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政府工作报告10篇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在争取政策支持方面继我市被列入全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两大平原农业开发区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之后经过艰苦努力又被列入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市政府工作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在争取政策支持方面继我市被列入全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两大平原农业开发区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之后经过艰苦努力又被列入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资源城市转型试点市将获得重大支持首批32亿元资金已到位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鹤岗历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这五年,我们在应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更经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涝灾害、多起矿难和森林火灾,以及造成重大影响的“集资借贷”事件等一系列严峻考验。这五年,我们在基本没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并承受诸多冲击的情况下,不仅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而且完成了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启动了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程项目,并在多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创了我市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在困难和危机面前,鹤岗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意识、驾驭能力和自强精神,作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五年。2011年与2006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从125亿元提高到300亿元,增长1.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从16亿元提高到48.8亿元,增长2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7亿元提高到22亿元,增长2.1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亿元,增长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3亿元,增长1.3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00元增加到1385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从3780元增加到11330元,增长2倍,首次
突破万元大关。特别是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三位,四煤城第一位,为历史最好水平;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列全省第一位。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步入全省优秀行列。过去的五年,是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实效明显的五年。全市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四比竞赛”等活动,共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84个,完成投资224亿元,已开工和竣工项目总量超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总和。煤电化产业完成布局。中海油华鹤、龙煤东化2个大化肥项目和4个百万吨煤焦化及4个深加工项目,全部开工或投产,2个120万吨甲醇项目完成审批,从而结束了我市没有煤化工项目的历史。此外,龙煤立达90万千瓦矸石发电一期投产,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120万吨鸟山主焦煤项目、东北三省最大的400万吨峻发洗煤项目等开工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万源、人和、泰丰等6个30万吨稻谷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稻米加工能力达到650万吨,占全省的1/5,并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加工深度居全省之首;兴汇集团100万吨玉米加工项目建成;全国单体产能最大的宝泉岭5万吨酱业扩产改造完成,全市大豆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双汇宝泉岭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投产,全市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超过230万头。此外,全市日处理鲜奶能力
达到700吨,木糖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新兴产业项目迅速崛起。强力推进石墨产业发展,石墨储量、年加工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3、1/5和1/3,新建香港南海油等4个石墨项目,实现深加工零的突破。矿用救生舱、玉米剥皮机、联合转载机等一批拥有专利技术的机械制造项目开工建设;三精千鹤制药、双兰星制药、禾友农药等项目投产;100万吨鑫塔水泥等10个新型建材项目建成,特别是中岩抗裂合材料被联合国确定为永续性环保项目,并获得1.2亿元首批资金支持;双叶、翔鹤家具等林木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萝北、绥滨风电及沐阳太阳能利用等清洁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产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确定了“两城一带十大园区”发展战略,“鹤南工业新城”“中国石墨产业城”完成总体、规划及红旗乡、环山乡行政区划调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10亿元。“鹤岗省级工业示范基地”获批,煤化工园区列入“省市共建重点园区”和“省财源建设示范园区”,并获得1亿多元建设资金。萝北和绥滨园区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宝泉岭被省农垦总局列为“食品工业骨干区”,东山园区成为农业部、国台办批准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南山园区被国家振兴东北办批准为再就业聚集区。其它园区也初具规模,从而我市实现了产业园区从无到多的重大突破,并为未来发展创造了充足空间。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产业项目特别是煤化工园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在省委召开的全省产
业项目建设会议上介绍了经验,省政府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项目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实践证明,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抓产业发展上是正确的!过去的五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6∶49∶25;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78亿元、146亿元、76亿元,为2006年的1.7倍、2.2倍和1.6倍。工业经济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比口径)由35户增加到90户;税收实现30亿元,是2006年1.6倍。非公经济实现税收由2.3亿元增加到18.5亿元,是2006年的8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6%提高到38%,超过1/3。2011年,全市生产原煤1800多万吨、洗煤1300多万吨。龙煤鹤岗分子公司税收由4.2亿元增加到12.3亿元,增长2倍;地方煤矿在完成关闭34个矿井任务的情况下,实现税收由0.54亿元增加到2.8亿元,增长4倍。建筑营业税由0.67亿元增加到2亿元,增长2倍。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我市粮食产量从12亿斤增至25亿斤,域内粮食总产从52亿斤增至84亿斤,分别是2006年的2倍和1.6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由50万亩增至150多万亩,接近“过半”目标;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实现“过半”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农业机械化整市推进工程”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由88%增至,95%。在全省率先创建5个国家级标准化畜牧养殖示范场及
11个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46户增至53户,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筹资近10亿元,实施了122个水利工程,江萝、绥滨等4大灌区开工建设,可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80万亩;小鹤立河等7座水库、7座塘坝工程基本完成,新增旱涝保收田近100万亩。总投资26亿元的关门嘴子大型水库已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黑龙江流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绥滨船箱养鱼基地建成,五味子、蓝莓等基地总面积达到2.5万亩。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完成了52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19个增至230个,增长11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积极争取“界江游”列入全省“十大旅游开发区”龙头景区,旅游产业快速启动。五年投入近20亿元,建成了龙江三峡、金顶山石林、太平沟黄金古镇、月牙湖风情园等20大景区和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等47个景点。名山旅游名镇一期工程建成并具备接待能力,岭北矿山地质公园、三峡森林公园、鹤岗森林公园、鹤北联营母树林公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公园,6个景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景区。创办了两届“国际界江旅游节”和首届“美食节”,组织了“黑龙江流域文明论坛”“鹤岗名优特产品评展”等一系列文化、经贸活动。、我市“北国边疆文化旅游区”被列入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并被授予“最佳山水旅游胜地”和“最具潜力旅游发展城市”等称号。接待国内外游客由50万人次增至近200万
人次,增长3倍;旅游总收入由0.6亿元增至20亿元,增长32倍。深入实施“商务惠农”“家电下乡”、、社区“双进”工程,有6个社区被评为省和国家级示范区。积极引进大型企业,上海红星·美凯龙、香港七彩灯饰、吉林温馨鸟、江海证券、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等十几个企业落户营业。完成《鹤岗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个大中型物流项目开工建,5设。对外合作不断扩大。到2011年底,对俄合作项目累计达到41个,土地种植达到2万公顷,生猪养殖存栏2500多头,赴俄锰矿开采、节能灯项目即将投产,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与88个国家开展了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完成1.15亿美元、利用外资完成4600万美元,分别是2006年的4.4倍和22倍。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确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兴、北开、东治、西拓、中升”五大城市发展战略,掀起城市建设新高潮,大力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城乡面貌极大改善,受到市内外广泛赞誉。大手笔推动新城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了鹤南工业新城、松鹤生态新区、城市风貌特色及4个小城镇建设规划等。鹤南新城“三桥一路”等基础设施建成,松鹤新区“一河两路”等6项工程开工。实施“畅通工程”。编制了《鹤岗市区交通规划》,建成市货运中心和14个县乡级客运站,更新公交车200多辆。开通了鹤岗至天津列车,结束了没有出省列车
的历史。投入17亿元,建成绥嘉等6条高等级公路,群众期盼多年的鹤名一级公路、东部绕城公路开工建设。投入6亿多元,完成166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投入3亿多元,完成130余条城市道路和10座城市桥梁建设任务。特别是投入2亿多元,一次性完成六个出城口改造任务,把昔日“脏乱差”的南大门改造成亮丽的“迎宾大道”。全省最长的富绥松花江大桥提前一年通车,全国最长的黑龙江固冰浮桥近日通车。鹤伊高速、绥萝公路、鹤名铁路、鹤佳铁路、铁路新站、鹤岗机场、文化高架桥等已开始规划设计。实施“四供两治”工程。大力实施“净水工程”,投资1.5亿元,完成了城市供水系统集中改造和五号水库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工程230多处,解决了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5%提高到76%。大力实施“暖屋工程”,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供热改扩建工程,新增供热面积718万平方米,完成了577栋旧楼供热设施和18个小区集中供热改造,基本解决了“弃供”问题。东西部2个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项目竣工运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开工建设,结束了我市没有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的历史。实施“五化”工程。加大硬化力度,新建或扩建了人民、鹤翔、振兴等14个城市广场和公园,新建小广场、小绿地116个,完成裸土治理76万平方米。加大绿化力度,义务植树完成1590万株,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完成50余万
亩,完成大树进城1.5万余株,启动了集中绿化矿区、沉陷区、裸露山体和村屯任务,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7%、43%、42%和15平方米,比2006年分别提高8%、15%、10%和3平方米。加大净化力度,集中开展了“除冰雪、清垃圾”和“小区环境整治会战”等活动。投入820万元,新建了13个水冲式厕所、2000多个卫生箱。投入4800万元,购置新型环卫设备117台(套),特别是2011年投入力度仅次于哈尔滨,位居全省第二位,环卫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实现了城市卫生全天候保洁。加大亮化力度,编制了《鹤岗市重点区域亮化工程规划》,五年累计投资达2135万元,对重点建筑进行了亮化升级,全市亮灯率达到98%以上。加大美化力度,完成了467万平方米节能美容工程,被建设部列为全省唯一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市”。实施滨水城市工程。三年完成投资4.5亿元,“五湖一河十三沟”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其中天水湖公园投入使用,达到国内一流城市公园水平;清源湖、鹤立湖和小鹤立河沿岸景观带等工程加快建设;城区13条河沟防洪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达到了20年以上。我市滨水城市建设工作在全省交流经验。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近三年,筹资6亿多元,新建了20个“中心”,其中,黑龙江煤电化高层人才培训中心、国省级鹤岗检测检验中心、公共资源公开交易中心、城市应急指挥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
全民健身中心等18个中心建成并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区域医疗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今年竣工。这20个中心的建成,极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过去的五年,是向上争取成果突出的五年。在争取政策支持方面,继我市被列入全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两大平原农业开发区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之后,经过艰苦努力,又被列入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资源城市转型试点市”,将获得重大支持,首批3.2亿元资金已到位。在争取资金支持方面,共获得40多亿元国家扩大内需等资金支持。其中,龙煤东化获得1.6亿元,成为东北三省支持最多的产业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争取资金2.8亿元,居全省首位;土地矿山治理工程争取资金2.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廉租房争取资金5.8亿元,居四煤城首位。在争取项目支持方面,在国家政策调整前,我市10个“百万级”大项目抢先获批。此外,还有涉及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40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支持计划。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各类教育综合发展。省级标准化学校由13所增至39所,5所学校成为省级样板学校。小学和初中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高考升学率等进一步提高;新建18所学校教学设施、3所校外活动中心。启动校舍安全工程,城市学校D级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加强学前教育,2011年当年完成新建改建8所公办幼儿园。
鹤岗师专通过教育部评估,毕业生就业率、专升本考取率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全面落实了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学费、生活费补助政策。五年投入资金2180万元资助4万多名困难学生,兑现了不让全市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承诺。卫生服务日趋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医改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卫校实验楼、职业病防治院等7所医疗和教学设施,改造城乡医院30所、惠民医院7所、县乡医疗卫生机构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3%。实施了“婴幼儿健康促进计划”“惠、家工程”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等一系列免费政策。市人民医院、鹤矿总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甲”医院。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共实施高新技术项目458项,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2项,形成科技成果204项,获得国家专利340项。省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户,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1户,新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17个,有5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等,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1%。文体事业成果显著。共投入2.1亿元,新建市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数字电影院等8个文化场所、个社区图书室和150多个农20家书屋,乡镇文化场所实现了全覆盖;有线电视覆盖率由50%达到95%。文艺创作获得12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国家级田径短跑后备
人才基地、全民健身主题公园。成功举办了机关运动会、市九运会、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承办了全省摔跤锦标赛、全国中学生篮球赛等活动。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省级以上赛事金牌331枚,连续两届在省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环境保护取得实效。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实施减排工程55项。完成了重点污染企业鑫塔水泥整体搬迁和华能电厂脱硫工程,关停了城中10户小造纸厂和城边6户白灰厂,37户洗煤企业全部实施废水循环改造,治理矿山23处,新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减排指标。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实惠最多的五年。启动十大民生工程,财力投入大幅增加,五年办成单项投资百万元以上实事达到508项。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全面实施“千人创业”计划、“百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程”和“妇女创业就业工程”,发放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补贴3.7亿元。全市新增就业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各类人群保障水平,失业保险标准由196元提高到49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由1164元提高到1296元,城市低保年人均补差额由1044元提高到2796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差额由450元提高到1050元,均列全省前三位。争取2.7亿元,将2.5万名关停破产
企业人员和7300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2700将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城市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7元提高到25元,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水平由80元提高到200元,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由400元提高到1000元。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全面推行,实现“一卡就医、即时结算”。建成儿童福利院,孤儿和散居孤儿生活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000元和600元。新建老年公寓51所、养老机构131个。对1.7万户低保户发放物价调节基金750万元,居全省第四。完成了56个村整村脱贫任务,城乡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由13.6万人下降到4.5万人。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6万元提高到3.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公积金、医保和供暖补贴等达到全省上游水平,国家政策允许的各项工资和津贴补贴全部兑现,仅2011年人均月增资额就超过了500元。社保水平在全省排列后三位的全部晋位,并有多项步入中上游水平。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总投资14亿元涉及1.6万户的沉陷区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启动了涉及6.7万户的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开工住宅306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涉及1.66万户的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已完成1.3万户;涉及1700多户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已完成1000户。一氧化碳渗出区居民搬迁已达到650户。建成廉租房、公租房4500多套,低收入家庭每平方米年租金仅为6元;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独生子女特扶家庭廉租房保障制度。全市
人均住房面积从22.3平方米增至25.4平方米,在全省位于上游水平。积极创建平安城市。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年”等活动,地方煤矿连续三年未发生3人以上重大事故,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电力安全运行位列全国第二;城市消防连续15年无重大火灾事故,连续6年保持无人亡纪录,被评为全国示范单位。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查处造假案件工作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嘉奖。高度重视社会稳定,信访形势逐步好转。坚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置“集资借贷”问题,到2011年底,累计还款总数、全部还清欠款的企业数、全部还清集资款的群众数等三项指标分别达到了总数的80%。此外,累计对1.7万人次发放大病治疗和子女就学救助金3200多万元,处置工作受到国务院处非办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后开展了打黑除恶、打击黑车和酒驾等160余次专项活动,建立了“军警民”大巡防机制;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8%,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新建或改建了10个基层派出所,建成了“110”指挥中心、第二看守所、第四消防中队和全省技术领先的实验室,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县两级应急通讯系统建设。过去的五年,是政府改革建设不断增强的五年。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等项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政府管理创新重大举措,并出台了政府系统改革创新奖励制度。在规划政策制定
上,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等35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了《城市资源经营办法》等30个组合性政策措施,对全市促发展、保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财政金融保障上,在全省首家完成政府平台公司制改革,为企业融资33亿元。特别是以民生为重点,投入4165万元设立了扶贫解困救助、特困学生救助、劳模解困救助等21项保障性基金,基金数量和保障范围居全省之首。全面加强金融工作,与7家金融机构实现战略合作;创办民营经济担保商会和10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企业提供贷款11亿多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额,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倍以上,存贷比达到65.3%,列全省第三位,四煤城第一位。在深化区域合作上,与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龙煤集团、华能黑龙江公司和中海油化学公司签署了“4+1”区域合作协议;与北京、上海、湖北及东北东部十二市(州)等市区友好关系不断巩固;与省科技厅及省内外23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推进效能建设上,出台了《市政府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等27个制度性文件,在政府系统全面推行“五治行动”,提倡“七种作风”,实施了目标管理和倒计时落实责任制等,撤消了108个政府议事机构,减少了86个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在全省、全国介绍经验。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人民群众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40件、政协委员提案1299件,办复率均达100%。高度重视科学决策,组建了“经济发展
顾问组”和“城市建设专家组”;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连续两年通过媒体征求市民建议240多条。严格落实廉政责任制,对重要决策、重要人事、重点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取消“一支笔”审批,全部实行集体决策,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重点工作、领导职责分工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全省党务政务公开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监察、人防、司法、统计、地震、残联、老龄、档案等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各位代表,上述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和政协大力支持、几届班子不懈努力、区域各单元同心合力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省直各单位、驻军官兵和所有支持帮助鹤岗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方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顾这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从经济发展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二是从社会建设看,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社会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从安全稳定看,群众上访问题依然严重,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四是从政府工作看,一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能力不强、作风不实、执行不力,对群
众的问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二、今后五年总体构想和2012年主要任务今后五年,将是鹤岗改革开放攻坚期、经济发展跨跃期、民生水平提升期和城市转型机遇期,更是鹤岗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五年。今后五年的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在保证“十二五”期末实现“712”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再增长10%以上,达到8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再增长20%,达到120亿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再增长30%,五年累计达到2500亿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850元提高到277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30元提高到22600元左右。与此同时,城市七大定位、五大战略的重点工程基本完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而加速转型跨跃,奔向富裕和谐,开创鹤岗更好更快发展的全新局面。2012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起步之年,抓好今年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
的战略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和我市“758”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市转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安全稳定为保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底限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同时,要按照“712”目标,力争实现更快增长,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等体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指标稳步提升。围绕上述目标,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以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在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项目产业建设年”及“四比竞赛”活动,坚持靠项目促增长、优结构、转方式、增就业。今年,要以大批量上新项目、大批量建成投产为目标,重点实施100个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加快推进煤电化工产业项目,要着力打造煤焦化、煤制化肥、煤制烯烃三条产业链。重点加快
中海油华鹤化肥项目,争取明年投产。龙煤东化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争取重新启动;万昌、宝源焦化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征楠、天富、汉兴等项目力争投产。鸟山煤矿完成基建主体工程,峻发洗煤等项目投产,城市热电联产项目和立达矸石发电二期力争开工。全力推进中石化180万吨甲醇转烯烃项目。加快推进优质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兴汇粮食副产品循环加工、经纬木糖醇项目开工建设,万源、人和、三江、泰丰等7个粮食深加工项目和阿凌达、家富、信赢等3个生猪养殖加工项目年内投产。做大做优黑龙江、鹤立湖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鳇鱼、大白鱼等5个名特优养殖示范场。加快推进石墨深加工产业项目,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中铁资源集团总投资78亿元的深加工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香港南海油等3个深加工项目投产,3个新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项目,力争世达联合收割机、龙跃玉米剥皮机、长安支架、天鹤铝材等项目年内投产,华升汽车配件、龙士达重工机械、鹤丰救生舱等项目开工建设。重点推进广亿细木工板、富鑫实木门等3个项目投产达效,双叶、祥鹤等高档实木家具项目加快建设,万寿菊、五味子等北药开发项目和蓝莓、山野菜等林产品加工项目做成做大。同时,加快推进绥滨、萝北、鹤北风电和宝泉岭秸秆发电等项目建设。赴俄锰铁矿开采和节能灯具项目建成投产,境内电解锰和铁合金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启动300万吨钢联产项目。加快“两
城一带十大园区”建设,要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一手抓招商引资,努力形成项目集群、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发展格局。“鹤南工业新城”要打造成全市“大工业园区”,为各县区发展“飞地经济”、主城区实现“腾笼换鸟”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重点抓好省市共建的煤化工园区,达到全省一流水平。“中国石墨产业城”要立足全市布局,完成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启动资源整装勘察,建成省级石墨产品检测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争取成为省市共建重点园区和国家级研发中心,为产品深加工和配套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东宝鹤萝绥产业带”要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合理分配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替代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各级各类园区都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承载力,重点完成工业新城、煤电化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路桥、供水、供电工程和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市重点园区要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其它园区实现“五通一平”。为确保今年项目和园区建设取得实效,今年2月份将召开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会议,3月底基本完成拟开工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4月下旬首批项目集中开工剪彩,7月份第二批项目集中开工剪彩。举办第四届东北东部区域合作会议。(二)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在城市转型上实现新突破。科学制定《鹤岗城市转型规划和发展战略》,坚持
政府主导,组建城市转型办公室。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做大、资源产业做深”为目标,着力打造“四轮驱动”的复合式转型模式,努力形成以经济转型为中心,以体制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为保证的“四位一体”格局。要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实施“抓项目提增量、抓企业提存量、抓结构提质量”三大举措,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传统企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北方水泥扩能、宝泉酱业扩产、中稻技术改造、新北国啤酒搬迁改造和双兰星、禾友新品开发等项目,基本完成地方煤矿集团化整合。支持新建企业达产达效,组织开展全市项目建设“回头看”,围绕项目投产率、达产率、税收贡献率和就业贡献率开展考核评比活动,引导全市上下更加务实地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深化与鹤矿、宝局、鹤北局、华能鹤电和中海油等大企业合作,加快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全面贯彻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落实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措施。要着力帮助各类企业解决资金、资源、运输等突出问题,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融资服务平台,开展第二批“星级企业”评选活动。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利税增长达到1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
企业20户以上;非公企业增加值和税收分别提高16%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加20%以上。要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抢抓机遇,重点实施“六化两增”工程,大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大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抓紧完成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成立水利投融资公司;重点完成江萝、德龙灌区以及阿凌达除险加固等工程,做好关门嘴子水库、金顶山水库开工前准备工作;完成灌区和涝区水利工程,新增旱涝保收田15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9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创建4个农业集团公司,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均增长15%。大力推进种植业优质化,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粮食单产、总产和优质化率。水稻种植面积从150万亩达到165万亩左右,实现“过半”目标;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从170万亩达到180万亩;杂粮、果蔬、饲草等优质高效作物达到7万亩,开工建设马铃薯繁育基地。大力推进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标准化现代养殖示范区,牧(渔)业产值和增加值增长8%以上。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启动56个村整村土地经营规模化项目,实现规模经营120万亩。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启动以东山区为试点、以“九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工程。同时,积极引
导农民发展劳务经济和多种经营,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实现新的跨跃。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拉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实际出发,“坚持扩大内需、外需两个市场,突出现代、传统六个产业”。突出发展文化产业。编制《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组建市文化演艺公司、鹤广文化传媒公司等。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广告传媒、节庆会展等十大文化产业,重点推进“龙江三峡”文化旅游集合区、太平沟黄金古镇和迦南星城影视基地项目建设,启动红色文化旅游集合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晟誉公司文化传媒、丽云公司石墨雕塑、奥兴公司煤雕、翰墨轩环保书画等企业,使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成为龙头企业。突出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组建市旅游集团,启动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30个标准化农家店,大力发展市民市郊旅游项目。推进名山旅游名镇二期工程,启动国家级滑雪场等项目;加快提升嘟噜河、绥滨两江湿地建设水平,做好湿地旅游文章。全方位扩大旅游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0%和30%。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产业。提升商业业态,大力改善生产和消费条件,争取时代广场、地下商业街、红星·美凯龙二期、宏益家电旗舰店和4个物流园区
全部竣工,大商新玛特购物广场、新城购物中心开工建设,积极引进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突出发展金融业。实施金融强市战略,健全激励机制,打造诚信环境,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做好10亿元城市债券发行工作。金融机构储蓄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以上。突出发展对俄经贸。着力抓好大通道建设,启动第二港区建设规划,建成口岸商品集散地和购物中心。进一步扩大优质地产品出口,培育和提升企业进出口能力。实现口岸过客、过货分别增长20%、15%,争取进入全省前列。(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切实抓好惠民利民的117件大事实事。一是抓好文明城市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城市发展五大战略,争创省级“三优文明城”。加快推进“南兴”战略,对兴安区200平方公里版图进行统一规划,以60平方公里核心区为重点,以建设“鹤南工业新城”为目标,实行“特区”政策,实现全面放权,加快发展速度。大力改善兴安区区容区貌和基础设施,重点完成“鹤南滨水景观带”、迎宾大道、阿凌达湖升级改造工程和易灾区、污染区搬迁工程等,创造全省一流的“宜业”环境。加快推进“北开”战略,对东山、
宝泉岭、鹤北、萝北、绥滨等北部区域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以“开放大通道”“接替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对俄开放和农、林、水、游、矿、贸等六大产业开发。重点完成鹤名公路主体工程并力争竣工通车,加快推进鹤名铁路、鹤岗机场、绥萝公路前期工作。启动城市“北大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云山、绥东供电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消灭无电村,全市实现国网供电。加快推进“东治”战略,对南山、东山、兴山等东部区域进行统一规划,以建设“绿色矿山城市”为目标,加快沉陷区、采空区、棚户区、一氧渗出区和污染企业治理,彻底改变东部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完成石头河、西山沟改造升级工程,建成绕城公路一期,启动南山第三跨线桥等路桥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西拓”战略,对东山、工农等100平方公里的西部区域进行统一规划,25平方公里核心以区为重点,以建设松鹤生态新区为目标,突出抓好小鹤立河扩容升级工程,使之成为鹤岗最秀美的穿城河流;加快建设湖滨大道等7项主路网工程,完成清源湖、鹤立湖和松鹤西湖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行政办公区、公职人员小区、鹤矿和华鹤职工生活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鹤佳铁路及新火车站、新客运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创造全省一流的“宜居”环境。加快推进“中升”战略,对向阳、工农、兴山、南山等中部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老城新区统筹推进,以主城区产
业、功能、管理、服务、形象全面升级为重点,加快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全面提高“五化”水平,重点加快背街小巷和居民住宅区环境改造,完成10万平方米裸土治理任务,修建5条城市道路和90条街巷道,道路完好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提升绿化水平,科学种植乔灌花草,继续推进“大树进城”“区片绿化”等工作,完成150万株义务植树任务。、全面提高亮化标准,大力推广节能灯具,完成城市重点建筑物、路、桥及部分巷道亮化任务。进一步完善市内公园和广场基础设施,完成北山文化公园、岭南休闲广场等建设;继续实施既有建筑节能美容工程。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市场化运作,鼓励引进大型物业公司,成立清雪公司等,重点抓好小区物业管理、垃圾冰雪清运、供热供气工程等。同时,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完成全市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忠仁镇、新华镇、五道岗农场等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评比竞赛活动。二是抓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加强学前教育,新建7所公办幼儿园;抓好义务教育,确保7所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1所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发展职业教育,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师专办学水平,重点抓好特色专业建设;重视特殊教育,创建标准化特教学校。积极支持民办教
育规范发展,办好一批高质量的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切实抓好校安工程,对煤城小学等7所中小学校进行重点规划建设,加大校车、学生就餐和校园危房监管整治力度,确保学生、学校安全。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全部完成学校供热管网改造和操场硬化任务,进一步解决任课教师、班主任编制和待遇问题。三是抓好医疗卫生服务工程。以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以健全四个保障体系为主线,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成市医疗中心、急救中心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病防治院迁建和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检验中心建设等工程,新建20个规范化村卫生所。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推进婴幼儿健康和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兑现当年城镇无业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并积极解决历史拖欠问题。继续实施各项免费政策。四是抓好文化体育繁荣工程。全面落实中央、省委部署,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和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实施《三年文明建设规划》,大力弘扬“鹤岗精神”,加强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诚信企、业”“文化名人”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选活动。、深入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行政村和社区文
化活动室达标创建工作;继续开展“欢乐鹤岗行”文化下基层等系列活动,启动首届“中俄界江之夏音乐会”筹备工作。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市博物馆、城市规划展馆,启动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9个文化场馆建设工作。开播广播电视网站,购置电视转播直播车,升级改造电视播出系统,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80%以上。将文化发展基金提高到100万元。深入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投入,新建10个群众户外体育活动场所,启动松鹤新区体育场馆和冰雪运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五是抓好人才科技强市工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落实“6465”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双百”工程和社区专业化人才“百千万”工程,将人才教育基金提高到100万元。大力支持办好煤电化高层次人才培训中心暨黑科技研究生班、哈工大工商管理硕士鹤岗班和哈医大鹤岗研究生班,并开设4个专业实训基地。启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迁建工程、市技师学院筹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提高优秀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户,新增企业研发机构5户,形成科技成果40项,申报国家专利10项以上。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启动“数字鹤岗”地理信息建设工程。
六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更加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制度。主城区和松鹤生态新区严禁有污染项目进入,已有污染企业逐步迁出。继续关闭严重污染企业,彻底拆除原鑫塔水泥厂,启动东华水泥厂搬迁、华能电厂脱硝工程,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和烟尘治理工程,提高空气质量。完成岭北、峻德国家级绿色矿山申报工作。继续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增治理面积2.4万亩。建成市区垃圾处理厂、向阳区垃圾填埋场和两县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七是抓好人民群众安居工程。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重点,努力实现全市人民“住有所居、居有改善”。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住宅112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5万户;鹤南新城、松鹤新区争创省级棚改示范小区。新建廉租住房2000套,安排100户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入住,为1.5万户以上居民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00套。全部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实现“8年工程5年完成”的目标。完成水淹区及旧城区改造50万平方米,翻建3000户农村危房,完成“一氧渗出区”治理1000户。八是抓好就业创业增收工程。坚持把就业创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全年实现新增和再就业2.3万
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特殊群体就业救助,力争使9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实施“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开发残疾人公益岗位;为有创业愿望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0万元。完成7个村整村脱贫,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继续实施创业带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培训1.3万人次。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对新办小企业实行税费减免政策。九是抓好社会保障扩升工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待遇、企业最低工资、被征地农民新农保、农村“五保”供养等保障标准提高到全省先进水平。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加快解决农林牧渔四场人员、刑满释放劳教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在全市免除基本殡葬费用。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创建5个省级、20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双百工程”,新建或改扩建达标社区18个,城市社区达标率和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到50%以上。健全残疾人基层组织,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物价监管,继续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物价补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指数控制在4%左右。筹资3500万元,对困难群众开展“情暖万家”大型救助活动。继续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抓好蔬菜生产和仓储设施建设,建成500栋蔬菜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努力让
群众吃上低价菜和放心菜。十是抓好平安城市创建工程。高度重视依法治市和城市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水平,下大力气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坚持抓好“非法集资”后续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快还款进度,重点解决还款不平衡和恶意逃债问题;加大依法解决力度,对不能按要求还款的企业和个人,全部进入司法程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和“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治理等活动。以煤矿安全生产为重点,严格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地矿“六大系统”和鹤矿国家级救援基地建设,严厉惩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消防森防和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各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完善城市监控网络体系建设,新增1000个监控设施,重点区域覆盖率达到97%;完成市区和两县42个派出所监控报警平台建设;实施公交、出租车辆交通安全GPS定位监控工程。加强各类灾害防御工作,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2处,完成气象观测站迁址和灾害预警中心建设,开工建设人防指挥所,购置消防举高车等救援设备。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命案必破,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的安全感。(四)以提升执政能力为重点,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新一届政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也承担着组织和人民的重托。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充分体现和展示新作风、新作为、新形象。一是建设发展型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做到不动摇、不折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既定发展战略,切实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要矛盾,以产业项目为主要抓手,不因任何变化、任何困难而改变方向和目标。二是建设责任型政府,坚持知责尽责,做到不推诿、不退缩。要把高度负责、敢于担当作为政府每个成员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要求,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急难险重任务,都能展示良好的胜任力和执行力,特别是对群众的难题、群众的疾苦,必须及时到位解决。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的监督,健全决策评估、目标管理等制度,对失职渎职者要坚决追责问责。三是建设实干型政府,坚持真抓快干,做到不懈怠、不浮夸。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把实干作为政府的集体风格,坚持人人、事事讲效率、抓落实、求实效。做到干部工作在一线、政策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检验在一线,班子成员每年深入实际现场办公和调查研究的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执政为民,做到不忘本、不作秀。要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真正把民生的承诺和口号落实到群众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要坚持民生工作向市民征求意见制度,开展
民生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五是建设学习型政府,坚持提高能力,做到不平庸、不自满。要全员全面加强学习,提高本领,着力解决部分领导干部知识、能力、观念不适应等问题,提倡政府班子成员日均至少学习一小时。要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敢争敢闯,不断提升政府各项工作在全省的位置,对长期打不开局面的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进行岗位或分工调整。六是建设廉洁型政府,坚持严守法纪,做到不逾矩、不腐败。要切实加强换届后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突出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一岗双责”和“三重一大”制度,严禁乱伸手、乱插手、乱说话。要全员提升官德修养,做到以德施政、以廉服众,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以上六条,政府全体同志要互励共勉,也恳请人大、政协和全市人民监督检验。各位代表,发展的蓝图已绘就,奋斗的目标已明确。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一定以人民幸福为第一责任,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努力把我们这座传统煤城建设成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新鹤岗!
篇二: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工作回忆“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进展极为重要、很不平凡、富有成效的五年。面对错综简单的宏观环境和艰难繁重的改革进展稳定任务,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顽强领导下,坚韧拼搏、锐意进取,总体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启了中国梦的永州新篇章。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跨上千亿台阶,2022年到达141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规模工业增加值到达330亿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总收入到达131.1亿元,年均增长19.6%。固定资产投资到达1535亿元,年均增长2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达527亿元,年均增长14.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到达1573.1亿元、贷款余额到达793.62亿元,分别是2022年的2.17和2.19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到达84.6%,五年提高15.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造由24.8:36.3:38.9调整为21.3:37.0:41.7。现代农业初现雏形。粮食、烤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增量提质,农业产业化保持全国先进,国家、省级龙头企业由21家增至36家,以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
现代农业园区进展快速。胜利跻身全国油茶产业进展示范市。新型工业化稳步推动。规模工业企业到达794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20家、过10亿元企业6家,分别比2022年增加208家和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装备制造、矿产品加工、轻纺制鞋、电子信息产业建成百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来势较好。省级工业园和工业集中区由7个增加到11个,永州经开区、祁阳经开区建成百亿园区。第三产业快速进展。文化旅游产业加速融合,“古城名山”建立稳步推动,新增3a级景区11家、4a级景区2家,宁远、双牌跻身全省旅游强县。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进展快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效劳业加速起步。质量强市成效明显。新增国际商标3件、中国着名商标4件、国家地理标志爱护产品2个、“国字号”质量检测中心1个,荣获省长质量奖1个、省质量治理奖5个。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县区由3个增加到7个,其中祁阳、冷水滩、零陵跨过200亿元台阶;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县区由“零记录”进展到5个,全部县区财政收入实现五年翻番。祁阳、宁远、双牌、江华被列为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冷水滩、蓝山、道县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进展先进县,江华、新田被评为全省全面小康建立提升幅度十快县,零陵被评为全省全面小康经济快进县。非公经济活力释放。占gdp比重到达58.3%,支撑进展、吸纳就业、增加财税、改善民生的作用不断增加。
城乡面貌显着改观。交通进入高铁时代。湘桂高铁2022年开通运行,
目前已实现动车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永州融入长株潭一个半小时经济圈、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厦蓉、道贺高速永州段和二广高速永州至广州段全面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大路通车里程到达489公里,居全省第5位,11个县区全部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祁冷一级大路及一批干线大路、出省跨境大路建成通车;零陵机场开通深圳、昆明、上海航线,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根本形成。城镇彰显崭新风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强力推动,建成区面积由54.8平方公里拓展到60.1平方公里,人口由54万增加到63万,胜利创立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和小城镇面貌变化显着,集聚辐射力量增加,人口过10万的县城到达6个,其中过15万的县城到达3个、过20万的县城到达2个,新增人口过5万的小城镇3个,江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宁远胜利创立国家卫生县城,黄田铺、回龙圩等18个乡镇进入国家、省级重点乡镇示范,全市城镇化率由35.38%提高到45%。农村焕发生气活力。新农村建立扎实推动,创立全国漂亮乡村试点村1个、省级新农村和漂亮乡村示范村23个,全市配备农村保洁员9000余人,86%以上的村实现清扫保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到达80%,卫生厕所普及率到达71.82%,祁阳、宁远、蓝山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立示范县。农村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完成大路畅通工程4142.5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855个,除11个村因水库建立影响暂缓实施畅通工程外,其余全部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沥青)路。农田水利建立力度空前,五年完成水利投入103亿元,是“十一五”的3.05倍,涔天河水库扩建及灌区工
程相继开工建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水土保持和“五小水利”工程建立取得显着成效。新建高标准农田36.26万亩。全市实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全掩盖。能源信息建立全面加强。神华国华永州火电开工建立,祁阳浯溪、湘祁、双牌五里牌等水电站建成投产。风电开发形成热潮,已批装机和在建规模全省第一。城乡电网不断完善。“气化永州”稳步推动。信息网络得到加强。祁阳被列为全国才智城市试点县。
改革开放深入推动。改革走出永州路径。行政治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领先推行“三清单一名目”治理,简政放权得到落实。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领先推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创新创业活力极大迸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完成,流转平台标准运行,抵押贷款稳步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市9县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中心城区组建永州农商行进展顺当,交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省农信担保公司相继进驻。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组建了城投集团、经投集团等投融资公司,推行了ppp工程试点,融资力量和水平显着提升。社会治理机制改革深入推动,网格化建立“永州模式”在全省推广。市属国企改革、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并乡合村、财税体制、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改革稳步推动。开放取得重大成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于2022年获批设立,永州进展纳入国
篇三: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2017年北京两会时间+会议安排从2017年1月开始,全国各地将进入地方“两会时间”。南方财富网特别整理了2017年北京两会时间、具体会议安排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会议时间2017年1月14日开始会议地点北京会议名称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入口2017北京两会解读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位置最好”自住房建工·动力港在2017年元旦到来之前交房入住。360户业主将在新居过新春。北京晨报记者李木易/摄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报告指出,2016年社会民生不断改善,但仍有许多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如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配置不均衡并存等。今年要继续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扎实办好重要民生实事,确保首都和谐稳定。2017年任务服务建百个“一刻钟”实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建设提升1000个便民商业网点,推动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健全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社区协商,建设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就业实现新增36万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帮扶,做好相关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保障实施精准救助
1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全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精准救助,加大“救急难”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做好留守儿童保障工作。
推进医养结合深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住房致力购租并举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措并举,探索建立符合国情市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促低价房供应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保障房建设筹集5万套、竣工6万套。棚户区改造6万户。完成5万套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地。培育和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城六区为重点,继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教育扩大优质资源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特岗计划,深化学区制改革,支持集团化发展和九年一贯制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扶持惠民幼儿园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继续实施中招市级统筹各项举措,推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向一般初中校倾斜。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开展中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改革试点。深化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医疗
2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推进联动改革深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制定实施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实施医药分开,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用药衔接大力推行药品阳光采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大医院与社区用药衔接。推进分级诊疗,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向康复护理医院转型。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加助产资源落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加强重点传染病和慢病防控。增加助产服务资源。认真执行新修订的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新建专项活动场地509片。安全强化食药监管制定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启动全市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源普查,开展危险化学品正面清单编制工作和集中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推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让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2016年成就●28件重要民生实事全部落实。●积极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门诊、住院最高支付数额和大病保险待遇实现统一。●深入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53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0家。●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1700个。
3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出台房地产调控8条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新开工6万套、竣工4万套,完成9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
●出台深化中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进一步提高。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学前教育学位5万个。
●出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药品阳光采购,市属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
●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基层医疗机构4类慢病双向转诊基本标准,新增10个区域医联体。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序推进“三网融合”示范点建设。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积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食品药品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转型升级,强化反恐防恐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4
篇四: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新一轮建设全面铺开南云中河已经蓄水并开始两岸绿化五保高速公路即将全线贯通大西高铁快速推进北同蒲铁路忻州城区段西移工程列入省政府与铁道部协作纪要五台山机场通过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审批正抓紧立项市人民医院市汽车站主体工程紧张建设灵河高速从东到西全线开工九龙岗绿化初具规模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8月25日在忻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李平社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
作,并就《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简要说明,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较大的困难局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三五”工作总要求,坚定信心、奋力向上,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生产总
值达到4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是2005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9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是2005年的2.9倍;一般预算收入4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是2005年的3.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3元,比上年增长12.2%,是2005年的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446元,比上年增长13.8%,是2005年的1.8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走出低谷,走过拐点,移位前行,标志着我市经济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集中精力抓发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项目建设攻坚战,连续三年开展项目观摩考核,引导各级干部在项目建设主战场上比实绩、论英雄。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4.4亿元,是2005年的5.3倍。2009年和2010年两年固定资产投资777亿元,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全面推动家电、农机下乡,培育住房、汽车、文化消费,加强流通网络建设,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9.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认真落实“五缓四降三补”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市财政2008年首开奖补农业先河,2010年奖补金额超过1亿元。粮食生产连续
5年丰收,2010年达到14.8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忻定原现代农业示范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特色杂粮种植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新建温室大棚1.37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101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总结推广“一村一品一社”宝贵经验,农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五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1.8万人,转移就业26.12万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了1049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任务。涌现出一批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村企结合、带民致富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攻坚战,23.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移民搬迁取得新成绩。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煤矿数量由293座减少到81座,办矿主体由158个减少到15个,单井规模由13万吨提高到116万吨,产能由5000多万吨提高到近1亿吨,“多、小、散、乱”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煤炭综合生产能力、产业集中度和本质安全度大幅提升。坚持火电、水电、风电并举,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轩岗电厂并网发电,河曲电厂二期基本建成,西龙池水电站、龙口水电站投入运行,风电项目异军突起,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60万千瓦。加大铝工业基地建设力度,晋北铝业二期建成投产,同德铝业保德氧化铝项目成功获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原平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区、保德王
家岭循环经济园区等重点园区健康成长。积极推进企业多种方式融资,同德化工成功上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五台山申遗圆满成功,雁门关开发初见成效,芦芽山、老牛湾建设又有新进展,2010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由3.4万个增加到近4万个,增加值年均增长1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GDP超20亿元的县已达半数,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五年完成营造林28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3%提高到18.2%。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攻坚战,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被评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四)全方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以“九大工程”为龙头,以“路水电气”为重点,着力破解制约瓶颈,提升支撑能力。2009年开始集中力量建设的九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新一轮建设全面铺开,南云中河已经蓄水并开始两岸绿化,五保高速公路即将全线贯通,大西高铁快速推进,北同蒲铁路忻州城区段西移工程列入省政府与铁道部协作纪要,五台山机场通过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审批正抓紧立项,市人民医院、市汽车站主体工程紧张建设,灵河高速从东到西全线开工,九龙岗绿化初具规模。以“村村通水泥(油)路、县县通高速公路、忻州通高客、五台山通航”为重点,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忻阜高速、太佳高速建成通车,忻保高速即将建成,灵河高速、环城高速、盂五高速、岢临高速正在抓紧建设。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81公里、村通水泥(油)路10412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16650公里。大力实施兴水战略,开工建设坪上应急引水、西岁兴水库、河曲龙口引黄灌溉等重点水源工程,除险加固16座中小型水库,坪上引水送达忻府和原平。供电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市变电站总容量达到694万千伏安,网供最大负荷达到120万千瓦。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全覆盖和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忻州城区实际供热面积达到906万平方米。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2009年以来,突出抓好、全面完成省政府“五个全覆盖”工程。两年投资34.8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1600所,我市被评为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先进市;两年新建通村水泥(油)路4020.4公里,省交通厅在我市召开了现场会,被省政府评为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先进市;两年完成1436个村的通广播电视任务,被省政府评为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先进市;建成2325个村级卫生室,修建各类饮水工程3342处,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推进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先进市”。从2008年起市政府每年为老百姓办20件实事好事,并全部兑现。坚持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10000多个,公开招录公务员550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151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21万人,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2.77万人增加到28.9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由每月人均654元提高到1367元。河曲、保德两县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达到28.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18.8万人增加到34.1万人,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从3万元提高到5万元。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23.57万城镇居民和208.63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优抚安置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31.33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和30313名农村五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五年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622套、176.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了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地质灾害严重村集中治理任务。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10个县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省级验收。新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县有。2008年以来全面实施“一颗鸡蛋学生营养工程”,每年有10万余名寄宿学生受益。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改造和新建14所县医院、5所县中医院、9所县妇幼保健院、185所乡镇卫生院、3476所村卫生室、7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三分之二的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实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繁荣进步,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黄河管子声》问鼎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实现了“奥运有人、亚运有牌、全运有金”的目标。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显著加强。科技事业加
快发展,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新成效。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档案、老龄、人民防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六)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局面不断巩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领导,市县两级配备安全生产助理,对煤炭、安监部门副职以上干部下管一级、实行双重管理。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企业实行“五人包保”、专人监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4年同比下降,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1.44下降到2010年的0.03,2010年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模范市。部署实施信访稳定攻坚战,开展“万人千案大行动”,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一大批民生信访问题得到解决,维护了群众利益,维护了大局稳定。坚持真抓、严管、规范,治超工作实现全省四连冠,我市在全国治超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验收评估全省第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为全省创造了经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三资”委托代理制度全面推行。市直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取得新进展。抓住煤炭资源整合机遇,组建神达煤炭集团;推动天然气公司和煤气公司重组燃气有限公司;启动忻通公司与省煤运集团联合建设煤机项目。政府出资为困难国有企业打捆回购了5.7亿元的金融抵押债权,为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金融创新取得突破,组建了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对外开放成果斐然,与
北京市西城区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帝王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八)继续实施依法治市方略,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狠抓行政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落实能力。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市政府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积极支持市政协参政议政。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70件,政协委员提案983件,办复率100%。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五五”普法顺利完成,“法治忻州”建设全面启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推动政务、企务、村务公开,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强。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全力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支援南方抗击冰雪灾害,积极开展对口援疆。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奋力爬坡,赶队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共忻州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倾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忻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忻单位,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和所有关心支持忻州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民生欠账多,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型经济偏重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自然环境差,承载能力有限,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了“抓发展、强基础、惠民生、保安稳”。抓发展是解决忻州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关键,才能不断缩小同全省全国的差距。强基础是忻州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忻州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大,必须作为战略重点,集中精力办大事,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城乡落后面貌。惠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解决一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安稳是为忻州创造基本的社会环境,必须做到安全生产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管理,
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进社会和谐。这既是我们过去五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是今后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脱贫致富的攻坚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期。按照市三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施“3581”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二五”末,转型跨越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把忻州初步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改革开放等8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目标的特点:一是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与忻州实际相结合。所有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都与全省“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主
动纳入全省发展大局,并充分体现忻州特点和实际。二是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衔接。在确定“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时,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阶段性目标相衔接,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三是较好地体现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思想。在提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协调。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突出了提升城镇化水平、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五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环境要显著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于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现实可能。结合产业现状,对“十二五”重点项目等情况进行了多次测算,预计“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以接近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可以超过200亿元,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实现翻一番以上。二是群众企盼。要想进一步缩小同全省的差距,尽快赶上全省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就必须超常规、超平均、超全省;全省“十二五”翻一番,我们就必须翻一番以上。这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也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今后要在“以上”上下功夫,在“以上”上做文章。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从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1、优化生产力布局。实施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忻州市区、各个县城(市)和建制镇规划区、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等,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骨干通道沿线等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地区,要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逐步搬迁改造“两高一资”企业;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农田耕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综合治理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开发,鼓励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特色农林业;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五台山、管涔山、禹王洞、赵杲观等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要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优化投资结构。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开发投资,统筹经济建设投资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投资,统筹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力争五年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抓好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以及高速铁路、飞机场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抓住全省“大水网”建设机遇,构建合理高效的现代水利发展格局。完善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供电网络,实现县县拥有2个以上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大力推进城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规模发展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培育壮大八大支柱产业。煤炭产业要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为方向,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本质安全水平,建设
山西重要的新型煤炭生产基地。电力产业要坚持多元化、新型化、清洁化方向,科学合理布局,建设服务山西、支援全国的新型电力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要加快延伸开发,形成以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钢铁、镁合金、铜钼以及新型建材、陶瓷材料、煤系高岭土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设山西重要的新材料基地。新型煤化工产业要积极开发下游产品,重点推进煤制醇、煤制肥、煤制苯、煤制油,建设领先山西、影响全国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要瞄准高精密度、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把煤机制造、风冷设备、新型法兰等产品做大做新做精,建设晋北重要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要坚持特色化、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有机绿色认证农产品,建设服务京津唐、辐射大西北的菜园子和绿色有机产品供应基地。旅游文化产业要以五台山为龙头,加快构建“五区一线”精品旅游格局,建设全国知名的北方生态休闲避暑胜地、全国新兴旅游热点市和三晋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物流产业要坚持网络化、信息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立足区域、辐射周边的特色物流中心。
3、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市场化开发、机械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标准化发展的方向,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业、经济林果业、设施蔬菜业、规模健康养殖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打造农业综合产业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社”,加快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公益性服务体系为依托,特色农科贸
公司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农业服务形式。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设规范合法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支持“三农”的政策体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片区开发、扶贫培训等重点工程,对200人以下的村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移民搬迁,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每村至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水利条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4、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以忻州市区为中心,以原平市、定襄县为依托,以中心城镇为节点,构建“中心城市群—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为骨架的大雁型城镇体系。市区建设要按照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思路,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更好地发挥市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忻定原中心城市群,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做大做强县域中心城镇。扶持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工矿型、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生态园林型重点镇,充分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镇落户限制,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变为城镇居民。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础设施
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广节能适用技术,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加强节水节电管理,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工程和蓝天碧水工程,推进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环保示范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二)“十二五”时期保障民生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部署了10项重点:一是坚持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二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调节制度,进一步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五是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六是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开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七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八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服务。九是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十是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提出的思路和重点是: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力争把忻州建成拥有地方特色文化人才、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名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继续推进文化单位改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加强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推进优质文化产品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四)“十二五”时期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部署了3项重点:一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二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三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政策体系,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优先培养吸引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快培养引进跨越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发挥人才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五)“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从两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
(六)“十二五”时期依法治市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强调了3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是加快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各位代表!蓝图美好,任务艰巨。《纲要(草案)》经大会审议通过后,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我们坚信,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认真实施“3581”发展战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一个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8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5%,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
为完成上述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的主要抓手,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一二三产项目一起上,产业、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一起上,政府、企业、社会各类投资项目一起上,努力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局面,坚决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的目标任务。发挥重点工程的主力军作用。今年安排省市重点工程177项,总投资概算1726.55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452亿元,占到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85%以上。着力抓好重点产业项目。共计112项,总投资968.19亿元,占到重点工程总投资的56.1%。着力抓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计46项,总投资684.18亿元,占到重点工程总投资的39.6%。继续推进“九大工程”。建设五台山--按照“五个五台山”目标定位,尽快修订完善五台山建设规划,全力实施清水河综合治理项目,抓紧“6+1”星级宾馆建设,加快推进五台山旅游上市工作;治理云中河--河道治理全面蓄水,两岸绿化形成初步景观;横通五保路--加快忻保高速建设进度,年内全线建成通车;整合北同蒲--服务大西高铁建设,推进忻州、原平火车站项目;共建飞机场--做实前期工作,加快可研批复,力争正式开工;落成汽车站--年内完成候车大楼主体工程;新建市医院--年内完成一半以上主体工程;建成灵河线--确保完成年度任务;绿化九龙岗--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形成森林公园雏形。
着力抓好重点民生项目。共计19项,总投资74.18亿元。重点实施全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原平石豹沟煤矿棚户区改造等住房类民生工程。
着力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坚持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全面推行项目工作首席负责制和重点工程建设公示制、督办制、考核制,实行保姆式服务,为重点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八大支柱产业。煤炭产业要抓紧整合重组后复工复产和矿井改造工作,力争全年原煤产量突破4500万吨。电力产业要推动河曲电厂二期2×66万千瓦项目达产达效,开工建设神东河曲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项目,积极推进华电忻州广宇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在建风电项目。新材料产业要确保繁峙华茂高速线材项目、保德吉港冠宇水泥项目稳定达产,加快建设繁峙钼矿、五台镁合金、河曲中天隆粉煤灰水泥、神池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开工建设保德氧化铝项目。新型煤化工产业要重点抓好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扩能升级,加快推进静乐县“1830”项目,开工建设河曲华鹿大化肥项目、忻府区金宇高岭土扩建项目,积极推进煤制烯烃、煤制油项目前期工作。装备制造产业要抓好忻府区蓝天节能高效煤粉锅炉扩建项目、中亚神力20万吨铸件项目、定襄不锈钢法兰项目、原平液压密封件项目,加快建设开发区通用煤机项目、钨钼扩建项目。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要重点扶持“337”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开发一批具有
中国地理标志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认证农产品。旅游文化产业要以建设“五个五台山”为龙头,加快五大景区开发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现代物流产业要规划建设忻府、原平、繁峙、五台大型煤物流配送中心,做大神五岢煤炭物流经济。
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按照每个县至少建1个重点园区的目标,大力推进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忻州蓝天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原平晋北铝工业经济园区、原平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宁武阳方口煤电工业园区、岢岚胡家滩煤焦镁化工业园区、保德杨家湾铝工业园区、保德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河曲蚰蜒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繁峙砂河机械制造生态工业园区等10大园区建设,发挥好示范园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统筹推进煤炭产业和非煤产业的循环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循环发展,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循环发展。充分发挥河曲县和忻州煤化工园区、偏关晋电化工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试点园区、试点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整体互动格局。
(三)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更多地投向“三农”,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100个粮食丰产方,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2亿公斤以上。实施设施农业“一区千园十五万棚”行动,年内新增2.5万亩温室大棚。积极发展舍饲养殖,扶持培育100个现代养殖场。认真做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100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50个。狠抓“一村一品一社”,发挥270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发展5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扶持规范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提高水利对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新增一批高产稳产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新农村建设集中连片工程,抓好1000多个试点村、重点村的完善提高,新启动234个重点村建设。大力推进村企结对帮建新农村,积极倡导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抓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便民连锁店全覆盖、文体场所全覆盖、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养老保险全覆盖。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继续抓好5大扶贫工程,确保年内完成移民搬迁3.8万人,完成代县、五寨、保德、偏关、宁武、神池、岢岚7县的片区开发工作,完成1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完成2万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资助家庭困难的10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抓紧制定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全面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县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四)加速推进市域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全面启动忻定原融入太原都市圈工作。抢抓国务院把忻州列为太原城市群4大节点城市之一的政策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太原都市圈的战略部署,准确定位忻州城区及忻定原城镇化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完成《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忻定原组群规划》。主动承接太原的辐射带动,在都市圈建设上积极作为。加大忻州城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以“六路三桥”为重点的30项城建工程,突出抓好和平街改造工程,确保国庆节竣工通车。扎实做好傅山路、城北街、云中河北路、南路、云中路北拓工程、芦芽山路桥、傅山路桥、云中河桥前期工作,做好全面开工准备。狠抓城区集中供热,建成第二热源厂二期工程,新增供热能力160万平方米。推进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完成2万户的置换任务。加大城区园林绿化力度,启动傅山公园、开发区公园和顿村山地公园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建立城市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县城扩容提质行动。以道路骨架建设为重点,同步配套水、电、气、热及公园绿地,统筹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综合整治。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推进城中村综合转制。按照全省“百镇建设”工程规划,制定“一县一镇”建设方案,年内抓好繁峙砂河镇、宁武阳方口镇两个示范镇建设。
(五)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化,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狠抓节能降耗。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推广运用节能技术,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项目、优势企业、新型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环评审批等制度,坚决制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项目上马。倡导绿色消费,推进全社会节能。争取列入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城市。不断强化治污减排。深化工程减排,推进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县县有”工程,确保16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11座垃圾处理厂建成投运。强化管理减排,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严格实行总量置换;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坚决制止非法排污。优化技术减排,大力推广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推动污染防治由尾部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转变。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稳步推进造林绿化。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等造林绿化工程,营造林面积65.4万亩。完成忻阜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启动新一轮通
道绿化提质工程。新增干果经济林36万亩。继续深入开展“城郊建森林公园、单位建生态花园、农村建绿色庭院”活动。
大范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巩固我市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力争3年、确保5年创建成功。
(六)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重点工程的带动就业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扩大各类人员就业。建设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委托式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企业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6.1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2.97万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试点扩大到10个县,参保人数达到31.33万人。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万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适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参合率达到98.98%。继续推进失业保险和生育
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万人和19.4万人。将“老工伤”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万人。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五保”供养对象救助标准。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加快发展慈善事业。
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危旧住房改造,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好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剩余4个县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任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做好高中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全面完成市中医院和12个在建县级医院工程任务,开工建设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偏关县医院以及14个县级卫生监督所。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认真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到办好事符合民意、做好事不越民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机制,坚持建设与规范并重、发展与管理同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引导其对内促进和谐,对外履行义务。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解决好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梳理和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解决好利益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妥善处理涉及宗教的敏感问题。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八)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转型跨越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全力抓好综改试验区建设。抢抓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突出抓好产业政策创新、财税政策创新、用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以及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突出抓好原平市的省级试点县建设,确定3—5个市级综改试点县,力争我市在综改区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受益最早最大地区。
加大各项改革攻坚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试点改革,完成清理规范和分类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完成5项重点工作阶段性任务。加快推进县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增强基层监管力量。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等各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总数突破20家。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点建设300个民营经济项目。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坚持以情招商、以恒招商、以商招商,广泛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确保第六届中博会签约项目不少于100个、协议引资不低于1000亿元,力争第二届农博会签约项目取得新突破。
(九)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抓好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工作时刻“从零开始”的理念,始终做到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12个行业118条规定,切实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火灾、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防范。深入开展隐患“十排查”活动,实行隐患有奖举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努力消除薄弱环节。组织开展百日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挂牌督办、跟踪督办和安全约谈,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强化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狠抓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安全乡村”创建活动。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安全措施“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大幅度减少一般性事故。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诚恳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企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做好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推进“法治忻州”建设,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鼓励创造文化精品。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彰显优秀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使各项部署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反对奢侈挥霍、铺张浪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要在做好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为全市人民办好以下20件实事:一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3.8万人移民搬迁任务,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896人。三是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每月人均增加25元,农村居民每月人均增加22元;提高企
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人均增加140元;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重点解决特困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446套、76.94万平方米。五是启动“一区千园十五万棚设施蔬菜”工程,确保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启动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两年内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七是新建500个农家便民店,两年内实现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八是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两年内实现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九是从今年起两年内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让没能进入大学、高中的学生能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今年首先实现职业高中免费教育全覆盖。十是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两年实现全覆盖。十一是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在县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十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培训人数达到20万。十三是抓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城区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十四是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完成3个110千伏、15个35千伏、71个10千伏、14个县市区的低压区改造、5个县的户表改造、7个通信项目的建设改造任务。十五是实施县级综合医院升级达标工程,每县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医院。十六是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完成云中水厂年度建设任务。十七是启动公办幼儿园园舍安全改造工程,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十八是推进城郊森林公园建设,14个县市区城郊森林公园年底要基本建成。十九是推进天然气入县工程,年内有80%的县市区取得天然气入境特许经营权。二十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实现住院费用在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及时结算报销。我们要通过兴办20件惠民实事,切实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强势起步、高位运行、效益较好。主要指标全面提速,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三大收入同步提升,县域发展争先恐后,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是近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我们要努力克服当前面临的转型发展压力较大、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节能降耗压力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压力较大、中小企业融资压力较大等困难问题,千方百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对忻州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让我们在中共忻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三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全力实施“3581”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把忻州初步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篇五: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牢牢把握中央苏区振兴和吉泰走廊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努力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吉安市政府工作报告(3)
吉安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是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部署的
重要一年。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不利因素,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全力以赴抓发展、惠民生、促和谐,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位赶超呈现良好势头,并获得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八项主要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迈上1000亿元(1006亿元),增长11.3%;财政总收入迈上140亿元(143.3亿元),增长21.1%;规模工业增加值迈上400亿元(402亿元),增长14.6%;服务业增加值迈上300亿元(301亿元),增长10.2%;旅游总人数迈上2000万人次(2105万人次),增长15%;井冈山机场旅客吞吐量迈上40万人次(40.2万人次),增长3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0000元(20xx0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迈上7000元(7100元),增长12.6%。五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内资和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和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居全省前三位。四项指标在全省进位,工业总量前移1位,出口总量前移2位,外资增幅、内资增幅均有明显前移。吉安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支持振兴发展范围,吉泰走廊成为苏区振兴的“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和我省扶持打造的重要增长带。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以工业园区为战场,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大力开展强攻工业。工业规模与产业层次同步提升,预计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0亿元,增长22.4%;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7户,累计469户;龙天勇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实现我市企业独立上市零的突破;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预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0亿元,增长25.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实现320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强。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3亿元,建成标准厂房220万平方米,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0亿元、税收70亿元,分别增长24%和16%。围绕昂起龙头,推进井开区完善提升西区、拓展建设东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增长44.7%。吉安县、泰和县2家工业园区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新增吉州、青原、吉水、安福、永新5家百亿园区,总数达到10家。
吉泰走廊产业集聚效益明显,区域内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80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4.7%和62.1%。
(二)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坚持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多点发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全市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31.3亿元,增长28.3%。形成了2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4个省级龙头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二。商贸物流业加速发展,全市城区在建规模以上市场项目34个,市中心城区十大市场体系18个项目完成投资29.7亿元;一中心、一平台、六园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场消费有效扩大,预计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亿元,增长18.1%。旅游业保持旺盛势头,“三山”战略扎实推进,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65亿元,增长32.9%。金融业快速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85.1亿元,增长22.6%,贷款余额567.5亿元,增长26.6%。
(三)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强化耕地保护,抓好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保持稳产增效良好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生产实现九年连增,总产达386.7万吨;肉类总产52.3万吨,家禽出笼9000万羽,水产品总产19.6万吨,均有增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增井冈蜜柚6.6万亩、高产油茶11.1万亩、绿色蔬菜5万亩、花卉苗木5.2万亩、珍贵楠木6.8万亩、有机茶叶2.8万亩,永丰、新干、峡江被列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6.6万亩,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5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总
数分别达到271家和6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84个,达到2080个。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投入资金17.4亿元,加固水库206座、堤防54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1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围绕建设大气雅气秀气吉安,大力推进城建重点项目攻坚战和美丽乡村建设大会战。全市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31个,完成投资150亿元;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2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1.6%。吉泰城镇群建设加快推进,吉泰走廊“1+8”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公交一体化取得实效。中心城区组建庐陵新区,规划樟山新区和青原山对接新区,重点推进了120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增长30.6%,庐陵民俗园、滨江内湖景观工程等项目竣工,科技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和城市展示馆等一批公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古后河绿廊、螺湖湾湿地公园、赣西堤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全民健身体育中心等项目正加快建设,新增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达到63.6平方公里,新增公园和园林绿地面积95.5万平方米。县城建设完成投资7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小城镇重点推进了31个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20.5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7.2平方公里。美丽乡村重点推进了995个村点建设,并由示范建点向集中建带迈进,涌现了杨万线等一批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在中心城区大力推进“四城同创”、城乡洁净工程、无物业小区改造、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和闲置土地清理;在县市城区实施美化亮化、园林绿化、老城区改造提升和城区管护工程,井冈山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在农村加强对农民违章建房的整治,对主要干道沿线村庄进行庐陵建筑风格改造提升,有效改善了城乡面貌。
(五)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有效投入持续扩张。加强重大项目的开发立项、资金筹措、土地供应和协调推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1亿元,增长30%。争资争项再创历史新高,一批重大项目纳入苏区振兴规划,全市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的项目资金27.46亿元,增长76.5%;争取省级预留建设用地指标1.25万亩,增加
1.8倍。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开工重点项目328个,竣工40个。105国道中心城区改道暨永和连心大桥、青东公路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市新增农村公路662公里,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为93%。大力配合国家、省重点工程建设,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峡江水利枢纽实现大江截流,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3台机组完成并网发电调试;抚吉高速、吉莲高速吉安境内建成通车,全市新增高速公路16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召开动员大会、制定激励政策、出台实施意见,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807户、个体工商户19599户,非国有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7.4%。
(六)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坚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大对台招商力度,突出招大引强。预计全市实际引进内资319亿元,增长28.4%;实际利用外资5.65亿美元,增长12.4%;现汇进资2.1亿美元,增长91.4%。拓展招商领域,在突出工业招商的同时,拓展农业、服务业对外开放,全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26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12个,现代服务业项目25个,绿色食品加工和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5个。积极探索板块对接、产业链对接新模式,推进了深圳南山示范园、香港六星产业园、台湾德昌产业园开发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出口25.7亿美元,增长24.3%。
(七)坚持民生为重,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75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放创业贷款8.4亿元,创业培训7837人,新增城镇就业9.3万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数210.4万人,增长23.8%;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建成9116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250户、农村危房改造1.64万户;争取上级救灾资金5000万元,减灾救灾成效明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38.8万农村居民和6万名农村师生安全饮水问题。新一轮扶贫开发全面展开,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062个,完成移民扶贫搬迁1.4万人。峡江水利枢纽6680户移民新居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完成造林39万亩,城镇绿化和城市“绿肺”建设4万亩;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整改存在环境问题企业665家,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不合理的企业198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12个社会管理重点项目建设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清访行动、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社会治安专项整治,公众安全感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八)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获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67项,开发省重点新产品55项,永新县成为首批科技惠民计划试点县。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完成教育投入47亿元,增长23.5%;市特教学校和7所思源学校投入使用,新建和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332所;全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在全省排名前移2位;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动工兴建;济困助学蔚然成风,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全市11个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成功托管,全市“三馆一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市2511所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食品药品安全态势平稳。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驻吉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拥军优属、人民防空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物价、审计、供销、方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社会慈善、残疾人及老龄事业有了新发展,供电、工商、质监、气象、水文、海事、烟草、盐务、石油、机场、海关、检验检疫、高速路政、邮政通信等中央和省属单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过去一年,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有效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有所提高,自觉接受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全年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40件,办结率为100%、满意率为97.9%;办理政协提案196件,办结率为100%,满意率为98.4%。努力提升行政效能,精简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52项,精简30.6%。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
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督,加大项目投资评审力度。深入开展“三大”主题教育暨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严格实行“六个不准、六个一律”,机关效能和公务人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满意度达96%,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开展“市长·市民面对面”活动,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制度,认真受理办复群众来信来电1.4万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吉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消防干警,向中央和省驻吉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吉安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偏低,扩大城市人口、繁荣城市经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还较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制约仍然严峻,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政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行政水平、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群众和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的工作任务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中央苏区振兴、打造吉泰走廊重要增长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一年。新的一年,尽管我们面临国际经济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在国际经济的转型调整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到扩大开放、借助
外力新机会。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信贷总量,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吉泰走廊发展战略的升级,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重叠加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市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上下风清气正,团结奋斗、合力共为的氛围浓厚,尤其党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激励全市上下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牢牢把握中央苏区振兴和吉泰走廊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努力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要求,在总体目标任务上力求实现“两个略高于”,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略高于全面小康年度目标要求;“两个占比提高”,即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或保持同步。20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财政总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7%;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氨氮排放量下降1.2%。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力争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一些,群众所得实惠更多一些,资源和环境指标控制得更好一些。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突出重点,聚集力量,打造重要增长带。紧紧抓住吉泰走廊战略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将吉泰走廊建设成“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和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充满活力的重要增长带,大胆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完成规划、加强引导,强化考核、落实责任,使政策落地、投入加大、项目加快推进,力争区域内生产总值增长13%;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5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7%。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整体优势。以井开区为龙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主攻整机、带动配套、链式发展,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的组合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体系,力争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错位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实现各园区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围绕千亿园区目标,推进井开区东区开发,完成供水、供电、道路、跨铁路大桥等基础设施,加快企业孵化中心和产业板块建设;提升西区产业集聚水平,增强产业投资密度,推动现有企业再投资、再开发。加快共享平台建设,完善“无水港”功能,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加快口岸作业区建设,争取开通“五定”班列,建成吉水电镀集控中心,实现区域内乃至更大范围共用共享。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按照“核心带动、两翼联动、带状发展”的原则,加快“一核两翼三带”城镇群建设。着眼打造核心区,加速井开区、吉安县城融城步伐,加快构建“大吉安”城市格局;推进以吉水、泰和为两翼的副中心建设,支持两个县城拓展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沿105国道、朱北线、樟吉(大广)高速三条城镇带,在继续抓好沿线已定10个卫星镇建设的同时,加快醪桥、樟山、曲濑、石山、南溪开发建设,推动吉泰走廊小城镇串珠成链、带状集聚。推进生态布局与城市建设相配套,居住区域和产业项目相协调,新镇开发建设与老街改造提升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有序集聚。加快
建设区域内服务居民生活、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建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实现区域内市场网络互联互通。
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途径,推动人口向吉泰走廊城镇群集中。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格局。推动供水、供气、供电、公共交通、邮政等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一体化建设。完成中心城区水厂扩建,实现中心城区供水与吉安县、井开区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推进吉水县、吉安县、泰和县供水管网向周边乡镇延伸。以中心城区为平台,加快供气设施向周边县乡延伸,实现井开区、吉安县城和凤凰镇全面通气,争取天然气接入吉水、泰和县城和天玉镇。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公共交通,实现区域交通大循环。加快县城和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吉水、泰和工业园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营运。
加快“数字吉安”和“光网城市”建设,推进互联网进村入社区步伐,完成中心城区和各个重点镇的入户任务,并覆盖到95%以上乡村。实施区域内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二)加快集聚,提升水平,加速新型工业化。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式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的进程中,促进工业上规模、上能级、上水平,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75亿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品终端化、品牌化、集成化。推进柏兆计算机主板项目、天人生态微生物农药新技术开发,完善普正药业总部基地扩产改造工程,启动杰克机床扩建提能、电线电缆厂特种电缆和配套材料建设,加快台湾德昌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长宜新能源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亿元项目80个以上,竣工投产60个,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增长25%。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振兴酒业、提振烟业、提升茶业、做大食品加工业。加快堆花酒厂入园扩建、提能扩产,推进井冈红米酒、
勃客保健酒、燕京啤酒、赣泉啤酒、泰和乌鸡酒扩大市场、带动生产,推进葡萄酒开发生产。着力抓好井冈山卷烟厂易地改造扩建,按照30万标箱产能,年内尽快动工兴建。积极推进安福火腿、遂川板鸭等产品的营销扩产步伐,推进泰和乌鸡系列开发。加快冶金建材产业改造提升,推动思瑞铜业等铜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推进南方水泥等新型干法生产线达产达标。
扶持壮大成长型企业。加大企业帮扶力度,通过银企对接、协调招工、政策扶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扶持企业成长壮大,力争新增规模企业50家、税收上千万元企业10家以上。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培育建筑业、印刷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一批新兴企业。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年内完成1家企业上市、3家企业股改,重点培育10家上市后备企业。
推进园区做优做强。注重全市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和产业布局,突出主业、板块聚集、链式发展,打造通讯终端、机电液压、林产、食品、五金、皮革、盐化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园区配套攻坚,完成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加快道路管网延伸扩容。着力促进招工稳工,实施园区安居工程,建成家庭公寓1500套。推进区内建设和就近城区配套相结合,完善培训教育、技术创新、创业孵化、融资担保、生活娱乐等服务保障,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力争年内所有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
(三)统筹兼顾,建管并重,加快城乡发展步伐。坚持把庐陵文化元素渗透到城乡建设中,加快建设大气雅气秀气吉安,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优化环境,实现城乡同建同治。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精品城市。完善中心城区规划,拓展规划范围,深化规划设计,以控制性详规和指标设计引导土地出让、建筑设计和项目建设。中心城区重点推进165个城建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18亿元。继续拓展城市框架,加快形成城市外环线,推进庐陵新区、樟山新区、青原山对接新区、城西片区建设,拓展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南文化行政中心公建设施建设,年内全面投入使用;加快城南商业
慢行系统、庐陵国际酒店、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建设,启动河东滨江会展城市综合体、城西综合商城建设,加快赣西堤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古后河绿廊、螺湖湾湿地公园等工程建设。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抓好小街小巷和老住宅区综合改造,实施棚户区改造2700户。深入推进“四城同创”,加快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40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抓好背街小巷整治,用三年时间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强化物业管理,确保新建小区物管覆盖率达到100%,老住宅小区达到90%。
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的时效性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城镇建设。加快县城扩展充实新区、改造提升老城,进一步实施路网建设提升、旧街改造整治、绿化拓展延伸,推进县城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所有县城卫生城市创建升级活动。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省市示范镇建设提升,带动各小城镇完善公共设施,加快改造整治,健全管理机制,确保两年内214个乡镇全面完成整治,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庐陵特色的中心镇。强化产业支撑,完善配套政策,加速人口向城镇聚集。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域规划、整体布局、镇村联动、带状推进的思路,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和吉泰走廊沿线村庄为重点,坚持“五美”标准和“八不八多”原则,突出庐陵风格,深入推进910个村点建设,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条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带。坚持抓产业促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富民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完善提升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全面启动乡村规划,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规划全覆盖,落实“八个禁止”,坚决整治“两违”建房。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基础设施,提高城乡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105国道中心城区改道暨永和连心大桥建设,实现年内竣工通车;启动城北庐陵大桥建设;力争吉安绕城高速、新干至东乡高速开工建设;配合推进井睦高速、衡茶吉铁路,实现年内竣工;积极争取和配合昌吉赣客运专线、岳阳-吉安铁路年内开工;加快推进井冈
山机场扩建工程、朱北线改造、吉水县城市防洪路堤结合工程等项目;新干、遂川县高速公路连接线建成通车;完成8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井冈山水电站、新干航电枢纽、遂川清秀风电、泰和水槎风电等项目;配合推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等项目,实现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竣工投产。
(四)突出特色,提高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960万亩,稳步发展畜牧、水产业。调优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珍贵楠木、有机茶叶六大特色产业。实施井冈蜜柚"百千万"工程,打造5个万亩示范基地、10个千亩示范片和30个以上百亩示范点,新增面积8万亩。抓好25个蔬菜标准园和13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新增面积2.1万亩。整合林业项目资金,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新增高产油茶11万亩、花卉苗木4万亩、珍贵楠木8万亩。加快发展有机茶叶,新增面积2.5万亩。
推进规模化经营。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重点推进荒山荒地、稀疏残次林地和撂荒土地的流转,扶持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联动,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5家、超5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2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力争新增200个,带动农民入社4.3万人。
加快农技推广。抓好井冈山国家农林科技园建设,推进综合服务中心、花卉苗木、特色果蔬、休闲度假、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一心四区”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全市设施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成果转化和机械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
夯实农业基础。整合资金,优先向赣粤、泰井高速和吉泰走廊105国道沿线布局,集中连片、整体开发,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抓好农村水利工程,除险加固225座小(二)型水库,推进南车灌区续建
工程,积极争取白云山水库和万安水库灌区工程早日实施,逐步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力争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加快农业气象服务、动物防疫、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五)扩充总量,提升层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充、水平提高,力争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5亿元,增长11.2%。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以井冈山为龙头,大力推进“三山一江”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确保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推进井冈山世界“双遗产”申报和旅游上市工作,加快罗浮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武功山景区开发,实现武功山金顶索道开通营运、羊狮慕景区建成开放;推进青原山整体开发,完成阳明书院旧居旧址维修、吉青公路改造提升等工程。启动开发万安湖、石虎塘、峡江水利枢纽等赣江库区旅游项目。同时,加快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区旅游资源的统筹融合,以庐陵文化生态园为依托,建设市中心城区旅游服务中心,实施景区套票制度,实现联合经营。推进吉州窑遗址公园、白鹭洲书院公园、古后河绿廊、螺湖湾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繁荣商贸物流业。培育中心城区商贸集聚区,吉安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城南专业市场、天虹商城年内竣工投入使用;加快高档家装家私市场、吉福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庐陵美食城、儒林里特色古街、庐陵文化商业街等专业市场建设步伐。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扶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营销,争取列入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改造乡镇农贸市场,培育农村流通合作服务组织。打好“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品牌,构建以井开区综合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网络化物流体系,建设青原区北、吉水城南、峡江河西、新干河西、吉州城西、遂川东区、永新7个物流园区,建成井开区、泰和县、吉安县、峡江县、吉水八都、新干城北6个物流园区。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印刷复制、动漫创意、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和节庆会展六大产业,加快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吉安市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动漫(吉安)体验中心、华影时代电影城和中国·渼陂美术写生基地等项目实施进度,争取早日运行。发挥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托管机制优势,推出一批精品演艺节目,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搞活采茶歌舞剧院运作机制,创作生产一批精品节目,展示红色文化,开发庐陵文化特色产品。
发展金融保险业。争取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落户吉安,支持各商业银行在各县(市、区)设立分支机构。
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市本级信用担保公司,实现各县(市、区)担保企业增资扩股。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20亿元以上,存贷比明显提高。推进金庐陵公司完成债券发行,市城投公司做好新一期债券发行准备。拓展各种融资渠道,开发运用多种金融产品,支撑产业发展。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为全市科学发展、进位赶超提供动力活力。
篇六: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重创新抓招商防风险惠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2)
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
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xx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经
济下行、结构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响等复杂形势,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积极化解风险,奋力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财政收入12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0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一)强化综合施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确保经济运行安全、风险可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着眼于为企业松绑减负,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负14.2亿元。出台金融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等文件,直接融资增长167.3%,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扎实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20家,净增“四上”企业265家。梳理解决284家民营企业涉及的土地、规划、产权等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夯实项目投资基础。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重点项目包保和调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5个、续建184个、竣工78个,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中安煤化一体化、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等项目
加快推进,朱集西矿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204万千瓦。夯实居民消费基础。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新开工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0亿元。江淮云产业基地获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田家庵跻身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夯实产业转型基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致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小煤矿15对、非煤矿山企业4家,彻底告别了小煤矿百年开采史,全面迎来了现代化大矿井时代。
(二)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转职能、补短板,抓开放、促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完成市政府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并予以公布。对17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保留市级行政许可55项。县区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资金、资产和土地“三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凤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粮食银行”模式得以推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启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36件。制定修订行业、地方标准10项。“两化融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防爆电气知名品牌示范区获批筹建,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评审。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与塞尔维亚武贝市建立友好城市。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国家级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加快建设。强化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引进内资60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立足淮南,开展对外合作。合肥海关驻淮南办事处获批成立,为本地企业外向发展提供通关便利。
(三)强化城市功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增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9%。城
乡规划加快编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类规划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山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发展要求,重新启动一批战略合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核心区路网、公交等设施加快完善,3所学校、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区、职教园区等群众关注的项目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开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3.1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采煤塌陷区异地搬迁工程,竣工安置项目4个。加强安置区建设协调调度,着力解决征迁户安居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区5条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桥加快建设,新改建各类地下管网180公里,龙王沟城市排涝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违法建设、超载超限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四)强化“三农”基础,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政策和资金,“三农”支出34.2亿元,增长5.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139.4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加大,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家,新增流转、托管土地19.3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专业合作社492家、家庭农场211家。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乡村中心村48个,3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5496户,实施2010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8座、农村清洁工程11个,改造省道、县乡道路86.4公里。解决10.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年脱贫9200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平原洼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机制,土地违法整改深入推进。整治土地24.7万亩,连续1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淮河沿线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五)强化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优先保障民生资金支出,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8%。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增长9%。建立城镇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1.2%。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1家企业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淮南子传奇》第二季喜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市体育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0.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圆满完成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等参赛任务。卫生和计生职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长率7.22‰。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和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0.5亿元。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50个,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淮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十二五”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建设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锅炉377台,治理大型工业燃煤锅炉15台,依法关停超标排污企业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开展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启动关闭退出小煤矿、采石场覆土复绿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万亩,新建森林长廊80.1公里,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省级生态县和生态乡镇创建取得积极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平安建设不断深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平安淮南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完善。全面开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获一批大要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强化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加强。稳妥处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训深刻的“8·19”民营小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现场指挥、科学救援、确保稳定,凝心聚力奋战52天,依法完成善后安抚、闭矿处置等工作。严防淮矿物流经营风险蔓延,保持区域性金融稳定。社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和定点帮扶机制,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建成网上信访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访业务网上流转,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举行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烈士活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从自身做起,着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职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聚焦“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依法行政不断加强。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政府。按时办结130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37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经费压缩23.8%。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调查单位637家,促进增收节支4.6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政纪处分112人,塑造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多措并举、防微杜渐,化解了各种潜在风险;面对各种事件的接踵而至,我们沉着应对、主动作为,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煤炭价格低位徘徊,非煤产业发展不足,县区、园区、民营经济基础薄弱,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征迁、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务较重。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项目落地困难,投资环境不优。四是少数干部进取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面临新挑战,也蕴含新机遇。我们必须坚定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重创新、抓招商、防风险、惠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在立足实际、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财政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更要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宜居、政治稳定相协调,推动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紧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环保和就业两个底线,彰显公平正义,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最优化。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核心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向,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这个基本准则。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着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转型这个鲜明主题。唯有转型,方能行稳致远。要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为支柱产业挖潜增效、为主导产业嫁接延伸、为高成长性产业培土施肥。要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一)把深化改革作为活力源泉,着力增强发展动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通过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简、下放、监管等工作。开展行政审批代办服务,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政府权力公开运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预决算公开机制。
改制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公务用车制度、社区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改革。坚持放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体制和决算审计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政策性担保体系。巩固并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坚持土地统一收储、统一出让、统一考核,确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在淮省属企业改革,促进股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步伐。继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销社、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做好经营性资产清查,巩固资金、资产和土地清理成果,规范国有资产租赁管理行为。加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稳定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牵动作用,完善项目储备库,健全项目投资联合审查、协调调度、政策支撑、要素保障机制。在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830亿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发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平台优势,申请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展试点市,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促进城乡消费。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完善产
业体系,推进业态创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适应消费新形势,促进城市商圈升级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培育大众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快递产业园、专业物流中心等建设,促进电商、网购、快递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金融保险、商务咨询、技术服务等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20万平方米。
做强县域经济。健全支持县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理顺市县区财权事权关系,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引导县区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区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提升煤电化产业联营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提升煤电化一体、城矿乡一体发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区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产城一体、旅城一体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完善县区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园区发展、城乡建设等考核权重,激发县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淮河两岸整体联动、互补发展新格局。
夯实园区载体。逐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扩大园区发展自主权,增强园区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要素向园区倾斜。大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营造引进企业、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市经开区产城一体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烯烃装置基本建成,确保动力中心、净水厂、变电所和码头投入运行。完善市高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力争引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类企业30家。统筹园区招商、发展和为企服务,坚持不懈做大园区经济,持之以恒提升园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
(三)把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发展转型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力争非煤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量增质优。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持发展政策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支撑。巩固提升煤炭、电力两大支柱产业,加快两淮能源基地规划编制,推进杨村矿建设,开工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北环线,实现平电三期并网发电,做好潘集电厂、低热值煤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中安煤化一体化、凤台煤制天然气、江淮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陕汽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推进旅游景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光电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建设。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拓宽研发经费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联合发展机制,促进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围绕新技术、新机制,加快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及转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资200亿元。加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省级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力争第九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项目落地约束和保障机制,坚持“一个投资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专班推进,营造全域招商、全员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围。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强化精准招商。制定重点产业招商规划,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总额实现稳定增长。加快申报淮南商检正式机构、公共型保税仓库,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比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等措施,着
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净增民营企业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家。培育10家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建设智慧企业120家,新增“双软”认定企业5家。发挥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把“三农”发展作为坚实基础,着力夯实发展根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专业化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工程,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成世行贷款洼地治理项目,提高防洪排涝和抗旱保收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力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定增长。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43个土地托管服务点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50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集镇建设规划改造,启动美丽小镇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48公里、县乡道路40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养护机制。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实施扶贫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全年脱贫7000人。
(五)把宜居宜业作为功能特质,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坚持发展淮南、呼应省会、强化自身、承接辐射,促进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彰显城市特色。发挥“三山鼎立、三水环绕”的自然优势,编制城市风貌特色等专项规划,启动八公山、焦岗湖旅游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淮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河港总体规划。加快合淮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凤台县和毛集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开发区控规及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十三五”规划,推进“规划一张图”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山南由新区向新城转变,以政务区、高新区、高铁南站、职教园区为重点,完成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整合搬迁,推进实验中学新校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各类管网125公里。推进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内畅外联、便捷安全”的要求,启动商杭高铁淮南段建设、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建设,推进跨淮河大桥建设,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铁路下穿等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安置区建设,实施西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绿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和改造绿地430万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道路抛洒等顽症治理。创新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六)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主旨,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民生为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突出为民办实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开工建设采煤塌陷区安置房4200套,搬迁1.2万人。完成2500户农房建设、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10.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扎实做好关闭退出小煤矿职工就业培训等
工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
争入园率达87.6%。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率达97.3%。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地方志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大学生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做好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培训各类人员4.9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动老农保和城乡居保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分别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着力提升城市内涵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宣传淮南好人好事,讲好淮南故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系列创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打造诚信社会,让失信者难以立足、让守信者一路绿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加大文化
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保护文化、挖掘文化、创造文化相结合,推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山水特色游、生活体验游。加快景区扩容升级,打造八公山和焦岗湖两大核心旅游区,启动景区5A级创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
(八)把创新治理作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同步优化。建设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创新网上信访、逐级走访、诉访分离机制。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应急处置快速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问政质询机制,对纪律松弛、组织涣散、作风转变缓慢的单位,加强问政监督。建立效能问责机制,坚决整治政令不畅、效率低下、贻误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建立综合整治机制,扎实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实现服务无距离、零障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生态文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创建更多的森林县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沟河湖塘水系生
态综合治理,启动姚家湾湿地水质改善项目,建成3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企业料场、裸露煤场等扬尘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任务,力争可吸入颗粒物下降10%以上。实施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0个以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为淮南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各位代表,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营造维权用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依法治市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争创省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推进法治县区等创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基础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验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优化基层法律服务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扎实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优化政治生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凡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得提交讨论,不得发布施行。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评估、反馈闭环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恪守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管理,强化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争做法治型干部。扩大行政立法公众参与范围,制定政府规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
执法过程记录制度。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重点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权力运行、权力监督、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等领域审计。强化行政监察,保障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持续聚焦“四风”问题,全面整治“吃空饷”行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实行“一案双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勤政廉政相统一,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新常态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一页更多关于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七: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全力以赴推动加快发展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2)
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
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xx年工作回顾20xx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面对国内外复
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全力以赴推动加快发展,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一、经济发展实实在在坚持经济建设第一要务,因势施策,干在实处,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争先进位。全市生产总值75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在全省排第1;人均生产总值24881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48亿元,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45亿元,增长23.9%,增速在全省排第1。固定资产投资453.29亿元,增长33.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6亿美元,增长7.1%;进出口总额39.5亿美元,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01亿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23元,增长10.9%。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园区扩能增效成绩显著。“一区六园”投入开发建设资金39.44亿元,扩园12.6平方公里,完成工业增加值295.76亿元、增长30.4%,实现入库税收21.62亿元、增长18.1%。其中,“一大三小”转移园获评省优,占全省三分之一;争取资金6.63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呈现新气象。生态旅游有新突破,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巴伐利亚庄园正式对外试营业,叶园温泉旅游景区获批国家4A景区,康泉十八、东江源温泉、佗城温
泉度假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顺利,第十一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取得圆满成功,接待入市游客2201.47万人次、增长15.4%,旅游总收入177.01亿元、增长15.9%,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商贸及电子商务有新气象,我市首个电商综合体百城百汇项目落户江东新区,市商业中心、汇景希尔顿逸林酒店等一批商贸项目成功开业。现代物流业有新进展,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新出入境车检场启用,市高新区综合物流园和龙川铁路编组站物流园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有新提升,各项贷款余额为699.01亿元,比年初增长22%,增速在全省排第2;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1.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8.9%,有力促进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建了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项目建设实实在在坚持项目第一抓手,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带动发展。“四个一批”、“三个50”和“三个100”工程成效凸显。新签约项目173个,同比增加84个;新开工项目162个,同比增加61个;新投产项目135个,同比增加40个,其中签约、开工、投产超3亿元项目达108个。新上规企业95家,新上限企业57家,新培育税收超千万企业72家,减产企业面由30.2%下降到18.1%,“三个100”工程两年目标超额完成。“双百亿”工程强力启动。把实施“双百亿”工程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谈、签约及在建10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其中开工项目4个,意向投资总额52亿元,为河源振兴发展注入了动力。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1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亿元,占年度计划110%。其中,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9.5亿元,占年度计划118.4%。三、基础设施建设实实在在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6.8亿元,增长40%。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汕湛、大广高速公路河源段加快推进,汕昆高速公路河源段开工建设。完成粤赣高速公路城北和东源出入口连接线升
级改造,推进埔前出入口互通立交改建工程。完成国省道改造里程60公里,县乡公路改造里程100公里,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95.5公里。加快建设大环市路。城南客运站动工建设。武深、河惠莞高速公路河源段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赣深客运专线河源段完成预工可报告编制,龙汕铁路、杭广铁路启动预工可工作。启动河源通用机场规划选址工作。能源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西气东输三线、省天然气管网三期、全市天然气主管网、河源电厂二期等工程开展前期工作。加快电网设施建设,建成投产110千伏及以上主网项目7项,新增主变容量19万千伏安,解决重过载配变电站244个、低电压台区128个,供电能力得到提高。启动市区天然气置换工作。市区水源工程稳步推进。
四、提质扩容实实在在着力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城市宜居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区建设全面启动。组建了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完成了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大胆创新社会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经营模式。争取各类资金支持15亿元,完成土地征收2平方公里。在谈、签约项目40多个,意向投资达300亿元。市政功能不断完善。市区迎客大桥建设加快,滨江大道二期基本建成。完成新城中西片区13条市政道路和沿江路等升级改造。完成老城太平古街等18处易涝路段整改,解决重点区域“水浸街”问题。贯通东江西路等一批“断头路”,缓解市民出行难问题。72项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完善老城区市政设施。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建成客家文化公园二期、七寨湖公园、红星公园,改造提升九重门等一批公园,完成市区道路绿化升级改造。完成市区两江四岸和全民健身广场亮化工程,城市变得更亮更美。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实现市区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建立健全土地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国家土地例行督察,用地保障更加有力。大力整治城市“六乱”,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和保洁水平,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得到巩固。推进公共交通建设,一批新公交站点、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五、“三农”工作实实在在
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切实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89.9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7元,分别增长4.3%和12.3%。灯塔盆地建设亮点突出。完成核心区规划编制。争取中央和省扶持资金1.1亿元。荣获全国20xx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第3名。与5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引进8支科研创新团队,被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农村综合改革和农用地流转改革为契机,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88家,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户均增收3100元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耕地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稳妥推进。河源活猪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新农村建设展现新貌。启动2个名镇、26个名村、66个示范村建设,7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龙川县启动中央苏区县幸福村居示范县创建活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成效明显,获得省级以上财政资金4726万元,建设913个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东源、紫金2个水利示范县和东源、紫金、和平3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年度建设任务,较好完成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机电排灌等工程建设。源城区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新一轮扶贫开发扎实推进,投入资金14.79亿元,平均每村522.6万元;启动扶持项目6082个,平均每村21.49个;改造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2.46万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1691户;2.44万户贫困户、11.2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减贫任务。
六、对口帮扶实实在在抢抓机遇、主动对接,积极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共建园区有序推进。深河产业城共建顺利,深圳特区建设发展集团参与开发建设,编制了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11.6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30亿元。深圳对口帮扶资金到位5.5亿元。启动综合保税区和无水港规划。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两市合办3场招商推介会,引进项目101个,总投资688
亿元;其中签约项目69个,投资435亿元;动工项目19个,投资140亿元。同时,全方位开展了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人才等领域的对口帮扶工作。
七、民生事业实实在在顺应群众所思所盼,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教育创强步伐加快。全市新增18个教育强镇,东源县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源城区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创建义务标准化学校85所,覆盖率提升到89.1%。市区公园西小学、碧桂园学校建成,市一中高中部、高新区实验学校、市直机关幼儿园、高莲小学等顺利推进。全面实施“振兴初中”计划,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致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功创建河源技师学院和3所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社会保障水平提升。新增就业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以及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均超额完成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4%以内。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完成低保和五保提标工作。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和因灾全倒户重建工作完成。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卫计工作持续发展。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落实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实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医保门诊特定病种三项制度。市人民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完成人口计划,稳定低生育水平。“文化河源”加快推进。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市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档案馆建设加快。新建、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0间,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阅览室19间、村(社区)电子阅览室125间。各县区数字影院建成投入运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乡镇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市体校迁建顺利开展,参加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开展公安“六大专项”行动,各类刑事案件破案数上升28%,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立案数下降27.3%、破案率上升10.7%,群众安全
感居全省第5名。积极开展普法和人民调解,完成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试点,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扎实开展省社会体制改革试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四个一”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加快培育发展。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应急管理等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严打“三偷”行动。国防和武装工作创新发展,遂行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提高。“十件实事”全面完成。投入资金35.6亿元,“十件实事”实现预期目标,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八、生态保护实实在在致力改善提升生态优势,主要生态保护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加大投入治水。全力推进47个新丰江水库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污水处理厂建成5个、在建6个。完成东埔河白岭头黄子洞段整治工程。大力开展东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东江水质保持稳定。建立河源与赣州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抓住重点控污。加大大气污染整治力度,积极实施“五大治污工程”,空气主要污染物达标。中心城区雨污分流规划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全民动手添绿。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91.24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69公里,生态景观林带补植套种178.35公里,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69个。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推动治采复绿,复绿面积1127.5亩。新增森林公园25个、湿地公园3个。九、政府建设实实在在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作风建设成效凸显。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遏制“四风”,创新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党员干部自律意识明显增强,良好政治生态逐渐形成。市地税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事项再压减10%,平均每件事项缩短审批时限13天。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标准化建设工作,市直39个单位共440项行政审批事项编写了办事指南。财税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市财政
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全面公开,开展了全口径政府预算编制工作,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机制不断完善,“营改增”改革试点扩面。商事制度改革掀起社会创业热潮,全市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万户。稳步推进国企改革。政务效能得到提高。认真开展“三赛”活动,建立“马上办”工作机制,及时破解项目“卡壳”问题。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五级互联互通,网上办结率51%,高出省要求10个百分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完成了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此外,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双拥”创建、优抚安置、防灾减灾、驻外机构、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殡葬管理、地方志、粮食、人事、统计、审计、对台、老龄、人防、气象、供销、打私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深圳市的全面对口帮扶和广州、中山等兄弟市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河源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市改革发展的兄弟市以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宏观经济下行等大环境影响,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资源紧缺与低效利用并存,制约项目落地的短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好项目、大项目的数量不多、体量不大;传统竞争优势在不断弱化,招商引资资源和政策亟待整合;产城融合不够,产业化与城市化未能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交通拥堵、城市“六乱”等问题依然存在;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与老百姓的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履职效率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需要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来说,我市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上升期,实现振兴发展有不少积极因素,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必须付出艰辛努力。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施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振兴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突出“三大抓手”,坚持“稳”字当头,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坚持“实”字为主,一切从河源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既定战略的实施;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为河源振兴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九大方面工作:一、在壮大实体经济上下功夫,筑牢河源振兴发展根基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巩固和保持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突出主导产业做大工业总量。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三个50”、“三个100”工程,两年培育新上规、新上限企业各100家;以十亿企业、百亿产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双百亿”工程,着力培育食品饮料产业、新材料产业成为百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扶持新一代移动通讯终端设备、太阳能与光伏应用、钨矿精深加工、食品饮料等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聚。鼓励社会资本以BT、BOT、PPP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加强园区公共配套和产业配套建设,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坚持全市招商一盘棋,大力整合资源和政策,实施园区产业链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提升引资实效。推动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力争全市工业园区扩容10平方公里以上,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
做大民营经济扶持骨干企业。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健全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富民效应。大力扶持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在资源配置、优惠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增资扩产、技改创新、做大品牌、上市发展,助推企业向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规模迈进,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抓住重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扎实推进总投资1326亿元、年度投资242亿元的98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谋划储备一批项目,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做好第二期扶持资金的申报工作。继续推进市旅游景观大道、太平古街等一批景观道路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牌,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启动巴伐利亚庄园二期建设,加快康泉十八、东江源温泉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扶持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引导和规范农家乐发展。办好第十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精心包装和策划旅游精品线路,打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使河源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积极推进对口帮扶工作。加快深河产业城“双港双谷一区”开发建设,完成“三通一平”2平方公里以上,实现动工项目合同投资100亿元以上。推进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深圳金融机构、大型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
二、在加快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在加快发展中转型
升级。大力推进战略平台建设。抢抓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和对口帮扶的机
遇,构建国家级高新区、深河产业城“两核心”,水资源产业、东源硅产业、龙川空气能“三基地”的战略平台格局。加大对五大平台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项目引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扶持投入,打造我市调结构促转型、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平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加速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对创新型企业扶持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和充实科技项目申报储备库。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动力。办好第3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培育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研究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扶持百城百汇项目和一批本地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激发城乡消费增长潜力。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推动中心城区商业发展规模化、特色化。加快实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市高新区物流园、龙川物流园等建设,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骨干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等新兴产业。
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创新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机制,实行院校经费核拨与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相挂钩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为本地培养人才水平。健全落实就业创业宣传、培训、帮扶制度,吸引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在河源就业创业。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地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服务政策,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增强金融机构供血能力。积极搭建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创新发展小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提高信贷风险化解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创新服务能力。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增强城市支撑发展能力
篇八: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部署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全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3)
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
四届四次全会部署,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契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31亿元,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增长2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4.37亿元,增长30.5%;固定资产投资1330.87亿元,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99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6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014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9个。
(一)《若干意见》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振兴发展开局良好。争取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8个配套文件,38个部委出台43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139项西部大开发政策或标准执行到位。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29个省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大项目强力推进。193个市属重点工程完成投资747.7亿元。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建设,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黄金机场机坪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寻乌长宁220千伏等6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赣州段开工建设。平台建设稳步实施。赣州综合保税区正式批复,新增龙南、瑞金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
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振兴发展支撑力持续增强。规模以上
工业完成增加值635.78亿元,增长13.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75.33亿元,增长21.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家,总数达1018家。中烟赣州卷烟厂60万大箱卷烟等6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竣工投产。赣州稀土集团被确定为组建国家级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牵头企业。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整治整合成效显著。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01.65亿元,增长14.9%。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5.54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92.92亿元,增长24.14%;存贷比达60.7%,比上年末提高4.14个百分点。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毅德控股、康尔国际分别在香港、马来西亚上市。综合商贸物流园一期基本完工。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591.18万人次,增长20.7%。粮食总产量283万吨,实现“十连丰”。生猪、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新建服务中心城区商品蔬菜基地5248亩。油茶、花卉苗木、烟叶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力组织防控柑橘黄龙病,创新举办第五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脐橙总产量达150万吨,实现增产增收。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超亿元企业4家。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振兴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南康撤市设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获批。我市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章贡区入选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西果东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等扎实推进。重大招商活动成果丰硕。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5.58亿美元;中国光彩事业赣州行活动签约项目113个,总投资1040.9亿元;央企入赣投资合作洽谈会赣州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1091.4亿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07亿美元,增长13.3%;实际利用
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454.15亿元,增长20.4%。外贸出口总额29.16亿美元,增长2.6%。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53.8亿元,增长12.5%,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3%,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2.3%。
(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振兴发展承载力显著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42.56%,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4.97平方公里,新增6平方公里;总人口90.2万人,新增12.2万人。《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中心城区开工重点城建项目93个。章江新区主干道路成环成网,打通一批断头路,“四桥九路一公园”项目加快推进,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等一批项目竣工。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缮扎实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巩固提升。各县县城建设加快。高标准启动17个示范镇建设。开展1847个和谐秀美乡村点建设。8个乡村入选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振兴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全市民生类支出27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56.5%。百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30万户,解决85.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实现35.11万低电压用户正常用电。新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60座。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0.3万平方米,基本消除D类危房。完成电视“户户通”7.7万户,基本解决农村看电视难问题。新建保障性住房2.22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23万户。中心城区新增公交车100台、出租车200台。城镇新增就业9.1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68万人。编制实施《赣州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罗霄山(赣州)片区扶贫攻坚,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803个,移民搬迁22061人。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高龄老人补贴标准。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深入实施,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赣州职教园区和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赣南教育学院改制升格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理工大学成为省部合作共建高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式命名,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
《八子参军》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五个单项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人群不断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村卫生室。十四届省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6.93‰。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完成造林69.16万亩。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获评“201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加强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连续五届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振兴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扎实推进市直(驻市)单位绩效管理。精简审批事项335项,精简率56.11%;行政审批项目办结期限平均在9个工作日以内,缩短47%。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成效明显。重大决策和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共505件,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政府作风进一步改进,精文减会力度加大,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的文件减少42.6%。“三公”经费支出同比有较大幅度减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切关怀,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部门倾力支援的结果,是以文清同志为班长的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率先垂范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市部队、
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出口、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工业投资不够,新兴产业规模较小;要素制约仍然严重,实体经济运行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群众就业、住房、增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压力,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政府作风和效能建设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任务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若干意见》的攻坚之年。尽管宏观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发展活力将持续迸发。特别是随着《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中央和省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类政策叠加效应加速显现,我市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我们将按照既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部署,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全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财政总收入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
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其中出口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计划任务。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按照《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三季度基本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办法,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最大限度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县(市、区),并切实加强下放事项后续监管。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能。推广南康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试点经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并联审批,公开目录清单,实施电子监察,实现公开公平“阳光审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径财政预算编制体系。做好财政预决算信息以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将县(市、区)信息公开试点覆盖面扩大到50%以上。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按5%的比例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争取国家在赣州开展稀土资源税改革试点,争取落实稀土和钨废弃物纳入资源综合利用税优惠政策目录。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控债务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金融及融资租赁、汽车及消费金融、投资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加快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步伐,积极开展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创新试点,争取民营银行
试点。探索建立金融资产交易等平台。加快重组稀有金属交易所。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对接“新三板”挂牌融资。推广“小微信贷通”“财园信贷通”,充分发挥金盛源担保有限公司作用。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脐橙等大宗农产品保险。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城投集团,将发投集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市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嫁接、多元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整合政府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建立公共资源集中交易平台,逐步推进稀有金属、金融资产、环境能源产品、特许经营权等公共资源及股权、债权交易。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及农民住房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土地托管、代耕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增加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推动果园经营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吸引金融资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充分释放《若干意见》政策效应加快《若干意见》明确的重大政策落实落地,争取在全面落实差别化产业目录等西部大开发政策、申报“较大的市”、出台央企对口帮扶实施意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构筑振兴发展新优势。抓好对口支援工作。制定完善对口支援有关规划和工作方案,突出援县促市,“点、线、面”结合,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更多新政策、新措施落地。紧紧抓住对口支援的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的独特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大跨
越。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中心城区近郊县、产业强县、资源富县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壮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实力较强、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板块。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完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全省进位赶超。力争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新增3个,2个县(市、区)突破30亿元。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州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等尽快批复实施。做好赣深客专、鹰梅铁路、赣井铁路、华能瑞金电厂二期、神华集团发电项目和煤炭储备周转基地等重大项目申报及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建成赣韶铁路,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推进黄金机场改扩建、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加快兴国至赣州、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宁都至定南、广昌至吉安(赣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设。
推进先行先试和试点示范。用好用足用活《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抓好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低丘缓坡荒山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试点事项推进落实,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力争更多改革在赣州探索实践。争取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规划早日获批并启动实施。抓紧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申报工作。
(三)打好工业强攻战坚持市场导向,集聚要素资源,着力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赣州经济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基础之上。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围绕培育稀土、钨及其应用和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发展升级。以加快国家级稀土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大资源整治整合力度,推进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和机电应用产业,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产业,稀土储氢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硬质合金、硬面材料及数控刀
具、切削刀具和工程工具产业,力争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充分发挥国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设立分厂的特殊政策优势,加快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企业聚集,加快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做强南康家具品牌,做大赣南家具产业。支持以青峰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裂变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上新台阶。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支持县(市、区)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帮助县(市、区)加速产业集聚,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着力培育企业“航母”。推动存量资产和增量投入向优势产业、优强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促进优势资源向成长好、技术新、贡献大的企业倾斜配置,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围绕形成与龙头企业发展成龙配套的中小微企业集群,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健全完善帮扶企业发展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水、电、气价偏高等问题,降低营商成本。推进省级工业园区调区扩区,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加快建设征信融资体系示范区和融资超市,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水平,为企业发展打造集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加速企业规模扩张。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坚持以“升”促建,争取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章源钨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峰药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开发载体、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重大科技成果集成和转化。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依托,联合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相关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建设国家钨与稀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推动信息技术研发、
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良性互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四)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着
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
落户、住房、就业和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并纳入普惠型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快赣州职教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建设公租房。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科学实施《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瑞金、龙南市域副中心城市为依托,京九、厦蓉综合走廊为两轴,县城和示范镇、中心镇为节点,构建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赣南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章康新区,有序完成南康撤市设区管理体制调整,推动赣县撤县设区、龙南撤县设市。推动瑞金、龙南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壮大城市体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推动各县县城扩容提质,抓好示范镇、中心镇建设。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促进赣县、上犹、崇义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继续推进“四桥九路一公园”等重大城建项目建设,打通章江新区剩余路网和河套老城区断头路,完善章江新区生活配套设施,加强市政设施管养。完成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实施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融入赣南客家建筑文化元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系统,加密和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力争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开通至瑞金、龙南的城际公交。启动上犹江引水工程
建设。加快建设第二垃圾处理场。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学校、菜市场、公厕、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建成一批小游园、小广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地下管网、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巩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
促进产城互动融合。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三大中心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综合商贸物流园、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电商物流网络,推动多式联运,降低物流及通关成本。积极发展报刊传媒、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文化创意等文化业态,推进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红色影视基地建设。加快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培育多元旅游新业态。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新型服务业,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产28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脐橙、生猪、蔬菜、油茶、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茶叶、烟叶、白莲、家禽、水产等区域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新增服务中心城区规模蔬菜基地5000亩。推动赣南脐橙产业扬品牌、调结构、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抓好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全力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坚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重点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新增农民合作社600家、入社农户5万户,新增家庭农场300家。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
动集群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抓好国家级赣南脐橙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坚持镇村联动发展,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一批组团式、生态化的和谐秀美社区。
(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开放思路,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扩大招商引资实效。继续推进央企入赣。改进招商方式,大力推进专业队伍招商、产业化招商、市场化招商、网络招商。紧盯央企、大型民企等目标企业,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核”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开展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年活动,推动央企入赣投资洽谈会、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签约项目落地。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出台具体政策,加大高端装备、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赣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赣州开发区和龙南、瑞金经济开发区扩区增容,争取设立“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构建将沿海口岸“延伸”到赣州的新型内陆口岸服务体系,推进赣州“无水港”、航空港及定南、龙南、瑞金口岸作业区建设,实现进出口集装箱全直通。发挥赣州至厦门“五定”班列效应,争取开通赣州至深圳“五定”班列。增加或加密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促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改革创新,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着力打造港区一体的自由贸易创新试验区、内陆“大通关”示范区和中部地区金融改革开放“桥
头堡”。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生态红线,发掘生态效益,发展绿色经济,构筑我国南方地
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让赣州成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创建国家
级森林城市。加强污染物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在中心城区开展PM2.5监测,保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强化重点流域特别是城市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全面排查整治章江、贡江、东江流域污染企业,加强章贡区水西污染源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崩岗治理和土壤修复。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工业污水处理。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开展好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大力发展森林碳汇,切实保护生态公益林。抓好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南方(赣州)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运营。加快赣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进赣州开发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引导河流源头县和重点生态保护区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健康服务业,加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整合重组森林资源资产,组建林业集团。逐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探索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争取将东江源、赣江源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贡江源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权重,用制度保护好青山绿水、美丽生态。
(八)努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继续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筹集资金200亿元以上,在完成省下达50件民生工程实事基础上,办好40件民生实事。完成剩余14.28万户农村
危旧土坯房改造,解决剩余4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新建农村公路2800公里,改造危桥100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公租房1.56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1.46万户,加快中心城区返迁房建设。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对象等生活标准,新增农村低保对象4.2万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手规划残疾人集中安居、就业和康复的“康乐工程”。着力实施《赣州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完成2.5万贫困人口移民搬迁,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推进精准扶贫,设立扶贫救助专项基金。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和“一户一名技能工”培训工程,免费为贫困家庭培训技能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教育云示范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强赣南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完成零散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章江新区新人民医院和市儿童医院建设。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向社会全面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承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争创国家文明城市。深化双拥创建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基本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公共安全保障、网络安全管理和公平正义实现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基层信访工作网络,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广泛
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深入推进法治赣州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要求,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九)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担负起服务人民群众和振兴发展的重任。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出台的必经程序,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政府权力运行流程。坚持服务为民。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求真务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推行无纸化办公。推动政府职能向创优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坚持清正廉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行廉能风险防控机制标准化建设,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工程招标投标、土地出让开发、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转让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规范办公用房使用管理,实施公务用车改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各位代表,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引领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展解放思想之翼,扬改革创新之帆,践真抓实干之行,务惠民利民之效,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振兴发展新局面!
篇九: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以一城两文化引领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等文化旅游区开工建设米芾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产业园推动一批县市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实施城市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策划营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提升襄阳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3)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市长别必雄作《政府工作报告》。(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4%、30%和14.7%;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7%,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省定目标全面完成。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相发展,7个县(市)区在2012年度全省综合考评中全线进位,襄州区跻身全省10强,枣阳市20强位次前移,老河口市进入全省20强,枣阳市、襄州区分别在全省“三农”考核中居第一、第二名。(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1—11月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7.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我市列入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成为首批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9个,居全省第二位;优势企业加速成长,新增产销过100亿元的工业企
业1家、过50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10家,骆驼集团成为我市首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企业进入“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襄阳北国际物流园、襄阳东农产品物流园、襄阳国际商贸城等市场集聚区开工建设,我市成为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电商企业新增259家、达到2687家;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四个中心”、华为华中云计算产业园、锦云科技云架构呼叫中心等一批云计算产业项目加快推进,IBM华中卓越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文化旅游产业支撑性项目加快推进,古隆中景区、唐城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主体完工,新增1个4A级景区,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家庭农场突破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00家;土地流转面积18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突破10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一倍;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南漳为核心区的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起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产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市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成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试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维护建设试点和中国民生林产业示范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税金同比分别增长29.6%、20.3%;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35.9%提高到40.9%。
(三)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显增多。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863个,民间投资和亿元以上项目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79.9%、69.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7.6和23.5个百分点;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82个,投资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项目分别为8个、10个、96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5个、新增产值750亿元。招商引资成果进一步扩大。实际到位资金1067.7亿元,同比增长37.8%;新注册5个投资过100亿元、8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华为、中铁建、李尔、伟世通、旭硝子、恩梯恩、考泰斯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汽车零部件、云计算等产业链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英菲尼迪产业园和东风零部件产业园的产业链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新增国家级示范试点67个,争取项目资金90亿元。
(四)统筹城乡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同步推进。东津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两桥两环线控制性工程基本竣工,核心区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80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完工,十大公共工程有9个开工建设;引进投资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312.7亿元。旧城更新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开工建设“两改”项目27个、竣工2个,开工安置房308万平方米;内环线以内工业企业迁建完成31家、正在转迁36家,专业市场转迁对接基本到位;县(市)新城新区建设全面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河谷组群发展扎实起步。城市基础性、支撑性功能项目开发系统推进。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畅通工程成效显著,内环线全线贯通,东津大桥、卧龙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建成通车,深南大道综合整治以及襄南景观大道等4个出口路建设完工,南北轴线建设快速推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公园游园10处、绿道112.4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09万平方米;“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逐步提升,全市完成交通投资突破100亿元,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快速推进,襄阳至武汉动车每日增至8对,襄阳机场航线增至11条,全年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50%和110%。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襄城尹集、襄州双沟两个市级试点为示范,10个县级试点有序展开,我市经验在全省推广。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汉江干流襄阳段各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住建部、环保部的高度评价。
(五)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推进市直部门“大科室制”改革、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由251项减少至145项,创新“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运行机制,促进了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建立“三个三分之一”的工作机制,实施路线图管理、台账式管理、绩效管理和流程
式、全过程督查,有力推动了重点工作落实;探索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金融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新引进和成立各类金融机构21家,新增融资突破500亿元,银行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市建投公司融资方式由单纯经营土地向经营资产转变;34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3家企业即将在“新三板”挂牌,27家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我市企业。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增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新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0项,申请发明专利1900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以我市企业为主起草19项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批准在襄阳设立了电机软启动技术分会;“隆中对·创业与人才”活动成功举办,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6个;我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连续五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对外开放提速。预计全年出口额增长3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第三次经济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六)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3.6%,年初确定的关系民生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预计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2.9%。创业就业不断扩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5万户、同比增长72.4%,新增微型企业6350家,新增城镇就业10.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人员供养以及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等六项保障待遇全面提高,大病保险全面启动,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082张;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城镇就业人员新增1.6万人,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8385套、分配入住16855套,完成扶贫搬迁、农村危房和特困户危房改造11117户。向30多万低收入群众发放了临时价格补贴,向1万名特困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助,帮助5.5万人脱贫,我市扶贫工作在
全省考核中蝉联第一;支援琼结、精河、鹤峰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全面实现,20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高中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新校区和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高于省定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深化,我市成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法治城市建设先进单位、法治政府建设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查一促”工作扎实有效,集中排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化解了一批不稳定因素。
一年来,我们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规则,规范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在全国率先清理、规范、公布市县政府部门权力清单,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深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推进市民问政、治庸问责常态化,有力促进了政府各部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认真履行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幅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资金监管,规范公共资源配置交易,促进了廉洁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纳税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与结构不优并存,
做大总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三农”基础脆弱与城镇化质量不高并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环境不优与营商成本过高并存,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治理压力加大与民生保障能力不足并存,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对各级政府是一次重大考验。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面临很多挑战,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压力很大;但更要看到,我们正面临着许多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中央推进新一轮改革的举措陆续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会确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必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汉江流域开放开发有望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给襄阳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从我市发展条件看,多年积聚的能量加速释放,随着一批支撑性、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确定、陆续开工、相继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入收获期,一批优质企业快速壮大,跨越发展的支撑明显强化;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落户襄阳,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直接惠及襄阳,资源集聚能力和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改革创新举措效应持续显现,市场信心和发展动力明显增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牢牢把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动权。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总要求,坚持改革统领,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四化同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努力在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大局中谋求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出口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2%、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物价调控、计划生育、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量提质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推进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财务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进新兴服务业态。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450亿元,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100个、过10亿元的65个、过50亿元的10个、过100亿元的5个。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严格重点项目路线图管理,强化项目秘书制、全程督查制,实行集中竣工投产制,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早见效。全年实施900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过100亿元、50亿元的项目分别达到10个、15个,力争有20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突出抓好英菲尼迪国产化、东风零部件产业园、东风井关农机装备产业园、际华襄阳纺织工业园等52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有170个项目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确保襄阳机场新航站楼主体工程开工、停机坪扩建完工,争取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和武襄十城际铁路襄阳段开工,促进谷竹高速襄阳段建成通车,续建新建15条一、二级公路,加快建设襄阳新港,扎实做好郑万高铁、雅口航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集水电、大唐热电、华润安能热电等项目,加快华电三期、老河口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国家政策和投资支持。抢抓国家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重
大机遇,力争一批改革试点落户襄阳先行先试;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机遇,争取将汉江经济带融入其中;抢抓国家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机遇,依托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争取军工企业总部将更多的项目布局襄阳;抢抓国家投资政策调整的机遇,积极策划争取一批国家和省投资项目,努力在争取外国政府贷款上实现更大突破。
(二)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深入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大力推动我市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整合市内外关联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巩固提升汽车产业龙头地位,重点在引进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农用机械等整车项目上突破,在吸引国内外核心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上突破;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推动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技术改造、品牌培育、链条延伸、业态创新;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为主的电子信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等优势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特色新兴产业。以培育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大力实施百家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工程、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星火工程、百家企业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深入实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增1家产值过100亿元、2家过50亿元、10家过10亿元、5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新发展小微企业6000家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健全“五个一”的推进机制,创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机制。以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引进和培育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专业物流、产业投融资等生产性服务业态,规划建设检验检测园区,着力打造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大力推广云制造服务和工业互联网技术运用,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区域性市场枢纽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的重要支撑。以商圈建设引领城市商业业态升级,加快建设东津新区区域级核心商圈、人民广场市级核心商圈、
长虹路等城市副商圈,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商家、一线品牌、先进业态,规划建设1—2个夜消费特色街区。以优化消费环境激活消费需求,全面落实鼓励消费的信贷、财税政策,扩大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培植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电商产业突破性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电商产业基地。以发展专业物流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襄阳东农产品物流园、襄阳北国际物流园、襄阳西综合物流园和临港物流园,促进物流业集中集聚、有序发展。以建设“襄阳云谷”带动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华为、IBM、中国移动、锦云科技等云计算产业项目建设,加大云服务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以发展总部经济提升服务业层级,规划建设2—3个总部经济集聚区。以“一城两文化”引领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等文化旅游区,开工建设米芾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产业园,推动一批县(市)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实施城市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策划营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提升襄阳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国家和省级科技孵化器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以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创新资源,共同组建科研公司或研究院,支持支柱产业的关联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建设10个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和牵头制定国家标准。以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导向性作用,建立政府创投基金对社会股东和管理团队让利的机制,争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各类资本投入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牌”优势,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和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布局襄阳;创新人才集聚机制,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力争在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
队上实现新的突破。(三)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力争家庭农场发展到1500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500家。建立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和仲裁平台,引导农村承包地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20万亩。以开展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试点为契机,每个县(市)区创办一个试点,建立“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机制,组建跨区域的农业综合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开展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为契机,完善“以奖代补、先做后补”的农村“以钱养事”机制,着力解决村级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施鄂北粮食增产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农水工程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整市推进高产示范创建,夯实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基础。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建立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入户。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整合南漳、谷城、保康、老河口生态农业资源,规划建设“中国有机谷”,着力打造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示范区;支持襄州、枣阳、宜城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为重点,建设樊城都市农业示范区;推进玫瑰、牡丹、核桃、油茶、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用材林基地,加快建设中国民生林产业示范区。深入推进“两清、两减、两治”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力争全年新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40个以上。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着力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大力支持骨干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产业链重构,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
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增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四)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融入城镇规划建设的血脉中、体现在城镇化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严格执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延续性,促进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有序推进、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搞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不强迫农民“上楼”。坚持双核带动,着力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统筹推进东津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实现7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全覆盖,确保安置房有100万平方米主体完工、1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市民中心、技师学院一期交付使用,科技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医疗中心、优质高中等主体工程完工,加快推进大剧院、会展中心建设;确保区域性商业中心和机器人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华科工研院开工建设,华为云计算产业园投入运营。启动建设庞公新区、樊西新区。有序推进旧城更新。合理安排中心城区“两改两迁”项目建设时序,建成安置房308.5万平方米、入住居民10万人。坚持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动老河口、谷城与丹江口组群发展,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先行先试;推动襄宜南一体化发展,支持枣阳中心城区与吴店、兴隆两个城镇组团发展,促进保康生态旅游试验区建设,大力支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扎实做好支援琼结、精河、鹤峰发展的各项工作。坚持基础先行,着力推进城市功能开发。着力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两轴三环九放射”骨干路网体系,确保南北轴线贯通,启动东西轴线建设,大力推进中环线和外环东线建设,建成园
林大道北出口等出口路,新建、改建主次干道79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新增88公里供水管网,实施污水治理项目18个,改造续建配套泵站10座,建设截污干管55公里,新建改建排水管网155公里,延伸燃气管网77公里。
坚持文化传承,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名城。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将襄阳优秀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镇规划,着力培育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实施襄阳古城修复工程,推进陈老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会馆的保护与改造,完善城市标识系统,征集推介襄阳十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着力培育生态园林景观,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清水入城和汉江岸线、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公园、游园、植物园建设和绿地改造升级,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加大城市山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推进“五城同创”,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
坚持整镇推进,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全域规划、镇村联动,将1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镇作为“四化同步”发展试点,统筹推进特色镇、新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强化产业支撑。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切入点,引进市场主体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创新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和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城乡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实施绿色示范乡村工程,打造一批高标准绿色示范村;加强古村落原始风貌的保护,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坚持机制创新,着力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加快市、县(市)投融资平台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特色镇组建专业化投融资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人口管理方式。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负担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登记制度和无门槛的居住证制度,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五)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在高新区、经开区试行行政审批“园内办结”;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实行市场主体登记一表制申报、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允许小微企业一地多照、一照多地;理顺市、区事权关系和支出责任;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公共产品提供方式。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入推进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稳步推进“区园办(镇)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文化、医药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以股权多元化、经营集团化为重点推进政府投融资和担保类企业改革,以坚持国有控股、实现股权多元为重点推进公用类企业改革,加快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和国家放开的垄断行业,实施“个转企”和领军私营企业培育工程,促进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建设用地新机制。坚持整镇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储备制度和复垦结余土地指标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增减挂钩指标、建设用地指标以及耕地占补指标交易有形市场,实行有偿使用,分类管理;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
记发证,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和价格评估体系,明确有偿使用方式和收益分配比例;依托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平台。
大力推进财政金融改革创新。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推进财政预算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和预警机制。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新增社会融资突破600亿元;力争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组建民营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直接债务融资、保险融资,设立小微企业集合信托(私募)债权基金,实现县(市)区债务融资工具运用全覆盖,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推进资产证券化;力争有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1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0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中心挂牌、引入20家股权投资机构,探索设立油脂交易所、城市矿产交易所、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等特色产权交易市场;着力优化金融环境,实施企业信用提升工程,建立公众数据信用平台和公众金融服务中心,构建面向广大市民的电子支付体系;规范民间金融管理,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规则,着力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利用外资实现更大突破。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引进沿海加工贸易产业链,着力建设和培育出口基地;着力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推进无水港建设、襄阳机场改扩建和一类航空口岸申报,规划新建铁路货运中心,争取实现襄阳至宁波五定班列常态化,加快建设渝新欧中南地区货物集结和分拨运营基地,推动与郑新欧、汉新欧等欧亚大陆桥连接贯通。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3)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篇十:全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进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进展观,仔细落实中心宏观调控政策,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办好“四件大事”、推动“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进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这五年,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埋头苦干的五年,是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进展的五年,是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都有了长足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成为一座人气旺盛、活力迸发、创业机会日益增多的城市。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地
1/8
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于“九五”1.7个百分点,XX年达到31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均比XX年接近翻一番。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4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年完成201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700亿元,比“九五”增长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XX年的644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4.7亿元,比XX年增长2.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贷款余额均比“九五”期末增加1倍多。
(二)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翻了两番多。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比重由35%提高到51%。城镇化水平由35.6%提高到45.2%。全市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由32%下降到9%左右,重庆成为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全面完成“8小时重庆”通达工程,基本完成“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渝怀铁路、达万铁路、遂渝铁路、轨道交通二号线、江北国际机场扩建、万州五桥机场、寸滩集装箱码头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渝涪、渝合、渝黔、长万和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516公里。新建、改建区县高等级公路1748公里。建成长江、嘉陵江大桥16座。信息基础设施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五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5万千瓦,新
2/8
增农田浇灌面积58万亩。鲤鱼塘水库建设顺利推动,“泽渝”工程和松溉、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全面启动。一批新兴商圈、商业步行街、滨江餐饮休闲区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一批危旧房得到改造,灯饰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使重庆更加绚丽多彩。
(四)农业农村焕发新的生机。XX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缴粮纳税的历史。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取得可喜进展。粮食总产量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进展。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进城务工人员的治理和服务工作有所改善。
(五)顺利完成分期移民任务。到XX年末,累计完成移民安置94.1万人,迁建调整工矿企业1371户,复建房屋2853万平方米。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进展规划》起步良好,建立产业进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实施产业进展基金项目150个、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57个。“十五”后三年,库区15个沉没区县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十五”共投入318亿元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8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比XX年提高7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
3/8
理场,库区水质稳定。持续推动主城“净空工程”,实施易撒漏物质密闭运输,严格控制施工扬尘,实施城市道路改造,结合技改搬迁主城区重污染安全隐患企业19户。XX年末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9%,比XX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库区地质灾难二期防治工程初步通过国家验收。
(七)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步推动,股份制企业占比已超过70%。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力度,国有资产总额超过3500亿元,比XX年扩大1倍。五年累计化解市属国有企业不良债务220亿元。完成重庆市商业银行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西南证券重组、区县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改制。组建土地储备中心,培育壮大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搭建起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路桥收费改革和电力、水利、公交、燃气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动,组建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基本建立。
把进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十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7.5亿美元,有2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福特汽车、惠普、美国利宝、汇丰银行、中美大都会人寿、中法水务、沃尔玛、香港查氏集团、普天、海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重庆。务实推动渝港“9+1”、
4/8
渝澳“8+1”经贸合作。分别与四川、贵州、上海、浙江、广东、湖北达成合作进展框架协议。五年累计利用内资448亿元。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取得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海扶超声聚焦刀、手机“通芯一号”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初步具备乘用车自主开发能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进展。XX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7.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1.3%,在校大学生人数在XX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五年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360万平方米。大学城建设初具规模。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5万多名。文化事业繁荣,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和国际会展中心等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竣工投入使用,湖广会馆修复一新,红岩革命纪念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庆国际学校正式开工。区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有长足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重庆运动员在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了比上届更好的成绩。基本形成市与区县两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儿童免疫规划“四苗”接种率达到92.3%,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88.9%。艾滋病、结核病、地氟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开展7个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67.9万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