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七年级下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