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11篇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前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11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前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
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条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是对全党发出的庄严号召,也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重大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辅助材料。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二: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我们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趋势着眼于回答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时代课题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六个结合
[摘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六个结合:要坚持学和用结合;要坚持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要坚持与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结合;要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要坚持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与继承、创新发展相结合。[关键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学和用结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好学和用的关系。学,就是指在当前国内外历史背景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表现出来的状态下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头脑,改造世界观,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认识上要搞懂科学发展观理论提出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际意义,搞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也就弄清了工作的前进方向和目标,工作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就能迸发出来。用,就是实践,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目的。古人说,学以致用;毛泽东说过,学习马列主义,要用马列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邓小平也指出,学马列,要管用。学和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是前提,解决思想认识的理论武装问题;用是目的,是解决学的动机和效果问题。学是为了用,用必须要学。学要带着问题学,用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用。学在坚持,学中有用,用在明白,用中有学,要做到学用结合。如果实践活动没有科学理论武装,实践就是糊涂实践,实践不仅是方向不明,而且实践中也缺乏精神力量支持。今天党中央提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把学与用相结合,避免空谈学习,脱离实践。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要联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好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与中国新的发展实践有机结合的崭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的又一次生动而具体的展现。我们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趋势,着眼于回答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时代课题,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其次,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是由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与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进程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实现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主导的持续的、和谐的物质交换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这样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为理论基础与思想源泉的。再次,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继续开拓创新的新鲜经验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行动。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和行动,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际,全面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与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结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与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方针、政策,这些都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在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问题上,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过程中提出来的;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提出来的;第三,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就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不能损害或违背党的基本路线。首先,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其次,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党的基本路线,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执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排除来自“左”的障碍和来自右的干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要坚持把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落实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局部。整体和局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局部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重要作用。首先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不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而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统筹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要坚持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应紧密联系自身的工作实际,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出色。我们每个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尽自己的职责,做好工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即“干一行,爱一行”。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人,应该好好地从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迈进。怎么做好本职工作呢?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思想决定行动”,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个人发展、求得长足进步的取胜之匙。2.要不断学习,
励精图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唯有刻苦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才能创造新业绩。3.要善于沟通、重协作。在同事间要以沟通促进友谊,以谅解促进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团结才会出战斗力”,工作中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使工作健康良性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化对本职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及时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服务大局的本领,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与继承、创新发展相结合
现在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不少问题,都只有按照创新的精神去努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和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途径。我们党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继承也是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创新条件下的继承。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第一,要在“结合”中创新。必须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第二,在“比较”中创新。我们要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比较和研究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趋势,比较和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从人类发展走向中拓展我们认识的视野和实践的空间,不断提升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水平。第三,在“扬弃”中创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承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又摒弃与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不相适应的东西。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继承和深化。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这个探索过程所形成的思想的合理“内核”,又顺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进行了大胆创新,明确了“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2.
篇三: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历史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书籍
候,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1958在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书籍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编辑本段思想内涵编辑本段思想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统一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2]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目前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编辑本段理论价值编辑本段理论价值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
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
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编辑本段实践意义编辑本段实践意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
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编辑本段科学体系编辑本段科学体系
[4]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
“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今年6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这类著作问世。本人曾在《学习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思想路线论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
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初级阶段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和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论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市场经济论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民主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文化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社会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文明论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社会和谐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一国两制”“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路线论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群众论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
党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科学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编辑本段层次结构编辑本段层次结构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相继出现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主要是四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层次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也是首要的基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为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政治保证。基本路线是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是基本理论的结构化、实践化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展开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直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纲领: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施互利双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走中国特色城镇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篇四: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百年变局视角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2019作者:门洪华,肖晞来源:《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10期
门洪华1,肖晞2
(1.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200092;2.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长春130012)
摘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前期,国际体系变革接近临界点。对中国而言,百年变局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同时也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外交因此变得分外重要。中国积极应对百年变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应对百年变局的中国外交思想理论创新,体现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聚焦自身发展的战略基础、夯实地区重心的战略支撑、密切关注全球的战略广度、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战略深度等方面。中国外交实践创新,则体现在走开放发展之路,夯实通过全面开放实现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双提升;推动形成动态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推动周边关系的稳定和深化发展,筑牢中国全面崛起的地区支撑;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化合作,推动新合作机制的形成;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实现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合作的统筹。
关键词:百年变局;中国外交;理论研究;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10-0044-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8JZD058);中宣部2017年度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世界主要大国海外利益拓展之路”
作者简介:门洪华,1969年生,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晞,1976年生,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间,中国—世界关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交发挥着保驾护航、全球开拓的关键性作用,服务于中国巩固独立、融入国际社会到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转变,为民族复兴、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70年来,中国外交筚路蓝缕,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视野之中,捍卫和拓展国家利益,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塑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崛起保驾护航,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辉煌之路。70年的中国外交着眼于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了从专注国家利益维护到推动国家利益全球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创新,实现了从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到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进而发挥引领性作用的身份转变,实现了从国际体系的革命者、国际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到全球合作的引领者、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提供者的角色转变,推动中国机遇、中国贡献、中国时代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外交为举世所瞩目[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于为世界提供促进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和平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构建平等、包容与合作的国际新关系和新秩序[2],中国
成为牵动世界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并位移到世界变革的中心。70年沧海桑田,70年锐意开拓,中国外交迎来全球拓展的新时代。
冷战结束是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兆,世界迎来大发展与大动荡并存的时代。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重要标志就是2008年欧美债务危机引致的全球震荡,以及2009年二十国集团(G20)取代八国集团(G8)成为全球经济合作治理的主要平台,中国致力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发展中世界与发达国家之间桥梁与纽带的新角色。2009年,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3]。以全球金融危机应对为开端,世界酝酿着疾风暴雨,大国关系波折丛生,中国周边亦进入多事之秋,促使中国进入战略调整新阶段,中国外交迎来开拓创新的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大力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球开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全面创新时代。
本文旨在剖析中国外交理论与创新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尤其是百年变局与外交创新的关系,探究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丰富发展、中国外交实践的不断创新,并对2009—2019年中国外交经验和成就进行深入的总结。
一、百年变局与中国外交创新
据张蕴岭考证,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4]。变局是世界之常态,而习近平总书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则具有特定含义。冷战结束以来,我们长期秉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判断,强调世界发生深刻变化、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密切关注全球变革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外交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演进的高度,深刻把握时代风云,做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5]。他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我国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6]。他在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7]在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8]。
篇五: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论“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当今全球形势深刻变化,深度参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赢得发展战略机遇,争取主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不仅将对我国今后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以及“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关键词】“一路一带”战略意义国际战略布局经济合作
历史上,中国将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中亚与欧洲;同时,西方的葡萄、胡桃、骏马、狮子等等也大量传入中国。除了陆上丝路,还有海上丝路之谓:即从中国东部和南部海港出发途径东南亚、西亚、非洲的海路。无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其存在的历史意义绝不仅仅于贸易的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更是东西方、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世界桥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中国与非洲的历史交往、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中亚等的沟通传播,陆海两丝路贡献大焉!一定意义而言,丝绸之路促成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文明贡献世界文明的杰出成就。【1】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路一带”建设作了部署,要求积极推动相关重要项目建设。推进“一路一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一路一带”中,“一路”是从中国向欧亚大陆腹地及西部延展,“一带”是从中国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延展,“一路”与“一带”对接,形同雄鹰展翅。【2】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
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真正实现互利互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模式是输出廉价消费品,获取能源矿产资源。这种模式的潜力接近用尽,也越来越不受欢迎。“一带一路”旨在打造我国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以推销廉价商品和获取矿产资源为目标的模式也与之相悖。通过增加新的内容,改变合作的形式和内涵。新型合作模式应以推动“一带一路”沿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为要义,这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共同利益的真正契合点。新型合作不仅符合对方国家的利益和需求,还将提升中国经济存在的形式,从以商品存在为主进入到实体经济,同时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形象,提高我国的政治地位。“一带一路”建设只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诉求作出回应,才会为这些国家所真正接受。【4】【参考文献】【1】崔莉萍.基于“一路一带”推动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的再传播[J].新闻大学,2014,5:97【2】王敬文.“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J].中国外资,2014,10:23【3】霍建国.“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J].中国外资,2014,10:27-28【4】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J].中国外资,2014,10:33
篇六: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者:————————————————————————————————日期:
ﻩ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者:韩文秀《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7日05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为“十三五”时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建议》指出:“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既是对过去30多年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也为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统筹两个大局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以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各种优惠贸易安排方兴未艾,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由以往的重点削减边境措施壁垒转向更加注重削减边境后措施壁垒,竞争中立、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焦点,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为越来越多国家接受。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既有相互依存加深的一面,也有因区域优惠贸易安排而相互割裂的一面。特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等高水平自贸
区加快建设,将深刻影响全球经贸规则走向。我们要深刻认识、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把外部环境变化当作谋划国内发展不可忽视的变量,努力实现最佳政策设计和最优发展结果。
(二)统筹两个大局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弱化,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进出口更趋平衡发展;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对外投资势头强劲,出现双向投资并驾齐驱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增长正在转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有利于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明显减弱,亟待把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统筹协调起来,把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常态下,中国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中国,更加需要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
(三)统筹两个大局是适应国际社会新期待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一大经济体的总量差距还在缩小。中国是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重要的原油等能矿产品进口国,外汇储备居全球首位,对外投资跻身世界前列。这样的块头,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增加投
资和经济援助,在国际事务中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正当权益。发达国家希望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需要适应新角色,找准新定位,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战略思维,把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适应国际社会期待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相互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存在。统筹两个大局,就是要充分认识这两个大局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把两个大局兼顾起来、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形成两个大局之间相互借助、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为此,要妥善处理几方面关系。
(一)妥善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相互推动的过程。开放是手段,目的是促进国内发展。同时,国内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也会对开放提出更高要求。开放是双刃剑,既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当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开放红利正在消退,国内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倒逼和推动深层次改革,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要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力度、范围,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二)妥善处理发挥自身优势与利用外部条件的关系
推动发展需要认清和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和挖掘自身潜力。我们拥有国内市场潜力大的优势,13亿多人的消费结构升级,必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依托。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正在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换跃升。我国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统筹两个大局,就要在扩大开放中取长补短,做好自身优势与国外市场、资源、要素的对接,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国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三)妥善处理立足自身国情办好自己事情与遵循国际规则履行国际责任的关系
我们推动发展,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发展态势和政策举措势必产生日益增大的国际外溢效应。比如,我们搞好扶贫攻坚,也将为国际减贫事业作出贡献;我们加强节能减排,也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我们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中要按国际规则办事,在调整国内政策和法规制度时也要考虑外部性或溢出效应。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利益,我们要积极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四)妥善处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关系
现实世界是由不同国家组成的,客观上存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关系问题。从全人类的角度讲,中国利益与世界利益是统一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义字当头,同时要坚持原则,切实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不搞零和思维,而是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构建和谐世界。
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需要着力做好重点领域各项工作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领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重点领域的工作之中。
(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对外开放大战略,也是国内区域发展大战略。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沿线相关国家共商建设大计,共推建设项目,共享建设成果。“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沟通,就
是与相关国家加强政府间协商交流,就各自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为务实合作和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设施联通,就是与相关国家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亚洲内部和亚欧非的基础设施网络。贸易畅通,就是与相关国家共同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商签优惠贸易安排,提高经贸合作水平。资金融通,就是与相关国家深化金融合作,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结算,共同筹建运营亚投行等开发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民心相通,就是与相关国家开展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增强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民意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沿边地区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核心区,也有利于内陆地区的交通、产业等优势向四面八方延伸,有利于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作为改革创新排头兵的作用,有利于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越是统筹兼顾得好,“一带一路”建设就越能够顺利推进。
(二)在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快速调整,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很大,企业的工程承包能力强,通常还有融资支持,这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国际产能合作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抓手和契合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要把适应国内外两方面需要结合起来:一是适应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要把国内过大的存量产能降下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性价比高的装备出口,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适应发展中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和健全产业体系的需要,推动其工业化进程,同时要避免把高污染高排放的产能向外转移。还可开展三方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三)在协调推进内外贸易和双向投资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当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紧密地连通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影响既很快捷,也很直接。目前我国不少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压力较大,对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产生影响。一些进口依存度高的商品,如大豆、能源矿产等,如果进口大起大落,也会对国内外市场稳定带来风险。必须树立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意识,通过合理调节进出口,保障国内市场稳健运行,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趋向均衡。要着眼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坚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要顺应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快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企业。既要防止产业空心化,又要促进产业高端化。总之,要更加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努力形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四)在推进自贸区建设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自贸区是当前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载体。面对各类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态势,我们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落实好已生效的自贸协定,在条件成熟时推出已有自贸协定的升级版。抓紧打造新的自贸区,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在国内,要建设好运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试验区内探索实行与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及时总结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条件成熟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复制,使国内自贸试验区探索与国际自贸区建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五)在参与全球治理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超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明显增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上升,我国已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和全球治理的前台。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协调,巩固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增加对外援助,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减贫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加强反恐、防扩散等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网络安全。总之,世情国
情的发展变化,都使我们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主动塑造有利于我国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外部环境。
篇七: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20xx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要途径角色定位和目标又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路径
作者:赵龙跃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8年第1期
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规则机制变革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聚焦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一主线,全面阐述了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等一系列新的思想理念。
统筹国际国内规则:中国的理念与探索
人世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并参与国际规则变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加入WT016年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突飞猛进,进一步融入了全球市场,积累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丰富经验。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中国参与WTO和多边贸易治理的主基调是“学习规则”,其突出表现是根据国际经济规则来调整国内经济治理制度,制定和修订了一批经济法规,这一时期的主要理念是“与国际规则接轨”。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适时地提出了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2014年进一步提出了“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这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理念正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正全面铺开,这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塑造大周边秩序的关键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做到物质层面的互联互通,也要实现规则、规范和标准等“软件”方面的衔接,也就是要实现“硬件互通”与“软件衔接”的相互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软件衔接”的实现,不仅需要调整国内规则和制定国际规则,更要综合考虑和规划国内与国际规则,使得国内国际规则相协调。在新的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统筹推进。
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统筹推进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内与国际事务之间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中国始终以开放为导向,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逐步融入国际规则之中。协调推进国内国际规则,按照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塑造国际环境,同步实现了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货币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国内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周边次区域合作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依靠外资到大规模对海外进行投资的历史性转变。WTO建立20多年来,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传统的国际经济规则需要进一步更新。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战略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成为指导中国新阶段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理念。通过中国加入WT016年以来对外经济方面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通过学习和利用规则,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的历史轨迹。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受到一些“超WTO义务”规则的约束,这些专门给中国设定的特殊规则,为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和解决贸易争端带来了诸多的制约。在这16年中,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统筹推进的路径是对现实环境的考量。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贸易已经从以最终产品交换为主进入到以中间产品交换为主阶段,经济全球化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投资促进贸易,贸易促进发展,环境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贸易规则、金融规则和环境规则将是新一轮国际规则制定的中心。国际社会不仅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而且也希望中国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规则的制定,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争取掌控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就中国而言,遵守规则与逐步开放市场是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人世之后,中国最突出的实践就是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国内法规,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央和地方政府加起来共清理了9万多件。2004年,中国修订《对外贸易法》,并对《反倾销条例》和《反补贴条例》进行修改。同时,在纺织品配额问题和一系列贸易争端中,中国也积极参与谈判,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并相应地对国内相关产业进行调整。可以说,15年时间中国积累了参与国际经贸谈判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为中国进一步参与规则制定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理念实现了重大创新。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从“两个统筹”到“三个统筹”,是我国处理国内国际关系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要途径、角色定位和目标又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政策的调整与选择
提升战略思想研究和传播能力。在统筹国际国内规则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一批深谙国情,具备全球化眼光、战略性思维、深刻洞察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引领学术研究,传播战略思想。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开放程度的提高,民众对国际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中国重大利益的国际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果缺乏战略层面的研究,缺乏权威专家学者的解读,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整体上略显混乱和无序,容易影响民众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认知,也会误导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理性判断和有效应对。而且对于重大国际问题,如果没有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准确解读和完备的政策阐释,容易在国际上形成不良影响,不仅有可能大幅提升国际合作的成本,而且会影响总体战略的实施和效果。如果中国能够更好地进行战略思想研究和传播,那么对外在处理一些相关的国际问题方面将会变得更加主动,对内也将会引导民众对国际规则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将统筹国际国内规则的战略思想贯穿到实际决策和工作中。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是中国的大国成长之路和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好地深化对外开放和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的战略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
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重构与创新。统筹国际国内规则,首先要综合考量国内外因素,用国际国内双重视角来分析问题。目前学界已就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必要性达成初步共识,但对参与方式仍然存在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难以改变论”。伊肯伯里认为中国崛起于美国设计的国际规则体系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融合”,因而即便中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难以改变既有规则的核心原则。二是“混合论”。认为中国对待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的方式是融入与改变兼而有之。三是“重塑论”。认为中国将重塑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目前中国处于崛起之“羽翼未丰”的特殊阶段,亦即既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但与美国霸权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虽对现行秩序存有一些不满,但是也不想去挑战霸权国。既想改革现行秩序不合理的部分,又有进一步融入其中以谋求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将会更顺利地统筹国际与国内规则之间的关系。
通过国内规则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国际规则的合理与完善。从长期来看,中国只能通过变革和创新全球治理机制,向国际规则中更多地注入中国方案、中国元素和中国智慧,逐步改变现行国际组织中不合理的运行机制,使其更加倾向于有利于国际的公平正义,更加具有效率,能够实现贸易、金融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良性循环及和谐互动。2016年杭州G20峰会,我们借助
举办国的契机提出中国议题,并从组织机制、决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方面来强化G20制度建设,推动G20向实体化和更加机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建章立制(如建立领导人峰会承诺可追踪可核查可考核机制等)来进一步发挥G20在机制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国内的规则体系理念上升到国际规则制定中。与此同时,国内规则的制订应具备全球视野,要立足于为全球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的高度。一是将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互动与转化理念用于指导平时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在制定国内规则时应上升至全球高度的位置考量,确保国内规则具有国际内涵,从而促使其更加顺利地融入国际规则体系。二是推动行政架构朝着引领国际规则的方向嵌入式演进。关于国际国内规则方面的学术研究以及政策设计本身应嵌入到现有的行政架构中推进,统筹国际国内规则的很多理念认知、方案设计、政策建议需要输入到有关涉外部门的一线谈判人员及二线辅助人员,激励其引领国际规则走向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全球治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内政府机构在组织架构、功能发挥、国际化意识方面应该与国际机制对接,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统筹国际国内规则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标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撑,战略制定和战术实施就失去了依托。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强化全球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放在首位。首先是创新国内人才培养机制,打破常规,增加国际化战略人才在政策制定部门、实务部门和涉外部门中的历练机会,加大在海外高校、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学习交流力度,加强在国际贸易金融等重大谈判场合的实际锻炼,培养出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能力的高层次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为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其次是疏通国内国际机构用人的渠道,促进国内国际用人机制的良性互动,建立完善人才双向进出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一方面要将熟悉国内事务、通晓国际规则、掌控全球治理变革趋势以及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输送到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也要把那些经过国际组织工作历练的优秀人才,引进充实到国内的有关机构,提高国内规则的建设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统筹国际国内规则需要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政府与民间力量相配合。学术研究的着眼点是把理论搞清楚,政策研究工作的核心则是把事情做成做好,只有将上述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统筹国际国内规则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从国际贸易规则变革人手切人国际规则体系构建。国际贸易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参与全球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引擎是投资,与此同时,无论是研究贸易规则还是投资规则,均绕不开环境保护规则这一问题。
强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以占领全球道义的制高点。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到WTO的,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我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统筹国际国内规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和谐。
避免战略透支和空转虚耗风险。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我国应精准对接当今世界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做好投入产出分析以及战略能力的评估和配备,处理好国内向国外提供公共产品可能延伸出来的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政治和经济层面双向博弈的问题、涉及到国内改革的问题以及国际压力的问题。因此,应在对自身能力有清醒认知的基础上合理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明晰引领规则和参与规则所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区别,防止因战略竞赛而诱致空转虚耗等风险。
(作者为南开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篇八: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国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
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适合中国国情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4、科学发展观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
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
统一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共同哲学思想基础;二共同的理论主题;三共同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理论基础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
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目前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
理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
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
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
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观察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科学体系
[4]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
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今年6月,中央党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
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这类著作问世。本人曾在《学习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
思想路线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社会主义本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初级阶段论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和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论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市场经济论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民主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
文化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社会论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
文明论
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和谐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
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
和平发展道路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政治路线论
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
群众论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
党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科学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
编辑本段层次结构
[5]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相继出现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主要是四个: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层次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础,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也是首要的基本问题。的主题,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点和难点。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政治保证。基本路线是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是基本理论的结构化、实践化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展开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直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纲领: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施互利双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走中国特色城镇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
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编辑本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因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实事求是,防止教条主义;因为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与时俱进,防止固步自封;因为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以人为本,防止官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奥秘所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脱离,导致了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脱离,导致了理论的停滞和僵化;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脱离,导致了理论的本本化、官僚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诫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不断提高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增强建设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用科学理论的旗帜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党从一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这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有力指导和理论上的坚实基础。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理论界、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说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只有民主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企图造成思想理论上的混乱。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实践,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面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旗帜,就是一面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一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坚持别的什么主义或理论。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把意志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告: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并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规划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蓝图。但是,我们在国内外都面临着不少新机遇新挑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工作也有不少新期待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推进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有与伟大时代、伟大道路、伟大目标相适应的伟大精神力量。近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现出无可置疑的真理性、科学性,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和回答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它不但回答和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它一经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持续地深入地富有成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中国的发展进步就有了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充满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放眼今日的神州大地,到处都焕发着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国际敌对势力鼓吹“社会主义大失败”,企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在世界上消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就是向世人昭告: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们坚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一定会到来。[6]
篇九: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解放思想是精髓。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精髓。把握了解放思想这个精髓,就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联系,把握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首要问题的探索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新认识,都是以解放思想这个精髓为前提、为基础的。正是牢牢把握了解放思想这个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改革开放是主线。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走越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拓展和丰富发展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把改革开放称作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指出中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望未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本动力仍然是改革开放。发展是主题。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正是通过发展这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发展进步与世界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强调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步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制度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拓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理论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主义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作为实践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建设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造福于全体人民,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一、科学性、前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党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种最可宝贵的政治品质,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科学体系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建立在对28年夺取政权、50多年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的科学总结与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世界发展潮流、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它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又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思想武器,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行动纲领。因此,以宽广的世界视角、战略思维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前瞻性。二、系统性、完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系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构架和系统整合。其结构合理、框架完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支撑严密。如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一条伟大道路统领五条具体道路,以五条具体道路支撑和系统推进伟大道路。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与
新提出的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三、稳定性、长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一旦建立,就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尽管它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在前进中不断提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决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坚定性。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动力和精神依托,旗帜决定目标所向、声誉所系、力量所在。道路的选择代表着责任和使命,关系到生死存亡、兴衰成败,决定着民族是否兴旺、国家是否富强、人民是否幸福。可见,正确的路径选择可以减少曲折,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也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而完整的体系,能够长期发挥理论武装、统领全局、指引航向、凝聚力量、助推发展的功能,因而具有长效性。四、开放性、创新性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基础,创新是开放的本质体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无止境,开放创新的理论探索无尽头。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是不断吸纳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完善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总结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如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些表述细节的变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放创新、日臻完善的魅力。五、人民性、人本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追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凸显人文关怀、饱含民生情结和执政为民理念的社会主义,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普遍幸福的社会主义。因此,始终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恒久主线,具有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生命力
篇十: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上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合作共赢结合起来超越近代以来国强必霸靠战争和掠夺推进现代化的陈旧逻辑心得体会: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最新)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纲要》内容丰富、结构严整,鲜明地提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这一重要论断鲜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国家情怀和世界情怀,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的初心,系统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本,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体现了党来自人民、不忘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这一思想坚持人民主
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一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不负人民、先忧后乐、舍身为民的公仆情怀;始终坚持为人民立德、为人民立功、为人民立言,充分体现了大公无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系统回应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怎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战略安排、目标任务、政治保证、领导力量等基本问题,擘画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这一科学思想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整个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吹响了向民族伟大复兴进军的新时代号角。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以更坚定的信念信仰信心,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担当,系统回答“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已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上,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
进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合作共赢结合起来,超越近代以来“国强必霸”、靠战争和掠夺推进现代化的陈旧逻辑;这一科学思想创造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作出重要贡献;这一科学思想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
总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将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世界责任融为一体,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也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篇十一: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放眼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国际全球化多极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发展科技制度改革等方式谋取自身的经济的腾飞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个民族立足强国之列的前提是获得对国际事务有力发言权必要条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大大增强世界人民渴望持久和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备受关注谋求发展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平外衣下总是有局部的动荡不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的国际形势一直持续至今落后就要挨打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在今天也并不过时战争总是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来谋取私利从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到伊拉克战争从911恐怖袭击到利比亚战争小范围的鲜血和牺牲总是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利益的牵制和发展的差距始终是导致弱肉强食的关键因素自身强大是维护国家安全争取人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背负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重的责任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在世纪伊始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始终是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每一个共产党人心中的最大愿望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搞建设经济发展成为了全党工作的核心我们不应该忘记十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面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在自身面临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中国不仅以自身经济发展的v形反转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更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重要贡献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核不扩散安全反恐公共卫生减少贫困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在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中中国都积极参与推动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奋力开拓更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积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一五时期在中央统筹安排和各方积极努力下区域合作突飞猛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欧盟非洲阿拉伯国家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太平洋岛国的互利合作全面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思想汇报国际形势
篇一:思想汇报(4):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党员使命思想汇报(4):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党员使命敬爱的党组织:放眼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国际,全球化、多极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发展科技、制度改革等方式谋取自身的经济的腾飞,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个民族立足强国之列的前提,是获得对国际事务有力发言权必要条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大大增强,世界人民渴望持久和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备受关注,谋求发展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平外衣下总是有局部的动荡不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的国际形势一直持续至今。“落后就要挨打”,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在今天也并不过时。战争总是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来谋取私利,从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到伊拉克战争,从“9·11”恐怖袭击到利比亚战争,小范围的鲜血和牺牲总是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利益的牵制和发展的差距始终是导致弱肉强食的关键因素,自身强大是维护国家安全、争取人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背负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重的责任。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在世纪伊始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始终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心中的最大愿望。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搞建设,经济发展成为了全党工作的核心。我们不应该忘记,“十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面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在自身面临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中国不仅以自身经济发展的“V”形反转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更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重要贡献。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核不扩散、安全反恐、公共卫生、减少贫困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在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中,中国都积极参与,推动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奋力开拓更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积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一五”时期,在中央统筹安排和各方积极努力下,区域合作突飞猛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国与欧盟、非洲、阿拉伯国家、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太平洋岛国的互利合作全面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力引擎。20XX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升至全球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额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首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位居世界第一。“十一五”时期,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提出并完全兑现对非合作8项承诺,捐资出力帮助国际社会提高抗御疾病、灾害、贫困的能力,在印度洋海啸、海地地震、缅甸风灾、巴基斯坦水灾等危难关头向有关国家提供多方面援助??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有效拓展了国际合作空间。中美、中欧、中俄、中日??中国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积极运筹大国关系。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事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一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统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历经风雨洗礼,历经实践磨砺,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始终是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不断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就必须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问题和不确定因素。这是我们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程上将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一些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要切实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指示精神,我们要密切关注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积极采取防范和应对措施。要妥善应对国际社会的有关关切,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根本利益。要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在国际舞台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还记得梁启超早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要想为国之发展添砖加瓦,就应当有为国奉献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并以此为动力,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扎根科研,踏实肯干,将扎实的文化基础转化为实践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开拓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时政要闻,关注国际发展的形势,增长见闻,放宽思维空间,提高开创新领域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缩小与社会的距离,深入了解民生,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关心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锻炼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遵循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正气,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党员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军。祖国的繁荣强盛掌握在我们手中,为了实现国家振兴,增强国力以促进全球和平稳定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先进性,以一名优秀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作为一名党员应负起的责任!篇二:思想汇报(国际国内形势学习)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虽然自己并没有毕业,但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早日为社会做贡献。学校也许可大四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提前找实习单位实习。我是响应学校号令,较早的一部分学生。在踏出校园,进入实习单位这一段时间里,我也不忘积极学习党的先进知识。同时,在业余时间也不忘浏览新闻,关心国家及国际发生的大事等,这次汇报的主要内容国家以国际形式。中国的前途掌握在每一位国人手中,世界的明天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去创造。虽然如今世界越趋和平,美国也不敢对伊朗有过度行为,中国也在快速的崛起;但是世界形式并不容乐观,面对资源的日趋枯竭,如淡水、石油等资源的与日剧减,为了生存世界各国都在暗自的抢占资源。利比里亚的内战还在持续,叙利亚的战事也在悄然升级,国内国际油价有增无减,这是时代大背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下面说说国内情况:在以胡锦涛同志为主席,温家宝为总理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我们走过了光辉的一段岁月,中国的经济以持续较快的方式增长。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创新,力争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强,相信下一届的领导班子会带领我们走过又一个光辉的岁月。和平年代为我们每个人创造了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可能,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但中国的周边关系日趋复杂化,东海,南海等问题,越来越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也是一个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处理好我国的周边关系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意义重大,但这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问题,并且可能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为之奋斗。另外,“中国该怎样和世界相处”当今世界就两大正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对外贸易与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这个问题越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当前,中国的话语权相对于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国提倡要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做贡献,一直以来我国也是不懈地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对外不断实行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的人民是大爱的,不计前嫌,在大灾面前,依然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在去年我们的邻国日本发生强震之后,我国政府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员,积极在国内发起捐赠活动,发动全国的力量来援助日本,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日本度过这次危机。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与世界多个国家都有领土或者领海的争议,加之面对全球资源日趋枯竭问题,中国与邻国领土领海争议与日俱增。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和平解决争议区域问题,但一些国家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着资源的匮乏,不断地挑起争议区域问题。占领我国多处岛礁,不顾我国政府的主张。依我之见,和平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它不犯我。有时我们也得表现自己的强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同时,更离不开周边国家的和平。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和平。以上简述了我离校实习这段时间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检查并考验我。此致敬礼汇报人:XXXXXX年XX月XX日篇三: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国际形势大学生思想汇报:学习国际形势敬爱的党组织:放眼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国际,全球化、多极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发展科技、制度改革等方式谋取自身的经济的腾飞,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个民族立足强国之列的前提,是获得对国际事务有力发言权必要条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大大增强,世界人民渴望持久和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备受关注,谋求发展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平外衣下总是有局部的动荡不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的国际形势一直持续至今。“落后就要挨打”,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在今天也并不过时。战争总是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来谋取私利,从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到伊拉克战争,从“9·11”恐怖袭击到利比亚战争,小范围的鲜血和牺牲总是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利益的牵制和发展的差距始终是导致弱肉强食的关键因素,自身强大是维护国家安全、争取人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在世纪伊始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始终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最大愿望。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搞建设,经济发展成为了全党工作的核心。还记得梁启超早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要想为国之发展添砖加瓦,就应当有为国奉献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并以此为动力,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扎根科研,踏实肯干,将扎实的文化基础转化为实践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开拓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时政要闻,关注国际发展的形势,增长见闻,放宽思维空间,提高开创新领域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缩小与社会的距离,深入了解民生,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关心和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遵循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正气,充分发挥一名党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党员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军。祖国的繁荣强盛掌握在我们手中,为了实现国家振兴,增强国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以促进全球和平稳定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先进性,以一名优秀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作为一名党员应。
推荐访问:中国与世界:统筹“两个大局”的实践场域 统筹 大局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