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11篇)

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11篇)

时间:2022-11-20 12: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11篇)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11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11篇)

篇一: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来称呼人。A.郡望、爵名、号B.郡望、爵名、谥号C.官职、爵名、号D.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

  精选

  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7.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C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

  9.下对列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辟”“拜”“除”“起”“夺”都是表示“授予官职”。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C“领”“判”表示兼职,“摄”“守”“行”“署”“权”“表示代理官职。“视事”任职。“下车”,官吏到任。“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D“悬车”“致仕”“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去官职。“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

  10.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荐等。B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选、除、授、赏、封等。C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免、罢、夺、黜、擢等。D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迁、陟、加等。

  11.下列对古代官职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转”是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是指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B“出”指从地方调出,来到京城为官。“入”是指从京城调入地方为官。C“调”指调动、调迁;“迁”指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D“调”指变换官职,“转”指调动官职,“补”指补充空缺官职。

  12.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辞”:告别。B《后汉书》中“奉身于朝数十载,今已耄耋,请致政”。“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C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2三语文备课组第2页

  D《后汉书.刘宠传》中“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下车:官吏初到任。

  13.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名状元)。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1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

  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

  举制。

  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明清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D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

  为状元、会元、解元。

  15.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

  B“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

  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

  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

  16.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如:《游褒禅山记》:“所

  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

  和军区的性质。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河”就专指黄河。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3三语文备课组第3页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二)

  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

  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

  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

  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

  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

  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

  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

  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

  “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

  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4三语文备课组第4页

  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

  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

  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

  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C.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

  邦交的礼节。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D.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

  9.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

  仪式,不要杀牲、歃血。

  B.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

  誓于神,叫做“盟礼”。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

  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C.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

  务约束。

  D.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诸侯

  双方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10.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

  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

  以报答天之功,叫”禅”。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

  之功,叫”封”。

  C.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

  等),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1.以下古代宗法中关于祭祀之礼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

  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

  体全叫”牲”。

  C.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一头。

  12.、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

  亦以此称之。

  C.殇:古代称成年人死为殇。

  D.死:古代平民之死亡。

  13.、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5三语文备课组第5页

  A.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B.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C.七七: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D.庐冢:也作”庐墓”。古时指为父母或师长而修的坟墓。庐,房屋;冢,坟墓。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坐是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席时要尽量把身体靠后坐一点,以表示谦虚恭敬。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此外还有稽首、顿首、空首等。C.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D.执手是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士是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在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B.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称。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贵族阶层的称呼。D.百姓是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B.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

  C.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人讳言“钱”字,所以把请人作诗作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将买官叫做“铜臭”。

  B.避讳主要分两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C.古人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入土,出恭。

  D.《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素追于宇内。”“更衣”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以下关于古代的服饰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古时只有王公贵人等有身份的人才能着冠,百姓只能用巾包头。巾又称梢头、幅巾、巾幘。唐

  朝时称幞头,后加了衬垫发展成硬质的“乌纱帽”。

  B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古人的鞋,又称屦、履,分革、丝、麻、草四种。革履、丝鞋是有钱人才能穿的。

  D古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没有裆。裈(裩)是大裤衩。煞风景的行为“花上晒裩”,就是指在花

  上晒裤衩。

  19.下列关于官员服饰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

  B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白色庶人可以穿。

  C布衣、褐衣、緼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

  喻开始进入仕途。

  D环、玦、容臭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6三语文备课组第6页

  20.下列关于古代器物说法错误的是()

  A鼎、镬、鬲、甑、釜都是古代煮或蒸东西的器具。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的器具。

  B尊(也作樽)、壶、觞、觥等都是盛酒的器具,“箪食壶.浆”、“一樽.还酹江月”“觥.筹交错”提到的就是酒器。

  C榻、床是古代坐具,形似床而较矮。几、案是古代桌子。

  D“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

  朝廷官员上朝时手拿的笏板。

  21.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

  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的纪年法是属于()

  A干支纪年法B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年号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法

  22.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下面不是表现

  中秋的诗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3.下列对传统节日表述不正确的是()

  A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

  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B寒食节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春节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春节时间相近,后人便将

  寒食的风俗视为春节的习俗之一。

  C清明节之后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

  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D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24.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北风何惨栗。”“孟冬”是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

  是

  。

  A农历十月\农历二月B农历十一月\农历二月C农历十月\农历三月D农历十二月

  \农历二月

  25.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常用时间词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九月。B.《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旦日”的意思是明天。

  C.《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的意思是每天。

  D.《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的意思是满一年。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时间词不表示时间短暂的一句是()

  A.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B.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27.下列关于刑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髡、黥、墨、劓、笞、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髡刑最重,宫刑最轻。

  B.古代“五刑”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秦以前为墨、劓、剕(刖)、宫、辟。汉以后为笞、杖、徒、

  流、死。

  C.宋代凡是犯“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凌迟处死。元代正式将凌迟列入刑法之内,明清

  两代沿用。

  D.《水浒传》中林冲则被刺了面颊,发配沧州,因罪被“刺字”,中国古代称其所受的刑罚为墨刑,

  又为黥刑,是在罪人面颊或额头上刺字,再以墨染之。

  28.下面有关古代音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7三语文备课组第7页

  A.古人把商、宫、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商到羽,按照音的高底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

  音阶,即:商、宫、角徵羽(12356),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宫商

  角变徵徵羽变宫(1234567)。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

  轲刺秦王》)

  B.六律。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

  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十二律:又称”十二律“,指的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

  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其中单数为“律”双数为“吕”。

  C.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D,雅乐,"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俗乐,"雅乐"的对称。

  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庭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庄

  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只好世俗之乐耳。"

  29.下面有关古代音乐的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的《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

  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

  B.《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为唐代著名乐曲名,相

  传为唐玄宗所制;《六幺》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下里》、《巴人》

  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歌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用"阳春

  白雪"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D.中国十大古曲是指《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

  伏》、《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30.下面有关古籍注释体例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

  为主的一种体例。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

  种体例。

  B.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

  疏通。例如《水经注》。

  C.笺: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

  它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人的注释做注释。

  D.诠:解释词义、字;义疏: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祝的文意.

  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义训: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析

  而解释词义的解释词义的方法。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8三语文备课组第8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答案

  一、人称答案:1.D2.D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二、谦敬称3.答案:D: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谦词4.答案:C.“足下”是尊称;“小子”、“竖子”是贱称。5.答案:D.诸侯不能自称朕。

  三、贱称、名字、谥号等6.【答案】D,应为“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明成祖的年号是“永乐”四、年龄称谓与作品命名

  7.【答案】A。解析:“黄.发.”指老人。8.【答案】D。解析:将“明清”改为“宋”。

  9.答案:A。解析:“夺”,削除。10.答案:C,其中“擢”表示提升官职。11.答案:B,“出”指离开京城外调。“入”是指地方官调入京官。12.答案:C,“视事”指任职。13.答案:B解析:古代科举分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4.答案:D。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

  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15.答案:C。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如同今天入学校读书的人称为“学生”。博士则属

  于D项中教学人员一列。

  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地理)16.答案:A。相关知识:古代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具体是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

  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7答案:B。“山东”之“山”指崤山。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9三语文备课组第9页

  文化常识2答案

  1.D(宗法是旧时以家族为中心)

  2.C(亲表“内亲”,戚表“外亲”)

  3.A(二世。四世。六世居左)

  4.D(嫡长子为“伯”,庶出长子为“孟”)

  5.B(土神叫“社”,谷神叫“稷”)6.B(“崩”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7.C(“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8.B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D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

  由主宾之礼接待。

  10.B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

  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11.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2.C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

  13.D庐冢: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14.B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15.C黔首是秦朝对平民的贱称。

  16.B车座以左为尊。

  17.C出恭是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B“袍”和“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19.D容臭是香囊。

  20.D“觥筹交错”中的筹不是酒器,是酒筹,就是喝酒时做投壶游戏用的矢,类似竹签。

  朝簪: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笏板是上朝时拿在手上的,一般为象牙制作。如《项脊轩志》:顷

  之,(祖母)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1.C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改元年,从汉武帝起多用年号)

  22.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选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表现农历九月初

  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3.B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不是春节。且春节为喜庆节日,清明是祭奠追思的日子。

  24.A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按照一季中的三个月份的顺序来排的

  25.A仲秋指农历八月

  26.D寻:不久;俄顷:一会儿;姑:暂且;素:向来

  27.A髡刑最轻,宫刑最重

  28.A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12356)

  29.C《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下里》《巴人》比喻通俗流行的文学

  艺术作品。

  30.B《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

  后世,故曰列传。不属于“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范围。

  罗湖外语学校2016届高1三0语文备课组第10页

篇二: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B.“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B.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C.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D.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C.妾媵,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附原文:“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指称有所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青年人病死的则称“残”。B.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经部”收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收历史著作,“子部”收先秦百家著作,“集部”收历代作家作品。C.金履祥所说的“士”,指的是士大夫,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D.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附:原文“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酸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扰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那!’”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为三公之一,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C.“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指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D.“谥号”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B.字是男子18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所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谦称自己称名,尊称他人称字。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D.熙平,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方式之一,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熙平”属后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篇三: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人民日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傍晚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A、象形字B、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

  12、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A、大都B、中都C、上都D、南京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A、人口数量B、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A、羊大即为美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远方茂盛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A、干B、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A、花旦B、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上古B、崇尚C、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A、孔子和孟子B、老子和庄子C、汉高祖和汉武帝D、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A、天文、地理、文学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孔子、孟子、老子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A)A、阴文印B、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家弟家妹B、舍弟舍妹、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A、鼓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A、《弟子规》B、《三字经》C、《千字文》2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A、挂香包B、插艾蒿C、登高采菊D、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十五岁B、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B)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能B、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C)A、面部表情B、舞蹈动作C、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晚春B、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

  机构是:(A)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35、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B)A、秦始皇B、武则天36、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A、法律条文B、美德善行、圆规曲尺3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B)A、《金陵记》B、《石头记》3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B)A、黄河B、长江C、淮河39、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C)A、扁鹊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40、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A)A、八条B、二十二条41、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A)A、都江堰B、秦始皇陵42、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B)A、令爱B、令正43、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A)A、有关B、无关44、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名镇?(C)A、汉口镇B、景德镇C、朱仙镇D、佛山镇45、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B)A、压轴戏B、大轴戏

  46、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B)A、制造琵琶的材料B、演奏琵琶的方式47、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A、静脉B、动脉48、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A、文章书画稿费B、替人研磨墨汁C、为人作序49、“杏林”指代的是:(B)A、教育界B、医学界50、《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只有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它是:(B)A、《汉书》B、《史记》C、《三国志》D、《左传》51、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B)A、东B、西C、南D、北52、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C)A、子路B、子张C、子贡D、颜回5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A)A、《永乐大典》B、《四库全书》54、“红娘”今指代为爱情牵线搭桥的人,请问她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A)A、元稹的《莺莺传》B、王实甫的《西厢记》55、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A)A、土地之神B、五谷之神56、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墨挥毫,请问下面哪种是正确的研磨方法?(B)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5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D)A、长度B、面积C、体积D、重量

  58、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B)A、丝B、竹59、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五福”的?(A)A、品德高尚B、子孙成群60、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A)A、孟母教子B、举案齐眉C、岳母刺字61、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A)A、宫殿的台阶B、天的别称三玉玺62、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C)A、京剧B、黄梅戏C、昆曲D、越剧63、我国现在存最早的兵书是:(A)A、《孙子兵法》B、《孙膑兵法》64、下面哪句诗的作者离开家的时间更长?(B)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65、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A)A、期颐B、耄耋66、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A)A、南狮B、北狮67、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B)A、居无松B、居无竹C、居无梅D、居无菊68、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和:(A)

  A、裴旻的剑舞B、公孙大娘的舞蹈D、吴道子的画69、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C)A、除夕B、正月初一C、立春D、春分70、《齐民要术》是关于:(B)A、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B、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71、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B)A、读到一本好书B、听到一段好乐曲72、《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B)A、秦朝B、清朝73、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A、通报消息B、娱乐健身74、“鼎”的最初用途是:(C)A、祭祀用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75、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C)A、《史记》B、《论语》C、《庄子》76、“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A、21点至23点B、23点至凌晨1点C、凌晨1点至3点77、明朝永乐年间,从西洋归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了一只西方异域兽“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D)A、狮子B、金钱豹C、河马D、长颈鹿78、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A)A、十面埋伏B、高山流水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A、孔子B、孟子

  80、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B)A、咫B、尺81、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D)A、草书B、行书C、楷书D、隶书82、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A、伍子胥B、范蠡C、屈原83、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B)A、青铜器B、药材C、墓碑D、竹筒84、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D)A、玄B、皂C、青D、苍85、《三国演义》中有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历史上也确有“单刀赴会”一事,赴会的是:(D)A、赵云B、张飞C、周瑜D、鲁肃86、以下几位历史人物谁在家排行老大?(C)A、孔子B、诸葛亮C、班固D、程顾87、“双簧”是我们一门独特的曲艺艺术,它得名于:(A)A、初演的两个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88、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完美熟悉的词语,它就是:(B)A、阴晴圆缺B、风花雪月C、梅兰竹菊D、春夏秋冬89、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C)A、舞鞋B、上朝穿的朝鞋C、登山鞋90、《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B)A、忠义;B、孝悌

  9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B)A、天气炎热似火;B、天气渐渐转凉;C、流星异常出现。92、“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D)A、《左传》;B、《战国策》;C、《史记》;D、《汉书》。9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B)一、楷书;二、小篆;三、鸟虫文;四、行书。94、宣纸得名于它的:(C)A、用途;B、材质;C、产地;D、使用人群。95、下面哪个是农历五月的别称?(C)A、杏月;B、桃月C、榴月D、荷月。96、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B)A、农耕;B、军政;C、养马;D、水利。97、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是:(A)A、左襟压右襟;B、右襟压左襟。98、下列植物中,不应当出现在《岁寒三友图》中的是:(A)A、菊;B、梅;C、竹。99、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D)A、天、地;B、南、北;C、阴、阳;D、文、武。100、“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B)A、湖北;B河南;C河北;D湖南。

篇四: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21.D.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

  3

  4

  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25.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

  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5

  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26.C.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

  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27.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6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戌为狗,亥为猪。

  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

  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28.A.巳为蛇,酉为鸡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7

  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29.A.君为臣纲。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

  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8

  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30.B.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妻妾。

  9

篇五: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

  第Ⅰ组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表示最大,“”表示最小。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

  库”指的是、、、。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28.“岁寒三友”指的是、、。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第Ⅱ组

  3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

  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3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

  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有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3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C.信被称为“鸿雁”、“尺牍”、“尺素”、“函”、“札”等。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3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3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

  3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②古代

  “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

  “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

  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

  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

  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37.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神器”喻老师,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

  “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

  “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

  《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38.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

  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

  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都用来形容

  交情很深。

  39.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

篇六: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答案

  多练出技巧

  巧思出硕果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多练出技巧

  巧思出硕果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答案:C(“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错误。“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C.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大夫死称“卒”D.奉辞,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科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答案:C(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閤,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C.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D.篆,即篆书,汉后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此处指篆体写法。答案: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拜而出之”的“拜”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用事”指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多练出技巧

  巧思出硕果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答案:A(“拜”的意思有:表示敬意的礼节恭敬地行礼祝贺④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等,“拜而出之”的“拜”是“叩拜”的意思,即表示敬意的礼节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督促也叫课。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服终,为

  父亲服丧结束

  答案:A(科举、学校是礼部掌管)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览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答案:B(元年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多练出技巧

  巧思出硕果

  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答案:D(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眷遇,即礼遇、厚待之意,一般指古时皇帝优待大臣,给予大臣特殊的待遇。B.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C.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唐时的洛阳,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D.转运使,指古代帝王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答案:C(唐时的洛阳不是京师,是长安,今西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秘书省”,古代官署名,“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其余二省分别为“尚书省”和“门下省”。B.“京畿”中的“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注:[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出处:京畿一词出现于中国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

  多练出技巧

  巧思出硕果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C“兼旬”中“兼”为“二”之意,“旬”指“十天”,“兼旬”意为“二十天”。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答案:A(秘书省不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B.“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唐宋以来,居门下省要职,随从规谏皇上。C.“左授”译为“降官、贬职”,因为古代交际场合的座次讲究尊卑有别,崇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答案:C(古代交际场合,座次以左为尊)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注: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答案:A(“大德”是帝王的年号)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意为选拔、提拔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迁”意思相同。

  多练出技巧

  巧思出硕果

  B.“巡抚”,古代官职名,明代时始设立,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C.“按察使”,明代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D.“乘传归”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上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

  答案:A(“迁”不专指晋升,还有贬谪、调动官职等含义)

篇七: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含答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册。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

  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7.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1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开端。

  B."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中国古代帝王用年号纪年,为了避免混乱,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是其谥号。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D."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或兼任官职意思的词语,还有"假""兼""领"等。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的机构。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到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C.俸禄,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实际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师,本指周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3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唐代武德四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3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皇帝做太子时。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D.拾遗:唐代武则天时设置,职权为对皇帝进行规劝,并举荐人员。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

  3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民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43.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4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7.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48.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9.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5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窃:私下里。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祖: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

  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5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时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略有变化。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循环往复,易造成混乱,古人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一郎就是以行第称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

  D."杀青"指写定著作,完成作品。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和便于书写,先把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

  5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56.下列选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下"也是谦称。

  5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59.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6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6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6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6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65.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6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6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6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的谦称,指寡德之人。)

  B.晋侯、秦伯围郑(侯与伯都是爵位名称,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

  C.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

  69.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7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7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疱"是厨师,表明职业。

  B.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C."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非指汉代皇帝,而指唐玄宗,这是唐诗中的以汉代唐现象。如杜甫《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

  D.庙号是君王死后建筑专属的宗庙祭祀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7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封国的国君的统称。后成为地方大员的敬称。

  B.太常,官职称谓,后称太常卿,主要掌管国家祭祀、礼仪。

  C.乙巳,古代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

  D.帝乡,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

  7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公""阁下""卿""足下"等。

  B.周代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大夫,官职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7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7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样,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

  7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8.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

  A.翼轸,指的是翼宿轸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簪笏,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D.旬休,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79.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指善待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80.下面表示官职变化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拜、除:授予官职

  B.擢、谪:提升官职

  C.迁:调动官职;罢:罢免官职

  D.左迁:降职贬官;权:暂时代理

  81.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8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视事"指治事,任职;"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D.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8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陈情表》中"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8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8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8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

  B.太祖:与文中大统称呼一样叫做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公:古代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8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89.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90.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的称颂、悼念等。

  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考中进士才有当官进爵的资格。

  C."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隋代始置,六部之一。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93.下列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

  9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9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9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取字,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李白为李太白。

  D.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9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是农历十五。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介于地名、人名之间的语助词

  D."楚左尹项伯者"中的"左尹"是楚国的官名,令尹的辅佐。

  98.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青衫,青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99.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D.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0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继位"之意。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C.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

  参考答案

  1.B【解析】"出"是指京官外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

  2.C【解析】C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故C错误。

  3.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故选D。

  4.D【解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故选D。

  5.B【解析】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故选B。

  6.C【解析】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

  7.B【解析】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二京"指长安和洛阳。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范晔南朝宋。故选B。

  8.C【解析】C项,"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故选C。

  9.B【解析】B项,"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故选B。

  10.B【详解】B项,"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错误。应是"十天休息一天"。旬假,是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的惯例,这种假称"旬假"。故选B。

  11.C【解析】选项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故选C。

  12.C【解析】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C。

  13.D【解析】D项,"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说法错误,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故选D。

  14.C【解析】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C。

  15.C【解析】C项,选项对"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解释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C。

  16.B【解析B项,"刺史……官阶高于郡守"错误,刺史的官阶应该低于郡守。故选B。

  17.B【解析】B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故选B。

  18.A【解析】A项,"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说法错误,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故选A。

  19.A【解析】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故选A。

  20.C【解析】C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故选C。

  21.A【解析】A项,"匈奴君主被称'赞普'"错误,赞普,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匈奴君主被称"单于"。故选A。

  22.B【解析】B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普通"就是梁武帝的第二个年号。

  23.A【解析】A项,"监察各级官员"错误,"监察各级官员"为御史(府)台的职责。故选A。

  24.D【解析】D项,"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错误,应为"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故选D。

  25.A【解析】A项,"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改为"户籍"。故选A。

  26.A【解析】A项,"在京城贡院举行"错误,应为"在省城贡院举行"。故选A。

  27.B【解析】B项,"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错误,删除"将相",是记录帝王的言行的。故选B。

  28.D【解析】D项,"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故选D。

  29.B【解析】B项,"与之相对的是'东朝'"错误,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故选B。

  30.C【解析】C项,"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错误,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名。故选C。

  31.A【解析】A项,"辅佐天子的大臣"错误,太子太傅,辅导太子,而非"天子"。故选A。

  32.C【解析】C项,"主管科举等事务"错误,"科举"归礼部。故选C。

  33.C【解析】C项,"避刘庄的讳"错误,应为"避刘秀的讳"。故选C。

  34.D【解析】A项,"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错误,"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应"豆蔻"在前,"束发"在后。B项,"官职被贬用词:……除、……乞骸骨"错误,"除"是授予官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C项,"对人的尊称或敬称……竖子"错误,"竖子",小子(含轻蔑意)。故选D。

  35.D【解析】D项"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错误。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故选D。

  36.B【解析】B项,合从:从通"纵",与秦国"连横"之策相对,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故选B。

  37.A【解析】A项,"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错误。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故选A。

  38.D【解析】D项,"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错误。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故选D。

  39.A【解析】A项,"……'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说法错误,该句中"公从之"中的"公"不是爵位名称,是对男子的尊称。故选A。

  40.B【解析】A项,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C项,禅位是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D项,"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故选B。

  41.C【解析】C项,"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错误,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故选C。

  42.B【解析】B项,"'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里的"迁"意思是"流放,放逐",不是表示官职调动。故选B。

  43.D【解析】D选项"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错误,应该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故选D。

  44.B【解析】B项表述错误,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故选B。

  45.D【解析】D项,"'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错误,"转"应该是关于职务调动的。故选D

  46.C【解析】A项,"《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错误,"《五经》"应为"《诗》《书》《礼》《易》《春秋》"。故选C

  47.A【解析】A项,"晦"指农历三十错误,"晦"应为"每月最后一天"。故选A

  48.C【解析】C项,"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错误,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故选C

  49.A【解析】A项,"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错误,"吏部"应为"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科举是礼部掌管的。故选A。

  50.C【解析】C项,"'左迁'必是升职"错误,"左迁"应为"降职"。故选C

  51.A【解析】A项"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错,"窃"是一个谦辞。故选A。

  52.B【解析】B项,"左边"和"两匹马"解释错误,参乘应该是站在车的右边担任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故选B。

  53.C【解析】C项,"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说法错误,"韩昌黎"是以郡望称人。故选C。

  54.C【解析】C项,"喜悦"解说错误,应该是"悲凉"。故选C。

  55.A【解析】A项,错在"除、黜"是表罢免官职"。"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的意思。故本题选A项。

  56.B【解析】选项C,"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理解有误。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诸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选项D,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故答案选B。

  57.B【解析】B项,"'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不正确,应是"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除",指封官授职。故选B项。

  58.B【解析】B项,"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说法错误,应该是"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故选B。

  59.C【解析】C项,"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不正确,御史无权弹劾皇帝。故选C项。

  60.C【解析】C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1.A【解析】A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故选A。

  62.B【解析】B项,"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错误,吏部负责管理官吏任免与考核等,"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应由礼部主管。故选B项。

  63.B【解析】A项,"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错误,"由低到高"应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项,"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迁,……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错误,"迁"表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陟"表示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D项,"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字",又叫"表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选项中"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故选B项。

  64.B【解析】B项,"是指祖先"错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语境为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故选B。

  65.C【解析】C项,"乘:一人一马为一乘"错误,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选C。

  66.D【解析】D项,"'箕踞'……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说法错误,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故选D。

  67.C【解析】C项,"转"是职务调动,不是任职授官。故选C。

  68.B【解析】B项,"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错误,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故选B项。

  69.C【解析】C项,"迁,……一般指降职"不正确,"迁"一般指升职;"致仕,表出任官职"不正确,"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故此题答案为C项。

  70.D【解析】D项,"御史"的解释错误,"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战国时的,此时的"御史"是史官。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故选D。

  71.D【解析】D项,"唯一"错,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故选D。

  72.D【解析】D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不正确,"帝乡",仙乡,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并不指京城。故此题答案为D项。

  73.C【解析】C项,"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74.C【解析】C项,变徵之声音调悲凉。故本题选C项。

  75.C【解析】C项,"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说法错误,只有首席内阁大学士才可以被称为首辅。故选C。

  76.B【解析】B项,"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说法错误,应是"一般由皇帝发起"。

  77.C【解析】C项,"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误,应是"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故选C项。

  78.C【解析】C项,"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故本题选C项。

  79.B【解析】B项,"除"为"任命官职、授予官职"之义。故选B。

  80.B【解析】B项,谪,是贬官。故选B。

  81.D【解析】D项错在"兼:开始任官职"。"兼"正确解释是"兼职,兼任,同时担任"的意思。

  82.D【解析】D项,"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说法错误,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说的是长史,秦时丞相属官,两汉将军属官。故选D。

  83.A【解析】A项,"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说法错误,应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故选A。

  84.A【解析】A项,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

  85.B【解析】B,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理解有误。应该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86.A【解析】选项A,"陛下"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理解有误。臣子面对太子的时候称"殿下"。故答案选A。

  87.B【解析】大统不是庙号,是年号。

  88.C【解析】C项,"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说法错误,应该是: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故选C。

  89.D【解析】A项,"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说法错误,应该是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B项,"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说法错误,应该是自下而上选拨官吏的制度。C项,"对会试录取的举人"说法错误,应该是:会试录取的贡士。故选D。

  90.B【解析】B项,"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说法错误,朋友之间用相互酬答唱和只有诗词,没有散文。故选B。

  91.B【解析】"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会试及第者称"贡士"。并且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

  92.B【解析】A项,"除",任命官职。C项,左迁是贬官。D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93.D【解析】D项,"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说法错误,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名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叫"右迁""迁除""迁升"等,降级叫"左迁""迁削""迁谪",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故选D。

  94.B【解析】B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95.B【解析】B项,服丧一年应为"期服"。

  96.C【解析】C项,"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说的过于笼统,应该是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及笄为成年。

  97.B【解析】B项,"'籍'是项羽的字"不正确。项羽,名籍,字羽。"籍"是项羽的名。故选B。

  98.D【解析】A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不正确,应为"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B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不正确,应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C项,"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不正确。"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99.D【解析】D项,"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不正确。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100.A【解析】A项,"龙驭"是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篇八: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集合5篇

  文学常识填空题精选

  一、中国古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其中“风”最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邶风.氓》《邶风.静女》《魏风.硕鼠》等都收集其中。

  2、《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儒家“四书”。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6、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编入中学教材的文章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皆出自《孟子》。

  7、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8、《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9、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鸿门宴》选自此书。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历史典故语出《鸿门宴》。

  10、《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1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14、“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王勃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15、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代表,其诗作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6、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结集为《李太白集》,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将进酒》。

  17、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史诗”。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9、“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22、晚唐的代表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人称“小李杜”。《过华清宫》是杜牧的代表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的作品《无题》的名句。

  23、中唐以后,词开始流行,晚唐时期的温庭筠与韦庄被后人称为“花间派”词人。这个流派的代表词人温庭筠和李煜的词影响最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于李煜名篇《虞美人》。词的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24、柳永、晏殊是北宋初期婉约词派的代表。

  25、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代表作品为《雨霖铃》等,“婉约”派词人。他对宋词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写了许多反映市民生活及羁旅题材的词,拓展了词的创作领域;大量创制篇幅较长、句子错落不齐的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26、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作家,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著名诗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9、“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语出秦观的《鹊桥仙》。

  30、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他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31、关汉卿(字),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32、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罗贯中的《_三国演义》,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_吴承恩的《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曹雪芹的《红楼梦》(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33、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二、中国现当代

  34、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35、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其

  诗集《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炉中煤》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36、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37、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8、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雷雨》《日出》《原野》等。

  39、戏剧的三要素有人物台词、舞台说明和矛盾冲突.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43、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集是《踪迹》,散文集是《背影》,其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绿》等。

  三、外国

  47、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被称为“戏剧之父”。主要悲剧作品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四大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48、《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迫桑的作品,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

  49、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莫迫桑(法国)、契诃夫(俄国)、欧.亨利(美国)。

  50、雨果,法国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51、巴尔扎克,世界文学界的伟人,现实主义大师。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52、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等。对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典范,享有世界声眷。

  5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54、契诃夫,作家。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1.“”,分为、、三部分,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多用、、表现手法。

  2.“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礼》、《》、《》。

  3.屈原,战国末期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是我国古代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主要代表作品有、《九章》、《九歌》、《天问》等。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感情奔放。1953年,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曾把他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4.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名,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思想核心为现存,是体,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

  5.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名___,继承老子之"道德自然"观,有道家著作《》。

  6.《战国策》,体史书,共33篇。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中山诸国之事,以记叙谋臣策士的说辞书信为主。是西汉刘向编修,相传曾巩作了补订。

  7.《左传》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记叙了春秋时期前后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被称为“春秋三传”。

  8.司马迁,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所著史籍人称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史。由(12篇)、(10篇)、(8篇)、(30篇)和(70篇)五部分组成。本书传记语言

  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有深远影响,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班固,时期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它是我国第一部

  10.,文学家、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官职,后辞官归隐,世称“靖节先生”。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咏荆轲》、《读山海经》

  11.,初唐四杰之一(另外三位是、、),著名文学家,字子安,《滕王阁序》是其代表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写的名句。

  12.,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作品结集为《王右丞集》。与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并称“王孟”。赞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被誉为之首。

  14.李白,唐朝大诗人,字,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世称“”。与杜甫齐名,人称“”,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古典诗歌艺术的一个高峰。、《望庐山瀑布》等是他的名篇。

  15.杜甫,唐朝大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他的诗作是诗歌在《诗经》之后的又一座艺术高峰。人称“”,其诗称“”。主要作品有“”(《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结集为《杜工部集》。

  16.,唐朝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为其代表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17.李商隐: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有《玉谿生诗》,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李商隐与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和杜甫。又与温庭筠齐名,称为“温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均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8.:北宋婉约派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故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之说。著有《乐章集》,《雨霖铃》为其代表作。

  19.: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后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为其代表作,其名句有,后天下之乐而乐。

  20.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字子瞻,号,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著有《东坡全集》。我们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石钟山记》等是他的名作。

  21.: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集为《稼轩长短句》。

  22.司马光,时期政治家和史学家,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主持编写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3.:北南宋之际婉约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诗文笔力雄健,情辞慷慨。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写的名句。

  24.关汉卿,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曾任太医尹。一生从事戏曲创作活动,与、、并称“元曲四大家”,他被称为“”。所作或创作杂剧今知六十多种,散曲十余套。作品大多数以社会下层人物为主人公,深刻揭露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现存有、《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文学常识填空题

  1、老舍原名_________,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____________。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闻一多先生作为_________方面是做了不说,作为____________方面是说了就做。

  6、《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__________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_________。

  8、四种文学体裁中,最自由的文体就是__________,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9、《项链》一文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总结为三部分分别为_______、丢项链、_______。

  10、《一碗清汤荞麦面》是_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__的一篇短篇小说。

  12、鲁迅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收入西周初期到____________约500年间诗歌305篇。

  21、《雅》分为_________(31篇)和___________(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2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___________。

  24、《静女》选自________________,《采薇》选

  自___________________。

  25、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载渴载饥。______________,莫知我哀。

  27、____________,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诗经》)

  28、《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____________体________集。

  29、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_________”、“礼”和“__________”。

  31、荀子是先秦_______家最后一位大师,主张“_________”.

  32、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_______;

  33、_________,风雨兴焉;__________,蛟龙生焉;34、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35、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金石可镂。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7、《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___________撰写的一部____________史书.38、《史记》是我国___________部______________通史。39、《史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传,表,书。50、朦胧诗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_________性和_______性。51、记叙文选材的原则一要________,二要___________,三要有意义。答案1、◆标准答案:舒庆春骆驼祥子2、◆标准答案:散文(记叙文)林清玄3、◆标准答案:臧克家民主战士4、◆标准答案:学者民主战士

  5、◆标准答案:生活书本6、◆标准答案:李乐薇散文7、◆标准答案:状物散文张抗抗8、◆标准答案:散文形散而神聚9、◆标准答案:借项链赔项链10、◆标准答案:日本栗良平11、◆标准答案:永远的校园谢冕12、◆标准答案:周树人豫才13、◆标准答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14、◆标准答案:朱光潜思想15、◆标准答案:马南邨邓拓16、◆标准答案:声音声响语音语调17、◆标准答案:匈牙利裴多菲18、◆标准答案:曾宏燕教师19、◆标准答案:记忆思考20、◆标准答案:《诗经》春秋中期21、◆标准答案:小雅大雅22、◆标准答案: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3、◆标准答案:自牧归荑美人之贻

  24、◆标准答案:《诗经某邶风》《诗经某小雅》25、◆标准答案:杨柳依依雨雪霏霏26、◆标准答案:行道迟迟我心伤悲27、◆标准答案:关关雎鸠君子好逑28、◆标准答案:语录体散文29、◆标准答案:仁中庸30、◆标准答案:荀子《荀子某劝学篇》31、◆标准答案:儒家性恶论32、◆标准答案:吾尝跂而望矣而见者远33、◆标准答案:积土成山积水成渊34、◆标准答案:骐骥一跃驽马十驾35、◆标准答案:锲而舍之锲而不舍36、◆标准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7、◆标准答案:司马迁纪传体38、◆标准答案:第一纪传体39、◆标准答案:本纪世家40、◆标准答案: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41、◆标准答案:冯友兰哲学家42、◆标准答案:自然境界天地境界

  43、◆标准答案:土耳其奥尔罕某帕慕克44、◆标准答案:物理学家沈致远45、◆标准答案:说明文贾祖璋46、◆标准答案:山顶千门次第开无人知是荔枝来47、◆标准答案:曹智白瑞雪48、◆标准答案:标题导语49、◆标准答案:气象竺可桢50、◆标准答案:不透明多义51、◆标准答案:真实典型初中文学常识填空题

篇九: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第Ⅰ组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表示最大,“”表示最小。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28.“岁寒三友”指的是、、。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悌”指善事。

  第Ⅱ组

  3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3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B.古人表示年龄有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3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C.信被称为“鸿雁”、“尺牍”、“尺素”、“函”、“札”等。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3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3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

  3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37.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神器”喻老师,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38.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39.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40.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③鸾扇斜分凤帷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④千门万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C.①②④③D.④②③①41.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①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②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④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答:①②③④

篇十: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填空

  1.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都保留在

  一书中。

  2.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3.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4.《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有

  篇。

  5.《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

  、

  、

  三类。

  6.《诗经》中的“风”指各地区的乐调,包括

  。

  7.《诗经》中的“雅”分为

  、

  。

  8.《诗经》中的“颂”分为

  、

  、

  。

  9.

  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10.

  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

  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1.“四书”指

  、

  、

  、

  。

  12

  “

  五

  经

  ”

  指

  、

  、

  、

  、

  。

  13.

  是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是我国

  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14.

  是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15.《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记载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16.《战国策》由西汉

  编校整理成书,反映了战国时代“士”

  的崛起。

  17.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18.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而

  成,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19.墨子,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

  攻”“尚贤”“节用”。著有

  一书,今存53篇。

  20.孙子,名武,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又

  名

  ,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21.

  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

  22.庄子,名周,是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其

  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23.荀子,名况,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代表人物。

  24.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

  “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

  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25.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

  学派代表人物。

  26.韩非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

  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

  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

  《扁鹊见蔡桓公》。

  27.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

  了

  。

  28.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

  静、无为。著有

  8篇。

  29.

  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30.

  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31.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政治思想:

  “美政”。

  32.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33.

  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34.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35.《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

  ,成为“文学”的代名

  词。(风骚

  36.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

  一书。

  37.《诗经》开创了

  先河。

  38.《楚辞》开创了

  先河。

  39.

  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

  40.

  的政论散文,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41.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着

  《淮南鸿烈》,也叫

  。

  42.

  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韵散兼行。

  43.枚乘的

  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44.

  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45.司马迁,字子长,别称

  。

  46.司马迁主要作品为

  ,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

  表、30世家、70列传。

  47.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8.鲁迅赞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9.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50.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51.“乐府双璧”指的是

  、

  。

  52.班固编撰的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53.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

  。

  54.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55.《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的

  。

  56.“三曹”指的是

  、

  、

  。

  57.

  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58.

  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也是中国诗歌史上

  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59.

  被称为“建安之杰”。

  60.“才高八斗”指的是

  。

  6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

  《梁父吟》最著名,散文

  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62.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

  他的

  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63.阮籍的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64.

  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

  域。

  65.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

  ,东晋诗

  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66.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

  是

  。

  67.谢灵运所开创的

  ,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

  立的审美对象。

  68.

  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

  影响。

  69.《孔雀东南飞》是乐府叙事诗的高峰,最早见于

  。

  70.《玉台新咏》的编者是

  。

  71.南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

  中。

  72.《乐府诗集》的编者为

  。

  7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

  。

  74.《搜神记》的编者是

  。

  75.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较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

  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

  。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

  笔记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

  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76.《世说新语》的编者是

  。

  77.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

  40卷,是富有文学

  价值的地理志。

  78.钟嵘,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部诗歌理论专

  著

  。

  79.刘勰的主要作品有

  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80.

  “

  初

  唐

  四

  杰

  ”

  指

  的

  是

  、

  、

  、

  。

  答案:

  1.《淮南子》2.《山海经》3.《诗经》4.3055.风、雅、颂6.十五国风7.大雅、小雅8.周颂、鲁颂、商颂9.《七月》10.赋比兴11.《论语》《大学》《孟子》《中庸》12.《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3.《尚书》14.《春秋》15.国别体16.刘向17.《左传》18.《论语》19.《墨子》20.《孙子兵法》21.《孟子》22.道家23.儒家24.《荀子》25.法家26.《韩非子》27.《吕氏春秋》28.《列子》29.《庄子》30.楚辞31.屈原32.屈原33.屈原34.《离骚》35.风骚36.《楚辞》37.现实主义文学38.浪漫主义文学39.贾谊40.贾谊41.《淮南子》42.赋43.《七发》44.司马相如45.太史公46.《史记》47.《史记》48.《史记》49.两汉乐府叙事诗50.《孔雀东南飞》51.《孔雀东南飞》《木兰诗》52.《汉书》53.《咏史》54.《古诗十九首》55.《文选》56.曹操、曹丕、曹植57.《观沧海》58.《燕歌行》59.曹植60.曹植61.《出师表》62.《典论·论文》63.《咏怀诗》64.陶渊明65.五柳先生66.陶渊明67.山水诗68.鲍照69.《玉台新咏》70.徐陵71.《乐府诗集》72.郭茂倩73.《搜神记》74.干宝75.《世说新语》76.刘义庆77.《水经注》78.《诗品》79.《文心·雕龙》80.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篇十一: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P>  实用文案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C.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C.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标准

  实用文案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B.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年。C.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又叫“及笄”。D.古人对整岁数有特定称谓。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百,60岁叫花甲,70岁为古稀。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不可以兼任。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C.大司马,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太尉。D.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B.各个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C.士大夫,是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D.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1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标准

  实用文案A.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如司马迁,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B.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唐朝。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C.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D.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B.教头是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C.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宋江。D.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B.昴mǎ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D.白虹贯日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标准

  实用文案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标准)

  实用文案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D.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戌为狗,亥为猪。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儿子。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亡。C.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故大官死了不能叫‘薨’。D.古代社会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标准

  实用文案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B.殡,在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C.坟墓,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D.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如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小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C.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B.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C.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D.刑罚中的刖,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然后再割断其咽喉。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B.《永乐大典》是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C.《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D.《古文观止》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标准

  实用文案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40.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4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标准

  实用文案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右光禄大夫。一般来说“右”官比“左”官大,“右迁”就是升官,“左迁”就是贬官。白居易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就是被贬官降职。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人们就用它代处所,后以“桑梓”代指故乡或父老乡亲。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B.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状元、解元、会元,合称"三元"。一个考生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C.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历法,叫干支历。D.二千石,官职名。汉代一石10斤,二千石就是两万斤。州刺史和郡太守都是“真两千石”,州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女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B.闾左,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所以后来就有“豪右”一词,指权贵大族。C.变徵之声,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后来加上变宫、变徵,按照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排列,形成了七声音阶。D.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家庙,也重视祭祀天地山川。祭祀天地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由帝王亲自到东岳泰山上举行。标准

  实用文案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朔日,农历每月第一天;望日,农历十五。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为穆。后来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C.先妣,指死去的母亲。死去的父亲称为“考”,成语“如丧考妣”比喻如同死了爸妈一样伤心。D.判相州,指官员由高位兼任低位的官职。兼任其他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摄、行、署、权等。

  序号答案序号答案序号答案序号答案序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1.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2.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3.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4.C.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5.A.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6.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7.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8.B.豆蔻,只能指是十三四岁的女子。9.B.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10.C.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11.C.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12.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13.D.郎中成为医生的别称,始于宋朝。14.B.刺史是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15.C.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16.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17.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18.C.七月流火表明暑气已退,天外转凉。19.A.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20.D.古人居住坐北朝南,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是江东,江南。21.D.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22.D.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23.D.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24.A.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25.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26.C.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27.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标准

  实用文案28.A.巳为蛇,酉为鸡29.A.君为臣纲。30.B.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妻妾。31.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32.D.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33.B.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34.D.凌迟,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然后再割断其咽喉。刖,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35.C.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6.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37.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38.B(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39.C40.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41.B(“军令”由兵部掌管)42.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43.D(《论语》不是六经)44.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45.C(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46.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47.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48.B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49.A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不能用于女子。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半百、知命;60岁花甲、耳顺;70岁古稀;80、90岁耄耋;90岁鲐(tai)背;100岁期(ji)颐。50.D摄、行、署、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标准

推荐访问:古代文化常识填空题 填空题 古代 常识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