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菁选8篇【通用文档】

2023年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菁选8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2-16 18: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菁选8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菁选8篇【通用文档】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全世界128个国家中,有67个明确要求国内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会计准则还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欧盟的支持,亚洲国家的纷纷效仿。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经济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深,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急剧增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其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消除或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

  1、会计准则国际化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W.Carlin和C.Mayer(2000)发现,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国家,GDP增长较快,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也较快。Busman和Smith(2001)认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换句话说,保守的会计准则会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成分,短期来看会降低经济增长水*,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健康增长却是十分有益的;而乐观的会计准则正好相反。因此,制定会计准则往往是以*利益为第一导向。

  2、会计准则国际化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使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财务报表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报表是提供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参与决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就会增加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生产力扩大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必然扩大。

  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促使*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实、更公允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为国家监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与关联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2年就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2006年,**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39项新准则极大程度地参考了标志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问题:

  1、法律环境与准则的制定有差异。在法律体系上,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与英美等遵循例法体系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在法律传统上,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法律环境发展上的滞后与*会计准则中要求更多地以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处理问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缺少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而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根据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准则的侧重上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侧重点是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计量为优先考虑,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系统隶属于公司体系内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会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等等。

  5、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较小。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人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在内的发展*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经济的更快更*稳的发展,为了保证*会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发展。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包括:

  ①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

  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

  ③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2、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在会计准则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为行动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项与会计准则分离的、理论性的概念框架,则很难被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在制定财务概念框架的过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的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可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比较先进科学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时,理论界应当对此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使我国会计准则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继续准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制定发布后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关联方交易等操纵利润;要鼓励和支持信息评估、分析、传输、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开披露信息对市场的作用。

  5、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如何在新的体制*现发展*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具体而言,我国应介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积极开拓*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向双向主动的会计协调方向发展,既有选择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又要将我国会计准则介绍出去,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2

  财务会计准则由出现到发展,到最终的成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从最初的西方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到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成就,本文就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发展得出对于各个国家在制定准则时的启示,再次研究了财务会计准则的性质,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会计准则时一种技术手段,另一种是经济后果观,从整体的财务会计准则概述上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准则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带来的启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至今为止已经有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首先,在1938年~1959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说明会计原则、程序和会计名词,研究的公报比较侧重与会计实务。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时期的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并没有一定的系统研究和理论的支持,它所发布的一些公报也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不成熟;而且当时的委员会权威性还不够,并没有像现在有一定的权威性,再者,当时的委员会所发布的公报还存在过分的多样化;其次,在1959年~1973年,美国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发布意见书说明会计原则及程序,从而增加它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同样,当时的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有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会计理论研究,一味的强调会计实务,缺乏理论框架,因此,会计原则委员会也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和外部压力。最后,从1973年至今,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FASB,它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前两者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也适合现在的会计发展要求,它的主要工作是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准则进行解释,并且发布技术公报。相比前两者来说,它也存在缺陷:即现在FASB发布的准则过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发布的准则对日常活动所出现的新的业务的适应性比较差。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会计准则所解决的重大问题则是:在理论方面,它解决了会计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在准则的自身方面解决了它制定准则的方式、内容含量、政治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于美国会计自身以及其他国家,包括我国的会计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会计准则反映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水*,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高度关注,而且,会计准则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二、会计准则的性质

  (一)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

  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认为会计准则本身必须是有序、系统的,而且要内在一致,应该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并不受个人的左右,在立场上通常是无偏见的。对于这种认识,学者们所具备的思想特点通常表现为首先认为会计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其次,对不同的概念进行界定,演绎或者归纳具体的内容,最后认为存在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既然认为财务会计是一种技术,就要达到完善,但是现实是不可能的,各国的会计组织不一致,是有一定的差异。再者,按这种观点,在准则的研究中主要解决的是财务。

  (二)经济后果观

  持经济后果观的学者们所持有的立场是,认为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准则本身是一种约束或者规范,背后隐藏经济利益,经济后果观的表现是会计信息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其结果是一部分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受损,他们所体现出的思想特征是按这种立场认为,单纯追求完善的准则是不现实的,恰当的思路应该是寻求一种经济后果最公*合理的会计准则。对于这种观点的评价,一般认为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善的准则并不代表最公允的后果,因此,准则制定应当是就事论事,而并不能一概而论。对此,他们所作出的提议则是,在制定准则的同时,它还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回避一套完善的概念框架。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类似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基本概念以及财务报表,我国的会计基本原则类似于美国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开始是在建国以后,在建国以后—1992年,我国并没有会计准则,那个时期对会计进行规范的只是国家统一发布的会计制度,1992年~2006年,在这一时期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废止国家的统一制度,在2006年以后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自定,不断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所具备的特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主要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适应了会计发展的大趋势,现阶段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不断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并且由原来的计量属性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使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适应现实的发展,关注日常经营活动的交易实质,体现出报表的公允真实。

  具体来说,我国财务会计准则接受了国际上都比较认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同时还在财务会计目标上明确了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决策有用观点,体现了一定的投资人的重要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一定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也有了一定的扩展,进一步来说对会计工作的权衡观也有提高。其次,在报表体系的构建上面也确立了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最后,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方面借鉴引入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并且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会计要素的范围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我们国家的改进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的会计要素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十要素观点,另一个则是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以未来经济利益定义要素的方法。最后来说,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形成了会计计量属性多种并存,但是以公允价值为核心逐渐转向价值的计量。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3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由*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4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过程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过程可追溯到1996年9月。在经过了近24年的运作之后,IASC感到,要进一步发挥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必须使各国会计准则“发散”的状况得到“收敛”,必须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透明度和可比性。为此,IASC于1997年批准设立了“策略规划工作组”(Strat?egyWorkingParty,SWP),负责考察在完成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达成的“核心准则项目”之后IASC应该具有的结构及策略。1998年12月,SWP发表了一份改组IASC的设想草稿,1999年4月至10月,又召集了各种会议对报告草稿提出的建议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终报告,题为《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规划的建议》。IASC于1999年12月通过决议采纳SWP的建议,并根据建议任命了一个提名委员会来推选首批受托人。2000年3月,IASC执行委员会批准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5月,IASC全体团体会员又一致通过了IASC的重组方案和新的章程,同时提名委员会宣布了首批受托人名单。

  新章程中反映和采纳了SWP的改组建议。新章程包括ABC三个部分。A部分阐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称、目标、成员以及基金会的设置。B部分规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内部结构以及行政部门的具体安排和工作职能。C部分是从1992年10月的章程中选取的,其中的条款在B部分实施后将停止发挥作用。章程还规定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包括:在财务会计及报告方面具有权威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分析能力;具备沟通技巧;具有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了解财务报告环境;具有合作精神;诚实、客观以及遵守规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使命以及公众的利益承担义务。

  2000年6月,受托人基金会推举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大卫?特威迪为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2000年7月到12月,受托人基金会为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确定而广邀提名,最后将被提名者缩小到45人。受托人基金会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对被提名者进行面试后最终确定了14名首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新准则制定委员会于2001年4月1日走马上任,这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二、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结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章程规定了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结构。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

  2000年12月,IASC执行委员会在确定新的组织结构时,将原来负责准则制定的IASC执行委员会(Board)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的独立的法律实体,负责任命准则制定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监督这些机构的工作,并为其筹集资金。常设解释委员会是从原结构中继承过来的,指导委员会是为一些重要准则制定项目提供建议而由有关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要向基金会和准则制定委员会提供各种咨询意见。

  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接收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和解释书,若不发布正式文件修改或终止,这些准则和解释书仍将有效,会议还商讨了IASB的工作议程和一些其他问题。2001年5月,IASB会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有正式联系的国家的准则制

  定机构的*,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以及美国。_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试图与这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确定统一的发展目标。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原因和特点

  1、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重要推动力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经济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扩大,金融市场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资本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由原来主要由国内资本市场得到满足转向了主要依靠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

  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长期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国际会计准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证券上市的企业分属不同的国家,遵循不同的会计准则,因而提供的财务报告各不相同。为此,国际会计职业界力图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以期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国际上协调财务报告要求的活动较早出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美国有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公司进入该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和融资。到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按美国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它们的财务报表。这样的公司不断增加,美国会计准则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到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筹资的公司也同样遇到按该囯监管机构要求重新编报财务报表的问题。重新编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所以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感到了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由此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IASC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为了能使国际会计准则得到国际金融证券界的认可和采用,它的制定机构的改组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

  2、国际支持达到新阶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由一些国家的职业会计团体建立的,成立时除了得到这些会计团体的支持外,并不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但经过20年的努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逐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组织的认可,它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也渐渐获得了“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地位。

  1993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提出应当为跨境融资和证券上市的企业规定一套合理完整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若能修订其国际会计准则,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确定一套核心准则,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将在全球证券市场上认可和推荐国际会计准则。1995年7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公开宣布了它的这一政策,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建立核心准则问题达成协议。

  至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本完成了根据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提出的要求修订和建立核心准则的工作。核心准则为会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包含了一般经营活动的所有重要领域。核心准则的实施将提髙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1998年,七国集团的*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要求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对国际会计核心准则及时进行评审。他们承诺,将尽力保证在他们各自国家的各类民间机构中遵循国际公认的最佳实务原则、准则和规范。并呼吁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所有国家都承诺遵循这些国际公认的规范和准则。

  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制定了一项战略,建议在欧盟范围内消除证券交易中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要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以增强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创造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欧盟委员会认为应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2000年底以前所有欧盟上市公司都应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2005年以后这项要求则将成为强制性的。成员国也可以将该项要求扩大到非上市公司。

  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得到的支持逐步增强,在20世纪末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必须进行改组,以回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3、提高准则质量的`压力驱动

  IASC在其发展的前20年中,主要致力于让世界认可或承认它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为此它的准则在规定计量和披露要求时,往往给出多种选择,包罗各种不同的会计实务,以使其适用面宽广一些,能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和支持。这种发展策略带有普及推广和争取支持的成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被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认为不是质量最髙的会计准则。

  既然IASC制定的不是最髙质量的会计准则,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国际组织来制定最髙质量的会计准则,满足国际社会对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这对现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威胁。SWP在其报告《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了这一点:“IASC现在应该进行结构调整,以使其能够满足对一套高质量全球性会计准则的需求。如果IASC不能进行这种调整,那么为回应市场的要求和压力,其他地区性或国际性组织就会应运而生来填补这一空缺,成为全球性或地区性准则制定者。”可见,IASC不改组将有可能影响到它的生存,建立髙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驱使IASC不得不进行改组。

  4、财务信息提供者的促进作用

  公司在决定其证券在国外市场上市时,必须考虑市场对信息的要求。当有证券发行时,投资者不会投资于那些他们无法确定其质量的证券。各公司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稀缺财务资源进行竞争,只有满足了投资者及分析者的信息

  期望的公司才能够实现其筹资的目标。而在财务报告领域’各国间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各国资本市场对这种不同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两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相互认可对方国家公司的财务报告。这是对公司最为方便的方法,欧洲证券交易所之间采用这样的方法。

  (2)附加信息。上市公司使用其所在国的报表,但是在P注中提供附加信息。

  (3)使用可以选择的处理方法。上市公司在本国会计规则中选择与国外证券市场要求一致的规则来编报财务报表。

  (4)采用不同的准则。如果以本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年度报告不能通过上述几种方法获得上市国的认可,那么就必须按照上市国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在这些方法中,完全不用改变的情况只有在采用了被国际上公认的准则时才能实现。许多进人国际资本市场的公司都有编制两套财务报告的经历。因此,从财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看,希望能有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改变它们编制两套财务报告的状况。

  四、对策思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改组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准则制定机构与会计职业界“脱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不再自动成为IASC的会员;IASC巳注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成员的选取以专业技术和知识水*为首要条件、以技术能力和财会知识等方面的8项条件为标准,国家的代表性因素不再重要;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决定将其制定的准则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maticm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IFRS),等等。

  面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领域的这种新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委员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问题。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制定者的水*必须是世界一流的。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游戏规则之一,应该承认,这种游戏规则制定的理论和实务在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水*,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高质量和高标准。因此,通过改组,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质量水*确实得到了提高,我们就应当支持和认可。当然,*有*的国情,国际会计准则质量再髙也不可能全盘搬人*。对于已制定和将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尽可能吸收、引进并使其为我所用的态度。

  其次,我们应有一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划。此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在短期内避免了多套国际会计准则的出现,新准则制定委员会若能按预期的那样制定出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有可能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资本市场所接受,相对统一、“收敛”和公认的国际会计准则有可能逐步达到。如果这种趋势的估计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此应有一定的规划,在对现有或即将制定的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础上,使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结合起来,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水*的提高,逐步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去。

  再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注重吸纳财务报告编制者、使用者和审计者等方面的代表进人准则制定委员会,为保证各方利益的协调提供了基础。这对我们是有参考意义的。我国证券投资界已呼吁采纳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他们是从财务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反映着这些群体的意见。若不能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志集中起来,我国会计环境中多重报告要求和规则的“发散”状况就可能会出现或扩大。在如何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方面我们需要有统一的对策,而这种统一对策的形成是各相关利益集团相互协调的结果。

  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改革,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后,《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一批具体会计准则又先后出台。在会计改革中通过实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策略,我国会计规则和会计实务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已大大缩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改组及其今后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和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脉搏和步伐,使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相适应。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推广,融资租赁已经成为当前各个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经济业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这过程中开展会计核算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围绕着新会计准则,就融资租赁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工作中的承租人会计处理措施以及出租人的会计处理措施两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企业提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措施参考,保证其在新会计准则下实现融资租赁水*的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融资租赁;会计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其已明确的就企业的融资租赁处理工作进行了规定。融资租赁主要是指当企业开展租赁活动时,当其本身就企业中和资产所有权存在关联的风险与报酬租赁进行了转移。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于保证融资租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会计处理工作当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处理人员应当积极从多方面制定会计处理措施,切实提高会计处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一、融资处理的基本性质分析

  融资租赁活动的开展需要承租人与出租人共同承担,在探讨融资租赁的性质时,应当分别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种角度进行性质思考。首先,从承租人角度分析,融资租赁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债券型融资活动,在该活动进行中所形成的是相关企业的负债,并不是企业的权益,与传统的长期性债权融资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其主要表现在融资租赁活动的本金与利息主要是按照租金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下,企业有必要按照法定义务,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相关的企业投资人支付相应的利息与本金,且该义务的执行期为租赁的整个期间。所以,在讨论融资租赁时,可忽略支付利息及本金的方式,其主要是指在融资租赁的时间段中,企业占用了一定需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偿还的负债额。由出租人角度来进行融资租赁性质思考,其主要是作为债权性的投资活动开展的,而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取形式和传统的债券购买以及贷款发放形式存在着差异,而且都是以租金的形式进行定期收取的。但是其与其他债券投资方式一致的地方在于当合同限定的租赁时间到期时,出租人能够按照合同的具体规定来收取全部的租金和相关收益。并且在合同完成之后,相关的出租人就失去了对相关融资企业的资产要求权。

  二、融资处理中的会计处理工作探讨

  (一)承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活动的过程中,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首先,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时,就应当就相应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进行确认,其主要是指承租人收到租赁资产时,就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进行计算,并以较低的资产额记作融资租赁活动中的入账价值,而这里的入账价值表示为企业融资额。同时,承租人明确资产增加的同时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负债,并以最低租赁付款额展开相应的计量,计量结果即为还本付息的总价值额。而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表现为,固定资产等于融资额与初始直接费用的总和。而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则表现为还款总额减去融资额的结果。另外,在计算长期应付额时应当将其与还款总额划等。其次,在会计处理工作中还应当将租赁期内的融资费用进行*摊。其主要是指在会计处理工作的最末阶段,会计人员应当将整体的融资费用在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中展开*摊,并且在进行费用*摊计算时,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实际利率法来进行计算。但是在应用该方式进行计算时,还应当就当前货币的时间价值条件进行考虑。另外,会计人员在就融资租赁各个阶段中应当分摊的实际融资费用进行计算时,其计算方式为整体的融资金额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而整体的融资金额的计算方式则应当采取租赁资产净值减去初始费用的形式。而租赁还款的方式主要是以租金支付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还应当严格按照复利计算的方式进行计算,要保证融资租赁时间到达时,所有的费用分摊完成。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租赁期满时注重对相关费用的确认。当融资租赁的付款额仅含有租金时,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但是当最近租赁付款额除了租金以外,还包含租赁资产选择权购买实际价款时,而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即购买价款。另外,当最近租赁付款额中涵盖担保余额,并且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实际的担保余额。那么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且担保费用仅是融资额偿还金额,不属于实际的融资费用。

  (二)出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明确规定,出租人应当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当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和初始直接费用相加来作为相应的入账价值,并就相应的担保余值进行计算。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当把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与未担保余值相加,之后将其和现值大小进行对比,而两者之差即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其次,在租赁时期内,出租人还应当就投资收益进行,并将未实现的投资收益*均分摊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而出租人在进行实际的融资收入计算时应选择实际利率法作为计算方式。而融资租赁从根本上来说是出租人的投资项目,所以实际利率主要为融资租赁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出租人应当采用投资额等于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一公式进行融资收益计算,而所计算的内含报酬率应当是融资租赁过程中的折现率。另外,出租人在进行分配收益计算时,应当采用投资金额与实际利率相乘的公式进行计算。在投资额偿还阶段,出租人的投资金额会随着偿还开展的过程出现逐渐降低的情况,其所应当分得的收益也会逐渐降低。此外,融资租赁期满时的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最低租赁收款额仅为租金时,出租人在租赁期满阶段所得到的收回额仅为在公允价值担保下的旧资产,但这却不是具体的收益。而当其中涵盖担保余值时,当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担保余值时,则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而此担保费用也不能被看作融资收益。另外,当其中含有相应的租赁资产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出租人在进行租赁内的含利率计算时可将相应的购买价款当作现金流入量,应在计算后将其合理地分配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但是在租赁期满之后,出租人仅能收回投资成本,在该阶段难以确定整个项目中的收益大小。

  三、结束语

  会计处理工作是企业融资租赁开展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强会计处理工作优化是企业会计人员当前开展会计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中的融资租赁内容的研究,明确融资租赁工作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个角度展开具体的会计处理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实际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不断实现融资租赁中的会计处理水*优化。

  参考文献

  [1]邵翠丽.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新思考[J].*管理信息化,2012,06:28-29.

  [2]陈明坤.新准则下承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诠释与思考[J].企业经济,2013,11:159-161.

  [3]岳玉书.浅谈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4:49-5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6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特点及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机制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 保险会计准则;出台依据;保险风险;再保险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依据及特点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又由分离到统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发展阶段。这4个发展阶段要么没有充分流露出保险行业的特点,要么制度规范存在差异化,不系统或过于繁杂。同时由于这4个发展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着较大的差异,阻挡或局限了国内保险会计制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使保险企业得以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要求,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关于“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机制《企业会计准则——原保险合同》”,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及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在所有大中型集团企业内实行,从而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点

  1、 更接近国际惯例。新保险会计准则构建了诸多现代化理念,同时也规范了传统保险合同的认定、计量工具、准备金测试、相关信息的划分和保险合同的独立审核等。与传统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保险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审核目标是保险合同而并不是保险公司(因为签订保险合同的并不一定代表是保险企业)与金融综合经营策略相融;新保险会计准则对责任准备金的测试标准符合可行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企业损余物质和代为追缴赔偿款的审核要求可以控制保险行业对效益的评估能力,从而降低其经济效益,规范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行业投资利润的确认可以完善保险行业的效益报表,由分散式到集中式,在一定意义上可消除目前单纯以“保险费、档次论英雄”的评价模式;新保险会计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单独审核,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清晰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增加了保险行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促进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强效性。

  2、准则突出复杂性。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保险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于现代保险行业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涉及大量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技术术语。其次是现代保险业务,尤其是新保险工具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要素等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是保险会计准则涉及的一些问题尚在讨论中,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各界对保险会计准则这一新兴事物的认识尚需要提高,且保险会计准则的文字表述还存在比较浓的西方风味,这进一步增加了准则的复杂性。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界定“保险风险”

  “保险合同是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之间约定保险权利义务的内在联系,并担当着被保险人保险义务。首先借鉴国际惯例,强化了“保险风险机制”,作为审核和判断保险合同的基础依据;其次“保险风险”还可作为分解混合保险合同(混合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使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承担其他风险。比如:理财性的产品,大家很熟悉,既有保险风险,又有投资风险)的依据。但是新保险会计准则没有表露出“保险风险”的内涵,而“保险风险”是保险合同的重点,“保险风险”没有明确限定,保险合同也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限定。新保险会计准则也没有对“特大保险风险”进行限定,这将使得混合保险合同的分解难以操作。新保险会计准则对混合保险合同的认定依据是:倘若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能够得到划分并能够做到单独计量,则可以进行分解;若保险风险与非保险风险不能做到单独划分或单独计量,则不能从事划分,从而把全部保险合同的保费都划分为收入。

  (二)违背了会计原则

  保单取得成本是指保险企业在签订业务或继续续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与保险合同有密切联系的费用,其包括的内容有手续费用、劳务报酬、体检费等一系列相关费用,保单取得成本源于保险费用中的附加费。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保险人在获取保险合同成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劳务报酬应当在产生时计算到当期损益中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如某一件商品可以提供销售空间,在其他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效益总额与销售业绩之间呈现正的增长关系,即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效益也随之增加。从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来分析,会计监督核算的最终成果也要结合上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真实有效的反映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审查核算的最终结果将呈现出“悖论”现象,即公司业务量快速增加,其经济效益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大幅降低,而一旦销售业绩增长出现*稳或大幅下降时,经济效益反而呈现增加现象。可见,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首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次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未严格确定“再保险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再保险业务承担独立核算机制,但是却没有确切界定“再保险风险”机制,这样有可能致使会计再保险的泛滥使用。再保险人需要承担担保风险、时间风险和投资风险,经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协商约定在协议中规定一种风险或几种风险转变的再保险就是财务再保险。原保险人可通过这种再保险的模式只将现有的再保险风险转变给再保险人,因此财务再保险是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一种。现有风险再保险可以降低分保费用,也使再保险人自身所担负的风险最小化,最重要的是其可以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发生、赔偿支付过多造成公司财务亏损,缓解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财务再保险在如今的再保险管理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直接投保人和再保险人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正是因为财务再保险管理机制具有与一般再保险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得到了保险行业的信赖,但是也由此存在很多滥用的情况,最根本的就是没有转变风险或者转变的风险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他金融投资的工具,致使保险公司账面出现虚增效益。财务再保险可以实现“报表粉饰”的现状,所以由财务再保险引发的争端也日趋增多。例如:“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原因之一便在于其收购的子公司利用有限再保险机制实施非法活动,最终给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带来灭顶之灾”。我国《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没有对在保险业务作任何规定,《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也没有对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会计处理作特别限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也未对“再保险风险”进行明确标注。

  三、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界定“保险风险”管理制度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保证

  世界保险筹委会对保险风险定义为“保险合同持有人转移至合同发出人的除财务风险以外的风险”。世界保险筹委会还将保险合同所面临的保险风险分为三类:发生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产生数量与预计数量不相同的可能性;程度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相同的可能性;发展风险就是在保险合同期间最后时期,保险人义务金额的改变。因指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利率指数及信用指数,或者类似现状的转变而引起的不确定因素称为价格风险。只发生价格风险而不存在保险风险的合约不属于保险合同,而是界定为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的限定;作为更准确无误地体现我国居民接受保障的程度,在认定保险合同时应提高“重大保险风险”的限定,并对重大保险风险进行适当的量化,以将混合保险合同中的商品价格、汇率、嵌入衍生工具等非保险风险实施分拆,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二)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内在条件

  当前,我国从*法的角度对新保险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的主要是《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且不说这些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实行,另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合理高效地反映出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殊性,所持有的新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还不够;其次,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与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外界环境的转变对不适合的地方做出修改。

  (三)改进保险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动力源泉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涉及现有风险再保险的重大事故,但由于现有风险再保险被泛滥利用的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国*有必要改进保险风险管理制度,以防患重大事故的发生。新保险会计准则应该准确表明有限风险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准确表明“有限再保险风险”,并对“再保险风险”进行系统、细致的量化分析。对转变风险比较小的有限风险再保险,可在《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制度中明确标注,将其按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妥当处理,或将保险风险与利率、金融工具等融资手段进行拆分,分别按保险业务和存款或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处理,从根本上防治保险企业滥用风险管理工具。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时期,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也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高效的会计准则。再制定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会计的一般操作流程,又要考虑保险公司的特定身份;既要系统、充分地理解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道路,使之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同时又要思考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状况,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新保险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堪称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丁少群. 我国保险企业保费收入确认与计量方法改革探讨[J]. 金融会计,2006.

  [2] 邵毅*,任坐田.*企业会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3] 彭玉龙,叶建芳. 保险合同会计的国际进展与启示[J]. 保险研究,2005.

  [4] *会计准则委员会编. 金融工具会计与保险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5] 庹国柱,朱俊生.论当前保险发展与风险防范——从“保险泡沫论”说起[J].保险研究,2004.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7

  摘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是公司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将针对新会计准则下,如何灵活开展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一些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成本核算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

  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方式。受益于网络技术,目前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呈现出信息化和统一化的特点。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它在生产材料、企业运作上,依托于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企业,对待信息传递及时、灵活是它的特色,所以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信息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成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发展受地域限制的因素越来越小,很多企业都形成了跨地区的集团经营模式。针对这类企业,会计在核算企业成本时,也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集团内部分级核算,最后汇总于集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

  二、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成本核算的改变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在生产成本核算工作方面,一直实行的是吸收成本法,计入生产成本核算部分的主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比如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成本核算,原本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现在归于当期损益,而原来归于当期损益的费用则归属为产品成本。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在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上,也有了一些调整。比如当生产原材料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不足成本时,应当做好计提存货跌价的准备,计算好资产损益情况,并入到当期损益中。已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材料存货,同时还需要做好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另外,直接材料的成本核算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像存贷款等资本费用的利息核算方面的调整。

  (三)直接人工成本核算的改变

  新会计计算中,人工成本的核算工作改变较大。在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时,按照新会计准则,只要是企业为公司职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薪酬和福利,都属于职员的薪酬范围,并把其纳入到服务带来的经济利益中来。即职工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劳动报酬,除了解除劳动关系所获得的补偿外,其他都要计入到公司的相关会计工作中,改变了之前的劳动支出费用太过随意的会计核算行为。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开展会计成本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人员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实行新会计准则,是为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而作出的改革和完善。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也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挑战。新会计准则,相对之前的会计准则,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也给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带来不小的难题,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需要强化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能够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强企业成本效益观念,发挥成本会计核算职能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更重视企业的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所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树立起企业成本效益意识,注重发挥企业成本会计职能。在新会计准则实行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对成本的评价标准都是以企业成本工作绩效为依据,由于成本效益的复杂性,不能仅考虑某一段时间内劳动所带来的损耗成本,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可以从产品本身成长指标出发,反映出其中的成本效益。比如,为了加强企业工作成本效益的考核,要重视评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企业会计人员在核算公司成本时,要明确产品投入越少越好,产出投入越多越有利,产品的投入实际增长最好要低于产出的实际增长,要不断提高产出,降低投入。

  (三)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

  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也让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制度更加接近国际普遍实行的会计准则,为企业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所产生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的形势,加强各企业会计人员对新会计规则的掌握,更能促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比如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新会计准则包含的一些变化,对生产型企业有不小的影响,所以在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相关的培训工作,例如组织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外地培训学习或者请专业培训人员展开培训等方式。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因为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掌握,完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控制好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四)借助财务软件工具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的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借助专业的财务软件来进行公司财务核算,大大增加了财务工作的便利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增加了工作的准确度,减少了人为错误。在新会计准则中,很多的细节都可以通过使用财务软件来体现,这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帮助,所以企业要提高对专业财务专业的使用,借助其提供的明确的数据信息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五)增加会计工作的控制机制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财务运作的整体进行核算,不仅仅是数据的统计,也有利于企业成产、经营体系的完善。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重要方式,利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控制职能,很多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企业根据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成本,给企业的整体运作提供了财务保障,有利于企业增加盈利。

  四、总结

  做好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新会计准则下,做好企业的成本会计计算工作,需要在了解新制度的基础之上,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和探索,像借助财务软件、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完善。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8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概念、主体与对象的基础上,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新特点,与此同时,重点强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由2006年被提出,至今为止,已经在企业中执行了较长时间,是我国企业会计领域整体水*进步的主要体现。在该准则下,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的计量属性等都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念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财务往来以及资金收入与支出,均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见,企业财务管理即对企业的财务以及经营行为进行管理的一项工作。改革开放使得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成了我国的主要经济类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必须以大量资金为基础,以综合实力为依靠来实现,因此,对资金以及财务的管理便开始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与对象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以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为主。前者指的是能够独立经营的,能够直接对企业资金进行结算的单位,后者指的则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够对为企业资金结算提供帮助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往来的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体需要通过凭借相应准则,对对象进行管理,以为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保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是会计领域进步与改革的主要标志。相对于以往会计准则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传统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利润表较为重视,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状态,即以利润的增长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依据。新会计准则在衡量了当前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基础上,转变了上述管理理念,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力度。其次,新会计准则的核算方式逐渐向着国际化的方向靠拢,使得会计的计量属性得到了有效体现,相对于以往而言,得到了开拓性的进展,表明了我国会计核算整体水*的进步。最后,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以及成本核算等同样做出了新的规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才能与当前的会计准则相适应。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决策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在过去,企业通常以利润最大化等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价值成了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这必定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细节产生影响。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科研费用一项为例,该部分费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科研方面所发挥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企业价值这一管理目标的代表。在新准则下,企业为提升自身价值,必定会更加重视科研方面的投入,在社会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上述管理目标的转变,能够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企业长远进步的主要途径。

  (二)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对企业价值的重视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上看,依然以非上市公司为主,以企业价值为准,实现对一个企业的衡量,是提高衡量结果合理性的主要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财务报表以及职工薪资等,便属于其主要体现。准则要求企业必须将上述信息真实准确的披露,而上述信息的披露往往关系着企业的融资等问题,因此,企业为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必定会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发挥更大价值,据此使信息披露更加能够体现企业的实力,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以融资为例,新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按权益法核算变为了按成本法核算。上述核算方法的转变,会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的数据方面。例如:如子公司获利,在上述核算方式下,母公司报表的利润便会相应减少。母公司的经营决策需要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为依据来制定,因此一旦报表中发生了数据变更,其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四、结论综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我国各大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理念以及经营决策的制定等方面,为充分利用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减轻其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的财务管理主体,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此适应财务管理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会计研究,2014,06:31-39+96.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3-7+95.

  [3]田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8-19.

  [4]陈宏健.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现代商业,2009,18:250-25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阅读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1)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篇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摘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种全球趋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等。笔者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全世界128个国家中,有67个明确要求国内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会计准则还得到了美国的重视,欧盟的支持,亚洲国家的纷纷效仿。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化 经济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深,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急剧增多,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一种指导性原则,用于规范会计核算(尤其是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规范的数字背后体现并调整着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其与国家的法规、政策一样,都是一种政治博弈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消除或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增加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使之逐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趋于一致,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

  1、会计准则国际化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W.Carlin和C.Mayer(2000)发现,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国家,GDP增长较快,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也较快。Busman和Smith(2001)认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途径影响经济表现(economic performance)。换句话说,保守的会计准则会消除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成分,短期来看会降低经济增长水*,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健康增长却是十分有益的;而乐观的会计准则正好相反。因此,制定会计准则往往是以*利益为第一导向。

  2、会计准则国际化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国际化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而使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财务报表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报表是提供给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参与决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额,就会增加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生产力扩大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也必然扩大。

  3、会计准则国际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突出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准则国际化促使*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放眼全球,制定出更真实、更公允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为国家监管、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真实、公允的会计准则,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与关联方交易,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1992年就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随后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到2006年,**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39项新准则极大程度地参考了标志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又往前迈了一大步。然而仍存在下列问题:

  1、法律环境与准则的制定有差异。在法律体系上,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与英美等遵循例法体系的国家有很大差别。在法律传统上,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法律环境发展上的滞后与*会计准则中要求更多地以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来处理问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缺少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而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由会计概念框架指导。由于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根据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3、会计准则的侧重上有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侧重点是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计量为优先考虑,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在体制或制度方面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系统隶属于公司体系内部,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系统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防范舞弊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法人股东持股比例高,使得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难以发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报告却没有相应的处罚;*会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等等。

  5、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较小。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人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在内的发展*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对策

  为了*经济的更快更*稳的发展,为了保证*会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法规体系而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各方利益向背,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同存在和发展。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包括:

  ①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

  ②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

  ③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2、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在会计准则之外再另外制定“概念框架”作为行动指南,若直接制定一项与会计准则分离的、理论性的概念框架,则很难被大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在制定财务概念框架的过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的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准则的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可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比较先进科学的方法,也将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时,理论界应当对此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使我国会计准则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继续准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制定发布后得到有效执行。建议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依靠非正常交易及关联方交易等操纵利润;要鼓励和支持信息评估、分析、传输、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开披露信息对市场的作用。

  5、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如何在新的体制*现发展*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具体而言,我国应介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积极开拓*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向双向主动的会计协调方向发展,既有选择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又要将我国会计准则介绍出去,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2

  【摘要】一个国家会计准则首要是依据本国的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教学等环境要素等特色,为了满意本国经济的开展而树立的,而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无穷区别已日益变成国际资本市场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本有用装备的妨碍,因而,有必要对各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和谐。

  【要害字】会计准则;国际化和谐;国际交易

  一、会计准则的效果

  (1)会计准则的散布和施行使不一样行业的公司在处理各种详细会计计算业务时有了共同的,可比的计算规范,使全社会所有公司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计算,然后规范了公司的会计计算做法,进而进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拟定会计准则,规范公司会计计算做法的意图之一,即是维护那些不能对公司的会计材料进行直接操控的出资人和债仅人的利益,让他们能及时获得公司实在牢靠的会计报表,以便行使他们自个的权力。

  (3)会计准则供给了公司会计计算的根本原则和规范,在审计报告中有必要清晰公司所提交的会计报告是否遵从了会计准则。

  二、会计国际化的寓意

  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开展,客观上请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业务上,经过彼此交流、彼此和谐,然后到达选用国际规范和共同通行做法的做法。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在没有先入为主的条件下,各国之间进行的会计准则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在对等、独立、自愿条件下进行,没有任何一方以高高在上的姿势推行某种规范的状况,和谐各方面经过交流、商洽、和谐,采纳抛弃(抛弃自个已有的规范)、改善(改善已有的实务)、承受(承受它方的主张)、退让(在某一商洽上退让)、进步(进步自个的规范)、重建(和谐各方设立新的规范)等方法,来到达各国会计规范的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和谐,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和谐是单主体、单方向的和谐,它是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向国际推行国际会计准则的作业。并且,从规模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包含了国际会计准则和谐的内容,因而,后者归于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从其规模来看,有一国与另一国之间的会计准则和谐,有地区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以及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从和谐情绪看,又依据经济开展需要自学采纳和谐做法的自动和谐,也有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采纳和谐做法的被迫和谐。综上所述,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和谐主体在必定的规模或许结构内,构建一个交流、*衡机制,采纳自动或被迫方法,消除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区别,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到共同的进程。

  三、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意义

  1.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开展国际出资。第二次国际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竞赛日趋激烈。公司要想在竞赛中求得生计和开展,就有必要改善运营办理,加快技术进步,使商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合理而节省地使用资本,这一切都需要很多的资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需要很多的外来出资。在资本流动进程中,一方是资金需要者,一方是出资者,两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特别是对出资者来说,假如可以很快地把握资金需要者实在牢靠的、详细的和理解无误的财政信息,那么他就会敏捷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反之,假如缺少这种必要的财政信息,他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决议计划。要使公司供给的财政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可信性,就有必要和谐各国的会计准则。一样,资金需要者也需要了解出资者的财政状况。

  2.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办理和促进跨国公司的开展。这些年跨国公司的开展反常敏捷,不只发达国家安排跨国公司,开展*家也开端安排跨国公司,有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广泛全国际。这么,假如身处国际各国的子公司的财政报表都是以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为根底编制的,那就不只会简化财政作业,进步作业效率,并且会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运营状况的对比、剖析和查核评估。

  3.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推进国际交易。在国际经济国际化的今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经济以外。在这种状况下,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开展,越来越扩展。在国际交易交往中,购销两边都需要使用发表的财政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假如购销两边都依据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来编制财政报表,发表财政信息,那就有利于两边的了解和交流,有利于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和谐对开展国际交易具有很大的推进效果。

  4.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能使公司会计部分节省开支,下降编制财政报表的本钱。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公司会计部分通常需要编制很多套不一样的财政报表,以满意不一样国家会计信息的需要。这么会造*力、物力和财政的无穷浪费。假如各国对会计报告与发表的请求不存在过多过大的不一样,就能大大下降会计方面的开支。一起,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对下降审计方面的开支也具有一样的效果。

  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和谐涉及到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各个方面,从会计准则和谐作业的根本内容来看,其一般包括利益的和谐、方针的和谐、做法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

  1.各国之间的利益不一样,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本动因。满意利益需要,或尊敬他方的利益需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中,和谐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好完成,这是和谐成功与否的要害。从参与和谐的各国来看,它必然要思考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给本国带来的利害得失,而对这种利害得失的思考通常会放在一个更大的规模和更长时刻来思考,即所谓视野放宽,眼光放远,将眼前的得失与久远的利害作对比,然后思考对和谐结果的承受程度。在利益和谐的进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清楚地和谐各方的利益地点,以及如安在各方之间寻求利益的共同点或结合点。只在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和谐各方发生相关性。找到共同的利益,就有协作的根底,寻得互补互利的方针,和谐才有条件。经过利益相关的和谐,各方的尽力,才能保证各方的需要和利益都能经过会计准则的和谐得到满意。

  2.方针的和谐。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是一种有意图的国际性活动,其终究或最高方针是树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进步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方针实际上即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共同性;其次才是进步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经过和谐,在各国较好地完成其经济方针和经济利益的根底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必定的规模或边界内趋于共同以树立一个可对比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和谐问题上获得一致,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底和保证。

  3.做法的和谐。所谓做法,是指各国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所采纳的情绪和举动。一个国家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情绪活跃仍是消沉,首要要看和谐能否给该国带来利益。对做法的和谐,要经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作业,把各国潜在的和谐志愿调集起来,使之投入到和谐的举动中来,经过和谐进程,亦可使各国之间不利于协作的抵触做法或情绪得到化解。

  在上述要素的和谐傍边,利益和谐是最根本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能否顺利进行,要害在于各国的利益在和谐中不受危害,或许在某些方面遭到危害而另一些方面得到补偿,或许短期利益遭到危害而久远利益得到保证。而方针是详细,方针和谐会使利益和谐明朗化、详细化。做法和谐是利益和谐、方针和谐的终究落脚点,只要利益有保证,才会转化为和谐的举动。

  参考文献

  [1]张琪.*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和谐化.常识与立异.2009(7)

  [2]李新宇.*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现状剖析. 公司家天地下.2008(8)

  [3]吴克*.*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剖析. 财会通讯.2009(36)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3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推广,融资租赁已经成为当前各个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经济业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这过程中开展会计核算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围绕着新会计准则,就融资租赁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工作中的承租人会计处理措施以及出租人的会计处理措施两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企业提供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措施参考,保证其在新会计准则下实现融资租赁水*的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融资租赁;会计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其已明确的就企业的融资租赁处理工作进行了规定。融资租赁主要是指当企业开展租赁活动时,当其本身就企业中和资产所有权存在关联的风险与报酬租赁进行了转移。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过程中,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于保证融资租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会计处理工作当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处理人员应当积极从多方面制定会计处理措施,切实提高会计处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一、融资处理的基本性质分析

  融资租赁活动的开展需要承租人与出租人共同承担,在探讨融资租赁的性质时,应当分别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种角度进行性质思考。首先,从承租人角度分析,融资租赁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债券型融资活动,在该活动进行中所形成的是相关企业的负债,并不是企业的权益,与传统的长期性债权融资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其主要表现在融资租赁活动的本金与利息主要是按照租金的方式进行支付。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下,企业有必要按照法定义务,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向相关的企业投资人支付相应的利息与本金,且该义务的执行期为租赁的整个期间。所以,在讨论融资租赁时,可忽略支付利息及本金的方式,其主要是指在融资租赁的时间段中,企业占用了一定需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偿还的负债额。由出租人角度来进行融资租赁性质思考,其主要是作为债权性的投资活动开展的,而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取形式和传统的债券购买以及贷款发放形式存在着差异,而且都是以租金的形式进行定期收取的。但是其与其他债券投资方式一致的地方在于当合同限定的租赁时间到期时,出租人能够按照合同的具体规定来收取全部的租金和相关收益。并且在合同完成之后,相关的出租人就失去了对相关融资企业的资产要求权。

  二、融资处理中的会计处理工作探讨

  (一)承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活动的过程中,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首先,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时,就应当就相应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进行确认,其主要是指承租人收到租赁资产时,就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进行计算,并以较低的资产额记作融资租赁活动中的入账价值,而这里的入账价值表示为企业融资额。同时,承租人明确资产增加的同时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负债,并以最低租赁付款额展开相应的计量,计量结果即为还本付息的总价值额。而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表现为,固定资产等于融资额与初始直接费用的总和。而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则表现为还款总额减去融资额的结果。另外,在计算长期应付额时应当将其与还款总额划等。其次,在会计处理工作中还应当将租赁期内的融资费用进行*摊。其主要是指在会计处理工作的最末阶段,会计人员应当将整体的融资费用在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中展开*摊,并且在进行费用*摊计算时,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实际利率法来进行计算。但是在应用该方式进行计算时,还应当就当前货币的时间价值条件进行考虑。另外,会计人员在就融资租赁各个阶段中应当分摊的实际融资费用进行计算时,其计算方式为整体的融资金额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而整体的融资金额的计算方式则应当采取租赁资产净值减去初始费用的形式。而租赁还款的方式主要是以租金支付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还应当严格按照复利计算的方式进行计算,要保证融资租赁时间到达时,所有的费用分摊完成。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租赁期满时注重对相关费用的确认。当融资租赁的付款额仅含有租金时,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但是当最近租赁付款额除了租金以外,还包含租赁资产选择权购买实际价款时,而相应的付款账户余额即购买价款。另外,当最近租赁付款额中涵盖担保余额,并且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实际的担保余额。那么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且担保费用仅是融资额偿还金额,不属于实际的融资费用。

  (二)出租人方面的会计处理工作

  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明确规定,出租人应当在融资租赁活动开展当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和初始直接费用相加来作为相应的入账价值,并就相应的担保余值进行计算。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当把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与未担保余值相加,之后将其和现值大小进行对比,而两者之差即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其次,在租赁时期内,出租人还应当就投资收益进行,并将未实现的投资收益*均分摊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而出租人在进行实际的融资收入计算时应选择实际利率法作为计算方式。而融资租赁从根本上来说是出租人的投资项目,所以实际利率主要为融资租赁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出租人应当采用投资额等于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一公式进行融资收益计算,而所计算的内含报酬率应当是融资租赁过程中的折现率。另外,出租人在进行分配收益计算时,应当采用投资金额与实际利率相乘的公式进行计算。在投资额偿还阶段,出租人的投资金额会随着偿还开展的过程出现逐渐降低的情况,其所应当分得的收益也会逐渐降低。此外,融资租赁期满时的会计处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当最低租赁收款额仅为租金时,出租人在租赁期满阶段所得到的收回额仅为在公允价值担保下的旧资产,但这却不是具体的收益。而当其中涵盖担保余值时,当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低于担保余值时,则将会产生相应的担保费用,而此担保费用也不能被看作融资收益。另外,当其中含有相应的租赁资产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出租人在进行租赁内的含利率计算时可将相应的购买价款当作现金流入量,应在计算后将其合理地分配到融资租赁的各个阶段当中。但是在租赁期满之后,出租人仅能收回投资成本,在该阶段难以确定整个项目中的收益大小。

  三、结束语

  会计处理工作是企业融资租赁开展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强会计处理工作优化是企业会计人员当前开展会计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中的融资租赁内容的研究,明确融资租赁工作的根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从承租人与出租人两个角度展开具体的会计处理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当在实际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不断实现融资租赁中的会计处理水*优化。

  参考文献

  [1]邵翠丽.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新思考[J].*管理信息化,2012,06:28-29.

  [2]陈明坤.新准则下承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诠释与思考[J].企业经济,2013,11:159-161.

  [3]岳玉书.浅谈新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4:49-51.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4

  【摘要】 本文通过对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特点及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机制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 保险会计准则;出台依据;保险风险;再保险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依据及特点

  (一)新保险会计准则出台的依据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又由分离到统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发展阶段。这4个发展阶段要么没有充分流露出保险行业的特点,要么制度规范存在差异化,不系统或过于繁杂。同时由于这4个发展阶段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着较大的差异,阻挡或局限了国内保险会计制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使保险企业得以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要求,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关于“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机制《企业会计准则——原保险合同》”,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及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在所有大中型集团企业内实行,从而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点

  1、 更接近国际惯例。新保险会计准则构建了诸多现代化理念,同时也规范了传统保险合同的认定、计量工具、准备金测试、相关信息的划分和保险合同的独立审核等。与传统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保险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审核目标是保险合同而并不是保险公司(因为签订保险合同的并不一定代表是保险企业)与金融综合经营策略相融;新保险会计准则对责任准备金的测试标准符合可行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企业损余物质和代为追缴赔偿款的审核要求可以控制保险行业对效益的评估能力,从而降低其经济效益,规范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新保险会计准则对保险行业投资利润的确认可以完善保险行业的效益报表,由分散式到集中式,在一定意义上可消除目前单纯以“保险费、档次论英雄”的评价模式;新保险会计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单独审核,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清晰性原则;新保险会计准则增加了保险行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促进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强效性。

  2、准则突出复杂性。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保险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于现代保险行业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涉及大量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技术术语。其次是现代保险业务,尤其是新保险工具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要素等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是保险会计准则涉及的一些问题尚在讨论中,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各界对保险会计准则这一新兴事物的认识尚需要提高,且保险会计准则的文字表述还存在比较浓的西方风味,这进一步增加了准则的复杂性。

  二、新保险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界定“保险风险”

  “保险合同是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之间约定保险权利义务的内在联系,并担当着被保险人保险义务。首先借鉴国际惯例,强化了“保险风险机制”,作为审核和判断保险合同的基础依据;其次“保险风险”还可作为分解混合保险合同(混合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使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承担其他风险。比如:理财性的产品,大家很熟悉,既有保险风险,又有投资风险)的依据。但是新保险会计准则没有表露出“保险风险”的内涵,而“保险风险”是保险合同的重点,“保险风险”没有明确限定,保险合同也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限定。新保险会计准则也没有对“特大保险风险”进行限定,这将使得混合保险合同的分解难以操作。新保险会计准则对混合保险合同的认定依据是:倘若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能够得到划分并能够做到单独计量,则可以进行分解;若保险风险与非保险风险不能做到单独划分或单独计量,则不能从事划分,从而把全部保险合同的保费都划分为收入。

  (二)违背了会计原则

  保单取得成本是指保险企业在签订业务或继续续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与保险合同有密切联系的费用,其包括的内容有手续费用、劳务报酬、体检费等一系列相关费用,保单取得成本源于保险费用中的附加费。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保险人在获取保险合同成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劳务报酬应当在产生时计算到当期损益中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如某一件商品可以提供销售空间,在其他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效益总额与销售业绩之间呈现正的增长关系,即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效益也随之增加。从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来分析,会计监督核算的最终成果也要结合上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真实有效的反映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审查核算的最终结果将呈现出“悖论”现象,即公司业务量快速增加,其经济效益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大幅降低,而一旦销售业绩增长出现*稳或大幅下降时,经济效益反而呈现增加现象。可见,保险业务取得成本费用化首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次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未严格确定“再保险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新保险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再保险业务承担独立核算机制,但是却没有确切界定“再保险风险”机制,这样有可能致使会计再保险的泛滥使用。再保险人需要承担担保风险、时间风险和投资风险,经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协商约定在协议中规定一种风险或几种风险转变的再保险就是财务再保险。原保险人可通过这种再保险的模式只将现有的再保险风险转变给再保险人,因此财务再保险是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一种。现有风险再保险可以降低分保费用,也使再保险人自身所担负的风险最小化,最重要的是其可以降低因为自然灾害发生、赔偿支付过多造成公司财务亏损,缓解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财务再保险在如今的再保险管理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直接投保人和再保险人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正是因为财务再保险管理机制具有与一般再保险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得到了保险行业的信赖,但是也由此存在很多滥用的情况,最根本的就是没有转变风险或者转变的风险不够充分,从而成为其他金融投资的工具,致使保险公司账面出现虚增效益。财务再保险可以实现“报表粉饰”的现状,所以由财务再保险引发的争端也日趋增多。例如:“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原因之一便在于其收购的子公司利用有限再保险机制实施非法活动,最终给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带来灭顶之灾”。我国《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没有对在保险业务作任何规定,《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也没有对有限风险再保险的会计处理作特别限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也未对“再保险风险”进行明确标注。

  三、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界定“保险风险”管理制度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保证

  世界保险筹委会对保险风险定义为“保险合同持有人转移至合同发出人的除财务风险以外的风险”。世界保险筹委会还将保险合同所面临的保险风险分为三类:发生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产生数量与预计数量不相同的可能性;程度风险就是保险意外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相同的可能性;发展风险就是在保险合同期间最后时期,保险人义务金额的改变。因指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利率指数及信用指数,或者类似现状的转变而引起的不确定因素称为价格风险。只发生价格风险而不存在保险风险的合约不属于保险合同,而是界定为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保险风险进行明确的限定;作为更准确无误地体现我国居民接受保障的程度,在认定保险合同时应提高“重大保险风险”的限定,并对重大保险风险进行适当的量化,以将混合保险合同中的商品价格、汇率、嵌入衍生工具等非保险风险实施分拆,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二)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内在条件

  当前,我国从*法的角度对新保险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的主要是《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且不说这些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实行,另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合理高效地反映出新保险会计准则的特殊性,所持有的新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还不够;其次,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与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外界环境的转变对不适合的地方做出修改。

  (三)改进保险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动力源泉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涉及现有风险再保险的重大事故,但由于现有风险再保险被泛滥利用的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国*有必要改进保险风险管理制度,以防患重大事故的发生。新保险会计准则应该准确表明有限风险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准确表明“有限再保险风险”,并对“再保险风险”进行系统、细致的量化分析。对转变风险比较小的有限风险再保险,可在《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制度中明确标注,将其按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妥当处理,或将保险风险与利率、金融工具等融资手段进行拆分,分别按保险业务和存款或利率、金融工具进行处理,从根本上防治保险企业滥用风险管理工具。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时期,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也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高效的会计准则。再制定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会计的一般操作流程,又要考虑保险公司的特定身份;既要系统、充分地理解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道路,使之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同时又要思考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状况,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新保险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堪称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丁少群. 我国保险企业保费收入确认与计量方法改革探讨[J]. 金融会计,2006.

  [2] 邵毅*,任坐田.*企业会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3] 彭玉龙,叶建芳. 保险合同会计的国际进展与启示[J]. 保险研究,2005.

  [4] *会计准则委员会编. 金融工具会计与保险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5] 庹国柱,朱俊生.论当前保险发展与风险防范——从“保险泡沫论”说起[J].保险研究,2004.

*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5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概念、主体与对象的基础上,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新特点,与此同时,重点强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由2006年被提出,至今为止,已经在企业中执行了较长时间,是我国企业会计领域整体水*进步的主要体现。在该准则下,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的计量属性等都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对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念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财务往来以及资金收入与支出,均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见,企业财务管理即对企业的财务以及经营行为进行管理的一项工作。改革开放使得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成了我国的主要经济类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必须以大量资金为基础,以综合实力为依靠来实现,因此,对资金以及财务的管理便开始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企业财务管理主体与对象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以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为主。前者指的是能够独立经营的,能够直接对企业资金进行结算的单位,后者指的则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够对为企业资金结算提供帮助的财务管理人员。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往来的资金。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体需要通过凭借相应准则,对对象进行管理,以为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保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是会计领域进步与改革的主要标志。相对于以往会计准则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传统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利润表较为重视,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状态,即以利润的增长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依据。新会计准则在衡量了当前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基础上,转变了上述管理理念,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力度。其次,新会计准则的核算方式逐渐向着国际化的方向靠拢,使得会计的计量属性得到了有效体现,相对于以往而言,得到了开拓性的进展,表明了我国会计核算整体水*的进步。最后,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损失以及成本核算等同样做出了新的规定,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才能与当前的会计准则相适应。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决策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在过去,企业通常以利润最大化等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价值成了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这必定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细节产生影响。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科研费用一项为例,该部分费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在科研方面所发挥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企业价值这一管理目标的代表。在新准则下,企业为提升自身价值,必定会更加重视科研方面的投入,在社会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上述管理目标的转变,能够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企业长远进步的主要途径。

  (二)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对企业价值的重视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上看,依然以非上市公司为主,以企业价值为准,实现对一个企业的衡量,是提高衡量结果合理性的主要保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价值的衡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财务报表以及职工薪资等,便属于其主要体现。准则要求企业必须将上述信息真实准确的披露,而上述信息的披露往往关系着企业的融资等问题,因此,企业为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必定会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发挥更大价值,据此使信息披露更加能够体现企业的实力,这对于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增强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决策同样会产生影响,以融资为例,新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按权益法核算变为了按成本法核算。上述核算方法的转变,会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的数据方面。例如:如子公司获利,在上述核算方式下,母公司报表的利润便会相应减少。母公司的经营决策需要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为依据来制定,因此一旦报表中发生了数据变更,其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四、结论综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我国各大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理念以及经营决策的制定等方面,为充分利用新会计准则的优势,减轻其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的财务管理主体,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此适应财务管理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会计研究,2014,06:31-39+96.

  [2]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3-7+95.

  [3]田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8-19.

  [4]陈宏健.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J].现代商业,2009,18:250-25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2)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菁选3篇)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1

  内容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趋势,我国也是一样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这种趋同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的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我国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都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印记;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基本相同。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存在,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尤其是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会计准则就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排斥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与账面价值相比,其特点是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自主空间大,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对支撑环境的要求较高。在会计标准的改革过程中,我国曾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关联方交易》等会计领域引进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盈余操纵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危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这使准则制定机构不得不反思其在我国当前会计环境下的应用价值,进而又对其做出了回避或限制性的准则调整。因此,我国现行做法与国际上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广泛应用的趋势并不合拍。

  (三)会计处理及披露要求上的差异

  仅就我国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相比,就存在着很多差异。比如,存货准则中,在采购成本的计量上,我国准则采用总价法,国际准则采用净价法;在现金流量表准则中,国际准则同时允许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编制正表,我国只允许采用直接法;对收到或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国际准则允许在保持一贯处理的前提下归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我国准则要求将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列为筹资活动,将收到的利息列为投资活动;国际准则允许资本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存货。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制定程序、实施范围和招待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四)分类计量的具体因素不同

  会计要素的分类在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其收益要素中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要素中包括费用和损失。但是我国会计准则没有收益要素,费用要素也是狭义概念,但多一个利润要素,其中包括利得和损失。

  存货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初始计量是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来加以计量,而我国会计准则仍保持了历史成本原则。其次,对于采购成本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净价法”,我国则普遍采用“总价法”。根据最新改进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成本计算方法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其基准处理方法是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均法。另外,存货的采购成本中不包括由于购置以外币标价的存货而自接产生的汇兑差额,正常信用条件下的购买价格与附有延期结算条款时实际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也不构成存货的其他成本。

  当然,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其他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在这里就不具体描述了。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情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可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3年成立以来,虽然为制定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一直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竞争。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设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明显加强了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14位新任成员中,美国占据5个席位,从原来的观察员身份转变成“主发言人”;2001年底美国相继发生安然、*信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提出了质疑。这些都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关系从对抗变成合作,也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成为可能。

  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支持。欧盟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一个*间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欧盟和美国均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准则。此外,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公开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做的努力。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建议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例如,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损益表、国际会计准则更关注资产负债表,这两种在要领框架上不同的观点,将直接导致对待具体会计事项时所遵循的会计原则的不同。如果有了会计术语和内容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概念框架,就等同于在共同的会计目标和基础下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仅从会计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趋同中的磨合,加速趋同的进程,为我国会计准则最*际化奠定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就目前我国的会计队伍来讲,当务之急是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向国际化标准迈进,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急需9万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会计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意味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专业人才正面临着拓宽国际视野和提高应对能力,向国际化、专业化迈进的崭新挑战。专家们强调,会计人员除了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外,职业道德建设也是摆在*执业会计师队伍面前的重要任务。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靠拢。在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各式各样、广泛的项目合作,创造条件为国内会计人员提供锻炼与学习的机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主要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美国为主)为基础制定的,而对发展*家的特殊情况考虑不足。所以,我国应加强与广大发展*家的交流,研究发展*家特有的会计现象,对发展*家存在的共同经济现象及会计现象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更多地考虑发展*家及新兴经济国家的情况,从而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增进发展*家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此外,必须认识到,我国无论在市场化方面还是法律法规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多差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点: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内容和方法中有许多是科学的、适宜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不能一味为了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而放弃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际会计的吸收和借鉴上,既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与之协调,又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同时,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利用国际讲坛向世界介绍*。也要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方法,充分利用会计职业团体和高校的智力优势,多方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国际协调的方法和途径。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螫体对比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00年,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006年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3)存货确认与计量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期末再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置,国际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是如此,但是对取得存货应当如何计量,后者并没有作出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3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 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 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 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 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 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 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一, 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 由*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 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 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 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3)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菁选3篇)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1

  摘要:随着经济、资本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不断强大,高质量、全球化会计准则的建立已经刻不容缓,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重视。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文章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主题,在概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成长、发展、进一步完善所现存的障碍和阻力进行分析,以此找出促进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现状 阻力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概述

  *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相关借鉴。新会计准则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革:

  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突出其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

  ②注重公允价值;

  ③存货管理办法变革;

  ④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

  ⑤债务重组方法变革;

  ⑥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

  ⑦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

  ⑧金融工具准则变革。

  以上所述的这些新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

  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的障碍

  2.1市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雄厚的市场经济发展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施行主要力量,它符合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但对于我国来说,并不拥有《国际会计准则》推行的良好市场经济基础,这是与发达西方国家相比,《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如果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就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毫无用处,因为在我国经济环境历史中可能刚刚出现甚至还未出现西方国家常见的相关经济事项。以我国会计准则为参照点,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特殊会计事项,可能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丝毫位见,因为它同样也不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状。所以不能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不能只单纯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加上我国跨国公司少、资本市场薄弱、国际贸易发展不成熟,使得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力量比较弱小,因此,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走向趋同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2法律环境条件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因素之一。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该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但我国且以利润表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可见我国还未提供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法律环境。

  2.3社会意识觉醒不够程度

  社会意识是促成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在社会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具有强制性。在性质上是让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性质,人们主动的去接受会计准则。因为在其公允表达原则中规定企业可以背离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并可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以实现公允列报目的。其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不完整。会计概念框架可以有效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我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体系,特别是在财务会计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概念,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一个规范的理论指导。再者,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虽说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但随着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之后,我国会计准则似乎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较多的因素阻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针对以上阻力,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化发展道路上应该结合实际取长补短,首先要完善自身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推行与发展。其次要吸取《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优点,并不断进行交流、借鉴。

  3.1选择性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优点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实施过程中,应随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实际现状,吸收和借鉴IASB中符合国情的思想,逐渐改进不足、有避的方法,有计划的实现IASB的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发展。

  3.2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虽说,我国新会计准则尽量引人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会计假设为基础,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为核心,它可以由*来制定并作为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是一墩而就的,因而我们要加快步伐,先建立会计准则配套体系,待到合适时机再建立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3.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IBS)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而不再是地区代表性,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会计专业人员提出了挑战。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在人才培训方面,还是会计工作方面都要努力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高素质会计教育工作都和实际工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

  ①培养专业性的师资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应该拥有具有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人才,并能和国际会计教育接轨,以培养专业性的会计人才。

  ②加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高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在教育教材、课程、方法上都应该慎重考虑,并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提供主体力量。

  ③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现阶段继续教育及培训方面的机构很多,但需要提高及教育质量,并注入国际人准则教育内容。

  ④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靠拢。

  3.4构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环境

  目前,环境因素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主要障碍。无论是经济、法律、教育或者文化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不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2

  【摘 要】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对采纳国际会计准则采取积极的态度,世界各国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趋同,或等效,这标志着全球资本市场采用统一会计语言的前景进一步明朗化。我国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对*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评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自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从2008年开始,会计国际趋同备受瞩目: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宣布自2011年起采用国际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计划。墨西哥宣布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采用国际准则。美国也加紧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2008年9月,IASB更新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谅解备忘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1月发布了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俄罗斯要求从2004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乌克兰要求从2003年起所有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加拿大建议允许国外在加拿大上市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5年5月,韩国组织特别工作组,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采取的是完全采纳(full adoption),多步骤、多层次,与国内准则并轨的策略。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进展顺利,框架安排是东京协议预定的项目时间表,欧盟委员会也于2008年12月发布了最终决议,宣布日本公认会计原则与欧盟采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越南大多数会计准则是基于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大约80%的内容实现了与原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将如何呢?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历史与进程

  一个国家的会计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国际化有着本国利益的考虑,如何恰当把握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难点。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显然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这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开和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助于一个国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有助于引进外资;有助于我国企业开展境外经营与投融资业务,其意义鲜明。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历史沿革

  2001年,*正式加入WTO,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逐步由资本输入型转向资本输出型国家。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必须正视的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会计改革与发展进入了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新阶段。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04年提出了会计国际趋同“四原则”,即趋同是方向,是过程,是互动,不是完全等同。2004年下半年,在研究制定2005年工作计划时,提出了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实现国际趋同的建议。*党组成员和分管部领导王军果断决策,决定启动这一系统工程。2005年2月,*会计学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虚心听取厦门大学葛家澍、吴水澎等专家教授的意见,会计司按照制定准则的应循程序,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咨询专家的支持下,分期拟定并印发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多次派代表来华,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双方对*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准则进行逐项对比研究,为*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2005年底,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并于2005年11月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订了*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2006年2月15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从2006年7月开始,会计司通过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全面开展了会计准则的培训,直接受训人数逾万人,为准则的有效实施做好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自2007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始在上市公司施行。会计司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系统,经过“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式,对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从不同角度论证了1 570家上市公司有效实施会计准则的事实,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欧盟的肯定。200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专门就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对*新旧会计准则*稳转换和有效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IASB*戴维·泰迪爵士还专门致函,赞赏我国*过去两年来为保证新准则*稳过渡及严格实施所做出的努力。欧盟证券委员会(ESC)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将允许*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正式决定*企业会计准则与之等效,表明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国际趋同及实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企业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进程解读

  我国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使*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并获得境外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认可和接纳,这对*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随即全面启动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的相关工作。

  1.*与欧盟的会计等效。欧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实现中欧会计等效至关重要。欧盟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与欧盟实现会计准则等效益有共同的制度基础。2005年11月,*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2006年至2007年,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与欧盟委员会拟将*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的安排问题进行多次谈判。2007年7月第三次中欧财金对话会议,双方确认欧盟委员会将在2008年底前作出中欧会计准则等效的决定。2008年4月,欧盟建议公告,拟在2011年底前,允许*企业进入欧盟时按照*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不再按照国际准则调整报表。2008年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进行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允许*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自2009年1月起,欧盟委员会承认*、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等六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欧盟实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但在2011年年底前,对*、加拿大、韩国和印度四国的情况进行再度审议,作一次总结评估,即可确认永久等效。

  2.*与美国的会计等效。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与*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双方建立了联合经济委员会和双边对话机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于2007年宣布允许外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告。2008年11月15日,为了规范上市公司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一份关于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路线图的征求意见稿,共164页,评论期90天。路线图(征求意见稿)首先阐述了强制美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然后提出了美国完成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七个阶段,从而使中美会计准则等效具备了共同基础。2008年4月,刘玉廷司长率团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两国会计准则指定机构应当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在会计技术层面形成更多的共识,为两国经济交往提供便利;二是双方同意采用多种形式,交流两国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及其国际趋同的经验,并加强相互访问;三是双方同意建立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工作机制。尽管目前中美会计等效问题还未确定时间表,但是中美会计等效已纳入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的对话议题。

  3.*内地与香港的会计等效。2007年以来,内地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先后召开会议,历经一年的时间,就内地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逐项进行比较,最终确认两地仅存在关联方认定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两项差异,此项差异与*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差异是一致的。2007年12月,内地与香港签订了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了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为两地审计结果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同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国际会计趋同、国外相关组织的跟踪报道及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措施

  《会计研究》是*会计学会的会刊,借助于*会计司的技术资料支持,从2004年开始跟踪报道国际会计组织的最新进展,提供国际会计协调与国际趋同的相关信息,发布国外相关组织的近期动态,为国内会计专家、教授和学者提供了国际会计研究的信息*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国际会计趋同与等效研究与实施的步伐。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训周期为六年:第1-3年为知识拓展,第4-5年为能力提升,第6年使用提高,要求包括会计在内的各行各业加快培养、锻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队伍,并通过发挥其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会计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截至目前,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严格选拔、纳入培养体系的在训学员为450人。科学培养、开放教学、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国家高端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为国际会计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人才保证。

  三、结语

  回顾历史,以往国际会计准则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来自于各*国家及其准则制定机构的反对。一旦*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支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预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这是会计准则的经济效果所致,毕竟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可见,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对该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认可并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方面,既要审慎行事,又要积极主动。会计的国际趋同有助于经济拓展,即让高水*的会计规范带动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因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就是增加资本市场透明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工作及国际趋同发表宣言,宣言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国际趋同提出了“强化透明度和受托责任”要求,宣言以前所未有的高规格认可了全球会计趋同的目标。这标志着全球资本市场采用统一会计语言的前景进一步明朗化。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对采纳国际会计准则采取积极的态度。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一直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会计标准中可取的内容,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国要寓国情于国际发展趋向,谋求国家经济的最大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军.学先创优 继承发展 谱写我国会计工作新篇章[J].会计研究,2009.

  [2] 刘玉廷.*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上)[J].会计研究,2008.

  [3] 刘金星.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程与现状[J].财会学习,2009.

  [4] 冯淑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有关情况及体会[J].会计研究,2002.

  [5] 黄世忠,李忠林,邵蓝兰.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2.

  [6] 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7] 裘宗舜,韩洪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前后目标及结构之比较[J].上海会计,2002.

  [8] 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J].会计研究,2001.

  [9] 于小旺,译.朱海林,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言[J].会计研究,2002.

  [10] 汪祥耀,邓川.*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经验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5(5).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过去,各国会计准则尚未完全统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世界各国均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达成共识。为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需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逐渐表现出国际趋同化特点。本文重点针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作论述,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遇到的障碍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对策,以供业内同行参考借鉴。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演变历程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定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之间通过合作与沟通,协调与磨合,最终达成共识,使各国会计准则均向某一标准靠拢,朝着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背景作为商业语言的一种,会计准则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护商业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产生,一方面是为更好地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影响。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公司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份额,相继争取在多个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上市,进行证券交易。而财务报告的出现主要是为更好地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资本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均需遵守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在国际贸易中,会计信息作为贸易双方达成贸易协定的媒介,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决定贸易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则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尽快扫清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方面的障碍。

  3、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际贸易与跨国资本流动大量涌现,只有深入了解各类会计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评价。在此背景下,会计的国际比较逐渐形成,借助会计的国际比较,人们往往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何为优秀的会计管理,如何区分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别。如此一来,各国会计准则通过磨合与协调,不断促进趋同化发展。事实上,会计国际协调可以视为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方法,人们往往能够更好地辨别与控制会计实务的差异。协调与磨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国在会计准则方面达成高度统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协调以及国际强势集团的影响下,不断磨合与协调的一个过程。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与生俱来的国际特征,国际上市与发行证券范围的日益拓展,更是为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相关因素

  1、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结合现阶段情况来看,虽然我国设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体系,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体系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均有待提升。金融、财税以及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环境均处在建设与发展的状态中。由于缺乏健全、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势必会受到阻碍。同时,我国市场竞争缺乏规范化的机制加以约束,利润操控现象屡见不鲜,会计信息根本无法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均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

  2、会计人员综合水*不高不得不承认,我国整体上严重匮乏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人才,多数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综合水*普遍不高。虽然,这部分会计人员在处理企业日常财务业务方面得心应手,不过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贸易活动时,其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经验显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而且,会计准则与相关制度变化较快,会计人员很难与时俱进地了解、掌握各种新资讯与新知识,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有效建议

  1、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联系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越频繁,表达意识越强,则意味着我国将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机会。鉴于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通过不同渠道,学会创造各种机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有效交流,获取更多发言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能够为我国利益多做考量。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与体会国际准则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执行方面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避免发生冲突或落后的情况。

  2、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会计准则执行缓解的监管力度,确保跨级准则的深入落实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内部监督还是*部门监督,均应以透彻领悟会计准则的深刻内涵为前提,根据准则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按照要求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公布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准则俨然已实现了国际趋同。这意味着,在往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有大量内容会同国际准则的更改与调整发生变化。有鉴于此,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督力度,以促进企业全面落实会计准则,迎合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巩固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3、坚持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同时,务必要坚决维护国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在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争取更多发言权的同时,还应在会计准则的落实过程中,积极寻找国际准则与我国基本国情、企业运营的显示情况有所冲突的地方,探索其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磨合、消除冲突的契机。此外,还应对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经济体制、市场体系、规章制度、各类政策等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考量,并通过反复的权衡,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改进策略。企业应充分借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机会,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今后有关该课题的研究仍需继续跟进,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4)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论文3篇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论文1

  摘 要:会计准则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内容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又要兼顾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需要,在国家化的实践中必须强化执行机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关键词:会计准则 比较 国家化 国际化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会计工作的指导和规范。纵观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美、英等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国际会计准则也有近30年的历史。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起步较晚,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997年颁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建立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借鉴有代表性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设经验,做到博采众长,事关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和效率。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美、英等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指出它们的相同、相似和相异之处,说明其原因,提出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可资借鉴的一般性结论。

  一、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1.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同,导致会计准则的性质出现差异。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独立的民间组织制定,如美国、英国;一种是在*有关部门主导下或由其附属机构制定,如*、法国。美国是会计准则的发祥地,也是会计准则最成熟的国家,现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它是独立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民间组织,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制定会计准则方面的授权与支持。英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为隶属于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的会计准则理事会(ASB);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会计司;法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为经济事务部下设的全国会计委员会。由于制定机构不同,会计准则的性质上出现差异。由官方制定的会计准则属于*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依靠*的力量来强制各企业执行;而由民间组织制定的会计准则本身不具有法律地位,主要依靠制定成员的广泛性、会计职业界的认同和业务上的高度权威性等非*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和性质不同,主要源于各国不同的会计环境,不存在优劣之分。

  目前,我国由*会计司制定会计准则并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实施,是符合*国情的最佳选择。不过,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方面应向西方学习的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成员应吸收企业界、法律界、证券界、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及会计理论界的代表参加,增强其代表性,使会计准则真正具备全社会公认基础上的高度权威性和科学性。

  2.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相近,但在具体细节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计划阶段,由会计司根据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现实要求拟定各年度的会计准则项目,报部领导批准后具体分工落实到起草小组和起草人。二是研究阶段,由起草人广泛搜集并研究国内外的资料,提出初步结论。其中,德勤专家咨询组则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比较研究报告,供起草人参考。三是起草阶段,由起草人根据研究阶段的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对起草准则需要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在此基础上起草初稿,并经起草小组讨论后形成讨论稿。四是征求意见和定稿阶段,讨论稿完成后,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内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起草人拟定征求意见稿报部领导审阅。经部领导批准后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起草人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总结并报会计准则委员审阅讨论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经部领导审阅后形成定稿。

  以上制定程序是借鉴国外经验并从*国情出发而确定的,与国际上惯行的做法基本上保持了一致,但在各阶段仍存在一定差异。在计划阶段,立项程序有所不同,比如FASB在立项时,既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考虑准则出台后的普遍适应性并分析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我国在立项程序上对普遍适用性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不够,应予以借鉴。在研究阶段,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比如FASB将拟定的项目分为已有准则公报、已有概念公告的修正和一般的补充规定及实务运行问题两种,并成立专家工作组重点研究前一类问题;而我国在立项后则侧重于与他国的比较研究,倾向于直接借用他国已有成果,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我国国情研究不够,应予以加强。在起草阶段,起草依据略有不同,比如FASB起草会计准则以财务呈报概念框架为依据,以公众意见作为评价备选方案的基础,而我国则更多地依赖比较研究报告,虽然有类似于财务呈报概念框架的企业会计准则,但内容较陈旧,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抓紧对基本会计准则的研究和修改。在征求意见和定稿阶段,征求意见的范围和形式各不相同,比如FASB征求公众意见的形式有讨论备忘录方式的书面意见和公众听证会方式的口头意见两种,征求意见的范围是全体社会公众。而在我国,征求意见的形式主要是书面意见,征求意见的范围则主要是社会上层,应予以改进。

  3.各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体系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内容不同,会计准则体系各具特色。美国会计准则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法制化、企业资本社会化、证券市场规范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内容十分庞杂,数量之多,世界罕见。从准则制定的立足点看,旨在保护企业股东的经济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有序。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策法制化,英国的会计准则虽然本身不具有法律地位,但它是在公司法这一法律框架内制定的,客观上对公司法中的有关会计规定起了补充作用。相对于美国而言,英国会计准则的内容比较简明,目标与公司法一致,旨在保护资本的安全和完整,特别强调“真实与公允”原则。在法国的经济结构中,大型企业不多。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并存,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机制受到一定限制,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且法国*非常重视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由于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构成了其会计准则的特有体系。法国会计准则不同于英美,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都被写入法律条文作为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作为独立的法律,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法律效力,影响最大的就是“会计总计划”。法国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界内部管理和国民经济服务,会计准则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等各方面,并呈现出统一性、合法性和极度稳健性等特点。

  我国作为发展*家,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各项法规还有待健全,因而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较多地借鉴了国际惯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编制要求等内容;具体会计准则分为各行业共同业务准则、特殊经济业务准则和会计报表准则三类。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表面上看,我国会计准则有西方几十年的准则建设经验和资料可资借鉴,体系和内容比较完善,但仍存在不足:虽然在体系上包括了类似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准则,但同英美等国相比,还显得过于简单,缺乏应有的深度,如基本概念过于抽象、概念之间层次性、逻辑性不明确,因而应加大研究和修改的力度;在各具体准则的行文方式和内容上已接近国际惯例,但对我国会计环境的研究不够,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分析不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准则的效果。

  4.国际会计准则由于其面临的特殊会计环境和制定机构的超然独立性,在很多方面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原先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它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自197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制定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完成重大重组,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内容上,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力求规范的是世界各国的面临的会计问题并期望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遵守,这就决定了国际会计准则所能涉及的仅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用以处理会计和交易事项最本质和最一般的问题,因而在会计准则的内容上表现为面广但不详细,主要涉及的是符合普遍要求且又广为关注的项目;又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政治发展的不*衡,各国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而会计准则也包含了适合不同国家需要的准则内容。二是在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上,为了寻求不同利益相关集团的支持与承认,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在会计处理方法上规定了较多的可选择性。三是在会计准则体系和制定程序上较多地受到了美国的影响,这是由美国在会计准则发展和制定上的领先地位决定的。但自2000年底以安然公司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案发生后,美国对现有以规则为基础的繁杂的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了反思,《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认同感增强和参与程度的提高。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超然独立性,与各国相比,国际会计准则较少受到法律因素的影响。五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目标上,重组后的IASC确立了三大目标: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监督实施的、符合公众利益的全球性会计准则;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实现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准则的趋同化,寻求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无权要求世界各国强制执行其准则,其权威性主要来自于准则本身的质量及各国会计职业界的支持和认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可以预见,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权威性作用将逐渐增强。

  二、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国际化,但在现阶段仍主要表现为国家化

  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对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力求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从而为全球贸易往来和国际资本流动消除语言障碍,降低融资成本。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一份材料,由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一家德国公司的利润,按美国会计准则计算可多出两倍,按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计算可多出22倍,按英国会计准则计算可多出24倍,这说明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协调统一,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多么重要。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日渐成效的工作则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的会计准则建设应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顺势而为,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促进会计的国际化,从“三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的颁布、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这一系列会计规范的变迁,无不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建设中的国际化精神,更反映了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过程中应有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并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和组织也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从而更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欧盟财长理事会提出2005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已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韩等国也重建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定其本国的会计准则。美国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处于“对立”状态,对待国际会计准则态度消极,但自1996年以后,受利益的驱动态度突变,转而支持国际会准则委员会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且在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占据了近1/5的席位。

  虽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国际化的进程将是漫长的,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家化。首先,国际会计准则是定位于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决策导向,以发达的经济为背景条件,对广大发展*家和中小企业并不完全适用。以我国会计环境为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经济发展水*不高,市场发育不完善,参与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较低;法制化程度不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化特征明显,重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实务规范体系。其次,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其背后的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会计准则制定权的获得就是利益的博弈过程。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谁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中居于主导地位,将会负担较少的改革成本而充分享受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收益。根据目前情况看,发达国家借助资金雄厚的实力和会计准则建设时间长等优势,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如果国际会计准则更多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内容和特点,则意味着其他各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承担过多的改革成本,并有可能导致其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花费的编制成本和学习成本大于因国际融资成本和国际贸易交易成本节约而产生的收益,这种博弈的非均衡状态必将延缓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三、为了确保会计准则的效率,在国家化的实践中必须强化执行机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我国1988年在*会计司内设立会计准则课题组,根据《会计改革纲要(草案)》所提出的研究和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设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企业会计造假现象并没有随着会计规范的完善而减少,且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一个制定得再好、再完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不是一个最好的会计标准或者难以达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衷。”诚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都与没有有效地执行会计标准有关。因而,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的同时,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加强会计监管,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刻不容缓、至关重要的环节。

  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其优点不言而喻,可以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和融资、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的会计准则不能仅仅考虑在境外上市的少数公司的需要,还应考虑服务于大多数国内企业;不能仅仅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可能带来的收益,还要权衡其蕴含的成本和风险。如果不切实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准则和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靠拢,必然花费大量的改革成本和学习成本,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决不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照抄照搬,更不是英国化和美国化,而必须是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的国际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公*和效率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国际化,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发展程度不同,在会计准则的性质、制定程序、内容和结构体系等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国际化的进程也不一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非常必要。同时,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必不可少。此外,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把握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则是提高会计准则效率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会计理论研究[M].*财经出版社,2000

  2.[英]C.W.诺比斯等。比较国际会计[M].*商业出版社,1991

  3.王德升等。国际会计[M].*审计出版社,1997

  4.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J].会计研究,2001(9)

  5.冯淑萍。关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1)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论文2

  会计准则论文范文提要:随着国际资本市场完成全球化步伐的日渐加快,全球各国的投资者请求完成会计规范统一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而要完成全球会计规范的一体化,首先需求思索的问题就是各国在该方面存在哪些差别,以及怎样化解这些差别。我国在推挤会计原则与国际接轨完成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需要充沛认识到本国的根本国情,而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国度的会计原则。这也使得关于中外会计原则差别的比拟剖析成为了当今会计界的研讨重点。本文就是在这一研讨潮流之下,针对中外会计原则存在的种种差别进行了研讨,剖析致使中外会计原则存在差别的要素。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间也逐步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络却又互相独立的会计管理体系,在这样的时期背景之下,各国之间如何化解会计差别,让会计变为一种国际上可以互通的商业言语,也成为了国际会计界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推进我国的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完成良性互动,完成我国会计原则的国际化也成为了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向。而要真正融入国际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一种办法就是寻觅出中外会计原则存在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进行比拟剖析,从而减少差别,是我国真正可以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一、现阶段我国与外国在会计原则上存在的差别

  1、在*补助方面存在的差别

  我国的会计原则与国外同时期的会计原则在*补助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表如今关于*给予援助的披露和*进行补助的核算的方位和定义上,同时中外会计原则中,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处置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国外的会计原则中,将*补助定义为*部门经过将资源转移给主体,从而换得主体在未来或者以前依据某些条件来从事相关的运营管理活动所给予的援助。

  2、在关于买卖披露及关联方的关系上存在差别

  国外的会计原则中规则,任何国有企业都必需依据关联买卖的相关原则来进行充沛的披露。而我国的会计原则则以为,只要在双方之间有投资关系,而其中的一方关于另外一方在运营和财务上的决策存在较大的影响,并且两者存在一定的经济方面利益的依存关系时,国有企业互相之间才干够被视为互相关联方。

  3、在资产减值的会计手腕处置方面的差别

  国外的会计原则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置方面规则,一旦资产发作任何的减值,就可以肯定计提减值和减值损失准备,关于为曾经计提的各种减产所准备的资产,假如后期遇到了资产价值的上升,就可以将上升的价值进行转回。而我国的会计原则则为了预防各个企业经过减值准备来转回被随意调理的利润,规则了企业不能在日后转回曾经提取了的任何减值准备,特别不可以转回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

  4、在企业兼并方面中外会计原则所规则的会计处置差别

  国外的会计原则规则的关于企业兼并所作的会计处置,仅仅触及了非控制条件下所进行的企业兼并,并且请求企业只可以运用购置法来处置企业兼并事务,但是却完整无视了权益分离法在企业兼并的会计处置方面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会计原则中,不只触及了同一控制条件下企业的兼并行为,更讨论了非同一控制条件下企业的兼并行为。另外,还规则了在非同一控制条件下企业的兼并行为要采取购置法来进行处置,而关于同一控制条件下的企业兼并行为要采取权益分离法来进行会计处置。

  5、关于公道价值的采用范围方面存在的差别

  我国的会计原则关于公道价值范围的规则相比拟国际会计原则而言较为狭窄,限制更大更严厉,所以在运用上也更为慎重。现阶段我国会计原则所规则的公道价值范围的计量根底仅可以用于非同一控制条件下、非货币性买卖、债务重组、投资兴房产及其他金融工具的企业兼并。

  二、招致中外会计原则存在差别的主要缘由

  1、政治环境要素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由于采取不同会计原则有可能产生不尽相同的经济效果,从而影响到各个利益相关者,所以,会计原则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手腕,更表现为一种政治程序。因此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也会间接地影响到该国的会计原则制定、会计实务以及会计理论,同时,各国的政治管理制度、与其他国度间的政治关系、政治体制革新和各种政治事情的发作都会对本国的会计原则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2、整体经济环境和经济程度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一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开展程度是该国制定会计原则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要素,也是会计原则制定的基本缘由,其中主要指国度的经济收缩程度、国际贸易情况、国际经济组织参与状况、国度的社会和经济政策、根本的企业资本构造、该国资本市场的开展水品、经济的实践运转方式以及最基本的经济开展水*等。经济要素不只仅直接地决议会计原则的根本规则,还会经过间接影响国度的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从而对会计原则带来间接的影响。

  3、社会教育和文化关于会计原则制定的影响

  会计作为一种技术和社会互相影响的活动,会触及到物质技术和人这两个方面,从而难以从基本上摆脱社会教育和文化带来的影响,所以说,社会文化也是会计原则制定的重要影响要素。而社会教育关于会计原则的影响是经过对会计人员的培育和教育所产生的,只要当专业的会计教育和普通的会计教育都到达一定的程度,才能够拟定和设计出与当今兴旺的市场经济体系相匹配的会计原则,并也能够保证该会计原则的顺利有效施行,所以说会计原则的施行和制定会遭到社会教育要素的影响。

  4、税收制度和税收体系的影响

  各国的税收制度和税收体系可以直接限制企业的会计实务和运营管理活动,税务实务也是会计活动需求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一些国度之中将本国的税则税法当做该国的会计原则,而在另一些国度之中,却有着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这些国度在应纳所得税和会计利润之间通常存在差别,这就请求依据该国度的税法来调整会计利润。

  5、一国法律要素对会计原则产生的影响

  法律要素作为一国各项规则制定的根底,也会对本国的会计原则产生严重的影响,各个国度也都经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不同水*地影响本国会计原则的施行与制定。而会计原则作为对财务报告和会计核算施行统一管理的根本原则,其权威性与强迫性也主要是来源于公布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部门。在有着成文法系和完好法律体系的国度中,普通由*直接收理睬计活动,而职业会计的民间组织只可以发挥较小的影响和作用,会计标准自身非常注重逻辑性、完好性和系统性,企业的财务管理报告也非常关注正确性与合法性。而在运用判例法系的国度之中,法律法规关于会计活动的约束和管理是较为宏观的,会计标准的施行通常由该行业的民间组织完成,这些国度的会计原则也愈加关注公道性与真实性的准绳。

  三、减少中外会计原则差别的主要措施

  1、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理论的研讨工作

  我国在会计原则的制定方面,现阶段依然缺乏有经历的技术咨询专家和实践操作经历。而在西方经济较为兴旺的国度中,会计原则的制定和管理机构的原则制定人员与管理人员都是具有专业学问和理论经历的投资人、*管理者、专业研讨人员、证券买卖专家、企业家和会计界的专业研讨人员等相关的专家,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专家作为后台,这些国度的会计原则制定才有较高的质量,从而可以保证会计原则的顺利有效施行。因而,我国应该充沛自创这些国度的胜利经历,并分离本国的会计实务和时间需求,增强会计原则方面的专业研讨,增强理论学习和理论工作,提升会计原则的设计程度,从而为制定和施行高质量的会计原则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底。另一方面,还要留意增强会计行业的从业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程度,优化其学问构造,丰厚学问储藏,同时还要增强理论经历的积聚和学习工作,使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得到全面的进步,从基本上推进我国会计原则的质量,尽快减少与国外的差距,完成会计原则的国际化。

  2、进步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关于任何的管理活动,其中心内容都是对人的管理,而会计原则的施行和运用同样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原则的施行者,即会计从业人员就是这一活动的关键。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会计行业却严重缺乏所需的各种人才,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严重限制了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开展,也障碍了会计原则的制定和施行,不利于会计原则作用的发挥。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主要表现为整体学问构造不合理,学问储藏不完善,以及理论经历严重缺乏,这些问题在会计活动中的限制作用极为明显。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从业程度和职业判别力,同时,随着新的会计原则的公布施行,会计人员必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从而招致工作中的更大偏向。因而,我国应该增强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育工作,不时进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其学问储藏和专业学问,从而促进会计行业的整体快速开展。

  3、减少会计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别

  中外会计原则中,在企业的兼并问题方面还存在较多的差别,主要包括兼并商誉、调账理论和计量与确认的理论、企业兼并的界定等方面。在会计处置上,国外的会计原则只允许采取购置法,而不能运用权益分离法。但我国的会计原则中,却关于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兼并会采取不同的办法,同一控制的企业兼并采取权益分离法,而非同一控制企业兼并选取购置法。这些都标明我国在会计主体上存在特殊性,这就请求会计从业人员在实践的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特性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腕,必需要不时地标准同一控制企业的兼并,处理好我国理想存在的企业兼并问题。

  4、不时标准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第一,我国现阶段的市场机制仍不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也不非常健全,市场上合法充沛的竞争依然缺乏,企业间的买卖也尚不标准。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假如不能充沛思索我国的实践状况,而将把公道价值作为根基的国外会计原则运用在我国,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国在设计会计原则时,应当仅仅在非货币买卖、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兼并、投资性房产和其他金融工具等局部运用公道价值,但在生物性资产的管理原则中,应该选择历史本钱方式来计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各种生物性资产不断处于良莠不齐的生长阶段上,从而没有构成非常完善的市场,因此难以得到公道价值,假如硬性采取公道价值,就很难保证其牢靠性。第二,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容量和范围等方面尚有缺乏,上市公司较少,在会计信息的运用上还有差别。这就请求各个企业在设计本身的会计目的时,必需思索企业的内部管理、投资者决策以及国度宏观层面上的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请求。

  四、总结

  在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些年来,我国在会计原则的开展上曾经获得了宏大的成果,我国会计界研讨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做出了宏大的奉献。将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开展,我国在会计原则上必将不时减少与国际的差别,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获得较快的进步。为此,我国的会计原则研讨者要认识到产生这些差别的基本缘由,不时扩展本身思绪,明白存在的缺乏和优势,依据本身开展需求来自创国际先进经历和理念,进步本身研讨程度,最终推进我国会计原则的国际化进程。

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论文3

  摘 要:会计准则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和内容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又要兼顾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需要,在国家化的实践中必须强化执行机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关键词:会计准则 比较 国家化 国际化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会计工作的指导和规范。纵观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美、英等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国际会计准则也有近30年的历史。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起步较晚,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997年颁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建立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借鉴有代表性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设经验,做到博采众长,事关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和效率。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美、英等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指出它们的相同、相似和相异之处,说明其原因,提出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可资借鉴的一般性结论。

  一、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1.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同,导致会计准则的性质出现差异。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独立的民间组织制定,如美国、英国;一种是在*有关部门主导下或由其附属机构制定,如*、法国。美国是会计准则的发祥地,也是会计准则最成熟的国家,现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它是独立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民间组织,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制定会计准则方面的授权与支持。英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为隶属于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的会计准则理事会(ASB);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会计司;法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为经济事务部下设的全国会计委员会。由于制定机构不同,会计准则的性质上出现差异。由官方制定的会计准则属于*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依靠*的力量来强制各企业执行;而由民间组织制定的会计准则本身不具有法律地位,主要依靠制定成员的广泛性、会计职业界的认同和业务上的高度权威性等非*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和性质不同,主要源于各国不同的会计环境,不存在优劣之分。

  目前,我国由*会计司制定会计准则并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实施,是符合*国情的最佳选择。不过,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方面应向西方学习的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成员应吸收企业界、法律界、证券界、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及会计理论界的代表参加,增强其代表性,使会计准则真正具备全社会公认基础上的高度权威性和科学性。

  2.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相近,但在具体细节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计划阶段,由会计司根据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现实要求拟定各年度的会计准则项目,报部领导批准后具体分工落实到起草小组和起草人。二是研究阶段,由起草人广泛搜集并研究国内外的资料,提出初步结论。其中,德勤专家咨询组则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比较研究报告,供起草人参考。三是起草阶段,由起草人根据研究阶段的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对起草准则需要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在此基础上起草初稿,并经起草小组讨论后形成讨论稿。四是征求意见和定稿阶段,讨论稿完成后,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内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起草人拟定征求意见稿报部领导审阅。经部领导批准后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起草人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总结并报会计准则委员审阅讨论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经部领导审阅后形成定稿。

  以上制定程序是借鉴国外经验并从*国情出发而确定的,与国际上惯行的做法基本上保持了一致,但在各阶段仍存在一定差异。在计划阶段,立项程序有所不同,比如FASB在立项时,既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考虑准则出台后的普遍适应性并分析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我国在立项程序上对普遍适用性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不够,应予以借鉴。在研究阶段,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比如FASB将拟定的项目分为已有准则公报、已有概念公告的修正和一般的补充规定及实务运行问题两种,并成立专家工作组重点研究前一类问题;而我国在立项后则侧重于与他国的比较研究,倾向于直接借用他国已有成果,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我国国情研究不够,应予以加强。在起草阶段,起草依据略有不同,比如FASB起草会计准则以财务呈报概念框架为依据,以公众意见作为评价备选方案的基础,而我国则更多地依赖比较研究报告,虽然有类似于财务呈报概念框架的企业会计准则,但内容较陈旧,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抓紧对基本会计准则的研究和修改。在征求意见和定稿阶段,征求意见的范围和形式各不相同,比如FASB征求公众意见的形式有讨论备忘录方式的书面意见和公众听证会方式的口头意见两种,征求意见的范围是全体社会公众。而在我国,征求意见的形式主要是书面意见,征求意见的范围则主要是社会上层,应予以改进。

  3.各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体系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内容不同,会计准则体系各具特色。美国会计准则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法制化、企业资本社会化、证券市场规范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内容十分庞杂,数量之多,世界罕见。从准则制定的立足点看,旨在保护企业股东的经济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有序。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策法制化,英国的会计准则虽然本身不具有法律地位,但它是在公司法这一法律框架内制定的,客观上对公司法中的有关会计规定起了补充作用。相对于美国而言,英国会计准则的内容比较简明,目标与公司法一致,旨在保护资本的安全和完整,特别强调“真实与公允”原则。在法国的经济结构中,大型企业不多。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并存,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机制受到一定限制,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且法国*非常重视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由于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构成了其会计准则的特有体系。法国会计准则不同于英美,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都被写入法律条文作为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作为独立的法律,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法律效力,影响最大的就是“会计总计划”。法国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界内部管理和国民经济服务,会计准则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等各方面,并呈现出统一性、合法性和极度稳健性等特点。

  我国作为发展*家,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各项法规还有待健全,因而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较多地借鉴了国际惯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编制要求等内容;具体会计准则分为各行业共同业务准则、特殊经济业务准则和会计报表准则三类。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表面上看,我国会计准则有西方几十年的准则建设经验和资料可资借鉴,体系和内容比较完善,但仍存在不足:虽然在体系上包括了类似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准则,但同英美等国相比,还显得过于简单,缺乏应有的深度,如基本概念过于抽象、概念之间层次性、逻辑性不明确,因而应加大研究和修改的力度;在各具体准则的行文方式和内容上已接近国际惯例,但对我国会计环境的研究不够,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分析不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准则的效果。

  4.国际会计准则由于其面临的特殊会计环境和制定机构的超然独立性,在很多方面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原先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它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自197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制定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完成重大重组,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内容上,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力求规范的是世界各国的面临的会计问题并期望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遵守,这就决定了国际会计准则所能涉及的仅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用以处理会计和交易事项最本质和最一般的问题,因而在会计准则的内容上表现为面广但不详细,主要涉及的是符合普遍要求且又广为关注的项目;又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政治发展的不*衡,各国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而会计准则也包含了适合不同国家需要的准则内容。二是在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上,为了寻求不同利益相关集团的支持与承认,国际会计准则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在会计处理方法上规定了较多的可选择性。三是在会计准则体系和制定程序上较多地受到了美国的影响,这是由美国在会计准则发展和制定上的领先地位决定的。但自2000年底以安然公司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案发生后,美国对现有以规则为基础的繁杂的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了反思,《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认同感增强和参与程度的提高。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超然独立性,与各国相比,国际会计准则较少受到法律因素的影响。五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目标上,重组后的IASC确立了三大目标: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监督实施的、符合公众利益的全球性会计准则;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实现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准则的趋同化,寻求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无权要求世界各国强制执行其准则,其权威性主要来自于准则本身的质量及各国会计职业界的支持和认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可以预见,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权威性作用将逐渐增强。

  二、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国际化,但在现阶段仍主要表现为国家化

  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对会计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力求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从而为全球贸易往来和国际资本流动消除语言障碍,降低融资成本。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一份材料,由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一家德国公司的利润,按美国会计准则计算可多出两倍,按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计算可多出22倍,按英国会计准则计算可多出24倍,这说明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协调统一,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多么重要。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日渐成效的工作则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的会计准则建设应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顺势而为,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促进会计的国际化,从“三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的颁布、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这一系列会计规范的变迁,无不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建设中的国际化精神,更反映了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过程中应有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并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和组织也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从而更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欧盟财长理事会提出2005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已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韩等国也重建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定其本国的会计准则。美国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处于“对立”状态,对待国际会计准则态度消极,但自1996年以后,受利益的驱动态度突变,转而支持国际会准则委员会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且在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占据了近1/5的席位。

  虽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国际化的进程将是漫长的,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家化。首先,国际会计准则是定位于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决策导向,以发达的经济为背景条件,对广大发展*家和中小企业并不完全适用。以我国会计环境为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经济发展水*不高,市场发育不完善,参与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较低;法制化程度不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化特征明显,重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实务规范体系。其次,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其背后的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会计准则制定权的获得就是利益的博弈过程。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谁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中居于主导地位,将会负担较少的改革成本而充分享受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收益。根据目前情况看,发达国家借助资金雄厚的实力和会计准则建设时间长等优势,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如果国际会计准则更多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内容和特点,则意味着其他各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承担过多的改革成本,并有可能导致其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花费的编制成本和学习成本大于因国际融资成本和国际贸易交易成本节约而产生的收益,这种博弈的非均衡状态必将延缓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三、为了确保会计准则的效率,在国家化的实践中必须强化执行机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我国1988年在*会计司内设立会计准则课题组,根据《会计改革纲要(草案)》所提出的研究和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设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企业会计造假现象并没有随着会计规范的完善而减少,且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一个制定得再好、再完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不是一个最好的会计标准或者难以达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衷。”诚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都与没有有效地执行会计标准有关。因而,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的同时,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加强会计监管,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刻不容缓、至关重要的环节。

  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其优点不言而喻,可以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和融资、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的会计准则不能仅仅考虑在境外上市的少数公司的需要,还应考虑服务于大多数国内企业;不能仅仅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可能带来的收益,还要权衡其蕴含的成本和风险。如果不切实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准则和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靠拢,必然花费大量的改革成本和学习成本,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决不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照抄照搬,更不是英国化和美国化,而必须是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的国际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公*和效率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国际化,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发展程度不同,在会计准则的性质、制定程序、内容和结构体系等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国际化的进程也不一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非常必要。同时,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必不可少。此外,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把握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则是提高会计准则效率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会计理论研究[M].*财经出版社,2000

  2.[英]C.W.诺比斯等。比较国际会计[M].*商业出版社,1991

  3.王德升等。国际会计[M].*审计出版社,1997

  4.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J].会计研究,2001(9)

  5.冯淑萍。关于*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11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容是什么3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容是什么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根据本准则制定。

  第四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第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第六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八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九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十条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三章 资 产

  第十八条 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短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债权,包括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

  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长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

  在建工程是指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

  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取得资产时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

  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四章 负 债

  第二十四条 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短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

  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应付款项和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事业单位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

  应缴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应缴未缴的各种款项,包括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款项、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借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事业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主要指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租赁款。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五章 净资产

  第二十九条 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第三十一条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净资产项目应当分项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 收 入

  第三十二条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其他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应当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第七章 支出或者费用

  第三十五条 支出或者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照*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经营支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应当正确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数;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

  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十九条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十一条 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一)资产负债表;

  (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第四十二条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第四十三条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的构成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

  第四十四条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

  第四十五条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声明;

  (二)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

  (三)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

  第四十八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由*另行规定。

  第四十九条 本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5月28日*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同时废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容是什么2

  《会计准则》自1997年发布实施以来,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革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客观要求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一是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各项财*革不断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核算的调整,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确保相关财*革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2012年2月,我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通过日常会计核算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修订《会计准则》是我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落实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容是什么3

  《会计准则》自1997年发布实施以来,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革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客观要求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一是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各项财*革不断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核算的调整,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确保相关财*革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2012年2月,我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通过日常会计核算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修订《会计准则》是我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落实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6)

——企业会计准则指的是什么3篇

企业会计准则指的是什么1

  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稳实施。在准则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明确的问题,有些章节希望再补充些实例。与此同时,2007年12月6日,内地和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根据两地准则等效磋商和谈判的结果,有些内容需要通过《讲解》的修订进行必要的"补充。根据上述情况,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内容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企业会计准则指的是什么2

  基本准则提纲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报表要素;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等十一章内容。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一般业务准则是规范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要求,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薪酬、所得税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是对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会计问题做出的处理规范;如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合并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

  应用指南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具体准则进行强化,解决实务操作,包括具体准则解释部分、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7)

——会计电算化论文致谢3篇

会计电算化论文致谢1

  挥笔行文至此,我的论文写作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我在大学的四年本科学习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我衷心的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并对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学、亲人以及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最尊敬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本科论文协作期间的研究和学习中,老师以其严肃的研究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激励和感染了我,他谨慎的做事态度也将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定稿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四年来,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予以关怀点拨,他以博大的胸襟包容我、鼓励我,让我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无私和伟大,在此谨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感谢某某等同学,他们在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予我很好的建议和极大的帮助,我至今铭记在心。另外,特别要感谢的.是某同学,她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肩负着班级工作,为同学们的顺利毕业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心力。

  感谢我的舍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及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感谢等同学,他们使我这四年的本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会计电算化论文致谢2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学院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感谢给我提供参考文献的学者们,谢谢他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使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了参考的依据。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他们为我所付出的一切。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此时,我的心情无法*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是你们为我撑起一片天空,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8)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菁选8篇)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1

  摘要:

  *关于酒的起源历史悠久。酒对*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酒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文化,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本文试图从酒文化在*传统习俗的渗透,探讨中华民族中酒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

  酒文化;传统习俗;功能

  一、酒在*的历史起源

  *素有“酒的故乡”之称。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安的愿望。

  五、小结

  在*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徐少华.*酒文化研究50年.酿酒科技,1999,(6):15~18.

  [2]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出版社,1988.

  [4]武占坤,王凤艳.漫话“无酒不成俗”-谈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渗透.天中学刊,2001年6月.

  [5]韩伟.汉字所蕴涵的酒文化信息.河南大学学报.第44卷第五期.2004年9月.

  [6]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邵阳学院学报.第4卷第2期.2005年4月.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2

  *人喜欢热闹,要热闹没酒不行,无酒不成席。

  推杯换盏,三五盅下肚,各个面红耳赤,不再拘束;神情亢奋,话语急促。

  由矜持而放松,由放松而舒坦,由舒坦而斗酒,由斗酒而狂躁,由狂躁而现形,由现形而伤肝肾,增感情。

  每每懊悔不已,每每重复过去。上次的斗酒,此次的话题,为人如何,豪爽与否,全看酒品。

  灼烧的肠胃,隐痛的神经;摇摆的身躯,无力的四肢;迷离的眼神,相知的赤诚。老婆的苛责与埋怨,劝诫与关心,都统统抛之脑后。 只为一场酒,一段情,有时候,仅仅为朋友一句话。

  喝酒伤身,喝酒误事,人人都懂,但喝酒也能成事,能健身,只是个度。

  难就难在这度,因人而异,没有标准,可能为一句话,可能为一个人,过界超度。

  都知酒辣,都知伤身,都知身体要紧,可,屡屡酒醉,只为气氛,只为感情。

  酒到深处,情到至诚,可称兄道弟,可拍肩搭背;可摇摇晃晃,可放肆狂妄。发不敢发之言,做不敢做之事。 有过之处,可酒醉搪塞,可失言谅解。“没啥,没啥”,不管心里怎想,和酒醉之人计较,终究难以启齿、不太坦荡。

  吾之喝酒,以白酒为主。总觉红酒、啤酒不很过瘾。红酒很讲情调,与红颜知己、浅饮慢酌、细细品味,不适合大众聚会。啤酒除了味觉因素之外,一瓶两瓶难以解决战斗,喝多既很肚胀,又要不停放松解压,实在麻烦。唯有白酒,三两杯下肚,周身发热,畅快淋漓。若再加几杯,有哭的、有笑的、有唱的、有闹得、有胡言乱语的,有掀桌练武的、、、、、、

  酒,是交际必备,由人之本性所定,每个人,都有放松压力,释放自己的一面。

  酒,是粘合剂、助推剂。有时,也是催化剂。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3

  酒魂沟文化,浊酒暖人间

  中华民族酒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酒文化源远流长。浓缩着人间苦乐,在淳朴香甜的宣纸上,泼洒着浓厚趣谈的墨迹,散发着酒香。酒香淳朴感染了历代文人墨客,以酒论世,谈古论今。刻画了优美山川,和人间美好。爱恨交错,叠恋起伏,而展现在世人面前。香醇美酒在人间潇洒奔流,记忆着感人动听的故事。还有那优美旋律的音符化作清风细雨飘洒在人间。

  杜康造酒刘伶醉,天下美酒唯杜康。

  杜康名唯天下以酒命名,有着几千年*酒文化历史。享有地位高超,备受曹操赞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千古绝唱。

  刘伶嗜酒如命,常常大醉不醒。自称:“天生刘玲,以酒为名”。有西晋时期流传美诗为证:“天下美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玲。饮尽三杯杜康酒,醉倒刘伶三年整”。国画大师李苦禅的“醉虎眠龙琼浆液,饮到刘玲是酒仙”。酒趣亦浓,有言为证;“男欢女乐览风情,唯有杜康换雨声。嫦娥挤出胭脂泪,杜康传下翁头名”。

  几千年来,杜康造酒醉倒多少英雄好汉,解除多少万家之优患。留下无数酒文诗篇,闻名于天下。

  酒览天下客,把酒问青天。

  酒是朋友聚会之佳品,无酒不成席。在人生的长河中,留恋忘返的酒局也道出了人间真情。“兰陵美酒郁金香,大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泼洒出主人待客真情豪迈,表达淋漓尽致。

  贪酒误事唯世人之褒贬。杜甫洒下名句流传在此:“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与文人、商人、…男人、女人、社会乃至世界无不透出酒的香醇,酒香弥漫了整个人间。

  酒醇的香气熏在男人的脑海里,润在女人的心目中。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仪。山乐水乐,人更乐,事事有酒便快乐。

  朋友,穿过时空隧道来品尝一下唐代美酒的香醇;闻到唐人酒润墨汁散发的墨香;赏到唐人潇洒墨迹伴随着优美的琴音旋律孕育着心田。

  唐代文人酒意潇洒笔墨超脱,酒幸得意诗兴大发。李白一生留下了大量饮酒佳话,也留下了大量酒后诗文。“看不见黄河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仙诗魂供后人欣赏回味。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透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孤独豪酒,回味他心情烦闷,吟诗填补他心情低落的空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对人间情感的呼唤,人间情意可与日月同辉。酒香可留住深情的眷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分流人物。”豪言壮语,气魄高昂。

  古人诗词,无不是美酒浇灌盛开的诗花,优美诗句溢出酒醇的香气。

  人世间情感、伤感有香甜美酒的滋润,才唤醒了人生路上的辉煌成就;努力奋进离不开酒气的芬芳;伤心落泪离不开酒醇的安慰;加深情感离不开酒香的熏陶。

  心情低落的时候有酒情绪高昂,心情好爽的时候有酒更加高昂。

  几分酒,几分活也是工作态度的话题。

  酒是穿肠毒药,也是养生的好帮手。

  适度、克制、开怀,这就是饮酒标杆和尺度。

  人生旅途有苦有甜也有乐,好汉不提当年勇。把酒拿来干一杯,往事决不再回头。让我们抬起头,路在前面,就是朋友领路在前头。来杯烈酒汤在我心上,温暖我的酒香永远在心头。

  借酒暂听歌一曲,好酒如女感暖寒。窗外日月且微笑,香馥一缕知回还。

  伤感哭泣有酒香味涩的回味。

  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想起了过去,又喝了第二杯。明知道爱情像流水,管他去爱谁。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我并没有醉,我只是心碎。开放的花蕾,你怎么也流泪。如果是你心儿碎,陪你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友情深厚有酒醇飘香感觉。

  干杯吧朋友!朋友你今天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忘掉天涯孤旅的愁,一醉到尽头。也许你从今天开始的漂流,再没有往下的时候。让我们举起这杯酒,干杯把朋友!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4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的起源

  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祚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

  (广西)*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猿猴造酒说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也可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仪狄造酒说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粱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於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那么,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呢?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部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是谁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

  评酒知识

  对于饮料酒的品评鉴定,我国人民习惯称之为评酒。

  评酒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是因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要采用理化鉴定和感官鉴定两种方法来对各种饮料酒进行品评;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不同酒的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加上酒是要求生命自由地、狂放地、艺术地表现在具体人身上,则对不同层次的艺术修养所带来的艺术感觉更是千姿百态,奥妙无穷。

  当然,只有能够领略这种奥妙的人,才能谈得上评酒。倘若嗅到酒气就退避三舍,只能说老天没赐予他这份福分。《汉书·食货志》称酒为“天之美禄”,禄者, 福也,不能享受这份福的人,自然也就没福了。但是, 纵然是有福之人,不择其香,不辨其昧,不思其品,不探其趣,来者不拒,只顾牛饮,地瓜干子酒也喝,药用酒精兑白水也解馋,喝不出艺术的感觉,喝不出品位, 似乎又是一种悲哀了。

  苏轼《书东阜子传后》中自述:“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这是他对自己酒量的一种评估,又说“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是说他对酒的喜欢程序,既没酒量,又如此热衷,当然是对酒趣一一其中包括品评这种体现酒文化的痴情了。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曾说: “余性不能酒,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余若也。口敢下“知、酒”的断言,评酒自在其中了。

  评酒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不少古代文人学士写下了许多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作和诗篇。明·袁宏道的《筋政》中说:“凡酒以色清味冽为圣。色如金 而醇苦为贤。色黑味酸国离者为愚。以糯酿醉人者为君子。以腊酿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醒烧酒醉人者为小人。” 清·梁绍圭《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对酒品的香、昧、色等方面均有精辟的品评论述。说明评洒在我国古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

  新*成立以后,党和*十分关心这一古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后举行了四届全国评酒会议,对提高我国饮料酒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前面提到的评酒的理化鉴定法,是借助于各种科学仪器进行化学分析,准确地分析出不同酒类的组成成份,运用数字结果及互相比较,说明不同成份的数量对酒的品质关系,鉴定出对人体有害的成份的数量是否超出卫生标准。

  感官鉴定就是通过人的感观来对酒品进行鉴定。饮料酒是一种具有色、香、昧的味觉品,仅靠仪器的测定数值是不能全面地评价酒的品质优劣的。比如有的酒品在理化分析的数据方面,组成成份十分接近,而在风味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一种酒品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各种成份数量的多少,还决定于它们之间的协调、*衡、衬托、缓冲、掩盖等关系, 而感官品评则正是综合的复杂反映。

  饮酒养生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下旬的意思是说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虽然无法准确地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非常具有秤学性的。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较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馏酒中,而发酵酒中部相对较少。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合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合有杂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氢氧酸、铅、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人长期或过量饮用丁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而低度的发酵酒、配制酒、如黄酒、果露酒、药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却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校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是古人喜爱的一种养生酒。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见督造。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新修本草》已将葡萄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等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 ,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四民月今》裁,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可见古人对桂花酒的珍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魏文帝曹丕认为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责“皆长生药也”。汉代,人们已用药花酿酒。刘款《西京杂记》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是经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抗衰老。《本草纲目》等医书说菊花有去风、明目、*肝、清热等功效,对老年人的听见、视觉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现代科学已证实丁古人的这些认识和说法是正确的。饮酒过量,不仅会使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能、行为等方面失去控制,飘飘然忘乎所以。还会摧残人的肌体,导致营养障碍、精神失常、胃肠不适、肝脏损伤,甚至引起心脏、癌症等多种病变和中毒身亡的严重后果。长期过量饮酒者的患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大。如果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他的寿命便会缩短十至十二年。

  饮法得当

  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则不然。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有许多学问。特别是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昊彬就曾做过如下概括:

  饮人:高雅、衰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嘻、荷亭。另,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饮候:春效、花时、情秋、瓣绿、寸雾、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淡、妙今、联吟、焚香、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唷秽、佯醉。

  饮阑: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钓、岸岸、煮泉、投壶(《檀几丛书全集》卷下昊彬《酒政三则》)。

  具体而言,古人饮酒的经验和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饮时心境要好

  古人认为,酒不能乱饮,只有在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饮用。身体不适、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部不能饮酒。否则会损害身体健康。情人徐坷在《情裨类钞》中谈到饮食卫生时说:『于饮食而讲卫生,宣研究食时之方法,凡遇愤怒或夏郁时,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于成病,此人人所当切戒者也。』饮酒更应如此,按中医的理论说,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面红耳赤,头痛头晕,如再饮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势如火上浇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温酒而喝

  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陆容在《菽固杂记》中记裁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医治之,云:‘公莫非多饮凉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 ,斯无患害。”

  此二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合有甲醇、杂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甲醇对视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摄人量再多会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点是六十四点七摄氏度,比乙醇的沸点七十八点三摄氏度低,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热,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过量吸人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而它的沸点只有二十一摄氏度,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闰少丁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过热了饮用,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三)“饮必小咽”

  我们现代的许多人饮酒常讲究干杯,似乎一杯杯的干才觉得痛怏,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明龙遵钗在《饮食绅言)中说:“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肾、肺五脏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车子的车盖,特别不能损伤。”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允不可伤。且粗速无品。”徐坷也认为:“急盥非所宜”,吃饭、饮酒都应慢慢地来,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致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调鼎集》中更明确地说:酒“忌速饮流饮”。

  (四)勿混饮

  元人贸铭在《饮食须知》中说:“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己o,丛然杂讲,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尝不害生也。一酒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合有乙醇外,还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清升录》曾行诚人们:”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井举一例说:”宛叶书生胡适,冬至日延客,以诸家群遗之酒为具。席半,客恐,私相告戒,适疑而问之,一人曰:‘某忸君家百氏浆。’”

  另外,药酒也不宜用作饮宴用酒。药酒中一般合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如作饮宴用酒,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矛盾,令人不适。

  (五)空腹勿饮

  *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当然,饮食后也不宜饮酒。

  (六)勿强饮

  饮酒时不能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能赌气争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张潮在黄九个《酒社刍吉》小引中说:“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故恩谓不问作主作客,惟当率喜称量而饮,人我皆不须劝。”情人阮葵生在所撰《荼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苦劝人醉,荀非即是客人,不然,变意谷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惟府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谵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言语中虽然合有轻侮劳动群泉之意,但他说的不要劝人醉☆印是极为可取的。

  (七)酒后少饮茶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可以解酒。其实则不然。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未彝尊也说:“酒后渴,不可饮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今腰脚重坠、膀胱冷痛,为水肿、消渴、孪”现代科学已证实了他们所说的酒后饮茶对肾脏的损害。据古人的养生之道,酒后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与白萝熬汤解酒。

  ◎饮酒诗的分类

  一、宴会酒

  二、饯行酒

  三、传统节日酒

  四、独酌、闲饮、咏怀酒

  五、边塞、军中酒

  六、祭祀神灵、村社酒

  七、展现社会不合理的酒诗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5

  那么,梦和神经病在一方,艺术在另一方,其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显然,它们是有某些共同点的。没有一个诗人或批评家会否认无意识过程在两面都起作用,都具有幻想的成分,只是程度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重大区别,查尔  斯兰姆认为真正的天才精神必定健全这一论点时曾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区别:“……诗人是醒着做梦。它不为自己的主题所左右,反能控制它。”

  在这段议论里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了作用。同时又指出了诗人、作家并非被非理性所操纵。这也正如特里林最后所归纳的:“整个区别就在这里,诗人能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神经病的标志恰恰就是被幻想迷了心窍。”有了这个结论,我们这里的引文显然就不会被那些片面强调“创作无意识论”的论说钻了空子。我们同样赞成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活动的参与,这不仅适用于梦境,更适用于酒醉之态的创作。也正因为如此 ,才使诗人、作家创造的艺术境界具有相当的神秘性质,而且可以说明艺术境界的"创造为什么不可以重复,更不可以由别人来代替。人在酒醉之后使一部分理智层失控了,潜意识于是跑出来发挥了作用,不仅把埋藏在诗人、作家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感情释放出来,也把由这种感情所造成的幻想释放出来,从而造成一种凝聚着作家审美经验和他的热情的、美丽的显像,通过笔端展示在我们面前。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美好动人、发人无限联想并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酒醉之境,也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诗人白昼梦,对艺术的帮助也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这样的阐明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读前面课程中引录的诗文,就更加明白了。

  酒醉不止对文学创作有作用,对其他艺术创作也显现其神奇的功能。书法家、画家也有很多好饮酒,而在醉态之中尤其有神奇的创造。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善饮,据说他于公元三五三年,曾邀集孙统、孙绰、孙放、王献之、谢安、郗昙、耿友、王玄之、王凝之等四十一位名流、隐士,集于兰亭临水饮宴。以漆制羽觞漂于清溪之流,觞到谁人面前须赋诗一首,不能赋者罚酒一觞。结果共得赋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乘着酒兴以蚕茧纸用鼠须笔写成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集序》,即后世称《兰亭帖》。其笔法变化多端、随类赋形,各尽其态;凡有重文者,则字体悉异,没有一字雷同的。第二天他酒醒之后,又一连挥笔写了几遍,都不及原书的神韵。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也好饮酒,被称为“草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见酒使他达到了艺术境界。怀素是个僧人,但却嗜酒如命,每写字前痛饮得如醉如痴,于是纵笔驰骋,写得一笔好字。钱起评论他说:“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宋画家米芾也好饮酒,据《语林》载,苏轼一次在维扬置酒招待诸名士,共十余人,米芾也在座。酒喝得快醉时,米芾忽然站起来自赞说:“世人皆以芾为颠,子赡以为如何?”苏轼说: “吾从众。”米芾好画,好书法,好饮酒,如狂人,因号米颠。他的《满庭芳》词:“雅燕飞觞,清谈挥尘,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yu)乳,雪溅紫瓯圆。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聪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写的酒醉情态,如画如诗,令人沉醉。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6

  黄酒与白酒是*传统的两大饮料酒。黄酒是用“曲”酿造的,制曲的开始年代,最迟不晚于公元前十二世纪;白酒问世是在宋朝以后。相传谷物酿酒起源于奴隶社会。大禹时,仪狄酿出酯酒。禹喝了之后感到香甜,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疏远了仪狄。禹与仪狄的故事不可考,可下面两个例子却能很好地证明圣人的话。

  《左传》载:郑国伯有嗜酒如命,并在地窖专供夜里饮酒。子皙带着驷氏的甲兵攻打伯有并焚烧了他的地窖。伯有逃奔到雍梁,酒醒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春秋时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统帅楚司马子反口干想喝水,佣人谷阳拿着酒进献司马,司马以酒当水,结果醉卧不起。楚恭王准备打仗,让人叫子反,子反推辞说有心病。恭王亲自到他的帷幄来请,却闻到酒味,就说:“今天的战事全靠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要亡我的国家,不顾我的人民,不能再打了。”于是杀了子反,班师回国。

  喝酒误国误己的例子举不胜举,酒能害身杀身,面对酒的诱惑,千万要忍耐啊!编纂《劝忍百箴》的许名奎如是说。*历代较为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的稳固,社会的安定,从西周以降相继发布禁酒诰命,但收效甚微。喜欢喝酒的曹操也意识到酒会亡国,所以要禁酒。孔融就反问他,为什么不禁女人呢?因为女人也会亡国。曹操哑口无言。“酒色财气”都可以亡国亡身,但显然这不是亡国亡身的必然因素。

  凡存在的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否则酒也就不能流传至今了。*古典诗中关于友情、爱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这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自从有了美酒,它就长久地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并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和行为,可以说,饮酒,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最有名的当属〈〈小雅。宾之初筵〉〉,大概是详尽描绘筵饮歌舞场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尼采语)。酒神精神张扬个性,激发精神自由。*是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国度,倘若没有酒的滋养刺激,不知道要沉闷多少。倘若没有酒的刺激和味觉的牵引,有些传诸百代的好诗好画好字的“神来之笔”,也许永远不会降临。迷狂状态下才会涌现的灵感妙语,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希望”,没有酒的刺激,它将被关闭在无意识的深沉结构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 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尽发笔端呢?

  酒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激发亲朋故友间的温馨与欢乐。刘伶的《酒德颂》、杜甫的《客至》、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李白的《客中作》都是用酒酿出来的。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温暖的火炉,在冬日的傍晚,更显出对朋友的热忱。想来刘十九的酒量有限,“能饮一杯无”的邀请表达出对友人的亲切随和;杜甫初到成都无亲无故,忽然有崔县令来访,自然十分高兴,“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为家中清贫只好用陈酒招待客人表示歉意。唐朝的诗人招待亲朋故友,喜饮新酒,不像现在的人以老酒为贵。但无论新酒陈酒,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热情、*等、友爱的精神。酒在这里起到交流的作用。

  酒还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淋漓酣畅地表现一个人的率直天性,豪放人格。曹操是古代诗人中最成功的一个。他身处乱世,以过人的文韬武略终结了汉末的军阀混战。如果没有酒,曹操也不会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了。这样的感叹不是无病*,而是展示了一代枭雄的阔大胸襟,非一般文弱书生可比。他的诗歌感情慷慨激昂,风格沉郁雄浑。难道不是 “杜康”酒的陶养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酒后梦语,以潇洒、豪迈、壮烈的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杀敌报国,*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酒甚至可以避祸全身。庄子认为,醉者由于处于精神与肉体浑然为一的境界,无忧无喜,无惊无畏。据说有一次他喝醉了,从疾驰的车子上摔下而不死,就是“得全于酒”;阮籍喜好喝酒,有一次司马懿想和他做亲家,阮籍喝酒一醉就是两个多月,司马懿一直没有机会提出来,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人生是幕悲剧,但就算人生是出悲剧,诗人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崇高与悲悯、壮丽和快慰。酒是喜剧的酵母,更是悲剧的产婆;酒是诗人的朋友、爱人,是诗人的生命。没有了酒,*文化的味道不知要逊色多少。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7

  酒海苍茫,谁主沉浮。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把酒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使人陶醉其中。

  酒文化源远流长,从黄酒到白酒的演变,从活血化瘀到杯酒释兵权的转变,直到今天成为名贵的奢侈品。月转星移,酒还是原来的酒,味道没变,却配上交易的色彩 。令人深思,今天,人们喝的是酒还是千年的文化,为何如此醉人?

  酒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是改头换面,披花戴星,逐渐成为交易圈里的主食。谈生意,无酒不成席,没那个味不行,对国人来说酒是渗到骨子里去了,饭桌上说的色香味的味就是酒。外国人谈生意不是咖啡厅就是电影院,寻找舒适、浪漫的情调,国人谈生意非得上桌子喝酒,带着文化,一边说着,一边品着,才觉得够味道,能显出美酒英雄,胆气相依。

  琼浆玉液的美称只有酒配得上。酒让英雄有了豪气,赌徒有了勇气,歌妓有了妩媚,书法家、诗人有了灵感与洒脱,酒,让整个历史变的雄浑而赋有魅力。

  酒,是漫步云端的感觉,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切不可烂醉了沟渠。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8

  *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的酒有少量的果酒,主要是以粮食原料酿制而成的,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为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特征,这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近代以来,啤酒在*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

  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

  总之,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的“岁酒”:

  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

  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

  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

  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扩展9)

——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法

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法1

  (一)缺乏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单位电算化的程度仅仅还停留在基础应用上,就是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和报表,为的是减少财会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业务核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职能作用。电算化的应用不仅能增强会计的核算职能,更重要的是会计核算的职能逐步向管理职能转移,从而为会计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管理及决策服务。在会计行业中普遍存在财会电算化人才奇缺状态,财会人员老化,业务知识老化,工作凭经验,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缺乏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知识非常匮乏。

  (二)核算功能重于管理功能

  一部分企业虽然采用了电算化核算程序,但采用的是“核算型”会计软件,主要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只重视报账功能而忽视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采用的是软件的初始化功能,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以及材料、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内容,而对资金运营预测、成本核算及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应用很少。所用软件都是一些陈旧老化、早期开发的.会计软件。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很少,“管理型”和“决策性”的会计软件更是微乎其微。启用这样的会计信息系统对加强企业管理职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三)财务软件模式局限

  我国没有实行统一标准的财务软件开发模式,软件开发公司为了企业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只想显示自己的财务软件模式和特点,导致财务软件之间兼容性很差。在使用过程中操作方法差别也很大,造成了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的很多不便。再加上企业都是自行购买财务软件,使得财务软件使用混乱,信息不能共享,数据传输困难,有的电算化程序仍要会计人员进行一些辅助工作才能实现。这不仅对财务软件开发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更阻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

  (四)安全保密措施差

  会计电算化数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是商业机密。很多企业对财务信息技术的安全性不够,没有制定关于信息技术和数据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很多安全隐患。一些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具体操作方法不当,未按正常操作程序进行,防范意识淡薄,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疏忽大意,又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和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会计电算化资料丢失,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推荐访问:中国 会计准则 国际化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 菁选8篇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论文100字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