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13篇

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13篇

时间:2022-11-04 14:42: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13篇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从情感智慧来他要具有五湖四海的胸襟宽容大度善于团结团队成员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名利面前要淡然些在学术上民主些成员会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13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13篇

篇一: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从情感智慧来他要具有五湖四海的胸襟宽容大度善于团结团队成员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名利面前要淡然些在学术上民主些成员会感到你能服众你的学识与他们的期望值或者说与他们的心理契约相符们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成员才能心甘情愿地在团队中发展为团队的目标而发挥矢口智

  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初探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赵庭标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推进教育创新的中坚力量,所以,要实现适应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的教育创新,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当然,仅凭一人之力,势单力薄,难成气候,故笔者认为,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才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有力之举。

  一、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新课改实施步履艰难:

  新课改实施已经多年,但是,许多教师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对他们来说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不实在,好看不中用,有的教师甚至对新课改产生抵触、厌恶的情绪,所以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贯彻新课改的教师身上:(1)教师观念难跟上。面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跟不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层面上。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教师“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2)教师素质难跟上。有些老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没有经过系统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虽然大部分人都参与了在职培训,专业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面对不断变革的教育教学形势,不少人感到很吃力。经常会听到这些老教师感叹说,现在真不知道怎么教书了。

  2.教师面对新现象束手无策:

  由于现在的教师大多缺乏创新的科学理念、多维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所以,教师在面对新现象时往往束手无策。这不仅表现在面对新课改后的新教材、全新的知识结构时,有的教师们明显地感到手忙脚乱,还体现在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发展的学生让有的教师手足无措。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如果教师继续“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那么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就极易与时代脱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教师再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神”,有的知识学生完全可能在老师之前获知,甚至知道一些老师并不知晓的知识,面对“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时代,有的教师感到很失落、焦虑,束手无策。

  3.教育中的各种改革都落实在教师身上: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所以,教师无可替代地成为了创新型教育的主体,肩负教育中的各项改革使命。

  第一,创新教育的具体工作都是由教师承担完成的。从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到课程、教学创新措施的落实,都需要创新型教师的积极参与。创新型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参与,教育创新就会落空。

  第二,创新型教师是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实践证明,许多创新的思想观念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而创新型教师总是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是创新思想、观念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第三,教师,尤其是创新型教师,是社会关系的中介,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纽带。获得教师支持并努力实现的创新教育,易于通过教师的作用,获得家庭、社会的支持。教师通过做学生家长的工作,通过与社会广泛深入的联系,宣传创新的意义和所需要的条件,从而帮助家长和社会人士克服创新教育的“心理障碍”、消除或转化消极因素、培植和争取积极因素,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这种氛围是创新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正因为创新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所以,创新教育发动者十分重视征询教师的意见,赢得教师的支持,并注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以使其胜任创新教育工作。

  二、创新型教师与创新型教师团队的特征:

  1.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具备较强主观能动性、善于合作、勤于学习和不断反思的教师就是创新型教师。我们把创新型教师比作“鹰”,它志向高远,卓尔不群;它眼光锐利、速度惊人;它锐意进取、勇往直前;它意志顽强、坚忍不拔。

  2.我们认为善于学习、民主和谐、团结合作、层面多样的教师团队就是创新型教师团队:

  A学习型: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中和的综合绩效。

  B民主型: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善用众人之智

  C合作型: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D多样型:是指创新型教师团队形成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她可以是学校固有的团队如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也可以是教师自发形成的小团队,也可指整个学校的教师团队。

  创新型教师围绕学校的共同愿景,形成更高层次的共识,产生自觉行为,不断超越自己,围绕共同目标,整体性发挥最大作用。

  我们把创新型教师团队比作“雁”,它们每年秋去冬来,不远万里南北迁徙、一字排开;它们目标一致、纪律严明;它们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它们边飞边鸣、扶老携幼;它们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三、正确处理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关系:

  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团队必须要处理好以下的关系:

  1、“引领”与“自主”的关系:即创新型教师团队中的专业引领与普通教师自主发展的关系。的确,我校教师中有一大批教师是本学科中出类拔萃的名师,在他们的引领下,一些教师成长很快。但是不是等于一些普通教师就可以复制他们的教案、课件等来上课,而不需要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呢?答案不言而喻。如我和我的徒弟冯帅,我是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冯帅是刚毕业的师范生。刚开学的三个月,冯老师每天坚持课前在我面前说课,坚持听我的课,并在我的指导下结合所教班级特点和个人自身情况重新进行教案和课件的设计,然后上课。短短一学期的名师引领,再加上自身的自主发展,在不久前的全区新教师赛课中我的徒弟冯帅荣获一等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2、“包容”与“自律”的关系:即创新型教师团队中教师个体加强自律与团队对个体所犯错误、失误的包容的关系。我校创新型教师中有的个性比较鲜明,有时会有些失误或犯点错误。我们校方的态度是在不违背大的原则下进行善意的提醒,不追究。但平时也加强教育,引导他们加强自律。

  3、“宽松”与“自觉”的关系:即团体创设较宽松的工作氛围、机制和创新型教师自觉的工作态度的关系。如果学校把什么事情都管到了,教师只需等着受控制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自觉性。所以,只有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培养自觉性。我校深谙其道,给教师们创造了较宽松的工作氛围,创新型教师可以在这种氛围下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如果个别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也违背了学校的初衷,不利于教师团队和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应对方式,即采取值日行政抽查,办公室负责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4、“激励”与“自励”的关系:即团队中的多种激励措施与创新型教师个体自我勉励的关系。在我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中,我校制定了体现创新型教师自身价值的多项奖励机制。学校设立了先进教师奖、先进班主任奖、先进班级奖、先进教科研个人奖、先进教研组备课组奖、优秀师徒结对奖、教学成果奖、教科研成果奖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激励教师。但我校名师众多,不可能每次都能拿到奖项。我校及时引导教师加强“自励”,坚持团体“激励”与个人“自励”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和融”与“争鸣”的关系:即民主、平等、和谐、融和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和各成员之间进行学术争鸣、各抒己见的关系。我校创新型教师们围绕学校的共同愿景形成更高层次的共识,产生自觉行为,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自我超越,持续创新,围绕共同目标,使鹰一样的个人成为雁一样的团队,建设富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整体性发挥创新性教育的作用,最大效应的培养创造型人才,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融和的。但是各成员实现共同愿景的方式、途径不同以及在学术上的不同的观点会有争鸣。但这些不影响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

  四、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策略:

  1.优化学校中层管理团队——学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基石

  在学校组织结构中,中层领导是要件。要想把我校师生建设成一支创新型的教师团队,学校的管理团队应该是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楷模和基石。我们看重从五种意识和一个口号来锤炼管理团队。五个意识是指:奉献意识、忧患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大局意识;一个口号是指:向我看,跟我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在东外,最辛苦的是行政领导。正是他们的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层内外兼修、内外相溶,真正成为学校组织管理中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楷模和基石。

  2.培养各学科领军人物----学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

  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创新团队的组织领导者、教育创新的实践者。他在团队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没有领军人物,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形不成拳头力量。这就需要领军人物在做事、为人、学识水平方面做出表率、,作为团队的组织领导者,他要具有战略眼光,关注长远利益、聚焦团队核心能力.,在保证创新效率的同时,兼顾团队人才培养,实现个人与团队创新能力共同提升。做为创新的实践者,他要具有科研能力和权威影响力,主导关键攻关,提供专业性指导。从情感智慧来说.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的为人处事与他的学术水平一样重要。他要具有五湖四海的胸襟,宽容大度,善于团结团队成员、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名利面前要淡然些,在学术上民主些,成员会感到你能服众,你的学识、与他们的期望值或者说与他们的心理契约相符,他们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成员才能心甘情愿地在团队中发展,为团队的目标而发挥智。

  3.小组合作、主题合作----构建创新型教师之间合作新机制

  教师合作就是教师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方案而展开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根据教师合作的界定,教师合作我校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备课组和教研组等。小组成员间有异质性,小组每个成员各有所长,这些是展开合作的先天因素。小组合作通过教师小范围内的交流探讨,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小组合作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书面报告、指导实践。

  主题合作:确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问题,由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体现学科间教师的合作以及合作学习型等形式。一、建立学习型组织,我校主要通过参加理论学习小组活动,编纂《东外教育文摘》、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沙龙等形式,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二、主题合作,就某一共同话题进行合作研讨。我们教师常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一些重大的节日纪念活动,各科教师就某一主题通过登陆学校网站校园论坛进行研讨、合作、交流。

  4.竞争激励制——建立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

  建立科学管理的激励竞争机制是优化师资队伍,建立起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只有运用激励竞争的运行机制,发挥共导向、激励、完善等功能。目前我校的激励竞争的运用机制有:

  a.专家引领制每学期聘请知名专家来我校为教师开展讲座,教师与专家零距离,促使每名教师由“教书匠”想“教育家”转变。同时,我校一大批市、区学科带头人通过开设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引领其他教师向深层次发展。

  b.激励竞争的上岗机制我校实行双向聘任制,公开公平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个别不适应我校发展的教师实行淘汰。

  c.自我完善的评估机制每学期期末由教师自己评价自己的工作,然后由教研组互评,行政班子复评,施行教师谈心制,考核结果见面制。

  d.体现自身价值的奖励机制学校设立了先进教师奖、先进班主任奖、先进班级奖、先进教科研个人奖、先进教研组备课组奖、优秀师徒结对奖、教学成果奖、教科研成果奖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激励教师,教学比武争先、教育科研论文争优,解决教学领域问题有创造性,带出班级最佳。

  

篇二: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最新)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

  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分类遴选、立项建设国家级团队,省级和校级团队建设可参照执行。国家级团队立项条件如下:(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五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

  (三)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四)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

  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优先。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六)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具有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

  四、建设任务(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

  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

  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

  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一)总体安排。2019—2021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年度工作通知由教师工作司另行印发。(二)实施流程国家级团队建设的实施流程如下:1.遴选立项。学校自愿申报,填写《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指委)提交申报材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要求组织遴选、推荐,统一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院校名单。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成果推广。总结国家级团队以及各地各校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一)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国家示范支持,地方为主实施,学校自主建设,由教育部、地方和项目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分级建设。教育部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工作司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国家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

  确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

  (二)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立项院校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立项院校要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组建专家工作组,由团队优秀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共同组成,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采取“结对子”方式,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培训,加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创新,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经费保障。教育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院校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各地各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省级、校级团队建设。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项目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项目管理系统。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篇三: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強重点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是加强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学协作、创靳重点专业建设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动力。因此,基于核心专业建设+课程组建设的教学创新团队是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建设的关键。如何根据质量工程的要求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的特点,有机地将智能交通知识体系和知识创靳结合起来,根据我院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结构和学缘合理、专业互补、锐意创新的教学创靳团队是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2)课题界定

  1)创新的概念及教学创新的界定

  对于创新的定义,不同研究者赋予其不同的涵义。Lubart,Ochse和Sternberg(1999)认为,创新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如原创的、新异的)

  和适切性(如实用的、符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

  Maslow(1954)把创新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前者指

  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等富有特殊天赋的人的创新。后者则人人都有展现的可能。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对精华的萃取,也是对糟粕的摒弃。

  我国学者林崇德(2000)将创新理解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

  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O

  2)教学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区别

  教学创新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创新和创造;而教育创新则是一个整体的全局性概念。教学创新从属于教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一部分。

  在本项目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核心不是创新教学,而是教学创新。相应地,我们把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界定为“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在教学中不断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进而生成新颖、有效的教学的能力。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作为民族智慧传播和滋养的土壤,更加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为各行各业注入新鲜的能量,成为目前我国各种原始性创新的主要源泉之一。我国髙校的学术和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推陈出新,取得国际化领先成果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各高校在鼓励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建设创新团队。

  我国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及自主创新。创新团队的构建摒弃了原有的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有很多研究对于我国创新团队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结合中国具体情况,以及地方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需求,对于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提出了很多方案:王怡然等提出,高校创新团队主要包括两类要素,即实体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和其它条件平台,精神性要素主要指愿景、目标、任务、组织结构、制度、文化等,并且强调,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基础。一个创新团队科研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周洪利的研究从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通过资源集成系统的有机衔接建立了创新团队的模型。组建的主体(科研管理部门和团队负责人)在明确组建目的的前提下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调动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运用创新理论和团队组建程序理论,将各个要素按照合理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产生一个可以流转顺畅的实体组织,即高校创新团队。张美书对于创新团队的特性研究中认为,创新团队具有四要素:任务导向性、关系依赖性、团队精神以及协同性。其中,团队目标、团队精神以及协同性是衡量团队是否达到高效业绩的标准,而团队目标的实现、团队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又依赖于关系氛围。高校创新团队作为一种靳型组织模

  式是个有生命力的系统。由许多学科交叉、技能互补且扮演不同角色的相互依赖的人所组成,这些人共同努力,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所处的环境中共同完成预先设定的创新目标。在团队的整个生命中,团队既要完成任务,履行任务措施,又要维护关系,履行关系措施。

  综合这些研究,可以看出高校创靳团队,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在目标、成员、领导者、构成、沟通、协作等方面都具备各种特点,是高校创新力量的生力军。

  (4)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和特色专业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决定性重要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靳特色专业建设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就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高等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

  式严重滞后,在教学中普遍运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师讲生听,满堂灌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教学改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进展缓慢。教学创新团队就为教学改革创新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团队里,大家立足高校教学研究和创新,积极进行教师培训,有利于践行现代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改革。

  2)有利于克服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基层教学

  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以每学科独立课程为基础,或一人一科,一人多科和多人一科。

  即使多人一科,也是各自为政。这种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无论是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都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体制性障碍。教学创靳团队建设正是创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教学创新团队把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凝聚在一起,利用差异化的学习资源,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靳形势下,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教学内容

  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思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态度和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内涵也是多层面、多领域的。然而,现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仅凭个人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学创新团队来实现教师的资源共享和创新交流。教学创新团队就是教师专业快速发展与创新的“旺火炉”。在这里,新教师进行合格教师的培养,合格教师进行优秀教师的培养,优秀教师进行骨干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可塑造成名师。团队成员在团队带头人的指导下,改革创新,取产补短,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创新团队是教师培训和素

  质提升的有效方式,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通过对教师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大家交流践行现代教学理念和实施现代教学方式的经验和体会,既知道教什么,又知道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既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又提高了教学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教师力量的整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有重要意义。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1)课题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主要是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师德师风高尚、善于教学改革创新的团队精神。2)选拔和培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团队带头人。3)构建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

  指导老师和企业兼职教师。

  4)确立淸晰的发展目标。5)形成显著的建设成果。6)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2)课题研究内容

  研究基于特色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路径、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预期成效与标志性成果、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等。

  (3)课题研究重点

  制定一套教学改革基础良好、专业特色优势明显、保障措施完善健全的高等职业院

  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4)课题创新之处

  本项目系统研究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和团队运行动力机制。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1)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在系统研究高校教学创新团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创新团队实际情况,提出高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与作用,论述高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在理论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分析总结国内高校教学创靳团队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教学创新团队的成功经验,勾勒出高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途径和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由于本项目立足于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研究,因此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支撑,不仅将现有的从事该研究的相关材料作了分析整理,而且融入了实际的调研情况。例如,将我校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情况纳入本项目的分析中,又将国内外高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情况作了比较,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使本项研究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2)实施步驟

  本项目计划按如下步驟逐步实施:

  1)调查研究阶段:2019年9月-2019年门月,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国内高

  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我校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分析研究阶段:2019年12月-2020年2月,梳理调研资料,分析研

  究我校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建设面临的困难及主要问题,剖析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解决方案。

  3)咨询论证阶段:2020年3月-2020年4月,论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

  解决方案,形成项目研究报告。

  4)验收及结题阶段:2020年5月-2020年12月,召开项目验收会,根

  据项目验收意见修改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并归档。

  (3)预期成果形式

  本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有研究报告和论文。

  该项目将按照湖北省教育厅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要

  求,在规定的研究周期内开展研究,输出项目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验收。开展项目研

  究期间,发表至少1篇论文,并注明“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XX课题(课题批准号:XX)成果”。

  本项目通过分析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该专业'‘校企双主体、产学研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制定符合专业群核心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

  设方案。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席申娥,女,42岁,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4年,曾在企业工作9年,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主持或参与省级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研究12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2篇被EI检索,1篇在2015-2017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荻“二等奖”,1篇在天津市航海学会2014-2016年度期刊优秀论文''三等奖”,荻专利2项。参与指导的省物联网技术应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荻三等奖。

  罗星海,男,56岁,教授,从事职业教育三十余年,曾荻全省交通系统''

  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十行百佳”、省部级''优秀党员”

  “优秀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研究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6部,成果获奖10余项。主持或参与教学研究成果荻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年靳增研究方向为高职创新创业孵化基

  地建设。

  王玉姣,女,39岁,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十余年。先后在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交通技术运用等多个专业从教及进行相关教学质量工程申报、教科研工作申报等,特别是近几年对其所负责的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国家骨干专业建设1项,主持湖北省特色专业建设1项、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精品课程2项;累计主持或参与教科研项目9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4篇,主编及参编专业教材4本,荻得应用型专利2项等。项目研究团队整体职业教育经验丰富,成员中有多年专门从事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人员、具备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教师、以及深谙招生和就业形势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学缘结构合理,对高职教学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合作有深刻的理解,能胜任本项目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ShenEXi.EvaIuationofNodesImportanceinofHighwayTransportationHubsPIanningBasedonFuzzy-AHP.AppIiedMechanicsandMaterials2013.ISSN16609336,E-ISSN16627482(El:20130515974936)

  [2]ShenEXi.Hubsplanningofcomprehensivepassengertransportationbasedonfuzzyentropymethod.AppIiedMechanicsandMaterials2013.ISSN16609336,E-ISSN16627482(El:20130515974937)

  [3]席申娥.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7(10):82-86

  [4]席申娥.基于模糊爛权法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7(11):87-92

  [5]席申娥.基于无线地磁的城市智能交通诱导方案设计[J].智能城市.2016(9):122-125

  [6]席申娥.基于双时间序列-RBF神经网络的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研究[J].智能城市.2016(9):88-92

  [刀席申娥.基于四阶段法的交通信息量预测研究[J].天津航海.2014(1):37-42

  [8]罗星海,周希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建设——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式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6

  [刃罗星海.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4):32-36

  [10]罗素琴,罗星海.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启示和建议[J].职业技术.2014,162(1):20-21

  [门]罗星海.有关"双师型”教师的文件综述及地方标准制订建议

  [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1):10-14

  [12]罗星海.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交通职教品牌的关键[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1):65-67

  [13]罗星海.日本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色及启示[J].式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93-97

  [14]熊文林,丁文霞,罗星海,张维.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5):32-35

  [15]罗星海,王进思•“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职业教育公益性[J].2012,721(9):17-19

  [16]罗星海.依托“两双基地”建设“两双师资”队伍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98-101

  H刀罗星海,王进思.示范院校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47-49

  [18]罗星海,王进思.示范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交通职业教育.2010,4:47-49

  [19]罗星海.依托“两双基地”建设“两双师资”队伍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12,11(1):98-101

  [20]王玉姣,袁梦霞.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建设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8,17(8):70-72

  [21]王玉姣;邹垢.推进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的产教融合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3):61-63

  [22]翟娟.基于复杂指数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人员配置方法研究[J],交通科技.2014,262(1):159-160

  [23]张德刚,翟娟.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公路软土地基沉降预测[J].交通科技.2010,240(3):75-77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1]吴欣怡.职业成就动机、教学情境与教师教学创新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何一栗,李洪玉•成才始于动机[Ml.沈德立,梁宝勇,主编.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9.[3]罗星海.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4):32-36[4]罗星海.日本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色及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93-97[5]罗星海.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交通职教品牌的关键[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1):65-67[6]罗星海,王进思.示范院校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47-49

  [刀安立华,高珊,李洋,董景峰.基于重点专业建设+课程组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研究[J].物流技术.2019,38(3):156-160[8]王婕.河北省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9]葛京凤,张军海.基于特邑专业建设的高校院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5(10):72-76[10]刘云飞,谢洪森.军校通信导航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17:152-154

  [门]匡星,谭平,邹艳.试论髙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四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J].重庆建筑.2019(3):32-33[12]匡薇.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13]蔚燕舞.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14]徐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15]梁欢.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一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课题编号:7582

  

  

篇四: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地方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教学团队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改革我国

  高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要求和重要措施。教学团队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时间不长,尚没有成形的团队运行保障制度、管理机制、行为规范或经验来可供借鉴,因此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及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内容日益增多,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需要教师对学生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就显得更加迫切,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驾驭。在建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整合内部成员,实现个人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教学团队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载体,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培养和扶持有潜力、有学术造诣、热心教学的中青年骨干,以他们为核心,形成团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既能使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能使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得以最大体现,有利于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师合作的需要。教师队伍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硬件条件,鼓励和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此为基础,还可以打造团队的教学特色和学术优势,做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加强学科建设和提高竞争实力的需要。对于一些非名牌的地方高校,其整体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都无法与名牌大学

  相比,但可以在个别学科或专业上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营造特色和亮点,构建教学团队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战略选择。教学团队建设最终将落实到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而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培育工作1•培育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灵魂人物,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超强的业务能力。教学上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成绩突出;思想上要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能结合专业办学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因此,选择和培育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关键。2.培育合理的团队梯度。建设合理的团队梯度,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和团队成员在学历、职称、年龄上的优化组合,也就是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方向、教学特色、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梯度差别,以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3.团队精神的培育。在团队建设中,要大力弘扬顾全大局、淡薄名利、团结奋斗的精神,要培养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这样才能产生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团队强大的协同力,创造出更多的成果,实现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

  实质性突破。4.团队特色的培育。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

  的突破口,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明确办学定位,凝练专业特色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所以,只有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团队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师资创新水平及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管理1.建立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是教学团队成功运作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团队必须拥有并掌握资源配置权,如各种资金、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以及制定完备的内部管理制度,如带头人职责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经费使用制度、教学活动制度、自我激励和评价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这对保持教学团队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完善激励与评估机制。为了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必须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和激励,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团队内部成员的前途和命运,还关系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合理的授权激励与约束考核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积极性,让每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最大化,打造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3.健全外部保障制度。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资金、人力等配置•往往受控于管理组织,团队负责人在制订工作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主权得不到充分体现,因

  此学校应该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包括物质支持和

  制度保障。同时还要建立教学团队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从

  物质上和精神上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成员,为教学

  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新课

  题,教学团队培育与建设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只

  有建设和管理好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才能培养出

  优良的师资队伍,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彭瑶,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6(6):152-155.

  [2]王全胜.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甘肃联合大学

  学报(社科版),2009.25(5)

  :108-111.

  [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

  

篇五: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作者:刘允乾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51期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需要更多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也对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结合双高计划,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分析了当前“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出现的困境,并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51-0162-02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作用

  (一)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新时代下,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人员,虽然高素质人员的数量以及占比完成了预期任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质量逐渐提升,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都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国际发展中的影响力,都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推动。因此,这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技能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打造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还需要组建一支“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有利于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二)凝练转化团队优质建设成果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践行者,也是教育教学的改革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教师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没有掌握教学能力和教学规范,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那么想要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情况与教师的评比以及职称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双师型”教师团队中,有非常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

  起来,并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在“双师型”教师团队中,每个教师都明确自身的工作,做好分工协作与相互配合,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每个教师的特点与优势,通过模块化方式对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术的提升。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将教学经验不断复制,实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三)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

  “双高计划”是政府部门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现状与特点做出的重要举措,有效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双师型”以及“双高计划”都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部署,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目标一致,可以进行有效的融合,建立项目组织管理以及实施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以项目动态评价结构,调整建设单位,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双高计划”在选择过程中,自身的竞争实力非常重要,这也是高职院校是否可以入围的关键。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困境分析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其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实践经验不够充足,水平还不够高。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毕业于工科学院,没有经过专业的实践训练,也没有到企业中积累实践经验,实践要求与企业相差比较大。其次,“双师型”教师团队在建设过程中,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在实际人才引进过程中,教师团队中没有足够的技术骨干、业务先进人员,这导致教师团队结构不完整。很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中都是专业的任课教师,没有真正的行业骨干、技术专家。最后,“双师型”教师团队缺乏動态管理机制,缺少有效的激励政策。对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专业规范、对新工艺的敏感和跟踪,使得教师可以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并不是通过一次性培养的,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双师型”培养过程中,缺乏动态管理,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对于教师的成长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的动力。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健全管理制度,形成保障机制

  第一,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考察、公开招聘、精准引进以及按需设岗等方式进行教师的招聘和引进,制定完善的教师引进计划。可以通过直接引进和聘任技能大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实现技术创新与技艺传承,使得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第二,在考核过程中,应该坚持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完善教师聘任标准与聘任制度,制定教师职业规划以及教师的晋升标准,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可以每年到企业中进行培训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可以对最前沿的生产有所了解。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考察过程中,构建多层指标考察体系,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考核标准,从

  而可以为“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培养和选拔专业人才,使得人才水平得以提升,人才结构得以优化,保证团队的生命力与稳定性。

  (二)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培养工程

  1.在“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过程中,对教师应该进行精准分层,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引进培养精英人才以及专业带头人。第一,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重大项目论证以及专家智能库咨询活动,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权威性可以得到提升。第二,提升专业骨干人才的技艺,通过教师参加各种工艺开发、产品研发以及技术攻关等活动,使得骨干教师可以参与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教师可以有能力、有实力支撑职业教育活动。第三,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于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培训体系,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档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资格认证培训,考取专业的资格证书,多参加、参与行业研发与技术交流活动,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使得教师的潜力可以得到发挥,成为创新团队可靠的后备力量。第四,制订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发展的制度,职业院校可以引进企业中的高端技术人才和骨干,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到企业中实习实践,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中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对学校中的教师进行培训,对专职教师进行强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篇六: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创新型教学团队学术研究能力浅谈

  1创新型教学团队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1.1学术研究的创新特质符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本质要求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新是学术研究的本质和生命力,是一种敢于突破陈规的开拓精神,这与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创新特质不谋而合。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面对高技术发展对现代战争和军队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我军军事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术研究要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乃至新理论。因此,用学术的创新引领教学团队的创新,将教学团队建设根植于学术创新的沃土上,是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发展的必然。

  1.2学术研究牵引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都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因此,学术研究成为创新型教学团队顺利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开辟了一条将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和渗透的道路,将教学与科研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3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是教员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创新型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的互补关系,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合作。团队中良好的学术研讨、互动氛围,会有效地促进个体智慧和潜能的开发和释放,促进教员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以名师、大师为核心、为灵魂形成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地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教员专业发展。

  2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学术水平的方法

  学术水平体现了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开展团队学术研究能力建设,应坚持科学管理、效益优先、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2.1选拔杰出的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创新型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其必须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洞察力,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未来方向,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2.2确立共同的学术目标

  共同的学术目标是团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团队成员的工作追求和行动方向;既要符合学科建设与团队发展的战略目标,又要适应国家科学发展和军队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团队瞄准国内、军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选择和确定重大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方向;二是有利于团队形成国内、军内同学科领域公认的一流研究群体和领军式的科学帅才;三是有利于促进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3打好学术研究的基础

  一是学术良知。学术是对真理的追求,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孜孜以求的精神;需要良好的人格修养;需要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引述或批判他人的理论或研究成果时,必须在求实、求是的基础上进行。

  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学术研究靠的是知识积累和传承,只有在长期教学、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根基之后,才有能力从事学术研究。

  三是恰当的方法。方法是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在当代,各种知识浩如烟海,要拓宽一个学科或方向的研究视野和学术创新是很难的。因此,学科交叉法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团队在组织、引导学术研究时要采用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方法,走出新路子,做出新成果。

  四是团队文化。团队文化是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指整个团队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的统一行动。创新型团队能否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团队能否拥有和谐宽容的文化氛围。对于一个创新型教学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鼓励学术争鸣;要有创新和批判的精神,敢于质疑既有的结论,推动学科前沿的发展;要有合作精神,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协同配合,愿意为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和具体目标而奋斗;要培育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为教员的专业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2.4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

  和谐的人才环境是增强团队学术活力,促进团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型教学团队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要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念;强调集体价值,尊重

  个人发展,大力弘扬团结、民主、勤奋、奉献的团队精神,创新团队人才流动机制和学术动力提升机制。

  2.5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学术交流与互动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团队内部与外部的沟通渠道和团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沟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团队内部各要素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首先要培养团队提出学术新意的能力,学术新意的产生和交流是开展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团队成员能否经常提出学术新意,反应了团队学术氛围的活跃程度和成员发散思维的多元程度。其次,对于团队来说,良好的交流氛围是实现团队学术创新的重要环境,在交流基础上的互动是学术新意得以在团队层次上进一步发展并结合其他资源形成创新学术成果的关键。

  2.6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完善现有的学术评价标准,打破以数量为标准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以质量为导向,可以使教员不再为学术成果的数量疲于奔命,进而能够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把创新作为研究的目标。同时,这样也从制度上遏制了学术失范的动因,进而改善学术研究环境。

  

  

篇七: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新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姚锦文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08期

  摘要:为落实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教育部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基于此,组建高水平专业群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入手:健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相关运行机制、完善团队中教师多元化能力素养提升、优化创新教师教学团队内部结构。

  关键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8-0096-03

  财政部、教育部提出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其中,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三个目标:形成推进专业群建设需要的师资结构、推动专业群内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推动专业群提升服务行业社会的水平。截至目前,教育部共遴选出197所高水平专业群院校。结合对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名单的统计发现,在120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单位中,高水平专业群院校占74.17%。因此,如何结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探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

  (一)形成推进专业群建设需要的师资结构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需要一支数量均衡、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团队中有科学合理的年龄构成和专业构成,教师组成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的共享型教师,还包括细分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师,以及指导实践的实习指导教师,并且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改以往按专业组建转而以专业群为组建单位。这样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顺应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来的院校组织结构调整变化——由单个专业组建的二级院系变为按照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组建的专业群。同时,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应当拥有能力出众的团队带头人,他们既要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又要具有实践创新意识、较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带领整个团队尽快适应高水平专业群带来的结构调整,带领整个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从而推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二)推动专业群内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面对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做好专业与专业的对接与整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体系,形成模块化课程,并实行与之配套的模块

  化教学模式改革。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需要高水平结构化的,从而能够主动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团队内的合理化分工,推动教法的改革以及教材的更新,完成课堂改革。在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式过程中,通常是以职业工作过程的各个模块为依据组编新的课程。由于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师结构应按照不同课程模块的组合进行调整,把同一方向、模块的教师组建在一起。明确团队教师的职责分工,团队中每位教师都要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课程标准、组构教学流程、重塑课程结构、制订专门的学习管理与评价方案等。模块化教学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按照不同教学模块对教师进行分组,在同一模块内教师共同备课,集体完成课程设计、教案编写和教学组织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稳定专业发展方向。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同模块的教师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拓宽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推动专业群提升服务行业社会的水平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提升其服务社会的水平,就要使教学创新团队能够定位产业核心技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中不断融入先进技术,最终制订出符合产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走进企业,与企业共同完成技术难题的攻关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科研成果也要能推动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根据总体地区发展战略和对接产业的发展需求,贴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企业员工实现技术更新换代,使企业内的员工能够很快适应技术更新换代。另外,服务社会也可以是服务于农民或者失业人员,对他们展开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他们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学会一门技术,这样有助于提高社会就业率。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关键。

  二、高水平专业群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是国家政策的需要

  国家在政策方面一直很重视教师的团队建设,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就有利于落实这一点,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好基础。2019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再次强调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此外,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更是对于如何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指明了方向。所以,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满足国家政策的需要。

  (二)落实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

  当前组建高水平专业群需要满足其对于创新柔性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的需要,要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团队,促进资源整合共享,发挥“1+1>2”的集聚效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建就是以专业群为核心将不同专业但是基础课程相同的专业教师组合在一起。没有了单个专业的限制,组建教师团队更多考虑的是某一个产业内核的专业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掌握产业中多个岗位的核心技能,符合当前产业升级和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还可以满足专业群对于搭建融合化的产教协同平臺的需求,校企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当中,能够贴近现实、顺应产业变化趋势、更好对接产业,将服务产业的功能落到实处。同时,在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为了更好对接产业与学校,可以建设一个共享的资源平台,以利于双方相互学习。在这一平台中,学校可以选取合适的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实现第一时间获悉行业动态,将最新的行业技术教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所提高,知识将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而是从行业中直接获知。这样教育下的学生适应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可以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实现职工的继续教育。在这个团队中能够实现教师的资源共享和创新交流,满足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需要。

  

篇八: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共CJ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为参照,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按照“择优遴选、创建培育、校企合作、示X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2020年立项建设4-5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到2022年,建成5-7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1-2个省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学校将逐步建立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三)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着眼打造品牌重点专业建设亮点,立项建设优先考虑专业教学团队组成结构优、学校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基础好、专业(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等因素。二、遴选立项(一)立项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

  .

  v

  .

  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德育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0-15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30%以上。有优秀教师、水利职教名师(新星)、教学名师等,立项建设校级或省部级以上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教科研成果、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在校级、省部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教师讲课竞赛等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校级及以上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积极参与或主持省级或行业以上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等)建设项目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

  v

  .

  创新。参与申报或优化专业设置、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参加院校间巡讲或举办专题报告,

  5.专业建设基础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合作稳定的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专业建设工作,积极承接国家或地方、行业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编制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标准等专业相关文件。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省部级品牌特色骨干优质专业、承担省部级教师培训任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的优先。

  (二)申报立项1.择优申报各院部根据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和重点专业(群)建设情况,择优推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填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编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2.评审立项学校组织相关评审专家,根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条件,遴选立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推荐省部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三.建设任务(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1.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团队人员组成结构,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v

  .

  2.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组织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1.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1.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X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2.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

  .

  v

  .

  X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1.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开展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3.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4.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四.验收管理(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期三年(2020年-2022年);(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考核验收以申报时提交的建设工作方案为依据,分为期中考核检查和期末验收评估两个环节。考核验收结果纳

  

篇九: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团队组成的基本条件团队是由相互合作且具有一定技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有个人目标,且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一致。不同的组织,表现不同的形式和特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团队构建。以专业为单位,“校企合作”共建双轨制团队,成员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具有高校教师职称并具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由具有相关行业的中级以上职称、多年从事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分布合理,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成员数量的1/3以上,能有效指导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2。团队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长期在教学一线授课,系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学术

  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掌握学术发展前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进展动态;建有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结合社会资源,在团队中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校企嵌入式合作”思想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切合实际的团队建设长期规划。

  3。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教学,及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重视教学课题研究,深度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多次主持或参加市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改成果应用范围广泛、实效性强,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团队作为校企嵌入式合作的桥梁,引进企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采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引入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能为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5.科学研究.团队坚持以科研促发展的方针,具有科研服务意识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获得多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或社会科学奖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

  6.协作创新能力。团队具有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以教学改

  革、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以注重解决社会需求、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具有独立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形成互相协作、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

  7.课程建设.重视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教学效果较好;建有市级以上精品资源开放课程,有配套课程教材建设和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丰富;课程编写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学生学习反响较好。

  8.社会服务。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依托师资力量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利用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产生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二、多媒体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创建团队以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创新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多媒体人才和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线,组建了教学科研团队.团队中由带头人总领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培养教师、团队发展等工作;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参与科研项目,培养青年教师,建设专业工作室;青年教师在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科研活动、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团队中配备了3名行业企业专家,用于承担本专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教学任

  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学生实践与工作能力的培养,解决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校企嵌入式合作.

  三、团队建设指导思想四、团队建设举措要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满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确保教师发挥所长,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主要建设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专任教师来说,采取“以老带新,老教师传帮带”的传统方式,在教师中提倡“自我登山”计划,让青年教师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制定督导听课制度、教研室听课计划,保障每名青年教师每学期被听课不少于10课时,每周安排半天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经验的交流、沟通、共享。每学期由团队带头人针对专业开展专业设计,骨干教师针对课程开展课程设计,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单元开展单元设计。企业兼职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团队应重点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多媒体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多家校内外实习基地,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技能。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每五

  年有两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中半年时间为专职实习,用于积累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校内外实习基地,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辅导答疑和专业工作室建设。鼓励教师取得专业高级职业职称资格证书,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入市以上行业(企业)协会。提高专业技能,增加企业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此外,团队通过“以赛促技”的形式,安排教师个人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国家、省级比赛。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团队以校企嵌入式合作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聘请在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团队将企业的岗位标准、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将企业的评价和管理应用于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使校企合作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相结合。

  4.优化兼职教师结构。团队继续加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年限至少为5年、具有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要发挥兼职教师特长,形成实践、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团队模式。

  5.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团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

  先进技术,进修学历、学位.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编写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培养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申报各种科学研究课题,承担科研项目课题,发表论文论著,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申请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进修、项目带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团队的科研学术水平。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借助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社会开展专业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技术支持、项目制作等社会服务,提高技术服务层次和深度。分别安排团队成员作为企业技术特派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漫、网站制作等企业,把先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带到企业中,扩大团队的辐射范围,提高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7.保障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和青年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院制定了《教师职称申报及考核办法》《教师职称分级聘任办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教师校外实习实践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根据团队的建设需要,为教学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

  充足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中。本团队将继续以多媒体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课程

  建设、科研课题、技术服务为主要抓手,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与行业和企业进行嵌入式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加入团队,进一步优化团队专兼比例结构;选送中青年教师到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以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经验,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增强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建设成果凝练与积淀,促进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篇十: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共CJ委员会关

  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总体思路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为参照,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按照〃择优遴选、创建培育、校

  企合作、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逬,2020年立项建设4-5个校级教师教学

  创新团队,到2022年,建成5・7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1-2个

  省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z学校将逐步建立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三)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着眼打造品牌重点专业建设亮

  点,立项建设优先考虑专业教学团队组成结构优、学校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基础好、专业(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等因素。

  二遴选立项(—)立项条件

  1•团队|屈mi帀风<尚。全面翹融教w方针,蜃寺〃四个相统,推动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

  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德育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

  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I丿聊口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0J5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

  的比例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

  兼职妙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30%以上。有优秀教师、水利职教

  名师(新星)、教学名师等,立项建设校级或省部级以上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

  实足堆历(经验);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教科硏成果、较强组织协调能

  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在校级、省部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教师讲课

  竞赛等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校级及以上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积极参与或主持省级或行业以上职业教育数誠学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资孵和降开放课程

  (含资源共享课程等)建设项目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创新。参与申报或优化专业设置、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参加院校间巡讲或举办专题报告,

  5•专业建设基础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合作稳定的合作企

  业,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专业建设工作,积极承接国家或地方、行业企业

  不鞭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编制专业教学尿隹1+X职业技能标准等专

  业相关文件。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省部级品牌特色骨干优质专业、承担省部级教师培训任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的优先。

  (二)申报立项

  :1••择优申报

  各院部根据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和重点专业(群)建设情况,择优推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填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编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评审立项

  学校组织相关评审专家,根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条件,遴选立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推荐省部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建设任务(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团队人员组成结构,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

  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z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组织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

  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1・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协同工作机

  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z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实

  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与的有机衔接z

  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2•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

  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硏,规范

  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2•开展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硏究,创新模块化^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

  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亲徹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

  

篇十一: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另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教学团队建设还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教学单位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它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创建优秀的基层教学管理创新团队将有效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及管理策略

  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其中一个重点建设的项目就是“教学创新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该项目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表明,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将成为我国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各高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经验来看,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的确起到了促进教学、培养人才和团结协作的作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协作、促进知识系统和学科之间的有机连接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设好一支教学创新团队,不仅要有好的激励机制、教师群体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管理者的支持和扶持,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创新团队,都是与教学管理者的协调和支持分不开的。本文从教学创新团队功能特征、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教学创新团队质量标准人手做初步的探索。

  一、教学创新团队功能特征1高校教学创新团队的建立首先应当明确教学创新团队的功能特征,根据不同的功能特征确立不同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功能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同课程群教学创新团队例如,政治思想教育类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公共计算机课程,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课,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医学院校中的解剖学课程等等,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强、授课教师多、接受教育的学生多、开课学年低。如果设有同一

  的管理和协调,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体系讲授,非常容易造成授课计划的混乱,授课内容和授课水平的巨大差异。

  2,相同专业相近课程群的教学创新团队这类团队的特点是,课程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点有交叉覆盖、相关课程联系紧密。例如光学专业中的课程,如光学、激光、纤维光学、光通信、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等等。电子专业中的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基础、高频电路等等。由相同的教学创新团队承担这一类课程群可以打破任课教师的课程独占,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系统讲授,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在突发情况下教学工作的替代。3,交叉学科的关联课程群的教学创新团队当今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交叉渗透、协调发2展。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技术创新就是在学科交叉中获得了发展的灵感和前行的动力。但是,以往按传统专业培养的教师。对其他专业和学科了解甚少,按着以往的系统和思路进行讲解,不能适应交叉学科的要求,如动漫专业,既要有较深的计算机知识,又要有专业绘画知识。而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关系。类似这样的专业还有许多,如建筑艺术、园艺专业、文科物理等等。对于这样的交叉学科,最需要一个具有全面了解学科特点,能够初步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创新团队。4,以科技创新实验创新教学创新团队,整合科研方向,将教学资源整合,更有利于大课题、大项目的承接,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突破,从而能倡导团队合作的精神,营造群体协作的氛围,为教师学术研究合作精神的形成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二、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管理策略

  教学创新团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优秀教学工作群体,也可以是围绕某一重大建设项目有效整合的教学团体,或者是学校管理者基于发展目标确立的教学团队。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管理者都应该从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为教学创新团队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为教学创新团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或载体。

  31,建设有利于创新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完善教学团队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是保障教学团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步骤。教学团队能否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是能否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首先。学校要在整体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同时,在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校层面,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其次,与学术团队相比,必要的经费保障是教学团队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政策层面都要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于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学团队应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教学团队建设要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从而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再者,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有赖于教务、人事、财务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4

  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是教学团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成效的显现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的总结和升华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学团队建设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不可急功近利。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受外界干预,学校只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从而为教学改革营造相对自主的氛围。同时,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需要,吸收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来。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教学团队建设还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5教学单位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它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创建优秀的基层教学管理创新团队,将有效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创新团队应当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院(系)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此外,作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的教研室也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组织保证,它是按课程或专业方向设置的教学组织,是直接承担计划、组织和检查教学以及师资培

  养、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基层教学单位,也是教学改革立项、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承载者。增强和发挥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创新型的优秀教研室,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3,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引导教学团队的特色建设课程建设同样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课程建设正是培育教学创新团队的有效载体。学校应当根据教学团队的类别,突出骨干课程的中心地位,把它打造成一门或多门精品课。再以骨干课程为龙头引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64,正确处理教学团队建设与学术团队建设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是高校生存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翼”,但二者又各具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无论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是对资源的运用与占有来看,二者又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就两类团队的特性而言,学术团队注重的是专业一致性、科研项目的相关性、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实验设施的先进性。相反,教学团队则更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一致性。相同专业相近课程群的教学创新团队和交叉学科的关联课程群的教学创新团队不可避免的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建设,这极易在学术上出现分歧,因此,在团队建设上更注重协调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建设更要注重长期性。从人员组成以及资源利用上来看,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可能存在交叉与重叠,有些教师可能既是学术团队也是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或成员,也有可能在职能分工特别是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职能要求存在一致之处。但教学与科研毕竟分属于性质不同的活动领域,二者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对其成员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明显有别,有些教师可能适合担任学术团队的负责人但不适合担任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反之亦然。纵观我们学院这几年的团队建设经验,关键问

  题是,要在团队带头人的头脑中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管理者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教学团队建设放在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

  7健全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按科研规律建设和管理学术团队,按教学规律建设和管理教学团队。同时,学校要加强统筹规划,使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共同推动学校教学与科研质量的提高。8

  

  

篇十二: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作者:林秀朋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1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为例,论述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思路:重点打造“双工作室”实践平台,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加强校校、校企合作,构建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大力推进“1+X”证书改革,构建对接职业标准“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1+X”证书课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2-0008-0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制定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经过3~5年的连续培养,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地各校对接本区域重点专业集群,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17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成立了兰松云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成立了林秀朋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坊。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以林秀朋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坊和兰松云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探索教学名师与技能大师协同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立足于校本研究与实践,以深化“三教”改革为抓手,以品牌专业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带动作用。学校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形成特色。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定位与目标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致力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以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己任,通过建设一套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工作运行机制,探索“教学名师与技能大师”“双师”联动的师培模式,立足于校本研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成教师专业化成长共同体、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智囊团、深化“三教”改革的先锋队、校企合作的主力军、先进理念的宣讲团。

  第一,建设一套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制度建设、活动平台、评价引领、引领方式等。工作机制确保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项活动的有效运行。

  第二,探索“教学名师与技能大师”“双师”联动的团队建设模式,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搭建更好、更多的实践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教学资源及开发理虚实一体化教材和优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培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课改能力。

  第四,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三位一体、教学做合一”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区内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推广应用。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思路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学校和高端装备企业为依托,致力于专业建设、教师发展、教学指导、教学研究、示范辐射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厘清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思路。

  (一)重点打造“双工作室”实践平台,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以林秀朋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坊及兰松云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展平台,探索教学名师与技能大师协同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及团队建设模式,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找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与定位,制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工作运行机制、教师激励机制等管理办法,建设融职业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新型教师专业化成长共同体,重点突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运行机制、实践平台、方法途径、考核评价、成果辐射等方面的特色及示范性。完善规范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过程评价、教师评价,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完善激励制度,制订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通过搭建平台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交流投入,团队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交流等方式,开阔眼界,了解学术和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加强校校、校企合作,构建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第一,加强校校合作,共建教师发展平台。通过与兄弟院校合作,聚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加强研究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平台。鼓励教师外出参与一些更高水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增长教师的见识,使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内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所建树,帮助教师积极投入自我完善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围绕教师培训、技术革新、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互兼互聘等方面工作,构建理论、仿真及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活动和岗位工作任務、工作过程为中心,通过自主开发、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设备购置和企业赠送等方式建设具有专业、行业岗位和校本特色的“理、虚、实”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图1所示。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项目,培养团队成员专业建设能力。

  (三)大力推进“1+X”证书改革,构建对接职业标准“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第一,参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贯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并实施适应“1+X”证书改革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群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二,参加模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教学资源,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资源包含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等不同层次。模块以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等为单位,由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的积件组合形成;课程由多个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等组合形成。将教学资源库中的微课、图片、模型、课件、题库和教材(或工作页)等上传学校信息管理平台,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对接行业职业需求,校企共同完成适合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发,结合信息化技术,通过微课、虚拟实操等进行展现,满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开发与专业实践和仿真教学资源配套的“理、虚、实”一体化教材。运用教育新技术,构建“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按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思路,研究实践教学、仿真教学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呈现方式,开发与实践教学和仿真教学配套的教材、教学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解决传统教学资源的单一化和僵硬化的问题,使教师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虚实结合的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行业技术进步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中心,从职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等四个层面,开发实训任务、情境与职业岗位工作对接的仿真教学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成果与预期

  第一,形成“双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实现“双工作室”的有效融合,形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新模式。形成基于“双工作室”平台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探索一条符合中职学校教师发展的好路子。实践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即通过构建“一套运行机制”、融合“两大工作平台”、探索“双工作室”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与研究、技术技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打通“双师型”教师成长通道,使教师沿教学能手和技术能手双线发展。

  第二,形成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及实践平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如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搭建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包括研修网站平台、教学名师讲坛、技能大师研习站。

  第三,培养出一批“双师型”教学能手、教学名师。

  第四,产生一批高质量的建设成果。一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积累技术技能,形成一批服务企业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的成果。二是形成一批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资源。修订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订10门课程标准,开发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三是提高教研教改能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通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可以紧跟专业领域前沿技术,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热点、焦点、难点等问题,掌握研究过程的工作方法与步骤,提高教研教改能力。四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全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推广应用。

  总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探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五大建设任务”为抓手,以加强团队建设服务专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加强专业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水平,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推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打造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實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允锋.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模式[N].中国教师报,2014-03-26.

  [2]孙革新,张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北方经贸,2013(1).

  [3]王保昌.创建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5(10).

  [4]欧孔群.构建教师喜爱的学习共同体[J].广西教育,2013(4).

  [5]林秀朋.基于“双工作室”平台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研究[J].广西教育,2020(6).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双工作室’平台的‘名师+工匠’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20A02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秀朋(1976—),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高级讲师,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技术、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李言)

  

  

篇十三: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和动力,解决科研工作“小、散、虚”的突出问题,实现由被动做科研向主动做科研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由自由探索向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快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动“双一流”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理论研究阐述,以优势学科群和重大创新平台为依托,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培养造就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二)基本原则1.突出青年人才培养。以青年人才培养为根本,建立优秀学者传帮带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2.坚持重大需求导向。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提升团队重大科研任务攻关能力。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与考核机制为核心,创新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机制,有效激发科研团队创新活力,促进团队可持续发展。

  —1—

  4.先行先试示范引领。条件成熟的学院、学科先行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逐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三)建设目标通过5至10年努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研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更加完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二、建设任务(一)建立科研团队组建机制科研团队由学院或实体性科研机构(以下统称为学院、研究院)组建,学校审核备案。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团队。团队应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要有明确的科研任务和目标,围绕研究方向开展长期攻关。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团队与团队之间合作,形成竞争力强、紧密合作的科研团队联盟,促进重大科学问题攻关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二)赋予团队负责人管理自主权团队实行团队负责人负责制。赋予团队负责人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团队负责人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领导作用,激发团队干事创业热情,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团队负责人组织领导团队的科研工作,争取科研项目和筹措科研经费,管理单位指定的公有资源,有权调度团队范围的人员、仪器设备及办公用房等资源,拥有团队研究生招

  —2—

  生指标、绩效工资等资源的分配权。同时,团队负责人应组织团队成员完成好教学任务和社会工作,按规定交纳应负担的公共管理费用。团队负责人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就任较高级别岗位。

  (三)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科研团队的建设以学院、研究院为主体,学校负责宏观指导。学院、研究院对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按照规定的程序批准组建、考核评价,报学校审核备案。学院、研究院在团队建设规划方面,应发挥优势特色,科学合理布局。学院、研究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与考核机制,支持团队建设发展。各种资源配置向建设发展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团队给予重点倾斜。学院、研究院根据团队建设情况分配团队专属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并在顶峰博士后、博士后、科研助理、科研财务助理等流动专职科研人员招聘,以及“双一流”建设经费分配等方面向团队倾斜。团队在公用房使用方面具有优先选择权。对于建设优良的团队,学校在人才引进、奖励绩效、研究生招生名额、“双一流”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四)建设有利于合作的团队文化科研团队应加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学术研讨,围绕重大任务开展联合攻关,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围,搭建科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团队内部以及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强化有利于促进潜心致研的科研作风学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

  —3—

  福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三、建设要求(一)团队负责人实行聘任制,在学院、研究院现有人员或引进人员中选聘。鼓励并支持具有强烈的团队组建意愿、较强的团队带领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优秀学术骨干牵头组建团队。原则上以下人员应牵头组建团队,培养优秀人才,带领学科发展:1.“顶峰学者”三级岗(人文社科领域可放宽至“顶峰学者”四级岗)及以上科研人员;2.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独立发展和引领学术方向的能力和显著的发展潜力。任现职近五年以来,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元(人文社科领域可放宽至30万元)及以上;3.具有以上相当水平的引进人员。如团队负责人调离学校或不能完成和履行相关职责,学院、研究院有权提前解除其团队负责人职务,并组织院学术委员会讨论研究是否继续支持团队建设。如确定继续建设,则重新选聘团队负责人。(二)团队构成团队成员与团队负责人实行双向选择。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按需聘用。团队一般由团队负责人、研究人员(可包括正高、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学科研人员)、流动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科研助理、科研财务助理)、研究生

  —4—

  等构成。(三)团队规模固定研究人员一般在10人以内。创新人事体制,鼓励

  团队积极吸纳优秀的流动专职科研人员,组建一支具有创新活力的流动专职科研队伍。建立合理的团队人员进入与退出机制,保障团队具有持续创新力与竞争力。

  (四)目标任务团队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学院、研究院与团队负责人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团队发展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团队结合所属学科及研究领域的特点,应在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获得重要创新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推动所在学科创新发展。(五)考核评价坚持以育人、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强化分类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团队实行整体考核和分级考核制。学院、研究院考核团队及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考核团队成员。按照学科特点采用分类评价,一团队一策。考核周期为5年。对考核优秀的团队,学院、研究院给予一定奖励。对未通过聘期考核的团队,由学院、研究院视需要给予一年的整改期后进行再次考核,考核不通过者,不再纳入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序列。考核结果报学校审核备案。四、组建程序(一)申请受理符合申报条件的团队负责人可随时提出团队组建申请,

  

推荐访问:浅谈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研究 浅谈 机制 团队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