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6篇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 尚斯;李钟林【摘要】本文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人口数量等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尚斯;李钟林【摘要】本文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人口数量等解释变量,并添加了FTA作为虚拟变量,以建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释双方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空间距离以及FTA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显著,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把握,将会促进双方经贸.【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6页(P99-104)【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发展历程;实证检验;经济意义【作者】尚斯;李钟林【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4自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起,国际贸易理论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都不断的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但正如Harrigan指出的那样:“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
贸易模式,其二是贸易流量。”现有的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均集中在贸易模式方面,力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利,但是对国际贸易流量的研究屈指可数。贸易引力模型的及时出现使其成为了国际贸易流量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贸易引力模型具有着其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即实证研究在前,理论研究在后。贸易引力模型并非来自于各种贸易理论的严格推演,而是众多学者通过对国家间贸易的密切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从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及其验证均未能走向双边贸易流量的计量分析,无法为双边国际贸易流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Bergstrand指出的那样:“虽然该模型在统计上始终具有着较强的说服力,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它在用于解释和预期目的方面总是会收到许多限制。”于是贸易引力模型自其产生时起,就不得不依赖于物理学的概念。近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以及各种研究方式也各有差异,但所有学者的观点都一致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虚拟变量在双方的贸易额中占据着较大比重。一些学者先后引入了国家的区域面积、人口总数、国家间的技术差异、消费者价格指数等解释变量以及是否为发达国家、是否为APEC国家和是否为FTA国家等虚拟变量进行研究。这些现象表明,贸易引力模型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也说明了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意义。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的贸易进行了具体的量化,为国际贸易在计量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在古典贸易和新古典贸易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如上所述,由于贸易引力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引入的内生变量越多,研究结果也就会越来越偏离最初的贸易引力模型,因此,本文在新引入三个内生变量
的基础上,还会对具有明显不显著的内生变量进行剔除,以达到与传统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目的。贸易引力模型(TradeGravityModel)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二者之间的质量成正比,与二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由Tinbergen和Poyhonen几乎同时提出,该模型表明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额与二者的空间距离成反比,与二者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即两个国家间的空间距离大,则二者的相互贸易额小;两个国家各自的经济总量大,则二者的相互贸易额大。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最初形式为:式中Tij表示i国与j国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Gi与Gj分别表示i、j两国的国民收入,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代替,Dij表示i、j两国的空间距离,A为常数。因为上式为非线性模型,为了便于进行实证检验,将模型转换为线性对数的形式:lnTij=β0+β1lnGiGj+β2lnDij+μ式中β0、β1、β2均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干扰项。Linnemann是第三位系统研究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计量分析的经济学家。在评价Tinbergen的观点时指出:“该观点最大的优点即在估算名义贸易流量的同时考虑了空间距离的因素。”Linnemann在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解释变量国家人口总数和虚拟变量,并得出了国家人口总数变量对双边贸易有负相关关系,得出同样结论的经济学家还包括Aitken、Geraci和Prewo。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例如Brada和Mendez认为国家人口总数与双边贸易额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所研究的贸易国的产业结构水平认定不同,当面临的贸易国为产业间分析模型中的小国时,即经济系统并不十分完善,还需要较高程度依赖国外市场满足国内需求的国家,其国家
人口规模越大,对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国内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不得不寻求国外市场的帮助,此时将会扩大双边贸易额,双边贸易额和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与此相反,若贸易国为产业间模型分析中的大国时,该国可能拥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经济体系,该国的人口规模扩大时,国内市场完全有能力接纳新增的需求,较多的供给和需求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解决,因此人口规模与双边贸易额将会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引力模型,目前主要分为三种方向,其一为基于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其二为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最后一种为基于异质性企业的模型。其中Bergstrand、Deardorff、Eveneet和Keller等学者在国际贸易理论开发引力模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引力计量方程式的改进。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金哲松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流向及其出口规模与贸易国家的经济总量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距离呈负相关关系;谷克鉴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和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考虑贸易引力模型的过程中,还应该构建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变量;林玲、王炎指出,除了GDP、空间距离以外,国土面积以及APEC等变量对双边贸易额也具有显著的影响;罗来军、罗雨泽和刘畅在其《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导的双边国际贸易检验》中将模型设计分为有方向性和无方向性,其中在无方向性的模型设计中,将总规模设定为了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和地理总量的函数,并考虑了价格水平,在距离因素分分析中,除了空间距离,还包括了文化距离、经济距离、技术距离和文化距离,使贸易引力模型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更加纵深的发展。传统贸易引力模型自提出后,便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他们的不懈研究使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对变量进行扩展和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变量的扩展是引入影响贸易额的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
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本文也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善。首先,在解释变量方面除了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中涉及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空间距离两个影响因素外,引入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国家人口规模和三个解释变量。理由为双边贸易额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技术条件的束缚,供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所以假设供给为外生变量,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收入,收入又可分为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若只考虑现期收入,即不存在借贷,则人均国民净收入为人均可支配收入,那么只有当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变动时才能促使消费变动,进而影响双边贸易额,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双边贸易额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少,双边贸易额减少;双方的贸易额同样受到国家间汇率的影响,汇率是国家间货币交换的相互比率,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贸易的平稳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自2005年起到201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31.35%,2011年至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又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升值。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并进而影响到双边贸易额,本文采用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的间接标价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都有巨大的上升,本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会影响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数量,同时,外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会影响到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因此,研究国家人口规模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十分必要;其次,在虚拟安排方面,本文引入了FTA这一解释变量。FTA是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因此研究FTA是否对双边贸易额具有影响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
义。通过以上的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如下:lnTij=β0+β1lnGiGj+β2lnNiNj+β3lnEiEj+β4lnDij+β5lnPiPj+β6FTA+μ式中新增变量N、E、P分别表示i、j两国的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国家总人口;FTA为虚拟变量,若已建立FTA,则赋值为1,若未建立,则赋值为0。本文依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截取了2016年同中国贸易额较大的34个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安哥拉、南非、伊朗、土耳其、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六大洲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以上国家同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总和高达264505783万美元,占2016年中国海关统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2%,较好的代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方向。中国同各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来源于《2017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各国货币同人民币汇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的间接标价法)以及各国总人口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国家间的距离测算来源于谷歌地图。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单一年份的截面数据,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其次,通过对数转换基本解决了引力模型的异方差问题。那么利用以上搜集数据,通过Eviews8.0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线性回归,得到的初次回归结果为:lnTij=0.63+1.57lnGiGj-0.84lnNiNj+0.05lnEiEj-0.37lnDij-0.97lnPiPj+0.51FTA首先对该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通过上式可知,解释变量中的人均国民净收入系数明显违背经济原理,当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即使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也会有一部分的收入用于扩大消费,这将会扩大双边贸易额。其次对该模型进行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1所示。根据以上回归分析结果,R2=0.78,拟合度较好,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78%的变量做出了解释,DW=2.36,介于1.5-2.5之间,表明序列无自相关。但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仅两国间的距离DD和是否为FTA通过检验,即使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情况下,其它解释变量仍未能通过检验。因此,需要对其余四个变量进行逐步剔除。首先,对各国的总人口P进行剔除,得到以下结果:lnTij=3.34+0.57lnGiGj+0.16lnNiNj-0.07lnEiEj-0.33lnDij+0.45FTA再次对该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可以发现此次回归结果符合一般的经济原理,所以对其进行拟合优度和检验统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5-2所示。以上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标准下,国内生产总值、国家间的距离和是否为FTA通过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标准下,人均国民净收入和汇率通过检验,且R2=0.80,拟合度较好,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空间距离”以及虚拟变量是否为FTA国家能够对被解释变量“双边贸易额”的80%的变化作出解释。DW=2.24,介于1.5-2.5之间,表明序列无自相关。从计量意义来看,该模型的检验较为成功。由此可解释该模型的经济意义为:中国与其贸易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乘积的对数每增长1%,双方的贸易额将增加0.57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人均国民净收入乘积的对数每增加1%,双方贸易额将增加0.16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货币汇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基础的间接标价法)每上涨1%,双方贸易额将减少0.07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空间距离每增加1%,双方的贸易额将减少0.33个百分点;以及当双方为自由贸易协定约定国时,将会对双方的贸易额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现实角度出发,该模型的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越大,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越多,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对厂商来说,不得不开辟国外市场,减少非意愿存货投资,以获得更多利润。人均国民净收入为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代表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2016年中国与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190992百万美元和2274229百万美元,位列世界
第二和世界第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日本、德国和英国之和,但中印两国的人均国民净收入分别为6309美元和1462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的49574美元。因此,当国民净收入提高时,若只考虑当期消费,依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者将会增加消费,以获得更大的效用。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存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部分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减少,致使收入增加对贸易额的贡献显著性稍弱,所以该变量P值仅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1的标准。本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采用间接标价法的汇率,当汇率上升时,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外国将会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将会适当扩大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当汇率下降时,人民币贬值,外币升值,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将会增加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本国居民将会减少对外来商品的需求。因此,对外贸易额的增减受外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减少或增加和中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增加或减少相互作用的影响,该回归结果的显著性也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贸易国之间的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也越大,同时,两国空间距离越大,文化差异也就越大,对商品的接纳度相比具有较多相同习惯的邻近国家也越小。所以贸易国之间的距离越远,贸易关系也就越稀疏。中国目前同澳大利亚、智利、秘鲁、巴基斯坦、比利时、韩国以及东盟十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建立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首先中国对约定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壁垒,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来说,降低商品的关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价格,由于成本降低,居民将会扩大对该类商品的需求,因此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同中国的贸易额相比别国更大。其次也正如回归结果所示,虚拟变量FTA的回归系数为0.45,这表明签订FTA对双边的贸易额具有较高的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国家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们有理由认为,双边的贸易额将会增加e0.45倍。
本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虽然采用的研究方式,选取的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以及截取的数据各有不同,但在相同变量的研究上,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例如Filippini和Molini(2003)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765、-0.587以及-0.152,Buch等(2004)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36,Disdier和Head(2008)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范围为[-0.55,-0.003],而在本研究中所计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33,这也从侧面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综上所述,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可以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其一即为技术进步,Solow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源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该模型未能解释技术进步的决定作用,但是在大多数的公共政策中均大力鼓励技术的进步。当今中国正处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化的阶段,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然而技术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支撑,所以想要从根本上促进技术的进步,就需要重视教育,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才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其二即为鼓励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存量又主要受投资和储蓄率的影响,所以增加资本存量应从投资和储蓄率着手,但需注意应将资本保持或接近黄金律水平。其三即为增加劳动的供给,在劳动力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来提高居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团队。另一方面还应在能自觉抵御外来风险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同别国的经贸关系,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上述模型,其中较有效果的政策即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自由贸易区体系,有重点有层次的建立自由贸易区,首先,因为国家间的距离在双边贸易中起着重要的负作用,因此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当率先与周边国家达成共识,开
辟周边国外市场,减少或避免因空间距离而造成的经济负作用;其次应当同经济大国建立自由区,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技术与我国相比遥遥领先,与此类国家开展有优惠政策的贸易,不仅能够增加双边贸易额,也可以迫使我国在国际标准下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应当注意,不同开放程度的区域经济对双边或多变贸易额的影响不同,开放区域面积越广阔,开放程度越深,越容易促进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关系,因此,我国需把握时机,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在亚太经合组织的基础上,积极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相关文献】
[1]林玲,王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4(7).[2]赵小明,冷落.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及贸易潜力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4]罗来军,罗雨泽,刘畅.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导的双边国际贸易检验[J].世界经济,2014(12).[5]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3).[6]许晓晨,韩志芳.引力模型的发展和在中国国际贸易问题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7]宋晶恩.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5).[8]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
篇二: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国际经济学测试题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开始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
A.出口产品价格将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B.贸易条件改善
C.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外移
D.出口产品价格将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那么将出现的趋势是
()。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利率水平上升;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利率水平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上升;D.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下降;
3.有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正确的是()。
A.H-O理论可以解释发生于美国之外的产品创新过程和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B.假定生产成本是递减的
C.一国生产并出口什么商品由生产效率决定
D.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开展贸易
4.大国发生经济增长,对贸易产生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若在不变价格条件下增长带来贸易量扩大会引起贸易条件恶化
B.若在不变价格条件下增长带来贸易量扩大会引起贸易条件改善
C.一定会发生“不幸的增长”
D.净福利效应总是正的
5.已知A国生产1单位的X和Y商品分别耗费3和5个单位的劳动,要使两国都具有各自
的绝对优势,则B国生产1单位的X和Y商品分别耗费多少单位的劳动:()。
A.1,6
B.2,4
C.3,4
D.4,7
6.不属于H-O理论假设的是()。
A.成本递增B.2个国家生产2种商品C.无贸易壁垒D.产品差异
7.产业内贸易日益增强的重要性()。
A.反映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减弱;
B.解释了政府不愿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的原因;
C.反映了资源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D.通常表现在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中的差别化产品上;
8.在比较优势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9.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A.生产要素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10.当两国之间存在国际贸易时()。
A.生产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但消费超出了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生产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但消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
C.生产与消费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
D.生产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但消费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11.主张贸易保护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
B.赫克歇尔
C.李斯特
D.魁奈
1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13.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
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B.比较优势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以上都不是
14.下列选项中不能实现完全专业化分工的是()。
A.机会成本不变B.机会成本递增C.规模经济D.贸易条件改善
15.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
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6.一国的特定消费品一部分由本国厂商提供,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向国外的进口。即贸易发
生在同一行业内的贸易形态称为()。
A.商品贸易
B.服务贸易
C.产业间贸易
D.产业内贸易
17.以下产品中,()最容易经历一个产品生命周期。
A.大米
B.电视机
C.原油
D.矿物
18.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与现代大生产追求规模经济相互矛盾,其解决途径是()。
A.国际投资
B.国际技术转让C.国际金融
D.国际贸易
19.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在()之间。
A.富国与穷国B.类似的高收入国C.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与发展中国
20.规模经济更容易发生在(
)
A.小规模的纺织业B.飞机制造
C.制鞋业
D.小企业
2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克歇儿
B.弗农
C.小岛清
D.马歇尔
22.产品生命周期处于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是()。
A.熟练劳动力
B.R&D
C.资本
D.非熟练劳动力
23.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是()。
A.熟练劳动力
B.R&D
C.资本
D.非熟练劳动力
24.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是()。
A.熟练劳动力
B.R&D
C.资本
D.非熟练劳动力
25.若一国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则该国成产可能性曲线形状是()。
A.线性的B.凸向原点C.凹向原点D.不确定
26.以下观点不属于重商学派的是()。
A.政府进行贸易干预,多出口少进口B.金和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C.国家为了出口应该大力发展工业
D.价值创造来源于流通阶段
27.运输成本不包括()。
A.仓储费B.保险费D.装卸费D.第三国产品认证费
28.甲国生产手表需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乙国生产手表需12个劳动日,
生产自行车需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甲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出口手表
B.乙国进口手表,进口自行车
C.甲国生产出口手表,乙国生产出口自行车D.甲国生产出口自行车,乙国生产出口手表
29.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30.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31.下列选项属于非贸易商品或服务的是()。
A.电视机B.铁矿石C.理发D.专利技术
32.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
A.重商主义B.重农主义C.重金主义D.自由放任主义
33.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
A.与地理位置越远反相关
B.与两国GDP乘积大小成正比
C.与两国GDP乘积大小成反比D.与社会制度相关
3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国发生资本数量增加劳动力不变会使贸易增加
B.大国发生资本数量增加劳动力不变会使贸易条件恶化
C.资本丰富的大国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增加时,会发生逆贸易
D.劳动力丰富的大国技术进步时会出现“不幸的增长”
35.下列关于重商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托马斯.孟是重商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B.重商主义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阶段
C.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会实现双赢
D.国家应该进行对贸易的干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二.判断题:
1.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可以使所有贸易国的消费超出其生产可能性边界。()
2.成本递增情况下,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两国间绝不会发生贸易。()
3.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效,参加贸易的国家仍然可以从国际贸
易中获益,国际分工也能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
4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
数量无关。()
5.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6.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8.如果瑞士旅行靴的进口增加,英国皮靴制造商就会受到损失。()
9.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静态分析理论。()
10.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间贸易则完全是由规模
经济引起。()
11.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绝不会发生贸易。()
12.当生产要素在国际间部分自由流动时,H-O定理失效。()
13.如果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及要素禀赋相同时,两国之间绝不会发生贸易。()
14.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使用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15.矿泉水业属于流动型产业。()
16.从根本上看,各国具有的比较优势是由各自商品的成本决定的。()
17.与日本相比,中国是劳动力密集型国家。()
18.中国向美国出口工业制成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而工业制成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农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因此这种情况属于里昂惕夫之谜。()
19.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凸向原点。()20.技术进步总会给小国带来福利水平增加。()三.名词解释1.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2.比较优势3.要素密集度颠倒4.贸易引力模型5.雷布津斯基定理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试解释要素均等化理论。
2.阐述生命周期模型。
篇三: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内容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
Tinbergen,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andWinters,2001)。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
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Krugman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和出口国规模联系在一起。Deardorff(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还是专门化生产并不是关键。
Eaton&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除了上文提到的Tinbergen(1962),还主要有Poyhonen(1963)、Bergstrand(1985,1989)、McCallum(1995)、Balistreri(2003)、Anderson&Wincoop(2003)等。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GDP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Bergstrand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
易量的因素。McCallum表明,在控制了贸易量大小与距离的情况下,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这些省与美国各洲贸易量的22倍。开创了对“边境效应”问题的研究。大量研究(HelliwellandMcCallum,1995;Helliwell,1999;Wei,1996;AndersonandSmith,1999;HeadandRies,2001等)发现,“边境效应”的确存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而且呈下降趋势。Anderson&Wincoop(2003)、Evans(2003)又分别从边境效应的大小、影响边界效应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从调整解释变量阶段过度到对边境效应的解释阶段。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哲松(2000)、谷克鉴(2001)、骆许蓓(2003)等分别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
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曾多次扩展贸易引力模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然而由于数据上的限制,这些研究只限于货物贸易,在国内学者的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在现有的文献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非常有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Francois首次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服务贸易领域,Francois的模型是将服务的进口需求作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的函数。服务贸易流动的数据来自GTAP数据库。其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引力方程,然后把预测的
篇四: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流量及流向研究作者:贾立敏王翔宇孙立祥周敏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货物贸易的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货物贸易出口的流量及流向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两国双边实际贸易流动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合理增减解释变量,本文建立了适合我国的货物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并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验证了决定我国货物出口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双方经济规模(GDP总量)、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货物贸易贸易安排
问题的提出
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支配下,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高速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2008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货物进口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2009年进出口额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我国进出口额大幅回升,接近3万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增长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快于同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我国同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同世界贸易进出口额的75%左右,并且近两年其出口额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货物贸易的增长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乘数效应。因此,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流量及流向分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有助于加快我国货物贸易的增长,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一般均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原因、贸易模型和贸易福利效果,忽视了贸易流量及流向的问题。贸易引力模型(TradeGravityModel)的建立不是从理论的演绎出发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较为直观的判断为依据,其试图以模型形式研究并探讨双边贸易流动和流向的决定。与其他理论相比,贸易引力的分析框架解释了传统要素禀赋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引入了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人口、空间距离及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等变量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及流向的问题,并且贸易引力模型对两国或地区的双边贸易进行了量化,为国际贸易开辟了计量研究的空间。该理论被视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贸易流动的研究中应用广泛。近几年,我国的许多学者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我国的双边贸易及其贸易安排进行了实证研究,史朝兴、顾海英基于行业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流量和流向,但对货物贸易出口的流量及流向分析基本上还处于空白。
本文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流量和流向,解释我国同其他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流向模式,找出决定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得出相关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出口贸易增长提供帮助。
我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一)贸易引力模型概述
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其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其之间的距离成反比。Tingerb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量,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同两国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出口国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双方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Tingerben和Poyhonen贸易引力模型的原始形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Tij指i国(或地区,下同)和j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Gi和Gj分别指i国和j国的国民收入,通常以一国的GDP代替,Dij指i国和j国间的空间距离,A为常数。为了便于实证检验,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随机误差项得到:
其中ln表示自然对数;α,βi(i=1,2)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数学意义为Tij对GiGj和Dij的弹性;εij是回归误差;他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额会产生显著影响,而且贸易引力模型至少可以解释75%的名义贸易额。
Linnermann引入了两个新的解释变量:人口这一内生变量和贸易政策这一虚拟变量,丰富了贸易引力模型。Linnemann的模型用对数形式表达如下:
式中Pi和Pj指i国和j国的人口,Policy指贸易协定,如果双方签订优惠贸易协定则为1,否则为0。Linnermann通过引入人口和贸易政策这些变量,使贸易引力模型更好地解释实际的双边贸易。
Casetti(1972)通过两条外生变量系列的有机结合,提出计量研究的扩展法。扩展法为贸易引力提供了新的实证检验方法,也使该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实际贸易额。Frankel(1997)强调了贸易伙伴之间是否有陆地连性等地理运输便利。Tamirisa(1999)还考虑了经济一体化措施、贸易限制等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经济学家为了检验贸易政策、历史等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逐步将优惠贸易政策、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及文化联系等指标引入引力模型,这些变量可以被分别归结为阻力和助力因素两类,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引力模型的内涵与应用范围。贸易引力模型成功地被运用于国际贸易时政的研究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测算贸易引力、鉴别贸易集团效果、分析贸易模式以及估计边界成本等领域。
(二)模型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是对现实贸易关系较直接的判断,具有较强的现实适用性。主要运用于分析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分析。其模型引入的变量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标,进而进行量化,分析各要素对贸易规模的影响作用。这对于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的流量及流向问题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以之前学者对贸易引力的研究为基础,根据我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假设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额由双方经济规模、人口、距离及双边制度安排等因素决定,建立反映我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得到的贸易引力方程为:
对此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贸易引力模型为:
篇五: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
导致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消费偏好,从而为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的人群对商品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并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推动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两个国家中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收入差别越小,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大。巴拉萨(1986)、库莱姆和兰德伯格(1986)把收入分配方式与产业内贸易联系在一起,指出即使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两个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有可能导致相互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国家规模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联系最为紧密。当国家规模较大时,它为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差别化产品提供了条件,使得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与国家规模变化之间表现出正向关联的变动关系。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罗特斯切(Loertscher)和沃特尔(Wolter,1980)研究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强度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的大小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费斯特纳和赫尔姆特(ForstnerandHelmut)选取47个国家的90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GDP绝对差额的负数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早期的研究由于不能很好地说明消费偏好多样化,产品差异,以及规模经济诸现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一直无法得到合理的阐释。直到格林纳威在《地区贸易安排的经济问题》一书中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较详尽的论述: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Fontagné,Freudenberg和Péridy的一项研究表明,1980—1994原欧共体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出现大规模增长,其中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由最初的53%提高到63%。
此外,从区位角度看,国家地理位置直接影响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似乎要远远大于其对产业间贸易的影响。这是因为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人们对同一产品不同变体偏好所拉动的,这种对产品变体偏好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交叉弹性的强弱。空间距离缩短所导致的产品价格下跌,无疑将会提高这些变体产品间的交叉弹性系数,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Amiti&Venables,2002)。不仅如此,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也便于开展边境贸易,边境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大。地理因素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般关系应该是,距离越远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距离越近的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巴拉萨对美国与其37个贸易伙伴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表明,存在共同边界的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较高,贸易伙伴间的距离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高达0.485。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有关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对象都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很少。与国外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相对比,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明显落后。大多数实证研究只是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做简单的测算,一些学者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作回归分析,认为规模经济(徐娅玮,2001)、产品多样化、外商直接投资(马剑飞、朱红磊,2002)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然而对于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包括其深刻政策含义探索的相关文献却寥寥无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
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利用翔实的贸易数据,具体考察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状况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在国际贸易的计量研究领域中,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与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模型一直以来都是计量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两大课题。1962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第一次提出了双边贸易流量计量模型的简约形式。他认为,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贸易引力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Tij=A(YiYj/Dij),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1966年,Linnemann在原有的贸易流量计量模型中第一次把优惠贸易协定这个虚拟变量加入方程,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两国贸易的影响。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引力模型的理论涵义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探索,Grossman(1998)发现专业化生产是引力模型得以存在的理论前提。Feenstra,MarkusenandRose(2001)使用Rauch(1999)的贸易分类方法,证明引力模型能成功的运用到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差异化产品贸易。在本文中,我们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引力模型作适当的改进,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假定各国专业化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各国消费者有着相似的需求偏好,贸易是无摩擦的,即零关税和零运输成本,各国消费的产品将根据它们的相对购买力(GDP)而定。i=1,2,…C代表不同国家;k=1,2,…N代表不同种类的产品;kiy表示国家i生产的k类商品的数量。由于假定产品各国同价,kiy实际上可以代表产品k在国家i的产值。各国的GDP可表示为Yi=∑=Nkiky1,全世界总GDP可表示为Yw=∑=C
iiY1,用sj表示国家j在全世界总消费中的比重,国家i向国家j出口产品k的数量可以表示为ikjijkysX=,国家i
向国家j的出口则是所有k种产品出口总和即
∑∑======kkjiwijwijijikjijkijXYssYYYYsysX
X
一国的出口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对数线性方程来表示:
)ln()ln()ln()ln(jiwijIIIX++-=
由于ln(Iw)项在研究双边贸易时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既定的,因此该方程表明,一国的出口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收入决定的。将等式中的第一项和最后一项相加,我们可以得到:
jiwjiijYYYXX⎪⎭
⎫⎝⎛=+2这是根据引力方程所做的一个最简单的推论,该推论有很多实际运用。其中,赫尔普曼(1984)将国家规模差异引入模型,证明了在由两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体中,规模差别很大的国家要比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小得多。
假设把这两个国家所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称为区域A,则A的GDP可以表示为YA=Yi+Yj。两国相对于区域总GDP比重为siA=Yi/YA,A相对于全世界GDP的比重sA=YA/YW。公式又可变形为AjAiAAjiijsssYXX2/)(=+。由于siA+sjA=1,2siAsjA=1-(siA)2-(sjA)2,将此代入上述方程,可以得到A的区域内贸易为,
⎪⎭⎫⎝⎛-=+∑∈AiiAAAji
ijssYXX2)(1
赫尔普曼将模型拓展为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公式中的))(1(2∑∈-AiiAs
项被称为国
家规模差异指数(SizeDispersionIndex)。该指数证明国家的相对规模会如何影响贸易量。当研究双边贸易时,si+sj=1,两国的收入总和既定,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家差异指数将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方程两边分别取对数,得到
()()ijjiijjiji
ijDispersionssYYXXlnlnlnβγα+++=⎪⎪⎭
⎫⎝⎛++按照格鲁贝尔与劳艾德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界定,产业内贸易值是进出口的重叠部分——相当于“贸易重叠”(TradeOverlap),
即IIT=2∑=niiiMX
1),min(Xi>Mi,IIT=2∑=niiM1Xi<Mi,IIT=2∑=niiX1
产业内贸易GL指数被描述为∑=⨯+=niiiiiMXMXGL1
100)/(),min(2
由上述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计量方程,在一般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适当的外生变量,构造了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如下式:
μββββββββα+++++++++=COMLnDISTDISPDISPLnPGDPLnPGDPLnGDPLnGDPLnIIT87261524132211其中,IIT代表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值或者产业内贸易指数;GDP1和GDP2分别是反映两国市场大小GDP值;PGDP1和PGDP2则是反映两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DP值;DISP1和DISP2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国家差异指数及收入差异指数,DIST表示两国的地理距离,COM是虚拟变量,反映两国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如果两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则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μ是残差项。
3、实证检验
根据样本选择的典型性和重要性原则,本文选取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英国、法国及我国这9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是商品贸易的重要转口地,不能真实地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被排除在样本之外。我们采用联合国的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SITC三位数视为一个产业,计算2003年任意两个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值及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1,该表是一个99⨯的矩阵,矩阵的右上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矩阵的左下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值(亿美元),所有结果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www.unstats.org汇总计算所得。2003年各国以美元计价的GDP数据及人口数据来自www.worldbank.org,并以此计算出各国的人均GDP。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用各国首都间的直线距离近似代替,数据来自www.indo.com。
表12003年9个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情况
由上文构造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我们以产业内贸易值为因变量,两国的GDP、人均GDP(PGDP)、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和人均收入差异指数(DISP2)和区域差异(COM)为自变量,做OLS回归分析。采用逐项剔除的回归分析方法,剔除统计结果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对回归方程有着最好解释力的几个变量。它们分别是GDP1(本国的GDP)、GDP2(贸易国的GDP)、COM(区域一体化)、DIST(地理距离)、DISP1(国家规模差异指数)。以上述变量作为方程的解释变量,常数项的t检验值无法通过检验,换成不含常数项的方程继续做回归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表2),拟和优度系数R2高达0.992,调整R2系数也达到0.984,F值为386.441,对方程有着良好的回归效果。同时,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都符合显著性检验标准(见表3)。其中GDP1的回归系数为0.745,t检验值为10.42;GDP2的回归系数为0.512,t检验值5.535,表明本国和贸易国的市场规模与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本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越高,贸易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旺盛,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大,商品的出口和进口都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产业内贸易也就越可能发生。DISP1的回归系数为4.021,符号为负,t检验值为-4.873,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值越高,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比如,美国和日本、德国、英国的产业内贸易值都将近500亿美元,而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值也仅为300亿美元。此外,方程中COM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033,t检验值2.617,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理论假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显著提高。例如,美加贸易是所有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最高的,达到2265亿美元,法国和德国的产业内贸易总量也将近达到1000亿美元。
表2模型总体检验
表3回归系数检验
接着,同样采用上述方法,以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取值在0—1之间,而回归方程可能会预期超过这个范围的值,有学者提出用逻辑转换(logistictransformation)的思想,而Greenaway和Milner(1986)提出,如果研究的目标是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则没有必要进行逻辑变换。基于这一点,我们依然对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做OLS回归。
计量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人均GDP(PGDP1、PGDP2)、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COM(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五个变量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同样,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效果不佳,继续使用不含常数项的方程做回归检验。如表4所示,不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优度系数R2高达0.976,调整R2系数0.953,F值为126.644,回归效果显著提高,White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209,可认为模型无异方差。同时方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见表5)。PGDP1的回归系数0.038,t检验值3.571;PGDP2的回归系数0.072,t检验值为3.767,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设大致吻合。两国的人均收入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均收入越高,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越大,以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就越容易发生。地理距离(DIST)变量的回归系数0.074,符号为负,证明两个国家地理位置越近,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的回归系数达到0.349,符号为负,t检验值-2.737,规模相近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与先前检验相同,COM同样是方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最高,达到0.128,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一旦两国达成双边贸易协定,产业内贸易指数将增加13%。
表4模型总体检验
表5回归系数检验
4、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作因素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
第一,我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低,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产业间贸易。由于经济水平、人均收入与消费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仍存在着很强的比较利益关系。
第二,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影响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也越大。国家规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内贸易有着很强的负相关性,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比较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不断趋同,与发达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比重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第三,由地理位置决定的运输成本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邻近国家发展产业内贸易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空间。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缓慢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内分工与交换的发展,加深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大大提高产业内贸易在各成员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同时我国还需要更广泛的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深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获得以规模经济为导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态收益。
参考文献:
(1)Amiti,MaryandAnthonyJ.Venables,(2002)‘TheGeographyofIntra-industryTrade’inP.J.
LloydandHyun-HoonLee(eds.),FrontiersofResearchinIntra-IndustryTrade.Basingstoke:Palgrave,forthcoming.
(2)Blassa,B,“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TheManchester
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Vol.33
(3)Dixit,A.andStiglitz,J.E.,“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tiy”,
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67.
(4)Greenaway,AandMilner,C.R.,“TheEconomicsofIntra-industrytrade”,BasilBlackwall.
(5)Grossman,G.,andHelpman.,Thepoliticsoffreetradeagreements.AmericanEconomic
Review,vol.667.
(6)Grubel,H.G.andLlyod,P.J.,“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
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Macmillan
(7)Helpman,E.,“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esenceofProductDifferentiation,Economiesof
ScaleandMonopolisticCompeti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es,Vol.11.
(8)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
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9.
(9)Krugman,P.,“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
Economy,Vol.81.
(10)Krugman,P.,“RethinkInternationalTrade”,MITpress
(11)Linnemann.H,“AnEconometricStudyofInternationalTradeFlows”,AmsterdamNorth-
HollandPublishingCompany.vol.75.
(12)Tinbergen.J.,ShapingtheWorldEconomy,AppendixVI,“AnAnalysisofWorldTrade
Flows.”NewYorkTwentiethCenturyFundVol.35.
(13)Rauch,J.E.,“IncreasingReturnstoscaleandthePattenof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26.
(14)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15)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6)赵春明:《国际贸易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Abstract:Intra-industrytheoryisanewtheoryininternationaltradefield.Inpractice,intra-industrytradedoesgreathelptopromotethecountry’sdevelopmentoftradeandeconomy.ThispaperreviewsthepertinentliteraturesandmakesanempiricalresearchonthefactorsofChina’sbilateralintra-industrytradebytheuseofthegravity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ofintra-industrytradei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economiccapacity,nationalincomeand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butnegativelywithscaleandincomedisparityandgeographicdistance.ThisprovidesatheoreticsupporttoChina’sparticipationininternationallabordivisionandtradepolicyselection.
Keywords:GravityModel,Intra-industryTrade,BilateralTrade
篇六: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作者:车金靓[1]作者机构:[1]吉林大学
出版物刊名:环渤海经济瞭望
页码:26-26页
年卷期:2019年第8期
主题词:贸易引力模型;双边贸易;中外贸易失衡
摘要: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在分析了1998-2016年中国同前14位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国土面积和制度安排等。这将成为减少甚至消除中外贸易失衡,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中外经济外交关系的关键。同时,将有助于我国以更积极的面貌应对中外贸易失衡的新挑战。
推荐访问:根据贸易引力模型 两国贸易量与什么有关 贸易量 两国 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