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14篇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从文化模式看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模式唐朝体育文化 唐代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体育文化,可称得上是绚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1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从文化模式看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模式唐朝体育文化
唐代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体育文化,可称得上是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它结束了中国体育文化史上一个旧阶段,开创了一个新阶段,对唐朝以后的各个朝代,甚至亚洲诸国的体育文化形成与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因此,研究认识这一阶段的体育文化对理解中国体育史及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研究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变革都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文化转型期,在这种时代形式下,认真分析、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国外体育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能推动我国当代体育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转型。本文以文化模式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唐代体育文化模式的特点及其模式形成的原因,为我国体育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转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文化模式和体育文化模式
(一)文化模式的概念
文化模式通常指一个文化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与结构。它是一个社会为人们提供接纳和安全感的,反复出现的系统行为模式。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也有助于我们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1]。
文化模式在功能上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往往以外显的、自觉的方式为社会的运行和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和框架;而文化模式则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每一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
(二)体育文化模式的概念
1.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2]。
2.体育文化模式的概念
文化模式有普遍和特殊之分,体育文化模式也是如此[3]。普遍体育文化模式指人类体育文化共有的特色,即人类在其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各民族大体一致的文化构成方式。由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相同,因此其体育文化创造也有相同之处。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得以交流、借鉴和相互渗透、汲取的依据。特殊的体育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体育文化结构与内容。各种特殊的体育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另外,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特点、意识形态以及外来文化等等。
二、唐朝体育文化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一)唐朝体育文化模式的特点
唐朝体育文化在构建过程中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多元一体、和谐和合、融合创新特点的,和具有宏大、磅礴、洒脱的气质的特殊的唐代体育文化。
1.开放包容
唐朝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吸收并包容整合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的文化。正因为唐朝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使得吐蕃、突厥、西胡、西亚、高丽、日本、伊朗各种体育文化和娱乐形式都在唐朝得以充分的发展。
2.多元一体
唐朝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形成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同时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汇。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最终创造出既是汉民族,又有少数民族各种文化因素的多元一体的唐代体育文化模式。
3.融合创新
唐朝在“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精神的指引下,不断的从周围地区的那些可能的特性中选择其可用者,而舍弃那些无用的东西,把其他的特性重新改造,融合创新成为具有一致性的思想或行为模式,造就了唐代多样体育文化的繁荣时代。
4.和谐和合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唐朝统治阶级对西域和周边少数民族实行了恩惠为主的开明政策,使唐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心胸更加豁达,形成了天下为一家的民族平等思想。因此,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形成和谐和合的文化模式。
(二)唐朝体育文化模式的生成过程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文化物质被选择、吸收,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另一些文化物质被抑制、排除、扬弃,失去了整体意义和价值。文化的这种内聚和整合就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的和行为的模式。不同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即潜在的价值意识。唐朝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文化模式化与文化整合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唐代体育文化模式的生成过程也是唐朝人民在“有容乃大”的精神的统摄下对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整合的过程。正是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使唐朝体育文化得到极致的发展,显现出五彩缤纷的体育式样。
在唐代体育的重要内容中,如马球、骑射、摴蒲、杂技的技巧都来自西域各少数民族,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据《封演》载:“太宗常御安福门,旨侍臣曰:‘闻西番人好为打球,以亦令习,会一度之。’”到唐中宗时马球在长安已流行,尽管马球没有普及民间,但在长安高中阶层影响是很大的。唐代女子好“胡服骑射”、打马球、蹴鞠,这也受西域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汉魏南北朝以来,除了北方一些民族的妇女之外,南方很少有妇女射箭,到唐朝,女子骑射之风兴起,女子跃马扬鞭在长安是不少见的。
诗有杜甫在他的《哀江山》追忆当年唐玄字和杨贵妃在南苑游猎的盛况,写下了宫女射箭的情景:“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王建《宫词》也有“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的诗句。还有卢论“行遣才人斗射飞”,都是对宫女骑射打猎高超技术的生动描述,这也表现出唐朝对异域文化的吸取是普遍的。
来自西域的摴蒲,在唐朝也盛行起来,目前大多数认为“摴蒲”来自西域。据东汉马融《摴蒲赋》称,这种博戏的发明者为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后来老子西出函谷,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就常以此戏排遣惆怅,故谓“伯阳入戒,以斯消忧”。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称“老子入胡作摴蒲”。对此推测摴蒲原先流行在西域地区,大约自西汉时期随着中西交流而传入中原。由于来自西方,历史上出现了老子入西戒而制摴蒲的传说。
隋唐时期居住唐朝北部的少数民族突厥族流行摴蒲。据《隋书·突厥转》说突厥族“男子好摴蒲,女子好蹴鞠”。公元629年近10万人归附唐朝,其中将近1万家迁居长安。他们把其风俗带到长安并盛行开来,如唐李翱写有《五木经》。书中记载说,五木的形制是五个黑面中两枚画上牛犊,五个白面中只有两枚画上野鸭,这样便有了黑、白、犊、雉四种图案,从而使摴蒲的排列组合的种类相应增加。另外来自西域民族的还有“胡旋舞”与“剑器舞”。这些来自西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体育文化有其普遍性,也有个性。普遍性反映在:马球是球类运动,它与中原的蹴鞠有相似之处,如把球打入球门、计分、擂鼓、摇旗等。摴蒲是棋类,与中原流行的六博相似,射箭也是中原人相传已久的竞技运动。但在个性上说,马球是骑在马上,用手杖击球的一种运动,与地上滚动,用足踢的蹴鞠是不同风格的两种球类运动;西域的骑射讲究骑速,追求射准,而且突厥女子善于踢球,这些都是与唐代女子不同的。但由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相同,因此其体育文化的创造也有相同之处。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得以继承交流、借鉴和相互渗透、汲取的依据。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即至于今,姎哥偎郎,犹称甚盛。”“姎哥偎郎”原本是是流行与西域的一种舞蹈,唐代的《说文》对“姎”的解释为女性自指。“姎哥”在西域通常用来指姑娘和少妇,至今新疆还流传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央哥子(或羊高子)
一枝花”民谣。唐朝的西域歌舞戏一部分演变成宫廷舞蹈,另一部分则流入民间,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结合后,形成各地不同形式的“秧歌”。但是,在不同的“秧歌”里,有一些特征是共同的。例如扭秧歌的人有时徒手,有时手里拿一个小道具。这与西域舞蹈很相似。再如,以前的舞蹈大都有丝管钟磬伴奏,而秧歌几乎没有丝竹伴奏,甚至不需要音乐,只需要锣鼓即可,这个特征与西域舞蹈也有相似之处。
篇二: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浅谈盛唐的开放与包容
经历三百余年的分裂,隋唐王朝重新恢复了中国一统的政局。隋代国祚短促,却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性质。古代中国经历前期的发展与磨难,在首尾将近三个世纪的大唐王朝,如日中天,走向辉煌。
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双方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和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日臻巩固。
唐太宗李世民相信“盖恩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仇敌”,于是,他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极大地传播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派出使节到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尤其是新罗与唐朝的往来相当频繁。日本国内更是掀起了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同时,唐朝也以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如阿拉伯的医药学、天竺的熬糖法、朝鲜的音乐、西域的乐舞等,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唐朝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世界各国的人民,长安城“胡人”随处可见,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窥见一般。不仅如此,唐王朝还以开放博大的胸
怀对待它的子民,所以有唐太宗怕魏征而“小鸟藏袖而死”的故事,也有一代女政治家武则天成为“女皇”的事实。唐代大臣和皇帝思维开放,贵族们不仅热衷于舞文弄墨,而且对“马球”这样的剧烈运动十分喜爱。相比于后来的宋、明等时期,唐代人的思想更加自由奔放、不受拘束,诗人李白的桀骜不驯、洒脱不羁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态和文化。
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缔造了唐帝国的神话:经济繁荣,俯瞰天下,以诗为媒,集强盛与浪漫一处,共经济与文化一体。马克思说,“先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极大促进作用”。在一千多年前,当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残酷的奴隶制压迫下时,唐帝国已经用她自信而包容的胸怀赢得了经济的强劲发展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辉煌时期,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现在的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都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养成一种敢于对外开放,勇于向外学习的健康心态;也正是这种开放,使中国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而愈显辉煌灿烂,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与勃勃生机。因此,当今中国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和转变。国家的繁荣昌盛必将使得开放程度扩大,国家越开放也就必将带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我相信,团结一致的中国人,必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包容的理念,再造一个崭新的“盛唐气象”,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惠泽苍生!
篇三: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一谈及唐朝的服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袒胸露乳这一次。
这在当今电影、电视剧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唐代汉族服饰丰富而华丽,特别是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
唐代经济的发达,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加之唐人积极对外交流以及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汉族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传统与民间并用的手法,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众所周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丰富和艺术的灿烂,写就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最辉煌夺目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唐代汉族服饰也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这种多民族性是汉族人民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结果,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演变的多方面成因及特点。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
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
1/9
一方面,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
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印染技术的发展,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
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仪态丰美,妆饰奇异纷繁,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
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裙幅之丰,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
例如,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
另外,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
2/9
而与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幂缡,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因西北多风沙,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但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内侧》的“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
显然,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如果说,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人们无暇顾及服饰的式样变化,那么唐代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足以及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下,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和精力来注重服饰的精致和变化,中国服饰的对外交流走入了一个新天地。
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冲淡,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款式,在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传播和发展,呈现出空前灿烂的景象。
二、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的催生结果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
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皇以佛教治国,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唐代的文明包容了许多前朝不敢想、后代不敢为的活跃思想和社会氛围。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
唐人“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正是当时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沉浸在“个人、民族、阶级、国家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和社会氛围”之中。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3/9
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
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这种思想环境上的宽松局面,使人们在思想上无禁区,创作上无约束,眼界放开,自由驰骋,从而促进了服饰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促使汉民族对异域民族服饰流派和风格广为借鉴,造就了唐代恢宏的服饰文化气象。
“大文化背景决定服饰社会效应的去向和水准,然后自然而然地贯穿到人们的着装意识和着装行为中,从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服饰社会性的内因”。
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大胆服饰,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时世妆”,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用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300多个。
4/9
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
物质方面如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瓷器等的输出,冶铁、丝织技术的西传以及西域各国毛皮、瓜果等优良品种,还有香药、玻璃等的传入。
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在唐代也相当活跃,特别是国外宗教和艺术的传入,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有考古资料证明:
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广泛的对外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服饰文化多民族性发展的过程。
“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异族风情的服饰,影响了唐代汉族服饰的形象。
唐代汉族服饰文化多民族性的特点诠释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
服饰艺术离开了对内对外的传播和交流,恐怕很难有所发展和创新,其艺术化、审美化的进步也就无法实现。
一般而言,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
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
“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5/9
当时胡风之盛,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元稹在《法曲》中描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人在学习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的同时,服饰观念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最为解放的程度,使唐代汉族妇女耳目一新。一股狂风般的胡服热席卷中原,饰品也颇具异族色彩,其影响已渗透于汉族服饰之中。服饰在民族交往中所处的地位醒目且又深蕴。所起到的传播作用及由此而造成的立体效应与物化结果,正可以说明这一点。服饰艺术的内外交流可以说是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唐代汉族服饰正是基于此因,在原有式样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民族的服饰文化,颇具大胆创新,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性色彩。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影响而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和穿着方式。例如,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饰。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看,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与胡服相配的蹀躞带也是鲜卑装的特色之一。再如,唐前期受到高昌、回纥文化的影响,妇女多带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下着条纹毛织物小口,脚穿软锦透空靴。从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宫女的装扮即可见一斑。
6/9
而西安、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女俑,多用面魇装饰法,通常是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粘贴而成。
到中唐以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到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如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等皆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但同样在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
四、统治阶级对异族服饰文化包容态度的体现在古代和近代服饰流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流向就是皇族、贵族为流行源,向下进行逸散。
因为,“服装总是从高文化集团向低文化集团传播,而且,集团实力的优劣比文化高低对服饰的传播往往更具有影响性”,这就是在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支配规律。
皇族和贵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丰厚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他们有能力去为服饰的新颖而绞尽脑汁。
服饰文化集团实力优势对唐代汉族服饰文化的多民族性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兼容并蓄、广采博收的服饰美学革命,从而达到服饰文化上空前的高峰期。
唐人因经济富足,有能力消费奢靡和奇异的服饰,而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带来的外来服饰消费品,也总是最先成为唐代高门大户所追求的东西。
当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纷纷效仿,则庶民百姓就会将其作为服饰理想,去努力追求。
元稹描述了唐人千方百计对包括服饰在内的许多外来物品搜奇猎异的情形: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
7/9
炎州布火烷,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
”而唐代统治阶级因胡汉相混的血统而带来的开明,使得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气度格外恢宏。
李渊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种气魄、襟怀,无疑有利于敞开大门吸收外来服饰文化。
我国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更多的是从少数民族向汉族的传播。
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热烈、奔放的时代气质。
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中国官僚阶层系统的运作机制日渐完备,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和吸收各国文化,表现出唐代统治阶级的博大胸怀和自信心。
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唐代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唐统治者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社会心理,使人民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唐统治者这种吸纳百川、对外开放的积极心态,成功地促进了民族之间亲近融洽的文化氛围,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等得以流行,将唐代汉族的多民族服饰艺术体现得华丽而丰富,引发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五、结语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风尚和审美心理。
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积极的对外交流以及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其服饰文化不仅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并为我所用,而且有不少服饰对外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成为世界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9
值得强调的是,唐代汉族服饰在汲取外来文化之时,始终没有放弃、否定、怀疑固有的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终是唐代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能动的选择与改造外来文化的精英,创造出具有多民族风格的开放性服饰文化。
唐人这种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民间的作法,装设计师去深思。于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值得现代中国时
9/9
篇四: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用200字简述唐朝的开放包容
篇一:文化日渐成熟。唐长安城在皇城南部设置了东、西两个市场,城中的工商贸易围绕唐朝的盛世繁华,纵然不是历史之最,但是开放包容的盛世,好像只有大唐才有这种感觉。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由于国家对外交流密切,许多宗教从西方传入长安,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所以当时宗教活动极盛,如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唐朝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两市展开。同时西市聚集了许多外商,是当时著名的对外贸易市场。因为仰慕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明,前来长安朝觐、留学、进行学术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300多个。唐朝还与东南亚、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国家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篇一: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开放、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双方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和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日臻巩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唐朝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世界各国的人民,长安城“胡人”随处可见,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胡姬貌如花,当圹笑春风”窥见一般。不仅如此,唐王朝还以开放博大的胸怀对待它的子民,所以有唐太宗怕魏征而“小鸟藏袖而死”的故事,也有一代女政治家武则天成为“女皇”的事实。唐代大臣和皇帝思维开放,贵族们不仅热衷于舞文弄墨,而且对“马球”这样的剧烈运动十分喜爱。相比于后来的宋、明等时期,唐代人的思想更加自由奔放、
不受拘束,诗人李白的桀骜不驯、洒脱不羁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态和文化。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缔造了唐帝国的神话:经济繁荣,俯瞰天下,以诗为媒,
集强盛与浪漫一处,共经济与文化一体。马克思说,“先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极大促进作用”。在一千多年前,当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残酷的奴隶制压迫下时,唐帝国已经用她自信而包容的胸怀赢得了经济的强劲发展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篇五: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
表如今科学技术、诗歌及艺术等方面。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唐传奇等。唐代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丰富多样、大胆创新、高阔大气、辉煌壮观的特征,构成了唐代文化的独特个性。唐代文化的繁荣科学技术表如今科学技术、诗歌及艺术等方面。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唐传奇等。唐代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丰富多样、大胆创新、高阔大气、辉煌壮观的特征,构成了唐代文化的独特个性。
唐代文化的繁荣科学技术: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创造2、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3、医学的进步4、建筑的成熟诗歌:分初唐、中唐、晚唐艺术:包括石窟〔莫高窟〕绘画、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音乐舞文化繁荣的特征一、百花齐放,丰富多样。这个时期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二、繁荣兴旺,富于创新。文学艺术得到高度兴旺,整个唐代,
产生了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有几十上百位,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其它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这些艺术又极富个性,呈现出高阔大气壮观的特征,它们之间又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三、开通包容,开阔开放。唐代各类文化艺术的开展繁荣,是融汇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同时其文化表达出海纳百川的大气概。
四、政治文化,完善开展。唐代的政治文化上也到达了很高的阶段。
篇六: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唐朝文化繁荣主要表如今科学技术、诗歌和艺术等方面,唐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繁荣开展的黄金时期,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举重假设轻的地位。唐朝文化繁荣的详细表现1.百花齐放,丰富多样。这个时期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唐朝文化繁荣主要表如今科学技术、诗歌和艺术等方面,唐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繁荣开展的黄金时期,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举重假设轻的地位。
唐朝文化繁荣的详细表现1.百花齐放,丰富多样。这个时期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唐传奇等,特别是诗歌,如今遗留下的有5万首左右,产生了大量诗人和其他文学家。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得到开展;思想上儒释道都兼容开展;修史繁荣,首开官方组织修史,对晋南朝隋历史进展多种修史,产生了很多史书;和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表达出不一样的胸怀,具有辉煌大气之美。2.繁荣兴旺,富于创新。文学艺术得到高度兴旺,整个唐代,产生了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有几十上百位,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诗歌类型多样,出现了成熟的格律诗并构成唐诗主体,也孕育了产生宋词的产生;内容扩大,
视野广阔,风格多样,如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侠诗等;散文上古文运动推动了传记、杂文、游记等的开展,出现了杂文大家韩愈,游记小品大家柳宗元;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成为后代小说的直接源头,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这些,可以说“衣披词人〞,代代而远。
其它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书法整体程度很高,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样的楷书大家,成为后世书法楷模,他们所创立的书体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态——正楷。
3.开通包容,开阔开放。唐代各类文化艺术的开展繁荣,是融汇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同时其文化表达出海纳百川的大气概,具有极其广阔的视野,各类艺术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例如音乐吸收了外来音乐,创新了西凉、高昌、燕乐、清乐等10部乐曲。舞蹈吸收了来自西域的类型,如剑器舞、胡旋舞等,到达了中国封建社会舞蹈艺术的最顶峰,出现了内容多样,形式华美,规模宏大,形式壮观的宫廷舞蹈,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等。这种包容性还表达在政治开通,思想自由,自信大气。对以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兼容开展,其中儒、道经典被列为考试内容,佛教也得到提倡,其它各类学说和信仰都得到自由开展,束缚较少,思想活泼。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交流。如与突厥、南诏、吐蕃、回
纥等,或册封之,或各亲之,或管辖之,兼容灵敏处理各民族关系,并加强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间的和睦。实行开放政策,广泛吸收域外各类成果,如吸收高丽乐,派人到天竺学制糖技术,派僧人到天竺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经贸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并让中国的很多创造技术如造纸技术传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开展。
4.世界瞩目的文学成就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出色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出色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程度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篇七: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
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唐太宗贞观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发展同步。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2、)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189首。诗画的融通有很大发展。画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色彩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3、)音乐、舞蹈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诗记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200篇。《全唐文》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对乐声和舞容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内部原因:从文学发展自身来说,唐代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开始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功能,自觉地追求审美。
自内容言,重个人情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
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造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和把握,都有了惊人的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行极致,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初具雏形,表现领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使了文章体裁的变化和发展。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吸收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的改革。从文学发展的自身来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篇八: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唐代文化的多元化以唐文化作为创造主体依据时代的需要及统治者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化使唐代文化具有鲜明的主题特征同时还能对多种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吸收并加以利用使这些外来文化更好的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去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浅析唐代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唐代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朝代,唐代的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通过对唐代文化特点的研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文化;影响一、唐代唐代(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并称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外交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历史中最鼎盛的时代,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二、唐代文化处于上升阶段的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唐代是当时向周边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大输出时代,社会出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的局面。由于唐代的文化与经济高度发达,在当时社会处于万众瞩目的地位,所以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唐代也在这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并加以利用。学术上面:初唐时期,很多文人雅士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儒家思想;到了唐中期之后,人们在思想上面有了很大的改
你今天的日积月累,终会变成别人的望尘莫及。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唐代出现了很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思想,韩愈和李翱崇尚儒家文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儒家文化,他们倡导唯心主义思想;柳宗元与刘禹锡则崇尚荀子的天论观点,他们认为事在人为,与其他事物没有必然联系,他们倡导的是唯物主义思想。
文学方面:唐代文学以唐诗而著称,唐诗是迄今为止中国古诗的巅峰时代。唐诗的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田园派诗人王维、孟浩然,以及中晚期诗人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李白的诗洒脱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豪迈的感觉,给后代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甫时刻都心系国家,处在末世的他仕途多舛,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他的诗中多有沉郁的感觉。
史学方面:唐代开创了中国正式记载修改历史的先锋,在二十四史中唐代贞观年间修正的史书《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晋书》《陈书》和李延寿编撰的《北史》和《南史》这八部占总数的1/3。在编写过程中官修史的成书比较容易,比较快,收录的内容量比较大比较详尽。因为政治的需求,统治者的控制很多地方有删减和夸大的内容,与当时的情况有些出入,但也丰富中国历史的档案,让后人查找历史有所依据。
教育方面:唐代的学校大多以官办为主,学校招生对象
你今天的日积月累,终会变成别人的望尘莫及。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主要是达官贵族、身世显赫的官僚弟子。学校主要教授学生以九经为主的儒家经典儒学。唐代的教育旨在培养能为朝廷所用的官僚书吏,服务于科举考试。在唐代考试分为两种:一是常举,每年都会举办考试,考生来源是学校保送的学生和各地推举出来的自学者,考试内容与儒学相关;二是制举,制举不常举行而是临时举行,目的是为了广招人才贤士。
宗教方面:宗教在唐代社会中对其影响力甚广,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唐代可谓最高。唐代宗教分为佛教与道教,由于道教信奉的是老子李耳,而唐代的皇室姓李,所以在唐代道教的地位要高于佛教。虽然佛教的政治地位没有道教的高,但是佛教的传播地域广,信奉佛教的人数多于道教且佛教的经济实力高于道教,所以佛教在唐代发展到了最高点。
艺术方面:由于唐代与国外交流密切,所以唐代在艺术方面吸收了很多西域的特征与宗教色彩,在风格上面与过往的朝代截然不同。1.在美术方面。唐代的壁画与雕刻艺术都是特别发达的,由于唐代宗教盛行,很多艺术都是与宗教有关。在唐代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2.在音乐方面。唐代的歌舞非常的发达,而唐玄宗自己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擅长作曲,著有《霓裳羽衣曲》等多首乐曲;3.纺织品方面。唐代的纺织品纹样款式很多,其中有天马、对凤等吉祥的纹样和宝相花等四方连续的花草纹样;4.服饰方面。唐代的服饰以华贵、
你今天的日积月累,终会变成别人的望尘莫及。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优美的风格而著称,由于当时社会开放,在贵族当中女人出现了袒胸露肩的形象。
科技方面:唐代的科技对于以往的朝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算数方面修订了《算经十书》,编撰了大型地理书籍《括地志》等。唐代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唐代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浑厚,严整开朗,唐代建筑中斗拱的设计非常浑厚,抗震能力非常强。
社会方面:唐代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社会,唐代的社会政治制度高,经济发展快,对外交流频繁,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朝代。唐代的社会虽然世族势力减弱,但仍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
三、唐代文化的特征唐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体系庞大、多元化、包容性。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包括以唐诗为经典的文学、佛教为首的宗教、儒学为经典的哲学、壁画为经典的艺术等还有史学、地理、医学、建筑等方面,基本上涉及到当时世界上多数部分。在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一个完整体系是仅唐代所有的。唐代文化的多元化,以唐文化作为创造主体,依据时代的需要及统治者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化,使唐代文化具有鲜明的主题特征,同时还能对多种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吸收,并加以利用,使这些外来文化更好的融入到中国
你今天的日积月累,终会变成别人的望尘莫及。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化当中去。根据唐代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可以得出,唐代文化是
以本体为主有选择性地吸收不同的外来文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方式上,具有选择式、互补式、融合式等众多特点。
四、唐代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影响文学价值:唐代的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是热爱中国文学人的重要读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而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一颗明星。社会价值:唐代国力昌盛,文明发达,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唐代的人思想开阔,自由开放,充满自信,不拘泥于传统。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具备开阔的思维,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育价值: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希望可以通过公平的方式网罗人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需要掌握一定的儒家文化,还要有思想创新的精神,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高考。艺术价值:绘画、雕塑与唐诗一样在唐代都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在唐代绘画与雕塑都出现了全新的风格,同时受宗教的影响,造就了敦煌壁画、敦煌石窟等一系列的艺术创举,为现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你今天的日积月累,终会变成别人的望尘莫及。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结语唐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其中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近1300年,科举制度对整个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高考都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的类似之处。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参考文献】[1]勾利军.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发展[J].河北学刊,2008(03).[2]陶希圣.唐代经济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史鹏飞(1990-)男,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你今天的日积月累,终会变成别人的望尘莫及。
篇九: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摘要:盛唐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步步走高相适应下,审美文化也日趋繁盛,在崇尚进取、自由的盛唐精神影响下,一种蓬勃向上、雍容典雅的审美思潮被蕴育产生。而这种审美思潮一经与各种文化思想结合,产生出多元、丰富、兼收并蓄的盛唐美学思想。
关键词:唐朝;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唐代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度上保存下去的。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例如:
刘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这些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之冠。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雅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
详尽的艺术形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唐时期中国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表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表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唐代
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唐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张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
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结束语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篇十: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在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一个完整体系是仅唐代所有唐代文化的多元化以唐文化作为创造主体依据时代的需要及统治者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化使唐代文化具有鲜明的主题特征同时还能对多种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吸收并加以利用使这些外来文化更好的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去
..
浅析唐代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唐代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朝代,唐代的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都到达了很高的程度。通过对唐代文化特点的研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文化;影响一、唐代唐代〔618年-907年〕,唐高祖渊建立唐朝并称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外交等都到达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历史中最鼎盛的时代,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二、唐代文化处于上升阶段的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唐代是当时向周边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大输出时代,社会出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的局面。由于唐代的文化与经济高度兴旺,在当时社会处于万众瞩目的地位,所以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唐代也在这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并加以利用。学术上面:初唐时期,很多文人雅士继承了晋南北朝儒家思想;到了唐中期之后,人们在思想上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
.word.zl.
..
唐代出现了很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思想,愈和翱崇尚儒家文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达儒家文化,他们倡导唯心主义思想;柳宗元与禹锡那么崇尚荀子的天论观点,他们认为事在人为,与其他事物没有必然联系,他们倡导的是唯物主义思想。
文学方面:唐代文学以唐诗而著称,唐诗是迄今为止中国古诗的巅峰时代。唐诗的代表人物有“诗仙〞白,“诗圣〞杜甫,“初唐四杰〞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田园派诗人王维、孟浩然,以及中晚期诗人白居易、杜牧、商隐。白的诗洒脱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豪迈的感觉,给后代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甫时刻都心系国家,处在末世的他仕途多舛,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他的诗中多有沉郁的感觉。
史学方面:唐代开创了中国正式记载修改历史的先锋,在二十四史中唐代贞观年间修正的史书?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晋书??书?和延寿编撰的?北史?和?南史?这八部占总数的1/3。在编写过程中官修史的成书比拟容易,比拟快,收录的容量比拟大比拟详尽。因为政治的需求,统治者的控制很多地方有删减和夸张的容,与当时的情况有些出入,但也丰富中国历史的档案,让后人查找历史有所依据。
教育方面:唐代的学校大多以官办为主,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达官贵族、身世显赫的官僚弟子。学校主要教授学生
.
.word.zl.
..
以九经为主的儒家经典儒学。唐代的教育旨在培养能为朝廷所用的官僚书吏,效劳于科举考试。在唐代考试分为两种:一是常举,每年都会举办考试,考生来源是学校保送的学生和各地推举出来的自学者,考试容与儒学相关;二是制举,制举不常举行而是临时举行,目的是为了广招人才贤士。
方面:在唐代社会中对其影响力甚广,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唐代可谓最高。唐代分为佛教与道教,由于道教信奉的是老子耳,而唐代的皇室姓,所以在唐代道教的地位要高于佛教。虽然佛教的政治地位没有道教的高,但是佛教的传播地域广,信奉佛教的人数多于道教且佛教的经济实力高于道教,所以佛教在唐代开展到了最高点。
艺术方面:由于唐代与国外交流密切,所以唐代在艺术方面吸收了很多西域的特征与色彩,在风格上面与过往的朝代截然不同。1.在美术方面。唐代的壁画与雕刻艺术都是特别兴旺的,由于唐代盛行,很多艺术都是与有关。在唐代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2.在音乐方面。唐代的歌舞非常的兴旺,而唐玄宗自己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擅长作曲,著有?霓裳羽衣曲?等多首乐曲;3.纺织品方面。唐代的纺织品纹样款式很多,其中有天马、对凤等桔祥的纹样和宝相花等四方连续的花草纹样;4.服饰方面。唐代的服饰以华贵、优美的风格而著称,由于当时社会开放,在贵族当中女人出现了袒胸露肩的形
.
.word.zl.
..
象。科技方面:唐代的科技对于以往的朝代有了很大的进
步,在算数方面修订了?算经十书?,编撰了大型地理书籍?括地志?等。唐代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唐代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浑厚,严整开朗,唐代建筑中斗拱的设计非常浑厚,抗震能力非常强。
社会方面:唐代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社会,唐代的社会政治制度高,经济开展快,对外交流频繁,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朝代。唐代的社会虽然世族势力减弱,但仍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
三、唐代文化的特征唐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体系庞大、多元化、包容性。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包括以唐诗为经典的文学、佛教为首的、儒学为经典的哲学、壁画为经典的艺术等还有史学、地理、医学、建筑等方面,根本上涉及到当时世界上多数局部。在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一个完整体系是仅唐代所有的。唐代文化的多元化,以唐文化作为创造主体,依据时代的需要及统治者的要求进展创造性的开展和转化,使唐代文化具有鲜明的主题特征,同时还能对多种外来文化进展融合、吸收,并加以利用,使这些外来文化更好的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去。根据唐代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可以得出,唐代文化是
.
.word.zl.
..
以本体为主有选择性地吸收不同的外来文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承受外来文化的方式上,具有选择式、互补式、融合式等众多特点。
四、唐代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影响文学价值:唐代的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是热爱中国文学人的重要读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顶峰。而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一颗明星。社会价值:唐代国力兴盛,文明兴旺,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唐代的人思想开阔,自由开放,充满自信,不拘泥于传统。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具备开阔的思维,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育价值: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希望可以通过公平的方式网罗人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需要掌握一定的儒家文化,还要有思想创新的精神,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高考。艺术价值:绘画、雕塑与唐诗一样在唐代都开展到了极盛时期,在唐代绘画与雕塑都出现了全新的风格,同时受的影响,造就了敦煌壁画、敦煌石窟等一系列的艺术创举,为现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五、结语唐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其中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
.
.word.zl.
..
了近1300年,科举制度对整个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高考都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的类似之处。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构造、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1]勾利军.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开展[J].学刊,2021〔03〕.[2]希圣.唐代经济史[M].:人民,2021.作者简介:史鹏飞〔1990-〕男,汉族,师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
.word.zl.
篇十一: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P> 唐朝文化总结三篇唐朝文化总结三篇篇一:唐朝文化唐朝文化,群星璀灿,光曜千秋;硕果累累,流芳万世。诗歌,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诗为心声,诗可言志。诗歌,乃文学皇冠上之明珠。李杜诗歌在,光芒万丈长。唐诗的成就,当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真正是空前绝后。李白谓诗仙,杜甫谓诗圣,李白的诗是诗魂,杜甫的诗是诗史,李诗乃典型的道家风骨,杜诗乃正宗的儒家血脉。由此,我联想到,老子可谓思仙,孔子可谓思圣,即思想之仙人与思想之圣人。唐诗之后,诗之矿藏已挖尽,所以宋以后只能往词上发展了。真是既生诗,何生词啊。古文,承前启后,功莫大焉。韩柳开创的古文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李杜并称,无分高下,韩柳并称,韩实主帅,柳为副帅,韩主柳次,这当是普遍之认同。书法,书法之为艺术,中国文化之独有,可谓国宝。颜真卿,开一代新书风,颜体,贵在创新,雍容华贵,不知影响了多少后人。绘画,首推吴道子。吴道子被被历代画家奉为不可超越的高峰,尊为“百代画圣”。王维也值得大书特书,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是最恰当的评语。王维作诗的成就,仅次于李杜,作画堪当一流,其画为无声之诗,其诗为有声之画。诗、书、画一体,在王维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宗教,唐为盛世,实因有容乃大。李唐,以老子后人自居,自然对道教有莫大的支持,但对儒家正统又不敢小视,武则天等帝王信佛,又促成了佛教的兴盛。儒家自然不能称之为宗教,但其意义与影响绝不在宗教之下,还可以说是在道、佛二教之上,从这点上说,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其功至丰至伟。至此,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成型,影响中国至大至深至远。苏轼云,杜诗韩文颜书。意思是杜之诗,韩之文、颜之书分别为诗、文、书之三绝。我极认同。杜、韩、颜三人,乃宋朝大儒朱熹所评史上五真君子中之三(另两人是:诸葛亮、范仲淹)。这丝毫无贬李白、王曦之等的意思。真君子者,高尚人格之谓也,儒家精髓之传也。苏轼、朱熹之眼光,不可谓不独到、不樨厉、不叫人佩服。韩愈之挺儒斗佛,何等的智勇,杜甫之爱国忧民,何等的伟大,颜氏之刚强正直,何等的高尚。才华之卓越,品格之清高,胸怀之博大,不服都不行。杜韩颜三子者,得儒学之真传也,他们不仅是当世之真君子,还堪称后世之真楷模。苏轼又云:“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论艺术,古人胜今人,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了。篇二:形势与政策论文唐朝文化问题我国的文化问题,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唐朝的文明了。从小时候朗朗上口的唐诗《咏鹅》,到后来佛教的兴盛,都是唐朝的产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我就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介绍唐朝的文明吧!一、唐诗闻一多先生曾把唐代称为“诗唐”。唐朝近300年创造出了诗的神话,使得诗歌达到后人无法超越的巅峰。从时间上区分,初唐时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就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说到骆宾王,相信大家必定想到小时
候背诵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了。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李杜”,也就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了。李杜诗篇万古存,在这里我就不过多的介绍了。这时也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众多流派,“边塞诗派”的代表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田园诗派”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韦庄、被人们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等。唐诗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文人都自由发展,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二、宗教文化唐代的宗教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祆教以及东巴教。其中势力最强、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如今《西游记》早已耳熟能详了,其中的唐僧就是以唐朝高僧玄奘为原型写的。玄奘远赴天竺取经,使得佛教在唐朝更好的稳固和发展,同时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或许大家会误以为佛教是当时的国教了,其实不然,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而且,玄奘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同样也吸收了大量道教的思想。玄奘取经后,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他不仅带回了原汁原味的佛经和因明学,使因明学成为墨子之后我国逻辑思想的又一渊源。而且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为梵文,传于印度,还促成了大唐和印度的正式建交,制糖术也是当时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玄奘在中印两国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当时每年印度来的使节首先要拜会他们崇拜的大师,至今玄奘还在印度有相当影响。三、唐朝的外交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可称之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中日交流除了日本遣唐使,还有鉴真东渡。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主持,后因受日本友人的邀请,决定东赴日本。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他60岁的时候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为中日交流做了巨大的贡献!玄奘取经也是如此,促成了大唐和印度的正式建交,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的事件,在这里,我就不过多的介绍了。四、唐朝的科技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在唐代发明,唐末应用于实践,并且在唐代书籍中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表明了中国历法系统的成熟,他还用科学的方法,首次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唐朝的时候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就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医学方面唐代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唐朝是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朝代之一,是统治最久的王朝,唐朝的文化最为繁荣,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唐朝经济繁荣,疆域广阔,交通发达,促成了各行各业的复兴。同时唐朝政治开明,不会像明清时期有“文字狱”,更不会像清朝时的“焚书坑儒”,生于这个时代的人言论十分自由,就算是骆宾王写下《讨武曌檄》,武则天当时并未生气,反而大赞骆宾王的才学,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促使了文化的发展。由于唐王朝的强盛,日本派来了遣唐使,来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鉴真东渡去传播当时的先进的技术,得到了日本本土的人民的爱戴。玄奘取经促成了大唐和印度的正式建交,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也有了流传1000多年文成公主入藏的千古佳话。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一个国家越强盛,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越开明,就和更多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不仅唐王朝如此,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回想一下,日本的文字就是从汉字演变过去的,那现在“物流”、“电话”等词语都是从日文中演变而来,不经如此,“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音译而来,又有多少的外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中文呢!这是为什么?那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从历史观中总结出来的。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时候,我国也有大批学生去日本留学,那也是这样的。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言论越自由,文化、科技等发展越迅速,反之专制的国家禁锢人们的思想,剥削人们的创造力,使得自己国家越脱离当今世界的格局。当今社会正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正向多极化转变,所以我国要发展经济,当然也要从基层出发,当老百姓生活好了,国内的经济自然而然发展起来了。篇三:唐朝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二、教学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1、朗读课本文字部分,欣赏图片;2、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有关唐朝文化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3、从文学、书法、农业、名人、茶艺、敦煌壁画或其他这七项中选择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对唐朝文化进行合作学习;4、选择你们小组认为最吸引人的方式做准备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教师:1、大量阅读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2、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课前一分钟):主持人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唐诗。
(初识唐文化)1、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国际交往频繁,都城长安宏伟繁华,还认识了任人唯贤的唐太宗,不怕艰辛的鉴真和增进民族友好文成公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文化》。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文字、欣赏图画,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2、学生读书。3、指名回答。(相知唐文化)1激趣过渡:同学们,无论是唐朝的书法、茶艺、绘画,还是文学、农业,无不向我们展示她丰富多彩的魅力,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就组内最感兴趣的一方面继续深入交流学习,然后向全班展示,好吗?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方法并解疑。3小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点评。4、感受影响深远A、师:要说的话太多,要展示的内容太丰富,同学们,唐朝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它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你在哪里找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子呢?B、指名回答:生:我们语文书上就有《浪淘沙》和《牧童》两首诗都是唐朝人写的。生:我现在学习的书法就是“颜体”,我知道还有人在学“柳体”。生:唐装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服装了。生:我知道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句话影响了许多人。生:我知道春节晚会的节目《千手观音》就是根据敦煌壁画来的。5、整体感知: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倾听了这么多,你们对唐朝文化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个词来表达。生:博大精深生:影响深远生:丰富多彩(携手唐文化)师: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实唐朝文化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你们刚才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如“唐三彩”、唐装、丝绸之路、孙思邈的《千金方》、雕版印刷术、画圣吴道子等等等等,每当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它们时,我们都会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为唐朝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为祖国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而骄傲!如果感兴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课堂作业:完成“唐朝小百科”。过渡语预案:“敦煌壁画”:唐代画师们敏锐的观察力、高超过人的艺术技巧造就出了大唐王朝墓室壁画,为我们后人再现了唐朝曾经的灿烂和辉煌。
“书法作品”: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唐朝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呢!小组交流预案:一、敦煌壁画组:(展示方式:“我是敦煌小导游”,幻灯欣赏敦煌壁画图片,小组成员解说)A大家好,我是敦煌壁画小组的邢奕飞,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欣赏敦煌壁画,大家可以叫我邢导。敦煌壁画是一种宗教艺术,是描写神的形象/活动/关系以及人神之间关系的,人们借它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安抚善良的心灵。敦煌壁画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仅唐朝就占40%,这充分说明唐代的地位超过其他朝代。敦煌壁画分为佛像画、山水画、装饰画、故事画和经变画等等,其中故事画和经变画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所以,人们说,敦煌壁画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大家看课本为我们展示的图片画的是什么呢?(指名)这副图叫《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是敦煌绘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也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准。二、茶艺小组:(汇报方式:沏茶、品茶营造茶香氛围,小组成员逐一汇报,做判断题和其它组互动)A茶的普及是从唐朝开始的,茶是人们生活的三大饮料之一,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B780年,陆羽《茶经》问世,这是一部写茶的历史、茶具、茶的种类等方面的书,是研究茶文化最有价值的一部书,陆羽被誉为“茶圣”。C陆羽是个孤儿,被寺院高僧抚养,因从小为师傅沏茶而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茶经》中所描述的茶具大约有28种。D茶风俗得利于佛教的活动,因为寺院一般位于深山老林,有丰富的茶叶可取,同时与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E听了我们的汇报,大家来做一做判断题吧!附:(幻灯片展示)1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2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关。()3陆羽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4陆羽被称为“茶圣”。()5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大约28种。()6茶的普及是从唐朝开始的。()三、文学小组:(汇报方式:背诵唐诗,介绍唐文学的诗歌、散文和传奇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2王维山水诗: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4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诗歌号称“诗史”。5中唐时期,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卢纶、李益的边塞诗,白居易、元稹的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有名。6晚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7唐诗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是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8唐代的散文是文学的又一重大收获。《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一万八千四百余篇,韩愈、柳宗元是两位最优秀的散文家。9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
四、书法小组:(汇报方式:介绍唐代书法家及特点,模仿书法家作品加深体会)1、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又一个高峰,在真、行、草、篆、隶书各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法家,其中,真书和草书的影响最大。2唐初皇帝唐太宗特别喜欢书法,被誉为“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尤其喜欢行书。欧阳询、虞志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最为有名,被称为“唐初四家”。3、盛唐时期的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技艺精湛。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隶书和行书。4、诗人杜牧的书法也颇为有名,是晚唐的代表人物之一。5、大家看,我模仿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作品写的“颜体”和“柳体”。我还模仿怀素的作品狂草了一把,不过写的什么我有些不认识,呵呵。五、名人组(依次简介“我知道的唐朝名人”,做“唐朝名人我知道”的展板)1、我知道唐太宗叫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开明、大胆、任人唯贤的治国方略成为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2、我知道魏征,他原来是李密的谋士,后来随李密降唐,他是唐太宗的忠臣,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据理力争,一生进柬200多次,经常让太宗下不了台。3、我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玄奘,是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高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4、下面我来总结,唐朝盛世人才辈出,政治领袖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重要官员魏征、杜如晦、上官仪;著名文人“大李杜”、“小李杜”、韩愈等等,还有唐玄奘、文成公主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六、农业小组(制作筒车,幻灯展示唐朝农业发展)1、水稻种植技术大大进步,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2、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革新。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耕地费力。唐代农民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大大节省了人力畜力。筒车: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农业生产大大发展3、大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等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旧渠和河堰。它山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4、开劈大量荒田。七、其他方面(唐三彩,唐朝服饰,医学等等)
篇十二: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P> ..
.
.
摘要:盛唐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的步步走高相适应下,审美文化也日趋繁盛,在崇尚进取、自由的盛唐精神影响下,一种蓬勃向上、雍容典雅的审美思潮被蕴育产生。而这种审美思潮一经与各种文化思想结合,产生出多元、丰富、兼收并蓄的盛唐美学思想。
关键词:唐朝;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唐代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度上保存下去的。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例如:
..
..
.
.
.
.
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这些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之冠。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雅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
..
..
.
.
.
.
详尽的艺术形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唐时期中国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表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表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唐代
..
..
.
.
.
.
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唐代美术中,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
..
..
.
.
.
.
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结束语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篇十三: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P> 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長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長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
.
.
.
摘要:盛唐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的步步走高相适应下,审美文化也日趋繁盛,在崇尚进取、自由的盛唐精神影响下,一种蓬勃向上、雍容典雅的审美思潮被蕴育产生。而这种审美思潮一经与各种文化思想结合,产生出多元、丰富、兼收并蓄的盛唐美学思想。
关键词:唐朝;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唐代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度上保存下去的。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例如:
1/5
.
.
.
.
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这些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之冠。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雅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与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
2/5
.
.
.
.
详尽的艺术形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唐时期中国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与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说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唐代
3/5
.
.
.
.
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唐代美术中,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与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与戏剧性的场面,
4/5
.
.
.
.
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容与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完毕语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表达了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5/5
篇十四: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P> 绪论: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特征隋唐五代文学是指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近四百年的文学,短命的隋代南北文风合而未融,隋代文学只是唐代文学的铺垫,战乱频仍的五代又是唐代文学的延续,唐代文学文学才是这几百年文学的主体。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我们留不了引以荣的文化遗产。它那休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昌明的学术,赫赫的武功,尽管隔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幕纱,我们至今仍能从各种历史和学术著作中看到它清晰的轮廓,而唐代文学就是这一总体轮廓的一部份。明朝人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以为一切诗到唐代都做绝了。”这个诗歌黄金时代留下的诗歌一直是历代诗人模仿的典范,其中许多诗歌至今仍是妇孺传诵的名篇。从《全唐诗》上见到的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个,除了李白、杜甫这样蜚声世界的伟大诗人外,开宗立派的诗人就有几十个,如杜审言、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元结、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曹植曾夸耀当时的文坛盛况说:“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以此来评价唐代的诗坛也许更为恰当些。唐代的古文一扫六朝以来骈文的柔靡浮华,产生了韩愈、柳宗元这样为历代景仰的散文宗师。唐代的传奇将我国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代表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晚唐五代的词虽然没有取得诗歌那样耀眼的成就,但它为后代提供了新的文学样式,宋词是它美好的将来。这里我们将阐述唐代文学繁荣的深层原因、基本特征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唐代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无论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必定兼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首先他是那个时代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他又是被那个文化塑造出来的客体。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也不例外他们既是创造唐代文化的豪杰,又是被唐代文化塑造出来的伟人。关于他们创造唐代文化的业绩我们留待以后讨论,我们先看看唐代文化是如何抚育他们的。唐代文化是从哪些方面对他们的精神面貌、气质个性和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呢?(一)士庶地位的沉浮与诗人心态的变化
魏晋以来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的衰亡,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出身于庶族乃至下层人民的子弟有可能在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于是一些没有显贵门弟的士人纷纷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不再象六朝士人那样哀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激起了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自己才能高度的自信心。
唐朝开国时,盛极一时的南朝大族如王、谢已趋于没落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反映了这种政治势力的消长:“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朝的门阀如崔、卢、李、郑,唐一建国就受到唐太宗沉重的打击,〈旧唐书〉载唐太宗的话说:“我与崔、李、卢、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不知世何以重之?我今特定姓族者,欲崇今朝冠冕,……不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定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原来“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关中之人雄故沿冠冕”,以李唐王朝为首的关中势力夺取全国政权以后,重冠冕(重视现世的官阶爵禄)必然压倒重婚娅(汉魏北朝门阀重视既然婚姻关系)、重人物(东晋南朝以风度品评人物的门阀)和重(入主中原的原少数民族重视血缘关系)。而以皇室为中心的关中势力,武则天当国以后又受到惨酷的摧残。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有
1
才能的士子冲破世族门阀的笼断踏上了仕途。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卒伍,现实为大多数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美好的未来有待遇他们去开拓。
每一个人眼前都展现出希望,谁都想在政坛上大出风头。就是那位自称隐士、逸人的孟浩然并不象李白说的那样“红颜弃轩冕”,他自己更不甘心“白首卧松云”,一直说自己“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李白当然不会甘拜下风,你看他的自我感觉多么好:“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这样的文武全才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难怪他的志向和他的才能一样大得惊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广文〉)。杜甫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一点也不比李白逊色: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不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这真的有点舍我其谁的气慨,至于他的政治抱负还是由他自己说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当时的士人狂傲、自信,刚中进士的王泠然给御史高昌宇(御史为唐掌监察、执法的官吏,地位仅次于丞相),不加掩饰地向他要官讨女人,并以有朝一日升台阁相威胁:
“仆虽幼末,示未闲声律,辙参选举。公既明试,量拟点额,今年春二月及弟。往者
虽蒙公不送,今日亦自致青云。天下进有数,自河北以北,惟仆而已,光华藉甚,不是
不知。仆困穷如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因斯而言,相去何远。君是御史,仆
是词人,虽贵贱之间,与君隔阔,而文章之道,亦谓同声。试遣仆为御史,君在贫途,
见天下文章精神气调得如王子者哉!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仆留心一官,幸有
余力,何惜些些。此仆之宿憾,心中不言,君之此恩,预上相戴,倘也贵人多忘,国士
难期,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与御史高昌宇书》)《南部新书》还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杜羔妻刘氏,善为诗,羔屡举不弟,将至家,妻先寄诗与之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这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对功名事业的热望。王昌龄的《闺怨》也同样表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当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直接地表现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二)浪漫的时代氛围与诗人豪纵个性的形成
唐代尤其是盛唐浪漫狂热的时代气氛养育了一代士人浪漫使气的个性,不仅使李白这样的诗人狂放不羁,也使杜甫这样个性稳健的诗人充满了豪气。
近百年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军事的强大,使整个大唐帝国处处洋溢着浪漫的激情和青春的情调。风平浪静的日子过得太久了,人们耐不住按部就班的单调,更受不了安然无事的寂寞,与成天在血雨腥风中度日的南北朝人民希望安定不同,唐代尤其是盛唐的青年喜欢寻求精神与物质上的刺激。这不是一个注重思辨的时代,如魏晋南北朝;也不是
2
一个注重感官感受的时代,如宋元,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澎湃着青春的激流,谁还有心坐下来死啃经书和子书呢?人们把眼光投向了沙漠边疆:“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高适)到大沙漠中去吧,那景象是多么开阔!“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边塞是多么吸引人,那里的风光多么使人感到新奇、刺激!连杨炯、王维这样的书呆子也高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岂学书生辈,空前老一经”。因而当听到李白叫“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时,我们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
在盛唐轻身勇敢的侠士与骁勇善战的将军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人们崇尚的是强梁豪迈的气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只是到了中晚唐以后,时代精神才由边塞走进闺房,偶像也由侠客变为小白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羸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盛唐的狂放浪漫与中晚唐的风流蕴藉存在着重大差别,中晚唐的风流中失去了盛唐狂放的那份豪健,我们来看看李白的《流夜郎赠辛判官》:“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归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是大诗人,才气纵横,豪迈奔放,同时他又是侠客,逞勇好斗,豪侠仗义,“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还不够强梁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还不够浪漫吗?不仅李白如此,盛唐的大部分士人都有一股狂放的豪情,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盛唐士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
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
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
前,挥豪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杜甫本人比起李白虽然要老成得多,但他心中同样鼓荡着盛唐人那特有的豪气与热情,看看他的名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目空一切的气概就知道他是如何
3
自负如何傲兀,他说自己青年时“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儒家文化的薰陶固然使他比一般人要稳健和理智,但这并不是说他失去了刚强与豪气,他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的清狂岁月。如果没有盛唐文化孕育的英风豪气,他就可能被后来人生的坎坷不幸压垮,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我们仍能看到他那尚泯灭盛唐豪情。(三)开明的文化政策与诗人创作的自由
唐代包容各种思想、各种宗教、各种学术、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营养的宏大气魄,养育了一代士人博大的胸襟,也培育了他们宽容的气度。
唐代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唐三百年始终没有定于一尊的思想信仰,儒、道、释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它的典章、制度、文化也兼有南北朝之长,兵制、官制、刑法、田赋继承前代而又有新的发展。在宗教、音乐、艺术、舞蹈、杂技、绘画、雕塑、服饰、器皿等方面,受到印度、南亚、中亚、西亚的影响。当时的宫迁内外都可以听到胡乐,看到胡舞,还有不少人身着胡服。张开双臂迎接八面的文明,从来不耽心会被异质文化所奴役,用一种自信的心态来融化和改造异质文化,不像明清统治者那样神经衰弱,面对西方文化胆战争心惊,时时害怕成了别的文化的俘虏。杜甫六岁时在家乡附近的郾城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老来还忘不了那刚健的舞姿:“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兼收并蓄各种文化这种开明的文化政策,不仅刺激了李、杜、韩、柳、元、白等人丰富的想象力,更培育了他们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杜甫能广泛地吸收前人的艺术成果,“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艺术借鉴,使他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集大成诗人,如果没有地负海含的胸襟气魄这是不能想象的。李白也是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才成为李白的。(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盛代文学的繁荣
唐代文学同时也是南北不同文化融合的结果。我国的南北不仅具有地理学上的意义,它同时也标志着民俗、民风、民众心理、学术风格的巨大差异。南北不同学风的特点《颜氏家训》中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唐代初期更有不少学者探讨各自的差异和优劣,如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溯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则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者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南人的学风长于抽象的理论思辨,北人则善于翔实细密的语言训诂;南人推崇儒雅的气质和飘逸的风采,北人强调品行的端庄和为人的稳重。北方的文风粗犷、刚劲、凝重而双朴实,南方的文风则细腻、委婉、空灵而双华靡。大家不妨比较一下南北朝的民歌。南方的民歌一般都是写爱情,风格大多细腻、妩媚、缠绵,如《子夜四时歌》中的《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北朝民歌则给我们展示出完全不同的境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境界是何等辽阔,情调是何等粗犷。即使描写爱情,北朝民歌也直率、强烈、奔放,全不像南朝民歌那样写得缠绵悱恻扑朔迷离:
门前一株柳,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儿孙抱?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折杨柳枝歌》
4
唐代经过长期南北文化的融合,南方的细腻的文风中充实了北方刚劲的骨力,北方的质朴粗犷中又增添了南方妩媚的风韵。李白与杜甫恰恰生逢南北文化融合成熟的历史时期,历史造就了这两位诗歌史上的巨人。
南北文风在李、杜那里得到了有机的综合。李白从小生长在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的故乡,青年时期又在江南一带漫游近十年,中年以后又长期在北方游历,这使他既能感受南方文化中委婉妩媚的风韵,又能体验到北方文化中强悍粗犷的气慨。否则就还会有《蜀道难》的气势,还会有《长干行》的细腻了。比较一下《静夜思》与南方民歌《秋歌》,就不难看出两诗不仅有些意象相同,二者之间的神韵也非常相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南方民歌《秋思》
杜甫虽然青少年生长在中原北方,北方的儒家文化和民情风俗使他更多地赋有北方人稳重深沉的气质,但他二十多岁时漫游吴越的经历,使他得以领略江南文化的神采,到老来他还忘不了这段愉快的经历:“东下苏姑台,已具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暮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老来又在四川、湖北、湖南一带飘泊,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生活的安乐、精神的自由,不仅鼓舞了人民高昂的生活热情,也刺激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恰巧又逢南北文化融合成熟的时期,李杜在这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各种历史机缘巧合的结果,也是我们民族的活力达到顶峰的象征。盛唐前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往后退一步是上官仪、沈、宋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的时代,这时南北文化开始融合,但远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要么还带有北方文化的干枯和僵硬,如魏征、陈子昂等,要么还未脱去南方文化的浓艳华靡,如沈宋和初唐四杰等,这是一个艺术尚未成熟的时期‘往前走一步是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贾岛、李贺的时代,随着安史之乱的大动乱大破坏,随着经济的凋弊和国力的衰微,人们的生活热情和想象力开始衰退,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开始出现病态,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自然也发生了变化,从盛唐的开拓进取一变而为封闭内向,从盛唐的豪迈奔放一变而为细腻敏感,他们虽然推崇和仰慕李白、杜甫,但既缺乏杜甫那博大的胸怀和深挚的情感,更没有李白那开朗的性格和豪迈的激情,有些诗人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带有病态,如李贺,其诗只能在风格的奇崛、平易、鬼怪或通俗上与伟大的前辈一较短长,却完全没有盛唐诗歌那种宏伟的气象和壮阔的境界。晚唐诗人更是走进了感官享受,细腻然而小巧,优美然而并不崇高。
第二节唐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征
唐代文学的主体是世俗士子,他们向往的是意气和功业,六朝贵族所津津乐道的“无为而治”与他们的思想情感格格不入,他们又重新找回具有入世品格的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唐代虽然儒、释、道并行,但在大多数士人的心目中儒学仍然是正统,释、道只能算作旁门,有的把它们当作寻求政治出路的手段,有的把它们当作政治失败后的补尝。唐代文人的心态与六朝文人的大不一样,我们随便来看几首六朝与唐代的两首代表作: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5
——左思《咏史》之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之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作》
唐代士人既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对现实生活也十分热爱和留恋,大家都盼望在现实社会闹得春风得意。李白完全不能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对他的人生抉择和生存方式尤其轻蔑,公开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高巴陵置酒望洞庭》)。如果说,魏晋文学着力表现的是士族个体的觉醒,他们对存在的珍惜与依恋,如果说南朝文学表现的是支现实的享受和占有,或者竟是对世俗声色的沉醉与迷恋,那么,唐代文学表现的则是一代士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现实的积极介入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在唐代散文中碰不到超脱世事的“大人先生”和淡泊洒落的“五柳先生”,也找不到南朝散文中那种“情无所治,志无所求,不怀伤而恨,无惊猜而自愁”无生活目的的病态闲愁(萧纲《序愁赋》)。唐代散文中的主旋律是“辅时及物”的济世精神(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是“修辞明道”的热忱呼喊(韩愈〈争臣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介入态度(白居易〈与元九书〉),个人的情感因素在唐代散文中退居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萧颖士、李华、柳冕、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自不必说,就是李白的散文也主要是抒写“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鹏程大志(〈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从初唐的魏征到晚唐的皮、陆,无一不把散文写作看成一种严肃的事业,有唐一代的散文中几乎找不到爱情或调情的文字。
唐诗中吟咏的不是〈古诗十九首〉中那种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抒写厌倦避世的消极情怀,也很少描写迷恋感官享受的浮情浪语,相反,它表现的是对功业的肯定和渴望,追求的是在现实社会的春风得意,从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的狂热呼号,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坚定,再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气魄与执著,直到韩愈复兴儒学,柳宗元的永贞革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甚至杜牡那“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抱负(〈郡斋独酌〉)无一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歌唱,他们的追求、憧憬、向往都落实在现实社会的层面。唐诗之所以比以前任何时代的诗歌更为动人,除了艺术上的成熟外,它所抒写出的情感更切近现实人生,因而能更直接地打动人心。唐代诗人羡慕的既不是潇洒出世的风神,也不是低俗语的感官享乐,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洋溢着青春的欢愉与冲动,充满了对事功的执著与企求。
上述导致了唐代文学不屑于只在技巧上“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唐代的政治家重
6
新肯定“词义贞刚”(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诗人要求诗歌具备“风骨”,语言要“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修竹篇序》),散文家呼唤文章的“雄气”(柳冕《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韩愈强调文章应“气盛言宜”(《答李翊书》),柳宗元力戒文章中的“昏气”和“矜气”(《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刘熙载认为一言以蔽之就是除尽文章的“耗气”(《艺概·文概》)。总之,唐代作家在诗歌散文中推崇的是淋漓贯注的生气,呼唤雄肆刚健的力度,鄙弃齐梁纤巧柔弱的诗风和文风。唐朝的一切艺术都与六朝不同,书法中张旭豪放恣肆的狂草,颜真卿气势雄伟的楷书,柳公权笔力劲健的行书,都与王羲之父子婀娜妩媚的行书异趣。诗中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文中韩愈的浑灏流转,柳宗元的峻峭幽深,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都十分罕见。中国古典诗歌体裁至唐代已经完备,乐府诗、古体诗此时仍充满生机,并在艺术上有所发展,李白将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近体诗在初唐便已成熟和定型,并已成为诗人们抒情写意的主要手段,杜甫的五律和七律代表了我国近体诗的最高水平。韩、柳倡导和创作的古文一直封建社会后期主宰文坛的文体,他们两人更是后世的典范作家。自然,唐代文学是秦汉与六朝的一次综合和发展。虽然唐代的诗人和散文家都鄙薄齐梁,但他们又广泛地吸取南朝的艺术营养,没有南朝对语言形式的艺术探讨,不仅近体诗不可能产生,唐代的古文也是不可想象的——古文本来就是对骈文的反拔。最后还得谈谈唐代的传奇,它将我国的文言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节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一般都将它分为四个阶段:初唐诗坛、盛唐诗坛、中唐诗坛和晚唐诗坛。这种分期始于宋代严羽,明代的高棅表述得最为完备清晰,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说: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
详而分之,贞观、永微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
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
古风雅正,李巨山(李峤)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燕、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
也;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
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王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历、贞元
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皇甫冉),秦公
绪之山林(秦系,公元?——800),李从一之台阁(李嘉祐),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
元和之际,则有柳愚溪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
白序事,务在分明,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降而
开成以后(唐文宗年号,836——840),则有杜牧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
7
僻,许用晦之偶对,他若刘沧、马戴、李频、李群玉辈,尚能黾勉气格,特迈时流,此
晚唐变态之极也,而流风余韵,犹有存焉。
从唐开国的武德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618——713),近一百年的时间为初唐诗坛,这一历史时期主要的诗人有王绩、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刘希夷、张若虚、杜审言、初唐四杰、陈子昂。
唐初诗坛仍沉浸在“梁陈宫掖之风”中,宫廷诗人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积累的对偶、音韵等技巧程式化,提出的“六对”、“八对”等名目,一方面使诗风趋于轻靡浮艳,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格律诗的形成。只有王绩能自拔于时流,诗风朴质真率。当然,真正显示出时代特色的是稍后的“初唐四杰”,虽然他们并没有廓清“积年绮碎”,遣词的“华靡”仍“沿陈隋之遗”,但其“骨气翩翩,意象老境”已“超然胜之”(王世贞《艺苑卮言》),更重要的是让诗歌走出了宫廷,面向广阔的现实社会,歌行的笔力恣肆奔放,律绝的音韵也趋于圆美和谐。沈亻全期、宋之问总结前人有关诗歌形式的艺术经验,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律诗在形式上基本定型。陈子昂结束了初唐诗坛,并为盛唐诗坛拉开了序幕。他在诗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批判了齐梁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流风,明确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在创作上继承了从《诗经》到汉、魏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质朴刚健的诗风,从而把唐诗的发展引向了健康的道路。
从开元初年至大历初年(713——766)为盛大唐诗坛,这五十多年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除李白、杜甫是两座诗国的高峰外,还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这一时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是唐诗发展的顶峰,文学史家把它称之为“盛唐”。在这之前诗人的技巧还不娴熟,诗歌的色彩不是失之干枯就是过于浓艳,词藻要么堆垛华靡要么质木无文;在这之后诗人的精神失去了平衡,他们的艺术趣味也因此显示出般般病态:不是追求轻俗就是追求险怪,或者崇尚奇僻或者偏嗜苦涩。恰恰这半个世纪中诗人的精力弥满趣味纯正,诗歌生气贯注博大浑厚,并完善了各种诗歌体裁,创造了各种诗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诗歌流派。
盛唐社会为一大批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释、道盛行又激起了他们对山水林泉的向往,对于已入仕的诗人来说,徜徉山水或者是政治失意的补偿,或者是功成身退后的归宿,对于未入仕的诗人来说,它可以作为踏入仕途的“终南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因此,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应运而生。他们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艺术传统,发展和丰富了前人刻画山水的表现技巧,不过,王、孟等人的山水田园诗与陶、谢的山水田园诗在思想情感上有诸多差别:包括陶、谢在内的六朝山水田园诗产生于对现实的灰心失望,诗人们以自然的优美来反衬社会的污浊,盛唐的山水诗人却深感“端居耻圣明”,通常不满足于在现实生活中扮演“坐观垂钓者”的角色(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时的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介入”和肯定,热爱自然与热爱时代在这些诗中获得了有机的统一,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和谐宁静的一面。孟浩然善于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隽永的诗意,用白描的手法创造蕴藉含蓄的诗境;王维善于应用各种体裁和驾驭各种题材,尤其是山水诗的取景构图别具匠心,创造了“诗中有画”的优美境界。
相比于山水田园诗,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更能反映那个积极昂扬而又热情浪漫的时代,他们在边塞诗中抒发了战斗的豪情和民族的自豪感,讴歌了戍边将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了“四边伐鼓雪海涌”的战斗场面(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记下了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王昌龄《从军行》),揭露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军中腐败(高适《燕歌行》),也留下了“胡儿眼泪双双落”这种被
8
不义战争所造成的惨象(李颀《古从军行》)。边塞诗人笔下多的是悲壮景象,多的是塞外奇观,多的是宏伟的场面,多的是浪漫的气息。高适往往直抒胸臆,前人称其诗“尚质主理”(陈绎曾《吟谱》,引自《唐音癸签》),对战事的反映严峻深刻,诗风粗犷厚重。岑参表现了当时普遍的尚武热情,以急促、多变、高亢的语言描绘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呈现出奇峭奔放的美学风貌。王昌龄的边塞诗则专拣短小的七言绝句,描写征夫思妇缠绵的思念和将士为国立功的壮志,深挚婉曲,格调天然。
“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无疑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同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诗国伟人,同样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健全的人格、深厚的同情心以及对祖国对人民无私的爱;他们的诗歌同样具有史诗般的宏伟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技巧;他们以不同的创作方法反映了盛唐的兴盛与衰微,表现了我们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心灵的骚动。他们身上那种巨大的艺术创造力,那种不可替代的天才,那种对时代走向和本质的敏锐直觉和深刻把握,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罕有其匹。他们各自个性、气质和才情的不同,他们诗歌内容、风格和创作方法的差异,正好揭示了他们所处时代文化内在的丰富性。李白为人热情奔放,豪迈不羁,他的诗歌表现了那个时代蓬勃向上浪漫豪放的精神;杜甫为人稳健节制,博大深沉,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盛唐由盛而衰的痛苦历程。在李白那里的纵情欢乐、无限憧憬、恣意幻想,在杜甫那里则表现为忧心忡忡、痛苦的反思和大胆的揭露,因而,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杜甫的诗风却表现为沉郁顿挫。李白的笔力变化极于歌行,特别是在七言长篇歌行中,他把神话、幻想、夸张融为一体,语言上随意挥洒,结构上大开大合,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雄伟奇幻的艺术境界。他同时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喜欢用口头语来写眼前景和抒胸中情,却别具弦外音和味外味。无论是其歌行还是其绝句,都兼有他那天马行空般的豪气和艺术上行云流水般的高妙,只是歌行体的笔势酣畅淋漓,一气奔涌,绝句的笔势则自然流走,含蓄不尽。杜甫集古今诗歌艺术之大成,前人称其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长篇、短制和古体、近体无不曲尽其妙。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导中唐元白新乐府的先路;五古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内容汪洋浩瀚,结构往复回旋,被后人誉为建章之宫千门万户;他尤能在格律严整的律诗中出奇制胜,五律七律属对精切但不堆砌死板,针脚绵密却又挥洒自如。杜甫的诗歌是我国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代宗大历初年至文宗大成初年(766——836)为中唐诗坛,在这约七十年的历史时期,虽然没有出现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大家,可仍是诗歌史上群星灿烂的时刻,此时有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还有韦应物、刘长卿、皇甫是、柳宗元等著名诗人。
“安史之乱”惊醒了一代士人的美梦。大历前后的诗人多数已失去了盛唐诗人那种慷慨豪迈的激情,忙着去追求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调。元结、顾况则对现实采取批判的态度,艺术上偏爱古诗而轻视近体;李益以边塞诗著称,多写将士久戍思归的幽怨;其他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或抒羁旅之愁,或赋节序之变,或写闲适之情,其中虽不乏玲珑精致的佳作,但从整体上看这些诗歌“气骨顿衰”,诗风由盛唐的明朗壮大一变而为萧散清丽。
从贞元到大和初40余年的是唐朝诗发展的又一高峰。李白、杜甫之后,有创新精神的诗人大都在为诗歌寻找新的突破口,元、白朝坦易这个方向发展,韩、孟朝奇崛这方面探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诗歌流派——一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为羽翼。元、白等人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创作中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批判了创作中“嘲风雪、弄花草”的倾向(白居易《与元九书》),他们的新乐府“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白居易《寄唐生》),诗风通俗、平易、畅达。此外,白居易的感伤诗具有浓郁的抒情味,情节曲折动人,描写细腻委婉,音调更和谐流丽。元稹的悼亡诗以浅语写深情,以其至情至性打动人心。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韩孟等人强调不平则鸣,主张诗歌要抒发真情,在艺
9
术风格上追求奇险古拙,创作态度上重视苦吟。韩愈的诗风雄健奇崛,孟郊的诗风瘦硬精警,贾岛清冷奇僻,李贺瑰丽奇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韩愈以文为诗,抒情写意铺张扬厉,给后来的宋诗以巨大的影响。这两派之外,刘禹锡在当时有“诗豪”之称,其诗音节响亮明快,风调酣畅爽朗。柳宗元与韦应物并称“韦、柳”,其模山范水之作峻洁澄澈。
从文宗开成初年至昭宗天祐三年(836——906)为晚唐诗坛,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许浑等。
晚唐的诗人们一方面把眼光从现在移向过去,一方面又从社会缩回闺房,因而涌现出大量的咏史诗和爱情诗。这时诗坛上杰出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杜牧的古体诗多写社会政治题材,风格豪健遒劲;近体诗多写爱情和咏史,诗风俊爽轻利。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七律和绝句。律诗通过华丽的辞藻、繁密的意象和婉转的音节,构成了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但少数诗流于晦涩难解;绝句以措辞婉谐而寄托遥深见长。另外,温庭筠的近体诗也时见精彩,设色浓艳而意象精巧,在当时就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唐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藩镇之间混战连年,中央完全失去了号令全国的权威,民气消沉,精力耗尽,诗人的创造力自然日渐枯萎。其间只有杜荀鹤、聂夷中、皮日休等用明白朴素的语言来倾诉时代的深重苦难,来喟叹人生的悲惨凄凉,而韦庄、司空图、韩亻屋等或遁迹山林,或沉溺声色,追求幽约的情致,表现末世的悲哀。此刻,唐诗已和唐朝一起走到了尽头。
参考书目
1蘅塘退士编(孙洙)、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2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3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4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6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古代散文选》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7陈贻焮:《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8陈贻焮:《王维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9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萧涤非:《杜甫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王汝弼:《白居易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安徵大学中文:《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缪钺:《杜牧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
和谐宽松的政治氛围与士人人格的完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盛唐之音的形成
11
推荐访问:唐朝文化的包容和创造 唐朝 包容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