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3篇

2023年《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2-25 18: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3篇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设计的方案

  1、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

  【投影】学习目标。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或投影)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 ,二氧化碳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问: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3篇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1

  物质在变化这一环节,是本人上课过程中的重点,重在分析两组照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组照片,把易拉罐压扁与水结冰。

  “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没?”回答我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才有学生小声的回答,“没有”。

  “没有?是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张照片各自说的是什么现象?”

  “第一张照片说的是易拉罐变形了。”学生回答。

  师:“易拉罐变形了,它还是易拉罐吗?”

  生:“是的”

  师:“是外部力量使它改变还是内部力量使它改变的?”

  生:“外部”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水结冰了,水结冰后是什么?它还是水吗?”

  在此,学生再度出现沉默,并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水结冰之后不是水,而是冰。也有学生认为,水结冰后还是水,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改变了。

  而本人则加入了物质的三态的讲解,告诉学生,物质在三种状态之间不论怎么改变,它都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水结冰后,还是水,冰只是水的固体表现形式。

  教学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水结冰后是什么?”

  生:“水”

  师:“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有,它们都没有改变物质本身。”

  师:“请看第二组照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有什么相同点吗?”

  此时,已有学生在底下小声提问:“老师,它们是不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

  而本人并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进一步提问:“火柴燃烧有新物质产生吗?”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回答:“有新物质,有光和热产生了。”“铁生锈后,有新物质产生吗?”“有,有铁锈。”“没有,铁锈还是铁。”

  至此,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相同物质,另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物质。这在本人的教学预设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一种情况,因为在本人的意识中学生已然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不会出现现在的这种争论,那么如何突破这一课堂生成问题,是我一时思考的重点。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时看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是什么颜色?”

  “亮银色。”

  “那么铁锈是什么颜色的呢?”

  “褐色。”

  “为什么两者的颜色不一样呢?”

  “因为是两种不相同的物质,所以是两种颜色。”一部分学生答道。

  “可是我把生锈的铁丝弄断后,里面还是铁啊?”又有学生问道。

  “里面是铁,可外面的是铁锈,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来,所以是两种物质。”有学生帮我答到。

  而此时,我确想到本单元第5课《铁生锈了》,在那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从外貌及导电性等方面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从而证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可是在这儿,我该如何讲解呢?

  反思:

  课堂上,我的讲解方式是引用了初中的化学分子式,用化学分子式中的Fe和Fe3O4的不同来说明两者是不同的,可这种说明对后面的教学是否有所影响?在学生已经被我告知铁与铁锈是不同物质,它们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那么对后面的探究活动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是,能否直接将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五课,直接进行第五课的比较试验?这是我在课后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最终未能做出决定。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2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通河县科学团队的成员,下面由我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开篇课,起到了为后面内容铺垫的作用。基于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团队认为不应该把物质的具体变化研究过细,而应是在引导孩子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树立一种哲学思想,所以在备课与教学时我们采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渗透,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入手。并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成功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注重创设直观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们采取了折纸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创设出直观的问题情景,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物质?物质会变化吗?”使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探求新知的欲望被激发,进而揭示课题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并把以往的四人一组改变成六人一组,这样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间教给学生观察讨论,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真知,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具有结构的典型身边常见材料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并运用自制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下,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只有产生新物质或不产生新物质两种情况,也就是所有物质的变化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分。这也为学生进一步探讨物质的变化作好铺垫。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成功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知识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层层递进、内容合理,板书重点突出。,环节的设计符合孩子的探究。但教学中也出现不足之处,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处理还有待加强,教学中还要让时间更紧凑些,,虽说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都很精心,能做到层层推进,但是在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由于“放”的过多,被学生“牵”的时间太多,引导的还不够,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造成后面的环节的时间比较紧,也感到了一节课40分钟对我们来说不够用了。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教师要充分的关注每一个细节,让每个细节都尽量做到有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本次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际,二是把想法画一画。可以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完成。《我们身边的垃圾》以“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课前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这一提示提出了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对象。以“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怎样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相互动的言语活动。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教学中既要重视“交际”,又不能忽视“口语”基础。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有的学生不能运用较为通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同学不会倾听与欣赏,还有的同学不太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基础的培养。一是要引导学生会表达,二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欣赏。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得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的资料,课中让学生说说该如何处理垃圾,让学生设计未来的垃圾处理场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2

  教材说明: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中第三单元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在单元整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垃圾”,以“身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通过发现了解垃圾的来源,思考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设计理念:

  1、让口语交际课和生活相结合。本次活动以“源于生活--交流互学—应用生活” 这个主线来贯穿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都是在学生身边的事或是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顺势引导,得到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达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发展的目的。整个活动凸现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2、走进情境,构筑活力无穷的体验课堂。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必须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和怎样处理垃圾的资料,课中,让学生做小小美容师,小鸭先生的参与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3、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等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学生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在课前准备时,师生共同调查,在课堂中,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师生一起交流,一起发现、感悟,使小朋友感觉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儿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用正确的普通话交流垃圾的来源,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来处理生活垃圾。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公园大街等公共场所。)

  2、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组讨论填写:我给校园做“美容”计划。

  4、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请小朋友低头看我们教室的地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当小小侦探家,想一想我们教室里这些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看看谁是我们班里的小侦探。

  (1)组织学生留意观察教室的环境卫生,教室干不干净。

  (2)请学生找一找教室角落里的垃圾,想一想这些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

  (3)组织学生交流。

  3、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就出现了这么多的垃圾,今天口语交际的题目就是: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交流小调查,发现身边的垃圾:

  1、除了教室里,老师让小朋友课外去进行了小调查,谁能说说我们身边还有些什么垃圾?你知道这些垃圾一般是从哪里来的?(结合搜集的资料)指名说话。

  你能学着用这些话来说吗?

  句式(1)、 我发现(或看到)(什么地方)的( 什么垃圾)是(怎么或从哪里 )来的。

  (2)、我发现,(什么地方)的(什么垃圾)是从( 哪里 ) 来到这里 ,使那里变得()。

  2、以四人小组分组交流

  3、教师小结:垃圾的来源: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厨房垃圾。

  三、开展活动,处理垃圾。

  1、设疑:我们身边的垃圾可真不少,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整洁,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

  2、师生一起交流垃圾处理方法:

  导入: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去收集处理垃圾的方法了,现在就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结合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课件一:有人把易拉罐、瓶子、废纸等拿到废物回收站卖掉。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回收?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二:我们每家都把食品袋、包装盒、烟头、果皮等扔到蓝色垃圾桶内。

  追问:那么垃圾桶里的垃圾最后到了哪里呢?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结合学生说话随机课件出示小小资料袋:

  卫生掩埋法:顾名思义,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来。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已遭淘汰。

  焚烧法;将垃圾分类后,送入焚化炉里燃烧,并以焚烧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取暖等等。但我们*等亚洲国家很少做到将垃圾分类,所以焚烧垃圾时所产生的热量能真正用到发电、取暖的则很少。而且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止这一方法。

  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这种办法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课件三:在家里,一家人吃饭后,把剩饭、剩菜倒进小盆去喂猪。

  课件四:在家里,爸爸把死猪,在田里挖了个坑放在坑里深埋。

  点评:爸爸这样处理你觉得怎么样?请你评价,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知道垃圾不能乱扔)

  教师结合学生说话随机课件出示小小资料:

  积肥法:把垃圾堆叠起来,使废气物的纤维质和有机质腐化,变成肥料来改良土壤。我们常把落叶堆在一起,用做树木的养料,这就是一种积肥法。这种方法很少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应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很多。

  学生评价: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追问:你的资料是从哪里得来的?

  小结方法:你真会收集资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我们;自己观察到的;电视里介绍的;看课外书知道的;电脑上查等,你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从生活中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呢!

  2、小结:我们人类可真聪明,能根据垃圾种类的不同人们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四、我为校园做美容:

  情境导入:《美丽的小路》中的环保小卫士鸭先生来看我们了。(课件出示小鸭)并出示:小朋友,我每天打扫我校门前的小路,还有鹿先生给我送来了一个分类垃圾箱。小路经过我们的美容,现在可美丽了,欢迎你们来哦!你也来做个小小美容师吧!

  师:小朋友,处理我们身边的垃圾,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来,让我们先为我们的教室和学校做个小小美容师好吗?

  1、校园美容计划交流:

  (1)小朋友,你们怎么准备怎么为我们学校和教室美容呢?请你们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我们的校园美容计划交流。

  (2)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小结。

  A、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做到弯弯腰随手捡一捡。

  B、看见乱扔垃圾的同学、现象要勇敢地进行批评。

  C、建立垃圾回收站,进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D、回家向大人宣传,人人保护环境。

  (3)学生评价,哪个小组的校园美容计划好,评选出最佳校园美容师,并为“最佳校园美容师”小组发奖。

  五、小组合作,想象拓展:

  1、我们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先讨论一下,再合作完成,好吗?

  2、展示台:

  预设:想象画展示——手工小制作展示

  请各组选一名代表介绍处理垃圾的方法,组员相互补充。

  (1)其他各组小朋友认真听,并说说他们的方法哪里好?哪里不够好?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2)请大家评一评哪个小组听得最认真?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好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垃圾变废为宝,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小朋友,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校园,热爱我们生活的环境,像小鸭先生那样当好“小小小美容师”,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洁净。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3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大致了解生活垃圾的来源、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设想处理垃圾的方法,并能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一、课前准备:

  1、和其他学科老师先沟通交流(如美术老师),帮助同学们用废旧垃圾制成工艺品。

  2、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每天产出的垃圾以及社会上怎么样处理垃圾的。

  3、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创设情景

  1、同学们,老师 发现每天放学后,值日生把很多的垃圾倒入垃圾坑里,那么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出示有垃圾的纸篓)

  2、学生讨论发言。[从学生身边的垃圾入手,让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在身边。]

  二、直奔主题:

  1、师过渡:是的,我们常常把不需要的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每天人们在生活中就要产出大量的垃圾。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

  出示图片一:

  商场里人们把把一些物品的包装袋随手扔掉。

  图片二:在家里爸爸妈妈把废纸和不要的塑料袋等扫进垃圾箱。

  图片三:游乐场,人们把吃了东西的食品袋和易拉罐扔进垃圾箱。

  图片四:菜场人们把菜叶随地乱扔。

  图片五:餐馆里,人们把垃圾倒入下水道流进长江里。

  [抓住生活即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并展开思考。]

  2、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呢?

  (1)小组讨论

  (2)小组交流开始。

  (3)全班交流。老师在黑板相机板书————我的发现

  (一)、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这些垃圾都是人们把自己家的垃圾丢出来的。

  (二)、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这些垃圾时不讲卫生的人随便丢的。

  (三)、我们小组同意别的小组的看法,可是有了垃圾比丢掉,留着还有什么用呢?

  (四)、垃圾当然还可以有用的。我们小组也是觉得这些垃圾是我们人类的垃圾,但是还可以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第一个问题的完成1、垃圾是哪里来的?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在这样子的交流中要学生对身边的垃圾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成生了不同的意见。教学目的达到。]

  3、师小结告诉学生,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4、问:怎么处理这些生活垃圾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归纳:

  (一)这些垃圾可以卖掉。

  (二)垃圾也可以再利用。我们可以分开处理的。

  (三)这些垃圾可以丢进长江里去。

  针对这三个办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办法好不好。

  有同学说:“我反对,不可以把垃圾丢到长江里去的。”

  另一个同学问:“请你说一下你的理由好吗?你要把我说服气,我就不把垃圾丢到江里去。”

  回答:“因为长江的水会被垃圾搞脏了,这样子的话长江里的鱼就喝脏水,会死掉的。我们人类喝了不干净的水,就会得病。”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请大家想想看就第三个办法你认为对不对?”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小结“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就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这一环节的交流让学生自己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比较好。]

  问:你们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这些垃圾的产出吗?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过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觉得有些垃圾可以再利用,今天老师就利用废旧垃圾做了几个物品还设计了一种环保垃圾箱。

  师出示制作的装饰品,介绍环保垃箱的用途。

  问:你们有更好的想法吗? 小组合作把你们的相法画出来。

  [过合作学习,相互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交际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自主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展示台: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利用垃圾制作的工艺品。

  (2)小组派代表介绍设计的环保垃圾箱。

  (3)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物品和大家交换,去装饰自己的房间吧。(学生互相交换各自的物品并象伙伴介绍怎样摆放。

  [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发现你们真聪明啊。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留意,尽量利用可回收垃圾和正确处理垃圾,也祝愿你们将来把你们的想象和设计变成现实,那时我们的地球妈妈一定会越来越美。播放歌曲《热爱地球妈妈》

  反思:

  1、此次活动的设计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把学生在不同时间、空间所获得的经验唤起、激活。

  2、创设生活情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和交际能力。

  3、生参与面较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大致了解生活垃圾的来源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并能用通顺、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2、通过小组合作,画一画处理垃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能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和别人的交流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奖励学生的小奖章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引入话题

  1、利用多媒体出示我们身边的垃圾,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大街上,人们把食物包装纸随手仍在地上;把空易拉罐等扔在垃圾箱内。

  生:在家里,妈妈把剩菜倒进垃圾袋,然后扔进垃圾箱。

  生:叔叔把废旧电池、碎玻璃片等倒在路边。

  生:校园里,同学们把铅笔削、纸团随意丢在地上。

  师:你看我们身边处处能发现垃圾,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我们身边的垃圾。

  从学生身边的垃圾入手,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说话,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

  二、引申扩展

  师:是呀,我们常常会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当作垃圾处理掉。每天,小朋友们在学校内就产生这么多的垃圾,在生活中,我们产生的垃圾就更多了。那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是大家不讲卫生乱丢的。

  生:是小朋友扔的。

  师:谁能结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呢?

  出示句子: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很多:在校园里 ,在家中 ,在街道上 ,等这些都会产生许多垃圾。

  生: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很多,在校园里小朋友扔的纸屑,在家中爸爸妈妈扔的剩饭剩菜,在街道上人们扔的瓜子壳,等这些都会产生许多垃圾。

  师:对啊,就这么说,你说得很好,奖你一枚奖章。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很多,在校园里我们削的铅笔屑,在家中我们家人丢的废电池,在街道上人们丢的易拉罐,等这些都会产生许多垃圾。

  ……

  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而在学生说的时候尽量“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对于讲的好的学生及时地奖励他们一枚小奖章。以表示对他们的肯定,以激发下面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争取自己的小奖章。而这一方法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跃跃欲试。

  通过几组多媒体境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打开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垃圾的来源。同时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比较缺乏条理性,往往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此时,我给学生提供一种句式,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把话讲清楚,使表达有条理,一方面要求学生填句式里的词语尽量不要重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设计交流

  1、课件出示:

  聪明小博士告诉大家有关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年龄等的限制,他们对垃圾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通过设计“聪明小博士”的介绍,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也为下面的设计垃圾处理的方法打好基础。同时,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像“聪明小博士”这样的介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这一环节的设计,也同时对学生提出了认真听的要求,只有认真听,才能讲明白。

  师:听了聪明小博士的介绍,老师设计了一种环保型的垃圾箱。多媒体出示:绿色苹果型垃圾箱。它可以提醒人们把瓜皮果壳、落叶杂草、蛋壳鳞毛等垃圾投入它的肚子里。因为用这些垃圾可以生产出适于种植绿色食品、家庭养花的有机肥料。你们有其它更好的设想吗?

  师:你们又会怎样处理垃圾呢,下面请小朋友们想想:生活中的垃圾这么多,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垃圾?四人小组讨论,组长汇报。

  2、课件出示句式:

  师:请你们用这样的句式汇报:生活中的垃圾这么多,我设计了,它可以。

  (用什么办法处理垃圾)

  生交流讨论。

  心理研究学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中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在此时教师先自己示范说垃圾处理的办法。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3、反馈:

  生:生活中的垃圾这么多,我们这组设计了旧电池回收垃圾箱,因为根据刚才聪明小博士说的,旧电池的污染很大,那这个垃圾箱它就可以帮助人们回收旧电池,让旧电池不会污染我们的环境。

  师:是个不错的方法,奖你一个奖章。还有不同的点子吗?

  生:我们组根据刚才聪明小博士介绍的设计了一个白色污染箱,它可以回收生活当中的塑料袋、一次性包装盒这些垃圾。

  师: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点子,你们这组也得一枚奖章。还有其它的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设计了机器人垃圾筒,它可以自动分离垃圾,能根据垃圾的种类分出绿色垃圾、白色污染垃圾、金属垃圾,这样垃圾工人处理垃圾的时候就很方便了。

  生:我们设计了音乐垃圾箱,它可以为那些自觉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人唱颂歌。

  生:……

  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介绍说明,教师伺机评价。

  学生通过自己合作学习,能相互启发,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得以发展。通过自主想像,使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与小组成员交流,与小组成员合和。最后的实物投影展示,并再一次让学生介绍说明,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升华

  1、师小结:

  看了小朋友们的设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太出色了。将来,当你们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时,我们的地球妈妈肯定会变得越来越美。

  2、欣赏歌曲《热爱地球妈妈》。

  【教学思路】

  1、源于生活,引发思维激情: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的口语交际提供了活水源泉,因为“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扎实的口语交际应该兼容并蓄,打通课内外的壁垒,把学生各种时间、空间所获得的经验唤起、激活。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身边产生的垃圾入手,先让他们说说*时生活当中,校园、街道、家里这些垃圾的来源。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畅所欲言,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再由此引申到社会、生活,以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

  2、创设情景,鼓励积极参与:

  创设交际情境,一方面指在教学中创设与交际训练有关的语境;另一方面指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言语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组处理垃圾的镜头。因为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亲眼目睹,激发了参与的热情,增强了说话的欲望。而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形式,扩大了参与的广度,提高训练的效益。

  3、激活思维,发展想像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中,不但要渗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渗透思想教育、渗透审美教育,更要渗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创新能力的渗透不只是提供一个民主的氛围,一个生活色彩情景,更主要的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第三块内容时,我让学生听一下“聪明小博士”有关科学垃圾分类的介绍,补充一些相关垃圾的知识,然后让他们小组合作,说说画画,设计也更多更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

  这篇口语交际能充分地检验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提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做到把知识、能力、趣味、感受整合在一起。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兴致极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就身边的垃圾进行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的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义乌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吗?那你觉得义乌城干净吗?(可以播放义乌的风光或校园风光,让学生感受城市的整洁美)

  城市里的垃圾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要谈的话题是:

  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小调查的汇报交流

  (1)每人在小组里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2)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

  垃圾的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

  厨房垃圾。

  三、开展活动,处理垃圾

  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少不了出现垃圾,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干净,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

  1、让学生自由说说,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可能会说扔到垃圾桶里、垃圾房里去了,那么老师就追问:“垃圾房装满了怎么办?)

  2、该怎么处理垃圾呢?今天我们来成立“点子公司”,为处理垃圾出出点子吧。

  (1)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公司,动脑子,想办法。

  (2)分组汇报。注意评议:

  谁听的认真?谁的点子好?好在哪里?

  你认为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四、介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

  1、义乌的处理办法:塔山垃圾填埋场。

  2、焚烧法。

  3、积肥法。

  五、讨论质疑,求真创新

  1、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看法。

  2、介绍美科学家研制出用人造闪电出来垃圾的新方法。

  六、导行

  我为创建出力,携手共建全国卫生城。

  成立环保小卫队。

  资料:

  处理垃圾的方法:

  卫生掩埋法:顾名思义,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来。

  焚烧法;将垃圾分类后,送入焚化炉里燃烧。

  积肥法;把垃圾堆叠起来,使废气物的纤维质和有机质腐化,变成肥料来改良土壤。

  美马萨诸理工学院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成功利用人造闪电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热量能将垃圾熔化,待冷却后,有害废物可以变为没有毒害的巨大玻璃。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预习《美丽的小路》和《失物招领》,唱《拍手歌》

  教具准备:

  生活垃圾、垃圾桶

  学具准备:

  彩笔、图画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鸭门前美丽的小路

  师:小朋友,前几天老师到老朋友鸭先生家做客,发现它家门前的小路可漂亮了,小朋友想不想一起去看看?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出发,小朋友请看,你们喜欢这里吗?为什么?

  2、展示课件:鸭门前又脏又臭的小路

  师:鸭先生在这里住得可舒服了。可是,有一次鸭先生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大吃一惊:美丽的小路不见,你们看,小路变成了什么样子了?

  生:小路上到处是……

  师:是啊,小路到处是垃圾,(板书:垃圾)又脏又臭,我们都不喜欢。

  3、师:小路上这些垃圾,你们在哪里也见过?(路边、学校、家里……)(指3名)

  师:是啊,其实这些垃圾都在我们身边。(板书:我们身边的)今天我们一起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说一说垃圾从哪里来。

  师:小朋友,这些垃圾都从哪里来的?

  1、指2、3名学生说。(真颁,说得真完整、真大声)

  2、实物展示:(牛奶盒)

  师:老师也会说,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注意听,听一听老师说得好不好?(有没有大声地把话说完整。)

  师示范:我把牛奶喝完了,牛奶盒就成了垃圾。(老师说得好不好?好在哪)

  生:评一评

  师:你真棒,那你能不能也大声地完整地说一遍。

  3、指名说:(课件展示:香蕉皮)

  师:这是什么,谁能像刚才那个同学那样大声完整地说?请其它小朋友注意听,听他说得好不好?

  (1)指名说

  (2)生评

  (3)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话说得很清楚,听得可认真

  4、展示课件(垃圾图:矿泉水瓶、洗发水瓶、包装袋、蛋壳、废纸、桔子皮)

  师:这些你们有信心说出来吗?请每个小朋友选1幅用1句话说给同桌听。说完就举手,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1)同桌说

  (2)指名说。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小朋友听。(板书:垃圾的名称)

  5、说一说:你身边的垃圾(家里、学校……)

  师:小朋友真厉害,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也是垃圾?(板书:……)

  三、行为判断

  1、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判断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对还是不对?为什么?(如果香蕉皮不扔进垃圾桶里,会怎么样?)要是你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提醒他?(提醒时要注意有礼貌)

  2、演一演:现在老师要请一位小演员演乱扔香蕉皮的小男孩,谁愿意来提醒他?

  四、怎么处理身边的垃圾

  1、说一说:垃圾放在哪里?

  (1)师:小朋友真有礼貌,我们有了垃圾应该放在哪里?(贴:垃圾箱)

  (2)师:请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垃圾箱?

  师:小朋友的眼睛真亮,观察得真仔细。

  2、垃圾分类

  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垃圾放在垃圾箱里,慢慢地,桶里的垃圾越来越多。嘘,你们仔细听,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课件展示:报纸说:“我的身体被菜汁弄湿了,发霉了,还有一股难闻的臭味呢,太难受了!”

  矿泉水瓶说:“我的身体快被挤破了,真难受!”易拉罐说:“别挤!我的身体都变形了。”

  果皮、菜叶说:“我们都快被挤成汁了,难受极了!”

  垃圾小朋友一起说:“小朋友,快帮帮我们吧!”

  师:你可别小看这些垃圾,它们有的是可以回收的,有的是不可以回收,所以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师:你知道哪些垃圾也可以回收?(生边说师边连线)

  师:哪些垃圾不可以回收?

  3、做“垃圾分类”游戏

  (1)师:现在我们来玩个“垃圾分类”游戏,请小朋友注意听,听一听我们要怎么玩这个游戏。

  (2)师宣布规则:小朋友要先想想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分这些垃圾,然后,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把垃圾分到垃圾桶里。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分好后看一组做得最端正。

  (3)学生动手分垃圾

  (4)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1名代表到台上说,要把你们是怎么分这些垃圾清楚地告诉大家,如果说得响亮又完整,老师会把心爱的小制作送给他们小组。

  (5)刚才有很多小朋友也想上台来,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们在小组里找个小伙伴互相说一说。说完请坐好,哪个小组最安静,老师就会悄悄地把礼品放在你们桌上。

  4、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帮这些垃圾找到了家,你们听它们笑了。(录音)

  5、师:小朋友表现真好,我们可以把不能回收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场去,可以回收的垃圾拿去卖给废品收购处,如果每个小朋友卖1块钱的垃圾,全班48个小朋友就可以得到48块,你们打算怎么花这些钱最有意义。

  6、师: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刚才小朋友得到的礼品都是用废弃物精心制作的,只要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也能做出许多漂亮的物品,把教室、房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都很爱护环境,相信你们也能用手中的画笔,告诉人们不要乱丢垃圾,你们想怎么画?(指名说)

  在画之前,请小朋友注意听老师一个要求,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画完的小朋友,请你勇敢地站起来,带上的你画把你想法告诉后面的听课老师,和老师说话要注意什么?(有礼貌)谁愿意先来跟老师说一说?音乐一停,小朋友就要回坐位坐好。

  生:动手画、交流

  六、总结。课件展示:鸭门前美丽的小路

  师:小朋友真能干,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小朋友的努力下,人们行动起来了,你们看,鸭先生门前的小路上的垃圾不见了,小路比以前更美了。

  七、课间歇息:唱《拍手歌》

  鸭先生可高兴了,它邀请我们一起唱《拍手歌》。

  八、课外延伸

  小朋友,我们也行动起来吧,把教室里的垃圾捡起来吧,看哪个小朋友捡得又快又干净,这些垃圾你准备怎么处理,(真懂事,扔完后还要记得洗小手,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口语交际《我们身边的垃圾》设计意图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它体现了新教材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由于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环保意识不足,语言能力有限,让他说“垃圾是从哪里来的”不算难,但要说清楚“该怎么处理垃圾”却不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好表现,情绪易于调动。因此,我将这一节口语交际安排于一个又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去观察、表达与交流。

  设计理念:

  一、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这一课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我创设了多个情境让学在多个回合当中有层次的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

  1、创设鸭门前小路环境变化的情境。

  2、创设和老师扮演扔香蕉皮时的礼貌对话的情境。

  3、创设给垃圾分类的情境。

  4、创设把自己画一画的想法告诉听课老师的情境。

  在各个情境中,让学生由自己说,到同桌说、小组说,再到和听课老师进行口语交际,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训练了学生倾听、应对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团结协作能力;待人处事、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体现放与导的关系

  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不等于放弃教师的指导,口语交际怎样一步一步的引深、拓宽需要教师的指导,怎么使交际不浮在表面,有实质性的内容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以下示范:

  1、在让学生说一说垃圾从哪里来,我先出示一个牛奶盒大声完整地说“我把牛奶喝完了,牛奶盒就成了垃圾”,并让学生评议,通过我的示范,让学生知道在说话时要大声、完整。通过学生的评议,让学生懂得听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倾听。

  2、让学生画一幅画,告诉听课老师自己的想法,在和听课老师互动前,先让学生和我说说,让学生知道和老师说话要有礼貌,要把话说完整。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预习《美丽的小路》和《失物招领》,

  教具准备:生活垃圾、垃圾桶

  学具准备:彩笔、图画纸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鸭门前美丽的小路

  师:小朋友,前几天老师到老朋友鸭先生家做客,发现它家门前的小路可漂亮了,小朋友想不想一起去看看?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出发,小朋友请看,你们喜欢这里吗?为什么?

  2、展示课件:鸭门前又脏又臭的小路

  师:鸭先生在这里住得可舒服了。可是,有一次鸭先生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大吃一惊:美丽的小路不见,你们看,小路变成了什么样子了?

  生:小路上到处是……

  师:是啊,小路到处是垃圾,(板书:垃圾)又脏又臭,我们都不喜欢。

  3、师:小路上这些垃圾,你们在哪里也见过?(路边、学校、家里……)(指3名)

  师:是啊,其实这些垃圾都在我们身边。(板书:我们身边的)今天我们一起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说一说垃圾从哪里来。

  师:小朋友,这些垃圾都从哪里来的?

  1、指2、3名学生说。(真棒,说得真完整、真大声)

  2、实物展示:(牛奶盒)

  师:老师也会说,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注意听,听一听老师说得好不好?(有没有大声地把话说完整。)

  师示范:我把牛奶喝完了,牛奶盒就成了垃圾。(老师说得好不好?好在哪)

  生:评一评

  师:你真棒,那你能不能也大声地完整地说一遍。

  3、指名说:(课件展示:香蕉皮)

  师:这是什么,谁能像刚才那个同学那样大声完整地说?请其它小朋友注意听,听他说得好不好?

  (1)指名说

  (2)生评

  (3)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话说得很清楚,听得可认真

  4、展示课件(垃圾图:矿泉水瓶、洗发水瓶、包装袋、蛋壳、废纸、桔子皮)

  师:这些你们有信心说出来吗?请每个小朋友选1幅用1句话说给同桌听。说完就举手,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1)同桌说

  (2)指名说。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小朋友听。(板书:垃圾的名称)

  5、说一说:你身边的垃圾(家里、学校……)

  师:小朋友真厉害,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也是垃圾?(板书:……)

  三、行为判断

  1、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判断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对还是不对?为什么?(如果香蕉皮不扔进垃圾桶里,会怎么样?)要是你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提醒他?(提醒时要注意有礼貌)

  2、演一演:现在老师要请一位小演员演乱扔香蕉皮的小男孩,谁愿意来提醒他?

  四、怎么处理身边的垃圾

  1、说一说:垃圾放在哪里?

  (1)师:小朋友真有礼貌,我们有了垃圾应该放在哪里?(贴:垃圾箱)

  (2)师:请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垃圾箱?

  师:小朋友的眼睛真亮,观察得真仔细。

  2、垃圾分类

  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垃圾放在垃圾箱里,慢慢地,桶里的垃圾越来越多。嘘,你们仔细听,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课件展示:报纸说:“我的身体被菜汁弄湿了,发霉了,还有一股难闻的臭味呢,太难受了!”

  矿泉水瓶说:“我的身体快被挤破了,真难受!”易拉罐说:“别挤!我的身体都变形了。”

  果皮、菜叶说:“我们都快被挤成汁了,难受极了!”

  垃圾小朋友一起说:“小朋友,快帮帮我们吧!”

  师:你可别小看这些垃圾,它们有的是可以回收的,有的是不可以回收,所以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师:你知道哪些垃圾也可以回收?(生边说师边连线)

  师:哪些垃圾不可以回收?

  3、做“垃圾分类”游戏

  (1)师:现在我们来玩个“垃圾分类”游戏,请小朋友注意听,听一听我们要怎么玩这个游戏。

  (2)师宣布规则:小朋友要先想想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分这些垃圾,然后,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把垃圾分到垃圾桶里。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分好后看一组做得最端正。

  (3)学生动手分垃圾

  (4)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1名代表到台上说,要把你们是怎么分这些垃圾清楚地告诉大家,如果说得响亮又完整,老师会把心爱的小制作送给他们小组。

  (5)刚才有很多小朋友也想上台来,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们在小组里找个小伙伴互相说一说。说完请坐好,哪个小组最安静,老师就会悄悄地把礼品放在你们桌上。

  4、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帮这些垃圾找到了家,你们听它们笑了。

  5、师:小朋友表现真好,我们可以把不能回收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场去,可以回收的垃圾拿去卖给废品收购处,如果每个小朋友卖1块钱的垃圾,全班45个小朋友就可以得到45块,你们打算怎么花这些钱最有意义。

  6、师: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刚才小朋友得到的礼品都是用废弃物精心制作的,只要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也能做出许多漂亮的物品,把教室、房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都很爱护环境,相信你们也能用手中的画笔,告诉人们不要乱丢垃圾,你们想怎么画?(指名说)

  在画之前,请小朋友注意听老师一个要求,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画完的小朋友,请你勇敢地站起来,带上的你画把你的想法告诉后面的听课老师,和老师说话要注意什么?(有礼貌)谁愿意先来跟老师说一说?说完就要回坐位坐好。

  生:动手画、交流

  六、总结。

  课件展示:鸭门前美丽的小路

  师:小朋友真能干,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小朋友的努力下,人们行动起来了,你们看,鸭先生门前的小路上的垃圾不见了,小路比以前更美了。

  八、课外延伸

  小朋友,我们也行动起来吧,把教室里的垃圾捡起来吧,看哪个小朋友捡得又快又干净,这些垃圾你准备怎么处理,(真懂事,扔完后还要记得洗小手,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九,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垃圾

  矿泉水瓶

  洗发水瓶

  可以回收

  包装袋

  蛋壳

  废纸

  不可以回收

  桔子皮

  菜叶

  瓜子壳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8

  资料:

  处理垃圾的方法:

  卫生掩埋法:顾名思义,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来。

  焚烧法:将垃圾分类后,送入焚化炉里燃烧。

  积肥法:把垃圾堆叠起来,使废气物的纤维质和有机质腐化,变成肥料来改良土壤。

  美马萨诸理工学院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成功利用人造闪电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热量能将垃圾熔化,待冷却后,有害废物可以变为没有毒害的巨大玻璃。

  一、课前准备

  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学校、家附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的垃圾进行观察。)

  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义乌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吗?那你觉得义乌城干净吗?(可以播放义乌的风光或校园风光,让学生感受城市的整洁美)

  城市里的垃圾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要谈的话题是:

  我们身边的垃圾

  小调查的汇报交流。

  每人在小组里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每组派代表交流。

  三·、教师小结:

  垃圾的来源:果皮纸屑、塑料袋、各种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园垃圾)

  厨房垃圾。

  开展活动,处理垃圾。

  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少不了出现垃圾,但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仍然这么美丽干净,你们知道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吗?

  1、让学生自由说说,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可能会说扔到垃圾桶里、垃圾房里去了,那么老师就追问:“垃圾房装满了怎么办?)该怎么处理垃圾呢?今天我们来成立“点子公司”,为处理垃圾出出点子吧。

  (1)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公司,动脑子,想办法。

(2)分组汇报。注意评议:谁听的认真?谁的点子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有哪里不够好?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四、介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法。

  义乌的处理办法:塔山垃圾填埋场。焚烧法。积肥法。

  五、讨论质疑,求真创新。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请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从环保、废物利用等方面谈谈看法。

  介绍美科学家研制出用人造闪电出来垃圾的新方法。

  六、导行。我为创建出力,携手共建全国卫生城。成立环保小卫队。

  学习目标:

  就身边的垃圾进行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知道垃圾要分类,对人有用的垃圾可再利用,懂得保护校园环境卫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引入话题

  1、出示图片(有关垃圾从哪里来的图片):

  如:妈妈拣菜、削苹果、刨铅笔。

  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猜猜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什么呢?

  3、板书课题:

  我们身边的垃圾

  二、创设情景,发现垃圾

  师:小朋友们,鸭先生屋前的小路被小动物们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在这样的小路上散步、玩耍,那肯定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校园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想不想看一看?那么老师也带你们到操场周围去散散步吧!大家说好不好?

  1、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环境卫生:

  ⑴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吗?为什么?

  ⑵动员学生找一找校园角落的垃圾,想一想:

  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边走边和同桌讨论。)

  2、学生返*师讨论:

  ⑴刚才,小朋友们在校园里看到了哪些垃圾?

  ⑵说说校园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⑶师:既然校园里不可避免出现垃圾,我们又不可能在垃圾里生活、学习,所以垃圾一定要处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处理校园里的垃圾呢?

  三、开展活动,出理校园垃圾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点子公司”的游戏好吗?

  2、有谁知道“点子公司”是干什么的呢?

  3、我们要成立“点子公司”要出什么点子呢?

  (为处理校园垃圾出点子。)

  4、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若干公司,并给公司取个名字。

  5、“点子公司”开始办公,比一比哪个“点子公司”讨论得最热烈?

  四、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请“点子公司”选一名代表介绍本公司的点子计划,组员可以补充:

  生1:我要造一种机器,这种机器能把垃圾压缩的很小,这样垃圾就不会占很大的空间了。

  生2:我要设计一种专门吃垃圾的机器人,它把垃圾吃下去后,能在肚子里加工,自动为垃圾分类,把对人有害的垃圾留在肚子里消除掉,把人有用的垃圾吐出来。这样就减少了工人叔叔的工作。

  生3:我要将塑料袋、废纸等一些废弃垃圾制作成玩具,如会飞的娃娃、面具、头饰等。

  生4:我要将一些饮料罐制作成花盆、花篮及一些生活用品。

  2、评议:

  说说点子好在哪里?哪里不够好?适当补充。

  3、评一评:

  哪个公司的点子最好,好在哪里?

  评出最好的三个公司,颁发“金点子小奖章”。

  4、小结:

  是呀,对生活中的垃圾,我们要进行分类。对我们有用的垃圾,我们要合理利用。而对我们有害的垃圾要消除。小朋友,让我们大家都来热爱我们的校园,当好“校园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洁净。

  五、活动延伸

  1、画一画:

  如何更好地为垃圾分类,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

  2、做一做:

  合理利用垃圾,让废弃物再生。

  3、成果展示会。

  【教学反思】

  本课中涉及的垃圾,虽然就在我们的身边、触手可及,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的垃圾,而且垃圾要进行分类,对人有害的垃圾要消除,对人有用的垃圾要经过加工创造,合理利用的话,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资源,让它再生成为新的产品。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

  1、注重观察体验:

  本课有关环保的问题,离孩子生活较远,表达起来难度教大,学生容易出现词不达意或无话可说的现象。因而,教学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中,孩子们从多方面得到了直观、深刻的感受,知道了校园中存在哪些垃圾以及这些垃圾的来源。这样,这些*日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为大家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实践的感知积累,于是,到了课堂上,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都打开了,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讲述各自的想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观察体验:

  既然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现垃圾,而我们又不可能在垃圾中学习生活,因而,垃圾是一定要处理的,那么,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呢?教学时,我以玩“点子公司”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顿时,这一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炬。孩子们思维灵敏,想法独特新奇,有创造性。他们的一个个奇思妙想,在我的内心激起了强烈的震撼。这使我们不由得想到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3、注重实际操作,培养创造力:

  教学本课后,我增设了一个拓展活动环节,让学生把如何更好地为垃圾分类,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画成画,或者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小制作,并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虽然,孩子们的作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无形中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认识垃圾及其产生原因,认识各种垃圾箱。

  2、用画实物、写数字等形式记录

  幼儿园

  、家庭一周中产生的垃圾名称及数量。

  3、了解垃圾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产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班内用的垃圾统计表一张,家庭用的垃圾统计表若干活动过程:

  1、观看

  幼儿园

  里的垃圾箱,初步认识垃圾及其产生原因。

  教师提出问题:垃圾箱里有什么?什么叫垃圾?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垃圾?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丰富词汇:生活垃圾。

  2、猜想:我们一天会制造多少垃圾?

  教师提问:垃圾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制造的没有用的废物,猜猜我们一天会制造多少垃圾?

  3、统计:我们制造的垃圾。

  出示垃圾统计表,教师讲解垃圾统计表的用法:用画画的形式将自己在一日活动中制造的垃圾名称及数量记录在垃圾统计表里。

  4、活动延伸:统计家庭中制造的垃圾。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设计家庭用的垃圾统计表,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1

  课前准备:

  和其他学科老师先沟通交流(如美术老师、科技老师),帮助同学们用废旧垃圾制成工艺品。

  创设情景: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用废旧的布制成的“比伽丘”,动画片里的卡通造型)。

  同学们兴奋得大叫:“比伽丘!欢迎比伽丘!”

  “谢谢1(2)班的小朋友,你们真热情,想不想和我玩一玩呢?”同学们听着老师模仿比伽丘的声音,开心的大笑:“想玩,想玩啊!”

  “那我可是最喜欢和聪明的孩子做朋友的,还要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讲话,多动脑。你们能做到吗?”

  “当然可以啦!”

  二、直奔主题

  1、出示课件(垃圾成群)提问:“我们身边的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

  (2)小组讨论(现说说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学习)

  例一:我们小组要认真学习。

  例二:我们小组要认真合作。

  (3)小组交流开始。

  (4)全班交流。老师在黑板相机板书我的发现

  (一)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这些垃圾都是人们把自己家的垃圾丢出来的。

  (二)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这些垃圾时不讲卫生的人随便丢的。

  (三)我们小组同意别的小组的看法,可是有了垃圾比丢掉,留着还有什么用呢?

  (四)垃圾当然还可以有用的。我们小组也是觉得这些垃圾是我们人类的垃圾,但是还可以用。

  (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第一个问题的完成1、垃圾是哪里来的?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在这样子的交流中要学生对身边的垃圾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成生了不同的意见。教学目的达到。

  2、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一)这些垃圾可以卖掉

  (二)这些垃圾可以丢进大海里去。

  一个同学说:“我反对,不可以把垃圾丢到大海里去的。”

  同学问:“请你说一下你的理由好吗?你要把我说服气,我就不把垃圾丢到海里去。”

  回答:“因为大海的水会被垃圾搞脏了,这样子的话大海里的鱼就喝脏水,会死掉的。我们人类喝了不干净的水,就会得非典死掉的。”

  “你说得好像很有道理,我要问问比伽丘对不对?”这个同学转头问我“比伽丘,他说得多吗?”

  我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就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谢谢,比伽丘!谢谢苏宏博同学对我的提醒。”

  “不用谢。”

  (三)“我觉得有些垃圾可以再利用,有些垃圾就要把它烧掉,用它来发电。大家有不同意见吗?有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一位同学问:“请问,垃圾烧了会有火灾的呀!”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我会派工人守在那里值班,就不会找火了。你同意吗?”

  “谢谢你的回答,我同意!”

  “我有个问题不懂!”又有一位同学发问。

  “请你问吧!”

  “你说垃圾烧掉了可以发电,我怎么不知道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同学神气的说“是真的可以的。我和我爸爸上网查资料时知道的,你也可以去上网查一下。”

  “谢谢你,我一定叫我爸爸带我去上网,上网可以看到比伽丘和蓝猫吗?

  “当然可以看到的”。

  听这两位神乎其神的神侃,我觉得这时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不单纯是为了他们知道如何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

  3、展示台(这本来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我把它移到了口语交际里来了)

  (1)展示自己用垃圾制作的工艺品。

  (2)去和你喜欢的小朋友交流也可以和比伽丘来交流

  (3)放音乐全班交流大会

  (4)到台上去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小朋友,你们看我这是什么呢?”一个同学拿着用矿泉水瓶制作成的花篮在问。

  “我知道,你这是个花篮,请问是怎么做成的呢?”

  “我先找一个没用的瓶子,拿一把剪刀把上边剪去,再剪出一条条的花边,把花边圈起来就是漂亮的花篮了。你听懂了吗?”

  “听懂了,我回家也要做一个。”

  (二)“同学们,我这是一条军舰,你们知道我是用什么制作的吗?”

  “用泡沫。”

  “用牙签。”

  “大家回答得很对。我把没用的泡沫和牙签还有一些纸片,制作成了这艘军舰。”

  “请问你制作这个有什么用呢?”

  “嗯!我制作这个”开始不知道如何回答,想了想说:“我把它放在我的桌子上,总比当成垃圾丢在外边好吧?”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

  最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请其它班级的老师是和同学来参观。

  三、扩展(这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加油站)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比伽丘对你们非常满意。请大家把你们收集的商标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读一读上边的汉字,一齐动手制作成喜欢的工艺品。

  有用商标制成的彩带、门帘等等。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菁选2篇)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

  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多媒体展示)

  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 ……)

  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

  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

  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6、科学上,把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多媒体)

  7、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物质在变化

  (一) 物质在变化

  我们教室里的这些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你能举些例子吗?

  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物质在变化。(板书:物质在变化)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下面,我们也来让一些物质发生变化。(出示易拉罐压扁前后的组图)

  2、把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形状)

  3、易拉罐发生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预设:是的)

  4、 (投影出示水结冰的图片)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体积、形状、状态、温度……)

  5、水结冰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冰是固态的水,可举例,夏天我们吃冰棍,把它塞在嘴里,融化了还是水)

  6、易拉罐和水都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哪种变化比较快?(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7、那么,它们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预设: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没有产生新物质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来,则先过渡到下个环节)。

  8、师边听汇报边及时板书: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

  小结: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大小

  (三)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接下来我们再来使一些物质发生变化。每小组从火柴盒中拿出一根火柴,把它折断,火柴折断发生了哪些变化?(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

  2、每小组从火柴盒中拿出一根火柴,把它点燃,火柴燃烧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形状、体积、颜色、温度、产生火、产生炭……)

  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3、问这两种变化一样吗?(预设:不一样,火柴被折断只是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火柴燃烧则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4、哪一种变化跟易拉罐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似?

  5、出示铁生锈的图片,铁钉生锈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体积、颜色、手感、牢固度、产生锈……)

  6、这两种变化有哪些相同之处?(产生了新的物质)

  7、小结:物质在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没有产生新物质;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多媒体展示)

  8、过渡引申:我们研究的都是现有的物质,那么像岩石、房屋、马路都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说出你的依据。

  9、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有些变化的速度比较快,有些比较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到。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接下来就让我们亲自体验让物质发生变化。

  2、你有哪些方法让老师手中的这张纸发生变化?(预设:折、烧…..)

  3、老师给每小组准备了一根蜡烛,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蜡烛发生变化

  (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把你们打算使用的方法填写到“记录表”中。)

  4、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5、那就请大家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让蜡烛发生变化,并仔细观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生实验,完成“记录表”。)

  6、哪个小组先让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

  7、补充:蜡烛燃烧后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如蜡烛油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蜡油是蜡受热熔化后形成的,冷却后又是蜡,所以并不是一种新的物质。)

  8、这些新物质到哪里去了?怎样验证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呢?(我们只看到蜡烛在不断地减少,是不是物质会减少或者消失了呢?)

  (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9、从大家激烈地讨论中(大家的实验中)可见,物质的变化是多么的复杂,往往不止一种变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整个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

  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酒精灯、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张手工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张手工纸进行一次小小的折纸比赛,有没有兴趣?

  (讲述比赛要求:

  1、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自行设计一种你喜欢的折纸作品,做好后放到展台上。

  2、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好,用时最短,谁就获胜)听清楚了吗?好现在开始)

  同学们自行活动,教师计时(3、2、1停)。

  师:评价学生们的表现

  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纸制作了这么多种物品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汇报:

  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关于物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揭示课题:(板书:1、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是物质,那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呢?(预设:空气)

  讨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学生交流,汇报:

  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出示自制简易天*,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学生观察。

  提示:注意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引导:空气受热膨胀跑掉了,说明空气的存在)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实际上除了空气,还有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的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以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和我们每天用到的电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也都是物质。

  (出示课件)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认识物质在变化

  谈话: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当中,世界上这么多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观察来研究一下吧。

  讲述: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组身边的物质,它们每一组还是兄弟家族呢!下面请各组同学打开材料袋看看每一组兄弟家族都是什么?

  小组观察、介绍材料名称:(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师板书: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水——水结成的冰)

  提问:看一看谁和谁是兄弟?

  学生汇报:

  谈话:一会儿就请每一组同学选择你们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观察,比较每一组兄弟家族,观察中你们会有什么发现?观察前先让我们看老师给你的观察提示:

  (课件展示)观察提示:

  1、把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2、观察水和水结成的冰它们有什么不同?水结冰后是否变成了别的物质?

  3、观察火柴和火柴燃烧后变成的"火柴梗,思考:火柴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燃烧后的火柴梗还是火柴吗?变成了什么物质?

  4、观察铁钉和铁钉上的锈,思考: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锈还是不是铁?

  讲述:在观察前我们还要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认识一下观察记录表。

  (课件展示)观察记录表:

  谈话:现在就请各组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仔细观察思考,并讨论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小组观察记录表)

  小结:评价学生的表现

  提问:根据我们的观察,你发现这四组物质中哪两组变化有相同之处?(引导:第一组和第二组有相同之处;第三组和第四组有相同之处)

  讲述: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相同之处。(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单)

  (出示课件)讨论:易拉罐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这两种物质的变化都是形态、大小发生变化)

  小结: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都是形态和大小发生了变化。板书:形态、大小变化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相同之处。(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单)

  (出示课件)讨论: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火柴燃烧后变成了木碳是一种新的物质;铁锈也是不同与铁的新物质)

  小结: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都产生了不同与原来的新物质。(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课件展示)讨论:以上四种物质的变化过程,你觉得那种变化在课堂上能实现?那种变化在课堂上不能实现?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把易拉罐压扁、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能实现,因为他们变化速度快。水结成冰、铁钉生锈不能实现,因为他们变化速度缓慢。)

  小结:物质都在变化,有的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变化速度缓慢。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在变化的,老师今天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这样几种物质(粉笔、白纸、蜡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谈话:下面就要动手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我们的想法吧!可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出实验要求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

  A、请用尽量多的方法使粉笔、白纸、蜡烛发生变化

  B、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单上

  让物质发生变化实验记录单

  温馨提示:实验中要分好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讲述: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取出材料袋开始实验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微观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以上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汇报:(引导:有的变化只改变形态、大小;有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小结:可见物质的变化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板书:人为)

  知识拓展: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人为的因素可以使身边的物质发生变化,那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像岩石、房屋、马路是不是也在变化呢?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汇报:(引导:岩石——风化;房屋——变形、裂缝;马路——塌陷、凸起等)

  小结:这些物质也在变化,它们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板书:自然)

  总之物质是在变化的,变化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知识巩固:

  (课件展示)说一说通过本科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棒,发挥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六年二班学生团队的风采,我希望同学们下节课表现得更出色,有没有信心?(有)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3篇

《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1

  《混合身边的物质》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观察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课前,我用两只250ml的烧杯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是在其中一个杯子里先倒入3匙醋,再倒入1匙小苏打,接着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开后,一根伸入这个杯子里,火柴马上熄灭,而另一根伸入空杯子里却继续燃烧;第二次是在一个杯子里先倒入1匙小苏打,再倒入3匙醋,然后摇晃几下杯子,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别伸入两个杯子里,实验结果同上次一样。第二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放小苏打和醋的先后顺序以及摇晃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考虑到学生把点燃的火柴伸进烧杯底部的困难,后来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材料时,就改用两只500ml的烧杯做实验。

  一、事件:

  “小苏打和醋”这一活动是本课的中心活动,我按照以下预设程序进行:

  (1)观察小苏打和醋;

  (2)猜测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会怎样;

  (3)混合小苏打和醋,观察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

  (4)解释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

  (5)根据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作出判断。

  开始,前两个程序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在进入第3个程序时,我提醒学生要按教材上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交流时,学生都能说出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冒出气泡;开始气泡很多,后来慢慢变少;气味变了等现象,有很多学生猜测是产生了气体,而且可能是二氧化碳。接着我提出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让学生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开后,再同时把一根伸进小苏打和醋混合的杯子里,而另一根伸进另一只空杯子里,观察比较两只杯子发生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由于我课前了解到许多学生不会划火柴,所以就先做划火柴的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

  再次汇报交流时,全班6个小组居然有5个小组的火柴没有马上熄灭。当时我感到非常意外,刚想让学生重新做一次,马上又意识到这是传统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而新课标提倡重过程轻结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才是科学课的核心问题,于是我要学生分析讨论各自发生的实验现象。火柴没有熄灭的一方有的说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没有产生气体,而是生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有的说生成的气体飘走了,也有的说产生的气体可能混合在空气里了;火柴熄灭的一方说生成了气体并且就在杯子里,因为熄灭的火柴正好验证了他们的猜想,而且这种气体比空气重,会沉在杯底……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这时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但没有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建议学生说说他们的实验过程,并在黑板上归纳出双方的不同点:有的认为点燃火柴的时间太久,耽误了时间;有的认为小苏打和醋放的比例不对;有的说火柴伸进去后离杯底太远;有的说杯子太大了,而生成的气体太少;还有的认为小苏打和醋放的先后顺序不对……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排除各种原因按教材上的操作要求重做一次,结果全班各实验小组结果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学生们都明白了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是生成了能使火柴熄灭的气体,而且这种气体比空气重等发现。我进一步提问:“从这两次实验中,你还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说:“实验材料的多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实验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效果;做实验要严格按照要求,否则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2

  《混合身边的物质》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观察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课前,我用两只250ml的烧杯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是在其中一个杯子里先倒入3匙醋,再倒入1匙小苏打,接着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开后,一根伸入这个杯子里,火柴马上熄灭,而另一根伸入空杯子里却继续燃烧;第二次是在一个杯子里先倒入1匙小苏打,再倒入3匙醋,然后摇晃几下杯子,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别伸入两个杯子里,实验结果同上次一样。第二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放小苏打和醋的先后顺序以及摇晃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考虑到学生把点燃的火柴伸进烧杯底部的困难,后来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材料时,就改用两只500ml的烧杯做实验。

  一、事件:

  “小苏打和醋”这一活动是本课的中心活动,我按照以下预设程序进行:

  (1)观察小苏打和醋;

  (2)猜测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会怎样;

  (3)混合小苏打和醋,观察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

  (4)解释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

  (5)根据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作出判断。

  开始,前两个程序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在进入第3个程序时,我提醒学生要按教材上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交流时,学生都能说出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冒出气泡;开始气泡很多,后来慢慢变少;气味变了等现象,有很多学生猜测是产生了气体,而且可能是二氧化碳。接着我提出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让学生同时点燃两根火柴分开后,再同时把一根伸进小苏打和醋混合的杯子里,而另一根伸进另一只空杯子里,观察比较两只杯子发生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由于我课前了解到许多学生不会划火柴,所以就先做划火柴的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

  再次汇报交流时,全班6个小组居然有5个小组的火柴没有马上熄灭。当时我感到非常意外,刚想让学生重新做一次,马上又意识到这是传统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而新课标提倡重过程轻结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才是科学课的核心问题,于是我要学生分析讨论各自发生的实验现象。火柴没有熄灭的一方有的`说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没有产生气体,而是生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有的说生成的气体飘走了,也有的说产生的气体可能混合在空气里了;火柴熄灭的一方说生成了气体并且就在杯子里,因为熄灭的火柴正好验证了他们的猜想,而且这种气体比空气重,会沉在杯底……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这时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但没有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建议学生说说他们的实验过程,并在黑板上归纳出双方的不同点:有的认为点燃火柴的时间太久,耽误了时间;有的认为小苏打和醋放的比例不对;有的说火柴伸进去后离杯底太远;有的说杯子太大了,而生成的气体太少;还有的认为小苏打和醋放的先后顺序不对……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排除各种原因按教材上的操作要求重做一次,结果全班各实验小组结果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学生们都明白了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是生成了能使火柴熄灭的气体,而且这种气体比空气重等发现。我进一步提问:“从这两次实验中,你还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说:“实验材料的多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实验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效果;做实验要严格按照要求,否则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反思 (菁选3篇)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反思1

  教学重点:

  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教学时,我首先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由《西游记》中孙悟空变身成虫子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的故事,引入课文,现在有纳米技术也非常新奇,让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问题教学贯串课堂

  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两遍,并从中提出问题,按课文的顺序提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什么是纳米技术?然后让其他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并说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借机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案格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掌握答题技巧。接着,学生有的问:纳米技术的新奇体现在哪里?这是文章的重点,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有的同学提出:纳米技术有哪些应用呢?将来会怎么发展呢?学生在阅读中找出答案,问题全部找到答案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了,比老师讲解的效果要好了很多。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西游记》中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适当地引导入课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贯串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很好,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并教给学生答题技巧,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不足之处

  (一)对于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关注不够,这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二)部分学生对与纳米技术的应用不理解,没有体现在课件里。

  四、改进措施

  这节课的导入很成功,其次问题导学也不错,需要改进的是在问题讨论中适时地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让所有学生都进入文本,都参与到学习中去,老师要做适时地推动,让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课件还需要完善,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纳米技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文本中没有列举的纳米技术的应用也要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纳米技术的新奇特点和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反思2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一篇很好的科普说明文,说明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主要介绍了纳米技术是什么、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纳米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最后强调纳米技术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本文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质疑并善于与他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还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查找资料,生成自己的理解。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出如下几点反思:

  1.教学效果

  文章中的一些科技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模糊但是却很有趣,针对较为单调而枯燥的说明文,吊起学生胃口是首要任务。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无法想象的抽象概念,我们要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帮孩子们理解。上课开始后,为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理解,我用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解释“纳米”的大小,我让孩子们摸摸自己的头发,借此问他们一根头发到底有多粗,学生答不上来。为什么答不上来,因为太细了不好测量。我顺势告诉学生一根头发大约是5万纳米,把一根头发*均分成5万份,每一份就是1纳米,学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纳米到底有多小哇!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再顺势给他们看几幅图,他们对纳米技术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们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教学收获

  我总是鼓励孩子大胆去想象。在讲到第二自然段时,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大胆想象纳米技术还会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有的说,纳米技术可能被用到服装上,穿一件纳米衣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冬天再也不用穿得厚厚的,像个大面包了;有的说,我希望纳米图书馆的出现,它能够减少建筑面积,比如一个书包大小就可以是一个国家图书馆;还有的说,我要发明纳米除尘扫把,它能够自如地爬高下低,清扫房子……学生的思想多么丰富,他们由猜测到希望最后到发明,可以看出孩子对科学研究的向往。我想,正因为敢想,人类才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想法,走到今天。古人说:异想天开。今人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就可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学家。

  3.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结束后,我觉得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时候我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时时带着学生走,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有时候,生怕学生不能理清思路,结果课上花了许多时间去提示、引导。另外,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过于单一,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合作式学习方式,致使这节课大半时间都是在跟着教师转,没有开动学生的脑筋,只是在最后环节,学生的想象力才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才终于活了起来。

  4.改进措施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的孩子们开始转变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所以老师要相信学生,勇于放手,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获得成长。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反思3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教学时,我首先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由《西游记》中孙悟空变身成虫子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的故事,引入课文,现在有纳米技术也非常新奇,让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问题教学贯串课堂

  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两遍,并从中提出问题,按课文的顺序提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什么是纳米技术?然后让其他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并说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借机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案格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掌握答题技巧。接着,学生有的问:纳米技术的新奇体现在哪里?这是文章的重点,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有的同学提出:纳米技术有哪些应用呢?将来会怎么发展呢?学生在阅读中找出答案,问题全部找到答案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了,比老师讲解的效果要好了很多。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西游记》中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适当地引导入课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贯串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很好,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并教给学生答题技巧,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不足之处

  (一)对于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关注不够,这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二)部分学生对与纳米技术的应用不理解,没有体现在课件里。

  四、改进措施

  这节课的导入很成功,其次问题导学也不错,需要改进的是在问题讨论中适时地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让所有学生都进入文本,都参与到学习中去,老师要做适时地推动,让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课件还需要完善,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纳米技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文本中没有列举的纳米技术的应用也要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纳米技术的新奇特点和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爱护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爱护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到身体各部分的重要性,关爱自己的身体。

  2.树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主动关心、照顾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关爱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1.教学中所面对的这群可爱的学生,他们只有七八岁, 很多都是在家人的宠爱中成长起来的,还不知道该怎样照顾和保护自己,步入小学后,自理自立能力不是很强,健康安全的意识也不强,经常在学校操场上、走廊里,看到学生们摔倒、摔伤的情景。

  2.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身体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他们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的艰辛和困难。

  (二)物质资料准备

  体验卡片和各个小组体验时所需的物品:轮椅、矿泉水、纸杯、蒙眼睛的毛巾等。

  〖活动时间〗

  课内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认识和了解了我们的身体,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身体生病了,不能再为我们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呢?

  生:我会感到很可怕,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生:我们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快乐地学习和游戏了。

  ……

  师: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关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二)体验活动一:取物比赛

  请三名学生拿好文具盒,送到台阶上返回。请第一位学生蒙上眼睛;第二位学生抬起右脚;第三位学生坐上轮椅,再到台阶上取回文具盒。

  (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抬起右脚的学生虽然费了些力气,但还是把文具盒最先取了回来;蒙上眼睛的学生,在取文具盒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上台阶的过程中,还差点摔倒;坐在轮椅上的学生,使尽了全身的力气,也没能上台阶,最后也没有取回文具盒。)

  师:文具盒是你们刚才亲自送上去的,那么在刚才你们去取的过程中,你们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呢?

  生:我原以为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当我抬起右脚的时候,我才知道拥有双腿是多么重要。

  生:当老师把我的眼睛蒙上的时候,我的眼前一片漆黑,那时候我很害怕,不敢向前迈步。走着走着,就分不清方向了。我想到了*时我们可以用眼睛看东西,很幸福。

  生:这个轮椅太不方便了,我使尽了全身的力气,都上不到台阶上,我想到了那些坐轮椅的人,他们真的`很不方便。

  (三)体验活动二:穿鞋带、系鞋带比赛

  请四名学生参加。第一位学生蒙上眼睛;第二位学生把左手背过去;第三位学生双手都背过去;第四位学生双手和眼睛都可以用,再用最快的速度把鞋带系上。

  (活动中,蒙上眼睛的学生把鞋带穿错了位置;只用一只手的学生虽然成功了,浪费了很长的时间;双手都不可用的学生只能看着干着急,都快哭了;最后一名学生很快就把鞋带系好了。)

  师:为什么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中,有的同学完成了任务,而有的同学却没有完成任务呢?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你们都有什么感受呢?

  生:蒙上了眼睛,就看不到鞋带上的小孔,所以都系错了位置。

  生:一只手真的很不方便,我想到了用嘴来帮忙,太费劲了。

  生:我的手都不能用,我都快急死了,真不知该怎么办好,所以也根本就没有办法系鞋带。

  生:我的手和眼睛都可以用,和他们一比较,我才感觉到自己真的很幸福,因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四)体验活动三:集体体验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想亲自体验一下呢?在你们的书桌里都有一张体验学习卡片,上面写清了体验的内容和要求,大家拿出来,一起小声读一下,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聋哑体验的小组请注意,你们同桌之间的卡片内容是保密的,请你不要读出声。准备好的小组可以开始了。

  1.盲人体验(一)。

  (五)交流总结

  1.小组交流体验感受。

  师: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中,你们都有哪些感受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呢?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呢?

  生:应该保护好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它对我们太重要了。

  生:*时生活中并没有感觉,这节课才真正感受到身体不健全时的困难和不方便。

  2.师:生活中,真的就有这样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身体出现了问题,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注意爱护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主动去关心、照顾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反思〗

  回顾这一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当他们蒙上眼睛,眼前一片漆黑时,才真正感受到能看到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当他们不能说话,想尽办法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时,才真正感受到*时的语言交流是多么方便等等。在充分的、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不足之处是感觉教学中,有很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渗透和培养,教师却没有很好地把握,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继续努力,有意识地提高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水*。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物质 身边 《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3篇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年级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