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诗歌1 秋 秋风轻轻地吹, 秋雨沙沙地下, 枫叶悄悄地红, 菊花艳丽地盛放。 秋,她来了。 秋,她走过田野, 回荡着她的声音。 割稻机在田间轰轰作响, 人们欢庆着丰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秋》诗歌【1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秋》诗歌1
秋
秋风轻轻地吹,
秋雨沙沙地下,
枫叶悄悄地红,
菊花艳丽地盛放。
秋,她来了。
秋,她走过田野,
回荡着她的声音。
割稻机在田间轰轰作响,
人们欢庆着丰收。
秋,她越过山岭,
留下了她的足迹。
树叶金黄漫天飞,
层林尽染霞彩色。
秋,她飞过果园,
洋溢着她的芬芳。
石榴咧开了嘴儿笑,
苹果红了脸蛋儿。
秋,是一位服装设计师;
秋,是一种气息;
秋,是一抹欢乐。
《秋》诗歌2
秋
这个秋来的有点早
早的让我有点猝不及防
清晨
我打开窗
看见外面洒进来的阳光
让我看到地上的那500片黄
叶
轻轻落下
诉说着这秋的衷肠
很快的收拾好行囊
随便的买了车票一张
不知道另个城市什么模样
怀着心里的各种紧张
我渐渐的进入了梦乡
其实我一直很想去香山
今年的香山枫叶应该红了
可是总是条件不允许
所以只好借着这个梦去走一趟
天很蓝很蓝
叶很美很美
天映着叶的美
叶也趁着天的蓝
时光静静流淌
我不愿梦醒
不愿面对梦醒后的凄凉
很想去的地方
很想去的地方
现在成了我的梦想
风景依旧很美
天依旧很蓝
只不过这个梦已经醒来
说不上悲哀
谈不上伤感
莫名的感觉攀上心头
只不过这个秋来的有点早
《秋》诗歌3
秋来了
这个清晨
我有一些微凉
正如你曾经温暖的手,开始
如秋
已不再有春天的颜色啊
我们在转瞬之间
发现陌生
存在和死亡
有一种怅然的虚空
如昨夜之月
弯弯然,我读不清你的名字
风,卷起长发
凌乱间
秋意有些涌动
如一团永远不解的心结
一颗
从酷热夏天走来的心
渐渐
冰凉
且
那一片相思的叶子
告别青春和往昔之歌
慢慢走向
宁静的美丽深黄
她说
亲爱的
这将不是永诀
我得试着,和你分手
我得试着,休息一个冬天
心要思考
人要安静
故事,要有一个弯弯的转折
如钩
如月
如相思之鸟
飞去
风,会唤醒我
从那个开始温暖开始唱歌的春天
我顺着你根须脉胳
攀上高枝
从这个春天开始
我再做你的新娘
而
这个秋天
我已疲惫我已满身伤痕
我得换一个角度审视你
不是不爱
我的心,已渐渐微凉
在某个清晨或者黄昏
忘记和你招手
于凄然之间
飘落无声
且
渐渐
让心和眼睛
看到一缕五彩的柔光
让一个季节于微凉中
和你携手
殉你脚下
你却淡淡地说——
一叶如秋
《秋》诗歌4
一叶秋
秋,
芳华已落,
绿叶渐黄,
无百花争俏,
无浪蝶闹春,
究竟为何轻狂。
秋,
蝉在低语,
风在轻诉,
秋月已款款,
秋雨意绵绵,
究竟为何思量。
秋,
天已渐凉,
情已渐浓,
花谢仍有果,
寒冰待有时,
究竟为何纠结。
秋,
流景不闹,
逝水无情,
无意与争春,
秋心不愿愁,
或有几许无奈。
秋,
春夏已过,
寒冬渐至,
花谢不再开,
春去不再来,
或有几许悲凉。
秋,
瑟瑟肃杀,
尘埃略定,
壮志难再酬,
使命心头担,
或有几分感伤。
秋,
四季更替,
天行有道,
为何眷恋,徒增无奈。
为何难舍,徒增悲凉。
为何负重,徒增伤怀。
你究竟为谁轻狂,
为山花浪蝶,为细雨清风,为山河明月。
山花已逝,山河依旧。
而你,
终究只是一叶飘零的秋。
《秋》诗歌5
秋
阳光无力地披挂在矮墙上
落叶沉闷地等待风
外婆颤悠悠地挪动着椅子
在庭院里把寂寞晾晒
谁在用绣花针飞搜着时光的迷宫
一辈子太久,只争朝夕
把春色与山川微缩在堂前
饱赏
风咋起,飞灿的黄蝶本是枝桠上落魄的贵族
鼓躁着与秋风嘻戏
恼怒了草茎的衿持,顿添褐色愁容
雨来了,湿漉漉的妆容置换了旷日的干涸
凝重的气流压抑着懒散的浮躁
凉飕飕的气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秋的手腕竞逼夏的退场
这落荒的草莽鼓涨着肚腩隐匿南方
谁却在原上翘首向北
探测风的速率,雨的疏密
把秋的光景尽览于眼底
收藏
外婆已把秋来的寂寞抽纳进鞋垫里了
让小外孙的脚掌心去感触亲情的温暖
更把那经典的荷花莲子图镶嵌在掌心上
托举一个勃勃生机的青春
寄寓先辈纯洁高雅、子孙满堂的厚望
《秋》诗歌6
葬秋
天渐渐凉了
低头看见落叶已掉了厚厚一层
才发觉
秋天就要过去了
在这个交叉的季节
秋的眼神还迷离着
暧昧而又低调的把冬的气息迎了进来
尽管漫天还是成熟的韵味
尽管红的枫,飘着的叶
尽管天还是很蓝,云还是很淡
尽管到处都还是它逗留过的痕迹
尽管还贪婪地阭吸这最后的一丝温暖
尽管奢侈的发散出正在消失中的美丽
尽管还在角落徘徊着
但是,挣扎过后它还是依依不舍蹒跚退着
它的懦弱
使得伤痕裂着缝隙再无法愈合
扑面的一阵凉风
终于大胆的夹杂着寒冷的讯息盖过来了
仿佛还能隐隐约约的听到断断续续的*声
还来不及叹息
如火如荼的寒冷就霸道的侵入了
过去的终于要过去,该来的终于要来了
突然间有点怀念
想念那冰冰冷冷的冬天了
那是一个凝固的季节
哪怕一切都会在那个季节里枯萎
哪怕灵魂也会被冻结
但是,又是怎样美好的一幅画面
空荡的街,闪烁的靡虹
还有若有若无的感动都瞬间被荼靡了
就连黑夜都好像沉睡得特别的深刻
消沉跛着脚,带着一身伤痛围着城市转了一圈
人们就都沉默了
莫名伤感起来
渐渐颓废
原来伤感是一种毒
消沉是一种瘟疫
会蔓延,会传染
还会变成恶魔
我一直在思考
痛苦的剥离是不是都会有一个结果……
结果是
寂寞在我的左边,孤独在我的右边
它们就这样架着我
把我抬到了痛苦的悬崖边
我甚至还来不及呼救
就把我退下了无底的深渊
在这个城市
形单影只的落脚
放下行李的刹那
会沉痛得想哭
也会幸福的想哭
如果万家灯火中,有那么一盏灯是自己的归属
那么
原来这个城市并不陌生得可怕
只是
犹豫,要还是不要
《秋》诗歌7
秋雨寒之追秋
秋风摇曳着轻盈的纱幔,
与沙为伴,
与叶共舞。
颤抖,
是那墨绿的秋叶,
还有季末的寒。
丝丝凉意,
撩起的不仅仅是人们内心的顾盼,
还有尘封在柜中仍未寄出的信件。
思乡时,
会不禁圈画日历,
倒数某年某月就是回归的日。
念人时,
会忍不住翻阅相册,
默看那时那刻一起相守的人。
不曾忘,
躺在路灯温柔怀抱里的小路,
身上披满落叶,
点缀着幽静的伤。
寻觅着,
是哪阵清凉,
把落叶吹得热热闹闹,
却又害羞地掩掩藏藏。
不经意,
一片落叶,
优雅婀娜地从额前划过,
不忍看到它的落脚点,
多想和它一起继续随风飘摇。
数不清,
已经有多少个秋打扮过喧嚣城市的夜,
抚慰着颠簸狂躁人的心,
为未知的明天抹上一道紫色之光。
我轻抚着远处飘来的呼唤,
拒绝不了古楼里慷慨的轩辕,
青山始祖外,
我知道还有更多迷人的色彩。
都怪这秋,
突然唤醒我沉睡的爱,
在似水流年,
落英缤纷间,
轻燃我的澎湃!
可是秋风殇残,
吹乱雨翩翩,
搅扰气寒寒,
蛊惑了无数迷恋它的心。
风雨捶打的大地中,
一个被淋湿的孩童,
还在嬉闹地跑向远方,
难道他和我一样,
也在追赶着秋末的扑影?
《秋》诗歌8
秋寒
仿佛一夜的风,吹走了夏季
那些泛黄的颜色
涂抹着故乡
不知疲倦的蝉再也不在枝头上鸣叫
许多胆小的鸟儿
远走他乡
门外的那根南瓜藤,还死死地缠着篱笆
它的叶子萎缩成一团黑
看不见了,它那娇艳的黄花
*时很难见到的一些人
回到了村里
抢一样收着玉米
手划破了,鞋蹭烂了
凌乱的头发,破旧的衣服
连*时忍气吞声的三轮车
也又蹦又跳,怒气冲冲
院旁的那棵榆树,一副沮丧的模样
下面一层薄薄的落叶
与它一样感受的
还有核桃树、苹果树、槐树
以及叫不出名的树木
我想给它们说句安慰的话
同样需要安慰的
南山坡上遗弃房屋里
唛唛的羊群
晨暮里,屋顶上升起的弯弯的炊烟
那件破旧的外套
住着拐杖,还在挑水的老人
还有……
快写完这段话的时候
一阵凉风刮过
我的身,与心
猛然间抖动
《秋》诗歌9
秋暮
雨还在轻舞
呼吸着寂静
心中没有焦急
淡忘了时光的冷漠
跳跃出打包的记忆
绵绵长长
浸湿了寒衫
心随秋雨落入尘埃
落叶不多了
孤独是翘枝
风中摇摆过去
连带着所有的坚持
还是向着南边天空
悠悠远远
失去了翅膀
梦在季节里被流放
《秋》诗歌10
天净沙①·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④影下⑤。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⑤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作者简介】: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赏析: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推荐访问:诗歌 《秋》诗歌【10篇】 《秋》诗歌1 《秋》诗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