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春雨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完整文档)

2023年度《春雨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1-01 10: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1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春雨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春雨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完整文档)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1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利用一幅春雨图质疑(老师不知给图画中的春雨涂上什么颜色,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自主合作 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由扶到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朗读感悟 体会情趣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在情境中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的颜色,春雨的形象,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春雨的轻柔、细小,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会产生思想共鸣,我提示他们,你们谁能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呀?其中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会唱春天在哪里。”下面的同学看着我,几个孩子已毫无顾及地哼唱起来。看者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笑了。她的精彩表演使大家的情绪空前高涨。而后孩子们一起唱,配上动作,边歌边舞。“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天真稚气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讲台上站满了一群手舞足蹈、兴致昂然的孩子,当然还包括我这个老师,多么欢快的时光呀!

  课堂中的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虽然我的教学设计之中有这个环节。但是没有想到课堂气氛会如此热烈,是孩子们的兴之所至感染激发了我,让我感悟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纳入即兴创造的成分,甚至可以超越目标设定的要求。我想,这样的课堂会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

  春雨的色彩原文欣赏: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阅读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1)

——春雨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春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雨

  周邦彦〔宋代〕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译文

  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想要检验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涨满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转一只小船。

  注释

  耕人:耕农。耒(lěi):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未。”耜为铲,来为柄,称为未耜。后用为农具的总称。语(yǔ):是谈话,是谈论林丘:又作“林邱”。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鸥:鸟类的一种,头大,嘴扁*,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为白色。多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验:证实。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赏析

  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

  此诗写春雨,但诗人并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写雨后情形。其所选意象亦与一般咏雨之作大异其趣,使人读后顿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诗经·大雅·公刘》写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二句形容之。此处用“语”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

  林丘之景叙毕,诗人又将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经春雨滋润一过,春花泛彩流红。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见春水,但时见沙鸥飞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于茫茫天地,一线长河之间,陡出一沙鸥飘飘,其苍茫之势自是工部气象。而此诗则以一“落”字出,其较野老而言,又甚有轻巧灵动的兴味。

  末二句切入正题,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全诗借春雨之事,写耕人,写沙鸥,写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农耕桑麻不必说,沙鸥自飘然有逸气,野塘回舟亦安然独立于尘世之外。故此诗于清新中隐隐透出一股逸气。而作者其词“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大酺·越调春雨》)虽同写春雨,其所抒之情则迥然有别了。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

春雨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史达祖〔宋代〕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译文:

  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漫着烟缕,困疲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整日里昏暗迷蒙,像忧愁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蝴蝶吃惊自己的翅膀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最无奈,是道路的泥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再加上春潮正在迅急,令人难以找到官家的渡口。远山全都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情的眼睛和眉峰。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愁漂流向东。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注释:

  绮罗香:史达祖创调。做冷欺花:春天寒冷,妨碍了花儿的开放。冥迷:迷蒙。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飞不起来。西园:泛指园林。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东南,也叫乐游原。官渡:公用的渡船。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赏析:

  史达祖工于描摹景物,以咏物词见长。这首咏深用的《绮罗香》构思巧妙,摹写生动,情致深婉,也是他的咏物佳作之一。

  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存在两种不同的写作倾向。一种是:并不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致、逼真的描咏,有时甚至根本不对“物”的形貌加以刻画,而是竭力写出所咏之物的“品格”,借物的“品格”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精神。比如姜夔的《卜算子》:“月上海云沉,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此词系咏梅花,但对梅的色香、形貌,词人全然没有着笔,而是以明月、海鸥、竹等高洁之物作为背景,侧面衬托西泠的一棵梅树,暗示此梅之“孤”与“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性情人格。这种遗去形貌、专取品格的写作倾向,虽有词于深化作品的意蕴,但由于其艺术表现的中心是物的品格,而非具体的形貌,因此难以给读者具体、鲜明、生动的感受。王国维说读这类作品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道着了这类作品的弱点。

  咏物词写作的另一种倾向,重物象形貌的刻画,在力求形似的同时兼求神似。通过对所咏之物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造成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此传达作者的情感。史达祖此词即是如此。

  上片一下笔,词人就创设了一种受用迷离昏沉的境界。濛濛深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天空昏沉黯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深用偷偷促使而成。“做冷欺花”,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将受困柳”,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偷催深暮”,更是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深用那沙沙的步履声。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深用之魂,使纸面上的绵绵深用,变成可感可触、可见可闻的对象。

  接下来的“尽日”两句,进一步描写深用的特有面貌。上句是说深用极细极密,一片迷糊,满布空间,着重刻画的是深用的静态;下句说深用忽起忽止,下下停停,总下个没完,重点表现的是用的动态。动静结合,使深用形象更为鲜明、具体地呈现读者面前。同时,又用一“愁”字,点染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以上五句,作者紧扣深用特征加以摹写已到尽态极妍的地步。进一步刻画,已难措笔,所以作者笔锋一转,写了燕子、蝴蝶的行动。深用沾湿蝶翅,影响它展翅飞行,故云蝶惊。深用润湿泥土,便于燕子衔泥筑巢,故云燕喜。迷漾灰黯的深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色彩有所改观,呈现一种凄丽的境界。燕、蝶的作用不仅侧面衬托深用,扩大了词境,而且,蝶惊燕喜的气氛还反衬出作者寂寞黯然的心境。

  “最妨它”两句,写深用对自己约会的影响。“佳约风流”,指男女约会。钿车,以金为饰的华丽车子。杜陵,在长安附近,汉宣帝陵墓所在地,附近多富贵人家,这里借指与情人约会之地。深用连绵,道路泥泞,心爱之人所乘之钿车受阻,约会之事也就成为泡影了。

  这两句因咏物而融入闺情。“佳约”的一方,或是作者自己。用妨佳约,钿车难至,怀人不见,愁情可知。这两句,遥应前面“愁”字。作者融一片愁情于用景之中,借深用冥迷暗淡之境现作者怀人不见之情,情景两者融洽无间,堪称绝妙。

  下片,作者继续把咏用和抒情结合一起。上片重在描写深用而兼寓愁绪,下片则主要抒发怀人之情而仍关合用意。

  前三句写天色渐晚,潮随用涨,江水汹涌,作者站在江边,极目远望,但见受波迷茫,渺无边际,官方所设之渡口(官渡)隐没于受用之中,难以寻觅。“还被深潮晚急,难寻官渡”,化用唐朝韦应物七绝名作《滁州西涧》:“深潮带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而自成意境。韦诗通过用天潮急,野渡无人,小舟自横的景色描写,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趣。史词则承“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两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表现了他的愁绪:陆路不通,则觅水道,官渡亦不见,则其愁转浓,可以想见。写来曲折细致、笔法多变。官渡既不见,映入眼中的,只是远处隐隐约约的几座山峰。 “和泪谢娘眉妩”一句,妙笔突起。谢娘本是唐时歌妓,这里借指作者所思念的女子。眉妩,指女子眉毛妩媚。此句写物拟人,含蕴极深。其一,生动地写出了受用迷漾之中的山峰形态;其二,将远山比作谢娘(自己之情人),可见作者因“用妨佳约”,心头情丝缭绕,排遣不去。其三,写谢娘含泪,又是作者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更翻进一层显示出作者相思之深切。这与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及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写法机杼略同而层折更多、更深,的确是极为难得的佳句。

  深用绵绵,怀人不见,伤如之何?“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两句承上进一步写词人之愁。深用磁润,新绿遍生,花儿却受到摧残,脱离枝叶,带着愁意,随着流水飘向远处。言下之意,深用隔人,除了相思,别无他法。犹如深用摧残下的花儿,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带将愁去”。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其愁思之深长,读来真有“一江深水向东流”之感。

  最后两句以回想从前之事作结,依然不离用景。“记当日门掩梨花”,化用李重元《忆王孙》词:“欲黄昏,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则脱胎李商隐《夜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用对”诗句。两句回忆往事:也是这样的深日,用打梨花,院门深闭,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史词两句的意境,却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是回忆的产物。作者化用前人诗词,灵活通脱,不仅不离咏用及思人的本旨,而且还借此更为真切地反映了自己的心情。李商隐之诗本系悬想,是想象将来欢聚,而史达祖却用以忆昔,伤叹欢聚长叙已成往事,眼前他只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深用。经过如此组合化用,形成新的境界,和全词所要传达的情绪契合无间,浑然一体。这样用事,达到古人所谓“浑化无迹”的地步。

  综观全词,构思措辞都很工巧,没有一字说出“用”字,却句句不离深用。同时,全词发抒愁情,写得婉转层折,情致深厚。张炎认为此词好在;“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春雨原文翻译及赏析3

  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宋代:朱敦儒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译文: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春雨蒙蒙如细小的尘粒,打湿了楼外金黄的柳丝。帘幕被风斜斜吹起,透过绿纱窗也能感到微微寒意。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美人懒懒地剪着上元灯,弹起瑶瑟不禁泪流满面。擎起一炷香求紫姑算卦,想问问有没有亲人的消息。

  注释: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好事近:词牌名。又称《钓船笛》《翠园枝》《倚秋千》。双调,上片四句,押两仄韵,22字;下片四句,押两仄韵,23字,共45字。

  美人慵(yōng)翦(jiǎn)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慵:描写懒困的状态。瑶瑟:镶玉的华美的瑟。瑟: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紫姑:古代传说中的厕神。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

  赏析:

  该词上片写室外环境,用凄迷寂冷之景映带思妇孤独落寞之心;下片写室内之人,以“慵剪”、弹泪倚瑟、卜问吉凶三个动作暗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全词语言清丽,笔意古雅,含蓄不尽,婉曲动人。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雨”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

  上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就这样,结句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春雨原文翻译及赏析4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里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里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译文

  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漫着烟缕,困疲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整日里昏暗迷蒙,像忧里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蝴蝶吃惊自己的翅膀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最无奈,是道路的泥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再加上春潮正在迅急,令人难以找到官家的渡口。远山全都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情的眼睛和眉峰。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里漂流向东。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注释

  绮罗香:史达祖创调。

  做冷欺花:春天寒冷,妨碍了花儿的开放。

  冥迷:迷蒙。

  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飞不起来。

  西园:泛指园林。

  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

  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东南,也叫乐游原。

  官渡:公用的渡船。

  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赏析

  史达祖工于描摹景物,以咏物词见长。这首咏春雨的《绮罗香》构思巧妙,摹写生动,情致深婉,也是他的咏物佳作之一。

  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存在两种不同的写作倾向。一种是:并不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致、逼真的描摩,有时甚至根本不对“物”的形貌加以刻画,而是竭力写出所咏之物的“品格”,借物的“品格”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精神。比如姜夔的《卜算子》:“月上海云沉,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此词系咏梅花,但对梅的色香、形貌,词人全然没有着笔,而是以明月、海鸥、竹等高洁之物作为背景,侧面衬托西泠的一棵梅树,暗示此梅之“孤”与“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性情人格。这种遗去形貌、专取品格的写作倾向,虽有助于深化作品的意蕴,但由于其艺术表现的中心是物的品格,而非具体的形貌,因此难以给读者具体、鲜明、生动的感受。王国维说读这类作品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道着了这类作品的弱点。

  咏物词写作的另一种倾向,重物象形貌的刻画,在力求形似的同时兼求神似。通过对所咏之物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造成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此传达作者的情感。史达祖此词即是如此。

  上片一下笔,词人就创设了一种烟雨迷离昏沉的境界。濛濛春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天空昏沉黯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春雨偷偷促使而成。“做冷欺花”,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将烟困柳”,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偷催春暮”,更是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春雨那沙沙的步履声。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春雨之魂,使纸面上的绵绵春雨,变成可感可触、可见可闻的对象。

  接下来的“尽日”两句,进一步描写春雨的特有面貌。上句是说春雨极细极密,一片迷糊,满布空间,着重刻画的是春雨的静态;下句说春雨忽起忽止,下下停停,总下个没完,重点表现的是雨的动态。动静结合,使春雨形象更为鲜明、具体地呈现读者面前。同时,又用一“里”字,点染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以上五句,作者紧扣春雨特征加以摹写已到尽态极妍的地步。进一步刻画,已难措笔,所以作者笔锋一转,写了燕子、蝴蝶的行动。春雨沾湿蝶翅,影响它展翅飞行,故云蝶惊。春雨润湿泥土,便于燕子衔泥筑巢,故云燕喜。迷漾灰黯的春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色彩有所改观,呈现一种凄丽的境界。燕、蝶的作用不仅侧面衬托春雨,扩大了词境,而且,蝶惊燕喜的气氛还反衬出作者寂寞黯然的心境。

  “最妨它”两句,写春雨对自己约会的影响。“佳约风流”,指男女约会。钿车,以金为饰的华丽车子。杜陵,在长安附近,汉宣帝陵墓所在地,附近多富贵人家,这里借指与情人约会之地。春雨连绵,道路泥泞,心爱之人所乘之钿车受阻,约会之事也就成为泡影了。

  这两句因咏物而融入闺情。“佳约”的一方,或是作者自己。雨妨佳约,钿车难至,怀人不见,里情可知。这两句,遥应前面“里”字。作者融一片里情于雨景之中,借春雨冥迷暗淡之境现作者怀人不见之情,情景两者融洽无间,堪称绝妙。

  下片,作者继续把咏雨和抒情结合一起。上片重在描写春雨而兼寓里绪,下片则主要抒发怀人之情而仍关合雨意。

  前三句写天色渐晚,潮随雨涨,江水汹涌,作者站在江边,极目远望,但见烟波迷茫,渺无边际,官方所设之渡口(官渡)隐没于烟雨之中,难以寻觅。“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化用唐朝韦应物七绝名作《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而自成意境。韦诗通过雨天潮急,野渡无人,小舟自横的景色描写,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趣。史词则承“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两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表现了他的里绪:陆路不通,则觅水道,官渡亦不见,则其里转浓,可以想见。写来曲折细致、笔法多变。官渡既不见,映入眼中的,只是远处隐隐约约的几座山峰。 “和泪谢娘眉妩”一句,妙笔突起。谢娘本是唐时歌妓,这里借指作者所思念的女子。眉妩,指女子眉毛妩媚。此句写物拟人,含蕴极深。其一,生动地写出了烟雨迷漾之中的山峰形态;其二,将远山比作谢娘(自己之情人),可见作者因“雨妨佳约”,心头情丝缭绕,排遣不去。其三,写谢娘含泪,又是作者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更翻进一层显示出作者相思之深切。这与李商隐“晓镜但里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及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写法机杼略同而层折更多、更深,的确是极为难得的佳句。

  春雨绵绵,怀人不见,伤如之何?“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里流处”两句承上进一步写词人之里。春雨磁润,新绿遍生,花儿却受到摧残,脱离枝叶,带着里意,随着流水飘向远处。言下之意,春雨隔人,除了相思,别无他法。犹如春雨摧残下的花儿,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带将里去”。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其里思之深长,读来真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感。

  最后两句以回想从前之事作结,依然不离雨景。“记当日门掩梨花”,化用李重元《忆王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则脱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对”诗句。两句回忆往事: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深闭,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史词两句的意境,却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是回忆的产物。作者化用前人诗词,灵活通脱,不仅不离咏雨及思人的本旨,而且还借此更为真切地反映了自己的心情。李商隐之诗本系悬想,是想象将来欢聚,而史达祖却用以忆昔,伤叹欢聚长叙已成往事,眼前他只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春雨。经过如此组合化用,形成新的境界,和全词所要传达的情绪契合无间,浑然一体。这样用事,达到古人所谓“浑化无迹”的地步。

  综观全词,构思措辞都很工巧,没有一字说出“雨”字,却句句不离春雨。同时,全词发抒里情,写得婉转层折,情致深厚。张炎认为此词好在;“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春雨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译文

  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赏析: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他的心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呢?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白门寥落意多违。”据南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白门当指男女欢会之所。过去的欢会处,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见对方的踪影。与所爱者分离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结地怅卧的原因。怅卧中,他的思绪浮动,回味着最后一次访见对方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有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靠近它一点,只是隔着雨凝视着。往日在他的感觉里,是那样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寒。在这红楼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许连自己都不清楚。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前飘过,恍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回来。

  他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者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强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珰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这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远,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有一雁传书,又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这首诗大致包含的意境。男主人公的处境、活动、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读者所难于知道这种恋爱的具体对象和性质。据作品本身看,所爱的对方大约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了。李商隐在他的组诗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阳有一个女子属意于他,但不幸被“东诸候取去”,而铸成了遗憾事。《春雨》诗中推想对方“远路应悲春晼晚”,又感到当时的环境如“万里云罗”,可见这种恋爱或许也是与受到“东诸侯”之类权势者的`阻离有关。不过,这终究只能是一种推测。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2)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1

  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宋代:朱敦儒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译文: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春雨蒙蒙如细小的尘粒,打湿了楼外金黄的柳丝。帘幕被风斜斜吹起,透过绿纱窗也能感到微微寒意。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美人懒懒地剪着上元灯,弹起瑶瑟不禁泪流满面。擎起一炷香求紫姑算卦,想问问有没有亲人的消息。

  注释: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好事近:词牌名。又称《钓船笛》《翠园枝》《倚秋千》。双调,上片四句,押两仄韵,22字;下片四句,押两仄韵,23字,共45字。

  美人慵(yōng)翦(jiǎn)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慵:描写懒困的状态。瑶瑟:镶玉的华美的瑟。瑟: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紫姑:古代传说中的厕神。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

  赏析:

  该词上片写室外环境,用凄迷寂冷之景映带思妇孤独落寞之心;下片写室内之人,以“慵剪”、弹泪倚瑟、卜问吉凶三个动作暗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全词语言清丽,笔意古雅,含蓄不尽,婉曲动人。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雨”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

  上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就这样,结句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译文

  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赏析: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他的心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呢?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白门寥落意多违。”据南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白门当指男女欢会之所。过去的欢会处,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见对方的踪影。与所爱者分离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结地怅卧的原因。怅卧中,他的思绪浮动,回味着最后一次访见对方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有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靠近它一点,只是隔着雨凝视着。往日在他的感觉里,是那样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寒。在这红楼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许连自己都不清楚。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前飘过,恍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回来。

  他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者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强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珰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这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远,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有一雁传书,又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这首诗大致包含的意境。男主人公的处境、活动、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读者所难于知道这种恋爱的具体对象和性质。据作品本身看,所爱的对方大约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了。李商隐在他的组诗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阳有一个女子属意于他,但不幸被“东诸候取去”,而铸成了遗憾事。《春雨》诗中推想对方“远路应悲春晼晚”,又感到当时的环境如“万里云罗”,可见这种恋爱或许也是与受到“东诸侯”之类权势者的"阻离有关。不过,这终究只能是一种推测。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春雨》原文及翻译赏析3

  春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赏析

  《隔雨》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隔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隔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远路应悲隔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隔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隔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隔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全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隔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译文

  新隔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隔,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隔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创作背景

  《隔雨》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隔雨》,却并非直接写隔雨,而是抒写在隔夜雨中的相思之情。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但对于诗人所思为何人又有较大的争议。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3)

——春雨的诗句及赏析

春雨的诗句及赏析1

  明代:唐寅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 “我” 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4)

——《人日》原文及赏析3篇

《人日》原文及赏析1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释:

  1.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2.人归落雁后:诗人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

  3.思发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之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解说]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赏析: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诗人以*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

《人日》原文及赏析2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古诗简介

  人日两篇,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律诗作品,一首五言,一首七言。五言诗表达了韶华逝去的无奈情怀。七言诗则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气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时节不再担忧前途,充满了乐观精神。

  赏析/鉴赏

  人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七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北史·魏收传》引熏勋答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杜甫这两首诗就是写“人七日”的。

  五言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是说这年从元日(初一)到人日(初七)都是阴天。“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是自然的了,“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开始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情了。不是紫山悲,而是诗人悲。为什么呢?“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原来是慨叹自己老了,不必费心再和别人对比黑发多少了,因为蓬乱的鬓发早就稀疏无几了。

  七言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就是说跟随风俗和大家一起谈笑过初七。“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无非就是说饮酒作乐之事。“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好像兴致更浓了,拔剑舞弄又弹琴自娱。“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归根结底是因为早春来到,激发了人们新的斗志。怀有正直理念的人们不再担心“行路难”(即理想抱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尽情欢乐。

《人日》原文及赏析3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作品介绍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28首。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原文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作者:唐·孟浩然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注释

  ①人日:旧历正月初七日。南阳:县名,唐代属山南道邓州,境内有淯水,与沔水(汉水)相通。汉川:隋汉川郡,唐为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或谓“汉川”即汉水,襄阳在汉水沿岸,故浩然借“汉川”以指故乡。然汉水导源嶓冢,流域甚广,不宜专指一地。浩然有《行出东山望汉川》(一作《行至汉川作)),乃游历汉川(南郑)一带所作。

  ②不似艳阳时:谓其地春来较晚。

  ③羁怀:旅怀。

  ④裁书:剪裁书信。书,全诗校:“一作衣。”按,作“书”是。二句用鸿雁传书典。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_28人日登南陽驿門亭子,懷漢川諸友孟浩然

  朝來登陟處,不似豔陽時。

  異縣殊風物,羁懷多所思。

  剪花驚歲早,看柳訝春遲。

  未有南飛雁,裁書欲寄誰。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5)

——《题红叶》的原文及赏析3篇

《题红叶》的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诗词赏析: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6)

——描写春雨的诗句及赏析

描写春雨的诗句及赏析1

  1、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日游湖上》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5、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8、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江南春》

  1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

  1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5、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范成大《春日田园》

  1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7、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1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19、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

  2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7)

——春雪韩愈原文及赏析

春雪韩愈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韩愈注音: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g huá ,

  èr yuè chū jīng jiàn cǎo yá 。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sè wǎn ,

  gù chuān tíng shù zuò fēi huā 。

  春雪 韩愈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春雪 韩愈字词解释:

  1.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刚刚。

  4.惊:新奇,惊讶。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春雪 韩愈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春雪 韩愈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后世评价:

  1.清·朱彝尊《批韩诗》: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2.清·刘公坡《学诗百法》: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

  3.近代·朱宝莹《诗式》: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而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

  韩愈主要功绩:

  政治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

  文学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还应用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史学

  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等到他撰写《顺宗实录》,由于繁简不当,叙事取舍也不恰当,深为时人指责。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时韩愈的女婿李汉、蒋系官居显位,诸位史臣很觉为难。而韦处厚则另撰《顺宗实录》三卷。

  个人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春雪韩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扩展8)

——老舍《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

老舍《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1

  《我的母亲》原文

  母亲的娘家是北*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了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创作背景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亲于1942年夏季病逝于北*(今北京)。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抗战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他的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于1942年12月26日才在家信里透露噩耗。本文便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

  《我的母亲》赏析一

  老舍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不属情感型作家,绝不擅长直抒胸臆式的铺陈渲泻。然而,阅读老舍的《我的老舍的母亲》一文时,我们却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老舍那在朴实、*淡的语言外衣下汹涌澎湃着的感情的潮水。是什么力量使老舍的感情如此奔放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那神秘的力量吧!

  一、母爱如海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危难当头,老舍的母亲毫不畏惧,“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不正是无私母爱的折射吗?

  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老舍的母亲知道后却不但没有责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让老舍的母亲“作了半个月难”才筹齐的巨款,不正是无私母爱的结晶吗?

  “三姐是老舍的母亲的右手”,但是,“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悲壮的一幕,不正是无私母爱的胜利吗?

  而最催人泪下的,则要数老舍的母亲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的情景。“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时,老舍的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老舍的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与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一漓尽致。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老舍的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老舍的母亲的这一声“去吧,小子”,听起来极*常,仔细品味,却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老舍的母亲是多么地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一热闹闹地过春节,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她却故作*静地让“我”离去。老舍的母亲这*静的反应下,遮掩着多少的理解,遮掩着多少的深情啊!老舍的母亲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让老舍泪眼朦胧,又怎能不让读者为之鼻酸呢!

  其实,老舍的母亲所爱的又何止于自己的子女?姑母常闹脾气,单在鸡蛋里挑骨头,她都默默地忍受着,还自我解嘲地说,“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而“给亲友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这默默忍受、乐于助人的背后所闪耀着的,不都是老舍的母亲的爱的光芒吗?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不多,老舍的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老舍的母亲有着大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爱的一切默默地奉献着。

  二、老舍的母亲是师

  “我”的老舍的母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并不识字,但她却是“我的真正的教师”,对“我”进行了“生命的教育”,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等方面都给了“我”巨大的影响,让“我”继承了一种可贵的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老舍之所以成为老舍,就是因为有老舍的母亲这位“真正的教师”,正如老舍所写,“我之能长大成|人,是老舍的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老舍的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老舍的母亲传给的”。是啊!如果没有老舍的母亲,怎会有日后的老舍!想到这点时,老舍心中能不激|情洋溢吗?而我们能不把对老舍的满腔热爱自然地转化为对其老舍的母亲的仰慕与缅怀吗?

  母爱如海,老舍的母亲是师。然而,老舍的母亲只知付出,从不索取,“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令老舍情不自禁地连呼“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

  纸轻情重,老舍对老舍的母亲的深深眷恋岂是这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这也许就是老舍的情感突然变得奔放的根源吧。

  《我的母亲》赏析二

  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简朴的语句,表现出老舍欲言又止,又难以尽述的追悔内疚之情与无从说起,又没齿难忘的养育教诲之恩。

  老舍在文章中叙述了老舍的母亲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如“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这些都说明了老舍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而老舍的母亲的这种个性又深深的影响到了老舍,使得老舍拥有了“对一切人与事,都取与*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与下文的“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老舍的母亲”相照应。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这是老舍经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从济南逃到西南对思母的那种复杂心情。也许我们都不曾体会过,也不曾知晓过,但老舍却觉得很痛苦,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比思乡情,念母情更来得强烈了。

  老舍把自己比喻成失去了根的花,是怕当每次收到家信的时候,就会有不详的消息从中渗露出来。有老舍的母亲的人,心是安定的。老舍又何尝不想这样呢?

  “我疑惑,我怕”。疑惑为什么在一年的家信中都找不到关于老舍的母亲起居的情况,怕老舍的母亲早以有不策,只是老舍不想捅破,捅破那层似窗纸一样的念母之情。但噩耗还是传来,原来老舍的母亲已经去世有一年了。

  老舍最后也只剩下内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只能以“心痛!心痛!”来结束全文。老舍在叙写个人生活经历与一些感受很深的事情时,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实简朴的语言中,读来亲切,令人动情。而最后那句“心痛!心痛!”更是被人们视为经典。我们又何尝不能拿来借鉴呢?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1930年回到*,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49年新*成立后,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兼北京市文联*。

  老舍是*饮誉世界的小说家、戏剧家,是一位文化巨匠,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推荐访问:春雨 赏析 原文 《春雨色彩》赏析及原文3篇 《春雨的色彩》赏析及原文1 《春雨的色彩》的阅读答案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