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班熄灭蜡烛教案五篇(精选文档)

大班熄灭蜡烛教案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2-12-29 19: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熄灭蜡烛教案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大班熄灭蜡烛教案五篇(精选文档)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3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蜡烛与空气助燃的关系。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PPT课件、玻璃杯、蜡烛若干、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猜谜语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星星、太阳、萤火虫)

  二、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请幼儿说一说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引导幼儿用不同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用嘴巴吹)

  2.第一次实验:如果我们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猜猜会怎样?做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杯,蜡烛燃烧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三、感受空气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引导幼儿探索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大小的关系,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第二次实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子里的空气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长;而小瓶子里面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时间较短,就先熄灭了。

  2.第三次试验:点燃两根大小不一的蜡烛,罩上大小相同的玻璃杯,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幼儿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大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先熄灭。

  四、让幼儿了解火的便利和危害,注意用火安全。

  活动延伸

  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发现的蜡烛的秘密。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

  教学目标:

  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幼儿观察蜡烛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材料准备:

  大小不同的广口瓶以及大小、粗细相同的小蜡烛。

  实验操作:

  (1)点燃一根小蜡烛后,用广口瓶罩住,观察蜡烛的变化,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同时点燃两根小蜡烛然后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广口瓶同时罩住,让幼儿观察比较,看哪根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

  指导建议: 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瓶子的大小不同,里面的空气多少不同,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的不同。

  ●初步引导幼儿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防止烫伤或烧伤。

  拓展与替代:

  请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它们发生的一些变化都离不开空气。

  可以找几段大小、粗细相同的蜡烛代替小蜡烛,进行实验。

  科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篇扩展阅读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篇(扩展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3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篇(扩展2)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教案3篇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教案2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篇(扩展3)

——熄灭的蜡烛大班科学教案

熄灭的蜡烛大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篇(扩展4)

——《蜡烛》教案10篇

《蜡烛》教案1

  活动目的: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活动准备:

  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活动过程:

  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

  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

  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

  (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

  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

  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蜡烛》教案2

  教材分析: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和*处*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人民进行*战争的《战斗的*》一书。

  三、探究质疑

  1、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

  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

  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4、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的炮火在反*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 动机:痛恨*,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 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

  ——肃穆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三、总结:

  1、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①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四、小结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和*处*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人民进行*战争的《战斗的*》一书。

  三、探究质疑

  1、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

  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

  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4、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的炮火在反*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 动机:痛恨*,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 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

  ——肃穆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三、总结:

  1、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①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四、小结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4

  教学目标

  1.情感朗读,感受反*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讨论明确:

  ①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

  1.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课后小结

  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课后习题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5

  教材分析: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和*处*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人民进行*战争的《战斗的*》一书。

  三、探究质疑

  1、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

  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

  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4、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的炮火在反*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 动机:痛恨*,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 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

  ——肃穆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三、总结:

  1、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①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四、小结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蜡烛燃烧时的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力。

  2、了解蜡烛燃烧于空气的关系。

  活动准备:

  打火机、颜料水每人一份、每人两支蜡烛、一大一小玻璃杯每人两个,清水一碗

  活动过程:

  一、点蜡烛。

  1、(1)、师:晚上停电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怎么办?(点蜡烛、打手电筒),出示蜡烛:那你们用什么办法来点蜡烛呢?(打火机、火柴)。那么等一会我们使用打火机应注意安全。教师交代点蜡烛的方法。

  (2)、先把打火机点燃,然后再把蜡烛拿到打火机上点燃。

  (3)、师:那么,点燃了蜡烛,请你们观察,会又什么现象产生呢?

  (4)、幼儿点蜡烛,观察。

  2、幼儿回到座位。

  师:刚刚,蜡烛点燃,你们看到了什么呢?(有水流出、有烟……)。哦,有的小朋友说有水流出,那蜡烛流出来的水叫蜡油,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火焰会怎样呢?蜡油油什么作用呢?

  教师总结:蜡烛燃烧时会油蜡油流出来,蜡油滴在桌子上可起一个固定作用,它燃烧时还会冒烟,火焰会随风舞动。

  二、自制蜡烛花。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蜡烛燃烧时有蜡油滴下,那么请你观察蜡油滴到水里时怎样的,再滴到桌子上看看。

  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教师总结:蜡油滴在水里时浮起来的,像荷叶一样。

  三、蜡烛熄灭。

  1、师:刚刚我们师怎样来熄灭蜡烛的?(用嘴吹的,用手扇的),现在,老师有一个好办法,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我用一个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换一个被子,结果又怎样呢?

  幼儿动手操作。

  2、师:刚刚,我们做了实验,结果怎样呢?(蜡烛熄灭了)。那换一个被子,得出的结论又怎样呢?(还是灭了),为什么呢?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被子里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空气没有了,人也就生存布下去了。

  3、师:好,现在我们来点蜡烛,用一大一小的玻璃杯同时罩在上面,看看,又会又什么样的结果?幼儿实验。

  小结: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熄灭,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熄灭。

  四、水中的蜡烛。

  师:刚刚,蜡烛和空气做游戏做得可高兴了,现在他要和水做游戏了,你们想看吗?

  教师示范:先将点燃的蜡烛竖在盆子中间,然后罩上被子,你可以发现当蜡烛熄灭后,盘子里的水会到被子里去。

  幼儿操作。

  师:你们有没有做成功?为什么瓶外的水会到瓶子里去呢?你可以端着你的盘子去给客人老师看看,问问卡人老师为什么?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再来讨论结果。

《蜡烛》教案7

  目标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一书,描写了*人民进行的*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习:

  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六、迁移创新。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蜡烛》教案8

  教材分析: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和*处*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人民进行*战争的《战斗的*》一书。

  三、探究质疑

  1、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

  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

  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4、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的炮火在反*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 动机:痛恨*,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 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

  ——肃穆

  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三、总结:

  1、写作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①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四、小结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学生对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有个完整的体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以及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的。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生不会想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能和化学挂起钩来,更想不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孕育了化学这门科学,所以,我先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上的盲区,制造一种充满悬念的情境。首先设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通过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在学生错愕的神情中,我趁热打铁的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通过以上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强烈的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学习化学来说,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设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正是因为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的身影,比如蜡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对于蜡烛都很熟悉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

  (一)蜡烛点燃前

  在学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后,我用愉快的语气告诉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乐趣。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着学案上的表1,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的表格中。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颜色

  气味

  状态

  触摸感觉

  密度

  观察记录

  比水在学生顺利完成后,我又用夸张的语气告诉学生:恭喜你们!刚才你们探究蜡烛物理性质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看来同学们对于设计实验还是很有天分的么!通过欢快的语气、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蜡烛燃着时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同学们还知道蜡烛燃烧时会放热,现在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热、有火焰,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及蜡烛变短等,这时可以投影一幅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然后,我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测。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判断,确定实验步骤,我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充分肯定学生表现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讨论总结发现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

  上面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

  (三)蜡烛熄灭后

  给学生先变一个魔术:把蜡烛吹灭后,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蜡烛灯芯,学生奇怪的发现,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呢,蜡烛竟然就被点着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势利导,请学生自己试一试。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触到白烟就能把火柴点燃。然后再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白烟是什么?学生猜想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小组讨论后否定了前两个猜想,然后我提出探究任务: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白烟是什么物质吗?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对于点不着的同学,仍然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解决问题。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教学后的延伸: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虽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还是肤浅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蜡烛为什么流泪?蜡烛的眼泪为什么逐渐变硬?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可疑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蜡烛》教案10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300字左右即可。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篇(扩展5)

——《红蜡烛》教案3篇

《红蜡烛》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课文中圈出来的会认字6个,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能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运用探字理、比较、小窍门、部件记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2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能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词卡、图片、

  学具:学具袋

  教学流程:

  一、直观趣引、巧妙复习。

  师:(出示课件“红蜡烛”)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蜡烛。

  师:出示“蜡烛”两字(目的:复习字词,引出课题)读词,出示“红”,齐读,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同时引出点花炮的三个小动物:乌龟、黄鼠狼、野猪,(出示图片)。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胆小的乌龟、黄鼠狼和勇敢的野猪是怎样点花炮的。

  二、主动体验、夯实认读。 1.抓词带段、巧解词意。

  师:看课文的第四个自然段,指生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由谁来点花炮的?

  学生回答:“抽签”。

  做“抽签”小游戏,(目的:体会“抽签”的意思的同时,引出课文内容。)抽到“读”的就来读课件出示的句子:“大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

  花炮。”

  认读“抽签”,多种方法学习“抽”。 2.整体认读,快乐体验。

  (1.)师:第一个抽到“去”的是乌龟,我们一起去看看乌龟是怎样点花炮的好不好?指生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乌龟只好鼓起勇气向花炮爬去。”)

  指导朗读。

  认读词语“勇气”,学习“勇”。

  (课件出示“他刚刚挨近花炮,头就缩了进去,再也不敢伸出来了。”)指导朗读。

  出示词卡“伸缩”,认读。

  师:你们想看看小乌龟是怎样伸缩头部的"吗?(出示课件“小乌龟卡通图”,目的体会“伸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缩”。

  回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师:乌龟没点成花炮,我们再来看看黄鼠狼的表现吧!谁来读一读第六个自然段?

  指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黄鼠狼是怎样点花炮的?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可他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体会“转悠”。

  指导朗读。

  出示词语“绕着”,读词。学习“绕”并组词、扩词。

  回读课文。

  (3.)师:与乌龟和黄鼠狼相比,野猪的胆子怎么样呢?

  指生读第七个自然段。学生汇报“勇敢”。

  (课件出示“野猪可勇敢了。他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体会“勇敢”并指导用这个词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师:那么当野猪去点花炮时,大家的反应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大家都钻进草丛,把耳朵紧紧捂住,眼睛也不敢睁。”)

  出示“不敢睁”,并学习“睁”字。

  回读课文。

  师:勇敢的野猪把这个家伙点着了,它炸了吗?它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原来,它是一支红蜡烛。

  (课件出示“红蜡烛”图片)什么样的光是柔和的亮光呢?不柔和的亮光又是什么样的呢?(目的:对比体会“柔和的亮光”)指导朗读。

  出示“柔和”,读词并学习“柔”字。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快乐闯关、成功展示。 1.摘苹果。 2.找朋友。 3.一字开花。4.指导书写两个字“爬”、“胆”。

《红蜡烛》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勇于实践,从实践中去弄清事实真相。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课文。

  1、自主学习。

  ①自己读文,标出自然段。

  ②借助拼音读课文,反复读句子。

  2、小组学习。

  同桌分段读课文,互相听、评,把课文读正确。

  3、反馈练习。

  ①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正音。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重点突破。

  1、抓住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①自己先试着读:“危险!危险!不能离它太近,会炸的!”

  ②师生评读,读出猴子的心情,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2、抓住人物动作有感情地朗读。

  ①自己默读5、6、7自然段,画出描写他们动作的词语,想想什么意思。

  ②自选一个小动物,读表现。

  ③汇报交流,读出感受,说见解。

  指导:

  小乌龟:“只好、刚刚、再也不敢”读出害怕、胆小。

  黄鼠狼:“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也很害怕、胆小。

  野猪:“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感悟野猪非常勇敢。

  ④再完整地读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课文挂图,想想别的小动物的动作、表情,读感受。

  四、整体感悟。

  完整地读读课文,这个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分角色表演课文。

  学生们戴着动物头饰,把课文演绎出来。

  六、拓展实践,训练想象。

  想一想:当大家知道原来是一支红蜡烛后,他们会说什么?

  七、总结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5篇(扩展6)

——有趣的蜡烛大班教案

有趣的蜡烛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若干、玻璃口杯一个、蜡烛幻灯片、自制蜡烛模具若干、蜡芯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幻灯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蜡烛,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幻灯片,欣赏美丽的蜡烛。

  2.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3.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自制蜡烛。

  1.教师介绍材料:溶化的蜡、蜡芯、模具。

  2.教师介绍制作过程。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模具。

  (2)幼儿取一根灯芯放入模具内。(要求:蜡油不能高于蜡芯)

  (3)将溶化的蜡用勺子舀入模具内,凝固即可。

  四、游戏:《蜡烛的熄灭》。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5.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五、欣赏自制的蜡烛。

推荐访问:大班 熄灭 蜡烛 大班熄灭蜡烛教案五篇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1 大班熄灭的蜡烛教案1-3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