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6篇

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6篇

时间:2022-11-04 11: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6篇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影响LT  文化思想。中国上古神话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代代相承,使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6篇

篇一: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影响LT

  文化思想。中国上古神话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代代相承,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毫不逊色。而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了我们更多的营养,去创造我们新的生活,开辟独属于我们的天地。

  上古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上古神话对中华初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氏族社会的习俗、制度的意义与合理性,肯定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血缘家庭的存在。上古神话是把个人与氏族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二,古籍中涉及大量关于上古神话的记载,它们影响了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多古代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的形成,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及艺术等的基本走向。三,在众多文学体裁中,上古神话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活水,它引导了寓言、仙话、志怪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产生,直接影响了

  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

  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同时在思考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一些哲学问题的思考

  上古神话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生存,“生存”问题是人的根本性问题。“人之生存是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是人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现历程。人之‘生存’它不是抽象的主体性,不是人面对一个固定的客体的主动、或是人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展现出来,而是一种互动,在动态中成就个体的生命表达,是人的现实生活孕育着‘人’和‘世界’”。上古时期原始初民创作的神话集中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正体现出了人类生存的真谛——即便是在那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人们还在积极的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朴素的思想打造着一个和谐的社会。小方面上来看,我们又何尝不欠缺这种积极乐观、勤劳、主

  动改变自己生活的态度。身在大学校园,却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课业繁多紧凑,泛而不精;父母要的好成绩;以后就业的困扰……我自认生性比较平淡,可也不能跳出社会的规则圈,以前想只要能精于一门便可游历天下,现下看来已成奢谈。我们要长大,可是我不愿成为只为金钱而奋斗的人,人生在世几十载,不应是这点追求。而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价值,能够追寻自己的目标前进,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为快乐,但求无憾。大方面来说,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浮华喧嚣下,当我们重新静下来思考,再次唤起打造“和谐社会”的呼声时,我们是否能也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寻找出开启和谐社会大门的金钥匙呢?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21世纪的社会日新月异,在我们的身边每一时每一秒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样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不同程度的感到不适应。如何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处变不惊,以冷静的态度审时度势,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成员,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

  题。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变得越加的紧密相连,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已经将人与人牢牢的捆在了一起。当我们再次聆听上古神话的历史回响时,再次为那些神话英雄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与打动时,我们会发现,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凝聚着一股团结向上、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力量。他们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的不再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关怀着个体的生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艰辛的人生,不断的探索,积极的进取,从而使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发挥到了极致,最终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使个人的“小我”成为社会的“大我”。也许,这些先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就是我们今天每一个发展中的人应该学会并且实践的。

  黄帝寻玄珠的故事的启发:人们在追求幸福途中,有的人努力却遍寻不着;有的人轻松就得到了,但不懂得珍惜最后的结果也是失去;有的却被贪欲所害,迷失正向。人们活着只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似乎没有终点。

  黄帝与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这是前文明走

  向后文明的过渡,最终以黄帝的胜出、新文明的到来告终,这是矛盾爆发的效应。对于“俱分进化论”,本人持赞同态度。也许幸福和痛苦就像八卦中的阴阳,平衡交融。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在改善,原来期盼的幸福渐渐实现,而原来的某些痛苦也许不再存在,但新的痛苦也在不断地冒出来,人的欲望也许就是在这样的驱动下不断扩张。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是无止境的重复还是走向毁灭抑或大同?然而我们也不期盼一切静止下来,原位生活,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冒险总是勾起我们求知的欲望。现今,我们能做的只是顺应发展的潮流前进,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在烦躁苦闷的时候提醒自己切莫贪,慎独。

  古人受其价值观影响,视非自然的发明为奇技淫巧。而现今科学技术蒸蒸日上的发展,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的发明涌现,信息也不停地涌来。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薪火相传永不灭。古人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秘密是有限的,因之他们不愿去发掘。就人类的能力来说,我们能以非感官的方法探究到很多方面的真理。而宇宙空间之大我们善不知晓,而未来更多

  

篇二: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姓名刘颖单位张范中学E-mailliuying64872@163

  中国上古神话在当代的文化影响力

  2009-08-1823:20:25|分类:人文|字号大中小订阅

  ————短期学习上古神话后的感想

  中国上古神话指夏商周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天真的解释的方式,同时也是传递着隐语——解释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基因。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上古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后代民族性格的形成又起了强化作用.神话中悲壮型英雄在文化底蕴中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的具体行为是否成功,而在于他们有超越自然的精神力量,塑造了民族坚定顽强、崇尚精神力量的性格;神话对救世英雄的褒扬,赋予了理想人格以使命感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中国上古神话的地域性,给了“天”以广阔的生存、扩展空间,使中国人意识中以天为最高主宰;神话表述的化生模式,表露了强烈的生生不息的宗族延续意识,并对后世理想化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6页脚内容

  姓名刘颖单位张范中学E-mailliuying64872@163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佳的社会观念上层建筑,其社会理想表现为“尽伦”,儒家的产生正处于神话发展“数轴”的“原点”:溯前,它承袭了上古神话闪光的灵感;面后,它给予上古神话以哲理的光辉。上古神话与儒家思想两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均非常重要,它们共同来自于农耕生产、血缘纽带的深厚土壤,并为捍卫这片土地而枝叶蔓生,形成如盖绿茵。上古神话并没有即生、即灭,它具有很强的生发性。上古神话之“形”消谢了,但其“神”——神话思维,在后世,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和魅力,它启发了诸多有影响的文化思想。

  中国上古神话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代代相承,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毫不逊色。而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给了我们更多的营养,去创造我们新的生活,开辟独属于我们的天地。

  上古神话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上古神话对中华初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氏族社会的习俗、制度的意义与合理性,肯定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血缘家庭的存在。上古神话是把个人与氏族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二,古籍中涉及大量关于上古神话的记载,它们影响了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多古代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的形成,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及艺术等的基本走向。三,在众多文学体裁中,上古神话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活水,它引导了寓言、仙话、志怪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产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

  6页脚内容

  姓名刘颖单位张范中学E-mailliuying64872@163

  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

  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同时在思考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一些哲学问题的思考

  上古神话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生存,“生存”问题是人的根本性问题。“人之生存是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是人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现历程。人之‘生存’它不是抽象的主体性,不是人面对一个固定的客体的主动、或是人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展现出来,而是一种互动,在动态中成就个体的生命表达,是人的现实生活孕育着‘人’和‘世界’”。上古时期原始初民创作的神话集中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正体现出了人类生存的真谛——即便是在那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人们还在积极的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朴素的思想打造着一个和谐的社会。小方面上来看,我们又何尝不欠缺这种积极乐观、勤劳、主动改变自己生活的态度。身在大学校园,却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课业繁多紧凑,泛而不精;父母要的好成绩;以后就业的困扰……我自认生性比较平淡,可也不能跳出社会的规则圈,以前想只要能精于一门便可游历天下,现下看来已成奢谈。我们要长大,可是我不愿成为只为金钱而奋斗的人,人生在世几十载,不应是这点追求。而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价值,能够追寻自己的目标前进,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为快乐,但求无憾。

  6页脚内容

  姓名刘颖单位张范中学E-mailliuying64872@163

  大方面来说,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浮华喧嚣下,当我们重新静下来思考,再次唤起打造“和谐社会”的呼声时,我们是否能也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寻找出开启和谐社会大门的金钥匙呢?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21世纪的社会日新月异,在我们的身边每一时每一秒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样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不同程度的感到不适应。如何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处变不惊,以冷静的态度审时度势,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成员,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变得越加的紧密相连,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已经将人与人牢牢的捆在了一起。当我们再次聆听上古神话的历史回响时,再次为那些神话英雄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与打动时,我们会发现,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凝聚着一股团结向上、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力量。他们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的不再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关怀着个体的生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艰辛的人生,不断的探索,积极的进取,从而使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发挥到了极致,最终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使个人的“小我”成为社会的“大我”。也许,这些先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就是我们今天每一个发展中的人应该学会并且实践的。

  

篇三: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神话是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想的是原始人类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朴素的解释他们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很多的现象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以神话为形式幻想故事创造出很多基于现实又远离现实的形象

  神话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意义浅析

  【摘要】:神话是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想的,是原始人类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朴素的解释,他们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很多的现象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以神话为形式幻想故事,创造出很多基于现实又远离现实的形象。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世界存在的探索、认知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古代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客观的把握神话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神话主义;神话新编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就其地域范围而言,我们一般把神话分为:北欧神话、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和中国神话成为世界六大神话;这些神话在自己所属的地域范围内,对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当代社会,这些神话对地域乃至国家的影响已经逐渐弱化,神话不再作为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崇拜,而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而被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人类对待神话的态度几经变化。文化史与神话的关联也充满了复杂性,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与19世纪实证论盛行时期出现了“非神话化趋势,到了20世纪,由于“生命哲学”、“心理学”以及“人种学”等新学说的兴起,崛起了“再神话化”之风。“再神话化”之风也就是20世纪的神话主义,主张把神话作为一种永恒的本原,并在文学领域出现了神话的“复兴”。“新神话主义”对20世纪的神话主义有理论主张上的承续,但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一、神话产生的背景分析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愿望和人們生存的环境周围,所存在的万物的生长变化都附上了一层玄幻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同时也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不解和敬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根据人们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加工出来的。狩猎活动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文化兴旺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活动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自然的、非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创造的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如何与恶劣的环境斗争,坚强勇敢地生活下来。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物质存在的了解少之又少,神话常常有一种想象力渲染的神秘色彩。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在神话中,人们常常塑造出一些英雄角色,在灾难或是危险来临之时,拯救部落和人民,这就表现出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恐惧,但同时也从侧面显示出,原始劳动人民不畏惧困难和灾难,努力应对顽强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不论是世界文明发生最早地区的原始社会民族,还是当今世界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民族,他们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大同小异,都是以神化过后的英雄人物为主人公,围绕着当时发生的大事件进行改变和创造;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现过对同一种现象充满惊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话。例如关于上万年前的全球大洪水的神话在许多地区的同一时期都有类似的描述,这就更加说明了神话反应的其实就是人们借助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这一愿望是各个地区的人民在远古社会中的共同追求;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利用还相对有限。

  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因为当一个民族渐渐发展,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时,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标志着文明的产生。这些各式各样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似乎荒诞并且无法经受考证的神话传说;可是,对原始社会的人们来说,却是对当时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做出的最好的解释。他们对这些“神话”不断地进行不自觉的叙述和发挥,代代相传,他们都相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本源。那到底什么是神话?马克思给出了全面、合理的解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二、在当代神话的演变有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下,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不断探索和发现,对于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完善,神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体裁,人们不再相信神话中的神和充满奇幻色彩的景象,而是单纯的作为一种故事传说去阅读而已;但是神话故事,由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决定了神话在当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前已经提过,神话是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对于那些无法理解的现象也有想要克服的野心,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了该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支撑。例如,中国人普遍信仰着我们是炎黄子孙,这一信仰也就是从古代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当中衍生出来的民族信仰;以及西游记当中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塑造,也寄托了当时人民对于强大力量以及反抗精神的渴望。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神话无法像之前一样,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牵引,但是神话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为我们打开了古人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想象,同时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沉淀最终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支撑着我们。除了传统的文化之外,近现代社会当中,还存在着一种新形式,就是对神话进行新编,比如大文豪鲁迅先生,就对神话故事进行过新的编写;例如:嫦娥奔月、采薇等神话故事;均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入了时代内涵,赋予了神话新的内容,使之在传统文化积累的同时,反映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借着神话为载体,抒发了时代的声音。这一些列新神话,是神话发展过程中,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正是由于这一过程,使得新神话的蜕变成为了可能,在玄幻色彩的原有基础下,添加了新含义,使之不会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因此,虽然神话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像远古社会时期,还存在产生条件,但是优秀的文学体裁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神话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力量是随着时间一起不断加强、不断沉淀、无法消失的;另一方面,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发展,为神话注入新时代的含义,使之随着社会发展一起进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篇四: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作者:李思晗来源:《大观》2017年第07期

  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起过无数神话传说的浪花,被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对此进行比较完整记载的有《山海经》《淮南子》《庄子》等诸多古籍。在岁月的漫漫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伴着政治经济等社会的发展,神话在各个朝代之中以不同文学形式为载体的进行着传承,而这对整个华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华夏社会的发展也毫无闪躲的浸染着中国的神话传说,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关键词:神话;社会发展;相互影响《辞海》中对于“神话”的解释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换而言之,神话可以说最初是人类的衍生物,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所限制,导致人类和生活方式和精神思考的广度受限从而引发出的产物,是古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最古老的信仰,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与疑问,随着历史的发展,神话传说逐渐进化为一种宗教认识,神话故事影响着后世的发展同时也被后世的社会环境给浸染着。对于神话的意义,我想先从其文学意义开始讨论。鲁迅先生曾指出:小说发端于街谈巷语,“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又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所以查阅古书,不难发现甚至可以狭隘的说中国古代文学始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穆天子传》,该书的重要情节就是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写出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政治形态的更迭,神话变成仙话,仙话托起了志怪小说。究其本源,志怪小说基生于中国古代神话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这就开启了中国小说史序曲。神话的起源于早期的氏族社会中的早、中期,即所谓的母系社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早期神话中女性神的比例、地位和描述中看出来。由于母系社会时期,环境的恶劣,生产力的地下,死亡率过高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就了拥有生殖支配权利的女性在当时的政治形态、生产生活中的绝对主导支配地位,所以最初的神话中主宰大自然的神祗多是女性形象。然而,进入父系氏族之后,乃至于之后以父系家长制为中心和血缘为纽带的封建社会,我们从诗词歌赋戏曲小说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神话形象的改变,不难看出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因为社会形态中政治因素的影响,支配统治阶级的转换自然会影响到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们会发现女性已经由超出人类神明渐渐变得越来越趋近于现实中的人,更符合封建礼教的女人。以西王母形象的演变过程为例:在现存的史料中,记载西王母最早的是《山海经》。在《山海经·西山经》和《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涉及西王母最初形象的两处文字:“玉山,是西王母之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逢发戴胜,是司天厉及五残。”“西南之海,流沙之宾,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布弱水之渊环之,其他有炎火之山,投物趣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可见,西王母在母系社会时期的形象被描述成为一个形状如人的人面虎身的豹尾虎齿的怪物,显示出浓厚的部落图腾色彩,同时也具有某种刑杀之神的气质。此时的西王母形象类似于上古的主宰之神,有着王者的霸气和绝对的权力,甚至可以说这个时期神话中对西王母的描述难辨雌雄。但在周朝时期,以《穆天子传》中的记载为例。西王母以人的形象,作为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与周穆王相会于瑶池,周穆王带着珠宝美玉和精美的衣料作为礼物去见西王母。到了傍晚,穆王借西王母的瑶池在池边宴请西王母,此时的西王母更像一位平和的妇人。再到《淮南子·览冥篇》中“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这时的西王母身揣不死之药,已有仙人之姿了。而到六朝人作的《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西王母俨然成为了仙人。《汉武帝内传》中仙化的尤为突出。“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锦袷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分头之剑。头上大华结,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琼凤文之舄。视之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登床,帝拜跪,问寒温毕,立如也。因呼帝共坐,帝南面,向王母。母自设膳,膳精非常。丰珍之肴,芳华百果,紫芝萎蕤,纷若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索桃,须臾,以鎜盛桃七枚,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母以四枚与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核。母曰:“何谓?”帝曰:“欲种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帝乃止。于坐上酒觞数过,王母乃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龢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击昆庭之钟,又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侍女阮凌华拊五灵之石,侍女范成君击洞庭之磬,侍女段安香作九天之钧。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而西王母这一形象的转变,可以让我们窥到一隅,中国古代的神话完成了历史性的演变,由神至人,而后演化为仙。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神话始于远古社会后历经千年的封建王朝的洗礼,附着了社会体制和朝代、思想变迁的痕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对中国神话越深入的思考分析之后,就越能看出这之中存在一条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哲学理论,而这种理论对后世的千年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简单的从中国神话中的“图腾”说起,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图腾制。当然不可置否的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制也离开原始社会生产力地下时期,人们对生殖的崇拜。尤其是在两性崇拜阶段,大量的人首龙(蛇)身的形象出现在一些传世的文献资料和墓葬画像中。如果说这些人兽相结合的形象代表着人类的祖先,那么交尾的方式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这暗喻着人类的生殖与繁衍。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大胆的畅想一下,将两性崇拜阶段称为图腾崇拜阶段,也可以说中国神话中出现的图腾崇拜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生殖崇拜的一个艺术类的原样重现。而与这个时代相应的神话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传说。这表明当时的状态下男女两性开始逐渐趋于是平等,这就意味着氏族社会早中期的母系氏族已经开始向父氏族社会并存和过渡,同时也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开始进步并有了质的发展。但是这种特殊的两性崇拜,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的产生。阴阳两性之间的感应和交合,不仅是人类繁衍的过程,更是宇宙起源、天地演化、万物创生、人类出现的根本动力。作者简介:李思晗(1991-)女,汉,吉林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篇五: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第十讲神话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与愿望表达,是早期人类的综合性的意识形态,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其中蕴涵着人类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乃至价值体系的起源。在现代人看来也许有些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族群历史、宗教观念乃至各类日常生活知识。这些早期的感知和认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不断在演变中传衍,从而给传承和运用这些神话的社会和文化打上或深或浅的印记,中国也是一样。

  第一节神话对宗教信仰的影响神话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的第一章即已指出,神话讲述的是超越人类的神祗、始祖、文化英雄和神圣动物的故事,在世界许多宗教信仰体系中,神话往往构成宗教信仰观念和教义的基础,神话中所讲述的那些创世的神祗、神圣动物和文化英雄也往往是宗教信仰中被崇拜的对象。中国的情形也是如此:神话以对最初起源的追溯阐明信仰观念和行为存在的理由,确立信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神话中叙述的主要角色和事件常常成为各民族民间信仰中神灵崇拜和祭祀仪式的基础。在河北省涉县,有一座供奉女娲的庙观群“娲皇宫”。庙宇依山而建,其最初的修建时间一说是在汉代,一说是在北齐。当地流传着不少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在山门的正、反面的四个角上,也镌刻着“断鳌立极”、“炼石补天”八个字,显示出当地的女娲信仰与女娲神话的密切联系。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到三月十八,是娲皇宫庙会,附近百姓以至晋东南、晋中、豫北、冀南等地的香客纷纷来这里进香“朝顶”。去娲皇宫朝顶是件神圣的事,“不干净的人”(指品德不好、作风不正派的人)被认为是没有资格去朝顶的。相传三月十五日是女娲娘娘的生日,十四日夜,庙群中子孙殿的大院里常常坐满了前来进香守夜的女性香客,“坐夜”显示了她们对女娲老奶奶的虔敬。第二天一早,人们纷纷抢烧第一炷香,以求女娲奶奶保佑一年顺利吉祥。当地还广泛流传着有关女娲灵验的各类信仰传说。例如,贞洁的小媳妇被人冤屈,到娲皇宫朝顶时跳入香火池却得到女娲老奶奶的神奇佑护,从而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一位将士被日寇追捕,结果女娲老奶奶降下大雾,成功地保护他脱离了险境……这类灵验传说产生于对女娲神力的虔诚信仰;而它们产生之后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又对当地的女娲信仰起着巩固和强化作用,为相关的信仰观念和行为,提供了鲜活的证据,为相关民间信仰的不断延续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的情形与此相似。例如,云南省永宁纳西族人将神话中讲述的洪水滔天后与人间仅存的男子曹德鲁若结婚的仙女紫红吉吉美当做人类始祖母,并在每年的十月举行祭祀活动;神话中的黑底干木女神,又被视为永宁地方的守护神,她主宰着本地的人口兴衰、庄稼丰歉、牲畜增减,人们对她的崇奉不仅在于口头上讲述她的神话,她的信仰还广泛深入到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婚姻形态、生活习俗以及心理状态之中。比如人们用女神也结交“阿注”(性伙伴)来作为自己盛行“暮合朝离”的“阿注婚”的理由,每年七月二十五日要举行一次祭祀黑底干木女神的活动。神话相传,女神曾经一度离开永宁,致使人们大受灾祸之苦;在请回女神之后,永宁才大地复苏、人畜兴旺,所以人们要定期祭祀女神。当地人还认为女神主管着当地妇女的生育和健美,所以在石洞里设有妇女秘密祈求生育的女神偶像。当地的女子还认为只要每天多看看女神山,自己就会长得更漂亮。所以,在永宁纳西族中,黑底干木的神话与相应的女神信仰、母系社会制

  度、“阿注”婚姻形态以及祭祀仪式等结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中,神话中繁衍了人类,并教会人类种植的天女木姐珠(或木姐)与人间的男子冉必娃(有异文称斗安珠等,由猴子或猴毛人变成)也被敬奉为羌人的始祖。茂汶地区流传着这样的神话:天神的小女儿木姐珠与人间的猴毛人斗安珠相遇并产生了爱情。斗安珠到天界向天神求婚,并顺利通过了天神出的砍树、烧山、播种、找菜子等各种难题的考验,最后与木姐珠成亲并一道返回大地。他们“教羌人学会种庄稼”,“子孙繁衍大发展”。在羌族人中,一谈起木姐珠,人们就会说“那是我们羌人的祖先”。每年阴历的十月初一,是欢庆农业丰收的节日,这天,“羌族人民以一个或数个村寨为单位,进行庆祝活动,祭祀祖先,祷告天神”。届时,巫师要吟唱包括《木姐珠》在内的《喜庆歌》。②在东北的鄂温克族中,长期流传着天神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和生灵万物的神话,这一神话“在过去和今天通过不同的传承方式、传承手段影响着鄂温克族的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是鄂温克族心灵深处信仰观念的合理想象,并且在世代传承中以一种神圣而顽强的意识根深蒂固地渗透在鄂温克人的内心世界”,祭敖包仪式是这一神话的“转型”性体现。在牧业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每年的六七月,各单位、各家庭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祭敖包活动,以表达对天神的虔诚信仰与膜拜。敖包是在一个向阳临水的山坡上用石头堆积的一个山包,石头中间要插上柳树枝,树枝上拴有红、黄、蓝、绿、白等彩色绸布条。祭祀时主持者要拿着白酒,带领大家朝着向阳的地方围着敖包转三圈,行走时祭祀者首先向天神敬酒,然后不断向敖包洒酒,并说些“天神保佑我们人畜平安”等祈祷语。转完三圈,人们要静静地站在或跪在敖包前,敬拜天神,祈求天神保佑自己及家人健康、牛羊满圈。有研究者认为,当代鄂温克族天神信仰的种种仪式是其天神神话在民间信仰世界里的活态呈现,对鄂温克族的精神生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神话在信仰的阐明、确立和维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称神话为信仰的“社会宪章”。

  第二节神话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感知体系,千百年来,神话在其创作者、记录者和讲述者等中间不断传承和演变,既为不同的人们所形塑,也反过来塑造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为他们的行为提供证据和理由,也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意义、范型以及别样的趣味与风情。一句话,神话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过日子”的通常过程与状态。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春节时贴门神的节日习俗。门主出入,对家庭的安宁与顺利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古时家庭祭祀,门为“五祀”(门、户、中溜、灶、井)之首。贴门神习俗原本具有很强的信仰色彩,人们相信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歌剧《白毛女》里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就是对门神功能的最好说明。以后这一习俗的信仰功能逐渐弱化,装饰娱乐的功能则日益加强,如今对许多人而言,贴门神已经与贴春联、贴“福”字等一样,成为既表达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又传达欢乐喜庆的年节气氛的象征符号了。至于这一习俗的最初来源,则与神话有关。汉代王充的《论衡·订鬼》篇曾引《山海经》佚文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

  悬苇索以御凶魅。”贴门神的风俗即受到上述神话的影响,神荼、郁垒便是最早的门神之一。据《月令广义·正月令》记载:“黄帝之时,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于桃树下。令人画其像于桃板,列于门户,书其名于下”,岁暮时“画荼(神荼)、垒(郁垒)并悬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说的是以前人们每逢过年时,用桃木梗刻成两人形象立在门旁,也有的把公鸡毛和苇索编在一起,用以守门镇宅。后来就用两块桃木板,写上两位神祗的名字,这就是“桃符”的来源。再往后,用纸画两个人,贴在门旁,就成了门神了。《类说》卷六引《荆楚岁时记》云:“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引《皇朝岁时杂记》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大年初一太阳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换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就是辞旧迎新时更换桃符的情形。以后,门神的来源逐渐增多,形象也愈加多样,如今,在各地的门神画像销售点,常见的是秦叔宝、尉迟敬德、钟馗、赵公明、燃灯道人等,古老的门神神荼、郁垒的身影已经比较少见了。

  在饮食习俗中,人们对待一些食物的态度以及食用方式也与神话及相关信仰直接相关。在广西的隆林和贵州的遵义、仁怀、平坝、安顺等地的仡佬族人中,都流传着“狗从天上带来谷种”的神话。因此,长期以来,好些地区的仡佬族人都不卖狗,不吃狗肉,在旧历七月的“吃新节”和腊月的除夕,人们都要先喂狗,在喂狗的饭里,还要搁上几片肉,以表示对狗的优待。在金秀县大瑶山的盘瑶中,不仅世代传承着犬祖盘瓠的神话,而且将盘瓠视为祖先,尊称为“盘王”(参见第四章第五节)。家中凡有人畜不安的事情发生,他们就要祭祀始祖盘王,称为“还盘王愿”、“做盘王”或“跳盘王”。由于盘瑶把盘瓠当做始祖以及保护神来崇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盘瑶是不能亵渎狗、冒犯狗的。长期以来,毗邻而居的茶山瑶人、壮族和汉族,都把狗肉视为美味,而盘瑶却忌食狗肉。三江、百色一带的盘瑶如果误吃了狗肉,就要杀一头猪,用猪血淋身,用猪肉祭祀盘王才算了事。在广西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至今仍有不少瑶族人不吃狗肉,认为吃了狗肉会遭雷公劈或者做事会犯凶。其他一些地区的土家族、畲族等受到犬祖神话的影响,在饮食习俗中也忌食狗肉。不过,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忌食狗肉的习俗在一些地方逐渐被打破。在大瑶山的盘瑶中,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除老年人外,中青年人已经开始毫无顾忌地吃起狗肉来了。

  在盘瑶中,以前还有忌食冬瓜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的形成与洪水后兄妹始祖再殖人类的神话有关。相传伏羲兄妹在大洪水后钻进瓜里逃生,后来兄妹结为夫妻,生下一个冬瓜。两人一气之下,把冬瓜砍碎,丢了出去,撒到山上的成了盘瑶,撒在平地的成了汉族,剩下的一点丢到屋后,变成了坳瑶。由于兄妹始祖是在瓜里逃生,而且盘瑶是从冬瓜里产生的,因此盘瑶忌食冬瓜。当然,这一习俗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瑶山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一习俗已经被破除,中青年人已经不顾忌地吃冬瓜了。

  第三节神话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作为人类最初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但它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天然的、紧密的联系——神话具有不自觉的艺术性,神话思维和神话的叙述语言都具有隐喻性和形象性,使得神话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国文学史上,神话不仅为文学艺术创作直接提供了形象化和隐喻性的

  思维方式,还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幻想、夸张、虚构等表现方法、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原型(archetype),开启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吴承恩、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无不受到神话传统的影响,神话在他们的创作中也往往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曹雪芹在他所创作的杰出小说《红楼梦》中,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神话作楔子,描写了一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顽石,在人世间亲历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女娲氏在大荒山无稽崖炼出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补天时只用上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下一块没用,便弃掷在青埂峰下。谁知这块石头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因思独有自己无材补天,于是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来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经历了一番人世间的红尘繁华与悲欢离合之后,最后重新回归青埂峰下。《红楼梦》讲述的就是假托这块顽石在红尘中亲历的陈迹故事,因此原本又叫做《石头记》。尽管炼石补天神话在整部小说中出现的地方并不算多,然而“细按则深有趣味”。有人认为,从小说的创作意旨来看,那“无材补天”的顽石,正是小说作者及主人公贾宝玉叛逆的个性与际遇的“巧妙的隐喻”,作者借这个神话缘起,抒写他的际遇和感愤,以烘托、映照概括着他自身经历的叛逆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和性格。一块是不同流俗(“无材补天”)的顽石,一个是于国于家无望的“蠢物”;顽石被遗弃在寒荒混沌的世界,“蠢物”则生活在腐朽黑暗的现实,而顽石的“幻形人世”、“堕落情根”又是衔在这“蠢物”的口中一同降生……神话的世界正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折光,神话的缘起,也给那现实叛逆者的形象和性格,增加了悲剧的浪漫色彩。如果说,前五回是这部小说的总提纲,那么,包括炼石补天、以泪偿灌、太虚幻境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神话世界,更是以“假语村言”的形式,渲染烘托着这“总提纲”的中心情节,它所造成的扑朔迷离、引人遐想的境界,实际上是全书情节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一种深刻的人生空幻感和深沉的“哀伤与喟叹”笼罩着全书艺术形象的境界,那么,作为小说的缘起、引线和提纲的这三位一体的神话故事,实际上已经开始确立了这一美学风格的基本音调。也有研究者认为,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含在他口中、挂在他脖子上的那块通灵宝玉的前身,就是女娲剩弃在青埂峰下的无材补天的顽石。小说假托顽石讲述其在红尘中亲历的故事,体现了作者高妙的叙述方略:既避免了一般以“我”的口气讲述的主观局限性,又避免了一般以“他”的VI气讲述的客观局限性,使得整个文本呈现出梦境般的诗意。此外,前文第三章曾引述王孝廉的观点认为,贾宝玉原是圣性时间(神话时间)里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在俗性时间里历劫,最后回归到原来的圣性时间里去,“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正是神话中周期循环的原型回归结构的反映,突出地体现了“原型回归”的创世神话里反映的圆形时间观念。

  伟大的“悲剧的灵魂”鲁迅也深受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国民间传统的影响。他在童年的时候便常听祖母、女佣等讲述神话、传说和故事,也从书本中吸取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他回忆起自己十岁左右时极想要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因为听说上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后来女佣长妈妈给他买到了,鲁迅因此消除了对她“谋害隐鼠”的怨恨,视这本书为心爱的宝书,甚至直到他写作《朝花夕拾》时,这本书的模样还历历“如在目前”。《鲁迅的故家·童话》中也说“有一时期鲁迅早就寝而不即睡,招人共话,最普通的是说仙山。这时大抵看些《十洲》《洞冥》等书,有‘赤蚁如象’的话,便想象居住山中,有天然楼阁,巨

  蚁供使令,名阿赤阿黑,能神变,又炼玉可以补骨肉,起死回生。……每晚继续的讲,颇极细微……”,可见鲁迅对神话传说的衷爱以及由此激发的创造性想象。在鲁迅创作的许多杂文和小说中,都可以看到民间传统的深刻印记,不过在他的笔下,这些传统往往被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赋予了新的面貌和生机,被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创作的专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其中重新讲述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等神话以及老子出关等传说和故事,将“幻想的与现实的、想象的与真实的、古代的与现代的、庄严的与滑稽的、诗的与杂文的、形象的与理论的等等,各种不同的因素都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夸张、怪诞和谐趣以及对世界、对人的存在的荒诞感。作者将女娲、后羿、大禹、老子、庄子等“英雄”和“圣人”置于一个个荒诞的情景下,凸显他们的悲凉、无奈,或者尴尬与狼狈。例如,《奔月》描写大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同时也把天下的奇禽异兽都射死了,找不到其他可吃的东西,所以每天只有请他的夫人嫦娥吃“乌鸦炸酱面”。嫦娥无法忍受这样清苦单调的生活,所以偷吃了仙药独自奔月升天了。后羿虽然仍有射日的雄姿,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当所有的奇禽异兽被射死以后,他就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对象了,面临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而且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整天纠缠在日常生活的琐事当中,这导致他自身精神的平庸化,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无聊和疲倦感。

  钱理群认为,《奔月》写的不仅是一个被遗忘、遭背叛、被遗弃的外在的悲剧,更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变化所导致的内在生命弱化的悲剧。鲁迅在这里实际上讨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先驱者的命运问题,这实际上也渗透了鲁迅自己的生命体验:五四过去之后,先驱者都面临着后羿一样的遭遇与命运。因此,通过这些旧的神话故事的“新编”,小说道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的存在一旦与世俗层面接触,便成为荒诞的悲剧。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作为小说之祖,神话的精华在于具有想象力以及厚重的、神秘的原始激情和感悟力,而《故事新编》则是现代小说中体现了最深刻的“返祖”现象的作品之一,它与神话的想象方式极其神似(如充满了变形、时空形态的置换等),而其借用神话题材写成的《补天》等文本所以具有恢宏、博大的境界,正是源于神话原本具有的厚重而神秘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故事新编》中表现出的作者的非凡的想象力,除了作者个人的才情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鲁迅自觉地继承神话传统和子书传统有关。

  除文学创作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母题、类型、主题和原型等也经常出现在中国的艺术创作当中,从古代的竹简、兽骨、青铜器画像、帛画、石刻画像到当代的影视艺术,都不难发现神话的烙印。例如,2003年起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52集动画连续剧《哪吒传奇》,主要讲述的是在中国书面文学、口头文学以及民间信仰中都十分著名的小英雄哪吒的成长历程,并以此为线索,编织进了诸多神话中的叙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女娲、盘古、祝融、共工、夸父、后羿,以及三足乌等。不过,在剧中,这些神话或者神话元素往往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功能,被重新建构成新的故事,譬如以往彼此没有太多关联的三足金乌和夸父追日的神话被串联、复合起来,夸父追日的动机变得更加清晰,夸父的形象也变得更加崇高悲壮,成为一个大公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英雄。电视剧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国民间传统予以吸纳并重新建构,以达到“讲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进而抵御外国动画影响的目的。显然,这种对神话的重构与目前国产动画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的外来文化的压力以及由此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全球化思潮有关。

  第四节神话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神话以形象的语言表述了早期人类对自己与宇宙的关系的感知,在许多神话中,深蕴着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思想。不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这些神话不断在特定的地域和族群中流布传承,给传承这些神话的人们的精神和世界观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一些从特定的族群和文化中起源、带有特殊个性的神话,更为这一文化种下了最初的文化因子,为以后该族群的世界观、道德伦理观定下了基调,在世代传承中不断模塑着群体的性格和精神。中国神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记录着早期中华民族的幻想与抗争,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观念的形成及其特征。例如,在以汉语形式讲述和记录的神话中,许多描述了神祗、始祖或者文化英雄的艰苦乃至于悲壮的神话行为,表达出对努力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等精神的肯定和颂扬。当面临巨大困难和灾难的时候,这些神话提供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以改变现状,而不是被动地向神意或命运低头。这一主题在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羿射十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等许多神话中都有鲜明突出的体现。本书第三章曾经提到,洪水神话是世界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之一。在希伯来神话和希腊神话中,洪水的发生都是源于神对人类罪孽的惩罚,人也都是听从神的旨意从洪水中逃生,并重新繁衍了人类的。而在中国的各类洪水神话中,治水往往是故事叙述的核心。譬如鲧禹治水神话的主旨,不是消极被动地服从神的命令,或者等待神的拯救,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动去征服自然的灾难,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鲧偷了天帝的息壤去堙塞洪水,没有成功,被天帝所杀,后来腹中生出了禹(一说禹母吞神珠如薏苡,胸坼生禹),禹前仆后继,继续治水,相传他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定了地上的洪水。由于他的神功伟迹,他被人们尊为“大禹”、“禹王”,成为夏人的始祖。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虽然身为神圣的女神,也并不能轻而易举地修复毁坏的天空,也需要凭靠艰苦劳动,才能最终完成任务。在不少现代民间口承神话中,女娲不辞辛劳地到处采集五彩石,或者又用自己的唾液和精气把它们炼成补天的材料,历经千辛万苦,虽然终于补好了天上的漏洞,可她自己或者由于劳累过度而死,或者在仅缺一块石料的关键时刻,毅然以身补天,她的五彩霓裳,也化做天空中永远的五彩云霞。其他如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夸父,“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精卫,“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这些中国著名的神话都描述了神话英雄充满悲剧性的行为和结局,以及他们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神话(其实不仅限于古代神话)大多具有教诲格调,对伦理道德十分关注,在其他民族的神话体系里常见的残暴的行为、戏剧性的冲突、粗俗的诙谐、令人震慑的灾厄、性爱以及与其他生理机能紧密相连的赤裸裸的表露等,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却大为减色或者无迹可寻。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也许与早期文献记录者对神话的剔选有关。这些具有教诲格调的神话世代相传,对许多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影响。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写有《读山海经》十三首,对神话中的许多人物及其行为多有评论和发挥,把神话原来的情节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其中第九首对“与日竞走”的失败英雄夸父深怀同情和赞美,肯定他的功绩“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第十首热情地歌颂了“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对他们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加以赞颂讴歌,寄托

  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也隐含着诗人对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的肯定和自我激励。当代神话学家袁珂曾经引用陶诗,阐明精卫填海神话的精神内涵,也表明了他从这一神话中感悟到的精神价值: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虽只是短短的两句,一种悲壮的赞美之情已跃然纸上。因为小鸟对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在高高的天空中,飞行的是一只小鸟,小鸟所投下来的,是“微木”,是细石,然而“将以填沧海”。她去而复来,成年累月、千秋万岁都干着这样艰巨的报冤雪仇的工作。从人们的理智上看来,她这工作当然是徒劳无益的;但从感情上看来,沧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鸟的坚忍不拔的想要填平沧海的志概却比沧海还要浩大,此其所以为悲壮,为值得赞美。

  如今,“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早已成了成语,他们的神话也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鼓励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心愿,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奋斗。

  神话不仅对精英阶层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影响,对讲述和传承这些神话的普通民众,也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在河南淮阳和西华的调查中发现:神话中女娲的经历、命运上的悲苦色彩,尤其是她为了人类的利益而牺牲的悲剧结局,常常引发人们的同情、仰慕以至悲壮、崇高的感情,当地许多人(主要是虔诚地信仰女娲神力的妇女)在讲述女娲神话时常常深受感动,以至于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这种心理上的情绪、能量,能激发个人对于女娲形象所代表的共同体价值予以理解、认同,对符合这一价值原则的行为予以接受或遵照执行。

  神话产生于“民族”尚未形成的人类社会早期,它的力量,在于它是人类各群体的文化根脉和源头。20世纪初期,鲁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历史变迁时,曾开宗明义地指出:“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实际上,中国神话不仅在发生学意义上对中国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文学艺术、民族精神和世界观念的构成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形式的文化建构过程中,神话也始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发挥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并参与了塑造和建构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中国一些地方的神话与民间祭典一道被批准认定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更被自觉地纳入到重新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公共文化体系的社会政治行动之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神话将继续以多种方式为中国人传承和享用,并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新建构提供滋养,成为中国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和“另类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要点及思考题:1.中国神话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以你熟悉的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为例,谈谈神话的运用和重构

  在其中所起的作用。3.神话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4.你如何看待神话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模塑作用?举例说明。5.神话只属于遥远的过去吗?举例说明神话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各

  种表现及其担负的角色与功能。

  

  

篇六: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摘要

  神话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同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希腊神话情节丰富,神祇形象较为丰满,而中国神话内容零散,但文化内涵较为原始。中国社会是世俗社会,神话的影响主要是精神领域,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影响。

  在神话中描绘了壮烈的自我牺牲,崇高的抱负,坦荡的心胸,坚贞不渝的爱情,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内容、思想和分类,综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背景,然后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历程,最后从民族精神和文学创作两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神话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代神话文化价值民族精神文学创作

  目录

  1.引言.......................................................11.1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11.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思想..................................21.3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2

  2.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33.中国古代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影响...............................4

  3.1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43.2自强不息精神..............................................53.3创造精神..................................................53.4忧患意识..................................................6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74.1丰富的文学素材............................................74.2情感寄托的载体............................................85.结论.......................................................9参考文献....................................................10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1.引言

  1.1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

  神话,产生于古老的年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浓郁的民族性,历来为文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等所重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人类的意识就已经开始发展,但仅限于简单的思维,面对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

  1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

  1.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思想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

  1.3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大多已经流失,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的神话,这本书中的《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为什么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

  2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戏说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泥污永远都搓不完,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蜘蛛和蜘蛛网》、《爱歌》、《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住在天空》等,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数量最多的是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塑造出具有超出常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

  2.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

  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

  3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中国古代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是逐渐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哲学化和宗教化。中国古代神话原本就有一定的哲学道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当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在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宣扬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儒家学者就将其思想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借助中国古代神话的力量宣传其思想的精华。而在宗教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宗教历史上的地位渐渐加强,而佛教为了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就积极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以促进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更大的发展。

  3.中国古代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3.1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真正决定人类命运的,是那些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战斗,勇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英雄神。《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分别塑造了远古时代两个大英雄女娲和后羿的形象。女娲面临的一场大灾难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同时,大火熊熊而不灭,大水汪洋而不息,凶禽猛兽到处抓食人。人类几乎到了不能生存的灭绝境地。后羿面对的是几乎相同的另一场灾难,“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

  4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面对天崩地裂,水、火、旱和凶禽猛兽四处为害的这些灾难,两位英雄不畏惧,不退缩,依靠自己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去战胜灾难。女娲的英雄壮举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而后羿则是受尧之命:“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

  从这两则神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灾难是人类当时所面临所有灾难的浓缩,先民们之所以把这些灾难的解除寄于英雄人物身上,实际上是在灾难背后,先民们所憧憬的一种人类必须拥有的共同的民族精神基石,即坚韧不屈,顽强不息的民族自信心和坚毅的民族性格特征。

  3.2自强不息精神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侥幸逃脱了灭顶之灾的先民,尽可能地收集了前一期文明残留下来的遗物,并把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设法记载和传承下来,形成不同形式文献,就是我们说的洪水神话。中国洪水神话中,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揭示先民同大自然做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属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鲸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鲸于羽郊。鲸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段文字算是鲧禹治水最早的一段记录,文字虽简,却把气象宏伟的神话情节勾画出了大概轮廓。鲧为治水,不惜盗取天帝息壤而被杀,由于志向未成又孕育儿子禹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们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博大精神,为民造福的超人胆识和行为,受到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反映了远古人民不屈不挠同自然灾害的斗一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为达理想,自强不息,不怕牺牲。鲧的牺牲精神和禹的治水业绩呈现出一种积极拼搏的人生态度及坚忍不拔的意志,人定胜天的精神。

  3.3创造精神

  生活在原始野蛮状态的先民,他们无时不在探寻着文明的曙光,从来未停止

  5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创造发明的脚步。从盘古的开天辟地,到仓颉的观想造字,我国神话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记述了这种创造发明的故事。这种记述有的是猜想推测,有的是集中概括,有的是经验总结,他们把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多少代人不断完善的智慧、技术,通过虚妄的方式,附会在某个神或英雄身上。但透过虚妄的形式神话的形象和人们崇敬的口光,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先民的创造意识。“邃古之初,谁传道之?天地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中会首亘古、仰望长天发出的千古诘问。而这样的问题何尝不是时常折磨着我们思维尚不发达、认识尚属简单的祖先呢!虽然他们无法认识到,但是他们已经接触到最为本初的哲学命题:天地何起?人从何来?于是他们创造了“盘古”的神话,创造了“女娲”的神话。盘古是在“混沌如鸡子”的天地之中,经过了“万千八岁”,最终“天地开辟”(《三五历纪》),女娲则在“开天辟地,未有人民”的情况下,“抟黄土作人”(《风俗通》)。

  天地既开,人类已长,人们仍需要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神农氏“播百谷”发明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绎史》引);女娲还“作笙簧”(《世本》),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王逸注),皇帝和他的子孙们还创造了宫室、舟车、衣服、冠冕、律吕等等。这其中无疑会有后人的猜想与附会,但所蕴涵的创造意识则是中华民族自主自强、创造发展的精神动力。

  3.4忧患意识

  忧患,是人类一种自觉的痛苦,人生处处有困境,正是这种具有人类普遍性体验的悲剧性生存困难,才使中国的原始先民以及后来的子民们在与自然灾难和社会丑恶的抗争与奋斗中谱写了诸多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歌。中国上古险恶的自然环境,使原始先民处于重重忧患之中。现实艰难深刻的体验,在先民心灵深处投下了阴影,从而使中国神话萌生出一种民族的忧患意识。从献身的神农、鲧、禹身上,都不难发现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产生的沉重的压抑和忧患。神农被尊为中国的农业神,为了解决“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矛盾,他教人播种五谷,并发明农业工具,开创农耕时代。神农又是中国的医药神,为救人民“多疾病毒伤之害”,他亲自“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探查民之所去就,一天之内甚至中

  6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毒七十余次,最后因误吃了一种有剧毒的花无药可救而死。在此我们强烈感受到神农氏的忧患意识,以及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尽源泉。神农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个人的忧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视国家民族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

  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4.1丰富的文学素材

  神话题材,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其题材内容和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和各民族史诗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神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创作手法,为后世作家在艺术虚构、浪漫主义、故事情节等方面的构思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很多神话故事直接为文学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和基础。其中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引用,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

  7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2情感寄托的载体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臆想出来的神话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与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文艺作品中被引用,加入更多人的情感。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艺术的意义,不仅仅是能够提供丰富的文艺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诸多作家的笔下传递。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

  8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5.结论

  总之,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十分丰富,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具有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和文学创作的源泉。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从神话中汲取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里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已成为新时代所需。

  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试论中西方神话的民族属性与文化内涵[J].辽宁师范大学,2013[2]牧石.中国神话美学思想考[J].青年文学家,2016[3]石玉.中国古代神话中难以实现的"爱情神话"[J].平原大学学报,2016[4]王思程.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J].青海社会科学,2015[5]王文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民族精神[J].西藏大学学报,2016[6]王兴文.土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化内涵[J].甘肃教育,2015[7]张庆利.中国上古神话的民族精神[J].绥化学院学报,2013[8]张振犁.西王母神话与中原文化的交融[J].民间文化论坛,2010[9]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4[10]周星.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J].理论导刊,2017

  10

  

  

推荐访问:中国神话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 神话 影响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