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电阻》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电阻》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达到了88%,原因大多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两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课中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在猜想阶段,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性质的动画对他们正确的猜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电阻一定时的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电脑动态画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
《电阻》教学反思2
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要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就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衡与和谐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中寻找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必须牢固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学好物理,物理教学必须充满创新的活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只有在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节物理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课堂的引入,若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身处“问题”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节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康铜和铬铝分别与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开头和电源。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分别记下通过康铜和铬铝的电流加以对比。
在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记录实验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的不同和经过两合金线电流的强弱不同,问:这两根合金线都能导电,但通过的电流却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说明这两根合金线对电流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物理学上称之为电阻。然后以例子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某车需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坦的水泥路面,另一条是泥泞的沙石路面,用同一档驶完全程,在哪条路面土驶得更快?学生轻易地能答出在水泥路面驶得更快,因为他们都知道,水泥路面和沙面路都能通车,但这两条路面对车的阻碍作用不相同。这说明车子受到阻碍作用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同理可推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强弱跟导体的材料也有关系
。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先将十三捆导线摆在学生面前,要它们进行分类,每一捆中都有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粗细不同,但长度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铜、铝线;要求同学分好类,发现学生虽然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缺乏了解,但却能潜意识的按类分好,然后教师从中抽出几组分类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形式对这个问题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一个悬而难解的物理问题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解决。
《电阻》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 “ 头重脚轻 ” 。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4 教材设计
“ 伏安法测电阻 ” 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 “ 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 ”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 “ 伏安法测电阻 ” ,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台,把握 “ 开 ”、 “ 引 ”、 “ 放 ” 三个环节。 “ 开 ” 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 “ 引 ” 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 “ 代替 ” 学生得出结论。 “ 放 ” 即 “ 放开来让学生学活 ”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 “ 标新立异 ” 。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 “ 做中学 ” ,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最后,由于本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风娃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总结
《电阻》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即使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但是根据手中的练习提示,以及教师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够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思考、动手实验、做练习、讨论等,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老旧的器材带来一些问题:有部分学生连出了正确的实物图,但看不到应该看到的现象,因为实验时电路接触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实验室中这一部分电学器材的质量问题较大,有待及时更换。还有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差,难以独立完成本实验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的帮助,很多时候教师照顾不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常常找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对中下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力求都能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及时准确了解中下生的学习情况也很重要,在交流或答问时,可以多一点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而且这些问题是他们能够回答的,让他们知道老师是欣赏他们的,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让师生关系变得更亲近。
《电阻》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主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我认为结论和应用不是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本节课主要应该是结论的得出过程即实验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如果学生能自己做,自己得出结论是最好的,但一般耗时太多,而结论出不来。为了追求上课的完整性,我采用有学生完成每一步探究过程,除了实验过程例外(因为这是比较耗时间的内容),学生得出结论。
1、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人类认识电流的过程开始,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猜想———学生设计实验(主要是设计第一幅图,第二幅图一般学生不易设计出)———学生实验并得出数据
2、分析数据:分析数据间代数关系;图像分析数据(从数据看是正比或反比,从图像跟能说明正比反比关系),此过程学生在书中图像画能比较阿訇的说明问题。
《电阻》教学反思6
20xx年11月17号,学会教学法(讲学稿)研究中心在我校举办年会,我有幸参与其中收获很多。
本次年会初三公开课由无锡的范老师和我校的宋老师开设,题为《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范老师借用我的初三8班上课,宋老师为了磨课也借用了我的7班和17班上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全程参与了准备,观摩和评课过程,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姑且写下来。
首先是准备过程,要上好一节公开课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我们物理组集中了集体的力量,帮助宋老师听课,磨课,出谋划策,指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测量电阻,为什么要多次测量,怎样处理数据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就看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是否切实有效。我也积极思考,创设了一个双十一买到假货求鉴定的情境来引入为什么要测电阻的问题,这一情境获得了宋老师的采纳,另外梅老师提出的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自动生成图像的想法,我也觉得非常好,虽然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弄过,但很有兴趣去尝试,终于经过1小时的摸索,初步掌握了实现的方法,再经过修改,解决了同时处理三组数据以及两张图表同屏呈现的问题,另外在帮助宋老师和范老师使用白板的过程中我也熟悉了白板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很有用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只有在备课的充分准备中才能强迫自己去学习,在此我看到了在压力作用下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也看到了宋老师作为一位骨干教师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反复修改教学方法,修改,反复模拟,试上,直到上课前一天晚上十点,还给我打电话交流教学流程,我想,换做是我恐怕不能如此刻苦。
到了正式上课的环节,宋老师从衣着妆容,到步态语态,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展现了一个成熟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最好姿态,学生也许也被感染了,纷纷展现最佳表现,课堂就像花园,一朵朵花苞争相绽放。
而另一位老师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首先是课前与学生的见面会就充分展示了一位老教师的自信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充分考虑学情的丰富教学经验,课上展示出的教学设计也是别出心裁,虽然有些步骤我暂时不能理解其用意,但仍能感受到她强大的气场,相信她课前也花了很多功夫去准备,而且*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处处留心,才能有深厚的积淀。但是我相信我们自身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新思想层出不穷,只要我们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刻苦学习不断磨练,到我们走上舞台的时候,必定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电阻》教学反思7
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本应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有三种讲授新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让学生总读课本,然后根据课本的要求,按照“五步--反思”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六个步骤去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更正,学生分组实验结束,教师再讲授这节课有关内容及实验过程请注意事项。
第二种方法是教师边讲授新课,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时进行分组实验。比如教科书P75:设计实验中,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在讲授过程中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分别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教师再次提问那电压表、电流表应该怎样连接?让学生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即刻动手接实物图……(以下的实验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去进行实验)
第三种方法: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将这节课所应讲授的内容全部讲授结束,特别强调下一节物理课到实验室做实验一、实验二时注意事项及应该怎样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提及的三种教学方法,我都曾尝试,不同的是第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第二、三种方法则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采用第一种方法讲授新课时,成绩比较好的几位同学收获非常大、记忆犹新,但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则感到难,不和从哪里入手去做实验。第二种方法学生动手时全部在教师的指挥棒指导下进行动手实验,大部分的实验小组都能如期完成实验,但学生在听课过程感到压力大,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实验虽如期完成任务,但课后作业检测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反映,在上课时只能顾及教师所提示怎样做实验的步骤,其他则没有时间去思考、消化。第三种方法,教师先讲授本节课有关内容,并强调了下一节物理实验课应注意事项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上课时轻松,第二节课到实验室做实验时比较顺利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感觉良好!
为此,同一节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收效却不同。课后反思:在当今课程改革理念下,结合物理科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应该怎样开设物理课堂教学及学生分组实验呢?我认为采取以上的第三种方法较为适宜,通过实验培训学生模仿别人动手能力,为自己日后出到社会谋生会形成一种良好动手习惯,因有创造发明的学生毕竟太少了,绝大部分学生有模仿能力就可以立足社会赚钱了。
《电阻》教学反思8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讨论、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2、学生探索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直接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开放情境、提供资源,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
《电阻》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电阻》教学反思10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一)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引入电阻概念上,本人引用生活中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导致速度不同来作类比,并通过实拍的视频来说明。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路面越窄,路面越不*,坑坑洼洼,路面车辆越多,汽车受到的阻碍就越大,速度越慢。电荷在导体中运动情况和汽车在路面行驶情况很类似,电荷在导体中运动也会受到阻碍作用,自然很清楚的引入到电阻的概念上,学生也很明白。
(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像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还是就拿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例子来作类比。
如某人开车要从单位回到家里,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三)相同的水泥路面,相同的路面长度,但一条水泥路又宽又大,另一条很窄小,你会选哪条路?引入车在路面受到的阻碍与路面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车越容易通过,也就是受到的阻碍越小。
利用这种就生活情景来作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四)本节课我努力做到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问题式教学、师生合作化课堂。无论是在概念的建立,还是在分组实验中,都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了多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课堂自始至终贯穿一种多向探索、勇于创新的积极氛围,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六)本节课我最大可能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是我没有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素质,以至于有一组探究电阻和横截面积关系时没有顺利得出结论,经过我课堂指导,最终达到了要求。另外,有一个小组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课上我没有有意识的找简单的问题点名提问,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以后讲课时候要注意到。
(七)本节课是本教研组搞的一次听课活动,听课老师们认为此节课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尤其一些*时玩闹的同学也参与到了活动中来。但是要注意到个体差异,尽可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尤其活动不起来的那组,尽力鼓励他们,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电阻》教学反思10篇
《电阻》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从学生的检测和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就学生的学习这一块的目标基本达到,应该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达到了88%,原因大多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两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课中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在猜想阶段,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性质的动画对他们正确的猜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电阻一定时的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电脑动态画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性课堂中的提出假设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形成假设;在形成结论阶段,由于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局限,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抽象功能对学生的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多媒体的大容量高速度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
《电阻》教学反思2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是电学中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以前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是对定值电阻进行测量,最后用“多次测量求*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本节安排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安排都能使学生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同的是,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这节课的问题,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生活中也是如此,不少的小分明都是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好用,有心人发现了才发明出更好用的。同学们如果坚持去分析评估,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说不定你们也能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这样激励学生去分析评估。
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这样的问题,多引导学生去分析,我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将来的发明家中就会有我们的学生。
《电阻》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更多,原因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两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阻》教学反思4
优点:
1. 整个教学环节很朴实,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际授课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是*时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
2. 师生关系和谐,表现为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愿意参与到课堂环节中来,愿意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3. 在授课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很合适,一环扣一环,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刚好可以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说明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用心了。
4.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其中,真正在合作讨论中得到了提高。
5. 各个环节抓的比较扎实,教师真正给时间让学生来做了,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
6. 在授课的最后能够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不足:
1. 课堂语言有时仍不够简洁。
2. 建议在授课过程中能够使语言规范化。
提出的要求:
1. R与温度的关系可以再加以强调:为什么温度越高,R越大?这样的提问可以更进一步的揭示问题的本质。
2. 教师定的教学目标可不可以再高一些?比如:培养学生的故障排除能力。
实验中学王丽辉老师的评价:
优点:
1. 课程设计体现出了新课标的要求。
2. 教师在各个过程中引导的很到位。
建议:
1. 设计表格是本节课的难点,多数学生能够设计出来还是非常好的,但对于学生设计不规范的地方,教师最好再加以规范化。
2. 总结结论时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提高。
3. 对于好的结论,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分享的效果。
上完这节课以后,我自己的感觉是比较成功的,但听了专家的点评以后,知道了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讲课语言不简练,个别处啰嗦,不能用标准普通话授课,细节的处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等等,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在备课上真正下足功夫,提高自己的授课水*。
《电阻》教学反思5
电阻这一节课,我主要突出了如下几点做法:
1.自主学习:让学生依据《导学稿》的环节,先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本节课讲的主要内容,同时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利用课前3分钟的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学生能互相解决的小问题,这也是培育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的好机会。教师只对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引导。课堂中的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自主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正是新课标的要求。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
电阻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概念,我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看不见的事实转化为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大小来观察。
关于控制变量法,由于以前已有经验,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具体讲解和操作实验过程,将控制变量法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如从提供的不同规格导线中,选择哪两根导线;电阻大小如何体现,具体操作等均由学生来完成。
3.增加学生的体验和参入机会。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本节课我意图从不同导线接入电路改变了灯泡亮度来引入电阻、认识电阻,再将生活中电阻器投影给学生,实际电路就是用电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让学生加深体验;再有就是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中,充分让学生自已来完成,这样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参入机会。
4.边讲边练,当堂反馈:本节课有三次主要的反馈过程,一是课前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的反馈、一是认识了电阻和决定电阻因素后的即时检测,及课尾的“牛刀小试”部分。教师意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本节课尽量让学生参入到学习和各个环节,尽量让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实例形象地表达出来,并结合实验和投影,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尽量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的机会,增加他们学习兴趣,让每们学生均有提高。
反思本节课,建议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1.器材的选用。探究电阻大小的线路板上各种规格的导线,由于导线较细小,造成教室后面的同学难以看清,建议与投影给合使用。有条件的能分组进行较果更好。
2.对电阻的认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电阻在电路中是一个重要元件,电路中的电流也不是越大越好,这一点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的引导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3.本实验中,实质有一个量是控制不变的,就是电路两端的电压是不变的,这节课教师故意不理会这一点,而学生也没有谁提出来。但今后有机会时要提及这一点。
4.由于两次均都是演示,就算是学生上台来操作,总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有差距,要想方法让这部分学生也能跟上大部分同学的地步伐。
《电阻》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例子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这一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开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胆地发表意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自己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本身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先于知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作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让学生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阻》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头重脚轻”。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教材设计
地位和作用:“伏安法测电阻”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台,把握“开”、“引”、“放”三个环节。“开”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引”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放”即“放开来让学生学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最后,由于本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教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评
《伏安法测电阻》评课记录
1、准备相当充分,语言少而精。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自己连接电路实物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实验开展很成功,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了。
3、能充分体现出小组的合作意识,遇到问题能及时在小组内进行沟通、交流并解决问题。
4、能将实验的数据完整的让学生展现在黑板上。
5、在展示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时做得很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通过动画展示实物图的连线顺序。
6、在整个课堂上,安排了两次学生帮助老师检查电路图连接及实物连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
建议:该实验可以利用定值电阻来代替小灯泡,做起来可能会更好些。
7、这是一堂很好的实验研究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语言都很精练,学生积极性相当高。
8、能及时对课堂进行评价,并交先完成的组去帮助老师检查其他组。
9、老师和学生的优势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10、从教学设计和学生参与情况可以看出对教材挖掘较深,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案。
小结: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能很好的应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了许多问题,多次提问,多次让学生讨论,努力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探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昂,教学效果明显。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互相听课,加强集体备课,更好的在教学中渗透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电阻》教学反思8
20xx年11月17号,学会教学法(讲学稿)研究中心在我校举办年会,我有幸参与其中收获很多。
本次年会初三公开课由无锡的范老师和我校的宋老师开设,题为《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范老师借用我的初三8班上课,宋老师为了磨课也借用了我的7班和17班上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全程参与了准备,观摩和评课过程,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姑且写下来。
首先是准备过程,要上好一节公开课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我们物理组集中了集体的力量,帮助宋老师听课,磨课,出谋划策,指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测量电阻,为什么要多次测量,怎样处理数据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就看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是否切实有效。我也积极思考,创设了一个双十一买到假货求鉴定的情境来引入为什么要测电阻的问题,这一情境获得了宋老师的采纳,另外梅老师提出的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自动生成图像的想法,我也觉得非常好,虽然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弄过,但很有兴趣去尝试,终于经过1小时的摸索,初步掌握了实现的方法,再经过修改,解决了同时处理三组数据以及两张图表同屏呈现的问题,另外在帮助宋老师和范老师使用白板的过程中我也熟悉了白板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很有用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只有在备课的充分准备中才能强迫自己去学习,在此我看到了在压力作用下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也看到了宋老师作为一位骨干教师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反复修改教学方法,修改,反复模拟,试上,直到上课前一天晚上十点,还给我打电话交流教学流程,我想,换做是我恐怕不能如此刻苦。
到了正式上课的环节,宋老师从衣着妆容,到步态语态,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展现了一个成熟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最好姿态,学生也许也被感染了,纷纷展现最佳表现,课堂就像花园,一朵朵花苞争相绽放。
而另一位老师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首先是课前与学生的见面会就充分展示了一位老教师的自信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充分考虑学情的丰富教学经验,课上展示出的教学设计也是别出心裁,虽然有些步骤我暂时不能理解其用意,但仍能感受到她强大的气场,相信她课前也花了很多功夫去准备,而且*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处处留心,才能有深厚的积淀。但是我相信我们自身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新思想层出不穷,只要我们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刻苦学习不断磨练,到我们走上舞台的时候,必定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电阻》教学反思9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安排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而要想通过实验得到欧姆定律得内容,还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安排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能是实验时控制电压一定不是好控制,同时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上可能根本探究不完,为了能够为下一节欧姆定律服务,最好是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得实验。当时在设计的时候,我也害怕学生在连接电路的时候用时过多,实验所用时间太长,而完不成任务。当时想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直接重新做实验,但是用时更长;一是通过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得出的实验数据,从中找到为实验所用的数据。也想到如果实验完不成,就只是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际。授课的时候,看到学生实验时时间很快就完成,就按照第二套方案,从数据中找到为我们所用的数据,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教育学生物理上研究两个量的关系得时候,记得要控制其它的量不变,始终强调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中效果还是很好。
2、本次实验中电路图的设计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说出自己的实际理念,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探究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时候,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做出I—U图像,通过图像更好的解释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效果非常好,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比这一关系。
4、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实验数据中找到新的数据,重新设计记录表格,为进一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服务,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5、本节课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的多,很多实验步骤都是学生讨论完成的,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水*。
6、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知道,用过,但是并不是应用的`非常好,真正能用控制变量法来得出实验结论的毕竟是少数,这时候就要体现小组交流互帮互助的好处,学生的语言学生自己还是接受的,因此,能用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讲述的,教师一定不要帮助,包办代替。本节课就是这样,通过学生的语言,教师讲得少,学生做和讲的多,但是学生却能够接受。
7、这堂课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因为安排得当,学生的兴致一直很高,课堂气氛较活跃,感觉很轻松。
8、有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打破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自己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电阻》教学反思10
学生基础较薄弱,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简单入手,再层层深入。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电路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电阻的现象,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但是,本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自制小风扇一个,并在扇叶上接上一条红色彩带,电阻定律演示器,一节干电池, ,一个开关,各种电阻器实物,打火机一个,小灯泡一只,电源一个,导线若干。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物理的课标的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验探究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节课的设计好有很多不足,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电阻》教学反思10篇
《电阻》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从学生的检测和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就学生的学习这一块的目标基本达到,应该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达到了88%,原因大多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两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课中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在猜想阶段,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性质的动画对他们正确的猜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电阻一定时的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电脑动态画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性课堂中的提出假设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形成假设;在形成结论阶段,由于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局限,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抽象功能对学生的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多媒体的大容量高速度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
《电阻》教学反思2
电阻这一节课,我主要突出了如下几点做法:
1.自主学习:让学生依据《导学稿》的环节,先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本节课讲的主要内容,同时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利用课前3分钟的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学生能互相解决的小问题,这也是培育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的好机会。教师只对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引导。课堂中的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自主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正是新课标的要求。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
电阻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概念,我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看不见的事实转化为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大小来观察。
关于控制变量法,由于以前已有经验,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具体讲解和操作实验过程,将控制变量法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如从提供的不同规格导线中,选择哪两根导线;电阻大小如何体现,具体操作等均由学生来完成。
3.增加学生的体验和参入机会。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本节课我意图从不同导线接入电路改变了灯泡亮度来引入电阻、认识电阻,再将生活中电阻器投影给学生,实际电路就是用电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让学生加深体验;再有就是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中,充分让学生自已来完成,这样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参入机会。
4.边讲边练,当堂反馈:本节课有三次主要的反馈过程,一是课前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的反馈、一是认识了电阻和决定电阻因素后的即时检测,及课尾的“牛刀小试”部分。教师意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本节课尽量让学生参入到学习和各个环节,尽量让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实例形象地表达出来,并结合实验和投影,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尽量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的机会,增加他们学习兴趣,让每们学生均有提高。
反思本节课,建议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1.器材的选用。探究电阻大小的线路板上各种规格的导线,由于导线较细小,造成教室后面的同学难以看清,建议与投影给合使用。有条件的能分组进行较果更好。
2.对电阻的认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电阻在电路中是一个重要元件,电路中的电流也不是越大越好,这一点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的引导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3.本实验中,实质有一个量是控制不变的,就是电路两端的电压是不变的,这节课教师故意不理会这一点,而学生也没有谁提出来。但今后有机会时要提及这一点。
4.由于两次均都是演示,就算是学生上台来操作,总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肯定有差距,要想方法让这部分学生也能跟上大部分同学的地步伐。
《电阻》教学反思3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安排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而要想通过实验得到欧姆定律得内容,还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安排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能是实验时控制电压一定不是好控制,同时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上可能根本探究不完,为了能够为下一节欧姆定律服务,最好是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得实验。当时在设计的时候,我也害怕学生在连接电路的时候用时过多,实验所用时间太长,而完不成任务。当时想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直接重新做实验,但是用时更长;一是通过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得出的实验数据,从中找到为实验所用的数据。也想到如果实验完不成,就只是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际。授课的时候,看到学生实验时时间很快就完成,就按照第二套方案,从数据中找到为我们所用的数据,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教育学生物理上研究两个量的关系得时候,记得要控制其它的量不变,始终强调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中效果还是很好。
2、本次实验中电路图的设计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说出自己的实际理念,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探究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时候,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做出I—U图像,通过图像更好的解释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效果非常好,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比这一关系。
4、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实验数据中找到新的数据,重新设计记录表格,为进一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服务,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5、本节课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的多,很多实验步骤都是学生讨论完成的,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水*。
6、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知道,用过,但是并不是应用的非常好,真正能用控制变量法来得出实验结论的毕竟是少数,这时候就要体现小组交流互帮互助的好处,学生的语言学生自己还是接受的,因此,能用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讲述的,教师一定不要帮助,包办代替。本节课就是这样,通过学生的语言,教师讲得少,学生做和讲的多,但是学生却能够接受。
7、这堂课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因为安排得当,学生的兴致一直很高,课堂气氛较活跃,感觉很轻松。
8、有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打破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自己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电阻》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例子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这一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开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胆地发表意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自己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本身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先于知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作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让学生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阻》教学反思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达到了88%,原因大多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玩了两节课,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探究课中的应用学生普遍反映:在猜想阶段,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性质的动画对他们正确的猜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电阻一定时的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电脑动态画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象。
《电阻》教学反思6
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要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就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衡与和谐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中寻找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必须牢固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学好物理,物理教学必须充满创新的活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只有在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节物理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课堂的引入,若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身处“问题”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节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康铜和铬铝分别与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开头和电源。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分别记下通过康铜和铬铝的电流加以对比。
在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记录实验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的不同和经过两合金线电流的强弱不同,问:这两根合金线都能导电,但通过的电流却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说明这两根合金线对电流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物理学上称之为电阻。然后以例子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某车需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坦的水泥路面,另一条是泥泞的沙石路面,用同一档驶完全程,在哪条路面土驶得更快?学生轻易地能答出在水泥路面驶得更快,因为他们都知道,水泥路面和沙面路都能通车,但这两条路面对车的阻碍作用不相同。这说明车子受到阻碍作用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同理可推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强弱跟导体的材料也有关系
。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先将十三捆导线摆在学生面前,要它们进行分类,每一捆中都有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粗细不同,但长度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铜、铝线;要求同学分好类,发现学生虽然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缺乏了解,但却能潜意识的按类分好,然后教师从中抽出几组分类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形式对这个问题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一个悬而难解的物理问题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解决。
《电阻》教学反思7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获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物理,物理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合以上观点,我在《电阻》这节课中注意下几个观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在一节物理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台调光灯,并调节灯的旋钮,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灯的亮度发生了变化。灯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根据前面的知识同样可以知道是由于电流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呢?请你尝试利作课桌上的器材设计相关的实验。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像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就举了一些生活中简单易懂的例子。如:
(1)某人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个人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所受到的阻碍跟人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电影散场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是打开大门还是打开旁边的小侧门让观众出去?(打开大门)为什么呢?(如果仅仅打开侧门,很多人就会被阻在门口不能很快的出去,而打开大门人们很快地就能通过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人群通过门的快慢跟门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跟门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人群越容易通过,也就是受到的阻碍越小。利用这种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物理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物理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如本节课的第一个实验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从时间上考虑应设计成演示实验比较好,但从认知效果上考虑设计成学生实验较好,最后还是定为了学生实验。我认为让学生自己经历观察(物体接入电路时灯的亮度)、比较(不同物体接入灯的亮度不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的过程,比教师在讲台上做告诉他们结论要好的多。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开放性的教学,提高主动性。
物理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在做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实验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
在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时,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器材,让他们接入电路进行对比。在实验前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总结改变电路电流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以及从取得的信息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物理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落到实处。
《电阻》教学反思8
本节课主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我认为结论和应用不是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本节课主要应该是结论的得出过程即实验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如果学生能自己做,自己得出结论是最好的,但一般耗时太多,而结论出不来。为了追求上课的完整性,我采用有学生完成每一步探究过程,除了实验过程例外(因为这是比较耗时间的内容),学生得出结论。
1、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人类认识电流的过程开始,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猜想———学生设计实验(主要是设计第一幅图,第二幅图一般学生不易设计出)———学生实验并得出数据
2、分析数据:分析数据间代数关系;图像分析数据(从数据看是正比或反比,从图像跟能说明正比反比关系),此过程学生在书中图像画能比较阿訇的说明问题。
《电阻》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电阻》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上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电阻器》这一课,由于课前我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故课堂效果也颇为令人满意,当然课堂内也有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下面就是对这堂课的一些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通过课前的小实验——“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让学生明白是灯泡的亮度是能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的,而改变电阻又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铅笔的长度来改变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这是一系列的连贯思维,自然而顺利。
2、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把滑动变阻器连接到电路中的六种方法,尔后又通过实际动手总结出哪些连接法可以改变电阻值,哪些连接法不能改变电阻值,以及向哪边移动滑片电阻是如何变化的。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电路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串联在电路中。电路图是很多学生的弱点,他们不习惯于画电路图,也可能是不屑于画电路图,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动手画电路图的习惯。
4、通过及时的反馈练习让学生更加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作用,如:“要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接线柱?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接线柱?”,“请总结出滑动变阻器连接的规律?”
5、通过及时而富有启发性的“前奏”提问,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原理。如:“电阻的阻值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6、及时地通过交流与讨论让学生互助学习分担教师个别辅导的压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有些乱的感觉,讲话声多。部分学生速度太慢,影响教学进度,但又不知如何去改进?终止他的实验?不好,不终止他的实验又影响教学进度,使得教学时间紧迫。也许采用同学互助方法能够解决部分问题。
2、有个问题讲得不够明白?“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就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我们一般倾向于放到阻值最大处,但与教材相配套的“探究性实验报告册”又倾向于放到中间的位置,故课堂内对这个问题讲得不够充分。
3、课前实验是采用课堂演示方法,这有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重建
1、实验前,应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规范,还应加强学生实验步骤规范,让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2、改课前小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熟练学生的操作,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这堂课除了完善以上两点之外,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教学语言可以更加精确,提问方式可以更加具有艺术性,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等。另外还有一点,备课之前一定要尽可能的预见上课时所会遇到的问题。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测量电阻教学反思 (菁选3篇)
测量电阻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头重脚轻”。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4教材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台,把握“开”、“引”、“放”三个环节。“开”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引”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放”即“放开来让学生学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最后,由于本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评。
测量电阻教学反思2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是电学中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以前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是对定值电阻进行测量,最后用“多次测量求*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本节安排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安排都能使学生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同的是,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这节课的问题,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生活中也是如此,不少的小分明都是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好用,有心人发现了才发明出更好用的。同学们如果坚持去分析评估,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说不定你们也能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这样激励学生去分析评估。
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这样的问题,多引导学生去分析,我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将来的发明家中就会有我们的学生。
测量电阻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头重脚轻”。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4、教材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台,把握“开”、“引”、“放”三个环节。“开”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引”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放”即“放开来让学生学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最后,由于本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评。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匆匆教学反思10篇
匆匆教学反思1
学习了《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准确地描绘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决。写作特色值得学生学习。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课堂上每人想一句类似的句子,请几个同学为一组连说,组成一段话,自然水到渠成。课后又让同学写下来,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当学生读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说:“同学们,时间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从人们身边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样用它那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时间的踪迹的呢?
学生纷纷在书中寻找答案,知道了时间在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遮挽时,叹息时都会悄然而逝。我又相机启发:“同学们,作者的语言魅力无穷,同学们的创作潜力无穷,愿不愿意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时间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写一写呢?下面请同学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仿写一段话,小组交流,选择最好的句子组成一段话,全班交流,看哪组写得精彩。”同学们个个充满写作的冲动,笔下生花,你写一句,我写两句,有的甚至写三四句话。“当我躺在床上不愿起床时,日子轻轻地从被子上飘过;上学路上,当我边走边玩时,日子大摇大摆地从我身边跳过;课堂上,当我东张西望时,日子伶伶俐俐地从我眼前流过,玩电脑的时,时间从键盘上迅速地敲过;听音乐的时,时间从耳边渐渐地滑过;聊天时,时间从语言里慢慢的溜过;走路时,时间从脚步中很快地走过;玩游戏时,时间从笑声中欢快地度过;打篮球时,时间从篮框边飞快地擦过。游泳的时候,时间从水面上漂过;玩乐的时候,时间在笑声中度过;打羽毛球时,时间从球拍的洞上穿过;登山的时候,时间从疲劳的脚底闪过;玩电脑的时候,时间在键盘上划过;看书的时候,时间在文字上条过。时间实在是走得太快了,我沉思着:为什么时间走得那么快呢?
这种设计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语句训练为重点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一番,学生深深地领悟作者的语言魅力,这时才会产生写作的动机,进行仿写,才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仿写效果更好,具体表现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集思广益,择优组段,才会出现佳句连连的态势,同时对字、词、句、标点等方面也进行了训练,真是一举多得。
课堂上,我在推波助澜中点燃了学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发挥了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生动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了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了语文素养。
匆匆教学反思2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围绕重难点,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以读促悟: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从听读录音读准字音,到朗读课文读懂文心;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首先,我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孙先生的朗诵具有深厚的内功,他的声音有一种奇特的魅力,仅三言两语就会抓住你的心,对没有接触过文本的学生来说非常恰当。因为上次上课时,学生是现场发文章,现场上课,从未接触文本。接着是自由朗读、再次是展示朗读让你感受到“匆匆”的句子、还有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融入朗读中,让同学听,并谈体会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对话。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以展现,教学落到了实处。
2、学法迁移:
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我借用余秋雨对散文的定义:“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以及共同的思考。”潜移默化传授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学习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当你用心倾听和朗读了作者的话语之后,再和作者一起思考,你会突然发现,你能听到作者在和你一起对话,这就是一种品读。形成认识后,我再让学生用倾听、思考加上读和作者对话,继续品读文中其他部分。学生用学得的方法指导自己品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学习成功。
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
3、读写结合: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锦词佳句,学习其立意和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中,我让学生先读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让学生仿说一句自己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文中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不仅仅是“过去,过去”,还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飞去”、“跨过”、“溜走”等,我让学生给自己刚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动词,学生信手拈来,句子也立刻生动了。我慢慢加大难度,你能一下子说两句吗?你能想一想后说出三句吗?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说得渐渐多了,也顺了。课后作业中,我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
4、自主探究:
学习中,我多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初读课文,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从文章哪些地方读出了时光的匆匆;倾听朗读之后,我请学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要求读懂文中一到两处,并在文中做简单的批注。这个环节我给足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不走过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如快速默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还如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其他同学听后谈感想,学生自主评议等。
《课标》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要成为“幕后推手”,要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当然,课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老师们多多指教!
匆匆教学反思3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老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随课件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天真无邪的笑容中透着几分顽皮。 这是我青年时的照片,青春正如花般绽放着。 慢慢地我步入了中年,这是我与学生在毕业典礼后的合影。看着学生长大了,我开心地笑了,不过此时已有几丝鱼尾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眼角。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那时当我再回首来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是啊!当皱纹悄悄爬上我的额头、眼角,当时间用无情的刻刀在我脸上写下岁月的沧桑时,我多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我的青春岁月、花样年华啊!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今天便跟大家一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6、板书课题。谁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他轻灵、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课件出示读书建议: 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划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再就你的体会与同桌交流。 (生自读交流,师巡视辅导)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到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4、是啊,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读中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 (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
5、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让我们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大家喜欢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指名读后评读)
6、读得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愿意听吗?如果你觉得我哪个地方读的好,别忘了也夸夸我,可以吗?(师范读) 这么多的同学在夸我呢!说说为什么夸我! 这么有感情的朗读,那么你听出了什么感情?听了心理有着怎样的想法?
7、同学们还想读吗?那么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吧。(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四、审视自己,反思过去
1、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吗?
2、点生仿照着说句子。
3、评:你夸他什么?
五、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遍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夸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解答吗?(师读课文生试答)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让我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对读,好吗?咱们一起读“过去的日子……”这一句,然后你们问,我来答,迅速看一看,弄清哪些句子该你读,准备好了吗? 生问读,师答 延伸朗读: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着一遭吗? 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4、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响亮的回答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六、品读 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去读吧。
1、生自由读文。
2、点生读,如果喜欢哪些句子,就大胆地来展示吧!
七、作业超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钟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这是最近的一次听课笔记。一篇如诗的文章,一堂如诗的课。教师把学生带进了朱自清轻灵的世界中,和他一起去感受时间。
匆匆教学反思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而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文中有许多短句适合朗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实践,我感觉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能较好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齐读《人生》小诗,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继而引出本文《匆匆》。
二、精心选用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语言都很美,本文亦是如此,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与文本一致的语言。例如“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的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三、拓展读书领域,让学生认识学海无涯。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为拓展学生的读书领域,课上介绍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乐课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课后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有关事件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受时间的珍贵。
四、反复朗读,积淀感悟。
《匆匆》一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作者的无奈,作者的伤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和体会,在交流和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让学生进行仿写。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虽有闪光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文章主题的挖掘不够深刻。
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情况下应分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结构的完整,只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导致有些地方该深入理解的只是几句话带过,再比如作者写作意图,不仅是为自己虚度时光而感叹,惋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一点也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深入体会。
二、课堂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较少。
要想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动,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还需要教师的迁移、引导。可在这次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做得不是很好,没有把握好教学时机,因而没能激发起学生的交流热情,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要在这方面不断的完善自己。
匆匆教学反思5
日出日落就是一日,花开花谢就是一年,我们不禁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下面分享一些我在教学中的心得反思:
一、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听读录音读准字音,到朗读课文读懂文心;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不仅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更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对话。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以展现,教学落到了实处。
二、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
纵观全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作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来了又去了,杨柳枯了又青了,花儿开了又谢了,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作者确触景生情,追索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慨叹。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可读性。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离”、“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三、读写结合,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让学生先读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文中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不仅仅是“过去,过去”,还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飞去”、“跨过”、“溜走”等,我让学生给自己刚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动词,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说得渐渐多了,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锦词佳句,学习其立意和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提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细节有很多,只有我们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才能真正向课堂要质量,只有我们将每个细节都巧妙安排,才能向课堂要效率,这将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匆匆教学反思6
我对本课的教学失误之处在于一个字:粗。本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的表达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情感真实。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在倾吐自己对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的`感受时,用大自然中多种可感的景象,用整齐、相同的句式进行表达,完全可以改成现代诗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说给人的整齐美感。课文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感动人心,语言如诗一般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一首流淌着的小诗,沁人心脾,给人遐思。而我却没有这样做,只是粗浅地让学生说出人人都会的这是排比句就算完事,却把精美精致的诗意丢弃了,白白让一次学生实践语言形式变形的好机会溜掉了。这是我授课质量差、没有新意、不能吸引人、没有创意的最好证明。
第二个粗的表现是好文章要靠读者的读来传情达意。尤其是本课,篇幅精短,句式简短,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活泼灵动,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通过读,把作者的美感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与无奈之情传达出来,感染读者,引起人的思索,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触动,从而珍惜时间,形成时不我待的时间观念,进而做到学以致用的学文方法。
其三粗是,如此经典的一篇课文,让我讲的寡淡无味,无波无澜,不能感染人启迪人,如鸡肋一般,学生怎能受到感染,乐于学习语文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我没有找到这篇课文感人之处何在?自己满足对文章了解的囫囵吞枣,没有纲举目张,没有提纲挈领,如此,怎么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呢?
匆匆教学反思7
近日,教研组组织上网听了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张方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收获颇多,受到了不少启发。
老师《匆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设计都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张方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读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后再有感而发,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并有感而发,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实现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活了,积极主动地思考、发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几乎所有情感,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们的启发。
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张方老师没有花哨的台词,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简明扼要的引导与启示。刚上课时,老师几句简单的话语拉近了她和学生的距离,为新课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探究氛围。
接下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朗读、说出你读到的感悟、四人小组写出你们的“时间散文”等等,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最后,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张老师很自然的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让你的好朋友点评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大家推选出朗读最棒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看他读得多认真啊,他完全融进了文字里”、“请给我一次我朗的机会,若是觉得我读得还好就给我掌声鼓励”等等。这些评价不止局限于师对生,同时有生对生,生对师,而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价的作用也不止局限于被评价者个体,它对全班同学都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反思与进步。
总之,张方老师的这节课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细细品味完成的。在这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如此“活”!
匆匆教学反思8
《匆匆》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在备课初期我就感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很难去理解大作家的文章底蕴,而本篇文章又寓意深刻,课文语言优美,极具感染力。于是在本次教学中从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开始入手,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
回顾整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从阅读品句中感悟寓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去体验感受作者多时间流逝的无奈,并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教学,联系课文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绘制一幅时间流逝图,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自己每天时间的流逝,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当什么时候时间从哪里溜走,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本当然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设计中用于阅读的时间过长,这样显得后面学生根据实际去说的时间就显得更紧凑了,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说够就下课了,针对这方面下次设计时要注意可以把读和说相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品读的同时就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匆匆教学反思9
学习了《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准确地描绘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决。写作特色值得学生学习。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课堂上每人想一句类似的句子,请几个同学为一组连说,组成一段话,自然水到渠成。课后又让同学写下来,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当学生读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说:“同学们,时间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从人们身边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样用它那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时间的踪迹的呢?
学生纷纷在书中寻找答案,知道了时间在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遮挽时,叹息时都会悄然而逝。我又相机启发:“同学们,作者的语言魅力无穷,同学们的创作潜力无穷,愿不愿意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时间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写一写呢?下面请同学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仿写一段话,小组交流,选择最好的句子组成一段话,全班交流,看哪组写得精彩。”同学们个个充满写作的冲动,笔下生花,你写一句,我写两句,有的甚至写三四句话。“当我躺在床上不愿起床时,日子轻轻地从被子上飘过;上学路上,当我边走边玩时,日子大摇大摆地从我身边跳过;课堂上,当我东张西望时,日子伶伶俐俐地从我眼前流过,玩电脑的时,时间从键盘上迅速地敲过;听音乐的时,时间从耳边渐渐地滑过;聊天时,时间从语言里慢慢的溜过;走路时,时间从脚步中很快地走过;玩游戏时,时间从笑声中欢快地度过;打篮球时,时间从篮框边飞快地擦过。游泳的时候,时间从水面上漂过;玩乐的时候,时间在笑声中度过;打羽毛球时,时间从球拍的洞上穿过;登山的时候,时间从疲劳的脚底闪过;玩电脑的时候,时间在键盘上划过;看书的时候,时间在文字上条过。时间实在是走得太快了,我沉思着:为什么时间走得那么快呢?
这种设计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语句训练为重点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一番,学生深深地领悟作者的语言魅力,这时才会产生写作的动机,进行仿写,才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仿写效果更好,具体表现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集思广益,择优组段,才会出现佳句连连的态势,同时对字、词、句、标点等方面也进行了训练,真是一举多得。
课堂上,我在推波助澜中点燃了学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发挥了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生动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了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了语文素养。
匆匆教学反思10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习本文时,特别是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采用各种新式的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的时候,……从……过去”的句式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最后是放手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长歌行》,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明白时间匆匆而过,懂得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才不虚度光阴,浪费此生。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习不够充分。下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幼师教学反思10篇
幼师教学反思1
让幼儿“自主”的参与活动,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是我们教师经常谈论的话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做到了吗?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今天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医院里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幼儿还是不肯走,教师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医院里来玩。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镜头很正常,我们*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这位老师做的没什么错。那让我们再看下去:
镜头一续:幼儿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医院瞟。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那么,大家认为镜头中的幼儿在原本应该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了吗?很明显,没有!为什么?在这两个镜头的背后,我们会发现,少了两个字——自主。
反思:
是的,我们的孩子缺少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在镜头中的孩子由于人数的限制,他的自主选择落空了。在实际中,由于各区人数的限制,每次选择区域的人数不可能和限制的人数刚好一致,这样就会导致有幼儿不能达成心愿,空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而没有实现自主选择的机会。而在操作中,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活动区或是担心幼儿偏区而采取轮换的办法,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很多。就好比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玩沙袋,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讲评过后,幼儿们又纷纷玩了起来,不过,这次大部分幼儿围在老师身边玩,不住地演示他们的新玩法,有的还特意摆出姿势叫老师看,等待老师的表扬,教师对其中的几种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xx玩得和别人不一样!”还有一部分想不出新玩法的孩子则僵立在那儿苦思冥想或是开始跑动,于是老师提醒道:“你看别人都动脑筋了,你们动脑筋了吗?”其实,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原本是放松自己,在自主的活动中去发现的。马斯洛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沉浸、沉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活动。但是我们发现这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获得教师的夸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戏需要。当孩子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时,那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自主状态被打破了。
幼师教学反思2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细腻、敏感,易受伤害,需要老师付出真诚的爱心和极大的耐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幼师教学个人反思范文,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幼师教学反思3
在《长大了》活动中,当活动进行到仿编儿歌内容时出现了让我觉得比较棘手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时总是转不过弯来,总是围绕自己说,思维受到了限制,而联想不到自己的东西也会变长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我的引导上出了偏差吧,因为刚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简单地解释和引导了一下,似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我便用食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幼儿反应过来。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启发幼儿的思维必须借助具体事物来进行,采用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同时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通过视觉触觉等来认识事物,描述事物。
幼师教学反思4
《白鹤日记》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有趣、温馨、感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洁、登场角色单纯,借一只白鹤宝宝的自我独白,表达着爱与理解的深刻内涵。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逐渐和爸爸妈妈分开而变得独立的,故事书用精心设计的图画展现出白鹤们从北方飞到南方过冬最终又返回北方的过程,完美地勾画了白鹤爸爸和白鹤妈妈对白鹤宝宝放手去独立生活的场景,非常温馨和谐。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爱”,什么是“成长”,就在这样的画面中,他们看到了。而且是在愉快的心情下看到,变成了愉快的吸收,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在故事里,爱不但诉说了满怀期待,更意味着放手的自由。最终的最终,爱的轨迹将牢牢印在手心,彷佛一条隐形丝线,将我们爱的人牵引回我们身旁,并且把自己心中的爱大声的告诉身边爱的人。我将故事内容制作成PPT,配上优美的音乐,为孩子们创造了宽松的阅读环境,利用“猜”故事,“说”故事,“编”故事等多种形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动力。
对于《白鹤日记》这本绘本,我发现幼儿还是比较喜欢的。我觉得幼儿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学习的能力相当强,读图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计。《白鹤日记》是一本很感动的绘本,通过让孩子读图,感受故事中白鹤爸爸和白鹤妈妈对白鹤宝宝的爱,让孩子体验爱,感受温馨,并且把自己心中的爱化作了一种期待和一份希冀,活动这里达到了高潮。
幼儿通过感知绘本作品,学习了成熟的语言,并得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启示。特别是提升了语言的表述能力,使幼儿想说、敢说、会说,且说得非常的好。通过读图获得更多的感知,使幼儿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得到提升,成为幼儿的成长经验,成为他们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通过本次的教学,能够给孩子心灵带来一些触动,爱的触动,我想我做到了。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活动中注重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画面,发现文字中没有叙述出的细节,启发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连贯地讲述猫和小鱼间的爱,尝试着把自己的爱说出口。教了一年的绘本阅读后,我发现了绘本中蕴藏的无限能量。
一、绘本的魅力
经典的绘本都是大师的手绘之作。有时候,一本绘本的出炉需要很长的时间,从最初的构思到写很长的脚本,然后再找画者合作。绘本的图并不仅仅是插图,它还要表达文字之外的意义,需要花很多的心思去表现,也不是一个画家拿来一个故事就可以画的。绘本是要用一张张的图呈现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种艺术,而文字就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解说词。每一本好的绘本,必须由画家、作家和编辑共同讨论研究,最终才能完成。它不单是一本读物,还是一件艺术品,把一个故事演绎得充满想象力和视觉美感,包括节奏的起伏、情节的衔接、翻页效果、画面的结架,版面的设计,是由这些大师们彼此思想的碰撞。他们的目的吸引着孩子一页一页地看下去,紧张下去,又期待下去。绘本的主要读者是孩子,以及陪伴孩子共读的成年人,当演绎故事的角色具备了与孩子贴近的气质和神情时,孩子便对角色产生认同感。
二、如何阅读绘本?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象部分父母信手拈来一本图画书讲给孩子听。真正适合幼儿的图画书,其实文字很少,更多用独特的绘画语言描绘着孩子百看不厌的画面,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最好的欣赏者、发现者,他能敏感地感受到画家传递给他的信息,捕捉到大人不易察觉的精彩画面。以往我看图画书常常是翻开一页,首先“用眼睛”瞟以下一下图,然后立刻“用眼睛”看文章,看完文章后,再一边翻页一边“用眼睛”扫一下图。如果这样看图书就与孩子一起共读图书就会缺失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趣味,不能顾及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在《各种各样的房子》的绘本版图书中有许多各种风格迥异的房子,琳琅满目,图像、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图文结合,再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将相互联系、变化无穷的文化知识形象地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扩展经验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文化的兴趣。
三、把握绘本阅读指导
1、正确阅读绘本的方法要从封面读起,而不是从故事的开始读起,因为绘本是一个整体,无论封面,蝴蝶页,还是扉页,它们的缺失必然会有损于故事的完整性;同时应该读出作者,画者和译者的姓名及出版社,因为通过阅读让孩子感受到一本图画书,是很多人的共同劳动凝聚成的,是具有专业性的;
2、提问技巧。抓住故事情节线索,紧扣人物心理活动设计提问;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提问由浅入深地设计提问;开放式提问:提问要"活",可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认识,从各个角度作出不同回答,从儿童思维现状出发,顺着儿童思路启发引导而不是按教师的意图要求儿童回答,不局限于一幅画,而是着眼于整个故事的理解。
3、原则、方式。
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时,不应急着说教,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儿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知识和智能。绘本快乐阅读课的基本原则是:自主、开放、互动、发展,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有:
a.参与式
首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并积极鼓励他们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参与到编写故事中,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或续编结尾;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例如,读《白鹤日记》可以让儿童将自己想象成一只白鹤,然后他们就会很自然的以“我”的身份进入故事,同时也把自己也想象成是白鹤妈妈,把孩子都带入故事,让孩子就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人公,身临其境的想象如果当爸爸妈妈真的不再照顾我的那一天时,这种情况下我该怎样做?激发思维的火花。
b.开放式。
教学地点开放:阅读绘本也需讲究氛围和意境,可以根据需要在教室,在阅览室,在学校的花园或别的地方,营造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拉近书与孩子的心之间的距离。
以上就是我教绘本阅读这一年来,从中领悟的一点点经验,我始终认为一个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真正的操作结果之间有着很多的变异和未知数,这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对活动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幼儿的了解上。我觉得师幼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要仔细地观察到每一个幼儿,抓住其中的亮点,将其放大,再反馈给幼儿,获得经验的提升,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幼师教学反思5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很多老师都比较头疼的,觉得数学活动不好组织。曾经我也这样觉得,每次数学活动的设计我都是比较困难,光看教案书上的教案组织活动,觉得实际操作起来都不是那么顺手,今年又是新教材,我不得不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数学活动教案,觉得数学活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觉得数学教育活动其实很有趣,好的数学活动的开展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一、数学活动设计
中班的孩子年龄小,思维方面还存在于具体形象思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具体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非常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的效果也很好。如在“比较大小”活动中,我将活动设计为“去游乐场玩”,让幼儿坐椅子的过程中感知人数和椅子的多少关系,玩跳圈的游戏中感知人数和圈数量的多少关系,抽奖票得到奖票进行比较感知每个人点卡的数量多少关系,非常情境化的设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了多、少、一样多。在如在“按照大小分类”活动中,我将活动设计成了“勤劳的小兔子”,小兔子去帮兔妈妈拔大小不同的萝卜并装进大小不同的筐子里,帮兔妈妈摘大小不同的苹果也放进大小不同的`筐子里,孩子们在运动、劳动的过程中很自然的感受了物体大小的关系。在按照大小排序活动中,我设计的是“大毛和小毛”的活动,大毛和小毛分别是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按照大小的正逆排序而成,孩子们通过找到大毛和小毛很自然的学到了大小的正逆不同排序。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中班的数学活动设计成具体的游戏,有一定情境性,可以加入体育活动,这样活动能满足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在运动中快乐的习得。
二、数学操作材料的设计
操作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在小班数学活动中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幼儿只有亲身去操作摆弄那些材料了才能有更深一步的掌握,这是关键。在操作材料方面给幼儿提供的是幼儿所熟悉的、经常接触到的,如在“认识图形”中,给幼儿提供的是饼干,买来两种形状的饼干幼儿在吃吃、比比的环节中认识图形。在“学习四以内的点数”过程中讲活动设计成“水果舞会”,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水果块,幼儿按照要求制作出相应的水果串。在“按照颜色分类”的活动中提供的学具是幼儿喜欢的小汽车,幼儿将不同颜色的小汽车送到相应的停车场。操作材料的提供也应结合相应的活动情境,这样活动更整体、完整。
三、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数学活动中老师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不仅只是单纯的给幼儿提供材料和适当的引导,在很多时候需要一定的教授,如在“图形分类”活动中教幼儿分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形的时候,引导幼儿表述图形特征,幼儿这个时候往往会表达不清楚,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幼儿正确的表达方式,如:“红色的三角形”“绿色的小圆形”等等。另外教师的示范也比较重要,比如在活动中应该给幼儿示范正确的点数方法,示范排序方法、比较、对应方法。教师有意识的把学习数学的方法贯穿其中,这样最终提高的是幼儿学习数学和思考操作的方法。
四、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
作为幼儿园阶段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想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数学要为生活提供帮助,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三是有一个基本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其中第二点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抓住身边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幼儿能随时随地学,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如吃午点苹果时,让幼儿先观察发现盆子里有许多块苹果,小朋友一个人拿一块,感知一和许多的关系。如我在午餐前,让幼儿分发碗和勺子时,就引导幼儿发一只碗后就在碗里放一把勺子;做操时,一个小朋友站在一个点上等等,这个是比较多少的对应重叠方法。孩子们带来许多水果来开展认识水果的活动时,带领幼儿一个一个的点数,孩子们学习了点数。看天线宝宝的动画片时,引导幼儿观察四个宝宝不同的颜色和电线特征就认识了颜色和图形。这些都是教育,其实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只要我们老师能够注意观察,教育的契机非常多。
五、数学活动环境的充分利用
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丰富的环境刺激幼儿的感知,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活动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特定的环境可使人产生相应的态度,情绪、情感。创设好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产生某种情绪的态度,强化人的某种行为,从而产生情景效应。如在“认识圆形”的活动中,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很多圆形的物品,在幼儿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让幼儿找出周围的圆形物品参加活动。比如“区别多少、一样多”的活动中,我将幼儿带到了幼儿园的音体教室,以去游乐场玩的形式首先请幼儿观察游乐场里有哪些东西?并一一带领幼儿点数,幼儿在点数的过程中有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也有复习点数的过程,还有区别物体不同特征如:大小、颜色等过程。环境的适当运用可以为活动的开展形成好的铺垫。
六、数学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数学是比较规范、系统的一门学问,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组织中也应该注意到这方面。教师在安排整个学期计划的时候应该是目标非常明确的,涉及到具体的活动内容应该是逐步递进、有层次性。这个我们在一般的设计活动中都会注意。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每个活动之间的隐形联系,后面的活动内容中有对前面活动内容的复习。在一个活动中幼儿不光是由新的知识习得,对旧内容也应有相应的复习,这个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活动,是可以通过材料的提供和随机教育来完成的。
以上是我开展中班数学活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法,不管是大班还是小班的孩子都是在数学的王国中自由自在地探索,愉快地学习,从而感到无穷的乐趣。教师自身也会有一种成就感!我想我会继续学习和努力!
幼师教学反思6
有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经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经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似乎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家长便会担心起来,猜忌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
一、幼儿的游戏言语
三口之家的现代家庭结构,决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独安闲家里游戏,这时就经常会呈现年轻家长担心的幼儿游戏言语。皮亚杰认为,这是幼儿的一种自我中心言语。正确地理解幼儿的游戏言语,能帮助家长更直接更清楚地了解到幼儿的内心需要。在结构游戏和绘画活动中,经常可以听到幼儿边玩边说:“这是把枪,‘叭叭叭’?”“哎呀,坏蛋被我打死啦!”“小朋友在过生日呢,祝你生日快乐?”儿童经常用这种言语来表达他难以用动作表达的内容,这种言语往往比较完整,富有情感和表示力。皮亚杰指出:“幼儿游戏言语是内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有外部语言的特点,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幼儿的游戏言语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示,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成果。
二、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o%的儿童会呈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也可能延续至10岁左右。按皮亚杰的理论,这时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幼儿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慢慢地过渡到开始利用表象进行思维。
正因为如此,不少儿童都有假想伙伴、无形朋友。这些假想伙伴、无形朋友也许是以前和他一起玩耍过的,但眼前不在身边的朋友;也许是记忆深刻的画报杂志中的偶像;也许是某个动物或某个卡通人物形象。当孩子独处时,为了解除孤独感,头脑中就会发生这些伙伴形象,并且把想像中的人或动物当作真实存在,与“他”说话,和“他”一起玩,还会在谈话中提及“他们”。
在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独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这表明他们找到了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幼儿的游戏体验是愉快的。虽然幼儿盼望与人交往,但不能简略地认为孩子一个人玩是可怜的。幼儿独自游戏也可以是愉快的。那些具有假想能力的幼儿正体味着独自玩的快乐。随着意志能力的静静萌发,你会惊喜地发现他正集中注重力独自思考或是和他的假想伙伴开心地交流呢。 当然,家长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条件,促使其与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事实证实,现实中“受欢迎的儿童”,多是在交往中主动、独立的幼儿,他们往往表示出较强的能动性和适应能力。
幼师教学反思7
幼儿生来具有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这对他们的学习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只有深入接触,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就不难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把早期阅读认为是单单的识字活动,产生了一种偏面的现象,其实,早期阅读的内容很广泛,当今社会的一切信息、任何符号都能作为阅读的一个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反思,我来谈谈对“早期阅读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组织幼儿早期阅读时,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
1、 为幼儿创设图书角或图书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并定期更换读物。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读物阅读。
2、 创设阅读环境,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所以我们对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放在“感知角”中;对在生活中遇见的常用汉字,由幼儿放人“探索角”中。幼儿可在空余时间随意翻玩、辩认,以激发幼儿感知认识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汉字的欲望。
3、 创设阅读活动区域角。阅读内容通过看图编故事、木偶表演、画图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在讲评时给幼儿表演的时间,培养幼儿勇于在集体中表演的大胆性格,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形式要新颖多样。
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它是传递阅读教育的信息,将阅读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幼儿身上,促使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类阅读活动。
三、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要注重整合。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事实上也不可能纯粹的书面语言学习存在,因而我们应注意将早期阅读活动与其它方面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让幼儿开展自编自画故事书、自编画报、诗配画、听音乐编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进行不同于符号的相互转换,使幼儿将阅读经验迁移于其他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注重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仅仅靠组织1-2个专门的教育活动就能达到的。而是要我们把这一潜能的开发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只要有师生互动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我紧紧抓住,时刻把握,使得幼儿的潜能开发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使我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以上,就是我对早期阅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师教学反思8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新纪元,它改变了音乐课无地位、无组织、无核心的局面,音乐教育正在走向日益完善和系统的道路。
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喜欢唱象周杰伦等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难道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与学生现在的心灵差距太大了吗?通过我的观察不是这样,以前所谓的“唱歌”,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唱会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感情处理,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比如有的歌曲离我们现在的是生活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像一些抗战时期创作的歌曲,如:《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现在的孩子们包括我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显然对歌曲的感情就很难掌握了,那么学起歌来的兴趣自然就没有那么高涨了,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这种题材的歌曲时,应该对歌曲的时代背景做详细的介绍,最好是结合DVD等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教师以正确的歌唱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演唱,这样本来单调的课程就会丰富起来。
树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都知道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自信心,那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而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比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找出学生的毛病进行纠正,这是每个声乐教师的职责,但是要切忌挖苦嘲讽,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及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和培养学生的细信心。
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良好的导入会使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
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过程,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老师能说、会唱、会跳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能闲着,那可动的内容可真不少。
节奏模仿,节奏模仿的好处在于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们希望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节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很安静地听老师的示范。节奏模仿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难点。教师把歌曲中的复杂节奏拿来拍一拍,学生通过模仿,对节奏进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画旋律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乐谱下画,一种是用手在空中画。在听范唱时,除了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外,我经常让学生看着谱子画旋律线。在视唱乐谱时,我会学生一起用手描出旋律线。这样,学生“有事做了”,听得就比较专心,而且通过画旋律线,可以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对表达音乐情感作用。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只要我们摒弃长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唱歌教学的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发展。幼儿园音乐教学反思初中音乐教学反思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幼师教学反思9
“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时的基本手段,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同特征。古人说:“吾日三省其身”强调的是内省,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的多,反思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智慧提升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20xx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全国幼教战线上掀起一场改革的热潮。我省新编教材体现《纲要》精神,采取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为体例进行编写,注重以《纲要》中渗透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突出“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思想;每一个活动目标明确,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幼儿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在过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的幼儿有共性,适合循规蹈矩;现在强调的是幼儿为主体,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能应付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有创造性的幼儿;要求教师大胆实践,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幼儿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最重要的一点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为什么要反思?
一、教学前慎密的反思,能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前的反思是在活动实施前对其所设计的教育方案进行反思;即对其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一番深刻的解释,以证明即将实施的实践是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中。 在前反思中一般要包括如下内容:
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活动中每个幼儿对目标 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选择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也会获得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2、教学活动是否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首要动机,只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幼儿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活动才会取得成功;在设计活动方案后应反思,我所选用的导入语、环境布置、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情都感到新鲜、有兴趣,从而乐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因此,我们要考虑: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来调整课程。
3、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恰当;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增加了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后详实、真实的反思,为今后的再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变化不定的教学活动,面对活动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教学后的反思是对某活动的整个过程作总体性反思,也可以是对某活动中某一问题进行局部的反思;包括以下内容:
1、实际的教学进程和效果是否与教学设计的意图相一致;我们期望实际的活动过程和效果与教学设计的意图是一致的,但是也难免出现活动过程及效果违背设计意愿,我们应找出原因,探索解决办法,这将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学,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
2、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教学总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的,反思需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这将有助于积累经验,改进不足。
3、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是如何或机智、或被动地处理一此突发事件;教师对这一事件是怎么看的,怎样想的,有何感受感想等;如果下次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哪些方法会更有利。合理地处理突发事件,有利于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通过反思,提高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教学活动的反思,既可以是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思考,也可以是对教学活动某个环节的局部思考。有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分析,有的时候则需要针对某一点;两种反思的方式都是充许的,视具体情况而定。两者的结合,使反思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在局部中认识整体。
确定了反思的对象,接下来就需要进一步谋划反思的具体实施方式了。
首先,我们要以《纲要》为指针,把新课程理念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幼儿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其次,把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助相关的理论来分析。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纽带,成为贯通即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其三,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教学的具体举措;以再实践来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再实践以后再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再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面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就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反思之后要学习,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捧读专著是学,请教同仁是学,观天赏花看电视也是学。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是相互融洽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也就获得了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
幼师教学反思10
回想一下在这即将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我每天都是六点左右拖着乏力的躯体从床上爬起来,每天早、中、晚一天三次赶集似的来来*往返于幼儿园与学校之间,现在感觉还是蛮充实的。尤其是每当幼儿园的小朋友叫我“喻老师”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地自豪。看着他们活泼可爱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幼年时的自己,也和他们一样地天真快乐!
闲下来的时候,我会观察老师与幼儿们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我发现老师们特别善于引导孩子们跟着他们学习,而且他们对孩子也特别有耐心,这令我非常地钦佩。这次的见习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幼儿们的起居饮食,更让我亲近了他们的心理,使我获益良多!慢慢地我体会到,幼师这个职业有着非常重大的责任,因为我看到未来祖国的希望正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引导他们走好人生之初的每一步。为此我们首先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努力学习课内外相关知识,力争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
一周的实习结束了,我发现我还是喜欢小孩子的,不关乎专业,单纯的喜欢。我明白幼教工作其实不容易,才艺不说,你的思想,你的行为都关乎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更为重要的是你要有耐心,有爱心,用你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画教学反思10篇
*画教学反思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整个课堂采用了欣赏、讲解、探索、等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对比、讨论、绘画的形式,尽可能的使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以诗导入,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从而让学生对梅花有所了解为画梅花打好基础。
*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在本课的*画梅花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画只有几节课,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本课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仍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具体演示整个作画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体会、感受画家作品中墨色的丰富变化,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探究画梅花的表现技法,又从认识*传统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在学生作业时,我要求学生不用临摹,而是在老师教的方法和步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擂台赛创作,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画的笔墨情趣。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入门很快,本人在示范时能较好地讲解如何梅花而展开传授,讲解*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学生自己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认识,从学生的创作来看,虽然画面形象的造型还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能表达出自己学生内心的感受。绘画大师们说:小学生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我们眼中世界是那么新鲜、神奇,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画出我们的惊奇、梦想和快乐,那就是很精彩的画,就达到本课教学的目的。
通常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走教师的绘画路线,假如老师用没骨法画梅学生也用没骨法画梅花,不懂还可以用手指印、或棉签印等方法,思路往往受到限制束缚。在示范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还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那么在梅花的表现方法上,枝干的处理和花的色彩上都会变的丰富起来。经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提示之后,学生又学到了一些技法技巧去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便产生了“构思奇特”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我做得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在艺术教学中美术本身只能是手段、条件和过程,决不是目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决非从美术到美术,而是从美术走向其他诸多领域,就如这课的教学我只教会学生画梅花,这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艺术课的理念,现代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艺术领域中得到升华。
二、学习气氛的营造
童年阶段有可塑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这些都值得我多加探索和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
三、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不够
四、对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深奥的知识讲解清楚,还有待加强研究。经过这次师韵杯教学比赛,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也让我知道了接下来在我的工作中需要做的一些事和自身的一些不足。希望自己在以后工作中能不断地成长、成熟。对此我相信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画教学反思2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学的国画课和本校自闭症班的一堂国画课后我也准备试一试。连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画,那聋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没问题。
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能喜欢上国画,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一、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这样太单调,而且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张一切可以入画的东西,让画贴近生活。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校园生活”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国画教学开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传授于学生。*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能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国画的材料除了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这种传统的方法作画外,我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作画。如棉签画,通过棉签沾取国画颜料在宣纸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还不能很好控制毛笔的他们,棉签这种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过度的过程,不至于一下子换成软软的毛笔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上体验到水墨效果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国画童趣天成,效果强烈,自由舒展,保留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了解国画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画教学反思3
本课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的第11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画的分类、工具等知识,使学生能够从笔墨、韵味、形式等方面感受*画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认识*画,喜欢*画。
本课以猜竞齐白石的一幅*画拍卖画的价格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讲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简单讲解后为加深学生认知,出示国画作品,强化学生认识*画的题材,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从中感受*画带来的魅力。又通过*画作品与实物的对比,层层深入教授*画意在于似与不似之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国画。本课我在准备的时候,内容比较丰富。相同的是内容多而导致整体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条理不够清晰,很多概念提出之后,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展开,例如:墨分五色环节,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怎样分辨。其次,对比*画环节,我在引导学生方面欠缺,对比阶段目标是导出写意与工笔两种技法,学生回答不对时,我没有做相应的指导。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再丰富、灵动一些和学生再贴切一些:例如:多欣赏。
还有就是,虽然知识点都能强调,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各个教学环节连接较为模糊、松散。问题设置不太明确,例如:写意、工笔引入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未能理解,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我的口头语也比较多,评价语言贫乏,经常重复学生回答。个别地方交代不清,引导不够,例如:写意画与工笔画这两种画法学生没有明白。语言也欠准确,例如:写意画中一句“画得简单”是不准确的。对比生活中的虾和齐白石笔下的虾找不同的问题,设计也欠层次与精准,显得宽泛。让学生盲目地猜,之后老师总结,不如提出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探索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诗书画印结合的《墨梅图》讲解内容有些片面,概念不够清楚。比如:画印的位置与作用,概念太笼统了。笔墨纸砚是*画的材料,在纸的介绍上,可以结合画法,如果能有一些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一下,更能加深学生认识。在讲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画的运用,既能巩固学生对*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习惯。通过讲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了我的不足,以后我在讲课时要注意:
(1)导入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
(2)教学方法再多一些,比如:游戏,体验都是较有效的教学形式;
(3)提出问题要更加简洁,准确;
(4)评价语言要更加丰富;
(5)注重讲授知识的准确性。这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够不断地成长,把课讲得越来越好。
*画教学反思4
本课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的第11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画的分类、工具等知识,使学生能够从笔墨、韵味、形式等方面感受*画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认识*画,喜欢*画。
本课以猜竞齐白石的一幅*画拍卖画的价格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讲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简单讲解后为加深学生认知,出示国画作品,强化学生认识*画的题材,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从中感受*画带来的魅力。又通过*画作品与实物的对比,层层深入教授*画意在于似与不似之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国画。本课我在准备的时候,内容比较丰富。相同的是内容多而导致整体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条理不够清晰,很多概念提出之后,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展开,例如:墨分五色环节,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怎样分辨。其次,对比*画环节,我在引导学生方面欠缺,对比阶段目标是导出写意与工笔两种技法,学生回答不对时,我没有做相应的指导。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再丰富、灵动一些和学生再贴切一些:例如:多欣赏。
还有就是,虽然知识点都能强调,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各个教学环节连接较为模糊、松散。问题设置不太明确,例如:写意、工笔引入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未能理解,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我的口头语也比较多,评价语言贫乏,经常重复学生回答。个别地方交代不清,引导不够,例如:写意画与工笔画这两种画法学生没有明白。语言也欠准确,例如:写意画中一句“画得简单”是不准确的。对比生活中的虾和齐白石笔下的虾找不同的问题,设计也欠层次与精准,显得宽泛。让学生盲目地猜,之后老师总结,不如提出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探索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诗书画印结合的《墨梅图》讲解内容有些片面,概念不够清楚。比如:画印的位置与作用,概念太笼统了。笔墨纸砚是*画的材料,在纸的介绍上,可以结合画法,如果能有一些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一下,更能加深学生认识。在讲到*画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画的运用,既能巩固学生对*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习惯。通过讲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了我的不足,以后我在讲课时要注意:
(1)导入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
(2)教学方法再多一些,比如:游戏,体验都是较有效的教学形式;
(3)提出问题要更加简洁,准确;
(4)评价语言要更加丰富;
(5)注重讲授知识的准确性。这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够不断地成长,把课讲得越来越好。
*画教学反思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采取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形式,即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又能直观地教导他们如何领会画的过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蕴涵了情感目标、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作为*传统文化的国画,而对花鸟画的学习延伸到了环保问题,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目标上还并未真正地达到,比如:知识目标要求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在设计教案时认为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行动中并没有那么容易落实。在教案中设计了很多个重点,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一节课中能讲好一个重点是非常不错了。所以这方面在教案上还需改进。
在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能力,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我要改进的地方之一。就我这节课的效果来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远远不足的,对学生的控制(小组讨论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练习画画,然后再听讲)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们讨论前必须讲好要求要注意纪律,在练习时也要有要求(时间、任务)。示范画时由于先前要他们在看何种颜料,一时之间没有及时拉回来,所以当时示范比较乱,自己觉得讲解时也很吃力。在板书方面也要值得去改进的。
最后在评价学生的练习时,做的非常生硬,不懂得要多方面的去评价。要记住一条:评价学生的作品要以鼓励为主,要多肯定学生亮点。这样才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我让学生自评时有一学生说自己画的麻雀的脚没有画好,当时我没有抓住他的优点: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没能及时表扬这位学生,错过了一个机会(课后听课老师指出的)。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学生的画可一从各个方面去,只要你能想的到。
经过这节的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更是注意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画教学反思6
*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对祖国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画教学在小学内较难开展,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很难掌握。在*画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发展过程,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一、认真观察,提高学生的兴趣。
*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竖画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分多、少会产生浓墨、淡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名词,如运用中锋、侧锋、勾线、点厾等。
二 、以*画的笔法墨法练习为根本,感受笔墨情韵,变枯燥为乐趣。
*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转化成智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度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第“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同时,欣赏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实际练习时,要让学生认识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笔墨情韵,如,学画金鱼,用笔要洒脱飘逸,用笔清淡,才能给人活泼、轻松的情趣。画藤蔓时用笔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劲流畅。用墨时浓时淡、时干时湿,这样画出的线条才能如烟云舒卷,具有丰富的内涵。
三、以临摹为手段,掌握基本表现手法,激发学习欲望。
*水墨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画的临摹要临著名画家的优秀绘画作品,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 临摹著名画家的作品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步。刚开始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要与小学生的**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学生容易学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丽的花朵植物、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等。因为小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其次,临摹也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要求学生边临摹边思考,找规律,以加深理解,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法上的收获,又要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画的欲望。
四、展示学生作品,给以评价。
为学生提供提供一个*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耐心倾听学生所表现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听学生心中的语言,了解学生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表达的体验,不随意下定义“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注重学生情绪体验。
*画教学反思7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学的国画课和本校自闭症班的一堂国画课后我也准备试一试。连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画,那聋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没问题。
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能喜欢上国画,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一、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这样太单调,而且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张一切可以入画的东西,让画贴近生活。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校园生活”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国画教学开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传授于学生。*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能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国画的材料除了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这种传统的方法作画外,我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作画。如棉签画,通过棉签沾取国画颜料在宣纸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还不能很好控制毛笔的他们,棉签这种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过度的过程,不至于一下子换成软软的毛笔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上体验到水墨效果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国画童趣天成,效果强烈,自由舒展,保留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了解国画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画教学反思8
*画《小猫》是小学*画系列课中很受欢迎的课型,儿童喜欢小猫,其形态天真可爱,而*画线描的技巧,又是儿童在绘画上最喜欢表达的手段。基于这些,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认识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运用课件,从观察入手,掌握猫的基本形态。欣赏儿童作品,来激发兴趣,达到直观形象的目的。在老师作画时采用儿歌形式概括其步骤,学生易记、易掌握绘画步骤。同时,抓住给猫添画背景,进行基本技能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克服过去的“以画代教”和纯技法的毛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完成画小猫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机地收到思想教育和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在教授笔墨技巧时,简化传统的笔墨过程,强化水、墨、色的交相呼应,使画面具有现代感。在用笔上,只让学生了解中、侧锋两种用笔方法,使他们感受到这两种笔法所产生的线条粗、细变化即可。在用墨上,只让学生感受到墨色在白纸上的对比作用即可。所以,每每看到儿童能轻松快乐地作画,作为教者,我感到非常愉悦。
*画教学反思9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整个课堂采用了欣赏、讲解、探索、等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对比、讨论、绘画的形式,尽可能的使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以诗导入,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从而让学生对梅花有所了解为画梅花打好基础。
*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在本课的*画梅花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画只有几节课,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本课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仍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具体演示整个作画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体会、感受画家作品中墨色的丰富变化,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探究画梅花的表现技法,又从认识*传统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在学生作业时,我要求学生不用临摹,而是在老师教的方法和步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擂台赛创作,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画的笔墨情趣。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入门很快,本人在示范时能较好地讲解如何梅花而展开传授,讲解*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学生自己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认识,从学生的创作来看,虽然画面形象的造型还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能表达出自己学生内心的感受。绘画大师们说:小学生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我们眼中世界是那么新鲜、神奇,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画出我们的惊奇、梦想和快乐,那就是很精彩的画,就达到本课教学的目的。
通常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走教师的绘画路线,假如老师用没骨法画梅学生也用没骨法画梅花,不懂还可以用手指印、或棉签印等方法,思路往往受到限制束缚。在示范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还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那么在梅花的表现方法上,枝干的处理和花的色彩上都会变的丰富起来。经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提示之后,学生又学到了一些技法技巧去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便产生了“构思奇特”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我做得不足有以下几点:
一、在艺术教学中美术本身只能是手段、条件和过程,决不是目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决非从美术到美术,而是从美术走向其他诸多领域,就如这课的教学我只教会学生画梅花,这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艺术课的理念,现代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艺术领域中得到升华。
二、学习气氛的营造
童年阶段有可塑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这些都值得我多加探索和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
三、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不够
四、对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最深奥的知识讲解清楚,还有待加强研究。经过这次师韵杯教学比赛,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也让我知道了接下来在我的工作中需要做的一些事和自身的一些不足。希望自己在以后工作中能不断地成长、成熟。对此我相信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画教学反思10
来到新学校后得知*画是本校的艺术教育特殊,对领导的抉择很是佩服,因为*画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传承与发展*画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画我自己在小学时也接触过*画,可能那时不懂,所以没有太多的感触。现在不但自己画,还要教学生画,才发现*画教学是一个如此磨人的工作。每节课前我都会认真的进行示范练习,让自己将*画的技法熟记于心后,再在课上进行熟练的示范,很多学生看到我的示范都表现出很佩服的语气,这样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计划中九月份我们重点学习水仙花的表现方法,第一节课我首先对室内卫生进行了要求,对学生个人卫生进行了要求,然后针对国画课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要求,让学生牢记于心。在之后新内容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就轻松了很多,在示范水仙花的叶子表现方法时,我不但在实物投影下进行了全体的释放讲解,然后又在每组分别进行了示范,但是有些学生在执笔与运笔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我想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在美术的技法上会有所提高的,我想经过这样的教学我的*画绘画水*也会有所提升的。
《电阻》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 (菁选3篇)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1
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要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就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衡与和谐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中寻找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必须牢固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学好物理,物理教学必须充满创新的活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只有在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节物理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课堂的引入,若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身处“问题”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节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康铜和铬铝分别与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开头和电源。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分别记下通过康铜和铬铝的电流加以对比。
在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记录实验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的不同和经过两合金线电流的强弱不同,问:这两根合金线都能导电,但通过的电流却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说明这两根合金线对电流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物理学上称之为电阻。然后以例子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某车需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坦的水泥路面,另一条是泥泞的沙石路面,用同一档驶完全程,在哪条路面土驶得更快?学生轻易地能答出在水泥路面驶得更快,因为他们都知道,水泥路面和沙面路都能通车,但这两条路面对车的阻碍作用不相同。这说明车子受到阻碍作用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同理可推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强弱跟导体的材料也有关系。
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先将十三捆导线摆在学生面前,要它们进行分类,每一捆中都有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粗细不同,但长度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铜、铝线;要求同学分好类,发现学生虽然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缺乏了解,但却能潜意识的按类分好,然后教师从中抽出几组分类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形式对这个问题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一个悬而难解的物理问题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解决。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2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获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物理,物理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合以上观点,我在《电阻》这节课中注意下几个观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在一节物理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台调光灯,并调节灯的旋钮,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灯的亮度发生了变化。灯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根据前面的知识同样可以知道是由于电流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呢?请你尝试利作课桌上的器材设计相关的实验。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像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就举了一些生活中简单易懂的例子。如:
(1)某人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个人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所受到的阻碍跟人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电影散场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是打开大门还是打开旁边的小侧门让观众出去?(打开大门)为什么呢?(如果仅仅打开侧门,很多人就会被阻在门口不能很快的出去,而打开大门人们很快地就能通过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人群通过门的快慢跟门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跟门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人群越容易通过,也就是受到的阻碍越小。利用这种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物理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物理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如本节课的第一个实验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从时间上考虑应设计成演示实验比较好,但从认知效果上考虑设计成学生实验较好,最后还是定为了学生实验。我认为让学生自己经历观察(物体接入电路时灯的亮度)、比较(不同物体接入灯的亮度不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的过程,比教师在讲台上做告诉他们结论要好的多。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开放性的教学,提高主动性。
物理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在做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实验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
在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时,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器材,让他们接入电路进行对比。在实验前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总结改变电路电流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以及从取得的信息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物理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落到实处。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设计本节教学时,首先明确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电阻的概念和电阻的影响因素。在引入部分,通过演示实验,改变灯泡亮暗,提出电流在导体中是否受到阻碍,从而引出电阻概念。在这里强调了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电流大小无关,为接下来猜想电阻的影响因素做铺垫。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实验能力。
本节课还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初出茅庐,很多东西还很不成熟。感谢老师们给予我颇具建设性的建议。
一、朱燕欢老师建议
1、学生做完实验,在PPT的模板上回答完结论之后,应该要进行总结。结论要强调前提条件是什么。
2、边总结的时候边在数据上处理,教会学生处理数据。
3、第一组上去的时候就应该规范他们的操作,让后面上来的学生模仿。
二、钟肖媚老师建议
1、语言不够严谨,板书“电阻的因素”应改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板书“概念:电流、大小”应为“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实验过于累赘,每一组都上来测两组数据,测过的数据就可以不用再测一次了。
三、实习老师们建议
1、读错字了,提前查字典不要给学生起哄的机会。
2、当学生上来讲台操作有错误时,应该面向全班改正学生的错误。
3、将PPT上的结论模板打印下来,作为学案给学生们写下来,增加他们动笔的机会。
4、在学生操作完应该总结一下,把结论简练地打在PPT上。
5、后面时间不够,前面引入概念时应该要更紧凑一些。
6、说完后面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时候,应该用刚学的知识去解释引入的第一个实验,让课堂变得更完整。
7、阻碍电流作用的大小是电阻,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应该用一下类似的事例去形象化一些。
最后,我自己也有发现了一些问题:
1、刚引入电阻这个概念,说完阻碍电流作用大小是电阻后,应该接着说: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阻碍作用越小,电阻越小。给多一点学生与理解这个概念。
2、多说一些延伸知识,例如欧姆是一个人科学家、人的电阻有多大等等,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3、没有说电阻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U、I无关。
4、没有提及超导体、半导体材料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