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13篇

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13篇

时间:2022-11-04 19:0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13篇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  单位名称..。。。。  微课信息  微课名称选题意图  《绝对值》第一课  在此之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13篇,供大家参考。

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13篇

篇一: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

  单位名称..。。。。

  微课信息

  微课名称选题意图

  《绝对值》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内容出处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一章第二节第四小节

  适用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用途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学期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对数

  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课中讲解或活动

  制作方式(可多选)演示文稿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1.5,0,2,-3,3(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们行走的路线填相同或不同),它们行走的距离?(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上面提问,10到原点的距离?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

  —10到原点的距离?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前面数轴上数的绝对是?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

  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记作

  ;

  3。∣24∣=∣—3。1∣=∣0∣=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例如:|3|=3,|+7|=7

  |-3|=3,|-2.3|=2。3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2。判断:(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数是2.(2)|5|=|-5|。.。.。。.略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

  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

  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

  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操

  设计亮点:

  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请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

  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不超过300字。)

  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

  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结

  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

  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

  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

  维。

  

  

篇二: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姓名微课名称选题意图内容出处适用对象

  教学目标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

  [1单位名^称*******

  微课信息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1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垂线的定义,平行线的三线八角和平行线的

  判定方法,这节课以这些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加深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认

  识与理解。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五章第二节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几何证明或计算问题;

  2)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

  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对数学

  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用途课中讲解或活动

  制作方式演示文稿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开场白: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具体的生

  如图所示:/BAF=3&DCLCE/ACE=128试判断AB与DC的位置关活实例引入,

  系,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体会

  分析:本题中的条件较为分散,要判断AB与DC的位置关系,从图中可到生活中处

  以看出,有一对相关的内错角/DCA与ZCAB只要求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处有数学,激

  看是否相等,若ZDCAZCAB则AB//DC,若ZDC岸ZCAB则AB与发学生的学

  DC不平行。此题也可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相等的同位角,

  从而习兴趣和求

  说明两条直线平行。

  知欲望.

  解法1:AB//DC理由如下:

  拓宽学生的

  因为/BAF=3&/BAF+ZCAB=180所以/

  CAB=142因为DC!CE所以/DCE=90

  又因为/DCEZACEZDCA=360ZDCA=128所以/DCA=142所以ZDCAZCAB

  所以AB//D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法2:AB//DC,理由如下:如图所示,反向延长射线CD到点G因为DCLCE所

  以ZECG=90因为ZACGZECGZACE=128所以ZACG=38因为ZBAFZACG=38

  所以AB//D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思维,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归纳方法,揭示内涵

  方法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一般思路是先看题中存在同位角、内通过由具体

  错角、同旁内角中的哪一类角,然后说明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的实例引出

  互补,从而得出两直线平行。

  另外,解决几何证明或计算问

  绝对值,并追

  题时,通常把已知的数量关系标注在图形上,,并结合图形中的位置关系问用自己的

  及相关的性质确定解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具有语言给绝对

  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下定义,让

  学生从真正

  意义上理解

  绝对值内涵。

  最终的定义

  当然还要回

  归课本。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完成学案中的练习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疋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

  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篇三: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

  年级

  七年级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

  题。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学情简析

  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趣味数学:

  引导观察

  思考回答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提问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

  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

  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

  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

  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回顾旧知

  温故知新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思考回答

  例题赏析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巩固练习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48×3/4+48×解得:x=72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相等关系:快讲解分析车路程=慢车先行路程+慢车后行路程

  个别指导

  计算计算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反馈纠正若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走进生活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

  伍?

  引导分析

  观察思考

  巩固练习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启发提问

  计算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导入题目求解开拓发展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引导分析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合作交流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启发引导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思考讨论解答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拓展提问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思考解答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困惑?

  思考总结

  作业教后记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

  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篇四: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2一、教材分析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课本,本学期介绍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和数据的分析五章内容。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安排了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要求。这5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第十六章、十九章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

  域,第十七章、十八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最后一章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学情分析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数学教学,培养学习好习惯每次数学考试,基础知识的考察占大比重。但即使是平时比较好的同学,也经常在基础题上失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做到每个学生都把握好基础题不失分。培养好的解题习惯,勤于思考,多学善问。2.增强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能力。比如,在化简二次根式时,就极大地运用了数感,无形中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其次,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做题目的感性检验,增加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选择题“快,准,好”。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等基本的数学能力部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学习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今后高中学好空间几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做好证明题和大体步骤的完整解答。

  三、教材目标及要求:1、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难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运算。2、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平行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4、一次函数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5、数据的分析四、教学常规落实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

  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习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六、教学措施: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将学讲练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

  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目标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关注各类学生,作业分类分层布置,

  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各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3一、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本班无论优秀率还是合格率都有不小的退步。优秀率仅仅只有13%,而合格率也只达到40%,两极分化的现象再一次增大,与我预期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通过调阅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很不熟练,特别是对于解答综合性习题时欠缺灵活性。二、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一方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任务。三、教材目标及要求:1、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运算,难点是根式四则混算及实际应用。2、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其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一次函数的重点是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理解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并利用

  4、平行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要求: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探究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及梯形、等腰梯形性质与判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会分析数据并从中获取总体信息。

  过程方法目标: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建立函数建模的思维方式;理解勾股定理的意义与内涵;提高几何说理能力及统计意识。态度情感目标:丰富学生数学经验,增加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5%。

  四、教材分析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本章主要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习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会利用三边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理解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本章主要探究两类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梯形及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本章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主要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理解它们所反映出的数据的本质。教学重点:求平均数、中位数与方

  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表达的含义;区别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求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根据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对数据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认真讲解方法概念,深入分析思维模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2、加强课后总结和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认真总结每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深入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耐心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3、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六、课时安排(略)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4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

  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本学期全书共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约9课时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约9课时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约15课时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约17课时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约12课时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学后总结,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

  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5一、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

  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大家都在关注》》》苏联档案解密:朝鲜战争欺骗了历史2017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1、努力做好教学八认真工作。把教学八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

  2.习题的训练,要努力做到适量,、适时、适合大多数,教学实例的展示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不可盲目追求“量”。

  3.教育学生合理地安排好学习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学习方法,尝试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确实提高效率。

  4.教学过程中,生活行为上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真诚的友爱学生,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以身施教,让学生愿意走近并融入到我们共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略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篇五: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引导分析启发提问引导分析启发引导拓展提问观察思考计算合作交流思考讨论解答思考解答思考总结作业教后记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教学目标题。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情简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趣味数学: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教师活动引导观察提问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温故知新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提出问题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思考回答

  回顾旧知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例题赏析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过程展示:相等关系:快车路程=慢车先行路程+慢讲解分析车后行路程计算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1.5x=48×3/4+48×1.5解得:x=72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巩固练习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个别指导计算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反馈纠正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少小时?走进生活观察思考引导分析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巩固练习启发提问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计算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引导分析导入题目求解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合作交流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思考讨论解答

  开拓发展

  启发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困惑?拓展提问思考解答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小结思考总结

  作业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教后记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篇六: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请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不超过300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

  单位名称

  。。。。。。

  微课信息

  微课名称

  《绝对值》第一课

  选题意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内容出处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一章第二节第四小节

  适用对象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用途

  课中讲解或活动

  制作方式(可多选)

  演示文稿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

  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1.5,0,2,-3,3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们行走的路线填相同或不同),它们行走的距离?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上面提问,10到原点的距离?

  —10到原点的距离?

  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前面数轴上数的绝对是?

  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记作;

  3.∣24∣=∣—3.1∣=∣0∣=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例如:|3|=3,|+7|=7

  |-3|=3,|-2.3|=2.3

  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

  2.判断: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数是2。

  (2)|5|=|-5|。

  。。。。。。略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设计亮点:

  (请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不超过300字。)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篇七: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学校:罗外初中实验部设计者:卢美红时间:年月日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教学对象时间长度

  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公式法)八年级上分秒

  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2.理解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准确确定与

  3.能够熟练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教学资源与环境:

  本内容取材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它属于

  本章的第三节“因式分解"的第三课时,是继整式乘法公式后,又在学习了提公因式与

  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因此对于学生,本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

  又区别于前面的学习内容.它是学习分式等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基础考点.但

  是,由于公式本身的特点,教师在用语言表述时常常会模棱两可,学生在用抽象思维

  理解公式时也往往会困惑多多,不能准确找出与。

  综上,本次微课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完全平方式,掌握该种方法的因式

  分解。

  1/5

  教学过程:一:基础沉淀

  填空整式的乘法

  1.p12p22p1

  2.(m2)2m24m43.(p1)2p22p14.(m2)2m24m4思考:a22abb2?二:新知发现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因式分解

  p22p1p12

  m24m4(m2)2p22p1(p1)2m24m4(m2)2

  2/5

  a22abb2ab2a22abb2ab2

  a22abb2ab2

  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的积的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的平方

  ()两个数的平方和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差的平方

  特点:。三项,.两个平方项,两个数乘积的正或负二倍

  三:析典例——方法归纳

  【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6x224x9

  【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二项式考虑平方差,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

  自主解答:

  16x224x94x22•4x•332

  a22•a•bb2

  解:16x224x9(4x)22•4x•332(4x3)2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的

  本质,体会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6x224x9

  【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

  自主解答:

  解:16x224x9

  16x224x9

  [4x22•4x•332]

  (4x3)23/5

  设计意图:通过微变,让学生顺其自然的知道完全平方式的两个平方项不一定都为正,

  同负也可以通过变号来实现公式的应用,即平方项只要是同号即可.

  解:16(xy)224(xy)9

  [4xy]22•4xy•332[4xy3]2

  (4x4y3])2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微变例题,让学生理解公式中的与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子。

  【微总结】

  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应满足三个条件:

  ()项数是三项。

  ()其中有两项同号且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

  ()另一项是这两数或式乘积的倍.

  。【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6x2y24xy9y

  【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先提取公因式,然后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

  解:16x2y24xy9y

  y16x224x9

  y[4x22•4x•332]

  y(4x3)2

  设计意图:通过微变例题,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当首项的符号是“”号

  是,提取的公因式符号一般也是“”号。

  四:提技能-—题组训练

  。x212x36

  。3x26xy3y2

  。a22a(bc)(bc)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内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

  五:学习小结【方法一点通】

  4/5

  对于一个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设计理念与特色: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理念:基础、实用、有效,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题题相扣,深入浅出。

  特色:.通过“基础沉淀"的整式乘法,反向变形,自然过渡到a22abb2,引入新课。

  。例题通过“一"变“四”,讲解了完全平方公式法的基本类型,全面而自然,

  特别是“示范题”,通过微变,学生非常容易的找出是一个式子,如果单独列出这一类

  型题目,学生就会觉得相当难,无从下手.

  .在恰当处加入“微点拨"与“微总结”,让学生更加明白,学起来更加高效。

  呈现方式:用和录屏软件制作为视频形式呈现。

  5/5

  

  

篇八: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初中数学微课教案初中数学微课教案科目科目科目数学数学数学年级年级年级七年级七年级七年级课题课题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借助借助借助线段图线段图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教学目标题。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情简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趣味数学: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教师活动引导观察提问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温故知新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提出问题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思考回答

  回顾旧知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例题赏析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过程展示:相等关系:快车路程=慢车先行路程+慢讲解分析车后行路程计算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1.5x=48×3/4+48×1.5解得:x=72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巩固练习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个别指导计算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反馈纠正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少小时?走进生活观察思考引导分析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巩固练习启发提问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计算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引导分析导入题目求解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合作交流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思考讨论解答

  开拓发展

  启发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困惑?拓展提问思考解答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小结思考总结

  作业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教后记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篇九: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

  单位名称。。。。。。

  微课信息

  微课名称选题意图

  《绝对值》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内容出处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一章第二节第四小节

  适用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用途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学期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对数

  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课中讲解或活动

  制作方式(可多选)演示文稿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1、什么是数轴?2、数轴的三要素?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1。5,0,2,—3,3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它们行走的路线行走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它们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由上面提问,10到原点的距离?—10到原点的距离?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

  值也是10;前面数轴上数的绝对是?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记作

  ;

  3。∣24∣=∣—3。1∣=∣0∣=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例如:|3|=3,|+7|=7

  |-3|=3,|-2。3|=2。3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2。判断:(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数是2。(2)|5|=|-5|。.。。。。。略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体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

  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

  设计亮点:

  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

  (请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

  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不超过300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字.)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

  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

  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

  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

  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结合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

  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

  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

  维。

  

  

篇十: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

  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难点“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情感目标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三、教学方法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

  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创设情境,孕育新知: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

  

篇十一: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培训教材编写构思方案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微课名称选题意图

  。。。

  单位名称

  。。。。。。

  微课信息

  《绝对值》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内容出处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一章第二节第四小节

  适用对象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教学用途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

  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

  能力。3、思想目标: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

  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课中讲解或活动

  制作方式(可多选)

  演示文稿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3

  初中数学培训教材编写构思方案

  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1.5,0,2,-3,3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们行走的路线行走的距离?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填相同或不同),它们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上面提问,10到原点的距离?—10到原点的距离?

  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前面数轴上数的绝对是?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

  个单位,记作

  ;

  结合的思想。

  3.∣24∣=∣—3.1∣=∣0∣=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例如: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

  |3|=3,|+7|=7

  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

  |-3|=3,|-2.3|=2.3

  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

  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成会学。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2.判断:(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数是2。(2)|5|=|-5|。

  。。。。。。略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的个体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设计亮点:

  (请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不超过300字。)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

  3

  初中数学培训教材编写构思方案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3

  

  

篇十二: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校:罗外初中实验部设计者:卢美红时间:年月日

  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公式法)

  课题名称

  八年级上

  教学对象

  分秒

  时间长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2.理解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准确确定与

  3.能够熟练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教学资源与环境:

  本内容取材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它属于本章的第

  三节“因式分解”的第三课时,是继整式乘法公式后,又在学习了提公因式与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因此对于学生,本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又区别于前面的学习内

  容。它是学习分式等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基础考点。但是,由于公式本身的特点,教师在用语言表述时常常会模棱两可,学生在用抽象思维理解公式时也往往会困惑多多,不能准

  确找出与。

  综上,本次微课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完全平方式,掌握该种方法的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一:基础沉淀

  填空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

  1.p12

  p22p1

  2.(m2)2m24m4

  3.(p1)2p22p1

  4.(m2)2m24m4

  p22p1

  p12

  m24m4(m2)2

  p22p1(p1)2

  m24m4(m2)2

  思考:a22abb2?二:新知发现

  1/4

  -----

  ----

  2

  a22abb2aba22abb2ab

  a22ab

  b2ab2

  2

  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

  ()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的积的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的平方()两个数的平方和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差的平方特点:.三项,.两个平方项,两个数乘积的正或负二倍

  三:析典例——方法归纳

  【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6x224x9

  【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二项式考虑平方差,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自主解答:

  16x224x94x2

  24x332

  解:16x224x9

  a22abb2

  (4x)224x332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完全平2方公式法因式分解的本质,

  (4x3)

  体会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6x224x9

  【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自主解答:

  解:16x224x916x224x9

  [4x224x332]

  (4x3)2

  设计意图:通过微变,让学生顺其自然的知道完全平方式的两个平方项不一定都为正,可以通过变号来实现公式的应用,即平方项只要是同号即可。

  .【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同负也

  16(xy)224(xy)9

  【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把看为整体。

  自主解答:

  16(xy)224(xy)9[4xy]2

  24xy332

  a2

  2ab

  b2

  -----

  ----

  2/4

  -----

  ----

  解:16(xy)224(xy)9

  [4xy]224xy332

  [4xy3]2

  (4x4y3])2设计意图:通过微变例题,让学生理解公式中的与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子。【微总结】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应满足三个条件:()项数是三项.()其中有两项同号且能写成两个数或式的平方.()另一项是这两数或式乘积的倍.

  .【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2

  16xy24xy9y

  【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先提取公因式,然后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

  解:16x2y24xy9y

  y16x2y[4x2

  24x924x332]

  y(4x3)2

  设计意图:通过微变例题,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当首项的符号是“”号是,提取的公因式符号一般也是“”号。

  四:提技能——题组训练

  .x212x36

  .3x26xy3y2

  .a22a(bc)(bc)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内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

  五:学习小结【方法一点通】

  对于一个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考虑提取公因式,首项符号为“”号时,提取的公因式符号为“”号

  ()再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完全平方式的特点:

  备注:、必须是三项式(或可以看成三项的)、有两个同号的平方项、有一个乘积

  项(等于平方项底数的±倍)

  简记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在中央。

  六:课时提升作业

  利用因式分解计算下列各题:

  ()9921981()9x212xy4y2,其中x

  4

  ,y1

  32

  设计意图:熟练运用完全公式解决问题,体会这种因式分解法的用途。

  3/4

  -----

  ----

  设计理念与特色:

  理念:基础、实用、有效,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题题相扣,深入浅出。

  特色:.通过“基础沉淀”的整式乘法,反向变形,自然过渡到a22abb2,引入新课。

  .例题通过“一”变“四”,讲解了完全平方公式法的基本类型,全面而自然,特别是“示范题”,通过微变,学生非常容易的找出是一个式子,如果单独列出这一类型题目,学生就会觉得相当难,无从下手。

  .在恰当处加入“微点拨”与“微总结”,让学生更加明白,学起来更加高效。

  呈现方式:用和录屏软件制作为视频形式呈现。

  4/4

  -----

  

  

篇十三: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培训教材编写构思方案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

  单位名称。。。。。。

  微课名称选题意图

  微课信息

  《绝对值》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内容出处适用对象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一章第二节第四小节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教学用途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理

  解字母a的任意性。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思想目标: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对

  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课中讲解或活动

  制作方式(可多选)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什么是数轴?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页脚内容1

  初中数学培训教材编写构思方案

  2、数轴的三要素?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1.5,0,2,-3,3(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

  它们行走的路线

  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填相同或不同),它们行

  走的距离?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上面提问,10到原点的距离?—10到原点的距离?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

  值也是10;前面数轴上数的绝对是?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

  个单位,记作

  ;

  的思想。

  3.∣24∣=∣—3.1∣=∣0∣=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例如:|3|=3,|+7|=7

  |-3|=3,|-2.3|=2.3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2.判断:(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数是2。(2)|5|=|-5|。。。。。。。略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体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

  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页脚内容2

  初中数学培训教材编写构思方案

  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

  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

  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

  设计亮点:

  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

  (请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不超过300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

  字。)

  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

  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

  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

  比、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

  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

  发散思维。

  页脚内容3

  

  

推荐访问: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