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时间:2022-07-27 15: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以及省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结合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建设基础

 1.区域特征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网络快捷便利。是重要的能源、物流通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成为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黄金通道,区位优势将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黄河资源得天独厚,沿岸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黄河流经 200公里,境内年取水许可总量 12 亿立方米,为我市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黄河沿岸土地宽阔平坦,水利资源丰富,为做强做大沿黄绿色生态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等奠定了基础。文化资源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大,通过开发提升风情游,打造风景旅游区,开发 4A 级湿地景区和景观带等沿岸旅游景点,使黄河沿岸成为最具观赏性和旅游价值的黄河风情线。我市能源资源富集,是重要的复合能源基地,煤炭储量 16 亿吨,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蕴藏丰富,开

 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发现矿产 45 种,其中铟、铊、沸石、水泥用大理岩、陶瓷土等 5 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一,被列为国家级地质找矿整装勘查区。

 (3)大工大农基础完备,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有色绿色齐头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培育形成一批绿色品牌,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 15.5:41.2:43.3 调整为 20.2:34.3:45.5。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了有色、化工、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门类齐全、要素条件良好的完整产业链条。工业集中区“一区六园”承载功能日臻完备,功能定位日渐清晰,是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良港。经过 60 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市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工作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 30 多个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和制度文件,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市生态环境整体呈现稳中趋好态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率先在全省开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有色集团烟化炉烟气治理等工程 35 个,整治燃煤锅炉 635 台,淘汰老旧机动车 2.4 万辆;市区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连续四年超过 300 天,2020 年达到 344 天,优良比例达到 94.2%,比“十二五”末提高 8 个百分点。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完成高新区、医药产业园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废水综合利用项目,新建改造污水管网 184.56 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5%;黄河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达到Ⅱ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达标率 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达标率 100%。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 80.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完成重金属污染、硫酸净化综合利用等土壤治理项目,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等工程和沿黄绿色生态景观带、绿色通道建设,“十三五”实施国土绿化200 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7522 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13.62%。

 (二)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1.存在问题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资源节约与利用效率较低,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骨干企业部分设备落后,尾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和工艺有待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减排工作压力,全域无垃圾治理任务艰巨。三是环境风险仍然存在,

 全市涉重金属、涉危险废物、涉化工企业较多,尾矿库、尾液库等环境安全存在隐患,对黄河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四是城乡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不平衡,部分区县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不到相关要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沿黄绝大部分村镇未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1.54 平方米,低于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8 平方米。五是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升,大多数公众对生态文明理念内涵缺乏了解,部分企业参与环保的主动性不足,公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尚未根本转变,环境维权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意识相对较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六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以及“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和完善。

 2.机遇与挑战

 (1)战略机遇。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为我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供了全新指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奏响新时代新乐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带一路”战略、大开发战略、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规划的推动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的部署推动,有效促进我市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

 度融合,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为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经过长期努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新动能加速凝聚,在转型升级、循。“一带一路”战略、大开发战略、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业态新动能蓄势发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主要挑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仍将是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体量小,升级、循。“一带一路”战略、大开发战略、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品牌化程度不高。文化旅游资源优化转化利用能力偏弱。二是生态环境脆弱。我市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3.27%。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由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市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农村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区位交通、黄河资源和大工大农“三大优势”,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夯实生态经济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生活品质,弘扬生态文化魅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绿色发展政策导向,强化源头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把“绿色+”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引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

 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快人居环境建设,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境满意度。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把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机制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三线一单”、河(湖)长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建设,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建立健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统筹,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推进多部门、多地区的合作和协调配合。注重运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多元投资。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企业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引导全民共建共享。

 立足市情,彰显特色。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立足资源枯竭转型实际,突出污染防治,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战略布局,坚持有色绿色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围绕全省生态十大产业加快构筑生态屏障。

 (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我市全部行政辖区,规划总面积 2.12 万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限为 2021-2025 年。

 (五)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得到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稳步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把我市建成空气清新、河湖清澈、生态宜人的宜居之城、美丽之城。

 2.阶段目标。2021-2023 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标准。PM2.5 浓度不超过 27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稳定维持 94%以上;黄河段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9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幅度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5%。

 2024-2025 年:低碳、循环经济规模持续壮大,现代高端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改

 善,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西北特色、黄河风情的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六)建设指标。根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结合实际,突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共包括六大系统、十项任务和 36 项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循环化工、特色新材料、生物医药、煤炭储运交易转化等“四基地”建设为统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我市历史遗留问题突出、资源枯竭和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困境,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贯穿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用清洁生产、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有色金属、化工、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有色金属产业。瞄准国内国际同行业标杆,引导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及智能化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行

 业实现绿色生产,使有色金属工业由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开展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数字化矿山、智能工厂以及智能云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协同制造产业新模式。依托公司发展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新型高性能冷凝管、精密铜管、电工专用铜杆等产品,提升铜材精深加工能力和铜材就地转化率。鼓励煤-电-铝联产,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铝箔、...

推荐访问:文明建设 示范 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巴中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