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女性国学3篇【完整版】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女性国学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2-23 12: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1  本书在文学与历史的交汇点考察先秦汉魏晋时期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全书分五章,各章大体上由妇女观与文学中对女性的抒写两大部分构成。妇女观可以提供各个时代政治、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女性国学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女性国学3篇【完整版】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1

  本书在文学与历史的交汇点考察先秦汉魏晋时期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全书分五章,各章大体上由妇女观与文学中对女性的抒写两大部分构成。妇女观可以提供各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人们对女性的看法;而文学中对女性的抒写则在以女性为抒写对象的同时,探究男性作家对女性的看法,男性作家的观念意识在女性形象身上的体现,以及他们是否受到当时妇女观的影响,或者说被抒写的女性身上的观念与当时的妇女观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2

  刘淑丽,女,山西怀仁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华书局副编审。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与女性文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阅读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1)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菁选3篇)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1

  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

  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

  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当中主要的两位女性角色是布伦希尔特和克里姆希尔特。这二人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动给勃艮第王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上述史诗中妇女被认为邪恶、狡猾,地位上比男子低等,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种财产。在对女性的负面印象上各民族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当时这些部落刚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父权制的确立和不断强化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低下。

  二、宗教文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主要包括《圣经》、基于《圣经》和使徒传记的作品、神学家的宗教论述这几种。

  《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鉴于《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圣经》中关于女性的描述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为西欧宗教文学中的女性观奠定了基调。“《圣经》记载有名有姓者3400余人(含同名同姓者),其中女性150人,不足《圣经》记载人物总数的5%”,在整个《圣经》当中占的比例很小。她们在家庭、婚姻及社会中都从属于男性,地位低微。女子在《旧约》中的形象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邪恶、道德败坏、红颜祸水式的女人。最典型的是背叛丈夫参孙并致其死亡的大利拉。另一种是美丽、贤惠、善良、忠贞的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路德记》中在丈夫死后精心照顾婆婆的路德。相比《旧约》,《新约》成书较晚对中世纪女性观影响的形成也更大。《圣经》中耶稣本人和保罗等基督教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对基督教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耶稣的女性观可以说是所有基督教思想中最为*等和进步的。“在所记载的耶稣言论中,并没有任何可被看成是反对女性、厌恶女性或性别歧视的内容”。耶稣*等地对待妇女,并认为妇女在宗教信仰方面和男子是*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是第一个提倡男女*等的重要人物。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传教时有一些女性一直追随着他,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也没有散去。“在耶稣以前的犹太教传统中,有几种女人如外邦女人、患血漏症的女子、寡妇、*等在社会上特别遭到别人的厌恶和歧视,而福音书中耶稣对这部分女性的尊重、关切与爱则随处可见”。耶稣与崇拜偶像的外邦人说话,救治患血漏症的女子、复活寡妇的儿子并准许*来给他涂香膏、宽恕行淫的女子。他还曾无视摩西十诫在安息日帮一位驼背18年的女子治病。在婚姻问题上,耶稣反对轻易的休妻和离婚。

  相对于耶稣*等的男女观,早期基督教发展的关键人物保罗的言语更多的反映了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他一方面赞扬了和他一起为传教事业做出贡献的女性,另一方面他又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可以说保罗的上述话语成了后世男尊女卑,认为女人是罪恶的开始。

  中世纪教会的女性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女性是与欲望、罪恶相联系的且比男性低等。另一种是对理想中完美女性的推崇。第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关于夏娃被撒旦所引诱而导致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这段描述中找到根源。中世纪一些著名教父的观点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奥古斯丁对婚姻给予了肯定,但是对女性的态度是负面的。他说:“女人从一开始就是邪恶的,她是死亡之门,是毒蛇的信徒,是魔鬼的帮凶,是陷阱,是信徒们的灾星。她腐蚀圣徒,那危险的面孔使那些就快要成为天使的人功败垂成。”另一位神学大师阿奎那也认为女性由于天生的缺陷不适合讲道。在中世纪里对女性敌视并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当属宗教裁判官雅各布·斯普伦格和海因里希·因斯提托里斯所写的《女巫之锤》了。在这本书以及类似作品的理论指导下,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镇压女巫的活动。

  中世纪对完美女性形象十分推崇,最典型的就是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她被认为是神圣的、有着一切理想中的道德品质,是完美女性的象征,与犯了原罪而成反面角色的夏娃相对应。在教会文学中有专门的圣母剧,关于圣母玛利亚的赞美诗也数量众多。最著名的是“万福玛丽亚”。在11世纪出现了被作为天主教基本经文的圣母经。后来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崇拜圣母的玫瑰经。英国在12世纪编辑了圣母的神迹故事集《金色传奇》和《英国南部故事传说集》。在13世纪的大学中广泛流传着专门献给玛利亚的诗篇和祈祷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加兰的约翰的集子《海洋之星》,是圣母神迹故事的汇编。此外,文学作品中对虔诚的修女和贤惠的妻子也是比较推崇的。

  基督教文学的女性观存在着以夏娃、女巫与玛利亚、修女为代表的对立的两种极端的观点。前者由男尊女卑的传统和基督教的原罪观所决定。后者以及早期基督教和耶稣的观点则代表了基督教作为普世性宗教要尽可能多的吸收教众的特点。这两种观点对当时其它形式的文学也有着可观的影响。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2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是在这一领域第一次确定了性别范畴,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文学作品开展女性主义解读。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颠覆性等方面的特点,是在文学批评领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为此,本文就围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更明确这一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之中,起初是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反对歧视女性,使女性获得应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女权运动得以展开,这一项运动从萌芽兴起,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政治与文学之间是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在政治领域发展的女权运动,也反射到文学领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就是典型的代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重新审视文学传统、文学历史和文学作品等,针对其中不尊重女性、贬低女性等方面进行批评活动,在经历了发展之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现了在文学批评中确立性别范畴、在方法论中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研究中心从文本到关注读者转型等多个方面,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任何理论在提出开始是不完善的,需要经过岁月的洗礼而不断完善化发展,比如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经历了质疑、挑战、创新与突破之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为此,这一章节主要探讨的内容就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大转变,以此来更明确这一方面的内容。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确立了性别范畴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是重点强调种族、性别、阶级这三大差异范畴的,其中性别研究作为最具有历史渊源的差异事实,在很长一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这一方面的认识呈现片面、经验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在生物本质主义的影响下而忽略了理论的思考维度,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促使性别研究拥有了理论的思考维度,在对传统性别意识进行清理的基础上揭示了其文化塑造的秘诀。在以往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是男性为主,而伊莱恩肖瓦尔特作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将被尘封和遗忘的女性作家重新引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中首次提出了“女作家批评”,对奥斯汀、勃朗特、沃尔夫等作品重新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填补文学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让读者能够更加明确女性是如何遭受偏见、压抑的情况下开展写作。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上对诸多性*的男性理论家和作家进行抨击,不仅抨击社会认定女性与生俱来拥有顺从、被动的特征,而且更是引入女性阅读的视角,号召运用女性主义的观点来思考文学作品中男女角色的文本形象,激发女性从被动的读者思维向主动批评型读者思维转变,总的来说,以法国女性主义理论的提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繁盛,促使性别研究在文学领域逐渐凸显,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

  2.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语言模式转变为话语模式

  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语言学为主,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受到西方社会运动和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影响,使得批评方法论从原先的语言模式向话语模式转变。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对于理论的溯源和建构是有所忽视的,因此,无法融入主流理论话语,而克里斯蒂娃将符号学理论加以整合,引入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中,并且系统的在批评方法上反驳了拉康的符号分析学,强调分析男女主体性生成的不同,还对当时生成的理论打下缺口,引入社会历史维度,关注社会与历史不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因素,而是文本整体的一个组成因素,由此可见,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中强调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话语与社会历史之间对话的重要性。埃莱娜西苏对文本语言进行了文化分析和心理分析,更加关注的是思想领域对女性的抑制和曲解,一方面抨击父权的主宰地位对女性创造力的贬低,另一方面提倡女性语言,鼓励女性写作,试图展现另一种女性秩序的现象,总的来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方法论这一方面的转变,不仅是抨击了传统的理论,而且也深刻反省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文学和理论之间纳入个体的生存经验和文化感悟,从而改变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整个批评局面和理论生态。

  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本细读模式向转变为读者反映理论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文论的发展借助文本的权力,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所生成的互文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形成了文本崇拜,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读者的批评理论开始盛行,读者作为批评理论中阐释主体,成为生成中最受关注的环节,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和繁荣也历经了西方文论从作品到文本,再从强调读者到关注读者重心转移,完成了从文本细读模式向读者反映理论的范式转型。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关注的重点在于隐喻意象、对文学经典的细拟以及文本的叙事,到后来的发展中,文学作品中不乏出现卑贱、被动、癫狂等描写或者是形象,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点向建立女性主义价值取向、号召读者留意批评视线中形成的盲点。正是因为这一重点的转变,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分别从结构、语言、意象等不同方面入手,来为文本的细读赋予不同的意义;而在阅读理论中,一方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针对以男性为主的经典文本,在不断的尝试中争取建立读者的女性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针对女性主义经典文本,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审美为目标,实现从阅读现象到读者共同体、从阅读范式到读者女性主体地位、从接受美学到读者反映理论等方面的转变,总的来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重心方面的转移,从实质上来讲的话,就是性别范畴运用到实际批评理论的结果,为文学文本多元化意义的阐述以及合法化带来一定的前提,促使女性主义阅读在文学经验、生存体验、美学审美等多个方面达成了互动。

  4.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同一性逻辑向差异性逻辑的转变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启蒙运动作为根基,在思想上强调的基本理念提倡的是理性崇拜,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就是以价值观的统一性为诉求,以消除差异和矛盾为手段,强调一元文化价值观的权威性,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直以来都是对传统理论的表达方式进行抨击,以及对经典权威进行深刻的反省,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原来的同一性逻辑向差异性逻辑的范式转变。女性与男性不同之处在于女性生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女性主义具有跨学科性特征,就比如说,女性主义批评家朱丽叶米歇尔等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和性别、社会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与主体性等进步观念融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批评家费罗伊德在所写的精神分析模式中提出性征同性别身份认同之间内在联系的内容,发展出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后来在借鉴一些一些批评语言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后结构女性主义等,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一开始只关注文学批评的实践到关注差异性逻辑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拓宽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向度,而且也促使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加获得多层理论的支持,因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朝着更远、更广的方向发展,如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培养出来的学者和专家已经遍布在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从而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与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出现到发展,从本质上来讲的话,就是对整个西方文明的一种拷问与思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整个西方文学中对不尊重女性、降低女性身份地位等方面的现象,以批评的形式来敲响社会对于女性要给与尊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就针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了上述论点的探讨,通过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四大转变,以此来明确女性文学的特质、梳理女性文学传统、彰显出女性书写者主体地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J].周宪.南京社会科学.2016(01)

  [2]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J].王铭玉.求是学刊.2015(03)

  [3]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J].周宪.文艺研究.2015(01)

  [4]性别差异了吗———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随想[J].贺绍俊.文艺争鸣.2017(12)

  [5]浅析英美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评《女性的书写:英美女性文学研究》[J].岳俊琳.当代教育科学.2015(19)

  [6]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魏天真.外国文学研究.2016(03)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3

  [摘要]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叙述者;叙事权威;弗吉尼亚·吴尔夫

  《到灯塔去》是现代派小说家和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作品。自1927年问世以来,广受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与追捧。不难发现中外评论家对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迄今为止鲜有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而本文则试图从这些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新的结论。

  一

  西方经典叙事学上承俄国*,中经英美新批评,下接法国结构主义,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聚焦于被叙述的故事,对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研究,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起源于妇女*运动的女性主义摇旗呐喊,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女性形象批评,反思传统文本中的“厌女症”,揭示菲勒斯中心主义;中期建构妇女文学史,并纳入黑人和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近期向理论建构纵深发展,反思以男性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论,提出建设“女性美学”(female aesthetics)设想。其中,法国学派受拉康、福柯、德里达的影响,关注语言、再现、心理和哲学问题,如克里斯蒂娃、西苏、伊利格瑞提出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和女性行为批评(gynesis)的理论;英美学派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肖沃尔特认为从整体看可以发现妇女作家想象的连续性,反复出现的模式、主题、问题和形象,因而提出女性批评(gynocritics)和性属理论(gender theory)。

  概而论之,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目标不同:前者属于*范畴,倾向于抽取普遍规则,对文本进行一般观察,强调客观性和抽象化,具有具体化、符号学化、技术性强等特点;后者属于政治批评范畴,在政治参与和主体经验上揭示具体文本的意义,具有宏观思辨、模仿再现和政治化等特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通常不涉及叙述技巧,而经典叙事学研究一般也不考虑性别因素,不讨论叙述声音的语境、社会性质和政治寓意。经典叙事学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各有利弊,而两者融合,恰恰能取长补短。

  针对经典叙事学忽略文本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语境的弱点,可以借用性别,语境和再现等女性主义理论来弥补;针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过于印象化的弱点,可以借用叙事学领域系统的形式分析模式来弥补。叙事学是方法,女性主义是思考视角。两者渗透能够引发新的视点,打破西方文学界*与反*之间的长期对立。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视角融为一体,同时关注人物、作者、叙述者、读者和性别因素,关注生产者和读者所处的时代、阶级、性别、性取向以及种族的必然联系。女性主义叙事学隶属于后经典叙事理论:在经典叙事学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从共时叙事结构转向历时叙事结构。

  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开创人美国学者苏珊·兰瑟,像大多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一样具有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背景,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影响。她于1981年出版《叙事行为:散文化小说的视角》,率先探讨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意义,1986年发表宣言式《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首次使用术语“女性主义叙事学”(feminist narratology),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随后,两位代表作家的论著在美国面世:一为兰瑟的《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一为沃霍尔的《性别化的干预》。有关论著在《叙事》、《文体》、《PMLA》等刊物纷纷问世,女性主义叙事学渐成显学。

  为了证明女性叙述文本的特殊性,仅仅使用叙述话语理论阐释会出现偏差和缺失,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多次引用分析《埃特金森的匣子》(1832年)这个书信文本——由于新娘有义务向丈夫公开所有的信件,于是她给知心姐妹写了一封信:

  我已经结婚七个礼拜,但是我(丝毫不觉得有任何的理由去)追悔;我的丈夫(根本不像)丑陋鲁莽,老不中用……他的信条是,应该把妻子当成……(双方都不该)只能一门心思想着服从(而不应视之为)玩偶;我……不(这样不奢望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仔细阅读会发现书信暗含玄机,区别在于是否隔行阅读。词句的重新组合导致语义和语气上的本质变化:丈夫以为赞美自己,知心女友看到的是新娘痛斥丈夫,懊悔婚姻,新娘和女友关心女人的婚姻幸福,而隐含读者读出的是对社会婚姻关系男权思想的抨击。兰瑟指出书信的表面文本是软弱无力的女性文体,拟态模仿卑微元助,柔和依顺;潜在文本却具有能动直接理智、有力度有权威的男性语言特点。私下潜在的受众是心灵相通的女友;表面公开的受众是丈夫。所以,在男权中心社会,女性作家在不被认可的边缘化处境下,为赢得叙事权要采取机智的叙事策略。

  兰瑟的著作《虚构的权威》研究在特定的时期女性取得话语权威的策略,意在建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声音”这个术语,在叙事学中指叙事讲述者,有别于作者和非叙述性的人物;在女性主义中指身份和权力。兰瑟将两者融入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中,认为叙述声音和被叙述的外部世界具有互构关系,因此探讨女性叙述声音要联结社会身份和叙述形式、文本与历史;兰瑟创造性地透过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叙述声音模式,总结女性叙事声音实现话语权威的策略。作者型叙述声音指异故事的、集体的并具有潜在自我指称意义的叙事状态。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点评叙述过程,对其他作家和文本作深层思考和评价。个人型叙述声音即热奈特指称的自身故事叙述,讲故事的我是主角,私人声音公开化。集体型叙述声音指表达群体的共同声音。

  二

  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说到吴尔夫“在她的叙事行为中谨慎地加入了。距离感”,这种“没有消抹作者的距离”赋予她的小说以叙事权威。本文正是基于兰瑟对吴尔夫作品中叙事声音的探讨,具体分析《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在潜在文本中的所作所为。笔者认为这部小说的叙述者好比是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从而帮助吴尔夫本人在文学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运动中奠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达洛威夫人》(1925)租《到灯塔去》(1927)同属吴尔夫中期诗话意识流小说。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多重人物聚焦的叙事方式,关注的重心是人物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但从整体看,《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比《达洛威夫人》的叙述者更为隐蔽却也更为重要。在《达洛威夫人》中,叙述者藏匿于人物背后,记录并传达人物的所思所想。在阅读时,读者尽可跳过这个幕后叙述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在《到灯塔去》中,叙述者却摇身一变成了“主角”。小说描写的重心不是人物的思想而是叙述者本身。事实上叙述者在众多人物意识间穿梭却对他们的意识不予认同。虽然叙述者也曾尝试“垂帘听政”,但总体来说,她失败了,而且是彻底失败了,叙述者的形象“无所不在”,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文本。即使是在一直被评论家推崇为“作者自我消抹”典范的第一和第三部分里,读者也可依据那些无所不在的蛛丝马迹找到藏匿于人物背后的叙述者。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叙述者更是直接越过人物,跳至前台,发表她对生与死的哲学感悟。

  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型叙述者通常现于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他独立于故事之外,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了解故事内外发生的一切,拥有无限的权威。而现代派小说中的叙述者不再能够高高在上,自封上帝,同时也不再需要和要求那种全知全能的外露权威。从总体上看,《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扮演的是上帝而不是人的角色,她行使着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中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无限权威。在小说中她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权威的评论,并最终攫取了原本属于人物的声音。

  在《到灯塔去》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查特曼式“公开叙述者”的存在,因为总是有那么一个“拥有阐释权威的人把人物的思想转化成间接性的表达”。人物声音被压制甚至不被允许进行自我表述,这个穿插其中的叙述者不仅自己说,还替别人说,她成功地攫取了小说人物的发言权。作为“全权代表”的叙述者自由穿梭于众多人物的意识间,居高临下、冷漠超然地向读者讲述人物的所思所想,解释评论人物的一言一行。更有甚者,她还超越时空限制,成功观察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小说打破了经典现代派小说对叙述者观察角度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获得了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叙述者才拥有的那种全知全能。

  小说第一部分“窗口”围绕“量袜子”这一外部事件展开,参与其中的是拉姆齐夫人和她的儿子詹姆斯。在拉姆齐夫人“如果今天天气不好,我们就改天去(灯塔)”这样安慰性的话语后,她让詹姆斯站起来比比袜子是否够长。再过几行是,她心不在焉地告诉詹姆斯要一动不动地站好,可这小男孩还处于几分钟前母亲告诉他不能去灯塔的失望中,故而显得焦躁不安,腿不停地动来动去。跳过许多行,我们读到拉姆齐夫人对詹姆斯更加严厉的警告,这次詹姆斯听话了,拉姆齐夫人量了袜子,结果发现袜子太短了。这一外部事件在又一长时间中断后以拉姆齐夫人吻了吻儿子的额头并提议帮儿子另找插图来剪而结束:“拉姆齐夫人缓和刚才的严厉语气,举起他的额头吻了吻。‘让我们另外找一幅插图来剪吧’”。

  在“量袜子”这一琐碎外部事件中,作者把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穿插其间。牵涉其中的不仅包括前面提及的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还包括诸如“人们”和“班各斯先生”等事件发生时不在场的人物。是谁在看拉姆齐夫人并得出结论“从未有人看起来如此悲伤”?又是谁在发表那些关于眼泪集结并于暗处掉下的模棱两可,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屋里除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以外没有别人,显然那些言论不可能出自她们之口,也不可能是紧随其后开始讲话的“人们”发表的。既然如此,结论只能是:那些言论是叙述者的。

  此外,“窗口”还有对其他一些次要外在事件的描述。这些事件与“量袜子”这一主要线索分属不同的时空,如电话交谈和修建房屋就发生在别的时间和空间。在“量袜子”事件开始不久,读者就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聆听班各斯先生在电话里和拉姆齐夫人关于火车、旅行的谈话。关于眼泪的那个段落已经把读者带离了他们所在的时空;而这段关于电话交谈的描述更是把读者带人一个无法确定、超越现实的空间。至此《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挣脱了人物聚焦,有限视角的束缚,获得了全知全能的观察角度和阐释能力,从而赋予作者以外露叙述权威。

  在小说的第一和第三部分中,叙事者自由穿梭于不同身份、背景、年龄、心态的人物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内心活动、言行举止进行多角度观察、前方位报道和权威性评判。她时而进入莉莉·布里斯克的内心活动,时而穿梭到詹姆斯的童心世界,时而又陷入詹姆斯夫人的沉思苦想中。她知道詹姆斯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她也了解莉莉懂得了“爱情的脸谱千变万化”。虽然叙述者试图通过自由直接引语把自己的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混成一团,让读者不易察觉到她的存在,可惜她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在阅读小说时,读者可直接越过叙述者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叙述者“不存在”的幻觉消炭了,他们很难相信詹姆斯会说出“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这样与他实际年龄很不相称的话,也很难相信“爱情的脸谱千变万化”是莉莉本身对爱情的领悟。诸如此类的哲学式感悟和格言化表达又是用一般现在时(不同于用一般过去时来表达的人物思想和言行)、来表达并附着在加括号的小说人物上。这种时态上的差异拉开了小说叙述与人物的距离,而距离就意味着叙事权威。

  事实上,《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暗度陈仓,把沉思、劝谕和预示这些过时的,不再为现代派小说接受的叙事手法置于深层文本中。她通过授权小说人物想什么,说什么而分享了传统全知全能型叙述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吴尔夫在这部小说的表层文本中消抹了叙述者,使其融入人物的意识里,在深层文本里却保留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叙述者形象。吴尔夫的叙述者就这样通过无所在而达到了无所不在。因为,如果小说人物都众口一词、异口同声地使用叙述者的语言,那么这样的叙事也就建立了一种更高更大,无法复制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正是吴尔夫这样的女性作家向往和追求的。

  三

  自福楼拜开始;以詹姆斯倡导的,珀西·卢伯克支持的新的“间接和侧面”的叙事手法要求用小说人物的感受取代叙述者的“画外之音”。正如乔伊斯借《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迪得勒斯之口:所表达的那样:“理想的叙述者应该修炼到无声无形”。现代派小说理想的叙述者,和现实主义小说中公然暴露在读者面前对人物发号施令的“上帝”型叙述者不同,它藏于人物背后,引入不同人物的声音,对这些声音不加干涉,任其自由发展。

  每一个人身边涌动着的流旋的生命力,一旦以其勃发之力注入每一个人,他们便会获得一种特有的、无形的美学生命,戏剧性的场面也就即此产生……艺术家就像创世的上帝,出现在自己亲手创造物的上下左右,里里外外,隐而不见,修炼达到无声无形,若无其事地修剪着自己的手指甲。

  这样一种美学意识要求现代派小说的叙述者赋予读者一种“消抹”的幻觉,这种幻觉产生于对“叙事者自我意识的压制,对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交流的阻碍,以及对叙述立场外在标记的遮蔽”。

  在《到灯塔去》这部现代派小说中,吴尔夫采用了人物聚焦的叙事,试图给读者一个“消抹”的幻觉,但小说没有任何一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甚至任何纯粹聚焦于单一视点的叙事也没有。吴尔夫在小说的一、三部分采用了多重人物聚焦,在第二部分里则采用了零聚焦叙事。在公开叙事层面上,她力图让叙述者消融到人物的意识活动里,达到无所在的境地,但在隐蔽叙事层面上,她却保留了一个清晰的叙述者形象,从而构建了一个无所在却又无所不在的叙述者来帮助她本人获得叙事权威。吴尔夫缘何如此渴望得到外露作者权威,笔者认为可以从她的家庭背景和女性主义立场里找到一些答案。

  吴尔夫成长在一个文学世家,但这样一个家庭却没给她提供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她的哥哥们可以上剑桥接受最正统的英国教育,而她只能呆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学习。长大后的她虽成了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却又不得不置身于并依靠着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先锋派的庇护。她对现代派小说里,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深感不满,也意识到那些患了“失语症”的女性群体有必要站出来发出自己_的声音。

  和《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先生一样,吴尔夫本人对名声的消逝和死亡的威胁无法释怀。作为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她渴望获得永久的名声,渴望和乔伊斯那样的现代派男性小说家齐名。同时她也深知在男性一统天下的英国文学中,一个女性作家要获得这样的名声和地位是何其困难,但吴尔夫尝试并做到了。她不仅在现代派小说潮流里名垂青史,也在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了自己的丰碑。对英国文学传统上白人男性独有叙事权威的靠拢和倚靠使得她牢固奠定了自己在一片诋毁女性现代派作家的现代派小说运动和一片批判男性的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双重重要位置。

  当然,吴尔夫的创作历程和她本人女性主义立场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吴尔夫开始是一个旧女权主义者,坚持男女应享有*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但是她很快就觉察到这种思想的局限,认识到在一个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即使在家庭之外拥有了和男人*等的权利后,在家庭之内,特别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争取*等的权利却更为艰难。于是,吴尔夫着手去解构男性政治思想即文化霸权,尝试着去确立书写历史的女性视角,从而成为新女权主义的思想先驱。难能可贵的是,吴尔夫没有让思想固化,而是走向了一种更加理想与和谐的女权主义阶段。因为吴尔夫认识到,在父权制社会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同样都是不自由的。而人类的*必须以消除一性对另一性的奴役为前提,必须以两性协调互动达到统一和谐为基础。于是她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解决之道,这就是她著名的“双性同体”的理论。吴尔夫从最初片面强调男女法律上*等的旧女权主义开始,到20世纪60、70年代从文化角度去解构男性政治文化霸权、确立女性视角的新女权主义承接,以及最后强调在社会中男女的和谐发展所预示的20世纪90年代后女权主义发展的新方向。吴尔夫没有把获得选举、受教育等法律权利,也没有把女性获得思想文化的*等待遇视为最终目的,而是把实现人类社会的*定为女权主义的最终目标。从她本人女性主义立场的发展变化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吴尔夫何以在《到灯塔去》中如此倚重男性小说家所持有的那种阐释和评价的叙事权威来使自己权威化。事实上,小说的叙述者在文本中“就是女性主义者并且还冠以其作者的真名实姓”。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2)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国学 (菁选2篇)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国学1

  该书围绕着牛李党争、文士、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在政治与文学互动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三大部分的内容:1、牛李党争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历程;2、牛李党争对文士的政治命运和生存境遇的影响从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中晚唐政治格局、政治文化的嬗变与中晚唐文学的演变。该书共分为七章,绪论一章交代了该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第一、二章论述了牛李党争的特征和演进历程,第三、四、五章论述了党争中产生的一种具有攻击倾向的文学作品、党争对文士的影响、党争对中晚唐政治文化和晚唐诗风的影响,余论一章探讨了唐末文士的怨恨以及对诗风的影响。作者在广泛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既重新梳理和探讨了牛李党争的历史真相,也重新梳理和审视了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国学2

  方坚铭,男,1972年生,浙江温州永强人。曾任中学教师。1998年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博连读,2003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在《文学遗产》及其他杂志上发表过数篇文史论文(如《从马竹剑三个意象来窥探长吉心态》、《处在牛李党争之中的杜牧:自边缘层突入紧密层》、《韦昭度之死与吴融的诗歌创作》、《李商隐对甘露之变的态度及其经验模式的形成》等)。参与和主持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唐政治与文学”。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3)

——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文学常识:先秦文学1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

  *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4)

——《秦汉的故事》读后感3篇

《秦汉的故事》读后感1

  这是一本有著名的考古学家编写的秦汉国宝故事。

  从兵马俑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朝军队的面貌,从7000个零件组成的秦陵高车中可看到秦在青铜器制作上的精妙,虎符可以调兵,石豹镇说明古人养猛兽,从错镏金博山炉中看到古代人善于应用香料,铜雁鱼灯是一盞不会冒出油烟的油灯,

  XX年的马王堆古尸竟然肤色依旧,不到50克重的素纱禅衣,有2498片玉叶组成的金缕玉衣。

  彩绘陶乐舞朵技俑让我们了解古时候的宴会演出,《王杖诏令》简册可以读到古代的书,陶船看到古代人的船模,那里人们已经懂得了锚和舵的"使用,已经能制造出20米长,5米高,能装载一万斤左右的物品,庖厨图摹本可以看到古代人厨煮和生活,那时就有烤肉串了。

  摇钱树、马踏飞燕、青铜獬豸、陶院落、陶牛车不但是艺术品,还蕴含了古代的风情。

  云冈、莫高窟的佛像与壁画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看了本书后,无形中让我知道了秦-汉-晋-北魏的历史演变过程,让我对*的秦汉间的主要生物景点的内容与所在地,我长大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咸阳的兵马俑,大同的云冈和甘肃的莫高窟,长沙马王堆的古尸,通过专家的注解,使我对秦汉时期的著名文物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还对当时的人和生活有所了解。

  总之看了《秦汉国宝的故事》让我对考古产生兴趣,扩大了我的眼界,为祖国的五千年文明感到自豪,使我更加热爱祖国!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5)

——作文我与文学的故事3篇

作文我与文学的故事1

  小时候,你是我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当我上课的时候,我会在课桌下和你玩耍;当我走路的时候,我会和你一同欣赏风景;当我睡觉前,我会和你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我确实喜欢和同桌一起在桌子下一起看有图画的故事书。最记得的是《海底两万里》,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懂,反而是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尽情地给我们描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让我们也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这奇妙世界。在步行回家的时候,总喜欢在路边的小摊上买千奇百怪的小玩意,特别是像火柴盒一样大小的图片书,翻开的时候觉得没什么的,但是把整一本书连续翻动的时候,它就会像电视上的动漫一样动起来,对于我而言,这样的小书拿在手上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视机。于是乎,我每次下午放学都喜欢买一本连环书,一边回家,一边翻看,一边欣赏风景。在我睡觉前,我妈妈总会在床上看看书,记记账,于是乎我也要学一学我老妈一样,拿着一本浅显易懂的书籍在床头看,或者是看一看其他和我同样年龄的人写的文章,这样,总感觉有个人陪伴着我,与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

  长大些,我便换了另外一位心灵朋友。上了初中,寄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没有了家里人的陪伴,没有知心的朋友,就显得特别孤单。初中和高中的课本主要是以课本和练习册为主,毫无生意,而且*时的求学中,作业量非常大,所以是没有什么时间去看看课外书籍,只能够在*时看看视频,听听音乐,可是这样的而生活总是显得很枯燥的。于是乎,我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到收音机上。虽然说现代的科技非常发达,收音机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的越来越少了,但是我还是喜欢用着珠江牌的收音机,放在角落,轻轻地转动调轴,收听不同频道,倾听不同的故事,就像是小时候妈妈在耳边给自己讲故事一样的感觉,感到非常温馨。可能是由于自己常听的缘故,自己的写作水*也提升了很多,同时也是懂得很多人世间的道理。

  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了高中那种高强度的压力感,自己也是渐渐地放松下来,喜欢的话,就去市区的书店挑选几本好书,或者是到图书馆找寻一个角落,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在静静地品读。最近自己加入了一个国学班,进入了一个《论语》兴趣小组,和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人进行交流,获益匪浅。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6)

——国学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3篇

国学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1

  最近,我们读了一本书—《国学经典》,从中我感悟良多。

  孝—”百善孝为先“

  在*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出则孝,入则悌。”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么要怎样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孔子曾强调孝的关键,在于和颜悦色。“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有好东西要先给父母品尝。身为人子“父母在,不远游。”孝顺父母的思想在《弟子规》及其他国学中均有体现,古人也有很多孝顺父母的典范,如:为父温席的黄香,“卧冰求鲤”的王祥。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与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会以先人为楷模,不断改进自己。

  诚—“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意思是,世界万物都以诚为信,为本,不诚者就失去了万物。这是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的爸爸是个生意人,一直坚守”以诚为本“的信念。有一次做生意,爸爸如果以次充好,就能牟暴取利,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语重心长得说:”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处,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真正的财富—诚信。“正因为他的诚信,生意才会做得风生水起,可见诚信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国学经典》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为人为子的道理。我觉得:当今社会经济越来越快,可人们的人文素质却每况愈下,让人担忧。而正掀起的《国学经典》学习热潮用又让国人看到了希望,我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拥有崭新的明天!

国学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2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争做博学少年。”

  挥汗如,金桂飘香,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让我们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说法。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令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这件事讲了白圭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只图个人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现。孟子则用和蔼的态度、尊敬的言辞批评了白圭自以为是、以邻国为壑的错误做法,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处理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邻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拥有他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她却让*凡的生活充满色彩。但没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可恶的我们却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苍天无情,世间万物,唯独将母亲渐渐变老。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此孝顺的孔融,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孝顺和谦让。孝顺是一个人的品德,谦让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都遗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现在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会做到孝顺和谦让。好听的话语谁都会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都是苍白的。经典文学都是易学难行。放眼望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的财富战胜了生活的贫寒。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气。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7)

——女性容易犯的六大错误恋爱观3篇

女性容易犯的六大错误恋爱观1

  1、忍痛给他一定的自由,他玩够了还是会回来

  也许他在外面玩累了真的就会回来找你,但是这有意思吗,为什么他就能对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呢?没准他会一直玩下去,你又何必守着他呢。

  2、只要努力,浪子会为你回头

  改变一个人,真的非常难。也许他真的很帅、很有钱。你也很美、很优秀,但是你未必真的能改变他。浪子就是浪子,执迷不悟的你只会让自己越伤越重。

  3、生个小孩就能把他拴住

  不要抱着这种想法去生小孩,生了小孩就要对小孩负责的,你愿意当娘,他可不见得真的愿意当爹,虽然他可能之前也有说过什么想要个小孩。

  4、幸福的话讲多了就变成真的

  如果你们已经有了太多分歧,如果他已经不爱你,那你默念一万遍“我们会好起来的”“他是爱我的.”也没有用。不要进行自我催眠。

  5、有山盟海誓就够了

  把“我爱你”当饭吃是最傻的行为了。“我爱你”真的不是靠嘴上说说,而是要靠行动的。但是女生总是太容易被这句话打动,就算他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只要听见“我爱你”,气就消了大半。

  6、千辛万苦得来的感情不会变

  或许为了和他在一起,你真的付出了很多。你一路斩妖除魔,最后和他并肩站在一起,你们的感情一定是很坚固的。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一定”可言呢。

  结语:爱情是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只以相互保持绝对的忠贞,才能携手走到最后。这里我们暂且不谈论双方的过失问题,一旦出现感情问题,千万不要一厢情愿的去看待问题,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才能及时解决矛盾。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8)

——女性在职场中的劣势有哪些3篇

女性在职场中的劣势有哪些1

  1、缺乏职场需要的男性思维:职场有时就是战场,需要成果、需要目标和动力,所以,逻辑分析能力、冒险精神、感染力、号召力、规划性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阳性特质。而这些正是女性天生缺乏的部分。

  2、缺乏职场竞争的成就动机:男女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各不相同,推动男性追求成就的心理关键是“竞争”和“我最棒”,而女人的动机却是“社会的接纳”和获得“安全感”。所以,一旦女性在感情、家庭和职场中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之后,比较容易满足守旧,而很难主动改变和突破现状。

  3、女人的嫉妒与三八:女性有着自身很致命的不足与特别,比如好比较和容易嫉妒,在工作中有时的.关注点不是做事本身,而喜欢就关系、感情、明星等人士上三八和八卦,在情上或在对待同性时,“竞争意识”十足。所以,往往会制造事端与矛盾,丢失大局。

  4、被“成功会取代爱情”的信念捆绑:职场需要女强人,但男人却需要弱女子。目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还是占主流意识,社会上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学历愈高,找对象愈难,成功的女人越来越多,但同时拥有成功事业和家庭幸福的女人却很难,似乎人们都接受了“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却没有发现“成功女人背后的坚强的男人”。因此,许多女人深信,事业与爱情对于女人来说只能是一个选择题,而无法同时获得。这个信念也是阻碍女性在职场发挥出自己最大才华和天赋的关键所在。

女性在职场中的劣势有哪些2

  一、不要安于现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传统思想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仍存在于某些人的心中,工作的相对稳定和轻松是很多女性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算年轻时想要追寻心中的梦想,这种野心也会渐渐被岁月消耗殆尽,因此,在遇到职位的争夺时,女性必须要避免这种心态,不安于现状,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二、不受外界影响

  女性是情感动物,太过敏感的性格也会使自己更易受外界影响,被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困扰,无意义地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心情。因此,想要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能够发挥得更优秀,则需要克服外界对自身的不良影响。

  三、*衡工作、生活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对职场女性晋升产生阻挠的最主原因素是生育问题,除非一直保持单身或者决心不要孩子,否则这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试想,在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哪家公司愿意为女性的生理和家庭原因买单?不过,知道问题所在总好过于一无所知,女性所需要做的便是提前做好相应对策。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3篇(扩展9)

——神话与诗国学

神话与诗国学1

  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的古典文学论文集。全书收录了作者18篇论文,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神话为中心,对古代文化的考察;二是以《楚辞》为中心,对先秦诗歌的考察。作者认为神话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学的源头,研究神话同研究诗一样,都是要清理自上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这些文章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细致的解剖分析,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对此后的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推荐访问:魏晋 秦汉 国学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女性国学3篇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1 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国学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