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1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1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2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荆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阅读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1)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3篇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男女都穿布鞋。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2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3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2)
——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3篇
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1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勺起一羹,双手敬给对方。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翅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2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3)
——壮族风俗习惯的有哪些3篇
壮族风俗习惯的有哪些1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 “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 “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4)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3篇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1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鼓等活动。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这些禁忌需注意
1、出门不能丢东西
正月十五这天,很多人都出门去赏灯、观月,人来人往的有人就浑水摸鱼在其中。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如果在正月丢东西,有的人就认为是把一整年的财运都给丢了,这一年都会过得不好,因此人们忌讳出门丢东西。
2、不能剪头发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于自己的身体头发、皮肤等,人们是非常看重的。头发也被人们看做是财运,*常没关系,但是正月是不能理发的。人们还认为理发会“死舅舅”。
3、不能说脏话
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月份,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份,老一辈的人讲究一月份是很多神仙都在的月份。如果满嘴脏话,就会让人觉得小气,不吉利,被神仙听见了也不会去保佑这样的人。因此,在正月不能讲脏话。
4、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夫妻之间绝不能闹矛盾,也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
5、元宵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再繁忙的人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劳作工具损坏,带来霉运和财运损失和不利的事情发生。
6、元宵节当日避免看医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坟地、古陵等阴气和晦气较重的场所。身体弱、运气差的人士更应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气上身。
7、此日、不要借给别人钱,据说这样做的话、会把你的运气借走。
8、米缸也不要见底,因为旧有断炊堪虞之说。
9、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据说传言会一年霉运缠身。
10、此日不要杀生,这是一个见血的不详恶兆,所出现的问题则是破财及病灾。
11、尽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这两种颜色与死亡紧紧联系,大庆的日子见到这两种颜色、会让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12、避免脏话、据说这样去做,今年会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大的祸事。
元宵节赏花灯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赏花灯传说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赏花灯传说二: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定。
*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2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吃元宵自然是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习俗。小小的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里面的馅料一般为甜,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甜甜蜜蜜。十五元宵,全家齐聚一堂,欢欢喜喜的吃元宵。
二、猜灯谜 十五元宵节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灯,灯的样式各种各样,在灯面上写上各种各样的灯谜,十五元宵的晚上,人们纷纷来到街上,看到喜欢的灯,猜出灯谜,这些文人墨客便会将灯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送彩灯。即使现在我们过节的时候也是在街上挂满了彩灯。
三、舞狮子、舞龙 狮子,龙在*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在年节和喜庆的时候表演。
四、耍啦 耍啦也能被称为扭秧歌,这是十五闹元宵一种特殊的习俗。十五以前就开始排练,从十四开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节目也是各种各样,有举花灯、百船、踩高跷等节目。
五、走百病 这个习俗主要是妇人和女子过得,这一天,妇女和孩子在桥边,河边走过,寓意将病祸都驱走,寓意*安吉祥。
六、逐鼠 逐鼠并不是驱逐老鼠,而是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熬上一大锅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等地方,不让老鼠吃蚕宝宝。传说这样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3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鼓等活动。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这些禁忌需注意
1、出门不能丢东西
正月十五这天,很多人都出门去赏灯、观月,人来人往的有人就浑水摸鱼在其中。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如果在正月丢东西,有的人就认为是把一整年的财运都给丢了,这一年都会过得不好,因此人们忌讳出门丢东西。
2、不能剪头发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于自己的身体头发、皮肤等,人们是非常看重的。头发也被人们看做是财运,*常没关系,但是正月是不能理发的。人们还认为理发会“死舅舅”。
3、不能说脏话
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月份,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份,老一辈的人讲究一月份是很多神仙都在的月份。如果满嘴脏话,就会让人觉得小气,不吉利,被神仙听见了也不会去保佑这样的人。因此,在正月不能讲脏话。
4、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夫妻之间绝不能闹矛盾,也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
5、元宵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再繁忙的人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劳作工具损坏,带来霉运和财运损失和不利的事情发生。
6、元宵节当日避免看医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坟地、古陵等阴气和晦气较重的场所。身体弱、运气差的人士更应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气上身。
7、此日、不要借给别人钱,据说这样做的话、会把你的运气借走。
8、米缸也不要见底,因为旧有断炊堪虞之说。
9、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据说传言会一年霉运缠身。
10、此日不要杀生,这是一个见血的不详恶兆,所出现的问题则是破财及病灾。
11、尽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这两种颜色与死亡紧紧联系,大庆的日子见到这两种颜色、会让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12、避免脏话、据说这样去做,今年会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大的祸事。
元宵节赏花灯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赏花灯传说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赏花灯传说二: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定。
*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5)
——列支敦士登的传统习俗有哪些3篇
列支敦士登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
列支敦士登人一般穿着讲究而整洁。他们更喜欢欧州时装,服装色彩比美国服装丰富。不修边幅和衣着过于随便在这里不受欢迎。传统的民族服装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穿,而且以妇女为主。典型的女式民族服装由组合上衣、长裙、围裙和头巾组成。男式民族服装则包括马裤、马夹和*顶黑色帽子。
列支敦士登人中餐一般安排在正午,晚餐则通常在6:00-7:00。外出就餐则通常选择在晚上8:00。吃饭方式通行欧洲大陆的办法,左手拿叉子,右手执刀子。土豆、鱼类等软食物通常用叉子。吃剩食物往往被看作是不礼貌的。如果吃完后再要一份就意味着对厨师技艺的称赞。用毕后,把餐具逐个摆到盘子上。在餐馆就餐,剩饭不拿回家。许多人在吃饭时要喝矿泉水、白酒或啤酒。但喝软饮料时一般不上米饭。
早餐通常由面包、果酱和咖啡组成,面包的种类很多。中餐一般是一个汤或色拉、一盘主菜、一些甜点。晚餐常是奶油三明治和肉类。举行晚宴或在餐馆就餐时晚餐才比较丰盛。Riebel是一道国菜。它是将玉米粉和牛肉、水、盐和好后在煎锅里煎成。其它有代表性的国菜有Ktisknopfle、Rosti等等。
打招呼握手是列支敦士登人常用的招呼方式。与路边的人挥挥手或点点头也是一种可接受的招呼方式。在街上或商店里打口头招呼也较为普遍。与陌生人打招呼通常用瑞士德语Grilezi或者奥地利德语Griiss Gott,二者均为欢迎之意。朋友之间、熟人之间打招呼通常就用Hoi。人们之间相互称呼多用姓氏,年轻人则直呼其名,但是这仅仅适于当地居民之间而不适于与外国人的称呼。公爵被人们称作Ihu}chlaucht德语之外的其它语言称谓也是被人接受的;保持不语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一般都能接受。
在与列支敦士登人谈话时尽量不打手势,但是谈话时把手插在口袋里也是不礼貌的。与人握手之前应先将手套脱掉。用食指指他人的头部是一种轻蔑的动作。公众场合切忌搞诸如剪指甲一类的个人卫生。打呵欠时一定要手捂住嘴。就坐时应将两腿相互交叉。
列国人常喝酒精饮料。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餐馆,祝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主人尚未祝酒前就开始喝酒是极不礼貌的。只有当所有客人的酒杯斟满后主人才能开始敬酒。第一杯酒敬完后,所有客人就可以自由饮用和敬酒。
列支敦士登人认为商业聚会时,准时是非常重要的。应邀赴宴的客人则最晚不要超过一刻钟。拜访时通常携带鲜花‘糖果、或一瓶酒。在献给女主人花时,花必须是不带包装的,其它小礼物则除外。红玫瑰只适宜在浪漫场合赠送。在正式场合,客人只有被邀请后方可人坐。即使是短暂的拜访,主人也要为客人准备咖啡、啤酒、白酒或矿泉水等饮料。拜访前时先打招呼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邻居、亲朋好友才能成为不速之客。应邀赴晚餐的人可以呆到夜晚,白天拜访的时间则不宜过长。
列支敦士登的传统习俗有哪些2
许多天主教假日被列支敦士登作为公众假日:1月6日主显节、2月2日圣烛节、3月19日STJoseph, 9月8日Easter,Ascension,Whitmonday,Corpus Christi,Nativity of our lady节、11月1日All saints节、12月8日Immaculate Conception节、12月24-26日圣诞节。圣诞节是该国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之间全家人相聚在圣诞树下互赠礼物。人们在圣诞节尽情狂欢,12月26日则走亲访友。除了宗教节日之外,元旦和五一劳动节也是公众假日。8月15日是国庆节。5月的第2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许多古老的民间节日留存,如Funkasunntig和Fasnacht等。
列支敦士登的风俗习惯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6)
——杭州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菁选3篇)
杭州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1
1、亲人新逝,头三年清明必须“正日子”上坟
老杭州宋阿姨说,讲究可多了,小年轻是不大弄得清楚了。杭州人清明扫墓一般不叫扫墓,叫“上坟”。如果亲人新逝,最前头三个清明节和冬至都要“上新坟”,必须是“正日子”上坟,不然,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太知晓礼节。三年过后,叫做“上老坟”,清明一般都要上坟,冬至则不一定需要,上坟的时间也被放宽为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
一般上坟时,先摆好菜肴,倒好黄酒,黄酒第一次不倒满,因为祭祀中间,还要加酒,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然后点蜡烛,焚香(一人三支,没到场的晚辈,一般也由亲人代烧香),烧纸钱。祭毕祖先,有时,亲人们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2、不能只带清明团子和水果,最好有亲手烹制的菜肴
宋阿姨说,大多数杭州人,生前身后都讲究一日三餐的菜肴口味,认为一顿好菜好饭是莫大的"解压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辈给长辈上坟,只带了清明团子、水果等等,那么不免被视为简陋。一般认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带亲手烹制的菜肴的。比如卤鸭、红烧鸡爪、煎鲫鱼、走油肉、白斩鸡……如果一户人家有5个子女,他们大都会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准备一两只菜肴带上坟头。
咸鸭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肴,很多杭州人认为,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备菜肴。当然,青团子对杭州人来说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带青团子去上坟,那简直就像没上过坟;如果春天没有吃过江南春糕团店(20年前,这家店曾经在葵巷一带,住得很远的市民都会专门跑去购买)的青团子,那简直就像从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杭州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2
1、清明节习俗介绍之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 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2、清明节习俗介绍之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清明节习俗介绍之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清明节习俗介绍之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5、清明节习俗介绍之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杭州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3
禁忌一:扫墓时间要注意
清明扫墓大家都会根据自己时间定扫墓时间的,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因为下午三点之后阳气减弱阴气渐重。
禁忌二:孕妇避免去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禁忌三:不可在墓地拍照
扫墓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拍照,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禁忌四:不可穿大红大紫
扫墓是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着装以深色正式为佳,切忌穿的大红大紫。
禁忌五:坟头长草必须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禁忌六:忌嬉戏
扫墓带孩子去,刚开始可能比较庄严,可小孩子的天性就是调皮捣蛋,不一会就开始嬉戏打闹了,这样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在墓地嬉戏打闹,是大不敬。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7)
——越南有哪些主要的风俗习惯 (菁选3篇)
越南有哪些主要的风俗习惯1
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祖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民百姓穿储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袖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镯、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越南有哪些主要的风俗习惯2
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
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设有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
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祖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祖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
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缭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细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恨。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祀,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桩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祀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
越南有哪些主要的风俗习惯3
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被尊为国教。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
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8)
——高山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菁选3篇)
高山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
居住习俗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婚嫁习俗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高山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非常自由,父母从不干涉。当姑娘到了结婚年龄时,家里就会为她准备单独的住处。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丧葬习俗
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达悟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民族禁忌
禁忌是带有宗教意义的禁规。它是人们慑于大自然的威力而采取的避祸远害的消极手段。高山族有许多关于狩猎、农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的恪守这些禁规,避免不可觉察的危险,特别是死亡的发生,以维护生产、祭祀的正常活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不受影响和干扰。
禁忌一旦被触犯,大家预感到可能蒙受某种祸害而惶惶不安,当即中止正在进行一切活动,采取祈祷、咒语、喷酒、祭献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犯禁的人,轻则受罚,承担祓禳飨宴的一切费用,重则处死赎罪。
在高山族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具有普遍意义的禁忌,属于视觉的,如:禁忌遇见横死者及其葬地、遇见动物交尾等;属于触觉的,如禁忌接触神物、接触死者的器物等;属于行为的,如禁忌排气、打喷嚏、同族*等。特殊禁忌,如: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猫、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
女人不能接触男人使用的猎具与武器,诸如弓、箭、枪、矛等,不得擅自进入男性会所和祭祀场地;男性不能接触女人使用的织布机和生麻,在狩猎、捕鱼及农忙期间,禁止与女性同房;*在会所受训期间,禁止与女性接触;在捕鱼、出猎或祭祀期间,家里不能断火;祭祀期间不能吃鱼等。其中,祭祀中打喷嚏尤为忌讳,南部高山族认为喷嚏意味着灵魂出壳,有招诱恶灵的危险,是祸事临头的征兆。
生育方面的禁忌
1、禁忌生双胞胎,因为迷信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
2、布农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抛弃荒郊野外。
3、阿美人生产禁忌男人与寡妇窥视,婴儿禁忌父亲怀抱,据说由于婴儿躯体软弱,会通过接触使其父传染软弱的病症,以致狩猎、出征时奔跑乏力,一无所获。这条奇特的禁忌具母系特权社会确保孩子抚养权操在母方手里的“措施”。
高山族有哪些风俗习惯2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高山族有哪些风俗习惯3
禁忌是带有宗教意义的禁规。它是人们慑于大自然的威力而采取的避祸远害的消极手段。高山族有许多关于狩猎、农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的恪守这些禁规,避免不可觉察的危险,特别是死亡的发生,以维护生产、祭祀的正常活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不受影响和干扰。
禁忌一旦被触犯,大家预感到可能蒙受某种祸害而惶惶不安,当即中止正在进行一切活动,采取祈祷、咒语、喷酒、祭献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犯禁的人,轻则受罚,承担祓禳飨宴的一切费用,重则处死赎罪。
在高山族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具有普遍意义的禁忌,属于视觉的,如:禁忌遇见横死者及其葬地、遇见动物交尾等;属于触觉的,如禁忌接触神物、接触死者的器物等;属于行为的,如禁忌排气、打喷嚏、同族*等。特殊禁忌,如: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猫、穿山甲和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
女人不能接触男人使用的猎具与武器,诸如弓、箭、枪、矛等,不得擅自进入男性会所和祭祀场地;男性不能接触女人使用的织布机和生麻,在狩猎、捕鱼及农忙期间,禁止与女性同房;*在会所受训期间,禁止与女性接触;在捕鱼、出猎或祭祀期间,家里不能断火;祭祀期间不能吃鱼等。其中,祭祀中打喷嚏尤为忌讳,南部高山族认为喷嚏意味着灵魂出壳,有招诱恶灵的危险,是祸事临头的征兆。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9)
——瑙鲁人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 (菁选2篇)
瑙鲁人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1
瑙鲁人一般住在*建造的住宅里, 欧洲人住在山边修建的新住宅里,住宅里的设施基本都是现代化的,家具齐全,既美观又舒 适。由于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穿着比较简单。在正式场合,男子着西装,女子着连衣裙。主食是大米和面包,副食是肉和鱼,这些食物都是进口的。
瑙鲁人具有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体格健壮,头发浓黑,皮肤为棕色,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种,男子身高*均在1.7 米以上,女子稍矮一些。他们热情好客,擅长捕捉和训练“导航鸟”。
瑙鲁人是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海员的后裔,其祖先信奉名为Eijebong的女神,并以一个名为Buitani的岛屿作为精神圣地。瑙鲁的12个原住民部落中有2个已在20世纪灭绝。每年的10月26日是返乡日(Angam Day),用以庆祝两次世界大战后瑙鲁的土著人口从不足1500人的情况下恢复。瑙鲁的土著文化受到了殖民地和当代西方文化的显著影响,旧的习俗多数被取代,只有部分传统音乐、艺术、工艺和捕鱼等技艺得以保留并仍在被使用。
瑙鲁并没有每日出刊的新闻,但有两周出版一次的“Mwinen Ko”,意即“来谈论吧”。瑙鲁电视台由国家经营,播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电视节目。另有非盈利的国有瑙鲁电台,播放BBC和ABC节目。
澳式足球是瑙鲁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有一个由7支队伍组成的联赛。瑙鲁共有两个球场,所有澳式足球比赛仅在Linkbelt Oval举行。其它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网球、举重、网球和捕鱼,均是受欢迎的体育运动。瑙鲁有参与英联邦运动会和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在举重项目取得成绩。马库斯·史蒂芬便是其中一位奖牌得主,在2003年进入国会,并在2007年当选为总统。
瑙鲁其中一个传统活动是捕捉从海上觅食回来的玄燕鸥。在日落时份,男士在海滩上向玄燕鸥投掷套索。瑙鲁的套索是柔绳,在绳的尾部负载。当鸟飞过来时,便投掷套索,被击中的鸟便倒地,经过采摘、清洗和煮熟后便进食。
瑙鲁人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2
在语言和文化上亦为三者结合,但以密克罗尼西亚为主。使用瑙鲁语,属南岛语系密克罗尼西亚语族;大多通用英语。现多信天主教。1888年德国侵入,尔后又受英国和日本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运动兴起,于1968年1月31日获得独立,建立瑙鲁共和国。经济原以渔业和热带农业为主。1906年大规模开采磷酸盐矿后,国民收入主要依靠磷肥出口。人民收入较高,生活多已现代化。当殖民者侵入前,社会以母系氏族(见母系氏族制)为基础,分为12个氏族集团;原始公社制已开始解体,出现阶级分化。19世纪40年代曾有女王统治。由于殖民者的挑拨,1878年爆发内战,一直延续10年。1888年德国乘机侵入,尔后又受英国和日本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运动兴起,于1968年1月31日获得独立, 建立瑙鲁共和国。 经济原以渔业和热带农业为主。1906年大规模开采磷酸盐矿后,国民收入主要依靠磷肥出口;机械、食品、布匹和杂货依靠进口。人民收入较高,生活多已现代化。传统文化已经消失,部分人保留饲养军舰鸟的爱好。全国实行免费教育,人民文化程度日益提高,已经有一支人数较多的知识分子队伍。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3篇(扩展10)
——阿昌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菁选2篇)
阿昌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
阿昌族--历 史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
阿昌族--礼 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有哪些风俗习惯2
拉祜族的丧葬习俗,受到自身世界观的支配。拉祜族认为,世界分为现世世界和彼岸世界,并相信这两个世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相同,人类社会就是在彼此世界相互转换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的。因此,人们不仅重生,而且重视丧葬。根据人的死因将丧葬分为正常丧葬和非正常丧葬,又按死者年龄的大小分为成年人丧葬和非成年人丧葬两种。清康熙《楚雄府志》卷十九说,当时生活在楚雄府境内的拉祜族“遇有死者,不殓不葬,停尸而去,另择居”,没有报丧、吊唁和葬礼的记载。现代拉祜族已形成了独自的丧葬习俗。拉祜族人死后,首先要在家门口鸣放火药枪报丧,入殓后,家人把一根白线的一端拴在一头二三十斤重的猪脖子上,另一端放在死者的手掌上,然后用一盆清水把猪溺死。被溺死猪的肉,家人不能吃,只有亲属才能吃。死者停放在家时,脚朝正堂上方,头朝正堂门。出殡之前,先由“磨八”(巫师)在死者身旁招魂。招魂时用饭一碗,一点食盐,点两支蜡烛,由磨八祷告。然后,两个妇女点着火把,带着殉葬物为死者领路走向葬场。若死者为成年人,等儿女亲友到齐了,当天或第二天就安葬。若死者为老年人,还要为其举行吊唁活动,停尸两三天,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墓地的选择是用鸡蛋卜地法,即当灵柩抬到坟山后,由女婿将米碗里的鸡蛋从自己的胸前向背后抛去,鸡蛋落地处,就是挖坑下葬处。以石垒坟为标记,不立碑刻字。葬式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多数拉祜族地区有公共墓地和火葬场,一些地方有家庭墓地和火葬场。澜沧一带拉祜族火葬一律用湿柴,由丧家亲属准备,若死者为男性,备用柴堆成八层;若死者为女性,则堆成九层。尸体焚化后又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烧掉。焚尸后第二天拾骨放入棺材,在火葬场附近安葬,个别只将骨灰收拢成堆即告葬毕。老年死者抬到山上火化,晚辈死者则抬下山火化(一些村寨凡36岁以上的人死亡不行火葬)。火化数日后,收骨灰择日而葬。各地拉祜族有举行隔魂和复山仪式的习俗,其内容多为安慰死者,让其安心在彼岸世界生活,让现实世界的人们吉祥安康、人丁兴旺。多数拉祜族节日庆典时在家中祭祀祖先,没有上坟扫墓之习俗。拉祜族对在寨外自杀、溺水或因事故死亡的人视为非正常死亡,就地掩埋,只用死者生前用过的被子等裹尸,不用棺材,甚至砍荆棘垫坑底,以免人间再发生类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