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追求理解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五篇(完整)

2023《追求理解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五篇(完整)

时间:2023-01-09 14: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追求理解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追求理解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五篇(完整)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2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于“整体性教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和“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学习设计有共同之处,都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注学习期望,产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这本书对“理解”的概念和实践也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了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得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也就是综合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学生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协助教师设计课程以评估;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在课程和评价中实现质量控制的设计标准。

  谈及本书的内容和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即“理解”、“逆向”、“实践智慧”。它倡导的是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发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是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那些说“懂了”的学生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师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学生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既要明晰“学生理解”的目标。同时要探究“好设计”的方法,这个双重目的当然会产生一系列实际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使学生既能掌握内容又能达到理解的教学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如果教材中有很多离散的知识内容,我们如何才能达到理解的目标?在一个基于内容标准和高风险测试的时代,如何实现为理解而教?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下方法和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1.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能够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离散的知识与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2.为恰当评估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检验了一系列的方法。

  3.对那些可能干扰学生理解能力培养的常规课程、评估和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并提出逆向设计法,以帮助制定既满足内容标准又不牺牲理解相关目标的教学计划。

  4.提出理解的六侧面理论,并探讨其在课程、评估和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提出了一个单元模块,用于协助教师设计关于学生理解的课程与评估。

  6.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展示了如何把单个单元套在一个更大的,更连贯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

  7.在课程和评估设计中实现质量控制,提出了一套设计标准。

  8.通过网络数据库,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学设计案例,主张教师应该更智慧,而不是更辛苦的工作。

  通读全书后,明白了其中的基本原理、研究基础和关键理念,同时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即行动代表一切,实践得真知。其实UbD(书名英文缩写)理念并没有那么高升莫测,总结一句话就是基于学情明确教学目标以终为始地设计教与学得活动。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不简单,例如基于学情,需要设计者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基础、学习习惯、元认知等多方面的了解,这期间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评估来完成。明确教学目标,需要设计者对学科大概念,单元大概念,核心知识等全方面的掌握,只有教师真的懂,才能设计出合情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终为始设计的教与学的活动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对所学内容能做到真正的“理解”,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以上就是我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书心得体会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3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4

  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

  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

  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5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理解 追求 《追求理解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五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00字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