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10篇

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10篇

时间:2022-11-10 13:4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10篇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一、实验目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和国民素质中最主导、最重要的道德力量之所在。所以,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10篇,供大家参考。

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10篇

篇一: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一、实验目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和国民素质中最主导、最重要的道德力量之所在。所以,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我国的四化建设需要满怀爱国激情的未来一代去开拓、创建。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和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有理想的忠于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国民公德“五爱”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祖国”一词对幼儿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是在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幼儿园、爱家乡、爱首都、爱国旗、爱领袖和爱人民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与对共产主义远景的向往、对肩负未来征途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交织在一起。鉴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及可行性,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验过程中,坚持选择幼儿能理解、能接受的教育内容,以情感教育为主,通过角色游戏等活动方式提高幼儿爱祖国的感情。

  二、实验的方法与步骤1.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2.对象:全班35名幼儿。3.方法:(1)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每学期的“爱祖国”教育教学计划;(2)每周设实验课一次,游戏活动、户外活动2~3次;(3)在20xx年9月进行“爱祖国”前测,20xx年6月进行后测,采用了个别谈话的方法。(辅助材料:挂图、实物、录像)三、实验过程(一)首先从情感上培养幼儿爱人民、爱家乡上升到爱祖国1.从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小朋友、爱老师、爱其他周围的人过渡到各行各业的人。建立爱的情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教育幼儿知道爱父母,尊重老人,热爱家庭生活,做一名让父母喜欢的好孩子。进而发展到爱小朋友、老师及周围的人,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及爱惜劳动成果,愿为别人的欢乐而做出牺牲和让步。利用角色游戏《娃娃家》《商店》等让幼儿体会各行各业人们劳动的艰辛与光荣,从而培养幼儿爱劳动、爱人民的情感,这也是爱祖国的前提。

  2.家乡是祖国的一角,教育幼儿热爱家乡是进行爱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同的季节里带幼儿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把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作对比,让他们参观新住宅、新商店、新大楼,亲眼目睹家乡取得的成就,从而引发幼儿的自豪感。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认识家乡和认识祖国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画家乡的建筑、黄河大桥、唐赛儿画像等,使幼儿对家乡的感情得到升华,加深对生活的热爱。

  3.利用领袖及英雄人物教育幼儿热爱祖国。在活动室里悬挂我国伟大领袖、著名科学家、英雄人物的头像。在语言活动中,讲解英雄人物、科学家的事迹,如李四光、詹天佑、林则徐、邱少云等;端午节给幼儿讲屈原的爱国故事,组织他们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观看录像“军人守边疆”,并让幼儿去扫墓,引导幼儿每人做一朵小白花,老师深情地讲解烈士的英雄故事,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加倍珍惜;同时引导幼儿向“希望工程”捐款捐物,伸出援助之手,从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祖国的美丽富饶1.了解我国的地图、版图形状。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户外活动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幼儿了解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名称。美术课时,让幼儿拼中

  国地图,使幼儿加深对祖国版图的认识,渗透爱祖国的情感。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利用角色游戏“到各民族朋友家做客”,使幼儿既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又学习了礼貌用语。在音乐课中,演唱、表演各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如新疆舞《娃哈哈》、傣舞《金孔雀》、蒙古族舞

  《挤奶舞》等,在学习各民族舞蹈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各民族人民的情谊。

  3.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知道我国现代的高科技和在世界上所处的重要地位。

  (1)知道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向幼儿讲解,我们的

  祖国发明创造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利用图片让幼儿欣赏古代的动物化石、原始人的石器、历代精美的文物。我国还有许多的民间工艺品,如景泰蓝、竹编等。同时利用录像让幼儿观看中国现代的科技,欣赏卫星上天、电子工业产品等,使其懂得人类的一切进步都有赖于科学的推动,从而启发他们从小爱科学,树立报国之志。

  (2)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名山、名水、名建筑。我国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奇秀甲天下的名山——庐山;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长江上有中国最大的发电站——葛

  洲坝发电站;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古代建筑;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广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还是一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让幼儿从学知识中知道祖国的美丽富饶。利用户外活动摆、插祖国的名建筑,以加深幼儿对祖国建筑的印象。

  (3)了解中国的动植物。利用录像观看熊猫,知道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等地;中国还是世界上产虎最多的国家之一,有东北虎、华南虎等;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苹果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中国是荔枝的故乡,也是栽培荔枝最早的国家。通过这些让幼儿知道祖国的物产丰富。

  (三)认识和尊敬国家的标志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旗是长方形、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金星。让幼儿明白为什么国旗是红色的,上面的五颗金星各代表什么意思,知道国旗是国家的标志,什么地方悬挂国旗、什么场合升国旗,知道首都是哪里,国徽是怎样的,知道国家的国歌是什么。利用美术课制作小国旗,牢记国旗的颜色、形状及五颗星的位置。通过看录像,了解天安门升国旗的情景、运动员夺取冠军时升国旗的情景等,让幼儿懂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四、实验结果前后测单项成绩比较实验前后幼儿爱国情感对比五、分析通过前后测单项成绩比较,可看出成绩最高的是对国旗、天安门、长城的指认,对于辨认国家领导人和回答10月1日是什么节日,以及对所居住城市爱的理由的回答最差。幼儿对于回答为什么时,不能完整地回答,切中不了要点,说明幼儿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还很低,思维还以直观形象为主。从总体来看,通过近一年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幼儿的道德认识、情感已有显著的提高。当红旗冉冉升起时,孩子们都热烈地鼓掌,表明他们已对祖国有了自豪感与尊重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因此,易采用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和由小到大地来进行。而且要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倾向。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使幼儿养成爱国主义的行为和习惯。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孩子们来说,祖国这个概念是从一粒米或一片麦田中,从母亲的歌声和故事中开始产生的。要让孩子们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要在孩子童年给他们展示一些英雄人物的光辉榜样,通过英雄人物把人类道德价值的美展现出来,变成他们的精神财富。人类道德的美只有以激动人心的形象展现出来时才能为孩

  子所接受。

篇二: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

  (一)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早在清末年间引入日本幼稚园时就知道了福禄贝尔1912年《教育杂志》刊登了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

  略述》文中介绍了其遵循自然的原则,其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所不能违背的原则。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

  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斐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馆》一文。这是一篇参观报告,通过这个管,宣传了真正的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919年4月《新教育》发表了《福禄贝尔传》对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同年,《新教育》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贝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作了解说。指出福禄贝尔的作业,在于使儿童由恩物得来的观念应用于纸工、木工、沙工、泥工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儿童的目力、手力、想象力得到发展。

  (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1913之后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蒙台梭利女史之新

  教育法》,文章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同年,《教育杂志》发表悫生的文章《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着重介

  2

  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等。

  1914年出版了但焘翻译日本今西嘉藏著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原理。

  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伊合著《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著《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

  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

  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验蒙台梭利教育法。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民国初年蔡元培,陆费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

  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

  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从做中学”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之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其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就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语言出发。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设计教学法。

  3

  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鲁迅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儿童教育模式的同

  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为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的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他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了解儿童发展规律。

  (二)儿童公育思潮康有为在写《大同书》时,设计了儿童公养,公育的理想王国。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性,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条件。儿童公育虽然难以实现,但却有重要意义。它包含了很多儿童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促进了人们思考和探索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化,大众化方向发展。

  (三)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参加平

  4

  民教育活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要求教育应向广大民众普及,教育应为平民为主要对象。

  乡村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改革实验思潮。三十年代达到高潮。

  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发布教育改革令

  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了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2,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于1912年9月公布的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3,制定学制系统

  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论》。后又颁布各种学校令,略有出入,后者将二者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分三段四级。(二)壬子癸丑学制与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它虽然没有

  5

  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于育婴堂、敬节堂内,而纳入真正教育机构之中,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

  辛亥革命后,许多保教内容和方法仍沿袭清末效法日本的模式,明确了蒙养园设在国民学校(即小学)内

  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一)五四运动新文化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在其推动下,教育上的改革主要有: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争取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学改制,推动“新学制”的版行。(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该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规定教育方针,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其内容是: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某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该体系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此学制中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稚园”,在小学校下设幼稚园。就学前教育来讲,幼稚园教育在学制中确立,提高了幼稚园教育的地位。

篇三: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一、胎教: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二、中国古代的胎教内容包括: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3、注意环境的影响三、中国家庭学前教育的影响1、道德教育2、礼仪教育3、生活能力教育4、文化教育其中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部分四、蒙养园教育的材料“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一、颜之推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影响十分广泛的家庭教育名著。二、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人伦是传统的儒家道德理论。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思想一、1904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的学制。内涵《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二、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为了蒙养院。官办的蒙养院以湖北的武昌蒙养院最为著名。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和传播:福禄贝尔(恩物、作业)、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二、1922年“王戍学制”颁布,学制采用的是美国的“六三三”制。三、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按办园模式分为:日本式幼稚园,宗教式幼儿园,普通式幼儿园。四、民国时期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1940年建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幼稚

  师范学校。五、南京鼓楼幼稚园1923年春,陈鹤琴在自己家客厅办的。后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儿教育实验基地。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1927年张宗麟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七、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规定了幼稚园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学方法。八、老解放区对保教人员的培训,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一、蔡元培无语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德育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完整的人格。二、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别外,陶行知主张采用艺友制开展师范师范教育三、张学门提出“行为课程”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四、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教学原侧和训育原侧。五、张宗麟是中国第一位男性幼儿教师。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1966年-—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对幼教的破坏,全面扭曲教育方针,破环幼儿园管理制度,大量学前教育机构停办或撤销,全面取消师资培训,优秀幼儿园教师、园长被批判。

  2012年颁布发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扩两个部分:一是:三个年龄段应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期待,二是:教育建议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形式皇族子弟入宫廷学校学习,官吏子弟在家庭里由父母教育。二、古希伯来的教育早期是家庭教育,后期是会堂教育。三、古印度的学前教育1、婆罗门教时期的学期教育(国教时期,学前教育具有等级性)2、佛教时期的学前教育(国教时期,学前教育具有平等性)四、斯巴达的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军人,雅典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军人、商人、政治家)五、古罗马的教育的目的,共和时期是培养军人和农夫,帝国时期是培养各级官吏和顺民(向外扩张:军人、农夫)六、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现在其名作《理想国》中。主张建立理想的国家,理想国家由三部分人组成:执政者、军人农工商。这三部分人由于神灵在造就他们的时候,分别注入了黄金,白银,铜铁,所以使得他们具有“爱智慧"“爱胜利"的心理特点.智慧者应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勇敢者适合国家的保卫.人应该各就其位,各施其职。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手段,国家应全面掌管教育,实施选拔人才的筛选制度,构建一套从优生到成人教育的完整体系,学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国家教育论,把教育是为国家大事,要专门制定法律,规定一定年龄的儿

  童必须接受国家给予的教育。这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的开端。亚里斯多德提出:人的受教育的年龄以7年为一个自然阶段,0--7岁为学前教育时期,7—14岁为初等教育时期,14--21岁为高等教育时期。八、昆体良的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雄辩家的必备条件有:一是,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三是,朴实自然言简意赅,精彩动人的演讲风格.雄辩家的培养应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反对体罚。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一、历史上把欧洲5世纪至14世纪上半叶称为中世纪时代,在此时间,欧洲处于封建势力割据时代,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们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中世纪时代的儿童观是性恶论和预成论。性恶论:认为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间的,故生来性恶。从而必须经历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儿童在教育中体罚是合理的.预成论:认为妇女在怀孕是时,一个极小的成型的的人就被植入精子或卵子中了,所以新生儿与成人的区别仅仅是身体的大小和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基于此在教育上,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否认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趋向于用成人的要求,要求孩子。二、西欧中世纪处于基督教会议和世俗封建主义的双重统治之下,此时学前教育分两种:一是: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基督教徒。二是:世俗封建,建立的学前教育。主要有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

  三、文艺复兴是14世纪-——16世纪西欧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场革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四、夸美纽斯的代表有《大教学论》、《世界图解》、《母育学校》,其中《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夸美纽斯反对"原罪伦”,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没有被玷污的纯洁的种子.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一、英国的教育家罗伯特。欧文1816年在英国新拉纳克厂创办了新兰纳克幼儿学校,这是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此校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形成合理的性格,又称此校为:“性格形成新学园"。二、麦克米伦姐妹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办人,其学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增进其健康。三、《巴特勒法案》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局不可推卸的任务.四、1776年法国新政派牧师奥伯林创设“编织学校”,这是法国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编织学校在农忙季节招收3岁以上的幼儿。五、1833年,法国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公共教育部对托儿所给予财政上的补助,这是法国政府开始管理托儿所得开端。六、德国的第一所保育所,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是季节性的托儿所,招收1--4岁半的农村孩子,巴乌利美托儿所得重点是保护孩子的健康.教育放在附带和从属的位置。七、1837年福禄贝尔在波兰根堡开办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更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所以称“福禄贝尔”为幼儿园之父。八、俄国建立第一所教养院,主要是收容弃婴孤儿。

  九、1959年,苏联公布《关于改革学前教育制度的决定》,改革的重点是把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托儿所”,“幼儿园".十、美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茨在1855年创建,是一所专门为德国移民创办的,德语幼儿园。1860年,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开办,招收的孩子是美国孩子,教学用的是英语,所以美国认为皮博迪是美国学前教育的真正奠基人.十一、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朝野震惊,决定对教育进行改革,力图改变教育与科技的落后状态。1964年制定的《经济机会法》提出“开端计划”,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已消除他们与其他儿童在入学前形成的差异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十二、日本在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是日本的重要教育法令,其中有条款规定要办幼稚学校,对6岁以下儿童实施入学之前的教育,这是日本有关学前教育机构方面的最早法令.十三、1876年.日本创建了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这是日本第一所国立幼儿园,主要招收富贵人家的子女.十四、1899年,日本颁布《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这里日本政府制定的第一个幼儿园教育法令,他对幼儿园的设备、设施、保教内容、保育时间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奠定了日本学前教育体制的基础。第十章:一、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他提倡自然教育,强调教育服从自然的永恒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的特点是体态匀称、身心发达.理智聪明,品德善良、活泼可爱、天性发展。卢梭主张把教育年龄分为四个

  阶段:婴儿期主要任务是进行体育教育。儿童时期:主要任务是进行感觉教育。少年期:主要任务是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主要进行道德教育.二、恩物:有福禄贝尔设计的一些不用书本而能加速教育进程的游戏材料和设备,意为恩赐之物。三、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个体社会生活的进程,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捡来生活的准备.杜威提出“儿童主义”的儿童观。四、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创建“幼儿之家",这是她为正常儿童所创建的第一所蒙台梭利学校。代表作《蒙台梭利教育法》。《高级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强调:儿童个性自由,认为儿童的发展要顺其自然,成人要为其提供一个适合身心特点的环境和给予适当的指导.蒙台梭利对于幼儿教育的内容的看法认为包括:感官训练,初步文化知识培养,日常生活练习,肌肉训练。五、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一样,从出生起就不断的诞生,这种发展是一个持续前进的平衡过程,从较低的平衡状态向较高的平衡状态呈现,一般可分为前后相连又各有特点的四个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即通过动作去征服他周围的世界。(二)、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通过表象来认识世界,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守恒等特点。(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此阶段儿童思维接近成人,思维脱离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以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思维。

  六、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就是人类解决疑难问题或创造产品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多元智能结构方式存在.智能包括的八种能力: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篇四: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一)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早在清末年间引入日本幼稚园时就知道了福禄贝尔1912年《教育杂志》刊登了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文中介绍了其遵循自然的原则,其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所不能违背的原则。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斐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馆》一文。这是一篇参观报告,通过这个管,宣传了真正的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发表了《福禄贝尔传》对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同年,《新教育》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贝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作了解说。指出福禄贝尔的作业,在于使儿童由恩物得来的观念应用于纸工、木工、沙工、泥工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儿童的目力、手力、想象力得到发展。(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1913之后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文章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同年,《教育杂志》发表悫生的文章《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等。1914年出版了但焘翻译日本今西嘉藏著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原理。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伊合著《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著《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验蒙台梭利教育法。(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民国初年蔡元培,陆费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从做中学”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之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其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就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语言出发。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设计教学法。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鲁迅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儿童教育模式的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为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的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他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了解儿童发展规律。(二)儿童公育思潮康有为在写《大同书》时,设计了儿童公养,公育的理想王国。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性,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条件。儿童公育虽然难以实现,但却有重要意义。它包含了很多儿童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促进了人们思考和探索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化,大众化方向发展。

  1

  (三)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参加平民教育活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要求教育应向广大民众普及,教育应为平民为主要对象。乡村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改革实验思潮。三十年代达到高潮。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发布教育改革令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了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2,颁布新的教育宗旨于1912年9月公布的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3,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论》。后又颁布各种学校令,略有出入,后者将二者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分三段四级。(二)壬子癸丑学制与蒙养园制度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它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于育婴堂、敬节堂内,而纳入真正教育机构之中,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辛亥革命后,许多保教内容和方法仍沿袭清末效法日本的模式,明确了蒙养园设在国民学校(即小学)内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一)五四运动新文化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在其推动下,教育上的改革主要有: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争取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学改制,推动“新学制”的版行。(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的确定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该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规定教育方针,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其内容是: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某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该体系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此学制中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稚园”,在小学校下设幼稚园。就学前教育来讲,幼稚园教育在学制中确立,提高了幼稚园教育的地位。

  三、蒙养园、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与发展(一)三种幼稚园模式并存以举报者划分,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二种,按办园模式划分为三种:日本式幼稚园,宗教式幼稚园,普通式幼稚园。1,日本式幼稚园中国近代的两个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借鉴于日本。这种幼稚园很像小学校,也可叫小学式幼稚园。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蒙养院及蒙养园时期的教育主要仿效这种形式。2,宗教式幼稚园先于日本在华办的幼稚园,但兴起却在日本式之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新教育逐步由仿日转向欧美,特别是美国影响力占首位。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如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这是由1920年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顾开办的。自成体系,其教育方针,管理,内容不受中国约束。直到1925年12月才改变成需符合中国教育部所颁发的课程标准要求。3,普通式幼稚园中国人自己办的,没有宗教色彩,采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五四运动后多受欧美影响。如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杜威院内,这个园在注重儿童特点,探索幼稚园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很有特色。

  2

  (二)幼稚园发展概况民国初年,由于教育上的民主改革如新教育方针的颁定,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开放等,必然要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上一般人还缺乏对学前教育意义的认识,尤其是执政的北洋军阀政府,只有零散材料记载。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1930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幼稚园已经取得与小学并立的地位。并且也有了幼稚园教育发展的统计。

  四、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民国之后蒙养园和幼稚园得到发展,幼教师资的培养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一)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1927年,是集美九校之一,该校建校原因有三:一是完善集美学校,二是解决幼稚教师的缺乏,三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闽南,研究中国的幼稚教育,尤其要研究闽南的幼稚教育。前两年预科注重基本训练,后两年本科,注重专业训练,特别着重幼稚教育与实际技能训练。(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与国立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1940年10月,由陈鹤琴创立于江西泰和县文江村,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1943年2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还学校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方面的研究,三是开展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从课程内容上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专业训练三项,增加人生心理一科,是创新。教材和教学方法强调尽量与小学和幼稚园的实际相联系,教学方法强调遵照“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原则。在训导方面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学校有优良的校风,充满自由平等的氛围,实行“纯爱”的教育,培养一批批幼教战线的优秀人才。1945年幼师交给江西省接办,1948年幼师并入南昌女师,改为幼稚师范科。(三)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43年,由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扩充而成。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至上海,校长陈鹤琴。该校注重幼教学术研究,建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将课堂教学,实际工作,理论研究打成一片。研究范围包括幼儿,布儿,乳儿的各个阶段。1947年在有名的大场农村托儿所的创办中,幼专师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学前教育的改革试验,是从调查与反省当时学前教育弊端开始的。总括这些弊端主要有:第一,对引进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思考。1928年张宗麟编著的《幼稚教育概论》中,指出福禄贝尔学说中的缺点,如对宗教的迷信,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第二,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不适合中国国情。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照搬外国经验,一切设备教法抄袭西洋成法。陶行知在《创办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将之概括为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第三,幼稚园办成了“幼稚监狱”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一,北京香山慈幼院分级学前教育机构及师资培训的探索于1919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慈幼局,(一)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最低一级是婴儿教保园,专收从出生至四岁的儿童,属于托儿所性质。高一级的人蒙养园(后为幼稚园)收五六岁的孩子。教育方法吸取欧美的经验。(二)多种途径培养保教人员1,婴儿教保园中的师资培训2,幼稚师范学校。此院是北方影院最大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二,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全面实验该园后成为东南大学教务科的幼儿教育实验园地。(一)幼稚园课程实验1、幼稚园的课程编制方法

  3

  实验始于1925年,总结出了用“中心制”的编制课程的办法。该方法似是设计教学法,但又较设计教学法灵活,范围也较宽。利用某个时期的节期为中心制定课程,其编制课程方法陈鹤琴和张宗麟等在南京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等实验得出的结论。2,科目的实验他们重点实验的科目主要有故事,图画,读法,数法等。(二)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三)技能训练包括生活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等。(四)幼稚生生活历的安排(五)幼稚园设备的研究与制作

  三、乡村和工厂区幼儿教育机构的探索(一)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①草定生活纲要,即分年、月、周、日为幼儿制定活动计划,又名“幼稚生生活历”,分节期、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风俗,儿童卫生等八项。②在农村的环境里,寻找可以利用的自然物作为办园的材料。③在教学和管理上,要适合农村的特点。④在幼儿师资训练上,进行了艺友制的实验。(二)创办劳工幼儿团1943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劳工幼儿园。一律收女工的孩子。(三)大场农村托儿所这是农民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陈鹤琴的帮助下,于1947年开办。其意义:一,表明农村幼稚教育及托儿事业的实验和推广。二是协助农村妇女改良家庭教育。三是减轻农民负担,曾加农业生产。四是普及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化。教导原则:儿童本位,做中教学,利用环境,创造环境。(四)北平平民幼稚园

  四、实验活动中心张雪门曾指出这个时期的我国幼儿教育“逐步走上创造途径”,是根据本国社会的需要改造儿童的生活。其创造性集中反映在他们所有的活动核心就要探索出一条中国化,科学化发展学前教育之路,主要内容有三:①如何建立由中国本土特点的正规的,标准的,高水准的幼儿教育机构。②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幼稚教育师资,使他们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研究探索的精神和献身工农大众的意愿和本领。③如何学习,吸取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为我所用。

  第四节。

  学前教育法规的颁行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一)幼稚教育总目标总目标强调要给儿童快乐,培养良好习惯。规定:①增进儿童身心的健康。②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③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④协助家庭教养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造。(二)课程范围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三)教育方法综合分析共有以下五点:①强调照顾儿童喜好,不必强求一致地活动。教师要进行引导和个别辅导。③吸取设计教学法的精神,主张由学生自由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③强调儿童要做户外运动。④引导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⑤儿童的玩具用品尽量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

  4

  二、《幼稚园规程》《幼稚园设置办法》的颁行为了加强对幼稚园教育的管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29年公布《幼稚园规程》,1943年教育部将其加以修改,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作为设置幼稚园的标准。三、《师范学校规程》的颁行1932年的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法》,1933年颁布《师范学校规程》,这两个文件,又对附设幼稚师范科作了若干规定。四,幼稚园教员标准的实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员制定了检定标准,即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担任教员,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地是严格师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在《国民学校教员检定办法》中,虽提到幼稚园教师,但不具体。

  第五节。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前。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方针(一)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中心任务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大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男女平权的方针,在该地得到充分的体现。(二)实行儿童保育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1938年3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合作的产物。7月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10月,以延安蓝家坪托儿所为基础,扩建成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即延安第一保育院,1941年,晋察冀边区也成立了儿童保育会。各级政府把“实行儿童保育”列为中心工作。边区保育工作是按两个基本方针进行的。第一建立公育制度,第二全面推行保育工作。二、老解放区拖幼机构的主要形式(一)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二,单位所属托儿所三,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四,游击式的托幼机构五,小学附属的幼稚班

  三,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一)保教儿童的目标培养幼儿的总方针是锻炼儿童革命的观点与作风,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的心情,健康坚实的体格,陶冶勇敢老实的个性,增进儿童智力训练,手脑并用,使他们成为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二)婴幼儿保教1,保证必要的营养2,严格生活管理制度3,疾病的防治①按时体检②检疫③平时注意消毒④隔离⑤防疫注射4,身体锻炼(三)婴幼儿教育老解放区对人托儿童实行保教合一,以保为主的方针。同时,保证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培养良好习惯,训练基本技能2,发展智力,确定课程3,劳动教养及劳动习惯的培养4,教材编写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5

  四、老解放区保教队伍的建设(一)培训保教人员,提高素质1,思想教育,2文化教育3,专业技术教育(二)明确责任,健全制度(三)待遇保证,先进表扬

  6

篇五: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中国家庭最大的支出为教育支出城市家庭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高达近70有近60的家庭把教育投资列为第一位而学前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与社会目前我国有幼儿园超过三十万所这些幼儿园良莠不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扮演保姆的角色许多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师资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地起到启蒙孩子开发智力的作用这样很可能使儿童错过了智力及人格形成21世纪是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教育立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中国蒙台梭利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梁志燊段云波

  一、前言

  蒙台梭利博士于1907年在意大利创办了她的第一所举世闻名的幼儿园—“儿童之家”,并通过多年的观察、实验与研究,逐步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蒙氏理论是目前风行世界最先进、最科学、完善的学前启发式教育之一,它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对儿童有充分的了解与研究,让儿童在特别营造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增加生活体验,激发儿童内在潜能;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的能力,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蒙氏理论的建立,给世界幼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吸引了众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推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从蒙台梭利成名至今,蒙氏教育理论和方法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推崇和高度评价,蒙台梭利博士的著作已被译成三十七个国家的文字,借助她的著作所传播的理念,让全球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自主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蒙氏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蒙氏教育已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类进入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蒙氏教育依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中国,蒙氏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从民办园到公立园,从实验班到全日制蒙氏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九个省区和直辖市。随着蒙氏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及所取得的明显成效,蒙氏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渐渐地便有更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氏教育实验班。目前,“蒙台梭利”是幼儿教育界与报刊电视图书网络上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2005年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成都、石家庄等八大城市的调查显示,有92.8%的幼儿园长知道“蒙台梭利”,在各地排名前20位的幼儿园中有78.8%的引进了蒙氏教学,蒙台梭利似乎成为高档园的代名词。显然,在竞争激烈的幼教时代,蒙台梭利给了许多幼儿园新的机会,让她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创新的地位,在行业洗牌中把握了成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园了解并能够引进蒙氏教育、让更多的老师接受蒙氏教育培训、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纯正的蒙氏教育,本文就蒙氏教育在中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表一点看法。

  二、历史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氏教育即传入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

  intdpvl,uhc.58sq:bw;SgTkyzFA(CE)PR_O012[]"'j|NL-IXJG3HQBD67forexam来以九十党自其尤慧智色特具独映反,路之展发的中了现呈景全片题专》交外国大《

  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氏教育班,这些是蒙氏教育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蒙氏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界的好评与欢迎。当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氏教育。20世纪前半期,由于中国政治衰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幼儿园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多由外国教会开办;国人办的幼儿园数量少、规模小、经费有限,国内没有生产蒙氏教具的厂商,幼儿园根本无力进口国外教具,因此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氏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曾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参加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你的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又称中国没有实施蒙氏教育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教育部长之言反映了当时的实情,蒙氏教育虽受到称赞,但不适应当时我国的国情,因而未能传播开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国家的全面建设。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翻译了苏联的教材,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儿教育。对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幼儿教育家均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蒙台梭利及其创立的蒙氏幼儿教育法同样未能免于批判,被冠以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机械地感官训练、以弱智儿童的教育来教育正常儿童等,遭到全盘否定。伴随着政治运动的兴起,对蒙氏教育的批判也未曾中断过。长期批判造成的后果是:阻碍了人们真实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蒙氏教育;由于批判所持观点的偏颇,导致抵毁和扭曲了蒙氏教育;在实践中禁锢了蒙氏教育,致使无人知晓,更说不上采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新的一页历史被掀开,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走向开放,走向纠正错误。打开了国门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氏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在中断了60年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对外国教育名家名著丛书中,相继翻译了蒙台梭利的四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同时在大学的课程也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对蒙氏教育的客观介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扩大,一些热爱国家、热心幼教的人士带来了国外发达国家与地区实施蒙氏教育的信息,并拟将这一优质的幼儿教育方法提供给大陆的广大幼儿。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氏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启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氏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氏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宁夏等地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氏教育的实验研究。至此拉开了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然而,众多的蒙氏班发展水平尚参差不齐,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一批参加课题研究的幼儿园,矢志蒙氏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仍在不懈努力地探索、研究与提高中。也有一些幼儿园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氏教育的理念领悟得甚为肤浅,成效寥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蒙氏教育得到飞速发展,许多国外权威蒙氏教育机构相继来到中国,发展蒙氏教育。一个以研究中国幼儿教育与致力于在中国推行蒙氏教育的专业机构-中国蒙台梭利协会(ChineseMontessoriSociety-CMS)应时代的潮流而诞生。从2003年7月在青岛举办了首期国际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书培训班起,CMS在中国培养了一批蒙氏教育骨干,社会反响热烈。特别是,CMS与国际著名蒙台梭利教育机构加拿大首都大学、美国蒙台梭利(AMS)协会合作的正式签约,极大地推进了蒙氏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

  intdpvl,uhc.58sq:bw;SgTkyzFA(CE)PR_O012[]"'j|NL-IXJG3HQBD67forexam来以九十党自其尤慧智色特具独映反,路之展发的中了现呈景全片题专》交外国大《

  展,CMS始终从事蒙氏教育科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与推广,组织教具学具的研发活动,并率先组织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蒙氏教育教材。在蒙氏教育科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与推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现状

  (一)中国幼儿教育现状我国现有13亿人口,0-12岁儿童约2.3亿,出生率为1%,每年新生婴儿2000万,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六对一的模式下成长,即家庭的父母、祖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教育一个儿童。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中国家庭最大的支出为教育支出,城市家庭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高达近70%,有近60%的家庭把教育投资列为第一位,而学前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与社会的重视。目前,我国有幼儿园超过三十万所,这些幼儿园良莠不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扮演保姆的角色,许多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师资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地起到启蒙孩子、开发智力的作用,这样很可能使儿童错过了智力及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21世纪是教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教育立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学前教育尚属于待开发的领域,幼儿教育的前景正在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搞好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二)幼教改革的重要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智能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资本,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从幼儿教育做起。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地推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品质,抓好儿童的素质教育将为实施科教兴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发达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研究证明:0-7岁是儿童教育、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也开始认识这一点,希望让孩子接收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很高。调查表明:80%的家长承认自己本身不懂幼教,因此为孩子选择优质的教育方法而费尽苦心。这样,许多幼儿园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心理要求与经济效益,创造了许多诸如“双语班”、“才艺班”、“心算班”等等,并没有寻找到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理念与方法。当前,很多幼儿园渴望把已经成功的“双语班”和“才艺班”等赋予一种科学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这样,国际上最流行最科学的蒙氏幼儿教育方法得到了幼教界与家长的青眯,其发展速度惊人。(三)我国蒙氏教育

  intdpvl,uhc.58sq:bw;SgTkyzFA(CE)PR_O012[]"'j|NL-IXJG3HQBD67forexam来以九十党自其尤慧智色特具独映反,路之展发的中了现呈景全片题专》交外国大《

  自1994年起,蒙氏幼儿教育法以及以蒙氏教育思想为基础创立的幼儿园模式逐步地被引进中国,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人性化的环境规划和显著的教育成果,越来越受到中国幼教界、幼儿园和家长的青睐。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蒙氏教育法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当前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或家长不清楚什么是蒙台梭利式幼儿园,也不明白蒙氏幼儿园的指导性准则是什么,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蒙氏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使得有些蒙氏幼儿园名不副实,因此,误导了社会对蒙氏教育的认识。有些幼儿园的确在使用蒙氏教学法并引进了相关的教具,但是并不是深刻地去掌握蒙氏幼儿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与精髓,没有深入地去探讨蒙氏幼儿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在使用与运用蒙氏幼儿教学法时,犯简单化与照搬硬套的错误。更有甚者,打着蒙氏教育的牌子只是为了招生与经济利益。造成这种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没有高水平的蒙氏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远达不到蒙氏教师资格的国际标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是具备了其它一切蒙氏教育硬件条件,也很难实施真正的蒙氏教育。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幼儿教具制作公司,根本不了解蒙氏教具的原始设计意图,照葫芦画瓢,制作的蒙氏教具学具根本不符合国际蒙氏教具标准。有些偷工减料,做工粗糙,这将对儿童的人生发展产生相当不良的影响。特别是,有些教具甚至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害。一些教材编写机构编写的蒙氏教材也不符合蒙氏教育理念,严重地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四、未来

  (一)成立专业协会介于国内的幼儿教育现状,在中国推行蒙氏幼儿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系统地介绍蒙氏幼儿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教学思想,给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有关蒙氏教育的全面知识,如何督导蒙氏教育质量,如何进行蒙氏教师的资格认证,如何监督蒙氏教具学具的安全与质量,如何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教材教具、教学方案等,保证幼儿园达到蒙氏幼儿园的国际标准,让我们的儿童真正地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教育环境之中。显然,需要一个专业化的行业机构来督导国内蒙氏幼儿教育的专业化与标准化,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幼儿教育模式,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教育方法,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我国蒙氏教育确立办学宗旨与方向,这对于我国幼儿教育及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个专业化的行业机构将有利于与国际幼儿教育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在如何借鉴欧美、台湾、香港等国内外其它已成熟的蒙氏与双语教学方法等方面,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二)发展方向

  在中国开展蒙氏教育必须符合我国国情,要脚踏实地,勇于探索,逐步前进,应将我国蒙氏教育的发展将按初期、中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设立目标,实施逐步发展的方针,围绕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作:

  1.蒙氏教育科学研究。大力提倡从事蒙氏理论与实践、蒙氏双语教学、国际蒙氏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支持性、前瞻性、基础性政策研究。特别是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教育方法,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我国蒙氏教育确立办学宗旨与方向。办好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蒙氏教育-MontessoriinChina》,

  intdpvl,uhc.58sq:bw;SgTkyzFA(CE)PR_O012[]"'j|NL-IXJG3HQBD67forexam来以九十党自其尤慧智色特具独映反,路之展发的中了现呈景全片题专》交外国大《

  为蒙氏教育感兴趣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刊物的编辑中心作用,汇集国内外优秀幼教专家以及此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人士,举办高层次的讲座与国内国际研讨会,给幼教教师、学者、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加强国际间的研究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蒙氏教育研究与信息中心。2.师资培训与认证。教师的水平与素质是蒙氏教育能否成功实施与发展的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师资培训基地,系统地培训蒙氏教师与双语教师,让教师掌握蒙氏教育知识,树立教师的教学信心,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积极性,确保培养出合格的蒙氏教师。要加强教师培养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师资、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优势与经验,采取先与国际蒙氏机构联合,再寻求独立发展的策略,最终实现教师培训的本土化。严格按照国际蒙氏教师和双语教师的认证标准,研究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师资认证评估体系,制定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教师持续发展机制,确保蒙氏教育师资的标准化、规范化与专业化。3.教材教具研发。按照国际蒙氏教育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研发蒙氏幼儿教育的相关产品。除了组织出版系列的蒙氏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还应该研究编写“本土化”的蒙氏或双语教材,降低蒙氏教育法推广的门槛,打造蒙氏教育品牌。蒙氏教具学具在幼儿市场中颇具吸引力,不少幼儿园虽不挂蒙氏招牌,却也想购置蒙氏教具。但是,目前蒙氏教具高昂的市场价格又让他们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廉价教具,质量粗糙,安全得不到保证,粗糙教具对孩子的教育与未来成长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研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蒙氏优质教具学具和相关的配套设施等,降低成本,最终实现蒙氏教育的平民化。4.教学督导与评估。按照国际蒙氏的标准、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教育的督导政策,监督与指导蒙氏幼儿园的运营与管理,确保蒙氏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严格按照国际蒙氏幼儿园的认证标准,研究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认证评估体系,制定蒙氏幼儿园认证标准,确保蒙氏幼儿园的标准化、规范化与专业化。5.标准化蒙氏园推广。研发规范化的样板式蒙氏幼儿园,开展蒙氏幼儿园特许加盟或辅导机制,发挥专业机构的特长,合理利用蒙氏教育资源。搞好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研究试验基地建设,为教师培训提供实习的基地。四、结束语纵观蒙氏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史来看,不管如何艰难,都在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蒙氏教育由于其先进性以及在发达国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预期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将如雨后春笋般健康地发展起来。

  intdpvl,uhc.58sq:bw;SgTkyzFA(CE)PR_O012[]"'j|NL-IXJG3HQBD67forexam来以九十党自其尤慧智色特具独映反,路之展发的中了现呈景全片题专》交外国大《

篇六: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5教学内容第一节明清的教育制度一明清文教政策明代的文教政策1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明太祖虽出身贫寒文墨不多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他自身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世治宜用文的道理因而坚持文以治天下的政策推崇程朱理学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教育1,教学时数:5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顶峰,同时也走向没落的时期.应了解明清学校的发展状况,了解和掌握监生历事制,六等黜陟法,旗学等,了解和掌握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的具有自身学派特点的教育思想.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监生历事制,六等黜陟法,旗学,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学思想,颜元的实学主张.3,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明清两代教学制度的特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4,教学难点难点为心学.5,教学内容第一节明清的教育制度明清文教政策明代的文教政策1,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明太祖虽出身贫寒,文墨不多,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他自身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世治宜用文"的道理,因而坚持"文以治天下"的政策,推崇程朱理学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明统治者竭力推崇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同时,还明确规定国家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答题代圣人立言,一切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教科书.此外还屡次表彰程朱后人及其门人,以此来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2.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统治者在积极发展文教事业的同时,也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大力推行文化专制统治.如明太祖认为《孟子》中有些思想不利于君主专制统治,就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后来令人将书中的语句85条尽行删除,并规定这些内容不能作为科举命题,取士的内容.除此之外,明政府加强对官学的管理和控制,在国子监设立"绳愆(qian)厅",对违规师生有执行刑罚的权利.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屡兴文字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迫害士人.其目的就是大造恐怖气氛,压制士人的思想,使人们俯首贴耳地服从其统治.清代的文教政策清统治者入关后,即开始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的文教政策.1,尊孔崇儒,提倡程朱理学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清朝统治者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清历代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和儒术,如祭孔,给孔子追加封号,袭封孔子后人,顺治元年(1644年)封孔子第六十五世孙孔允植为"衍圣公",二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二十二年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全国各地孔庙.并将此作为笼络汉族士人的手段.在尊孔崇儒的同时,清统治者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封袭朱熹后人,将朱熹配享孔庙,并命人编辑《朱子全书》等措施推崇程朱理学.经统治者的提倡,程朱理学成为清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2,笼络,利用汉族士人

  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笼络,控制和利用知识分子.第一,通过开科取士,吸收士人入仕参政.第二,设制科,荐擢人才.第三,组织学者编纂大型书籍,笼络士人,宣传所谓的文治盛世.3,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清政府在对士人实行笼络利诱的同时,亦采用高压手段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主要有:第一,严禁立盟结社.顺治十七年(1660年)颁旨:"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著严重行禁止."第二,销毁书籍.对于那些不利于专制统治的书籍进行销毁.第三,大兴文字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曾多次大兴文字狱,屠杀知识分子,以此迫使他们埋首故纸堆中,不参与时政的议论和研究.二,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明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明太祖曾说:"治天下当先其重其急而后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一)中央官学中央官学主要设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1.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建立于明太祖初定金陵时(1365年)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后来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名曰国子监.至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又在北京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有南北之分.以北京的为京师国子监,而以旧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明代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于洪武五年(1372年)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就分拔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第二,实行积分法.明代国子监为六堂三级,监生按其程度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升到最高一级时,实行积分法.2.宗学明代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招收世子,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未弱冠者入学,称为宗学.3.武学明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正统六年(1441年)设京卫武学;正统七年设南京武学,招收都司,卫所应袭子弟年10岁者,由提学官选取送于武学读书.学习期间的待遇和考试办法与儒学生员相同.(二)地方官学明朝的地方官学,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儒学,专科学校和社学.1.儒学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有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以及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都转运司儒学;在土箸民族聚居地区的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等.府,州,县学设置比较普遍,学生通称为生员,生员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三种,廪膳生员在学期间由政府提供伙食.生员实行动态管理,初入学者为附学生员,参加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可依次递补为增广生,廪膳生,廪膳生员可通过贡监进入国子监肄业.2.专科学校此类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3.社学明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官学.招收8岁以上,15岁以下的民间儿童入学,带有某种强制性."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明社学是对元代社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三,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清代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代旧制,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一)中央官学

  1.国子监国子监也称国学或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并仿明制分六堂教学,凡国之贵游子弟,皆可考选入监学习,满州功臣子弟有志向学的亦请送监肄业,国子监的生徒分为监生和贡生两类.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并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及清朝有关的诏,诰,表,策论,判等,乾隆时还学《钦定四书文》,可见清国子监教学已严重受到科举制的影响.2.宗学,觉罗学宗学是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八旗各有宗室,凡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年满10岁以上者,皆入学学满书,由满州生员充任教师.觉罗学是专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八旗觉罗氏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这三所学校都是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4.算学,俄罗斯文馆算学初于康熙九年(1670年)在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学习,直至乾隆三年(1738年)才在钦天监附近设立专门的算学馆.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创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地方官学清代的地方官学,主要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按军队编制设立的卫学以及在乡镇地区设立的社学;为孤寒儿童及少数民族子弟设立的义学;在云南边疆地区设置的井学等.清代的官学制度基本上沿用明代,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置各种名目的旗学.第二,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

  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象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他指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它的内涵,也就是理学家共同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三,论道德教育(一)致良知的教育目的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按照"心即理"的原理,"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其他道德也是这样.如果"理"只是外在的道德认识,而不进入自己的内心,那就会是说的,做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可能却是另一套.或者要求别人的是一套,要求自己的却是另一套.他看到社会道德虚伪的一面,想从匡正人心的根本途径来维护封建道德.(二)道德修养原则1.立志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也是致良知的体现.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立志与勤学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而立定志向后,也必然会勤学不倦.这确实说到了根本之处.2.自得致良知本身就意味着自求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我得之,而不是靠别人包办.他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一了百了.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教师应起"点化"的作用,但归根结蒂还得由学生自己消化,否则教师也点化不了.二是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学,所以王阳明强调要立志,"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三是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王阳明并不反对读书学习,特别是读经,但与朱熹的宗旨有所区别.朱熹强调从经书中去钻研圣贤之道,即穷理.王阳明则认为:"《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经书的精神实质("理")是与自己的本心相通的.读经的目的正是要通过体认经书的理,来启发自己的良知.因此,王阳明主张读书贵精而不在多.他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意,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久则义理浃洽,聪明自开矣."读书还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他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这里体现出反盲从,反迷信的倾向,也被正统程朱理学派视为异端邪说,斥之为"病狂丧心之人".由此可见,阳明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3.知行合一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认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包括情感,如他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作为"致良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其含义,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二是指"知"和"行"并进,缺一不可.如不重"知",仅重"行",就会"冥行妄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如只重"知"不重"行",就会"悬空去思索",没有实效.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和"行"统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但他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四,儿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教育思想,特别体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上,因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搞好.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文中相当集中而深刻地论及儿童教育问题.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只注重读书考试,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期望其聪明却不知用善法来培养.甚至用种种惩罚手段,对儿童就像囚犯一样,这样儿童也必然将学校看作是监狱,将师长看作是仇敌,靠说谎来掩饰其顽皮,靠逃学来满足其游玩的意愿,结果是教育的失败.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他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一)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王阳明多次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以走路为喻,婴儿只能扶着墙壁学习站立,移步,幼童可以在庭院中走,跑,跳,登,成人则可以出远门旅行千百里.儿童处于"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身心发展时期,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他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恶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要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状态,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观点.看起来教学进度是放慢了.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相同.他说:"人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教学就像治病一样,"初无一定之方",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王阳明的因材施教不仅要避短,而且要扬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有尊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态度更为积极.(二)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王阳明主张教学应该力求生动,多样化.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歌诗"不仅是精神陶冶,同时在高声吟咏歌唱的过程中,还可以调节,宣泄情感."习礼"不仅是训练礼仪,还可以通过礼仪动作的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作用."读书"也不仅是增长知识,开发智慧,还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表达志向.王阳明还制定了一个日课表,将每天的功课按考德一一诵书背书一一习礼或课仿一一诵书讲书一一歌诗的次序安排.上午,学童背书,诵书,然后习礼.下午,诵书讲书,然后在歌诗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歌诗还分班组或全体同时进行:"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谓动静交替,使儿童不致于感到过于单调和疲劳,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比起传统教育一味地读书背书来,确实是耳目一新,充分注意到儿童的身心特点.第三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兴起于东北的满族贵族趁势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一批儒家士大夫认真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将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义理视为导致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明中叶后阳明学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陆续来华,带来了早期的西方科学文化,使中国学者开阔了眼界.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理学进行深刻的批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许多别开生面的进步观点.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

  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三,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质有不同,有刚有柔,有敏有钝;志量不齐,有大有小;德行不同,有优有劣;知识不等,有多有少,有深有浅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教育要适合每个人的发展状况,各如其量地进行教学.(二)"施之有序"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不躐等.王夫之将教学分为有序的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浅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粗精理之合一."他认为这五个步骤是不可分割,先后贯连的.在学者方面是个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三)"学思相资以为功"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识愈是广博,思考就愈深远.思考产生困惑,必定会促进人们更勤奋的学习.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一)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

  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二)道德修养原则1,强调立志王夫之与其它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者首先要立志,"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2,主张自得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他曾说:"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呢一要自勉,学生要有求知的欲望;二要有自修之心,"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3,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在他看来,"行"不仅有验正道德知识真假的功效,"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行"还是衡量道德心的标准,"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五,论教师1."必恒其教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3."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将教师的影响称之为"起化之原".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第四节颜元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颜元(1635-1704年)字浑然,又字易直,河北博野人.因室名"习斋",学者称他为习斋先生.在在批判理学,提倡实学方面,他的态度最为激进.颜元出身贫寒,青年时期,曾"耕田灌园",还行过医以养家.19岁中秀才,但随后却绝意科举,开设家塾,教授生徒.这时,他笃信程朱理学,将自己的学舍称为"思古斋".35岁时,认识到理学空虚无用,开始崇尚"习行",把"思古斋"改为"习斋",订"习斋教条"二十则,其中提出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治国的政务.晚年,颜元主持漳南书院,实行分斋教学,设置"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后因漳水泛滥,书院被淹而停办.颜元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弟子满天下,现有记录可查者,有一百多人.颜元的著作,最主要的是《四存编》,其中《存学编》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二,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颜元提出"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富天下的主张,为实现这一主张,就必须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所谓"通经"是指按"六经"的真意办事.所谓"致用",是针对空疏无用的理学教育而提出的.颜元斥责传统的教育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担荷"圣道",济世救民,应该以学用结合的"实

  用"教育来代替无用的"浮文"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级官吏和各行业的专门人才,使"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实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具体说来,颜元的所谓"经世致用"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在颜元看来,成为通才当然最好,即是"圣学之极致",但专门人才只要能经世致用,同样便是"圣贤一流

  ".三,"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颜元从宋弱,明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切感到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义理的危害.他指出:"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这种空言虚文的教育一是败坏人才,从而危害国家;二是败坏风俗,从而危害民众,可谓祸国殃民.颜元反对传统儒家将道义和功利对立起来,他把董仲舒提出,朱熹列为"处事之要"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看作是士风不务实的根源.因此他将其中的两个"不"字改成两个"以"字,成了"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这样,二者就结合起来了.为此,颜元主张教育要"以经世为宗",培养"实德实才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教育内容."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六德"为智,仁,圣,义,中,和;"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这三事,六府,三物,就是颜元所谓的"实学".同时,颜元基于他"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还提出教育要"兵农合一","文武兼备","教文即以教武","治农即以治兵".颜元把参加劳动也视为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他认为常劳动则"筋骨飒,气脉舒",久之则"魂魄强",这样,学习时就可以"振飒精神,使心常灵活".所以颜元认为劳动不仅可以掌握有用的技能,还可以"练智","达才",即发展人的智力才干.劳动还可以"治心".他说:"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颜元并不是尊重体力劳动,他只是把劳动当做个人修养的手段,但他关于劳动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的论述,在古代是十分可贵的.四,"习动","贵行"的教学方法颜元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从而和传统的"主静"与"闭门读书"的教育方法相对立.在认识论上,颜元发展"格物致知"的命题,认为"物"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事物,亲手"实做其事",从而获得知识.可见,他强调感性经验,并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同时,他又指出:"学问以用而见之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恃."他强调"用",即"躬行而实践之",是获取真知的必要途径.颜元的认识论已经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内容,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显然不同,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基于上述这种认识,颜元强调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去"实做其事",以获得真知.颜元又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阐述其注重"习行"的教学方法的主张.他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完全在于"实行","实用",在于帮助人们"办天下事".在他看来,"习行",不仅是获取真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教育的目的.注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学教育思想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在当时确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颜元尽管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但仍然是局限于古代的思想武库,不可能提出新的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主张来.在颜元去世一百多年后,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才开始走向瓦解.5,小结明清(鸦片战争前)五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达到了新的水平,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从学校的设置,到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管理,都充斥着浓郁的封建专制色彩.

篇七: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24。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是南京,南京高师附小幼稚园被称为“杜威院”。P12025。陶行知“爱满天下”口号,陈鹤琴“一切为了儿童”.P12226。儿童公育思潮,以蔡元培、恽代英为代表.27。恽代英,“理想的儿童俱乐部”。P12428.在全国平民教育思潮影响下,幼教工作者提出了要办平民幼稚教育的口号。p12529。幼儿教育平民化的思潮,奠定了乡村幼稚教育试验活动的思想基础。30。1932,《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P12631.《幼稚园课程标准》,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32.1922。壬戌学制,确立幼稚园制度,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一个实验、改革、发展的时期。P12933.创办厦门集美幼稚园的是陈嘉庚p13034.成立于1919年的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是北京香山慈幼院,实行公费。p13235。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是陈鹤琴于1923年春创办的。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活动.P13336.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利用_艺友制__的办法训练学员,培养出来的学员有能力独自办理一个幼稚园.P136

  37。上海大同幼稚园,是中国互济会创办,由地下党领导,专门收养抚育革命者子女。38。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陆秀,有辅导各县市幼稚园的责任。P13739,民国幼稚园师资培训,设立幼稚师范科,由《师范教育法》《师范学校规程》规定.P13840。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者是.陈嘉庚p14041。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42。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陈鹤琴.p14143。老解放区,即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44.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P14345.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的是我国苏区中央人民政府p14346。我国老区最早成立的托儿所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位于江西瑞金p14447.为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建国之力量,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__,在抗战8年中先后建立了几十所战时儿童保育院。P14648.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为宋美龄p14649。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是继《托儿所组织条例》之后老区又一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文件。P147

  4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在各地区的分会成立以后建立的保

  育机构(

  )p148

  A。延安第一保育院

  B.延安第三保育院

  C.延安第二保育院

  D。洛杉矶托儿所

  50。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寄宿制

  的保育院和托儿所,单位日间托儿所、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小学附设幼稚

  园等。P148

  51。保育儿童健康,是保育院的首要工作。P150

  52.陕甘宁边区政府曾提出“_孩子第一__"的供应方针,要求使孩子在一般情况

  下能享受与伤病员同样的优惠待遇.P150

  5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品德教育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

  一。P151

  55。老区学前教育,实施原则是保教结合,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

  展的教育。p154

  56。老区学前教育,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P155

  1,名词解释:蒙养园p110-1111,1912年,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2,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3,蒙养园附设于小学、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这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2,名词解释:幼稚园P112—1141。1922年,按照“壬戌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接受6岁以下儿童。2,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确立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地位。3,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3,名词解释: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2004。7】P126—1291,1932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根据1929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修订。2,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3,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4,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4,名词解释:厦门集美幼稚园P130-1311,1919年,陈嘉庚创办,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2,信条是:深信幼稚园是教育的基础,幼稚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3,课程上,分一个月和一周的活动计划。4,在设备、管理、改革实验等方面,在当时都是一流的。5,名词解释:北京香山慈幼院P132-1331,1919年,是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2,收容无家可归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实行公费。3,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有相当影响,在学期教育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4,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采用多种途径培训保教人员.6,名词解释:南京鼓楼幼稚园P133—134

  1,1923年,陈鹤琴创办,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2,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活动。3,实验活动包括课程实验和行为习惯培养。课程有音乐等9项。总结了“幼稚生活经历”。4,出版过《课程》《儿童故事》,其实验经验和出版物在全国颇有影响.7,名词解释:南京燕子矶幼稚园P135—1361,1927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2,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3,招收贫苦农民孩子。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教学方法上,继续试验“设计组织”的方法。4,用艺友制办法训练艺友成为幼稚园教师。在其影响下,很多地方出现了创办乡村幼稚园的活动。8,名词解释: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P1431,1927-1949年,中共领导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前教育.2,老解放区建立了独特的学前教育体制,培训了新型保教队伍。3,为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的改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验十分宝贵。9,名词解释:《托儿所组织条例》P143

  1,1934年,由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是红色政权第一部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2,对组织目的,入托条件、领导机构、保教人员、环境、经费管理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3,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10,名词解释: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P147-1481,1941年,由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将儿童保育列为中心工作。2,内容有:建立管理组织,保育人员的训练,建所得具体条件和孕母、产妇的

  保健待遇。3,是继《托儿所组织条例》后,老区又一重要学前教育法规文件,对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学前教育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1,简答:学前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演进P109—114

  =名词解释:蒙养园+名词解释:幼稚园2,简答:清末民初,我国引进了那些西方教育思想?对我国当时学前教育有何影响?P114—120(一)清末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1,引进日本学前教育经验,对清末民初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实施影响很大.2,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学前教育思想.林乐知传布的新的儿童观,对五四时期中国掀起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有直接影响。3,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多表现在制度的建立和具体的实施上;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它以“潜在”的形式,早于日本,客观地存在,并发展着。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充分肯定了福禄倍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的思想。

  (三)蒙特梭利.“五四前后,在幼稚园和小学教育中形成一股不小的思想潮流。志厚最早介绍,赞成其注重儿童早期感觉训练的观点,希望中国幼儿园和小学采用其教育法和教具。(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其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_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3,评析: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意义P126—1291,1932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根据1929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2,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总目标:增进幼儿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幸福等4项。课程范围:音乐、游戏、工作等7项。教育方法要点:规定幼稚园七项课程,应打成一片,无所谓科目;教师是儿童活动引导者等17项。4,意义:它体现了民族性和洋为中用的精神,它是我国专家学者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方法而形成的.它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正是当时幼教界开展各种实验活动的宗旨。4,简答:举例并分析民国幼稚园改革的特点:P129—1371,举例:名词解释:厦门集美幼稚园北京香山慈幼院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要求:4个中举2-3个,每个4点答案中,重点答出创办者、特点和影响的关键词,有两条即可)2,特点:1)反映了不同类型学前教育机构的创办情况,公立、私立、附属其他学校、单独设立,说明我国学前教育在幼稚园制度确立后有了很大发展。2)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实验研究活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教育研究形成风气.3)幼稚教育研究会出现,是我国学前教育在1949年前发展最好的时期.5,简述蔡元培和恽代英的儿童公育思想及其重要意义。(1)蔡元培和恽代英对儿童公育的必要性的论述:A、从教育的特殊职能看,儿童需要公育;B、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C、从家庭教育的弊端看,儿童要实行公育。(2)蔡元培和恽代英儿童公育思想的意义:A、揭露和批判了旧家庭教育的弊端,有助于促进儿童从封建的精神枷锁下解脱出来;B、提出儿童公育的必要性以及儿童公育的设施问题,包含了很多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科学化进程.6,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的背景及意义P145—1461,背景:抗战爆发后,大量儿童流离失所或成为孤儿。为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建国之力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及知名人士发起。

  2,1938年,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宋美龄为理事长。先后建立分会和战时儿童保育院。3,意义: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儿童培养成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抗战中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团体.

篇八: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二老解放区拖幼机构的主要形式一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二单位所属托儿所三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四游击式的托幼机构五小学附属的幼稚班三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一保教儿童的目标培养幼儿的总方针是锻炼儿童革命的观点与作风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的心情健康坚实的体格陶冶勇敢老实的个性增进儿童智力训练手脑并用使他们成为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一)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早在清末年间引入日本幼稚园时就知道了福禄贝尔1912年《教育杂志》刊登了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文中介绍了其遵循自然的原则,其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所不能违背的原则。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斐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馆》一文。这是一篇参观报告,通过这个管,宣传了真正的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发表了《福禄贝尔传》对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同年,《新教育》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贝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作了解说。指出福禄贝尔的作业,在于使儿童由恩物得来的观念应用于纸工、木工、沙工、泥工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儿童的目力、手力、想象力得到发展。(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1913之后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文章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同年,《教育杂志》发表悫生的文章《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等。1914年出版了但焘翻译日本今西嘉藏著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原理。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伊合著《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著《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验蒙台梭利教育法。(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民国初年蔡元培,陆费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从做中学”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之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其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就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语言出发。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设计教学法。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鲁迅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儿童教育模式的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为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的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他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了解儿童发展规律。(二)儿童公育思潮康有为在写《大同书》时,设计了儿童公养,公育的理想王国。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性,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条件。儿童公育虽然难以实现,但却有重要意义。它包含了很多儿童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促进了人们思考和探索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化,大众化方向发展。

  1

  (三)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参加平民教育活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要求教育应向广大民众普及,教育应为平民为主要对象。乡村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改革实验思潮。三十年代达到高潮。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发布教育改革令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了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2,颁布新的教育宗旨于1912年9月公布的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3,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论》。后又颁布各种学校令,略有出入,后者将二者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分三段四级。(二)壬子癸丑学制与蒙养园制度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它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于育婴堂、敬节堂内,而纳入真正教育机构之中,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辛亥革命后,许多保教内容和方法仍沿袭清末效法日本的模式,明确了蒙养园设在国民学校(即小学)内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一)五四运动新文化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在其推动下,教育上的改革主要有: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争取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学改制,推动“新学制”的版行。(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的确定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该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规定教育方针,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其内容是: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某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该体系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此学制中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稚园”,在小学校下设幼稚园。就学前教育来讲,幼稚园教育在学制中确立,提高了幼稚园教育的地位。

  三、蒙养园、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与发展(一)三种幼稚园模式并存以举报者划分,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二种,按办园模式划分为三种:日本式幼稚园,宗教式幼稚园,普通式幼稚园。1,日本式幼稚园中国近代的两个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借鉴于日本。这种幼稚园很像小学校,也可叫小学式幼稚园。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蒙养院及蒙养园时期的教育主要仿效这种形式。2,宗教式幼稚园先于日本在华办的幼稚园,但兴起却在日本式之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新教育逐步由仿日转向欧美,特别是美国影响力占首位。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如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这是由1920年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顾开办的。自成体系,其教育方针,管理,内容不受中国约束。直到1925年12月才改变成需符合中国教育部所颁发的课程标准要求。3,普通式幼稚园中国人自己办的,没有宗教色彩,采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五四运动后多受欧美影响。如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杜威院内,这个园在注重儿童特点,探索幼稚园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很有特色。

  2

  (二)幼稚园发展概况民国初年,由于教育上的民主改革如新教育方针的颁定,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开放等,必然要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上一般人还缺乏对学前教育意义的认识,尤其是执政的北洋军阀政府,只有零散材料记载。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1930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幼稚园已经取得与小学并立的地位。并且也有了幼稚园教育发展的统计。

  四、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民国之后蒙养园和幼稚园得到发展,幼教师资的培养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一)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1927年,是集美九校之一,该校建校原因有三:一是完善集美学校,二是解决幼稚教师的缺乏,三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闽南,研究中国的幼稚教育,尤其要研究闽南的幼稚教育。前两年预科注重基本训练,后两年本科,注重专业训练,特别着重幼稚教育与实际技能训练。(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与国立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1940年10月,由陈鹤琴创立于江西泰和县文江村,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1943年2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还学校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方面的研究,三是开展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从课程内容上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专业训练三项,增加人生心理一科,是创新。教材和教学方法强调尽量与小学和幼稚园的实际相联系,教学方法强调遵照“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原则。在训导方面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学校有优良的校风,充满自由平等的氛围,实行“纯爱”的教育,培养一批批幼教战线的优秀人才。1945年幼师交给江西省接办,1948年幼师并入南昌女师,改为幼稚师范科。(三)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43年,由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扩充而成。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至上海,校长陈鹤琴。该校注重幼教学术研究,建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将课堂教学,实际工作,理论研究打成一片。研究范围包括幼儿,布儿,乳儿的各个阶段。1947年在有名的大场农村托儿所的创办中,幼专师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学前教育的改革试验,是从调查与反省当时学前教育弊端开始的。总括这些弊端主要有:第一,对引进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思考。1928年张宗麟编著的《幼稚教育概论》中,指出福禄贝尔学说中的缺点,如对宗教的迷信,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第二,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不适合中国国情。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照搬外国经验,一切设备教法抄袭西洋成法。陶行知在《创办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将之概括为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第三,幼稚园办成了“幼稚监狱”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一,北京香山慈幼院分级学前教育机构及师资培训的探索于1919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慈幼局,(一)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最低一级是婴儿教保园,专收从出生至四岁的儿童,属于托儿所性质。高一级的人蒙养园(后为幼稚园)收五六岁的孩子。教育方法吸取欧美的经验。(二)多种途径培养保教人员1,婴儿教保园中的师资培训2,幼稚师范学校。此院是北方影院最大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二,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全面实验该园后成为东南大学教务科的幼儿教育实验园地。(一)幼稚园课程实验1、幼稚园的课程编制方法

  3

  实验始于1925年,总结出了用“中心制”的编制课程的办法。该方法似是设计教学法,但又较设计教学法灵活,范围也较宽。利用某个时期的节期为中心制定课程,其编制课程方法陈鹤琴和张宗麟等在南京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等实验得出的结论。2,科目的实验他们重点实验的科目主要有故事,图画,读法,数法等。(二)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三)技能训练包括生活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等。(四)幼稚生生活历的安排(五)幼稚园设备的研究与制作

  三、乡村和工厂区幼儿教育机构的探索(一)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①草定生活纲要,即分年、月、周、日为幼儿制定活动计划,又名“幼稚生生活历”,分节期、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风俗,儿童卫生等八项。②在农村的环境里,寻找可以利用的自然物作为办园的材料。③在教学和管理上,要适合农村的特点。④在幼儿师资训练上,进行了艺友制的实验。(二)创办劳工幼儿团1943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劳工幼儿园。一律收女工的孩子。(三)大场农村托儿所这是农民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陈鹤琴的帮助下,于1947年开办。其意义:一,表明农村幼稚教育及托儿事业的实验和推广。二是协助农村妇女改良家庭教育。三是减轻农民负担,曾加农业生产。四是普及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化。教导原则:儿童本位,做中教学,利用环境,创造环境。(四)北平平民幼稚园

  四、实验活动中心张雪门曾指出这个时期的我国幼儿教育“逐步走上创造途径”,是根据本国社会的需要改造儿童的生活。其创造性集中反映在他们所有的活动核心就要探索出一条中国化,科学化发展学前教育之路,主要内容有三:①如何建立由中国本土特点的正规的,标准的,高水准的幼儿教育机构。②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幼稚教育师资,使他们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研究探索的精神和献身工农大众的意愿和本领。③如何学习,吸取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为我所用。

  第四节。

  学前教育法规的颁行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一)幼稚教育总目标总目标强调要给儿童快乐,培养良好习惯。规定:①增进儿童身心的健康。②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③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④协助家庭教养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造。(二)课程范围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三)教育方法综合分析共有以下五点:①强调照顾儿童喜好,不必强求一致地活动。教师要进行引导和个别辅导。③吸取设计教学法的精神,主张由学生自由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③强调儿童要做户外运动。④引导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⑤儿童的玩具用品尽量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

  4

  二、《幼稚园规程》《幼稚园设置办法》的颁行为了加强对幼稚园教育的管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29年公布《幼稚园规程》,1943年教育部将其加以修改,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作为设置幼稚园的标准。三、《师范学校规程》的颁行1932年的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法》,1933年颁布《师范学校规程》,这两个文件,又对附设幼稚师范科作了若干规定。四,幼稚园教员标准的实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员制定了检定标准,即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担任教员,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地是严格师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在《国民学校教员检定办法》中,虽提到幼稚园教师,但不具体。

  第五节。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前。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方针(一)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中心任务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大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男女平权的方针,在该地得到充分的体现。(二)实行儿童保育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1938年3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合作的产物。7月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10月,以延安蓝家坪托儿所为基础,扩建成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即延安第一保育院,1941年,晋察冀边区也成立了儿童保育会。各级政府把“实行儿童保育”列为中心工作。边区保育工作是按两个基本方针进行的。第一建立公育制度,第二全面推行保育工作。二、老解放区拖幼机构的主要形式(一)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二,单位所属托儿所三,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四,游击式的托幼机构五,小学附属的幼稚班

  三,老解放区学前儿童保教内容和方法(一)保教儿童的目标培养幼儿的总方针是锻炼儿童革命的观点与作风,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的心情,健康坚实的体格,陶冶勇敢老实的个性,增进儿童智力训练,手脑并用,使他们成为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二)婴幼儿保教1,保证必要的营养2,严格生活管理制度3,疾病的防治①按时体检②检疫③平时注意消毒④隔离⑤防疫注射4,身体锻炼(三)婴幼儿教育老解放区对人托儿童实行保教合一,以保为主的方针。同时,保证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培养良好习惯,训练基本技能2,发展智力,确定课程3,劳动教养及劳动习惯的培养4,教材编写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5

  四、老解放区保教队伍的建设(一)培训保教人员,提高素质1,思想教育,2文化教育3,专业技术教育(二)明确责任,健全制度(三)待遇保证,先进表扬

  6

篇九: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建立在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各种实验活动开展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而形成的因此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

  知识目标:1、了解晚晴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制度

  2、掌握晚清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教学

  3、了解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

  目标

  4、掌握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5、掌握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的经验。

  教学

  各个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重点教学

  各个历史时期学前教育的制度

  难点

  教学理论讲授手段小组讨论

  教学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第2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

  〖理论知识〗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实施

  一、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一)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

  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是家庭教育。有组织的学前社会教育,必然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以后的产物。欧美学前教育机构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不断出现,19世纪末已有相当发展,正适应了欧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就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非法开设的工厂;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兴办的工业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适应这三种近代工业的需要,教育上也出现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学校,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兴办的教会学校,二是洋务派办的洋务学堂,三是民族资产阶级办的新学校。

  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得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破坏,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参加近代大工业的生产劳动。特别是民族资本最初投资的缫丝厂、纺织厂里招收了大量的女工。由家庭完全承担的学前教育已不适应这样的社会现实。这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说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二)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大变动,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僚知识分子,如龚自珍、魏源、林则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代表人物。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冯桂芬、王韬、容闳、薛福成、马建忠、何启、胡礼垣、陈虬、郑观应等为代表人物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不同程度上提出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主张。在教育方面,他们提出学西学、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等主张,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虽变法失败,但其思想影响并未消失,他们对西方儿童教育的介绍,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等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1

  注释

  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有:(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维新派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认为中国要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关键在于教育,把教育作为改变中国的前提,声言:“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们认为,要改变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从抓孩童教育开始,梁启超说:“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充分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认为这是改造国家的基础。(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在引进西方心理学上起了重要作用。1902年,梁启超著文《教育政策私议》,介绍了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及心理特点。将儿童学程分为4个时期,5岁以下是家庭教育期或为幼稚园期,亦称幼儿期。他还从身体、知、情、意、自观力几项介绍了幼儿期的心理特点。资产阶级维新派介绍西方心理科学是为了告诉人们对儿童应该有次序还要按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实施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在批评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同时,积极介绍欧、美近代新学制。康有为曾建议清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他还专门阐明建立人本院、育婴院等学前教育机构的主张,认为它们也应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莫定舆论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梁启超在1897年写的《论女学》一文中,批评了“妇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这是“祸天下之道”,阐述了女子受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以后他又作《倡设女子学堂启》等。鸦片战争后,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为清末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二、蒙养院制度的确定(一)封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外国的入侵使得义和团反帝斗争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兴起,清朝统治面临危机。为暂缓社会矛盾,清朝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改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是“新政”的内容之一。1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是随着新教育制度的产生而确立的。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是同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产生的。“新政”实行以后,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了《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但未施行。1903年,又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包括《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奏定大学堂章程》以及《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学制将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规定蒙养院设立在这一阶段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是癸卯学制的一部分,它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主要内容有: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蒙养院招收“3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它认为蒙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

  2

  2、蒙养院的设置

  “章程”规定,蒙养院不单独设立,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育婴堂以前多招收孤苦

  的儿童,“章程”规定建立蒙养院,于是育婴堂内划出一院为蒙养院。敬节堂是收留寡妇的场

  所,“章程”也规定在其堂内设蒙养院,教师由“节妇”担任。

  “章程”对蒙养院的“硬件设施”作了详细规定:

  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断不可建造楼房,致儿童登降有危险之虞。蒙养院当备

  有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需之诸室。保育室面积之大,当合每幼儿五人占地六平方尺。庭

  园面积之大,至小者当合幼儿一人占地六平方尺。凡……必需之器具,视其经费酌量置备,

  但只可简朴,不可全缺。

  3、蒙养院保教要旨

  (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

  之轨范。”

  (2)“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

  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

  (3)“保育教导儿童,多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

  (4)“儿童性情极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

  蒙养院对儿童的教育,包含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内容,在教育原则上,提出了

  应该照顾儿童惰性及心理特点,指出教育要量力适度,还要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

  4、蒙养院课程

  “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点钟,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手

  技。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5、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训练保姆的方法,是在育婴堂

  和敬节堂中,选一识字妇女当教员,如堂内无识字的,可以请一识字老妇人入堂任教。教材

  编选规定:(1)“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

  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

  (2)“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若日本下田歌子所

  著《家政学》之类)。”(3)“初等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语甚浅显”者。这

  样的保姆是“三从四德”模范的执行者和宣传者,可以说这样的幼儿师资是完全不合格的。

  6、蒙养家教合一

  从蒙养院保教要旨、课程看,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还没有离开幼稚园的性质。所以说

  蒙养院属于近代幼稚园。“章程”又明确规定“蒙养家教合一”,按此宗旨,蒙养院似乎又不

  是纯粹的幼稚园,而是蒙养家教合一的形式之一而已。蒙养院的开办只不过是用来辅助家庭

  教育。蒙养家教合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蒙养院要辅助家庭教育,二是用家庭教育包括

  女学。由此看来,建立蒙养院真正用意在于加强家庭教育。

  儿童仍然是在家庭中受学前教育,而作为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受的训练,不是近代幼稚

  园保育、教养知识,而是封建纲常名教。所以,这时候虽然开办了蒙养院但又不放弃甚至强

  化封建式家庭教育,同时也没有解决好师资培养的问题,充分暴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

  下的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封建性、落后性,其形式上的资产阶级教育与思想内容上的

  封建主义之间必然造成尖锐的矛盾。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了解清末时期学

  (一)蒙养院的兴办

  前教育制度、机构

  在第一个近代学制的颁布推行下,中国的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开始出现。1903年秋,湖北

  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同年,北京的京师第一蒙养院

  也宣告成立。上海、湖南、天津、江苏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机构,名称各

  异。这便是我国第一批学前教育机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外国传教士在沿海地区开办了

  3

  幼儿教育机构。清末蒙养院按其性质,可分为官办蒙养院和私立蒙养院两种。1、官办蒙养院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武昌蒙养院,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秋在武昌创立的。当时

  正是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执掌政务期间,在他的推动下,兴起了创办新式学校的热潮。在这种形势下,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癸卯学制颁布后,湖北幼稚园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

  为促进幼稚园的发展,在张之洞的主持下,湖北幼稚园曾附设女子学堂,招收15~35岁的女子,专门学习幼稚师范课程。这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是当时了不起的新生事物,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女孩子去上学,引起了路人争相观看,甚至与学堂门卫发生纠纷。张之洞得知此状,决定立即煞车。他撰写《札学务处办敬节育婴学堂》一文,明令湖北停办女学,就这样,张之洞便将亲手办起的女子学堂扼杀了。这所女子幼稚师范学堂尚无一人毕业。年青女子又回到家中,保姆还是从乳媪和节妇中挑选。

  由于自己无法培养合格的师资,湖北幼稚园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当时聘请了户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户野美知惠毕业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日本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担任湖北幼稚园园长。1904年,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幼稚园“重养不重学”的原则,宗旨有三:“一、保育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二、培养天赋之美材,智育发达基此;三、习惯善良之言行,德育发达基此。”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养行为习惯三个方面。该章程规定开设的课程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于技、唱歌、游嬉七项。在园年限不同,五至六岁的一年毕业。四岁以下的二年毕业。家庭仅负担饭费。每日保育时间为三点钟。

  武昌蒙养院经多年变故,原址现为湖北武昌幼稚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2、私办蒙养院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的很有名的。它由清末翰林院编修、学部侍郎严修所设。他一贯主张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式学校。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很多,如南开大学、普通中小学,他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和学前教育。1902年,他在自己家中开设严氏女塾,1905年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严氏蒙养院开办时曾聘请日本人大野玲子为教师,并从日本购进钢琴、风琴、儿童桌椅、教具等,开设的课程有手工(编织工、折纸、剪纸、泥工、穿麦杆、图画等)、唱歌(有关动植物、自然现象、讲礼貌等歌曲)、游戏(表演游戏、竞赛游戏)、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等课程。每日上午授课。该蒙养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亲友子女和附近邻居子女,年龄都在4~6岁的儿童。清末影响比较大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1903年)、上海公立幼稚舍(1904年)、上海爱国女学附设的蒙养院等。(二)蒙养院师资的培训清末幼儿教育师资的培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初的幼儿教育师资,因女禁未开,无法创办正规的学前师资培训机构,造成中国第一代幼儿师资是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然而历史毕竟要前进,中国教育上的“女禁”终会打破。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是中国第一个女子学堂,但却带有殖民地性质。中国人自己办的女学,是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出现的。1898年上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发起创办了经正女塾。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女子学堂,上海爱国女校、上海中西医学校、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等都是很有影响的女学。1907年,清政府在各种压力下,颁发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教育上打破了女禁。虽然没有专设蒙养院师资培训的机构,但女子师范学堂担负培养女子小学堂教员的同时,也兼训练蒙养院保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以养

  4

  成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禅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为宗旨。”此外,还规定女子师范学校要设女子小学堂及蒙养院,以供实地练习。这个章程,比1904年颁布的蒙养院章程在师资问题上已有了进步。按此章程规定,女师范生的教育,以崇尚中国传统“女德”为最重要,首先要教他们为女、为妇、为母之道,要时时勉励他们学习贞静、慈淑、端俭等美德,学校中教学、生活管理都以不失旧式女子道统为原则,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尽管如此,女子师范学堂,形式上已属于新式学堂,具有新的文化知识,又接受了教育儿童的特殊专业训练,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

  按政府颁发的章程,尚无明确规定专设训练保姆的机构,但在实际上,也开始出现了专门培训保姆的机构。如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设保姆科。1907年,上海公立幼稚舍创设保姆传习所,由刚从日本归国的吴朱哲主持,开设保育法、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修身学、谈话、乐歌、图画、手工、文法、习字法、理化、博物等课程,招收36人,年终毕业21人。1910年,上海设保姆科。广东、北京等地也有保姆传习所设立。它们为数不多,有的也不很稳定,但毕竟是我国第一批培训学前教育师资的机构。

  四、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一)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兴办“慈善”事业1、设立幼稚园

  (1)设园宗旨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文化事业的宗旨是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其高级治华代理人。办学前教育的目的,自然也离不开这个总目标。他们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目的是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以培养殖民地国民。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幼稚园,均通过教会来组织,这些幼稚园外国化严重,企图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另外宗教色彩浓厚,他们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一位名叫梅因的牧师曾颇有把握地说,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他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忠诚。(2)教会幼儿园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概况

  19世纪80年代,外国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幼稚园逐渐增多。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小孩未读书之前,就要察物,使其目所能见,手所能抚,耳所能闻之物都能记其名字,识其造法、用法。无疑,这种小孩察物学堂就是幼稚园,实施的是儿童未入小学前的学龄前教育,用日常儿童生活中耳、目、手等感官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予以感性知识的训练,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以后,不仅在福州、宁波,而且在上海、北京等地也都有外国人办的幼稚园。民国以后,更有发展。1913年,基督教全国会议议案中规定,各地教堂都要附设幼稚园。因此,教会幼稚园数目大增。南京女师在1924年调查,全国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的有156所,占全国总数的80%。张雪门于1928年参观了30所幼稚园,其中传教士办的就有12所,日本式幼稚园5所,由中国人办的普通式幼稚园只有13所。这些外国人开办的幼稚园还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人自己办的幼稚园施加影响,造成当时中国幼稚园教育“外国化”倾向严重。

  (3)教会幼稚园保教内容和方法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西方宗教式的。日本式的幼稚园兴起于清末民初,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都主要借鉴于日本,西方宗教式幼稚园虽先于日本式幼稚园在中国出现,但当时中国的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深受日本影响。《癸卯学制》中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基本来自日本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在《壬子癸丑学制》中,规定蒙养园课程仍是四顶,只是把“歌谣”改成“唱歌”,该保教内容与日本幼稚园课程完全一致。清末蒙养院与民初蒙养园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日本式的。他们把游戏、歌谣(或唱歌)

  5

  具体规定在课表上,教师是权威,孩子必须服从老师的教导。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全部活动不脱离教师的示范管理。这种幼稚园很像小学,也可叫小学式幼稚园。由于中国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方法的影响,这种呆板的儿童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因此蒙养院及蒙养园时期的教育主要仿效这种形式。

  当日本式的幼稚教育在中国广泛流行并发生影响的时候,西方教会办的欧美式的或教会式的幼稚教育也存在着,并以“潜在”的方式发展。其名称多叫幼稚园。它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进行的教育活动内容有:朝会、作业活动(包括恩物、美术、工艺)、批评已成工作、户外游戏、静息、音乐(律动、节奏)、故事(儿歌、故事表演)、识字、游戏等。西方宗教式幼稚园,无一例外地实行洋化教育,玩外国玩具,唱外国歌曲,孩子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过圣诞节,甚至吃的点心也是外国货。他们培养的无疑是小基督徒。但是它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儿童在园生活是天真烂漫的,师幼关系也是比较融洽的。但是这种幼稚园难于与中国的蒙养院接轨,二者同时并存但却几乎不发生关系,与日本式的幼稚教育模式相比较,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日本的幼稚教育形式。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八年、九年。

  2、兴办“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等。这种机构在中国出现早于幼稚园和幼稚师范学校,有史可查的最早记载是鸦片战争以前。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于基督。大多“慈善”事业机构中收养的女童多于男童。这种“慈善”机构不是教育机构,儿童要承担繁重的劳动,甚至超过其年龄所及。劳累、饥饿、疾病、体罚曾夺去了许多幼小的生命。因收养的均是儿童,所以有的育婴堂也对孩子给以一定的教育。但大多数幼儿在育婴堂还是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中国儿童在育婴堂的悲惨遭遇不断激起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各地群众纷纷参加反洋教运动,他们捣毁教堂,救出幼婴儿。20世纪20年代以后,幼教战线的进步教育工作者,参加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全面收回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的办理学前教育的特权,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实现的。(二)培养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学校为适应在中国开展学前教育的需要,帝国主义还着力于幼稚师资的培养。一方面他们本身需要教师,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公私立蒙养院提供师资,更有效地影响中国学前教育。训练学前师资的主要途径有:吸引中国人出国留学,直接接受国外幼稚教育专业的训练;开办幼稚师范教育;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幼教机构。1、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专门的幼教专业训练中国人首先出国去接受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是去日本。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后,便开办了女子学校。中国女子赴日最早是在1901年,到1902年已有留日女生10名。他们最初在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就读。该校师范科课程有:教育、心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留日女子开始还跟着父兄或夫婿一起赴日,后来便单独出国,人数也逐渐增加。湖南、奉天(今辽宁省)、江西等省都派出官费女生赴日留学。到1907年,仅日本东京便有中国女留学生近百名。她们回国后不少从业于幼儿教育一线,同时也着力培养幼儿教育师资。除日本之外,作为先到中国开展教育活动的欧美国家也积极争取中国留学生。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派遣留美学生的费用。以后其他西方国家,也跟随美国吸引中国留学生。去西方的中国的留学生逐渐多了起来。中国的学前教育,也从学日逐渐转向学美。从美国学成回国的,如陶行知、陈鹤琴等在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改革中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自然,学成忠实为帝国主义效劳的“洋奴”也大有人在,这也正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执政者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本意。

  6

  2、兴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

  1892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海淑德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幼稚园教师训练班,收学生20名,

  每周六下午上课。这是为教会幼稚园培训师资服务的。不久,她在上海创办了中西女塾。1898

  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

  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幼儿师范,招收对象为高小毕业生,学制为两年。该校毕业生分布于

  漳泉、汕头、台湾、香港一带,甚至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及美国也有他

  们的足迹。

  1904年,中国颁行癸卯学制后,帝国主义加速在中国开幼稚师范学校。如苏州景海女学

  幼稚师范科、浙江杭州私立弘道学幼师科等。一些教会大学也开始培养幼教师资。如基督教

  教会于1905年在北京开办了华北教育会协和女书院,内设两年制的幼师科,至1911年并入

  燕京大学,成为教育学系的幼稚师范专修科。其他大学、女子大学也都分别设立过幼稚教育

  系科或专业组,培养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1913年基督教会全国大会议案提出,教会要设

  立幼稚园,同时也要设立养成幼稚人才的学校,要招收教外学生,以供官立幼稚园用。

  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学校,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其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语、

  宗教等课,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需要的,其中英语占学分最多。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

  圣道教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第二类课是文化

  课,如国文、体育、生理及卫生、生物学、音乐等。第三类课是专业课,如心理学、学校管

  理法、实习、幼稚教法、启智用具教法等。“五四”后中国的教育逐渐倾向美国,促使西方教

  会办的幼稚师范规模越来越大,中国幼稚教育的师资几乎都出其门下,引起了中国幼教界的

  警觉,提出了“停办各教会设立的幼稚师范”的口号。

  3、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癸卯学制颁布后,蒙养院制度勉强确立起来的,但是缺乏设备、教材,特别是师资。在

  教育倾向学日的总趋势下,蒙养院的合格师资也求助于日本。不少日本教习,管理和任教于

  中国蒙养院。如湖北武昌蒙养院,聘请了户野美智惠等三名日本保姆,户野美智惠是最早来

  华的日本幼教工作者,被聘为院长,亲拟《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私立的天津严氏蒙养院是

  保姆传习所学员们的实习场所。1908年以前,日本大野铃子被聘此院,负责在保姆传习所讲

  课,辅导学员实习。其他,如京师第一蒙养院、福州幼稚园、湖北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堂幼稚

  园等都曾聘请日本教员任教。此外,一些女学、女子师范学堂,也都请日本人当教员。由日

  本教习任教主要文化课和专业课。请外国教员(包括日本的和西方的)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任

  教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方面解决了中国幼儿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入

  了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教法,但同时帝国主义借助学前教育渗透奴化思想

  也是历史事实。

  五、晚清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讨论晚清时期学

  (一)学前教育社会化,为学前教育立法

  前教育的特点。

  1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

  告结束,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1903年,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

  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包括《奏

  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奏

  定大学堂章程》以及《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学制将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三段七

  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规定蒙养院设立在这一阶段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是癸卯学制的一部分,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设立蒙养院,成为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

  育机构。

  至此,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

  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

  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个一般规律,又反映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

  7

  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也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之中,力图通过立法,使家庭教育得以全

  面发展。《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振兴我国家庭教育,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二)学前教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由于晚晴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

  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开始利用和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文化教

  育渗透。当时西方在中国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是一批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开教堂,办医

  院,办学校,也设有幼教机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倡导的幼儿教育是站在教会的立场上,带

  有宗教、文化、政治目的。客观上是中国土地出现了近代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启发了中国

  近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同时,清末的学前教育严重抄袭日本的做法。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

  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由日

  本人担任,课程、教法也参照日本,甚至设备也由日本购进,表现出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教育的特点。

  (三)重视女子教育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女子没有权力和机会接受教育。维新变法以前,女子教育问题已经

  受到关注,女子教育开始兴起。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陡然加剧,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

  机,在这种形势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实现救亡图存、新国富民的政治目的,在教育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与其政治目的相适应的思

  想。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主要观点有:批判阻碍女子教育的封建伦理道德,宣称女子应有

  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教育对家庭益处多,提倡兴办女学。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民国时期教育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蔡元培、秋瑾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开

  始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通过革命宣传和对封

  建教育制度及改良主义教育主张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辛亥革

  命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了以孙中山为

  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非常重视教育,倡导教育平等,主张“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

  皆可入公共学校”,并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定了蒙养园在学制中的地位。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讨论南京临时政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府的教育改革措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施的现实意义。

  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

  对封建主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颁布新的教育宗旨。教育部于1912年9月公布新教育宗旨,其内容是:“注重道德

  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否定了清朝“忠君”“尊

  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旧教育宗旨。

  这一新的教育宗旨,其实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它所注重的道德教育,是指把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灌输给新一代,取代了忠君、尊孔的旧道德。所称实利主义

  教育,是指要量儿童之力,给其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教育。所称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它强调德、

  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美育、体育,这都为学前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制定新的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不

  久,教育部又陆续颁发了各种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

  实行到1922年。

  8

  (3)改革课程。主要是改革中小学课程,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

  术、音乐等,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4)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废除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

  点,不得用体罚,注意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

  讨论蒙养园制度

  2.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的历史意义。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入园年龄为未满6岁的儿童。“在

  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女子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蒙养园,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附属女子中学校,并设蒙养园。”从这些规定看,蒙养

  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即现研究生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

  成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国民学校也属小

  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它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育婴堂、敬节堂内,而纳

  入了真正的教育机构之中。应该说,这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

  蒙养园在办园宗旨、课程、设备方面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规定

  基本相同,如课程仍为四项,不过将“歌谣”改成“唱歌”。同时,仍然强调蒙养园要辅助家

  庭教育。蒙养园在清末至民国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都建立了为数不少的蒙养园。同时,

  幼稚师范院校也有所增加,培养了不少幼儿教育师资。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五四运动后,在美国教育的影响下,一批爱国民主教育家推动了改革教育的热潮。在教

  育上的主要改革有: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争取

  男女平等教育权;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学的改制。改革的综合体现就是学制改革。在

  资产阶级教育和教育团体的推动下,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学制改革

  系统案》,11月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或“新学制”。

  新学制根据“七项标准”制定。这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

  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不再采用日本的模式,而是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采用美国的“六•三•

  三”制的框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学前教育方面,新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并把幼

  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

  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新学制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江西、浙江等率先开设幼稚园,以后全国

  各省市幼稚园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向农村发展。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燕子

  矶、晓庄、和平门、迈泉桥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同时,还办了一些实验幼稚

  园,如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即私立南京鼓楼幼稚园。

  三、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最初我国学前教育一直没有关于课程标准的规定,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各行

  其是。1922年幼稚园制度确立后,学前教育有所发展,幼稚园课程和教材的审查编辑问题就

  更为突出,此外还有师资、推广乡村幼稚园问题等。编订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标

  准,就成为幼教战线一项迫切的任务。同时国内的很多幼稚园,如南京鼓楼幼稚园、晓庄乡

  村幼稚园、南京高师附小附属幼稚园都在幼稚园课程等方面做了改革实验,并取得了相当大

  的成果。因此,制定一个全国通行的课程标准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陈鹤琴等11人受教

  育会议的委托,着手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拟定。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

  完成,并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

  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修正一次。

  1.《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9

  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该标准做出如下规定:(1)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2)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该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范围,规定幼稚园的课程内容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七项。每一项都分别阐述,各项均列目标、内容及最低限度的要求。

  该标准的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要点,共列17项,说明幼稚园具体的教育方法。主要内容举说如下:规定幼稚园七项课程不可截然分开。于实际施行时,无所谓科目,而实行课程(作业)中心制的设计教学,以一种需要的材料,做一日或两三日内作业的中心,一切活动都不离开这个中心:各种作业,可由儿童各从所好,自由活动,但每日必有一次团体作业,故事、游戏、音乐、社会和自然,大部分都可由教师引导,施行团体作业;教师是儿童活动中的引导者、把舵者、裁判者,教师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引导儿童活动的材料,指导儿童活动的方法,教师应体察儿童的心理,为儿童准备的活动材料和指导儿童活动的方法,都要切合儿童的经验,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裁判者,但又不是替代者,儿童的问题,应由儿童自己解决,儿童确不能解决时,教师也只可从旁启发引导。

  标准中规定的幼儿教育的内容,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促进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杜威来华讲学、学前教育家掀起了幼儿教育试验活动等。

  2.《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建立在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各种实验活动开展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而形成的,因此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该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它要求寓知识于娱乐之中,其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因此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教育内容上,对儿童进行多方面训练,不仅开发儿童的智力、身体、德性、美感,而且注意了儿童社会化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运用团体、分组和个别的方式,组织儿童的各种活动,儿童的活动有相当的自由。教育目标也比较灵活,除一般要求外,还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幼稚园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这个课程标准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也存在一些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两次学制改革重视女子教育并兼及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机构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学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的调查,1911年上海只有幼稚园2所、幼稚生100余人;1918年已有幼稚园12所、幼稚生400余人;1926年则有幼稚园21所、幼稚生800余人。同时,北京及诸多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陶行知、陈鹤琴等人提出的“幼稚教育案”7件;其中《各省各县各市实验小学设立幼稚园案》规定从该年度起实验小学必须创办幼稚园。193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组织法》,规定“小学得设幼稚园”。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学前教育的发展,到1936年,幼稚园、幼稚生数已分别达到1283所、约8万人。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学前教育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我国的学前教育恢复较快。1947年的幼稚园、幼稚生数已超过战前最高水平,分别为1301所、约13万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幼稚园有1923年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1927年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矾幼稚园。1.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由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春,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陈鹤琴任园长,聘请东南大学教育科毕业的张宗麟为研究员,开展了幼稚园教育改革的全面实验。该园也是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儿教育实验园地,开创了在大学进行

  10

  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活动。该园的实验活动包括课程实验、行为习惯的培养、技能学习、幼稚生生活历的安排、幼

  稚园设备等。实验总结了音乐、游戏、工作、常识、故事、读法、数法、餐点、静息九项课程。这九项课程成为以后教育部制定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通过对儿童行为习惯的探索,总结出了对儿童进行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等方面训练的内容。在技能训练方面,总结出了生活技能、游戏运动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和日常常识等的内容。在幼稚生生活历方面,总结了入园儿童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生活历。该园的实验经验和出版物在全国颇有影响,1952年由南京教育局接办改名为南京市鼓楼幼稚园。

  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11月11日创办。其办园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选取教学材料,他们的实验活动主要有:(1)草订生活纲要,即分年、月、日为幼儿制订活动计划。分节期、气候等八项。每日、每周、每月都有活动土题,都根据儿童兴趣或生活环境来订。(2)利用农村特有的环境,寻找可加利用的自然物作教育材料。这样既省钱,又容易使孩子感兴趣。(3)在教学和管理上,力求适应农村特点。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乡间田野,所以对他们的保教活动就以户外活动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适应农村孩子的特点,注意读法教学。在幼稚师资教育上燕子矶幼稚园用艺友制的办法训练艺友成为幼儿园教师。在燕子矶幼稚园的影响下,当时很多地方出现了创办乡村幼稚园的活动。上述所举幼稚园实例,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创办情况,这些幼儿园中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既有附属于其他学校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既有设在城市的,也有设在农村的。这说明当时我国学前教育的极大发展。另外,这些幼稚园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教育实验研究。形成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幼稚园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风气,带动了全国幼教工作者的研究兴趣,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民国时期出现了专门培养幼稚园教师与保育员的机构和专门的幼稚教育研究机构。1922年制订了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可附设幼稚师范科的规定。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幼稚师范教育还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192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陶行知、陈鹤琴分别提出开设幼稚师范和在普通师范中设幼师科的提案,经过讨论通过。193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师范教育法》,1933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规程》,对附设幼稚师范科做了若干规定,规定师范校要附设幼稚师范科,修业年限三年或二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以后,幼稚师范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幼稚教育的师资不断增加。1929年,全国幼稚园教职员为1580人,到1936年,增长到2607人。在此期间公立幼稚师范科有了一定的发展,私设幼稚师范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和国立幼稚师范专科。下面简要地介绍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建于1930年,张雪门为校长。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己任,以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为最终目标。学校重视实行教学做的方法,实习的内容有:幼稚园实习,实行先参观、次参与、后实习的制度,还有家政实习、自然实习、儿童文学实习、手工实习、游戏实习等。学制三年,但可分年结业。一年制为速成科,可任幼稚园教师或助教;二年制为幼师科,可任幼稚园主任;三年制毕业后,可兼任小学低年级及婴儿园教师。2.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由陈鹤琴在1940年10月创立于江西泰和县,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1943年2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办学宗旨是:(1)培养幼稚园的师资;(2)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

  11

  和教材教法的实验研究;(3)进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课程内容分为精神训练、

  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外加人生心理一科。教材和教学方法强调尽量与小学实际、幼稚

  园实际相联系,教学方法强调以“做”为中心,采用陈鹤琴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

  求进步”的方法。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学校校风优良,

  自由平等,实行“纯爱”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幼教战线的优秀人才。1948年并入南昌女师,掌握中华民国时

  改为幼稚师范科。

  期学前教育的特

  四、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点。

  (一)政府重视学前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先后进行了两次学制改革,推

  动了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1.建立了蒙养园制度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1912-1913)学制”。将蒙养院改为蒙养

  园,收未满6岁的儿童。同年,教育部还公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由于民

  国初年这几项法规的颁布,就使蒙养园制度得以确立。

  2.确立了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1922年11月,教育部通过《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新学制”,又称“壬戌学

  制”。此学制规定:幼稚园招收6岁以下之儿童。正式将幼稚园列入学制系统。

  (二)办园主体多元化

  中华民国时期,很多爱国教育家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纷纷办园。公立幼稚园和私

  立幼稚园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

  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

  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另一方面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三)积极探索中国化办园方式

  在民国初期大量学习西方学前教育思潮的同时,出现了机械模仿的弊端,不适合中国国

  情。20世纪20、30年代,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对已经实施了的幼儿社会公育进行了大量的

  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份量的文章,揭露了当时幼稚教育不适合中国国情,不适合儿童身

  心发展的情况。这些教育家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幼稚园

  教育实验,并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稚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第三节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人随后举行了若干次起

  义,开辟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定名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后,便将共产党控制区称为“苏区”。1936年西安事变后,第二次

  国共合作开始。共产党于1937年9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其所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均

  统称为“边区”。解放战争时期则称解放区。也有将苏区和边区统称为“老区”(老解放区)。

  一、革命根据地的托儿所制度

  (一)内务部颁发的《托儿所组织条例》

  学前教育作为解放妇女的重要措施在根据地创建初期就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

  1934年2月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来推

  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这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文件,具有指导性、纲领

  性作用。《条例》对组织托儿所的目的、儿童入托的条件、托儿所的上级领导机构、托儿所的

  班额、保教人员的编制及标准、环境、设备、经费、托儿所的管理,保教人员的职责、托儿

  所的作息时间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条例》的主

  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组织托儿所的目的

  改善家庭的生活代替妇女担负婴儿的一部分教养的责任,使劳动妇女能够来参加生产及

  苏维埃各方面的工作;使小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与照顾,在集体的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

  12

  活习惯。这一目的从解放妇女和发展儿童两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和

  内在功能的充分认识。尤其是“解放妇女”这一口号更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一种大胆呐喊,

  说明中国共产党早就认识到了妇女解放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因此,办好托儿所不光使孩子受

  益,广大妇女也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为苏区的建设做贡献。

  2.托儿所的环境

  要选择在比较清洁,光线充足及空气好的地方办托儿所。托儿所的用具群众设法购置,

  在特殊情形之下,苏维埃政府可津贴一部分。

  3.托儿所的服务对象

  凡有选举权的广大工农大众的子女,年龄在1月至5岁无传染病的孩子均可以入托儿所。

  4.托儿所的管理

  托儿所归当地政府与妇女代表领导,他们需要经常检查托儿所的工作,卫生机关要派人

  检查托儿所的卫生和小孩身体的健康。

  此外,《条例》还规定了托儿所保数人员的岗位职责、保教人员编制及待遇问题。总之,

  《条例》对托儿所的管理做出了较全面的规定,虽不尽完善,但这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制度

  建设的开端,为学前教育随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托儿所机构的建立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大量建立是在《条例》颁布后。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是江西瑞金

  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每个托儿所4个工作人员,由群众选举。《条

  例》颁布后,各类组织,特别是妇女组织做了广泛的宣传,一时掀起兴办托儿所之风。设立

  的托儿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长期托儿所,大多是收红军家属子女;另一类是季节性托

  儿所,一般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创造条件。

  总之,《条例》颁布后苏区托儿所数量迅速增加,这对广大妇女的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

  作用,也为老解放区学前教育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讨论抗日战争和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育院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保

  (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

  育员制度的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使得许多儿童流利失所,甚至成为失去父母的孤儿。为抢救民族后代,培意义。

  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与各界知名人士发起于1938年3月

  10日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该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宋美龄为理事长并推选出国共两党和无党派的社会知名爱国妇女56人任理事。全国各省市、

  陕甘宁边区、香港和南洋群岛相继成立20多个分会,抗战8年先后共建立53所战时儿童保

  育所,收容保育3万多名少年儿童。

  战时儿童保育院对难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反抗侵略。特别重视劳

  作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保育院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

  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工作的自觉性。战时儿童保育工作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反抗侵略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抗日战争中是个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团体。

  1938年7月4日,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

  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其宗旨是“保育战时儿童”。该会的主要工作是:设立边区战时儿童保育

  院;开设保姆训练班;改善出生婴孩处置办法及母亲的生活;组织宣传团提高边区儿童卫生

  教育;设立儿童保育科等。此后江西、山东等地也相继建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分会,竭尽全

  力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并给儿童以教育,促进了老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

  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儿童保育作为中心工作。同年又颁发了《陕

  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管理(保育行政)组织的建立

  在边区民政厅设保育科,各县市政府第一科添设保育科员一人,区县政府内添设保育员

  13

  一人(暂由乡妇联兼任),专司孕母、产妇、儿童的调查、登记、统计、卫生奖励、保护等工作。

  2.保育人员的训练边区民政厅卫生处应协同民政厅保育科于1941年3月前办保育人员训练班。抽调文化程度较高的男女六十人,给以短期训练。使他们明了产妇卫生、助产接生、儿童保育等基本知识。毕业后,派到各县设办短期训练班,使得1941年内边区每一个乡均有一个以上脱离生产的保育员。3.建所的具体条件一个机关团体学校有婴儿五人以上者,应设立托儿所;五人以下者,可和数单位共设托儿所;不足五人又无单位合设者,设窑洞安置婴儿,并对窑洞的安全、卫生提出要求。此外《决定》还对孕妇、产妇的保健待遇,保姆的待遇等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该《决定》是继《托儿所组织条例》之后革命根据地的又一重要学前教育法规文件,它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三)多种形式保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其机构类型也有如下几种:1.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如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一般设在环境较完备的后方,由边区政府主办并承担费用,设备较完善,也有较严格的保教制度。招生对象是前方将士子女和烈士遗孤、难童及部分后方机构干部子女。2.单位日间托儿所如陕甘宁边区机关托儿所。这类托儿所规模小,只收托本单位人员子女,经费由本单位自理,孩子在托时间与母亲上班时间相同。3.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这类机构设在机关、学校、工厂、田间,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保教人员,每日抽调几名母亲负责管理,轮流值班。4.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一般分布于敌后解放区。根据形势的需要,化整为零,三三两两分散在人民群众家中。托儿所负责人和保教人员经常化装成货郎或亲戚,定期到老乡家探望孩子、送粮、送钱。待情况稍稳定才把孩子集中在一起。5.小学附设幼稚班(园)招收5到6岁的幼儿,实施半年或一年的学前教育,然后入小学一年级,相当于学前班,经费主要由家长负担。总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从无到有,不仅是数量的发展,而且用灵活多样的办园形式实践着“一切为孩子,把方便留给母亲,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信念。真正做到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保护和培育革命后代。(四)苏区和边区保育院的教育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始终以保育儿童身体、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发展儿童智力为目的。并且,他们能根据形势的发展,使教育目的更为明确。1.婴幼儿的保育保育儿童健康是保育院的首要工作。当时的环境、物质状况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婴幼儿的生命及健康受到很大威胁。为此有的保育院还明确提出“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要求从各方面保证孩子的健康。(1)尽一切努力保证孩子的营养。(2)制定合理的作息和管理制度。(3)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4)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由于各托幼机构领导的重视和全体保教人员的共同努力,保育院的孩子大都精神饱满,体格健壮,发育良好,死亡率极低。

  14

  2.婴幼儿的教育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实行保教合一的原则,也十分注重对婴幼儿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如

  下:

  (1)注重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原则有:热爱儿童;随机教育,在孩子一日生活中随机

  进行;坚持儿童的立场;坚持正面教育。

  (2)关注智育发展。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也强调智力发展。在教学

  内容方面从孩子的生活中选择自然、社会、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其科目有常识、唱歌、游戏、掌握苏区和边区

  故事、手工、自由画、跳舞、体操、识字、识数等。

  学前教育的经验。

  三、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经验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始终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重视。在党和边区政府

  亲切的关怀和正确方针指引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发展历程蕴

  藏着丰富的值得挖掘、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服务方向,即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这是学前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最充分体现,主要是通过解放妇女,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来实现。根据地

  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热情地投入到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军事生活、党政机关和

  文化教育工作中,成为中国革命的组成力量。只有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摆脱家务特别

  是照管幼小子女的负担,她们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由学前教育机构代替广大老区妇女

  承担养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通过办多种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来满足支援生产和战争的需

  要。今天我们学习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有助于端正目

  前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思想,有助于人民正确认识学前教育机构的价值和功能,使得人们更

  加关注学前教育。

  (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园的原则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取得的成绩与群众的热情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对学前教

  育的支持包括房屋、玩具、设备、食物、医疗、人力、师资、掩护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老解

  放区群众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热爱儿童的情感,尤其是广大妇女,她们像爱自己的

  孩子一样去爱托儿所、保育院的孩子,这种无私的、博大的母爱激发了老区学前教育工作者

  的工作热情。

  老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勤俭办园的指导思想。老区学前教育机构没有设备就

  自己或请人制造,没有条件就因陋就简,从不因为开办托幼机构而向财政机关多要开支,而

  是始终贯彻勤俭办园的原则,在各方面都注重节约。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群

  众的关心与支持。今天我们也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提倡办节约型幼儿园,因地制宜地开

  展幼儿园建设。

  (三)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托儿所、保育院是对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全面教育。同时,他们还认识

  到保育员也是教员,要由幼稚教员教保育员幼稚教学法,供给保育员材料,并加以指导。

  (四)“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幼教队伍

  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最重要的经验是有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高素质的保教队伍。他

  们把“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把方便留给妈妈,把愉快留给孩子,

  把困难留给自己”,当作自己工作的基本准则,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老解放区

  不仅培养了一支有很高的思想觉悟的保教队伍,还特别注意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

  学习的方式灵活多样,学习的内容联系实际。

  老区保教人员一切为了孩子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当前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

  生动教材,有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高度的责任感。

  15

  总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学前教育。它在本质上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学前教育。它所创造的幼教成绩,它对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它的崇高精神和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史的辉煌乐章。

  〖小结〗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使得中国的学前教育更加规范。中华民国时期,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发布教育改革令,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制定了新的学制系统。孙中山非常重视教育,倡导教育平等,主张“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并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定了蒙养园在学制中的地位。民国时期,爱国教育家积极探索中国化的办园方式,办园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解放老区的妇女由于参与革命生产,因此,实施学前社会教育成为必然。内务部颁发了《托儿所组织条例》,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保障了战时幼儿受教育的需求。老解放区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办教育,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园的原则,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幼教队伍的建设,这些都为我国今后的学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6

篇十: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精选公文范文--------------------------

  中国幼稚教育改革的历史启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教育新思潮风起云涌,“民主与科学”“教育救国”成为时代呼声。中国幼教界亦乘风逐浪,掀起了幼稚教育中国化的改革运动。改革主要针对民国前期各种外国教育思潮倾门而入,中国幼教界一味模仿抄袭,从而迷失自我,身患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三大顽症之现状;运动以若干教育实验为先驱,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培训三方面着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人自己的学前教育体系,继而带动了整个幼教界的本土化复归和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式学前教育——这个西方的近代文明之果,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出本土之花。这场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

  宗麟等。本文试对这些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实验进行再认识,以期获得可供解决今天中国幼教界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一些有益启示。

  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构建陶行知毕其一生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应改革当时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还于192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从而初步构建了幼稚教育新目标——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教育。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中坚。1927年陈鹤琴等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了建立中国式幼稚教育的十五条主张,勾画了中国化幼稚园的雏形,主张第一条便是“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并以----------------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

  适合国情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细化的可操作的幼稚教育目标。

  张雪门毕生从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他对幼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尤为深刻。1936年,华北危急、国难深重时,他提出幼稚教育应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订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教育目标是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集大成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完满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幼稚教育。

  二、本土化幼稚园课程的探索陈鹤琴与他的学生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课程实验对幼稚教育中国化至关重要。该实验本着不强制儿童做机械的工作的原则,根据本土季节的----------------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变化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教学采用游戏式的方法,并为此设计了许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具,如读法教学中的缀法牌、挂图,算术教学中的点数牌、滚珠盘、旋珠盘、初学加法片等。1928年他们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幼稚园课程规划,并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定为中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直至解放后全面学习苏联为止,我国幼教界通行的一直是陈氏所创造的以本土季节变换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他所编的中国化的幼儿故事、幼儿园设备标准等更使后人受益无穷。

  张雪门一生致力于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他就提出课程是适应儿童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而生长有因时因地的差异,应区别对待,因此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1970年,他在台湾出版《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对他从北平到台湾的近40年的课程研究作了总结。书中把“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作为课程标----------------精选公文范文----------------4

  ---------------------------------精选公文范文--------------------------

  准第一条。他于1966年初步完成的“行为课程”体系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化的精神和理念。

  看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的本土化课程观,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对儿童直接经验的重视,对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视。这两点是他们的课程取得成功推广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三、适合国情的幼稚师范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旧的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是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所以要改革训练教师的制度。新型的幼师,是招收中学生,以幼稚园为中心,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在幼稚园中学习如何办幼稚园。陶的办校思想对今天幼稚师资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无疑是一剂良方。

  为真正实施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精选公文范文----------------5

  ---------------------------------精选公文范文--------------------------

  张雪门认为幼稚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具有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他把这个总目标落实到师范生的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无论是孔德师范的“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还是北平幼稚师范的乡村教育实验区,都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中国需要教育之迫切、自己能为教育事业献身之光荣。

  陈鹤琴建立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是他的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强调教育与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是活教育理论的特征。1940年,陈鹤琴创办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活教育”实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以下对陈鹤琴的“活教育”幼稚师范教育体系的评价亦可作为对陶、张等人师范实践的代表性评价:它虽然实用主义教育色彩颇浓,但它“吸收欧美教育的长处而去其短处”,同时,“发扬我国固有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精选公文范文----------------6

  ---------------------------------精选公文范文--------------------------

  是,它“以中国社会为其发展的基础;它是针对社会实情,适合大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社会的道地产物,所以,它才有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深厚的影响”。

  启示与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幼教事业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同时,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引入各国教育思潮和教育经验。如蒙台梭利教学法,二三十年代已引入过,但遭到失败,90年代重新推广,至今方兴未艾;正在推广中的瑞吉欧教学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和接纳。通过这二十多年的学习,中国幼教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味崇洋,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如盲目追风赶潮,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似乎没见过的都是好东西,等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幼教界的发展将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于是,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向国外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已是非常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精选公文范文----------------7

  ---------------------------------精选公文范文--------------------------

  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再认识,笔者获得一些启示。

  一、新拿来主义——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综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是以向外引入为起点,不断调整适应国情、并不断向外学习的过程。其运行公式大致为: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自主发展性学习。在对外学习的问题上,陈鹤琴的观点是较为理性的:“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下国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尽管在他们美国是很好的教材和教法但是在我国采用起来到底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我想,陈鹤琴的观点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呼声的缩影与代表。这个时代已不----------------精选公文范文----------------8

  ---------------------------------精选公文范文--------------------------

  是学前教育的起始时代(也就是模仿性学习阶段),而是经历了模仿和抄袭之后的适应性学习阶段,在此阶段,人们已看到了抄袭的弊端,对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不再是全盘端来,而是“拿来”,选取自己有用的,经过改装,为己所用。这个改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科学化为保证的,离开了科学化的中国化,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封建主义的抬头。

  因此,陈鹤琴在构建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为切入点的,而不再以模仿为基本手段。由此可见,实验是理性地引入西方先进经验的必经之路,是东西方教育经验交流的桥梁,实验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这种实验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而不是“一实验就成功,一推行就不通”的人为的模仿性实验。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改装和再造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看西方教育经验是否能----------------精选公文范文----------------9

  ---------------------------------精选公文范文--------------------------

  顺利通过实验桥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适合国情则是它的通行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界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西方先进教育经验,经历了20年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界应该已经超越了“陈鹤琴时代”,进入到自主发展性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吸取借鉴各国先进经验,自主发展中国式的幼儿教有的新拿来主义应成为学习特征、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我们应吸取历史成功的经验,在新拿来主义的实施中,坚持“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10

推荐访问:明国时期开放了哪些幼稚教育实验 幼稚 时期 开放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