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力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时间脚印》教学设计,菁选五篇【优秀范文】

2023年度《时间脚印》教学设计,菁选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3-20 18:3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  导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时间脚印》教学设计,菁选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时间脚印》教学设计,菁选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

  导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这篇课文就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阅读时,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词语解释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缝隙。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

  3.走近作者

  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交流点拨】岩石时间→

  日月如梭

  ↓

  珍惜时间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二、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也编了几个谜语,你们想听吗?(1)、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2)、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3)、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你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2、同学们,关于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3、师: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的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 )、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1、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去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四)、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3、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

  4、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1、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2、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六)、延伸,深化中心

  1、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生说,师生补充)

  2、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3、(和同学们算时间帐、做读书游戏。让他们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

  4、师引导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七)、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5)

——《时间的脚印》教案10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时间的脚印》教案3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时间的脚印》教案4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时间的脚印》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6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浑浊:

  楔形文字:

  参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参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30):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2):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3-30):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精品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2)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心血,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得为人类造福。

  (二)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逻辑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三)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

  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

  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可参考同步学案、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说明思路:引出话题——具体说明——实际作用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时间的脚印》教案7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8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9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10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6)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10篇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1

  (一)情景导入。

  教师:你有过赛跑的经历吗?跟谁赛跑?跑的结果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借机询问:你们大部分都是和同学和家人赛跑,那你们和时间赛跑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林清玄的一篇优美散文《和时间赛跑》。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文笔清新流畅,情感浪漫醇厚,风格朴实感人,有人说,读他的散文有如饮一杯甘美的山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这杯甘美的山泉,看看谁能品得其中的真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出示课件词语,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带要求读课文,整体感知,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出示阅读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写下的体会,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三)品读课文,深层领悟。

  1、品读第四自然段。

  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学生读爸爸的话。)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段中说到了哪些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学生默读,标画,汇报)

  师总结:我们来概括一下,到底是什么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呢?

  昨天、爸爸的童年还有外祖母。

  指导朗读:当爸爸和自己的孩子说起这些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心情?

  师总结:看来,这一段当中凝结了爸爸太多的感情。有失去亲人的悲伤,有挽留不住时光的无奈,还有对孩子的一种安慰。这么多复杂的感情纠结在一起,你能读出来吗?请你试一试。

  2、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课文当中还讲到了哪些事物也是这样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请你把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注意:尽可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太阳,小鸟飞行,并指导这两段的朗读。(学生交流到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是今天的太阳时,出示日出日落的课件,让学生感知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3、过渡:当作者懂得了父亲的话中包含了这么深的蕴意,于是他决定和时间赛跑。他赛跑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学习课文后三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讲我跑赢了太阳,你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指导学生朗读。)

  师总结:读得时候节奏稍微快一点就更能突出作者这种愉快、兴奋的心情了。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八自然段,很投入)

  这段话当中出现了三个“有时”。听老师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教师范读:“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生谈,师总结:我在读的时候想到在我小的时候,我和太阳和西北风赛跑,我赢了,我能够十天就把一个暑假的作业写完,那真的是一件值得回味的美好的事情。同学们,这就叫读出感受。你们再来试试。

  (学生练习读)

  4、作者说,在后来的二十年来,他一直和时间赛跑,并因此而受益无穷。那真的能跑过时间吗?学生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师: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就等于延长了时间,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请你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在读中体会体会。(学生练习)

  5、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最后想告诉我们: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反复读,读出成功的感觉。

  6、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四)课文拓展。

  1、像作者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你们看——(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时时刻刻在和时间赛跑)

  这是去年汶川大地震后,*战士在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因为他们知道,用的时间越少,伤者生还的希望就越大。

  对田径运动员来说,冠军与亚军的区别往往就差那么零点零几秒,所以他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对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他们也在和时间进行着赛跑。

  2、老师这里还搜集了一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五)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时间赛跑》一课,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启迪。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长大,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会告诉他——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把这句话声音洪亮地送给台下听课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和时间赛跑。

  板书:

  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

  ↓和时间赛跑→获得成功

  时间飞逝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2

  教学思路:

  与内容同步,与结构合拍,丰富情感,扎实训练。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感知-思考-行动-结论”这一过程的呈现,将课的设计划分为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感知,从情感的角度思考时间的意义。

  2、体会父亲的话和作者对时间的感受。

  3、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时间的认识。

  教学重点:

  情感感知,从情感的角度思考时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的话和作者对时间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一说生活中最爱你的人是谁?谈谈他和你的感情。

  2、最爱你的人还在吗?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你会想他吗?

  二、初读,了解课文梗概

  过渡:这种感觉的确令人忧伤,每一个人,最终会失去最爱的人,我们同学有的经历了,有的还没有经历,但是这样哀痛的日子迟早都会来临,就像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失去了最疼爱他的外祖母,忧伤让他无法排除,这件事让他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却也激起了他跑赢时间,战胜时间的坚定信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篇文章《和时间赛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与时间赛跑的。

  1、自由读文(出示自渎要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初读,学生只需汇报出自己的浅湿认识即可。)

  2、听老师读课文,你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深深的感情了吗?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3、默读课文: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观点?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观点?

  课件出示这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

  三、品读与感悟

  1、感知“失去的痛苦”

  作者的外祖母去世了,他是怎么描写失去的痛苦的?指名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汇报。

  2、了解“爸爸的话”。

  (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作者当时是怎样想的?)自由朗读3-5自然段,小组合作解决会的问题。

  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读一读。

  师: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你知道这个谜的谜底吗?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当时对这句话是不理解的,认为那是一个谜,而且感到害怕。

  (昨天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昨天;小孩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这就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意思。不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不会深,所以“我”才会感到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

  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出现的关于时间的谚语,小组交流说说是什么意思?

  (“光阴”指时间,“金”即黄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说时间的宝贵。“箭”、“梭”,运动的速度都很快,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可以从中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作者说,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还让我感到可怕,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3、再读爸爸的话,作者说这个谜比“光阴似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你觉得呢?

  四、联系生活,说说“我的体验”。

  过渡:这种说不出的滋味始终萦绕在小小林清玄的心头,以至于在生活中他看到一些景象,一些事物,都让他和别人有了不同的认识。

  1、他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呢?同学们动笔在书上画一画。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名汇报:太阳落山了,明天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太阳有变化吗?为什么这么说?

  小鸟飞过天空……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老鸟哪里去了?

  (作者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你会像作者这样说一说吗?

  学生仿照文中句子说自己的现实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五、结束

  出示课件:钟表上的指针在走动,时间在流逝。深情地:同学们,四十分钟时间转眼间就要过去了,尽管下一节课还有四十分钟,可它永远不是这一个四十分钟了,这一个四十分钟就要永远过去了,不管你是不是认真听课了,是不是努力思考了,是不是真正收获了,这一个四十分钟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让我们抓紧最后这几分钟的时间,把课文再大声地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结束。

  六、拓展

  阅读《珍惜时间》、《匆匆》、《时间,一个匆匆的过客》。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1—5小节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笨吹秸飧隹挝谋晏猓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弊杂啥量挝摹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苯淌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敝傅佳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敝该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碧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蹦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敝该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小组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逼攵烈弧⒍两节。

  4、蹦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弊远恋谖褰凇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6、彼邓悼矗你*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4

  学习预设目标:

  1、知识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滋味”、“受益无穷”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

  通过多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以“读”体会作者情感随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珍惜时间的重要。

  愿意在生活中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教学过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由“赛跑”二字导入:

  喜欢赛跑吗?(喜欢)

  这么喜欢,咱们一起把它写下来吧。(师生共同写“赛”字)

  *时都和哪些人赛跑过?(学生说)

  今天,咱们就带着赛跑的体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和时间赛跑(板书:和时间)

  读课题:和时间赛跑(指导读出自信、不服输的勇气)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一定有什么感受。现在,你最想讲一句什么话?

  (请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老师走进学生中间,以语言、动作对不同学生给予相应评价)

  二、选读,加深对课文感悟

  才读了一遍课文,就有这么多感受,真不简单。相信大家深入学习后,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捧起书来,再读,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放声读出来。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都喜欢哪些段落)

  三、精读,感受爸爸的话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所说,学习相应段落、语句,幻灯片出示相应段落、语句)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会回来了。

  学生默读。

  爸爸的话很有感情,你最想读哪一句?读给我们听听好吗?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

  是啊!时间带走了疼爱我的外祖母,带走了爸爸的童年,也带走了我们的昨天。有一天,也会带走我。

  学生齐读。(再次感悟爸爸的话)

  可是,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的感觉呢?(是个谜;可怕;说不出的滋味)

  会有哪些滋味呢?(学生自由说:着急、可怕、悲伤、害怕、担心……)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着急、悲伤。

  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我是怎样解开这个谜的。

  四、合作读,感悟重点语句

  (四人小组合作读书,一起来解开这个谜。)

  老师巡视,了解小组读书情况。

  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看看为了解开这个谜,我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说,出示幻灯片: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学生默读。

  (明天,永远;还会有,不会有;新的,今天的变色显示)

  学生再默读。

  读了后有什么想说的?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当我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山头,鸟儿一只一只地飞走的时候,我的心情怎样?

  (学生:着急、悲伤)

  为什么着急?为什么悲伤?(学生说)

  五、齐读,感受快乐心情

  是啊,时间不断地把我的今天、明天变成昨天。难道我们就只能看着时间把一切都带走吗?我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收集、交流、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诗词、歌曲等。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教学步骤

  1、教师和学生交流,导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

  3、你对文章的那些段落感受最深,找出来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4、结合学生的所学,教师指导相关段落的朗读,体会时间的意义。

  5、想一想哪个句子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的体会。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说一说,和时间赛跑的重要性。

  6、推荐流沙河的《揽镜》。

  7、学生交流名言警句。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6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比如能够自学生字,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借助课文批注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读课文过程中的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这些是我设计教学的起点。四年级下学期是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因此学生对个性化评价的需求更强烈,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时间过得飞快。

  3、从作者的故事中受到启示,感受到时间的可贵,从小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体会时间的宝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学会和时间赛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由积累导入,揭示课题。

  1、谁能说出和时间有关的名人名言或者成语。(生说)

  2、通过这些名人名言和成语,你知道了什么?(生说)

  3、你有过和时间赛跑的经历吗?(生谈自己的经历)

  4、模拟训练:和时间进行一次赛跑。

  正常打开书翻到指定页码大约要5秒钟,现在看我们能不能破这个纪录。请大家把书翻到95页。翻到了就举手。(师看钟表说出最快者所费时间)

  [点评:导入过程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马上和时间赛一赛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当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自己读书的收获。

  [点评:引导学生把自己最初的看法讲出来,有助于教师对后面教学的整体把握与调整。]

  3、请大家再轻声地读一遍课文,用你们手中的笔,圈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词语和你不明白的问题。同时可以写下你的想法。

  [点评:这是又一次练读,同时让学生养成动笔记录读书过程中心中的所疑、所感。]

  4、请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小组中去交流、讨论。

  [点评: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解决在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生词等问题,还能交流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5、谁知道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点评:注意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概括,这是在进行一种语文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品读课文,深层领悟。

  1、在课文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仔细品读。

  (1)学生轻声的读课文,画出自己的疑问。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和问题。

  (3)说一说自己对所读内容的见解。(教师主要通过对阅读交流的内容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2、反复读一读爸爸的话,体会爸爸当时的心情。

  [点评:通过对爸爸说的话反复读,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爸爸说这句话时的心情和目的,以读代讲,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当学生都能通过读课文理解爸爸的心情时,就可以引领学生把爸爸这种心情读出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二:当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时可以这样做:

  (1)师:请大家到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对爸爸说的话的理解。

  (2)师: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说出你们小组的理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3)指名读出表达爸爸心情的`句子。其他同学评价。

  4、理解了爸爸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说。)

  [点评:联系到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更进一步知道时间的宝贵,更加深了对作者当时心情的理解。]

  5、让我们来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第6~8自然段,你能读出小作者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着急,悲伤。)

  6、当你看到这些情景时你会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自己*时积累的与时间有关的名句或成语。(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看见小鸟向自己的巢穴飞去时。)

  [点评:这项活动能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从书中或其它地方引用一些词语句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积累珍惜时间的名句和成语有一定的帮助。]

  7、当“我”看到时间过得飞快时,“我”是怎样做的?大家在书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8、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先学生间交流,再师生交流。)

  9、默读第9~10自然段,了解从“和时间赛跑中”得出的道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四、拓展延伸,联系学生实际。

  1、结合“笔下生花”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和时间赛跑?

  (1)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2、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和从同学的发言中受到的启发写下来,实在有困难的同学就借鉴其他同学的精彩发言来写。(此项活动可以延伸到课外完成,也是本节课的总结。)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作者以一个11岁少年的身份写出来的,故事中的人物很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是理解重点句子的关键,正确理解本文的重点句子又是理解本课内容的关键,所以我引导学生对“爸爸的话”和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了仔细的品读,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轻声读,读出文中人物的心情等方法深刻地体验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通过读课文就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品读课文过程中,充分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在品读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在读的过程中又可以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课改理念,真正的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效果较好。

  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养成了对文章进行批注的良好读书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堂上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议论,把课堂变成开放式的课堂,学生才可能在这样自由的空间中深刻领悟到课文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

  1、本课教学设计将“读”作为主要的方法教学,使学生在读中发现了问题,在读中讨论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遵循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多的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权利和机会。

  2、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并以阅读为情感体验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着学生从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感受又回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虽然学生的感受没有文中人物表现得那么强烈,但也可以看得出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时间的宝贵,感受到了时间过得飞快的可怕,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情感。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1—5小节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笨吹秸飧隹挝谋晏猓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弊杂啥量挝摹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苯淌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敝傅佳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敝该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碧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蹦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敝该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小组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逼攵烈弧⒍两节。

  4、蹦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弊远恋谖褰凇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6、彼邓悼矗你*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8

  【课前预设】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一如他的文风,清新淡雅却带着点点忧伤、淡淡的欢喜,在*常的生活小事中参悟人生,虽不见得总是大彻大悟,但那种含蕴在隽永的文字中的智慧,却总能令人久久回味。

  时间这个概念,对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还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该怎样带着孩子跟着作者的步调层层深入地体悟呢?又该怎样让孩子能够从中真正明白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并懂得珍惜时间呢?这些疑问在教学课文之前便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思量着……

  我反复地读课文,让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欢喜一遍遍地弥漫在自己的心头。的确,童年的经历,不管是悲是喜,总是那么令人回味和难忘!本课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但是作者的一些童年行为却能够让人感受到趣味,抓住这一点,课前我请学生搜集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两件有趣的事,课堂上,一方面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对“时间”形成一定认识,受到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另一方面进行随堂的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和童年趣事。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时,我侧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形象化的认知和感受,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书写出自己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对于孩子来说,一些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比枯燥的讲述更有教育意义。就拿本课来说,时间这个概念,孩子在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有所感知,只要能够抓住这一点,给学生空间去讲述自己认识时间的一些小故事,效果肯定比直接告诉学生时间是什么或者引导孩子理解时间的深刻含义更好。

  最终,我采用补白的方式,确定了本课的.读写结合训练点:

  当时候,当时候,我知道,。

  【教材分析】

  本课从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开始写起,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读来让人心底不觉泛起涟漪。

  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是学生明白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从而懂得珍惜时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所以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便成为本课学习的难点。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和感悟来展开,加深体验,是突破本课难点的重要途径。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书写相应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重点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事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2、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教案、PPT课件、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2、学生: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趣事;想想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都是关于时间的)

  师:课前我们也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谈谈你对时间的看法?(指名说)

  生1:我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生2:我们慢慢长大,时间就过去了。

  ……

  师:大家对时间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和时间赛跑的孩子,听听他是怎么看待时间的。(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齐读并介绍作者)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再读课文,巩固所学的同时深化对课文的认知。

  4、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空,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 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 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

  三、指导书写,掌握本课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整体认读。

  2、学生选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并提示学生。

  3、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4、随机听写本课字词,同桌互相批改。

  四、布置作业:

  1、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是怎么看待时间的?

  2、书写本课字词,牢固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准确、流利地朗读重点字词和课文:

  指名复述本课的主要内容,必要时教师适当提醒。

  二、深入展开,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时间真的很宝贵。

  生2:读完课文,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时间就是这么珍贵,而且不能重来。

  2、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对时间有了认识?(根据学生的感触,随机学习课文内容)

  (1)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理解亲人离开时的心里感受。

  (2)重点学习爸爸的那段话,指名读并思考:这段话里包含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为失去亲人而悲伤;安慰悲痛的孩子;对时间的自我认识等方面,接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情感。

  (3)结合自身经历,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关于时间的概念。

  生1:“我在写作业的时候,知道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

  生2:“有时候我五点钟出去玩,回来已经很晚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生3:“一个暑假没有上学,等到重新回学校,那段时间就过去了。”

  ……

  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时间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孩子们,那你们觉得这些过去的时间能够再回去吗?

  生:不能!

  师:大家一致肯定时间一去不复返,谁能说几个例子?(指名说)

  生1:等我们长大了,现在的童年时光就回不来了。

  生2:我现在读三年级,等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回不到三年级这个时候了。

  ……

  过渡:是啊,跟大家的感觉一样,“我”经历了这些事情,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后来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3、学习6—8段,引导学生明白要学会珍惜时间。

  (1)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我是怎么想的?

  (2)体会到时间的流逝,我是怎么做的?(和时间赛跑)

  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并思考:作者和时间赛跑,节约的时间可以做什么?(看书、运动、帮家人做家务……)理解节约时间的好处。

  (3)思考: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名说)

  (4)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过渡:作者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4、学习第9段,明白作者因为和时间赛跑而受益无穷的道理,进而理解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师:有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容易被人放弃而又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时间。你们知道珍惜时间对于我们,包括我们周围的人来讲都意味着什么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白时间对于我们意味着生命,要好好珍惜。)

  所以,当作者有了这样的感触之后,他对自己的孩子,就更希望他能够珍惜时间,他要告诉孩子的话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珍藏,时刻警醒自己的,这句话就是: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懂得了要珍惜时间,那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以后该怎样和是时间赛跑,节约时间吗?(指名说)

  生1:我以后放学尽快回家,争取早点完成作业,就可以多看点课外书了。

  生2:上课的时候专心,就不会浪费学习时间。

  ……

  2、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时此刻,你想用哪句名言警句来告诫和勉励自己呢?(指名说自己搜集的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积累)

  3、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写对时间的看法。

  当时候,当时候,我知道,。

  (学生自由书写,并指名读出自己的文字,和大家分享)

  四、布置作业:

  1、深刻体会课文含义,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

  2、掌握本课字词,摘抄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积累。

  3、和时间赛跑

  【学生作品】

  1、当我静静地闻花香的时候,当我看到鸟儿滑过水面的时候,我知道,时间已经悄悄地过去了。(郑杰允)

  2、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当我躺在心爱的小床上的时候,我知道,时间就像个调皮的孩子那样,跑远了,跑到九霄云外去了。(陈静瑶)

  3、当我看到绿树成荫的时候,当我听到大雁在蓝蓝的天空中鸣叫的时候,我知道,时间已经偷偷地跑开了,再也不会回来,追也追不上。(刘齐)

  4、当我看到太阳一点点躲到山的后面去的时候,当我拿起手中的笔书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知道,这宝贵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莫岚)

  5、当我看到树叶开始飘落的时候,当我看到蝴蝶在花丛间跳舞的时候,我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了。(黄丹婷)

  6、当我看到小鸟慢慢长大变成老鸟的时候,当我和爸爸一起种下一棵小树的时候,我知道,时间已经悄悄地离开我们,而且再也不会回来了。(陈颖欣)

  7、当我看到太阳缓缓升起的时候,当我看见大树从刚刚发芽到枝叶茂盛的时候,我知道,美好宝贵的时间正在慢慢地离去,而且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我的身边了。(刘锦明)

  8、当我看到小朋友一点点长大的时候,当我看到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树枝上开心地嬉戏的时候,我知道,时间在慢慢地过去,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就像我们长大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小时候的样子。(王志新)

  9、当我看到蜗牛在树上慢吞吞地爬的时候,当我看到汽车在马路上飞快地跑的时候,我知道,时间真的过去了,而且再也不能倒流了。(李政豪)

  10、当我被动听的歌声吸引的时候,当我被美妙的舞姿感染的时候,我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黄雅晶)

  11、当我看到日月交替,当我看到时钟飞快地转动,我知道,事件已经走了,不留下任何东西,那个曾经和我擦肩而过的时间,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以后还会有很多时间,但再也不是现在的时间了。

  ……

  【课后反思】

  关于读写结合的训练,这篇文章是第一次实践,整个过程虽说有缺陷,但看到学生的作品,便觉得这样的课堂是有利于大家共同成长的,我自身也有感触和成长:

  一、读写结合点的选择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适合学生发挥的方面,要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这篇课文之后进行了“童年趣事”的练笔,难度提高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写出好的文章,而且能力上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补白训练“当时候,当时候,我知道,。”更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是课文学习的深化,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三年级是句段的衔接期,切入点一定要小,易于发挥。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我仍需更深入地探究。

  二、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展开,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这篇课文在课前准备阶段,如果可以更系统些,让学生有更明确的目的,那对课文的理解也许就会深入很多,这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备课要全面。

  三、要想学生有好的发挥,教师一定要做好扎实的准备,深入挖掘教材,找到合适的内容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就拿这篇课文来说,我的感悟首先要够深刻,而且有自己充分的见解才行,但这方面我仍欠缺,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方法显得单调,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珍惜时间,不随便浪费时间,抓紧时间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并落实在行动中。

  教法与学法:

  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时点拨,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欣赏法:教师适时点评,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在探讨与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读后你明白了什么?

  2、检查字词。

  三、重点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

  可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组来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桌之间相互探讨句子的意思。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让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最疼爱自己而已经去世的长辈的照片,。谈谈疼爱自己的人逝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读文中父亲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是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

  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2、同桌合作,交流对第二至四句的理解、体会。并通过朗读,从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3、播放课件,感受时间的消失。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1、时间那么宝贵,我们怎么利用好时间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和时间赛跑,课文写了几件事?

  2、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3、找出我跑赢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时,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面前的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习九、十自然段

  全体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感受作者20年里收益无穷的喜悦,把自己的感受融会到读书中去。

  四、了解珍惜时间的格言。(课件)

  四、渗透思想教育。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时间的珍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起因,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还有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文中的难句。例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老师:你们都有过赛跑的经历,但都是和同学进行的。你们有没有跟时间赛过跑呢?

  对说“有”的同学,就表扬学生,说和时间赛跑是成功的第一步;对说“没有”的,就说:没关系,学了这课文,相信你也会和时间赛跑,走向成功。

  老师:可能*时你们没有留意时间的流逝,当你在吃饭时,在玩时,在做作业时,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但是我们又没有察觉到它的流逝,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不再这样了。相信你们都会有所改变。

  2、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基调和文章内容。

  (2)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大声朗读生字词,

  (3)教师指导、带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4)让学生把生字词抄写一遍。

  3、(1)和学生一起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默读之后,叫学生谈谈这都说了什么事,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2)在到三四五段,重点让学生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这句话和这一段的内涵,理解这一段是总分的格式。爸爸说了哪些东西过了就不能回来?指名要学生把它们讲出来,感受时间流逝的可怕。

  (3)听了爸爸的话,我有什么发应呢,让学生把它读出来,并指导学生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句子的意思,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可怕,为什么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流逝的飞快,时间的宝贵。

  (4)再看第六七段,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时间的流逝的。问:作者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是过去了就不会回来的呢?

  (5)让我们继续来看八段,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读完之后思考作者和什么赛跑。当学生回答后,再结合学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指导学生的答案更加简洁,中肯。并让学生说说作者和时间赛跑之后的感受。

  (6)指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受益不浅”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什么使“我”懂得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的?再读爸爸的话。“我”理解了爸爸的话,爸爸的话已不是一个谜语。而且还找到了谜底: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我”要把这句话告诉自己的孩子,告诉所有的人。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齐读最后一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7)你能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7)

——《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设计3篇

《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设计1

  一、谈话揭题

  1、板书“时间”:

  我们来聊聊“时间”的话题,说说你对时间的认识。

  2、板书课题:

  “和时间赛跑”。有疑问吗?

  3、你觉得人能跑得过时间吗?

  4、这是你们的认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读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认识的。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有人说读书有三个层次:

  一通顺,二流利,三有感情。你到了哪个层次?老师就检查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请选择其中一个读。要再练练吗?

  2、指名读第一和第八自然段,评价并相机指导──第一段:人老了会去世,而且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将一去不复返,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无法形容无法排遣的。第五自然段是与时间赛跑的快乐和兴奋,那种快乐和兴奋也是无法形容的。

  3、可是人真能跑过时间吗?请找出作者的观点,他认为能吗?──人永远跑不过时间。

  三、深读课文

  1、是啊,人永远跑不过时间,时如流水,匆匆地一去──不复返啊!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1~7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时间是一去不复返,非常宝贵的?

  2、课件出示句子理解并朗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的宝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飞快啊!)

  重点理解:⑴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怎么理解?可以结合父亲的话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理解。(理解后读出来,并引读第四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⑵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怎么理解?

  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再来的不一定是去年的燕子。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再青的不再是当年的那些柳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再开的又怎么会是昔日的那一朵呢?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3、⑴ 引说:时间一去不复返啊!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我们将来不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会回来;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

  如果时间能停下来,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路线,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可这一切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了。

  ⑵ 所以,作者说──人永远跑不过时间。

  ⑶ 时间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就挪移了──出示《匆匆》片段,轻读。

  4、因为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所以──引读第八自然段。

  ⑴ 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比快,超前作业)

  ⑵ 出示“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读)

  ⑶ 也因为作者经常和时间赛跑,后来的二十年来,他受益无穷(板书:受益无穷),所以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示作者林清玄所取得的成就。

  5、像林清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知道的居里夫人,她家里没有凳子,你知道为什么吗?(师讲。就因为她不停地和时间赛跑,所以她成了世界有名的科学家。)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和时间赛跑的例子?

  6、你自己有和时间赛跑的快乐体验吗?有落在时间后面的教训吗?

  7、是的,所有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出示“人永远……但是……很大很大。”“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8、学到现在,我想大家对时间肯定有新的体会,新的理解。拿起笔,简单地写下来。

《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淡淡优伤痕迹的散文。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读自悟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教学准备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1、CAI播放配乐朗诵《匆匆》片断(第三节)。

  2、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聆听《匆匆》这一名篇时,总会油然而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返!说说看,你每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你是否想过珍惜有限的时间呢?你是怎样珍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汉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

  6、说说看,你*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

《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淡淡优伤痕迹的散文。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的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学习本课的意义,是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三味书屋》,课文介绍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和鲁迅先生当时的书桌上“早”字的来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课文。板书:3、和时间赛跑。

  师:出示闹钟。请同学们静悄悄地听一听时间是如何从我们身边一秒秒地走过去的。(听20秒)

  师:刚才大家听了20秒的时间,下面给大家20秒的时间写字,看一看大家能写多少个字。

  生:写字。

  师:下面老师来看一看大家都写了几个字。(对写得多的同学给予夸奖。)

  师:现在我们知道20秒钟就能写出好几个字来。

  师:定时,指名读课文,读完后,师:3分钟的时间我们这位同学就能读完这篇课文。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能做好些事情,下面请同学们以很快的速度默读一遍课文,然后自学生字词。10分钟后看谁能记住课文里的生字词。

  师:10分钟到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的成绩。指名听写。此间简单讲解课文中的部分生词(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受益无穷)。

  师:10分钟这位同学就能把课文读了一遍,并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记下来了。真了不起。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里的生字词,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到作者跟时间赛跑的自然段为止。读的时候因为这一部分讲作者的外祖母去世了,作者很悲伤,心里很难受,所以我们要读得伤感一些。

  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不错,这一自然段讲外祖母去世后作者感到很难过,原因是外祖母生前最疼爱他。

  师:指名读二、三、四自然段,接着讲解段意。二、三、四自然段讲爸爸看到“我”伤心、难过的样子后主动与“我”谈心、安慰“我”。

  师:指名读五、六、七自然段。然后讲解:爸爸安慰“我”后,我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真切感受。

  师:总体来讲,开头到这里可以划分为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是作者跟时间赛跑之前发生的事,“外祖母的`死,昨天落山的太阳,昨天飞过天空的小鸟”这些事物都已成为过去,这些事实说明:时间从我们身边悄然而去。这是作者和时间赛跑之前的总体感受。

  第二课时

  (一)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外祖母死后,作者感到十分哀痛,这期间他无所事事,对时间的流逝毫无感觉。成天沉浸在哀痛之中。心里难受极了,后来经过爸爸的安慰,作者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感觉到时间从他身边悄然而去,从而对时间的流逝有了真切的感受。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感受。作者后来才跟时间赛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这部分讲“我”和时间赛跑。读的时候因为这部分作者对时间的流逝有了真切的感受,打算信心十足地和时间赛跑,获得了成功,所以要读得欢快一些。

  师:“我”和时间赛跑这部分里,“我”跟哪些事物进行了赛跑?

  生:(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一个假期的作业10天就做完了,读三年级却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师:我跑赢时间后有什么感受?

  生: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师:外祖母的死对作者来说原本是一种哀痛。使作者无心思做事。但通过爸爸的安慰,小作者自己的观察他感受到时间是多么残酷地从他身边悄然而去。于是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主动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不知有多少次跑赢了时间,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喜悦。

  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一个部分,这部分讲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总体感受。

  师:“受益无穷”的意思是得到了很多好处。课文中讲作者因为积极主动地珍惜时间,而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烦恼。获得了成功。心里面感到很高兴。这是作者跟时间赛跑的总体感受。作者认为只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就可以解决许多事情。如果同学们珍惜时间,敢于跟时间赛跑,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我们要学习课文中的作者。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跟时间赛跑。

  (二)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和时间赛跑》这一课,课文先讲了作者小时候由于外祖母的死使他陷于极度的悲痛之中。而通过爸爸的安慰和作者自己的观察和联想。他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看着快要落山的太阳和空中飞过的小鸟,心中感到很着急。于是作者就跟时间赛跑。获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也要象征作者那样,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时事事走在别人前头,勇敢去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三)布置课外作业:请大家以后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然后下节课在班上交流。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8)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菁选20篇)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二)难点、疑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解决办法

  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反复读,并注意前后的联系,体会狐狸和“我”之间由逃避到亲昵再到救助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自身饲养小动物的经历,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探究;交流中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展示媒体,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搜集、交流关于狐狸的故事。

  2、通过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狐狸的特点。

  3、深入探究,懂得动物之间也是有亲情的,“我”的善良与怜爱不仅感动了狐狸,更值得我们学习,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4、课外读关于环保题材的文章。

  五、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

  (可能提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到底看看老狐狸有多大本事。)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四)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战象嘎羧那深沉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动容。那么,在我们心目中一向狡猾的狐狸和人类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回答,并板书:小狐狸,狐狸父母,正太郎

  2、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并勾画出重要信息。

  屏幕出示阅读提示问题:

  (1)说说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正太郎又做了什么?

  (2)当正太郎受伤时,小狐狸父母是怎么做的?

  点播:快速阅读,不出声,不在某一个词,某一个字上停留,一目一行或一目两行,快速获取文章重要信息。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快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边作批注。

  2、思考完毕进行交流。

  全班集体交流:(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正太郎又做了什么?

  (要回小狐狸;放归树林。)

  (2)老狐狸、正太郎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很多很多,请你说说在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文章中的哪一处细节描写最充满爱的光辉?

  (通过交流,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友情,歌颂爱的伟大。)

  (3)当正太郎受伤时,小狐狸父母是怎样做的?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重点感悟:

  (课件出示)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谈感受:①正太郎掉下悬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当正太郎睁开眼睛,看到狐狸守在身旁,心中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那浓厚的亲情绝不亚于人类亲人之间的感情。而当人类施惠于它们时,它们更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4)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小狐狸的命运会怎样呢?大家一定都非常关注。

  (课件出示)①课本插图

  ②文字: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谈谈你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珍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美。

  四、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1、课文小结: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2、写一写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

  五、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的重点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经过耿老师的悉心指点,结合课堂学生学习状况,我深觉自己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1、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朗朗书声和深情吟诵应该成为语文课堂必备板块。在引导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句的同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情感。

  2、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在小学六年级教学中,可通过字词教学和文章写法的探讨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3、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激励评价机制。在本课的教学中,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课堂气氛不够融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努力改进,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有效。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3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 小男孩正太郎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里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了本文的词语、主要内容以及故事情节。今天我们继续走入《金色的脚印》,深入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二、自主阅读

  1、用心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批下你的体会,小组交流学习。

  2、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3、带着你的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感悟展示

  (一)、各组学生代表交流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顺势引导交流体会、朗读

  1、“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拼命地咬” “卧”“喂奶”,一连串动词表明了母狐狸对小狐狸的爱,在它发现咬不断铁链时,竟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去“卧下喂奶”,伟大的母爱全然包含在这些简单的"动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如果让你来朗读,你想读出什么样的韵味、情感?)(引导学生读出母狐狸救孩子的急切心理,母狐狸对小狐狸真挚的爱)

  2、“他费力地睁开眼睛,朦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引导学生1;延伸感悟:看见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2:是啊,被大家公认的*诈、狡猾的狐狸尚能救人,如果我们也都能像它们一样,想想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3、“它脖子挺得直直的,为他们放哨。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脖子挺得直直的”“ 警惕的叫声”写出了狐狸爸爸放哨的专注。“只好”写出了老狐狸对小狐狸得恋恋不舍。整句话体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老狐狸对小狐狸爱的情感。)

  4、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教师引导学生“金色”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由此体会到珍贵。)

  (教师再次引导:文中什么东西像金子一样珍贵?)(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狐狸之间浓浓的亲情。)

  5、完善板书

  通过刚才的交流感悟,随着作者的笔端走入作者的文章,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同学们是否能将板书继续完善,体现本文的中心所在吗?(学生上讲*善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整篇文章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从同学们的交流体会,板书完善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真正体会到了人类对动物得关爱,动物之间得疼爱,你能将这份博大的爱融入你的笔端,为动物们写几段广告标语来提醒人们关爱动物吗?

  五、训练提升

  同学们得广告语无形中给人们又敲响另了一次警钟。那么文中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爱,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出动物间表达伟大母爱得故事。)

  请同学们搜集类似的故事,并把它写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是一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狐狸在雪地里奔跑,视频中的狐狸可不可爱?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穴”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拓展与延伸】小练笔: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狐狸一家回到密林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

  【重、难点突破】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松鼠和善良、忠诚的大象。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悟一个人与狐狸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

  提示:可能会想到《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想到其中的“金色”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想到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学习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教学提示: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的回答,即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层层深入。前一问是理解后一问的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理解的深化。所以,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参考:

  在童话和寓言故事里,狐狸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狐狸一家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是重新获得生命的脚印,是宝贵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人对动物关爱的象征,所以,课题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三、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吗?

  教学提示:这是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细致分析,更是对美好感情的陶冶。要求学生找到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有感悟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美好的情感。

  教学参考:

  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孤单可怜的小狐狸,仰起脖子,大声叫着,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清脆的、悲伤的声音,深深刻在了正太郎的心上,为下文正太郎对狐狸的救助埋下了伏笔。

  ②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一个“冲”字和“大摇大摆”一词,让我们在初读时怀疑,这只狐狸怎么啦?如此大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怀疑与担心,在下文的阅读中迎刃而解:原来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设了“调虎离山”之计!回读时,自然有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才会使它们这样做!

  ③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看到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肯定有千言万语,但这个情景一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坚定了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也一定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触动了孩子的心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会更加温暖、美好。

  ④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

  四、自由读课文,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文字版):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6

  教学理念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第10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蒙古自治区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师:(出示狐狸教学挂图)同学们,你们看图画上是什么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狐狸。(摇头表示)不喜欢。

  师:(装作满脸疑惑地)为什么?

  生:狐狸太狡猾了,我恨它还来不及呢!

  生:大家都知道“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吧,就是讲狐狸很狡猾,依仗老虎来欺压别的动物。

  生:狐狸还经常叼走农家养的鸡,太可恶了。

  师:(点头默认)是啊,狐狸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不太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请大家猜一猜课文可能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什么话要说呢?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生:我知道了,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救一只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回去的小狐狸。

  生: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

  生: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生:(举手补充)正太郎不仅给藏在地板下的"两只老狐狸投送食物,还从邻居家要回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师:(示意鼓掌)你们爱动脑筋,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课文中做上记号,然后再提出来。

  生:两只老狐狸为了怕自己的孩子挨饿致死,就叼来鸡给小狐狸吃,以保全自己孩子的性命,它们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

  生:课文中描写了老狐狸为救小狐狸的危险经历,难道它们就不担心被秋田狗咬死或被正太郎捉住吗?

  生:狐狸生性多疑,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得到狐狸的救助?

  生:他为什么放了小狐狸?要是真心爱护它,不放不行吗?

  生: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生:……

  师:(投去赞赏的目光)大家真是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里兴致勃勃地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站起来,挠头)老师,我们小组同学在讨论问题时,遇到了难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师:看来,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讨论时遇到的同样的难题,是不是这样的?

  生:(异口同声地)是。

  师:(提醒学生)请大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一部分学生难为情地)老师,我们还是难以理解呀。

  师:(抓住时机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可曾学过以“金色的XX”为题目的课文?“金色”是什么意思?该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恍然大悟地)“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的、有意义的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生:(深情地)小狐狸一家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

  生: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和家团聚,回到树林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

  生:(高兴地)“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刻的含义: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

  生:(主动地站起来)我对狐狸有了新的认识:狐狸生性狡猾多疑是为了生存,只要人类友好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对人类友善的。

  生:老师,假若你是正太郎的爸爸,当你发现你的儿子正太郎偷偷为藏在地板下的老狐狸投放食物,你是怎样看待他这种举动的?会不会狠狠教训他一顿呢?

  师:不会的。大家想一想,狐狸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善待生命。狐狸为救自己的孩子藏在地板下,这种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多么令人感动。

  生:假若我遇到像正太郎这样的事,我会像正太郎那样好好照顾狐狸一家,然后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园。

  生:老狐狸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它们该多着急呀!我会马上带着小狐狸把它放回树林中,让它们一家团聚。

  师:(赞赏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师:(意味深长地)“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祟高情感的赞美。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爱心去关爱动物,创造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而留下“金色的脚印”……

  教学反思

  1.要把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关键在于设计好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案例中以“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如此以一问题统领全文,不仅产生了领悟作者意图的解读效果,而且赢得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2.“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我深深地感到: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最大的成功。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而且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设计思路和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交流: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

  2、导入: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

  金色的脚印

  (生:齐读课题。)

  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过渡: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己读书解决这些问题,比比看,谁的问题解决得好。

  2、生自由读书,勾画。

  3、生自由汇报、交流。

  4、小结读懂课文的两个步骤。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再联系全篇文章读,看看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

  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交流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结合课文的语句来学习。

  ⑴ 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 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 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和谐关系。

  4、小结,感情升华:

  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5、启发理解课题“金色的脚印”的含义。

  四、总结、课外延伸

  1、总结:

  三只狐狸,一个男孩,动物之间的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与自然就是应该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给它们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空间!

  2、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有哪些故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有哪些故事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怎样。

  3、以《小狐狸回家后》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战象嘎羧那深沉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不由使人心生感慨: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出示课件:狐狸)你们看,这是什么动物?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或者你的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昨天大家预习了第24课,狐狸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阅读提示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边读边画,试着解决刚才质疑的问题。

  2、汇报读书情况: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阅读提示”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4)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3、根据“阅读提示”与产生的新问题,拟订自学提纲。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快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边作批注。

  2、思考完毕小组内交流。

  3、全班集体交流:(可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重点感悟:

  (课件出示)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感情读,想象说话,谈感受:①正太郎掉下悬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当正太郎睁开眼睛,看到狐狸守在身旁,心中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那浓厚的亲情绝不亚于人类亲人之间的感情。而当人类施惠于它们时,它们更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小狐狸的命运会怎样呢?大家一定都非常关注。

  (课件出示)①课本插图

  ②文字: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谈谈你的理解。

  四、升华主题,巧妙延伸。

  1、讲讲你收集到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感情故事。

  2、作业超市:(任选两题)

  (1)如果你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请也来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吧。

  (2)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为题,续写这个故事,并把它讲给心中有爱的人听。(3)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阅读一些有关珍稀动物的资料,呼吁全社会来保护它们,还可以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办手抄报。

  五、板书:

  24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 爱 老狐狸

  正太郎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2、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说一下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生活中都见到过一种动物,狐狸。(出示狐狸的图片和狐狸的有关资料。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赤黄色。这种动物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人们对它的认识都不是太好,一说到它我们都会想起一些不好的词语,如狐狸尾巴、狐狸精、狐假虎威等。(说到这让学生来听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狐狸有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让学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3、)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4、)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讨论上述问题。

  3、全班交流。

  起因: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

  结局:正太郎从邻居家要回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经过: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

  三、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1、全班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读读这篇课文,看看狐狸是什么样子。读课文的时候,想一想:1.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事?2、从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个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全班共同交流这些问题。

  4、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四、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全班再读课文,思考:

  (1、)正太郎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2、)狐狸和正太郎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3、)正太郎与狐狸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从正太郎与狐狸关系的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全班共同交流这些问题。

  4、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五、再读悟情。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3、总结课文中心

  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

  六、课外拓展。

  1、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动人故事。

  2、想一想如何保护小动物。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拓展与延伸】小练笔: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狐狸一家回到密林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

  【重、难点突破】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松鼠和善良、忠诚的大象。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悟一个人与狐狸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

  提示:可能会想到《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想到其中的“金色”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想到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学习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教学提示: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的回答,即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层层深入。前一问是理解后一问的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理解的深化。所以,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参考:

  在童话和寓言故事里,狐狸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狐狸一家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是重新获得生命的脚印,是宝贵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人对动物关爱的象征,所以,课题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三、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吗?

  教学提示:这是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细致分析,更是对美好感情的陶冶。要求学生找到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有感悟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美好的情感。

  教学参考:

  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孤单可怜的小狐狸,仰起脖子,大声叫着,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清脆的、悲伤的声音,深深刻在了正太郎的心上,为下文正太郎对狐狸的救助埋下了伏笔。

  ②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一个“冲”字和“大摇大摆”一词,让我们在初读时怀疑,这只狐狸怎么啦?如此大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怀疑与担心,在下文的阅读中迎刃而解:原来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设了“调虎离山”之计!回读时,自然有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才会使它们这样做!

  ③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看到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肯定有千言万语,但这个情景一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坚定了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也一定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触动了孩子的心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会更加温暖、美好。

  ④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

  四、自由读课文,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文字版):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拓展与延伸】小练笔: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狐狸一家回到密林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

  【重、难点突破】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松鼠和善良、忠诚的大象。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悟一个人与狐狸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

  提示:可能会想到《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想到其中的“金色”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想到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学习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教学提示: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的回答,即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层层深入。前一问是理解后一问的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理解的深化。所以,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参考:

  在童话和寓言故事里,狐狸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它们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狐狸一家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是重新获得生命的脚印,是宝贵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人对动物关爱的象征,所以,课题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三、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结合具体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吗?

  教学提示:这是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细致分析,更是对美好感情的陶冶。要求学生找到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有感悟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美好的情感。

  教学参考:

  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也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嗥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

  “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三个相同结构的叠词连续出现,刻画出孤清、悲伤、让人心生同情的氛围,这也是正太郎感受到的小狐狸所处的境遇。“嗥叫”是“大声叫”的意思,孤单可怜的小狐狸,仰起脖子,大声叫着,善良的正太郎敏感地觉察到它是无助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清脆的、悲伤的声音,深深刻在了正太郎的心上,为下文正太郎对狐狸的救助埋下了伏笔。

  ②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一个“冲”字和“大摇大摆”一词,让我们在初读时怀疑,这只狐狸怎么啦?如此大胆?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怀疑与担心,在下文的阅读中迎刃而解:原来狐狸夫妻俩为营救小狐狸而不顾危险设了“调虎离山”之计!回读时,自然有一种欣喜与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士精神,对孩子深切浓厚的爱才会使它们这样做!

  ③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看到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肯定有千言万语,但这个情景一定温暖了正太郎的心,坚定了要送小狐狸回家的决心;也一定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触动了孩子的心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会更加温暖、美好。

  ④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

  四、自由读课文,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文字版):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2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里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了本文的词语、主要内容以及故事情节。今天我们继续走入《金色的脚印》,深入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二、自主阅读

  1、用心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批下你的体会,小组交流学习。

  2、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3、带着你的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感悟展示

  (一)、各组学生代表交流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顺势引导交流体会、朗读

  1、“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拼命地咬”“卧”“喂奶”,一连串动词表明了母狐狸对小狐狸的爱,在它发现咬不断铁链时,竟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去“卧下喂奶”,伟大的母爱全然包含在这些简单的动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如果让你来朗读,你想读出什么样的韵味、情感?)(引导学生读出母狐狸救孩子的急切心理,母狐狸对小狐狸真挚的爱)

  2、“他费力地睁开眼睛,朦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引导学生1;延伸感悟:看见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2:是啊,被大家公认的*诈、狡猾的狐狸尚能救人,如果我们也都能像它们一样,想想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3、“它脖子挺得直直的,为他们放哨。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脖子挺得直直的”“警惕的叫声”写出了狐狸爸爸放哨的专注。“只好”写出了老狐狸对小狐狸得恋恋不舍。整句话体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老狐狸对小狐狸爱的情感。)

  4、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教师引导学生“金色”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由此体会到珍贵。)

  (教师再次引导:文中什么东西像金子一样珍贵?)(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狐狸之间浓浓的亲情。)

  5、完善板书

  通过刚才的交流感悟,随着作者的笔端走入作者的文章,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同学们是否能将板书继续完善,体现本文的中心所在吗?(学生上讲*善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整篇文章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从同学们的交流体会,板书完善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真正体会到了人类对动物得关爱,动物之间得疼爱,你能将这份博大的爱融入你的笔端,为动物们写几段广告标语来提醒人们关爱动物吗?

  五、训练提升

  同学们得广告语无形中给人们又敲响另了一次警钟。那么文中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爱,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出动物间表达伟大母爱得故事。)

  请同学们搜集类似的故事,并把它写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默读,学习用“扫读”的方式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动物之间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教学难重点:

  重点:想象画面,感受动物之间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体会狐狸一家以及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诠释课题。

  1、来,跟老师说说你们学到第几组课文了?(第七组)一共有几篇课文?是哪几篇呢?(指名说,4篇,学生说,老师指导朗读、示范)

  2、师: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讲了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后一篇课内略读课文,第24课《金色的脚印》(板书课题,请齐读一遍课题)。

  二、调查预习生成单,培养自学能力。

  三、快速默读,质疑提问。

  1、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一遍课文,注意时间是:两分钟。边读边用笔找出照应题目的句子。

  2、谁来说说,你找的句子。(它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们都画好了吗?

  3、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你们能不能围绕这句话来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呢?

  (自由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老狐狸?2、狐狸的脚印为什么会闪着金色的光芒?或者金色的光芒指的是什么?)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动物与动物的画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间是5分钟,开始。

  1、哪个小组来交流第一个问题?老狐狸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指名答并板书,爱子情深、聪明善良)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请你读读相关的句子。他还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板书)你又是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给我们读一读。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4——6自然段,(出示片段,这两个片段中,作者是抓住了哪些词来把老狐狸的聪明、勇敢、爱子情深表现出来的?老师用笔画出动词,你看,作者正是抓住了这几个动作描写,就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浓浓亲情写具体的,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试着写一写)。

  师:这是一幅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自己孩子的感人画面。正是这种父爱如山的伟大,驱使它不顾自己的安危,勇往直前——(读)

  这是这种母爱的力量,驱使她使出浑身的解数,无所畏惧,去救自己的孩子——(读)

  所以,这只老狐狸是一只(指板书让学生说),在这里不知不觉中,我们完成了第一个问题。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着我们,我们人类该怎么做呢?

  (二)人与动物的画面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18和21两个自然段,边听边思考:正太郎是怎样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的?

  1、哪个同学来交流。(指名答,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给我们读一读)。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谁来补充?从刚才的学习中,你认为正太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明说,相机板书: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2、我们再来读读第21自然段中的这两句话,男女对读,师生合作读。

  3、如果你是正太郎,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说)

  (师:我先前帮助了老狐狸一家救小狐狸,今天狐狸却救了我,我真的没想到,)为什么彼此之间会互助互爱?(看着板书来说,并且完善板书),师:这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4、狐狸的脚印为什么闪着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光芒”预示着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指板书),是的,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像旭日东升浸润着人类;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创造了和谐生活的光芒。看,我们解答了第二个问题。课文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情感,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五、所以这篇文章太令我们感动了,你感动的是?你感动的是?(三诵中心句)

  一诵:是啊,只要付出一点爱,人间处处是真情,正太郎与老狐狸一家演绎了真情的回赠,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画面,令我们动容,让我们深情吟诵(读中心句)

  二诵:动物是可爱的、善良的,更是有感情的,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让我们见证了爱的伟大,让我们大声地读出:

  三诵: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美轮美奂,自然才是它们永远的家,让我们一起齐诵。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认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3、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要求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5

  教学理念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第10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蒙古自治区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师:(出示狐狸教学挂图)同学们,你们看图画上是什么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狐狸。(摇头表示)不喜欢。

  师:(装作满脸疑惑地)为什么?

  生:狐狸太狡猾了,我恨它还来不及呢!

  生:大家都知道“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吧,就是讲狐狸很狡猾,依仗老虎来欺压别的动物。

  生:狐狸还经常叼走农家养的鸡,太可恶了。

  师:(点头默认)是啊,狐狸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不太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请大家猜一猜课文可能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什么话要说呢?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生:我知道了,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救一只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回去的小狐狸。

  生: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

  生: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生:(举手补充)正太郎不仅给藏在地板下的两只老狐狸投送食物,还从邻居家要回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师:(示意鼓掌)你们爱动脑筋,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课文中做上记号,然后再提出来。

  生:两只老狐狸为了怕自己的孩子挨饿致死,就叼来鸡给小狐狸吃,以保全自己孩子的性命,它们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

  生:课文中描写了老狐狸为救小狐狸的危险经历,难道它们就不担心被秋田狗咬死或被正太郎捉住吗?

  生:狐狸生性多疑,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得到狐狸的救助?

  生:他为什么放了小狐狸?要是真心爱护它,不放不行吗?

  生: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生:……

  师:(投去赞赏的目光)大家真是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里兴致勃勃地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站起来,挠头)老师,我们小组同学在讨论问题时,遇到了难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师:看来,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讨论时遇到的同样的难题,是不是这样的?

  生:(异口同声地)是。

  师:(提醒学生)请大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一部分学生难为情地)老师,我们还是难以理解呀。

  师:(抓住时机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可曾学过以“金色的XX”为题目的课文?“金色”是什么意思?该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恍然大悟地)“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的、有意义的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生:(深情地)小狐狸一家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

  生: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和家团聚,回到树林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

  生:(高兴地)“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刻的含义: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

  生:(主动地站起来)我对狐狸有了新的认识:狐狸生性狡猾多疑是为了生存,只要人类友好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对人类友善的。

  生:老师,假若你是正太郎的爸爸,当你发现你的儿子正太郎偷偷为藏在地板下的老狐狸投放食物,你是怎样看待他这种举动的?会不会狠狠教训他一顿呢?

  师:不会的。大家想一想,狐狸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善待生命。狐狸为救自己的孩子藏在地板下,这种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多么令人感动。

  生:假若我遇到像正太郎这样的事,我会像正太郎那样好好照顾狐狸一家,然后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园。

  生:老狐狸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它们该多着急呀!我会马上带着小狐狸把它放回树林中,让它们一家团聚。

  师:(赞赏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师:(意味深长地)“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祟高情感的赞美。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爱心去关爱动物,创造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而留下“金色的脚印”……

  教学反思

  1.要把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关键在于设计好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案例中以“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如此以一问题统领全文,不仅产生了领悟作者意图的解读效果,而且赢得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2.“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我深深地感到: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最大的成功。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6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 小男孩正太郎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里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了本文的词语、主要内容以及故事情节。今天我们继续走入《金色的脚印》,深入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二、自主阅读

  1、用心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批下你的体会,小组交流学习。

  2、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3、带着你的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感悟展示

  (一)、各组学生代表交流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顺势引导交流体会、朗读

  1、“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拼命地咬” “卧”“喂奶”,一连串动词表明了母狐狸对小狐狸的爱,在它发现咬不断铁链时,竟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去“卧下喂奶”,伟大的母爱全然包含在这些简单的动作中。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如果让你来朗读,你想读出什么样的韵味、情感?)(引导学生读出母狐狸救孩子的急切心理,母狐狸对小狐狸真挚的爱)

  2、“他费力地睁开眼睛,朦胧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教师引导学生1;延伸感悟:看见此情此景,正太郎在想什么呢?)

  (引导学生2:是啊,被大家公认的*诈、狡猾的狐狸尚能救人,如果我们也都能像它们一样,想想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3、“它脖子挺得直直的,为他们放哨。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脖子挺得直直的”“ 警惕的叫声”写出了狐狸爸爸放哨的专注。“只好”写出了老狐狸对小狐狸得恋恋不舍。整句话体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老狐狸对小狐狸爱的情感。)

  4、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

  (教师引导学生“金色”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由此体会到珍贵。)

  (教师再次引导:文中什么东西像金子一样珍贵?)(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狐狸之间浓浓的亲情。)

  5、完善板书

  通过刚才的交流感悟,随着作者的笔端走入作者的文章,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同学们是否能将板书继续完善,体现本文的中心所在吗?(学生上讲*善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整篇文章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从同学们的交流体会,板书完善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真正体会到了人类对动物得关爱,动物之间得疼爱,你能将这份博大的爱融入你的笔端,为动物们写几段广告标语来提醒人们关爱动物吗?

  五、训练提升

  同学们得广告语无形中给人们又敲响另了一次警钟。那么文中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爱,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出动物间表达伟大母爱得故事。)

  请同学们搜集类似的故事,并把它写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7

  教学理念

  《金色的脚印》(人教版第10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蒙古自治区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师:(出示狐狸教学挂图)同学们,你们看图画上是什么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狐狸。(摇头表示)不喜欢。

  师:(装作满脸疑惑地)为什么?

  生:狐狸太狡猾了,我恨它还来不及呢!

  生:大家都知道“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吧,就是讲狐狸很狡猾,依仗老虎来欺压别的动物。

  生:狐狸还经常叼走农家养的鸡,太可恶了。

  师:(点头默认)是啊,狐狸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不太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金色的脚印》一课,请大家猜一猜课文可能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什么话要说呢?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看得出被课文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生:我知道了,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救一只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回去的小狐狸。

  生:两只老狐狸为救出小狐狸,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这种生死与共的亲情,挺让人感动的。

  生: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蛮有人情味的。

  生:(举手补充)正太郎不仅给藏在地板下的两只老狐狸投送食物,还从邻居家要回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树林中。

  师:(示意鼓掌)你们爱动脑筋,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课文中做上记号,然后再提出来。

  生:两只老狐狸为了怕自己的孩子挨饿致死,就叼来鸡给小狐狸吃,以保全自己孩子的性命,它们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

  生:课文中描写了老狐狸为救小狐狸的危险经历,难道它们就不担心被秋田狗咬死或被正太郎捉住吗?

  生:狐狸生性多疑,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得到狐狸的救助?

  生:他为什么放了小狐狸?要是真心爱护它,不放不行吗?

  生: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生:……

  师:(投去赞赏的目光)大家真是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里兴致勃勃地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站起来,挠头)老师,我们小组同学在讨论问题时,遇到了难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师:看来,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讨论时遇到的同样的难题,是不是这样的?

  生:(异口同声地)是。

  师:(提醒学生)请大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一部分学生难为情地)老师,我们还是难以理解呀。

  师:(抓住时机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可曾学过以“金色的XX”为题目的课文?“金色”是什么意思?该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恍然大悟地)“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的、有意义的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生:(深情地)小狐狸一家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

  生: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和家团聚,回到树林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

  生:(高兴地)“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刻的含义: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

  生:(主动地站起来)我对狐狸有了新的认识:狐狸生性狡猾多疑是为了生存,只要人类友好地对待它们,它们也会对人类友善的。

  生:老师,假若你是正太郎的爸爸,当你发现你的儿子正太郎偷偷为藏在地板下的老狐狸投放食物,你是怎样看待他这种举动的?会不会狠狠教训他一顿呢?

  师:不会的。大家想一想,狐狸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善待生命。狐狸为救自己的孩子藏在地板下,这种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多么令人感动。

  生:假若我遇到像正太郎这样的事,我会像正太郎那样好好照顾狐狸一家,然后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园。

  生:老狐狸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它们该多着急呀!我会马上带着小狐狸把它放回树林中,让它们一家团聚。

  师:(赞赏地)同学们说得真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迎着耀眼的阳光,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

  师:(意味深长地)“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祟高情感的赞美。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爱心去关爱动物,创造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而留下“金色的.脚印”……

  教学反思

  1.要把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关键在于设计好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案例中以“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如此以一问题统领全文,不仅产生了领悟作者意图的解读效果,而且赢得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2.“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是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我深深地感到: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最大的成功。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8

  【教学内容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而且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如《灰雀》、《小狮子爱尔莎》等,也有过观察和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捕捉学生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设计思路和特点】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阅读实践中,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交流: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

  2、导入: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

  金色的脚印

  (生:齐读课题。)

  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过渡: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己读书解决这些问题,比比看,谁的问题解决得好。

  2、生自由读书,勾画。

  3、生自由汇报、交流。

  4、小结读懂课文的两个步骤。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再联系全篇文章读,看看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

  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交流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

  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结合课文的语句来学习。

  ⑴ 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 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 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和谐关系。

  4、小结,感情升华:

  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5、启发理解课题“金色的脚印”的含义。

  四、总结、课外延伸

  1、总结:

  三只狐狸,一个男孩,动物之间的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与自然就是应该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给它们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空间!

  2、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有哪些故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有哪些故事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怎样。

  3、以《小狐狸回家后》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9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

  3、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1、老师讲两个故事:

  ⑴ 表现亲情。

  ⑵ 表现友情。

  2、谈话:

  同学们,这两个故事体现了我们人世间两种最伟大的感情,一种是亲情,一种是友情。(板书:亲情,友情)我们人是有情有义的,那和我们人一起居住在地球上的其他动物呢?今天就一起学习一篇略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默看课文,找出你有感受,有体会的句段,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交流自学课文后的总体感受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情与义,并完成板书:

  四、回到课文中,具体交流有感受、有体会的段落

  让学生谈体会,并指导好朗读,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处:

  1、分析5、14、15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爱。

  2、分析16、17、18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深深的友情。

  五、引导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并解题

  1、抽读这两个段落,你有什么体会感受?

  2、结合插图感受狐狸一家团聚时的温馨画面。

  3、谈话提问:

  狐狸一家团聚了,狐狸爸爸妈妈带着小狐狸走向了树林深处,最终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可它们那闪着金色光芒的脚印却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课文以金色脚印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4、同方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白课题含义。

  5、小结:

  这个故事中有令人敬佩的无私的母爱、父爱,有人与动物间深厚的情意,这种爱,这种情是值得我们赞扬歌颂的。“金色的脚印”正是对这种爱与情的赞扬,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

  六、拓展内容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人与动物和谐或不和谐相处的一些故事。

  七、总结全文

  是啊,在这个地球上,不仅有人类,还有其他动物,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像故事中的正太郎和狐狸一家一样,和睦相处,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丽。三只狐狸、一个男孩、一颗爱心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爱。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学会8个生字以及新词,认读1个字。

  能力目标:

  能把最受感动场景或细节描述下来。

  思品目标:

  了解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发生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发生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

  2

  第 1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8个生字以及新词,认读1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能给课文分部分。

  学生活动时间(约)34 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板书:狐狸 引导: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可以说成语:狐假虎威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狡猾 聪明等

  (暗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和同情心,有帮助别人的思想)

  师: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会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的障碍:

  1、自由读课文,利用字典和课后生字表解决字音。

  2、自学生字(读音、组词、利用工具书和周围同学讨论的方法解决字词的障碍)。

  3、检查自学的情况: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

  哆哆嗦嗦 哆嗦 粗糙

  ⑵读一读

  ⑶比一比,组词:

  糙( ) 惕( ) 砖( )

  造( ) 易( ) 传( )

  ⑷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同桌检查读,评出自己的等级。

  3、小声课文,说说并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分段:

  第一段:佣人从山里捉来的一只小狐狸不吃不喝,正太郎恨可怜它。

  第二段:在帮助狐狸一家的过程中,正太郎和狐狸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第三段:正太郎为了要回小狐狸,掉下了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在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

  第四段:正太郎放了小狐狸,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你认为难写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3、写写段意。

  第 2课时

  教学要求:

  能把最受感动场景或细节描述下来。了解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发生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活动时间(约)34 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交流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

  2、导入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了。

  板书:14 金色的脚印 (生:齐读课题)

  当“金色的脚印”这五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过渡: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本课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一定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己读书解决这些问题,比比看,谁的问题解决得好。

  2、生自由读书,勾画

  3、生自由汇报、交流

  4、小结读懂课文的两个步骤。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再联系全篇文章读,看看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精读体会,自主汇报

  1、过渡:看到同学们刚才读书时认真的神情,聆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你们被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了,心灵受到了震撼。你们还想再读读课文吗?好让我们用心用情再读课文,细细体味那些使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小组交流自读自研。

  3、自主汇报(先读一读自己感动的地方,再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结合课文的语句来学习)

  ⑴老狐狸为搭救小狐狸不顾一切所作的一切事(喂奶、做窝、咬木桩)体会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

  ⑵正太郎为老狐狸一家做的事情(如投食物,要回小狐狸)体会正太郎对狐狸的爱护和帮助。

  ⑶正太郎失足掉下悬崖,老狐狸救正太郎。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恋的和谐关系。

  4、小结,感情升华。

  学完课文后,你现在觉得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

  5、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四、总结、课外延伸

  1、总结:三只狐狸,一个男孩,动物之间的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与自然就是应该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给它们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空间!

  2、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有哪些故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有哪些故事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怎样。

  3、以《小狐狸回家后》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菁选5篇)(扩展9)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 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2.议一议:笑笑和淘气走路上学用的时间:6分钟、8分钟,他们两人谁走得快呢?

  3.算一算,比一比

  继续出示420米、640米,(板书:路程)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出谁快谁慢了吗?

  4.汇报反馈:笑笑快。

  5.初步理解“速度”含义,引出“速度”一词。

  6.揭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激活内需,目标导学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什么方面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三、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写法、读法教学:70米/分,读作70米每分;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

  2.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练一练:

  (1)一辆自行车2小时行驶16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

  (2)国产小型飞机6分钟飞行了48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

  (3)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40千米,飞船的速度是 。

  4.设置冲突,引发问题,进一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1)它们的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它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结: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但要看路程还要看时间,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

  5.速度概念提练,概括

  (1)小组交流:看了这几个速度,你能概括地说说什么叫速度吗?

  (2)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物体每小时、每分钟、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叫做单位时间。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中速度的快慢

  依次出示一组图片,引导感受速度的快慢。

  1.刘翔8.5米/秒

  2.动物界的猎豹30米/秒

  3.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雷电,声音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30 0000千米/秒

  五、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数量关系的构建

  1.先出示图片,认识限速标记。

  2.再出示文字:张叔叔驾车经过这一路段时,想花2小时行完140千米。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那你建议张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

  3.同学们给出了合理的速度,那么我们按这个速度来解决两个问题

  (1)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的路程张叔叔需要开几小时?

  要求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六、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

  七、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八、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镇*与北团中小的距离大约是1500米。今天早上,吴老师7:30分从北团镇*出发,以100/分的速度赶往北团中小上课。我能在7:50分到达学校吗?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每分钟行的路程

  笑笑:420÷6=70米/秒 读作:70米每秒

  淘气:640÷8=80米/秒 读作:80米每秒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速度”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入,根据生活经验比快慢。

  1、看比赛,引入比快慢。(视频插入)

  2、路程相同,比时间。

  3、时间相同,比路程。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引出速度概念。

  师:同学们刚才比快慢比得都不错。如果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我们又怎么比呢?吉普车和大巴车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出示信息)

  请一生说信息。

  师:我们能根据刚才的方法比吗?为什么?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比出它们的快慢的。在你的本子上试者算算吧!

  2.生独立算,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提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每个算式算的是什么?这里算出来的60千米和7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每时行驶60千米

  每时行驶70千米

  4.介绍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比出他们的快慢来。

  师:无论通过计算还是画线段图,都是比较这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1时。)

  师揭示吉普车、大巴车的速度。(板书:速度)

  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是速度。(板书课题:速度)

  师:那你们想想,吉普车PK大巴车的时候,我们比快慢是比的"它们的什么?

  请生回答。(速度)

  6.再算算下面2个速度。(大屏幕出示)

  (1)“神七”飞船在太空中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是()。

  (2)一架飞机2分钟飞行了16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生列式:40÷5=8(千米)

  16÷2=8(千米)

  师:咦?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他们的速度是一样的?

  生不同意。

  请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说两个“8千米”各表示什么意思。(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每秒飞行8千米,每分飞行8千米)

  7.(1)介绍速度单位的读写方法及意义。

  (2)补充完整上面两个速度单位。

  8.学到这儿,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速度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多请几生说。

  师小结:一个物体每秒、每分、每时所行驶的路程就是它的速度。

  9.我们再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速度。(大屏幕出示)

  (1)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让生读,说意义。

  (2)猎豹和蜗牛的速度

  让生体会速度的快慢。

  (3)电闪雷鸣图

  师:夏天雷雨天气的时候同学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

  介绍:声音的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让生体会一秒钟的长短,340米大约有跑道圈半。)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我们的地球大不大。就刚才一眨眼的工夫,光已经围绕地球走了7圈半了。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快的速度了。)

  师:现在知道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了吗?

  10.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速度,我们又是怎样求速度的呢?你能根据上面的这4个算式总结出求速度的关系式吗?

  生总结:路程÷时间=速度(师板书)

  师:原来路程、时间与速度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补充板书课题:路程、时间)要求速度就要知道相应的路程和时间。

  11.路程又该怎么求?时间呢?(出示大屏幕)

  生根据具体题总结出求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

  三.应用关系,解决问题。

  1.填表格。(大屏幕出示题)

  请生说算式,求得数。

  2.请你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00米,我步行的速度是4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8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表示法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用教具直观演示,增强感染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品味成功的喜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由形象到抽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已有感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你们看,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有关速度的信息。(教具出示信息:图片)

  1、出示课本45面彩图挂图:从这些关于速度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教师肯定学生对课本45面彩图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叙述。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速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继续探究:以上列举的速度中,都是以“每小时”为单位时间,如果出现其它的“单位时间”呢?(板书:时间)

  (3)小结:比较速度的大小,就要有相同的单位时间才能比较,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等。

  3、“路程”的含义:路程就是指两点间的长度,可以是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直线的距离。

  4、速度的表示

  (1)描述: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是速度。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2)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

  1(3)把课本45面的挂图中的速度改写成统一速度表示法。

  三、提供思维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很密切,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继续来学习。

  (2)学生小组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板演。80×2=160(千米)

  (边板演边讲: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就要行两个80千米,两个80千米的和可以列式为80×2)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想一想: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来吗?

  80×2=160(千米)

  (2)请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关系式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3)引导学生继续探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板书:160÷2 = 80(千米/时)

  160÷80 = 2(小时)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3、出示例3: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1)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出各个数量表示什么

  四、课堂练习:大家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1)卡车2小时可行120千米,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2)小丽乘一辆速度为70千米/时的车回家,要走210千米,几小时她能到达?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并用统一的方法来表示速度,还学习了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八第5-6题。

  2、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八第7-9题。

  (2)熟记三个关系式及速度表示法。

  板书设计:

  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速度×时间=路程

  60÷2 = 80(千米/时)

  160÷80 = 2(小时)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例3(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225×10=2250(千米)

  答:10分钟可行2250千米。

版权所有:九力公文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九力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九力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3036920号-1