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8篇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1
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也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今天2月4日是立春。
春天的天气是阳光明媚的,是晴空万里的,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春姑娘来临之时,我们出去走走是很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我们步入公园,呼吸春姑娘的气息,踏着春姑娘的脚步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冬爷爷拖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地走了,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来了。小溪里的冰块在溶化,草地上的雪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花瓣上的雪花溶化在了花蕊里。屋顶上、树枝上、就连屋檐边上挂着的晶莹剔透发出彩虹色彩的冰柱也在滴水……许多小动物们也都睡醒了,开始寻找自己的食物了。
春天的花朵美极了!花儿们都争奇斗艳地开放着。在春天里漫天花香、花瓣飘飞,就连春风也是慢慢得温柔起来了,太阳从东方跳了出来。春姑娘躺在青藏高原绿油油的绿草地上,绿草地就像是一条硕大的绿毯子,春姑娘望着蓝晶晶的天空看着叽叽喳喳的小鸟,晒着太阳,享受着日光浴,别提有多快乐了!
春季的天空是很晴朗的,在碧蓝的天空上有一朵朵雪白雪白的云,飘来飘去。在那雪白雪白的云旁边一只只金黄金黄的小鸟欢快的飞翔。
温暖的春风吹得大地化了残雪,吹绿了树枝,吹蓝了天空,吹得大地泛起了绿意。阳光灿烂的春天,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色,真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
立春,是一个节气,是一个号令。从这天开始,会有杨柳春风婉转,会有春雨湿了燕子的羽毛,会有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艳丽了天边的流云,会有文字掉落在溪流里化成了蝌蚪,会有蜜蜂在梦里嘤嘤嗡嗡,香甜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春姑娘是春天的象征。我觉得春天非常美丽。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2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C—22°C的时段。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只知道打猎,不知道种田,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生活很苦。后来,出了个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人们才开始种庄稼,生活慢慢好起来。所以,前后五帝都很关心农事,到了周朝的时候更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与民同耕。
传说那时的仪式很隆重,在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洗完澡,穿上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摆桌上供,烧香磕头,并在供桌前做一个象征春牛的土牛,让衙役扮做象征丰收的勾芒神举鞭去打,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3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
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
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行下春风望夏雨。
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的麦子无处放。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两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冻人不冻水。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4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打春
据专家介绍,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有关专家介绍说,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迎春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最初的活动很隆重。文献中有很明确地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在东郊迎春呢?因为当时祭祀的勾芒是主管农时的,称芒神,传说他居住在东方,所以就将祭祀的活动定在了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咬春
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的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5
立春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
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6
春盘: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春饼: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咬春(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7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通常用“岁首”来称呼历法的首月首日,其实严格来讲,“岁”是干支历特有的概念,岁即“摄提”,又名太岁,“岁首”原始含义是摄提(太岁)的首月首日,即立春。阴历是以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阴历的首月首日多称为“元朔”。“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生肖转换是以立春为界。
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纯阴历由于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变化。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太阳历是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农历中称作:岁实。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
》》》返回目录
关于立春的由来风俗简短篇8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故《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推荐访问:立春 简短 风俗 立春的由来和风俗 立春的相关风俗 立春时民间有着怎样的风俗 立春有什么古老风俗 立春的由来含义和风俗 关于立春的民间风俗 立春的典故来源及相关民俗 关于立春的风俗有哪些 立春的传统风俗 立春人们有什么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