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14篇

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14篇

时间:2022-11-05 09: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14篇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一  (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  育如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14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14篇

篇一: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一

  (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

  育如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课堂是中学德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课程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中学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内容与现代课程形式的组合方式.

  关于德育内容和课程形式的组合上,目前我国德育研究中基本上存在两种组合方式:一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所谓“小德育”即指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大课程观”即“经验”本质观,即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总和.二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所谓“大德育”即把德育理解为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小课程观”即“知识”本质观,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知识及知识体系。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科目及计划。其中狭义的德育课程即指具体德育课程科目,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等,广义的德育课程指所有德育课程科目的总和。这两种德育课程的组合方式均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组织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而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课程本质理解的局限。无论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还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都不能充分揭示中学德育课程本质。只有“大德育”的“大课程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德育课程本质,即德育在课程方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当前我国在德育课程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德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德育教材中对知识体系与意情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的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往往被忽视。其次,德育课程内容的频繁变动.以思想政治课为例,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一书的统计:建国后北京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共计有33次,其中10次发生在1976年以后。从全国范围看,仅1976年以后大的变动就有3次,除了这几次大的变革之外,小的修订和调整的次数远大于3次。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教材频繁的变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降低;教材频繁的“变动”既使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又难以使教师保持一个有序的、一贯性的人格形象;教材频繁的变动使课程地位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檀传宝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双轨制"的设想,即选择思想政治课大纲中最基础的内容,或者说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基本教材,或称“硬教材”。这一教材的内容一经确定,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与此相应,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形成活页式的思想政治课的补充教材、现实教材,或叫“软教材”。软教材可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一变。上述硬、软教材在中学阶段的各年级均予以实施。整个中学阶段就形成平等存在的两种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且两个体系教材相互衔接和照应。3、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实施方法的强制化。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强暴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也是德育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实施方法的形式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德育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注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科教学始终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在中学德育新格局中的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学科教学也注重德育的渗透,但实效性不高,其主要的原因是在课堂教育渗透德育中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随意化,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活力,如在一些人看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不过是在学科教学中加一些德育内容,或是一些德育素材的堆积;(2)表层化,只对教材的表层可见部分进行常规性德育渗透,没有对教材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如只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单纯地增加一些爱国志士的先进事迹等;(3)分离化,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进行有机融合,造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道德准则的“两张皮”.

  课程是课堂教育的核心,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中学德育如果不能与课程的开发、设置有效地结合起来,中学德育的实施永远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

  (三)德育方法存在偏差,缺乏创新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德育方法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德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毛泽东曾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做桥或船.德育方法就是通往德育目标的一座桥梁或船,没有这个桥或船,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最有利于防止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负效劳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前在中学德育的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灌输,轻体验。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知识的接受器,摸去了情感和意志的体验.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这实际上是“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德育实践常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儿无一席之地。更何况,即使是理性的教,它也忽视了学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忽视了唯有被学生体认了的规范或规则,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本应是“人”的学生被降格为“物”。可以说,这是一种失衡了的德育,物化了的德育,这种德育对人的发展而言本身便是不道德的。2、重规范,轻人格。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管理的效能,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规章制度缺乏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整体划一,将他们赶进事先设计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法触动心灵的琴弦,也就很难收到德育效果。3、重形式、轻内容.现有的中学德育工作过多强调社会的要求,过分地追求规模化,显得大而空,出现了只重视外在表现的形式主义,对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重计划,轻实际工作;重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重搞大型活动;应该将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4、重学校单一德育,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合力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经常会听到关于“5+2=0”的抱怨。意思是说学校对学生进行5天的正面教育被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掉了。这一“公式”及其所包含着的认识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这一“公式”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学

  校德育工作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割裂.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活动往往要受到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影响。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难以分化的整体.不同影响因素之间也在相互影响,通过合力发挥作用。

  “5+2=0”的现象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很多时候是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的,存在不协调,甚至相悖的情况.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形成德育上的分力和反作用力,最终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中学德育方法,激发中学德育的内在活力是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实现全方位德育时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对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2000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课程,学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德育目标的思考与体验,为学生创造一种道德情景,使其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道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学德育课程无非就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其实,学校德育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类包括:班会、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形势报告会、党(团)课等;活动类包括:军训、劳动值周班、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干部夏令营、寻根活动、“五四”表彰会等;另外还有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这些资源在日常教育中缺乏系统性,带有盲目性,而新课程要求把这些活动整合、优化,实施中强调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就具备了课程的特点。这些德育资源在实施中,有些是集体组织,有些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生要做好三年规划,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实施过程化评价,充分发挥这些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这些德育资源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反思感悟,同时通过成长记录、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公示等一系列环节,达到自育和他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素质和品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学校社团也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强调了个人如何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再用太多集体的规则约束学生,学生自己会发挥社团的作用,主动维护本社团的荣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学生管理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学生社团招收新学员学生会、团委会改选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赋予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既有教育功能也课程化了。

  2、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有人称之为学科德育)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在我国,孔子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提出教学不但要“博学于文”,而且要“约之以礼",强调了在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用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品德约束和规范学生。唐朝的韩愈不仅明确了教学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指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到宋代周敦颐正式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成为语文教学界至今遵循的原则.

  在外国,从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阐述到德国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提出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最高和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提出要让学生在“钻研学问中掌握德行”。即使是伪称“教育无目的”的杜威,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专门从事维护正当的社会秩序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更透彻地说:“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担任教师和校长,他认为:“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等科目的讲授过程为培养科学世界观提供了可能性"。总之,可以说从传统教学论到现代教学论都高度强调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

  3、以“大德育观”为背景,实现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1)实现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德育课程,只重视德育课程的显性层面,即把德育课程看成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列出的教学科目,而对隐含在所有课程中的具有教育性因素的隐性德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有意无意地把德育课程看成是一种德育的课堂教学,并且是有关统治阶级系统知识和观念的教育活动.使德育活动局限于认识领域,而忽略其他情感、意志和活动等因素。德育课程将隐性课程纳入德育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就使得存在于课堂、教材、学生活动、整个校园“共同体”中潜在的教育性因素,转变为具有教育性的课程因素.这样,德育课程作用的领域不只是包含认知范围,而且包含了学生情感、意志和活动乃至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领域,使德育课程包含在学生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拓展了德育课程的领域。这样,使得作为德育内容组织形式的德育课程,可以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方式来对广泛复杂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使德育手段和渠道更加丰富和多样,更好地吸纳现代德育的教育内容。(2)实现知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传统的知性德育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计划之中。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直接德育课程把在学校课表上所列的专门德育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主要形态,其他各科教育作为客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生作用的教育环境因素而存在,使直接德育课程成为孤零零的几门专门设立的德育课程,这种知性德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理智、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的启迪,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对有关道德的知识、观念有系统的把握,但是它把学生课外活动等视为课程之外的因素,因而存在着局限性。现代西方德育课程把实践或活动纳入德育课程之中,强调通过设立活动性课程,通过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切活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综合知识或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组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德育课程理论在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主张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把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结合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通过智育、体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正确的途径。毛泽东认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3)实现德育课程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目前,我国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

  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是现代课程发展方向之一.

  (三)转换德育方法,激发德育动力1、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0世纪初开始批判道德灌输,杜威首先反对灌输,他指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封闭人的思想的;是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的;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发展了杜威的“认知-发展性”道德教育理论,为反对灌输提供了科学支撑,进一步确立了儿童在德育中的地位。他们相信儿童是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马斯洛、罗杰斯为反对灌输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他一些教育哲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例如威尔逊(johnWilson)、哈尔(R。M。Hare)、阿特金森(R.F.Atkinson.)等分别从内容、意图、方法等方面批判了灌输。20世纪70年代保罗?弗莱蕾在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了灌输的10个特点,系统地批判了灌输式教育.此外,体谅关心德育理论、价值澄清德育理论,都在操作层面上否定了灌输,实践了发展性德育观。西方德育的反对灌输主义,实质是体现了人类主体性的觉醒,深刻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单纯地反对灌输,进而忽视道德规范的教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没有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指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们怎样才不至于走上放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上去?青少年怎样才不至于卷入极端个人主义漩涡?这些问题偏又是单纯反灌输的一腔热情所无法解决和克服的。所以既要汲取西方德育反灌输的养分,又要继承传统德育规范教育的成功经验,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倡导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使人生活更加幸福。现代德育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与生活疏离。在生活与德育疏离的同时,德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就拉大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德育成了与个人实际生活无关的活动,也就难以带来个人生活的充盈与完满。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总之,现代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其具体途径包括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是学生生活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对他们来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安排的内容可以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借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

  二

  加强青少年道德的对策(一)改善社会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的就是消除或降低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他们顺利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经济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少年追求生活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学校德育应该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正确认识生活享受,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享乐观,即享乐活动必须符合法律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青少年合理享乐,必须有益于提高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有益于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万能、高消费的歪风刮进校园,不适宜的人情消费,扭曲了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出现盲目攀比、追求虚荣等畸形消费心理。坚决抵制金钱万能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要在德育中引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消费、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相关内容;文化本身就蕴含德育因素,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以文化为载体就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教育思想和其它国家在德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增强现代德育教育的渗透力。还必须将这些文化精髓转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青少年价值体系的形成起到一种导向和建构作用。

  三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给以致命一击的是十九世纪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84年提出

  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从此,科学知识成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学校异化成培养“知识人”的场所,教学成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而教学的德育功能成了教育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风气随着“西学东渐”和国人对传统文化教育制约中国发展的归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德育功能也渐渐的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和科技强国的理念加强了这一风气,以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这样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可怕的口号。

  在这种背景下,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仅在下降,而且也带来了德育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异化。学校德育呈现以下状态:

  1、德育的边缘化在我国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实施直接德育,中小学教设有专门德育课程,有专任德育教师来承担。同时,班主任等被称为“德育工作者”。德育和学科教学成了两条平行线。任何肯定都是否定,与“德育课程”对举的就应当是“非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者”对举的就是“非德育工作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再加上其他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制约因素,学校德育就窄化成德育课程教师和其他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就隐退了。“专设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确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渠道,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而否定或淡化其他教学活动和教师的道德教育功能,那就是将学校道德教育窄化了”。这种德育和智育的分离使通过教学育人的根本教育价值演化成单纯地培养知识人的工具价值。可是,“教育心智而不教育心灵就是没有进行教育。”根据隐性课程理论,道德教育的专门化也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误解,生活中可以存在道德的真空.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双重人格的学生,背诵着道德教条却做着非道德的事情。德育的边缘化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现在的“三好学生”评比成了

  “一好”遮百丑。教师、学生个人、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学生成绩,这种成绩具有直接的功利价值-—升学。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成长由于其本身无法有效量化、并且没有显见的“实际”价值而被忽视.学生评价的片面化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资源被教师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2、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赫尔巴特在二百年前就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而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必然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于其中的学生不能不受其熏陶、受其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科教学不可能“非价值”化.这里所说的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是指学科教师在各种功利思想和所谓后现代观念的支配下,对自己德育责任的放逐。一是把自己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教师,自己的本分就是把本学科的知识系统高效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自己在考核评优、奖励、晋级中受益。课堂教学中,师生成了没有情感交流的纯粹的知识授受关系,而非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而“当利益的追逐成为教学的目的,教育中就剩下了可见的利益(分数),教育中人性的光辉也就退场了"。二是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无权干涉。如果自己在学科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权利的侵犯。三是没有“隐性课程”意识,只注重显性、正规的课程教学,忽视课堂教学的道德影响。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道德教育专家科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手段;精神病学家斯奈德也认为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这是显性课程所不及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表述方式、秩序维持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它们构成了一个“磁场”,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陶冶和情感熏陶。

  四

  通过多渠道改革提高学校道德教育(3)创设适当情景,培养道德反省能力。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促进儿童的道德应该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围。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向儿童讲述一些是非不明、判断上进退两难的故事,并从被试者的回答中来了解他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在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己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药可以救她的命,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涅想尽办法也凑不足钱买药。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求他便宜买给他或赊款给他,可药剂师就是不答应。失望之余海涅终于夜间破门而入,偷走了这种药,去救妻子的命.请问:海涅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这种道德两难问题,不同年龄、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提供不同的判断理由.“道德两难”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情景真实。如果我们让学生角色换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判断,学生会在不同道德水平上各抒己见,引起道德上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交流和比较,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反省能力。

  二、美化校园物质环境,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在高等学校内部,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影响的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各种建筑、各种设施形成的总体环境。1、校园物质环境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空间内或校园土地上的所有铺装实体,例如建筑物、道路、草坪、山林、文体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以非强制的力量,以认同与感知,影响每个学生的情操与心理,从而起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办好一所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是首要条件,但校园物质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校园是受教育者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环境形象,形成学生特定的直觉,进而引起特定的行为.清洁卫生的食堂,可以增加食欲;整齐干净的计算机房,只能听见键盘的敲击声;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自然成为自修的最佳场所。美好的校园环境,个性化的校园建筑,可使学生思想情感爱到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暗示,提高行为规范的档次,增强学生的美感,产生对校园的爱,进而爱集体、爱学校,形成自豪感,产生内聚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校园充满朝气。这是通过环境的观赏功能对学生的再创造。置身于优美和谐的校园,领受博大精深的教诲,树立高尚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当然是社会主义大学理想的育人环境。

  

  

篇二: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篇三: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德育工作存不足及整改措施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

  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

  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

  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

  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

  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

  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篇四: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

  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

  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

  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

  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

  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篇五: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徐迪1230112930数教2班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篇六: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德育工作存不足及整改措施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

  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

  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

  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

  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

  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篇七: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发表议论鼓励学生求同存异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优点和特长用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温暖的语言呵护着学生在这不经意间学生会陡然增加对老师的依赖信任和尊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教师师德、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宝国老镇中心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好多,而教师的言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从幼儿圆到大学的十几年里,学生都直接的受到老师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更何况这十几年时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为规范老师的言行,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刨析,从而帮助广大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行为,以便使大家共同改进,共同提高。

  一、教师师德、德育存在的问题事实表明,我校当前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主流是好的。然而,师德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在价值观念方面,部分教师表现出责任心不强、淡漠奉献、追求私利的问题。有的教师动摇了“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淡漠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丢掉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工作。第二,在敬业精神方面,少数教师存在着不求进取、职业怠倦现象严重和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少数教师受消极社会现象的影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接受新事物,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落后,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只是一味地用老一套的观念和方法来教育学生,教学效果不佳。第三,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方面,部分教师存在着斤斤计较、敷衍塞责的现象,缺乏合作精神。有不少教师对于教书育人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他们没有把教书育人工作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角色意识淡化,道德理想迷失。很多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第四,在师生关系方面,少数教师存在着师生感情淡漠现象,对学生缺乏爱心。这些问题都具有极端性,做出种种违背原则和良心的事情。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有的教师则

  放任学生,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些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学生缺乏爱的表现。一些教师把拉关系、走后门、重人情、搞交易等庸俗之举用到了师生关系上。

  第五,在生活作风方面,少数教师存在着疏于修养、自律不严、生活散漫、不拘小节的现象。极少数教师平时疏于修养,自律不严,生活比较散漫,说话粗俗,不修边幅,纪律性差,作风懒散,处事庸俗,公德意识淡漠,等等。教师不良的教育行为已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可见,提高师德至关重要,已达到刻不容缓的程度。

  二、改进对策1、制定方案,狠抓落实,深入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师德教育方案和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按五步进行:第一、召开师生座谈会,互相启发,共找师德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教师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无针对性,就会发生偏差。每位教师针对以上现象找到自己在师德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明确自己的方向,订出个人提高师德修养的计划。第二、宣传发动,提高教职工的认识;具体做法是先做大会动员,宣讲师德教育的意义,纠正模糊认识。再由党支部给教职工上师德辅导课,努力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另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出板报,班报,手抄报和广播,大力宣传开展师德教育的意义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第三、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是:1、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教师行为规范》,认真学习,遵照执行。2、严格要求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师做到的事,领导首先做到。3、加强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不准上无教案的课,不准羞辱体罚学生,如有违反,发现一个,处理

  一个,决不姑息。4、要求教师对照自身师德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观看录象,请

  优秀教师报告,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等形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教育观,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

  5、结合教职工年度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在总结中要求教师谈收获,写体会,撰写发表师德论文。在总结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民主评议,评出师德标兵,树立师德楷模,让教职工在师德教育中,学有理论,习有目标,巩固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师德教育水平。

  6、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师生关系的改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而首要教师要“目中有人”,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师生关系多表现为“管理与被管理”和“教与学”的关系,但作为社会人,师生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尊重他们,不应有歧视的存在。其次要理解和信任学生,要善于心理换位,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希望老师做什么。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武器”,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唤醒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另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还不成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学会宽容学生,做到严而有情,严中有爱,宽严结合。最后要加强师生沟通,期望学生成功。马克思曾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发表议论,鼓励学生求同存异,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优点和特长,用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温暖的语言,呵护着学生,在这不经意间,学生会陡然增加对老师的依赖、信任和尊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7、加强自身修养,积累教育经验。教师对待学生非人道的表现,有时也与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和教育经验不足有关。从个性上说,如果教师缺乏良好修养,,性情急噪,就容易一遇不顺心的事

  便会心中有怨气,就容易迁怒于学生。从经验来说,有的教师经验不足,办法不多,遇事茫然不知所措,就容易采取粗暴的办法对付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意内省慎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具有健康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总之,要杜绝不良教育行为的出现,我们就要确立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进行良好的个性修养,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耐心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同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久而久之,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良好的教育行为所带来的效果,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注意良好教育行为的养成和提高。

  2016年10月

  

  

篇八: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

  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

  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

  

篇九: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1、德育认识有偏差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使

  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3、德育形式单一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二、应对策略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

  

篇十: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中学班级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张馨元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0年第09期

  当前中学班级德育工作存在思想认识、工作职能、组织保障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制约了工作的开展。教师要充分把握新时期中学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基础保障投入,突出重点,拓展工作的开展渠道。班级德育工作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后,由于学生和学校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对班级的德育工作不再高度重视,甚至敷衍了事,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此,笔者就新时期中学班级德育工作谈几点思考。

  一、当前中学班级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认同思想错位

  现在社会上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普遍更为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他们的学习能力、品德教育。进入中学后,各方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认识错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家长、学生甚至教师、学校领导对学生的评价都基于学习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家长不理解班级德育工作,多数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班级德育活动,并对此类活动产生厌烦心理。

  三是学生对班级德育工作没有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对开展中学班级德育工作不耐烦,认为中学德育中有道德与法治课程就够了,班级德育是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导致班级德育工作不受重视,开展也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不高,班级管理与学生的思想不在一条线上。

  2.班级工作职责失位

  德育工作在组织层面上,都由班主任主持,而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又多为课任教师兼职,因平时教学和学习负担繁重,难以有效开展班级德育工作,部分班主任将工作重心转向学习而忽略了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教书育人”职责中只有“教书”,而失位于“育人”。

  3.基础组织保障缺位

  由于认识的错位、职责的失位,导致中学班级德育工作走向形式化,基本属于“三无”状态。

  一是无专职的班干部,班级德育工作往往一蹴而就,没有专职学生干部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二是无专项活动经费,制约了一些常规活动的开展,好多活动也因经费问题而放弃,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班级德育组织的荣誉感、骄傲感和吸引力。

  三是无专门的活动场所,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交流、运动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班级德育工作的策略

  针对目前中学班级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破旧立新已经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充分把握新时期中学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家长要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理解德育,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学生要树立谦让、助人、分享、关心社会发展等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德育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及其在班级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对思想道德的认识能力,使其感受德育并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要进一步确立德育工作在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明确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职责。摆正位置,做到思想认识“不错位”、工作职责“不失位”、基础保障“不缺位”;各科任教师和班级德育工作要相互支持、互助协作,积极为对方履行职责创造条件,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上形成“补台不拆台”的良好态势,不断增强班级德育工作的前瞻性。

  2.加大投入,切实为新时期中学班级德育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要确保“硬件”,即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校政”合力,从而给予班级德育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提供必需的经费和场所,为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开展乃至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要确保“软件”,即为班级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是主导因素,家长和学生是班级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为此,一是要选对人,真正选拔责任心强、热爱班级德育工作的家长担任家委成员,学生担任班干部,形成“家校”合力,实现家校互动。二是要用好人,要进一步完善家长、学生的双方面思想教育,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力度,使其更规范、更专业,并加强调研手段,构建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全方位提高班级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要留住人,要把对学生和家长的表扬和激励落到实处,切实调动和保护班级德育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形成愿干、想干、能干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做好融合,即加大中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知识融合力度。教师要将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统一目标、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生活习惯,结合重点,突破难点,不断创新。另外,教师要从需要出发,从问题入手,促进学生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学会正确传递正能量的方法。

  3.突出重点,积极拓展新时期中学班级德育工作的发展渠道

  首先,工作对象要突出重点。中学的班級德育工作应将重心放在初入中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身上,以正面教育为主,对他们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他们对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认同,使其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目标,认识到为实现中国梦要发扬实干精神,为实现未来的美好理想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其次,工作内容要突出重点。教师要以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科学、技能、生产、实践等活动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身修养,为将来投身于国家建设奠定认识基础。同时,要有重点地开展专题讲座、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创造多彩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教师要把加强对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职能,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健康心理,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工作形式要突出重点。班级德育工作要在设计、组织、安排上务求实效,强调创新与把握规律,既要丰富多彩,又要主题鲜明。善于借助社会力量,将思想性和娱乐、趣味、时尚结合起来。各班级德育工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开展有班级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活动,创建班级的特色品牌项目。

  总之,中学班级德育工作只有克服认识错位、职责失位、保障缺位的短板,通过提高站位、加大投入、把握重点等策略,才能真正突破德育工作的瓶颈,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从而培养出德学兼备的优秀学子,服务于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卓山中学)

  (责任编辑岳舒)

  

  

篇十一: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精选文档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顿举措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育人道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批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门路单调

  主要依赖班主任的平时管理,固然也展开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多半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解多、管许多,学生参加的也多,但真实体验的少,显然不合适学生需要,见效甚微,大部分的学生对付班主任老师部署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当班主任,部分教师

  的涵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另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课工作带来必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

  法有时也不适当,致使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分,活动成效不太显然。

  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

  固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常常展开少先队活动,可是此刻的班主任老师或许是任课老师仍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取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

  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涉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

  精选文档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增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成效不够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因为独生儿女和单亲家庭渐渐增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致使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增强和改良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建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道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楷模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散发挥惯例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育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增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建立正确的育人观,鼎力展开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俭教育等活动,培育学优秀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拘束人,而是为认识放人。从远离生活到切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特意机构的职能,展开各样形式的切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遇到德育熏陶。

  .

  

  

篇十二: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1、德育认识有偏差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

  使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3、德育形式单一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

  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二、应对策略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

  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

  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是更加关心、爱护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6、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德育工作既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我们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阐述自我观点的场合,创造发挥他们兴趣特长的机会。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使不良的另类文化在校园中无处容身,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7、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切实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做好思想准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法制教育活动,请公安、司法部门的有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实例,从而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自身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识别不良现象的能力。只有青少年强化了自身保护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拒绝各类不良影响,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篇十三: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目前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学校十分注重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德育会议,专题研究德育工作,制定了一些切合我校实际的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我校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以政教处为德育专职科室,以班主任为骨干、以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形成了较为得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紧密配合。(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评选优秀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如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爱国卫生活动和爱国知识竞赛、社会资助防溺水宣传等.总的来说,我校德育工作,结合自身的实际,在不同的程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去年教育局的年终目标考核项目中,我校22项得分项目,与政教直接相关的就有八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二、目前,我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格上师生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四是各班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没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不重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没有形成德育工作合力,有个别班级个别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不能被家长接受和理解,甚至出现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抵触的现象.也有个别班主任,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家长。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八是重制度,轻落实。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本文明行为的教育、抓好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接班人,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成为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合学校实际,谈谈我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年级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一)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各班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今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由三个:

  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各班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含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的德育状况、德育教育获得开展的状况等),选择一个或两个开展,今春班主任的期末总结也就是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二)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各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来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高一年级可在新课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实践活动。

  (三)德育教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校班型较多,学生来源不一,乡镇和城关的德育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各初级中学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要求上对学生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生的发展.

  (四)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德育教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这里我特别要对年轻班主任提出两点具体要求:(一)加强认识,树立三种意识。1、树立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意识。知识上与学生共同成长,做一个“常新”的班主任.管理水平与学生品行共同成长,做一个“长进”的班主任。2、树立与学校同舟共济的意识。

  正确定位与学校唇齿相依的关系,与学校是一个共同体,学校、工作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更不应该对立起来.在大事大非上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我们的德育队伍应形成一个有核心力量的团队.为学校的德育文化构建与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3、树立与同事休戚与共的意识。准确定位同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共同成长。宽容大度,融洽相处。(二)改进作风,避免三种倾向。1、避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倾向。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情绪代替理性,为人处事无底线.2、避免作风懒散,心无所系的倾向。恪守行为规范,对内对外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要心有所系,心有所求,不做“小农教师”。3、避免方法机械简单的倾向。(1)避免几种存在严重缺陷的管理模式:一是随意性太强的管理,仅凭个人好恶进行管理的模式。二是管家式的管理,不分大小,事必躬亲。三是放任自由的管理,没有有效的调控.四是称兄道弟的管理,情感不能代替原则.(2)倡导合理、合法的管理行为,不简单粗暴,不违规违法。老师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也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发展.我们要以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不倦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科学的、切合大冶实验高中实际的新方法,探索出富有成效的班级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实现教育“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的工作目标,使我校德育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打造学校品牌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十四: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政治素质方面

  不少学生在政治素质方面不过硬。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漠然,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冷淡,对当代社会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难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表现在,对政治思想课不感兴趣,政治理论水平偏低,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能真正以“勤奋学习,为国成才”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并不多。

  2.思想素质方面

  不少学生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显现极为强烈的个人主义,许多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于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干部,团员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唯恐影响自己学业,对“大公无私”的观点难以接受,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兼容,索取与奉献并重。对待财物时,显示享乐主义倾向和拜金主义倾向,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的学生占相当一部分,价值观存在着向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另外,很多学生否认劳动最光荣,他们不热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贪图轻松、舒适生活,显示好逸恶劳的不良倾向。讲奉献少,讲索取多,关怀他人少,关心自己多;注重精神陶冶少,讲究物质享受多。盲目追求和祟拜港台歌星、偶像、热衷于谈情说爱的电影、电视和上网,精神萎靡不振,无心向学,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抛之脑后。

  3.道德素质方面

  缺乏足够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做学生的基本道德。少爷型、公主型的学生已不少见,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老人不尊重,对父母的劳动不珍惜。在社会公共场所,不爱护公共财物,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言谈举止粗俗,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欠缺。在学校表里不一,有老师、无老师在场不一样,文明卫生状况差,不尊重老师同学,视读书为苦差,视老师为敌人,只要自由,不要纪律。

  4.心理品质方面

  近年来,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很多学生还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有抑郁性症状等问题。他们追求新知,刻苦学习,渴望成才,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干预,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充满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自我辨别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吸烟、喝酒、赌博较为普遍。

  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

  实事求是地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大踏步地顺时代向前迈进。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国外的生活方式的冲击,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泛滥,黄、赌、毒的死灰复燃,极大地污染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各种媒体包括影视、网络、报刊、书籍,铺天盖地,其中确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但囿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学生年龄段不相宜的色情、暴力充盈在各个角落。深受学生喜欢的好莱坞大片,一般都是宣扬一种个人主义,充满血

  腥和暴力;深受学生欢迎的港台言情小说,又刻意营造与社会现实相去甚远的纯情世界;深受学生喜爱的港台武侠小说,则活灵活现地展示武功高低成为个人成败的场景。更不用说街头巷尾的“少儿不宜观看”字样的录相片,更是故意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影响最为深远的网络经营业,不少学生沉迷于网上的虚拟世界,肆意接受各种信息,当然不乏与其年龄不相适应,但却容易激起其好奇心的不良信息。于是,经常有家长、教师叹息:我的几年培养,比不上外面世界一个小时的影响。

  2.学校管理上的错误价值取向,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乏力的原因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素质教育,这为教育改革注入一股新的气息。但是毋庸讳言,在今天学校管理中,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上,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应试教育的痕迹。在群众的心目中(尤其是农村)也有一根有明确度量的标尺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个明确的标尺就是升学率。因此没有哪所学校不是把升学率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围绕升学率转也就见怪不怪了。管理操作起来也有一整套成熟有效的方案。依据各式各样的分数排名次、定奖金,并据此给老师画像,给学校排名次或评定优秀、称职、不合格等等。名目繁多的分数是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的,给老师画像,给学校排座次也因此是权威的。后勤工作是学校的保障,本来是摆在服务后勤的位置,但由于楼房、绿化、多媒体等硬件设施是立竿见影的业绩,是评估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一般地也成为学校管理者热衷的工作,这也是不争的实事。至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各种文件上、媒体上都列为学校的先导性工作,但由于其难于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不能成为群众、主管部门衡量办学水平的标尺,也难于成为学校管理人员功勋卓然的政绩,因而在实际管理中是乏力的。不少学校的政教处、团委会等德育队伍褪变成为安全处、爱卫会了。学校只要不出安全事故,

  平面管理方面对得住来访贵宾,德育工作就会错不了。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法纪观念、理想、前途等,领导看不见,群众摸不着,可以放一放再说。最后导致出现这种情形,学校三驾马车的教学、德育、后勤,在实际工作中,教学成为热点备考如备战,十分火热;后勤成为焦点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聚焦于此;德育成为冷点难于量化,难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受到冷落。

  3.家长不能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德育难以形成合力

  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从主观方面看,是家长缺乏正确认识。不少家长对待孩子读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认为读书就是考大学,然后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品质的养成并不十分重视。也有不少家长视其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过于溺爱,眼里只有宝贝的优点,根本发现不了问题。还有更多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只要上了学,一切都交给了学校,由学校全权负责。当然在改革开放大气候下,也有不少家长是“问题家长”,当然更容易诱导出“问题学生”。例如,家长赌博孩子易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推荐访问: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 整改措施 德育工作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