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学起来较为轻松。那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无疑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今天虽是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仍然牢记这一教学目标,在习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
1、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初步感知郑和的伟岸高大的形象。体会郑和的伟大壮举是我们*人的骄傲。
2、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宏伟壮观和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是要品的,是要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析、吟诵文本,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在朗读上还有些问题,这与他们课前的预习工作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这点有待改进。
2、有些学生还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咀嚼文字的习惯。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 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 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
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回到家,摊开语文书把课文反复地读了好多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贯穿线浮出水面。于是放弃了设计,先找了一大堆关于郑和的视频来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1405,七下西洋》给了我一个灵感,接着又想到了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前几天去聆听专家授课时回来分享的一个教学方法:把重点从课文中"抓出来,再一拳打出去,才是最能给学生深刻感受的教学。
于是马上重新再读课文,最后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在教学"扬帆启航一部分中让学生自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种,这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感受,但是教师需引导把课堂教学重点要放在宝船的介绍上。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范本,同时透过大量的数字、比喻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宝船的壮观,然后辅以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这宝船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们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也是难以制造出来,以此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加以板书强化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友好往来一部分时,让学生看"你是从哪些地方品读出*人这种骨子里的"友好"的,再体会 "往来的意义,辅以资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对"友好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板书"友好,时间恰到好处。
在教学"战胜凶险一部分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出凶险是什么?重点品读海上风浪大的句子,学习这种兼比喻、夸张和拟人于一处的形式,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表现出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勇敢无畏,机智沉稳的,此时板书"勇敢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三部分教学结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体会郑和的精神,从来引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此作为过渡,品读还有什么样的精神。
在品读第6小节时,应放手让学生采用上述方法自学,从文本的大量数字中体会出郑和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执着探索精神。板书"探索
最后通过最后一个小节的学习,再返回上述文本中再次强化理解板书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洞悉最后一个小节其实是全文的总结,不仅道出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
全文教学之后,效果较好,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抓和"放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放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从大篇幅的文本中"抓出能够反映主旨的重点语句,然后在体会时给予学生充分"放的权利,放他们自由驰骋在理解、品读的空间里,然后再由教师引导抓出品读后的重点,这样方能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捕捉空白,升华认识。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捕捉文章的空白,给与学生思维的锻炼,一次,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说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处去体会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果补充些航海知识的介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可能对学生理解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更有帮助。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习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 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 学习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习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谈话:“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视频,又知道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习题2.
(2)仔细阅读课后习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
(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 瓷器 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问题二:
(1)读课后习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习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表格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二)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 1405年7月11日出航, 1407年10月2日回国, 27个月,将近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
2.我们先来学习“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①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②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③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
①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②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②理解: 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观看。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
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习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习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 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表格。
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2. 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表格。
3. 根据学生展示表格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开火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习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要求: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 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
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8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学起来较为轻松。那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无疑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今天虽是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仍然牢记这一教学目标,在习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
1、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初步感知郑和的伟岸高大的形象。体会郑和的伟大壮举是我们*人的骄傲。
2、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宏伟壮观和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是要品的,是要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析、吟诵文本,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在朗读上还有些问题,这与他们课前的预习工作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这点有待改进。
2、有些学生还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咀嚼文字的习惯。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9
课文写的是郑和下西洋远航的历史事件,文章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突出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全文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展现了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在教学此文时,由于在让学生预习时了解郑和的远航的相关资料,所以在课堂上理解关于郑和远航的内容、如郑和远航的目的,郑和远航的出发点是哪儿缩短了学生与历史材料的距离。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第一次远航这一教学为重点。
通过理清思路,以“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三个场景为突破口采取以读为主以读悟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 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 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
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回到家,摊开语文书把课文反复地读了好多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贯穿线浮出水面。于是放弃了设计,先找了一大堆关于郑和的视频来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1405,七下西洋》给了我一个灵感,接着又想到了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前几天去聆听专家授课时回来分享的一个教学方法:把重点从课文中"抓出来,再一拳打出去,才是最能给学生深刻感受的教学。
于是马上重新再读课文,最后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在教学"扬帆启航一部分中让学生自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种,这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感受,但是教师需引导把课堂教学重点要放在宝船的介绍上。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范本,同时透过大量的数字、比喻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宝船的壮观,然后辅以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这宝船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们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也是难以制造出来,以此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加以板书强化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友好往来一部分时,让学生看"你是从哪些地方品读出*人这种骨子里的"友好"的,再体会 "往来的意义,辅以资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对"友好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板书"友好,时间恰到好处。
在教学"战胜凶险一部分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出凶险是什么?重点品读海上风浪大的句子,学习这种兼比喻、夸张和拟人于一处的形式,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表现出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勇敢无畏,机智沉稳的,此时板书"勇敢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三部分教学结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体会郑和的精神,从来引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此作为过渡,品读还有什么样的精神。
在品读第6小节时,应放手让学生采用上述方法自学,从文本的大量数字中体会出郑和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执着探索精神。板书"探索
最后通过最后一个小节的学习,再返回上述文本中再次强化理解板书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洞悉最后一个小节其实是全文的总结,不仅道出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
全文教学之后,效果较好,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抓和"放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放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从大篇幅的文本中"抓出能够反映主旨的重点语句,然后在体会时给予学生充分"放的权利,放他们自由驰骋在理解、品读的空间里,然后再由教师引导抓出品读后的重点,这样方能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课文,学起来较为轻松。那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无疑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以今天虽是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仍然牢记这一教学目标,在习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
1、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初步感知郑和的伟岸高大的形象。体会郑和的伟大壮举是我们*人的骄傲。
2、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宏伟壮观和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语文是要品的,是要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析、吟诵文本,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在朗读上还有些问题,这与他们课前的预习工作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这点有待改进。
2、有些学生还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咀嚼文字的习惯。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
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7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 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 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
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回到家,摊开语文书把课文反复地读了好多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贯穿线浮出水面。于是放弃了设计,先找了一大堆关于郑和的视频来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1405,七下西洋》给了我一个灵感,接着又想到了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前几天去聆听专家授课时回来分享的一个教学方法:把重点从课文中"抓出来,再一拳打出去,才是最能给学生深刻感受的教学。
于是马上重新再读课文,最后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在教学"扬帆启航一部分中让学生自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种,这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感受,但是教师需引导把课堂教学重点要放在宝船的介绍上。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范本,同时透过大量的数字、比喻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宝船的壮观,然后辅以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这宝船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们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也是难以制造出来,以此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加以板书强化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友好往来一部分时,让学生看"你是从哪些地方品读出*人这种骨子里的"友好"的,再体会 "往来的意义,辅以资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对"友好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板书"友好,时间恰到好处。
在教学"战胜凶险一部分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出凶险是什么?重点品读海上风浪大的句子,学习这种兼比喻、夸张和拟人于一处的形式,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表现出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勇敢无畏,机智沉稳的,此时板书"勇敢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三部分教学结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体会郑和的精神,从来引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此作为过渡,品读还有什么样的精神。
在品读第6小节时,应放手让学生采用上述方法自学,从文本的大量数字中体会出郑和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执着探索精神。板书"探索
最后通过最后一个小节的学习,再返回上述文本中再次强化理解板书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洞悉最后一个小节其实是全文的总结,不仅道出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
全文教学之后,效果较好,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抓和"放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放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从大篇幅的文本中"抓出能够反映主旨的重点语句,然后在体会时给予学生充分"放的权利,放他们自由驰骋在理解、品读的空间里,然后再由教师引导抓出品读后的重点,这样方能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8
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9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捕捉空白,升华认识。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捕捉文章的空白,给与学生思维的锻炼,一次,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说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处去体会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果补充些航海知识的介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可能对学生理解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更有帮助。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
我的开头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历史源源流长,英雄辈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师才归纳: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以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性质很高。
教学时,我根据课后练习上的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这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课文的一到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叫“宝船”?学生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这些船大,二是船上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三是船上满载着货物。第二层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一下远航的远。我让学生说说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主要是“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等,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读出与各国的友好感情,我还采用分组活动,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第三层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让学生说说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课文写了两种凶险“战斗风浪”“智取海盗”,并要求学生描述当时的场面。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还联系到了练习中有关的词语进行相机的朗读和讲解。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一、网络环境,课堂预热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提醒阅读的速度,二要提醒学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二、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三、巧搭舞台,放飞思维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郑和的七次远航,到达了30多个国家,我在课上传达了在现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较容易的,应从这种思辨得出郑和在600多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出使那么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出过国,更何况是30多个国家。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
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
教《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时,我揭示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有许多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就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让学生读课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在教学第一部分“扬帆起航”时,我抓了一些数字让学生去体会。我想语文即是生活,数字也不例外。教师要做好在数字和和学生生活之间架桥的工作,那么形象化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字深意的重要过程。所以我教学时,让他们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形象化地帮助了他们理解数字。
昨天听了幼儿园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尚小,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刺激信息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厌学心理,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如果每节课都能在开心一笑中学到知识,学生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兴趣,爱上语文课。
不足之处:
1、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全激发出来,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的阅读水*还有待于提高,在以后的课上要加强指导。
3、解说数字时要注重真实性,要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比较。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7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直奔中心。
我就课文标题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捕捉空白,升华认识。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捕捉文章的空白,给与学生思维的锻炼,一次,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又是怎么克服的?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我想,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东西一定会更多。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说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处去体会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创设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果补充些航海知识的介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可能对学生理解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更有帮助。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8
《郑和远航》在写法上点面结合、有详有略,能够围绕中心选择合适内容。因此第一课时指导学生理清层次,复述第一次远航经过,学习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法。第二课时则专注做一件事,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的写法,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内容,理解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的关系。首先学生思考从哪两个方面写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再将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联系起来,点亮学生的思维,板书正是为理清三部分内容服务的。这样,经过三次的学习与提升,能够不断渗透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的观念。既不脱离文本,又不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的单纯分析上,力求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提升他们对文章写法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懂得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之后,趁热打铁训练一番,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材料,让他们围绕不同的中心选择不同的材料,并且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提纲。这样,学生经历了从读课文到悟写法再到运用的完整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实现用课文教语文。
今天的教学存在许多不足。理解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的时候,牵引的痕迹比较重,应该先放后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各抒己见,再总结内容,点出要点,这样学生会领悟的更深。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如何用课文教语文,关注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同时对于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做些尝试。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9
我的开头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同学们,*历史源源流长,英雄辈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师才归纳: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以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性质很高。
教学时,我根据课后练习上的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这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课文的一到三自然段,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叫“宝船”?学生概括出以下几点,一是这些船大,二是船上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三是船上满载着货物。第二层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一下远航的远。我让学生说说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这些国家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主要是“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等,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读出与各国的友好感情,我还采用分组活动,选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第三层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让学生说说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课文写了两种凶险“战斗风浪”“智取海盗”,并要求学生描述当时的场面。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还联系到了练习中有关的词语进行相机的朗读和讲解。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菁华1篇)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
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
郑和为什么要远航?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教学反思10篇
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二是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
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
计算、合理组织计算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
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有人生病要上医院,又要打什么电话呢?”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移动右边的1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2
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有时间只有30分钟,因此我就打算尽快的进行课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因此在第一稿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以学生进行帮助搬运工,进行搬运油桶。同时给学生一个木板的提示。学生非常容易的提出用木板搭在汽车的车厢,形成一个斜坡。这个时候我就抓住机会引入课题。这是第一稿的方案,在第三搞的时候,我就在荀老师,郭老师的建议之下将单元导入和本课纳入其中。提出:生活中的机械有哪些?学生就能够较为轻松的回答。但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将问法改为:听到机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道:金属,电,机器人等。这个和我预想的相差比较的远。因此我现在认为还是第一种问法较为妥当。那样学生就能够较为好举例,同时活跃课堂的氛围。
在导入本课的时候,荀老师和郭老师建议将给以学生木板的提示去掉,让学生发散思维,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活跃班级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气氛。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们能够较为好的进行思考发言,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当一位女生说出用木板搭在卡车上,我及时的抓住机会,导入课题。但是现在想来我认为我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学生,给以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介绍完斜面的定义之后,问题学生斜面有什么作用的时候,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都进行相应的猜想斜面斜面的作用。这时候学生学反应各种各样,比较好。现在想来,我是否能够让学生就斜面提出相关的问题呢?再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本节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我没有这样做。如果时间比较充足,我就让学生进行提问。在学生进行猜想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们都进行猜想。我在学生的猜想之中只选择验证斜面省力这个课题,对于其它的课题没有进行理会。现在想来,我以后需要对于其它的课题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单独或者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课下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对于自然科学越来越感兴趣了。
感谢郭延法,荀春莲老师给予的帮助。仇立运老师给以在各个方面的指导。
教学反思3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离开生活,艺术创作就会失去源泉而枯竭。而对于那些热爱美术喜欢画画的孩子来说,也何尝不是这样。不立足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美术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教学活动溶为一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家具》这等,我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布置学生完成“寻找家具中美术”生活作业。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在制作《家具》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先组织学生分组有计划地逐步拆开事先准备好的“家具”,并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所遇到的问题,并经过讨论发现纸盒家具折叠的奥妙,最终重新折叠成功。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操作过程中,重要的是发挥了团队的协作优势,表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个欲望和探索创新精神,同时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分享到了团队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4
这篇通讯非常感人,但难度不大,怎样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流于肤浅,不流于表面,怎样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情感,去咀嚼语言的精妙,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言入体验,这是我这次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抓拍感人场景这一语文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能引领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感动和净化,而且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的潜能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了,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这不由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总觉得学生对稍难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能调动起他们研讨的兴趣,没能给他们一个思维的具体的触发点,没给他们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台。如果课堂中只是简单地问:“你们觉得本文哪些地方感动你?为什么?”估计很多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老生常谈。所以,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去和作品及作者认真“对话”,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否则,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教学反思5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课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二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有限,明白的意思可能用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来设计备课思路:
一、运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是教学。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活动一:尽情的读,读出味道。活动二:畅所欲言,谈出感受。活动三:合作探究,尽情想象。
让学生尽情的读课文时,我没有局限于不同形式的朗读,而是在读的时候引导学生猜测感受青蛙和小鸟的不同心理,进而读出文本深层的思想感受。
在读透的基础,进入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尽情的说,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这一环节,我以辩论会的形式展开讨论,正确的想法,错误的想法在这里交汇碰撞,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将课文的思想内容浸透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来理解青蛙的看法对与否时,我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用书卷成筒状来观察天。来明白青蛙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天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他是坐在井里看天,由于自己的见识短浅,孤陋寡闻,才会有错误的判断。
在评价小鸟时,我让学生尽情想象,想象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看到怎样的天?看到怎样的景物?从中明白:见识广,知识丰富,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通过我的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课文的见解更是水到渠成,思绪喷涌而出,精辟的发言引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学生在掌声的鼓励下越说越精彩。
当然,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处里的不好,例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读的不够尽兴,没有完全读出小鸟和青蛙的情感;在引导学生想象时,由于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想象没有完全打开,只是随老师的指向去想象,没有充分展现个人的想法。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细节上的设计与思考,让每一节课都尽可能的完美。
教学反思6
本周,我教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学生对这四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这四部分开展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四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
二、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后评价。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现海水的美,读后请同学来评价,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不仅进行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在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教学中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汇报,由老师给出的知识提示,再整合,跳出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老圈圈。
注重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整个课堂结构设定为研究汇报活动,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学习海鸟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本节课,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在集体汇报时,让其他组员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教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由于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还很稚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
我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步。
教学反思7
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5、学生反馈
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
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两部分内容。
成功之处:
1.注重规律的总结,熟练掌握分数大小比较。在例4的教学过程中,由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通过含有分数单位的个数直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在分子相同的大小比较中,使学生发现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2.掌握通分的含义及目的。在例5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2/5和1/4的大小,如果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必须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通分的必要性,进而学生明确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由此得出通分的一般方法:可以以两个分母的任意一个公倍数作为公分母,也可以选取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习通分后,由于受两个例题的影响,学生在练习做一做第2题时不仅进行了通分,还进行了分数大小的比较,看来学生非常容易受新知识学习的影响,非常容易照葫芦画瓢。
2.学生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总是出现只比较通分后的分数的大小,而不把原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再教设计:
注意讲清通分的含义和目的,通分就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不要与分数的大小比较混为一谈。
教学反思9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刘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刘老师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截一个几何体”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四.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07页25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体自我探索
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得到了可EXE文件,和电脑教师合作,放入学生的电脑网络,安排一节,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两个班学生兴奋投入了学生。
综合来看,新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考虑: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 从教学的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
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创造和*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日历表,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彬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问 小彬几号回家?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这时课堂热闹非凡,讨论的场面不言而喻,然后观察学生准备好的日历,找日历中规律,竖列中的数字关系,横列中的数字关系,紧接着玩日历中的数学游戏,学生情绪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生来说,买卖服装是生活中最*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教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生的会很感兴趣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但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现在农村学生,阅读课外的读物还不是很多,若看到一些数据无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让*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表意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同学之间少指责,使他们不再沉默。
新教材的优点很多,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调皮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作为新教师十分头疼,如何解决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
教学反思10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对教英语学习的状况,我作了以下反思。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用心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系统性,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基于以上状况,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资料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一、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潜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其实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记得一位优秀的教师曾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超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二、多鼓励后进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并把他们分成三组不一样的差生来进行补差工作。第一组是一点也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群众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潜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我采取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方法,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并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我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以上做法,我虽收到必须的效果,但我没坚持到底,确实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充分利用有效时间,也就是每一天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潜力。
三、在复习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做到:
(一)精讲多练。精讲多练是我采取的另一个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少讲精讲,让每位同学做好笔记,掌握知识重点难点,然后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练习加以巩固,课后留有适当不一样层次的作业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去练习,这样透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同时,我又让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错题本,在我每次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把他们易错的习题和知识点重点记在错题本上,以便于*时有重点地去记忆和理解。个性是学习好的学生做的十分好。
(二)根据复习资料,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
(三)循环考试,即每学完一部分后,进行阶段性测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自觉性。
四、在整个英语复习中还应遵循一条原则:摆正师生关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在归纳、检查、分析、比较、讨论、总结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到达提高学生自学潜力,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个人教学反思10篇
个人教学反思1
如何上好一节课?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样的学生,对不一样的教师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我的课呢?
第一、进取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资料,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进取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齐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一样,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主角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主角,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主角。赋予主角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资料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活力、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构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个人教学反思2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
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透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透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资料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用心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的状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忙。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一样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潜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用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到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个人教学反思3
今天下午二节课后,我校组织了上学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的研讨会。第一次参加的我对这次的教研活动感慨颇多,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下面就是我对这次教研活动的反思:
1、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但是自制能力还不强,粗心大意。在*时的学习上读错题,在考试中漏题、不认真审题,那么当教师发现这些问题时就要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去解决它。
2、注重学习方式。多种形式练习,“组图练习”,“文字练习”,“图文并茂练习”,“做游戏”。*时在考试时,要严格按照期末考试的要求,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较顽皮,可能考试时是自己的老师就认真做题,别的老师做题时就走思,所以要要求学生适应期末考试的环境、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细节,认真研读教参、教案,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的教课方式和经验,并结合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出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个过程就要求教师静心去研究学习。
4、揣摩出题人的心理,提高教学成绩。研究期末考试题型,教学中也要扩大范围的学习,结合实际多看课外书,从卷面上分析出题人的心思,分析卷面有什么信息
5、培优辅差。培养优秀的学生使其更优秀,辅导差一点的学生使其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不同对待。
个人教学反思4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
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个人教学反思5
这是一堂发展性的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智力因素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我设计这堂课的目的就是在这样的阶段,通过训练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辅导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充分想象,我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素材和情境。从视觉表象的联想到听觉引起的一些想象(简单的瓶子破碎的声音、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再到设计南极考察站这样一个情境的想象,最后设计了一个七巧板的拼图竞赛,在游戏活动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应该说,这些环节的设计收到了激活学生想象力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不过,设计南极考察站这个情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想象力的拓展不能离开学生记忆中已经形成的表象,表象的形成又受他的阅历、生活经验、知识范围的局限。首先要对南极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想象。如果能在前几天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南极的资料,去进一步了解南极,就会降低设计的难度,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拓展。
个人教学反思6
一、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二、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 XX )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 7 、 8 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 2 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个人教学反思7
过去的一个月,我能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工作要求,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完成。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过去一个月的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和反思,从中寻找差距,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自己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学好反思
认真备课,坚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做到课前有方案,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时搜集每课的知识点。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法。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度精炼,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我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争做博学多才的老师。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经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德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遇到学生因小事打架,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要关爱他人。对于学历落后的学生,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经常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有信心学习。
个人教学反思8
一、课前准备:
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2)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及通过地球仪直观演示,标出南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南极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上空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根据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明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对阳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成因)。
(5)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特别是几个科考站的相对位置,在东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较强的读图能力(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别和根据经纬度确定东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确判断。
三、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五、改进的方向: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个人教学反思9
英语教学反思现在我任七年级的英语老师,英语是中学生的一门主课,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都很重视它,但是不少学生觉得这门课单调枯燥,学起来吃力,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它。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英语掌握的接触面小,说练机会少,以及他与中文的部分反差的诸多要素,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常常存在“厌,怕,弃”的不健康的心理,这使我不得不改变教学法。这学期我做的成功之处是:第一,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不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字生感知,代替掌生观庭、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规律。老师只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觉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任何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于是我把课还给学生,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第二,使学生明白学习目的要学好英语,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语言的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的世界将是个充满竞争和多变的世纪,*要在同世纪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中华民族要腾飞,要终取决于优秀科技人才。如果我们不懂英语,怎么去了解世界?只有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才会对英语学习真正感兴题,这可能转为学习英语的动力。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读和节选教材,国情若最简单基本、最常用的英语词汇、句型、交际会话等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第三,改革课程基础上,积极响应学校的改革,在每一节英语课中都认真使用讲学稿,并认真出好每一份讲学稿,督促检查好每一位学生做讲学稿并实行周周清每周小测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以查漏补缺,扎实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第四,则力建立建治的师生关系相对来说,初中生比小学生独立性强,内心也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尊重,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才能建立起友好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用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人。
个人教学反思10
一、个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自己动手时间太少。上课时,讲的太多太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上课时也仅仅是记笔记,自主学习的间太少,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思考,导致很难记住知识,即使记住了这个知识点,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还是不知道怎么用。另外,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受到极大的限制,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低。
第二,重点、难点不够突出,特别是易错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备课时,我总想把每一个知识点所涉及到的所有细节一次讲完,导致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讲解这些细节上,从而使整堂课的重点得不到重点的讲解,难点得不到足够的时间来突破,难点突破的方法单一,导致虽然讲解了很多遍,但效果不佳。对于易错点,总以为强调一遍,学生就会注意,实际是依然不断的犯错。
第三,课后作业的督促、反馈没有落实到位。虽然每天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但是没有严格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常常迟交,甚至是不交,新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复习。虽然每次做完的试卷或者是课时作业,都批改了,但是没有及时的反馈批改结果,学生做错的题没有弄明白错误原因,不会做的题依然不会做,做作业的效果差。
第四,对学困生的关注和辅导不到位。在教学工作中,觉得学困生难于沟通,极少关注他们,使学生感觉老师漠视他们,慢慢就放弃了化学的学习。
第五,备课时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学情分析不够重视。缺乏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经常出现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情况。课堂上重视知识的讲解,不注重方法的传授,很多学生一个学期结束了还没有摸清化学学习方法,直接导致了整体学习效果都比较差。
第七,工作中缺少总结与反思。很多教学中的问题都没有花时间去思考,及时思考了也还是零散的,简单的停留在表面,没有总结提炼,导致后面在教学中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
第八,缺乏耐心,对于讲了很多次的问题,学生还不会就有些不耐烦,导致一些学生有问题都不敢说出来。另外教育方式过于粗暴、简单,没有用心去教育,使部分学生对我反感,从而也放弃了化学的学习。
二、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教学中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改进:
第一,重点重点讲,难点多种方法讲,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今后备课时加强课标和考纲的研究,做到对每个知识点都心中有数,在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学习能力有选择性的讲解,重点知识重点讲,难点多种方式讲解。对于易错点多次讲解,每次学生出现错误时都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问题严重的学生应找来谈话,或
者是单独辅导,把问题及时解决。针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精选习题,有针对性的练习。
第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效果好不好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主动去学,才能有效果,所以,下学期每堂课都拿出至少5分钟,让学生讨论、交流,及时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第三,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学期中开始时有少数人不交作业,我觉得不是问题,没有及时的纠正,到后面作业就变得越来越难交齐。下学期必须严格纠正这种不交作业的风气,只要出现不交作业的同学就及时给予处理,对那些作业做的差的学生也应该严格要求,及时纠正,并进行相应的惩罚。
第四,在保证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应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对于较为突出的问题应及时再次讲解,力争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并总结经验,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学生做的试卷尽快安排时间讲解,及时解决试卷中的疑惑和问题。
第五,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及时和他们交流沟通,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和错误思想,并在化学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对于个别同学,单独辅导,提高他们的基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六,备课时将更多精力集中于学情分析和学习方法的研究。通过批改作业,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知识水*,再结合阅读他人的教案,准确把握学情,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科思维的传授,在习题课时,应该介绍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七,努力学习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寻找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多与同事讨论,包括不同学科的老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使我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时间安排,学习方法,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八,工作中应多思考,多总结,多关注身边优秀教师的做法,多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教学质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下功夫,狠抓课堂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遇到问题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及时改进教法,使每个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力争在下学期期末我所带的班级取得好成绩。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感恩母亲助我远航作文 (菁选2篇)
感恩母亲助我远航作文1
若母亲为那大海,我便为大海上那只远航的小舟。——题记
一年冬天,我被母亲逼来参加了一个冬令营,冬令营在城市外环,路途离我家十分遥远。
时逢严冬,天气越来越冷,母亲为我准备的衣物与被子渐渐失去了作用。我晚上常常冷得打抖,可因为我是被母亲逼来的,由于放不下我的自尊,迟迟没有与母亲进行联系。
终于,母亲的电话打了过来。我听到了母亲电话那头的话语:“你冷吗?需不需要妈妈给你送棉被呢?”我不耐烦地说:“您这么忙,再加上爸爸又不在,您又不会开车,这又没有公交车,怎么送?”母亲叹了口气,我急切地说道:“没什么事,我就挂了!”电话那头又传来一声叹息,我从这声叹息中听出了母亲的无奈与伤心。
那天晚上,就下起了大雪,我在被窝里一边打着抖一边想:母亲一定不会来了。
天气,越发冷了起来。
第二天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了我的住所,我远远的看见了一个身影站在宿舍旁边,我想是谁呢?难道是我的室友?
我带着疑惑走了过去,牙齿已冷得上下打架了,我走近一些,定睛一看,这不是母亲吗!
母亲全身已满是白雪,我看见母亲的手上拿着棉被还有衣物。母亲见了我急忙为我套了一件棉袄,并亲切地说:“不要冷到了,气温这么低,很容易感冒的!”我鼻子一酸,问:“妈妈,你怎么过来的?”母亲把头扭到一边,轻声地说:“骑电动车来的。”“啊?”我已经能想象到母亲一个人骑电动车在八一大桥上行驶的画面,迎着寒风骑着电动车,仅仅为了给我送几件衣物和棉被。母亲迎着寒风大雪骑行,我能感受到母亲在寒风中感受到的那种直入身体的寒意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我想起自己对母亲说的话,还有说话的态度,懊悔不已。我越想越感动,泪水已不知不觉地从眼眶流出,我已哭得泣不成声……
自从那次过后,我再也感受不到寒冷了。有着母亲为我准备的衣物和母亲对我的爱,严寒,早就被驱散了。
母亲的`爱永远是那么温暖,母亲的爱也从没断过,如若没有母亲,就没有现在的我,若没有母亲,这世界就失去了温暖!是母亲在茫茫迷途中为我们指引方向,是母亲在成功的背后给予我们力量!感恩母亲,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色彩与爱!感恩母亲,助我远航!
感恩母亲助我远航作文2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看了《感恩的心》这本书,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震惊。感恩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学会感恩,拥有谦虚之德;学会感恩,怀抱敬畏之心;学会感恩,生命中爱多恨少;学会感恩,懂得人生需要忏悔;学会感恩,永远不忘说声“谢谢”。当别人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时,也请你记得回报一个微笑。
从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哭声起,我们要感谢的人就一个一个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出现,我们要感谢为我们付出的所有过客。我们要感谢父母一路走来的扶持,我们要感谢朋友一路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我们要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正因为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应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他们所有人。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报答。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
学会感恩,这是一种美德。古人云: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生活在大千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别人的帮助。有的也许是令人毕生铭记的慷慨援助,有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无论哪一种帮助,或许都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值得我们感激一生。
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
感恩,让我们在渐渐*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富而富有;
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感谢天地,感谢命运,天地宽阔,道路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可以前行,我们就可以快乐。感恩让世界充满真情!感恩让生活多姿多彩!——人生路上永远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我的理想翅膀远航作文
我的理想翅膀远航作文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不例外!我的理想有很多很多个!如:人民教师、医生、发明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这是个众所皆知的光荣名号。它像红烛,点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他把一切的青春无私的给了我们,他把自己的希望寄托给了我们,他把所有的努力又给了我们!教师的无私不差于我们的父母!
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就会把所有的精力用来讲课.批改作业,不会浪费每一分每一秒。把所会的知识尽可能的教给学生.不会的话,我会知道讲会为止。绝对不对一个学生产生绝望的态度,不去糟蹋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可用之才.
我是教师,就会尽量去呵护学生,不让他们受到打击,如果他们是含苞欲放的花朵,那我希望我是初升的太阳去照耀他们.如果他们是黑屋子里的孩子我希望我是一盏盏红蜡烛,燃烧自己,照耀着他们走出困境.如果他们是雨中的小草我只希望我是一把默默无闻的雨伞,给他们关爱,给他们温暖。
为了我这个理想我会努力学习!让我的理成为现实,让我的理想插上翅膀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