补充历史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重新焕发生机。时事资料和乡土史料能够贴近生活,使学生对历史充满亲切感,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可以把它们引入课堂,对学生渗透家国情怀。例如在复习《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讲到到丝绸之路,我们可以补充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用其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可以把丝绸之路开辟中散发的正能量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推动自身家国情怀的增强。在复习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可以把高密的三绝——剪纸、扑灰年画、泥塑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形成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

 再次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平淡乏味的说教式的家国情怀教育往往很少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而也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应有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光、影、声、电的效果,播放有关能反映家国情怀的历史视频、爱国歌曲、历史图片等。直观生动的画面会让学生油然而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当然,五大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切忌孤立认识核心素养。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引领,用时空定位,以史料为依托,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高考考查核心素养是大势所趋,它对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教学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高考复习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顺应改革趋势,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不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靠历史教师在专业上不断提...

推荐访问:高考 紧扣 对接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