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6篇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6篇

时间:2022-11-03 20: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6篇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关于学科融合的想法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6篇

篇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关于学科融合的想法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老师们对学科融合在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教学上,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

  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1.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

  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体现为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但又恰到好处,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道是“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篇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多元智能视角下中学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的思考

  作者:陈为铎赵斐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3年第11期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430079)陈为铎赵斐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关于人类智能发展的新理论,他将人类智能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生命存在等九种智能,每个人在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差异。因而,学校教学不能以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应该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我国传统教学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为重心,片面追求“分数”,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本位,各学科特别是文理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和有效整合,这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在课程结构上它要求“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交叉融合教学正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教学新思路,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基本出发点,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构建学科的多元知识网络。它有利于弥补学科教学中只注重强化某一种或几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的缺陷。下面笔者将以地理学科为例,从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实施、实践活动组织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一、立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做好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

  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学习需求是教师课程资源组织和开发的依据,学生个体间存在着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教师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开发要建立在对学生群体和个体智能的分析之上,合理选取和恰当组织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师要以所教学科为基点,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以适应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人文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智能上具有不同作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加强其与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的交叉和融合,也要加强与数学、物理、生物等理科的联系和渗透。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和综合性特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溯因,并积极寻求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契合点。

  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过程的演示、地理现象的解释、地理难点的突破以及地理价值观的传导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来实现。例如,在讲授地球经纬网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坐标系的概念进行类比和迁移。地球经纬网类似于以(0°,0°)为坐标原点构建的直角坐标系,东经类似X轴正轴,西经类似X轴负轴,北纬类似Y轴正轴,南纬类似Y轴负轴,地球上任何点都有且只有一个对应的地理坐标。如此可大大增强学习效果,并使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得到发展。人文地理部分同样可以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达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效果。如在人文地理《城市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设定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调动迁移历史

  学科中工业革命及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再通过收集和阅读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探究城市化的进程,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调动和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教师在各种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也要引导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反思。例如在自然地理《热力环流》教学中,可以通过热力环流模拟实验来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调动迁移物理有关大气密度、温度及压强的知识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师也可以利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来体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在选修6《环境污染与防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城市雾霾现象为切入点,安排学生分组调查,让学生认识“雾霾”污染物的构成、形成的原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是融合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多元学科知识的一个完美案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同时又可以渗透环保价值观的教育。

  四、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而也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要加强其自评、互评;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和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测试法外,还有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档案袋法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总之,教师要善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适合学生的智能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

  

  

篇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如何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

  习作兴趣

  摘要

  不同学科虽然讲授的知识体系不同,但是不同学科之间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能够有效的解决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难题。通过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意义,对于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困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学科实践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缺乏丰富素材的积累,实践活动中没有进行科学的写作引导,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最后是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科实践活动之间加强教学沟通和引导,通过不同学科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在写作指导中给予正确的方法的传授,提高实践课程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学生习作;兴趣;对策

  引言

  不同学科虽然讲授的知识体系不同,但是不同学科之间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能够有效的解决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难题。比如在音乐课程上聆听音乐仿写《月光曲》片段;在体育课拔河比赛以及运动会,综合课包饺子,插花等实践活动,美术课手工制作画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意义

  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中发现学习的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率。学科融合能够进一步打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语文写作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对于学生的写作的兴趣的培养有重要的价值。

  2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困境分析

  2.1不同学科实践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当前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割裂的问题,不同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发现不同学科在相关内容讲授上的必然的联系。

  2.2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缺乏丰富素材的积累

  实践活动中,能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素材的积累对于学生的习作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思维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其它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其中的内在逻辑,通过不同学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中所包含的写作的知识。当前由于很多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安排不够紧密,没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教学内容,导致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有效写作信息的不足。

  2.3实践活动中没有进行科学的写作引导

  在实践活动中,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有关联的学科活动中,需要教师对于所包含的人文知识进行有效的传递,当前很多教师没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仅仅注重讲授自己所讲科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这部分内容不注重进行拓展和延伸,导致教学内容长期没有得到更新,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

  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实践活动和知识的学习都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把实践活动和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很多教师在讲授实践活动中的时候,没有把实践活动中的有关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实验,不知道学习的意义。

  3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方式

  3.1学科实践活动之间加强教学沟通和引导

  在进行不同学科的实践活动中,教学科研小组应该进一步做好规划和沟通,通过教学上的相互衔接和促进,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讲授中,获取更多的课程知识。这样能够对教学的资源实现有效利用,同学们也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的实践活动获取不同的理论内容,有助于学生的作为习作内容和素材的获取,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对于语文写作的兴趣。因此语文老师应该进一步和体育老师、美术老师以及音乐老师等做好实践活动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任课教师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通过不同学科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

  美术课以及体育课很多时候都会到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活动,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时,可以启发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收集有关素材。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学生们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再次写家乡的景物时,学生们也不会再喊:“我们家乡没有什么好写的。”与此同时,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对家乡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起来,可谓“润物细无声”。体育课以及美术课会安排大量的课外实践时间,这些时间和实践活动利用起来,就能够解决学生写作没有外出实践的安排,可以说能够通过一次实践活动,获得更多更好的写作体验。

  3.3教师在写作指导中给予正确的方法的传授

  思维导图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厘清学生的思路,将知识以一种清晰的顺序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顺写作思路,使学生的写作更加有逻辑、表达更加清晰。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当中的时候,有的时候会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很多科学实验也需要逻辑思维的推导,这些教学理念都可以应用到写作文问题的解决中,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连通,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的培养。

  3.4提高实践课程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又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无论是劳动课程还是实验科学课程,很多课程中的实验都是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这些实验的过程通过写作的形式不断进行记录,让同学们养成写作的习惯,都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兴趣。

  结论

  可以看出,学科融合理念下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效的,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意义,对于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是借助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科实践活动之间加强教学沟通和引导,通过不同学科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在写作指导中给予正确的方法的传授,提高实践课程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伟.写作教学还可以这样教——谈词汇在小学生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J].语文建设,2015(35):18-19.

  [2]程姝,陈丹,张生.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小学生写作篇幅发展趋势的追踪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07):76-81.

  [3]杨芳.让妙笔能生花,突破写作困境——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59.

  [4]邱玉连.习作训练常态化:随时微写作——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J].重庆与世界,2018(10):65-66.

  [5]杨瑞婷.小学生写作现状调查报告——以安庆市中兴小学为例[J].纳税,2017(22):183.

  

  

篇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第1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银光小学马兰霞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

  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

  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2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

  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3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一)理论基础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

  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

  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1-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

  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

  学习、合作习。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

  用。2-学习资料分享----

  第4篇: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学习心得岑溪市诚谏镇第二中学梁培军2021年我有幸到梧州市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培训地点在梧州市贻景大酒店。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创设情境,激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情境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分外活泼,让学生主动、轻松的接受语文知识。例如,儿童诗《雨点》,在教学时,我利用电脑,将不同水体中的状态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并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随着雨点律动起来。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把教学的重难点一一展示

  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更准的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例如,《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讲述了奥运会闭幕式的情景,孩子们那时刚出生,根本没经历过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无法体会当时运动员的心情,也想象不到当时热闹的场景。那么借助网络还原闭幕式的盛况,利用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场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语言描写文字产生共鸣。

  三、多样选择,及时反馈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反馈。传统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反馈形式。例如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出示课文的动画情景,让学生进行配音。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录制音频文件,提交给老师等等。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手段,它与学科教学有机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使得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人灌”,变为电脑加网络的“电灌”,这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这样的培训。

  第5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过程融合的体会2021年10月25日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

  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第6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XXX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第7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研究的目标: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3、,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研究的内容:1.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多媒体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教师主导:设疑激趣→示范指导(或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组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讨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交流模拟探究→合作探究记录数据→意义建构交流评价→迁移应用联系实际。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虚拟的实验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的研究。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研究。网络环境为生物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搜集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创设出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生动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奠基。2.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有效互动。在信息技术下的生物课堂中,这种参与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诱发主题相关的情景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反复浏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特点进行探究……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有益学生发展的;学生的参与能使技术与知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3.注重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生物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第8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

  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

  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

  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1树立信息意识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信息的特正,合理有效的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的结合再一起。

  

  

篇五: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

  思考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学日常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立足本学科的内容,来对学生们展开引导与教学,同时还应当关注到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到学生们综合性的发展、全面化的进步,而实现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把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对于其他学科的内容产生了解,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

  前言: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发现,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认识总是不同步、不统一的,他们还往往会出现偏科的情况,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融合起来,带领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的知识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以此来推进学生的长远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们建设一个高质量数学课堂。

  一、创设多元情境,实现优质导学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导学环节出发,为学生们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引领学生们进入到不同的情境之中,产生多元化认识,实现丰富的思考,为实现跨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出丰富的情景,带领学生们投入到情境之中,展开对于学科知识的初步认识,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同时又能够了解到美术知识,

  体会到美术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与美术两大学科的融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描点连线”的游戏情境,带领学生们进入到这一具体的情境之中展开对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们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展开了对于图形的初步了解。借助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之中所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大家描绘出了如此丰富的图案,那么接下来,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这些图案,了解一下这些图案的名称与特点好不好呢?”在这一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带领学生们投入到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将美术教学与数学教学灵活融合起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优质导学。

  二、结合学科内容,引入丰富知识

  在授课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科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丰富的知识,带领学生们体会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以此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推进学生的综合化发展[2]。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时间》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灵活地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以“时间”作为起点,直接引领学生们投入到“时间长短”、“时间换算”等数学知识的探究之处。实质上,在这一过程里,教师就可以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堂的情景,来帮助学生们判断“时间的快慢”:“同学们,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赛跑的时候,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呢?比如,在跑一百米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用了十秒,另一位同学用了十五秒,这两位同学谁更优秀呢?”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灵活借助了体育课堂之中的案例,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学科融合。再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语文知识,或是语文常识,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积累:“同学们,我们经常说的‘一刻钟’表示多长时间呢?‘一个时辰’又表示多长时间呢?”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又将一些常识性语文知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认识,推动了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长远发展,培养发散思维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当将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们的能力上,关注到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实现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通过跨学科学习,获得长远的进步,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广泛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不仅为学生们讲解其他学科的多元化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与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将会在数学课堂之中,展开想象、进行探究,将自己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从而获得思维上的锻炼,实现全面进步与提升。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长度单位》这一部分学科知识时,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自行地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同学们,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其他学科之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大家开动脑筋,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其他学科里,见到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对学生们形成了鼓励,推动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是今后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满足学生们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教学方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乃至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展开教学策略与方式的探究,从而推进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瑞雪.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尝试[J].山东教育,2020(34):38-40.

  [2]阮燕玲.跨学科合作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J].教育艺术,2020(03):48-49.

  

  

篇六: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教师职称文章浅谈学科间的融合教学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到,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应该具备的技术素养予以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其与物理学科进行融合的教学,给学生授以技术思想和方法。因此,我们在进行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很好的运用进来,这样做不仅能够方便教师进行授课,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文章中笔者通过探讨通用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对学科间的融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将二者的优势运用得当,不但能把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做好,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素养,从而推进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尝试各种学科间的融合教学,利用通用技术课程所含技术思想和方法,不断探究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潜心探索通用技术课程最优教学方法,通过探究、积累和创新,将二者的优势运用得当,不但能把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做好,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素养,从而推进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教师职称文章,融合,教学,模式,尝试

  物理学是一门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自然科学,按新课标精神,物理教学应尽可能联系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作为一名物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觉物理和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电学、光学等都在通用技术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并且物理学科中也有不少介绍有关前沿科学技术的内容,在让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侧重于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设计与创新,通用技术实际物体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文章中笔者将谈谈自己对通用技术融入物理课堂教学的认识,以求教于同行,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1

  一、物理学科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共同之处

  1、通用技术学科与物理学科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共同点。通用技术学科与物理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思维发达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通用技术学科与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是思维劳动的过程,是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用技术学科与物理学科教学方法和终极目标上有共同点。教学方法上都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终极目标。

  二、物理学科和通用技术学科的不同之处

  1、同一教学内容在通用技术教学与物理教学上侧重点不同

  现就以物体的受力为例谈谈二者在教学上的侧重点。物理学科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关系,要进行受力分析。如物体的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主要研究物体的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平衡条件进行计算,解决具体问题。

  而通用技术课堂中在讲授“结构与设计”时,也要涉及到构件的基本受力,如:拉力、压力弯曲力、扭转力、剪切力等基本受力形式,但主要研究结构的内部受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我们称它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不同的材料应力不同,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

  通用技术重点讲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所谓强度,是指构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所谓稳定性就是结构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可以不要求进行复杂的计算,但教师可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讲解影响

  2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在物理教学中物体平衡时其合外力为零,可应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用技术教学与物理教学的目标不同

  物理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物理课程既强调物理科学的基础性,注重对经典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科学、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通用技术学科以全新的概念确立了技术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课程——传统的“劳技”教育,它不是学习简单的技术知识,而是要使公民具有技术意识、技术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常识,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

  3、物理学科与通用技术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物理学科首先是揭示出客观固有的事实与内在规律,借助于手段和条件,揭示并获得自然、社会、人自身固有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活动。知识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推论组成的逻辑系统和抽象模型工具、概念语言工具、数学符号工具组成的方法论体系;以自然存在物作为研究对象,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发现思维。

  通用技术学科是设计出具有一定结构、功能、方法的技术方案,借助于手段和条件,变革客体、实现预定目标的方式和机制的能力体系,是由经验、知识和理论、智能组成的主体要素,由材料、能源和信息组成的客体要素,以自然存在物作为研究对象,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发明思维。

  三、结束语

  3

  根据上述分析,在熟练掌握物理学科与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上,将二者融合教学,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素养的目的,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与物理课程的实验创新、自制教具相互渗透、融合,我们不难发现通用技术不仅是一门技术课程,还是一门集综合,集高度的课程,在进行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将物理学科知识有效运用到通用技术中去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学生能够通过已经学到的物理知识对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繁琐复杂的实际问题予以简单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激发,与此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实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师生间的知识传递变得更为顺畅。

  【

  4

  

  

推荐访问: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学科 融合 实践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