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的教学反思1 《一双手》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语言细腻,情感真挚。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两点入手,通过反复地朗读去品味语言时,先探究修辞手法,想象情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双手》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1
《一双手》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语言细腻,情感真挚。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两点入手,通过反复地朗读去品味语言时,先探究修辞手法,想象情景,品味情感三步走;再抓住这双手中蕴含的情感启发学生练习写作,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去写一双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通过播放《手影表演》视频为导入,以一双灵巧的手吸引学生,再引入课题,借助反差让学生感受文中奇特的手。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让学生在齐读中体会情感,接着自由放声朗读,思考探究问题。找出文中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后,再读,再次感受这双手的奇特。品味语言时,我做到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启发学生感受这双手,效果比较好。在探寻这双奇特的手形成原因时,我以“插”、“磨”两字入手,让学生从体会磨损受伤的手转向联想这双手的主人,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再设计“看着这双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明确学习作者借助一双手去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这双手升华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份情感,运用修辞手法,大胆的想象,围绕“我最熟悉的手”去写一个不少于50字的小片段,通过练习,让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手,写出属于自己真情实感的一双手。学生展示作品时,作品语言比较细腻,而且发现学生都留心生活,写出了自己亲人双手的特点,大家也能感受到这双手中蕴含的情感。在点评时,我留意学生写的内容与情感,抓住这两点去肯定学生,在表扬中去激发学生写作与表达。但我发现学生在表达时也过于拘谨,如果能够放轻松些,表达的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日子中,我还需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一双手》教学设计10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 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 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 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1、 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 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 检查预习情况
(1) 简介作者(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并给予表扬)
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
(2) 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
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
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老茧: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洋镐:刨土用的工具。
垧 :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 1 垧 等于 15亩。
2、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可以自由讨论,选代表发言,师适时指导、明确,板书)
一(1): 各种各样的手 衬托 一双手
一双手 二(2—19)细描一双手 突出 天下第一奇手
三(20) 通过想象 赞美 普通劳动者伟大贡献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姜孟之先生的这篇散文为我们介绍了张迎善的怎样的一双手?阅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这样的学习质量才会高。
(1) 天下第一奇手
(2) 半截老松木
(3) 皮肤呈木色、纹理又深又粗、黑土色
(4)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5)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像一根根三节老甘蔗,
(6)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各个关节都缠着线,染成泥色
(7) 天下第一号大手
(8) 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2、这双手的这些特点,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的呢?
明确:视觉,先总写“像半截老松木”,比喻,形象地突出其粗糙、坚硬
然后分写其手背、手心、手指的各个部位。
3、张迎善的手还“奇”在哪里呢?
明确:大,“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突出手粗糙。
4、这也是作者从视觉写的吗?
明确:不是,这是从触觉写的。
5、“裹”和“紧紧”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词用的好,一、说明手大,二、写手有力量,三、人很热情。
6、文中还有哪些句子突出其手大的呢?请同学们找找。
明确:“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7、此处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8、文中还有吗?找找看
“这双手已经栽种26万多棵。仅1981---1985年就造林33垧。”
9、所以说,这双手是一双___________手。(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0、在写“这双手”的特征时还运用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以后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11、张迎善的这双手从外表上看,是“丑”还是“美”?—丑(所见) 板书
12、待了解造成他手奇丑的原因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美(所闻)
13、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来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吗?值(所感)
这双手既丑又美,表面上是丑,实际上是美,这就告诉我们:“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板书
丑(所见) 美(所闻) 值(所感)
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14、通过作者对这双手的描写,可以看出,张迎善是怎样一个人呢?
———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作者通过对张迎善这双奇手的描写,歌颂了那些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这就告诉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只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特征来体现就可以了。比如:本文就是抓住了人物的手,从而表现了中心。像我们学过的课文,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等
(四)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才能获得的,正是这双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美和财富。
1、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的十大人物之一,请同学们借鉴以下颁奖词,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要有感召力。100字左右)
(1)、杨利伟(特级航天员,*少将,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和。而这也是几代*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丛飞(歌手累计捐款300多万元助178名贫困儿童上学,病逝后捐角膜挽救四名患者复明)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3)、李春燕(女,27岁,贵州苗族乡村医生)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家温暖的月亮。
(4)、青藏铁路建设者
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5)、张迎善
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浊水成为清溪?
一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顷;一双手,种树26万棵!
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看到他的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碧绿的森林。
他是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
一双丑陋的手,为祖国种下无数棵树,一双丑陋的手,为人类种下一片片幽幽绿荫。
只凭这种敬业精神,让年仅32岁的年轻育林功臣,创造了一座绿色金库!
(6)、张迎善
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2、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能抓住林业工人最具特征的部分——手来写,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那么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
3、课后作业:请你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选取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手、头发、脸、脚等),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人物形象。200字左右的短文。
4、反思
附:板书设计
一(1): 各种各样的手 衬托 一双手
一双手 二(2—19)细描一双手 突出 天下第一奇手
三(20) 通过想象 赞美 普通劳动者伟大贡献
丑(所见) 美(所闻) 值(所感)
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一双手》教学设计2
一、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主要学习任务是在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文章抓住了最具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从对“一双手”的描写,获取了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刻画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因此,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开展阅读,从中体会出人物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2、能掌握并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教学时数:一教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段文字,猜猜他是谁?
1、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
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于勒)
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水手的手,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人物的手?
教学板块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
要求:放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编写人物的主要经历。(60字左右)
张迎善:林业工人。1981年至1985年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是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导入下一环节:本文是一篇写林业工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接下来,我们就组合要言,点评人物。
教学板块二:组合要言,点评人物
1、请自由阅读课文,对文中有关这双手的字词句做适当的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明确:
(一)视觉
①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总体
②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背
③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心
④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手指
⑤手大无比,真是我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二)触觉
手坚硬耐搓。
1、 建立手的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张迎善 身份:林业工人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木色 一道道黑土色
手指:粗大肥圆 缠着泥色的线 纹路:又深又粗林业工人
掌面:鼓皮样硬 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细节:左大拇指没有指甲 黑深人字
手的大小:长24cm 宽10 cm 厚2.5cm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号大手 第一奇手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2、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手的语句,并采用“这是一双_____手,因为_____。”的形式谈谈你对这双手的认识。
示例:这是一双大手,因为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3、造成张迎善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张迎善要用手拣出穴里的草根、石块,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4、仔细阅读课文,画出人物言行的语句。
概括:文章塑造了一个 的人。
明确: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劳动者。
导入下一环节: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用自己的一双手为大地穿上绿色的衣裳。我们有何感想呢?
教学板块三:抒发感受,写颁奖词
创设情境: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xx年度感动*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下面两段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100字左右。)
丛飞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和。而这也是几代*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学生写后先由学生上台交流,老师点评,然后出示老师写的颁奖词。
张迎善
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教学板块四:想一想
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有学生交流。
总结: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能抓住林业工人最具特征的部分——手来写,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那么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
课后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选取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人物形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一 双 手
姜孟之
视觉 触觉 不畏艰辛
正面 侧面 手 默默无闻
整体 局部 乐于奉献
创造绿色宝库
《一双手》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文章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二、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
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
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
讨论:这是一双的手?(天下第一奇手)
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的最初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粗——松木表皮粗糙
老——老松木
干、硬、色深、厚等。
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大)
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否找出来?(三处)
“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为什么裹不起来?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否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否换成“包”?(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用数字写手大有什么好处?如果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太空洞、太笼统)
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里?(7、8、9三段)这里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部,小的部位。哪些部位?说一说。
现在再来看一看“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里?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为张迎善的这双手建立了一个档案。
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
手感“半截老松木”、“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样厚
手指特别肥大粗圆、三节老甘蔗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号大手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张迎善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大……)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手。张迎善的手丑不丑?[板书:丑(所见)]在你的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作者的眼中,张迎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2、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绿色宝库美不美?正是张迎善的“一双手”创造出绿色宝库的美。[板书:美(所闻)]
三、精读课文,品悟人物精神
那么,造成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齐读体悟。
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
(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际上美。)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
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不值?[板书:值(所感)]
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的呢?
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
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正是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2007年感动*人物也是这样。请看感动*组委会授予钱学森和方永刚的颁奖辞。
如果推选张迎善为2008年感动*人物,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五、小结: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值(所感)
丑(所见)——美(所闻)
《一双手》教学设计4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2、能掌握并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设置三大板块,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2、难点: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段文字,猜猜他是谁?(幻灯片2)
1、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
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于勒)
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水手的手,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这是什么人物的一双手?(幻灯片3)
教学板块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幻灯片4、5、6)
1、要求指名阅读,其余同学在文中圈点、勾画“有关手的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张迎善 身份:林业工人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木色一道道黑土色
手指:粗大肥圆缠着泥色的线 纹路:又深又粗
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不满每个角落
手指细节:左大拇指没有指甲黑深“人”字
手的大小:长24cm宽10cm厚2。5cm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手的别号:天下天下第一号大手第一奇手
2、写人物简历。(提示:简历就是个人的经历。)(幻灯片7)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编写人物的主要经历。(60字左右)
张迎善:林业工人。1981年至于1985年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是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导入下一环节:本文是一篇写林业工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接下来,我们就组合要言,点评人物。
教学板块二:组合要言,点评人物
1、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并根据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幻灯片8)
文章写了一双 的手。
概括:非常勤劳
2、造成张迎善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幻灯片9)
明确:张迎善要用手拣出穴里的草根、石块,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3、仔细阅读课文,画出人物言行的语句。(幻灯片9)
概括:文章塑造了一个 的人。
明确: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劳动者。
导入下一环节: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用自己的一双手为大地穿上绿色的衣裳。我们有何感想呢?
教学板块三:抒发感受,写颁奖词
创设情境: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xx年度感动*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下面一段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100字左右。)(幻灯片10)
杨利伟(幻灯片11)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和。而这也是几代*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张迎善(幻灯片12)
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能抓住林业工人最具特征的部分——手来写,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那么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
课后作业:(幻灯片13)
请你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选取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人物形象。200字左右的短文。
《一双手》教学设计6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在劳动模范张迎善那双粗糙的大手背后,是这位林业工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欣赏学生仿照《我们的手》创作的小诗。
二、导入
1.板书课题。
2.回顾初读课文中的问题。
(1)这是谁的“一双手”?
(2)张迎善是谁?
三、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质疑:
(1)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
2.结合学生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
(1)这双手什么样?
自主学习:默读描写这双手的样子的段落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这双手的样子:黑、硬、伤痕累累、大、粗
这双手“活像半截老松木”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张迎善为了绿化小兴安岭,在不计其数的种树过程中,把自己的双手磨得伤痕累累,活像老松木。从而感悟到张迎善的高尚情怀。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
提问:现在你认为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
4.总结全文。
四、安排课后参与学习活动
五、板书设计
一双手
张迎善的手
( )的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8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描写事物的方法。
3、.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猜手导入:
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出示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
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建立通过抓特征感知事物的概念)
(1)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
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
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
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二、示标:
三、预习检测
1、检查字音、字义
2、用抢答的形式检测课文内容。
四、整体感知,感知“天下第一奇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
1、这双手“奇”在哪里?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手的奇特的?
(方法提示:建议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人物感官、描写角度
和一些关键字词入手分析)
在学生自主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答案,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组织罗列一些重要的语句,让学生再次欣赏这双天下
奇手,加深印象。
五、了解天下第一奇人
问题:张迎善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他是一个
的奇人。来挖掘主旨,感受人物身上的崇高品质,进而深挖主旨。
六、写法探究
文中为什么紧紧扣住手来写?让学生认识到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多角度、
多层次的刻画,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七、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有
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们不仅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双手,
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有创造。
八、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 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五、板书设计:
一双手写法:抓特征:粗糙坚硬伤痕大……丑?
多角度:感官修辞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美!(不畏艰辛、无私奉献)
《一双手》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读书 学字 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双手”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
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
(出示课件)
二、细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
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
(出示手的图片)
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
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
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他会怎么做?读句子。
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
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
谁愿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
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
4、我们*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美丽,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
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
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
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77×15)1155亩,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
还有,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足足能放满30间!
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
6、看到这些数字,在读读手的特点,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你想说些什么?
(伟大,无私,奉献)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一双手”
1、孩子们,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还会看到什么?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再读这段话。
2、(播放课件)再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记住这双粗糙、有力、坚硬的手(读);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读)。
四、学写“一双手”
孩子们,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品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出示课件)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一双手》教学设计10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1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
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动,赞美)
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
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三,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四,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本单元习作,观察妈妈的手,回忆妈妈的手都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习作:《妈妈的手》。
六,板书:(略)
《一双手》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读书学字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教学难点:
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双手”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
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
(出示课件)
二、细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
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
(出示手的图片)
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
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
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他会怎么做?读句子。
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
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
谁愿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
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
4、我们*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美丽,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
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
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
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77×15)1155亩,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
还有,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足足能放满30间!
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
6、看到这些数字,在读读手的特点,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你想说些什么?
(伟大,无私,奉献)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一双手”
1、孩子们,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还会看到什么?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再读这段话。
2、(播放课件)再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记住这双粗糙、有力、坚硬的手(读);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读)。
四、学写“一双手”
孩子们,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品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出示课件)
《一双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 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
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动,赞美)
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
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三,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四,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本单元习作,观察妈妈的手,回忆妈妈的手都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习作:《妈妈的手》.
六,板书:(略)
《一双手》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文章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二、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
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
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
讨论:这是一双的手?(天下第一奇手)
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
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的最初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粗——松木表皮粗糙
老——老松木
干、硬、色深、厚等。
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大)
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否找出来?(三处)
“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为什么裹不起来?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否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否换成“包”?(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用数字写手大有什么好处?如果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太空洞、太笼统)
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里?(7、8、9三段)这里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部,小的部位。哪些部位?说一说。
现在再来看一看“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里?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为张迎善的这双手建立了一个档案。
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
手感“半截老松木”、“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样厚
手指特别肥大粗圆、三节老甘蔗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号大手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张迎善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大……)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手。张迎善的手丑不丑?[板书:丑(所见)]在你的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作者的眼中,张迎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2、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绿色宝库美不美?正是张迎善的“一双手”创造出绿色宝库的美。[板书:美(所闻)]
三、精读课文,品悟人物精神
那么,造成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齐读体悟。
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
(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际上美。)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
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不值?[板书:值(所感)]
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的呢?
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
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正是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2007年感动*人物也是这样。请看感动*组委会授予钱学森和方永刚的颁奖辞。
如果推选张迎善为2008年感动*人物,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五、小结: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值(所感)
丑(所见)——美(所闻)
《一双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课前先学
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
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
xīngsōng()cuō()纹lu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背童年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
2、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_____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手的皮肤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____,一只手指_____________;写手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手裂写了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参照投影显示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第4—18节,按投影要求解决问题。
[投影]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思考]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诵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3、阅读检测
(1)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展示
半截老松木
[提示]可让个别同学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思考]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特之处?
[点拨]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3)讨论质疑
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这双手的“大”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来。(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3)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要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提示]可让学生试试裹住同桌的手。
[点拨](1)说明手很大;(2)写出了手很有力量;(3)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展示]根据张迎善手的大小所画的手的图片,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比较]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5)细节分析,品悟人物精神。
a、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b、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谈体会。
c、你了解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还认为他的手丑吗?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
d、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7、8、9节,要求其他同学分别用文中的话回答。
[讨论]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请从文中找出四句话具体分析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点拨](1)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2)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4)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通过其他的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奇”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读出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手是人体一大宝,拥有它,我们可以创造想像不出的财富。林业工人张迎善就用自己的一双奇手,创建着绿色宝库。透过这双又粗又老、又干又硬的大手,我们看到的是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一片片绿色森林。
同学们,当我们真的认识到了“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就能体会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文题×××的眼睛
交流写作收获
六、当堂检测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ngsōng()shùn()间得chěng()
*iǎn()铁zhù()cuō()手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2)这双手皮肤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公。()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谈笑风生走投无路
b、英雄气概欢度春节贪污浪废迫不及待
c、情不自尽变本加利前仆后继事倍功半
d、流连忘返闻名暇迩改邪归正唉声叹气
(四)文段精析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列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2、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______。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____。
(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双手》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凡又不*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预设
①这是谁的手?
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
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
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一)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学生交流汇报,并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
2、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二)、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3、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6、小结
(三)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张迎善,一个*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父母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双手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8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一双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课前先学
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
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
xīngsōng()cuō()纹lu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背童年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
2、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_____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手的皮肤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____,一只手指_____________;写手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手裂写了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参照投影显示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第4—18节,按投影要求解决问题。
[投影]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思考]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诵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3、阅读检测
(1)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展示
半截老松木
[提示]可让个别同学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思考]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特之处?
[点拨]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3)讨论质疑
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这双手的“大”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来。(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3)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要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提示]可让学生试试裹住同桌的手。
[点拨](1)说明手很大;(2)写出了手很有力量;(3)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展示]根据张迎善手的大小所画的手的图片,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比较]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5)细节分析,品悟人物精神。
a、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b、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谈体会。
c、你了解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还认为他的手丑吗?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
d、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7、8、9节,要求其他同学分别用文中的话回答。
[讨论]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请从文中找出四句话具体分析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点拨](1)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2)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4)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通过其他的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奇”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读出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手是人体一大宝,拥有它,我们可以创造想像不出的财富。林业工人张迎善就用自己的一双奇手,创建着绿色宝库。透过这双又粗又老、又干又硬的大手,我们看到的是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一片片绿色森林。
同学们,当我们真的认识到了“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就能体会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文题×××的眼睛
交流写作收获
六、当堂检测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ngsōng()shùn()间得chěng()
*iǎn()铁zhù()cuō()手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2)这双手皮肤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公。()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谈笑风生走投无路
b、英雄气概欢度春节贪污浪废迫不及待
c、情不自尽变本加利前仆后继事倍功半
d、流连忘返闻名暇迩改邪归正唉声叹气
(四)文段精析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列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2、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______。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____。
(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双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 ) 程 ( ) 奖( ) 张( )
钧( ) 逞 ( ) 桨( ) 章( )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四、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一双手》教学反思5篇
《一双手》教学反思1
《一双手》这篇文章朴实无华,但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手”的外形的重点句,以及为什么年仅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却拥有这样一双手的原因的几段文字,让学生静下心来研读文本,借助看(课件出示张迎善那双手的图片)、摸(课前让学生去操场旁边摸一摸、握一握那棵老松树,亲自去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老松木、鼓皮、老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帮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对关键词“老茧”理解,并拿生活中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以便更深层地体会到他的手究竟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两名同学谈到自己手上的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情感的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当我问:“作者看着这双手,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们看着这双手,看到了什么?”时,学生们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他们看到:张迎善正在林区忙碌的身影;一群群小动物们正在大森林中撒欢;张迎善看着小树渐渐长大,那灿烂的笑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谈得没有尽兴。
《一双手》教学反思2
3月21日,我承担了市级高校课堂实验评估验收公开课《一双手》。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是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以及四年级应试的要求来解读文本、训练能力,一堂课下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现就这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三单设计质量高。
“一案三单”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自学课文的效果。在上课前,我就细致研究教材,在生成单上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双手的特点”“这双手怎样形成的”“那些数字给你留下了印象”“通过这双手表达了什么”。问题的阶梯度把握很好,逐步深入,涉及重难点。
二学生敢于追问。
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生成单上的四个问题远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追问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这一能力极大地得到展示。敢问是一种能力,要循序渐进地去培养。
三、教师调控能力强
这样的课堂虽然说回归到学生的手里,但是老师的调控能力是不可少的。一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老师最清楚,所以需要调控,其次,课堂中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的生成问题,而这些生成问题,学生不一定都能解决,所以需要老师来点拨。
不足之处:
1、评价不能随时随地,应该在适合评价的时候,及时给予评价,这样会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由发表意见。
2、时间的把握还要加强,整体而言,课堂上前紧后松。
3、学生自主追问能力还要加强培养,。时学生在愿意追问的基础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以上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如能坚持,我想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必然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一双手》教学反思3
在新课改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一切有效的帮助。我进行了尝试,从而得出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住文本,让学生听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一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双手,让学生用一个固定的句式说一说张迎善有一双什么样的手,请同学听一听,并且为我们最可爱的人——张迎善致颁奖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角色转变,让过程与方法更民主、更自由。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作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尺子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厚度并且和主人公比一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为“手建档案”这一环节,同学们一听档案很陌生,非常想知道有关档案的信息,从而也激发了他们找答案的动力。
三、随风潜入夜,让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心实意的“教”并且创造有利于学生感受,参与和体验情感的机会。本节课中,让学生拿自己的手和主人公的手进行比较,初步感受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再通过仔细分析了“手丑”的原因之后,让学生谈感受,还认为“手丑”么?学生在入情入理的读书感悟、交流后,学生的情感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通过一双手,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双奇特的手,他们看到了劳动者的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看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由衷地想要去赞美他,所以在颁奖辞这一环节,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让他们由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而拓宽开去,看看还有哪些人和张迎善是有一样品质的,同学们自然会去观察,会去感恩这些默默无闻奉献的人。同学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双手》教学反思4
12月10日,我向语文组全体教师开设了组内公开课《一双手》。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是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以及四年级应试的要求来解读文本、训练能力,一堂课下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受到了全组老师的一致好评。现就这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激趣导入,迅速把学生引入课堂。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所以我在导入这一环节里,设计让学生拿出尺子量自己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把数字报出来,看看谁的手最大、谁的手最小。学生果然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报数。接着我话锋一转,把文中主人公的手的尺寸报了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到底谁的手这么大?为什么这么大?于是顺理成章的就把学生引进了课文的学习。
二、教学板块清晰,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多维训练。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分了三大板块:1、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2、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3、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这一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另外也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这三个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紧扣文本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的整体感知和细读课文部分,注重听、读和说,后面的情感升华部分,注重读和写,这堂课听说读写贯穿始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解题方法指导到位,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本堂课教学是三大环节中,每一个训练点教师都有明确的方法指导,稍微难一点的都有示例配合讲解,这样使学生能有章可循,明确一类题的解答方法。例如,在“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这一环节中,要求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
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里既有方法的提示,又有例句的参照,指向性特别明确。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居然还是出现了问题,有一个同学参照例句和方法的提示,完成了一个貌似正确的答案——“这是一双创造绿色的手,你看: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个人……”。我及时抓住这个问题,给予提示,学生马上意识到他找的内容不属于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尽管前面的概括是对的,但所找依据不符合题目要求也是不得分的。再如,在颁奖词的写作中,教师给出示例后指导写法,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紧扣文本提炼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如能坚持,我想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必然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一双手》教学反思5
在家休了一年多,回来教的又是自己不在行的高年级语文,真是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已经是愁绪万千,还没学到点什么,又接到讲示范课的任务,本想听完几位老师的示范课之后学习学习再讲,结果学校安排第一个讲,像挨了一头闷棍,我真有点傻眼了。没办法,课还是要上的,整理整理心情,我投入了艰难的痛苦的准备过程。
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准备。离开课堂一年多时间,不知道教学理念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每天晚上我都要翻阅两三本《山东教育》,寻找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建议的文章以及一些名家大家的课堂实录,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寻找有价值的内容。经过对一些课堂实录的研究,我觉得阅读教学仍然是以读为主,按照这个理念我开始了对这节课的设计。
其次是对课文的准备。我觉得自己的语文底子很差,所以首先将课文出声地读了好几遍,这好几遍只是处理了生字的问题,确信自己能将课文读准确读熟练,但课文的条理一直没有理清,又读了很多遍(真的是很多遍,记不清是否有20多遍),并反复对照参考书才理清了课文条理,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最后就是备课了。课文的条理理清之后,我才找到了这节课的切入点和情感点:就是通过对张迎善的手的特点的研究,发现这双手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由于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所以当导入设计好之后我就无法进行下面的备课,因为不知道学生会回答什么。于是就将这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反复琢磨,做到了然于胸。
课后我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
一、这节课的设计线索清楚。抓住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将课文穿起来。着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二是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在研究的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二、朗读指导有点有面。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过形式,而是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通过个人自读自悟、齐读、指名读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朗读。当然由于水*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漏洞比如数字计算错误,每月手往土里插十万多次,而我算成一万多次,使学生的感受大打折扣,板书中也存在错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学生明白张迎善的手形成原因之后让学生再找词语形容他的手也遗漏了,影响了学生感情的升华。总之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今后我将继续进行教学研究,让自己的教学水*更进一步。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一双手说课稿5篇
一双手说课稿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刚刚学过的《*古代寓言四则》,围绕寓言设计了两个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受宠的象》。
(二)散读课文
新课标明确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筛选信息。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寓言内容的基础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突破口的切入不准备放过多的`时间,只要设置三个恰当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筛选重要的语句并对所需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
2、突破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从而带领学生逐渐地走进寓言所蕴藏的深刻道理中去。至此,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得以完成。
以上散读研读课文,从学习形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在整体把握基础上,有目标地、快速准确地筛选重要信息,突破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去筛选信息,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
设计三个步骤的阅读程序,先初步了解文章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内容,再整体理解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寓意。这样环环相扣,思路清楚。
(四)拓展延伸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到,而不是辩驳。
设计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强调这一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所蕴藏的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优点,而要不断地发现别人的优点,要真心地赞美别人。
(五)布置作业
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其中必做题是以写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巩固本节课乃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做题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一双手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凡又不*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
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理解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甘蔗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起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咱们学校占地19亩,这33垧有57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5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一双手说课稿3
【一】、说课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中也初步明确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深入学习,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三】、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提问练习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学生浏览阅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5、多媒体辅助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重复这样两件事——吃饭和写字,要完成好这两件事——吃好饭、写好字靠的是什么?生活中谁都离不开它,我曾经在文章中见过一双出奇大的手,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双手到底有多大?
二、感知识手
(从积累入手,注重双基训练,让学生自己认识文本中的人物及内容这是我们因为教学之本)
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准备展示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词:张迎善有一双()的手?
三、细品解手
(学生动手动脑批注圈点达成学习目标,掌握让笔下的人物鲜活的方法是学习之根。就“手”这个特写联系学生所学的朱自清笔下的《背影》那个特定的一瞬间雕琢人物的内心世界)
1、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做上批注。
2、这双手“奇”在哪?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四、深究赏手
(适时让学生摊开自己的手语文章所写的手作一比较,更进一步认识张迎善的这张“天下第一奇手、第一大手”得来的缘由,更深入地解读人物灵魂)
1、课文是人物专访。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人物的“一双手”的?
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2、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3、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教师归纳以松木喻手的几个主要特征。板书:粗→老→硬→干→色深→厚)
4、大家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理解写法)
五、悟情赞手
1、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质上美。张迎善以他的手丑为代价换来了绿色宝库的美。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园林工人、清洁工人、煤炭工人、炼油工人、建筑工人、铁路工人……)
3、忆一忆: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关刻画手最成功的形象?
(于勒的手、闰土的手、鲁迅的手、卖炭翁的手;雨霖铃、迢迢牵牛星、游子吟、孔雀东南飞、红酥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六、拓展写手
(多角度细致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特征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如果能学会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不仅能解决节课学习的重点,而且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1、根据课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一个人物外貌(100—150字)
(多媒体展示课文示例,目的是让学生有例可循,从经典中学得方法)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
材料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助读比对:老祖父的手(刘育贤)
疙疙瘩瘩,那么多石头块儿在他的手上栖身/粗粗糙糙,根本看不出他手上有什么真正手纹/看着这双手,它分明是两块干瘪皱裂的古老树皮/握着这双手,像握着岁月风云浇铸的铁骨钢筋
这双手不知捏碎过多少风雨雷电的猖狂/这双手不知拨开过多少艰难险阻的围困/这双手不知铲*过多少坎坎坷坷的阻拦/这双手不知拨掉过多少生活中的蒺藜钢针
从这双手里曾生出了多少五谷杂粮柴米油盐/从这双手里曾生出了多少喜怒哀乐衣物金银/听父亲说,是这双手提着我家的光景翻山涉水/听父亲说,是这双手扭转了我家的日月乾坤
这双手是我家一部意境高远内涵深邃的小说/这双手是我家一篇无法计算字数的珍贵论文/我天天都在用思想和知识的风钻进行钻探/我读了千遍万遍还是只知道表面而理解不深/那天,有一位画家为老祖父的手泼墨挥毫/他将老祖父的手画得非常细腻而且逼真/当我在美展大厅看到这幅生动的国画时/我十分欣赏的是那幅话的画题:《伟大的树根》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七、升华结手
张迎善同志用一双勤劳、热情、坚强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了并创造着绿色的宝库。在今天,我更愿同学们伸出哪怕腾出你的一只手给卑微者——赞扬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狂妄者——规劝他们;腾出一只手给奋斗者——推进他;腾出一只手给绝望者——点拨、鼓劲。让我们更用勤劳的双手。伸到未来,我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明天。
一双手说课稿4
一、教材概述:
篮球运动是《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选修教材,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球类项目,主要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灵敏、速度、耐力等素质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强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机能;以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制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也反映一个队的进攻战术水*。因此必须重视传、接球技术的学习。本节课是高一学生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的复习和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
2、希望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时的篮球比赛中合理的运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三、教学重点:
1、传、接球时手型动作是否正确
2、传、接球时全身是否协调用力
3、传球高度是否在胸、腹之间
四、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学生喜爱上体育课,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体育课教学中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有一定学习,但是技术动作不规范,有些同学持球手型也不正确,因此在进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前,首先要对原地练习进行复习,纠正动作,巩固技术,再进行行进间的教学。
在本次课的开始部分,也就是激发学生活动动机,①集合整队,宣布本课内容,②准备活动,调动身心, 通过熟悉球性练习和篮球操的方式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篮球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熟悉球性,培养球感,提高对球的控制力,但准备活动的强度不
宜过大,以免影响以后的学习技术。时间大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第二部分是发展学生活动能力部分。是由两个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是复习巩固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接球技术,另一个是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这两部分又有四个环节组成。(幻灯片)时间大约在30分钟内。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学生对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较高,运动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较复杂,学生很难直接掌握,所以在进行复习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解法:通过讲解手型、传接球技术及用力顺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动作,对动作过程更清晰。
(2)示范法:通过亲身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时更易于掌握动作。
(3)巡回示范法: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的错误不使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2、练习方法:
(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方法包括:
A、两人对传(幻灯片)
A、两人对传
△ △ △ △
○ ○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B、扇形传球(幻灯片)
△ △
○△ △
△ △
通过练习,提高练习强度,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练习过程中动作不变形。
(2)行进间传接球
A、两人移动*攻 (幻灯片)
○ ○
△ △ 通过该练习,使学生初步体会行进间传接球技术动作,并且注意手型和传球高度。
B、8字传球 (幻灯片)
⑥ ⑦ ⑧
C
通过练习。
在学生练习时,对学生掌握的传、接球技术动作应及时做出评定,肯定正确动作,对错误动作采用预防和纠正错误法。还应注意因材施教,普遍的错误集体纠正,个别的错误单独纠正。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常见错误的纠正方法:
(1)手型不对:方法是反复练习持球动作,并且自己随时注意纠正
(2)两肘外张:方法是两肘加紧垂臂
(3)光两臂用力:方法是练习全身协调用力
第三部分课的结束部分,也就是身心调整阶段,包括:集合整队,放松练习。主要是调整学生的身心,使心律趋于*缓,采取游戏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个游戏就是“反口令”练习,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身心也得到了调整。另一方面是师生评议,讲解本次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场地器材:
1、篮球:40个
2、篮球场1块
七、组织队形和位置图幻灯片: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原地练习:
△
3、行进间练习 * * * *
* * * *
* ** * * * * * * *
一双手说课稿5
【一】、说课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中也初步明确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深入学习,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三】、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提问练习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学生浏览阅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5、多媒体辅助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重复这样两件事——吃饭和写字,要完成好这两件事——吃好饭、写好字靠的是什么?生活中谁都离不开它,我曾经在文章中见过一双出奇大的手,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双手到底有多大?
二、感知识手
(从积累入手,注重双基训练,让学生自己认识文本中的人物及内容这是我们因为教学之本)
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准备展示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词:张迎善有一双()的手?
三、细品解手
(学生动手动脑批注圈点达成学习目标,掌握让笔下的人物鲜活的方法是学习之根。就“手”这个特写联系学生所学的朱自清笔下的《背影》那个特定的一瞬间雕琢人物的内心世界)
1、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做上批注。
2、这双手“奇”在哪?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四、深究赏手
(适时让学生摊开自己的手语文章所写的手作一比较,更进一步认识张迎善的这张“天下第一奇手、第一大手”得来的缘由,更深入地解读人物灵魂)
1、课文是人物专访。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人物的“一双手”的?
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2、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3、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教师归纳以松木喻手的几个主要特征。板书:粗→老→硬→干→色深→厚)
4、大家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理解写法)
五、悟情赞手
1、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质上美。张迎善以他的手丑为代价换来了绿色宝库的美。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园林工人、清洁工人、煤炭工人、炼油工人、建筑工人、铁路工人……)
3、忆一忆: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关刻画手最成功的形象?
(于勒的手、闰土的手、鲁迅的手、卖炭翁的手;雨霖铃、迢迢牵牛星、游子吟、孔雀东南飞、红酥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六、拓展写手
(多角度细致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特征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如果能学会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不仅能解决节课学习的重点,而且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1、根据课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一个人物外貌(100—150字)
(多媒体展示课文示例,目的是让学生有例可循,从经典中学得方法)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
材料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助读比对:老祖父的手(刘育贤)
疙疙瘩瘩,那么多石头块儿在他的手上栖身/粗粗糙糙,根本看不出他手上有什么真正手纹/看着这双手,它分明是两块干瘪皱裂的古老树皮/握着这双手,像握着岁月风云浇铸的铁骨钢筋
这双手不知捏碎过多少风雨雷电的猖狂/这双手不知拨开过多少艰难险阻的围困/这双手不知铲*过多少坎坎坷坷的阻拦/这双手不知拨掉过多少生活中的蒺藜钢针
从这双手里曾生出了多少五谷杂粮柴米油盐/从这双手里曾生出了多少喜怒哀乐衣物金银/听父亲说,是这双手提着我家的光景翻山涉水/听父亲说,是这双手扭转了我家的日月乾坤
这双手是我家一部意境高远内涵深邃的小说/这双手是我家一篇无法计算字数的珍贵论文/我天天都在用思想和知识的风钻进行钻探/我读了千遍万遍还是只知道表面而理解不深/那天,有一位画家为老祖父的手泼墨挥毫/他将老祖父的手画得非常细腻而且逼真/当我在美展大厅看到这幅生动的国画时/我十分欣赏的是那幅话的画题:《伟大的树根》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七、升华结手
张迎善同志用一双勤劳、热情、坚强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了并创造着绿色的宝库。在今天,我更愿同学们伸出哪怕腾出你的一只手给卑微者——赞扬他们;腾出一只手给狂妄者——规劝他们;腾出一只手给奋斗者——推进他;腾出一只手给绝望者——点拨、鼓劲。让我们更用勤劳的双手。伸到未来,我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明天。
【五】、说练习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感动*人物”颁奖词节选)(多媒体展示)
(1)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
【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2)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3)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4)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2、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有关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写一份关于这方面的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二周后交)
【六】、说板书设计
(所见)丑美(所闻)礼赞“一双手”
粗—硬—色深—木色—厚—大创造绿色宝库
手——震撼人心(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形象感人(侧面描写)
情——真挚
热爱、敬仰、赞颂
以小见大、*中见奇
【七】、说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教给学生散文阅读和读书的方法——
请同学们运用“阅读方法和习惯”中“读书四到”的方法,培养读书摘记的习惯,自己能独立地阅读课文。(ppt)——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文意
口到————出声念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撮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八】、说学生学习效果
良好,小组合作有效,组长组织展示积极。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妈妈的一双手作文5篇
妈妈的一双手作文1
妈就在我的身边,而她的手对于我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
妈是一位乡村医生,她总是用双手为别人送去温暖和*安。有时整日整夜都在外奔波,家中电话铃声是妈出发的信号,只要一有铃声,妈就会习惯性地顺手拎起医疗包去接电话,放下电话就往外冲,把我弃在一旁,从不摸一下我的头给我一点安慰。望着妈远去的背影,我只有泪,我恨那些病人"夺走"了妈妈。
自从有了弟弟后,妈的手也时常与我贴得很近,而且留下了"珍贵"的痕迹。那天,妈带着我和弟弟去东坝玩,我很高兴,终于享受到了和弟弟同样的待遇。走在街上,我看见弟弟牵着妈妈的手,我也想借此机会去握一下妈的手。我走到另一边拉到了妈的手,她看看我说:"你几岁了,还要拉着我的手,被人家看到会笑你的。"我知道她在找借口,因为我才12岁,别的孩子15岁还拉着妈妈的手呢。我知道妈的两只手都被弟弟占据了,再也容不下我了。一路上,妈妈和弟弟有说有笑,却把我冷落在一旁。看着那只本属于我的手,我真地很想冲上去说声:"妈妈,请把你的爱*均分给我和弟弟吧!"
我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疑问:我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是不是他们出于好心收养了我,现在有了弟弟就后悔要了我。我每天生活在妒忌中。
有一次我在校生病了,老师通知了家长。正当我感到无助的时候,一只大手按在了我的额头上,抬起头,原来是妈来到了我的身边,还带来了药。顿时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妈焦急地取出听诊器,问我是否很疼……
妈哪儿知道这不是痛苦,而是一种期待已久的幸福。
妈妈的一双手作文2
妈妈的双手是一双很会做菜的双手,每当我和弟弟肚子饿时,妈妈不慌不忙地一下子,就把饭菜做好,不让我和弟弟饿着,我好爱你喔!妈妈!
妈妈的双手是一双很会教导我写作业的手,每当我功课不会时,妈妈的手就像是参考书一样,一下子就把答案解出来了,并且一步骤一步骤得教我,每次都是教导我到会为止,妈妈的头脑里一定装满好多好多的学问,可以当我的作业小老师了!
妈妈的双手是一个温暖的.暖炉,每当我回到家时,妈妈一定会牵着我的手走进家里,让我整个心暖暖地,我的妈妈一定是天上派的温暖小天使。
妈妈的双手是一双小护士的手,每当我不小心受伤时,妈妈一定会充满爱心的帮我擦药,这双手是小护士的手,让我的痛苦快快远离。
我觉得妈妈的手是万能的手,也是永远不会坏的双手,妈妈的手就像妈妈一样是一双坚强的好手,这双手为我做了好多好多,我好爱好爱我的妈妈喔。
妈妈的一双手作文3
“嚓,嚓,嚓——”厨房里又传来了有节奏的切菜声。
这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在客厅里和那些复杂的数学题做斗争,妈妈则在厨房里为我明天的早餐准备食材。
忽然,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于是,抬头叫道:“妈妈,这道题不会做,你来教教我!”妈妈闻声而出,胡乱地在围腰上擦了一把手,俯下身子,开始给我讲解。
忽然,我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随口问道:“妈妈,什么味道,你闻到了没有?”妈妈愣了一下,随之略显尴尬:“可能是我的手沾染的油烟味,没洗干净吧!我再去洗洗!”妈妈刚要转身,我一把拉住她的手说道:“不用了,讲完了你还要去厨房忙的。”妈妈有些慌乱地抽出她的手,似乎怕那些没洗净的油渍沾到了我的手上。
那一瞬间,我分明感觉到那只手有些粗糙,擦过我的手心,让我心里升起一股异样的感觉。
妈妈继续为我讲题,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了妈妈的手上。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完全没有了我记忆中的模样。手部皮肤暗沉蜡黄,有着不少细细的干纹,手指关节粗大突出,指甲周围有细碎的裂痕,手背上还有几点浅浅的疤痕,那是滚烫的油溅上去烫伤的吧?
思绪在记忆里沉淀,妈妈的手曾是多么的漂亮啊:十指修长,皮肤白皙,没有一点的疤痕瑕疵,摸上去光滑柔软。当我感冒发烧时,妈妈会彻夜守在我的床前,用她温暖的手抚摸我的额头,感受我的体温,为我拭去满脸的汗珠。当我肚子不舒服时,也是这双手,温柔地在我的肚子上摩挲着,好让我不太难受……妈妈的手似乎有种魔力,总能让生病的我忘记疼痛,安然入睡。
曾几何时,我已长成了一个十二岁的大姑娘,而妈妈的手却已悄悄被生活磨砺得早已没有了当初美好的模样。想到这里,一种莫名的情绪在我的心头蔓延,我不禁鼻头发酸,眼底氤氲着朦胧的雾气。
“听懂了吗?”我赶紧重重地点了几下头。妈妈温柔地摸了摸我的头,转身走进了厨房里。
“嚓,嚓,嚓——”那熟悉的切菜声再次响起,仿佛吟唱着一首亲切而动听的歌谣。
岁月漫长,妈妈的手依然会继续忙碌,即使它不再漂亮,却是我人生中最温暖的陪伴。
一双手,一世情,一生暖!
妈妈的一双手作文4
世界上的手,多的不计其数,有勤劳的手,有灵活的手,有温柔的手,有粗糙的手……..每当这时有一双手却常常朦胧的出现在我眼前。
这双手,在我回忆中是温暖的。下午,我正在做作业,这双手却在房间里织毛衣。傍晚,越来越冷,一阵微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冷吗?’’这双手抚摸着我的脑袋,并为我披上了外套。此时,我的心中无比的温暖,在这双手的鼓励下,我终于完成了作业。
这双手,也是粗糙有力的。她承担了家里所有重活儿,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仿佛和家里的卫生工具结了朋友似的。
这双手,还是灵巧的。看着这双手织毛衣,好像在看舞蹈表演,瞧,那双手一针过来,一针过去,那样的欢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娴熟、准确,我简直看呆了!
这双手这样*凡,可这双手却使我羡慕,我喜欢这双手,我喜欢妈妈的这双手。
妈妈的一双手作文5
我也喜欢温柔细腻的手,我喜欢粗糙有力的手,但是令我最喜欢的还是每天握着上学放学的手那就是——妈妈的手。
妈妈的那一双手虽然没有爸爸的手那么粗糙有力,也没有小朋友们的的手温柔细腻,但是我妈妈那一双白皙的手对于我来说是一只传递的爱和温暖的手。
记得在一个夜晚的时候,我吃完晚饭之后就开始咳嗽,妈妈看我那么辛苦就说:“我和你去医院看病吧!说完之后妈妈拿着病历本然后急急忙忙的送我去医院,经过医生的检查说我扁头体发炎,这个时候我想:“哦!原来是这个病,吊一瓶小小的针水就应该好了”来到注射房我坐下来耐心的等待着医生叫我的名字我看到医生。
这就是我的妈妈,她有着能传递爱合温暖的手。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我的一双手作文3篇
我的一双手作文1
我有一双普通的小手,和其他健康的小朋友一样,都有十个小指头,但发生在我的小手的事情可能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
记得我在幼儿园中班时,我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手画了一幅画参加全国少儿比赛,获得铜奖,我为自己的小手感到骄傲。
还有一次,因涂一龙说我的坏话,我一怒之下用小手打了他的身子,事后我后悔莫及,为自己的小手感到痛心。
发生在我的小手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一双手作文2
我的这双手手指看着挺粗,手心与手背软软的,指甲很短,汗毛很长,手心上写着不少知识,手上的纹路很深。如果你觉得这是一双热爱学习的手,那你就想对了。我的手在生活中与我描述的同样优秀。
我的手弹起钢琴来,让人沉浸在歌曲里。吹起笛子来,更是百鸟争鸣,连花儿也在起舞。在绘画方面,也是熟练地不得了,每画一张,都是栩栩如生。这双手写得作文也不赖,创造出了很多篇好文章。这双手如同机器手,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很标准。
这次艺术节排练节目,我的双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手上的动作十分的标准,排练老师看了,都呼吁大家向这双手表演得动作学习。我的手会表演手影、做手工。做搏击操、体操,我的手更是做得到位。这双手就像“潜能挖掘机”一样,把每件事都发挥到最好。
我的手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帮手,我的手帮老师拿来用的粉笔,买来要的东西,检查作业,收卷子。帮老师打字时,这双手打得又快又好,老师夸我比她打得还快。在家里是姥姥的小助手,为疲劳的姥姥捶捶背。帮姥姥扫地时,就像吸尘器似的,把地扫得一尘不染。
这是一双拾金不昧的手。一次上学路上,前面一个小妹妹把钱包在红领巾里,可能给忘了,她把红领巾一甩,结果是钱掉了她也不知道。我的手立马帮小妹妹捡起来,交给了那位小妹妹。任何人看到金钱都会立刻产生贪婪地欲望,可我的手像一个老实人一样,一点儿也不贪财。
这是一双争取荣誉的手,我用这双手赢得了每次数学考试的优异成绩。每每考试,我的手成了大脑的执行者,而且这位执行者准确率特别高,不写错别字,因此我从来没有因为卷面不整齐而扣分。
这就是我勤恳的手的优秀表现,它不怕累,不怕苦,一直听从我的指挥,为我服务着。我认为它是一双世界上最好的手,我做事离不开它,它是我最好的伙伴!
我的一双手作文3
世界上的手数不胜数,有美丽修长的手,有粗大肥圆的手,有饱经风霜的手,还有创造财富的手……我的手,则是一双鲁莽的手。
我的手并不像其他孩子一样白白净净,光滑细腻,而是脏兮兮的,脏得人不敢碰。瞧,指甲缝里有黑漆漆的墨水,手掌心里涂得五颜六色,手背上则染满了灰尘。
“张育铭,你上来把这个多音字写一下。”李老师叫到,我信心满满,向讲台走去,一路上,我横冲直撞,稍不留神,将一位同学的铁文具盒碰掉了,“啪!”文具盒应声落地,我心里一惊,颤抖着转过头,只见同学用埋怨的眼光盯着我,我急忙把文具盒里洒落的文具一一捡拾起来,连连向他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这下,我小心翼翼地,生怕又得罪谁。可是,当我接触到粉笔盒的那一瞬间,我那鲁莽的手又开始不安分了,把粉笔推到了地板上。顿时,一股尴尬之情涌入我心里。我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地将碎尺万断的粉笔迅速地装入笔盒内。我本以为大功告成了,可仍然事与愿违,当我把粉笔盒准备放置桌上时,我那鲁莽的手似乎想生事似的,不给我面子,再次不听使唤,粉笔盒又倒了,粉笔七零八落地散出来……
哎呀,鲁莽的手真不好,瞧,好端端的一件事被搞得一团糟。这双手给我带来了太多烦恼,太多忧愁。我要改变我的手,让它变成一双谨慎、稳重的手!
《一双手》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7)
——一双勤劳的手作文 (菁选3篇)
一双勤劳的手作文1
我见过的手不计其数,有售货员阿姨卖票的手,有司机师傅握着方向盘的手,还有软件工程师敲打键盘的手……但令我最难忘的是一位聋哑叔叔勤劳的双手。
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和妈妈上完课坐1路车回家。一下车,迎面刮来一阵寒风,吹在脸上有些疼,我不由得打了个寒噤,把头缩进羽绒服里,手也赶紧缩回衣袖。“好冷啊!赶快走,早点儿回家!”我拽着妈妈朝家的方向走去。
突然,妈妈不动了。“快看!”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我看到马路边昏暗的路灯下一位三十多岁的叔叔站在一辆三轮车后面,不停地跺着脚,双手搓了又搓,但是最显眼的却是挂在三轮车上的一块纸牌,上面用黑笔写着:“请关照聋哑人”。我好奇地朝那儿走去。原来是一辆卖臭豆腐的小商贩车。
这时过来一位刚下车的阿姨,对着这位叔叔伸了一下手指,只见叔叔微笑着点点头,拿起一个油瓶,拿油瓶的手慢慢弯下去,油从瓶盖眼儿里滴下来,落在*锅中心,又拿起几串臭豆腐放在上面,“嗞嗞”声响起来,一股难闻的臭味迎面扑来。阿姨主动向放钱的筐里搁下两元钱,叔叔也很快把做好的豆腐递给了阿姨。阿姨充满谢意地点点头,消失在夜色中。叔叔见我没走,也朝我笑了笑。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叔叔的手背又红又肿,高高隆起,手指也像胡萝卜一样粗。看到这里,虽然我不喜欢吃臭豆腐,但也超叔叔伸了两个手指,把四元钱放到钱筐里,叔叔又红又肿的手又忙碌起来。
拿着煎好的臭豆腐,我和妈妈朝家走去。寒风中,叔叔仍在无声的忙碌着,我心里感慨万千:“这是我见到的最勤劳的一双手!”
一双勤劳的手作文2
我有一位年过古稀,头发花白的外公。他有一双手,一双勤劳又*凡的手,这双手是那么的充满活力。
外公用他那双勤劳的手,开辟出了一块菜园,这菜园生机勃勃,茄子。萝卜。青菜。土豆……应有尽有,外公坚持每天浇水。施肥。除草,用耐心唤出了一株株天然植物。
今天,外公上山除草时,不小心被一块两三斤重的石头给划伤了,大拇指鲜血直流,外公急急忙忙赶回家,用水冲了一遍包上了伤口贴。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观察着双手,这双手十分苍老,十分瘦,伤口贴边上冒出了一些青筋,还有一些鲜血。
我开始沉思,这双手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为什么当外公为我烧饭做菜时,我没注意到这双手呢?我只是被可口的饭菜吸引了;为什么当外公带我散步时,我没注意到这双手呢?我只是与凉爽的风玩去了;为什么当外公哄我入睡时我没注意到这双手呢?我只是被甜甜的故事带走了。
这回我注意到了这双手,这双苍劲有力的手,我要好好呵护着双手!
一双勤劳的手作文3
听别人夸我妈妈爱整洁,我心里也觉得甜丝丝的。她还有一颗心灵美的心。
我的妈妈不是那种爱打扮的人,而是一个*凡的人。妈妈不喜欢穿那花花绿绿的衣服,她喜欢穿一些普普通通的衣服。她非常疼爱我们,有什么好吃的,一定是给我们吃,她自己都不吃。有时煮少了早饭,妈妈就不吃。一听到灾区人民有什么困难,妈妈都把自己以前穿得衣服全都捐去。妈妈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姐妹俩学习啊!唉,我真替妈妈辛苦了,妈妈的手不像别人妈妈的光滑,而是粗糙的呢?我现在一一的告诉你们吧!别人的妈妈都用洗衣机来洗,可是我的妈妈用她一对充满爱的手来洗,她用洗衣粉一件件的搓衣服,把她的手变得粗糙。别人妈妈洗碗戴手套,可是妈妈都没有用。她在烈火朝天的夏天里,妈妈戴着一顶草帽,就上了隔壁的屋顶去除草,那草虽然拔掉了,但它早在几年前,在这儿生根发芽。我看见妈妈的脸都沾满了汗珠,额头上都滴下了一粒粒大汗,真是汗如雨下。看到妈妈这样子,情不自禁说:“妈妈,先下来休息一会儿吧,喝一杯茶先。”妈妈说:“水,我有啦!我已拿了一瓶上来呢!家里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大多都是用妈妈的手来栽培出来。我十分佩服妈妈这点。我的妈妈长得也算肥,妈妈*易近人,*常对人都是笑容灿烂的。妈妈*常也参加一些村里的活动,就讲“三八妇女节”,年年都有一项拔河比赛,妈妈那组人个个都是健壮的,所以年年都拿第一名。在“三八”妇女节,我也在默默地为妈妈说:“加油,加油”。
我这位妈妈有舍己为人、勤劳朴素的精神,真值的我佩服!我有一位心灵美的妈妈,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