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1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天晴了时候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1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堂课,我的思考有以下几方面:
一、成功之处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的程度,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的程度,就连很差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二、不足之处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朗读的指导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情,依标扣本,统筹时间,利用钉钉的技术,把微课上好,让学生真正的收益。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2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成功之处: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品味诗的语言,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去读,在个性化的朗读中感悟诗的语言。
比如当学生谈到描写小白菊的诗句:“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语句非常的柔美,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找到从那感受到小白菊生命力?我先引导学生去想象小百菊绽放的情景。然后我通过容情入境的语言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例如“小白菊试试寒,试试暖它开的多轻柔呀”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对于学生在朗读时就是一个指示。为了能够走进诗的语言,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指表演小白菊开放的情形,感受那种一瓣瓣努力开放的瞬间。通过一个“透”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好像看到小白菊开到极限,然后我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去,通过读让别人感受出来,通过诗中重点的词语让学生慢慢走进诗句。
其次,我觉得比较成功之处,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和音乐来烘托出诗的意境。例如,在学习凤蝶一段时,我在音乐的烘托下,先是老师动情的朗读,帮助学生走进诗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一边想像画面,一边读,我觉得这种设计能很自然的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的.美。
当然,语文教学就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这堂课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1、教学机智不足,在讲课中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但是由于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不足,没有把音量控制到一定合理的程度,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下面听课的老师不能听的很清楚。如果我能在课上,及时调整音量,效果会更好。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在问题回答的精彩之处进行鼓励,例如在学生比较一、二小节在感情色彩上的区别时,有一个学生说出第二小节诗人更加激动,其实学生已经感受到这两小节区别,但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想效果,所以老师继续追问,即耗费了时间,也失去了最有效的教学时机。2、对于文本挖掘的不够深,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幽远,有很多诗句都蕴涵着很深的意境。但是我在本节课中有很多词语挖掘的不够深刻,例如“润”“暗绿”“晕皱”等字,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用词的绝妙。3、虽然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诗的语句想像画面,但是我在这节课设计中让学生想像画面的环节过多,所以特别浪费时间,如果我在本节课有重点的让学生想像,会更能够节约时间。4、对于最后一节的设计的过于草率,最后一节应该是感情的升华,但是我在设计上过于简单,所以没能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我想如果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效果会更好。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高涨。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理解这首小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感觉在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想象画面,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一环节教学比较成功。比如当学生谈到描写小白菊的诗句:“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时,我就引导学生去想象小百菊绽放的情景。结果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小白菊绽放图。当学生谈到“泥路”的"诗句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走在这样凉爽而又温柔的小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孩子们,你想说些什么呢?”当学生谈到写小草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小草已没有了往日的尘垢,这时候看起来是这样的生机勃勃,你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当学生抓住描写凤蝶儿的语句谈体会时,我又引导着学生进行了小练笔练习: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结果,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发言时不时闪现出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再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指导性语言还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磨、多练,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向完美。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5篇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1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成功之处: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品味诗的语言,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去读,在个性化的朗读中感悟诗的语言。
比如当学生谈到描写小白菊的诗句:“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语句非常的柔美,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找到从那感受到小白菊生命力?我先引导学生去想象小百菊绽放的情景。然后我通过容情入境的语言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例如“小白菊试试寒,试试暖它开的多轻柔呀”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对于学生在朗读时就是一个指示。为了能够走进诗的语言,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指表演小白菊开放的情形,感受那种一瓣瓣努力开放的瞬间。通过一个“透”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好像看到小白菊开到极限,然后我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去,通过读让别人感受出来,通过诗中重点的词语让学生慢慢走进诗句。
其次,我觉得比较成功之处,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和音乐来烘托出诗的意境。例如,在学习凤蝶一段时,我在音乐的烘托下,先是老师动情的朗读,帮助学生走进诗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一边想像画面,一边读,我觉得这种设计能很自然的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的美。
当然,语文教学就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这堂课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1、教学机智不足,在讲课中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但是由于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不足,没有把音量控制到一定合理的程度,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下面听课的老师不能听的很清楚。如果我能在课上,及时调整音量,效果会更好。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能及时抓住学生在问题回答的精彩之处进行鼓励,例如在学生比较一、二小节在感情色彩上的"区别时,有一个学生说出第二小节诗人更加激动,其实学生已经感受到这两小节区别,但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想效果,所以老师继续追问,即耗费了时间,也失去了最有效的教学时机。2、对于文本挖掘的不够深,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幽远,有很多诗句都蕴涵着很深的意境。但是我在本节课中有很多词语挖掘的不够深刻,例如“润”“暗绿”“晕皱”等字,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用词的绝妙。3、虽然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诗的语句想像画面,但是我在这节课设计中让学生想像画面的环节过多,所以特别浪费时间,如果我在本节课有重点的让学生想像,会更能够节约时间。4、对于最后一节的设计的过于草率,最后一节应该是感情的升华,但是我在设计上过于简单,所以没能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我想如果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效果会更好。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2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再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就连很差的王蕊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文中的个别字的读音上。比如:诗中一句:吸水在温风中晕皱中yun四声,而我却教给学生读一声,教学后通过我与老师们请教分析,觉得读四声比较合适,于是我又弥补了这一过失。
通过教学本课,我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只要我们是认真教了,改了,那么我们的效率就一定能提高,因为我们也是在探索中求得真理今后我会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向完美,让成功永远伴随着我,让失误推动着我。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诗,诗人观察细致独特,想象富有诗性,赋予文字一种宁静而不乏灵动的美感。
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所以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歌唱光明和*的。
在教学时学生感受诗人用浪漫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天晴了的时候,体会不那么到位,像踏上小径看到的美好的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新阳、溪水、闲云,这些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那么,这些词语应更多的带有情感的朗读,学生在读的时候情感的高低起伏不那么明显,在我看来指导学生领会诗中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较为有挑战。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引导回忆雨后天晴所见的景象,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学生有了创作内容后,根据学过的知识尝试着以诗歌的形式写一写。
不足之处在于应更多指导朗读,情感更多的起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4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 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堂课,我的思考有以下几方面:
一、成功之处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的程度,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的程度,就连很差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二、不足之处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朗读的指导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情,依标扣本,统筹时间,利用钉钉的技术,把微课上好,让学生真正的收益。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再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就连很差的王蕊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文中的个别字的读音上。比如:诗中一句:吸水在温风中晕皱中yun四声,而我却教给学生读一声,教学后通过我与老师们请教分析,觉得读四声比较合适,于是我又弥补了这一过失。
通过教学本课,我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只要我们是认
真教了,改了,那么我们的效率就一定能提高,因为我们也是在探索中求得真理今后我会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向完美,让成功永远伴随着我,让失误推动着我。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3篇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会认“炫垢”等7个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描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3、*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润过凉爽温柔炫耀尘垢胆怯绽透饰彩曝着阳光涉过赤脚涉过圆晕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
3.指名读,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雨过天晴的时候,风景很美,告诉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三、品词析句,欣赏美景
1.轻轻读一读全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圈起来。(教师板书)
预设: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2.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小路、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啊!请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1)默读,写感受
(2)同桌交流
(3)大堂交流
小路:凉爽又温柔
师:走在这样凉爽而又温柔的小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孩子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草:新绿
师:小草儿已没有了往日的尘垢,这时候看起来是这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白菊:不再胆怯,试试寒,试试暖,一瓣瓣地绽透
理解“绽透”(看图片)
指导朗读
凤蝶儿:自在闲游(看图片)指导朗读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
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
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读诗歌的第一自然段
4.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除了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这些景物,你觉得还会有什么呢?(小蚂蚱、小蚂蚁、小花、小鸟、蝴蝶……)
你会学着诗歌的样子,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
师:勤劳可爱的小蚂蚁,
在泥路上来回穿梭,
亲昵地拥抱着,
快乐地问候着;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你们的想象丰富极了,你们用最纯真的心灵写着属于自己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诗人戴望舒去欣赏了大自然,我们也用自己的想象让大自然更丰富起来,这个周末,孩子,你想去哪里呢?我们也来写一首《在天晴了时候》,然后在周末怀着快乐心情出发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5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读课题,请学生结合*时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3
1.认识“炫、垢”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试着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雨后景色的图片,学生欣赏。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雨过天晴后,最想做的是什么?
4.诗人戴望舒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读诗歌,找出诗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同学互相帮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同桌互读。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
2.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
(凉爽又温柔)的泥路(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泥路、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这一切都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啊!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
(1)泥路:凉爽又温柔。
走在这样凉爽又温柔的泥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事物的特点。
(2)小草: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
小草没有了往日的尘垢,炫耀着清新的绿色,看起来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想象小草炫耀新绿的样子。
(3)小白菊:不再胆怯。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指导朗读:想象小白菊慢慢绽放的样子。
(4)凤蝶儿:自在闲游。
指导朗读:想象凤蝶儿自在闲游的样子。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
有的,。
4.指导朗读:雨后的景色多美呀!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5.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泥路,洗净了尘垢、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小节。
读了第二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快乐)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赤、携、踏、涉)
6.在天晴了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快乐。齐读第三小节。
读了第三小节,你的感受是什么?(清新、舒适)
7.在这首诗歌里,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你观察到的雨后景色是什么样的?模仿诗歌来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
在天晴了的时候
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美丽
赤携踏涉——快乐
推开晕皱闲游——舒适
1.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诗歌,在朗读中抓住关键词语想象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色,感受诗歌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想象凤蝶儿自在闲游的样子,根据所给的提示进行仿写。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写出了凤蝶儿翩翩起舞、快乐嬉戏、自在闲游的样子。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炫、怯”等6个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描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2】出示一组雨过天晴的图片,师:看着这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雨后初霁、云开日出、云消雾散)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师:雨过天晴,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自由介绍)
3.*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读课题)(板书:在天晴了的时候)
4. 戴望舒简介,学生初步了解。【出示课件3】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区)人。是现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为*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他的诗歌和诗论极富个性,虽然总量不多,却“以少胜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位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在*新诗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雨巷》《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堪称*新诗的杰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4】
润过 凉爽 温柔 炫耀 胆怯 绽透 饰彩 曝着阳光 涉过 赤脚 涉过 圆晕
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赤、涉”,读准易错字“怯(qiè)”“曝(pù)”。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着、阴霾、闲游、晕皱”等词语。(方法:可以查字典,可以选用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出示课件5】
炫耀:卖弄夸耀。
尘垢:尘埃和污垢,比喻细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指尘世。
阴霾:1.天气阴晦、昏暗。 2.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
(二)读懂诗意
1.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2.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出示课件6】
(雨过天晴的时候,风景很美,告诉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三、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指名反馈。(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板书: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出示课件7】
2.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3.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4.师: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出示课件8】
预设:
小路:湿润的、凉爽的、温柔的、散发泥土芳香的、柔软的、空气新鲜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有生命的……
小草:新绿的、充满生机的、干净的、顶着小雨滴的、戴着珍珠的、快乐的、可爱的、活泼的……
小白菊:小心翼翼的、文静的、美丽的、自信的、绽放的、幸福的……
凤蝶:自由自在的、美丽的、穿着五彩衣服的、快乐的……
(板书: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小白菊:绽放 凤蝶儿:自由自在)
5. 师导:同学扪,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学生再次齐读)
6.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9】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拟人
回顾拟人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四、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小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提问: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你又有何感受?【出示课件10】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板书:新阳 溪水 云儿)
3.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五、品味诗句,总结全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自然风光图,景物清新自然,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学生朗读)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板书: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出示课件11】
六、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12】
1.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喜欢?读了这首诗有怎样的心情?
2.你还见过哪些雨后的自然景象?说一说,并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3.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1)熟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诗歌。
(2)教师提示,学生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根据教师板书提示,试着背诵诗歌。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的程度,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的程度,就连很差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不足之处: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朗读的指导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正确认读7个生字。
2.朗读诗歌,感受现代诗的音律美,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意象。
3.抓住诗歌中诗意的表达,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回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复习“现代诗”。
出示课题:《繁星》《绿》《白桦》
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现代诗歌。和古诗相比,现代诗歌有哪些独特之处?
要点:
格式上,分行,富有节奏感……
内容上,富含想象……
情感上,动人的情意……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来到雨后那清新润泽的郊外小径,共同分享诗人特别的发现和体验。
板块二:检查预习,梳理脉络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分小节朗读?
(1)读准“炫耀、尘垢、胆怯、曝着、阴霾”等词语。
(2)提醒多音字“晕”(yùn),根据字典释义,选择“晕皱”的读音;结合图片理解“小径”。
(3)指导读句子“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注意读出破折号的不同表达语气。
2.在天晴了的时候,诗人邀请我们去哪里?
3.小径中有什么吸引着诗人?自由朗读,圈画出雨过天晴时的景物。
出示:小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新阳、溪水、云。
4.画一画,在天晴了的时候,诗人看到的画面。
(1)“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为什么泥路会给诗人“凉爽又温柔”的感受?
经过雨的洗礼,一切变得澄澈,初晴时,会让人感觉清凉很多。拟人化的描写,雨水温润了泥土,让泥路也变得柔软。赤脚走过,泥路仿佛有了母亲一样温柔的情怀。请你来读一读这凉爽又温柔的泥路。
(2)“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你见过雨过天晴的小草吗?诗人的眼里小草有什么不同?
小草像人一样洗净尘垢,焕然一新,而拟人化的炫耀更进一步突显了雨后的小草绿得旺盛,生机勃勃。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小草的炫耀?
(3)“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经过雨的润泽,小白菊有了什么变化?
天晴了,低垂了头的小白菊缓缓地迎着阳光,挺直了身子,花瓣一一舒展,极致绚烂。寥寥数语,把小白菊“胆怯低头—慢慢抬头—试寒试暖—瓣瓣绽透”的过程描摹清楚,富有动态美和生命力。试一试,什么节奏可以把小白菊生命的力量展现出来?
(4)“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书页”指什么?
凤蝶儿自由自在,悠然闲适地飞舞。在阳光的映照下,那装饰了斑斓色彩的翅膀,水痕点点,格外耀眼。不,那不仅仅是翅膀,那一开一收的分明就是智慧的书页——在诗人眼里,雨后的一切都变得灵动、鲜活。
2.雨后初晴的小径,给你带来怎样的享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第一小节中,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生动?
诗人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赋予景物以生命,一切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到小径中去走走”,满眼是温柔的泥路,新绿的小草,绽透的小白菊,闲游的凤蝶儿……满心是赤脚踏过新泥的放松,携手涉过溪流的无忧……走走,是一种抛却烦忧的漫步,在这鲜活的雨后微晴里,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2.这样的呼唤在全诗出现了几次?
作者通过回环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在天晴了的时候”和“到小径中去走走”的微妙联系,前后两次的呼唤,让读者不由得对雨后的小径心向往之。
3.让我们一起跟随戴望舒来到雨后那清新润泽的郊外小路。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或做什么乐事呢?
仿写
板块五:介绍背景,深化理解
1.诗人还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齐读第三小节。
板书
新阳 溪水 云
2.想一想,戴望舒仅仅在写在天晴了的美景吗?
3.小组内交流你搜集的诗人背景资料,认真倾听,注意精简自己的资料。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强调搜集的资料可以删减、概括,更有利于我们交流运用。
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
5.说一说,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你对诗句有了什么新认识?
引导学生理解“新阳、阴霾、温风、云”的象征意,体会诗人热爱自然,歌唱光明和*的思想。
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把《在天晴了的时候》积累在小诗集中。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会认“炫垢”等7个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描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3、*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润过凉爽温柔炫耀尘垢胆怯绽透饰彩曝着阳光涉过赤脚涉过圆晕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
3.指名读,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雨过天晴的时候,风景很美,告诉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三、品词析句,欣赏美景
1.轻轻读一读全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圈起来。(教师板书)
预设: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2.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小路、小草、小白菊,还有凤蝶儿,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啊!请默读诗歌,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样景物?为什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1)默读,写感受
(2)同桌交流
(3)大堂交流
小路:凉爽又温柔
师:走在这样凉爽而又温柔的小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孩子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草:新绿
师:小草儿已没有了往日的尘垢,这时候看起来是这样的生机勃勃,听一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小白菊:不再胆怯,试试寒,试试暖,一瓣瓣地绽透
理解“绽透”(看图片)
指导朗读
凤蝶儿:自在闲游(看图片)指导朗读
小练笔: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
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
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读诗歌的第一自然段
4.雨过天晴,一切都是新的,除了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这些景物,你觉得还会有什么呢?(小蚂蚱、小蚂蚁、小花、小鸟、蝴蝶……)
你会学着诗歌的样子,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
师:勤劳可爱的小蚂蚁,
在泥路上来回穿梭,
亲昵地拥抱着,
快乐地问候着;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你们的想象丰富极了,你们用最纯真的心灵写着属于自己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到小径中去走走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诗人戴望舒去欣赏了大自然,我们也用自己的想象让大自然更丰富起来,这个周末,孩子,你想去哪里呢?我们也来写一首《在天晴了时候》,然后在周末怀着快乐心情出发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气候教学设计10篇
气候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2.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
(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热 带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气候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天气与气候》这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与天气相关的内容是天气符号,与气候相关的内容是气温与降水。
2、“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天气与气候”始终与其生活、学习及其活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还有就是要有重点教学安排。比如本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天气预报播报,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新课。
二、课前讨论
让学生谈谈当天的天气现象,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探究与合作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2)
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P59“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
气候教学设计3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建立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资料区;问题讨论区;成果展示区和信息交流区。
资料区:(1)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在网页上
问题讨论区:(1)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
(2)如何预防和适应近现代气候变暖的形势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后放在网页上的讨论区
成果展示区:(1)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放在资料区
(2)可将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区及讨论区的内容)通过讨论后制作成图表、小论文、谩画、演示文稿、动画等。
说明:学生分小组选择制作其中一种作品
信息交流区:将收集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内容在本区交流。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过程中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资料如气象日等放在本区作交流,作为知识的扩展。
上面制作网页是在课前完成,并作为本章开放性考查内容,作品可在课后作修改。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气候教学设计4
学情分析:
1. 本节课应该多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结合实际。
2. 对天气和气候接触较少。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实际,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温和多余 ②阴雨绵绵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 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气候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最后一个内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上体现“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的认知点,是本章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一个小结,是密切联系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关键部分。我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乡土地理》结合起来教学,力求以实例活动改变说教的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全面地深化学生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认识。我在气候灾害教学中着重以乡土气候灾害为实例,引导学生讨论防灾、减灾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设计思想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本课题要求是:“举出日常生活中和实例,说出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乡土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主要学习自然灾害中的气候(天气)灾害。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乡土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气候灾害的要求结合起来教学,以乡土气候为实例开展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力开发是多元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只有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效益才是最高的。本课教学过程中拟实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堂课突出以下学习方法的的实践:
1.小组合作学习:以秧田式座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选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主动发表观点,积极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2.查阅资料法:通过报刊、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查阅气候与人类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多渠道学习的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实验法:利用学校气象园观测家乡的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做好以下准备:
1.布置学生广泛利用图书、报刊、媒体、网络等收集资料、信息;
2.组织学生利用学校气象园对气温、降水、风等气象三要素的观测记录资料;
3.学生开展乡土气候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认识和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整合,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影响人类生活、生产;
2.举例说明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3.正确地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形成地域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勇于表述自己的观点;
2.主动地按要求开展乡土气候的调查活动;
3.能运用书报、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
4.初步学会“气候与人类”为专题的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开发潜能与发展个性;
3.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培养灾害意识,促进正确的地域观、环境观、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难点: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 “气候与人类”声像视频。
老师解说:气候正常,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幸福;气候异常,寒潮袭击,台风肆虐,暴雨骤降,洪水淹没家园,人民困苦。同学们,你们认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情预设]:学生在这个环节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听,不对的观点要纠正,注意处理和应对各种偶发性问题等。
[设计意图]: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学生自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我运用制作的课件“气候与人类”声像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气候正常,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幸福;气候异常,寒潮袭击,台风势虐,暴雨骤降,洪水淹没家园,人民困苦。”的声像中进入真切的情景感受,形成对气候与人类的直观认识。在引入新课中,突出“情景感受”。
二、讲授新课:
1.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位学生出场表演冬季与夏季的穿着,并说明原因。
学生、老师以掌声对表演者进行鼓励。
教师说明,这是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气候对人类穿着的影响;
三位学生出场表演并说明寒带、温带、热带的穿着,并说明原因。
学生、老师以掌声对表演者进行鼓励。
老师小结: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
学生阅读活动(一)“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的材料。
教师提问:这说明气候与人类哪方面的关系?同时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其他学生不断思考、补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学情预设]在“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学习中,结合调查收集的资料,学生谈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学生讨论并表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不同的地区对人类活动影响差异,培养地域观念。由学生小组讨论,推选代表表述观点,其他学生不断思考、补充,得出完整的答案。学生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听,不对的观点要纠正,注意处理和应对各种偶发性问题等。
[设计意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授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堂课老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让学生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体活动突出教学重点,改变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气候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南方水稻,北方小麦等)。
活动(二)中,讨论小明和小强能否实现移栽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老师进而引导:同学们,气候对其它方面有影响吗?
学生举手表述自己的观点 (4位学生发言),说明气候对工业生产、对交通、对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同学们,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下面我们看洪涝、干旱的录相。
3.气候灾害
同学们,气候异常一定会有害吗?请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不要急于讨论,先独立思考问题,再小组成员轮流发表观点,进行小组讨论,求同存异,得出小组较为统一的答案,最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不断补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下到各组去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并观察学习效果。
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老师组织学生再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认识到灾害是相对人类的危害而言的。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晋江主要的气象灾害,并举例说明防灾措施和存在问题。
老师投影表格,边讲,边填表。总结晋江气象灾害,突破难点。
教师引导:前面学习了气候对人类的影响,那么人类对气候有影响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举例说明。
4.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问题,学生讨论活动(四),“气候变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表述观点。
学生用收集的“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例子证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教师归纳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深化学生对气候与人类关系的正确认识。
[知识链接] 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xx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xx年,将升高约2℃。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气候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化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人为影响所可能产生的净效果。故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点击“*气象在线”网站,以网站的《人与气候》实例小结“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表扬上网学习的学生;展示学生的地理小报,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去享受下一节课,引发高涨的学习情绪,掀起本堂课的高潮,让学生在表扬、鼓励、掌声中结束新课。
四、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气候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根据兴趣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完成)
1.小作文100-200字;
2.绘图(漫画、图画等);
3.小制作(剪贴、手工、动画等)
板书设计: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3.气候灾害
4.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课题,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会生“兴”,兴之所至,学风自成。本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堂课是我校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题的实验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多渠道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体现激励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真谛在于肯定中培养有创造力的人。在教学中不断肯定、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不断成功,健康的发展。
3、现代技术教育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教学中制作课件,把网络引入课堂,以学生亲近熟悉,有感性认识的乡土地理为实例,在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认识乡土气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情感。
气候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
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
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最高气温接近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最高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转承:我们再来看这三张图,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
它们分别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上海;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这三种气候有着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总结归纳: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承转过渡: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实例印证:
同在北回归线上,*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正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承转过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
出示同纬度城市的气温对比数据
问:与同纬度城市相比,我国气温具有怎样的特点?──我国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而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夏温差较大。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气候特征,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总结归纳: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2.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
(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热 带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气候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气候教学设计9
一、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本课利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特别注重分析近一两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利用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找出适应性的对策,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利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其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在于其影响,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当前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分析
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全班计划分成四个小组(代表团),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图瓦卢-西非代表团,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20xx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为一条线条串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与探讨,使之变得有趣!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能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并能简要说明什么是气候变化、有何特点;
2.通过图表,能简要说明引起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可能原因和温室效应原理;
3.通过生活和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4.通过原因分析,运用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20xx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一条主线,四小组(代表团)的组内合作探究、组间的相互交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生成、重新开发课程;
2.提供比较丰实的材料,含国别组本身的材料和共有的材料,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条件允许,可以为学生提供*板电脑,在里面下载必要的材料)
3.设置三个探究活动即“大会”议题,分别是:(1)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用简报1分钟向民众说明;(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是什么,请各代表团从本国国情出发谈谈认识并加以分析;(3)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组内商讨,最后各代表团达成共识,发表“联合宣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并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
2.树立全球环境观和国际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六、教学难点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主要人为原因;
2.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原理分析。
七、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资料分析法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空白纸、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资料
九、教学过程
【导入】 欢迎来到巴黎!在华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上(COP19),法国被正式指定为20xx第21次缔约方会议的主办国(20xx巴黎气候大会)。大会将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联合国关于气候的会议,这些年每年都召开。这说明了什么?今年据报道称是个暖冬,这与气候变化有关吗?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在美丽“剑桥”召开,召开模拟世界气候大会共同学习、探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我是本次大会的*兼主持人,本次参会的主要有四大代表团,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图瓦卢-西非代表团。接下来,我们开会!
【新课】
探究活动一: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议题1)
过渡:各代表团的同学们,在气候峰会召开之前,你们需要向本国民众简要普及下什么是全国气候变化、特点和成因?让民众对气候变化基本认识,更多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要求:阅读P46-47内容,请各组在空白纸上建构知识系统,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说明什么是气候变化、成因及特点。
各组学生汇报向民众普及的气候变化相关知识。
教师加以总结、整理:(PPT:展示教科书图2.28、2.29、2.30;温室效应)
补充知识:天气与气候。
板书:
探究活动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是什么?(议题2)
过渡:各代表团的同学,刚才我们已经明确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存在,特别是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了解了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特点及原因。接下来,我们谈到的全球气候变化特指全球变暖。联合会气候大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直到1992年达成《联合气候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20xx年起草《哥本哈根协议》。从20xx年开始每年都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说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已经特别严重,那么对人类活动而言,到底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有哪些呢?那我们现场来看一个微课视频《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结合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说说气候变化的影响。(课内翻转)
要求:观看视频3-5分钟,解决任务单相关问题;结合资料,就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谈谈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
请各代表团同学结合材料学习、讨论、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气候对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除任务单问题外,开放式表达,注重学生的生成。)
教师总结、整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探究活动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是什么?(议题3)
过渡:通过以上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介绍,可以看出全球变暖长远而巨大的,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就目前而言,不利影响比较突出。联合国气候大会致力于对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协议,来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那么,采取什么措施积极应对呢?也请代表团就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达成共识。
要求:查阅联合国气候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材料,来谈我们应当采取的措施。(思考角度:从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合作、国家和个人等方面入手考虑。)
各代表团整理表达本代表观点,并于其他代表团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共同宣言”。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如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如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等)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可以采取政策等手段、发展绿色经济;(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如世界气候大会等)
6.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
【课堂小结】本次大会各项议题已经完成。通过各代表团的努力向各自国家或地区普及了气候变化的有关知识,加深了民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鼓舞了更多民众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来;通过各代表的认真学习和讨论,弄清了一些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并就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达成共识,各代表团一致表示采取措施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
希望同学们放眼国际、胸怀国家,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家园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组织访问敬老院,看望老人,听听当地老人们对气候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存在)
2. 据专家称,今年冬季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是暖冬,它的成因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吗?(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
3.请关注11月30日开幕的“20xx巴黎气候大会”,关注各国首脑到底谈了些什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十、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先学后教、先学后问,共同探讨建构知识系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基础知识学习扎实、课堂高效,充分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学习。学生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合作精神,又聚焦个人行为,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相互教育、相互影响。
气候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二、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在柏林》的教学反思3篇
《在柏林》的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在柏林》的教学反思2
《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种种苦难。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2.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采用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3.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话题,创设情境: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接着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下雨的时候教案 (菁选3篇)
下雨的时候教案1
设计意图:
在观察中,我发现我班孩子自控能力差,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独占独抢玩具,还有部分孩子喜欢不声不响自管自地玩显得不合群,缺少合作意识,碰到别人有困难,默不关心。如在下雨的时候,由于地滑,有个别孩子摔到在地,我在观察中发现,我班孩子,任其跌之,不知到关心别人,为此,通过故事《下雨的.时候》让孩子尝试着关心他人,初步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
目标:
1、在*的帮助下,感受关心同伴的快乐。
2、乐意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准备:下雨的背景图一张,插图动物小鸡,小猫,小兔各一只,头饰各一只若干片叶子.
过程:
一、情景表演,引起兴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瞧,我是谁?”小兔们,我们一起去草地上玩好吗?(放录音:小兔跳)
2、听“大雷下雨”声教师:“哎呀!不好啦,下雨了!这么大的雨,我们该怎么办?(幼儿发言讨论避雨的办法)你们瞧!地上有许多树叶可以请它来帮忙吗?(引导幼儿把树叶当伞顶在头上)
3、教师:小白兔,我们快回家吧!你们听到谁在叫呀?它怎么拉?为什么叫?小鸡被雨淋湿了,它会怎么样?我们快想办法帮助它呀!(引导幼儿集体学说对话)我们快往前走吧!小白兔,你们看那是谁呀?(小猫)小猫被雨淋得“喵喵叫”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幼儿集体学说对话)
4、雨停了,我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幼儿回座位)
二、幼儿看图片,学对话老师把刚才在草地上的事编成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老师边讲述边出示图片:
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有谁?
3、下雨了,小白兔想了什么办法避雨?
4、小白兔走呀走,看见了谁,它是怎么对小鸡说的?(我们一起来说说)
5、小白兔和小鸡顶着大叶子往前走遇到了小猫,他们是怎么对小猫说的?
6、小兔,小鸡真会关心人呀,我们也一起来帮帮小猫?(集体——个别对话练习)
7、小猫说:谢谢你们
8、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白兔,小鸡,小猫玩得真高兴
三、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讨论)
下雨的时候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并享受其乐趣;
2.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学会对话;
3.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下雨的时候》FLASH动画;玩具小白兔,小鸡,小猫和叶子。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以提问和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小朋友看看它是谁呀?(小兔子)小兔子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呀?小兔子在草地上做游戏,蹦蹦跳跳,它看看花,采采蘑菇,玩的真开心呀!忽然刮起风来,下起雨来,小兔子心里真着急呀?小朋友你们说说你小兔子它会怎么做呢?
2.幼儿积极发言回答;
(此环节节奏要快,教师要肯定幼儿的回答并对于使用不正确句子的幼儿进行引导;)
(1)如果没有与内容一样的答案;教师:小朋友都很棒,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我们来听听故事中的小兔子是怎么样做的?(继续讲述故事)
(2)如果幼儿回答与内容相近的;教师:这个小朋友想到的办法和故事中小兔子的做法是一样的。(继续讲故事)
3.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1)故事的题目叫什么呀?(2)故事中有谁呢?(教师依次出示玩具)(2)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最后怎么样了呢?
4.幼儿欣赏FLASH;
教师: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再认真的看一次,听听每一个小动物朋友做了什么了,说了什么?等一会请小朋友来说一说。
4.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教师:
(1)小白兔开始在干什么呢?(小朋友一起说说)
(2)忽然发生了什么呢?它是怎么做的呀?(说的真好,那大家一起告诉我一下它是怎么做的呢?)
(3)小白兔走啊做看见谁呀?当小白兔看见的时候,小鸡是怎么了?(小鸡给淋的怎么叫)
(4)小白兔对小鸡说了什么?小鸡是怎么回答的?(老师当小兔子,小朋友当小鸡,小鸡小鸡快到叶子底下来吧?你们怎么回答我呀?)
(5)后来小白兔和小鸡又碰到谁了?那看到小猫的时候,小猫是怎么了?
(6)小兔子和小鸡对小猫说了什么?小猫是怎么回答的?(你们当小兔子和小鸡,老师当小猫,你们对我说什么呀?)(老师当)
(7)后来雨停了,三个好朋友在做什么呢?他们玩的开心吗?
(8)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动物朋友呀?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小猫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朋友。)
5.幼儿第三次欣赏FLASH;
教师:这个故事好听吗?我们再来看一次,小朋友可以一起跟着故事说。看看谁记得最牢。
6.邀请幼儿分角色表演;
教师:
(1)好,现在呢,老师想请这个两排的小朋友当小兔子,这两排的小朋友当小鸡,这两排的小朋友来当小猫;
(2)现在男朋友当小兔子,女朋友当小鸡,老师当小猫。(教师提醒没有表演的小朋友请做在位置上,表演的小朋友可以站起来并切陪上动作,此环节老师也可以加强幼儿表述的能力,如小兔子说的太小声了小鸡听不见,我们再说一遍。)
7.在《找朋友》中结束活动;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到中间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小朋友要记得边唱歌,边找你的好朋友,也可以邀请你们的爸爸妈妈来和你们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好,小朋友回家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故事再自己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反思:
在这次活动《语言活动——下雨的时候》中,故事内容都非常生动、有趣,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让幼儿自由的回答,尽管有时幼儿表达的意思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他们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教师都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幼儿大部分能较大胆地想象和讲述,另外,集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幼儿能在教师引导下“说完整”、“说对”、“发音准确”;并且让幼儿欣赏FLASH,跟着一起讲述故事,在这些形式多样的语言操作练习中孩子们得以愉快地动脑、动手、动口,发展了个性化的语言。
爱说是孩子的天性,我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组织了角色游戏活动,如通过游戏角色分配,游戏中的相互合作,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做到开口、开心、开窍。尽管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有的只是在玩,但是他同样也在感受着语言的氛围。他们的进行过程场面是活泼的,他们都有着教师有意识渗透的教育意图在内,但是又不是一定要追求一个明确的结果。
下雨的时候教案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及对话
2、能用连贯语言讲出角色间的对话。
3、教育幼儿同伴间要互相团结。
活动准备:角色图片、背景挂图、角色头饰、雨伞
活动过程:一、出示雨伞,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1、这是什么?(雨伞)
2、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用雨伞?
3、如果下雨时我们手中没有雨伞、雨具怎么办?(请幼儿带着
最有一个问题安静的倾听故事)
二、学习故事
1、交待故事名称,教师有表情清讲故事一遍。
2、提出问题:(1)故事的名称是什么?
(2)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3)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利用角色图片、背景图片
教师有表情的讲故事一遍。
4、提问:(1)小兔子玩着玩着天怎么样了?
(2)小兔子用什么办法避雨?
(5)小兔子看到小伙伴被雨淋湿时,它是怎么样做的?
5、利用角色头饰,请部分幼儿表演幼儿,启发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
话。(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6、启发幼儿说一说:“如果下雨,手中没有雨具,我们还可以用什么
方法避雨?”
三、教育幼儿相互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了解图片中的含义,大概说出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不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应该随时抓住机会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如:有小朋友没带铅笔、橡皮的时候,要给予帮助等。
活动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