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14篇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冯谖的出身他贫乏不能自存家里特别穷什么都没有快活不下去了于是他找到了孟尝君说愿寄食门下混口饭吃孟尝君一直在招贤纳士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1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冯谖的出身他贫乏不能自存家里特别穷什么都没有快活不下去了于是他找到了孟尝君说愿寄食门下混口饭吃孟尝君一直在招贤纳士希望招来的都是有才能的人问他有什么爱好特长但他的回答却不甚令人满意他回答说
《冯谖客孟尝君》讲义一、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里面的文章多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到了西汉,学者刘向对这些文章加以整理、修订,编撰成一部书,并把这部书名为《战国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全书包括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个国家,共33卷。《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它里面的文章都极富于文采:人物形象都刻画地栩栩如生,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是我国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时期。《战国策》文学价值很高。《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但大部分内容体现的是纵横家追逐名利的价值观念,这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而且过于夸大了纵横家的历史作用。所以,降低了这部书的史学价值。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各国贵族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然,这些士,也要按照他们各自的才能,享受不同的待遇。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被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他们手下门客多达千人,而孟尝君手下门客多达三千多人。本文就是写的孟尝君与门客冯谖之间的故事。二、简单串讲课文:简单串讲课文:串讲课文通读了全文,我们知道,本文主要讲的是,穷困潦倒的冯谖投奔到孟尝君门下做了门客,他这个人行为怪异,自称没任何本事,却几次要求孟尝君为他提高待遇。自己如愿以偿之后,他也知恩图报,积极为孟尝君出奇谋,献奇策,帮助他巩固了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的故事。在叙事手法上,作者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冯谖的形象。从情节上看,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冯谖弹剑而歌(求食):冯谖弹剑而歌(求食)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冯谖的出身,他“贫乏不能自存”,家里特别穷,什么都没有,快活不下去了,于是,他找到了孟尝君,说,愿寄食门下(混口饭吃),孟尝君一直在招贤纳士,希望招来的都是有才能的人,问他有什么爱好、特长,但他的回答却不甚令人满意,他回答说:无好,无能。没什么爱好,也没什么特长。但孟尝君不愧是“四公子”之一,宽怀大度,还是当场就答应了他,但是只说了一个字:诺。意思就是,行,来吧。孟尝君手下的人,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看孟尝君多少有点轻视冯谖的意思,就把他当最下等的门客来招待,食以草具。给他吃最差的东西。没过几天,冯谖觉得自己的待遇太低,就开始提要求了,但他不去直接找孟尝君,而是几次三番地弹着自己的一把破剑不断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抱怨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人说了之后,就让人给他鱼吃。没过几天,他又抱怨出门没车坐,后来又说没钱养家。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从那以后,冯谖就不再唱歌了。孟尝君手下的人都认为冯谖是一个贪得无厌,索求无度的小人。这一部分主要是铺垫,用的是抑笔。接下来笔锋一转,开始写冯谖报恩。(二)薛地市义:薛地市这一段写冯谖开始回报孟尝君的知遇之恩。有一次,孟尝君想找人去自己的封地薛,收账,冯谖主动请缨。到了薛地后,假传孟尝
君的意思,烧了债务凭证。回来后,冯谖告诉孟尝君说,我把那些债券都给烧了,但却为你争取了当地老百姓的民心。孟尝君对他这种做法很不高兴。说了句“先生休矣”,那意思就是说“你还是算了吧”。但也没有太责怪他。这部分内容,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冯谖的言行与孟尝君的态度作比较,通过描写孟尝君对冯谖用烧掉债券来收买人心的做法的不以为然,反衬出冯谖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三)筹谋狡兔三窟: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相位,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那里。由于冯谖曾在这里替孟尝君烧掉了债券,这里的人们生活能过的好一些,对孟尝君感恩戴德,这次前来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明白冯谖的深谋远虑。冯谖又对他说:狡兔要有三窟才过得安稳,让我来再为你“复凿两窟”。冯谖就四处去游说其他诸侯国,说孟尝君是个贤德的能人,在齐国却不被重用。如果谁能请了他去,必能安邦定国。于是,有个梁国国王就几次三番地来邀请孟尝君去。这件事传到了齐国国君齐泯王那里,他害怕孟尝君去了别国,会帮助其他的国家攻打自己,赶紧请孟尝君官复原职,继续做相国。在冯谖的建议下,孟尝君向齐王要求把齐国宗庙建在自己的封地,薛上。齐泯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宗庙对一个国家很重要,有什么大事都要先到宗庙里告诉祖先。宗庙立在了薛,就意味着孟尝君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了。而且一旦发生战争,齐国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宗庙,这样也就保护了自己的封地。就这样,冯谖又为孟尝君办成了两件大事:一是让孟尝君恢复了相国的职位;二是把齐国宗庙建到了他的封地上。这部分内容用正面描写,写冯谖的才能,他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使孟尝君得以重登相位。与第一部分的反面铺垫和第二部分的对比形成呼应,更突显了冯谖的才能。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就是在人物塑造方面,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冯谖:(一)冯谖:1、恃才自信、恃才自信:(1)、文章开头,他与孟的几句对话,体现他的恃才自信,不愿意炫耀。(2)、三次弹剑而歌,觉得自己有才,感叹自己待遇不公,不断要求相应的待遇。(3)、去收债时,临走前,孟尝君不断向他道歉,但他只说了两个字作答:愿之。既不阿谀奉承也不锋芒外漏。体现他的恃才自信。(4)临走前,他问孟尝君要买点什么,可见他对自己辞此去早就胸有成竹,只不过做了个套让孟尝君钻。恃才自信,老谋深算。对于一个身怀金玉的智囊之士,冯谖不急于向人们表明什么,对于世人的态度也毫不在乎,只要求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待遇。在获得应有的待遇后,又以“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来报答“知己”。但是,这种证明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相当艰难和曲折的。要靠时间来证明。2、知恩图报:、知恩图报:开始时,冯谖以一个无才无能的形象不断向孟尝君索取,孟尝君对他一直以礼相待,对他有知遇之恩。冯谖在享受了最上等的生活待遇之后,开始回报孟尝君。他主动在文告上署名要为孟尝君到薛邑去收债,正式开始了辅佐孟尝君的活动。3、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1)、冯谖由去收账时,账本装满了一车,能深刻洞察孟尝君与薛地农民的矛盾,他也能洞察孟尝君与齐国其他大臣以及与齐王之间的矛盾,借去薛地收账的机会,他烧了债券,收买了那里的人心。可见他深谋远虑。(2)、在孟尝君遭贬之后,也紧随左右;为了让孟尝君东山再起,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出了“设三窟”的计谋。孟尝君:(二)孟尝君:1、轻财好施:对于“贫乏不能自存”,并且自称没有任何爱好和才能的冯谖“愿寄食门下”、轻财好施:的请求,答应的非常爽快。当冯谖一而再、再而三地弹剑而歌,不断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时,他又非常痛快的答应了他。不仅让冯谖饭里有鱼,出门有车,而且让人给冯谖的母亲生活用度。2、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当他听说冯谖能为自己到薛地去收债时,表现地非常谦恭,主动“请而见之”,对没能即及时发现冯谖是个贤才表示致歉。3、宽怀大度:、宽怀大度:当冯谖收债而归,向他禀报自己把那些债券都烧了,为他收买了“民心”时,孟尝君虽然不高兴,但仍不失君子风度,并没有因为损失了巨大的财富而暴跳如雷。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作罢。门客群体:(三)门客群体:目光短浅,目光短浅,趋炎附势这群人善于看孟尝君的脸色行事,见孟尝君对冯谖只是“笑而受之”,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因此,“食以草具”,用下等门客的待遇招待冯谖。当冯谖弹剑而歌,要求生活待遇时,这群目光短浅的人对冯谖的感情也就由最初的轻视,发展为厌恶的情绪,他们只简单的以为冯谖是个“贪而不知足”的人。这种态度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中这三类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四、艺术特色:艺术特色:结构布局:先抑后扬铺垫对比陪衬语言特色:语言特色:个性化
篇二: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
人物形象简析
谈及《战国策》,往往会使人想起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其中也忧谈古之君子之儒雅风度的篇章。
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字,对人的形象的表达往往使人更加鲜活,使读者忧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的形象,任务语言,动作精湛描写,往往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增添生气。
孟尝君,与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所谓君子,就有宽广胸怀且不失君子风度。
“齐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于是愿寄食于孟尝君门下。虽知此客无能无好i,但仍笑而受之,曰:“诺。”一个简单的笑字,却能体现出孟尝君的儒雅风度。
身为子君,孟尝君又能作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冯谖为其记出时,孟尝君并未犹豫不定,反而行为果断。冯谖归来,听说其买义而归,那一刻,孟尝君虽有不慌,但因其胸怀广,便不在追究。
倘若孟尝君没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而且也不具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品质,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门客愿寄食于孟尝君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得之,使人“比门下之客”,谁知冯谖歌曰:“出无车。”左右听之,皆以笑之,但孟尝君曰:“为之驾。”但冯谖又曰:“无以为家。”在左右看来,其贪而不知足,皆以恶之,
1
但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一句话,不仅体现出孟尝君的孝顺,而且将其乐善好施的品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于薛者乎?”冯谖毛遂自荐,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为尝见也.”又一个笑字,与前文有所不同,这其中包含着他对冯谖的歉意.
“笑”字的出现,不但时机恰当且用法精妙,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更为生动,逼真.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君子所具备的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确是点睛之笔,确有过人之处.。孟尝君,不愧为值得尊敬,值得效仿,同时也值得你称赞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品读此文,了解古之君子的风度与胸怀,从而使今天的我们提高智慧,提升修养,提高素质。
赏古代之君子,品文化之瑰宝
得意的时候想,想想孟尝君,因为他拥有大海般的深度;嫉妒的时候想想孟尝君,因为他拥有天空般的广度。《冯谖客孟尝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形象。
面对着“无能”“无好”的门客冯谖,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这笑是包容的笑,善良的笑,君子的笑。其实,孟尝君“有能”“有好”的门客数不胜数,大可不必收下冯谖,但他还是接受了他。这就是贤。
2
冯谖整日倚柱弹剑,向孟尝君提出相比较自己当前的身份而言过分的要求。看着左右人对冯谖的指指点点和白眼,听着他们对冯谖的嘲笑和辱骂,孟尝君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这就是善。
不仅如此,他还应其要求,使人给其母食用。对于别人的母亲都能如此用心的孟尝君呢,对自己的母亲就更加体贴入微了。这就是孝。
孟尝君在得知冯谖毛遂自荐要帮他去收债后,非但没有不信任他这个“歌夫‘长铗归来’者”,反而却因为自己未能造势人才向冯谖解释,道歉。试想,一位有权、有势的贵族,还能这样礼对一个极其普通,甚至受人讽刺的门客。这就是谦。
在得知冯谖归来后,虽很疑惑其为何这么早就收债归来,但孟尝君还是“衣冠而见之”,这就是礼。
冯谖并未如其愿的收债而归,虽心中有不快,但孟尝君还是淡淡的说了句:“诺,先生休矣。”这就是雅。
心胸宽广,乐善好施,待人有礼,性情儒雅的孟尝君,真是当之无愧的“战国公子”!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礼贤下士,等待他的必然是高枕为乐矣!
《冯谖客孟尝君》,传承文化之经典,彰显君子之风采!
3
篇三: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冯设客孟尝君)一文主要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谈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故事。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清人浦起龙(古文眉诊》卷十三评道:“此冯援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可见此文的影响之大以及手法之妙。
本文伊始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按常理而言冯谈应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逐一满足了他的请求。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种种疑惑吸引读者往后读,后文文章逐一揭开了谜底,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最后在孟尝君返回封地后,见“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才真正明白了当初冯谖的用意,而冯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人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同时,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冯谖性格特征。“收责于薛”是孟尝君宫中的大事,也是门客显露才能的极好机会,但门下竟无人敢为.冯谈勇于自荐,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对当时“君”与“民”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意识到必须收买民心,对百姓施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政治于是“收责”时,抓住有利时机“矫命以责赐诸民”,焚券“市义”,这一举动,为孟尝君先凿成一窟,冯谖在为孟尝君复凿二窟的过程中,西游大梁,游说鼓动魏王重聘孟尝君;劝说孟尝君“请先生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他洞悉形势,善于分析,巧妙地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因势利导,顺势入机,争取主动,创造条件.结果凿成三窟,使孟尝君“高枕为乐”.文章通过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这三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他机敏奇巧,才干超群,见深虑远,善于出谋划策的性格特征.
在这些典型事件中,作者又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如文章开头冯谖与孟尝君初次见面的对答,孟尝君问:"客何好冯谖答":客无好也孟尝君紧接着问:"客何能冯谖答":客无能也文章接着只是简单一句:"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对二人为何如此问答没做任何解释,只是一段很客观的叙述,但已成功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问两答是无意之言,还是有意之语
2
两人之中谁是有意,谁是无意,抑或都是有意根据下文的描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两人均为有意,在这样看似简单的问答中已初步展示了冯谖非凡自信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接纳冯谖也可看出孟尝君的洞察力。
而后,冯谖按照自己的计划"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后",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此细节描写冯谖在这样一个早得令人措手不及的非常时间求见孟尝君无疑是为了突出他的急,冯谖如此急不可待求见孟尝君的目的非常简单:禀告孟尝君他在薛地处理债券的情况按理,这不是十万火急的事,禀报时间的早晚无关紧要,但因为冯谖处理债券的方法异乎寻常,所以这时间的选择对他而言则至关重要,在向孟尝君汇报时冯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是孟尝君的反应却是"不悦#,他完全没有理解冯谖的苦心与远见,以冯谖之雄辩滔滔尚未能让其心悦诚服,那如果由他人转述的话岂非更有可能让孟尝君误会和不高兴由此也就明白了冯谖为什么要那么早去求见孟尝君,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债券时就已预料到孟尝君的态度,同时他也知道其在薛地的举动一定会被人禀告孟尝君,如果那人不明白冯谖的真实意图,那么在向孟尝君禀告时就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这样很可能就会使孟尝君先入为主而形成错误判断,基于此,所以冯谖要以最快的速度谒见孟尝君,抢在第一时间由他自己主动向孟尝君禀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见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焚券市义”本身所将产生的长远功效上,而且也表现在整个计策实施后的善后措施上,他懂得如何在建立功业的同时保护自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文中还有许多处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细节描写才使文章逸趣横生,更具可读性。
由此可见,《冯设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3
篇四: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
冯谖人物分析
在《古文观止》中有很多人物,或深邃,或寂寞,或果敢,或急躁。他们各具特色,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隅。我独喜欢冯谖,因为他最为鲜活。
冯谖这个人实在是极具智慧。冯谖兼具出世与入世两种气质。冯谖静能敛其锋芒,动能彰其沉稳。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贵族们争相养士,策士们也在尽力选择值得自己效忠的主人。为了主人的命运前途,士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名誉甚至生命,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既然在必要时连生命都可以不要,当然必须这个人值得自己这么做,一是知己,二是重用士人。孟尝君,食客逾三千。能者甚多,各领风骚。孟尝君虽然养了许多食客,但是否真的值得别人效命,还须亲见了才算,因此冯谖要想办法考察考察。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读到此处,平淡,简单。无波无澜。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出场,但是却为后面的毛遂自荐和狡兔三窟埋下了鲜明的伏笔。此人是在太善于谋算人心。试想,一开始就突出自己,在办事时就不会达到惊艳的效果。曾经看过一求职故事:一求职者初进公司,拿了初中文凭,干了一个月,老总觉得他工作能力不错,此时拿出高中文凭,又过一月,业绩猛升,拿出大学文凭,再过一月,尽显霸气,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引领公司达到新的巅峰。这时他拿出硕士文凭。
-可编辑修改-
。
我觉得这个求职者和冯谖很像,亦动亦静。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示适当的才能,才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接下来冯谖倚柱指弹剑唱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此举引人注目,很快变传到孟尝君耳中。孟尝君在脑海中留下了个模糊的印象。不久,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为他配车,给他宾客待遇。”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又不久,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别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冯谖不为所动。这时孟尝君接了冯谖母亲,给了冯谖安身之所。于是冯谖不复歌。冯谖毫不掩饰他的目地,他把自己的大目标分解成为几个小目标,循序渐进,逐个击破,达到目地。一步一步,c$i*n/e5F
从这点上来说,冯谖极具头脑。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以小目标的完美结合,达到大目标的最终实现,可以说冯谖具有现代思想。这也是冯谖考察孟尝君,孟尝君接受冯谖的双向选择。假使一方不能容忍另一方,或许历史不会有配合的如此默契的贤臣与明主。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冯谖倾其所有回报。
孟尝君需要个熟识账务的人,于是冯谖出现了。适时适景,倒倒好处。既然认主,必然忠心。冯谖为孟尝君干得第一件好事就是在常人看来愚蠢之极的“千金买义”。说它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但是这也正是他智慧的体现。他用战略性的眼光,站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以长远的战略性目光为孟尝君积攒民心,这是千金不换的啊。接着,“狡兔三窟”,任何人都要在一定时候想好、安置好自
-可编辑修改-
。
己的退路和后路。冯谖为孟尝君造“三窟”的过程非常有谋略。他善于左右造势、哄抬价值,他深知人性的奥妙,凡人都是失去的才觉得珍贵,凡人都拒绝他人直接推销自己,而如果由第三方推荐或者与第三方竞争人才,那么人们会非常珍重人才。冯谖使魏王珍重、竞争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失去的才觉得珍贵了,冯谖遂成大计。
数尽江湖千万峰,无极浩瀚吾心胸,走遍中原到南疆,看我大翼展雄风。魔道崎岖路难通,明日青山又几重,人生运命各不同,但求屹立天地中,誓死奔雷,威震山河动,剑如白虹,出鞘追元凶。冯谖是一个侠客,他有着策马扬鞭傲神州、笑看风云度春秋、三千烦恼皆抛下、十万名山任遨游的洒脱,这是一切世俗所掩盖不了的。但是,我想,古来能者多寂寞。或许冯谖,应该更加适合做一个隐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尘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尽红尘俗事知多少;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仙剑里有一句话:假如你从来没拿起过,就没资格谈放下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假如你没体验过入世,谈何出世?孔子言: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想冯谖就是这样一个既可以助君王打天下,又可以寄情于山水的人。出世入世,孰人识君,但求屹立天地间。不管是耀眼于众人眼前的他,还是隐身于众人之中的他,不管是擅长琢磨别人的心理的他,
-可编辑修改-
。
还是单纯淘气到“千金买义”的他我都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每读一遍,一个新的体悟。
01100501丁忠婉
-可编辑修改-
。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可编辑修改-
篇五: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由此也就明白了冯谖为什么要那么早去求见孟尝君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债券时就已预料到孟尝君的态度同时他也知道其在薛地的举动一定会被人禀告孟尝君如果那人不明白冯谖的真实意图那么在向孟尝君禀告时就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这样很可能就会使孟尝君先入为主而形成错误判断基于此所以冯谖要以最快的速度谒见孟尝君抢在第一时间由他自己主动向孟尝君禀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见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焚券市义本身所将产生的长远功效上而且也表现在整个计策实施后的善后措施上得如何在建立功业的同时保护自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冯设客孟尝君)一文主要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谈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故事。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清人浦起龙(古文眉诊》卷十三评道:“此冯援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可见此文的影响之大以及手法之妙。
本文伊始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按常理而言冯谈应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逐一满足了他的请求。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种种疑惑吸引读者往后读,后文文章逐一揭开了谜底,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最后在孟尝君返回封地后,见“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才真正明白了当初冯谖的用意,而冯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人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同时,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冯谖性格特征。“收责于薛”是孟尝君宫中的大事,也是门客显露才能的极好机会,但门下竟无人敢为.冯谈勇于自荐,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对当时“君”与“民”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意识到必须收买民心,对百姓施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政治于是“收责”时,抓住有利时机“矫命以责赐诸民”,焚券“市义”,这一举动,为孟尝君先凿成一窟,冯谖在为孟尝君复凿二窟的过程中,西游大梁,游说鼓动魏王重聘孟尝君;劝说孟尝君“请先生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他洞悉形势,善于分析,巧妙地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因势利导,顺势入机,争取主动,创造条件.结果凿成三窟,使孟尝君“高枕为乐”.文章通过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这三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他机敏奇巧,才干超群,见深虑远,善于出谋划策的性格特征.
在这些典型事件中,作者又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如文章开头冯谖与孟尝君初次见面的对答,孟尝君问:"客何好?冯谖答":客无好也孟尝君紧接着问:"客何能?冯谖答":客无能也文章接着只是简单一句:"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对二人为何如此问答没做任何解释,只是一段很客观的叙述,但已成功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问两答是无意之言,还是有意之语?两人之中谁是有意,谁是无意,抑或都是有意?根据下文的描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两人均为有意,在这样看似简单的问答中已初步展示了冯谖非凡自信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接纳冯谖也可看出孟尝君的洞察力。
.
.
而后,冯谖按照自己的计划"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后",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此细节描写冯谖在这样一个早得令人措手不及的非常时间求见孟尝君无疑是为了突出他的急,冯谖如此急不可待求见孟尝君的目的非常简单:禀告孟尝君他在薛地处理债券的情况按理,这不是十万火急的事,禀报时间的早晚无关紧要,但因为冯谖处理债券的方法异乎寻常,所以这时间的选择对他而言则至关重要,在向孟尝君汇报时冯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是孟尝君的反应却是"不悦#,他完全没有理解冯谖的苦心与远见,以冯谖之雄辩滔滔尚未能让其心悦诚服,那如果由他人转述的话岂非更有可能让孟尝君误会和不高兴?由此也就明白了冯谖为什么要那么早去求见孟尝君,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债券时就已预料到孟尝君的态度,同时他也知道其在薛地的举动一定会被人禀告孟尝君,如果那人不明白冯谖的真实意图,那么在向孟尝君禀告时就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这样很可能就会使孟尝君先入为主而形成错误判断,基于此,所以冯谖要以最快的速度谒见孟尝君,抢在第一时间由他自己主动向孟尝君禀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见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焚券市义”本身所将产生的长远功效上,而且也表现在整个计策实施后的善后措施上,他懂得如何在建立功业的同时保护自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文中还有许多处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细节描写才使文章逸趣横生,更具可读性。
由此可见,《冯设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篇六: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②。居有顷,倚柱弹其剑③,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④。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⑤。”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⑥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⑦,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⑧者乎?”冯谖署曰:“能⑨。”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⑩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⑪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⑫于先生。先生不羞⑬,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⑭,载券契⑮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⑯?”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⑰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⑱。券遍合⑲,起,矫命,以责赐诸民⑳。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㉑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㉒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㉓,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㉔。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㉕,因而贾利之㉖。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㉗!”
后期年㉘,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㉙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㉚于薛,未至百里㉛,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㉜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㉝,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㉞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㉟,以故相㊱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㊲,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㊳一,封书,谢㊴孟尝君曰:“寡人不祥㊵,被于宗庙之祟㊶,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㊷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㊸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㊹。”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㊺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作品注释】①属:嘱托,请托。②左右: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以:因为。贱:贱视,看不起。形容词作动词用。之:他,代冯谖。也: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食(sì):给……吃。“食”后省宾语“之”(他)。③居:停留,这里有“经过”的意思。有顷:不久。弹(tán):用指头敲击。④以告: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⑤车客:能乘车的食客,孟尝君将门客分为三等:上客食鱼、乘车;中客食鱼;下客食菜。⑥恶:讨厌。以为:以之为。⑦出记:出通告,出文告。⑧“谁习”二句:计会,今指会计。习:熟悉。计会:会计工作。为文:给我。文,孟尝君自称其名。责,通“债”。薛,孟尝君的领地,今山东枣庄市附近。⑨署曰“能”:签名于通告上,并注曰“能”。⑩果:副词,果真,果然。负:对不起。之:他,代“客”(冯谖)。未尝:副词性结构,不曾。⑪“文倦”三句:倦于事,为国事劳碌。愦(kuì)于忧,困于思虑而心中昏乱。懧(nuò),同“懦”,怯弱。⑫开罪:得罪。⑬不羞:不因受怠慢为辱。羞:意动用法,认为……是羞辱。⑭约车治装:预备车子,治办行装。⑮券契:债务契约,两家各保存一份,可以合验。⑯何市而反: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市,买;反,返回。⑰寡有:少有,缺少。⑱合券:指核对债券(借据)、契约。⑲遍合:都核对过。起:站起来。⑳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以责赐诸民:把债款赐给(借债的)老百姓,意即不要偿还。以:用,把。㉑长驱:一直赶车快跑,中途不停留。㉒怪其疾:以其疾为怪。因为他回得这么快而感到奇怪。㉓窃:私自,谦词。计:考虑。㉔下陈:后列。㉕拊爱:即抚爱。子其民:视民如子,形容特别爱护百姓。㉖贾(gǔ)利之:以商人手段向百姓谋取暴利。㉗说:同“悦”,高兴。休矣:算了,罢了。㉘期(jī)年:满一年。㉙齐王:齐渴王。先王:指齐宣王,滔王的父亲。㉚就国:到自己封地(薛)去住。㉛未至百里:距薛地还有一百里。㉜顾:回头看。㉝梁:魏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王萄(即梁王)迁都大梁,国号曾一度称“梁”。㉞放:弃,免。于:给……机会。㉟虚上位:空出最高的职位(宰相)。
㊱故相:过去的宰相。㊲反:同“返”。㊳赍:拿东西送人。文车:雕刻或绘画着花纹的车。驷:四匹马拉的车,与“乘”同义。服剑:佩剑。㊴谢:道歉。㊵不祥:不善、不好。㊶被于宗庙之祟:受到祖宗神灵的处罚。㊷不足为:不值得顾念帮助。㊸不足:不值得。为:帮助,卫护。顾:顾念。姑:姑且,暂且。反国:返回齐国国都临淄。反,同“返”。统:统率,治理。万人:指全国人民。㊹愿:希望。请:指向齐王请求。祭器:宗庙里用于祭祀祖先的器皿。立宗庙于薛:孟尝君与齐王同族,故请求分给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将来齐即不便夺毁其国,如果有他国来侵,齐亦不能不相救。这是冯谖为孟尝君所定的安身之计,为“三窟”之一。㊺纤介:细微。
【作品分析】《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故事主要讲述孟尝君门客冯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形势,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本文伊始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按常理而言冯谈应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逐一满足了他的请求。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种种疑惑吸引读者往后读,后文文章逐一揭开了谜底,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最后在孟尝君返回封地后,见“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才真正明白了当初冯谖的用意,而冯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人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冯设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思考与练习】1.文章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的?2.文章中人物的特点和关系是什么?
【链接】
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唐·元稹《贻蜀·其五·韦兵曹臧文》处处侯门可曳裾,人人争事蜀尚书。摩天气直山曾拔,澈底心清水共虚。鹏翼已翻君好去,乌头未变我何如。殷勤为话深相感,不学冯谖待食鱼。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此与《史记》所载不同,若论收债于薛一事,《史记》颇为近情。但此篇首尾叙事笔力,实一部《史记》蓝本,不必较论其事之有无也。初把冯谖伎俩,说的一文不值,既得寄食他人门下,又歌长铗数番。必欲尽人之欢,竭人之忠,使人不可忍耐而后已,是岂人情也哉?然孟尝君无不曲从者,所以收天下士心,于谖本无所觊也。收债自署,已怪其出人意外:即市义而归,,亦不解其用心深远,所以不悦。及罢相归薛,亲见老友,方服其能。而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凿,俞出俞奇。一以见孟尝君之好士,施之于不报;一以见冯谖之负才,为之于不测也。
清·浦起龙《古文眉诊》卷十三评此冯援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逐层叙次,生动变化。上接左氏,下开龙门。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三番弹铗,想见豪士沦落,胸中块垒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效……反复相生谋篇之妙,殊属奇绝。若其句调之变换。摹写之功,顿挫跌宕,关锁照应,亦无不色色入神。变体快笔,皆以为较《史记》更胜。
篇七: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b5[终稿]
教学随笔教学过程及内容冯谖客孟尝君一、题解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所加。1.平原君,战国赵人。姓赵,名胜。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相国。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二五九年,,秦围赵郡邯郸,赵坚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击败秦军,解邯郸围。2.春申君,战国楚国的贵族。黄氏,名歇顷襄王时为左徒。曾为使太子完,即考烈王,入质于秦。考烈王即位,为令尹,封春申君,以淮北十二县为封地。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二四八年,,自请在淮北设郡防齐,改封江东,以吴,今江苏省苏州,为都邑。门下有食客三千,考烈王六年,派兵救赵攻秦,与魏信陵君一起解邯郸之围,八年攻灭鲁国。二十二年,楚从陈,今河南省淮阳,迁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他就封于吴而执楚国政。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三八年,,考烈王卒,他被李园派人刺死,并尽灭其家。3.信陵君,战国时人。魏国封君。魏氏,名无忌,称公子无忌,或称魏公子。安厘王即位,封信陵君,有食客三千,结交隐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五七年,,秦围赵都邯郸,其姊为平原君夫人,多次请救。魏使将军晋鄙率军救赵,屯兵汤阴不敢前进,他通过王的宠妃如姬窃得虎符,带同勇士朱亥用铁椎击杀晋鄙,夺得兵权,选精兵八万进击秦军,取得胜利,解赵围。魏王怨他窃去兵符矫杀晋鄙,他留赵不回。后十年,公元前二四七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兵击退秦将蒙骜,威振天下。
4.策士,原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人,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题解概要,本文为记叙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记叙冯谖为孟尝君巿义营窟的经过。,全篇先写冯谖寄食的经过,再叙冯谖巧出奇策,为孟尝君巩固政治地位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战国策士智略杰出、深谋远虑的特色。,冯谖为其设三窟为,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戴,为第一窟,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为第二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基稳固,确保久远,为第三窟。相关材料有一天魏王与信陵君下棋,忽接谍报,说赵国大举兴兵进攻魏国,前锋已经到了魏国的边境了。魏王大惊,那里还有心下棋,即欲召众大臣开会商议退敌之计。信陵君说,“兄王不必惊慌,赵国不会来打我们的,所谓赵国兴兵,是赵王在边界射猎而已。我们下我们的横,无须害怕。”不多久,又接谍报,果然是赵王射猎。魏王惊问信陵君,“你怎知道赵王不是大举入寇,而是射猎呢,”信陵君说,“我的门客有能探得赵王隐事的,赵王一举一动,我都有报告,赵王这次到边界射猎,我事先已接到情报了。”魏王听了,默然良久,暗想,”我这个老弟太厉害了,得当心着他点。”因此,国政不敢由信陵君过问。孟尝君,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上号称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吕氏春秋》,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大,姓田名文,是齐国的贵族,齐缗王时为相。田文的父亲在齐宣王的时候受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东南,,田文沿袭,孟尝君为封号。
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门客、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3000个食客,冯谖就是孟尝君门客中的一位。题目的意思,冯谖在孟尝君处做门客。
鸡鸣狗盗的故事3000门客中,有许多门客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但孟尝君的好客喜贤的名声传遍了列国,秦昭王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做丞相。于是派泾阳君到齐国去,以此君换彼君,要齐国把孟尝君送给秦国为相。借齐王十个胆子,也不敢收下这位在秦国横着走路的泾阳君。于是将泾阳君好生招待了一番,让孟尝君跟着泾阳君一起到秦国去。一路之上,一向以好士闻名的孟尝君有心结纳,和泾阳君成了要好朋友。来到秦国,昭王一见孟尝君,顿时觉得名符其实,要命他为首相。这样一来,原来的首相就红了眼啦,派人去糊弄昭王,说孟尝君身为齐国人而为秦相,定要不利于秦国,而且像他这样的人材如果放回齐国,也会助齐国与秦做对。昭王觉得很有道理,不但闭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前面已经说过,泾阳君与孟尝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图,便把真实情形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魂飞魄散,连忙托泾阳君去昭王宠妾燕姬处为自己说情。燕姬看在泾阳君的面子上,答应为孟尝君说情,但是要求孟尝君以白狐裘为报答。这千年白狐裘,世上只有一件,孟尝君一到秦国,就已经送给昭王做见面礼了,这时如何拿得出第二件,正在愁苦之际,孟尝君三千宾客中的下席之一挺身而出,前往秦宫内库盗裘。这位下客学着狗叫,迷惑了守库人,果然将白狐裘盗回。孟尝君大喜过望,连忙请泾阳君拿着去贿赂燕姬。果然枕头风强过龙卷风,燕姬趁着陪昭王喝酒的机会,四两拨千斤,哄得昭王同意放孟尝君归国了。
第二天,孟尝君拿到了通行证,立即马不停蹄地上了路,一路上可谓分秒必争,赶到函谷关出秦境的时候,已是半夜,照规矩是要清早鸡鸣之时才能开关放行的。孟尝君恨不得身上长翅飞将出去,急得在关下团团乱转。
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又一位下客忽然引颈高歌,学起了鸡打鸣的声音。一鸣之下,顿时关里关外的公鸡都跟着鸣个不停。睡得晕头转向的卫兵分不清东西南北,以为天快亮了,立即开门放行。孟尝君立刻脚底抹油,带着人马逃出了秦国。
果然,孟尝君一行刚走,反悔的秦王就已经派了追兵而来。被气得直瞪眼的秦昭王这时不得不认输,叹道,“孟尝君手下能人辈出,就连鸡鸣狗盗之辈都齐全,难怪他能有那样神出鬼没的本领。”二、内容介绍
,一,寄食经过,采用抑笔1齐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愿寄食门下2孟尝君问,何好何能,答,客无好无能孟尝君笑而受之3三弹其铗,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孟尝君以客礼待之,冯谖不复歌,二,为孟尝君营三窟,采扬笔1缘起,冯谖毛遂自荐收责于薛2伏笔,冯谖问,责收毕,以何巿而反,孟尝君答,视吾家所寡有者3才能,一窟,矫命巿义于薛二窟,挟外力使孟尝君重登相位
三窟,请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地位更加巩固,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三,总结,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三人物形象分析1、主要人物冯谖的性格冯谖,“奇人奇计”,足智多谋,深思远虑,其他,潇洒无稽,报效知己,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围绕文中弹铗、市义以及孟的罢相、复相等事件来讨论冯谖的性格形象。冯谖“无好”“无能”,但却三次弹铗要求门客中的上等待遇,这是一奇,冯谖奇收债却毁债,这是一奇,以匹夫之力恢复并巩固了孟尝君的相位,这又是一奇。作者以冯谖的奇行异举表现出了他超众的智慧和“奇士”的独特性格。弹铗而歌,藏才不露——表现出装愚守拙,巧于试探,署记自荐,收债于薛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具有高人一筹的见识,用心深远,为孟复相以及立宗庙于薛等经营三窟——足智多谋,战国策士的计谋本色。冯谖的谋略自我介绍,无好无能待遇要求,倚柱弹铗,食肉、坐车、养家,锋芒初露,收债于薛,矫命市义,巧营三窟,游说梁王、请立宗庙孟尝君死后,其不肖子们争相继位,齐、魏兴兵,满门灭绝。冯谖既痛心又无奈,于是西出函谷,最终落脚在秦国腹地、渭水之滨一个叫天府镇的地方,从此潜心教书,不染政事。2、次要人物孟尝君性格对待冯谖,无好无能,笑而受之倚柱弹铗,食以鱼,为之驾,养其亲冯谖愿意为之收债,诚恳道歉矫命市义,虽然“不说”,也只说“诺,先生休矣”性格复杂,有政治远见,也堪称慧眼识人,具有宽人责己,礼贤下士的品德。
孟尝君的领导才能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虽然仗义,但是能为大哥,却做不得小弟,春申君早年有雄韬伟略,无奈迷恋妇人,终死于门客之手,家族夷灭,平原君最为平庸无能,空有好客之名,实不能赏识、利用人才。孟尝君最具领导才能。既能做大哥,又能做小弟,俨然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黑社会团伙的头目。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四,艺术特色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描述冯谖奇才的过程。冯谖无能而贪求——市义——民迎君道中,实现市义之效——重返相位——立宗庙于薛。本文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洒脱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这样使得人物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2、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将写冯谖的大才,却写冯谖的无才无德。本文开篇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足的小人。而后再写他令人折服,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3、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另外,文章还采用了陪衬的手法,
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同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等也是本文的特色。
篇八: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b
————————————————————————————————作者:————————————————————————————————日期:
2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学随笔
冯谖客孟尝君
一、题解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所加。1.平原君:战国赵人。姓赵,名胜。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相国。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二五九年),秦围赵郡邯郸.赵坚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击败秦军,解邯郸围。2.春申君:战国楚国的贵族。黄氏,名歇顷襄王时为左徒。曾为使太子完(即考烈王)入质于秦。考烈王即位,为令尹,封春申君,以淮北十二县为封地。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二四八年),自请在淮北设郡防齐,改封江东,以吴(今江苏省苏州)为都邑。门下有食客三千,考烈王六年,派兵救赵攻秦,与魏信陵君一起解邯郸之围,八年攻灭鲁国。二十二年,楚从陈(今河南省淮阳)迁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他就封于吴而执楚国政。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三八年),考烈王卒,他被李园派人刺死,并尽灭其家。3.信陵君:战国时人。魏国封君。魏氏,名无忌,称公子无忌,或称魏公子。安厘王即位,封信陵君,有食客三千,结交隐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五七年),秦围赵都邯郸,其姊为平原君夫人,多次请救。魏使将军晋鄙率军救赵,屯兵汤阴不敢前进,他通过王的宠妃如姬窃得虎符,带同勇士朱亥用铁椎击杀晋鄙,夺得兵权,选精兵八万进击秦军,取得胜利,解赵围。魏王怨他窃去兵符矫杀晋鄙,他留赵不回。后十年(公元前二四七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兵击退秦将蒙骜,威振天下。4.策士:原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人,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
题解概要
1本文为记叙文2选自战国策齐策3记叙冯谖为孟尝君巿义营窟的经过。4全篇先写冯谖寄食的经过,再叙冯谖巧出奇策,为孟尝君巩固
3/7
政治地位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战国策士智略杰出、深谋远虑的特色。5冯谖为其设三窟为:使孟尝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拥戴,为第一窟;
使孟尝君挟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为第二窟;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基稳固,确保久远,为第三窟。
相关材料
有一天魏王与信陵君下棋,忽接谍报,说赵国大举兴兵进攻魏国,前锋已经到了魏国的边境了。魏王大惊,那里还有心下棋,即欲召众大臣开会商议退敌之计。信陵君说:“兄王不必惊慌,赵国不会来打我们的,所谓赵国兴兵,是赵王在边界射猎而已。我们下我们的横,无须害怕。”不多久,又接谍报,果然是赵王射猎。魏王惊问信陵君:“你怎知道赵王不是大举入寇,而是射猎呢?”信陵君说:“我的门客有能探得赵王隐事的,赵王一举一动,我都有报告,赵王这次到边界射猎,我事先已接到情报了。”魏王听了,默然良久,暗想:”我这个老弟太厉害了,得当心着他点。”因此,国政不敢由信陵君过问。
孟尝君: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上号称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吕氏春秋》)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大,姓田名文,是齐国的贵族,齐缗王时为相。田文的父亲在齐宣王的时候受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东南),田文沿袭,孟尝君为封号。
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门客、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3000个食客,冯谖就是孟尝君门客中的一位。题目的意思:冯谖在孟尝君处做门客。
鸡鸣狗盗的故事3000门客中,有许多门客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但孟尝君的好客喜贤的名声传遍了列国,秦昭王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做丞相。于是派泾阳君到齐国去,以此君换彼君,要齐国把孟尝君送给秦国为相。借齐王十个胆子,也不敢收下这位在秦国横着走路的泾阳君。于是将泾阳君好生招待了一番,让孟尝君跟着泾阳君一起到秦国去。一路之上,一向以好士闻名的孟尝君有心结纳,和泾阳君成了要好朋友。来到秦国,昭王一见孟尝君,顿时觉得名符其实,要命他为首相。这样一来,原来的首相就红了眼啦,派人去糊弄昭王,说孟尝君身为
4/7
齐国人而为秦相,定要不利于秦国,而且像他这样的人材如果放回齐国,也会助齐国与秦做对。
昭王觉得很有道理,不但闭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
前面已经说过,泾阳君与孟尝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图,便把真实情形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魂飞魄散,连忙托泾阳君去昭王宠妾燕姬处为自己说情。燕姬看在泾阳君的面子上,答应为孟尝君说情,但是要求孟尝君以白狐裘为报答。这千年白狐裘,世上只有一件,孟尝君一到秦国,就已经送给昭王做见面礼了,这时如何拿得出第二件?
正在愁苦之际,孟尝君三千宾客中的下席之一挺身而出,前往秦宫内库盗裘。这位下客学着狗叫,迷惑了守库人,果然将白狐裘盗回。
孟尝君大喜过望,连忙请泾阳君拿着去贿赂燕姬。果然枕头风强过龙卷风,燕姬趁着陪昭王喝酒的机会,四两拨千斤,哄得昭王同意放孟尝君归国了。
第二天,孟尝君拿到了通行证,立即马不停蹄地上了路,一路上可谓分秒必争,赶到函谷关出秦境的时候,已是半夜,照规矩是要清早鸡鸣之时才能开关放行的。孟尝君恨不得身上长翅飞将出去,急得在关下团团乱转。
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又一位下客忽然引颈高歌,学起了鸡打鸣的声音。一鸣之下,顿时关里关外的公鸡都跟着鸣个不停。睡得晕头转向的卫兵分不清东西南北,以为天快亮了,立即开门放行。孟尝君立刻脚底抹油,带着人马逃出了秦国。
果然,孟尝君一行刚走,反悔的秦王就已经派了追兵而来。被气得直瞪眼的秦昭王这时不得不认输,叹道:“孟尝君手下能人辈出,就连鸡鸣狗盗之辈都齐全,难怪他能有那样神出鬼没的本领。”
二、内容介绍
(一)寄食经过:采用抑笔1齐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愿寄食门下2孟尝君问:何好何能,答:客无好无能孟尝君笑而受之3三弹其铗: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孟尝君以客礼待之,冯谖不复歌
5/7
(二)为孟尝君营三窟:采扬笔1缘起:冯谖毛遂自荐收责于薛2伏笔:冯谖问:责收毕,以何巿而反?孟尝君答:视吾家所寡有者3才能:一窟:矫命巿义于薛二窟:挟外力使孟尝君重登相位三窟:请立宗庙于薛,使孟尝君地位更加巩固|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三)总结: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三人物形象分析
1、主要人物冯谖的性格冯谖:“奇人奇计”,足智多谋,深思远虑(其他:潇洒无稽,报效知己)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围绕文中弹铗、市义以及孟的罢相、复相等事件来讨论冯谖的性格形象。冯谖“无好”“无能”,但却三次弹铗要求门客中的上等待遇,这是一奇;冯谖奇收债却毁债,这是一奇;以匹夫之力恢复并巩固了孟尝君的相位,这又是一奇。作者以冯谖的奇行异举表现出了他超众的智慧和“奇士”的独特性格。弹铗而歌,藏才不露——表现出装愚守拙,巧于试探;署记自荐,收债于薛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具有高人一筹的见识,用心深远;为孟复相以及立宗庙于薛等经营三窟——足智多谋,战国策士的计谋本色。冯谖的谋略自我介绍:无好无能待遇要求:倚柱弹铗(食肉、坐车、养家)锋芒初露:收债于薛(矫命市义)巧营三窟:游说梁王、请立宗庙孟尝君死后,其不肖子们争相继位,齐、魏兴兵,满门灭绝。冯谖既痛心又无奈,于是西出函谷,最终落脚在秦国腹地、渭水之滨一个叫天府镇的地方,从此潜心教书,不染政事。2、次要人物孟尝君性格对待冯谖:无好无能:笑而受之倚柱弹铗:食以鱼,为之驾,养其亲冯谖愿意为之收债:诚恳道歉矫命市义:虽然“不说”,也只说“诺,先生休矣”性格复杂:有政治远见,也堪称慧眼识人,具有宽人责己,礼贤
6/7
下士的品德。孟尝君的领导才能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虽然仗义,但是能
为大哥,却做不得小弟;春申君早年有雄韬伟略,无奈迷恋妇人,终死于门客之手,家族夷灭;平原君最为平庸无能,空有好客之名,实不能赏识、利用人才。孟尝君最具领导才能。既能做大哥,又能做小弟,俨然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黑社会团伙的头目。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四)艺术特色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描述冯谖奇才的过程。冯谖无能而贪求——市义——民迎君道中,实现市义之效——重返相位——立宗庙于薛。本文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洒脱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这样使得人物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2、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将写冯谖的大才,却写冯谖的无才无德。本文开篇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足的小人。而后再写他令人折服,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3、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另外,文章还采用了陪衬的手法: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同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等也是本文的特色。
7/7
篇九: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冯设客孟尝君)一文主要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谈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故事。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清人浦起龙(古文眉诊》卷十三评道:“此冯援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可见此文的影响之大以及手法之妙。
本文伊始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按常理而言冯谈应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逐一满足了他的请求。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种种疑惑吸引读者往后读,后文文章逐一揭开了谜底,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最后在孟尝君返回封地后,见“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才真正明白了当初冯谖的用意,而冯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人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同时,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冯谖性格特征。“收责于薛”是孟尝君宫中的大事,也是门客显露才能的极好机会,但门下竟无人敢为.冯谈勇于自荐,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对当时“君”与“民”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意识到必须收买民心,对百姓施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政治于是“收责”时,抓住有利时机“矫命以责赐诸民”,焚券“市义”,这一举动,为孟尝君先凿成一窟,冯谖在为孟尝君复凿二窟的过程中,西游大梁,游说鼓动魏王重聘孟尝君;劝说孟尝君“请先生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他洞悉形势,善于分析,巧妙地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因势利导,顺势入机,争取主动,创造条件.结果凿成三窟,使孟尝君“高枕为乐”.文章通过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这三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他机敏奇巧,才干超群,见深虑远,善于出谋划策的性格特征.
在这些典型事件中,作者又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如文章开头冯谖与孟尝君初次见面的对答,孟尝君问:"客何好冯谖答":客无好也孟尝君紧接着问:"客何能冯谖答":客无能也文章接着只是简单一句:"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对二人为何如此问答没做任何解释,只是一段很客观的叙述,但已成功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问两答是无意之言,还是有意之语两人之中谁是有意,谁是无意,抑或都是有意根据下文的描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两人均为有意,在这样看似简单的问答中已初步展示了冯谖非凡自信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接纳冯谖也可看出孟尝君的洞察力。
而后,冯谖按照自己的计划"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后",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此细节描写冯谖在这样一个早得令人措手不及的非常时间求见孟尝君无疑是为了突出他的急,冯谖如此急不可待求见孟尝君的目的非常简单:禀告孟尝君他在薛地处理债券的情况按理,这不是十万火急的事,禀报时间的早晚无关紧要,但因为冯谖处理债券的方法异乎寻常,所以这时间的选择对他而言则至关重要,在向孟尝君汇报时冯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是孟尝君的反应却是"不悦#,他完全没有理解冯谖的苦心与远见,以冯谖之雄辩滔滔尚未能让其心悦诚服,那如果由他人转述的话岂非更有可能让孟尝君误会和不高兴由此也就明白了冯谖为什么要那么早去求见孟尝君,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债券时就已预料到孟尝君的态度,同时他也知道其在薛地的举动一定会被人禀告孟尝君,如果那人不明白冯谖的真实意图,那么在向孟尝君禀告时就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这样很可能就会使孟尝君先入为主而形成错误判断,基于此,所以冯谖要以最快的速度谒见孟尝君,抢在第一时间由他自己主动向孟尝君禀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见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焚券市义”本身所将产生的长远功效上,而且也表现在整个计策实施后的善后措施上,他懂得如何在建立功业的同时保护自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文中还有许多处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细节描写才使文章逸趣横生,更具可读性。
由此可见,《冯设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
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篇十: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主要叙述的是门客冯谖如何帮助主人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保住了相位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贵阶层养士成风的社会现实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试谈《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蒋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9期
摘要:《战国策》虽是一部史书,却有着鲜明的文学特色,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辞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笔调轻灵,手法多样,刻镂细腻。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用完整而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形象。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形象的塑造便是如此。
关键词:冯谖;孟尝君;《战国策》;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蒋燕,女,江西玉山人,江西师大鹰潭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01
《战国策》是继《左传》、《国语》之后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言论和行事的史书。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有鲜明的文学特色,其中的文学成就之一就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战国策》一书中“士”有四种。一种为苏秦、张仪型的策士,一种为荆轲、聂政型的侠士,一种为有鸡鸣狗盗一技之长的术士,还有一种就像《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的冯谖那样,是专门给其主人出谋划策的谋士。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主要叙述的是门客冯谖如何帮助主人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保住了相位,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贵阶层养士成风的社会现实。文章在描写冯谖这一谋士形象时,不仅精雕细刻地进行描绘,并采用了先抑后扬,层层深入,愈转愈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开始用完整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人物形象。
一、精雕细刻的描绘
《战国策》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辞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笔调轻灵,手法多样,刻镂细腻。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手段的谋士形象,而且是个古今中外很独特的谋士。正如鲁迅所说的“这个”,不是“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个”。同诸葛亮、张良等相比,冯谖的性格落魄、奇特,有着众多谋士的共性:足智多谋,但其个性分明。作者抓住“士”的本质特征,生动自然地揭示出冯谖的性格。
《冯谖客孟尝君》开篇写道,“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原寄食门下。”冯谖到孟府面试时,居然敢说自己“无好”、“无能”。若不是真的“无好”、“无能”便是装疯卖傻,深藏不露。因而被孟尝君轻视,受左右讪笑。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共分三等,上等食肉,中等食鱼,下等食菜。冯谖想当然的被“食以草具”。但这样无能之客竟三弹其铗作歌,要鱼、要车、要钱养家:“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致使左右由笑之而恶之。只有孟尝君肚量大,一一容忍。不过也是,一“无好无能”之人也能接纳,这也就不足为怪了。冯谖也真摸准了孟尝君的脾气。这一段文字,把一个无才无德,贪心不足的冯谖形象在读者面前展露无疑。
其后,笔锋一转,冯谖出人意料的脱颖而出,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平素只取不舍的冯谖此时自告奋勇要为其主人解决一老大难,并在话语中埋下伏笔:“责毕收,以何市而返?”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到薛地后,敢于矫命豁免债卷,“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市义而回。其中可见冯谖有胆魄,有政治头脑。只可惜孟尝君并未领情,却是不悦,曰:“诺,先生休矣!”一直到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了相位,赶回封地之时,孟尝君才算是见到识了市义的结果:“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对冯谖也才算是真正的认识。
由此,冯谖才开始谒其主子:“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于是要复凿第二窟。至此,冯谖大展其才,说梁王成功,吓到齐王。“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又乘机要孟尝君向齐王请求允许把齐国的宗庙建立在薛地。因为,薛地有了宗庙和祭器,地位就不同于一般的封地,齐王将不得不格外重视,孟尝君的安全也就更有保障。终于,第三窟也凿好了。经营三窟成功后,“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随着波浪起伏的故事展开,冯谖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须眉浮动纸上。
二、新奇生动的手法
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作者寓于创造性的用了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整个冯谖形象的刻画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其始,文章刻画出一个无才无德而又贪心不足的冯谖形象。不论是面试时的“无好无能”也罢,还是“三弹其铗时的贪心汉”也罢,不仅仅是左右恶之,人皆恶之。不料笔锋一转,冯谖替孟尝君收债于薛地,矫命市义,其胆魄崭露头角。在佩服其胆魄的同时,也让人不禁暗想,这人也忒胆大了。待孟尝君见市义之果后,冯谖始大展其才,他的光辉形象也冲破云雾遮蔽光芒四射。经过这先抑后扬一番之后,冯谖的形象更加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读者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冯谖这个谋士。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完整集中的情节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还开始用完整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形象。自冯谖初做孟尝君门客到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最终到冯谖为孟尝君复凿两窟。这一完整而集中的故事情节,使冯谖这一活脱脱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触及可摸。通过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劵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篇十一: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P>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熊江平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作品介绍】
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冯谖在孟尝君家作食客时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凿就“三窟”,使他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的事迹。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薛公田婴(谥号叫靖郭君)的儿子。孟尝君是他的谥号。田婴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婴死,田文继承他的封邑薛,招集各国士人,食客3,OOO余人。齐湣王时,孟尝君先后两次为齐相,主持国政。
客,指作食客,名词用作动词。
【注评】
齐人有冯谖(xuān)者,齐: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战国时为七雄之一。贫乏不能自存。贫乏:贫穷。自存:自己养活自己。使人属(zhǔ)孟尝君,属:嘱托,请托。愿寄食门下。寄食门下:意思是到孟尝君家做个食客,以解决生活问题。〇起笔简介本篇主要人物的家境、身份。“贫乏”二字,为后文弹铗而歌张本。孟尝君曰:“客何好?”客:指冯谖。何好:爱好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下句的“何能”与此同。曰:“客无好也。”“曰”前省主语“人”。也:表肯定语气。下句的“也”同此。曰:“客何能?”主语“孟尝君”承前省略。何能:能做什么。曰:“客无能也。”〇两番问答,写孟尝君探询冯谖的爱好、才能,以便确定对他的待遇和使用。言冯谖无好、无能,这不过是欲扬先抑,不鸣则已,为以后一鸣惊人映衬一笔。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受之:接受冯谖作食客。之,他,代冯谖。诺:答应的声音,可译为“好”、“好吧”。而:连词。它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〇一“笑”一“诺”,描摩传神,勉强“受之”,见其鄙薄轻蔑之情。
记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食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左右: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以:因为。贱:贱视,看不起。形容词作动词用。之:他,代冯谖。也: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食(sì):给……吃。“食”后省宾语“之”(他)。草具:粗劣的食物。草,粗劣。具,饮食。〇贱之,承上句“笑”字。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居:停留,这里有“经过”的意思。有顷:不久。弹(tán):用指头敲击。其:他的,代冯谖。剑:联系下文看,都指剑把。这句省主语“冯谖”。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歌:唱。铗:剑把,这里指剑。归来乎:回去吧。这里的“来”是语气词,不表“来到”的意思。食(shí):吃。〇一弹而歌,对所食不满。左右以告。以告: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介词“以”的宾语“之”和谓语“告”的宾语“孟尝君”都省略了。孟尝君曰:“食(sì)”乞比门下之客。”食:给……吃。这一句,一本作“比门下之鱼客”,意思是照门下吃鱼的客人那样看待。之:前一个是代词,他,代冯谖;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〇待以客礼。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〇复弹而歌,对“出无车”不满,要求又高一步。左右皆笑之,〇二笑,反映左右对冯谖态度的变化。皆,表示无一例外。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为(wèi)之驾:给他准备车马。车马齐备叫做驾。车客:有车坐的食客。〇待以上客之礼。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访问,拜访。其:他的,都代冯谖。曰:“孟尝君客我。”客我:把我当作上客看待。客,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〇写冯谖在生活改善以后的得意神态,表现他对孟尝君的感激的心情。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无以为家:没有什么用来养家。〇三弹而歌,为了养家,要求更高一步。弹剑、弹铗,弹剑铗,用语灵活多变。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恶:讨厌。以为:以之为,以的宾语“之”承前省略,意思是:认为(他)是……。〇左右对冯谖的态度的又一变化。“以为……”句说明“皆恶之”的原因,并补充说明上文“皆笑之”的原因。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公:敬称,可译为“先生”。亲:父母。乎:疑问语气词,吗。联系下文看,这里不是记孟尝君直接问冯谖,而是间接探问。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j?)其食用,无使乏。给:供给。食用:动词用作名词,指吃的用的东西。其:她,代冯谖的老母。无使乏:不要让她缺少(食用)。无:不要。“使”后省兼语“之”(她)。〇孟尝君对冯谖的老母照顾周到。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有“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承接关系,即表示后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在前者之后,并且是由前者导致的。〇小结上文,说明冯谖对孟尝君别无所求,并以其行动否定了左右“以为贪而不知足”的错误判断。
记叙冯谖做食客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点。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出:拿出。记:通告,文告,一说指帐簿。诸客:众门客,可译为“门客们”。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〇门下诸客,写问的对象。“谁习计会(kuài),能为(wèi)文收责(zhài)于薛者乎?”习:熟悉。计会:会计工作。为文:给我。文,孟尝君自称其名。责:同“债”,指借出的钱或物。薛: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藤县东南,是孟尝君父亲的封地。为孟尝君所继承。者:与“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构成名词性“者”字短语,作谓语。乎:吗。〇写问的内容、目的。收责于薛,是孟尝君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下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冯谖署曰:“能。”署:签名。曰:这里有“写道”的意思。〇“能”,反映冯谖的胸有成竹,与上文之“无好”“无能”比照鲜明。下文的内容都围绕这个“能”字着笔。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怪之:以之为怪。怪,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下文“怪其疾也”的“怪”用法同此。之:代冯谖。也:呀,表疑问和惊诧的语气。〇从孟尝君的心理活动和谈话,写出他对冯谖毫无印象,而这个全无名气的冯谖居然自认为“能”完成收债于薛的重任,他自然为此感到惊奇。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就是。夫:指示代词,那。这个“夫”,突出唱“长铗归来”是他的特点。也:表解释语气。〇与上文三弹三歌相呼应。对左右的笑谈轻薄,描绘得淋漓尽致,其讥讽鄙夷之情,溢满字里行间,行文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孟尝君笑曰:〇三笑。这是欢欣的笑,为得到急需的人材而笑,与开头“笑而受之”的笑,感情基础不一样,与“左右皆笑之”的笑,更无相同之处。“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果:副词,果真,果然。负:对不起。之:他,代“客”(冯谖)。未尝:副词性结构,不曾。〇客果
有能也,与上文“客无能也”相对照。请而见之。通过特意的邀请接见他。谢曰:谢:道歉。“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nuò)愚,沉于国家之事,倦于事:被琐事搞得疲劳。愦于忧:被忧患弄得发昏。愦,昏乱。性懧愚:天性懦弱愚呆。这是孟尝君的自谦之辞。懧:同“懦”。沉:沉溺,有“陷在……”的意思。于:前两个表被动,可译为“被”;后一个表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在……(中)”。开罪于先生。开罪:得罪。于:表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不译出。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羞:意动用法,认为……是羞辱。乃:却,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为(wèi)后省宾语“文”。于:到。〇盂尝君从主客观两方面解释未曾早接见冯谖的原因,表示希望能得到他的谅解,并对他愿意“收责于薛”寄予希望。言简意赅,可算是善于言辞。冯谖曰:“愿之。”之:代收责于薛这件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约车:准备车马。约,拴系,把马系于车前。治装:整理行装。治:备办;整理。载券契:用车待着借契,说明借契之多。券契:借契。券:借贷双方各拿一半可以合验的契据。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毕收:完全收回来。以:用,拿。“以”后省宾语“之”,“之”代所收回的债款。何市:买什么。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市;动词,买。反:同“返”,回来。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视:看,这里有“估量”的意思。寡有:少有,缺少。所……者:所……的(东西)。〇冯谖与孟尝君的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却引出下文冯谖到薛收债的出人意料的处理办法,故前人评道:“问则有意,答则无心,幻出绝妙文字。”
记叙冯谖主动承担为孟尝君去薛收债的任务和出发时的情况。
驱而之薛,驱:赶牲口快跑,这里指赶着车。之:到,与下文“长驱到齐”的“到”同义。〇四字带过途中情况。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当偿者:应当还债的。“者”字短语作“诸民”的后置定语。悉:都。合券:将借贷双方收藏的借契合在一起进行核对。券遍合,起,遍合:都核对过。起:站起来。〇起,表示郑重其事。矫命以债赐诸民,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以责赐诸民:把债款赐给(借债的)老百姓,意即不要偿还。以:用,把。〇原为收债而来,反以债赐诸民,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因烧其券。因: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与“于是”相当,可意译为“随即”。其:他们的,代诸民当偿者。〇使孟尝君失去再去收债的根据,使借债的百姓彻底放心,反映冯谖的果决与考虑问题的周到。民称万岁。民:即上文的“诸民”。称:说,这里有“欢呼”的意思。〇写出老百姓的感激和欢欣心情,见冯谖以债赐诸民的重大政治意义,间接反映了薛地百姓以前备受高利贷剥削的痛苦。
简叙冯谖到薛以焚券市义的方式为孟尝君收债的经过。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长驱:一直赶车快跑,中途不停留。齐:指齐国国都临淄。省主语“冯谖”,省“见”的宾语“孟尝君”。而:连词,可译为“就”。〇八个字,写出冯谖办事的干净利落。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其疾:以其疾为怪。因为他回得这么快而感到奇怪。其:他,代冯谖。疾:快。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意谓穿戴得整整齐齐。之:他,代冯谖。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乎:吗。何: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也:呀,与“何”相呼应,表疑问。〇从孟尝君的心理、行动和谈话,反映出他急于了解冯谖收债的情况和希望他收回债款又不相信他这么快就能完成任务的心情。曰:省主语“冯谖”。“收毕矣。”矣:了,表事物的既成状态,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君:您,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孟尝君。云:说。〇这句是下文说明问题的依据,又照应了上文。臣窃计,臣:我,冯谖对孟尝君自称。窃:私自,谦词。计:考虑。〇下面五句是“计”的内容。君宫中积珍宝,宫:古代贵族居住的房屋。狗马实外厩,实:充满。厩:马棚,泛指牲口圈。与“宫中”相对而言,故称“外厩”。美人充下陈;充:充满。下陈:古代统治者堂下陈列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〇极言孟尝君家用的玩的东西之多,反映了他的奢侈淫逸,而这正是残酷剥削百姓的结果,却也正说明他的寡义。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通“已”,副词,仅仅。义:这里指正义的行为及因行义而获得的声誉。耳:罢了,表示范围的仅此性和肯定语气。〇又一次与“视吾家所寡有者”相呼应,突出采取下述作法的依据。窃以为君市义。以:介词,用。后省宾语“之”,“之”代债款。为:介词,替,给。〇市义,奇事,奇语!孟尝君曰:“市义奈何?”奈何:动词性结构,怎么样。表示询问方法或情状。〇疑惑不解,故有此问,以引出下文。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gǔ)利之。区区:小小的。拊爱:爱抚,爱护。拊,同“抚”。子其民:以其民为子。子,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名词的意动用法。其:那里的,代“薛”。因而:是介词“因”与连词“而”的连用形式,相当于“借此”,“趁机”。贾:古代指设肆售货的商人,这里用作状语,意即“用商人的手段”。利之:从人民身上谋取利益。之,他们,代“民”。〇责备孟尝君对薛地百姓不义。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乃:副词,加强肯定,可译为“就是”。所以:与它后面的动词性短语结合,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方法、方式,可译作“用来……的方法(方式)”。也:表判断。〇说明“市义”的内容与影响。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悦:高兴。休矣:算了,罢了。表示无可如何的感情。〇他的“不悦”,说明对“市义”的深远意义很不理解,见出其平庸与近视。
记叙冯谖向孟尝君报告收债的结果。收债于薛的整个过程,处处表现出冯谖的“果有能。”
后期(jī)年,后:指收债于薛以后。期年:一周年。齐王谓孟尝君曰:齐王:指齐湣(m?n)王。谓……曰;对……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寡人:古代诸侯的谦称,可译为“我”。先王:齐湣王称他已死的父亲齐宣王。以……为……:这是个表示处置等意义的格式,可译为“把……作为(当作)……”。〇貌似尊重,实免其职。孟尝君就国于薛。就国:到自己的封地去住。国,卿大夫的封地。未至百里,离目的地还差一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君:指孟尝君,与作第二人称代词的“君”有别。〇从迎接的人数之多,迎接的路途之远,反映薛地百姓对孟尝君的尊重,见出“市义”的效果和冯谖的远见。与上“民称万岁”相照应。孟尝君顾谓冯谖曰:顾:回头看。“先生所为文市义者,所为文市义者:名词性短语,替我买义的道理。乃今日见之。”乃:才。见:看到。之:它,复指“先生所为文市义者”。〇终于认识到市义给他带来的好是,赞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与上文“不悦”形成鲜明对照,并与“窃以为君市义”等语相呼应。冯谖曰:“狡兔有三窟,窟:巢穴。仅得免其死耳。仅得:仅仅能。其:它,代免。死:指死于猎人或猛兽。耳:而已,罢了。今君有一窟,一窟:比喻市义买得了人心。未得高枕而卧也。未得:不能。高枕而卧:垫高枕头安卧,形容没有忧虑。高,使动用法。也:表肯定语气。请为君复凿二窟。”请:表敬副词,相当于请允许(我)。〇以“狡兔有三窟”为喻,启发孟尝君得用多种办法从各方面来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必要,表现了冯谖的深谋远虑和愿为他尽忠效力的决心。
结束收债,转入下文,是个过渡性质的段落。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shèng),金五百斤,予:给。乘:用四匹马拉的一辆车。金,和下文的“黄金”,都指铜质货币。斤,同“釿”,先秦的一种货币单位,重一两多。这是个双宾语句,省略近宾语“冯谖”。西游于梁,西:往西,方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游:游说:游行各国,对诸侯有所劝说。于:到。梁:魏国,这里指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原都安邑,魏惠王时迁都大梁,国号也叫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放:放逐,指免去孟尝君的相位。先迎之者:“者”字短语,作“诸侯”的后置定语。之:他,代孟尝君。富:指国家富足,而:顺承连词,可不译。〇强调孟尝君所能起的作用,为的让魏王迎接他。于是梁王虚上位,于是,这里含有“由于这个原因”的意思,翻译时不必改词。虚上位:让出最高的的职位(国相)。虚:空着,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以故相为上将军,故相:原来的相。相,官名,百官之长。以:是使令、任用意义的动词,与“为”配合,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相当于“让……作……”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聘:聘请,请人担任职务。〇冯谖
游说成功,梁王以显使厚礼聘请孟尝君为相,从而提高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先驱:这里的意思是:走在梁王使者前,赶车快跑,回到齐国。诫:告诫,预先提醒。“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重币:厚礼,指千金。币,古代礼物的通称。显使:显贵的使臣。使:名词,使者,使臣。以上两句都是判断句。齐其闻之矣。”齐:指齐王等。其:副词,大概,可能,表揣度语气。之:代梁王派显使以重币聘请孟尝君的事。〇提醒孟尝君,为的让他做好应付梁使的准备。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梁使:梁惠王的使臣。三反:往返多次。反,同“返”。固辞:坚决推辞。辞,谢绝,推辞。不往:不到(梁国)去。也:表陈述语气,可不译。〇进一步突出梁王对孟尝君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孟尝君的地位、声望。以上两句极简要,省略了不少具体情况的记叙。齐王闻之,之;代梁惠王派使者多次往聘孟尝君的事。〇应上文“齐其闻之矣”,说明冯谖判断的正确。君臣恐惧,君:指齐王。〇恐惧,是害怕孟尝君受聘为魏国相,使魏“富而兵强”,对齐国不利。遣太傅赍(j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太傅:官名,赍:拿东西送人。文车:雕刻或绘画着花纹的车。驷:四匹马拉的车,与“乘”同义。服剑:佩剑。封书谢孟尝君曰:谢:道歉。“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不祥:不喜。一说,不吉利。被:遭受。于:这里可不译出。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借指祖先。祟:原指鬼神害人,这里指祖宗降下的祸害。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沉:深深地迷惑。于:被。谄谀:奉承讨好。开罪于君。〇齐王强调得罪孟尝君的客观原因,目的在为自己推卸责任。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不足:不值得。为:帮助,卫护。顾:顾念。姑:姑且,暂且。反国:返回齐国国都临淄。反,同“返”。统:统率,治理。万人:指全国人民。乎:吧,表祈使语气。〇齐王正面提出请求,又对以前“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的借口做了巧妙辩解。“寡人不足为也”,表面上仍有“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的意思,这次请孟尝恢复相位,为的“顾先王之宗庙”。前后文字相映成趣。
记述冯谖设计为孟尝君凿好第二窟,使他返国恢复相位,又一次表现冯谖的“果有能”。
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愿:希望。请:指向齐王请求。祭器:宗庙里用于祭祀祖先的器皿。立宗庙于薛。”立:建立。于:在。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还;指冯谖回到临淄。“还”字说明在薛建立宗庙的任务是由冯谖担负的。报……曰:向……报告道。姑:副词,姑且,暂且。高枕为乐:意思是高枕而卧,无忧无虑地享乐。高枕,高枕而卧的略语。〇照应上文“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突出凿三窟的意义。
记冯谖为孟尝君凿就第三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突出冯谖的深谋远虑。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纤介:极其微小。纤,细;介,通“芥”,小草。计:计谋。者……也: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的“者”表句中停顿兼起提示作用;“也”表判断语气。可译为“……是……”。〇总结全文,终章显志,对“冯谖之计”给予高度评价。
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贡献,全面肯定他的政治才能。
【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
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
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简析】
本文记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就这一点说,冯谖可算是策士中的佼佼者。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位。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又反映出冯谖具有当时策士的共同特点。
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主要是:
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
“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一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又是一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又是一道曲折。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①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孟尝君:“食之,比门下之客。”
③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这三组句子里的“食”,用法各不相同。第一组:“食”读shí,动词,“吃饭”的意思,这是常见的用法。第二组,“食”读sì,“给……吃”的意思,“食之”就是“给他(鱼)吃”。“食以草具”就是把粗劣的饭菜给他吃”,“食”后省代词宾语“之”。“食”的这种用法,有人视为“使动用法”,有人称之为
“供动用法”。第三组,“食”用为名词,读shí。意思是“食物”、“吃的东西”。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这里要注意“为之驾”。这是为动双宾语。“为”,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是为动关系,意谓给他准备。“为驾”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准备车马。合起来就是“给他准备车马”,全句译出来是:给他准备车马,比照门下有车坐的食客的待遇。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这两句中“高”和“虚”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枕”,使枕头高。“虚上位”,使上位空着。这里可注意使动词的译法。使动词除了按“使宾语怎样”这个公式翻译外,还有别的译法。如“高枕”可译成“垫高枕头”,即补出另一有关的动词“垫”,而把使动词“高”作为结果补语译出。“虚上位”可译为“把上位空出来”,现代汉语里的介词“把”含有“使”的意思。
“孟尝君客我”之类
本文中意动用法的例句很多,列举于下,可以通过这些例句掌握意动关系的各种译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我;把我当上客对待。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之:认为他贱,即轻视他。③孟尝君怪之。——怪之:对他感到奇怪。
④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不羞:不(把我对您的简慢)当作耻辱。“羞”后省宾语“之”。
⑤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其疾:对他回来得这么快感到奇怪。⑥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子其民:把那里的人民看作自己的子女。
左右以告。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窃以为君市义。
上边三句中介词“以”都省略了宾语。“以告”就是“以之告”,把冯谖弹剑而歌的(事)告诉孟尝君。“以何市而反”就是“以之何市而反”,用(它)买些什么回来。“窃以为君市义”就是“窃以(之)为君市义”,我私下用(债款)替您买了义。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这两句,定语都置于中心词之后。“诸民当偿者”即“当偿之诸民”,“诸侯先迎之者”即“先迎之之诸侯”。定语后置时,一定要写成“者”字短语的形式。如“当偿之诸民”,定语在中心词之前,不用“者”;移到中心词后边,就得写成“诸民当偿者”。定语后置时,有时还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个结构助词“之”,如《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音”,便是这样。
篇十二: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P> 【诗歌鉴赏】冯谖客孟尝君原文翻译赏析冯谖客孟尝君原文翻译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注释、冯谖(xuān):齐国游说之士。谖,一作“?”,《史记》又作“?”,音皆同。客,做门客。2、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中还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3、存:生存,这里指生活。4、属(zhǔ):通"嘱",嘱咐。5、寄食门下: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寄食:依附别人而生活。6、好(hào):爱好,擅长,喜好。7、诺:答应声。8、以:因为。因为孟尝君的态度而轻视冯谖。9、能:才能,本事。0、贱:轻视,看不起。、食(sì):通饲,给人吃。2、草具:粗劣的饭菜。具,供置,或指酒肴。3、居有顷:过了不久。4、铗(jiá):剑柄。这里代指剑。5、归来:离开,回来。6、比:和……一样,等同于。7、为之驾:为他配车。
8、揭:高举。9、过:拜访。20、客我:待我为客。即把我当上等门客看待。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客。2、弹:敲打。22、无以为家:没有能力养家。无以,没有办法。23、恶(wù):讨厌,厌恶。24、给(jǐ):给予,供给。25、出记:出了一个文告。记,账册,古代一种公文文种。26、计会(kuài):算账。27、习:熟悉。28、责:同”债“。债的本字。29、署,署名,签名。(可见"记"不能作帐册,而当做告示。)30、负:辜负,对不住。这里指没有发现冯谖的才干。3、谢:道歉。32、倦于事:忙于事务,疲劳不堪。33、愦(kuì)于忧:忧愁思虑太多,心思烦乱。“愦”通“溃”,乱。34、?(nuò)愚,懦弱无能。“?”通“懦”。35、沉:沉浸,埋头于。36、开罪:得罪。37、约车治装:准备车马、整理行装。约,缠束,约车即套车。治,整理。38、券契:债契。债务关系人双方各持一半为凭。古时契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分两半,验证时,合起来查对,故后有合券之说。39、市:买。40、反:同”返“,返回。4、寡有:没有。
42、驱:赶着车。之,往。43、当偿者:应当还债的人。44、合券:验合债券。可知前面应解为“债务契约”。古代契约分为两半,立约双方各执其一。45、矫命:假托(孟尝君)命令。46、按:此节描述《史记》更合情理。47、疾:迅速。48、晨而求见(xiàn):谒见。49、下陈:古代殿堂下陈放礼品、站立婢妾之处。50、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5、拊爱:爱抚。拊,同“抚”,抚慰。52、子其民:视民如子。53、贾(gǔ):做买卖。贾(gǔ)利之,做买卖获利。(不必视为名词作商人解。)54、休矣:算了吧。55、后期(jī)年:一年之后。56、齐王:齐?王。《史记?孟尝君列传》:“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各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所谓“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是托词。57、就国:回自己的封地。国,指封地。58、顾:回顾,旁顾。59、乘(shèng):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亦可泛指车。60、窟:洞。6、梁:大梁,魏的国都。惠王,梁惠王,魏武侯之子。62、放:放逐。63、虚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来。64、先驱:驱车在前。
65、重币:贵重的财物礼品。66、显使:地位显要的使臣。67、三反:先后多次往返。反,同“返”。68、固辞:坚决辞谢。69、太傅:官名,为辅弼国君之官。掌制定颁行礼法。70、赍(jī):带着,抱着7、文车:文饰华美的车辆。72、驷:四马驾的车,比较:乘不一定是四马,驷一定是四马。73、服剑:佩剑。74、封书:写信,古代书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书。75、不祥:通“详”,审慎,不详即失察。76、被(pī)于宗庙之祟:遭受祖宗神灵降下的灾祸。被,同“披”,遭受。77、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被阿谀奉承的奸臣所迷惑。78、不足为:不值得你看重并辅助。一说无所作为。79、顾:顾念。80、姑:姑且。8、统:治理。82、就:完成。83、纤介之祸:介同芥,小草。纤丝与草籽,比喻极微小。冯谖客孟尝君翻译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冯谖说:“没有。”孟尝君又问:“先生有什么特长吗?”他说:“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接纳了他:“好的。”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住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身边的人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吩咐说:“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吃鱼吧。”住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说:“给他配上车,按照车客的待遇。”于是冯谖驾
车带剑,向他们的朋友夸耀:“孟尝君尊我为上客。”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复弹其剑,唱道:“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无以养家。”身边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冯谖答道:“有个老母。”孟尝君资助其家用,不使他母亲穷困,而冯谖从此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孟尝君看了很诧异,向左右随从:“这是谁呀?”人们答道:“就是那个唱‘长剑呀,我们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还未曾见过面呢。”于是请他来相见,道歉说:“田文每日为琐事所烦,心身俱累,被忧愁弄得神昏意乱,而且生来懦弱笨拙,只因政务缠身,而怠慢了先生。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愿效微劳。”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临淄,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般迅速?”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殿下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暗想,殿下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殿下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您只据有小小的薛地,不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臣为君计,私自假传您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他们,并焚毁债券,百姓莫不欢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您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冯谖对孟尝君接着进言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惠王说:“齐国放逐了大臣孟尝君,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于是魏王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咱们齐国该知道这件事了。”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都是寡人行为的兆头不吉祥,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寡人无德,虽不足以辅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
国执掌政务。”冯谖劝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就,殿下可安心享乐了。”
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很轻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冯谖客孟尝君赏析一、欲扬先抑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才具出众、见识过人。二、映衬烘托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进行映衬烘托。“收责于薛”、“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三、尺水兴波从叙事角度看,本文也颇有技巧:第一部分叙述冯谖初为孟尝君食客时的情状。第二部分叙述冯谖焚券市义,也暗伏机窍,如冯谖市义而不市其他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不悦”到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每有波澜,使人读来趣味良多。冯谖客孟尝君启示做人得自己给自己争取机会,这个世界上伯乐是很少。如果你自己不说,说不定你的才华就永远沉寂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三: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P>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1《冯谖客孟尝君》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2、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帮助孟尝君巩固在他薛地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而具有某种积极意义。3、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冯谖有着机智豪爽、深谋远虑和临机而断的性格。4、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这种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造成文章的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姿态横生。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假)孟尝君:贫困穷顿无法生存,托人请求孟尝君(2)左右以君贱(意动)之也,食(名词作动词)以草具:身边之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3)食(名词作动词)之,比门下之客:给他吃,和门下一般食客同样款待(4)孟尝君客(意动)我:孟尝君把我当客人看(5)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左右的人说:“就是那个歌唱‘长铗归来’的人”(6)窃以为君市义:我私下用债款为您买来了“义”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举;拜访(2)驱而之薛:往、到(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意动,感到奇怪;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责同债,债务;以,拿;何市,市何,宾语前置,买什么;反同返,返回。(5)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买义;才(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同返,返回;坚决《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知识。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2.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3.理解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把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教学重点: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教学难点: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战国策》;释题: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一、导入:《战国策》(1)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西汉刘向整理编订。(2)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比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一折三波。二、释题:1、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2、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客”:名作动,做食客。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三、预习课文:1、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讨论归纳故事情节。四、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一)课文内容提要本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二)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2):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冯谖既有政治见识,又有办事才干,是个“有能”之人,而文章一开始却从反面着笔,借荐者之口,写他“无好”“无能”。——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广收人才的性格特点。但他的一个“笑”字,一个“诺”字,微妙地表现了主人轻视冯谖的神态和口气。接着冯谖三次弹铗高歌,从“食无鱼”“出无车”到“无以为家”,对生活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孟尝君虽然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但不掩饰其对冯谖的轻视,孟尝君左右的人也仗主人之势,对冯谖的“弹铗高歌”,从“告”到“笑”再到“恶”,轻蔑之神态也活灵活现。这一部分从侧面烘托和反面着笔相呼应,虽极写冯谖的“无能”,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此人非常人”的悬念。
第二部分(3—8):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1)焚券市义:孟尝君征求替他到薛地去收债的人,冯谖署曰:“能”,果断干脆;(主动受命)冯谖斗胆签署,欣然奉命,启程之前,还特地问了一句:“以何市而反?”“视吾家所寡有者”,主人的回答,看似随意,却也隐含着对冯谖观察、判断能力的试探与考察。同时,这一笔也是为后文突现冯谖的才能作铺垫。到了薛地,他居然“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回来后,求见孟尝君时,十分巧妙地利用孟尝君说过的“视吾家所寡有者”为根据,大谈“为君市义”的道理。(矫命焚券)(买义复命)这一结果大出孟尝君意外,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冯谖用心深远,胸有成竹,行事果断,确实是个“有能”之人。薛地收债这一层是本文最浓的一笔,因为它是冯谖初试锋芒的一次绝好机会。在此之前,他未被赏识,人们也不知道他有何能耐。因此,他自告奋勇接受收债任务,就格外引人关注。这一事件由冯谖主动受命、矫命焚券、买义复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效果组织串穿起来,环环相扣,缜密曲折。冯谖敢于矫命焚券,是他看到了收买民心对于巩固孟尝君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孟尝君“不拊爱子其民”的危险性。这既显示了冯谖的见识与胆魄。(2)谋复相位:齐王废除了孟尝君的相位后,冯谖敏锐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已有薛地一“窟”,但还不能“高枕而卧”,于是立即到梁王那里去游说,用“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的道理说服梁王聘请孟尝君。但当梁王“虚上位……往聘孟尝君”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坚辞不去,目的只是让齐王闻之,坐立不安就可以了。结果,果然如愿以偿,齐王不得不屈尊恳求。
这层说明冯谖了解并善于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3)请立宗庙:这可以说是冯谖这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孟尝君和齐王是同宗,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祭祀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祖先。齐王要尊敬祖先,就不能废去孟尝君所立的宗庙,也就不能夺取孟尝君的封地薛。当冯谖向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且高枕为乐也”时,其心情神态,音容笑貌,跃然纸面。此时,冯谖这个有胆识,有才能,会见机而作,长于计谋,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而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也就刻画出来了。第三部分:(9)总说冯谖为孟尝君立下的功绩。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总结课文;积累文言知识一、总结:(一)人物形象分析1.冯谖人物形象分析:(1)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尝君收买人心。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2)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表现冯谖工于机谋,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3)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谋远虑。
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性格。2.孟尝君的形象有以下特色A.心胸宽大:对于冯谖得寸进尺的要求始终容忍,才能感动冯谖在长期委屈隐忍后,忠心耿耿,图谋报答。B.短视无远虑:一个门客在短期内已能洞察他不能「拊爱子其民」,只知「因而贾利之」的薄义寡恩,而他自己却沉于权势声名财利,无自知之明,不能深谋远虑。(二)艺术特色:(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描述冯谖奇才的过程。冯谖无能而贪求——市义——民迎君道中,实现市义之效——重返相位——立宗庙于薛。本文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洒脱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这样使得人物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2)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将写冯谖的大才,却写冯谖的无才无德。本文开篇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足的小人。而后再写他令人折服,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3)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另外,文章还采用了陪衬的手法: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同时还通过
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等也是本文的特色。《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记人记叙文。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形
式段),除开头、结尾外,主体部分由“冯谖‘三唱’探才”和“冯谖‘三窟’露才”两部分组成。采用欲扬先抑法,通过“三唱”突显冯谖的“贪”心(抑),通过“三窟”突显冯谖超众的才智(扬)。正面写冯谖具有藏才不露、远谋卓识的才能,侧面写孟尝君虽无政治远见,但能宽人责己,礼贤下士,也不失君子风范。
该文结构工整,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发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
二、文言知识积累1、重点词语:怪:奇怪窃:私下计:考虑,认为实:充满以:只是耳:罢了休:算了期年:满一年就国:到自己的封地去住顾:回头看放:放逐,罢免不用先驱:提前动身赶回去。其:大概固辞:坚决推辞赍:拿着东西去赠送人被:遭受沉:迷惑就:成2、通假字拊:通“抚”介:通“芥”3、词类活用衣冠:名词作动词。不拊爱子其民: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西游于梁:名词作状语梁王虚上位:形容词作动词4、古今异义词以为:以:用;为:替所以:所用来
5、文言句式(1)判断句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2)省略句1)愿寄食(于)门下2)左右以(之)告(之)3)乃有意欲为(吾)收责于薛乎?”4)迎君(于)道中。(3)倒装句宾语前置:1)贫乏不能自存2)客何好客何能状语后置:1)愿寄食门下2)食以草具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4)迎君道中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定语后置: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2)诸侯先迎之者三、布置作业:课后思考题板书设计:冯谖客孟尝君谖:无好无能欲扬先抑薛地收债有谋略营造“三窟”谋复相位有胆识请立宗庙竭忠尽智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课后记:本文故事性较强,让学生讲述故事,学生兴趣较浓。尤其文章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发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附】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
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但是,冯谖毕竟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箱,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认识。
2、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3.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4.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
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
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四、背景介绍(一)战国养士之风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了“士”这一最活跃的阶层。由于天下大乱,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画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蔚然成风。所养之士又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阶层,构成成分极为复杂,有策士、侠士、隐士等。他们中的佼佼者,或逞舌辩游说诸侯,出谋划策;或凭才智托身权要,排忧解难;或恃武力横行天下,除暴安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比较特殊的作用。《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这些士的各种活动。(二)“四公子”简介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各养士数千,号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齐国人,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养士数千人,担任齐相,是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死后灭族。相关故事: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百年孟尝店,千里客来投”等。平原君:赵国人,赵胜,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门客三千。其侄继位为赵孝成王。其位代传,直至赵国灭亡。相关故事:毛遂自荐
春申君:楚国人,黄歇(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以黄为姓)。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封于吴,号春申君。相关故事:上海别称申城及黄浦江之得名,松江春申村。
信陵君:魏国人,魏无忌,魏安嫠王异母弟。孟尝君让于相位,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故号信陵君。相关故事:窃符救赵。
(三)“士”的分类及其地位1、武士(国家的武装力量、侠士、力士)2、文士(道德型、智慧型、隐士)“士”的重要地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士贵耳,王者不贵”;“所在国重,所去国轻”;争士手段:官、爵、禄、奖、养“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五、课文分析(一)串讲(二)人物形象分析:《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共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1、孟尝君:是轻财好施、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形象。当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非常的宽容大度。孟尝君说:“食之,比门下之客。(按照门下有吃鱼资格的客人对待)”“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按照出门有资格乘车的食客对待)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派人供应冯谖老母饮食、用度),无使乏(缺乏)。当他得知冯谖能为他到自己的封地收债时,他又非常谦恭礼让,对未及时发现冯谖是个贤才,并未及时重用冯谖表示歉意——请而见之,谢曰(请冯谖来相见,道歉说):“文倦于事(我被事务搞得精疲力竭),愦于忧(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而懧(懦)愚,沈(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加之我平庸无能,整天沉溺国家大事之中,以致得罪了您)当冯谖收债为其已市义而归之时,孟尝君虽然不高兴——孟尝君不说(“悦”),曰:“诺,先生休矣!”但仍不失君子风度,并未因损失巨大财富而暴跳如雷,既然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作罢。一个宽怀大度、极富涵养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2、冯谖: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形象。冯谖虽因“贫乏不能自存”,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但他并不自卑自贱,只满足于下等门客的待遇,而是恃才自信,恃才自信——表现于三次弹铗而歌,感叹自己所受待遇不公。冯谖在享受到了最上等的生活待遇之后,开始回报孟尝君的知遇之恩。知恩图报——表现于主动在文告上署名要为孟尝君到薛邑收债,正式开始了辅佐孟尝君的政治活动。深谋远虑——表现在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上了“凿三窟”之计:第一“窟”就是焚券市义;第二“窟”就是谋复相位。他游说梁王,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第三“窟”就是立庙于薛。宗庙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政权的标志。冯谖帮助孟尝
君在薛邑立了宗庙,这就意味着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而且,薛邑既有齐国先王的宗庙,齐王必然要派兵护守,这也就使孟尝君的封地不致遭受他国的侵扰。
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在他为孟尝君营建“三窟”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群体形象: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门客这一群人看孟尝君的脸色行事,见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用下等门客的待遇招待冯谖。当冯谖弹铗而歌,要求生活待遇的时候,这一群目光短浅的人对冯谖的感情也就由最初的轻视发展到厌恶的情绪——“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他们只简单地以为冯谖是个“贪而不知足”的人,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所描绘的三类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三)、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冯谖能脱颖而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因,自己首先要炼就过硬的甚至是超常的本领;然后要具备坚强的自信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避自荐;做事要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二是外因,即有识才的孟尝君。孟不听对冯谖的贬抑,不恼冯谖的要待遇,而是慧眼独具,礼贤下士,使“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可贵的领导才能。并且能放手用人,不指手画脚,从而给人才以创造发挥的天地。这些对当今人才的培养都是很好的启示。(四)艺术特色1、“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本文最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曲折多致、引人
入胜且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首先是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冯谖故意藏才不露的试探和由此受到的轻视。后文却急转直下,揭示出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才华。例如:
开篇采用铺垫手法,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论理冯谖应该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个“贪而不知足”的小人。文章用抑笔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马上扬起一笔,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逐一展示了冯谖的卓越不凡的见识和才能。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孟尝君被齐王贬回封地薛邑之后,冯谖便开始为孟尝君“复凿二窟”。他首先“西游于梁”,游说梁王,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这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为孟尝君具体营就第三“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2、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来刻画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如“收债于薛”、“经营三窟”的情节。3、在全篇中,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同是富于发展变化,也同是由隐而彰的。但冯谖是由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的,其才能的展现和信任的获得,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孟尝君对冯谖的认识和信任,则是始而轻视而留有余地,继而重视(收债)而又存疑(不悦),终而折服而言听计从,是随着自己得势、失势,再大得势这种起伏之势而曲线波动的。故二人性格的发展变化情势,其同者形成互相衬托,其异者则构成彼此对比。正是在
这种衬托对比中,生动微妙地展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心态和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
六、补充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逃离秦国之后那些上等食客都很汗颜,孟尝君本人也非常感叹,说要不是鸡鸣狗盗之徒则自己必将命丧秦国。
现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一、通假字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咐。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同债,债务。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责毕收以责赐诸民责毕收乎3.而性?愚同懦。懦弱。4.券徧合徧通遍,全部。5.以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姑反国统万人乎梁使三反6.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安抚。7.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8.后朞年朞通期,一年。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10.无纤介之祸者介同芥,小草。二、古今异义1.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左右曰/左右古:左右的门客;今:左边和右边。2.于是乘其车/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梁王虚上位于是古:从这以后/在这种
情况下/因为这个原因今: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三、特殊句式(一)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贫乏不能自存译: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2.客何好?译:您爱好什么呢?(您有什么爱好呢?)3.客何能?译:您能
做什么呢?(您有什么才干呢?)4.以何市而反?译:用(那些钱)买什么回来呢?定语后置句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译:叫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2.诸侯先迎之者译:先迎接他的诸侯。状语后置句1.食以草具译:把粗劣的食物给他吃。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译:(谁)能替我到薛收债?3.文倦于事,愦于忧,而
性?愚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
蠢。4.孟尝君就国于薛译:孟尝君只好到薛回到自己的封邑。5.立宗庙于薛译:在薛建立宗庙。(二)判断句1.左右曰:“乃歌曰‘长铗归来’者也。”译: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个‘长铗归来’的人。”2.乃臣所以为君市义
也。
译:(这)就是我为您买仁义的原因啊。3.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译: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译: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三)被动句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译:(我)田文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性格又懦弱愚蠢。四、词类活用一、名作动1.冯谖客孟尝君作门客2.衣冠而见之穿好衣,戴好帽3.因而贾利之求取二、名作状西游于梁向西三、形作动左右以君贱之也轻视四、形作名1.愦于忧忧虑的事2.民扶老携幼老人、幼儿五、意动1.孟尝君客我把......当成客人2.孟尝君怪之以......为怪3.先生不羞以......为羞4.孟尝君怪其疾也以......为怪
5.不拊爱子其民以......为子六、使动于是梁王虚上位使......空出来五、虚词“以”的用法1.食以草具介词,用、拿。2.左右以告介词,把。3.无以为家介词,用。4.以为贪而不知足以为,认为。5.以何市而反介词,用。6.矫命以责赐诸民介词,把。7.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连词,相当于“而”。8.窃以为君市义介词,用。9.以责赐诸民介词,把。10.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所以,……的原因。1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介词,把。12.以故相为上将军介词,让。“乃”的用法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副词,就是。
2.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副词,竟然。3.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副词,就是。4.乃今日见之副词,才。“其”的用法1.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复弹其剑铗/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代词,“他的”,指“冯谖”。5.仅得免其死耳代词,代孟尝君,可译为“自己的”。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齐”,可译为“他的”。7.齐其闻之矣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应该”。2.因烧其券代词,那。3.孟尝君怪其疾也代词,“他”,指“冯谖”。4.不拊爱子其民代词,“自己的”,指“孟尝君”。5.仅得免其死耳代词,“自己的”,指“孟尝君”。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词,“他的”,指“齐”。7.齐其闻之矣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应该”。“而”用法1.孟尝君笑而受之连词,表修饰2.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连词,表并列。
3.请而见之连词,表承接。4.而性?愚连词,表并列。5.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连词,表修饰。6.以何市而反连词,表修饰7.驱而之薛连词,表承接。8.晨而求见连词,表修饰。9.衣冠而见之连词,表修饰。10.因而贾利之连词,表修饰。11.未得高枕而卧也连词,表修饰。12.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连词,表并列。翻译: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嘱托孟尝君,愿意到孟尝君的门下做食客。孟尝君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吗?”回答说:“没有。”又问:“先生有什么才干吗?”回答说:“没什么才干。”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道:“好吧。”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给他吃粗茶淡饭。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吃饭没有鱼!”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比照中等食客。”又过了不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驾,比照上等的门客。”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尊我为上等门客!”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他贪心不足。孟尝
君(知道后)问:“冯先生有亲人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母亲吃的和用的,不使她感到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冯谖就不再弹唱了。
后来,孟尝君张贴公告,询问他门下的众多食客:“谁熟习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冯谖(在公告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说“能”。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对不住他,还不曾见过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我生性懦弱,笨拙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怠慢了您。先生并不见怪,竟愿意到薛地为我收债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用它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地,让办事员召集应该偿还债务的百姓,都来核对契据。债券核对完毕,(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券赏赐给百姓,借此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前往他的封地薛地。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说:“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了。”
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窟,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凿两个洞窟吧。”孟尝君给(他)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向西游说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诸侯国去,诸侯先迎接他的,就可国家富庶兵力强盛。”于是惠王空出来相位,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
了;百辆车子,这是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王听到这件事,君臣十分惊恐,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我不审慎,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姑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冯谖又告诫孟尝君说:“希望(你)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窟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的计谋啊!《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4知识目标: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能力目标:①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德育目标:学习冯谖的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的性格及提倡的民本思想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赏析。教学难点:①从人才角度体味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②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
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
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二、了解《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全书共计三十三篇。《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共约240年左右。《战国策》的内容以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为主,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它真实记载并毫不掩饰地颂扬了当时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的活动及他们的奇谋异策。记录了战国时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
谋谲诈、角逐,作了客观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但由于《战国策》一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也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
三、课前说课1、本文写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从中可以透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2、题解:“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又任宰相。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是他的封号。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四、阅读提示:(一)词语解释:1、文言实词:常用生词:约车矫命来何疾也赍期年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揭其剑过其友出记计会开罪市义一词多义:食顾词类活用:客我贱之怪之不羞衣冠而见子其民通假字:责反说介文言虚词(下列词在本课的多种意义和用法)之: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吾负之。2助词,相当于“的”。例:比门下之车客。
3作实词,是动词。相当于“往、到”。例:驱而之薛。乃:用作副词。1相当于“就(是)”。例: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2相当于“竟”、“却”。例: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二)、古今字、通假字1.使人屬孟嘗君曰。(屬後作囑)2.能爲文收責於薛。(責後作債)3.無纖介之福者。(介通芥)(三).語法句式1.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客何好?客何能?2.雙賓語:爲之駕。3.意動用法: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怪之。4.固定詞組:有以、無以:無以爲家。5.謂語前置:誰習計會,能爲文收債於薛者乎?6.判斷句:()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乃臣所以爲君義也。7.兼語式: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8.同義連用:不拊愛子其民。9.使動用法:虛上位。五、课文赏析1、冯谖和孟尝君的形象:“客无好也”、“客无能也”——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善养士,广收人才的特点。冯谖三次弹铗,抒发英雄落难,遭人轻贱的垒落不平之气。一再要求提高待遇,表现了高度的自信和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对冯谖的要求,连“左右”都由“笑之”而“恶之”,孟尝君却有求必应。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突出孟尝君宽容大度、礼
贤下士的性格。“冯谖署曰‘能。’”——冯谖毛遂自荐,为主人收债,足见其怀有真才。“孟
尝君笑曰‘客果有能,吾负之,未尝见也。’”一个“果”字,说明孟尝君是识才的伯乐。而且在人才面前十分谦恭,故而能赢得人心,使冯谖倾其才智,以酬知己。
2、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一、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尝君收买人心。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二、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表现冯谖工于机谋,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三、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谋远虑。请求在薛地再建一座齐国宗庙,是巩固和强化薛作为封地的政治地位的重要举措,宗庙一立,封地就不能再取消。总之“狡兔三窟”表现了冯谖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才智;也表现了孟尝君用人不疑,使人尽其才的气度和胸怀。3、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冯谖能脱颖而出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因,自己首先要炼就过硬的甚至是超常的本领;然后要具备坚强的自信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避自荐;做事要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二是外因,即有识才的孟尝君。孟不听对冯谖的贬抑,不恼冯谖的要待遇,而是慧眼独具,礼贤下士,使“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可贵的领导
才能。并且能放手用人,不指手画脚,从而给人才以创造发挥的天地。这些对当今人才的培养修养都是很好的启示。
4、先抑后扬、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本文构思奇妙,在于欲扬先抑:先写客“无好”、“无能”,又写他无功要禄,造成一种无能无德的心理错觉;然后异峰突起:冯谖自荐收债,惊人的“市义”之举,妙计连出的造“三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使一个有远见卓识、果决、智慧、率性倜傥的豪士形象跃然纸上。本文的奇思妙笔,体现了《战国策》写人叙事生动有趣的特征。5、人物语言的含蓄:本文齐王的语言比较含蓄,一般出现在不好明言或不便明言之时。如“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是想罢免孟尝君的托词。本意是恐孟尝君政治势力扩大,决定废除其相位,将其赶回封地去。含蓄的说法可顾及双方面子。又如,“寡人不祥??万人乎!”是齐王自己不便认错聊以解嘲的话。并且委婉的收回成命,恢复孟尝君的相位。这样表达,使位尊者少一些尴尬。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进行了焚券市义争取民心的活动。假借魏国聘用孟尝君之力,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在薛建立宗庙以此进一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政治谋略,展现了他灵活机动的策士形象。从中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的政治策略表现在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也是基于春秋乱世必须具有的政治理念。所以说冯谖是策士中的英明者。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位。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
又反映出冯谖作为策士的风格。六、文章的艺术表現手法是: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
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三次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在世俗者的眼中,他不过是个无聊的食客,但是伟人的行为往往与世俗冲突,正因为如此的反衬才能充分表現出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同凡响的气概。为下文埋下伏笔。冯谖最初是“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第二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是第三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是四道曲折。通过四道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层层递进地表现出冯谖的才能与智慧。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的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这里展现的是世俗的小人与历史的伟人鲜明的对照,反映出孟尝君胸怀宽旷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短见无知和势利卑微,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又从“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的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七、课后练习一、填空题1.《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2.《战国策》是_________时期_________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属_________史书。3.《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字串64.冯谖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冯谖替孟尝君谋营的“三窟”指的是焚券市义、_________、薛地建庙。6.《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在装愚守拙,巧于试探,扬在_________。二、选择题
7.下面属于国别体史书是()。a.《诗经》b.《史记》c.《战国策》d.《论语》8.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a.市义于薛b.薛地建庙c.游说于梁d.游说齐王9.“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________的性格特点?()a.刚勇仁义b.深谋远虑c.诙谐幽默d.清正廉洁10.以下哪一特点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a.深谋远虑b.目光不敏锐c.礼贤下士d.心胸广宽11.“狡兔三窟”出自以下哪本书?()a.《战国策b.《孟子》c.《冯谖客孟尝君》d.《史记》三、解词题12.属(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2)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13.客(1)冯谖客孟尝君(2)孟尝君客我14.食(1)食以草具字串3(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3)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15.之(1)驱而之薛(2)衣冠而见之(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16.其(1)齐其闻之矣(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17.就(1)孟尝君就国于薛(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18.乃(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2)先生不羞,乃有逾欲为收责于薛乎?四、翻译题19.冯谖为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固:20.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五、简答题21.简析冯谖、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征,指出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点与中心人物冯谖的关系。22.举例分析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刻画认为形象的艺术特色。23.简析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效果。24.简析《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色。六、阅读分系题25.阅读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从“齐人有冯谖者??不复歌”),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两段文字出自何书?(2)冯谖与孟尝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冯谖使人属孟尝君曰“客无好”、“客无能”的目的是什么?(4)冯谖、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关系?(5)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揭示了他什么心态?26.阅读本文第三至六段(从“后孟尝君??乃今日见之”)回答下面的问题。(1)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阵,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3)从“诺。先生休矣”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之见。”分别揭示了孟尝君什么心态?(4)本段描写抑扬兼行,其好处是什么?《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5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3、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教学重点:1、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教学难点: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为主。教学内容:一、介绍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二、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三、题目: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四、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篇十四:分析冯谖的艺术形象
P>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知识。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2.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3.理解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把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教学重点: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教学难点: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战国策》;释题: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一、导入:《战国策》(1)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西汉刘向整理编订。(2)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比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一折三波。二、释题:1、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2、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客”:名作动,做食客。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三、预习课文:1、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讨论归纳故事情节。四、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一)课文内容提要本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二)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2):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冯谖既有政治见识,又有办事才干,是个“有能”之人,而文章一开始却从反面着笔,借荐者之口,写他“无好”“无能”。——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广收人才的性格特点。但他的一个“笑”字,一个“诺”字,微妙地表现了主人轻视冯谖的神态和口气。
接着冯谖三次弹铗高歌,从“食无鱼”“出无车”到“无以为家”,对生活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孟尝君虽然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但不掩饰其对冯谖的轻视,孟尝君左右的人也仗主人之势,对冯谖的“弹铗高歌”,从“告”到“笑”再到“恶”,轻蔑之神态也活灵活现。这一部分从侧面烘托和反面着笔相呼应,虽极写冯谖的“无能”,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此人非常人”的悬念。第二部分(3—8):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1)焚券市义:孟尝君征求替他到薛地去收债的人,冯谖署曰:“能”,果断干脆;(主动受命)冯谖斗胆签署,欣然奉命,启程之前,还特地问了一句:“以何市而反?”“视吾家所寡有者”,主人的回答,看似随意,却也隐含着对冯谖观察、判断能力的试探与考察。同时,这一笔也是为后文突现冯谖的才能作铺垫。到了薛地,他居然“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回来后,求见孟尝君时,十分巧妙地利用孟尝君说过的“视吾家所寡有者”为根据,大谈“为君市义”的道理。(矫命焚券)(买义复命)这一结果大出孟尝君意外,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冯谖用心深远,胸有成竹,行事果断,确实是个“有能”之人。薛地收债这一层是本文最浓的一笔,因为它是冯谖初试锋芒的一次绝好机会。在此之前,他未被赏识,人们也不知道他有何能耐。因此,他自告奋勇接受收债任务,就格外引人关注。这一事件由冯谖主动受命、矫命焚券、买义复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效果组织串穿起来,环环相扣,缜密曲折。冯谖敢于矫命焚券,是他看到了收买民心对于巩固孟尝君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孟尝君“不拊爱子其民”的危险性。这既显示了冯谖的见识与胆魄。(2)谋复相位:齐王废除了孟尝君的相位后,冯谖敏锐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已有薛地一“窟”,但还不能“高枕而卧”,于是立即到梁王那里去游说,用“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的道理说服梁王聘请孟尝君。但当梁王“虚上位……往聘孟尝君”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坚辞不去,目的只是让齐王闻之,坐立不安就可以了。结果,果然如愿以偿,齐王不得不屈尊恳求。这层说明冯谖了解并善于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3)请立宗庙:这可以说是冯谖这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孟尝君和齐王是同宗,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祭祀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祖先。齐王要尊敬祖先,就不能废去孟尝君所立的宗庙,也就不能夺取孟尝君的封地薛。当冯谖向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且高枕为乐也”时,其心情神态,音容笑貌,跃然纸面。此时,冯谖这个有胆识,有才能,会见机而作,长于计谋,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而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也就刻画出来了。第三部分:(9)总说冯谖为孟尝君立下的功绩。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总结课文;积累文言知识一、总结:(一)人物形象分析1.冯谖人物形象分析:(1)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尝君收买人心。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
(2)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表现冯谖工于机谋,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3)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谋远虑。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性格。2.孟尝君的形象有以下特色A.心胸宽大:对于冯谖得寸进尺的要求始终容忍,才能感动冯谖在长期委屈隐忍后,忠心耿耿,图谋报答。B.短视无远虑:一个门客在短期内已能洞察他不能「拊爱子其民」,只知「因而贾利之」的薄义寡恩,而他自己却沉于权势声名财利,无自知之明,不能深谋远虑。(二)艺术特色:(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描述冯谖奇才的过程。冯谖无能而贪求——市义——民迎君道中,实现市义之效——重返相位——立宗庙于薛。本文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洒脱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这样使得人物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2)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将写冯谖的大才,却写冯谖的无才无德。本文开篇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足的小人。而后再写他令人折服,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3)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另外,文章还采用了陪衬的手法: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同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等也是本文的特色。《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记人记叙文。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形式段),除开头、结尾外,主体部分由“冯谖‘三唱’探才”和“冯谖‘三窟’露才”两部分组成。采用欲扬先抑法,通过“三唱”突显冯谖的“贪”心(抑),通过“三窟”突显冯谖超众的才智(扬)。正面写冯谖具有藏才不露、远谋卓识的才能,侧面写孟尝君虽无政治远见,但能宽人责己,礼贤下士,也不失君子风范。该文结构工整,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发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二、文言知识积累1、重点词语:怪:奇怪窃:私下计:考虑,认为实:充满以:只是耳:罢了休:算了期年:满一年就国:到自己的封地去住顾:回头看放:放逐,罢免不用先驱:提前动身赶回去。其:大概固辞:坚决推辞赍:拿着东西去赠送人被:遭受沉:迷惑就:成2、通假字拊:通“抚”介:通“芥”3、词类活用衣冠:名词作动词。不拊爱子其民: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西游于梁:名词作状语梁王虚上位:形容词作动词4、古今异义词以为:以:用;为:替所以:所用来5、文言句式
(1)判断句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2)省略句1)愿寄食(于)门下2)左右以(之)告(之)3)乃有意欲为(吾)收责于薛乎?”4)迎君(于)道中。(3)倒装句宾语前置:1)贫乏不能自存2)客何好客何能状语后置:1)愿寄食门下2)食以草具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4)迎君道中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定语后置: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2)诸侯先迎之者三、布置作业:课后思考题板书设计:冯谖客孟尝君谖:无好无能欲扬先抑薛地收债有谋略营造“三窟”谋复相位有胆识请立宗庙竭忠尽智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课后记:本文故事性较强,让学生讲述故事,学生兴趣较浓。尤其文章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发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附】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但是,冯谖毕竟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箱,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认识。2、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