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14篇)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14篇)

时间:2022-11-21 11: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14篇)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14篇),供大家参考。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14篇)

篇一: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县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生态创建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前段工作情况**县以解决生活污水和处理生活垃圾为重点,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1.以完善机制为基础,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二是加大了宣传力度。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表电视讲话、开设网站专栏、张贴宣传标语、发送手机短信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三是建立了考核机制。县政府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了各乡镇年终绩效考核内容,明确了工作要求,对未完成农村生态环

  精选

  境保护任务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2.以“以奖促治”为手段,强力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县政府认真贯彻国办发[2009]11号文件精神,加大了

  财政支持力度,印发了《**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以奖促治”工作方案》,设立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专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对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乡村给予奖励,提高了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每年确定20个村为全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试点村,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法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由环保部门指导各乡村兴建垃圾池、排污沟,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栏等工程,通过与农户签订保洁协议、制定环境保护公约、垃圾清运协议等措施,清除农村环境卫生死角。目前建成垃圾池1150多个和垃圾填埋场2个,兴建排污沟8000多米,改厕200多户,建沼气池200多户,有效推动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3.以生态创建为抓手,有效带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开展生态创建的有关精神,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生态乡村的通知》,对全县生态创建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以创建生态乡村为载体,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投入80多万元聘请湖南师范大学编制了《湖南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全县生态建设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开发,在乡村所在地、镇村四旁规划

  精选

  建绿、见缝插绿,建公园广场、建花卉草地、建休闲景观,做到了有道路就有绿荫、有村庄就有绿地、有河流就有绿屏、有空地就有绿景。全县19个乡镇均被评为湖南省生态乡镇,其中热水镇、集益乡被评为全国生态乡镇,有18个行政村被评为湖南省生态村庄,有63个行政村建起了农民公园。通过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各乡、村不断加大投入,相继兴建和完善了一批农村环境保护设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4.以项目建设为动力,示范促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按照“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要求,采取整合资金、集中精力、集中领导、统筹部署的办法,把新农村建设、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由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资金使用,并积极争取上级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和资金。通过争取,我县热水镇热水村列入了全省首批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试点村,该村统筹利用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大力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和农户改水、生活垃圾清运处置、建沼气池、排污沟、生活废水消毒处理、村庄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在该治理项目的带动下,其他乡、村也积极主动投入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二、农村环境现状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是全

  精选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目前我县农村环境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1.生活垃圾污染。由于各乡镇均没有固定的垃圾场,95%以上行政村没有垃圾池,加上农村群众环保意识差,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导致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以致乡村公共卫生环境日趋恶化。

  2.水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水水质不达标率则是50%。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农业退水污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集约化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80年代淘米洗菜,90代年勉强灌溉,10年代垃圾覆盖”已成为了真实现状。

  3.工业企业污染。近年来,各乡镇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

  精选

  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

  4.农业面源污染。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而几乎很少有规模化养殖场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已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禾管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多年努力,我县农村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从总体看,农村环境问题比城镇环境问题更复杂化和多样化,主要表现在:1.基层领导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村的基层领导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温饱比较重视,但往往是注重一时的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忽视环境保护,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污染没关系,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环境污染自然就可以解决了,存在先发展后治污的错误观念。加之地方经济实力有限,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点和死角,

  精选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2.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

  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滞后。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职能部门各自为阵,没有全面形成衔接协调的执法管理网络。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和交流还不够,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3.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也认识不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在我们深入农村调研时,指着门前、路边的垃圾、到处乱扔的塑料袋,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滥施滥用农药化肥、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随处可见,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再加上农村垃圾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四、工作建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综合分析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我们认为应着力加

  精选

  强领导、完善机制、加大投入,不断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要加强领导,切实负起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指出:“地方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各乡镇要把保护农村环境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成立机构、健全网络、制定措施、明确目标;要把保护农村环境做为为民办实事来抓,列入各乡镇年终综合考核,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工作氛围。

  2.要综合治理,切实开展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要把创建生态乡村列入创建生态示范县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分步实施;要对现有农村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整治,对威胁农村饮用水源的隐患要组织排除,对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要对症下药,综合治理;要规范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因地制宜搞好生活污水处理,加强对农村垃圾的处理处置,依托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办法,改变垃圾到处乱堆的现象。

  3.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县乡政府要将农村环境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治”做到专款专用;代赈资金要优先倾斜农村饮用水

  精选

  源的建设,确保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扶贫资金要重点支持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切块用于改水改厕改厨改沟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兴建垃圾池和畜禽粪物无害化处理项目,有效改善农村畜禽养殖环境。

  4.要建立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环境长治久安。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逐步推行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和主管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实行问责制;各乡镇要动员和发动群众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环保乡规民约”,由村民推选有威信的老干部、老党员为环保监督员,赋予相应的权利,负责当地日常环境保护的协调和监督管理,各农户要签订《农民家居环境联户保洁协议》,实行农村环境村民自治;要健全镇村两级环保机构,建立一支环卫队伍,乡镇要有清运人员,村组要有保洁人员,要采取县乡补一点,村级挤一点,群众按“一事一议”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环卫人员的工资报酬,达到“谁污染,谁治理,谁出钱,谁收益”的目标,促进农村环境的长治久安。

  精选

篇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2022年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持久战,推动解决一批生态环境瓶颈难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厚植现代化新型城市生态本底。二、基本原则坚持头防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关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战略位置,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推动经济持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加多样的生态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吸引力和人民群众的归属感。

  坚持系统治污,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提升为主线,坚持系统治污,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大气、水、土壤、固废、生态等治理保护,强化各生态环境要素的综合协同,不断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多元共治,加快形成生态环保新格局。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推动环境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提升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强化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共治与共享的生态环保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到2023年,全区产业结构、能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生态空间规模、质量和服务功能稳定提升,生态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嘉定新城基本建设成为“低碳城市”和“无废城市”,为

  将嘉定区建成品质卓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城区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保持在85%左右,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左右。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30%,水生态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工业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资能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市下达目标。在嘉定新城率先建设低碳示范区,推动全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进一步优化,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

  ——污染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建筑垃圾资化利用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9%;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以上,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

  量分别降低5%;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全面安全处置,有序推动嘉定新城“无废城市”创建。

  ——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优化。生态空间质量和服务功能整体持续提升,突出生态宜居,构筑绿色空间,畅通蓝色水网,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7平方米,湿地总量保持稳定,湿地保护率维持12.66%,形成田园水林湖一体化的大生态格局。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建立健全高标准、高水平的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区域协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各类主体责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四、主要任务(一)水环境保护围绕“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运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积极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建设,补齐污水污泥基础设施能力短板,大力强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逐步恢复水生态服务功能,巩固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地表水水质稳定改善。1、提升饮用水安全

  2022年,完成永胜水厂8万吨/日扩建和安亭水厂17万吨/日深度处理改造。全面落实严格的水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制,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

  2、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水污泥处置能力。完成安亭污水处理厂(三期)5万吨/日扩建工程,启动实施南翔污水处理厂(二期)2.5万吨/日扩建工程。推进嘉定污泥独立焚烧处置设施建设,新增污泥处理规模140吨干物质/日。完成安亭污水厂通沟污泥站建设。持续完善污染截污纳管。启动实施曹安公路污水分流工程和浏翔公路污水管道改造,着力解决沿线污水冒溢问题。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0.9公里。开展部分老旧污水泵站设施更新改造,提升泵站运行稳定性和效率,提升污水收集输送系统抗风险能力,有效控制泵站放江对河道水质的影响。3、加强城市面污染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整治。按照“全覆盖、重实效、能操作”和“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的原则,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制定整治方案并持续推进整改工作。到2023年,基本完成镇管以上河道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按照全市部署启动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

  排查、监测、溯、整治等工作规范体系,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

  推进初期雨水治理和雨污混接改造。大力推进初期雨水调蓄工程的配管等配套设施和截污纳管工程建设,提升初期雨水调蓄、治理能力,减轻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坚持“发现一处,整改一处”的原则,开展排水管网周期性检测及问题管网修复,重点加强嘉定老城区、真新、江桥等早期城市化开发建设区域雨污水混接混排整治;持续推进沿街商铺、商业综合体等变动频繁区域的雨污混接混排管控。到2023年完成211公里雨污水管道检测和修复。

  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功能,增加雨水调蓄模块,推广小型雨水收集、贮存和处理系统,提高雨水资利用水平。积极争取试点,加快启动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利用,先行在新城核心区和东部产城融合发展启动区建设海绵城市样板工程。到2023年,3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4、深化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在本区已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河道生态治理。推动横沥河(含环城河整治工程)等骨干河湖综合整治,完成镇村级河道整治20公里,中

  小河道轮疏100公里。对淤积严重的骨干河段实施底泥疏浚,共实施3条段23公里。在嘉定新城依托“十字加环”水网,有序推进横沥文化水脉规划建设,畅通水系链接,着力构筑“水、绿、文、产、城、景”融合一体的绿色生态示范工程,展现河湖相串、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特色。

  加快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重点推进华亭镇和外冈镇以保护原生态、水环境提升与乡村振兴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菊园新区以水环境改善与水景观建设为重点的都市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形成“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高品质生态清洁小流域。

  5、强化水环境常态管理和跨界水资联防联控依托河长制,提升各街道(镇)河长办的履职尽责效能,强化河道水岸同治。深化水体综合整治,加强河道保洁、设施养护和水质维护,完善整治河道的长效管理,提高河道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和强化嘉昆太水资联防、联控、联保机制。根据新要求落实重点跨界水体、水域治理工作。(二)大气环境保护继续强化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重点聚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以产业和交通领域为重点,统筹能、建设、生活等领域,全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集中开展交通噪声、工地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

  防治,提升噪声污染管控水平,给市民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1、持续深化VOCs污染防治实行头VOCs替代。大力推进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溶剂使用类行业及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行业低挥发性原辅料产品的头替代,从头减少VOCs产生。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优先使用低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开展新一轮VOCs排放综合治理。继续推进重点行业尤其是汽车整装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VOCs排放综合治理。对涉及VOCs排放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领域的工业行业、4个通用工序以及恶臭污染物排放企业开展“一厂一策”(2.0版)综合治理,到2022年实现工业VOCs排放量较2022年下降10%。加强无组织VOCs治理和监控。全面加强对含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排放的无组织排放控制。2、持续强化移动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管控。持续推广新能车,到2023年,公交、巡游出租、通勤、环卫等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基本采用新能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充电设施、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任务。推进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管。对属地范围内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对已标注

  的重点车辆排放检验数据进行核查,年度核查率应达到80%以上。

  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加快淘汰更新未达到国二排放标准的机械。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机尾气达标治理,鼓励机械“油改电”。强化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检测和维修制度,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及执法检查。根据市级部署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管和现场监督检查。

  持续推进车辆淘汰和油品管控。加大高污染车辆和老旧车淘汰力度,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推进营运性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更新淘汰,研究推进国四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

  强化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本区低压岸电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岸电设施覆盖率。

  3、持续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强化工地扬尘污染治理。确保在建(符合安装条件)工地扬尘在线监控安装率达到100%,加强扬尘在线监测执法,严格执行文明施工要求,落实扬尘管控措施,拆房工地洒水或喷淋措施执行率达到100%。加强各类工地扬尘污染日常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深化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加大对运输车辆跑冒滴漏现象的联合查处力度,严禁车辆偷倒渣土、垃圾行为。提高城市道路保洁机械化的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道路保洁机械化水平,到2023年,城市化区域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6%以上。

篇三: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精品文章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引言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精品文章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3.执法力度不够。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精品文章

  不高,不能正常发挥监督权,最终造成各职能部门配合不默契,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针对性的处理重大环境问题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部分地区声称受保护主义影响,对领导没有批示的地区、重点保护企业、开发中的地区、查过但没解决问题的地区都不敢执法,更不敢碰硬。此外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仅不配合执法工作,甚至干预、扰乱执法,造成环境问题纠纷不断。

  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2.完善环保立法。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y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

  精品文章

  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3.各地加大环保投入。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对于任意一项活动以及机制的推动,政府资金的投入都是保证活动有效开展以及执行的重要措施,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相关的政府部分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更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环境保护设备,提升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执行;拓宽融资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以外,还应该想办法拓宽融资渠道,进而实现资金的融入。首先最可采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实现社会资金的募集,可以借助于一些公益活动或者是公益广告实现资金的募集,发动社会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实习点资金的融入,另一方面来说,采用这样的手段也可以实现大家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4.加大执法力度。(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并建立环保执法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落实责任到人、领导分管和定期考核,严把金钱、权利和人情三关,以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身素质,督促其加大执法力度;

  精品文章

  (2)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利和执法能力,借此处理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作配合,避免争相夺权、互不配合现象的发生;

  (3)加强环保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要及时进行实地调查和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环境问题情况和结果告知公众,涉及到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等重大事件,环保部门要设立听证程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4)相关部门在平时要加大监察力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重点企业、开发区等以往不敢查的地区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还要重点监察,杜绝保护主义思想和行为的蔓延,严格依法处置扰乱执法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结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革新的步伐。本文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xx(01).[2]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资讯.xx

  精品文章

  (01).[3]薛莲.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xx(02).第二篇: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

  因及对策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破解突出问题。”近一段时期,我省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境治理,创造洁净蓝天,取得初步成效。“十三五”时期,我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努力破解环保难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大气和水污染形势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力推进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通过持续努力,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南xx年pm10累计浓度为170微克/立方米,pm10和pm2.5分别距离目标相差55微克/立方米和15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46.8%(85天),照此推算,距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90天的目

  精品文章

  标仍有不小差距。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地表水距离全年达标要求仍有较大差

  距。xx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8.7%,同时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耕地污染不容忽视。我省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镉、钒、铅等重金属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较高。全省除濮阳外,各市调查点均有污染物超标现象。

  意识有待增强,制度有待完善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观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认识不深入、不全面,仍然坚持粗放式发展的固化思维,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在治污上犹豫不决、左右摇摆。发展方式粗放。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呼声。但在传统粗放发展的惯性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了日常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忽视了新兴产业的引导培育,导致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资源能源集约化水平低。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

  精品文章

  方城镇化是靠大拆大建和挤占大量土地资源强力推进的,整体设计忽视了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和合理搭配问题,造成道路拥堵、城市内涝、环境质量堪忧等城市病,推高了通勤成本、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

  相关污染治理法律制度不完善。我省环境污染治理的有关立法大多是配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立法几乎空白,而且新法新规出台耗时太长。地方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无形中恶化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我省环境保护处于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转折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攻坚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一突出短板。充分认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破解环保难题的决心和信心。污染治理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子孙后代发展命运的民生工程。因此,必须切实提高绿色发展的自觉性,把绿色化的要求和标准全面融入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之中,强化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联动协同效应。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建立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为此,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需求导向和供给侧改革力度,鼓励企业改进更

  精品文章

  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持续降低工业增加值的单位能耗,减少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水平,出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信息产业,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促进自然与人文、生态与产业融合对接。打造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行“互联网+”,实现互联网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大对各地市和直管县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的落实督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制订河南省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城市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性能、低材耗、利废型、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地级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柴电混合、气电混合等节能环保汽车的公交比例,提高公交覆盖率与分担率,发展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新能源交通等运输装备。加强雨洪资源的收集利用,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尽快完成《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和《河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立法的调研制定工作,制定《河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河南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省里和有关职

  精品文章

  能部门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环保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水污染“黄牌”、“红牌”处罚措施。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对未完成大气和水污染工作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继续公开约谈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问题严重的实施涉气项目和新增水污染项目限批,并依法问责追责相关责任人员。

  第三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是关键所在,因为其他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自然,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既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还能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高大,结构完备,所以森林植被建设处于植被建设的主导地位。

  精品文章

  (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某县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里,临近珠江源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养育着113万多某县人民,影响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某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积50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万亩。全县有林地11.6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林地54万亩,未成林地101.4万亩,无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岩山、开荒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25.6%。石漠化面积23.6万亩。某县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二、某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大气受到污染某县城关四周的四家水泥厂,产煤区的改良焦厂、火电厂等,昼夜不停地排放烟尘,还有其它生产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某县上空大气的污染。据某县环保局报道,某县烟道气烟尘浓度最大值为827毫克/升,最小值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为4.53,某县各地的大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平均环境质量为二级。(二)水资源危机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些年来,某县河流流量严重减少,甚至出现了很多河流断流。一些农田因水资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资源短缺,一年只

  精品文章

  有约4个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余时间要到数里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某县的一些地区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乌都河(某县段)、拖长江(某县段)。乌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是看不见的污染;拖长江的污染主要是无机物的污染,是看得见的煤粉污染。(三)固体废弃物排量日益增多,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某县固体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些废弃物处理率不高。它们既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又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固体排放物存在的环境问题,矿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人深有感触。(四)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某县人口多,农民为了获得粮食,大量毁林开荒,农作物从坡脚种到坡顶;过度放牧;各种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现森林覆盖率只有25.6%。(五)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难度越来越大1、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树造林,又要种粮,还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马依镇、大山镇的一些村寨,除了农民居住地周边几块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余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无耕地可种,而生态移民又难以做到。

  精品文章

  2、未植树造林的土地难以植树造林某县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坡、水边、地角、路旁已经种上树,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这些土地难以植树造林。三、建设好某县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逐步在某县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力度。(三)保护好植被,营造天然堤坝据研究,当大雨降落时,树冠和树叶可截留20%以上的雨量;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层能截留并吸收5——10%的水量,1亩林

  精品文章

  地比1亩无林地每年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植被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到50%左右。保护好植被,等于营造了很好的天

  然堤坝。因此,应保护好某县的森林植被,做好某县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

  (四)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退耕还林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达到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某县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根据某县各地土地条件、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林种,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使植树造林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其次,要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搞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1、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因地制宜地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涵、排灌水渠、拦河坝、防护沟道等工程,实现截流、蓄水、拦沙、沉沙的目的,并解决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2、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

  精品文章

  大力植树造林,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尽量退耕还林(草),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加快坡改梯的进度,切高垫低,砌筑硬坎,通过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建立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增强蓄水保土功能。

  (六)大力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要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产工艺;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三废”的资源化。

  (七)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依据,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还应杜绝修路、开矿等直接或间接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同时还要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其它不法行为,使生态保护工作赢得公众的有力支持,最终达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第四篇: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环保队伍建设投融资体系[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

  精品文章

  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xx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xx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

  精品文章

  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xx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

  3、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4、环保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在管理体制上,根据规定我国地方环保由各级政府负责,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这样常常使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在环保队伍建设上,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

  精品文章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环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企业显得力不从

  心。5、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中时有出现。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6、环保投融资体系未建立。环境投入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量的投入,环境规划和环境目标就无法实现。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对污染控制基本上没有投入,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从80年代起中国环境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如此,由于前期投入较少,中国污染治理投资存在大量的历史欠帐,中国积累的环境问题难以通过当期环保投资解决。在投资主体方面,长期以政府作为环境投资主体的局面,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许多资料显示,由于环境决策的不科学、环境规划的不合理、环境管理的不到位,我国现有环保资金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精品文章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1972年,在斯德歌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开启了世界各国共同保护环境的征程。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实施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采取各种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大量事实证明,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2、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如江阴市从xx年开始实行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张家港市的乡镇政府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精品文章

  此外,要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3、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4、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从目前来看,环保系统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双重领导体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为此我们必须注重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重点加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强环保业务和技能培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战斗力。在新形势下,原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一种全新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要细化环保职能,充分发挥监管与服务职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和管理网络,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重点企业中建立环保办公室,配备环保专职人员。

  5、推进农村“三集中”。针对乡镇面源污染问题,可通过开展农村“三集中”工程,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集镇(社区)集中,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此,要加大环

  精品文章

  保资金的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为群众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三集中”为工作目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城镇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尤其是环境规划,要从本质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6、建立环保投融资体系。环保投资的增长对促进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按照传统的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模式,很难满足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需要,应该转变思路,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重新划分环境保护事权,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为多个投资主体的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要放开市场,敞开城门。向外资、内资、团体、个人全方位开放,让公益事业大家来办。三是要鼓励竞争。让多种经济成分,多个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提高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机制。

  第五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是关键所在,因为其他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

  精品文章

  状况密切相关。自然,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既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还能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高大,结构完备,所以森林植被建设处于植被建设的主导地位。

  (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某县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里,临近珠江源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养育着113万多某县人民,影响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某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积50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万亩。全县有林地11.6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林地54万亩,未成林地101.4万亩,无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岩山、开荒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25.6%。石漠化面积23.6万亩。某县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大气受到污染某县城关四周的四家水泥厂,产煤区的改良焦厂、火电厂等,昼夜不停地排放烟尘,还有其它生产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某县上空大气的污染。据某县环保局报道,某县烟道气烟尘浓度最大值为827毫克/升,最小值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为4.53,某县各地的大气有

  精品文章

  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平均环境质量为二级。(二)水资源危机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些年来,某县河流流量严重减少,甚

  至出现了很多河流断流。一些农田因水资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资源短缺,一年只有约4个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余时间要到数里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某县的一些地区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乌都河(某县段)、拖长江(某县段)。乌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是看不见的污染;拖长江的污染主要是无机物的污染,是看得见的煤粉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排量日益增多,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某县固体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些废弃物处理率不高。它们既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又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固体排放物存在的环境问题,矿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人深有感触。

  (四)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某县人口多,农民为了获得粮食,大量毁林开荒,农作物从坡脚种到坡顶;过度放牧;各种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现森林覆盖率只有25.6%。

  (五)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难度越来越大1、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树造林,又要种粮,还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马依镇、大山镇的一些村寨,除了农民居住地周边几块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余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无

  精品文章

  耕地可种,而生态移民又难以做到。2、未植树造林的土地难以植树造林某县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开展

  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坡、水边、地角、路旁已经种上树,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这些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三、建设好某县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逐步在某县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内容仅供参考

篇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p(一)、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促进集约发展。充分利用已有产业基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和招大引强等举措,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高、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运用现代管理,依靠现代科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走集约发展之路。大力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二)、产业结构减排。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有关规定,要坚决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发展、节能降耗腾出空间。编制和实施全区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各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时间进度安排。二、目标完成情况20**年1-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价能耗为798461吨标煤,同比增长0.33%,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53.48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等价能耗为0.083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94%。1-6月份全区节能目标完成下降7%(目标为4.2%),列全市第一。三、主要工作举措(一)签订责任书,落实目标责任制四月份我局主持召开了全区“腾笼换鸟”暨节能降耗工作会议,区政府与全区25个镇(乡)、街道、工业园区签订了年度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要求镇(乡)、工业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5%,街道下降7%,同时与住建、交通运输、城管、卫生、教育、旅游、商务、机关事务等八个涉能部门签订了个性化目标责任书。在重点用能企业考核工作中,我局对市级重点用能企业以外的22家区级重点用能企业及5家非工业企业下发了节能目标任务书。同时,要求各镇(乡)街道、园区对辖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和行政村下达节能目标任务并落实节能承诺,涉能主要部门所辖重点用能单位由相关职能局下达节能目标责任书,形成了节能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节能工作体系。同时,成立了区腾换办,出台了节能和“腾笼换鸟”考核办法。(二)开展常规节能工作根据年初节能工作安排,开展了常规性的节能工作。一是实施节能改造项目80项,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可节约标煤2万吨;二是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4家,比去年翻一番,投入资金8000万元,预计年节标煤8000吨;三是安排能源审计企业20家,能源监察企业30家,目前时间过半,工作进度过半;四是组织2家企业赴嘉兴参加能博会;五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月活动。(三)建立“腾笼换鸟”机制年初,根据省市“腾笼换鸟”工作要求,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试行)》(鄞政发[2013]58号),要求到2015年全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比重达3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3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5.5万元/人,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6%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盘活存量土地4000亩,腾出用能空间10万吨标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目标。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相关副区长为副组长的XX区“腾笼换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此项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市对区淘汰落后产能计划要求,上半年我区已经完成了关闭鄞州乾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鄞州中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改造宁波耀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不锈钢企业,年节标煤3452吨;关闭了姜山镇沈余砖瓦厂和高桥镇岐阳砖瓦厂,年节标煤5850吨;宁波

  牡牛集团有限公司淘汰了一条9#涂布白纸板生产线,年产能1万吨,年节标煤1730吨。(五)继续推进行业整治我局全面启动五大行业整治工作,首先对五大行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确定整治企业名单,共计69家,其中化工企业4家,造纸企业2家,金属表面酸洗企业17家,罐头食品企业11家和铸造企业35家(仅含云龙、横溪两地)。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根据《关于印发XX市“十二五”期间高污染企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XX市化工、造纸、铸造等八个重污染企业提升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XX市XX区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污染整治提升实施方案》,全面提出行业整治的工作目标、整治标准和要求及整治完成期限。同时召开了分行业的整治工作会议,具体落实了整治提升工作。(六)节能环保投资合作4月18日、19日,XX区政府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召开投资合作对接会,中国节能与会各专业公司与我区展开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洽谈,中节能实业公司与我区达成了全面合作意向。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区积极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作用。此次投资对接会打破了单个企业、单个项目的单体对接模式,给中国节能与我区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多方位、更紧密、更深入的投资合作方式。双方在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与运营、垃圾填埋场污染防治和废物回收利用,设立区域性总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另外,上半年对铸造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根据市经信委提供的“XX区铸造企业初步名单”90家,逐一进行核实,其中7家企业名称重复,3家企业以铝、铜为原材料,33家企业已完成转型升级,7家新增企业,最终确定调查对象54家。由我局委托宁波远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已上报市经信委。四、下步主要工作(一)进一步深入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首先确保今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同时及早安排明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方案,使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设备逐年按期淘汰。一是着力腾出“低小散”换来“高大优”。将鄞州大“笼子”中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的企业“笼子”腾出来,发展占用资源少、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从仿制型、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二是着力实施倒逼政策。推进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鼓励企业向产业集聚区搬迁集聚发展,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水、水费政策。对高端、高质、高效企业实施用电、用水、用地和税费优惠。相反,对高耗能、高污染,“低小散”的企业,则实施逆向调节机制,倒逼这些企业腾笼。三是进一步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活动,与中节能建立更加深化的合作平台。(二)按照年初工作计划,督促相关企业按期完成节能改造项目、清洁生产企业审核、能源审计和能源监察。规范我区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有效安全运行和专款专用,用于我区的清洁生产推进,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篇五: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从本质上来看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是希望人类能在自己与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个体之间建立起限度选择机制在行动中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限制的准则要求人类必须以谦卑的姿态来面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索取利益时遵循生命利益的最大化再生原则不再仅仅以人类自身为目的而是看到地球生命个体的平等性不因为自己的索取而给其他生命个体带来损害而是努力去探索与实践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整个世界生命共同体处于健康完整的运行过程中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与合作倡议

  ◎曲婧(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摘要:生态环境是民族国家永续发展的必需土壤,是全球人类共同依托的家园。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需要树立整体性思维,从生态环境互生与共生的角度追求自然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双重统一,并在实际的行动中坚守普遍平等且极富激励力量的“权责对等”与“代际公平”的基本原则,积极倡导发挥联合国的世界政府功能、建立普遍认同的生态环境法治机制与推动代际公正的可持续生存方式,促进人类以自身努力修筑让宇宙、地球、生物圈恢复自身存在方式,并按照自身本性存在而敞开共互共存的道路,共创美丽世界。【期刊名称】行政论坛【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6【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治理;目标;合作倡议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JKH20180488SZ);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和政策安排研究”(2018BS2);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研究”(GH180226)由于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以人定胜天的激情狂热的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无节制地把自己推向与自然世界对立的状态,更严重的是人类在无休止的欲望中开足消费促生产的战车,无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和高度消耗、浪费地球资源,使地球资源处于枯竭状态。为此,2017年4月6日,《世界环境》杂志和《中国日报》社联合评选出“2016年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其凸显的一

  个核心主题是紧急行动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并宣布于2016年11月4日《巴黎气候协定》正式生效,从2015年12月12日通过到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是历史上批准生效最快的国际条约,它改变了历届世界气候会议上两大利益集团的“利益拉锯战”格局,达成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好转的行动共识。这种行动共识的达成,蕴含全球气候进一步恶化逼得两大利益集团不得不明白“只有立即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才是最大的利益;也“只有立即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才是唯一自救的机会和方式,它更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今天做出共同行动的积极选择,还取决于其后怎样的行动。全世界的人类怎样对待生态环境,就是怎样对待人类自己的未来。

  一、全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生态(Eco-)一词最早来自于古希腊语,其本意中蕴含生物的栖息地、家并推而广之为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生态是生物的生存状态,因为“生”这个字不仅指生命,还蕴含生命个体为获得自我保存而谋求生路、创造生机的过程。“态”的本意是位态、姿态,进一步引申为由位态、姿态而形成的过程。因此,生态一词是指个体化的生命一旦获得生的可能,就会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为活而生。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都不是脱离自然独立而生,它必须依附于自然与自然共舞,才能获得活的可能。因此,生态蕴含相互照顾、共生互生的生存语义,更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整体性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和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1]。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从治理的角度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成为必然,这同时也是实现生态共

  容利益的应然逻辑。居于大地之上、苍穹之下的世界上所有人,构成人类普遍的存在命运:地球和宇宙构成人得以存在的实际环境,世界各国人民无论怎样发展自己,都不可忽视使其存在的环境本身,更不能以违逆或对抗环境的方式任性而为,因为环境始终在遵循其内在本性而自在运动。世界上的所有人在这个“由地而天”和“由天及地”双向运动所形成的“之间”中,构成人得以存在的立体空间。这就需要处于地球上的每个个体,无论是国家、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遵循适当的方式进行相互协调与合作,进而达成共识,实现最优治理效果。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自身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社会生态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从而提升生态治理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第一,治理主体的优势。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协同治理打破了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强调每个国家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来共同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从而产生有效的协同效果。第二,治理成本的优势。协同治理建立在所有国家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基础上,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促使治理成本的分摊,同时,由于网络治理的结构扩大了资金的来源,使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大大提升。第三,治理效率的优势。由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促使各个国家在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中而努力促成制度,并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取得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大成效。因此,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协同治理不仅是基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客观现实,还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促使生态环境好转的必然选择。

  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

  “只有那些探究出事物的目的的分析才是成功的。因为有了恰当的目的,人类行为才有一贯性,由于失去了恰当的目的,现代人总是有一种未得到满足的欲

  望……只有回到最基本的原则,去研究人及其恰当的最终目的,才能解决这些社会弊端”[2]。当人类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生态环境时,必须接受如上认知上的引导,否则,任何无知的做法都将导致环境的恶化。1.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自然目标治理生态环境不是就问题表象盲目的制订行动方案,而是需要深层次的探讨生态环境治理的真实目的,并虔诚地确立起有的放矢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动摇着社会、国家和个人存在的根基,它也会逐渐地使人类在丧失自身的未来,确立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只能是使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本身。要真实地理解“使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本身”,需要从理解“环境”的本质入手。首先,环境的价值体现在依他而存在的生命上,并且唯有人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分析环境的客观存在才具有真实的价值;其次,环境以动态生成的方式而存在,并以自身的方式而发生运动,这个运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再次,环境是构成它本身的各种生命个体之间的生存状态中,正是这种关联状态的存在促使环境的动态生成性,才使环境本身处于一直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断完成的进程状态中而获得“生生性”;最后,环境的固有本性是生,环境敞开生存本性是“生生”,它的内在动力是其构成的各种生命个体的自组织、自繁殖、自调节、自修复能力。环境的上述能力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而进行,如果人类恣意横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对环境进行开发与使用,就会造成整个世界的萎缩,最直接的表现是生物物种的灭绝、原始森林的消失、草原沙漠的恶化,如果这种恶化得不到有效缓解,就将直接威胁人类自己的生存。

  生态环境治理之所以会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是生态环境本身所蕴含的自我繁殖、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在逐渐下降,生态环境的自生能力在逐渐下降。因为由阳光、气候、空气、水源、大地等多样化生物种群、物种、个体生命环境所构成的环境,它的生存动力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深深地依托于内部,环境能力的弱化是环境内部萎缩的结果。这种萎缩不能靠外界环境来消除,而必须通过自身获得喘息的机会,慢慢地自我恢复其自我繁殖、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境能力。只有如此,环境才能获得生机,重建生态环境才能成为必然,人类才能安全地存在和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进一步讲,环境治理的目的是使人类赖以生活的世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环境获得其“生境能力”,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获得安全的可能与基石,也是人类谋求可持续生存的土壤不断获得再生的基础,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民族或国家,可持续生存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永续发展才有了自然前提与存在论保障。2.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目标环境因生命而产生,但是它被高度关注却因为人的介入。人介入环境不仅是因为人本身居住在环境中,还因为人与环境实现了能量的交换。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也就赋予人的取向,这就需要人适应环境,按照自然的方式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需要从“适应环境”与“按照自然的方式存在于自然之中”两个维度进行解读:“适应环境”首先是基于人类在迈向工业社会的进程中所客观存在的一个前提:自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革命与哲学革命的双重功能胜利推动下,人类的实践将自身推向从否定自然到改造自然①这种否定自然的方式集中表现在对自然存在

  本身的生命性与主体性的取消:洛克努力于前者,即为了“把人们有效地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必须否定自然的生命性,因而他提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向幸福之路”的主张;康德努力于后者,他通过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起人的绝对主体地位和自然的绝对受体地位,这即是康德的“理性为人立法”和“知性为自然立法”。再到掠夺地球自然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推向大自然的对立面,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处于分裂的状态中。人类要适应环境,即是“人与天调”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协调、适应外界自然环境规律,遵循“天道”,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并不是否定生物世界的竞争,而是既看到竞争的普遍性,也要明确竞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竞争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适者生存,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获得生存的可能与空间,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都是人类应该敬重的规律。“按照自然的方式而存在于自然之中”是指按照宇宙律令与地球的方式而生存,它体现了生物物种的生存之道,同时蕴含符合自然法则的“合生”,因为地球是由生命万物而构成,世界的丰富是因为生命物种的多重存在而丰富多彩,“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3]。人类要想在地球中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必须同所有生命物种一样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地球运转的规律回归自然,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成为自然的人,在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的前提下存在于地球上,帮助环境的恢复自生能力,并使生态环境获得生生不息的可能。面对生态环境的现状,按照自然法则生存并积极地促进各种生命自然成长的具体目标,就是降解各种污染,恢复地球原本的生命力,重建生境,创建生境文

  明社会。在人类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就是重建一种社会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基本的任务就是创建低碳化的社会存在方式与生存方式,包括低碳化的技术方式、低碳化的生产方式、低碳化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就是要终止片面的发展观与发展方式,开辟可持续生存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以追求人、社会、生命、自然的可持续生存为根本目标,经济增长必须服务于这一可持续发展方式,它的衡量指标不是经济的增长,而是实现“人、生命、自然”和“人、社会、环境”持续稳定的共生互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浪费的问题,这就需要努力开发低碳技术、构建低碳生产方式、低碳消费方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化建设。因此,人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智慧生产出节能的社会工具,构建全面实施低排放、低污染、低浪费的社会发展体系,以疏导、规范、抑制房地产经济、交通经济、汽车经济等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经济的限度发展,树立限度生存与永续发展相协调的理念,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三、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原则

  因为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密切相关,这就迫切需要运用“全球整体动员”的思维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具体而言,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展开:其一,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应该承担起必要的责任,而且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全世界的每个公民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是每个人的生存责任。概括地讲,这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公民都逃脱不掉。因为环境气候是人类社会唯一的一块“世界公地”,是全球公共资源,也是人们当下可以任意使用而不必付费的公共产品,但在事实上又造成需要以层累方式支付巨大成本的公共产品。“由于我们比以前更加一体化、更加

  相互依赖了,因而,诸如大流行病、核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之类的生存危险威胁已经变得十分严重,这一系列挑战在不断地向人类发出信号,没有一个国家和群体能够单独拿出解决方案,因为由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跨越了物理和政治的边界”[4]7。这就需要开辟一种普遍平等且极富激励力量的全球处理方式,即“权责对等”与“代际公平”的整合引导方式。权责对等是指权利与责任相对等、相对应,每享受一分权利就必须履行一分义务。权责对等既是基本的伦理要求,也是普遍的道德规范,它同样构成全球生态治理的一般规范。在全球的层面上,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每个国家只要愿意享受清新空气和周期性变换运动韵律的气候,就必须担当起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二,任何一个国家,在过去实际享受了多少排放污染的权利,就必须为此承担起多少恢复气候的责任;第三,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排放污染,就必须治理污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排放与治理必须权责对等,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与推卸。在国家层面,权责对等同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每个地方、每个区域,只要愿意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有周期性变换运动节律的气候,就必须担当起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二,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群体,在过去实际享受了多少排放污染的权利,就必须为此担当起多少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三,不管是企业、组织、家庭还是公民个人,只要排放污染,就必须治理生态环境,并且排放与治理必须是权责对等。“代际公正”是指当代与后代在生态环境层面的享有上必须是平等的,当代人不能任意地破坏生态而导致后代人的生态环境受损,当代人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使后代人能平等地享有生态环境的责任。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每

  个组织和每个人都不应该自私地为自己而存在,更不是为眼前的利益、当下的利益而活,而是要为了本民族国家的永续存在。国家的发展应该着眼于未来,应该致力于为子孙后代造福而运行和发展,企业的生产应该着眼于为社会创造未来百年,个人的努力同样是为了生命个体的延续与永存,其具体实现方式就是为了儿女,为子孙后代不停地劳作与创造。为促进代际公正,就要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不给任何国家、组织、个人制造“搭便车”行为的漏洞,一旦发现有国家在污染排放上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就应该予以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综合性重罚,使所有国家、组织、个人放弃在污染排放方面的“搭便车”的动机。因为气候“公地的悲剧”,最真实地发生于“搭便车”行为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经济个体都想成为一名搭便车者,这将是一个从公共物品中受益但却不对其生产与维护做出贡献的人”[5]。全球生态治理的利益现实与理想追求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它展开治理,只能走恢复的道路,因为气候作为一种“宇观环境”,它本身就具有周期性变换运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本质上是内在的,虽然它的功能展开是外在的。对任何事物来讲。其内在能力的重新获得都不能靠外部力量的强加,只能由外部力量引导、激励其内部力量的自我恢复或增强,所以,治理失律的气候的正确做法是恢复气候,使之重新获得周期性变换运动的“生境能力”,这一对症施治行动本身蕴含两种东西,即现实的利益与未来的理想。全球生态治理围绕“利益”而展开,这就形成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群体或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再分配,同时也蕴含当前利益与未来长久利益的再分配,进一步讲,也包含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再分配。诸多的利益纠合,需要以公正为准则,将重新分配利益作为治理的核心问题,加强法律制度保障

  建设,同时借助道德的力量,避免任何不公正行为的发生,全面推行污染排放的限度制度、污染排放的付费制度以及对污染排放的“搭便车”行为的惩罚制度。污染排放的限度制度,是指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明确全球污染排放的量化限度,这种限度必须与大气容纳和地球净化污染的能力相适应,即全球排放必须限制在地球和大气对污染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范围内,排放到大气层的污染物必须能为大气本身所吸纳、化合。污染排放的付费制度,是指为使生态环境达到一个良好的标准而制定出一个全球污染排放的总量标准,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之分配到每个国家,如有国家超出标准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并且将标准达到全球的统一。对污染排放的“搭便车”行为的惩罚制度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国家必须承担相应的费用,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而且这种惩罚必须是经济、政治、外交等综合性惩罚,避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

  四、全球生态治理的合作倡议

  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全世界人人行动,它涉及国际社会的全力合作,更涉及国家范围内地区与地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的通力合作与携手共进。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1.发挥联合国的世界政府功能联合国自二战后创立以来,在维持世界和平、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帮助弱小国家成长、改善人类贫困、战胜各种疾病与饥饿、促进教育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促进各国尊重彼此的权利与自由方面开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同样,在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态治理层面也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因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联合国是最高的国家,标志国家成为一个

  完整形态的是健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从经济、政治与法律等三个维度来发挥联合国的功能即创建国际碳税制度,这是结束人类社会经济无序发展、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以及解决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的根本方法。第一,在联合国内部创设国际碳税征收机构,由联合国强制征收碳税,加大联合国的权能。这样既可以为联合国展开正常的、高效的国际事务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增强联合国的权威,使其摆脱受制于个别强势国家或利益集团的掌控与羁绊,独立地领导国际社会走向全面和平与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将所征收的碳税作为专项资金来使用,专门致力于由于生态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失律导致的灾疫防治和替代性的低碳能源体系的开发,以此来促进生态治理的所有活动与事业的开展。向世界各国开征碳税,具体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排放的历史成本的支付,即把碳的历史排放纳入碳税的缴纳范围,这是碳税征收公正的必须考量与必然体现;二是以公正为原则确定当代二氧化碳排放的碳税比例;三是确立碳排放的最低标准,即碳排放在多大量的基础上开征具体的碳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是联合国应该行使的功能,这样可以全面、规范地推行具有成本效益的有效措施。第二,由联合国发出倡议创建一种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此机制下,排污大国能够从其他低排放者那里购买配额。因为发达国家向世界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该机制也会附带地对于创建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产生影响”[4]190。因为富裕的国家在发展的进程中比贫穷的国家向地球排放的污染量要大,气候变化的伦理就为将资源从高收入国家转移到低收入国家,提供了明确的独立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为贫穷的国家提供了激励的架构。这种机制的确立,其目的是为了

  促进全面减排,恢复生态环境的美好,联合国在建立此机制时应该以明确碳排放总量并构建起总量控制机制为绝对前提。第三,由联合国主张并积极推行信托基金机制,使一些国家将或因“受害补偿”、或因排放配额交易得来的钱用作生态环境的治理。具体而言,即受托人将负责把从碳贸易中得来的收益交给出售配额的国家的人民。如果他们判断在一定环境下不允许把有关基金以一种造福于人民的方式进行交付,那么该笔资金就会转变为该国的信托基金来使用,直到该国政府被认定为组建完毕而且具有良好的意愿足以改进人民的福祉时,该笔资金才能转移。建立这项机制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一些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国家承担相应的生态治理责任,使其对人类社会负责,对人类共有的家园负责。2.建立普遍认同的环境治理法治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是当代人类重建可持续生存之基本条件的大工程,它需要国际协作治理,同时更需要国家行动、国家治理,并且首先需要国家行动、国家治理。而且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共识”的层面,虽然“共识”很重要,但不能寄希望于意愿,即使意愿很人性化,也不可以。意愿必须诉诸“普遍服从的普遍命令”,这就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走法律治理的社会道路。恢复生态环境的原貌,使之重获周期性变换运动的时空韵律,它直接涉及人类对自己利益的约束,同时更涉及人类对自我利益的割舍与损害,因此根本不可能用尊重自愿的方法,而是需要制定以威胁为后盾、以强制为基本方式的国家法律制度。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6]建立普遍认同的“生境法治”机制应该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具体的气候环境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为出发点。为此,联合国已经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

  和将其具体化的《京都议定书》,并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国际性法律文件,这些共同构成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法律体系,为此,还应该与之相配套形成一系列制度与机制。创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普遍服从的普遍命令”为所有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可依据的普遍方法与准则。这一目标从现实的层面看能否得到满足不在于臆想与推测,而是基于普遍的人性和人性敞开的历史化的存在事实。普遍的人性是指人是自利性与利他性双重属性的存在。“人在其生活目的、满足方面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我们将他称之为自得的”[7]。通过法律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这是理性的方式,建立各种完善的法律机制实现这一目的是人类的理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很长时期,由生态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失律等现象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需要清新的空气与清洁的水源,这是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的重建。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这是人的自利斗争的过程,是人对自身利益的一次革命,为了获得最低的生存保障就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使治理的行动实现生态环境的好转,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普遍服从的普遍命令”来强制规范。以此为契机,可以带动环境立法的完善,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地球与地球万物所依赖的宏观环境,对这个环境进行治理,既受制于地球本身的状况,也与治理地球生态环境的各种制度密切相关,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就是对整个国家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对生态环境进行法治化建设,需要建立的是气候产权制度与气候资源市场制度。气候与人类的联系,是通过存在安全和经济活动、目的、得失两个方面来实现的。社会上所有的活动诸如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都与“存在安全”“经

  济活动、目的、得失”两个方面密切相关。除了存在安全以外,气候对经济的影响是最大的,但对经济本身而言,气候却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它对人类经济产生重要的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经济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可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人类拥有的气候是唯一的,唯一性决定其稀缺性,而且必然会走向内在化。一般而言,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或确立相应的资源环境所有权或财产权两种方式而得到解决。气候产权制度是通过气候法律制度的系统创建而得到确立,因为气候法律制度能够从两个方面规定气候产权制度:一是从国际法律制度上规定气候产权属于人类共同所有,任何一个国家、组织、个人都不具有气候所有权;二是从国际法律制定规定气候资源使用权,即气候排放权。从这两个方面完成对气候产权制度的定型与规范,这是硬性的规范,同时也应该成为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气候资源使用权制度的法律定型与规范,落到具体的实处即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权,这是分配的结果。对此进行法治建设的关键是对气候排放权的分配,在市场中由分配而产生交易,产生伦理与规范,产生政治经济学,产生关于人权与发展权等一系列问题。因为通过气候排放权的国际初次分配,必须实现国家范围内得到气候排放权的二次分配,这两次分配才能通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污染物通过气候排放权的市场交易而实现经济价值。进一步讲,一切形式的经济价值的本质,都与存在权、生存权与发展权密切相关。气候排放对于个人而言,即存在权,这是基本的生存权利,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而言,这是真实的发展权。创建全球生态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的目的是遵循普遍平等与全面公正的伦理原则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两个重建:重建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企业与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普遍平等的气候发展

  权;重建地球上每个人之间的存在人权与气候生存权利。3.推动代际公正的可持续生存方式人存在于自然世界中,一切都是自然恩惠的结果。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应该成为人类普遍信仰的生活准则。这就需要重建一种利用“厚生”的可持续生存与简朴的生活方式。告别人类中心主义的枷锁,构建过度消费就是犯罪的生存理念。按照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社会上的富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把原本属于大众的东西占为己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偷盗,而且是有罪的。对于国家而言同样如此,富国过度地向地球排放污染物,造成地球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对本国的穷人而言是不利的,对地球上的其他国家与其他穷人而言同样是在伤害。因此需要国家不仅要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改变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还要制定科学完备的政策,促进简朴生活习惯的形成。将消费税纳入碳税体制中,推行累进制的能源消费税与累进制的奢侈品消费税,可以充分借鉴瑞典的做法。早在1991年1月,瑞典政府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价格,即通过征收碳税,使煤和石油的使用成本增加,号召人们使用生物能源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一做法获得了全球的叫好。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用石油取暖的方式,转化为使用生物能源。同时,使区域供暖的网络得到大面积的延伸,更多的家庭与个人选用生物能源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这一事实使“区域供暖的经理们从来没有梦想成为环境保护主义者或活动家;也从来没有试图撰写任何关于环境问题的书籍,却引领了向新能源体系过渡的潮流”[8]。推行累进制能源消费税与奢侈品消费税,同样是减少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方式,这也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准则,对于社会上的每个公民而言,谁在温室气体与污染排放方面消费得多,就应该更多地支付相应的成本与费用,以此来补偿

  消费能力低的人,这是符合社会道义的,而且也应该是在社会上大力提倡的。例如,对于拥有私家车而出行的人必然要比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要大,以此对于前者需要让他交纳一定的费用作为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这笔费用可以用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系统的改进,从社会整体来看,这不但是公平正义的,而且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从本质上来看,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是希望人类能在自己与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个体之间建立起限度选择机制,在行动中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限制的准则,要求人类必须以谦卑的姿态来面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索取利益时遵循生命利益的最大化再生原则,不再仅仅以人类自身为目的,而是看到地球生命个体的平等性,不因为自己的索取而给其他生命个体带来损害,而是努力去探索与实践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整个世界生命共同体处于健康、完整的运行过程中。参考文献:[1]方世南.区域生态合作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J].学习论坛,2009,(4):40-43.[2]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4.[3]戴望.管子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6:272.[4]戴维·赫尔德,等.气候变化的治理:科学、经济学、政治学与伦理学[M].谢来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7.[7]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册[M].蒋北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3.[8]迈克尔·S.诺斯科特.气候伦理[M].左高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0.

篇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应突出草地植被保护

  李旭谦【摘要】青海湖流域土地总面积29661km2,有天然草地面积213.65×104hm2,占青海湖流域总面积的70.03%.是青海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中,要尊重当地的自然规律,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战略,采取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期刊名称】《青海草业》【年(卷),期】2010(019)001【总页数】4页(P15-17,27)【关键词】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保护建设【作者】李旭谦【作者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

  1自然概况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15′~38°20′与东经97°50′~101°20′之间。在行政区划上分别隶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县和海晏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其范围涉及3州,4县,25个乡镇。此外,在流域范围内的还有5个省、州、县属国有农牧场、站,包括

  青海省农牧厅管辖的三角城种羊场,三江集团公司管辖的湖东种羊场和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海北州管辖的青海湖农场,以及刚察县属黄玉农场。土地总面积29661km2,天然草地面积213.65×104hm2。流域整个地形,西北部高而东南部低,四周高而中部低。山脊一线海拔都在4000m以上,西北部最高峰为大通山的岗格尔肖合力峰,海拔5291m。青海湖呈椭圆形位于流域东南部,湖水面积4264km2,湖水面海拔3194m,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寒,位于我国东南部暖湿季风区和西北部寒流区的交汇地带,同时也受西南部高寒区的影响,并有青海湖自身的水体效应,形成寒冷期长,温暖期短,四季不分明,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等气候特征。同时,宽阔的青海湖水面的蒸发调节作用,因而又兼有明显的青海湖盆地自身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在-0.85℃至-3.25℃,绝对最高温26℃,绝对最低温-35.8℃;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年太阳辐射量632.25~674KJ/cm2,年日照时数2800~3100h,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6%~76%,较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多25%左右,太阳光能资源丰富,具有利用光能资源和发展农牧业的优越条件。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青海湖流域平均降水量326.8~500mm不等,年湿润系数0.44~0.75,年平均蒸发量约在1300~2000mm之间。2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2.1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青海湖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高原内陆湖,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对青海省乃至全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属于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退化、恶化,将会导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高原生态系统恶化的创口,出现进一步恶性循环。青海湖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

  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以及目前表现出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对全世界其它地区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样板”意义。近年来,随着湖区周边牧民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加上全球气候的变化,青海湖流域天然草地退化、沙化严重,植被人为破坏,草原蓄水能力大大减弱,河道侵蚀,湖区周边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资料报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水利部门在青海湖设水文站观测湖泊水位。1959年平均水位为3196.55m,湖泊水面面积4548.3km2,湖水储量869.3×108m3。而到2004年平均水位已下降到3192.77m,湖泊水面面积4186km2,湖水储量690.7×108m3。因此,如果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流域周边植被继续退化,湖区沼泽面积逐年缩小,其最终结果将导致大面积的草地生态受到破坏,湿地旱化,像青海湖裸鲤等渔业以及生物资源受到威胁,流域生物多样性遭受毁灭性打击,导致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崩溃,从而使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失去了它的生态、经济、景观价值。2.2草地植被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区、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陕甘宁黄土高原区的交汇地带,海拔高,气候寒冷,长期的植被演替形成了以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为主的草地类型,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03%,湖区四个县的草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内草地总面积的比例是,天峻县占51.81%,刚察县占24.94%,海晏县占5.68%,共和县占17.57%。青海湖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以草原为主的植被类型,草地构成了湖区生态系统的主体,青海湖流域的草地植被不仅对湖区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控制及调节作用,而且对保护东部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青海湖流域分布的种子植物计有64科、264属、775种又24亚种或变种,其中裸子植物有3科3属6种,被子植物有61科261属769种。种子植物的科、属、种数分别占青海全省种子植物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5.3%、43.1%和32.6%(变种或亚种占8.9%)。在流域的植物区系构成中,含有植物种类较多的科包括禾本科

  (Gramineae)(37属、117种/4亚种或变种,下同)、菊科(Compositac)(30、110/1)、藜科(Chenoppdiaceae)(16、46)、豆科(Legumionosae)(11、44/1)、莎草科(Cypcraceae0)(5、42/1)、毛莨科(Ranunculaceae)(14、37/2)、龙胆科(Gentianaceae)(7、34)、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6、31/3)、十字花科(Cruciferae)(18、31)、石竹科(CaryophYllaceae)(9、25/3)、蔷薇科(Rosaceae)(7、25/1)等。在湖西的共和县石乃亥乡的山地沟谷和湖东的海晏湾有7.33×104hm2的森林植被,占总面积的2.47%。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人工造林,但截至目前林木保有面积仅为1.15×104hm2。因此,从生态保护方面而言,广泛分布于青海湖区的草地生态系统是本地区维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而依靠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来实现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治理保护是不现实的,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规律,也不适宜发展林业。可以说保护流域草地生态系统就是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从而决定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应以突出草地植被保护为主。2.3流域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湖区还是青海省重要的优良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是环青海湖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青海湖流域的4个县、25个乡和6个国营农牧场,共饲养各类牲畜401.88万头(只),经营农田耕地1.22×104hm2。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54856.4万元中,农林牧渔总产值为29294.1万元,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53.4%。其中牧业总产值22736.1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7.61%,其余为农业产值,而林业几乎没有产值。从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来讲,该地区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牲畜,既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是发展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以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样大量垦草种粮,或不顾流域实际,盲目地提倡建设林业生态,发展林业经济,不仅改善不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对发展优势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目标会产生负面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建议近年来,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已引起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针对环湖地区草地生态现状,在全面落实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国家于2006年启动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提出了突出生态保护,恢复草地植被,提高生态功能,大力开展草原基础建设,努力改变粗放、落后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推进草地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走高产优质高效现代畜牧业的路子,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等重点,使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跨入了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高速公路。因此,为了使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达到预期的工程效益和建设目标,首先要建立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突出以草地植被保护为主的思想,以治理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为重点和突破口,达到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目的。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青海湖作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和国际上公认的高寒湿地,目前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最紧迫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及全社会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和社会的保护意识,在流域内外达成“我们只有一个青海湖”的社会共识,并将青海湖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政府行为变成社会行为和流域群众的自觉行动。因为,再好的措施,还是由当地的各族群众去执行、去做。如果能够真正让流域干部群众从内心里认识到整个治理是自己的事情,它可能会使政府的投资和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会有更多的治理办法和措施。3.2以保护天然草地为重点,因地制宜的采取治理措施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要尊重当地的自然规律,认真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战略,采取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耕地1.22×104hm2,采取国家补助、以粮代赈、减免税收等政策,全部实现退耕还草,建立优质人工草场,为舍饲圈养,科学养畜提供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加大草原保护和建

  设的力度,采取分区封育、人工补播牧草、恢复草地植被、加强草地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治等措施,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退化草地生态环境的改善。3.3以合理利用为重点,维护草地生态系统转变草场利用方式,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科学放牧制度,努力减轻对天然草地的压力和人为的干扰,做到可持续利用。严格按照草地生产能力,压缩天然草地的载畜量,采取禁牧、季节性休牧等措施使部分退化严重的草场得到恢复。3.4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通过草原畜用暖棚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种畜引进、饲草料粉碎加工机械、畜产品和生产基地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良种畜比例提高,畜群结构合理,并逐步向舍饲、半舍饲畜牧业转变,使牧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得到增长。3.5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草原使用管理制度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草原使用管理制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草场使用巡视检查制度等,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对违法者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相关文献】

  [1]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编辑委员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2]李旭谦.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及其分布[J].青海草业,2008,4.

篇七: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生态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

  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

  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在一些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的地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

  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权威,加强力量配备,并推动向纵深发展,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

  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篇八: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山西长治五道五治行动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的生动实践由于地区情况各有差异本文提出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议仅适用于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要界定问题明确主体严格执行主动参与也需从政策制度法律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环境治理论文-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内容摘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更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情况,结合山西省长治市“五道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探究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优化治理路径,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形成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五道五治;生态环境治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治理

  (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4],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就是良好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现实所急所需、农民所思所盼,是生态好转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5]。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及环境治理关键在生态宜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农村[6],核心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方针,那么“生态宜居”的内涵及要求是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呢?“生态宜居”不是强调单一化

  的“村容整洁”,而是对乡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其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系统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修复;第二,突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强治理,开展绿色农业行动;第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其市场化多元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四,发挥多重效益,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农村既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

  二、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长治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多、开采量大,煤、铁储量居全国前列,素称“煤铁之乡”。矿产资源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红利和能源支

  持,但其生态恶化后果也严重制约着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防治意识薄弱。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等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7]。农村经济落后、环保设施不健全、生活垃圾处理困难,来源分散且处理成本较高,垃圾长期堆放易滋生细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源,使得农村面源污染更加严重,面源污染的历史累积短期内无法好转,已经污染的区域还将进一步加剧。2.农村工业污染突出,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地区废气、废水及各种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也随之增加。长期高强度煤炭开采使大量土地塌陷,沉陷区连片;煤尘飞扬,有害气体在空中弥漫;地下水破坏、饮用水供应不足;生态恶化、资源枯竭,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残酷的矿区生态修复危机。

  (二)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成因。

  1.自然原因。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干旱、少雨、多风,土地荒漠化逐年扩大,生态环境失衡。多年来连续排放的工业“三废”加剧了空气、水体、土地污染,

  影响农作物生长,粮食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加剧生态环境污染。《长治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1亿吨,增长3.4%;发电量287.1亿千瓦时,增长5.1%;焦炭产量1329.9万吨[8]。工业布局不均,产品结构单一,工业污染不断向农村扩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各相关政府部门对生态脆弱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使得生态环境治理困难重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受自身生活环境与传统观念影响,盲目种植农产品,只注重产量而忽视质量,大量滥用农药、化肥,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一)“五道五治”专项整治行动。

  “五道五治”是指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沿线开展治违、

  治乱、治污、治路、治理行动,是长治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年底以来在全市境内46条国、省道,3455条县、乡、村道,为解决道路环境问题、加强道路环境治理而开展的一场专项整治大行动[9]。长治市是晋煤外运主干线之一,国道、省道辐射广、沿线长,道路周围布满煤渣、尘土和地膜以及建筑垃圾、秸秆焚烧、废品堆放,甚至违章建筑和无证经营的破烂厂房,其“脏、乱、差”危害程度之深、影响之广,无不令人胆战心惊,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严峻形势倒逼生态治理[10]。近一年的集中治理,共腾退土地2.26万亩,道路环境明显改善,该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二)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从“五道五治”生态治理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思想统领,立足新时代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总要求,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协同推进,促进城乡联动、服务共享、社会共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1.界定问题,治理核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出现

  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结合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准确界定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2.明确主体,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农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舆论工具动员力,引导干群互动、充分发扬、凝聚建设合力,使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3.强调务实,严格执行任务。从地区实际出发,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开展高效严格的治理工作。在“五道五治”行动中,主要采取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和“双督查”工作机制,并建立奖优罚劣激励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的执行人员追责问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4.提高意识,主动自觉参与。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枳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汄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破坏生态坏境行为的自我约朿,自觉积极参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视察山西时指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要切实解决,乡村清洁工程要扎实推进,提升村容村貌,为广大农民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山西长治“五道五治”行动就是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的生动实践,由于地区情况各有差异,本文提出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议仅适用于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要界定问题、明确主体、严格执行、主动参与,也需从政策、制度、法律、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农民致富之友,

  2018,5:1

  [3]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中国农村巨变蓝图———2018中央一号文件专题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2:16

  [4]付勤.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N].湖北日报,2018-8-22(4)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篇九: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从本质上来看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是希望人类能在自己与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个体之间建立起限度选择机制在行动中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限制的准则要求人类必须以谦卑的姿态来面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索取利益时遵循生命利益的最大化再生原则不再仅仅以人类自身为目的而是看到地球生命个体的平等性不因为自己的索取而给其他生命个体带来损害而是努力去探索与实践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整个世界生命共同体处于健康完整的运行过程中

  摘要生态环境是民族国家永续发展的必需土壤,是全球人类共同依托的家园。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需要树立整体性思维,从生态环境互生与共生的角度追求自然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双重统一,并在实际的行动中坚守普遍平等且极富激励力量的权责对等与代际公平的基本原则,积极倡导发挥联合国的世界政府功能、建立普遍认同的生态环境法治机制与推动代际公正的可持续生存方式,促进人类以自身努力修筑让宇宙、地球、生物圈恢复自身存在方式,并按照自身本性存在而敞开共互共存的道路,共创美丽世界。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治理;目标;合作倡议由于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以人定胜天的激情狂热的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无节制地把自己推向与自然世界对立的状态,更严重的是人类在无休止的欲望中开足消费促生产的战车,无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和高度消耗、浪费地球资源,使地球资源处于枯竭状态。为此,2017年4月6日,《世界环境》杂志和《中国日报》社联合评选出2016年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其凸显的一个核心主题是紧急行动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并宣布于2016年11月4日《巴黎气候协定》正式生效,从2015年12月12日通过到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是历史上批准生效最快的国际条约,它改变了历届世界气候会议上两大利益集团的利益拉锯战格局,达成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好转的行动共识。这种行动共识的达成,蕴含全球气候进一步恶化逼得两大利益集

  团不得不明白只有立即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才是最大的利益;也只有立即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才是唯一自救的机会和方式,它更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今天做出共同行动的积极选择,还取决于其后怎样的行动。全世界的人类怎样对待生态环境,就是怎样对待人类自己的未来。一、全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生态-一词最早来自于古希腊语,其本意中蕴含生物的栖息地、家并推而广之为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生态是生物的生存状态,因为生这个字不仅指生命,还蕴含生命个体为获得自我保存而谋求生路、创造生机的过程。态的本意是位态、姿态,进一步引申为由位态、姿态而形成的过程。因此,生态一词是指个体化的生命一旦获得生的可能,就会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为活而生。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都不是脱离自然独立而生,它必须依附于自然与自然共舞,才能获得活的可能。因此,生态蕴含相互照顾、共生互生的生存语义,更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整体性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和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1]。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从治理的角度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成为必然,这同时

  也是实现生态共容利益的应然逻辑。居于大地之上、苍穹之下的世界上所有人,构成人类普遍的存在命运地球和宇宙构成人得以存在的实际环境,世界各国人民无论怎样发展自己,都不可忽视使其存在的环境本身,更不能以违逆或对抗环境的方式任性而为,因为环境始终在遵循其内在本性而自在运动。世界上的所有人在这个由地而天和由天及地双向运动所形成的之间中,构成人得以存在的立体空间。这就需要处于地球上的每个个体,无论是国家、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遵循适当的方式进行相互协调与合作,进而达成共识,实现最优治理效果。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自身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社会生态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从而提升生态治理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第一,治理主体的优势。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协同治理打破了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强调每个国家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来共同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从而产生有效的协同效果。第二,治理成本的优势。协同治理建立在所有国家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基础上,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促使治理成本的分摊,同时,由于网络治理的结构扩大了资金的来源,使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大大提升。第三,治理效率的优势。由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促使各个国家在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

  中而努力促成制度,并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取得生态环境治理的最大成效。因此,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协同治理不仅是基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客观现实,还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促使生态环境好转的必然选择。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只有那些探究出事物的目的的分析才是成功的。因为有了恰当的目的,人类行为才有一贯性,由于失去了恰当的目的,现代人总是有一种未得到满足的欲望……只有回到最基本的原则,去研究人及其恰当的最终目的,才能解决这些社会弊端[2]。当人类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生态环境时,必须接受如上认知上的引导,否则,任何无知的做法都将导致环境的恶化。1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自然目标治理生态环境不是就问题表象盲目的制订行动方案,而是需要深层次的探讨生态环境治理的真实目的,并虔诚地确立起有的放矢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动摇着社会、国家和个人存在的根基,它也会逐渐地使人类在丧失自身的未来,确立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只能是使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本身。要真实地理解使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本身,需要从理解环境的本质入手。首先,环境的价值体现在依他而存在的生命上,并且唯有人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分析环境的客观存在才具有真实的价值;其次,环境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而存在,并以自身的方式而发生运动,这个运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再次,环境是构成它本身的各种生命个体之间的生存状态中,正是这种关联状态的存在促使环境的动态生成性,才使环境本身处于一直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断完成的进程状态中而获得生生性;最后,环境的固有本性是生,环境敞开生存本性是生生,它的内在动力是其构成的各种生命个体的自组织、自繁殖、自调节、自修复能力。环境的上述能力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而进行,如果人类恣意横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对环境进行开发与使用,就会造成整个世界的萎缩,最直接的表现是生物物种的灭绝、原始森林的消失、草原沙漠的恶化,如果这种恶化得不到有效缓解,就将直接威胁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环境治理之所以会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是生态环境本身所蕴含的自我繁殖、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在逐渐下降,生态环境的自生能力在逐渐下降。因为由阳光、气候、空气、水源、大地等多样化生物种群、物种、个体生命环境所构成的环境,它的生存动力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深深地依托于内部,环境能力的弱化是环境内部萎缩的结果。这种萎缩不能靠外界环境来消除,而必须通过自身获得喘息的机会,慢慢地自我恢复其自我繁殖、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境能力。只有如此,环境才能获得生机,重建生态环境才能成为必然,人类才能安全地存在和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进一步讲,环境治理的目的是使人类赖以生活的世界重新焕发出

  勃勃生机,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环境获得其生境能力,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获得安全的可能与基石,也是人类谋求可持续生存的土壤不断获得再生的基础,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民族或国家,可持续生存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永续发展才有了自然前提与存在论保障。2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目标环境因生命而产生,但是它被高度关注却因为人的介入。人介入环境不仅是因为人本身居住在环境中,还因为人与环境实现了能量的交换。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也就赋予人的取向,这就需要人适应环境,按照自然的方式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需要从适应环境与按照自然的方式存在于自然之中两个维度进行解读适应环境首先是基于人类在迈向工业社会的进程中所客观存在的一个前提自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革命与哲学革命的双重功能胜利推动下,人类的实践将自身推向从否定自然到改造自然①再到掠夺地球自然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推向大自然的对立面,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处于分裂的状态中。人类要适应环境,即是人与天调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协调、适应外界自然环境规律,遵循天道,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并不是否定生物世界的竞争,而是既看到竞争的普遍性,也要明确竞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竞争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适者生存,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获得生存的可能与空间,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都是人类应该敬重的规律。按照自然的方式而存在于自然之中是指按照宇宙律令与地球的方式而生存,它体现了生物物种的生存之道,同时蕴含符合自然法则的合生,因为地球是由生命万物而构成,世界的丰富是因为生命物种的多重存在而丰富多彩,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3]。人类要想在地球中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必须同所有生命物种一样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地球运转的规律回归自然,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成为自然的人,在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的前提下存在于地球上,帮助环境的恢复自生能力,并使生态环境获得生生不息的可能。面对生态环境的现状,按照自然法则生存并积极地促进各种生命自然成长的具体目标,就是降解各种污染,恢复地球原本的生命力,重建生境,创建生境文明社会。在人类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就是重建一种社会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基本的任务就是创建低碳化的社会存在方式与生存方式,包括低碳化的技术方式、低碳化的生产方式、低碳化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就是要终止片面的发展观与发展方式,开辟可持续生存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以追求人、社会、生命、自然的可持续生存为根本目标,经济增长必须服务于这一可持续发展方式,它的衡量指标不是经济的增长,而是实现人、生命、自然和人、社会、环境持续稳定的

  共生互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浪费的问题,这就需要努力开发低碳技术、构建低碳生产方式、低碳消费方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化建设。因此,人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智慧生产出节能的社会工具,构建全面实施低排放、低污染、低浪费的社会发展体系,以疏导、规范、抑制房地产经济、交通经济、汽车经济等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经济的限度发展,树立限度生存与永续发展相协调的理念,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三、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原则因为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密切相关,这就迫切需要运用全球整体动员的思维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具体而言,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展开其一,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应该承担起必要的责任,而且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全世界的每个公民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且是每个人的生存责任。概括地讲,这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公民都逃脱不掉。因为环境气候是人类社会唯一的一块世界公地,是全球公共资源,也是人们当下可以任意使用而不必付费的公共产品,但在事实上又造成需要以层累方式支付巨大成本的公共产品。由于我们比以前更加一体化、更加相互依赖了,因而,诸如大流行病、核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之类的生存危险威胁已经变得十分严重,这一系列挑战在不断地向人类发出信号,没有一个国家和群体能够单

  独拿出解决方案,因为由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跨越了物理和政治的边界[4]7。这就需要开辟一种普遍平等且极富激励力量的全球处理方式,即权责对等与代际公平的整合引导方式。权责对等是指权利与责任相对等、相对应,每享受一分权利就必须履行一分义务。权责对等既是基本的伦理要求,也是普遍的道德规范,它同样构成全球生态治理的一般规范。在全球的层面上,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每个国家只要愿意享受清新空气和周期性变换运动韵律的气候,就必须担当起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二,任何一个国家,在过去实际享受了多少排放污染的权利,就必须为此承担起多少恢复气候的责任;第三,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排放污染,就必须治理污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排放与治理必须权责对等,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与推卸。在国家层面,权责对等同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每个地方、每个区域,只要愿意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有周期性变换运动节律的气候,就必须担当起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二,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群体,在过去实际享受了多少排放污染的权利,就必须为此担当起多少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三,不管是企业、组织、家庭还是公民个人,只要排放污染,就必须治理生态环境,并且排放与治理必须是权责对等。代际公正是指当代与后代在生态环境层面的享有上必须是平等

  的,当代人不能任意地破坏生态而导致后代人的生态环境受损,当代人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使后代人能平等地享有生态环境的责任。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每个人都不应该自私地为自己而存在,更不是为眼前的利益、当下的利益而活,而是要为了本民族国家的永续存在。国家的发展应该着眼于未来,应该致力于为子孙后代造福而运行和发展,企业的生产应该着眼于为社会创造未来百年,个人的努力同样是为了生命个体的延续与永存,其具体实现方式就是为了儿女,为子孙后代不停地劳作与创造。为促进代际公正,就要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不给任何国家、组织、个人制造搭便车行为的漏洞,一旦发现有国家在污染排放上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就应该予以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综合性重罚,使所有国家、组织、个人放弃在污染排放方面的搭便车的动机。因为气候公地的悲剧,最真实地发生于搭便车行为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经济个体都想成为一名搭便车者,这将是一个从公共物品中受益但却不对其生产与维护做出贡献的人[5]。全球生态治理的利益现实与理想追求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它展开治理,只能走恢复的道路,因为气候作为一种宇观环境,它本身就具有周期性变换运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本质上是内在的,虽然它的功能展开是外在的。对任何事物来讲。

  其内在能力的重新获得都不能靠外部力量的强加,只能由外部力量引导、激励其内部力量的自我恢复或增强,所以,治理失律的气候的正确做法是恢复气候,使之重新获得周期性变换运动的生境能力,这一对症施治行动本身蕴含两种东西,即现实的利益与未来的理想。全球生态治理围绕利益而展开,这就形成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群体或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再分配,同时也蕴含当前利益与未来长久利益的再分配,进一步讲,也包含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再分配。诸多的利益纠合,需要以公正为准则,将重新分配利益作为治理的核心问题,加强法律制度保障建设,同时借助道德的力量,避免任何不公正行为的发生,全面推行污染排放的限度制度、污染排放的付费制度以及对污染排放的搭便车行为的惩罚制度。污染排放的限度制度,是指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明确全球污染排放的量化限度,这种限度必须与大气容纳和地球净化污染的能力相适应,即全球排放必须限制在地球和大气对污染的吸收和净化能力的范围内,排放到大气层的污染物必须能为大气本身所吸纳、化合。污染排放的付费制度,是指为使生态环境达到一个良好的标准而制定出一个全球污染排放的总量标准,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之分配到每个国家,如有国家超出标准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并且将标准达到全球的统一。对污染排放的搭便车行为的惩罚制度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国家必须承担相应的费用,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而且这种惩罚必须是

  经济、政治、外交等综合性惩罚,避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四、全球生态治理的合作倡议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全世界人人行动,它涉及国际社会的全力合作,更涉及国家范围内地区与地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的通力合作与携手共进。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1发挥联合国的世界政府功能联合国自二战后创立以来,在维持世界和平、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帮助弱小国家成长、改善人类贫困、战胜各种疾病与饥饿、促进教育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促进各国尊重彼此的权利与自由方面开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同样,在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态治理层面也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因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联合国是最高的国家,标志国家成为一个完整形态的是健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从经济、政治与法律等三个维度来发挥联合国的功能即创建国际碳税制度,这是结束人类社会经济无序发展、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以及解决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的根本方法。第一,在联合国内部创设国际碳税征收机构,由联合国强制征收碳税,加大联合国的权能。这样既可以为联合国展开正常的、高效的国际事务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增强联合国的权威,使其摆脱受制于个别强势国家或利益集团的掌控与羁绊,独立地领导国际社会走向全面和平与共同发展的道路。

  同时,将所征收的碳税作为专项资金来使用,专门致力于由于生态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失律导致的灾疫防治和替代性的低碳能源体系的开发,以此来促进生态治理的所有活动与事业的开展。向世界各国开征碳税,具体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排放的历史成本的支付,即把碳的历史排放纳入碳税的缴纳范围,这是碳税征收公正的必须考量与必然体现;二是以公正为原则确定当代二氧化碳排放的碳税比例;三是确立碳排放的最低标准,即碳排放在多大量的基础上开征具体的碳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是联合国应该行使的功能,这样可以全面、规范地推行具有成本效益的有效措施。第二,由联合国发出倡议创建一种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此机制下,排污大国能够从其他低排放者那里购买配额。因为发达国家向世界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该机制也会附带地对于创建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产生影响[4]190。因为富裕的国家在发展的进程中比贫穷的国家向地球排放的污染量要大,气候变化的伦理就为将资源从高收入国家转移到低收入国家,提供了明确的独立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为贫穷的国家提供了激励的架构。这种机制的确立,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全面减排,恢复生态环境的美好,联合国在建立此机制时应该以明确碳排放总量并构建起总量控制机制为绝对前提。第三,由联合国主张并积极推行信托基金机制,使一些国家将或

  因受害补偿、或因排放配额交易得来的钱用作生态环境的治理。具体而言,即受托人将负责把从碳贸易中得来的收益交给出售配额的国家的人民。如果他们判断在一定环境下不允许把有关基金以一种造福于人民的方式进行交付,那么该笔资金就会转变为该国的信托基金来使用,直到该国政府被认定为组建完毕而且具有良好的意愿足以改进人民的福祉时,该笔资金才能转移。建立这项机制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一些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国家承担相应的生态治理责任,使其对人类社会负责,对人类共有的家园负责。2建立普遍认同的环境治理法治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是当代人类重建可持续生存之基本条件的大工程,它需要国际协作治理,同时更需要国家行动、国家治理,并且首先需要国家行动、国家治理。而且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共识的层面,虽然共识很重要,但不能寄希望于意愿,即使意愿很人性化,也不可以。意愿必须诉诸普遍服从的普遍命令,这就需要借助法律的力量走法律治理的社会道路。恢复生态环境的原貌,使之重获周期性变换运动的时空韵律,它直接涉及人类对自己利益的约束,同时更涉及人类对自我利益的割舍与损害,因此根本不可能用尊重自愿的方法,而是需要制定以威胁为后盾、以强制为基本方式的国家法律制度。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

  [6]建立普遍认同的生境法治机制应该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具体的气候环境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为出发点。为此,联合国已经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将其具体化的《京都议定书》,并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国际性法律文件,这些共同构成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法律体系,为此,还应该与之相配套形成一系列制度与机制。创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普遍服从的普遍命令为所有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可依据的普遍方法与准则。这一目标从现实的层面看能否得到满足不在于臆想与推测,而是基于普遍的人性和人性敞开的历史化的存在事实。普遍的人性是指人是自利性与利他性双重属性的存在。人在其生活目的、满足方面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我们将他称之为自得的[7]。通过法律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这是理性的方式,建立各种完善的法律机制实现这一目的是人类的理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很长时期,由生态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失律等现象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需要清新的空气与清洁的水源,这是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的重建。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这是人的自利斗争的过程,是人对自身利益的一次革命,为了获得最低的生存保障就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使治理的行动实现生态环境的好转,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普遍服从的普遍命令来强制规范。

  以此为契机,可以带动环境立法的完善,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地球与地球万物所依赖的宏观环境,对这个环境进行治理,既受制于地球本身的状况,也与治理地球生态环境的各种制度密切相关,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就是对整个国家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对生态环境进行法治化建设,需要建立的是气候产权制度与气候资源市场制度。气候与人类的联系,是通过存在安全和经济活动、目的、得失两个方面来实现的。社会上所有的活动诸如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都与存在安全经济活动、目的、得失两个方面密切相关。除了存在安全以外,气候对经济的影响是最大的,但对经济本身而言,气候却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它对人类经济产生重要的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经济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可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人类拥有的气候是唯一的,唯一性决定其稀缺性,而且必然会走向内在化。一般而言,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或确立相应的资源环境所有权或财产权两种方式而得到解决。气候产权制度是通过气候法律制度的系统创建而得到确立,因为气候法律制度能够从两个方面规定气候产权制度一是从国际法律制度上规定气候产权属于人类共同所有,任何一个国家、组织、个人都不具有气候所有权;二是从国际法律制定规定气候资源使用权,即气候排放权。

  从这两个方面完成对气候产权制度的定型与规范,这是硬性的规范,同时也应该成为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气候资源使用权制度的法律定型与规范,落到具体的实处即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权,这是分配的结果。对此进行法治建设的关键是对气候排放权的分配,在市场中由分配而产生交易,产生伦理与规范,产生政治经济学,产生关于人权与发展权等一系列问题。因为通过气候排放权的国际初次分配,必须实现国家范围内得到气候排放权的二次分配,这两次分配才能通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污染物通过气候排放权的市场交易而实现经济价值。进一步讲,一切形式的经济价值的本质,都与存在权、生存权与发展权密切相关。气候排放对于个人而言,即存在权,这是基本的生存权利,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而言,这是真实的发展权。创建全球生态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的目的是遵循普遍平等与全面公正的伦理原则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两个重建重建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企业与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普遍平等的气候发展权;重建地球上每个人之间的存在人权与气候生存权利。3推动代际公正的可持续生存方式人存在于自然世界中,一切都是自然恩惠的结果。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应该成为人类普遍信仰的生活准则。这就需要重建一种利用厚生的可持续生存与简朴的生活方式。

  告别人类中心主义的枷锁,构建过度消费就是犯罪的生存理念。按照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社会上的富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把原本属于大众的东西占为己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偷盗,而且是有罪的。对于国家而言同样如此,富国过度地向地球排放污染物,造成地球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对本国的穷人而言是不利的,对地球上的其他国家与其他穷人而言同样是在伤害。因此需要国家不仅要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改变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还要制定科学完备的政策,促进简朴生活习惯的形成。将消费税纳入碳税体制中,推行累进制的能源消费税与累进制的奢侈品消费税,可以充分借鉴瑞典的做法。早在1991年1月,瑞典政府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价格,即通过征收碳税,使煤和石油的使用成本增加,号召人们使用生物能源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一做法获得了全球的叫好。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用石油取暖的方式,转化为使用生物能源。同时,使区域供暖的网络得到大面积的延伸,更多的家庭与个人选用生物能源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这一事实使区域供暖的经理们从来没有梦想成为环境保护主义者或活动家;也从来没有试图撰写任何关于环境问题的书籍,却引领了向新能源体系过渡的潮流[8]。推行累进制能源消费税与奢侈品消费税,同样是减少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方式,这也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准则,对于社会上的每个公民而言,谁在温室气体与污染排放方面消费得多,就应该更多地支付

  相应的成本与费用,以此来补偿消费能力低的人,这是符合社会道义的,而且也应该是在社会上大力提倡的。例如,对于拥有私家车而出行的人必然要比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人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要大,以此对于前者需要让他交纳一定的费用作为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这笔费用可以用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系统的改进,从社会整体来看,这不但是公平正义的,而且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从本质上来看,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是希望人类能在自己与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个体之间建立起限度选择机制,在行动中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限制的准则,要求人类必须以谦卑的姿态来面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索取利益时遵循生命利益的最大化再生原则,不再仅仅以人类自身为目的,而是看到地球生命个体的平等性,不因为自己的索取而给其他生命个体带来损害,而是努力去探索与实践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整个世界生命共同体处于健康、完整的运行过程中。作者曲婧单位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word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重症肺炎【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在HAP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和健康护

  理(医疗)相关性肺炎(healthcare–associatedpneumonia,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临床诊断依据包括: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④WBC>1099×10/L或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亦视为重症。美国胸科学会(ATS)2001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②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50%;③少尿(每日177μmol/L(2mg/dl)。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PaO2/FiO22007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氧合指数(PaO2/FiO2)20mg/dL)⑥白细胞减少症(WBC计数<4×109/L)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0×109/L)⑧体温降低(中心体温<36℃)⑨低血压需要液体复苏。符合1条主要标准,或至少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的定义与SCAP相近。2005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成人HAP,VAP,HCAP处理指南》。指南中界定了HCAP的病人范围:在90d内因急性感染曾住院≥2d;居住在医疗护理机构;最近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化疗或者30d内有感染伤口治疗;住过一家医院或进行过透析治疗。因为HCAP患者往往需要应用针对多重耐药(MDR)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故将其列入HAP和VAP的范畴内。【临床表现】重症肺炎可急性起病,部分病人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休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表现。少部分病人甚至可没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容易引起误诊。也可起病时较轻,病情逐步恶化,最终达到重症肺炎的标准。在急诊门诊遇到的主要是重症CAP患者,部分是HCAP患者。重症CAP的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其临床表现简述如下:⑴肺炎链球菌为重症CAP最常见的病原体,占30%~70%。呼吸系统防御功能损伤(酒精中毒、抽搐和昏迷)可是咽喉部大量含有肺炎链球菌的分泌物吸入到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吸烟可造成纤毛运动受损,导致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充血性心衰也为细菌性肺炎的先兆因素。脾切除或脾功能亢进的病人可发生暴发性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发性骨髓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均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为肺实变、寒战,体温大于39.4℃,多汗和胸膜痛疼,多见于原先健康的年轻人。而老年人中肺炎链球菌的临床表现隐匿,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胸部Ⅹ线表现为肺叶、肺段的实变。肺叶、肺段的实变的病人易合并菌血症。肺炎链球菌合并菌血症的死亡率为30%~70%,比无菌血症者高9倍。

  ⑵金葡菌肺炎为重症CAP的一个重要病原体。在流行性感冒时期,CAP中金葡菌的发生率可高达25%,约50%的病例有某种基础疾病的存在。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较普遍,死亡率为64%。胸部Ⅹ线检查常见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常出现空腔,可见肺气囊,病变变化较快,常伴发肺脓肿和脓胸。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CAP中较少见的病原菌,但一旦明确诊断,则应选用万古霉素治疗。⑶革兰氏阴性菌CAP重症CAP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约占20%,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白杆菌、不动感菌属、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等。肺炎克雷白杆菌所致的CAP约占1%~5%,但其临床过程较为危重。易发生于酗酒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和衰弱者,表现为明显的中毒症状。胸部X线的典型表现为右上叶的浓密浸润阴影、边缘清楚,早期可有脓肿的形成。死亡率高达40%~50%。⑷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者占3%~40%。大多数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在非典型病原体所致CAP中占首位,在成人中占2%~30%,肺炎衣原体占6%~22%,嗜肺军团菌占2%~15%。但是肺炎衣原体感染所致的CAP,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死亡率较低。肺炎衣原体可表现为咽痛、声嘶、头痛等重要的非肺部症状,其他可有鼻窦炎、气道反应性疾病及脓胸。肺炎衣原体可与其他病原菌发生共同感染,特别是肺炎链球菌。老年人肺炎衣原体肺炎的症状较重,有时可为致死性的。肺炎衣原体培养、DNA检测、PCR、血清学(微荧光免疫抗体检测)可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存在。军团菌肺炎占重症CAP病例的12%~23%,仅次于肺炎链球菌,多见于男性、年迈、体衰和抽烟者,原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者患军团菌肺炎的危险性增加。军团菌肺炎的潜伏期为2~10天。病人有短暂的不适、发热、寒战和间断的干咳。肌痛常很明显,胸痛的发生率为33%,呼吸困难为60%。胃肠道症状表现显著,恶心和腹痛多见,33%的病人有腹泻。不少病人还有肺外症状,急性的精神神志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黄疸等。偶有横纹肌炎、心肌炎、心包炎、肾小球肾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0%的病例有低钠血症,此项检查有助于军团菌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军团菌肺炎的胸部Ⅹ线表现特征为肺泡型、斑片状、肺叶或肺段状分布或弥漫性肺浸润。有时难以与ARDS区别。胸腔积液相对较多。此外,20%~40%的病人可发生进行性呼吸衰竭,约15%以上的病例需机械通气。⑸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约占CAP病例的8%~20%,老年人和COPD病人常为高危人群。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起病可急可慢,急性发病者有发热、咳嗽、咳痰。COPD病人起病较为缓慢,表现为原有的咳嗽症状加重。婴幼儿肺炎多较急重,临床上有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紫绀,有时发生呼吸衰竭。听诊可闻及散在的或局限的干、湿性罗音,但大片实变体征者少见。胸部X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约1/4呈肺叶或肺段实变影,很少有肺脓肿或脓胸形成。[6]卡氏孢子虫肺炎(PCP)PCP仅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病人,但PCP仍是一种重要的肺炎,特别是HIV感染的病人。PCP常常是诊断AIDS的依据。PCP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干咳、发热和在几周内逐渐进展的呼吸困难。病人肺部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4周,PCP相对进展缓慢可区别于普通细菌性肺炎。PCP的试验室检查异常包括:淋巴细胞减少,CD4淋巴细胞减少,低氧血症,胸部X线片显示双侧间质浸润,有高度特征的“毛玻璃”样表现。但30%的胸片可无明显异常。PCP为唯一有假阴性胸片表现的肺炎。【辅助检查】1.病原学:⑴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痰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清学检查、胸水培养、支气管吸出物培养、或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抗原的快速诊断技术。此外,可以考虑侵入性检查,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经过防污染毛刷(PSB)经过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肺泡灌洗(BAL)。①血培养一般在发热初期采集,如已用抗菌药物治疗,则在下次用药前采集。采样

  以无菌法静脉穿刺,防止污染。成人每次10~20ml,婴儿和儿童0.5~5ml。血液置于无菌培养瓶中送检。24小时内采血标本3次,并在不同部位采集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在大规模的非选择性的因CAP住院的病人中,抗生素治疗前的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4%,最常见的结果为肺炎球菌。假阳性的结果,常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减半,所以血标本应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但如果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时,初始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仍高达15%。因重症肺炎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病原菌极可能是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这几种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高,重症肺炎时每一位病人都应行血培养,这对指导抗生素的应用有很高的价值。另外,细菌清除能力低的病人(如脾切除的病人)、慢性肝病的病人、白细胞减少的病人也易于有菌血症,也应积极行血培养。②痰液细菌培养嘱病人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病人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约40%病人无痰,可经气管吸引术或支气管镜吸引获得标本。标本收集在无菌容器中。痰量的要求,普通细菌>1ml,真菌和寄生虫3~5ml,分支杆菌5~10ml。标本要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小时。延迟将减少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在培养前必须先挑出脓性部分涂片作革兰氏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判断标本是否合格。镜检鳞状上皮>10个/低倍视野就判断为不合格痰,即标本很可能来自口咽部而非下呼吸道。多核细胞数量对判断痰液标本是否合格意义不大,但是纤毛柱状上皮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出现提示来自下呼吸道的可能性大。痰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各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痰液培养阳性时需排除污染和细菌定植。与痰涂片细菌是否一致、定量培养和多次培养有一定价值。在气管插管后立即采取的标本不考虑细菌定植。痰液培养结果阴性也并不意味着无意义:合格的痰标本分离不出金葡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就是排除这些病原菌感染的强有力的证据。革兰氏染色阴性和培养阴性应停止针对金葡菌感染的治疗。③痰涂片染色痰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可有助于初始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并根据染色的结果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的抗生素;涂片细菌阳性时常常预示着痰培养阳性;涂片细菌与培养出的细菌一致时,可证实随后的痰培养出的细菌为致病菌。结核感染时抗酸染色阳性。真菌感染时痰涂片可多次查到霉菌或菌丝。痰液涂片在油镜检查时见到典型的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有诊断价值。④其他在军团菌的流行地区或有近期2周旅行的病人,除了常规的培养外,需要用缓冲碳酵母浸膏作军团菌的培养。尿抗原检查可用肺炎球菌和军团菌的检测。对于成人肺炎球菌肺炎的研究表明敏感性50%-80%,特异性90%,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对军团菌的检测,在发病的第一天就可阳性,并持续数周,但血清型1以外的血清型引起的感染常被漏诊。快速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考虑抗病毒治疗。肺活检组织细菌培养、病理及特殊染色是诊断肺炎的金标准。

篇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杢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乊大制度出台频度乊密监管执法尺度乊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乊快前所未有推劢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叱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心得体会: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新)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3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

  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135)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过去多年

  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6)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

  在一些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的地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37)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138)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

  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139)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世界

  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40)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

  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141)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

  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权威,加强力量配备,并推动向纵深发展,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篇十一: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P>  依法打击无照经营或未采取任何环保措施的砂石场砖瓦厂洗车店废品收购站粪水直排的养殖场户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8家关停3闭环式管理健机制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压实镇生态环境办公室职责镇纪委全程跟进靠实相关责任人工作职责强化督查考核问责典型案例坚决公开曝光确保问题发现得了发现得早整改得好

  新城镇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进展情况汇报

  按照全县全面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要求,现将新城镇全面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抓促措施汇报如下:

  一、排查整治进展情况

  自全县全面强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推进会召开以来,我镇第一时间部署安排,第一时间抓促落实,全力推进全镇生态环境排查整治工作。一是“拉网式”排查全覆盖。紧盯12类具体问题,制定了《实施方案》,采取“县上交办、镇上督查核查、行业部门和村上摸排、群众举报”的方式,对全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拉开“普查”“体检”,共排查出各类问题35个(其中生态破坏方面28个,四水四定”方面3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方面1个,环境污染方面2个,环境风险方面1个),并建立了台账,实行清单管理,挂号销账。各村自行排摸的70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二是“聚焦式”整改盯重点。针对57个陈年垃圾点,积极组织人工清理、机械拉运,实施拉网围堵,安排专人看管。针对河沟“四乱”问题,督促镇村河长到洪河、潘阳涧河、朱家涧河“下河”巡河,镇村两级河长共巡河31次55公里;

  依法打击圈占河道喂羊、侵占沙坑养鱼等违法行为,目前更换河长公示牌9处。针对公路沿线环境卫生差的问题,督促各村拆除危房、土坯墙199处,整修公路沿线树畦40公里,对行道树作涂白妨害处置。三是“专项式”执法补短板。围绕5个方面,分领域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执法检查专项整治行动;

  大力整治街区市容市貌,增加街区管理队伍力量,提高街区保洁员工资待遇,增加垃圾箱投放,划定道路交通标志线,打击街区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行为,引导流动商贩入市经营,确保新城街区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依法打击无照经营或未采取任何环保措施的砂石场、砖瓦厂、洗车店、废品收购站、粪水直排的养殖场(户),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8家,关停3家。四是“闭环式”管理健机制,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压实镇生态环境办公室职责,镇纪委全程跟进,靠实相关责任人工作职责,强化督查考核问责,典型案例坚决公开曝光,确保问题发现得了、发现得早、整改得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镇域垃圾清扫拉运不及时。农村垃圾箱投放不够,农村保洁员、清洁员队伍人数不足。全镇只有一个垃圾中转站,分拣或处理设施破漏。垃圾箱满后拉不及的问题突出。二是新城街区污水处理站未建成。受资金短缺限制,新城镇污水处理站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同时街区污水管网布设不科学、不合理,造成雨天污水反流街区,群众意见大。三是乡镇综合执法队执法不够。受法律赋予乡镇执法权、执法人员无执法证等问题,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处理手段不够硬,整改后的问题反弹严重。

  三、下一步抓促措施

  一是深刻汲取教训,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刻汲取祁连山和敦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中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从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

  任制,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从严查处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镇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细化整改措施,推动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河湖“两整两清一巩固”、农村粪污直排、全域无垃圾、街区秩序四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砖瓦厂、商砼点、砂石场、废品收购等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确保突出问题不反弹。近期计划开展全镇生态环境排查整治现场观摩,通过全镇学、治理比、成效赶的方式,力促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到位,整出成效。积极争取县级财政支持,加快推进街区排污排水管网改造暨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对接垃圾清运三方公司加大对新城区域内的垃圾清运力度,增加镇域内垃圾箱和保洁员密度,提高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效率。

  三是整合有效资源,力促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与生态项目开发建设整合推进,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封山造林、固沟保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实施“林田路房村”齐抓共管“四化”工程,打造新巨、新原和姚惠线3条乡村公路示范线和郭沟圈、孙庵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新城镇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进展情况汇报)。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禁止在划定的6.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住宅、取土、修建养殖设施等行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建设绿水青山、幸福宜居的美丽新新城。

  乡镇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汇报

  按照《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整改落实县环保委督办环境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乡针对检查出的问题,赓即安排乡环保办开展对照整改工作。现就整改内容及措施汇报如下:

  一、整改工作情况

  (一)针对“农村面源污染突出问题”。我乡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污染问题的“再梳理、再排查”工作。通过采取与各村村主任共同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通过就发现的问题分别向所在村发整改要求函及强化督促整改加强了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改工作力度。

  (二)针对“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行”问题,在通过前期环保局、乡、村、组共同努力下,我乡五个污水处理站已全面整改完成。现以全部投入使用。

  二、存在问题

  我乡在此次自查自纠过程中发现,与交界小地名为穿岩腔处建筑及生活垃圾乱倒问题屡禁不止。虽我乡多次对该处垃圾进行清理、整顿,但保持时间不长。后经对我乡进行排查获悉,该处倾倒垃圾的人员都是非乡人员,且都是选择在临近晚上才进行倾倒。

  三、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我乡将继续狠抓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宣传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二是就污水处理站日常运行维护问题,将交由污水处理站所在地小区进行监管,严格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三是针对穿岩腔处建筑及生活垃圾问题,将积极与县级部门请示、汇报,同时请求县级相关部门予以帮助,力争本年度内配合县级相关部门杜绝该处乱倒垃圾现象。

  龙桥街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为贯彻落实省、市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各有关会议精神,龙桥街道党工委上下齐心,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百日攻坚战

  工作,就我街道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的几个问题做了大量详尽细致的工作,全街道综合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提升。现将我街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管网缺失污水乱排问题

  中心城区内下磨溪片区至今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已建管网未并网,部分旧管网断头或封堵。主动对接区住建局,组织人员进行对周边污水管网和旧居民区排污情况进行再次排查,制定整治方案。

  二、水质提升开展情况

  (一)黑臭水体治理.已从源头查污治污截污做起,一是去年完成对延寿溪支流龙桥溪黑臭水体实施截污工程,完成36处排污口整治,全部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全部收集污水(:新城镇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进展情况汇报)。二是结合泗华路扩宽改造配套建设污水管网,收集恒大、泗华滨溪安置房等住宅小区的生活污水。三是区住建局已就泗华村老叶树安置房污水管破裂,进行修复,已在7月17日完成修复工作。四是已完成了下磨溪上游北磨下斜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工程。建设10个“三格式沉淀池”,并在渡槽涵洞处进行截污抽排,从源头上解决污水直排问题。

  (三)三格式沉淀池建设、河道清淤清障。

  1、在延寿村西头自然村建设一个三格式沉淀池,收集居民生活污水,杜绝生活污水排放到延寿溪。延寿村于7月20日开工建设,工期20天。目前已完成三格池建设,正在进行管道铺设。

  2、生态水系建设、河道清淤清障。(1)下磨溪生态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本周完成工会后面篮球场雨水污水管道铺设,星光电影院前面开始铺设雨水污水管道,工会后面篮球场路灯开始放样施工雨污管道铺设。

  (2)龙桥溪暗渠清淤工程。现已完成230米,清淤约250立方米。(3)洋西溪清淤工程,已完成清淤约2公里,清淤约5千立方米,基本完成清淤任务。

  三、空气质量超标整治措施

  今年以来我市大气质量超标17天,其中臭氧超标12天,PM2.5超标5天。目前,对各在建施工工地我们要求全部实行围挡封闭施工,建筑工地出入口全部硬化,并设置车辆冲洗设备和防扬尘喷水器按时喷洒;街道环卫及时对道路渣土清理、扬尘每天进行3-5次的洒水作业,对出现不良天气,马上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加强洒水作业。2部雾炮车每日3次(分别为9点、12点、15点)进行喷洒作业,一次2小时,有效改善了辖区内的扬尘污染。对有出现垃圾露天焚烧现象龙桥、泗华等4个村居专门安排人员日常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四、小散乱污排查情况

  再次排查发现延寿村有7家“小散乱污”企业,于7月8日发放“小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的预通知。本周5家“小散乱污”企业正在整改整治中。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河道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开展排查、治理黑臭水体。一是积极对接配合区住建局和上级有关部门全面开展污水管网排查整改工作。重点是对绶溪延寿新桥水质下降进行全面排查,加快整治。二是继续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做好餐饮服务业污染整治工作,从源头上严禁油水污水直排雨水管,确保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收到实效。

  2、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针对辖区内环保问题整治负总责,进一步细化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强化整改措施,并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3、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加大水环境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反面事例的曝光力度。禁止村民往河道溪水排放倾倒生活污水,禁止往河道溪水丢弃生活垃圾。二是结合移风易俗宣传深入开展禁燃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辖区水质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为整治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坚决打好污染防攻坚战,全面深入治水、治气、治垃圾、治土等污染现象,要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点带面,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推动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的循环链接,切实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

篇十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P>  聚焦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找准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治理方式用足用好科技这个手段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治为先修复为要科学治理精准施策坚持一区一策一企一计一矿一案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由点到面环环相扣个行业一个行业整体推进根治不反复整治一个巩固一个改善一域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

  为认真贯彻落《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从严从细从实、全力以赴、坚决有力抓好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提高政治站位城市承担着省沿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首站首责。城市作为区域中心更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和工业围城、矿区围城的布局,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十三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倾全市之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304天,较2015年增加37天,二氧化硫、细颗粒物(PM2.5)先后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段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类别为Ⅱ类,优于考核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我市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有很大的空间,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各级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紧迫意识,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坚决抓好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

  理,推动战略定位在城市精准落地、有效落实,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践行“两个维护”。

  二、把握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铁规矩和硬杠杠立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从严从实、凝心聚力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和城市转型,改变“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调共进。——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思维,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空间规划为基本依据,统筹衔接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各类规划,提高规划的执行力、落实力。围绕河两岸、山上山下、矿区园区城区统筹施策,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生态要素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综合治理,增强各

  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更加突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防治和全生命周期治理转变,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各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增强执法合力,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优化监管体系,加快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

  ——坚持精准施策、科学治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定治理目标、明确工作任务、选择治理措施,避免“一刀切”行为,依法依规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聚焦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找准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治理方式,用足用好科技这个手段,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治为先、修复为要、科学治理、精准施策,坚持一区一策、一企一计、一矿一案,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由点到面环环相扣,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整体推进、根治不反复,整治一个巩固一个改善一域,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坚持压实责任、依法治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明确分工,压紧压实各区属地责任、各部门监管责任、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强化统一调度与分工协作、全面监管与重点执法、政策倒逼与市场激励的深度融合,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

  主观不作为的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破除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模糊态度、侥幸心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三)总体思路。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压茬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决完成整治任务。狠抓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集中连片治理、生态植被修复、绿色矿山创建,确保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半年见型打基础、当年建制强保障、两年整治出形象、三年见效转面貌。

  全面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存量、提质量,推动主导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推进焦化产业重组升级为抓手,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硬约束,倒逼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和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不断降低排放总量,提升发展效益。

  强力整治扬尘污染,全面深化矿区生产扬尘和矿区、园区道路扬尘整治,着力调整运输结构,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燃煤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力争扬尘污染突出问题得到根治。

  强化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管控河流域环境风险,加强工业固废危废规范处置,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沿生态修复,深入研究解决水利枢纽泥沙淤积问题,切实增强水土流失防治能力,河流域生态安全得到有效巩固。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和统一的生态环

  境执法联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大气污染物精准防控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联治,增强区域协同治污合力。

  (四)工作目标。到2023年底,全市矿产资源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工作全面完成,能耗“双控”形成主动局面,绿色矿山建设加快推进,运输能源结构性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矿区大气环境焕然一新,工业园区、城市环境治理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再上新台阶。全市三个城区、三个园区优良天数比率、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细颗粒物(PM2.5)、优良水体比例、劣Ⅴ类水体比例等达到或优于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底,全市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碳达峰行动有序推进,所有生产矿山建成绿色矿山,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业园区现代化水平、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成为区域标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同推进,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三、重点任务及分工(一)实施规划引领行动。充分发挥规划的统揽引领作用,配合省高质量完成《城市及周边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十四五”规划》《城市及周边地区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十四五”规划》《城市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并抓好贯彻落实。加紧编制《城市“十四五”生态

  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规划》《城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做到找准重点、难点和堵点,目标科学合理、项目切实可行、资金保障来源、成效不打折扣。

  (二)强化绿色源头管控行动1.推动产业转型。按照生态优先、布局优化、产业联合、错位发展、规模控制原则,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电价限电等措施,2021年,做好已停产电石、铁合金企业以及虚拟货币挖矿企业等单位能耗产出效益差的企业淘汰退出工作;2023年底前,继续做好列入省限制类的电石、铁合金、焦炭等高耗能落后企业淘汰退出以及水泥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PVC、铁合金、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工业园区原则上不得新建重化工项目,重点发展非煤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其他园区做好以“延链、补链、强链、育链”为内涵的“铸链”文章,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实现煤焦化工、氯碱乙炔化工、硅化工融合发展,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转化增值、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集群,积极打造氢经济示范城市。加快编制出台《城市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规划》,抓好《城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大力推动氢能源研发、生产和应用。实施工业园区观感提升工程,以转型先转颜值为目标,按照园区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依法治园方针,根本改变工业园区灰头土脸的落后面貌,向绿色低碳园区迈进。

  2.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量控制。巩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焦化、水泥、铁合金、石化及化工等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成果。持续推进超低排放和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建龙包钢万腾超低排放改造。从2021年1月1日起,国家排放标准已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我市未要求开展提标改造的行业,全面开展特别排放限值改造,2022年底前改造完成,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2021年起,国家新发布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行业,严格按照要求时限执行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强化排放标准刚性约束,严格落实污染物超标排放预警机制,对超标企业实行按日计罚。落实《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全面推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加强事中、事后执法监管,定期组织开展排污许可证专项执法检查,对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动态预警监管,严查无证排污和不按证排污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国家、省环评分级审批规定,按照省下一步明确的环评审批权限、上收时限等有关要求,积极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做好生态环境部审批权限以外的新建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工作。

  3.全面加强能耗“双控”。以碳达峰行动为目标方向,各区政府配合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好各项节能降耗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属地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各部门要建立“管发展必须管节能、管生产必须管节能、管行业必须管节能”的工作责任体系,开展好本行业、本领域的各项能耗“双控”工作。按月或不定期召开各区、各部门联席会议,分析研判能耗“双控”形势,审定工作计划、调整工作重点或启动应急预

  案。严格控制新增能耗,对全市纳入统计体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能情况进行摸底,探索推行精细化用能预算管理。积极开展能效提升行动,有效实施节能诊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进一步拓展有效用能空间。

  (三)推进焦化产业重组升级行动。全面落实《城市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按照“升级存量,做优增量,严控总量”和“以焦为基、以化为主、以化领焦”的总体思路,加快调整焦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焦化新增产能,全市焦化总体规模控制在“十三五”水平,产能指标在全市范围内以整合升级、延链强链方式实行等量置换。用三年时间全面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7座、热回收焦炉1座。紧抓焦化围城的突出问题,优化焦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化,建设千万吨级焦炭生产基地,原则上淘汰置换项目主要布局在低碳产业园区和海南工业园。

  新(改)建捣固焦炉炭化室高度要达到6.25米及以上、产能在300万吨及以上,必须同步配套下游化产链条、余热余气回收利用项目,促进两化融合,实现焦化下游产业链与氢能产业的耦合发展,以化产水平的进步推动焦化产业转型升级。

  新(改)建焦化项目必须配套干熄焦装备,并执行钢铁企业中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超低排放要求,建设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含浓盐水深度处理和蒸发结晶等),焦化废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加快施工进度,2021年至少完成干熄焦、超低排放改造和废水深度处理(含浓盐水深度处理和蒸发结晶等)工程的可研、设计、施工方案及前期审批备案手续,2022年至少完成总工程量的40%,2023年11月底前整

  体工程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对没有达到时序进度要求的一律实施停产治理。列入淘汰范围的焦炉各项污染物排放必须实现稳定达标,废水全部回用。

  全面提升焦化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所有焦化企业总平面布置必须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严格落实各相关标准规范确定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等系统装备配置和使用率必须达到100%,未实现或未投用的,一律停产整改。全面加强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按要求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

  (四)强化矿区执法监管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自2021年4月1日起,对辖区内鄂尔多斯市在我市境内的“三权不变”企业行政执法管理实行属地监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环境治理、排土场规范化整治,能源部门的煤层、采空区和排土场自燃治理、矿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公安部门的露天开采企业火工品管制,生态环境部门的现场执法及相关行政管理等。鄂尔多斯市在我市境内的“三权不变”矿山企业要按照我市统一要求,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组、连采连排连治工作;在扩大生产规模、改变开采方式时,必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经所在地的政府批准和同意后方可实施。

  (五)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组行动。2021年4月底前完成《城市矿区矿权整合重组实施方案》编制并组织实施。整合城市矿区矿权,逐步淘汰布局不合理、生态破坏严重的矿山,优化开采次序、开采方式、治理模式,组织开展联采、联排、联治,实现资源集中开发、

  统一管理、连片治理,有效解决矿区项目密集、生产布局混乱问题。2021年底健全机制、全面启动开展矿区整合示范矿山创建工作,2022年底基本完成矿区整合矿山建设,2023年底全面完成。

  (六)深入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行动。以省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为契机,严格按照《省矿山环境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实行统一连片治理,逐个矿山列出问题清单,立行立改,彻底整改。实行集中连片治理示范项目建设,明确各集中连片治理区域的治理完成时限,对未按时序进度要求完成治理的矿山企业一律停产治理。

  加大历史遗留无主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力度,尽快摸清底数,各区2021年6月底前聘请第三方完成外业实地踏勘工作,根据排查情况制定历史遗留矿山整治修复规划,严格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执行。

  推进露天采坑内排和井工矿回填,提高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标准,最大限度恢复矿山原生态状况,杜绝治理后“大坑还是大坑、土山还是土山”问题。对实现内排、矸石回填、生态修复效果明显的绿色矿山企业依法给予政策优惠。积极探索大坑用途,充分考虑“大坑”分布区位,因地制宜采用修复绿化、转型利用、自然恢复等方式进行修复治理,对未按期完成内排和回填治理的矿山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治理。严格落实《省绿色矿山建设方案》,新建矿山要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生产矿山要加快升级改造,到2023年底前完成25家绿色矿山创建,全市绿色矿山创建率达到47.6%;到2025年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企业依法依规逐步退出市场。对已纳入国家或省绿色矿山名录的矿山,要对照国家新的标准,查找不足,限期完成整改。企业所属煤矿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绿色矿区示范建设。鼓励绿色矿山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技术优化,实现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七)加快推进矿区自燃火点治理行动。抓好矿区煤层、排土场自燃和煤炭洗选企业煤矸石堆场火点治理,加强矸石自燃火点日常巡查,发现一处,及时治理一处,实现火点动态“清零”。严格执行“先灭火后生产”原则,实行火点治理进度日报告制度,对火点治理进度缓慢的企业责令停产整改,整改完成后方可恢复生产。2021年8月底前,周边无主排土场矸石自燃治理,全面强化治理施工污染管控,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八)加强矿区扬尘污染整治行动1.强化矿区生产扬尘控制。落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先治尘再生产”原则,达不到扬尘污染控制要求的企业,停止供应火工品,严禁投入生产。严控矿山开采扬尘,对采掘场、排土场已形成的台阶进行压覆及洒水降尘,对预爆区洒水预湿。实行露天开采和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错峰爆破,采用先进技术抑尘爆破,严格落实火工品差异化供应政策。露天开采企业统一实行夜间禁采(采暖期为晚8点至上午10点,其他时段为晚8点至早6点)。煤炭等物料、矸石、渣土的储存、装卸、输送以及破碎、筛选等产生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扬尘污染。矿区内煤炭运输及物料堆存、转运实现全封闭,不得露天堆放和设置临时储

  存场,未按要求建设封闭料棚(仓)的2021年底前必须完成封闭治理。因无建设用地指标无法实施封闭治理或因资源整合等原因需延迟的,由自然资源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材料,但防风抑尘网等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必须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对实现封闭式皮带、管道运输的企业,可放宽夜间停产管控。开展治场行动,淘汰洗煤厂落后产能、清理不合规煤炭堆场,科学规划调整洗煤厂、煤炭堆场空间布局。提升矿区扬尘污染管控能力,所有矿山企业必须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矿区智慧管控系统,将视频监控数据作为监督管理参考依据。

  2.强力整治矿区、园区道路扬尘污染。全面实行“路长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谁使用谁硬化维护、谁清扫保洁”“先治尘再生产”的原则,达不到扬尘污染控制要求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各区政府要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定区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矿区、工业园区所有道路清扫保洁、保养管护、监督管理全覆盖、无盲点的工作要求,2021年3月底前完成本辖区《“路长制”实施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实施,4月底前完成各路段责任牌的设立。建立道路管护和定期清扫制度、路长分段负责制度,突出抓好减速带周边及绕行路段和路边停放车辆区域的清扫保洁,加大重点时段区域的清扫保洁、抑尘剂抑尘、洒水降尘力度,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及时清理道路两侧浮土,确保道路平整无浮土,抑尘不起尘。进一步优化矿区、园区道路布局,制定分年度道路硬化优化和修复计划并组织实施。矿区运输道路、固定采区道路、工业广场要全部实施硬化,对未实施硬化、扬尘污染严重的便道实行封堵。交通运输、公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能源、自然资源

  等部门要认真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路长制”切实落到实处。全面加强采区道路扬尘污染防治,临时采区道路要碎石硬化,使用期限5年以上的固定采区道路要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企业物料向外运输道路、矿(厂)区至矿区公共道路的连接线必须实施硬化,并加强清扫保洁和洒水降尘。通过采取增加称重检测车道、调整车道开放时间、加强交通疏导等措施,2021年6月底前,妥善解决高速公路和运煤通道收费口重型运输车辆排队拥堵问题。

  3.严控重载车辆扬尘污染。加大重载车辆扬尘污染查处力度,对货运车辆所属企业、货运车辆所有人或者驾驶人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失信管理的基础上,强化货物运输源头生产单位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谁生产谁治尘”“先治尘再生产”的原则,运谁的货物谁负责整改,对未能按期完成整改、屡教不改的,责令货物运输源头生产单位停产整顿。2021年底前建成生产信息采集、物流服务、车辆监控等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从源头监控车辆是否超限超载,是否采取抑制扬尘等措施。对重点路段运输煤炭、土方、渣土和建筑垃圾等车辆实施全面监控,实施动态管理。鼓励矿山企业对运输煤炭、砂土、石灰等车辆采取集装箱运输并全程监控。细化煤炭、土方、渣土和建筑垃圾等运输车辆各项抑尘措施。建立公安、城管和交通运输执法联合巡查常态化机制,严格运输车辆执法管理,坚持治超与治污相结合、路面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白天治理和夜间治理相结合,对抛洒、超限运输、带泥带灰上路等违法违规运输行为,尤其是矿山企业运输煤炭、砂土、石灰等未按要求采取抑尘措施和不符合装载要求的车辆驶出矿区、厂区等违法行为

  进行严厉打击。持续开展运煤车辆专项整治行动,对车辆不盖苫布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4.污染天气应急响应。2021年3月底前完成《城市污染天气矿山企业限产停产应急预案》的编制,明确启停条件、程序、措施及部门责任等内容,全市矿山企业于2021年4月底前完成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工作,煤矿、非煤矿山、煤炭洗选企业分别报能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当气象部门发布大风、沙尘暴、大雾等气象灾害预警和微风静稳等不利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时,矿山企业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限产停产等措施。

  (九)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行动。加强VOCs与NOx协同减排,补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短板,突出重点、源头防控、分业施策。进一步深化工业VOCs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2021年完成17家企业共18个VOCs深度治理项目。以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为契机,在所有焦化企业VOCs治理达到现有治理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焦化企业VOCs防治水平,新(改)建焦化企业VOCs治理必须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加强涉VOCs企业的内部管理。各区要督促企业将涉VOCs物质的控制及监控纳入日常生产管理体系,排污许可证中要有VOCs允许排放量等有关内容,落实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高效治理的要求。建立涉及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档案和VOCs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台账;制定突发性VOCs泄漏防范和处置措施,纳入企业应急预案;严格按照《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落实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

  制定“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制度,将泄漏检测与修复(LADR)工作常态化,按照《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要求频次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紧紧围绕重点时段,扎实开展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攻坚行动,确保5—8月份重点时段臭氧污染不反弹。每年4月底前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委托第三方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执法监测,确保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正常使用,稳定达标。依法查处未安装VOCs治理装置或治理装置未正常运行企业。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攻坚查处的问题,限期完成整改。严格实施大中型装修、外立面改造、道路画线、沥青铺设、汽修喷涂、喷洒农药、加油站装卸油等行业夏季错峰生产专项管控,引导焦化、化工、农药等企业合理安排停检修计划。

  (十)着力开展调整运输结构行动。以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矿区中短途运输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特定场景为重点,着力推广氢能源、纯电动等新能源车辆,力争到2023年底前矿区范围内的重型运输车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替代率达到10%以上。2021年完成50台氢能源公交车、50台纯电动公交车的更换;2022年完成66台纯电动公交车的更换;2023年完成100台纯电动公交车的更换,确保2023年底全市公交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50%以上,2025年底达到60%以上。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道路运输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表现突出的道路运输企业,在扩大企业经营范围、线路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推动落实扶持政策,交通运输、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运营补贴、推广应用宣传等相关工作。推进多式联运和

  甩挂运输,积极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构建集约高效的低碳物流体系。继续推进“网络货运”等新业态发展。加快推进公路转铁路运输,力争2021年完成城市各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规划编制。推动城市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市域内拟建铁路专用线及城市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列入国家、省相关规划。利用我市地处经济中心区位优势,依托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公铁联运运输组织方式,发挥铁路干线运输优势,提高干线运输效率和一体化服务水平。到2023年底重点行业铁路外运比例达到65%,到2025年底达到85%。

  (十一)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紧紧围绕市容环境提升、垃圾分类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建筑施工扬尘整治、城市生态修复、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任务,开展系列专项治理,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和品质。加强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工作要求,施工堆土、裸露土壤必须喷洒抑尘剂或覆盖密目抑尘网,倾倒土方必须实施喷淋作业,拆迁工地要做到湿法拆迁、封闭拆迁;所有新建项目施工现场要设置定型化自动洗车装置、雾炮机、塔吊喷淋及扬尘监控设备。加大城区道路清扫保洁、洒水降尘频次,建成区公共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要达到85%以上。加大渣土运输车辆道路执法力度,着力解决渣土运输抛洒遗撒、密闭不严等问题。市交通运输局、区要全面加强省道217绕城段施工扬尘污染管控,倒排工期,确保2021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加快推进辅路建设,确保2022年底前完工。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力争2021年完成16个小区、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

  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全面推进城镇垃圾分类。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系统建设,鼓励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完善分类运输系统。2021年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行动。以点带面,尽快形成适合我市建成区实际的植被种植、生态修复标准和模式。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裸露地块,具备绿化条件的实施绿化,具备硬化条件的实施硬化,或采取喷洒抑尘剂、洒水降尘等有效措施防风抑尘。组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行动。

  (十二)实施燃煤污染综合治理行动。稳步推进棚户区拆迁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和城郊农业大棚清洁取暖改造。城市建成区优先发展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难以覆盖的地区,以街道办事处、乡镇为单元整体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利用新能源等分散式清洁取暖工程。各区要于2021年3月底前完成本辖区燃煤住户清洁供暖改造三年计划的制定并组织落实。到2023年供暖季前,原则上各区要完成建成区所有燃煤住户集中供暖改造,每年完成改造户数要达到三分之一。区力争2021年完成机场路两侧小区燃煤住户集中供暖改造。加强煤质监管,严厉打击劣质煤违法经营行为。加快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散煤“清零”。2023年底前建成区清洁供暖率、农区清洁供暖率分别达到97%、45%以上,2025年底前分别达到98%、60%以上。

  (十三)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行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

  制度,禁止高耗水工业擅自使用地下水。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之内。暂停受理河干流地表水的新增取水许可,已购买跨盟市水权转让指标的企业加快办理取水许可手续,2023年底前,具备条件的水权受让企业完成取水许可手续申报。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引导和支持疏干水处理回用工程建设,2021—2023年全市疏干水利用率分别达到65%、70%、75%。推进城镇节水。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加大用水稽查力度。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推动再生水资源化利用,2021年城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00%,2023年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67%。进一步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到2023年完成节水增效8000亩、高效节水灌溉3500亩。

  (十四)着力开展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行动。严格落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持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严格落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区、区要进一步加大保留平房区雨污管网新建、改造,二期所有新建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完善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改造,确保园区内企业污水应收尽收。2021年底前海南工业园区完成6公里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应合理设置与抗风险能力匹配的事故调蓄设施和环境应急措施,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纳管企业应依规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确保废水达标排放。逐步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2021年6月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包括雨洪口)摸底排查。严禁新增直排水

  体的工业排污口,对需要保留的入河排污口溯清源头,开展规范化整治,完成建档、立标工作,每月开展监测。持续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划定”“立标”“治理”三项重点任务,定期进行巡查,每月开展监测,确保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十五)严格管控河流域环境风险行动。2021年6月底前完成对河干流和都思兔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工矿企业、固废堆场、矿山排土场和生活源污染等的全面排查,因地制宜确定治理目标和整改时限。2021年底前,宜化化工、华电热电和城市化工完成沿工业固废渣场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清理整治、资源再利用、闭库复垦等方式进行治理,切实消除风险隐患。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组织沿岸矿山和排土场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并完成年度验收。2023年底前完成6家企业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重点加大河河道乱占乱建问题排查整治力度,突出抓好河滩区综合治理,依法查处涉河违法行为。开展河道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问题台账,2023年底前河河道及滩区乱占乱建问题清理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近岸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管理工作。做好危险化学品运输路线的规划、审批及禁行标志的设置;强化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监管。

  (十六)加强工业固废危废规范处置行动。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严格落实《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为企业

  申请享受优惠政策提供依据,逐步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科学编制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专项规划,深入推进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确保取得实效。2021年底前解决各区存在的缺乏煤矸石集中处置场问题。2023年底前,各区统筹推进工业固废渣场建设,科学选取、合理规划可利用矿坑作为工业固废渣场,至少满足到2035年工业固废渣场的规划和建设需求。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持续开展重点危险废物经营和产生企业规范化管理年度考核。按照《城市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行为。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加大塑料生产销售源头管控,积极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完善邮政快递包装规范,规范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处置。

  (十七)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管控,把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排放重金属污染物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管理。建立重点单位名单并动态更新,督促列入名单的单位每年自行对其用地的土壤及地下水进行监测,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并严格落实,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加大种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提效”行动,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负增长。深入实施地膜回收处理行动,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整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1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8%以上,2023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农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

  施建设,逐步提高农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分类收集利用水平,到2021年底,建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行政村占比达到80%以上,2023年底达到90%以上。建立农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高效、稳定运行。将农区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及风险管控工作。重点对饮用水水源地、化工企业集聚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周边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估,有效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

  (十八)持续推进沿生态修复行动。根据省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开展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卫星遥感监管、现场核查等多种方式,全面排查市域范围内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新建项目严格按照“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湿地修复工作,更好地发挥湿地功能。加强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护及管理,抓好保护区已退出工矿企业生态修复工作。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属地政府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主体责任,切实抓好问题整改与销号工作。持续推进河水利枢纽库区清淤工程,组织开展调度排沙,同步实施人工辅助和机械清淤,到2023年底初步建立河水利枢纽水沙调控运用机制。加快推进河水利枢纽库区清淤工程和矿区生态修复一体化治理,充分考虑水资源支撑条件,探索解决缺土少水等自然因素制约问题,因地制宜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

  (十九)提升大气污染物精准防控能力行动。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气象观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超级站等信息资源,布设空气质量监测微站、激光雷达等监测设施,建设监控热点网格,推进城市大气环境精细化监管项目、海南区空气质量及挥发性有机物管控项目建设,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和统一的生态环境执法联动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动态数据库,配合省推动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动态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实现区域数据共享。逐步掌握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PM10、PM2.5等重点污染因子的产生、传输规律,实现实时监控、预测预报、智能预警、溯源管理、精准管控、统一执法。

  (二十)构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大格局行动。充分借鉴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做法,配合省健全完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考核”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积极参与随机抽查、交叉互查、帮扶督导、驻地督办等形式的联合执法,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采取信息共享、案件协查、工作联动、交流互访等方式实施工作联动。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互访,共商污染防治对策,共享相关技术资源和成果。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实行重污染天气区域统筹管理,实行区域统一联动,当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机制时,周边地区同步启动,同步采取应急防控措施。建立信息共享、定期会商、政策协调、交流合作等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大气环境突出问题。实行重污染天气企业减排绩效分级管控制度。积极承担国家晋陕蒙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任务,推动相关地区开展

  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水污染联防联控,建立信息共享、定期会商、交流合作等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好区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四、加强组织领导(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辖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同时比照市政府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二)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我市要加大推进力度,既要经常调度情况,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又要深入一线,强化工作调研督导。各区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研究细化治理方案,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市直相关部门要成立监督配合机构,切实承担监督责任,配合、督促、指导各区开展治理工作,各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职能,认真做好日常工作调度,负责牵头工作的专题汇报,有效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形成整体合力。企业是污染治理的主体,要全面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项目和资金,确保各项治理工程按期建成并稳定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企业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要于2021年3月底前完成本辖区、本部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2021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并报市政府备案,将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明确完成时限,并分解到年、季度、月,每一项工作要明确一名副处级及以上干部负责抓好落实。(三)强化支持保障。市、区两级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本方案政府承担支持的各项重点治理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市直相关部门要在

  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依法予以支持,并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绿色矿山、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完善工作机制。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各项任务纳入对各区、市直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半月调度、按月通报制度,各区、市直相关部门每月15日、30日向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推进情况,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每月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治理工作进展不力的,由市领导约谈相关地区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市直相关部门要主动向省相关委办厅局汇报治理工作情况,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市直相关部门要及时向省,各区要及时向市报送工作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治理进展情况。

  (五)严格监督问效。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治理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贯彻重要指示不坚决不彻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严重滞后的,对履职不到位导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同时,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为工作中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六)推动公众参与。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及新闻媒体矩阵等平台作用,加大环境质量状况、重点企业排放、治理工程建设等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主动发声、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突出问

  题,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集中各方力量坚决打赢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篇十三: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P>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县城——庄浪县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董锦耘【摘要】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庄浪县始终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准则,以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为目标,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的同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得到发展,梯田产出率大幅提高,治理成效显著.【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庄浪县【作者】董锦耘【作者单位】庄浪县水土保持局,甘肃庄浪744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辖18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93个村,总人口44.6万人,农业人口41.9万人,总面积1553km2,耕地面积7.6万hm2,农业人均耕地0.18hm2。境内海拔1405~2857

  m,年平均降水量486mm,年平均气温8.9℃,无霜期198d。庄浪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资源匮乏、生态脆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58个特困连片县之一。面对严酷的自然和生存条件,从1964年开始,庄浪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经过34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数十万公顷水平梯田,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实现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形成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为了有效开发梯田资源,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庄浪县按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标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大力开展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县的创建,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奠定了基础。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按照“流域生态化、沟道坝系化、山地梯田化、梯田产业化”的模式,对全县所有流域分类治理,完成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的小流域治理面积840.0km2,占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1428.7km2的58.8%。2014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8.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1302.7km2的77.4%,其中兴修水平梯田6.43万hm2,营造生态林2.11万hm2、经济林0.64万hm2,种植优质牧草0.90万hm2。经测算,现有的各项治理措施每年可拦截泥沙761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9100t/(km2·a)下降到4200t/(km2·a),土壤侵蚀量减少了53.8%,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水不出田”的就地拦蓄目标。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63万hm2、荒山造林5533hm2、人工种草6760hm2,境内现有天然林1.03万hm2,在10条重点小流域建成淤地坝61座,配套修建流域、坝系和田间道路5773km,各

  类小型拦蓄工程1700多处,全县实施封禁治理面积85.6km2,设立人工围栏113km,封禁区自然植被恢复较快,物种呈现多样化。至2014年全县林草保存面积3.89万hm2,林草覆盖率达到25.1%,现有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4.63万hm2的84.0%。榆林沟、庙龙沟、贾门沟、史渠沟、青龙沟5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2013年2月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开发坝库效益、梯田产业增效等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全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提高水保科技含量,培育了一批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县推广旱作农业种植3万hm2以上,培育形成了水洛中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万泉高邵坪优质果菜、三万坪节水灌溉、阳川优质苹果、永宁优质种薯示范基地等一批农业示范区,为发展梯田旱作高效农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依靠梯田工程,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建成近百万亩(1hm2=15亩)水平梯田,粮食产量由原来的750kg/hm2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700kg/hm2以上,是坡耕地的3.6倍,每年增产粮食9.6万t,为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万泉、阳川、朱店、大庄、南湖、卧龙、赵墩等适生区乡镇5年新增红富士苹果栽植面积2.01万hm2,果品产业实现了河谷川台地等适生区全覆盖,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33万hm2以上,2014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12.8万t,总产值达到3.6亿元。“十二五”末,全县果品面积达到3.33万hm2,果品年产量达到32万t;大力培育推广“庄薯3号”马铃薯新品种,确保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hm2,实现年总产量72.15万t,在此基础上通过外引内聚资金,建成一批马铃薯营销和加工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达到5.05亿元;扶持发展畜牧业,大力提升生猪养殖小区和肉牛繁育基地建设规模和标准,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4万头、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肉类年总产量2.35

  万t,年总产值达到3.7亿元。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过程中,庄浪把生态建设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水保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各项任务。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精心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项目。近年来,先后实施了世行二期贷款项目、生态修复项目、青龙沟流域治理项目、双堡子沟流域治理项目、庙龙沟淤地坝项目、庄静大示范区项目、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主的基本口粮田项目,以及公路行道树绿化、梯田产业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累计投资1.8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2亿元,地方筹资0.26亿元),对全县重点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探索出了“山顶乔灌戴帽、山弯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2)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县上多方筹措资金1.7亿元,大规模、跨流域,采取自流引水、异地调水、泵站扬水、集中供水等工程措施,建成了南部山区、中部山区、北部山区、洛水北调、店峡南调、梁河北调、洛水西调、庄浪河川、水洛河川等九大人饮工程,2012年底累计解决了全县18个乡镇7.3万户33.73万农村人口和县城8万居民的饮水困难。庄浪县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份之一。2003年实施生态修复项目以来,对全县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区进行了全面封禁治理,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并重,进一步加大封禁管护力度,落实县、乡、村、社四级管护责任,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依托全省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在县域内建成生态监测站8处、气象监测点4个,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数量、规模、分布、实施进度和质量,对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状况、水文气象、水土流失状况、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经济、

  社会效益等各项内容,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生态管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建设宜居县城。按照生态文明县城的建设要求,修编了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了以“南扩北改、东拓西延”为主要内容的大县城建设战略,城区面积达到8.5km2,城区居住人口9.2万人,“一体两翼山水园林县城”的框架初步形成,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2)建设特色乡镇。按照“人口聚集、产业对接、物资集散、适宜人居”的思路,突出区域特色,扩大居住容量,完善设施功能,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加强“一城八镇”网络体系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4%。(3)建设生态新村。以旧村改造为重点,按照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四种模式建设新型民居,建成新农村示范村125个。通过政府引导,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方式,修建移民安置区18处,搬迁安置林缘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群众8000多人,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1)发展生态农业。把加强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梯田产业和梯田高效农业,把果品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把马铃薯、畜牧和蔬菜作为助农增收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标准化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提升。(2)开发生态旅游。以打造“梯田庄浪”人文生态旅游品牌为目标,编制完成了全县梯田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启动实施了以梯田旅游为主的“一馆一场一园十大景观”建设,建成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赵墩沟、堡子沟梯田生态景区,二郎山城郊型梯田生态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县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庄浪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封育保护公告、乡村水土保持封育保护乡规民约、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庄浪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制作了《基石》《亮点》《庄浪大歌》等专题片,出版了《庄浪画册》,编排巡演了大型现代秦腔剧《梯田庄浪》和大型歌舞节目《美丽的庄浪》,

  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在强化宣传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预防监督执法管护工作,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森林公安分局,各乡镇配备了水土保持技术员、护林员,组建了监督管护队伍,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管护力度,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31次,查处水保违法案件12起,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0项,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由2006年的52%提高到2014年的100%,实施率由65%提高到98%,验收率由31%提高到98%。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为契机,以争创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逐步形成北部5乡镇以坝系建设、沟道治理为重点,中西部5乡镇以大示范区建设、梯田综合开发为重点,中南部4乡镇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东部关山4乡镇以封禁治理、保护水源涵养林为重点的工作布局,努力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县。(1)加快示范区建设,推进流域生态化。坚持以示范区建设为单元,以梁峁、沟道、面山绿化为主线,以坝系建设为突破口,把生态保护、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与坡耕地和劣质梯田改造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一批生态清洁型示范流域,使全县224条小流域和402道梁峁得到有效治理,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30%以上。(2)加快淤地坝建设,推进沟道坝系化。依靠项目支撑,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214座,坝库蓄水总量达到4000万m3,发展山地梯田灌溉面积1万hm2,加上水利工程建设,使全县灌溉面积达到3.33万hm2,人均拥有0.07hm2旱涝保收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快低标准梯田改造,推进梯田标准化。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新修改造水平

  梯田3.73万hm2,使全县高标准水平梯田面积累计达到6.67万hm2,彻底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同时,以县乡公路为骨架,以完善农田道路网络为重点,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建成梯田产业道路5000km,基本形成方便快捷的农田道路网络体系,为加快梯田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4)加快生态修复,推进资源利用永续化。采取生物措施和封禁治理措施,加快沟道梁峁生态修复步伐。对全县224条小流域、402道梁峁和关山水源涵养林,通过采取人工封育,设置围栏,设立封禁标志碑、标语牌、界碑、管护哨所,配备专职管护人员等措施,全面进行封育治理。到“十三五”末,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超过1100km2,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目标。2015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资阳市人大水土保持法贯彻情况专项检查组,对乐至县、安岳县、简阳市和雁江区水土保持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市级相关部门进行了抽查。检查组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水土保持法宣传、配套法规政策文件、落实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市、县两级发改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落实“三同时”制度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检查组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依法落实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及考核奖惩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严格依法行政;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履职,确保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全面有效落实,努力把资阳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的生态屏障。

篇十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P>  心得体会: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新)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

  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

  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

  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

  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

  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

  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

  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

  乱

  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135)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

  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

  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

  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

  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

  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污染治理力

  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

  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过去多年

  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不稳固,稍

  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

  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

  也到了

  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

  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

  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

  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36)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

  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

  也是推进现代化

  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

  新路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

  而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

  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

  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

  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

  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

  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

  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

  在一些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的地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

  劳动力、资

  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

  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37)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

  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总书记指出: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

  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

  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

  加快形成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

  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

  间和空间。

  (138)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

  链接。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推荐访问: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要突出 成效 环境治理 生态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