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菁选3篇

2023年度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菁选3篇

时间:2023-02-20 08: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1  1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1.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的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这样在日后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还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菁选3篇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1

  1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1.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的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这样在日后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盲从心理,避免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头绪;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减轻就业压力,在学生自主创业中给予学生帮助;改变学生一些陈旧的观念,消除学生依赖等待的观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积极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使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就业观。

  1.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首先,学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要依据国家的法规章程进行;其次,要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和培训,其实许多大学都有就业指导和培训组织,但这些组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把就业指导和培训落实到实处,就业指导和培训应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在以课堂形式,纯粹讲授书本知识。

  1.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且教授的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这就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影响

  具体为对专业结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等。对黑龙江省而言,我省处于北方地区,金融危机尽管对北方地区经济影响较小,但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会同其他省份一样,同样存在着专业结构陈旧,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更新等问题。

  2.1调整专业结构

  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得不太热门或受到冷落,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可能会变成热门。国家对过去金融管理这些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过去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工业人才、三农人才,将来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2.2课程设置及改革

  第一,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新,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需要。例如,配合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开设适应其发展的"新的课程。第二,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除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还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应用型的大学开设应用型的专业,这需要应用型的课程、应用型的教材、应用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2.3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危机对国外高校的影响比较大,西方有些大学已出现解聘、减薪现象,虽然不是很厉害,但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但*高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高校的现状是师资不足,黑龙江省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高校,不会减薪。金融危机对*高校的师资影响最大的是可借此机会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将会有很多“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高校引进这样的国内外海归,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尤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省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

  2.4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现在面临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尚未树立,市场的负面影响泛滥。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3结语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其制约,教育的发展也将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产生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该文从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要点在全省专业结构布局,课程设置布点,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该文的研究将对我省高校应对金融危机起到重要的启示,该项目的研究也将对全省高校应对金融危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2

  我国自1999年对大学生进行扩招之后,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急剧上涨,直到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们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本文中笔者首先就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后笔者就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自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校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在进行扩招后,高考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激烈的战争了,虽然说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考试压力相对来说得到了有效的减轻,但是毕业之后,他们面临的将会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到了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12万,那么到现在2015年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49万,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的严峻。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试图想要找出能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的方法,社会以及学校等方面也都想要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努力解决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毕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现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这一智力社会资源就会浪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着家庭的幸福程度也关乎着我国的发展程度。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较高的期望与社会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的增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现在已经非常的普遍。同时由于竞争的愈发激烈,用工单位给与大学生的工资标准也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用工单位的真正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经收到高等教育,所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高,对于将来寻找的工作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于求职的工资薪金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大线很多工作并不能满足自身对于工资薪金的要求,能够满足自己工资薪金标准的企业又有很多人来竞争。

  1.2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总体来说,理科类的就业形势要比文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其中在理科类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之中,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好,在文史类专业中语言、文秘、会计、历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即社会环境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2.1社会环境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就业环境来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造成了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紧张。第二就是现如今用人单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虽然说我国的就业环境严峻,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之中其实女性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大学生的工作一般还是集中的传统的女性职业之中,与男同学相比女同学的就业质量还是比较低,由于女性需要生育以及照顾性的工作比较多,所以或造*力资源的闲置,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质量。第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不合理,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难。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主要就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说,所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自身方面

  2.2.1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就能够代表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错误的思想,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学习成绩还不如我,找的工作这么好,我一定也要比他更好。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就可以的,用工单位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能力,但是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2.2.2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总数能够占到86.2%,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占到总数的5*%。,对于工资薪金的心理目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这样的调查结果就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3.1*层面

  从*层面来向,需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安全全国联网的网络求职软件,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求职等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服务,真正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可以更加的安全、真实。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帮助和服务。另外*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新动向,*应该多颁布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于一些高新的信息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一些贷款的额度,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

  3.2高校方面

  在高校方面首先就应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适当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就能够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校才能够针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当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3.3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大学生的心态也应该逐步的进行调整,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以自卑同样也不可以自大,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社会竞争力不断的加大,这个问题需要*、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进行共同的努力,积极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自己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3

  一、马克思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通过分析和研究伴随着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深刻阐述了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和作用。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基本概述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1]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1]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1]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义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资本总有一天也要从头到尾地更新,要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成在生产出来,在这种形式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1]“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的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1]这里的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就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人口,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也被看作是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作用

  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作用,马克思说道:“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2]“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而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2]

  第一、为一定时期内生产职能部门的扩张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支援。由于生产的发展是不*衡性、不确定性,在某个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某些部门生产规模的突然扩张,需要吸收大批劳动力,而这些突然需要的大批量劳动力,就要由过剩人口转化而来。如果没有过剩人口的存在,这些部门的生产要得到突然扩张是不可能的。“这种周期性一经固定下来,那么,就连政治经济学也会把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均需要的过剩人口的生产,看作是现代工业的生活条件。”[2]

  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督促劳动者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劳动积极性,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更有助于降低工业生产中的劳动成本。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2]同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2015年,*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外加去年待就业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3]2015年已经接近尾声,自2012年逐渐成为接纳高校毕业生主力的民营企业在今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融资难、招工难、管理创新难、技术创新难"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由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重重困境。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1)地域经济发展不*衡产生的就业矛盾

  东部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首选就业地。根据相关调查,选择以“北上广”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中西部地区则人才缺失严重,同时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无法满足。虽然国家出台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支援祖国边疆建设,但很多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变成了空头支票,福利的缺失使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

  (2)用人制度的弊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从就业环境来看,用人制度的弊端使就业渠道严重不畅。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设置就业户口门槛,导致来自偏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籍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这实际上妨碍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大大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面。[4]

  2、高校方面的原因

  (1)与扩招规模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学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扩招后各类学校纷纷升格,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普通高校争着往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这种扩招的进程中凸现出师资力量短缺和人均师资占有率下降,特别是生源良莠不齐,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而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信誉度的降低和就业压力的增大。[5]

  (2)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与高校学科建设不合理之间的矛盾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相关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机制以及高校相关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高校毕业生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

  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分析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从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而是盲目地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种不顾客观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竞争实力,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异于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

  (2)当代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差

  职业认知是指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目标、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能力特征、职业人格特征、技术技能、职业环境、职业报酬等方面的必要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4、用人单位的原因

  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明确要求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从相关调查报告来看,64.1%的毕业生认为相关经验不足将成为找工作时最大的限制因素;

  (2)对学校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将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而忽视对应聘人员个人能力的判定,这种择校招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术界与理论界强调其严峻性和负面影响较多,实际上,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轨和各项改革措施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数量高校失业、待业人口的存在,不仅对劳动力市场的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转变、国有企业转机改制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作用。

  第一、适度失业、待业人口的存在,有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6]规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价格决定及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机制市场化运作基础之上的,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以一支适度数量的失业人口为前提的,所以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高校毕业生中失业、待业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择业者素质和工作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就业终身制,择业者一旦进入国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就没有了就业压力,再加上*均主义的劳动工资制度,严重损害了相关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引发了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不仅造*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从业人员缺乏和丧失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动力,导致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失业、待业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无疑可以转化为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强大动力。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大有助于我国教育界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各类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业难度的增大,会加强高校学生危机意识,督促他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三、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其本身不应被简简单单地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是我们也应该区别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性质、特点以及解决方案的不同。对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正确态度应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失业人口的存在这一实际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探讨,而不应盲目局限于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着力寻求在*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人口过剩的问题。

  二、相对人口过剩在给社会带来一定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其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保持适度的相对过剩人口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

  所谓适度相对过剩人口,是指采取各种手段把社会失业人口控制在一个既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不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适当范畴内,从而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刺激相对过剩人口发挥出其对经济发展的最大积极促进作用,降低其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失业、就业难问题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新产物。

  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在表面上超出马克思相对过剩理论范畴的一个新命题,但是其实质仍是符合马克思经典理论概述的基本要求。要解决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失业问题,仍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当代*教育的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加以解决。

  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折射出的当代*教育体系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资源浪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大事。

  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整顿教育体系、严格把控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依据市场、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为相关专业与课程,从而创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一体的教育机制。

  五、尽管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储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大量社会待就业人口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存在,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失业、待就业就意味着收入的中断,噪声失业人口及其家庭的生活负担加重,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尽可能的提供社会就业、创业*台,避免社会震荡,巩固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

推荐访问:如何应对 就业 大学生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 菁选3篇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论文1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论文 大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论文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