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古朗月行赏析3篇(范例推荐)

2023年古朗月行赏析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15 09: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古朗月行赏析1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朗月行赏析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古朗月行赏析3篇(范例推荐)

古朗月行赏析1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赏析2

  佚名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阅读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1)

——《古朗月行》教案3篇

《古朗月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碧”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

  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

  二、揭题,范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诗句的大意是: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用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

  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4、相机出示生字: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读古诗,谈认识。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

  (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

  (2)“呼”的意思是叫。

  (3)“识”的意思是认识。

  (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

  (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

  (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

  (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

  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

  (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

  (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

  四、识记生字字形。

  1、自学生字。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扩展:

  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古朗月行》是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月亮的美妙、神奇。教案中以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逐步理解诗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古朗月行》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会认5个新字。

  2、理解词意,能说出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6个生字,理解句子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CAI课件(界面一:月亮和白玉盘镜子的对比图片。界面二:月亮在夜空中移动的情景)。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月亮图,激发兴趣(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创作了许多杰作,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解题。古:古体诗。朗月:晴朗的月夜。行: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认清字形。

  三、指导看图,理解句意

  1、学习第一句(一、二行):

  ①小时:小时候。识:认识。月:月亮。第一句的意思是说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②呼作:把它叫作,称作。(出示CAI课件)思考:为什么会把月亮当作白玉盘呢?(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2、学习第二句(三、四行):

  ①疑:以为,认为。瑶台:神话中西王母所用的梳妆台。镜:镜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又以为月亮是西王母梳妆用的镜子。

  ②飞:飞快地移动。

  碧云:浅蓝色的云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月亮在浅蓝色的云间飞快地移动。

  3、(演示CAI课件)你觉得夜空的景色怎么样?

  4、说说句子的意思。

  5、齐读全诗。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教师示范。

  2、指导读出停顿和重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二、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古:gǔ,上边是“十”,下边是“口”。组词练习;古代、古诗。行:xíng,左边是“彳”(双人旁),右边是“”。组词练习:行走、行人。时:shí,日字旁,寸字边,左右结构,组词练习:时间、时候。

  识:shí,左边是“讠”(言字旁),右边是“只”,组词练习:识记、识字。作:zu,*舌音,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组词练习:当作、作业。台:tái,上下结构,上边是“”,下边是“口”,组词练习:上台、讲台。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生词。填空:

  2.背诵全诗,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四、课外练习

  观察夜晚天空中的月亮,画一幅画。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收集李白的有关资料。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亮的不同形状及自己的想法。

  3、读(写)一首描写月亮的儿歌、谜语、诗歌。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2)

——古朗月行作文3篇

古朗月行作文1

  明月,有是一轮明月。

  今夜,独望月又难眠。

  许多年前,同样的明月,我吟诵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今夜,站在阳台上,望着夜空高悬的明月,不禁脱口而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清云端……”

  诗文飞扬,飞抵瑶台。

  文思摇曳,又忆过往。

  小时不识月

  刚记事的我,还能无忧无虑对一切都好奇的我,也看到过相似的月,那月啊,在满天星斗中,黑色天幕上,独自耀然着呢。

  我欢喜地把小手伸出窗台,一层淡淡的白晕将它笼罩,我问:“爸爸,这是什么?是太阳吗?”爸爸宠溺一笑,他总是纵容我那时的懵懂无知,“这是月亮。”我还是不懂,“月亮?月亮是什么?”爸爸想了想:“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记住了,月亮就是一个大大的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呼作……”我懵懂的复述,“白玉盘!”看着月亮,我突地想起来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于是我就记住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并不领略诗中的意境,也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甚至全诗只记住一句,但就是这样一句诗,贯穿了我的一生。

  玉兔捣药成

  逐渐,学的知识多了,人也慢慢长大,那曾像白玉盘般纯洁的小孩,被绘上了数不清的繁杂纹路。

  曾经懵懵懂懂背诵古朗月行的小孩也不知去了何方,想必是被沉重的学业,残酷的社会,黑暗的现实给吓的不知所踪了吧。

  只剩下一个灰色的我,机械地记忆着一个个钢铁般冰冷的英语单词,流水线板解决了一道道数学题。

  童年,曾近无忧无虑的那段时光,就如天边高悬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

  天人清且安

  童年的无忧无虑曾在多少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然潜入我的梦境。但在梦醒之后,面对的仍是现实的无奈。

  免不得怀念往昔,免不得希望能像“羿昔落九乌”般被拯救……

  但过去的美好、安逸,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如此的美丽、诱人,但终究是幻影,是即将破灭的泡沫,是残存于脑海的回忆,是……回不去的。

  正所谓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让我们移开紧盯着童年的目光,勇敢背负起需要承受的重担,向前,向未来!

  我看着窗外明月收拾好满天思绪,又一次轻吟:“小时不识月……”

古朗月行作文2

  充满稚气的小李白与他的玩伴在院子里嬉戏玩闹,忽然间,小李白望向了天空,指着月亮说:“你说,那是什么呀?”“不知道啊,又大又白,又是圆圆的,好像一个白玉做的盘子。”“那它一定就是天上神仙用的盘子喽。”……小李白躺在床上望着月亮:“要是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盘子就好了。”小李白一边想,一边沉沉睡去了。

  次日,小李白一睁开眼就开口问:“爹,娘,你们说,神仙吃饭用盘子吗?”小李白的娘微微一笑:“傻孩子,神仙是不吃饭的。”“那天上的月亮就不是白玉盘了,那它是什么呢?”小李白在心里说道,“看着它圆圆的,好像王母娘娘用的瑶镜啊!高高的挂在云彩上,真美!”他又暗自说道“等晚上小伙伴来的时候,我就告诉他,神仙是不吃饭的,也不用什么盘子,他一定会夸我聪明的。”

  晚上,小李白和小伙伴玩得挥汗如雨,等小伙伴走后,他随便找个地方就坐下了。他坐在地上,仰望着天空。他好像看见月亮里面有什么东西。父母给他讲过了传说,他觉得嫦娥仙子就坐在月亮上,把两只脚垂下来荡来荡去呢!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他又发现,月亮上的桂花树怎么看起来像一个圆圆的东西呢?难道月亮上所有的植物都是圆的吗?看起来真有趣!又看了一会儿,小李白觉得眼皮好沉,经不住困意,就趴在地上睡着啦。

  在梦里,他到了月亮上去,和嫦娥仙子一起玩耍嬉戏。他又和吴刚在玩捉迷藏,他藏到了桂花树上面去,让吴刚怎么着也找不到。可谁知,他得意忘形,发出了笑声。哎呀,这下被吴刚发现啦。他又和小玉兔聊天:“小玉兔小玉兔,你在干嘛呀?”“我正在捣药呢!把它捣成仙药还可以去病延寿呢!”“那你要和谁一起吃呀?”“当然是和对我最好的嫦娥姐姐一起吃了!”“那仙药好吃吗?”“当然了!不然我怎么舍得让嫦娥姐姐吃呢?”小李白点点头,“我知道了,你很喜欢嫦娥姐姐吗?”“她对我最好了,我当然喜欢她。”“哦~”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古朗月行作文3

  明月,有是一轮明月。

  今夜,独望月又难眠。

  许多年前,同样的明月,我吟诵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今夜,站在阳台上,望着夜空高悬的明月,不禁脱口而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清云端……”

  诗文飞扬,飞抵瑶台。

  文思摇曳,又忆过往。

  小时不识月

  刚记事的我,还能无忧无虑对一切都好奇的我,也看到过相似的月,那月啊,在满天星斗中,黑色天幕上,独自耀然着呢。

  我欢喜地把小手伸出窗台,一层淡淡的白晕将它笼罩,我问:“爸爸,这是什么?是太阳吗?”爸爸宠溺一笑,他总是纵容我那时的.懵懂无知,“这是月亮。”我还是不懂,“月亮?月亮是什么?”爸爸想了想:“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记住了,月亮就是一个大大的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呼作……”我懵懂的复述,“白玉盘!”看着月亮,我突地想起来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于是我就记住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并不领略诗中的意境,也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甚至全诗只记住一句,但就是这样一句诗,贯穿了我的一生。

  玉兔捣药成

  逐渐,学的知识多了,人也慢慢长大,那曾像白玉盘般纯洁的小孩,被绘上了数不清的繁杂纹路。

  曾经懵懵懂懂背诵古朗月行的小孩也不知去了何方,想必是被沉重的学业,残酷的社会,黑暗的现实给吓的不知所踪了吧。

  只剩下一个灰色的我,机械地记忆着一个个钢铁般冰冷的英语单词,流水线板解决了一道道数学题。

  童年,曾近无忧无虑的那段时光,就如天边高悬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

  天人清且安

  童年的无忧无虑曾在多少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然潜入我的梦境。但在梦醒之后,面对的仍是现实的无奈。

  免不得怀念往昔,免不得希望能像“羿昔落九乌”般被拯救……

  但过去的美好、安逸,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如此的美丽、诱人,但终究是幻影,是即将破灭的泡沫,是残存于脑海的回忆,是……回不去的。

  正所谓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让我们移开紧盯着童年的目光,勇敢背负起需要承受的重担,向前,向未来!

  我看着窗外明月收拾好满天思绪,又一次轻吟:“小时不识月……”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3)

——古朗月行说课稿3篇

古朗月行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呈现的是长春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板块的第一课《古朗月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古朗月行》节选自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古题诗,诗中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因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瑶台镜”。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孩童时期对月亮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语言质朴,富有童趣。本文处在教材第五板块,主题是有趣的夜空,承担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任务,本篇文章是这一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对于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落实本学段、本册、本板块的教学目标,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把古诗作为识字、写字的载体,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转向大屏幕) 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重点认识“古”字的偏旁“十”及指导“行”“飞”的书写,能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及同桌间合作、交流,记住字音、字形。引导学生采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识字音,用“数笔画”“加一笔”等方法记字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想象力,体会夜空的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课堂,识字最为重要。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合体字和新部首,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就落在部首“十”、合体字“行”的认识及书写上。

  四、教学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落实重难点,我设计了 (转向大屏幕) 四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出示一则谜语让孩子们猜,再一同欣赏月亮的图片,说说自己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顺势引出“李白小时候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古诗。激发兴趣,把孩子引入语文的殿堂,兴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识。

  (二)授之以渔,识记字音

  “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的最大特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读准字音,是学习汉字的第一步,只有会读了才能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以我把解决字音放在首位。让学生听范读,圈生字,教给他们运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记字音,再同桌考读,最后由老师检测。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锻炼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三)发挥主体,巧记字形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这样落笔时才扎实。所以,记准字形尤为关键。本课知识点多,容量大,字形很有特点。“古”、“行”和“台”字是这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合体字,而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因此,我把这三个字作为讲解重点。先让学生自主记字形,同桌间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再总结方法,引出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指导重点字及重点笔画的书写。出示字理图,直观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指导学生用“假如我会飞,我想飞到……”句式说话,不仅巩固“飞”的字音字形,还进行了句子表达练习,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古诗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的载体,本诗中李白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表达也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的有效载体。 因此本环节,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了解“李白把月亮看作了什么?”“为什么把月亮看作白玉盘和瑶台镜?”让学生体会小时候的李白天真有趣的一面,感受古诗的意境与情趣。 以上是我对《古朗月行》这一课初浅的认识与设计,接下来我将展现我对教材的理解,践行我的教学设计,此过程中,一定会与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诚恳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的羽翼更快地丰满起来,谢谢大家!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4)

——《月》全诗翻译赏析3篇

《月》全诗翻译赏析1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这两句是说,秋天将到,天清气爽,人们看到的月亮也格外明朗、清晰。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诗当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时两京未复,形势未容乐观,张良娣、李辅国用事,朝廷不宁。诗人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叛逆,天下太*。

  出自杜甫《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

  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简析

  诗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

《月》全诗翻译赏析2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注释

  ⑴娄秀才:即娄图南。

  ⑵客:指娄图南。何焯《义门读*》:“谓娄将入道也”。

  ⑶潇湘:陶岳《零陵总记》“潇水在永州西三十步,(出)自道州营道县九疑山中。湘水在永州北十里,出自桂林阳海山中。至零陵北与潇水合。二水……自零陵合流谓之潇湘,故零陵亦有‘潇湘’之称。”

  ⑷居士室:指娄图南所居开元寺的房舍。慧远《维摩义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当时,娄图南寓居开元寺修道,故称之为“居士”。

  ⑸羽人丘:传说中的羽人国。据《山海经》说:“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人得道身生羽毛也……丹丘昼夜常明。”。章士钊《柳文指要之部》卷二十五说:“子厚尝作《梦归赋》,不梦则已,梦则思归,而娄梦羽人之丘,则其入道之志坚矣。”

  ⑹道:揣摩、品味“中道”之说。《后汉书·申屠蟠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知止,《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⑺壁:一作“堂”。曙:光亮。

  ⑻候虫秋:秋虫入室鸣叫。《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⑼双金:一对金杯。环佩:环形的佩玉。委金酬佩,是指柳娄二人唱和应答。

  ⑽离忧:离人之忧。

  白话译文

  寓居寺院挡不住思乡的感情,潇湘之夜又勾起愁思绵绵。

  病卧寺庙却仍然一心向“道”,羽人国常在你梦里绵延。

  体悟大道而喜“知止不殆”的嘉训,遗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残月微光映照着空壁石岩,虚掩门扉等候秋虫入室长鸣。

  承蒙厚爱,赠与我黄金一般贵重的诗作,欲酬杂佩,却使我羞愧汗颜。

  碧天云霄,本没有来去之路,就让我写下这首诗消除离人忧怨。

  赏析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为酬赠娄图南所作,写于元和十年(815)秋。前二句奠定愁怨忧思的感情基调;三、四句剖析娄病的主要原因;五、六句为诗人劝勉之句;七、八句,勾画了一幅独守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的清幽愁伤的楚地秋夜图;最后四句既是劝慰之句,又是抒怀之言。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不仅是写娄图南的忧愁情怀,也是在抒写诗人自己的“愁思”和“离忧”。

  此诗的前二句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愁怨忧思。娄图南常年飘零在外,羁旅天涯,今又客居他乡,难免不生愁绪。这一“思”一“愁”,既抒发了情感,又点明了娄的部分病因。三、四句“梦绕羽人丘”,进一步剖析娄病的主要原因。原来,娄整日魂牵梦绕的是如何入道,虽然被称为“居士”,也“将入道”,但终究还没有入道,个中滋味,常人很难了解,只有诗人深谙其中奥秘。诗的前四句,诗人不仅摹写其状,更主要的是通过娄病这一情形的描摹观照娄的内心,为下文劝勉娄图南做了铺垫。

  诗的五、六句为诗人劝勉之句。娄图南甘于清贫,乐于求道,并为入道孜孜以求,文才“传咏都中”之名已丧失殆尽。要想找回“遗名”,诗人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途径:“得自求”。两句中一“怜”一“得”,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诗人在《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指出:“(娄)为处士,吾以为非时也……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并针对娄图南“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之道,发出激问:“……其于道何如也?”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勾画了一幅独守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的清幽愁伤的楚地秋夜图:天上悬挂着弯弯残月,透着星许亮光。月光下,寺院幽寂,寺门虚掩,石壁空空,秋虫“唧唧”。这里有残月的微光,秋虫的长鸣,声光俱见,情景交融。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愁肠百结、思绪绵绵。这两句历来被后来的诗人学者所推崇。

  诗的最后四句既是劝慰之句,又是抒怀之言。作为朋友,应礼尚往来。娄图南“委以双金”,诗人却很难酬以杂佩。这当然是诗人的谦逊之辞。对娄一心只想羽人飞天,诗人郑重指出:“碧霄无枉路”,意即无碧天云霄的来去之路,求道的结果也只会是“徒此助离忧”,奉劝娄不要继续迷恋于入道,应清醒过来,奉行“君子之道”。

  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写娄图南的忧愁情怀。其实只要联系柳宗元贬永十年的非凡遭遇,就不难发现,诗人也是在抒写自己的“愁思”、“离忧”。

《月》全诗翻译赏析3

  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昔日的耻辱和飘零身世告别;在高楼之上对着明月,和少年知音纵情歌唱,以期共勉。诗句用典寄托怀抱,把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豪气和不*之鸣。

  出自温庭筠《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参考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赏析

  《赠少年》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诗人与一少年相逢又相别的场面,表达了无限的离恨别情,抒发了深沉的豪情壮怀。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5)

——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3篇

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1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2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3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6)

——古塞下曲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古塞下曲原文赏析及翻译1

  原文:

  古塞下曲

  李颀〔唐代〕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译文: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故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

  注释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河阳:今河南孟县。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赏析: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马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写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写写战事,写写时节,写写边关,写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写写色,写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写点悲,又有写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古朗月行赏析3篇(扩展7)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1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推荐访问:赏析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赏析3篇 古朗月行赏析1 古朗月行(节选)解释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