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5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1
不久前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下面是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书中的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3捆小树,每捆1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树有多少棵?(师板书)谁能列出算式?
生: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 的方法去做?
生:3个20相加,20+20+20=60
师:她是用加法来做的,可以!
生:20+20=40 40+20=60
师:实际上他们俩个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
生:20×2+20=60
师:他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20×3。
练一练:(一)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出示 3×2=6 5×6=30
30×2=6050×6=300
300×2=600 500×6=3000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找两名同学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
学生汇报,师总结规律: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教学末尾写上几个“0”。
四、做游戏。
规则:在数1、2、3、后,一生拿出一张一位数卡片,另一人拿出一张整十数的卡片,看谁先说出它们的积。(先一生与老师板前示范,再同桌游戏)
五、练习提高。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师:2篮枣多少个?(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感受:
学习之处:
1、课堂上少了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朴实的教学。
2、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请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看谁在认真倾听”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注意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练习中求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这里老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复杂,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真正的体现了优化的主体是学生。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2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习。课前伊始,我就先复习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习,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习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3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4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习。课前伊始,我就先复习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习,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习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3篇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1
不久前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下面是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书中的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3捆小树,每捆1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树有多少棵?(师板书)谁能列出算式?
生: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 的方法去做?
生:3个20相加,20+20+20=60
师:她是用加法来做的,可以!
生:20+20=40 40+20=60
师:实际上他们俩个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
生:20×2+20=60
师:他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20×3。
练一练:(一)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出示 3×2=6 5×6=30
30×2=6050×6=300
300×2=600 500×6=3000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找两名同学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
学生汇报,师总结规律: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教学末尾写上几个“0”。
四、做游戏。
规则:在数1、2、3、后,一生拿出一张一位数卡片,另一人拿出一张整十数的卡片,看谁先说出它们的积。(先一生与老师板前示范,再同桌游戏)
五、练习提高。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师:2篮枣多少个?(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感受:
学习之处:
1、课堂上少了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朴实的教学。
2、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请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看谁在认真倾听”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注意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练习中求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这里老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复杂,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真正的体现了优化的主体是学生。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况,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创设“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标精神,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思。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最繁华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因此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挂图、学具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只有及个别是流动人口,每人手中具备一套学具。三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加上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加上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使学生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在计算主面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我们种的小树有哪些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具备解读情境中所隐含意思的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学会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②、因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60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为了体现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解决问题: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小树有多少棵说课稿
小树有多少棵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 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习。】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两棵小树的作文3篇
两棵小树的作文1
在村口有两棵大树,它们粗细一样,高矮一样,就像一对双胞胎。
一天,第一棵树说:“我要接受阳光的能量,努力向下扎根,我要长成大树。”于是它就努力生长。而第二颗树说:“如果我接受阳光的能量,就会很痛,如果我向下扎根,还很累,如果长成大树,就会被砍掉,我才不长呢!”于是,它什么都没干。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第一棵树长成了参天大树,那树枝长得粗大、有力,枝叶繁茂,就像一把巨伞。第二颗树长得非常矮小,也没几片树叶,就像一个废品。第二棵树说:“你为什么长得这么大,而我却这么小呢?”第一棵树说:“因为你不努力生长,不向下扎根,也不接受阳光的能量,所以你长得很小。”
人们路过这都说:“这棵树长得多大,瞧!这棵树长得真小,还占地方,砍掉算了。”第一棵树吸引了很多人,人们在这下棋、喝茶,小朋友在这玩耍。而砍树人来砍树时,还很奇怪,他大声说:“在同样的环境下差别竟然如此之大,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村子里有这样两棵树,世界上也有类似的两种人。我们该怎么做,想必心中也有答案了吧。
两棵小树的作文2
诗诗和东东都是三年级的学生,并在同一个班上读书,家又住在一个地方,所以他俩是很好的朋友。
诗诗的爸爸是老师,妈妈是医生,爸爸妈妈很爱诗诗,但对诗诗的管教却很严。诗诗每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时,诗诗的爸爸妈妈就会教导他改正;如果教了好多次还不改正,爸爸妈妈就会严厉地训斥诗诗,甚至打诗诗。诗诗也知道爸爸妈妈是为自己好,想让自己长大后有出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但心里还是觉得不快乐,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东东自由自在和幸福。
东东的爸爸妈妈都是做生意的。他们也很爱东东,但因为忙于做生意赚钱,所以一年到头难得和东东相处几天,大部分时间东东都跟爷爷奶奶住一起。爷爷奶奶把东东当宝贝疙瘩,含在嘴里怕融了,捧在手上怕化了,对东东几乎是,百依百顺。爸爸妈妈因为*时很少带东东,所以见到东东,也是宠爱有加,给东东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给东东很多零用钱。在他们班上,东东是最“富有”的,最“豪爽”的,朋友最多的;可也是最不爱学习的,最吵事的,最让老师头疼的。
东东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活得逍遥自在,很多同学都羡慕他,包括诗诗。
植树节到了,老师要同学们每个都种一棵树,把我们生存的环境装扮得更美丽一些。
诗诗和东东约好一起去一座荒山种树。诗诗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把小树栽好,培上土,夯实,浇好水。一阵风吹过,小树叶哗哗作响,但稳稳地,因为诗诗把树根种得很深,树根的土又夯得很实。
东东也挖了一个坑,但不深,把小树苗放进去,随便填了些土,便算完了。诗诗叫他再填些土,夯实一点,但东东不愿意,说:“小树那么小,你填那么多土,不压得他难受吗?我想让它舒服点,别压迫它。”诗诗没奈何,只好随他去。风一吹,东东栽的小树歪倒在地上了,东东说:“也好,你这样躺着,会更舒服一些。”
晚上,诗诗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栽的小树化作了一个小朋友,来对他说:“诗诗,天黑了,你知道要睡觉了;东东栽的那棵小树早就在舒舒服服地睡大觉了。只有我还站在那里,都一整天了,腰酸背痛的。我想请风姑姑帮忙让我睡一会儿,但你把我的根埋得那么深,那么结实,风姑姑把我的腰都快摇折了,我还是躺不下。我觉得太累了,求求你,诗诗,让我睡一会儿吧。”
诗诗爱怜地抚摸着小树娃娃说:“乖乖,你就忍着点吧。我听爸爸和老师说,小树的根要扎得深,扎得牢,将来才能长成大树。你现在辛苦点,慢慢长大就好了。你每天都在刻苦磨练,身体会越来越壮实的,那时就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
很巧,东东晚上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栽的小树娃娃也来找他玩,样子有点憔悴,但很高兴,一见面就亲了东东一口,说:“东东,你真好,真聪明!让我躺着睡觉,真舒服。诗诗栽的小树就没有我这么享福了,它昨天站了一整天,晚上还不能躺下来休息,累得它吱吱呀呀一直在叫唤。谢谢你,亲爱的东东!”东东得意地说:“那当然,你是我栽的嘛。我活得很舒服,你当然也很舒服??J??约夯畹煤芾郏??缘男∈髯匀灰蚕袼???!
好多天过去了,诗诗约东东去看他们栽的小树。远远地,诗诗就看到了自己栽的那棵树,它已经长高了好些,长粗了好些,叶子也更绿了。风姑姑扬起它绿色的枝条,轻轻拂在诗诗的身上、脸上,仿佛在说:“诗诗,你是对的!我现在感觉真好,每时每刻都能吸收阳光、雨露和土壤里的养料,我每天都在成长,不久,我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材了。这全都搭帮你当初把我种得深,种得牢啊。小时吃点苦真值得!”
东东在到处找他种的那棵小树:“咦,我种的树怎么不见了呢?明明我也把它种在这里呀!”诗诗过去一看,难过地指着一个浅坑里的一根枯树苗说:“哎,那不就是你种的小树吗?你说要让它躺着舒服些,现在它舒服了吧?都变成枯树枝了!”
东东流着泪,捡起那根枯树枝——当初那可是一棵鲜嫩的、生机勃勃的好树苗啊!“我错了,我真的错了!……”东东自言自语着,心有所悟,跟着诗诗,默默地向家走去……
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东东错在哪里了吗?你知道东东“悟”到什么道理了呢?
两棵小树的作文3
今天上午,爸爸买回两棵柿子树苗。他对我说:“智皓,等会咱们植树去”,我高兴地说:“太好了”。妈妈听到我们的谈话,便走过来说:“柿子树,就种在姥姥家吧”,我和爸爸一致同意。
刚到姥姥家,我便扛起树苗迫不及待地要爸爸和我去种树。爸爸在院子里翻土挖坑,我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翻土挖坑,不一会功夫,爸爸就把坑挖好了;他对我说:“智皓你把树苗拿过来”,我马上把树苗递了过去,爸爸把树苗的根部放在挖好的坑里;他又让我扶好树干,自己往坑里填土,土填满了,还用脚踩了踩;接着我们给两棵小树苗浇水,我跟爸爸一同去提水。看着爸爸提着一桶水是那样轻松,可轮到我就觉得一桶水好重好重。尽管如此,我还是提着水桶慢慢费力的向前走。妈妈看见了,竖起大拇指给我加油说:“智皓,你可真是个大力士”。
浇足了水,看着立在院子里的两棵小树苗我心里美滋滋的,因为用不了几年,我就能吃上亲手种的柿子了。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一棵小树苗3篇
一棵小树苗1
上学、放学我都经过那条路,那儿有一棵小树苗,长得结实、挺拔,直到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雨……
那天,我看见天空乌云密布,预计要下雨,就让妈妈放学来接我。“哗啦啦!”下雨了,妈妈来到学校接我回家。在路上,我突然瞧见了那棵小树苗。啊!小树苗柔弱的身躯不见了,而是一个细细的树桩,树枝被雨打断在一旁。此时,妈妈在前面催促我:“快走啊!被雨淋湿了!”“噢!”我快步跟上去。
过了几天,阳光明媚,小鸟在枝头上欢快地歌唱。有一位头发花白、身体瘦削的老爷爷正在给小树桩施肥、浇水、翻土。他穿着一件长袖,脚下踏着一双老布鞋,周围不少人劝他:“既然它已经死了,你还管它干嘛?”他的老伴也在一旁说道:“你个老头子,一天没事干!就多管管家务事嘛!还有闲心去管花花草草。哼!”老爷爷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不与她争辩什么,也不多说一句话。
冬天来了,我又去观察那棵小树苗,老爷爷再次出现了。小树苗似乎完全枯萎了,根本看不出任何希望。那位老爷爷穿了一件黑棉袄,仍然穿着那双老布鞋。
春天来了,我发现枝头上开出了嫩嫩的小芽儿!老爷爷高兴得手舞足蹈,像一个天真的孩子。
对待正确的事情,如果以锲而不舍的态度坚持下去,最后,我们一定能成功!
一棵小树苗2
今年三月我参加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那是爸爸单位组织的一次上山种树活动。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种树区,我们先是挖了坑,然后我亲手把小树苗放在了坑里、埋上了土。下山时,我内心激动无比,频频回头望向小树苗。我非常留恋它,因为我觉得自己也像棵小树苗一样。
小树苗看上去很弱小,听爸爸讲,并不是种下去的每棵小树苗都能成活下来。有的小树苗抵抗不了寒冷的天气;有的小树苗会被大风给刮折;还有的小树苗会被害虫侵蚀渐渐枯死……只有那些有抗击住风雨严寒的小树苗们才能慢慢地长大。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要做一棵坚强有韧性的小树苗,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挺住胸膛,以顽强的意志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洗礼。想想自己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我要做一棵勇敢的小树苗迎难而上,茁壮成长。
爸爸说小树苗也并不一定长大就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在它小时会有育林人帮它修枝、剪叉,对于长的方向偏斜的小树还得及时扶正、加固。真是伟大的育林人啊!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抚育出了棵棵的参天大树。那么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老师、父母、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就是我的育林人,他们及时帮助我改正各种错误,纠正我学习生活中的缺点,使我渐渐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慢慢成长为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一定要努力地成为棵参天大树。
一棵小树苗3
一、 目标:
1、使学生健康成长。
2、提高素质,养成良好习惯。
二、 活动过程 :
1、揭题 出示课题、读题思考:读后有什么问题?
2、出示四幅图
(1) 一棵刚出土不久的小树苗
(2) 小树苗被风吹雨打,倒下了,成了一棵弯曲的小树
(3) 林业工人护树,绑好这棵小树苗。
(4) 一棵粗壮笔直的大树。
3、看图分组讨论
4、有小组长总结汇报
教师小结:爱护花草树木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到的,从今天的“我是一棵小树苗”的活动中使我们认识到我是一棵小树苗,受到老师的关爱,健康成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明辨是非,要做一个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的好学生。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3篇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授。
1、小树有多少棵?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学生完成本道题
4、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 学生独立完成。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20+20+20=60
2、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挂图
20+20+20=60 20×3=60(2×3=6)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主题图,学校要组织植树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小树。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从中您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则20 + 20 + 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 X 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发言,算式20 X 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这样的小数,60就是表示有60棵小树。学生有可能想出以下的几种计算方法
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比较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在整十数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决问题后,继续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
运用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活动二
在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后,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第2题。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活动三
学生在总结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第三题。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时,加强了口算的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3个层次进行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在这一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核心知识。
2、提高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3、发散练习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第三页的数学游戏。
选择图中3张卡片,并拼成一个正确整十数的乘法算式。
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口算方法,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数有多少棵
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 X 3=60(棵)
1、1、20 X 3就是3个20相加,也就是算式:20 + 20 + 20=60;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推荐访问:有多少 小树 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篇 《小树有多少棵》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小学数学有几棵树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