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

2023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

时间:2023-02-26 10:2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1  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1

  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三位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各默写6句,都没有默写全对,其中一位还不会背,看来还要加强背诵。顺势着重强调了饮、散、着、薄、掣的读音及裘、衾、幕的书写。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

  学生们找出:雪、送

  2、同学们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学生找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基础好的同学能较完整的说出原因,基础不好的同学心里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完整,或者不会表达。

  3、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共9联,分配任务每组一联。小组中基础好的同学站起来脱离资料能够描述出来,基础不好的拿着教参念。与同事讨论:描述画面与诗句翻译不同。描述画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但在这一环节上,我没有对孩子们加以引导,因为我不会引导。

  第三环节:名句探究与赏析(这一环节感觉不该这样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1、这首诗共18句,有人说,保留两联4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学生们找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同学说其他句子的,我却没有问原因。

  2、这四句诗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他的诗句划去。

  带着同学们赏析这四句诗。(如何赏析名句?)

  3、如果把这四句诗转换成两幅画,画中应该画什么?

  学生们说画上:树、云、天空、雪、风、山、营帐、红旗、辕门、马车、酒席、将军

  4、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两幅画取名字,该怎么取?

  学生们说雪景图,送别图,这样说也对。我提示看诗题,学生们立马说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写,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回答说衬托、反衬,我为了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没有问他们哪些句子是衬托、反衬,衬托出来什么?反衬出什么?

  最后一个环节:诗歌朗读

  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朗读指导

  虽然自己驾驭的不好,或者说还难以驾驭,但总体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高,因为设置的问题学生愿意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结果。这就是名师的课堂。

  有位名师说: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课堂的局面。我觉得这里的提问艺术指老师的提问用语及设置的问题都要着眼于学情,学生的认知水*。更重要的是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堂活动,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全在于老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2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1

  作为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就要求所有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在规定的时间所有教师参加教师共上一节课,之后大家一起对此进行研讨。既然同课异构,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为研讨,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优劣等级的评比。因此,当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节深刻而高效的语文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一首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作,似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是广为传颂。但如何让一首雪地送别诗上出深刻来,成了上课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偏离中心。事实上,题目——开始就点明了诗歌的两个方面——雪景和离情。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沙塞雪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边关离情。其次,构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风的精神,即遒劲有力,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雪的惊艳绮丽,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丽,而接下来四句则主要通过衬托来表现出雪天的奇寒。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两个场景:即中军饯行和暮雪送别。中军置酒,叙的是昔日旧情,饮的是离愁别绪;琵琶声声,拨动的是万千离情,羌笛悠悠,更*添了几多凄凉。暮雪纷飞,雪满天山,朋友已渐行渐远,而作者依然伫立远眺。此时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行处空留,而友人已远去。祝君多珍重,愿君永*安。几多牵挂,几多担心,几多惆怅,几多愁绪,只有旷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个句号戛然而至,看似结束,实则远未结束。迟迟不返,一定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将句号换为省略号,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深刻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这样构思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分关注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学生不足。所以没有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属于文言文学习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探索与研究,也缺少师生的互动,令许多学生深感“头疼”。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呼声中,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为此,我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我以引领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教师所给出的补充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质疑、生生互动的方法先过阅读理解关。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赏析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作者在塞外冰雪的大背景下来写送别的那种气魄与豪迈。最后将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大家共同评价,并结合作者的情感来诵读,将“读”与“赏”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利用师生互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再过品读、美读关。这一环节让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对照文句与课下注释开始了热烈地抢答,争着去展示、板书自己的成果,去诵读。课堂氛围十分浓厚,像一个磁场,点燃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形成燎原之势,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卷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最后,师与生的共同诵读结束了全课。

  回想起来,本堂课后,在字词检测中,过半的学生答得不够准确或不规范,这说明理解文意并不等于掌握字词。在学生答对后,应将那些重点词的用法与含义再强调一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步伐不停止,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也不会停止,教师们的探索与尝试也同样不会停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也许,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真应该放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3

  在师大学习这一个月来,我认真了听了许多名师、专家的的讲座,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回想自己在运城实验中学所教的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触良多。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和学生接触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听学校老师的课时才和学生有了一面之交。在课堂上领略孩子们自信的风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为孩子们的优秀竖起了大拇指。

  几天后自己也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再次和学生见面是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我趁下课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交流起来,指出上课时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幽默的语言、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思考、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马上重新审视了一位到教室听课教师的我,也由此和我起来,我趁热打铁给孩子出了谜语,孩子们在猜得过程中不由得和我亲密了起来。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心情激动,翘首企盼着新的老师,新的课程的开始。精彩的导语的涉入、精美图片的出示,我从孩子们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热切期待着在课堂上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有怎样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怎样的惊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小组的竞赛读,不同组的恰当的点评,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三、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有法

  在读懂意思,了解诗意与品味意境的环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让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了解诗意,然后把整首诗分成两大节:咏雪、送别,让学生按“我喜欢-------句,因为---------”的格式来说出。孩子们积极踊跃的说了自己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以此环节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此法进行下一环节:送别的学习。学生学有法,有所得。

  积累名句一环节设计比较成功,让学生不仅积累了本诗中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送别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还可以积累诗中其它自己喜欢的诗句,比如诗中红白映衬的句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等,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其它咏雪诗和送别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四、在不足中慢慢改进,成长

  对重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赏析,我播放了一组现代版的边防军营雪景图片,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直观了。由于时间关系,送别部分的赏析稍微有点仓促。通过

  通过教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许多的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起去探求未知的天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5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占课堂的主导地位。本节课在赏析语言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第一、二句,接下来的十六句正好*均分配给班中八个小组,每组两句。小组内的六个人相互合作探讨,形成文字,最后推举一人全班展示,每一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评价并且记笔记。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赏析完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6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7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景、抒情。

  在上一课时中,注重进行的是写景片段分析,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出诗中写景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够梳理文意。在写景片段的分析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白了塞外雪景和边地奇寒,并能够找到相应的诗句予以应证。

  在本课时中,主要侧重于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围绕送别一事而展开的记叙,更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觉了送别地点的变迁,明白了由中军—辕门—轮台东门位置的变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明白这便是对朋友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当然,文中这些位置的变动,学生们还是不能够具体结合时间点来讲述,即送别一事的过程中的时间变迁,学生不能够较明白的弄清楚,即无法知晓饯别、临别、送别的区别。

  在诗歌学习中,我深刻明白品读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细致品析和玩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本外的涵义和情感,不仅发觉诗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信息,更能够品析出诗歌文本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属于文言文学习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探索与研究,也缺少师生的互动,令许多学生深感“头疼”。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呼声中,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为此,我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我以引领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教师所给出的补充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质疑、生生互动的方法先过阅读理解关。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赏析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作者在塞外冰雪的大背景下来写送别的那种气魄与豪迈。最后将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大家共同评价,并结合作者的情感来诵读,将“读”与“赏”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利用师生互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再过品读、美读关。这一环节让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对照文句与课下注释开始了热烈地抢答,争着去展示、板书自己的成果,去诵读。课堂氛围十分浓厚,像一个磁场,点燃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形成燎原之势,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卷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最后,师与生的共同诵读结束了全课。

  回想起来,本堂课后,在字词检测中,过半的学生答得不够准确或不规范,这说明理解文意并不等于掌握字词。在学生答对后,应将那些重点词的用法与含义再强调一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步伐不停止,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也不会停止,教师们的探索与尝试也同样不会停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也许,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真应该放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2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3

  在师大学习这一个月来,我认真了听了许多名师、专家的的讲座,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回想自己在运城实验中学所教的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触良多。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和学生接触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听学校老师的课时才和学生有了一面之交。在课堂上领略孩子们自信的风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为孩子们的优秀竖起了大拇指。

  几天后自己也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再次和学生见面是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我趁下课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交流起来,指出上课时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幽默的语言、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思考、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马上重新审视了一位到教室听课教师的我,也由此和我起来,我趁热打铁给孩子出了谜语,孩子们在猜得过程中不由得和我亲密了起来。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心情激动,翘首企盼着新的老师,新的课程的开始。精彩的导语的涉入、精美图片的出示,我从孩子们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热切期待着在课堂上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有怎样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怎样的惊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小组的竞赛读,不同组的恰当的点评,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三、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有法

  在读懂意思,了解诗意与品味意境的环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让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了解诗意,然后把整首诗分成两大节:咏雪、送别,让学生按“我喜欢-------句,因为---------”的格式来说出。孩子们积极踊跃的说了自己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以此环节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此法进行下一环节:送别的学习。学生学有法,有所得。

  积累名句一环节设计比较成功,让学生不仅积累了本诗中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送别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还可以积累诗中其它自己喜欢的诗句,比如诗中红白映衬的句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等,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其它咏雪诗和送别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四、在不足中慢慢改进,成长

  对重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赏析,我播放了一组现代版的边防军营雪景图片,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直观了。由于时间关系,送别部分的赏析稍微有点仓促。通过

  通过教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许多的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起去探求未知的天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4

  作为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就要求所有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在规定的时间所有教师参加教师共上一节课,之后大家一起对此进行研讨。既然同课异构,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为研讨,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优劣等级的评比。因此,当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节深刻而高效的语文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一首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作,似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是广为传颂。但如何让一首雪地送别诗上出深刻来,成了上课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偏离中心。事实上,题目——开始就点明了诗歌的两个方面——雪景和离情。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沙塞雪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边关离情。其次,构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风的精神,即遒劲有力,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雪的惊艳绮丽,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丽,而接下来四句则主要通过衬托来表现出雪天的奇寒。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两个场景:即中军饯行和暮雪送别。中军置酒,叙的是昔日旧情,饮的是离愁别绪;琵琶声声,拨动的是万千离情,羌笛悠悠,更*添了几多凄凉。暮雪纷飞,雪满天山,朋友已渐行渐远,而作者依然伫立远眺。此时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行处空留,而友人已远去。祝君多珍重,愿君永*安。几多牵挂,几多担心,几多惆怅,几多愁绪,只有旷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个句号戛然而至,看似结束,实则远未结束。迟迟不返,一定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将句号换为省略号,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深刻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这样构思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分关注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学生不足。所以没有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5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占课堂的主导地位。本节课在赏析语言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第一、二句,接下来的十六句正好*均分配给班中八个小组,每组两句。小组内的六个人相互合作探讨,形成文字,最后推举一人全班展示,每一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评价并且记笔记。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赏析完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7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景、抒情。

  在上一课时中,注重进行的是写景片段分析,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出诗中写景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够梳理文意。在写景片段的分析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白了塞外雪景和边地奇寒,并能够找到相应的诗句予以应证。

  在本课时中,主要侧重于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围绕送别一事而展开的记叙,更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觉了送别地点的变迁,明白了由中军—辕门—轮台东门位置的变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明白这便是对朋友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当然,文中这些位置的变动,学生们还是不能够具体结合时间点来讲述,即送别一事的过程中的时间变迁,学生不能够较明白的弄清楚,即无法知晓饯别、临别、送别的区别。

  在诗歌学习中,我深刻明白品读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细致品析和玩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本外的涵义和情感,不仅发觉诗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信息,更能够品析出诗歌文本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1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及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分析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分析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边塞风光为背景,以漫天大雪为主线,写尽了环境的奇寒、军人的豪迈、战争的残酷。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景,把对友人的留恋、担扰、关怀、欣羡等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写出了男人的豪气,更写出了文人的浪漫。诗人咏雪手法的多样性,为后人咏物抒怀提供了典范。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胡天”已经风卷大雪,漫天飞舞,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是对比,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慢慢融化,打湿了罗幕的情态,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刻画细致入微,后一句则是虚写,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梨花是春天的头饰,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时空距离如此巨大,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梨花盛开,压满枝头,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下句写天上之云,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从大处着眼,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奇寒无比,常人难以忍受,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久久不忍离去,伫立不动。

  其实,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所以不能也不敢“前”,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旅途漫长而多险,却义无反顾的走了,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实属罕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分析2

  此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结束处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里有悠悠不尽之情,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其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

  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特色分析3

  大家一定都对这首歌很熟悉了吧,对,听到这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家就知道了,这首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总结: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2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朗读 (菁选2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朗读1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běi fēng juǎn dì bái cǎo she(二声,不念zhe) ,

  北 风 卷 地 白 草 折 ,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胡 天 八 月 即 飞 雪 。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忽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千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 s

  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散 入 珠 帘 湿 罗 幕 ,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o(二声,不念bao) 。

  狐 裘 不 暖 锦 衾 薄 。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将 军 角 弓 不 得 控 ,

  dū hù tiě yī lěng yóu zhuo(二声,不念zhu) 。

  都 护 铁 衣 冷 犹 著 。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瀚 海 阑 干 百 丈 冰 ,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愁 云 惨 淡 万 里 凝 。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

  中 军 置 酒 饮 归 客 ,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胡 琴 琵 琶 与 羌 笛 。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纷 纷 暮 雪 下 辕 门 ,

  fēng chè hóng qí dòng bù fān 。

  风 掣 红 旗 冻 不 翻 。

  lún tái dōng mén sòng jūn qù ,

  轮 台 东 门 送 君 去 ,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去 时 雪 满 天 山 路 。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ú jiàn jūn ,

  山 回 路 转 不 见 君 ,

  xuě shàng kōng liú mǎ xíng chǔ 。

  雪 上 空 留 马 行 处 。北 风 卷 地 白 草 折 ,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胡 天 八 月 即 飞 雪 。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忽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千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散 入 珠 帘 湿 罗 幕 ,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o(二声,不念bao) 。

  狐 裘 不 暖 锦 衾 薄 。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将 军 角 弓 不 得 控 ,

  dū hù tiě yī lěng yóu zhuo(二声,不念zhu) 。

  都 护 铁 衣 冷 犹 著 。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瀚 海 阑 干 百 丈 冰 ,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愁 云 惨 淡 万 里 凝 。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

  中 军 置 酒 饮 归 客 ,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胡 琴 琵 琶 与 羌 笛 。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纷 纷 暮 雪 下 辕 门 ,

  fēng chè hóng qí dòng bù fān 。

  风 掣 红 旗 冻 不 翻 。

  lún tái dōng mén sòng jūn qù ,

  轮 台 东 门 送 君 去 ,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去 时 雪 满 天 山 路 。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ú jiàn jūn ,

  山 回 路 转 不 见 君 ,

  xuě shàng kōng liú mǎ xíng chǔ 。

  雪 上 空 留 马 行 处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朗读2

  ①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象梨花开了一样。

  ②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③锦衾(j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④角弓:饰有兽角的弓。控:拉开。这句说因为太冷,将军都拉不开弓了。

  ⑤着:穿上。

  ⑥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⑦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⑧辕门:军营的大门,临时用车辕架成,故称。

  ⑨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⑩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手法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扩展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 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全班齐读

  五、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推荐访问:判官 感言 教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感言100字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