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1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1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二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2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二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阅读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1)
——《次北固山下》赏析3篇
《次北固山下》赏析1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英文
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in front of the Green River.
The tide flat, broa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ter, happened to hoist heavy.
Residual night has not yet subsided,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bye-bye is not behind the river has been revealed of spring.
Letter to send out not knowing when to arrive, the geese are sent to Luoyang to hope that the North.
《次北固山下》赏析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2)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3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2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3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3)
——次北固山下诗词阅读答案
次北固山下诗词阅读答案1
《次北固山下》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一起来看看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江面空阔无边,顺风*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题目以及答案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失”,有的版本作“潮**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阔(或*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的大景。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生”、“入”字用拟人手法更具情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得1分;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4)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3篇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1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 “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七年级《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2
1、 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5)
——寒食诗词鉴赏3篇
寒食诗词鉴赏1
《寒食》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解】: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韵译】: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研薄。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评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牛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拧保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6)
——王湾《次北固山下》历年中考阅读训练及答案 (菁选3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历年中考阅读训练及答案1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历年中考阅读训练及答案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
2.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3.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你觉得有何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王湾《次北固山下》历年中考阅读训练及答案3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义,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的“*阔”的“阔”是表现潮*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⑵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野开阔、大江泛舟、波*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7)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选2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诗词鉴赏3篇(扩展8)
——赠别诗词鉴赏
赠别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解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诗文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