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9篇

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9篇

时间:2022-11-10 13: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9篇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9篇,供大家参考。

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9篇

篇一: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主要有:

  第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在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上,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现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上,就是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四,国家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五,国家各方面事业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二: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三、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压迫,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从政治上争得了自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产生的,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执行人民的意志,向人民负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能够以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它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主权,是通过多数人的统治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但历史上的民主,都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条件。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促进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减少并及时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并使各项决策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当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表现为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按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来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首先,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要靠共产党的领导;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也要靠共产党的领导。正是依靠党的领导,广大人民才赢得了民主政治权利;也只有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才能进一步完善。其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法制的轨道上推进。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因此,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实行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目标。再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优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还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此,首先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次,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再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不发生失误。最后,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不但提高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使我国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篇三: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科目

  政治

  课题第四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民主的含义及特点2.能力目标:结合国体概念的内涵,明白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宪法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

  实践,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政治认同:认同人民民主专政,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

  最管用的民主。2.科学精神:理解人民民主的根本性意义,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3.法治意识:遵循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公共参与: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发挥主人翁作用。教学重点:国体的含义及地位;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教学难点:国体的含义及地位;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具:1、常规教具:黑板、粉笔

  2、多媒体

  教

  一、导入新课

  (视频《豆选》导入)解放区的民主选举豆选.mp4材料一:描绘的景象发生在1948年的革命根据地,大河村的农民要选出自己的干部,可是农民不识字,有人就想出让大家往候选人碗里头豆子的办法。

  学1.候选人背对着大家,人们把豆子投到他身后的碗里。

  过

  2.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杵拐杖,颤巍巍地来到选举的地方,边走边瞧着手中的豆子。

  3.妇女弯下腰,小心的捡起地上的豆子。

  学生:观看视频、观察版画的细节,探讨其中的政治内涵。

  教师分析:细节1:候选人背对着大家,人们把豆子投到他们身后的碗里,这说明候选人看不到选

  举人投放豆子的情况。选举人不必承受来自候选人的压力,可以避免候选人对选举人意愿的影响和

  操纵,革命根据地的选举能够尊重和保护选举人提供选举人表达真实意愿的条件,注重选举的公开

  公正。

  程

  细节2: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杵拐杖,颤巍巍地来到选举的地方,边走边瞧着手中的豆子,这表

  明老人很看重自己的选举权,有参与选举的热情和积极性,老年人的选举权得到了尊重,选举具有

  广泛的群众基础。

  细节3:一位妇女弯下腰,小心地捡起地上的一颗豆子,这表明这位妇女认真、严肃、积极的参与

  了选举,女性的选举权得到了尊重,选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幅版画集中描绘了革命根据地农民选举干部的真实场景,刻画了农民对民主选举积极广泛地

  参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民主选举权利高度重视的态度,彰显出解放区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体现

  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选举的生动实践。

  从视频中我们能够看到农民对于这种自己选举的欣喜和满意。

  1937年5月制定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了选举可以采取多种投票方法,识字多的选民

  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画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

  边区革命根据地,注重民主制度建设,有效推广的民主选举。

  过渡: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我们的国家也不再是

  封建社会时的君主制皇帝说了算了的时代了,那么,我们的国家是谁说了算呢?国家性质又是怎样

  的呢?豆选所表现出来的民主又是一种怎样的民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

  质:人民当家作主》

  二、新课讲授

  (一)我国的国体

  首先,我们来看看宪法是如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的?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

  义国家。”这就明确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

  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关于我国国体的初始规定在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

  《共同纲领》)。而且严格意义上的根本法规定则见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的1982年宪法重申了这一规定。

  那么,《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对我国国体的规定有什么异同呢?

  《共同纲领》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1954年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国家。”1982年,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概括我国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根本性意义。

  学生: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概括。教师总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那么什么是国家政权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国家政权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通常都是通过国家政权来理解国家的。那么我们不难从我国的国家性质看出我国的国家政权的特点: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归纳总结:(1)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2)阶级基础——工农联盟。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3)群众基础——爱国统一战线。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维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关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介绍:民主党派,指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合作方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或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它们大部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及日本投降以后、国共内战爆发以前成立的。那段时间中国政治气氛比较宽松,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当时主要的中间党派有:

  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或"中青")(1923年12月2日在巴黎成立)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1925年10月10日在旧金山成立)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由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华革命党多次更名而来)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会"或"救国会")(194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1936年5月31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10日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成立)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5年10月28日在重庆成立)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更名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1946年4月14日在广州成立)

  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在重庆成立)

  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1946年8月15日在上海成立)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

  后来在是否参加制宪国民大会的问题上,中间党派发生了分裂。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当时属于中国民主同盟)参加了制宪国民大会。中国民主同盟遂开除了中国民主社会党,此后不久即被国府查封。其他各民主党派也均遭到国府查封,禁止活动。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拥护。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纷纷奔赴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于1949年11月16日并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救国会于1949年12月18日解散。有鉴于此,毛泽东希望其他党派不要解散,可以和共产党互相监督。保留下来的八个党派作为"参政党",在自己的党章中都明确规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政议政。民主党派的主席一般兼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具体到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后,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材料二:

  《白毛女》简介: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

  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初一早上,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

  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由于长期缺少盐分摄入,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迷信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十五之夜,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

  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故事背景:芭蕾舞剧白毛女改编自歌剧白毛女事宜,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提炼加工而成的。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展现了从旧社会摧残人到新社会解放人的历史变迁,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人民领导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与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问题:对比两张图片,列举实例说明新社会人民是如何当家作主的?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右图展现的是各民族代表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景,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工会代表相聚北京,共商事关自身的大事。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体现。这两张图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遇和政治地位,在新旧社会的天壤之别,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少数人统治和压迫多数人的局面,是亿万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什么是民主呢?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过渡:分别了解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这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

  的广泛性上,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讲解:可带领学生阅读《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种政治权力和资本自由,通过各种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在政治上实现当家作主。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在各项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相

  统一的法律制度基础上,实现人民群众对经济事务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国家将更多的管理权交给社会和人民,努力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使人民群众切实享有管理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利。逐步实现基层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和社会劳动的民主自治。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从政治保证上看,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材料三:1953年2月,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诞生,我国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由此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举制度经历了历史性跨越。1979年选举法修订,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2010年选举法再次修订,将城乡按不同人口比例产生,人大代表改为按相同人口比例产生,人大代表全面实现了选举权的平等。

  北京的一位退休职工保存着1953年到2016年,他参加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证,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选民证浓缩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进程史。

  查找资料,了解选民证上的信息,在我国除了投票选举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还有哪些方式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选民证是经由选举机构依法进行选民资格审查,发给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的盖有选举工作机构印章的证明书,是选民参加选举活动的凭证。选民证需写明选民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内容,我国选举法规定,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实行凭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的,并应当发给选民证,在选举日选民凭证进入选举大会会场或者投票站领取选票。选民证可以委托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或者选民小组分别发放。也可召开群众大会发放,通过庄严的选民证发放仪式,激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责任感。正常情况下,在中国境内以下三种人无法获得选民证:一是不满18周岁的人,二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三是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精神病患者。

  在我国,除了投票选举,公民还可以通过座谈、听证、评估、讨论法律草案等途径有效参与政治生活。在参与基层民主方面,公民可以参与议事、听取述职。可以参与基层民主协商,参与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可以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可以参加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行使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专家点评: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其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个方面的统筹推进和制度化发展,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和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作出决策和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建立了一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常见的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开空头支票的问题。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避免相互掣肘而导致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弊端。

  三、结束新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显现的旺盛活力,就是最广泛、最真实、最

  管用的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正确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地位,知道了我国国家政权的特点。了解

  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知道了民主的含义以及实行人民民主的作用。更加对我国的国体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五、板书设计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一、我国的国体1.是什么2.本质3.特点4.政权含义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最广泛

  2.最真实3.最管用4.协商民主

篇四: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生机b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有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才能维护国内正常的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4、什么是民主?——38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理解:无论国体、还是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5.怎样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了解】——37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A、工人阶级领导?: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不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B、工农联盟?工农有共同利益和天然联系,是同盟军,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主体广泛。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②民主和专政相统一。A、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生机B、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有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才能维护国内正常的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

  2、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2)------履行国家职能内容:①对内职能:A、维护国家稳定,打击各种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B促进社会发展。(如: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②对外职能:主要是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安全利益、国家尊严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③履行国家职能的作用我国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三个知识点:全国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制】

  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主人,人民怎样行使管理国家权力?P45①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注意: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说明人民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

  2、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为什么要-----)

  ①地位、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国家最高的立法、决定、任免、监督权

  【仔细看课本P46解释;注:与法律有关的通过属于立法权;与政策、报告等的通过属于决定权】

  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④常设机关、组成部分:

  A全国人大常委会(性质):全国人大常设机关、组成部分

  B产生: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其负责

  C职权:立法、

  决定、任免、

  监督权[不是最高]

  D作用:闭会期间,领导专门委员会工作

  3、人大代表:

  (1)产生方式:直接选举(县乡)间接选举(地区市、省、全国人大)

  (2)地位:全国人大代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地方

  (3)权利:审议、表决、提案、质询(4)义务:①遵守法律

  ②与群众保持联系,听取群众意见,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③帮助当地政府推进工作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保证国家机关的高效协调运转?①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由人大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保证了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

  致的履行职责)易错点区分:4、人大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权利区别①全国人大:最高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内容:①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地位不同,目标相同】【参政表现:参加政权、参与管理、参与大政方针的协商、制定和执行。注:不包括参与决定。】②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组织领导吗?)③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注:互相监督】④活动准则:宪法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3、意义: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③祖国统一4、政协【注:与人大的性质、职权的区分】(1)性质: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2)职能(作用:)

  ①政治协商:就重大问题,决策之前与实施之中进行协商,讨论。

  ②民主监督: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事关群众利益的落实、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协商式监督【没有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③参政议政:调研、提案、建议案形式提出意见,建议(3)主题:团结与民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侧重选择】

  1、民族格局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即: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又处于统一共同体中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1)民族平等:有差距,但无优劣之分。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地位平等】(2)民族团结:友好往来,和谐相处。【互相帮助】

  重要性: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稳定的前提,发展的保证,统一的基础(3)共同繁荣: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定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注:基础、前提:国家统一领导;自治地方:区、州、县;自治机关:人大和政府】5、为什么?基本政治制度;复兴的保证,增强凝聚力,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6、怎样坚持?

  ①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处理民族矛盾和问题,打击民族分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国家认同。7、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如何全面理解)①宗教信仰自由:信与不信的自由;出发点与落脚点②依法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③独立自主自办:不受外国势力支配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国家服务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定义:【了解】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2、村委会、(城市居委会略)①性质: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②职能:办理本村公共事务、调解纠纷、维护治安、与政府联系,反映民意。【代表村民对村公共事务的管理】③产生方式: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④自治形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协商③民主决策:④民主管理;⑤民主监督3、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①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篇五: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教学设计《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国家性质、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体制等概念和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虽有所接触,但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的理解更是非常缺乏,另外,初中生是弱势群体,又缺乏法律知识,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去保护。有的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但顾虑到对方是成年人,甚至是家长和老师,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用法律维权的意识比较淡漠。

  2.学生的需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家性质、能区分公民与人民的不同,树立起公民权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1.情境激发入新课播放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片段。(附录2)引导思考回答: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什么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导入新课。

  2.畅所欲言话主人(1)讨论交流:你感受到或你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体现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观察硬币上的国徽:理解国徽的内涵。由此引申出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范畴这一知识。

  3.人民公民我来辨设问:你是人民的一员,但你同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在学生阅读教材及教材漫画、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每人画一幅体现公民与人民关系的图示。

  4.公民权利谁赋予设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学生回答——宪法和法律。引导学生用宪法中的条文来印证自己的回答。总结出公民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两个概念。强调公民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和赋予的。

  5.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猜我猜谁是保护神”课堂活动:猜一猜谁是保护神出示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所保障权利相关的法制漫画四幅。学生分析与漫画反映权利相关的的法律保护神是谁。

  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立法保障的含义。

  6.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说我说话维权”课堂活动:列举自己或他人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是如何维权的案例。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维护合法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司法保障的含义。强调宪法是权利保障体制的核心。

  7.总结升华“法斗士”播放Flah“法斗士”,引导学生讨论回答Flah所反映的道理。

  总结升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宝,是我们维权的利剑。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这把利剑,你便是一位“法斗士”。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教材中出现的很多知识均较抽象,初二学生还较难接受,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等。另外教材在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P5最后一段由“人民”引入到“公民”感觉比较生硬和突然。教学时如何处理比较自然是一个问题。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我是来自某某的初中政治老师某某。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一节课的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八年级上册教材要帮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考虑到日常生活中学生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八年级下册教材以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本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统领八年级下全册教材,它从宏观上介绍了有关权利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二者的关系。为后几个单元阐述基本观点作指导。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本单元的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他从国家性质和法律的角度阐述了国家的主人是谁,以及广泛的权利有哪些,及如何正确的行使。为后面的几个单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理解如下:(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框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初中阶段要逐步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自律,依法维权,做一个有正确权利意识的合格接班人。学会珍惜来自不易的权利,正确行使享有的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具有正确权利意识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与公民的区别;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本着八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国家的性质;公民的权利是怎样得到保障的。

  重点依据:只有掌握了国家的性质,才能理解和掌握公民的权利,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了解公民的权利是怎样得到保障的,才能通过正确的途径保障自己的权利。

  2、教学难点:人民与公民的区别难点依据: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人民和公民的理解容易混淆。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政治生活的人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但现在的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积极性高,易于培养和引导。本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案例分析等辅助学习、理解。与学生要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涉及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知识讲解将采用以人为本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及情景体验法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讲授法等教法。

  (一)讨论法:着重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有关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情景体验法:创设特定的情景,形成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五)“以人为本”教育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参与与热情,增强课堂主动性,淡化知识的理论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听课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要认真听讲,明确教师提出来的重点及难点。

  (二)分析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归纳,进而对事例和课本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记忆法: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对概念的比较,学生自己要在心中对概念有一定的深刻认识,提高辨别概念之间容易混淆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总结以及学生自己的总结,让学生自己在总结中进行反思,从而让学生对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十个步骤:(一)导入新课(3分钟)为了激发学生探讨本节知识的兴趣,我首先会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钱的硬币。让学生自由探讨硬币上的国徽,可以激发学生对探讨国徽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入本节知识关于国家性质这一重点讲解的兴趣。(二)重点讲解国家的性质(5分钟)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家的性质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我会对国徽每一个图案讲解,通过这些图案的分解,让学生对国家性质这一抽象性的概念以达到形象化的理解。

  (三)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2分钟)我会提问学生回答我国人民包括那些人,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后,全班齐读课本第四页我国现阶段人民包括的范围,勾画其内容,加深记忆。

  (四)人民与公民的区别(8分钟)出示教材第6页最上面的图片,请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人民和公民是不是一回事;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这些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首先,我会对学生回答的人民和公民是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惊醒正确的引导,引出这两个定义是有区别的。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而公民是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五)案例分析(4分钟)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关于小寒的材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小寒作为公民,哪一权利未能实现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小寒这一案例进行一个分析总结概括后,我简要点评,总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及他人的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事法律保障。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来认识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

  (七)情境体验——《我是主人我怕谁》(4分钟)通过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情境中出现的人物的行为进行一个评价,并扮演律师这一角色。使学生对该类现象与问题情境及其处理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产生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八)课堂小结(3分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实现,为了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利用较短的时间系统地把这一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本节课所探讨的问题。

  (九)课后作业(2分钟)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布置了几道判断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篇六: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篇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三个倡导共24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应将对其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篇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各界人士仍然多次呼吁尽快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XX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XX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XX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形成及其重塑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以笔者理解,它既有社会共性,又有群体特性:一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是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三是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上述三者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学生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然而,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当代中学生,大多是“90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二、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化。主要表现在:1.不爱惜集体财产、国家公物;2.以自我为中心;3.个人利益;4.过分注重自我张扬。三、理想主义教育功利化。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心目中,读书学习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短期目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经济奖赏,长期目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我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的性格自然而然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二是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早已日趋淡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心理成长转折期的中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三是学校教育。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命运;以教学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量和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一直在主导着多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如何有效重塑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小事做起,讲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循序渐进,注重核心价值教育的层次性。七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初步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八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九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与理想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三、课堂教学,发挥教师核心价值教育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始终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古人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这些孩子心中真正生根开花,我们的国家未来才会大有希望。一个人人崇尚主流核心价值,文明富强的中国才能够真正得到世界的敬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教处编辑整理20XX、3篇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交通大学韩振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各界人士仍然多次呼吁尽快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民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XX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XX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XX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首席专家)

篇七: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监督法的政治内涵: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体现-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已经颁布,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一个必然逻辑结果,意义重大。正如很多人大代表所言,监督法的政治性很强。的确,监督法事涉国家宪政体制,其政治内涵深刻而且丰富。

  首先,监督法是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它的出台和实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机制。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常委会监督并不是人大监督,只是人大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现代政治中,人民主权为国家和政权提供合法性。不论是司法权、行政权还是常委会的监督权,乃至政党执政,其合法性都源自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现行政治框架下,由于人大会期短,大量日常监督工作实际上还是由常委会在做。常委会监督权的必要性并不能证明它是绝对的权力,它也有自己行为的界限。在合法性意义上,常委会必须向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因此,监督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的情况,包括“一府两院”执行人大常委会决议的情况,都要向人大代表通报,并且向社会公布,要把人大的监督置于人大代表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在制度层面,常委会监督不仅意味着职权的扩张,也意味着责任的加重,权责统一更好地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

  则。

  其次,监督法有利于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问题在于,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如何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党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领导,其中也包含监督的含义。党通过人大进行监督不仅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执政的实质合法性,而且也在程序、规则上进一步体现了执政的形式合法性。在此意义上,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是共产党通过人大依法执政的一个方式。

  再次,监督法的实施有利于实现法制统一,依法治国。监督法的出台不仅意味着监督的程序化,保证了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合法性。同时,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法规、对行政规章和司法解释的备案审查将有利于促进法制统一。监督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命令,有些是超越职权、明显违法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监督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这一类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由此,人大常委会的备案审查和执法检查就会促进法制统一,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

  学习时报·王立峰

篇八: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有什么特点?(1)最广泛的民主。表现:①内容广泛。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经济、政治、文化------);

  ②主体广泛。(2)最真实的民主。表现:①从政治保证上看,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五、六课会涉及一系列制度)制度和法律保障了民主的落实③从实现方式上看,实行民主选举和民主协商。(3)最管用的民主。我国的民主制度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创造活力,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弊端。

  了解两个概念:3.什么是国体?——37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4、什么是民主?——38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理解:无论国体、还是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5.怎样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了解】——37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A、工人阶级领导?: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不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B、工农联盟?工农有共同利益和天然联系,是同盟军,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主体广泛。

  第二框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二者相统一

  2.为什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②民主和专政相统一。

  A、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生机

  B、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有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才能维护国内正常的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

  2、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2)------履行国家职能内容:

  ①对内职能:A、维护国家稳定,打击各种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B促进社会发展。(如: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组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②对外职能:主要是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安全利益、国家尊严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履行国家职能的作用

  我国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第五课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三个知识点:全国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制】

  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主人,人民怎样行使管理国家权力?P45①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注意: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说明人民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

  2、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为什么要-----)

  ①地位、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职权:国家最高的立法、决定、任免、监督权【仔细看课本P46解释;注:与法律有关的通过属于立法权;与政策、报告等的通过属于决定权】

  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④常设机关、组成部分:

  A全国人大常委会(性质):全国人大常设机关、组成部分

  B产生: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其负责

  C职权:立法、

  决定、任免、

  监督权[不是最高]

  D作用:闭会期间,领导专门委员会工作

  3、人大代表:

  (1)产生方式:直接选举(县乡)间接选举(地区市、省、全国人大)

  (2)地位:全国人大代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地方

  (3)权利:审议、表决、提案、质询(4)义务:①遵守法律

  ②与群众保持联系,听取群众意见,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③帮助当地政府推进工作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定义:(同第1框第1个知识点)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具体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2、为什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P52-----53【优越性】①决定因素: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②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什么?P51)③意义:

  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B动员了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C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协调运转。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保证国家机关的高效协调运转?①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由人大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保证了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

  致的履行职责)易错点区分:4、人大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权利区别①全国人大:最高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第六课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什么?【了解】(----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政治联盟)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说明:中共坚持民主执政】内容:①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

  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地位不同,目标相同】【参政表现:参加政权、参与管理、参与大政方针的协商、制定和执行。注:不包括参与决定。】②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组织领导吗?)③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注:互相监督】④活动准则:宪法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3、意义: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③祖国统一4、政协【注:与人大的性质、职权的区分】(1)性质: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2)职能(作用:)

  ①政治协商:就重大问题,决策之前与实施之中进行协商,讨论。

  ②民主监督: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事关群众利益的落实、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协商式监督【没有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③参政议政:调研、提案、建议案形式提出意见,建议(3)主题:团结与民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侧重选择】

  1、民族格局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即: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又处于统一共同体中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3、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1)民族平等:有差距,但无优劣之分。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地位平等】(2)民族团结:友好往来,和谐相处。【互相帮助】

  重要性: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稳定的前提,发展的保证,统一的基础(3)共同繁荣: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定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注:基础、前提:国家统一领导;自治地方:区、州、县;自治机关:人大和政府】5、为什么?基本政治制度;复兴的保证,增强凝聚力,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6、怎样坚持?

  ①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②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处理民族矛盾和问题,打击民族分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国家认同。7、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如何全面理解)①宗教信仰自由:信与不信的自由;出发点与落脚点②依法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③独立自主自办:不受外国势力支配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国家服务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定义:【了解】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2、村委会、(城市居委会略)①性质: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②职能:办理本村公共事务、调解纠纷、维护治安、与政府联系,反映民意。【代表村民对村公共事务的管理】③产生方式:由村民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④自治形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协商③民主决策:④民主管理;⑤民

  主监督3、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①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篇九: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理解“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其内在规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摆脱了资本对人的统治,进而实现了更为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把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方式,在“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发扬民主、集体决策的前提下来表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正是这种内在规定和积极内涵,使其能够超越西方聚合式民主模式。“人民当家作主”实现逻辑的关键环节在于:一方面发展民主增强人民“当家”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实现人民“作主”的真实性。

  标签:人民当家作主;优越性;实现逻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关键在于诠释“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历史地看,国家权力的归属是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它所强调的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民众的权力”,即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它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的民主观念就在于,与后者相比它提供了人民治理国家的具有本质差异的不同模式。本文拟就对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实现逻辑作出相关探讨。

  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内在规定性与超越性

  海外学者把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作为海外“中国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受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和研究水平的制约,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者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榜样,即以自由民主政体为基本框架,走以“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道路。这种道路的具体特征表现在竞争性的选举、合法的政治反对、权力的共享以及权力之间的制衡等。

  从理论层面来讲,以“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有三个基本假设:(1)公民的政治参与被限定在定期的投票选举内;(2)公民拥有独立于政治过程的偏好;(3)之所以投票能够体现出民主的本质,是因为投票的过程可以把独立于政治过程的公民偏好聚合在一起,在多数裁决的规则下,将大多数人的共同偏好转变为符合公共利益的决策。这三个基本假设自身的局限性使以“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这种缺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缺陷一:公民个体的偏好仅仅是一种私人意见的表达,这种私人意见无法体现出真实的公共意志,并且这种以“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模式忽略了以“理性、辩论和公正”为特征的公共领域对于促进公共意志形成的有效作用,这就无法克服狭隘的私人偏见,实现公共意志的凝聚。

  缺陷二:以“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模式忽视了私人偏好的可改变性,而是将其视为固定不变的自利偏好,这种前提假设使“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模式显得生硬、不可调和。但民主的本质要求恰恰在于要激励公民根据公共利益考

  虑问题,依据理性相互协调,通过妥协达成共识,依照共识制定政策,并对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监督来实现人民的共同福祉。民主的内在地规定偏好的可改变性。

  缺陷三:“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模式只看到了投票的集合作用,忽视了公民个体能力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使公民个体无法控制政治议程以及决策过程,不必可避免地使精英或政治领袖等社会强势集团伺机操控政治过程,“民意测验、利益群体和其他市场工具被用来调整政策以适应现存的观点和利益而不是探索巩固政策的原则,也不是用来商讨政策的方向,这样,政策过程就受到了侵害”。〔1〕(269)

  缺陷四:“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模式夸大了公民选票的经济功能,仅仅把投票的过程视为一种政治交换过程,即用公民手中的选票换取政党候选人的政策许诺,从对西方选举政治的现实考察来看,这种政治交换的过程是引发“政治的经济周期”(PoliticalBusinessCycle)的根源所在。〔2〕(967)其消极影响在于破坏了经济的均衡发展,妨碍了社会福利的增进,危害了选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涵,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的以“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观念,是因为“人民当家作主”内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内在规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摆脱了资本对政治的控制,使少数人的民主成为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实现了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性;内在规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视政治协商在利益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充分照顾到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内在规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这一原则既能够充分表达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也能够落实和满足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涵,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的以“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观念,是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条件下,必然地要把每一位社会成员视为社会的主人,必然地要尊重和维护每一位社会成员生存权利和切身利益,必然地要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在政治议程和公共决策中的民主权利,必然地要关怀每一位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3〕(149)这种必然性,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民当家作主”内在规定了要在实现制度正义的基础上把改善民生与发展民主有机统一起来。制度正义奠定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价值基础,发展民主确保了人民能当家,改善民生保证了人民能做主。

  正是这种积极性内涵,使“人民当家作主”超越了“投票为中心”的聚合式民主观,成为考察和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工具。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人民当家作主”实现逻辑,以期更好地解释和思考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二、“人民当家作主”实现逻辑的三个维度

  如前文所述,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摆脱了资本对人的统治,进而实现了更为广泛和真实的民主;

  把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方式,在“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发扬民主、集体决策的前提下来表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逻辑有三个维度:第一,从经济维度来看,“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基本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以及人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是人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根源。马克思深刻指出作为人的类本质和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扭曲为奴役和支配人的力量,不幸取代了幸福,强制取代了自由。异化劳动关系使劳动不再是人的自由自愿的行为,也不再是人的类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重新结合,为人的实质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使人们成为经济与社会的主人;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使人民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的主人,而且成为自己的主人”。〔4〕(118)只有人们能够独立地掌握和支配属于自己的财富,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财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保障,并且对于财富的拥有权获得宪法和法律的保障,那么人民才可能真正的当家做主。

推荐访问:谈谈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 当家作主 谈谈 内涵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