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边城》课程思政案例——守护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文)

《边城》课程思政案例——守护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文)

时间:2022-05-30 18: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课程思政案例——守护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文),供大家参考。

《边城》课程思政案例——守护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文)

 

  1 《边城》课程思政案例 —— 守护青山绿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2.分析翠翠故事的意蕴; 3.分析“边城”的自然美与人情美。

 二、思政育人目标

 1.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与赏析,帮助学生领略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 2.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 1 、前现代的生态景观 —— 引导学生从生态角度看《边城》笔下的美景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抒发乡土情怀的优秀中篇小说。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田园牧歌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女孩翠翠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性的本真与善良,展现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和人性之美。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小说充满了独特的生态思想与智慧。

 《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这个世界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自然美。小说第二节开头写酉水沿岸的景色简直如诗如画:“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

  2 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正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才孕育了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找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书写的自然之美。优美、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才应该是我们人类生存中的正常状态。

 2 2 、翠翠的形象 —— 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在绿水青山中长大,典型的自然之子形象。大自然赋予她的自然生命远比任何文化熏陶出来的生灵更为纯洁美好。沈从文以平实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大自然的灵性与生命意蕴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其独特的美丽和清澈纯净的性格。

 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征服欲被征服的关系,两者是能够和谐、融洽共处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这是沈从文透过《边城》想告诉读者的。教育学生对自然应该怀有崇敬之心,爱自然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3 3 、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当代现实,引 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民族能够幸免。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一批作家就已经在为这个问题感到隐隐的忧虑,沈从文便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文明进程正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中国有些地区的自然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沈从文笔下的青山绿水在一些地方已经难觅踪迹。工业污染、过渡开发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也同样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属于走向生态文明的未来的,因为它是能够勇敢担当拯救世界、重建新文明责任的新文学,是复魅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文学。通过阅读《边城》,引导学生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四、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略)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