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31 19: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节约细化到生活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xx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xx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还是节俭点儿好,毕竟也是*的优秀文化传统,先不说是不是在继承传统,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电视台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要求构思新颖,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2、引出节俭还是吝啬的讨论,提出文章的论题。

  3、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4、应该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例子略。

  5、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示例:伸出你的手,擦干她的泪(水龙头公益广告)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2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16分)

  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xx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xx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还是节俭点儿好,毕竟也是*的优秀文化传统,先不说是不是在继承传统,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果电视台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要求构思新颖,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11、引出节俭还是吝啬的讨论,提出文章的论题。

  1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13、应该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例子略。

  14、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5、示例:伸出你的手,擦干她的泪(水龙头公益广告)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阅读答案3篇

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阅读答案1

  阅读《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回答 后面题目(24分)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此时,车厢里。

  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⑨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⑩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⑾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⑿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小题1: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横线上。(6分)

  突然停电,地铁车厢里怨声四起—→ ( )—→ ( )—→有人点燃衣服照明,几人把火扑灭 —→()

  小题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加点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事由。(6分)

  (1)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2)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小题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修辞手法,并体会一下它的表达效果.(3分》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小题4:仔细阅读第⑤段,感受一下母女对话后地铁车厢里的氛围并写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句话,描写出当时特有的宁静.(3分)

  此时,车厢里。

  小题5: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小题6:当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突然停电,地铁车厢里怨声四起→母女对话,众人情绪渐渐稳定→一位乘客突发心脏病,

  众人传递药瓶救治→有人点燃衣服照明 几人把火扑灭→由一位盲人引领,太家手拉手走出地铁.

  小题2:(1)“可贵”用得好.它写出了人们从慌乱躁动中开始冷静下来的状态,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状态的肯定.

  (2)“认真”用得不够准确,可用“谨慎”替换。“谨慎”除了有“认真”之外,还含有“小心”的意思,此处用“谨慎”更符合语境.

  小题3: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然停电时人们躁动不安的状况.

  小题4:示例:此时,车厢里仿佛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静悄悄的.

  小题5:要求回答具体,有简要的分析,如:对第五个片段印象深刻,将大家引领出黑暗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这说明在危难时刻,只要冷静、坚定,就可以发挥个人潜能,化解危难.(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6: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灾难来临,一要冷静、镇定,二要团结协作,三要科学应对.(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阅读文段,把握关键语句。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分析,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根据语境意思理解,写出其引申义。

  小题3:

  试题分析: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然后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可以得出此时车厢里应是“安静”,不唯一,具有“安静”的特点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写出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即可。然后写出理由。

  小题6:

  试题分析:根据阅读文章,写出给自己的启示,注意总结作者的观点。

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阅读答案2

  ⑴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⑵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⑶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⑷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⑸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写话位置见第22题)。

  ⑹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⑺“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⑻“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⑼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⑽这时,有一个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⑾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⑿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1.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方框。(4分)

  突然停电,地铁车厢里怨声四起 → 母女对话,众人情绪渐稳定 → ( )

  → 有人点燃衣服照明,几人把火扑灭 → ( )

  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加点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事由。(4分)

  ①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②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然停电时人们躁动不安的状况。仔细阅读第⑤段,感受一下母女对话后地铁车厢里的氛围,并在下列横线上.写一句话,描写出当时特有的宁静

  此时,车厢里 (2分)

  4.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分)

  5.当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3分)

  答案:

  1.一位乘客突发心脏病,众人传递药瓶救治;由一位盲人引领,大家手拉手走出地铁。

  2.①“可贵”用得好。它写出了人们从慌乱躁动中开始冷静下来的状态,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状态的肯定。②“认真”用得不够准确,可用“谨慎”替换。“谨慎”除了有“认真”之外,还含有“小心”的意思,此处用“谨慎”更符合语境。

  3.示例:此时,车厢里仿佛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静悄悄的。

  4.要求回答具体,有简要的分析,如:对第五个片段印象深刻,将大家引领出黑暗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这说明在危难时刻,只要冷静、坚定,就可以发挥个人潜能,化解危难。

  5.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灾难来临,一要冷静、镇定,二要团结协作,三要科学应对

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阅读答案3

  1 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空白处。

  ——母女对话,众人情绪稳定—— ——有人点燃衣服照明,几人把火扑灭——

  2 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划线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A 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宁。

  可贵

  B 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认真

  3 第(2)段划线句写出了突然停电时人们的躁动不安,在第(5)段请补写出人们的安宁。

  4 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5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到海底安居》阅读答案3篇

《到海底安居》阅读答案1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海洋开发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资源、能源开发(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包括建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包括建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

  ②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甚至到海洋旅游、疗养和海底考古。到那里,海底、海面和陆地将有机地连通在一起,人们可以方便地自由往来。

  ③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④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 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 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深的海底。

  ⑤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 实验舱,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由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面159米的深处进行。5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能够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

  ⑥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供给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

  ⑦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是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储存的,否则会污染空气。

  ⑧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

  ⑨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包括仪器设备和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从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取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

  ⑩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这种运输工具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段还装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

  ⑾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尤其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会被吸收掉。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

  13.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出来。(3分)

  答:

  14.文章开头列举的3个数据中,如果需要去掉1个,你觉得去掉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3分)

  答:

  15.第④⑤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请指出第⑤段中加点的当时一词的言外之意。(4分)

  答:

  17.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美好愿望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根据本文内容,请说说科学技术在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写出3条即可)(6分)

  答:

  参考答案:

  13、(3分)开发利用海洋,人类到海底居住。(人类探索到海底居住下来)

  14、(3分)把5.1亿*方千米去掉比较合适。因为文章列举这些数据的目的,是要说明海洋面积大,分布广,进而表明它资源丰富。去掉表明地球总面积的数据,对文意表达的影响最小。

  15、(4分)举例子。通过列举两个具体的实例来告诉人们到海底定居并不是不可及的梦想。

  16、(4分)当时一词表明,后来有了比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造的水下房屋更大的水下房屋问世。

  17、(6分)①配制氮气混合气体,解决海底生活时人类的呼吸问题。

  ②用海浪发电,解决海底居住的用电问题。

  ③通过建造水下摩托,解决远离海底房屋进行水下作业的问题。

  ④发明语言修正器,解决海底信号接受的问题。(写出1点得2分)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3)

——《角落里的阳光》阅读答案 (菁选3篇)

《角落里的阳光》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3分)

  角落里的阳光

  威廉.斯托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是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灿烂。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2分)

  小题4:小说题为“角落里的"阳光”,这里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用“我”对比尔的猜测,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反衬后文比尔梦想的与众不同。(4分,每点2分)

  小题1: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比尔坚定的自信心以及为家人付出的满足感。

  小题1:从侧面表现比尔的良好品行。(2分,手法1分,作用1分)

  小题1:①身处困境却自信乐观。②自尊自强,不懈奋斗。③热爱家人,懂得付出。④热爱生活,拥有梦想。⑤敬业爱岗,吃苦耐劳。(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句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与内容上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此处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用是体现比尔的人物形象的。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比尔”的具体描写来概括即可。

《角落里的阳光》阅读答案2

  角落里的阳光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有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阳光。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角落里的阳光》阅读题

  17.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18.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分)

  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

  19.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2分)

  20.小说题为“角落里的阳光”,这里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4分)

  《角落里的阳光》阅读题参考答案:

  17.①用“我”对比尔的猜测,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后文比尔梦想的与众不同作铺垫。(4分,每点2分;只答承上启下得2分)

  18.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比尔坚定的自信心以及为家人付出的满足感。(4分,描写手法一个1分,共2分,效果2分)

  19.从侧面表现比尔的良好品行。(2分,手法1分,作用1分)

  20.①身处困境却自信乐观。②自尊自强,不懈奋斗。③热爱家人,懂得付出。④热爱生活,拥有梦想。⑤敬业爱岗,吃苦耐劳。(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角落里的阳光》阅读答案3

  ①1980年7月1日, 我 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有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 ,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是他的一样骄傲神气。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 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阳光。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6. 第②段说: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7. 参照示例,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示例: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比尔拒绝施舍,要用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的决心和信心。

  赏析: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

  18. 小说的主人公是比尔,作者为什么在第⑥段写超市员工对比尔的印象?(2分)

  19. 小说题为角落里的阳光,这里的阳光喻指比尔的哪些良好品质?请分条简答。(4分)

  参考答案:

  16. ①用我对比尔的猜测,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反衬后文比尔梦想的与众不同。(4分,每点2分)

  17.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比尔坚定的自信心以及为家人付出的满足感。(3分,手法1分,效果2分)

  18. 从侧面表现比尔的良好品行。(2分,手法1分,作用1分)

  19. ①身处困境却自信乐观。②自尊自强,不懈奋斗。③热爱家人,懂得付出。④热爱生活,拥有梦想。⑤敬业爱岗,吃苦耐劳。(4分,写出1点得1分,2点得2分,3点得4分)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4)

——《低碳生活》阅读答案3篇

《低碳生活》阅读答案1

  低碳与城市生活

  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1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事例。(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①段内容或第⑨段内容。

  2.事例论证 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3.不能。第⑥段起到了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流畅。

  4.【示例】不使用卫生筷,多步行上学,节约用纸,一水多用,多使用环保袋等。

  (意对即可)

《低碳生活》阅读答案2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说得更简单些,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

  对于低碳生活,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该议定书,到20xx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动。20xx年6月*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生态足迹报告》,表明*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度。

  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以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去8千米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机在不使用时切断电源,既可省电还可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l/3;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多低碳生活方式,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比如,在冰箱的使用中,人们发现,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过多或过少都费电,只有占容积的80%左右时才较为理想,并且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在使用空调等大功率电器时,要避免频繁开关,因为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既费电又客易损坏压缩机,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打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少开一天空调可减排8千克碳,少坐一次电梯,可以减排2—6千克碳;乘坐航班,如果每个旅客的行李都低于20千克,全球累积起来,每年就可降低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等。

  1.关于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以节能和回收利用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xx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C.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每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D.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多低碳生活方式已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

  2.根据文章介绍,下列关于低碳生活方式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到外地出差或远足旅游时,要尽量乘坐轨道交通,减少甚至避免长途自驾游。

  B.洗涤衣物时尽量不用洗衣机,而应多用手洗,洗完后让衣物自然晾干。

  C.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常保持在容积的80%左右,食品之间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

  D.不整夜开空调,而是开启几小时后关闭,打开电风扇,或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

  3.在文章第二段中,有效推进节能环保,人类推出了哪些有力举措?

  参考答案:

  1.C

  2.B

  3.在日本召开会议,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xx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08年*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生态足迹报告》,表明*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度。

《低碳生活》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探访世博瑞典馆“未来生活岛” 低碳厨房成亮点

  ①5月23日是上海世博会瑞典国家馆日。自开幕以来,这个强调创意的展馆中的“未来生活岛——概念厨房”一直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引发着人们对于未来家居生活的思索。

  ②在“未来生活岛”的展馆中心,布置着一些看似*常的家居用品。不过可别小看它们,这里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例如通过几个微型小孔降压的混合型水龙头,可以实现节水30%;装有节能变频压缩机的冰箱,能比过去的冰箱节能70%;而用铝锌合金内胆增加热效率的烤箱则可以节电40%。

  ③倒悬在空中的桌椅和展馆四周的各种彩色管道同样吸引眼球。展馆的设计方瑞典宜家家居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奥尔森告诉记者,把生活中常用的家居用品倒挂在馆内,代表用一种颠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彩色管道既是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案“城市循环系统”,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各种互利和共生关系。

  ④“对瑞典很多家庭来说,厨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在*也是如此。”奥尔森如此解释选择厨房作为“未来生活岛”展示重点的理由。在他看来,厨房的意义并非吃饭这么简单,厨房不仅是人们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场所,也是家庭生活中产生垃圾、废水的集中地,承担了循环净化保护环境的使命,可以说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⑤通过展示“概念厨房”,设计者希望能让更多的参观者看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展馆中的一些理念已经转化为现实。例如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多的节能环保型家居用品投入市场,成为城市减排的新动力。

  ⑥奥尔森认为,“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这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完全契合。因此从筹备阶段开始,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就全力投入了世博会瑞典馆的筹建工作中。“很高兴能有这么多的人来参观我们的概念厨房,希望更多的‘绿色革命’能够从人们日常的家居生活开始。”奥尔森说。 (20xx年5月24日新华网)

  小题1:“未来生活岛”展馆中一些看似*常的家居用品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阅读文章第②段,请概括说出这种理念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小题2:请分别说出第③段中“倒悬在空中的桌椅”和“各种彩色管道”的设计理念。(2分)

  小题3:在奥尔森看来,厨房可承担哪些功能?(3分)

  小题4:瑞典馆中的“概念厨房”引发着人们对于未来家居生活的思索。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思考呢?请结合文章谈一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节水,节能,节电。

  小题1:倒悬在空中的桌椅:代表用一种颠覆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1分)各种彩色管道:既是生活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案“城市循环系统”,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各种互利和共生关系。(1分)

  小题1:①厨房是吃饭的地方;②厨房是人们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场所;③厨房是家庭生活中产生垃圾、废水的集中地,因而承担了循环净化保护环境的使命。

  小题1:

  ① 瑞典人的低碳生活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应注意节能环保,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低碳。

  ② 低碳节能无小事,不仅是厨房,低碳理念应深入我们家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③低碳的家居生活要靠每个人的自觉和努力,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小题1:每点1分,抄写原句得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

  小题1:每点1分,共2分。

  小题1:3点,每点1分。

  小题1:答出一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有道理,也可得分。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梅香》的阅读答案3篇

《梅香》的阅读答案1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发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的,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加粗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完整的两句咏梅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意对即可)

  2.穷人也会赏梅花;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意对即可)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示例: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唯一)

《梅香》的阅读答案2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⑾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⑿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阅读题: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4、品读文章第⑾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5、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6、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读了本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2、穷人也会赏梅花;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

  5、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

  6、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要揭示自己心灵的美好。

《梅香》的阅读答案3

  梅香

  林清玄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⑾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⑿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7.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3分)

  18.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4分)

  19.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20. 品读文章第⑾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3分)

  21.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3分)

  22.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读了本文,请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案】

  17.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18.穷人也会赏梅花(答成“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也可);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19.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20.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答成“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也可)

  21.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

  22.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要揭示自己心灵的美好$。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6)

——匆匆的阅读答案3篇

匆匆的阅读答案1

  燕子____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___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___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传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泥?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在第一自然段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词。

  2.文章开头写"燕子"、"杨柳"、"桃花"与下文写日子匆匆过有关系吗?请简述。

  3.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

  4.画线句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

  5."但不能*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一句饱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最能表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个词?

  匆匆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去枯谢

  2.有关系。用燕子有再来,杨柳有再青,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反衬日子一去不复返,引出下文写日子匆匆过,应好好珍惜的意思。

  3.是按时间顺序,"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

  4.既能形象地表达过去的日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之意,又能含蓄地表达我反省自己未能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留下时间痕迹的深深遗憾之情。

  5.饱含着作者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和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把握时间的勉励之情。自白。

匆匆的阅读答案2

  《匆匆》阅读原文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A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④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B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⑤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阅读题目

  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②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它的修辞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A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上文中获得的有益启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子。

  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了金黄的麦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匆匆》阅读答案

  1.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

  2.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

  3.A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得具体可感。

  B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日子的逝去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4.①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②对没有作为的自责。③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

  (以上答案意对即可)

  5.(示例1)时间在学生笔墨的流淌中,绘出了美丽的画卷。

  (示例2)时间在冰山悄悄地融化中,汇成了浩瀚的江海。(答案不唯一)

匆匆的阅读答案3

  匆匆

  来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它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

  2.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

  3.第(1)句运用拟人方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得具体可感。

  第(2)句运用比喻方法,把日子的逝去比做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具象,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4.(1)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2)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7)

——汝窑的阅读答案

汝窑的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汝窑

  汝窑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位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临汝一带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

  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汝窑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瓷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的成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汝窑有两部分,其一是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出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口。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古陶瓷研究人员。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1.下列对 “汝瓷”或“汝窑”的表述,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汝瓷”得名于公元605 年,隋炀帝在大业初年置临汝为汝州之时。B.“汝瓷”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超过了南方所有的青瓷,其器型规整的程度也是绝无仅有的。C.“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本是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无意识的缺陷,后来却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装饰。D.“汝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民窑的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耀州窑影响,属耀州窑系,不属于汝窑系。2.下列属于“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A.北宋官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现今汝瓷传世品更是稀少,全世界仅存65件。B.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C.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D.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之谜一直困扰着*古陶瓷研究人员和世人。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商彝周鼎是商周的青铜礼器,十分珍贵,能与商彝周鼎比贵的只有汝瓷。B.通过发掘品中大量存在与现存的65件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以及一些可行的实物依据,古陶瓷研究人员得出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就是宋汝官窑口的判断。 C.判断一件瓷器是否宋官窑汝瓷,“香灰色胎”、“细小而规整支钉痕”、“釉面开裂纹片”“天青色”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依据。D.随着研究人员对汝窑址进行的一次次发掘,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相继出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将成为历史。

  答案:

  1.C

  1.A

  1.B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考查考生最基础的“理解”能力。A错,“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B.“超过了南方所有的青瓷”应为“以前”,“其器型规整的程度也是绝无仅有的” 应为“支钉痕”D.“不属于汝窑系”无中生有。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能力层次为C,考查考生最基础的“分析综合”能力。只有A项是主要原因,属于“答非所问”。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能力层次为C,考查考生最基础的“分析综合”能力。A.无中生有;C.“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说明“天青色”并不是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依据; D.“说法将成为历史”没有依据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扩展8)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1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仓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席慕容《贝壳》阅读理解练习题:

  (1)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3)文章第5段话的实际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的叹息:‘这是一幅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推荐访问:细化 节约 角落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每个角落》阅读答案3篇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阅读答案1 谈谈生活中节约的细节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