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4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word 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word
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四、课时安排:3课时。1、秒的认识…………1课时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3、时间的计算……1课时
1/19
word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1课题:时分秒
学习容:教材第2、3、4页以及相关练习课程标准描述: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知道时间单位秒,掌握1分=60秒。学习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2/19
word
评价活动方案: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完成目标评价1。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以完成评价目标2。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以完成评价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落实目标1)1、情境激趣:同学们,谁还记得每年的除夕夜的人们一起等待新年钟声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
3/19
word
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一)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落实目标2)
1、认识秒针和1秒。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4/19
word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落实目标2)1、体验10秒。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学生活动,然后反馈。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3、游戏活动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5/19
word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落实目标1)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生:1分=60秒。板书:1分=60秒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6/19
word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落实目标2)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文章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学生活动。四、课堂小结(落实目标3)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学习目标检测】1、1分=()秒120秒=()分2、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月用1分零3秒,谁跑的快?
篇二: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
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单元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四、课时安排:3课时。1、秒的认识…………1课时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3、时间的计算……1课时
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四、课时安排: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2、千米的认识……………3课时3、吨的认识……2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
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单元知识构成:(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2)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四、课时安排:9课时
1、加法…………3课时2、减法…………4课时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
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三、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四、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五、课时安排:4课时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二、单元教学目标
篇三: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LT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本册出现的分数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诠释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使学生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倍的认识”将以往分散编排在表内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集中编排,让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之后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让学生认识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量的计量方面,本册安排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锦衣发展学生的长度、质量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的意识;数学广角安排的是关于集合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并能应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美的意识。
学生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
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教学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
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长度、质量
第一单元时、分、秒
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计时单位“时”与“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清楚计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法与学法: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单元重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课时安排:
1、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2--4页)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例1、练习一1~7题)3、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例2,练习一8~11题)4、时、分、秒的巩固练习5、单元自测
第一课时备课人: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
教学
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2--4页)
内容
1、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教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
目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
篇四: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1).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2).借助图片、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2、《花的学校》本课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雨中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重点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1).多元认字。2).能够借助图片、关键句、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3、《不懂就要问》本文讲了孙中山对待学问不懂就问,不怕挨打。重点是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根据提示,自己阅读,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和同学交流。2).多元识字。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是以“我的暑假生活”为交际内容。重点是选择别人感兴趣的内容讲清楚。1.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重点讲述。2.恰当使用图片和实物。习作本次习作以《猜猜他是谁》为题目,重点是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去写。1.抓住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写。2.注意习作格式:开头空两格。语文园地本次学习园地主要内容是学会积累词句,学习成语,练习感情朗读,创造名字,理解积累古诗《所见》。重点是积累词句、成语、古诗,会感情朗读,给兴趣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1.学会积累好词好句。2.合作探究法给兴趣小组起名字,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2.本单元重点:(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2)体会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古诗三首》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1).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课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
的情绪。重点是感受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情怀。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3.《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对秋雨的喜爱之情。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2).借助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4.《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2).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写日记》,引导学生学习写日记的格式和内容及好处。重点是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会写日记。分析例文,总结日记格式,再练习写一写。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理解、积累四季特别是秋天的成语;注意正确的写字方法。重点是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成语。1.指导学生用合作和探究法来学习理解词语。2.用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积累成语。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象的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2.本单元重点:(1)感受童话中生动有趣的形象。本单元的四篇童话,都塑造了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如《去年的树》中信守诺言的小鸟;《那一定会很好》中牺牲自己、把方便献给大家的大树;《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静、见多识广、机智的青头;《一块奶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教学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体会童话给予我们的启示。(2)学会讲故事、演故事、编写童话故事。每篇童话都非常生动有趣,易于把握内容,学完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最好会演一演故事。还要在了解童话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提示词语来创编童话故事。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去年的树》本课描写了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情,重点是感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懂得信守诺言的道理。1).感情朗读,体会小鸟和大树内心的情感。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2.《那一定会很好》本课记叙了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变化过程,重点是感受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带给大家的无私品格。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大树的情怀。
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童话中表现的主题不同。3.《在牛肚子里旅行》本课介绍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青头成功救出红头,重点是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语句感受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语气。4.《一块奶酪》本课介绍了一群蚂蚁搬运一块奶酪的故事,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美好品质和蚁群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默读课文,讲一讲、演一演这个故事。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我来编童话》,引导学生根据例词写童话,重点是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总结童话的特点,提出习作要求,再练习写一写。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童话的特点;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认识带有口字旁的字表示的意义不同,认识三种修改符号并学会运用,理解积累辨理格言。重点是认识童话的特点,学会修改病句,积累格言。1.指导学生用合作和探究法来学习交流童话,学习形声字,学习病句的修改。2.诵读法积累格言。快乐读书吧本次读书吧题目是《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介绍了基本童话故事,重点是阅读与发现童话故事的奇妙。1.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预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童话故事,学会预测故事情节,续编故事。2.本单元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安排了与预测有关的内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练习根据故事情节预测故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练习续编故事接下来的情节,《不会叫的狗》训练预测故事的结局。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预测训练。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本课描写了老屋帮助很多人,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故事,重点是体会老屋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1).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总结预测的方法。2.《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本课记叙了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样帮助别人的。重点是学会预测故事,能用连贯的语言叙述。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胡萝卜先生的无私帮助。2).引导学生续编或创编故事。3.《不会叫的狗》本课三首古诗词描写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向别人学习叫的故事,重点是边读边预测故事,学会预测故事结局。1).分析重点字词来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结局,与老师读的结局比较。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里的故事》,讲讲名字的含义或来历。重点是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听别人讲的时候,礼貌回应。1.出示图片资料猜测名字的由来。2.小组合作,交流评价。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看图《续写故事》,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预测故事情节,并续写故事。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学会预测并续编故事。运用观察插图,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练习写一写。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复习音序查字法,学习和积累多音字和关于数字的成语,学习提示语的三种用法,理解积累关于团结的谚语。重点是掌握提示语的用法,积累字词和谚语。1.指导学生用发现法和探究法来学习提示语、古诗。2.用直观演示法来复习查字典的知识。
的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的,《金色的草地》要求我们学习细致地观察和描写,发现蒲公英早上和傍晚会合拢,中午的时候会张开。张开的时候,遍地是金黄色。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析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搭船的鸟》本课描写了小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重点是学会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分析翠鸟的特点。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总结观察的方法。2.《金色的草地》本课记叙了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重点是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1).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2).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习作例文本次习作例文是《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阅读和分析描写小狗、杨梅的方法。重点是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1.阅读例文,分析的观察和描写方法。2.合作探究,总结的观察和描写方法。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的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的特点写出来,语言流畅,内容具体。重点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按一定顺序写具体,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1.根据例文,学习观察的方法。2.写后小组合作交流观察的感受。
2).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意境,悟诗情、明诗理。2.《富饶的西沙群岛》本课记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重点是通过理解关键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2).借助图片,理解课文。3.《海滨小城》本课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重点是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对家乡的热爱之情。1).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2).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4.《美丽的小兴安岭》本课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重点是学习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大意。2).借助图片理解课文。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这儿真美》,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用上最近学过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1.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2.围绕一个意思去写。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围绕一个意思的写作方法,学习带有相同偏旁的字,积累ABB式词语和古诗《早发白帝城》,重点是掌握围绕一个意思的写法,积累字词和古诗。1.指导学生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中心句、字词。2.利用插图学习和理解古诗。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2.本单元重点:感受课文的生动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妙,语言生动、优美。《大自然的声音》写了风、水以及动物带给我们的美妙声音。《父亲、树林和鸟》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树林的美景。《带刺的朋友》写了一只刺猬月下偷枣的情景。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积累语言。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大自然的声音》本课描写了大自然中,风、水和动物带给我们的声音,重点是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1).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感情诵读,感悟语言的美。2.《父亲、树林和鸟》本课记叙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重点是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美好感情2).感情诵读,感受语言的生动。3.《带刺的朋友》本课刺猬月下偷枣的故事,重点是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的喜爱之情。2).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身边的“小事”》,交流不文明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重点是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1.借助图片了解身边的小事。2.小组合作,交流评价、总结。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我有一个想法》,写写你对关注的问题的看法和改进建议,重点是能从积极的方面有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并写一写。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摘抄的方法和好处,学习“得”字短语,正确美观地书写带有撇捺的汉字,积累古诗《采莲曲》。重点是掌握摘抄的知识,积累字词和古诗。1.指导学生用发现法和探究法来学习摘抄、积累字词。2.借助图片学习理解古诗。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安排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的练习。《掌声》中的“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英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灰雀》安排了练习“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的重点要求是“默读课文,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1.《司马光》本课描写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重点是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2).借助图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2.《掌声》本课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心理变化,重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1).带着问题理解课文意思。2).比较阅读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变化。3.《灰雀》本文讲述了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重点是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和男孩是如何爱鸟护鸟的。1).多元认字,指导写字。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爱鸟护鸟的心理。4.《手术台就是阵地》本课写了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重点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1).默读课文,联系事情背景理解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人物事迹。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请教》,在我们有不会的问题是怎么请教别人。重点是注意使用请教的礼貌用语,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小组合作,交流评价。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看图《那次玩得真高兴》,引导学生把自己玩时快乐的心情写下来。重点是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写下来。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怎么玩的?心情怎样?然后练习写一写。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默读的方法,积累带有目字旁的字,辨析近义词,学会分类,积累名言。重点是掌握默读的方法,积累字词和名言。1.指导学生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默读、辨析近义词,学会分类。2.诵读名言,背诵名言。
篇五: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整百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其简单应用。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
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四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认识倍的含义,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段教学不进位的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三段教学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四段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这四段教学之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
1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身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由于在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连续进位以及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等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学生均不易掌握。因此,这些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需要解决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在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样进位等问题。教材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紧接着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为接下来系统学习笔算方法和理解算理打下基础、提供支持。然后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不进位乘、不连续进位乘、连续进位乘,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此外,考虑到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可能有0,教材在此基础上又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从整体设计的角度,教材先教学口算,再教学估算,最后教学笔算;在笔算乘法中,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在需要进位的乘法中,先教学不连续进位的,再教学连续进位的;先教学乘数里没有0的一般笔算方法,再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这样编排,既符合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逐步掌握两、
2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算法的条件和合适的空间。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或借助操作探索算法、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引导学生由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想到“每箱黑玉米有2个十根,3箱黑玉米一共有6个十根”;教学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在引导学生列出48×2的算式后,提示他们“先摆小棒算一算,再和同学交流”,启发他们借助直观操作,体会乘法计算中同样要遵守与加法类似的进位规则。其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适当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方法及时迁移。例如,无论是教学口算、估算还是笔算,无论是不进位乘还是进位乘,例题常常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试一试”则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从而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及时将计算过程压缩、简化。例如,教学不进位乘和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引导学生在观察场景图或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先写出不够简便的竖式,再示范竖式的一般写法,从而为学生自主简化算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接下来教学连续进位乘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教材的相关例题不再呈现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注意适当提示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3.将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计算需求,几乎每道例题所呈现的情境都与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需要计算,从而感受计算的意义和价值。例如,通过三只小猫钓鱼时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情境,引出0与一个数相乘的计算。本单元实际问题的安排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之后,教材依次安排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既拓宽了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范围,又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在练习过程中,相机安排需要用估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现实背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并合理确定结果的上、下界或范围。三是有计划地安排连续两问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材从练习二起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从练习三起安排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答时第一步都要用乘法算出积,然后把这个积作为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再进行第二步计算。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练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机会,又能使学生初步积累分析稍复杂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
3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4.在注重笔算的同时,突出了口算与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材在编排时,注意把笔算与口算、估算相结合。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之前,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又专门安排一道例题教学接近整十、整百数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已经掌握的表内乘法得以自然延伸,又能使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相应的估算内容有机融合,为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奠定基础、铺设台阶。在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要求学生进行估算或口算,再让他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复习中,也穿插安排了不少有关口算和估算的题目。这样的安排既能引导学生根据估算或口算的结果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又能启发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口算、笔算或估算。为了避免学生对口算、估算产生畏难情绪,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口算、估算的意识,本单元教材合理控制了有关口算、估算的教学要求。一般来说,口算只要求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只要求学生能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数、整百数,并估算出乘积大约是几十、几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或几千,或者只要求估计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估计积是否在某一范围内,等等。
(三)评价建议
要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关注他们是否具有计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索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考水平和情感态度。
组织评价时,首先要考查学生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情况。一方面,看学生能否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并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完成4~6题,正确率达95%以上。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笔算1~2题,正确率达90%以上。其次,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否合理运用估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否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此外,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或借助动手操作探索算法,并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能否正确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根据所求问题合理选择、组合和运用信息;能否适当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是否逐步养成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等等。
4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整百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其简单应用。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
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四段安排:第一段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认识倍的含义,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第二段教学不进位的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三段教学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四段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这四段教学之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
5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身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由于在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连续进位以及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等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学生均不易掌握。因此,这些内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本单元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需要解决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在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样进位等问题。教材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紧接着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为接下来系统学习笔算方法和理解算理打下基础、提供支持。然后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不进位乘、不连续进位乘、连续进位乘,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此外,考虑到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可能有0,教材在此基础上又通过3道例题分别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从整体设计的角度,教材先教学口算,再教学估算,最后教学笔算;在笔算乘法中,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在需要进位的乘法中,先教学不连续进位的,再教学连续进位的;先教学乘数里没有0的一般笔算方法,再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这样编排,既符合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逐步掌握两、
6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算法的条件和合适的空间。首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或借助操作探索算法、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引导学生由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想到“每箱黑玉米有2个十根,3箱黑玉米一共有6个十根”;教学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在引导学生列出48×2的算式后,提示他们“先摆小棒算一算,再和同学交流”,启发他们借助直观操作,体会乘法计算中同样要遵守与加法类似的进位规则。其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适当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方法及时迁移。例如,无论是教学口算、估算还是笔算,无论是不进位乘还是进位乘,例题常常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试一试”则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从而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及时将计算过程压缩、简化。例如,教学不进位乘和不连续进位乘时,教材引导学生在观察场景图或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先写出不够简便的竖式,再示范竖式的一般写法,从而为学生自主简化算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接下来教学连续进位乘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教材的相关例题不再呈现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注意适当提示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3.将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计算需求,几乎每道例题所呈现的情境都与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需要计算,从而感受计算的意义和价值。例如,通过三只小猫钓鱼时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情境,引出0与一个数相乘的计算。本单元实际问题的安排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之后,教材依次安排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既拓宽了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范围,又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在练习过程中,相机安排需要用估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现实背景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并合理确定结果的上、下界或范围。三是有计划地安排连续两问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材从练习二起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从练习三起安排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答时第一步都要用乘法算出积,然后把这个积作为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再进行第二步计算。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练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机会,又能使学生初步积累分析稍复杂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
7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4.在注重笔算的同时,突出了口算与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材在编排时,注意把笔算与口算、估算相结合。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之前,先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又专门安排一道例题教学接近整十、整百数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已经掌握的表内乘法得以自然延伸,又能使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相应的估算内容有机融合,为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奠定基础、铺设台阶。在教学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要求学生进行估算或口算,再让他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复习中,也穿插安排了不少有关口算和估算的题目。这样的安排既能引导学生根据估算或口算的结果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又能启发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口算、笔算或估算。为了避免学生对口算、估算产生畏难情绪,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口算、估算的意识,本单元教材合理控制了有关口算、估算的教学要求。一般来说,口算只要求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只要求学生能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数、整百数,并估算出乘积大约是几十、几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或几千,或者只要求估计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估计积是否在某一范围内,等等。
(三)评价建议
要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关注他们是否具有计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索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考水平和情感态度。
组织评价时,首先要考查学生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情况。一方面,看学生能否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并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完成4~6题,正确率达95%以上。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至单元结束时,一般每分钟应能笔算1~2题,正确率达90%以上。其次,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否合理运用估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否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此外,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或借助动手操作探索算法,并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能否正确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根据所求问题合理选择、组合和运用信息;能否适当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是否逐步养成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等等。
8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精品资料
9
篇六: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时、分、秒二、教材分析: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四、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
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教学难点: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
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六、教学措施:(一)学情分析
(二)具体措施:
七、教学安排:3课时1、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1课时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1课时3、时、分、秒的巩固练习-----------------------1课时
课题:秒的认识
课型:新授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学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目
标重点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难点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PPT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
师:同学们,看——放映课件(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
过
景。)师: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一
程
起数数,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我们还没学过“秒“,你
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师:哪一个针是秒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秒针走一个小格就
是一秒)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预设生:拍一下手眨一下眼
写一个1字跺一下脚
3、1秒的价值。
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
一些这样的知识?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4、教学1分=60秒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钟,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课题:(时教间师单板位书的换1分算=(课)型秒:)新授授课日期:(放映: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转动一个小格)
主备人:
师: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格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
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板书:60)生(齐读)1
分=60秒
师:真棒!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
秒?
生:30秒。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
下手?1分钟呢?
师:谁来说说,1分钟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三)作业
1、练习一第1题。
2、练习一第6题。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检测
小明每天大约睡9(
)
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
做熟饭大约需要25(
)
2.填空
(1)秒针走1小格是()秒,1大格是()秒,
走一圈是()秒,60秒就是()分钟。
(2)2时=()分
3分=()秒
1分40秒=()秒1时30分=(
)分
板书设计
秒针:又细又长
秒的认识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1时=60分
1分=60秒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重点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
一、复习旧知
学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小格。
过程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
一个数是(),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3.上午第一节课是()时()分开始,()时()分结束,
一节课是()分。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
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请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在汇报。
(2)反馈a、60+60=120分b、2时就是2个60分,即
60×2=120分
(3)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
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
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
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
法: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45
篇七: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教材分析
港北区贵城西江中心小学一、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能用符号或语言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2.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理解近似数的意义,能选择合适的单位用近似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估算。3.在用大数、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以及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感。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促销现象,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经验。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二、教材说明认识万以内的数,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整数认识的最终目标。本套教材第一学段关于“数的认识”分五次安排,本单元是最后一次。在内容设计上,一方面既要完成第一学段关于“整数的认识”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加减法计算的所有要求。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更大的数必须具备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建立初步数感的重要材料。本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紧紧围绕生活中用的大数和计算设计教材内容: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数据和典型事例,让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大数(一万)的意义;二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境,认识近似数,学会用近似数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安排了五个知识块:认识万以内的数、近似数、估算、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结合本单元内容,设计了“学会购物”综合与实践活动。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内容编排如下:知识块1.认识万第1课时以内的数认、读万以内的数顺序。课时内容素材与活动1.例1,读电器的价钱,认识万以内的数位韦建成
2.读数、写数、说生活中的大数。3.汽车牌照,运动员编号。1.例2,10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0个小正方体。第2课时认识一万2.例3,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各一万元。3.测量10000张复印纸的厚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第3课时较2.数的大小比较。1.我国现已发现的鸟类大约种数,我国观赏2.近似数1课时近似数花卉的大约种数。2.某中学、小学学生人数的不同描述。1.例1,估算购买一部照相机和一部手机大3.估算1课时加减法估算约需要的钱数。2.例2,估算小明家养殖收入。1.聪聪一家商量购买液晶电视的情境和信4.解决问1课时题购物计划2.小组合作,为聪聪家制订购买液晶电视计划。5.整理和1课时复习6.综合与1课时实践1.认识万以内的数,教材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科书1~3页),认、读、写万以内的数。本课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读万以内的数。例1选择了大多数学生家中常用的几种家用电器,每种电器的价钱都在1000元以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①读出电器的价钱,然后说一说每种电器的价钱中有几个一千元、几个一百元、几个十元、几个一元。②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组成。教材出示了数位顺序表,并蓝灵鼠的话告诉学生:从右往左数,第五位是万位。要求把电器价钱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并读一读。数位表中给出了4个数,红红和聪聪以8008为例,说出了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红说:“千位上的8表示8个千„„”聪聪说:“个位上的8表示8一„„”第二,写万以内的数。教材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真实事例:北京奥运会参加击缶表演的人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我国制造的神舟飞船的飞行速度。学会购物2.商品促销,解决购买饮料问题。轻松练习2.数学冲浪。1.有奖促销,学生为叔叔购物当参谋。1.3道应用题,5道练习题。息。1.例4,五座名山的高度比较。
用汉字给出了相关数据信息,要求学生读一读说明文字,再把数写出来。然后教材设计说一说,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大数。第三,认识用数表示的事物。教材用兔博士的话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用数表示。并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汽车牌照和运动员编号两个事例。“练一练”安排了5个题,分别是读数、写数、数的组成。第5题是学生调查自己家中大件电器的品牌和价钱的实践活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及组成,并且对现实生活中大件电器的价钱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数位顺序及数的组成,难点是理解用数表示数量和事物的不同含义。教学活动中,要按着教材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生活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读电器的价钱,说价钱的组成,要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己读、自己说,为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组成作铺垫。再如,认识数位表和数的组成,首先在复习1000以内数位顺序的基础上,认识万位的位置,再把表示电器价钱的数逐个写在数位表中,然后让学生利用10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和前面说电器价钱的经验,认识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特别要理解千位上有几,就表示几个千。再如,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法,要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份和参加击缶表演的人数这两个典型数据。一方面解决中间有两个O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用数表示数量和表示事物的不同含义。首先讨论2008年可以怎样读以及不同读法的意义。得出两种读法:①二零零八年,依次读出表示年份的数字;②二千零八年,把2008看作一个具体的数来读。使学生了解,在读年份时,两种读法都可以,但是在用数描述具体数量时,都方法②。然后讨论:2008年和2008人这两个数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理解用数表示具体的数量和表示事物的不同含义,进而为理解许多事物可以用数表示作铺垫。第2课时(教科书4~6页),认识一万三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来认识并感受一万。活动一,认识一万。例2呈现了兔博士与大头蛙对话的情境。兔博士问:“你知道一万有多大吗?”大头蛙回答:“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万,大约要用3小时。”他们的对话让学生借助时间感知了一万是一个很大的数。并引出一千一千地数。接着教材给出了10个大正方体,直接告诉学生:每个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提出了“一千一千地数”的要求。呈现了学生数的情境,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最后介绍了_万的写法和10000是一个五位数。活动二,认识1万元人民币。例3安排了两个方面内容。第一,给出三种面额的人民币:100元的1捆,每捆100张;50元的2捆,每捆100张;10元的10捆,每捆100张。直接告诉学生:每种面额的人民币都是一万元。然后让学生推算,得出:100个100元、200个50元、1000个10元„„都是一万元。第二,教材设计了红红一家边走边说话的情境。从红红一家的交谈中,给出了红红的爸爸和妈妈的月工资分别是2500元、2000元的信息。根据他们的月工资收入,推算出:红红爸爸四个月的工资收入是一万元;红红妈妈五个月的工资收入是一万元。在推算过程中,学生借助一年的时间和4个2500元、5个2000元感受一万有多大。活动三,测量10000张复印纸的厚度。教材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大头蛙提示:“数出100张复印纸,量一量有多厚。”教材呈现了亮亮和丫丫测量100张复印纸,并
说出量得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的情景图。第二,教材提出:“想一想:如果把一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厚?”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同学们根据100张复印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万张复印纸有多厚、多高的情境。红红说:“一万张复印纸就是100个100张。”聪聪说:“一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就快1米高啦!”丫丫用自己的身体显示10000张复印纸的高度。大头蛙告诉同学们:“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大约是90厘米。”“练一练”设计了3道和一万有关的问题,最后安排一粒黄豆、一粒花生质量的问题讨论。1万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到的大数,“万”也是一个常用的计数单位。本节课通过数一万个小正方体的块数,推算一万元人民币的钱数和测量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等活动,使同学们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感受一万到底有多少。教学重点是掌握一万与一千的关系,知道一万是个五位数。难点是根据已知的数据推算并解决与一万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例2,数一万个小正方体。要让学生在一千一千数的过程中,体会10个一千是一万。重点抓住“数到九千时,再数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一结论。例3,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万元人民币有多少,而且要让学生经历一万元人民币的推算过程。如,面额50元的人民币两捆,每捆100张,共是多少元?学生可以这样推算:一张是50元,一捆就是5000元,两捆就是10000元。红红爸爸的月工资是2500元,几个月的工资才是一万元呢?学生可以这样推算:一个月的工资是2500元,两个月的工资是5000元,四个月的工资就是一万元。再如,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的推算方法,无论怎样推算,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对于“做一做,测量一万张复印纸的厚度。”先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现在没有一万张复印纸,怎么办?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然后按大头蛙的提示,先量出100张复印纸的厚度,再提出“想一想”的问题,指导学生推算。第3课时(教科书7页、8页),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本课安排了两个比较活动。活动一,给我国五座名山按高度排序。兔博士首先提问:“你知道我国五座名山的名字吗?”教材用大头蛙的话给出了五座名山的名字,并告诉学生五座名山合称“五岳”。例4根据五座名山在五岳中的位置(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呈现了“五岳”的代表图片和高度(恒山2016米、华山2155米、嵩山1492米、泰山1533米、衡山1290米),提出了“读出我国五座名山的高度,并从高到低排序”的要求。接着,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比较方法。聪聪说:“先比较两座超过2000米的„„”亮亮说:“三座1000多米的山中,泰山最高,排在第三„„”活动二,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试一试”给出了三组数(包括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各种情况),要求学生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然后通过大头蛙的话“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进而总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1000以内数大小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把学生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迁移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来,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是:有条理地表述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活动中,要按着教材的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比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到了解一般比较方法的过程。如,给五岳的高度排序。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①五岳之中,只有华山、恒山的高度超过了2000米,因此排在前两位;华山与恒山比,华山高,排在第一位;其他三座山中,泰山最高,排在第三位,衡山与嵩山比,嵩山高,排在第四位。②先找出最高和最低的两座山,然后再比较其他的三座山。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只要理由充分,排序正确,均要给予肯定。“试一试”的三组题,在学生自己比较、交流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分析三组数的特点。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比较的方法:位数不同的,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的,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相同的,就比较下一位。2.近似数,安排1课时(教科书9页、10页)。认识近似数,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鸟和花卉两种事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出了如下信息: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300余种,我国的观赏花卉有2230多种。接着提出“议一议:1300和2230是鸟类和花卉的准确数吗?”然后用学生交流的方式回答了问题。丫丫说:“1300不是鸟类的准确数量,鸟的种类比1300多。”亮亮说:“花卉的品种比2230还多。”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教材用文字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描述一些事物。”同时列举了两个实例:①某中学有学生2904名,有时可以说成“这所中学有学生大约3000名”。②某小学有学生1213名,有时可说这所小学大约有1200名学生。最后结合两个事例介绍了近似数的概念以及近似数的表示符号和书写方式。“练一练”安排了4道题,第1、3、4题是选择合适的近似数表示数;第2题是根据给出的数据和描述语言,选择最接近的数。本节课虽然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用近似数描述事物的经验。比如,某某同学考了93分,交流时经常说某某同学考了90多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理解近似数的意义,能用≈表示近似数。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不同之处,知道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事物时要用与准确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首先,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初步理解1300和2230都不是准确数。然后,通过“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描述事物”这句话,使学生初步体会可以用怎样的数来描述事物。接着,通过中学、小学学生人数的不同描述,介绍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以及近似数的表示方式。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事物,首先强调,要用与准确数最接近的数,另外,有一些数也可以用不同的近似数表示。如,“练一练”第1课,大型养鸡场一天产蛋3638个。可以近似为整十数:3638≈3640,也可以近似为整百数:3638≈3600。如果近似为整千数(3638≈4000)就不太合适了,因为与准确数相差太大。如何选择合适的近似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估算,安排1课时(教科书11页、12页)。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教材安排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估算的事例。例1,“估算:购买一部手机和一部照相机大约需要多少元钱?”教材给出了照相机和手机的单价,给出了丫丫和聪聪的两种估算方
法和书写方式。其中,丫丫按一般取近似数的方法,把3240看作3200估算,聪聪考虑买东西时会多带一点钱数,把3240元看作3300元估算。根据丫丫和聪聪的两种估算方法,兔博士提出:“估算买东西需要多少钱,你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教材马上用红红的话给出了问题的答案,红红说:“我喜欢聪聪的方法„„”例2,估算小明家的养殖收入。给出小明家养鸡收入1366元、养鸭收入1132元的信息,提出了加、减两个估算问题。“练一练”,第1题加法、减法估算。第2题,加、减法估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第3题,根据已知数据估计、判断。第4题,根据购买物品的不同价位,估算最少、最多需要的钱数。本节课解答生活中的估算问题,是在学生会用近似数表示万以内数,并且已经掌握整千、整百、整十的数加减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而且解决实际问题选择近似数的思考方法和单纯加、减法估算取近似数的方法有所不同。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的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近似数以及估算的书写形式。难点是:理解多估、少估的道理与合理性。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理解估算的道理。例1,首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元,就是不用计算准确结果,只作大致估算就可以。然后鼓励学生把价钱看作合适的近似数估算。学生交流估算方法的同时,一方面要指导书写的方式:先写出近似数,再写出加法算式,并用≈表示出估算的结果(提示学生熟练以后可以直接写算式和估算结果)。另一方面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发表意见。让学生实际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元钱(1280+3240=4520),了解丫丫的估算结果(4500元)不够。使学生真切体验,估算买东西需要多少钱,往大估一点比较好。例2,先讨论:估算收入往大估数还是往小估数好?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往小估一点比较好。然后再让学生估算。“练一练”第1题,加减法的估算,主要让学生了解单纯进行加减法估算与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4.解决问题,安排1课时(教科书13页)。教材设计了强强家计划买一台液晶电视机的事情。提供了两种品牌液晶电视机的价钱。一种每台售价4600元,另一种每台售价9800元。呈现了强强一家商量购买液晶电视的谈话情境。图中反映出以下信息:①强强爸爸的月工资是2080元,妈妈的月工资是1830元。②强强家每月的生活费大约是1500元。③强强家要用每月剩余的钱购买液晶电视机。接下来,教材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强强家制订一个购买液晶电视机的计划。本节课的解决问题,虽然设计的是虚拟情境,但这却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强强家制订购买液晶电视的计划,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考查。首先,学生要考虑强强家每月剩余多少钱。要知道每月剩余多少钱,必须知道强强家每月收入多少钱、支出多少钱。要知道支出多少钱,学生必须考虑强强家除了每月1500元的生费外,还有其他的费用。其次,学生还要考虑强强家购买哪种品牌的液晶电视机。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后习
小组合作制订购买计划。交流时要给各组交流的机会,重点要讲潆以下两个问题:①强强家每月剩余多少钱,是如何计算的?②如果!用每月剩余的钱购买4600元的液晶电视机,需要几个月?买980O,元的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制订购物计划,既要科学又要合理。5.整理与复习,安排1课时(教科书14页)。“整理与复习”围绕万以内数的相关知识,设计了3道复习题,题目数量不多,却覆盖了本单元的所有内容。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从数位表中发现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认数、读数、数的组成,以及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等多角度去发现并交流。第2题,先比较表中4个数的大小,然后按一定的顺序编上序号。第3题,是一道综合练习题,既有对汽车增长数量与环境变化关系的思考,又有用近似数对事物的描述,还有万以内数的加减估算。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练习。6.综合与实践,安排1课时(教科书16页、17页)。综合与实践“学会购物”设计了两个商店促销的事例。事例1,有奖促销。给出了5种商品的价钱:电视机1080元,洗衣初928元,两种规格的电话机分别是228元、135元,手表286元,手机860元。同时出示了“购买商品每满1000元,奖100元”能促销广告。兔博士提出:“从上面的促销广告和商品价格中,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教材呈现了同学提到的问题。丫丫说:“买一台电视机,就能得到100元奖金。”聪聪问:“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可以得到200元奖金吗?”接着,设计了“一位叔叔想买一部手机和电话机,请同学们当参谋”的情境,同时给出同学们的不同建议。红红建议:“买135元的电话机,价格便宜„„”亮亮建议:“买228元的电话机比买135元的还省钱呢!”结合两种建议,蓝灵鼠提出:“为什么买贵的还省钱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伍销”购物的意义。事例2,商品促销。教材选择了饮料促销的事例,用示意图给出每听4元,每箱8听30元等数学信息。同时用“好消息”公布了促销方式:买5听赠1听,买一箱(8听)赠2听。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教材以学生回答的方式解释了广告中的优惠方式以及优惠后每听的价格。亮亮说,买5听赠1听,花20元钱可以得到6听饮料。聪聪说,买一箱赠2听,相当于买4听赠1听。红红说,按照整箱30元的价钱计算,买整箱平均每听的价钱是3元多(红红计算出的每听平均价钱不包括赠送的2听饮料)。给出算式:30÷8=3(元)„„6(元)。第二个环节,“议一议”,教材提出了两个问题。①如果需要10听饮料,应该怎样买?花多少钱?②如果需要27听饮料,应该怎样买,花多少钱?第三个环节,解决实际问题。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①需要8听这种饮料,至少要花多少元钱?②需要12听这种饮料,至少要花多少元钱?③李明用50元钱买这种饮料,最多可以买多少听?如果用100元钱呢?本套教材前面已安排过商品促销的内容,现实生活中学生也有一些生活经验,本节课集中安排两个事例并以“学会购物”为主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消费意识,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在两个事例中,有奖促销学生比较熟悉,教学中重点放在对广告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讨论。商品促销学生第
一次接触,并且促销的优惠也因零买、整买而不同,讨论和解答具体的购买问题时需要认真思考、计算。教学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广告的内容。以“每箱(8听)30元,买一箱赠2听”这一广告内容为例,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买一箱30元,按8听算,每听3元多。如果加上赠的2听是10听饮料,每听饮料平均3元钱。第二,“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应该怎样买合适。如问题(2),买2箱是20听,再买5听赠1听是6听,还差1听。所以需要买2箱加6听,加上赠的5听,一共是27听,要花84元。第三,解决问题中的3个问题,要给学生充分自主解决的时间和展示交流算法的空间。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作必要提示。三、目标评价建议●目标1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进行,看学生能否举出生活中的大数,能否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否说出万以内数的组成,能否用语言和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课本上有关练习考查。如果需要,教师还可以补充相关题目进行书面测试。●目标2、3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进行,看学生是否感受一万的实际意义,是否理解近似数的意义;能否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能否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适的近似数,解决加、减法的估算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课本相关练习来考查。●目标4的评价。主要通过估算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考查学生是否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否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是否获得了估算、学会购物的生活经验。●目标5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活动进行。一方面看学生能否理解用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用数表示数量的不同含义,是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用到数。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交流解答方法的过程中,看学生是否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尝试给他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篇八: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开展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拟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翻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方,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方,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局部内容的实践性比拟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到达完善。因此,这局部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根底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4、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局部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根底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拟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5、本单元内容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篇九: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表内除法和二年级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形;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一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终止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本单元还编写了三道试探题,属于"弹性"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用。试探题能帮忙学生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学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进展数学试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层次的试探,明白得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专门大的不同,明白得并把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学习难点。教材通过在平均分实物的操作和除法竖式之间成立一种对应联系,帮忙学生解决那个难点。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要求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两名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
合起来是23枝的操作进程,理清操作思路是先40-2=20,再6-2=3,然后20与3合成23。再教学除法竖式,并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进程。竖式上商的数位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什么缘故写在十位上"让学生试探,联系分铅笔的操作明白得各次商应在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筒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那个直接体会是明白得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余的1是1个"十",能够和个位上的2合成12继续除的基础。
第9页例题着重解决商的个位上是0的问题。例题的素材仍然能引发学生动手分一分的踊跃性,通过操作帮忙他们明白得商的个位上什么缘故要写0的道理。教材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有关的竖式计算时都适本地扶一把。第2页"想一想做做"第2题、第8页第1题、第9页第1题都先在方框里填数,扶着学生在竖式上计算,幸免没必要要的曲折与错误。
2以学生已有体会为基础教学除法验算,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并充分发挥验算的作用。
除法能够用乘法来验算,教材没有把那个知识直接告知学生。第3页例题在算出能够买12块巧克力后,问学生"算得对吗",学生马上会想到:每块巧克力3元,买12块要3
×l2=36。由此看到乘法能够验算除法。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筑在学生己有体会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白得乘法能够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适应。例题接着以6元钱能够买21块巧克力还剩2元那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引导他们把买21块要63元,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6元这种具体的试探抽象成数学方式。
为了帮忙学生明白得除法的验算方式,教材第4页"想一想做做"第1题安排三组对照题。其中第一组下面一道式子是上面一道式子的商乘除数,能够验算上面一道除法题计算时是不是算对了。另两组的下面式子都是上面式子里的商乘除数再加余数,也能验算上面一道除法计算。教材没有归纳出"商×除数二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两个数量关系式,但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关系式的存在。
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验算只对己经学过的计算进行查验,新程还利用验算改变新知识的学习方式。第7页例题让学生对自己第一次进行的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计算进行查验,第9页例题让学生对自己第一次进行的商末尾是0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查验,这两道例题都表现了"猜想验证调整猜想再验证……直至正确"这种学习策略,旨在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态度。
3科学地处置口算、笔算与估算三者间的联系,增强估
算。教材在安排口算教学时,细致考虑了计算知识的进展线
索,同时充分注意了学生计算能力的进展线索。全单元的口算教学分三步安排。
第一,第1页例题中安排了整十数除以一名数40÷2,这是笔算的基础,是两位数除以一名数的第一步。教材鼓舞学生自己想方法计算,"想一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从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除以一名数的商。
然后,第4页"想一想做做"第3题里从整十数除以一名数口算带出非整十数除以一名数的口算。由于学生己经初步把握了除法笔算,因此带出新口算可不能有困难,通过口算还能增进对笔算的把握。另外,在这道题里还组织两位数乘、除以一名数的整合,既让学生体会乘、除法口算在思路上有相似的地址,又再次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
最后,在第12页单元温习第1题,以口算除法为主,结合进了乘法、加法、减法口算,是百之内认数时期口算综合练习。教材增强估算教学,第8页第6题和第II页第2题都要求估量两位数除以一名数的商是几十多。教材把估算安排在口算与笔算以后,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自己的估算方式,而且通过学习估算进一步熟练除法试商、巩固除法计算、培育估量能力与适应。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对数量关系的明白得,进展数
学试探。结合除法教学,教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两方面
内容。一是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题材广漠,切近生活,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得经常使用的数量关系。如第11页第3题,学生从题中能发觉求买笔记本本数的方式是"总价÷单价"。还能发此刻总价相同的前提下,买单价廉价的笔记本,数量比较多。第12页第4题在别离求各类书的单价时,学生能总结出总价÷数量=单价"。这些数量关系不是教师教授的,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习得的,是对数学活动的体验积淀。教材还注意联系现实情境灵活地回答实际问题;第4页第4题4÷4=11……1,每辆车用4个轮子,4个轮子最多能够装11辆车。第10页第6题6÷6=10……,3位教师领62名学生郊游,每顶帐篷只能住6人,至少要搭11顶。
二是解决把总数或剩下的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安排在练习一第-8题。第题是图、表结合呈现的持续两问,便学生明白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先算教师和学生一共多少人。第六、7、8题以图画、对话形式呈现,让学生借助图画直观和生活体会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式,学习有层次地试探并表述。教学这些题,要给学生充分独立试探并彼此交流的机遇,把进展数学试探落到实处。
教材编写表现弹性,知足学生不同窗习要求。
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更大的空间,进展个性。如第2页第题,在回答哪一种树苗每棵价钱贵些那个问题时的思路方式是开放的。能够别离求出每棵杨树苗和每棵松树苗的价钱后比较哪一种贵些;也能够把两种树苗的总价和数量作比较,依照每捆松树苗的总价高、棵数少,判定每棵松树的价钱贵。又如第10页第题,女孩预备6天看完64页书,天天看多少页?是答案开放的题,能够从平均分的角度设计天天看的页数,也能够不考虑平均分、不利用除法去设计。通过量种安排方案的交流、比较,学生能感到用除法帮忙安排能够合理一些。教材设计这些开放性问题,希望能给每名学生都留有得出自己方式的机遇,取得成功的体验。教材少量安排渗透运算性质的内容。第12页第6题中有三组计算,每组两道。同组两题的被除数相同,上面一道是连除式题,下面一道是一步除法式题,连除式子中两个除数的积正好等于下面一道算式的除数。教材的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发觉同组两道的得数相同,然后比一比、想一想什么缘故。教材不要求教学除法的性质,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和试探感受这方面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起编写少量试探题,本单元有三道。这些题在内容上源于学生把握的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在试探上略高于大体要求。教学中要鼓舞学生踊跃试探,教师不要急于教会学生解答这些题,要给学生
时刻让他们在独立探讨和合作交流中解决这些问题,从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创新精神,培育独立试探适应。
篇十: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项目
课标要求: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
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
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体有如下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单元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教学用具:课件、总课时数:6课时
1
课题
秒的认识
课型
新课第课时1课时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日期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
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目标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
分秒秒。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
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多媒体课件,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复备修改
一、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
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
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钟面上的秒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3、学生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4、体验1秒钟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
2
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
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
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
长短。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
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
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
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
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
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
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
人。
3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秒针走一圈是60秒1分=60秒
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4
课题备课人
教学目标
时间的换算
课型
新课
课课时时
1
备课时间
授课日期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修改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
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
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
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篇十一: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P>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2.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3.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5.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逐步积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重点:1.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难点:1.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2.理解并运用直观图等分析问题。教学指导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等多种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小括号的作用以及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并非人为的强制性规定。3.精心选择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篇十二: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P>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简单的计算;计量以秒为单位的方法及时间的简单计算的多种算法。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对时间获得充分的体验。3、初步感受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护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秒,会进行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2、能够正确求经过的时间。四、教材分析:(一)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二)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的基础上安排的关于时间的新内容,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秒”、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表象。五、单元教学方法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六、教学课时(3课时)1、秒的认识……1课时2、时间的计算……2课时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篇十三: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P>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第一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二、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四、具体编排(一)秒的认识1.主题图(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二)简单的时间计算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1)看课件2.例2(解决问题)(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五、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篇十四: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P>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优秀)教案第一单元
时、分、秒
一、教课内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觉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二、教课目的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适合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胸怀。
2.联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成立分、秒的时间观点,会用必定的方法预计时间。
3.联合详细的生活情境,领会时辰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4.培育预计意识,养成恪守和珍爱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编排特色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观点的理解对“时间”这个能够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适合的单位和工具进行丈量,是认识时间观点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以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含钟面、电子表和秒表,认识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适合的工具对时间进行胸怀。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观点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别抽象。学生对时间观点的理解是跟着经验的不停累积而渐渐深入的,需要花销大批的时间,经历大批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材充足利用学生在
平时生活中累积的大批对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观点。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渐培育学生的时间观点
第一,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经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换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成立清楚、正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心里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变为能够详细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浸透预计的方法。
最后,着重表现预计的方法。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着重基本思路的展现和模型思想的成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相关的实质问题,以培育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时间的计算是教课的一个难点,教材经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指引以打破这一难点。
1/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优秀)教案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辰-开始时辰”,培育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比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修业生必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详细编排(一)秒的认识1.主题图(1)主题图由四幅情义图构成,表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对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成即刻间观点供给素材。(2)这4个场景,相同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年夜人们都会一同等候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包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包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1)在主题图的教课以后,教材直接揭露: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2)以直观的方式表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掌握。(3)介绍常用的其余能够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4)经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终究有多长,帮助学生成立1秒的时间观点。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1)表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在这儿还不过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增补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五、教课建议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确实展开体验活动,培育学生的时间观点
2/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优秀)教案
初步成立分、秒的时间观点是本单元内容教课的要点,也是难点。教课中,经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渐成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点。
2.充足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打破教课难点因为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必定的困难,相关时间计算的教课无疑成为了一个教课难点。所以,教课时,增强对钟面的察看,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累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课相关时间的计算时,能够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成立起联系,将“时辰”与数轴上的点成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成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虑。3.注意课内外联合,适合发掘和拓展教材资源3.注意课内外联合,适合发掘和拓展教材资源。比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讲堂上,教师能够选择像口算、朗诵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因为受出席所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合在课内组织活动,能够在课内预计,课外实践考证。比方,人骑自行车1分约前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低等例子。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成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也能培育学生采集信息和办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4.适合掌握教课要求不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仍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照较简单。比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限制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必定要让学生切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越过正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并且不强修业生必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同意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3/3
推荐访问: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上册 单元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