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

时间:2023-01-01 12: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1  【原文】  正宫·叨叨令·自叹(筑墙的曾入高宗梦)  周文质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  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  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1

  【原文】

  正宫·叨叨令·自叹(筑墙的曾入高宗梦)

  周文质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

  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

  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注释】

  “高宗梦”句:殷高宗梦见傅说筑墙,遂访求他为相,国家大治。这里以傅说入高宗梦的典故讽刺身处社会底层的建筑工人也想当大官。

  “飞熊梦”句:周文王遇吕尚垂钓,遂重用他,成就王业。<史记·齐太公世家》:文王将出猎,卜之,日:“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获霸之辅。”后由卜“非熊”,演化为梦“飞熊”。应飞熊梦,即想当大官。

  也末哥:语尾助词。

  【赏析】

  在这人世间,有的人对于富贵寐以求,有的人对于贫贱梦寐以避,本曲用了“高宗梦”、“飞熊梦”两个典故,抓住了一个“梦”字来描述世态炎凉,突出了“人生如梦”这个主题,又归结到“梦中又说人间梦”,说明一切无非梦。作者深感世态的可悲,也深感世态的可笑。本曲只用一个“梦字为韵脚,以此突出主题,应是艺术上的一个特点。

  【题解】

  本曲题为“自叹”,实际不只是对自己遭遇的感叹,也是对世情的喟叹。

  正宫·叨叨令·自叹(筑墙的曾入高宗梦)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阅读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1)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赏析3篇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赏析1

  【原文】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释】

  浔阳:即今安徽九江市。

  淀:通“靛”,是一种深蓝色的染料。这里形容山色的深黝。

  初学扇:团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

  【赏析】

  此曲浔阳江观景图,将山水色彩、姿态、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为千古写景佳作。给人以如身临其境,其视觉感不亚于当代影视屏幕、或摄影画面镜头。江上风光,尽收眼底。

  【题解】

  这首小令是《浔阳即景》二首之一首,主要写浔阳的景色,作者把读者的目光带到高远、幽深的境界,耐人寻思。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2)

——元曲折桂令.叹世3篇

元曲折桂令.叹世1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元曲折桂令.叹世2

  马致远沉寂下僚,既不齿于官场的腐 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于是,在官署之旁,闹市之中苦心经营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虽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自 慰的心态*衡。

元曲折桂令.叹世3

  东篱:作者自称。

  小宇:小屋。

  婆娑:枝叶茂盛貌。

  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少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

  孟光:汉代丑女,三十岁始与梁鸿成婚。后来一起逃到霸陵山中隐居,孟光举案齐眉以进食。全世以“举案齐眉”喻夫妻相敬相爱。

  台:台盘,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

  倒大:大、绝大。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3)

——虞美人正宫·第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正宫·第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译文:

  如丝的细雨洒遍了池塘,在长满浮萍的水面,溅起了无数小点点。朱红色的门檐下,一双燕子守在窠里不再飞去。啊,今天的这个黄昏,来得似乎比往常要早。

  杯里的宜城酒浮泛着香絮般的白沫。我们喁喁细语直到夜深。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我们的离愁别恨像乱云一般难以分,怎么又是这样啊——一窗摇曳的灯影,两个黯然相对的有情人!

  注释:

  ⑴廉纤:纤细连绵貌。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睛,池岸草边蚯蚓呜。

  ⑵萍面: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

  ⑶朱门:红漆大门。

  ⑷比似:比起。

  ⑸宜城酒: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南)生产的名酒。香絮:形容酒面浮沫,又名“浮蚁”。晋代张载《酃酒赋》称赞宜城酒:“缥蚁萍布,芳香酷烈。”。

  ⑹更阑:夜深。古人一夜分五更。阑,将尽。

  ⑺相将:相共,共同。

  ⑻羁思(jī sī):离愁别绪。

  赏析:

  周邦彦的《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创作于哲宗元佑五年(1090)。周邦彦中年曾浮沉州县,漂零不偶,元丰年间周邦彦在汴京为太学生,后为太学正,至哲宗元祐二年(1087)方出京为庐州教授,后至溧水县,这其间曾滞留荆江任教授职。此时周邦彦三十五岁,作下此诗。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将离别场景和弥漫情思融合在一起,以质朴细腻的描写,刻画出离别前夜男女二人对坐共饮、细语诉情的场面。既有离愁别绪,又有思恋缠绵。[5]

  上片之境界,时间是从白天绵延到黄昏,空间是户外,开头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诗意,小雨洒遍池塘。“细点看萍面”,本来,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现在万千雨点,点破了萍面,又自有一番含蕴。“看”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黄昏细语,朱门燕影,既烘托出了一片忧郁凄婉的氛围,又体现了词人此时心境的悲凉。在这有些昏暗凝滞的天色中,词人并没有直接铺排渲染离愁别绪,而是通过灯下话别的场面,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融于笔下的情景和情景中的人。“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燕子不飞,其苦闷情状可想而知。它与下片的“一窗灯影两愁人”遥相叠印。最后一句又与起句遥相呼应,小雨连绵已久,天昏地暗,所以比起寻常时候就更容易黄昏。不过,这只是此句意蕴的一个层次。其深层意蕴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即将别离的时候,只觉得光阴比起寻常时候过得特别快,很快就进入了黄昏。上片,已为下片点出词情的内蕴作了充分的铺垫。

  下片时间绵延到夜尽,空间则转为室内。“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写两人相对共饮,絮絮而谈。夜已尽,话未完,离别却不期而至,于是“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词人用翻滚纷乱的云朵形容即将分离的人心中那种忐忑不安的愁绪。处在愁苦中的有情人,只能在如豆的灯光下相对而立,映出一对零落的影子。“又是”表明两人已不止一度尝过离别的.苦味。此度又尝,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亦可知。

  纵览全篇,词人并没有在情景的选择上别出心裁,仅仅描绘寻常景物、人事,然而情感氛围的渲染烘托却是妙笔生花。感情层层深入,词中隐含的书写节奏随着时间的延展而不知不觉地加快,离别来临之时又戛然而止,将两人的影子定格纸上,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首以爱情和离愁为主题的词,感人处在于情感的朴实沉挚。与之相应,词人并未使用他所娴熟的一些技巧,如结构的错综安排之类,也没有描写送别、别后一类常是最富于戏剧性或最能打动人心的场面,他只是如实写出临别前夕的绵绵别话,就充分表现爱与愁两大主题。论笔法几乎是一往*铺,论情感正是一往深情。既朴实,又深沉,别具一种极厚重的感人力量。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4)

——《折桂令·春情》原文赏析3篇

《折桂令·春情》原文赏析1

  原文: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译文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

  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

  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注释

  ①身似浮云:形容身体虚弱,走路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飘浮的云一样。

  ②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

  ③盼千金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侣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千金:喻珍贵。千金游子:远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④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赏析:

  此曲写得真挚自然,纯乎天籁。题目为春情,写的是少女的恋情。首三句说少女害了相思病,不能自拔,感情波澜起伏。三、四、五句写少女相思的病状,用浮云、飞絮、游丝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离,十分贴切。六、七句写病因,游子一去,徒然留下一缕余音,彼此没法相见,只有望穿秋水地盼望。最后两句点出相思病最难捱的时刻,灯半昏,月半明,夜已阑。半明半暗的光景,最能勾起相思之苦。这意境与李清照《声声慢》词所写“乍暖还寒时侯,最难相息”相近。此曲押韵有其特色,开头处连用“思”字三次,结尾处连用“时”字四次。连环重叠,写法大胆而自然,颇得本色之趣。徐再思擅长写相思之情,他另有一曲《清江引·相思》说:“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也写得真率坦诚,不假辞藻而墨花四照,与这首[折桂令]异曲同工。所以,《坚瓠壬集》卷三说这两曲“得其相思三昧”。

  创作背景

  徐再思最早为功名所困,“旅居江湖,十年不归”,抑郁顿挫,仕途蹭蹬。故国沦陷后,个人的悲剧,诗人开始追寻古代隐士的足迹,寻找自我解脱的良方,回归宁静淡泊的精神家园。徐再思从无奈的执著追求到最后回归自我,隐居江南。在这处处是春,宜酒宜诗,犹如一幅真正山水画的西湖中,诗人洗尽失意的感叹,流露出欣喜、洒脱以及远离红尘的闲适与*静。于是才有了像《春情》一样以清新柔婉的笔峰抒写着骚雅的情怀的美好词句。

  鉴赏

  题目为“春情”显然是写男女的爱慕之意,而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读来侧恻动人。“*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因为是初次尝到爱情的琼浆,所似一旦不见情人,那相思之倩便无比深刻和真诚。有人说爱情是苦味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已道出此中三昧。这三句一气贯注,明白如话,然其中感情的波澜已显然可见。于是下面三句便只体地去形容这位患了相思病的少女的种种神情与心态。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身似浮云”,状其坐卧不女游移不定的样子;“心如飞絮”,言其心烦意乱,神志恍惚的心理;“气若游丝”则刻画她相思成疾,气微力弱。少女的痴情与相思的诚笃就通过这三个句子被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空一缕余香在此”,乃是作者的比喻之词,形容少女孤凄的处境。著一“空”字,便曲尽她空房独守,寂寞冷落的情怀;“一缕余香”四字,若即若离,似实似虚,暗喻少女的情思飘忽不定而绵绵不绝。至“盼千金游子何之”一句才点破了她愁思的真正原因,原来她心之所系,魂牵梦萦的是一位出游在外的高贵男子,少女日夜思念盼望着他。这句与上句对仗成文,不仅词句相偶,而且意思也对应,一说少女而一说游子,一在此而一在彼,然而由于对偶的工巧与意思的连贯,丝毫不觉得人工的雕凿之痕,足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娴熟。最后四句是一问一答,作为全篇的一个补笔。“证候”是医家用语,犹言病状,因为上文言少女得了相思病,故北处以“证候”指她的多愁善感,入骨相思,也与上文“害”字与“气若游丝”诸句给合。作者设问:什么时候是少女相思最苦的时刻?便是夜阑灯昏,月色朦胧之时。这本是情侣们成双作对,欢爱情浓的时刻,然万对于茕然一生独一身的她来说,忧愁与烦恼却爬上了眉尖心头。不可排遣的相思!

  这首曲子的脉络很清晰,全曲分为四个层次:首三句说少女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相思之病;次三句极表少女处于相思中的病态心理与神情举止;后二句则点出少女害相思病的原因;最后宕开一笔,以既形象又含蓄的笔墨逗露出少女心巾所思。全曲一气流走,*易简朴而不失风韵,自然夭成而曲折尽致,极尽相思之状。

  这首曲子语言上的一个特色便是首三句都押了同一个“思”字,末四句则同抑了一个“时”字,不忌重复,信手写去,却有一种出自天籁的真味。这正是曲子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曲不忌俗,也不忌犯,而贵在明白率真,得天然之趣,一也就是曲家所谓的“本色”。

《折桂令·春情》原文赏析2

  折桂令·春情

  朝代:元代

  作者:徐再思

  原文: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翻译:

  译文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注释⑴馀香:自己就像一丝香气在此徘徊。⑵何之:到哪里去了。⑶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赏析:

  此曲写得真挚自然,纯乎天籁。题目为春情,写的是少女的恋情。首三句说少女害了相思病,不能自拔,感情波澜起伏。三、四、五句写少女相思的病状,用浮云、飞絮、游丝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离,十分贴切。六、七句写病因,游子一去,徒然留下一缕余音,彼此没法相见,只有望穿秋水地盼望。最后两句点出相思病最难捱的时刻,灯半昏,月半明,夜已阑。半明半暗的光景,最能勾起相思之苦。这意境与李清照《声声慢》词所写“乍暖还寒时侯,最难相息”相近。此曲押韵有其特色,开头处连用“思”字三次,结尾处连用“时”字四次。连环重叠,写法大胆而自然,颇得本色之趣。徐再思擅长写相思之情,他另有一曲《清江引·相思》说:“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也写得真率坦诚,不假辞藻而墨花四照,与这首[折桂令]异曲同工。所以,《坚瓠壬集》卷三说这两曲“得其相思三昧”。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5)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译文

  秋季某日,我回去。找不到你遗留下的鞋印,也没闻到你的味道。你消息杳杳,我今夜的相思又会有多少?秋日的相思雨,有一半被风吹走了。

  注释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简析

  黄叶和青苔铺满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约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呢?屧,鞋子的木底,这首词中和衣香一起指代恋人沈宛。恋人离去后,久久没有音讯传来。纳兰容若日夜忧愁中捱过。窗外连绵的秋雨不解相思意,一半已经风吹去,落在天涯,落在海角。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6)

——姜夔《鬲溪梅令》赏析3篇

姜夔《鬲溪梅令》赏析1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7)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菁选3篇)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1

  1、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3、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2

  李清照是处于南北宋之间的女词人,她的词是婉约派的代表,更加上她女性特有的灵性,她的词就比“男子作闺音”来的真切,把女性特有的感觉用来写词就更加要妙宜修,更加能够把女子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很多人都对她那首晚年更加成熟的《声声慢》评价很高,而我认为她早年的一些作品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这首《如梦令》就写的很好,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时间:昨夜——今早 地点:庭院——香闺

  环境:雨疏风骤

  人:卷帘人(答者无心)——主人公(问者有心)

  物:海棠(依旧)——海棠(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点明时间,在交代“雨疏风骤”发生在昨夜,同时也表明词中所写已是第二天天明发生的事了,也可以知道天明后已是风停雨霁。“雨疏风骤”,疏者,狂也,谓雨大;骤者,急也,谓风狂,可见天气之恶劣,那么隐含其间的是女主人公昨夜心情不是很好,可以猜想是因为恋人远在他方,没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内心感到苦闷,那么女主人公都有那些行为表现呢?

  接下一句“浓睡不消残酒”就交代了她的行为,原来是喝了酒。一个人喝酒,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在加上下着冷雨刮着凄风,就不能自已地喝的多了。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浓睡”二字说明睡觉的时间之长,而“不消残酒”补充说明喝的酒一定很多,到第二天早上还酒劲未消,可见昨夜喝酒的情形。但是是真的醉了呢,还是不愿意醒呢,到此时我们尚且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句的“试”字用的好,“试”字不仅把女主人公怀着疑问、小心翼翼的心态传达出来,而且把女主人公的害怕的微妙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她是怕海棠花在风雨之中已经飘零。所以“试”字用的很贴切,同时也可以看出词人用词的精准。词人很善于用曲笔,她不直接的写出来,却借卷帘人之口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希望。卷帘人的随口无心的一句“海棠依旧”,花儿依然盛开,这让女主人公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可以看出她怜春惜花的心情,向往美好的愿望。但是这是不是真实的情形,在风雨的蹂躏下花儿真的还是那么娇艳吗?

  接下来的两句证明这似乎是女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在现实面前,虚幻的美好不堪一击,女主人公的愿望彻底的破灭了。因此“知否,知否”诘问的语气表面是在责怪卷帘人,但是在内心里却是责怪“雨疏风骤”的残酷无情,无奈之中深藏着深沉的失望之情。“绿肥红瘦”才是现实的情形,在风雨的摧折下,海棠叶依旧而花已飘零,和“海棠依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两相对照之中更显出女主人公怜春惜花之情。由此可见,女主人公不是真的醉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因为她清醒的知道现实的残酷,离她而去的人怕是很久就不得相见了,因此她不愿醒宁可长醉不醒,只有这样才能保留美好的期望,才能减轻情感上的伤疼。

  末句“绿肥红瘦”历来受人称道,可谓标新立异,其妙处有三:其一,用“绿”、“红”两个表示色彩的词,给人一种醒目的视觉冲击,同时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见词人深厚的语言工夫;其二,“肥”、“瘦”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形容人的词用在物上,倾注了女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其三,“绿肥”、“红瘦”形成鲜明的对照,更显出女主人公怜花惜花的心情。

  由此可见,这么短短的一首令词,它的内涵却是非常的深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在这首词中,词人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空白”,那就需要我们去“填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词的内涵挖掘出来,充实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词中的“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在我们佩服叹赏词人的工夫的同时,也给我们很强的审美感受!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3

  1、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3、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8)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的赏析 (菁选2篇)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的赏析1

  折桂令·春情

  元代:徐再思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的赏析2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

  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

  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扩展9)

——折桂令·春情原文、翻译及赏析

折桂令·春情原文、翻译及赏析1

  《折桂令·春情》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折桂令·春情》译文

  我从出生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相思,才刚刚懂了什么是相思,却深受着相思的折磨。

  身体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殷勤盼望的情侣又到哪里去了呢?

  相思的痛苦什么时候最猛烈呢?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月亮半明半亮时。

  《折桂令·春情》注释

  身似浮云:形容身体虚弱,走路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飘浮的云一样。

  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

  盼千金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侣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

  千金:喻珍贵。千金游子:远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折桂令·春情》简析

  此曲写得真挚自然,纯乎天籁。题目为春情,写的是少女的恋情。首三句说少女害了相思病,不能自拔,感情波澜起伏。三、四、五句写少女相思的病状,用浮云、飞絮、游丝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离,十分贴切。六、七句写病因,游子一去,徒然留下一缕余音,彼此没法相见,只有望穿秋水地盼望。最后两句点出相思病最难捱的时刻,灯半昏,月半明,夜已阑。半明半暗的光景,最能勾起相思之苦。这意境与李清照《声声慢》词所写“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相近。此曲押韵有其特色,开头处连用“思”字三次,结尾处连用“时”字四次。连环重叠,写法大胆而自然,颇得本色之趣。徐再思擅长写相思之情,他另有一曲《清江引·相思》说:“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也写得真率坦诚,不假辞藻而墨花四照,与这首(折桂令)异曲同工。所以,《坚瓠壬集》卷三说这两曲“得其相思三昧”。

  《折桂令·春情》创作背景

  徐再思在故国沦陷后,开始追寻古代隐士的足迹,寻找自我解脱的良方。从一开始的执著追求到最后回归自我,隐居江南。这处处是春、宜酒宜诗的江南风光让作者作者陶醉其间。并以清新柔婉的笔峰抒写下此曲。

  《折桂令·春情》赏析

  这是一首闺妇思夫之作。题目为“春情”显然是写男女的爱慕之意,而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读来侧恻动人。全曲分为四个层次:首三句说少女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相思之病;次三句极表少女处于相思中的病态心理与神情举止;后二句则点出少女害相思病的原因;最后宕开一笔,以既形象又含蓄的笔墨逗露出少女心巾所思。全曲一气流走,*易简朴而不失风韵,自然夭成而曲折尽致,极尽相思之状。

  “*生不会相思”三句,说明这位少女尚是初恋。情窦初开,才解相思,正切合“春情”的题目。因为是初次尝到爱情的琼浆,所似一旦不见情人,那相思之倩便无比深刻和真诚。有人说爱情是苦味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已道出此中三昧。这三句一气贯注,明白如话,然其中感情的波澜已显然可见。于是下面三句便只体地去形容这位患了相思病的少女的种种神情与心态。

  “身似浮云”三句,是漂亮的鼎足对。“身似浮云”表现了少妇坐卧不宁的心态;“心如飞絮”表现了少妇的魂不守舍;“气若游丝”表现了少妇因思念而恹恹欲病的"形态。作者通过对少妇身、心、气的描写,将少妇“便害相思”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几句,就足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恋情之深。

  “空一缕余香在此”,乃是作者的比喻之词,形容少女孤凄的处境。著一“空”字,便曲尽她空房独守,寂寞冷落的情怀;“一缕余香”四字,若即若离,似实似虚,暗喻少女的情思飘忽不定而绵绵不绝。至“盼千金游子何之”一句才点破了她愁思的真正原因,原来她心之所系,魂牵梦萦的是一位出游在外的高贵男子,少女日夜思念盼望着他。这句与上句对仗成文,不仅词句相偶,而且意思也对应,一说少女而一说游子,一在此而一在彼,然而由于对偶的工巧与意思的连贯,丝毫不觉得人工的雕凿之痕,足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娴熟。

  最后四句是一问一答,作为全篇的一个补笔。“证候”是医家用语,犹言病状,因为上文言少女得了相思病,故北处以“证候”指她的多愁善感,入骨相思,也与上文“害”字与“气若游丝”诸句给合。作者设问:什么时候是少女相思最苦的时刻?便是夜阑灯昏,月色朦胧之时。这本是情侣们成双作对,欢爱情浓的时刻,然万对于茕然一生独一身的她来说,忧愁与烦恼却爬上了眉尖心头。不可排遣的相思!

  这首曲子语言上的一个特色便是首三句都押了同一个“思”字,末四句则同抑了一个“时”字,不忌重复,信手写去,却有一种出自天籁的真味。这正是曲子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曲不忌俗,也不忌犯,而贵在明白率真,得天然之趣,一也就是曲家所谓的“本色”。

推荐访问:正宫 叨叨 赏析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3篇 《正宫·叨叨令·自叹》赏析1 正宫叨叨令翻译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