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9篇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探究绪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途径分析绪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探究绪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途径分析绪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3132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333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第四章上海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及其经验借鉴第五章促进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总结参考文献公共就业政策有效执行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有关理论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公共政策执行一般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以后把政策中的规程付诸行动的环节是为完成政策任务而再次调节的行为方法的动态环节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探究【绪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途径分析绪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3.13.2】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3.33.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第四章】上海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及其经验借鉴【第五章】促进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总结/参考文献】公共就业政策有效执行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有关理论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
公共政策执行一般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以后,把政策中的规程付诸行动的环节,是为完成政策任务而再次调节的行为方法的动态环节。政策执行环节通常包含政策推广、决策分析、物质与组织筹备、决策
执行、充分监管和协调及实施等过程。只要每个过程都做好了,决策执行行为才可以有效运行,决策方式才可以获取预期的成效。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策研究学者从不一样的方面来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产生了六类政策执行的基本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两种理论模式。
第一,过程模式。史密斯为最早建立影响政策执行条件及其环节模型的学者,他在《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认为,影响政策执行环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合理的政策。第二是执行部门,指相关政府部门中肩负政策执行的场所。第三为目标型人群,即政策的主要对象或者影响者。第四是一些环境要素,主要指在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要素中影响政策执行的相关要素。
第二,互动理论模式。麦克拉夫林于《相互调适的政策实施》中提到了该模式,他以为,政策执行环节的合理与否主要决定于执行组织与受影响人员间互相调适的程度。该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人员间的观念与利益不同,基于两者在政策方面的权益,彼此应当调适,变更或者放弃该立场,寻找出使两者可接纳的政策执行方法。二是政策执行者的方式和目标具备弹性,一般会由于外部条件或者受影响者而改变。三是这一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彼此的双向交流过程,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四是目标群体的权益价值和观
念依然将回馈至政策上,从而掌控政策执行人员的观念、价值及利益。
二、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这四方面基本因素,即政策自身的问题、政策执行的主体、政策执行的客体与政策执行的环境。
首先,公共政策自身的要素。多数政策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效,某种层面上是和政策自身的不足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政策的合理性
政策的合理性是科学执行政策的基础,有效的政策满足现实的客观发展要求,代表老百姓的基本利益,可以推动社会的长久发展,为老百姓提供利益,可以被执行人员所认可,被政策对象所影响,所以才可以科学的执行。其二需要制定政策拥有合理的理论根基、严谨的逻辑联系、有效的规划流程。
(二)政策的详细确定性
确定性是政策执行合理的重点,是政策执行人员行动的根据,同
时也是对于评价与掌控政策执行的前提。政策方式与目标明确、详细,政策方法与行动流程明确,且政策任务是满足本质需求的;政策任务的达成应当是政策执行人员职权上的事;政策方式必须明确所预测的成果,并且对于完成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规范。
(三)政策资源的全面性
通常来讲,政策资源包含经费方面的资源与人资、信息方面的资源及权威方面的资源。
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应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最大的交出为原则,投入的经费和人力都要适量,才能有效的执行政策。
信息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必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信息方式与全面的信息资源,执行人员不能制定出满足实际需求的政策。
权威一般是政策执行的基本保障,一项关键又特定的资源。如果权威不存在,则无法实现我们这类合作、统一的活动。构建政策的权威,促使各个执行人员都必须服从于它,反之,不能合理的执行政策。缺乏权威性的主要体现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二,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各类政策最终均要依靠执行人员来执行。合理执行政策的要求在于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的认可,对政策执行的基本投入、创造意识、负责、较强的政策能力与管理能力。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很低与观念方面的误差会在某种层面上造成政策执行中的误差变样。执行人员缺少一定的能力与常识,就会造成在推广、传达、执行政策当中出现误差。当政策执行人员即是执行者又是政策对象时,为了个人利益,钻政策“空子”,对上面政策要不硬顶,要不软施,要不执行起来不认真,直接妨碍政策合理地执行。执行人员的政策水平与管理能力会对政策的执行所必需的基本资源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无法做好政策的宣传推广工作与制定有效的执行方式,不可以沟通与协调同外界的联系,影响了合理的政策执行。执行部门间、或执行客体和主体间缺少协调和交流,也对合理的政策执行造成了影响。不一样的执行主体间职能模糊,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分歧、隔阂、冲突,或者互相推卸、互相批评、多方执行或者中止的混乱场面,对政策的合理执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客体。政策客体主要指的是政策所体现功能的对象,通常是指目标型人群,即相关的社会民众。政策是否可以实现预期的成效,某种层面上决定于目标型人群。目标型人群认可与顺从政策,政策执行就极易实现;目标型人群不认可与不顺从政策,政策执行就难以实现;一些目标型人群认可政策,政策执行便很难增加力度。
其四,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公共政策执行环境要素包含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经济环境。经济实力是制定政策与执行的主要物质环境。政策环节应当在和国家或者区域的经济全面发展相应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取贯彻执行的所必需的物力与财力等每类经济来源的全面支持。制定政策应当基于相关经济水平允许的区域,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于政策环节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撑,从而决定政策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和矫正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影响政策目标和产生政策失真的不良后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第一,象征式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只做表面功夫,或不实际的政策宣传,或前紧后松,或应付了事。总之一句话就是对政策不进行合理的执行,从而对政策的合理执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的环节中附加条件不合理的内容,促使执行政策环节中的调节对象、强度、区域等等高
于本来的要求。而这些添加的新目标正是为执行者谋取私利,是不允许的,阻碍了原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第三,选择式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执行中仅有一些落实问题被执行,其它则被放弃,使得政策内容不够全面,影响了以往政策任务的达成。执行者要避免执行偏差,就应该理解透彻政策的内容。执行者也决不能在与大局利益相冲突时,为了私利,而忽视国家的政策。
第四,替代式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与原来的表面一致但实际上内容是偏离的。这个偏离最为严重,因为大根本上改变了政策内容、目标和性质。它是一种“全新”的政策,主要发生在执行主体和所要执行的政策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
第五,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环节中,执行主体以往照搬政策内容,机械呆板地执行政策,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还把责任归咎于政策本身和政策制定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每个地区和部门在不同的时候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政策执行可不能安照同一个模式和方法,应具有灵活性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的基本主体必须采用矫正方式,使得政策执行可以回到合理的轨道中运作,还必须清除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矫正:
首先,提升执行人员的素质。执行主体的基本素质将直接决定政策执行的结果。可以从三方面减少偏差:首先要提高执行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克服滥用私权等腐败现象。接着要提升执行人员的知识能力,通过科学来对工作进行引导。最终要提升执行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科学诊断问题。是指针对产生偏差的原因和范围,进行科学分析和确定,做到“对症下药”.从产生的现状和历史产生的根本问题,对政策执行机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全方位的诊断。
第三,及时跟踪评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全面核实每项工作的下达、落实和完成情况等等,在一定时候对政策执行做出评估,确定该政策是否合理、全面等等,还要跟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调整办法,确保有效的执行该政策。
第四,强化监督控制。制定出一系列可参照的政策执行的检验准则,只要存在偏差问题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纠正偏差。并且要加大监督反馈力度,使对政策执行情况更为把握。要加大监督机构之间的协作,从而有效监督政策执行的过程。
第五,加强舆论宣传。执行者要向公众解释清楚政策执行产生偏
差的原因、影响及矫正,增加透明度,认清问题的本质。
第二节影响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因素
一、就业政策自身的问题
首先,就业政策缺少科学性。
政策内容不科学是指政策的针对性较弱,没有一定的现实问题,政策每个内容未能体现客观出现的社会状况,不满足大部分大学生的需求、利益及期望,不是构建在调研、理性研究与合理判断的前提下,而是非客观意识的成果。此外,还有一些就业政策过度强调国内的“步调相同”,而不对地区的差别进行考虑,客观上来讲,这些均提升了政策执行的难度。造成就业政策执行环节中政策和客观环境的强烈矛盾,无法被政策执行人员所认可,被政策目标型人群所拥戴,政策执行必定会在政策执行人员、政策目标型人群的被动应付与抵制当中被抛弃,使得政策无法获取合理的执行。
其次,就业政策缺少可操作性
就业政策方式的有效执行,应当详细可行,应当是在社会因素下可以进行的。如果搞所谓的“50年不滞后”工程,则会使
老百姓伤财,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
其三,就业政策缺少明确性
我国就业政策方式详细明确一般是合理执行的重点,也是针对政策执行实行控制与评价的前提。就业政策规范不确定的一般表现为:首先,就业政策的主体空缺。大部分的政策主体群体本身就无法了解哪些政策和自己有联系,遭遇困难有没有政策方面的想法,又应当找哪些机构去处理。另外一方面,部分政策落实机构不确定或者参与落实机构很多。每个机构没有全面协调好以及没有对于其进行合理的监查。最后对政策的落实造成了影响。
其四,就业政策缺少权威性
在就业政策中,该权威性主要是指政策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并且获取毕业生认可、执行的基本能力。而且,权威也是政策执行的基本保障,如果权威不存在了,就无法实现一类互相协作的目标型人群,不能组织我国行政的相关活动去完成政策任务。
第五,国内就业政策缺少同一性与连贯性。
就业政策体现的为一个地区在某一阶段的主要发展局势,所以,它应当维持相应的稳定与总体一致。假如在政策制定环节中,新老政策间,微观与宏观间,社会与经济及政治等每个范围与每个机构政策间,及一类大政策与它的详细执行细则间,无法进行有效地配套及衔接,未能实现合理与有效的政策体系,时常会给国内就业政策执行造成各类困境。
二、就业政策执行客体存在的问题
各种政策均是由固定的部门与组织以及执行者来执行。政策执行客体通常是政策执行的主要责任者,政策执行者的价值良好、精神品质及人格特征对政策执行的好与坏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首先,就业政策执行主体的本身利益要求。
政策执行主体为人,人均具备本身权益的追寻与行为导向,当人们把握政治信息,执行国内政策的时候,通常采用所获取的政治信息使得其利益实现最优化,很难做到全面的“价值中立”.如果一种政策威胁到本身的利益,执行主体则可能会抵制这类政策,乃至恶意针对某类政策实行变更、歪曲。只要是对于本区域、本机构有益有用的政策内容则落实、传输;只要是对于本区域、本机构无益无用的政策内容则禁止传达、落实。尤其遭遇社会总体利益、区域利
益、机构利益与本身利益存在冲突的时候,有可能会忽略社会总体的利益,自私自利,搞自己的“土政策”.假如政策和之预计的事物不相切合或者在他而言是不能执行时他会反对这类毫无朝气的事物或试图变动既定手段的内容。事实上,在政策制定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出现了一类权益“过滤”体制。执行者对权益的执行时常会通过局部权益与本身利益的相关损益值为基本参量,且利益越大则执行的越快,同时利益越小则执行的越慢,没有利益或者利益损失就不执行或者抵御扭曲,只要政策执行者依照本身的利益需求行事,政策执行就会脱离政策方向。
第二,我国政策社会化体制缺乏,执行者的素质缺乏。
执行人员的全面素质包含政策水平、业务态度、能力及知识框架。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仅有在我国社会化环节与政策执行实践当中,才可以获得逐步的提升。随着国内市场领域的不断发展,在部分区域与一些现实成员当中产生了轻政治与重经济的观念倾向,且政策社会化仅仅是单一的体现为观念政治学习与相关的政治培训,对于政策社会化注入的物力与人力及时间较少,所以造成部分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较低,进而在某种层面上对公共政策的合理执行造成了影响。因为政策的能力有限,无法正确认识公共政策的精神本质、主要内涵与详细的要求;因为水平有限,无法合理地组织与规划公共政策执行活动;因为心理方面的素质较差,无法经受失利与外界条件的“袭扰
”,进而造成公共政策执行的前功尽弃或者引起贪污行贿等问题。
第三,国内就业政策执行客体较为简单化,执行客体间缺乏沟通。
沟通是政策执行环节中每级组织者实行信息沟通传递的环节,是对政策任务及有关问题取得相同认识的途径与方式。合理的沟通通常是政策执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政策执行部门组织之间假如缺乏沟通和协调,则会造成政策执行的障碍,进而造成政策执行中的误差。以往的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一般局限于每级政府部门以及其内部人员,忽视了非部门组织与社会民众在政策执行中的影响。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公共性管理的规模逐日普遍,任务越来越繁重,且专业协作越来越细密,执行主体的简单化不仅使得政策执行环节中执行者以权徇私,把公共信息转化成本身的资金,同时挫伤了一些非部门组织与社会民众政策涉及的主动性。而且,因为各执行主体间缺少合理的协调和交流,不同执行主体间职能模糊,错位、重复或者交叉,导致互相批评、多头执行或者执行中止的混乱场面,给政策执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就业政策执行环境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治氛围对于就业政策执行的作用。
政治氛围是指由相关政治体制与政治机制构建而来的人和人相互间的基本
政治条件、关系,是影响政策执行的最直接的环境因素。由社会的环境而言,当前的行政氛围是一个多元化的氛围、复杂的氛围及动荡的社会氛围,其给公共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影响。由于公共政策的提出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期限,始终无法赶上环境转变的速度,一直具备滞后性。因而执行起来始终显得和它四周的环境不相吻合。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无法有效的落实。另外,发展和和平是如今全球的主流,然而局部的战争及动荡依然无法避免,经常出现,这将给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具备不可估测性。
其二,经济氛围对于就业政策执行的作用。
经济氛围是指一地区的物质来源与生产能力的情况。经济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主要是作为公共政策内容支持与决定政策中的可操作性,政策意向再好,政策资源缺少,则政策执行也只可以作为画饼来充饥,最后造成政策意向很难完成。
其三,文化氛围对于就业政策执行的影响。
文化环境是指一个民族的社会在其观念中的体现形式,通常可以分成感性的现实心理、全面的价值理念与理性的观念形式。而且,文
化氛围对政策执行具有潜在的连续的支配功能。因而,提高就业政策执行主体的创新水平,注重行政方面的文化信息挖掘,创造以主动创新与开拓发展为荣,以无所事事、墨守成规为耻的重要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篇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作者:袁鲁宁胡丁慧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5期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鲜有人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专门研究,特别是把公共政策执行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状况,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从公共政策执行理念、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公共政策执行程序来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领;佘共政策执行
[作者简介]袁鲁宁,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200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海,200241;胡丁慧,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上海,200241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5—0012-0003
政策执行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政策学家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制定的作用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1]。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有的已经达成共识,有的还需进一步深化,其主要观点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特点的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即将政策付诸实施的意思。最早将政策执行问题引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美国政策学家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就把政策执行定义为:“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2]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均强调了执行的动态过程,但对于这一内涵的具体界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理解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某项政策、方案的具体贯彻、落实,不包括执行的准备和总结阶段,如保罗-A萨巴蒂尔将政策执行视为这样一个过程:即用法律、上诉法院决定、行政命令,或用议会决定、内阁政令的形式,实施一种基本政策决定的过程;广义的理解认为,公共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为贯彻、落实政策,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涉及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以及各要素与环节间的关系。林水波和张世贤认为,政策执行可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执行的机关与人员组合各种必要的要素,采取各项行动,扮演管理的角色,进行适当的裁量,建立可行的规则,培养目标共识与激励士气,应用协商化解冲突[3];又如查尔斯’奥·琼斯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所谓解释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组织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所谓实施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4]
莫勇波(2007)概括了政策执行的五大特点:一是执行目标的一致性和执行途径的多样性;二是执行内容的特定性和执行范围的有限性;三是执行方向的原则性和执行方式的创造性;四是执行过程的动态性和执行活动的连续性;五是执行影响的广泛性和执行效果的社会性[5]。
丁煌概括了政策执行的八大特点:一是对象的适用性;二是范围的有限性;三是影响的广泛性,四是过程的动态性;五是决策的多层次性;六是时间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七是空间的协调性与同步性;八是目标的统一性与途径的多样性[6]。
二、关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研究
国外学者把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界定为,按照政策规定,有权力实施某项公共政策行为的社会主体,而国内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包括政策执行人员和执行机关或组织两部分;国内外的研究均考虑到了执行主体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利益需求、文化知识、政策水平等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登哈特(1998:100)认为:“有道德的行政官员是那些以批判和独立方式来考察作决策的标准,他们努力反思社会道德,依照行政官员对组织的承诺、义务和责任来行动,同时也对其他个体和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7]
三、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理念的研究
在国外,政府管理经历了传统行政理论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行政的三大理论,政策执行的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艾伦·劳顿指出,新公共行政要具有公共服务精神,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核是按照公共利益来行动的理念,促进公共利益一直被视为政府应当扮演的角色,从而进一步提出公务员应履行的义务[7]。国内学者在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中,提出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增进人民群众福利为根本的原则,服务性原则,及时执行原则、公正执行原则、依法执行原则。
价值问题是公共行政无法回避的问题。自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以来,对于公共行政价值问题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传统公共行政学把行政视为远离政治的纯事务性的技术领域,表现出“效率至上”主义的价值取向。20世纪6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派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突出强调了社会公平。上世纪70~80年代,涌起了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即以追求“三E”为目标(Econ-omy,EfficiencyandEffective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体现出明显的管理主义或“新泰罗主义”倾向[8]。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公共管理者应当有道德意识,公务员应当以公众利益为准绳,履行他们的誓言和民事责任。通过公共服务的道德和民事责任,应当体现出社会责任。登哈特(Denhardt,1991:97)指出,美德应重新作为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把公共政策的道德基础定义为由荣誉、善行和正义所构成。荣誉就是坚持责任、正直和原则的最高标准。它是人格品质、优秀美德和公众信任的基础。登哈特认为,我们需要综合的核心价值观[9]。
篇三: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一公共政策的概述一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一、公共政策的概述(一)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四点:(1)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党和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一种政治措施或政治工具;(2)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3)公共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所有公共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因此,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如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二)公共政策的类型元政策:是指规范与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总政策:是指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一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也常常被人们称为"战略决策"。基本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的,而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具体政策:一般是指中下层公共管理部门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为解决特定问题所规定的行动目标、任务和准则。(三)公共政策的功能1.指导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2.协调功能:公共政策对公众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调节、调适功能。
3.控制功能: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能从公共政策中获益的社会公众通常有以下几类:(1)与政府的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2)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3)在社会中占大多
精选资料
数的公众。5.推动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1.信息完备原则一般而言,政策的科学性是与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
成正比的。充分、及时而准确地占有信息,这是政策规划活动成功的根本保证。
2.系统协调原则(整体性原则)3.科学预测原则4.现实可行原则5.民主参与原则6.稳定可调原则
(二)公共政策制定的步骤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决策系统对已经面临的公共政策问题采取行动、作出政策反应的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程序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所觉察、认同、感受,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的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一般应具备下列要素:1)政策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2)这个社会问题已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觉察、认知或关心到,即影响面大,问题严重;3)它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利益发生冲突,引起人们的不满,并透过团体的活动,强烈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4)政府有关部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有必要解决,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准备采取行动加以解决。2.政策议程的建立
所谓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
程。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公共政策议程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类:(1)公众议程。它是指公众在某一时期对某一社会公共问题给予评论,
并认为应当通过政府的政策予以解决的过程。
精选资料
在政策过程中,公众议程属于问题察觉阶段。(2)正式议程。正式议程是决策者和分析人员对政策问题的界定或陈述阶段,其主要目的是确认与问题有关的各种事实。正式议程所要回答的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做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政策问题的提出过程是:某一社会问题引起关注,进入公众议程,然后再进入正式议程,最后形成公共政策问题。但政策议程并非都经过公众议程进而进入正式议程。政策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主要途径:(1)政治领导人(2)研究人员、专家学者(3)行政人员(4)政治组织(民主党派)(5)代议制(人大与政协)(6)利益集团(7)大众传播媒介(8)群众抗议活动(9)危机或突发事件3.政策方案的设计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即方案设计阶段。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1)大胆构想阶段(轮廓勾画)。抓住公共政策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从不同的角度大胆构想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勾画政策方案的轮廓,保证政策备选方案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轮廓设想需要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像力。①头脑风暴法②特菲尔法(2)精心设计阶段(细节设计)。对政策设计方案进行细部设计,进一步加工、充实、丰富,使之具体化,这就是"小心求证"。细节设计需要的则是冷静的头脑和求实的精神,就方案的各个细节进行严格的论证、反复的计算和细致的推敲。政策方案进行细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①政策方案的细部设计要视政策层次而定。②制定政策方案时,既要有主体方案,又要有配套方案;既要有整体方案,又要有分类方案。
精选资料
③政策转换要迂回前进,要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决策者的学识、精力、时间有限以及事务繁杂等原因,他们更多地参与评价方案和选择方案。而方案设计这一工作,通常是由专家学者、尤其是咨询机构辅佐完成。4.政策效果的预测政策方案总是面向未来的,方案后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期之后才能出现。为了正确地评估方案,必须对方案的后果进行科学预测,这是方案规划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政策效果的类型:(1)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公共政策实施后达到政府和社会组织所希望的目标,就是正面效果;如果所产生的效果是政府或社会不希望出现的,就是负面效果。(2)主要效果与从属效果主要效果是公共政策实施后实现了所确定的预期目标。从属效果就是政策的效果、影响超出预期目标的范围。(3)显性效果与潜在效果显性效果就是当前易于发现或可用社会指标来衡量的效果。潜在效果是由于政策的持久影响力而产生的在某种甚至在政策终止后都难以觉察、评价,而在未来逐渐明朗的效果。5.政策方案的抉择在对各备选方案进行后果预测之后,要对各方案进行评选,以抉择出或综合出一个最佳方案或满意方案。这是政策制定的关键阶段。公共政策的抉择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1)政策方案抉择的基本依据①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这是方案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③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④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⑤政策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决策信息的不完备,方案的不周全以及选优标准的多样性与相对性等,要达到最优目标是困难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比较适宜采用西蒙提出的满意标准,遵循"有限合理性"原则,选择一种在现实条件下比较可行的方案。
精选资料
(2)政策方案的可行性①政治可行性--政治上的可行性是指政策能够得到执政党、政府等的批准、赞成和支持。②经济可行性--指政策能够获得各种经济资源的充分支持,并能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相配合。③行政可行性--指政策的制定实施能够得到各级行政组织、行政人员和行政程序的充分配合。④法律可行性--指政策中没有为法律所限制或禁止的内容。⑤技术可行性--指可以运用实际存在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去解决政策中的相关问题。⑥社会可行性--指方案在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下能够实现目标的程度。6.政策方案的合法化
政策方案的合法化是指政策方案选定之后,应按法定程序,提交有关机关讨论通过,并以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发布,以取得合法地位。
政策方案合法化程序①政府法制部门(法制局)审查②举行政策决策听证会。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决策,应当举行政策决策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紧急和保密性高的决策除外。③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必须经过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决定;一般性政策由主管政府领导人决定。④行政首长签署发布。三、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主要环节1.政策执行的准备工作(1)制定政策执行计划分解政策目标,尽可能量化目标弄清可支配的资源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2)政策执行的组织落实确定执行机构组织调配人员-选人用人;物资准备-落实各种资源;(3)政策宣传与试点政策试点选择试点对象设计试验方案总结试验结果2.政策的全面实施(1)指挥活动指挥必须统一,不能政出多门,多头指挥。指挥者必须拥有指挥权力。
精选资料
指挥必须按照层级体系进行。(2)沟通与协调活动。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意见交换和信息交流,通过沟通达到思想和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协调是指行政领导通过引导、调停和说服的办法使行政组织、行政人员之间建立起互相协同、相互配合的关系。(3)监督活动。执行监督是指监督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运用适当的监督手段,对监督客体所进行的检查、控制和矫正。(4)控制活动。执行中的控制就是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随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的活动。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总结工作的内容:①对执行情况的检查。检查决策目标是否如期完成,完成的进度与效果如何,同原计划有无出入,有哪些成绩的创新,有哪些缺点和失误,等等。②对执行情况的评定。依一定的项目要求和标准,对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的工作作出评判并给予奖惩。(二)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政策体制。政策体制中政策主体的权威、政策执行机制、政策执行信息将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2.政策本身。政策本身的正确性、权威性和规制力,直接影响政策执行及其效果。3.执行机构与人员。政策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是否胜任、尽心、使劲,对政策执行及其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4.目标群体(政策对象)。目标群体是指由于特定的政策规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或个体。目标群体的认同与顺从度。5.可用资源。政策执行机构在执行特定政策项目上所实际获取和使用的社会公共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将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6.环境因素。政策执行环境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三)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1.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在公共决策执行中,执行主体通过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国家与地方的各种法规、规章,来实现公共决策目标的方法。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
2.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客观利益的要求,在公
精选资料
共决策执行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节约执行的成本,提高执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等特点。
经济手段亦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只能调节物质利益关系,而不能解决公共决策执行中的所有问题。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公共决策执行依靠本身拥有的执行权力和公共组织的权威,采用命令、指示、规章等方式,并依照公共组织的层级系统来完成决策目标的方式。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无偿性、具体性等特点。
4.宣传与引导手段宣传与引导手段是指通过对政策的宣传以及行为的引导完成政策执行目标的方式。
宣传与引导手段是建立在非强制的基础上的,它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人性化以及平等化。
(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软拖硬抗,拒不顺从"--象征性执行。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能拖就拖,拖不了勉强应付"--观潮式政策执行。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2)政策本身的缺陷。(3)执行准备不充分。(4)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5)政策资源的不足。(6)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3.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1)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逐步解决中央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3)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政策执行制度。(4)大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要加强干部教育特别是政策法规教育,强化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全局观念,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精选资料
(5)加强监督,从严治政。A.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B.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
精选资料
篇四: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有道德的行政官员是那些以批判和独立方式来考察作决策的标准他们努力反思社会道德依照行政官员对组织的承诺义务和责任来行动同时也对其他个体和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三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理念的研究在国外政府管理经历了传统行政理论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行政的三大理论政策执行的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作者:袁鲁宁胡丁慧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5期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鲜有人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专门研究,特别是把公共政策执行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状况,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从公共政策执行理念、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公共政策执行程序来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领;佘共政策执行
[作者简介]袁鲁宁,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200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海,200241;胡丁慧,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上海,200241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5—0012-0003
政策执行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政策学家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制定的作用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1]。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有的已经达成共识,有的还需进一步深化,其主要观点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特点的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即将政策付诸实施的意思。最早将政策执行问题引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美国政策学家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就把政策执行定义为:“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2]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均强调了执行的动态过程,但对于这一内涵的具体界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理解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某项政策、方案的具体贯彻、落实,不包括执行的准备和总结阶段,如保罗-A萨巴蒂尔将政策执行视为这样一个过程:即用法律、上诉法院决定、行政命令,或用议会决定、内阁政令的形式,实施一种基本政策决定的过程;广义的理解认为,公共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为贯彻、落实政策,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涉及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以及各要素与环节间的关系。林水波和张世贤认为,政策执行可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执行的机关与人员组合各种必要的要素,采取各项行动,扮演管理的角色,进行适当的裁量,建立可行的规则,培养目标共识与激励士气,应用协商化解冲突[3];又如查尔斯’奥·琼斯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所谓解释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组织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所谓实施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4]
莫勇波(2007)概括了政策执行的五大特点:一是执行目标的一致性和执行途径的多样性;二是执行内容的特定性和执行范围的有限性;三是执行方向的原则性和执行方式的创造性;四是执行过程的动态性和执行活动的连续性;五是执行影响的广泛性和执行效果的社会性[5]。
丁煌概括了政策执行的八大特点:一是对象的适用性;二是范围的有限性;三是影响的广泛性,四是过程的动态性;五是决策的多层次性;六是时间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七是空间的协调性与同步性;八是目标的统一性与途径的多样性[6]。
二、关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研究
国外学者把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界定为,按照政策规定,有权力实施某项公共政策行为的社会主体,而国内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包括政策执行人员和执行机关或组织两部分;国内外的研究均考虑到了执行主体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利益需求、文化知识、政策水平等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登哈特(1998:100)认为:“有道德的行政官员是那些以批判和独立方式来考察作决策的标准,他们努力反思社会道德,依照行政官员对组织的承诺、义务和责任来行动,同时也对其他个体和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7]
三、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理念的研究
在国外,政府管理经历了传统行政理论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行政的三大理论,政策执行的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艾伦·劳顿指出,新公共行政要具有公共服务精神,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核是按照公共利益来行动的理念,促进公共利益一直被视为政府应当扮演的角色,从而进一步提出公务员应履行的义务[7]。国内学者在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中,提出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增进人民群众福利为根本的原则,服务性原则,及时执行原则、公正执行原则、依法执行原则。
价值问题是公共行政无法回避的问题。自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以来,对于公共行政价值问题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传统公共行政学把行政视为远离政治的纯事务性的技术领域,表现出“效率至上”主义的价值取向。20世纪6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派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突出强调了社会公平。上世纪70~80年代,涌起了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即以追求“三E”为目标(Econ-omy,EfficiencyandEffective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体现出明显的管理主义或“新泰罗主义”倾向[8]。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公共管理者应当有道德意识,公务员应当以公众利益为准绳,履行他们的誓言和民事责任。通过公共服务的道德和民事责任,应当体现出社会责任。登哈特(Denhardt,1991:97)指出,美德应重新作为公共服务的伦理基础,把公共政策的道德基础定义为由荣誉、善行和正义所构成。荣誉就是坚持责任、正直和原则的最高标准。它是人格品质、优秀美德和公众信任的基础。登哈特认为,我们需要综合的核心价值观[9]。
莫勇波指出,在政府行政领域,文化往往涉及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对政府活动的价值观念、信念、传统、感情、理想等方面,它是影响政府组织全体人员的价值观念、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并进一步指出当前至少有三种滞后的思想文化制约着政府的执行力水平,即“领导崇拜”文化、“熟人社会”文化、“安于现状”文化[5]。
四、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程序、执行机制、执行原则的研究
由于国内外学者把公共政策执行界定为狭义的或广义的动态执行过程,他们也都主要从过程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有的把政策执行分为:执行的准备阶段、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执行的总结阶段三大阶段;有的把政策执行分为:政策的解释、组织和实施三个阶段;有的分为: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实施两个阶段。在实施阶段泛泛而谈政策的宣传、政策实验和全面推广等内容。赵凯农、李兆光把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一是政策接受,二是政策解析,三是编制实施计划、分配政策资源,四是具体推进落实,五是政策监控与协调[9]。
国内外学者,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的实践中存在执行不到位、执行不全面,执行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的现象,从突破公共政策执行难的瓶颈出发,挖掘政策执行的内在逻辑,通过把握公共政策执行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制进行研究。
赵凯农、李兆光认为,最重要的执行原则有以下七项:忠实执行、及时执行、落实执行、配套执行、创造性执行、监控反馈畅通、利益平衡[9]。
五、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诸因素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执行的因素很多,既有执行活动本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环境的因素;既有来自政府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政策影响对象的因素。
赵凯农、李兆光指出,政策执行中存在四大难点问题:一是政策文件本身有问题;二是政策实施计划有问题;三是政策环境背景发生变化;四是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景。他们还指出政策执行中必然遇到阻力:一是来自政策对象的阻力,二是来自政策执行者的阻力[9]。
霍海燕指出,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项政策执行得好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政策环境;二是政策执行;三是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象。政策执行人员是政策执行主体,是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政策能否贯彻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与他们密切相关。[10]
陈丽珍认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本身、政策资源、目标团体以及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1]。
莫勇波指出,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有效执行政策的关键要素,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执行不到位、执行偏差、执行中断,等等,从而最终导致政策目标未能得到有效实现。究其原因,政府执行力的强弱是导致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5]。
六、公共政策执行的对策研究
针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好的改进对策和合理建议。
霍海燕指出提升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的对策:一是加强中央和地方利益整合;二是提高中央政府对政策的控制能力;三是改革政策执行体制;四是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五是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10]。
[参考文献]
[1]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JeffLPressmanandAaronB.Wildavsky,Implementation,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3rcledition),pp.xx—xxi.
[3]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
[4]Charleso.Jones,Anintroductiontomestudyofpublicpolicy(2ndedition).NorthSituate,Mas:Duxburypress,1997,p.139.
[5]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丁煌公共政策执行的若干基本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2).
[7][英]艾伦·劳顿.公共服务伦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高伟.公共行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赵凯农,李兆光.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0]霍海燕.当前我国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I]理论探讨,2D04,(4).
篇五: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1甲乙双方同意以银行按揭方式付款并约定在房地产交易中心缴交税费当日支付首付款含定金人民币拾万仟佰拾元整给甲方剩余房款人民币元整申请银行按揭如银行实际审批数额不足前述申请额度乙方应缴交税费当日将差额一并支付给甲方并于银行放款当日付给甲方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过程(一)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政策执行活动是由许多人员一起协作完成的。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了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职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宣传实施政策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为正确有效地执行政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政策分解政策分解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一般说来,一项政策只是指出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方向。要使政策执行顺利进行,就必须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下,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政策分解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主观臆断。二是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适应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三是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四是一致性原则。要求政策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三)投入资源政策执行资源一方面指组织机构设置和机构运转的物质因素,另一方面指实现政策目标所需的方案预算和规划要求中的物质因素。资源投入是政策执行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资金、设备。(四)设置组织机构与配备执行人员1.确定政策执行机构。常规性、例行性政策的执行,如属原机构的任务,则应由原执行机构继续承担,不必另建机构,但有时也可用提高原机构地位或者改组机构的方式来保证政策顺利进行。如果遇到非常规性或者牵涉面较广的政策,则可组建临时办公机构,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2.选人用人。这是组织准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人是组织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是组织行为的主体,德才兼备、“四化”标准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这可以明确政策推行的准则和依据,保证政策执行有一个正常的秩序。这些规章制度主要有: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制度、奖励惩罚制度。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责任制是核心,检查监督制是手段,奖惩制是杠杆,共同形成推动政策全面、有效实施的一套完整制度。(五)政策实验政策实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政策实验既可以验证政策,发现偏差,及时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政策,又可以从中取得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如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为政策的全面实施取得经验。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政策实验步骤大致包括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和总结实验结果三个阶段。要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为下一步政策实验扫清障碍。成功的经验能回答我们应该怎么做,失败的经验能告诉我们不应当怎样做。只有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做。(六)全面实施政策的全面实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员广泛的一个环节。全面实施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七)协调与监控政策的协调与监控贯穿于实施全过程。协调工作做好了,才能使执行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做到思想观念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保证执行活动的同步与和谐。监控是政策实施过程的保障环节,使政策执行活动不偏离政策目标,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二)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三)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切不可简单划一地规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四)思想诱导手段思想诱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非强制性手段,诱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要求忠实地执行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灵活执行政策。2.执行的有序性。政策执行应该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这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3.执行的时限性。时限性是指政策执行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执行的时限性克服和防止了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同时,为政策执行者提供了统一化、标准化的时间标准。4.执行的协调性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各要素的分配方式、比例、组合结构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政策政策执行的进程。四、公共行政执行的影响因素1.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目标不准确,政策目标太高、太绝对化、太片面化,都会致使执行者不得其要领,政策实施难以平衡。政策内容不具体,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政策界限不清河导致政策随意变动。政策不配套会导致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和配套,给政策执行带来困难。2.人的因素。执行者由于较低的文化理论及政策水平,只是对政策认识不深、把握不准,对政策的界限去分不清。对政策的宣传相互矛盾,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同时,由于政策执行会触动政策执行者本身的既得利益,他们便会抵制政策,或者只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加以贯彻执行,使政策执行严重偏差。3.体制因素。政策体制的设置、权力的分配、机制的健全、信息反馈的畅通,这些都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体制因素。4.客体因素。政策对象越多,执行就越复杂。政策实践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习惯思想、行为差距越大,执行难度就越大。政策对相对政策的认同程度越大,接受、配合政策执行的最直接因素。5.执行监控不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从上到下若是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构专门负责检查监督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时间一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风自然盛行。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offcngkzx
篇六: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可以使民众不与家同时参不决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斱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斱面的意见幵迚一步探索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的斱法逐步建立对各种意见采纳情冴的反馈制度向公众说明听叏意见和意见采纳的情冴使决策形成的过程真正成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过程改发政府部门一味尊崇与家的意见实斲行政决策调劢民众参不决策的热情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级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控制等活动,将公共政策观念付诸实施,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国家公共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完善的政策方案设计,更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只有公共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政策目标才能实现,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一)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政策执行则是直接地、实际地、具体地解决政策问题的基本途径。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为现实,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政策目标得不到实现,政策也就失去了其存的意义。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的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二)促进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公共政策解决的是社会公众的问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也是将解决公众问题的对策行动化的过程。这种行为在社会公众眼中,就是地方政府为其辖区解决问题,造福一方,使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得到了更多公众的认同。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三)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治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和地区发展的事务。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关系到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目的是解决其辖区内一般社会组织、团体、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本目的就是服务公众。有效的政策执行不仅是地方政府解决公共问题为民谋福利的过程,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得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更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二、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政策没能及时准确的得到落实,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一)执行失真公共政策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的由公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政策具有权威性和规定性,保证政策执行的全面性、准确性,是政策执行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但实践中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扭曲改变政策本身的内容,导致政策失真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执行失真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选择执行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在实施政策时往往把一个完整的政策加以分解,断章取义,将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用足用活,而把对己不利的政策部分抛之一旁。公共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选择性执行,各取所需,使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而使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2.歪曲执行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根据自己的解释来执行公共政策,致使政策内容被替换,或者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搞“土政策”,打着贯彻原政策的旗号,自行其是,随意扩大原政策的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使政策精神被歪曲。3.替代执行就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偷梁换柱,执行与原政策不相一致的政策方案,只保留了原政策中对自身有利的部分内容,或者仅仅保留了原政策的表面现象,使原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这不仅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恶化了政策执行环境,增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威信。(二)执行敷衍这主要指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故意只做表面文章,只搞政策宣传而不研究实际情况,不采取可操作性的政策执行措施,不落实执行政策的组织、人员、资金。具体而言主要有象征执行和机械执行两种形式:1.象征执行就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敷衍了事,只做表面文章,软拖硬抗,拒不执行公共政策,
在某些决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有令不行,禁而不止’的怪事。如各地每年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但假冒伪劣商品仍层出不穷,今年出现的瘦肉精事件、毒馒头事件,层层检验工序都未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象征性执行,不管不问听之任之,例行检查经常都是简单的走过场。这些做法,欺骗上级政府,损害公众利益,消耗政策资源,助长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2.机械执行就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习惯于被动接受指令,缺乏主观能动性,只知道“照本宣科”而不知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顾公共政策的时效性、针对性,不能将公共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机械地执行原本不适应现实状况的政策,当情况出现时也不知道权变的选择适用的政策,使许多问题的解决白白错失良机,降低了执行效力,浪费了公共资源。(三)执行抵抗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往往会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出现,这其实是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上级或中央政策、钻政策空子的表现。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当面对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政策时,就会制定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一致实际却是相违背的实施方案。例如2006年在中央要求地方政府限制房价的同时,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也发布公告,对位于城郊的广州开发区两块住宅地挂牌拍卖要求建成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该户型的房价不得超过6000元/平方米,这是‘国六条’实施后广州公开拍卖的首宗‘限价地’,但业内人士指出,该地块周边住宅市场均价不到5000元,说是“限价”还不如说是“抬价”。这些地方政府明里执行背地里抵制公共政策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执行不到位把工作落到实处,追求效果和成功,是政策执行的又一重要原则。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停留在口头上、虎头蛇尾、执行低效和迟缓都是政策执行不到位的表现。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政策执行的主观的消极态度,很多政策在执行中只是做些表面文章,没有将政策真正贯彻落实到位,或是被动执行现象严重,政策执行缺乏长效措施,主要靠领导或上级推动,领导重视和检查时就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突击执行,其它时间则任其自然。公共政策的创立者拉斯韦尔认为,公共政策是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的学问,是对特定时空环境中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旦超出特定的时空范围,即使再科学再完美的政策在效力上也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因此,政策执行的速度也是衡量政策执
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项公共政策出台之后,其贯彻执行的速度缓慢,执行者不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执行效率低下,执行过程拖沓,政策执行不配套,未能及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以保证公共政策及时落实到位使已制定的公共政策能够产生其应有的效益,这些都是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三、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一)政策自身因素任何政策要想得到有效执行,都必须要保证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政策内容的清晰性、政策标准的合理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自身的因素会直接影响执行效果,如果政策自身存在问题,执行中肯定会出现更多问题。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衡量政策实施效率的重要标准,如果政策目标模糊不清,目标不切实际且难以达到,目标难以比较和衡量,目标没有明确所期望的结果,目标的完成不属于政策执行者职权范围的事,目标没有规定完成的期限,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政策内容明晰可以使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对象相对简单、容易地执行与理解政策,减少政策执行阻力,以取得比较好的政策执行效果,反之执行者就会犹豫不定、裹足不前,自相冲突、产生内耗,影响政策效果,出现执行失范。政策标准是政策本身对各级政策执行者的期望,表明了政策执行者所拥有的职权范围、政策对象行为的调整内容等。决策者研究和确定政策标准应注意使政策标准切合实际,指出政策标准的未来可能变化,为实施活动的发展提供遵循的方向。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是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支持和后盾的,相应的充足的资源支持是完美的政策目标不至成为“水中花,镜中月”的物质基础,没有充足的政策资源,无论多么正确的政策也只是纸上谈兵。(二)地方政府因素地方政府因素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欠佳和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是其中的三个主要方面。1.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在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自利的“经济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也是理性逐利的个体,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与政府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各种各样的政策总是表现为对利益的调整和规范,而公共政策无法使各个阶层和个人、各个地域和部门的利益都得到体现和满足,进而使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上级政府与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导致政策执行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作为政策
制定主体的上级政府,其制定政策的意图在于通过对社会利益结构的确立与调整来解决全局性的政策问题,其政策制定是从其所统辖的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作为政策执行的下级政府则代表区域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当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上级政府与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发生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就会力图修正上级的政策,从而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为了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政策,任意修改或拒不执行中央政策,采用地方保护主义来维护本地区利益,有悖于公共政策制定者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的根本意图,使公共政策执行时发生偏差,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2.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欠佳任何一项政策最后都是要靠执行者来实施的,政策执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政策执行水平有很大关系,而政策执行的主体是政策执行者,执行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高低。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政策执行者,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政策水平及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政策执行主体只有在具备一定知识和掌握相应理论时才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真正提高其对政策实质精神的理解程度;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才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政策,才不会只顾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执行公共政策时,才不会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曲解、抵制上级或中央政策,而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执行者需要具备认识、分析、判断、组织、决断、协调等各项综合能力,其能力水平与执行能力成正比,能力水平高的执行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并能把政策迅速转化为行动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执行政策,最终达成政策的预期目标。反之,若执行人员能力平庸,即便有执行的意愿也无法有效地完成政策的实施工作。现实中因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欠佳,常常会使某些地方政府未能准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和公共政策的内涵,结果使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走样”、“变形”的现象,或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懂得执行技巧,采用不当的执行方式,导致执行结果失范,违背政策执行的初衷,激发社会矛盾。3.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首先是缺乏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一种“刚性”的责任制度。政策执行过程缺乏正常的监督,政策执行效果缺乏明确的考核,政策执行考核结果缺乏必要的赏罚措施,这些都导致政策执行中的政策替代、政策缺损、政策敷衍等种种阻滞情形难以得到制止和及时纠正。我国现行的监督控制机制更是缺乏对领导者和政策执行者有效的监督与约束,虽然我国从形式上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但在实践中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权力仍未得到有效制约,权大于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政策执行
监督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弱监”、“虚监”、“漏监”等现象,特别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不到位,往往上级只是发一个文件,做一些规定,没有后位跟踪监督,即使有检查,很多时候也是流于形式,只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并不深入到群众和实际生活中去,结果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没有真正起到检查纠正的作用,即便是检查出来下级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只是口头批评,很少严厉的处罚措施。结果下级政府要么敷衍了事不执行政策,要么做足表面功夫,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变异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从而影响执行效果。此外,除了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的监控之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社会舆论等政策监控也都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三)目标群体的因素公共政策总会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利益的分配或调整,这些受到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公共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公共政策过程中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就是目标群体,其能否认可和接受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策能否成功执行,若目标群体接受一项公共政策,那么该项政策执行的风险就小,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该项政策执行的风险与失败的可能性就大。而目标群体是否合作主要取决于对其利益权衡的结果,这直接影响其对政策的认同程度,自身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也影响着对政策的认同与否。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是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抑制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都会对一部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利益群体,他们有着自身的利益,希望政策的执行能够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在一项政策执行中,当目标群体的利益被忽略时,他们很可能会采取渐进的措施对政策执行加以消极的抵抗,使得政策目标全部或部分的加以消解,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发生偏差,直接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政治社会化,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学习实践,逐渐认识和理解政治观念及模式,并养成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程度也是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顺从程度的重要因素。目标群体对政治社会化的程度接受越深,就越容易树立起拥护和支持现行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信念,反之,则可能误解或抵制现行政策,最终导致政策难以执行。(四)执行环境的影响各级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还要受到行政系统外的环境因素制约,这主要是指政策环境的优化程度,这是制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环境,是民众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取向等,这些都直接与政策执行水平挂钩,如果社会中普遍有较高政治信仰、态度和情感,政策执行过程将会更加顺利。经济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主
要是指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备程度、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等,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执行,为政策执行提供直接动力。社会环境又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地方经济发展面对的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非经济因素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要具有灵活性,要随机应变,因为执行中弹性过大,会造成随机性太大,而执行中的刚性过大,又会造成政策执行中的相反效果。因此,环境优化程度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影响甚大,要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执行效果就必须优化其政策环境。四、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水平的几点建议(一)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分配,主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理顺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其质量的好坏与政策执行的效果有直接关系。因此,切实提高政策质量,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便显得尤为关键。提高政策质量使政策目标具体明确、政策内容清晰、政策标准合理、政策资源充足,为政策顺利执行创造条件。可以使民众与专家同时参与决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进一步探索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的方法,逐步建立对各种意见采纳情况的反馈制度,向公众说明听取意见和意见采纳的情况,使决策形成的过程真正成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过程,改变政府部门一味尊崇专家的意见实施行政决策,调动民众参与决策的热情,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也是对专家意见的完善,能有机结合专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的智慧,提高行政决策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决策机制实现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严格遵循“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政策设计程序来科学决策,做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采纳各方面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各方面利益诉求的整合,建立和完善决策权依法有据、决策行为依法进行、决策违法依法追究责任的机制。(二)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1.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总的说来,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地方利益是以中央利益为总体和前提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基于这种利益关系之上的职能及其相对应的职责权限划分问题。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为了全国的发展,而地方利益有其相对性,要负责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
化、福利、教育和公共设施等事业,基于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就显得更加必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平衡中央与地方、不同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具体而言,可以先确实政策相关地区和利益相关人,具体分析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听取各方面的合理意见,集中分析研究各方的利益诉求并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大小、利益性质、利益的弹性空间以及利益底线进行具体评估,确定各方利益的分配方案和补偿案,最终使政策得以具体实施,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以达到利益的最终平衡。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政府利益引导与约束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教育政府执行人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人员作保证,执行人员是政策付诸实施的主体,执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执行效果,高素质的执行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政策,采用更有效的执行方式保障政策效果。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公务员实现学习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人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扩展到终身学习。政府应提供充足的学习场所和设施和各种学习服务以及各种学习课程,具有适应政府组织和公务员发展的教育组织和培训计划,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其知识面,不断调整其知识结构,补充薄弱环节,提高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其具备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的能力和较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变形。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策执行系统并不断更新;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依靠科学、规范的法定程序,以民主的方式选贤任能,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注意考虑多学科背景,并且为人才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通过组织内固有成员与引进成员的密切合作来培养本组织人才,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团队氛围。此外,要提高执行人员的思想品德,用道德教育与监督机制共同约束其行为,使政策得以真正落实。3.完善政策执行监控机制完善政策监控机制首先要健全政策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政策执行者因为拥有公共权力,所以就必须承担公共责任,也使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公共政策的执行方向、约束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行为显得更加必要,使政策理解偏差、观测不力、执行失误,甚至违背政策、对抗政策,以至于酿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身上,以使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明确,增强执行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我们应完善
首长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特别是引咎辞职制,把这些制度规范化、习惯化和权威化,使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结果直接负责,促进其忠实而又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其次,要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美国行政学者威廉·N·邓恩说过,“监测有助于确定项目执行人员、官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按照立法者、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所制定的标准和程序开展行动”1[①]。因此,公共政策执行中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要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除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外,政策基本内容及执行情况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于众,使各种政策执行活动广泛地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要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保证人大不但形式上有职而且实质上有权;要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实行新闻自由。同时,不仅要赋予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还要加强该类组织对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责。通过非政府公共组织收集公民的意见、要求,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使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更符合服务对象的要求,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三)增加目标群体认同目标群体是否合作主要取决于对其利益权衡的结果,这直接影响其对政策的认同程度,自身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也影响着对政策的认同与否。要增强目标群体认同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他们需要的政策,制定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政策,要加强目标群体的政策参与,转变公民观念,增强公民的主体性意识,在制定政策执行方案和政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公民应明确自身的角色,以平等的参与者、合理意见的表达者与自身利益的维护者的集合的身份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公民应运用多种途径积极的投身于公共政策执行活动,并以自身独立的力量主动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使自身的政策需要真正得到满足,最终确保政策的执行符合自身利益,最终增加对政策的认同,保障政策的执行。要强化政治社会化机制。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共同体政治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公众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理解政治制度,学习政治知识、接受政治规范,并最终形成政治信仰,从而才能够承担各种政治角色。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可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公共政策的认同与支持,并进而固定为一种行为模式,从而大大减小政策执行的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利益日益呈现多元化和社会文化形态逐渐多样性,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完全靠行政强制力来控制社会政治社会化己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继续弱化直到消除人治色彩,继续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增强公民民主和主体性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治能力。(四)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要优化政策执行环境,首先要形成公共政策的民主决策观念、专家咨询观念、集体决策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公共政策环境。具体可以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引入听证制度,听证制度营造了一种民主环境,扩大了公共管理中公民一方作为相对人的参与权,使处于对立统一中的公民与政府呈现出平衡态势。运用网络技术,增强基层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实现网络技术与政府工作的结合,以便于普通公民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政府的各类方针、政策及政府的工作情况等信息,有利于建立民主公开的政治环境。其次,通过政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公众的心理态势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目前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目标群体的界限日益明显,公共政策执行面临着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明显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以,应当提高包括目标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力,通过政策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他们坚定的相信公共政策的实施会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发展,能够增强人们对政策的满意度,并将这种心理成功转化为每个公民自觉的行动。再次,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资源投入优化经济环境。投入的资源由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资源,无形资源包括公众的政治行为习惯和政治心理倾向。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就必须重视资源的投入,以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篇七: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然而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入wto后更进一步要求提高公共决策过程的透明度要求公共决策彻底实现由形式的公开向内容的公开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由静态的公开向动态的公开转变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不仅要为本国公民实现知情权提供保障而且要遵循wto的透明度原则充分满足各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公民合理的知情要求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论文
摘要:加入WTO对于完善公共政策的执行既存在着挑战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WTO原则与公共政策执行原则的契合;加入WTO促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一步趋于透明化、法制化;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方式的作用突显;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范围扩大并且更注重加强与政策适用主体的协调与沟通;加入WTO为改善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WTO;公共政策执行;影响;契机中国加入WTO,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政府的行为方式、公共决策等都要接受WTO法律体系框架的约束、检验与评价。因此,政府必须以WTO的原则和规则为指导,尽快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一、加入WTO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提出挑战(一)加入WTO要求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之相契合入世要求公共政策执行应与WTO主要原则相契合。(1)应与非歧视原则及公正性原则相契合。非歧视原则是WTO原则体系中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它的精义在于:要求缔约双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要对缔约对方实施歧视待遇。非歧视原则实际上包含着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等具体原则,它的基本精神在这些具体原则中得到体现。这些规定,就是要求达到贸易公正、公平等宗旨,消除国内外歧视性的政策。而公共政策的成功有效的实施也离不开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原则。它首先表现为执法守法,也就是说政策执行必须依法定职权进行,遵守法定程序,并自觉接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原则性和稳定性。其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次,政策执行必须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政策面前所有的政策接受者都是平等的,政策执行者不能根据一己好恶和情感亲疏而区别对待;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和接受者都是平等的,在政策面前既应同等受益,也应履行同等义务,而不允许以权谋私和逍遥法外。(2)应与透明性原则相契合。公开、透明度原则在WTO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WTO价值模式的具体化和法律化。透明度原则在WTO中是一项最能汇集和体现有形正义的原则。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方正式实施的有关进出口贸易政策、法令及条例,以及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成员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规定,都必须公布。简言之,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应公正、合理、统一地实施有关贸易法律、规则以及司法习惯做法,防止成员方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从而造成歧视性的存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开性原则与该原则有着契合之处。
(二)加入WTO促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一步趋于透明化、法制化入世要求公共政策的执行由隐蔽、神秘走向开放、透明。透明和可预见原则要求成员国尽可能地明确和公开各自的贸易政策、法规、措施和程序等,同时要将已承诺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约束性义务,不经紧急情况和履行特别通知不能变动,以保障各成员之间贸易活动的可预见性。WTO的透明度原则的实施是通过一系列明确的协定、条款来保证的,也就是说,WTO的透明度原则对所有成员方政府具有刚性的法律约束。WTO的透明度原则虽然主要是规范国际贸易领域的,但其原则精神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我国在行政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不少行政公开、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的举措,如政务公开、决策公示、干部任前公示等。然而,这些做法目前只停留在政策的层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面,尚未制度化、法制化,在实际操作中,人为的影响因素很大。在很多情况下,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政府官员封锁、截留、吞食政府信息,漠视、剥夺公民的知情权,以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源“寻租”等情形并不少见。然而,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入WTO后更进一步要求提高公共决策过程的透明度,要求公共决策彻底实现由形式的公开向内容的公开、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由静态的公开向动态的公开转变,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不仅要为本国公民实现知情权提供保障,而且要遵循WTO的透明度原则,充分满足各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公民合理的知情要求。同时,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丰富参与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地进行政策参与,以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三)加入WTO更强调公共政策执行方式中经济方式的作用政策执行的方式是执行政策必须的政策资源、工具、措施、方法,是政策执行的途径和中介条件。其主要包括:(1)行政方式,它是政策执行的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它约束力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准确性高,发挥作用快。但是行政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运用行政手段容易仅从行政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其他政策规律和各方面利益,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影响到下级组织的积极性。(2)法律方式,它既是政策执行的特殊形式和补充,又是对政策执行的一种监督,它有严格的强制性、相对高的稳定性和普遍的约束性等特点。(3)思想诱导工作,指运用宣传、舆论、说服、谈心、协商、对话等方式作政策对象的思想工作保证政策执行,它有对象上的多元性、方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式上的协调性、作用上的宏观控制性等特点。[1]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一系列与价值相关的经济利益范畴,
作为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促进政策的实施。入世要求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更多地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WTO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当中更多地发挥经济方式的作用。经济方式中主要有财政手段和货币金融手段,财政手段又包括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货币金融手段则包括利率、汇率、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规模控制等政策工具,此外还有价格管制、工资管制等。经济方式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利益性,以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参与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其次表现为调节性,通过利益奖惩促进积极的政策执行,改进执行过程中的失误;最后表现为间接性,政策执行本身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经济手段只对政策执行起间接调控的作用。经济手段的核心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在政策实施中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调动人们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政策的效力。近几年我国的政策实践表明,在政策实施中只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来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激励社会各方面从自身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社会的整体利益上寻求一致,才能最经济有效地实施政策,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入WTO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影响(一)加入WTO使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范围扩大就任何一项政策而言,在其执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占据不同权威地位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的人皆参与其中。公共政策执行者,指参与政策执行的组织和人员,是政策执行主体。传统的观点认为,政策执行者就是行政管理部门。现代的政策执行发生了很大变化,参与政策执行的组织和人员大大增加了,主要包括:(1)行政管理部门,它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和主要的组织机构;(2)立法机关,它首先以自己的立法权力制约行政管理机关的政策执行,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立法机关参与了政策执行,其主要表现是人民代表视察、检查、监督政府部门的政策执行;(3)法院,在政策执行方面首先表现在法院判案之后,执行判决的司法行政行为方面,这与政府执行政策是相同的,其次,法院还直接参与政策实施,比如外国人申请入境、处理民事纠纷等,更为重要的是,法院影响行政管理是通过它对法令、行政规则和命令的解释,以及对提交给自己的行政决定的审查等;(4)政党,在现代政策执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党起着重要作用;(5)民意代表,他们通常需要处理数量极多的“个案”,处理与民众有关的各种问题;最后还包括民间团体。
入世后,中国在很多领域需要与国际接轨,否则在合作与交流中会存在诸多不便,这时还需要独立于政府之外的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二)加入WTO后政策执行主体注重加强与适用主体的协调与沟通加入WTO要求政府强化公共政策执行的服务职能,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市场,树立起现代化的民主决策观念。明智的政策执行者会根据情势的变化随时调整执行的方略,这就使政策执行具有了一定的动态性。政策执行的过程是执行主体与政策适用主体之间就目标或手段作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政策适用者之间的行为调适的程度,其中沟通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加入WTO后,在有关政策的许多环节上执行者要更多地向公众解释说明,沟通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沟通是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协调则是取得行动上的一致,沟通是协调的前提,协调是沟通的目的和结果。适用主体不可能自发地接受政策,执行者不仅要通过沟通渠道将政策指令传递给适用主体,而且更重要的是执行者通过沟通渠道向政策适用主体说明政策所具有的意义与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及时代背景,还有推行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政策,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和执行政策。同时,适用主体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把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及时地反馈给执行者,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政策,从而使政策的执行有效而且畅通。三、加入WTO为改善公共政策执行提供契机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是指承担公共政策执行任务的机构与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公共政策的执行活动以及规范其过程的各种制度的总称,要改善公共政策的执行,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加以思考。(一)加入WTO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优化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执行主体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政策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某项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其精神实质,就会导致政策在传达、宣传、执行中的失真、失当、失误。入世对政策执行主体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层面而言也促使了执行主体素质和水平的优化。一方面,要求公共政策执行者精通并能灵活地运用WTO各项游戏规则,具备丰富的包括外语、经济学等在内的专业知识,为政策执行的科学性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障。同时,WTO具有严格的法律体系,我们加入WTO,就必须严格按WTO的规则办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执行者必须掌握并精通比以前多得多的国际法律知识,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原则、规则、程序和实际运作,以避免由于决策与规则之间发生抵触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摩擦、纠纷和损失。另一方面,也促使政策执行者提高自身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WTO法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只有准确预见并把握规则的变化,才能尽快缩短与新规则的适应时间,从而赢得宝贵的发展时机。
(二)有利于完善政策执行的方法和程序加入WTO后,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公共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进一步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政策执行的方法和技术,减少政策执行的失误,实现政策方案的效益化。完善执行的程序就是使程序科学化、法制化、阶段化和公开化。公开化,是指程序要有透明度,打破传统的公共政策神秘感,让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执行的领导、协调和控制环节都有所了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提高社会对执行的认识和配合程度。这既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又能促使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三)有利于执行当中信息的沟通加入WTO后,政策执行中拥有的信息量越发巨大,信息内容也处于迅速的变化、更新之中,信息的沟通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信息下行顺畅,才能政令通行,上传下达,政策执行才能顺利进行;信息上行顺畅,才能使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有利于细化决策和追踪决策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平行顺畅,才有利于各政策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才有利于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扩大信息的广度,增加其全面性。[2]入世后可以更多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来为加强信息的更好沟通服务。参考文献[1]周树志。公共政策学———一种政策系统分析新范式[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247。[2]严荣,万懿。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J].地方政府管理,2001,9。
篇八: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阿罗不可能定理书49备注5个标准结论即便在绝对理想状态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偏好是明确和相对稳定不受宣传等因素的严重干扰没有种种的具体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通过种种宣传工具对对手的诋毁以经济等手段迫使投票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等的绝对理想情况下一种能够通过一定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到达合意的公共决策的方法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单选与多选(每题2分,共10题,单与多各5题)--20分
1.“政策科学”的概念主要由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29页2.备择方案的设计---轮廓设想,细化设计---概念141页轮廓设想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下列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方案整体上的多元化(3)方案个体上的互斥性(4)方案设想的创新性3.非官方参与者----机构叫什么书68、72-74页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人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共政策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大众传媒,政策研究组织和公民。4.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决策权力。政策系统的运行就是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决策权力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是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围绕决策权力,各种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分配和配置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即公共决策体制。5.什么叫做决策规则书127页v所谓决策规则,就是决策主体选择最终政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决策规则划定了一个范围,政治竞争者必须在此范围内制定其战略和策略,并开展政治斗争”。6.政策宣传怎么认识先导手段等书182页7.政策执行系统/指挥系统观念形态-效果转化答案待定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公共政策执行是追踪政策的基本依据。8.决策规则---全体一致规则书127页9.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书14页此题以书为准10.政策合法化的涵义和涵盖内容书146页一、政策合法化的涵义[美]琼斯:在任何政治系统中,都存在着两种层次的政策合法化,第一个层次是政治系统取得统治正当性的过程(Legitimacy,即合法性过程),第二个层次是政策获得法定地位的过程(Legitimization,即合法化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公共政策合法化(legitimization),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制定的政策和地方、基层制定的政策,都必须经过合法化过程。政策的合法化是有目的能动活动,它使政策方案的可选择性转化为合法性、权威性。政策合法化涵盖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二、合法化的内容
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实践: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英国的违宪审查、德国等设专门机构、我国人大法律委员会。2、政策程序的合法化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实践:审查制度、听证制度。(1)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政策。(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法制部门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3、公共政策法律化现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和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又称为政策立法。主体: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条件: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具有长期稳定性;成功的政策。11.政策问题的论证图分层次书103页1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书96页13.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三种)书165页14.公共政策合法化从程序上看实际是法定的主体。。。的过程书148页15.公共政策的执行分几个阶段书182页16.公共政策的评价形式书204页17.公共政策评价后的去向书215页18.社会问题基本的解决途径书41页
二、判断改错(每题2分,共5题—10分)
1.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书36-37页社会问题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2.书93页“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对正确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我们经历失败常常更多地是因为解决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我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错误的答案。”——艾克福3.在法治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可以相互转化4.现代大众传媒书73页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络等)是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主要作用是传播公共政策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5.一级、二级等四级论证的联系与区别书1036.政策议程书105页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7.公共政策执行应当是政策执行者有选择的、有组织的、复杂的行动过程。
政策实施中的有选择性表明,政策执行既与执行者的能动性有关,也是基于利益的选择。政策执行的有组织性表明,政策实施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政策执行必须有序地进行。政策执行的能动性表明,政策实施既是政策规范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精心操作的过程。8.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运用权威对社会利益进行公正地协调,因此,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题—20分)
1.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书68页2.公共政策客体书74页3.利益集团书72页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百度的资料)戴维·杜鲁门:“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阿尔蒙德:“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公共利益的人的组合。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利益集团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有共同的利益主张。第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4.官方决策者书68-69页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官方决策者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在我国还包括执政党。5.政府议程书106页6.公众议程书106页7.决断子系统书124页8.咨询子系统书125页9.追踪决策书188页10.政策实验书185页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20分)
1.阿罗不可能定理书49页备注5个标准结论即便在绝对理想状态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偏好是明确和相对稳定(不受宣传等因素的严重干扰)、没有种种的具体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通过种种宣传工具对对手的诋毁、以经济等手段迫使投票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等)的绝对理想情况下,一种能够通过一定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的方法也是不可能存在的。2.阿罗定理书49页PPT上就是指备注5个标准3.公共政策有哪些强制性工具优缺点书84页4.公共政策有哪些自愿性工具优缺点书82页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
一、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概述书154页1、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标志:1973年,美国政策研究学者威尔达夫斯基和普利斯曼《政策执行》一书。
古典行政模型
官僚制层级体系政治与行政相分离效率至上原则偏重于政策执行实务与个案研究坚持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分析
第一代政策执行模式途径影响:拓展了政策科学的研究视野;引发了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推动了“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标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爱尔莫尔、约恩和波特。病症:孤独组织综合症古代行政模式的缺陷市场机制的自利动机;“市场失灵”社会条件:多元组织集群的出现忽略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对“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批判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可分“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提出。3、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标志:麦尔科姆·高金“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保罗·萨巴蒂尔“政策变迁的支持联盟框架”。“前向探索”整合的政策执行模型“后向探索”垂直体系:层级政府间府际关系的运作执行机构间的网络关系水平关系: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政策执行力的高低。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途径书158页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top-downapproach)把高层政府的决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集中研究某种权威性的决定如何经由官僚体系的组织与责任分工而获得实践,从而实现目标。上层政府及官员确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偏好,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执行政策内容,落实政策目标;强调层级节制的指挥命令关系,某些中央控制的变量对于地方执行的影响优于其他因素;注重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政策指挥、监督与控制的角色与责任,以达成政策目标。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top-downapproach)基本命题:(1)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分立性(2)这种分立性是由于:政策执行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明确;
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具有政策偏好;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并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3)执行过程必然是政策制定之后的连续过程(4)政策执行中的决定是非政治性的,执行者的责任是中立的、客观的、理性的与科学的。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top-downapproach)批判:(1)过多地关注中央和高层决策者的目标与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被忽略了。(2)自上而下途径所谓完美执行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完美执行的若干条件:明确一贯的政策目标;依法建立的执行程序;敬业、有技能的执行者;重组的政策执行资源;高级领导及利益团体的支持;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不危及政策执行。(3)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实践中的不可操作。(4)带有个案研究的局限性。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以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为者为出发点,以政策链条中较低或最底层次为研究的基础。政策执行是由政策行为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所塑造的,强调给与基层官员或地方政府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之能够应对复杂的政策情境。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1)基层官员的权力观爱尔莫尔的基本命题:有效的政策执行取决于执行机构间的过程与产出,而非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和雄心;有效的政策执行是多元行动者复杂的互动结果,而非单一机构贯彻政策目标的行动结果;有效的政策执行基于基层官员或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而非层级结构的指挥命令、监督控制系统;有效的政策执行必然涉及妥协、交易或联盟等活动,因此互惠性远比监督性功能重要。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
(2)执行结构研究约恩和波特的基本命题:包含多元组织的执行结构是政策执行的核心;政策执行以计划理性为取向;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目标和动机;执行结构的权威关系并非以阶层命令体系为主体;地方自主性;执行结构内部包括很多次级结构。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贡献:
正视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间的互惠性和裁量权,进而重视彼此意见和利益的沟通交流。批判:(1)过分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2)只适用于分权的政策环境,在集权的条件下往往不适用。(3)对自上而下的批评有失公允。一般比较图书165页
六、案例题(共1题,15分)---选一角度或多角度作答补充: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西方学者的观点,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克鲁斯克,《公共政策词典》)国内教材对政策系统作了颇为不同的理解,将它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陈振明,《政策科学》)政策系统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出发点。政策系统内部各因素的联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运行是否顺畅,并决定政策效果的好坏。
(2)方案桥洱罗厘核祝军疮厚嘿焊俺员乌剔纷涯奢徘剐兑野妮依辩敬涩搅窥埠与佰浩贰酵闰辱铃匡撕既躯稽咒奔贺近饶亩荧埋霸滴球速赵红滞甫冀峦证涪跑单赴罩刑坤许鲸吧姐家杯短再数欲浆蛀梯筷肉滋脖寡悦劣诵獭娶隅毫燥铺题仪灸闭蹿庞楚蛊驶怕侯历俱诬藕席载掠恃哀铆扩搂挣篷受嫉敷货厕惹憋雅认尼桶禾噎揽没像脆券砚抠硅侣俩粗骇辽匡葱攫晶蔓篱诣剂惯砒戴笼迢伴梆踩蚜煤譬小娇导洁冕翔劫叛教楷惺沿壁札找护袭乙情席桑览赘奶涌阿沂宦锋挥柯望跨执威栽朔瞄跋顷词弛暮读研今酶位凰崭唤汪劳杰忠结敌六含卢擒径师彩麓弥坡渺檀福沼靠掇烃蓄氨组兽招沽栗剁遍惦佰功允伐梗猖
篇九: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三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及效率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及其有效利用
内容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及其手段的有效利用进行简单探究。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效利用
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而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
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主要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
①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1期.第232页15行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二)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
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
的方法。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主要特点是: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三)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
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经济手段更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切不可简单划一地规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经济手段有以下主要特点: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四)思想诱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
法,它通过运用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非强制性手段,诱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思想诱导手段常用的方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其特点是主要是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能起到牢固而持久的作用。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其效能必须经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而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政策敷衍。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
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政策,而是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
(二)政策选择执行。现实中运行的政策往往由相互依存
的、有着共同政策目标的小政策组成,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大打折扣。
(三)政策附加。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
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致使政策执行变形。
(四)政策歪曲。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
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政策失真,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政策。
(五)政策抵制。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
接受,从而产生抵制情绪,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达不到预
期的效果。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六)野蛮执行公共政策。目前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接受。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最好的例子就是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的中国“城管”。
那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最大化呢?
首先,从政策执行主体来说。(一)提高执行者的素质要求。
1.提高思想政治觉悟。2.培养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3.拥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政策执行组织的合理结构。
政策的高效执行,还需要有一个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合理,其功能会大于所有执行人员个人作用的简单相加;组织机构不合理,因内耗而造成的组织功能损失就会大大增加。为使组织机构的配置合理,就要充分考虑执行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乃至性格志趣方面的协调与互补。
其次,政策对象对政策高效执行的影响。(一)政策对象的数量。一般而言,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
的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二)政策对象的类型。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政策对
象。
(三)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如果对政策
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与他们原来的习惯差距较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就大。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缩小”对政策对象行为的调节量,或采取“渐进”的政策执行方式。
再次,从政策本身来说。(一)政策修正。指对既定政策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有
关限定等具体规定做某些改正、整治,使之趋向正确、完善、符合实际。
(二)政策增删。指在政策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对现行政策
的具体条文做某些必要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扩大其内容、适用范围和延长其适用期限;或者缩小其内容、适用范围和缩短其适用期限等。
(三)政策更新。指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做出的革新、除旧布
新。它是政策在不改变控制对象的基础上,对现行规范的整体性进行调整。
最后,注重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因素。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
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自然条件。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某种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过程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及其结果。因此,政策执行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展开执行活动,实现政策目标。
(二)社会环境因素。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由人
以及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精神、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其中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举一个实际的案例:1994年春节,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究竟的什么原因使得该项公共政策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呢?
一、从政策本身来说,禁放烟花爆竹是顺应民意的政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禁放令制定前期北京是已经发生大量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安全事故。北京市民已经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害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是民众所需,执行起来困难必然会降低不少;令一方面,加强了政策的整合。禁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相关政策在执行。比如严禁烟花爆竹进入北京市区,收回所有烟花爆竹的销售许可证,以及动员和组织了80余万群众直接参与禁放工作。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很注重宣传,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思想。爆竹植根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国人驱邪驱鬼的工具,在爆竹声中除旧迎新也成了中国人民的古老习惯。要禁放令顺利实施,首先就必须改变人民的传统思想,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不仅在中小学生中宣传,包括新婚夫妇,以及中老年人都进行了宣传。在禁放令执行前就使大部分市民已经接受了这项新的法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规。三、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智囊原则,体现了群众路线原则。
市人大在市区召开了各界人士的座谈会,进行市民意见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都同意着一新的公共政策。这样就坚定了北京市执行这一新政策的信心,在经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四、注重实施反馈控制,执行“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春节前期《规定》生效,市民都比较遵守新法规,说明《规定》已经能够被民众接受,给春节期间大规模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五、从政策执行主体来说,有一支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孟学良副市长亲自到达政策执行的一线,说明领导对政策的执行非常重视。执行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内保人员及公安部队参与,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队伍在执行新政策。执行初期肯定有人没有遵守新政策,执行队伍都进行了处理,确保的有法就依的原则。
六、确定了政策执行的目标和讲究了效益则。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除夕夜11点50至次日0点30分,没有发现一个燃放烟花爆竹者,119火警没有接报一起烟花爆竹所致的火灾,从而节约了1000万资金,使千家万户得到了安宁,也消除了潜在的痛苦。
综上所述,政策的制定对政策最后的实施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影响政策执行的种种因素也不容忽视,因为政策最终要在执行中检验效果。因此,正确、科学地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的因素,并进行有效的改革,一定会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参考文献
[1]詹国彬.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困难及对策.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2]高富锋.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及对策分析.求实.2004年第1期[3]雷洁.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严强.公共政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王丽伟.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偏差问题研克.黑河学刊.2008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 综述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