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课文原文1 一 我国广大山区的邮电网络是什么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信客》课文原文3篇,供大家参考。
《信客》课文原文1
一
我国广大山区的邮电网络是什么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人数量并不太多,他们又不集中在一个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驼、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运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二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落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分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揣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践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几个城市里的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老人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来就单身一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三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麽希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挟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挟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淘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都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麽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四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缛缛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难,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麽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完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解释了自己的身分,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支持不了。”
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麽也找不到。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劫数未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里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中属于中等。
五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个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麽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阅读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1)
——客夜原文,翻译,赏析3篇
客夜原文,翻译,赏析1
戴叔伦〔唐代〕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译文
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注释
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唐李白《秋思》诗:“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诗经·郑风·子衿》:“佻兮达兮,在城阙兮。”
孔颖达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阙,非宫阙也。”
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后汉书·马融传》:“群师叠伍,伯校千重。”
会:聚会。
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
宋曾慥《高斋漫录》:“南唐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
惊暗鹊:一作“鸣散鹊”。
露草:沾露的草。唐李华《木兰赋》:“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复啼。”
泣寒蛩(qióng):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
寒蛩:深秋的蟋蟀。唐韦应物《拟古诗》之六:“寒蛩悲洞房,好鸟无遗音。”
羁(jī)旅: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
郑玄注:“羁旅,过行寄止者。”长:一作“常”。
相留:挽留。晓钟:报晓的钟声。唐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
赏析
这首诗点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点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点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枝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点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点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点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点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点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点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点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点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点《短歌以》中点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点辛酸之情。故友点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点“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点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点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点珍惜和同乡深厚点友情。全诗语言精炼,层次分明,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客夜原文,翻译,赏析2
客夜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⑴这句即《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意。仿佛老天爷故意和人过不去似的,所以说“不肯”。黄生云:“起句用俗语而下俗,笔健故尔。接句不肯字,索性以俗语作对,声口隐出纸上。”⑵这两句是写不寐时所见所闻。残月,将要落的月亮。因夜深,故见月残。高枕句,仇氏引洪仲注云:“高枕对人帘,谓江声高于枕上,此以实字作活字用。”按洪注据上句“入”字,将形容词“高”也看作动饲,甚是。高字属江声,不属枕,不能理解为“高枕无忧”的高枕。但说是“江声高于枕上”,却仍费解。萧涤非以为:江声本来自远方,但枕上卧而听之,一似高高出于头上,故日“高枕”。因夜静,故闻远江之声亦高。⑶这两句是不寐的心事。仗友生,靠朋友。⑷杜甫本很愁苦,妻子又来信催归,所以益发睡不着了。应悉未归情,是说应当了解我迟迟未归的苦衷。即五、六二句所说的。仇注:“书乃寄妻之书。”非。
赏析:
这是杜甫于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客夜原文,翻译,赏析3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唐代〕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个小村子傍晚的时候风雨潇潇,遇到的绿林好汉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当年根本就不用隐遁荒野,如今的世上多半都是你们这样的绿林好汉啊。
注释
《全唐诗》题下注: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遂赠诗云云。暮:一作“春”。潇潇:象声词,形容雨声。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绿林豪客:指旧社会无法生活,聚集在一起劫富济贫的人。知闻:即“久闻诗名”。一作“敲门”。他时不用逃名姓:一作“他时不用相回避”,又作“相逢不必论相识”。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七七。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风高放火,月黑*,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2)
——《信客》课文教学反思3篇
《信客》课文教学反思1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次叫教学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从读题目入手,激发学习热情。没有借助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而是轻松从读题目入手,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三次比读,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深情,使课堂气氛出现小高潮,学习热情再度被唤起。
其次,立足读中品析人物。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只是凭着大概的印象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写性语句来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品味、朗读,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语言而论语言。如“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改成““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他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两相比照一读,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劳任怨人格就体现出来了。还有“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让人物形象更加沧桑,我们不得不为老信客痛心唏嘘,甚至揪心百转。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等待品味,向着高处和深处发展,感受信客的品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可能还会挖掘出深沉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东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朗读是再次咀嚼,推敲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使课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
再次,适时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引导,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体感和深刻性。这个案例中,学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等,但这些感受是零散的,肤浅的。教师在“信客失信”这一板块中,适时地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是凭着这些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诚信宽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这样学生对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体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在社会进程中,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氛围又是那样的艰难,诚信文化正经历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举重若轻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可窥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地喟叹……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能够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信客带给我们的是文化在传承,发展与革新中的举步维艰。
最后,追求课堂评价语诗意。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不单一,随生而评,因生而设,“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语言是美丽”“有道理,谁来接力”使得课堂不乏诗意。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不过,课堂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要巧设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学设置的第一板块——信客之信,提出的问题“信客有怎样的品质”这个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停留在表层,后来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话题基于个性的体验,自由度相当大,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都有机会言说。
第二,走进自我,情感体验需要内化。如果把问题设置“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就是引导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把自我与信客做了比较,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艺术是在不断锤炼中完美。这节研究课让我知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应该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3)
——课文信客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作文
课文信客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作文1
今天读了余秋雨的一篇文章—《信客》。读后心中久久不能*静,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信客的形象:在崎岖的山道上,一个身穿破旧的粗布衣衫,背着沉重包袱的人在踽踽而行,汗水顺着他苍老的脸颊流淌下来,啪——嗒!啪——嗒地滴在山路上,也滴在他那充满希冀的目光中。汗水早已湿透了他弯弯的脊背,然而他还在不停地走着走着......
他知道他不能停下来,因为在他看来,他背上的包袱太深重了,里面装的可是千家万户的期盼和他对未来的希望啊!有老张家期盼的书信,老李家过冬的衣衫,一句话里面充满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吉凶祸福,他要把这些一全部交到主人的手中。这就是他——一个信客的神圣的使命!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责任感穿行在城市和乡村间,他的坚毅的脚步声成了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一年四季,风里雨里,他拚命地奋斗着、挣扎着,就为了得到一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这就是一个信客艰难的人生!
他本来应该赢得人们对他的尊重,然而并非如此,他经常遭人怀疑、责难和污辱。尽管如此,他还是默默地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只有在没有信客的时候,人们才能想起他的种种好处。他有一双铁脚板,能走遍千山万水,可是却一生贫寒;他有知识,本可成为他骄傲的资本,然而却成了他为人处事的羁绊。这就是一个信客的悲剧一生!
然而,信客沟通了城市和乡村,增强了人与人的交流,它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边远山区邮政业最早的雏形。它的贡献不可磨灭。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4)
——信客教学设计3篇
信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本篇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
3诵读品味法。。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先来给大家念一段话:“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20xx年度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是一个邮递员,这段颁奖词称颂的就是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默默奉献的精神。邮递员——在过去被称为信使、信差、信客等,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带,由于通讯事业尚未普及到农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投影)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创意讲谈:请用一段话讲尽可能多的作品串联起来,要有意义,通顺流畅。
示例:余秋雨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字词注音(投影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来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请一学生试读,其他学生纠正)
嫉妒( jídù ) è(噩)耗 猝然( cù ) jì liǎng (伎俩)
昏厥( jué ) 颠 pèi (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 (髦) 唏嘘 ( xī xū ) 文绉绉( zhōu ) 连声nu nu (诺诺)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
①信客是干什么的?
②信客通常奔忙于什么地方之间?
(明确:①捎物带信的 ②城乡之间。)
原来信客是在城乡之间替人捎物带信的一种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什么样的人适合呢?我这里有张招聘表,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投影表格)
信客招聘表
从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2)学生速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 提示:课文共五节,行文脉络是:信客是个沉重的职业——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五、合作讨论,点难拨疑:(投影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4)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5)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4)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5)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 纽带。”
附板书设计(投影)
城乡纽带
接受重托 任劳任怨 善良厚道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 信客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
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地进行赏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例句,并指导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抓重点字词、可以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作者的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示例:(投影佳句及问题设计)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老信客为什么要“躲”?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③他为什么“失眠”? 他“失眠”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把老信客因一时犯错而糟蹋了名誉的后悔、内疚、无脸见人的心理以及对他所从事过的事业的不舍的心理都包含在其中。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十分畅达。
(2)“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设问:①“这些眼神”包括哪些眼神?②“打分”是什么意思?③“探询”是什么意思?反映了农村人怎样的心理?④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农村对外出谋生者的评价以及村民对城市充满好奇和想了解城市这种心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句式整齐而警辟。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设问:① “升沉荣辱”是两对反义词,它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②说农村神经系统是“长期迟钝的”,反映了农村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③为什么说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④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乡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真切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旧*农村的封闭、落后的慨叹,对信客沟通城乡,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4)“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反映了妇女怎样的心理?③而信客是怎样做的?④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质?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死了丈夫的妇女对信客猜疑、不信任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也从侧面说明信客这一行难做。然而,面对猜疑,信客却只是“柔声地汇报”,把信客那种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的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二、拓展延伸(投影问题)
1、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司机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老人不是他撞的,然后才救助老人。
讨论:(1)你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
(2)怎样避免发生这样怪事?
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守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信。
2、给信客的颁奖词(要求用感动*的颁奖词的格式评价信客)
示例:一句委托,一生一世的努力,踏泥泞之路,穿梭于乡间小道。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尽忠职守,为人宽容。诚信是他的名片,耐心是他的代名词。一个信字,占据了他的一生。退而为师,桃李满天下。这就是他,一个普通却又不*凡的信客!
信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我准备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字词要掌握。要求反复朗读课文,课文内容要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堂采取学生提问,学生自己解答的方式。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三个事例。在阅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信客的品行。掌握人物的性格。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联系余秋雨的其他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思想内涵。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进一步形成。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
教学对象及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自学有一定能力。因此预习效果应当强调,合作交流应强调语言运用的规范性。要重视学生语言的品味、积累、感悟和运用。可适当进行一些模仿式的片断描写练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识记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有条件的同学可提前阅读余秋雨的其他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信客,乡村过去没有邮局,对外通信往来主要靠从事这种特殊职业的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行业规范。诚信不仅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更应该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我们应该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1966年入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学习,后留校任教。主要论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戏剧文化史述》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必要时进行合作探究),理清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结构。教师可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明确: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2、编写提纲,把握主要内容。要求简明扼要,语言*实。概括主要情节,减删细节
提示:
A、从业缘起: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使。
B、信客生涯: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总领)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带口信,还须听凭主顾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当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遭受无端的猜疑;代人读写书信,每与人同生悲切;揭穿主顾败行,惨遭打骂诬陷――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终于无奈卸却差使。
C、转业之后: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打过他的人,翻然悔悟,向他道歉,在乡里设了代办处。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教师,进而升为校长。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很多。
3、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方式,要求在概括品质的同时,找出相应的事例。)
提示: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通情事理。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本文叙写了苦行的信客行当,赞扬了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文章在结构安排、主题表现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学生把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集中、整理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讨论题:
A、在结构上,作者是怎样安排信客和老信客的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B、怎样理解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老信客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C、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最感兴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
提示:
A、文章的明线主要写了信客的从业生涯,交代了老信客的命运是一条暗线。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又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
B、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是赞赏和同情的(包括老信客因失信而自残)。本文的主题,是通过信客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表现出来的。老信客的行为同样从不同侧面起着表现主题的作用。
C、本文的语言典雅而又精辟。许多典雅精炼的词语值得我们学习,如“破烂灰暗”“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心”“满纸幽怨”……精辟的句子。如:“这些眼神,是*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都市里的升降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表现信客是联系城乡的纽带。等等。
3、赏析美文:幻灯出示余秋雨的散文集《文明的碎片》之《西湖梦》的片段,体会作者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特色。
四、体验与反思: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接受道德品性教育。
1、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树碑立传?
2、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早已消失,但诚信永远是做人之本,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以“诚信”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信 客
余秋雨
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事例:1、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做代理人
2、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3、转业后做老师
七、课后反思:
注意要抓住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上课时,对于课文中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方式,抓住最主要的内容老师做一个提示。
信客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本篇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
3诵读品味法。。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先来给大家念一段话:“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20xx年度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是一个邮递员,这段颁奖词称颂的就是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默默奉献的精神。邮递员——在过去被称为信使、信差、信客等,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带,由于通讯事业尚未普及到农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投影)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创意讲谈:请用一段话讲尽可能多的作品串联起来,要有意义,通顺流畅。
示例:余秋雨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字词注音(投影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来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请一学生试读,其他学生纠正)
嫉妒( jídù ) è(噩)耗 猝然( cù ) jì liǎng (伎俩)
昏厥( jué ) 颠 pèi (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 (髦) 唏嘘 ( xī xū ) 文绉绉( zhōu ) 连声nu nu (诺诺)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
①信客是干什么的?
②信客通常奔忙于什么地方之间?
(明确:①捎物带信的 ②城乡之间。)
原来信客是在城乡之间替人捎物带信的一种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什么样的人适合呢?我这里有张招聘表,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投影表格)
信客招聘表
从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2)学生速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 提示:课文共五节,行文脉络是:信客是个沉重的职业——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五、合作讨论,点难拨疑:(投影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4)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5)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4)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5)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 纽带。”
附板书设计(投影)
城乡纽带
接受重托 任劳任怨 善良厚道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 信客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
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地进行赏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例句,并指导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抓重点字词、可以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作者的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示例:(投影佳句及问题设计)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老信客为什么要“躲”?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③他为什么“失眠”? 他“失眠”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把老信客因一时犯错而糟蹋了名誉的后悔、内疚、无脸见人的心理以及对他所从事过的事业的不舍的心理都包含在其中。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十分畅达。
(2)“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设问:①“这些眼神”包括哪些眼神?②“打分”是什么意思?③“探询”是什么意思?反映了农村人怎样的心理?④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农村对外出谋生者的评价以及村民对城市充满好奇和想了解城市这种心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句式整齐而警辟。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设问:① “升沉荣辱”是两对反义词,它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②说农村神经系统是“长期迟钝的”,反映了农村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③为什么说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④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乡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真切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旧*农村的封闭、落后的慨叹,对信客沟通城乡,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4)“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反映了妇女怎样的心理?③而信客是怎样做的?④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质?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死了丈夫的妇女对信客猜疑、不信任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也从侧面说明信客这一行难做。然而,面对猜疑,信客却只是“柔声地汇报”,把信客那种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的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二、拓展延伸(投影问题)
1、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司机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老人不是他撞的,然后才救助老人。
讨论:(1)你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
(2)怎样避免发生这样怪事?
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守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信。
2、给信客的颁奖词(要求用感动*的颁奖词的格式评价信客)
示例:一句委托,一生一世的努力,踏泥泞之路,穿梭于乡间小道。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尽忠职守,为人宽容。诚信是他的名片,耐心是他的代名词。一个信字,占据了他的一生。退而为师,桃李满天下。这就是他,一个普通却又不*凡的信客!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5)
——结客少年场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结客少年场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结客少年场行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译文
紫燕这匹骏马有着黄金色的眼珠,马嘶鸣时摇动着它颈上那美丽的绿色鬃毛。它一路奔驰,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长安洛门。年少时学习剑术,剑术高超,白猿公败在少年的手下,飞上枝头化为一只猿猴。少年穿着饰有珠宝的锦袍,腰间插着匕首和吴钩。他自小一个人就有万人的英勇,如今腰间插有宝剑就更显雄风了。与豪侠剧孟结为好友,二人一见如故,一同去新丰畅饮美酒。少年志气豪猛,哪怕在都市中,杯酒之间就可以结束一个人的性命。不要说易水寒冷如冰,看看今日白虹贯日,如此晴朗。只可惜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徒然死在秦宫之中。像秦武阳那样的人如同死灰一样,跟他这样的人结交朋友,事情怎么会取得成功呢?
注释
①紫燕:骏马的名称。
②啾啾:马的鸣叫声。
③洛门:指洛阳城门,汉代的长安城门。
④凌轹(lì):欺凌,辱蔑。
⑤白猿公:这里运用了典故,越国的一名女子善于剑术,在路上遇见了一名老翁,他自称袁公,与女子比试剑术,没有胜利,而飞上树,变成了一只白色的猿猴。
⑥吴鸿:宝剑,吴钩的代称。
⑦剧孟:人名,汉代洛阳人,著名侠士。
⑧日贯虹:白虹贯日,形容志气威猛。
⑨武阳:指秦武阳,是荆轲的副手,见到秦王后特别惊恐,让秦王有所察觉。
简析
《结客少年场行》,乐府旧题,属于《杂曲歌辞》。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任侠使气的豪迈情怀以及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
结客少年场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结客少年场行
[唐代]李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紫燕这匹骏马有着黄金色的眼珠,马嘶鸣时摇动着它颈上那美丽的绿色鬃毛。
它一路奔驰,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长安洛门。
年少时学习秦术,秦术高超,白猿公败在少年的手下,飞上枝头化为一只猿猴。
少年穿着饰有珠宝的锦袍,腰间插着匕首和吴钩。
他自小一个人就有万人的英勇,如今腰间插有宝秦就更显雄风了。
与豪侠剧孟结为好友,二人一见如故,一同去新丰畅饮美酒。
少年志气豪勐,哪怕在都市中,杯酒之间就可以结束一个人的性命。
不要说易水寒冷如冰,看看今日白虹贯日,如此晴朗。
只可惜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徒然死在秦宫之中。
像秦武阳那样的人如同死灰一样,跟他这样的人结交朋友,事情怎么会取得成功呢?
注释
紫燕:骏马的名称。
啾啾:马的鸣叫声。
洛门:指洛阳城门,汉代的长安城门。
凌轹(lì):欺凌,辱蔑。
白猿公:这里运用了典故,越国的一名女子善于秦术,在路上遇见了一名老翁,他自称袁公,与女子比试秦术,没有胜利,而飞上树,变成了一只白色的猿猴。
吴鸿:宝秦,吴钩的代称。
剧孟:人名,汉代洛阳人,着名侠士。
日贯虹:白虹贯日,形容志气威勐。
武阳:指秦武阳,是荆轲的副手,见到秦王后特别惊恐,让秦王有所察觉。
赏析:
诗人一直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壮志雄心,但总不能如愿,于是在无奈中不期然发出不*之鸣。这首诗就是此种情况下的心声。
此诗塑造了一个剑术超过白猿公,纵横江湖的少年侠士形象。他剑术高强,却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于是发出了愤恨激越的郁闷不*之鸣。
开首写少年所骑骏马的神骏与装饰之豪华,“*明”写少年在白天骑马相互驱驰,在洛门东结交朋友。接着,“少年”两句写其剑术超过传说中的白猿公,突出其剑术之高超。
接下来八句写其纵横江湖之勇勐形象。特别是“笑尽一杯酒,*都市中”两句,写尽了少年的豪侠形象。最后几句借荆轲刺秦事抒发内心的情感。与一般的咏叹荆轲刺秦的诗不一样的是,全诗没有出现荆轲的名字,但“缺场”的荆轲事实上是诗中的主角——诗人自己。诗人批评谋划行刺秦始皇失败的燕太子丹,是因为他没有给荆轲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展身手的条件,反倒找来一个进入秦宫就面如死灰的秦舞阳,帮了倒忙,给剑客造成干正事的掣肘。
这种批评正好表现出诗人渴盼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首诗虽然有郁闷与不*,但依旧是那种扬厉雄健的风格,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豪侠气质。
结客少年场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结客少年场行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翻译
紫燕这匹骏马有着黄金色的眼珠,马嘶鸣时摇动着它颈上那美丽的绿色鬃毛。
它一路奔驰,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长安洛门。
年少时学习剑术,剑术高超,白猿公败在少年的手下,飞上枝头化为一只猿猴。
少年穿着饰有珠宝的锦袍,腰间插着匕首和吴钩。
他自小一个人就有万人的英勇,如今腰间插有宝剑就更显雄风了。
与豪侠剧孟结为好友,二人一见如故,一同去新丰畅饮美酒。
少年志气豪猛,哪怕在都市中,杯酒之间就可以结束一个人的性命。
不要说易水寒冷如冰,看看今日白虹贯日,如此晴朗。
只可惜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徒然死在秦宫之中。
像秦武阳那样的人如同死灰一样,跟他这样的人结交朋友,事情怎么会取得成功呢?
注释
紫燕:骏马的名称。
啾啾:马的鸣叫声。
洛门:指洛阳城门,汉代的长安城门。
凌轹:欺凌,辱蔑。
白猿公:这里运用了典故,越国的一名女子善于剑术,在路上遇见了一名老翁,他自称袁公,与女子比试剑术,没有胜利,而飞上树,变成了一只白色的猿猴。
吴鸿:宝剑,吴钩的代称。
剧孟:人名,汉代洛阳人,著名侠士。
日贯虹:白虹贯日,形容志气威猛。
舞阳:指秦武阳,是荆轲的副手,见到秦王后特别惊恐,让秦王有所察觉。
鉴赏
诗人一直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壮志雄心,但总不能如愿,于是在无奈中不期然发出不*之鸣。这首诗就是此种情况下的心声。
此诗塑造了一个剑术超过白猿公,纵横江湖的少年侠士形象。他剑术高强,却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于是发出了愤恨激越的郁闷不*之鸣。
开首写少年所骑骏马的神骏与装饰之豪华,“*明”写少年在白天骑马相互驱驰,在洛门东结交朋友。接着,“少年”两句写其剑术超过传说中的白猿公,突出其剑术之高超。
接下来八句写其纵横江湖之勇猛形象。特别是“笑尽一杯酒,*都市中”两句,写尽了少年的豪侠形象。最后几句借荆轲刺秦事抒发内心的情感。与一般的咏叹荆轲刺秦的诗不一样的是,全诗没有出现荆轲的名字,但“缺场”的荆轲事实上是诗中的主角——诗人自己。诗人批评谋划行刺秦始皇失败的燕太子丹,是因为他没有给荆轲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展身手的条件,反倒找来一个进入秦宫就面如死灰的秦舞阳,帮了倒忙,给剑客造成干正事的掣肘。
这种批评正好表现出诗人渴盼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首诗虽然有郁闷与不*,但依旧是那种扬厉雄健的风格,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豪侠气质。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以朔方节度副大使礼知节度事。率兵讨契丹。于范阳之北大破两蕃之众。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6)
——客至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客至原文翻译及赏析1
客至
唐代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馀通:余)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注释
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余杯:余下来的酒。
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呼取:叫,招呼
鉴赏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评价
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此篇若戏效元白体者。”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那么从什么角度什么意义上讲,《客至》“戏效元白体”呢?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难怪刘克庄说它是戏效元白体。
客至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客至
杜甫 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①但:只。
②缘:因为。
③蓬门:蓬草编织的门。
④飧:熟食。
⑤兼味:指饭菜不丰富。
⑥旧醅:没过滤的陈酒。
【译文】:
房前屋后都环绕着春水,只见成群的鸥鸟天天来。花径因为客人少没有打扫过,柴门今天为了你的到来才打开。因为离市集远,盘中的菜品种少,由于家贫,酒杯中只有旧年的陈酒。如果你愿意和邻居的老翁对饮,隔着篱笆喊他一起过来干杯。
【赏析】:
诗人叙述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坦率的性格和宴客的喜悦,也表现出两人之间诚挚的友情。全诗描写细腻传神,充满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客至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译文
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
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
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注释
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
舍:指家。
但见:只见。此句意为*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
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余杯:余下来的酒。
赏析: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7)
——约客原文及赏析 (菁选2篇)
约客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注释
⑴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
⑵黄梅时节: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⑶处处蛙:到处是蛙声。
⑷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⑸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赏析: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曲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鼓,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翻令诗意大为生色。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优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约客原文及赏析2
《约客》译文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已经过了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看着灯花一朵一朵落下。
《约客》赏析
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详。“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若你是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芝,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不安吧?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中。“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约客》简析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8)
——春课文原文朱自清
春课文原文朱自清1
原文: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解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朱自清的绝大部分散文都标有写作时间乃至地点。而惟独《春》既无时间,也没地点,也未曾收入他早期出版的《踪迹》(1924年)、《背影》(1958年)、《你我》(1936年)等集子中。于是有人推测说:“《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也有人认为:《春》是一篇“少年气盛”之作,时间当在1924年之前。近年来出版的朱自清的几种作品集(如《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中,《春》的末尾都标有出处:“原载朱文叔编《初中语文读本》第1册1933年7月版。”这册语文教材从何处何年选载,我们尚不可知,但它至少使这篇经典散文的写作时段缩短了4年——即1928年至1933年之间。也有人考证说这篇散文是专门应《初中语文读本》之邀创作的,此说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我主观妄断,《春》应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明白了《春》的写作时间,对于我们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细读,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信客》课文原文3篇(扩展9)
——江楼夕望招客原文、翻译、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赏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推荐访问:课文 原文 《信客》课文原文3篇 《信客》课文原文1 《信客》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